明倫彙編氏族典第15氏族總部彙考十五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明倫彙編氏族典

 第十五卷目錄

 氏族總部彙考十五

  王圻續文獻通考五(改易姓氏)

氏族典第十五卷

 氏族總部彙考十五

《王圻續文獻通考五》

  《改易姓氏》

周造父攻徐,偃王破之。周穆王賜以趙國,由此為趙氏。

穆王宮中盛姬卒,悲痛之,改其族為痛氏。

項伯有功於漢,漢封為列侯,賜姓劉氏。

漢時,扶嘉本非姓。扶高祖為漢王時,與嘉相遇。嘉勸以定三秦,高祖以其志在扶翼,賜姓扶氏。

婁敬說高帝都關中,賜姓劉氏。

金日磾,本匈奴休屠王之子。降漢,武帝以休屠用金人祭天,賜姓金氏。

酈食其曾孫賜以食其為氏,元孫武為侍中,平帝改賜侍其。

成帝時,班婕妤進侍者李平,平得幸,立為婕妤。上曰始衛,皇后亦從。微起迺,賜平姓,曰:衛所謂衛,婕妤也。

王莽時,劉嘉以獻符瑞,封扶美侯,賜姓王氏。嚴尤廉丹皆賜姓徵氏,號二徵將軍,改巨毋霸為巨母氏,謂因文母太后而霸王符也。

晉初於晉州戎,賜姓呼延氏。

後趙石勒,本匈奴別部。後賣與師氏為奴。師家鄰於馬牧,牧師汲桑與之往來,遂命勒以石為姓,以勒為名。

梁天監中餘姚石靈壁,寓居湖州西溪,生女選入宮。

生元帝進號修容,改姓曰阮。

後魏時,章仇禿髮氏來歸。太武帝賜姓源氏,以與同源也。

豆盧本慕容氏,燕敗,歸魏。北人以慕義為豆盧,賜姓豆盧氏。

李陵裔在匈奴者,來歸魏。見於丙殿,賜姓丙氏。

竇武被害,族人竇章奔狄。其裔孫存者,賜姓紇豆陵氏,後復改為竇氏。

賀若氏代居元朔,無姓。隨魏南遷,北人以忠貞為賀若,因賜氏焉。又賜大司空田宏固紇于氏、許昌公陳忻尉遲氏。

侯植從魏帝西遷,賜姓俟伏氏,又賜賀吐氏。

閻慶李虎、謝懿,皆賜為大野氏,又賜李弼徒何氏、高崇羽真氏。

李屯,高歡部將也,為獨孤信所擒。宇文泰愛其才,配為士伍,賜姓獨孤氏。

高獲,自高麗歸西魏,賜姓獨孤氏。高賓自東魏來,亦賜獨孤氏,又賜王顯為乙速孤氏,辛威為普屯氏。

西魏賜王雄為可頻氏,王盟、王康為拓王氏。

北齊賜王興為拓至氏,元文遙為高氏。

周宣帝禁人,有天高太上之稱,改高氏為姜氏。

周賜楊紹為屋引氏,楊粵為越勒氏,楊忠為普六茹氏,蔡裕為大利稽氏,韓褒為侯呂陵氏,段植為賀屯氏,段永為爾綿氏,王勇為庫汗氏,楊紹為叱呂引氏,

楊纂為莫胡盧氏,耿豪為和稽氏,陸通為步六孤氏,

裴文舉、蘇椿、梁臺為賀蘭氏,申徽、韋孝寬、韋瑱、柳慶、

崔宣猷、崔士謙、崔士約、辛卞、鄭道邕、李彥、王悅、張軌、

薛端、薛善、王傑、李和、劉雄、令狐整、趙昶、柳敏、韓雄、唐瑾,皆為宇文氏。

 瑾又更為萬鈕于氏,以于謹欲結為兄弟。

寇雋為若口引氏,項亶為辛氏,楊突、李盛皆賜獨孤氏,又賜李賢妻吳氏,姓宇文氏,王德姓烏丸氏,賜劉道德姓名侯莫,陳亮賜寇和姓若引氏,郭衍、張煚俱

姓叱羅氏。

 衍至隋高祖,敕復舊姓。

獨孤楷,本姓李氏,為獨孤信所愛,因賜姓獨孤氏。隋時,周搖初姓普,乃及居洛陽,改周氏。魏閔帝賜姓車非氏。隋高祖受禪,復姓周。

楊義臣,本姓尉遲氏,文帝賜姓楊氏,編之屬籍,為皇從孫。李穆有軍功,文帝賜姓拓拔氏。

段義臣父崇與突厥戰死。文帝將賜姓為金氏。鮑宏曰:昔項伯不從項羽,漢帝賜姓劉氏。秦真父能死難,

魏武賜姓曹氏。如臣愚見,請賜以皇族。乃賜姓楊氏。

 (按:此即楊義臣事,見《鮑宏傳》通考誤。)

牛弘,本姓尞父允,為後魏侍中,賜姓牛氏。

盧大翼,本姓章仇氏,文帝從容,言天下氏族謂大翼,

曰:卿姓章仇,四岳之裔,與盧同源。賜姓盧氏。

唐李藝,本姓羅。武德時,自隋降唐,賜姓李氏。

李勣,本姓徐。太祖以其不背德不邀功,賜姓李。

練河,本姓東。太祖以其精練軍戎,賜姓練。又以突厥留河南不便,賜阿史那思摩突地稽皆姓李,使還舊土。

李良臣,本姓阿跌,世為河曲九部酋長。太宗時內屬使襲雞田刺史,賜姓李,光顏、光進皆其子也。

李獻忠,本突厥阿思布。來降,於唐元宗賜今姓名。

李抱玉,本安重璋。元宗以其戰河西有功,賜今姓名。

魚朝恩,本裔族。上元中奏改姓魚。

桓廷昌,上元中奏改為姜。

暨時佐,上元中奏改為周。

李令忠,本姓曹。肅宗時為四鎮留,後遣使入朝,賜姓李。

李寶臣,本張志忠。代宗喜其來降,以為成德軍節度使,賜姓李。

范陽董秦,大曆中賜姓李。

奚酋長孛氐,元和中賜姓李。

劉季真歸降,賜姓李。

王簡為鎮州小將,願竭力區處殺田弘正賊。穆宗賜姓名李全略。

武宗以嗢沒斯為懷化郡王,賜姓李。

昭宗賜孫德昭姓名,李繼昭、周承誨姓名,李繼誨、董彥弼亦賜姓李氏,以其有復位功也。

賜姓李氏者,又有邴元紘、杜伏威、郝庭玉、宋文通、胡大恩、弘播、郭子和、麻延昌、鮮于、叔明安、元諒、張寶臣、阿希布、懷阿跌光進、舍利奉國、董忠臣、朱邪、國昌,皆由立功賜國姓。

武后改唐為周,賜豫王旦廬陵王,故太子賢子光順等與契苾明妻及母臨洮公主,皆姓武氏。又以史務滋為納言,宗秦客檢校內史傅遊藝為鸞臺內史平章事,並賜姓武氏。李楷固,本契丹部族。降唐,武后以其討契丹有功,亦賜姓武氏。

李叔文,係敬業叔。武后以其不從敬業,賜姓武氏。

後唐段凝賜姓名李紹欽,袁象先賜姓名李紹安,趙德鈞賜姓名李紹斌,夏魯奇賜姓名李紹奇,元行欽賜姓名李紹榮,杜晏球賜姓名李紹慶,朱友謙賜姓名李繼麟,康延孝賜姓名李紹琛,霍彥威賜姓名李紹真,溫韜賜姓名李紹沖,萇從簡賜姓名李紹瓊,房知溫賜姓名李紹英,米君立賜姓名李紹能,優人楊婆兒賜姓名李存儒,宦者馬紹宏賜姓李後。明宗時,皆復本姓。惟杜晏球復姓王氏,以杜亦係所養姓也。契丹耶律倍來歸,明宗賜姓東丹名慕華,後改賜姓李名贊華。

 倍在遼,稱讓國皇帝。

南唐郭紹古賜姓李氏。

宋初,李繼捧賜姓名趙保忠,李繼遷賜姓名趙保吉。

真宗立劉氏為皇后,以其無宗族少依龔美家,改美姓劉為兄弟。

神宗時,授木征榮州團練使,賜姓名趙思忠。

番部俞龍琦率其屬來降,自言平生聞包待制,為朝廷忠臣,乞賜姓包氏,從之,復賜名順。

河隍羌酋龍拶出降,遂定隍鄯,詔賜龍拶姓名曰趙懷德。

西番巴氈角內附賜姓趙氏。

宇文虛中初降於金,後謀劫二帝,歸宋,不克而死。開禧中,賜其後姓趙氏。

遼韓德讓賜姓耶律氏。

道宗時,漢人行營。都部署李仲禧、北院宣徽使劉霖、樞密副使王觀、都承旨楊興工,各賜國姓耶律氏,李儼亦賜姓耶律氏。

金郭藥師董才俱賜姓完顏氏。

完顏元宜,本姓耶律氏。父慎思以遼人降,金賜國姓。

海陵時詔:凡賜姓者,皆復舊。元宜復姓耶律氏,後弒。

海陵歸,世宗復賜姓完顏,或言弒君者不宜尊寵,乃令其子習涅阿補仍姓耶律。

宣宗貞祐中,追賜仁聖皇后父王彥昌姓溫敦氏,王皇后為溫敦皇后,又賜東永昌姓亦為溫敦氏,包世顯、包疙疸為烏古論氏,睹令狐為和速嘉氏,何定為必蘭氏,馬福德、馬柏壽為夾谷氏。

宣宗以王狗兒殺偽統制董九,賜姓完顏氏。

完顏仲元,本姓郭氏。大安中,李雄募兵,仲元與完顏阿鄰俱應募,官至節度使,賜姓完顏氏。

金制:賜國姓者,凡以千人敗敵三千者,賜及緦麻以上;敗二千人以上者,賜及大功以上;敗千人以上,賜止其身。阿鄰既賜姓,以兄守楫及從父兄弟,為請從之。仲元乃上奏曰:臣頃在軍旅,纔立微功,過蒙天恩賜之國姓,非臣殺身所能仰報。族兄徐州譏察副使僧喜、前汾州酒同監三喜、前解州鹽管句添章守興、平縣監酒添福,猶姓郭氏。念臣與僧喜等昔同一家,

皆賜國姓,不繫他族。如蒙更賜,榮莫大焉。詔更賜完顏氏。

蒙古國用安降於金,賜姓完顏氏。

今為兩族完顏阿鄰與臣同功,皇恩所加并及本族僧喜等四人,乞依此例。不許。

完顏霆本姓李氏。貞祐中,以功賜國姓。

烏古論長壽本姓包氏。泰和時,以功賜姓。

梁佐、李齩住貞祐時,皆以功賜國姓。

張甫、張進元光時,皆以功賜姓完顏氏。

張資祿興定中,以功賜姓女奚氏,後死節。

楊沃衍以功賜姓兀林荅氏,後死節。

郭蝦(虫加麻)以功賜姓顏盞氏,後死節。

蘭州汪三郎,內附賜姓完顏。

西京都統程琢有功,詔賜琢姓夾谷氏。琢請曰:前代元李恆其先於論氏,唐末賜姓李,世為西夏。

察罕本姓烏密氏。元太祖賜姓蒙古。又察罕,西域紇城人,生時月白如晝,國人謂白為察罕,故名察罕。後仁宗與論帝王,賜姓命氏之事,因賜姓白氏。賀惟一順帝賜姓蒙古氏名太平。至正六年,拜御史大夫。故事臺端非國姓不授,太平固辭。詔特賜姓。至正二十五年,立次皇后奇氏為皇后,改奇氏為肅

良合氏。

 以上皆因恩賜而改。

漢淮南王英布,少時以罪被黥,遂為黥氏。

東漢明德馬皇后,以馬何羅謀逆,惡其同姓,改為莽氏。

吳孫皓以孫秀奔魏,改為厲氏。

宋孝武帝以竟陵王誕反於廣陵,改其姓留氏。

齊武帝以巴東王子響叛逆,改為蛸氏。

梁武帝以豫章王綜叛降於魏,改為悖氏,又賜武陵王為饕餮氏,又二兄常挾妻族欲害武帝母氏,言之,武帝曰:不愛其親而愛他人者,為悖德。吾他日即位,

當賜姓悖氏。後如其言。

隋煬帝誅楊元感,改為梟氏。

唐武氏立為后,改皇后王氏姓為蟒良娣蕭氏,姓為梟。

乾封元年,改其異母兄武惟良為蝮氏,后與惟良有夙怨也。

瑯琊王沖據博州起兵誅武氏,沖父豫州刺史越王貞舉兵相應。兵敗,改姓為虺氏,韓王元嘉、魯王靈夔、范陽郡王靄、黃國公譔、東莞郡公融及、長樂公主,皆改姓虺氏。紀王慎流于巴州,亦改姓虺。

元宗以竇懷正,附太平公主謀逆,追戮其尸,改為毒氏。

 以上皆由貶斥而改。

春秋宋以武公名,司空改司空為司功氏。

晉以僖侯名,司徒改司徒為司成氏。

籍氏出安定,避項籍諱,改為席氏。

奭氏避漢元帝諱,改為盛氏。

荀卿漢書避宣帝諱,改孫卿。

莊氏避明帝諱,改為嚴氏。

 如嚴助嚴君平嚴光皆避諱,而改者也。

慶氏避安帝父諱,改賀氏。

 宋賀萬回自號慶湖遺老,不忘所始也。然以湖就己人,皆笑之。

師氏避晉景帝諱,改帥氏。

姬氏避唐明皇諱,改周氏。

 侯景以其祖名翊周,乃改周石珍、周弘正等皆為姬姓。

弘氏避唐明皇諱,改洪氏。又有改李氏者,李含光是

也。

邴氏避高祖父諱,改李氏。

淳于氏避唐憲宗諱,改于氏。

啖氏避唐武宗諱,改澹氏。

閩人沈氏避閩王審知諱,去水為尢。

宋初匡氏避太祖諱,改為主氏。政和中,詔民閒不得以主稱氏,復改為康。

陶穀本姓唐,避晉祖諱,改為陶。

湯悅本姓殷名崇義,仕南唐,為宰相。建隆初,歸宋,避宣祖廟諱,改姓湯名悅。

文潞公彥博本姓敬,其曾大父避石敬瑭諱,更姓文,

至漢復姓敬。入宋,避翼祖諱,又復姓文。

 敬字有去文而為苟者,所避諱與文氏同。

商氏本姓殷,避宣祖諱,改商。

恆氏避宋真宗諱,改為常氏。

洪擬本姓弘,其先避南唐主諱,改姓洪,後復避宣祖廟諱,遂因之。又《孝義傳》云:洪文撫,建昌人,本姓弘,避宣祖廟諱,改焉。文撫擬恐是一家也。

桓氏避欽宗諱,改為亙氏。

 紹興時詔勾氏自建炎以來避高宗,嫌名更易各不同。有易其姓字者,紹興進士勺聲是也。有更其音者,史館修撰

勾濤是也。加金者,鉤光祖是也。加絲者,絇紡是也。加草者,苟諶是也。增為勾龍者,如淵是也。改為句者,句思是也。累世之後不復別矣。

真德秀本姓慎,避孝宗廟諱,改真。

金宗端修字平叔,汝州人,避睿宗諱,上一字改宗氏為姬氏。凡太宗諸子,皆加山為崇。

元金履祥,其先本姓劉氏。吳越時避錢鏐嫌名,乃更為金氏。

 以上皆由避諱而改。

少康後因母有緡氏逃難自竇,改為竇氏。

比干之子避紂難逃於長林,為林氏。

理徵避紂難,改李氏。

端木賜之後因避難,改木氏,又改沐氏。

默台之後因避難,改墨氏,又改怡氏。

 後周,遼西人,有怡峰云本姓默台,伍子胥之後改五氏。

 又《左傳》曰:伍子胥諫吳王不聽,使於齊,屬其子於鮑氏改為棠谿氏。

范雎自魏入秦,變姓名為張祿。

齊田氏避始皇誅,去田之左右為王氏,或改法氏,因祖有法章也。

漢張良本姬姓,因始皇索之,急改張氏。

疏廣曾孫孟達避王莽亂,去足為束,一云曾孫彥改太傅。

秣氏因避亂,改為末。

姚氏田恢避王莽亂,改媯氏,五代孫敷復為姚氏。

後漢孔潛避亂,居新安山中,易姓新氏。

杞匡避董卓難,改杷氏。

炅橫被誅四子,慮禍將及,乃各居一方守墓。墳者為炅;居徐者為昋;居幽者為桂;居華陰者為炔。此四姓同一炅也。

曹魏張遼,本聶壹。之後以避怨,改為張。

棗據父,本姓棘,以避難,改為棗。

晉孫惠恐為齊王穎所誅,改姓名以遁,又詭稱南嶽。

逸士秦祕之,以干東海王越,乃得顯用。

牛金之子避難,改為牢,又改為尞,後復為牛氏。

慕容氏破種類懼誅,不敢復姓,皆以興為氏。

梁衡山王典籤陳寶印苛刻懼誅,投湘。東王改姓名為袁逢恭。

元魏楊愔避參朱榮之難,變姓名為劉士安,後為北齊賢相。

後周赫連達曾祖庫多汗因避難,改姓杜氏。

庫狄峙,本段匹磾之後。因避難,改姓庫狄氏。

隋牛弘之祖以避難,改尞氏,後父允為魏侍中,復姓牛氏。

唐劉祥道之孫昇,幼被武氏禍全家流嶺表,後易姓溫,逃匿北歸。

權皋於永王璘反時,詭託姓名,免其驅脅。

成汭殺人被捕,更姓名為郭禹以避難,後為節度使,復舊姓名。

南唐舒元與楊訥從李守貞叛。守貞敗,懼誅。元易姓朱,訥變姓名為李平,俱留江南。後元入宋,復姓申。

宋宋汝為因秦檜惡之將械,送金人以肆其毒,乃變姓名為趙,復徒步入蜀,檜死方出。

謝枋得以國亡,變姓名,賣卜于市。

何時字了翁,樂安人。以國亡變姓名,號堅白道人,賣卜自給。

宋時交趾國王李乾順有側室子奔大理,變姓名為趙智之,自稱平王,後與天祚爭立。

遼述律氏因國亡,改姓石抹氏。

元王恂,本姓述律氏。祖成從母氏,避難遼西,因改王氏。

潘元紹,本姓趙廷美。之後因避難改潘氏。

吏部侍郎伯顏子中,本西域人。後家江西由吏部出使廣東,未幾,廣東失守,子中求死不得,因變姓,遊江湖間卒,飲鴆死。

竹晏避仇,改姓竺氏。

仲氏之後,改為种。(餘同通志避仇)

 以上皆因避難而改。

戰國黃歇取李園之妹為姬,已娠而進於王,生子為

芉氏,代有楚國。

秦呂不韋取邯鄲女為姬,已娠進於秦太子,生始皇,

代有秦國,故曰秦以呂易嬴。

漢夏侯嬰為滕令,號滕公。及曾孫頗尚公主,主隨外家姓,號孫公主,故滕公子孫為孫氏。

灌夫,本姓張。父張孟為灌嬰舍人,遂姓灌。

衛青父鄭季以私通衛媼,生青,因姓衛。

胡廣,本姓黃,以五月五日生,父母棄之,有胡公收養焉。因姓胡。

衛繼業,字漢嘉,嚴道人。父為縣功曹時,縣長張君無子,乞為己子,遂姓張。後進仕州郡通顯時,禁以異姓,為後乃復姓衛。

竇武孫輔得胡騰,認為子,而聘娶焉。後劉表舉孝廉使復姓。

三國馬忠少養外家姓狐名篤,後乃復姓,改名忠。

曹操本姓夏侯氏,父為曹騰養子,遂姓曹。

劉封本姓寇,劉元德養為子,因姓劉。

關平為關羽養子,非本姓也。

曹魏張燕本姓褚,繼張牛角為帥而統其軍,故姓張。

陳魯相無子,以甥劉矯為後,因改劉為陳。

吳朱然,本姓施氏,朱治娣子治未有子養,然為嗣因氏朱。

晉恭王妃夏侯氏,通小吏牛金生。元帝故曰晉以牛易馬。

賈充無子,以外孫韓謐為嗣,因氏賈。

後趙冉閔為內黃石氏養子,因姓石。

後燕慕容雲本姓高,慕容寶養子,因姓慕容氏。

宋廢帝劉昱本姓李,初明帝以妾與李道兒既妊,復取以歸,遂生昱。

陳宣武章后本姓鈕,父景明養干章氏,因姓章。

周文育本姓項,周薈養為子,因姓周。

元魏高崇字積善,渤海人。母沮渠牧犍女,封武威公主。牧犍子坐事誅公主,痛本生絕嗣,遂以崇繼牧犍,

後改氏沮渠。

宦者仇洛齊本姓侯,生而無陽。母舅養為子,因姓仇。

北齊高隆之始為奄人徐成養子,或云父幹,為姑婿高氏所養,因冒其姓,後神武引以為弟。

獨孤永業本姓劉,幼隨母改適獨孤氏,為其養子,遂姓獨孤。

穆提婆本姓駱,穆昭儀養為己女,因姓穆。

後周宇文述本姓破野頭,其主俟豆得賜宇文而冒其姓。

隋王世充,本西域人,姓支氏。父卒,幼從母嫁王氏,因冒其姓。

唐呂羅真為回紇養子,因姓萬羅氏。

安祿山本姓康,隨母嫁安氏,冒姓安。

高力士本姓馮,中人高延福養為子,因姓高。

元載父昇本姓景,因曹王明妃元氏賜田在扶風,昇主其租,因請於妃,冒為元氏。

嚴叔明少育外家,冒姓鮮于,後復本姓,代宗又賜姓李。

鄭注本姓魚,冒姓鄭人稱魚,鄭又號水族。

楊復光本姓喬,內侍楊元价養為子,因姓楊。

楊復恭本姓林,育於楊元价家,因姓楊。

孔循少冒姓朱,又冒姓趙。

張承業本姓康,為奄人張泰養子,因姓張。

安思敬為晉王李克用養子,改姓名李存孝,後以叛誅。

王鎔本回紇遺種,為王武俊養子,因姓王。

王殷幼本姓蔣,為王重殷養子,因姓王。

後梁王都本姓劉,中山陘邑人也。李應得之於村落間,養為己子。後復為定州帥王處直之子,因改姓王氏。

後唐明宗本姓邈佶烈氏,李克用養為子。後繼莊宗即位時,張存信、孫存進、王存賢、張嗣昭、駱嗣恩、符存審皆以養子冒姓李。明宗詔皆復本姓。

霍彥威,字子重,不知何許人。梁將霍存得於村落,年

十四,列於廝養,後養為己子,因姓霍。

潞王從珂本姓王,明帝養為子,後即帝位。

慕容彥超本漢祖同產弟,

養於閻氏,冒姓閻。黑色胡髯人號閻崑崙,後又姓慕容,不知何故。

後漢石敬瑭,本西域人,冒姓石。

後漢劉知遠,本沙陀人,冒姓劉。

周世宗本柴守禮子,郭威養為子,後即帝位。

北漢劉承鈞乃劉旻養子,繼恩繼元又承鈞養子。繼恩本姓薛,繼元本姓何,二人異父同母,母即劉旻之女也。

王宗佶本姓甘氏,王建為忠武軍,卒時,掠得之,養以為子,因姓王。

南唐徐知誥本姓李,為徐溫養子,因姓徐,後復姓李名昇。

趙延壽本姓劉,為趙德鈞養子,遂姓趙。

李元亮本姓安,駱奉先子之,遂姓駱。

符守信本姓郎,總管符翁子之,遂姓符。

宋石熙道本姓牛,隨母歸石氏,因姓石,其弟熙正以異姓居,己上奏,復其姓。

范仲淹幼隨母改適朱氏名朱祿,後復姓,其表曰名非霸越泛湖,自號為陶朱志豈。強秦入境,遽名為張祿。二人皆范氏,改姓而朱祿適其名也。

申積中,成都人。政和中為楊繪養子,因姓楊氏。後登進士。所養父母喪葬畢,又為二弟一妹婚娶,復姓申氏。

寧宗后楊氏,少以姿容選入宮,忘其姓氏,或謂會稽有楊次山者,后自謂其兄乃姓楊氏。

江萬里無子,以蜀人王橚子鎬為後,遂姓江氏,後與萬里同死國難。

魏了翁,本姓高,養於姑魏氏,因姓魏。其同產高稼高定子俱進士。

元詹士龍,固始人。三歲時,為董文炳養子。既長,求復姓文。炳戲曰:爾欲復姓,投石不沉,則從爾。士龍祝天,投石沉而復浮者,數四。文炳遂許之。

虎都鐵木祿,好讀書。仁宗字之曰漢卿,謂漢名卿不讓也。其母姓劉氏,故人又稱為劉漢卿。

章卿,孫蜀人,本姓劉氏。幼為章提刑養子,遂姓章,以孝行聞。

劉秉忠,幼從釋氏名子聰。世祖時,同議樞密院事,復姓劉名秉忠。

 以上皆因私冒而改。

漢訾順,本姓祭,以為不祥,改姓訾氏。馬矢氏改馬。

 馬宮止稱馬。

是儀,本姓氏孔融嘲氏,字民,無上,遂改為是。

謝服,為鴻臚卿。出征,嫌其姓名不祥,乃改為射咸。

晉元達,字長宏,本姓喬。以其生日妨父,改為陳。

嵇康,本奚氏,康改為嵇。

北齊婁太后疾用巫言,改為石。

五代衷愉,本哀姓。仕南唐,改姓衷。

危全諷錢鏐惡其姓,改元氏元絳其裔也。

 以上皆以嫌改。

子產稱鄉校為師,其子孫改校師氏。

中行穆子相晉侯投壺而生子,因以為投壺氏。

東方朔因東方明而生,改張氏為東方氏。

范蠡居於陶,為陶朱氏。

梁鴻改運期氏。

京房吹律得姓,改李為京。

張象因祖封折侯,改折氏。

劉凝之慕伍員忠烈,改員氏。

晉黃初平既得仙術,以方教授南伯逄,易姓為赤,遂自號赤松子。

慕容,本鮮卑種。至涉歸慕二儀之德繼三光之容,因姓慕容氏。

蒲洪家蒲長五丈五節如竹,時人稱蒲家,因為氏,後以讖文草付應王,改姓苻氏。

佛圖澄,本姓帛氏,以師莫過於佛,遂以釋為姓。

赫連氏,本匈奴種,後居中國以王者繫天為子,改姓赫連庶協。皇天之意,其非正統者,皆氏鐵伐,欲其剛銳如鐵能伐人。

康居王,姓溫丹氏。失昭武,城南依蔥嶺其裔,皆姓昭武,不忘本也。

魏全琮孫暉食封白水,改姓泉氏。

屈全之裔孫仕,後魏以出自南方,改南屈氏。

隋陳永貴,本姓白,封北陳郡公,遂姓陳氏。

武鄉女子焦氏,既聾又啞,嫁不售樵于野為人犯,生一男,六歲莫知其姓。高構曰:母不能言。窮竟理絕生於武鄉,可姓武。

唐陸羽不知所姓,筮易得漸之。蹇曰:鴻漸于陸其羽,可用為儀。遂姓陸名羽,字鴻漸。

 此非改姓之列,實不因舊姓者也,故附於此。

金張浩,本姓高,東明王之後。曾祖霸仕遼而為張氏。

馬慶祥,本名習禮吉思。先世自西域入居臨洮狄道,以馬為氏。

元布魯海牙,拜廉使。子希憲適生喜曰:吾聞古以官為姓,天其以廉為吾宗之姓乎。故子孫皆姓廉氏。

元月乃合,曾祖帖木兒越哥仕金為馬步軍指揮官,

名有馬,因以馬為氏,一云馬祖常之。高祖名錫里吉思金季為鳳翔兵馬判官,子孫因其官,以馬為氏。

小雲石海涯以父名貫,遂以貫為姓。

諳都剌以祖名蘭,遂以蘭為姓。

唐仁祖因其祖名唐古直,子孫遂以唐為氏。

 以上皆有因而改。

杜氏為徐。 袁氏為衡。 求氏為裘。 辛氏為計。 景氏為元。 賁氏為封。 姞氏為羊。 羊舌為吉。 是光為齊。 魏馮孚改李。 晉虞慶則本姓魚,改為虞。 梁周文育本姓項,改為周。

 以上不知所因。

裴氏為壘。 閭氏為盧。 申屠氏為信都。 瞻葛氏為諸葛。 

步搖氏為慕容。 耿氏為簡。 莘氏為辛。

北齊時,有破六韓常其始,以祖潘六奚名為氏。後人訛誤以潘六為破六。

北齊綦連猛其始姬姓。六國末避亂,保祁連山,因以為姓,後復訛為綦連。

元趙良弼本姓木,要甲音,訛為趙家,因姓趙。趙世延

亦同此。

有因二音而訛者,員一音運俞反一敕救,反葉本音攝,今從正音呼矣。甄本音堅。宣和時,唱進士名以堅呼之,不應,訛為甄陶之甄矣。

又黃帝時,有伶倫後伶姓者,訛而為泠。班固本姓斑,後訛而為班。揚雄本姓揚,後訛而為楊。(餘同通志音訛)

 以上皆因訛而改。

姞為吉去女。 幕為莫去巾。 須句為須。 須句為句。 段干為段。 渾沌為屯。(餘同通志省文省言)

 以上皆因省文而改。

副呂為副。 那蔞為蔞。 綦連為綦。 烏蘭為蘭。 薄奚為奚。 素和為和。 渴侯為緱。 渴俟為似。 丘林為林。 牒云為云。 素黎為黎。 達勃為褒。 叱干為薛。 達奚為奚。 直勒為謝。(孝徵改) 尉遲為楊。(隋時楊義臣本姓尉遲) 烏古論為劉。(元劉國傑,本姓於古論,後入中州,改姓劉氏。)

鉗耳為王。 嗢石蘭為石。(餘同通志變裔)

 以上皆變裔而改。

侯氏為侯伏氏,又為賀屯氏。(餘同通志,變於裔)

 以上皆變於裔而改。

  明賜諸臣姓

太祖義子數人,如李曹國文忠、沐西平英、都督何文輝、徐司馬及元帥文剛、文遜等,皆賜國姓,後改本姓。

正德五年,義子武德,一賜裴姓。

七年,都督錢寧、錢安、許國賜朱姓,又賜都督朱福、朱剛、都指揮朱謙、朱春、朱翥、朱增、朱斌、朱政、朱海、朱岳、朱昇、朱晟、朱彪、朱鏞、朱鈁指揮千百戶鎮撫旗舍,朱欽等百二十人姓。

十二年,賜舍人朱山、朱準、朱容、朱淮、朱渭、朱義、朱大爵、朱印、朱珂姓,俱錦衣衛,食糧尋。詔都督江彬、許泰、劉暉、張洪、神周、李琮指揮焦睿,俱賜國姓,又改指揮楊瑄曰璋,焦椿曰琮,桂曰松,張天祐曰海,廷鸞曰璧,

馬定曰靖,俱賜國姓。

  賜降人姓

國朝賜忠勤伯丑驢曰李賢,同安侯火里火真曰火真,順義伯阿魯哥失里曰羅秉忠,恭順伯把都鐵木兒曰吳允誠,忠勇王也先土于曰金忠,安順侯脫火赤曰薛貴,永順伯脫懽曰薛斌,清平侯買驢曰吳成,忠勇伯把台曰蔣信,子也兒孛思曰蔣善,恭順侯也都鐵木兒曰吳克忠,都督指揮等官麻子鐵木兒曰王麟完者帖木兒曰吳良論,都兒灰曰柴秉誠,把敦杌曰吳守義,曲倫台曰夏貴,北斗曰戚斌,觀音保曰李觀,把住曰楊效誠,朵兒只曰馬惟良,鐵柱曰柴克,恭滿束兒灰曰柴志誠,脫脫孛羅曰脫順,又脫脫孛羅曰和愛,阿兒剌台曰楊汝誠,伯帖木兒曰柴志敬,猛哥曰安汝敬,脫脫曰楊必敬,只蘭曰吳克誠,朵列于曰吳存敬,克羅俄領占曰羅秉忠,火失谷曰韓以謙,白斗奴曰白忠,阿的納曰王義,阿剌帖木兒曰穆義,頂住驢曰丁順季,百家奴曰季安祖,住不花曰柴永謙,額里孛羅曰高禮,那罕赤曰莫清,把禿曰趙忠,

美伯容帖木兒曰宋一誠,哈剌伱敦曰張隆善,演只不花曰王懋忠,撒兒桃曰劉允信,釋家奴曰李顯忠,昝卜曰張志義,阿剌失曰李從善,可捏曰郭以誠,苦木帖木兒曰柴永,正達冊曰安汝堅,把的曰平以正,迷南失加曰安思謙,乃馬歹曰王存禮,阿討刺曰白瑜,恰恰曰陳守忠,皮兒馬黑麻曰馬克順,伯顏達里曰于忠,那海曰海榮,五十六曰陸忠,丑丑曰田義,虎三曰王彪,黑漢曰陳元伯,家驢曰白毅饒,五十曰姚智,歹都曰郭美,牙失納曰芮剛,採住兒曰朱採,脫火

赤曰朱靜,澣即兒曰朱滿,都忽曰朱恩,卜刁罕曰朱

窺,又編修火伱赤曰霍丘。

  改姓諸臣

東勝侯汪興祖初張姓。

都督僉事謝彥初孫姓。

右都督甯正初韋姓。

黃觀初,從父贅姓許。幼穎敏受學,元黃冔冔死,節觀益砥礪。洪武二十四年,會試禮部第一,廷對擢進士第一,授官翰林,復黃姓。

陳彥回父被誣論死。彥回謫戍滇南未,入滇家,人多道死。比至蜀,惟彥回與祖母郭存會赦又弗原監。送者憐而縱之,去顧貧不能歸往。依定遠知縣黃積良,家稱黃姓。未幾,被薦,為保寧府訓導。建文初,薦陞徽知府是冬,郭氏卒。承重徽父老走京乞留,會彥回衰絰,赴闕疏乞得復陳姓。彥回恆以亡命冒宗為愧,悒悒不自安,屢欲陳首輒,自籌曰祖母年高即蹉跎,

奈何隱忍二十餘年。始得行其志。

東里楊先生,世為儒家。一歲而孤,母改適羅。公理時舉進士為德安府同知,以其家行歲時祀先祠恆命。

諸子陪禮公,獨不見命,時尚六歲,以問母,母泣而語之,因慟,曰益感發。七歲,私竊磚土倣作神主於外別室祀其三世。每旦入焚香謁拜,出入扃鑰祕無知者。既久,左右覘知以告德安公。旦視先生入謁,與母宜

人從戶外竊窺之,見其進退拜伏,皆感泣,遂復姓。

少保楊溥初吳姓。

右都御史熊概初胡姓。

右副都御史陳泰初曹姓。

太常卿夏昶初朱姓。

工部尚書趙榮初王姓。

南戶部尚書潘蕃初鍾姓。

副都御史丘鼐初周姓。

尚書孟鳳左布政孟麟初臧姓。

兵部尚書張經初蔡姓。

天順庚辰狀元王一夔奏復謝姓。

天順甲申會元吳釴奏復陸姓。

天順間章尚書恭懿倫身沒後,子孫奏復吳姓。

正德中魏太常文簡校身沒後,子孫奏復李姓。

嘉隆間御史沈鐸初邵姓。

少傅大學士呂本初李姓。

左布政汪尚寧初程姓。

禮部尚書陸樹聲順天府丞陸樹德,初林姓。

侍講邢一鳳初林姓。

大學士申時行初徐姓。

都御史王一鶚初楊姓。

大理評事王大學初孫姓。

都御史廖逢節初楊姓。

按察副使馬顧澤初顧姓。

御史房寰初姚姓。

按察副使景承芳初王姓。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詹 招琳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