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種善因得善果

淨空法師講述

世法、佛法都離不開因果。清涼大師解釋《華嚴經》,說出五周因果。天臺大師講解《法華經》,指示出一乘因果。這是說明佛法也離不開因果。所以說「萬法皆空,因果不空」。如果沒有因果,不但沒有十法界,而且一真法界裏面的依正莊嚴也不能存在。由此可知,因果是一個永恒不變的定律,世間人所謂的真理。‧‧‧

種善因得善果(第一講)

種善因得善果(第二講)

種善因得善果(第三講)

種善因得善果(第四講)

種善因得善果(第五講)

種善因得善果(第六講)

因得善果(第七講)

種善因得善果(第八講)

種善因得善果(第九講)

種善因得善果(第十講)

種善因得善果(第十一講)

種善因得善果(第十二講)

種善因得善果(第十三講)

種善因得善果(第十四講)

種善因得善果(第十五講)

種善因得善果(第十六講)

種善因得善果(第十七講)

種善因得善果(第十八講)

種善因得善果(第十九講)

種善因得善果(第二十講)

種善因得善果(第二十講)

本文

種善因得果(第一講)

種善因得善果

(第一講)

淨空法師講述

華藏圖書館錄影室

(此講錄出自淨空法師專集文字講堂)

我們圖書館的錄影室建好了之後,今天第一次試驗。張居士從《印光大師文鈔》裏面,節錄了一段。我們就用這一段做一個開端。這一段的文字,我們將它單獨印出來。請看大師的開示:

【經云,菩薩畏因,眾生畏果。菩薩恐遭惡果,預先斷除惡因。由是罪障消滅,功德圓滿,直至成佛而後已。】

我們先看這一段。世法、佛法都離不開因果。清涼大師解釋《華嚴經》,說出五周因果。天臺大師講解《法華經》,指示出一乘因果。這是說明佛法也離不開因果。所以說「萬法皆空,因果不空」。如果沒有因果,不但沒有十法界,而且一真法界裏面的依正莊嚴也不能存在。由此可知,因果是一個永恒不變的定律,世間人所謂的真理。因與果有相互的關係,前面一個因,變成後面一個果;後面的果,又變成底下的因,所以因果永遠是循環的。由此可知,因不是定因,果不是定果,因果是循環的。

覺悟的人,這是菩薩,菩薩對於造因非常謹慎。因為他知道因會變成果,所以起心動念很小心、很謹慎,唯恐將來變成惡果,那自己當然要承受。可是眾生就不然了,眾生對這些道理、事實真相並不瞭解;即使懂得一點,也是含糊其事,不能夠透徹。於是往往就疏忽了造因,等果報現前的時候,後悔莫及了。這種事情太多太多了,不但我們在書本裏面可以見到,如果諸位稍稍留意的話,這些事情就發生在我們生活的周邊,時時刻刻,在在處處,你都能夠覺察到;覺察不到,是我們粗心大意。

這個文字後面說了:『菩薩恐遭惡果,預先斷除惡因。』這就是佛菩薩、祖師大德為什麼要苦口婆心勸我們斷惡修善,道理在此地。千萬不要把這些教誨當做兒戲,當做老生常談,不足以為奇的,那我們就完全錯了。

無論修學那一個法門,修學念佛求生淨土也不例外。淨宗法門雖然說帶業往生,可是我們要曉得,所謂帶業是帶舊業,不是帶新業。新業就是你現前所造的,這個不行,沒有這種道理的。現前你所造的,這是往生淨土的障礙,你去不了。帶業是帶舊業,就是你沒有學佛之前,你所造的那些業障,這個業障可以帶去。現在覺悟了,從今而後,決定不再造惡業了,你才有救。不是說帶業,我現在天天還造罪業,沒有關係,將來還能往生,這個想法,那你就大錯特錯了。這也是過去李炳老常講的,我們念佛人,一萬個念佛人,真正能夠往生的,只有三、五個。就算是五個人,萬分之五,還有九千九百九十五個不能往生。原因在那裏呢?現前的惡業,他沒有停止,他還繼續在造作,所以雖念佛也不能往生,還要遭受六道輪迴裏面的果報。

前面經上這幾句話要緊,我們要學佛,要發菩提心,什麼叫菩提心呢?菩提心是真正覺悟的心。覺悟就是明白,明白道理,明白事實真相,決定要斷惡修善,這樣罪業才能消滅。這個消滅,是佛的方便語,我們懂得。實在講,就是罪福的轉變,它是消滅不了的。轉變也等於消滅。轉煩惱為菩提,轉生死為涅槃,它是個轉變,功德才能達到圓滿。一直到成佛,成佛才叫究竟圓滿。

我們要明瞭,宇宙之間,這一些人與事,是怎麼形成的?怎麼變化的?這是個基本的道理。佛在《華嚴經》上跟我們講得很清楚:「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換一句話說,所有一切眾生本來成佛。成佛就是成就大圓滿,沒有一樣不圓滿。你的智慧圓滿的,圓滿就是沒有一絲毫的欠缺;你的德行圓滿的,你的才藝圓滿的,你的福報也是圓滿的,沒有一樣不圓滿,這叫成佛。那麼現在我們為什麼過這種苦難的日子呢?佛講了:「但以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換一句話說,我們本有的大圓滿,是被妄想、執著障礙住了。這個大圓滿並沒有失掉,只是有障礙而已。佛講這句話是省略,當中還有妄想、分別、執著,說了一個前、一個後,當中省略掉了。

我們從這一句開示就能體會到,十法界依正莊嚴怎麼來的?就從這些障礙而來的。因為有妄想,妄想就是無明,就是不覺,所以才有一真法界裏面四十一位法身大士。這四十一個位次,從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覺,這個位次從那裏來的?是從無明、妄想裏面變現出來的。十法界從那裏來的?十法界是從不平等裏面變現出來的,也就是從分別變出來的。你對於宇宙人生,對人、對事、對物,起一念分別心,就變成十法界,就有聲聞、緣覺、菩薩、佛,有這些現象。如果再有執著,那就六道出現了。越是嚴重的執著,那是三惡道最下面的,不是好事情。堅固的執著,嚴重的執著,是地獄界。

我們怎樣把這些假像、幻像解除,恢復到本來面目呢?沒有別的,把妄想、分別、執著放下,把妄想、分別、執著捨棄,你不但超越六道,而且超越十法界,你就住如來家了。佛把這些事實真相,確實講的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這裏面就是一個因果的關係。妄想、分別、執著是因,十界、六道是果報。妄想、執著這就是罪障,罪障消滅了,功德才圓滿。功是講修行的功夫。什麼叫功夫呢?能夠把妄想、分別、執著捨棄,這叫功夫。德是什麼呢?德是你得定、得慧、得一真法界。功跟德這兩個字,我們要認識清楚。圓滿的功德,就是圓滿成佛。等覺菩薩功德還不圓滿,他還有一品生相無明沒有破,也就是最微細的妄想還沒放下,所以不能稱之為圓滿。這一品無明放下了,他功德就圓滿了,那麼這就是成佛。

回過頭來再看看我們眾生,眾生作惡,對於宇宙人生迷惑顛倒,對人、對事、對物,都生自私自利的念頭,起貪嗔癡慢。貪嗔癡慢,這個果報在三途。造作惡業,又想不受惡的果報,給諸位說,這是不可能的事情。必須要曉得,這是自作自受,沒有任何人,沒有任何一個力量,上帝也好,鬼神也好,佛菩薩也好,不能加給你一點點,也不能減少你一點點,他們沒有這個權力,沒有這個能力。所有一切的果報自作自受,這是真理。所以作惡還想不受惡報,這個經裏頭,說的比喻:

【譬如當日避影,徒勞賓士。】

這話說的沒錯,更加胡作妄為。下面舉例來說,這個例子太多太多了。

【每見無知愚人】

做了一點小善,心裏就祈求福報,那有這麼便宜的事情。福報,你造善確實有福報,福報未必立刻就現前。為什麼不能立刻就現前呢?因為你的罪業很重,小善抵不過你生平的重罪,所以它不能現前。稍稍遇到逆境了,對於聖教就產生懷疑,「佛所講的不靈,我作善,為什麼會得惡果?人家造惡,為什麼會得善果?佛講的因果道理,不足以為憑。」他就起疑惑。正像此地所講的:

【便謂作善獲殃,無有因果。】

這就退失了初心,再譭謗佛法,造作的罪業就更重了。他不曉得因果通三世。

【轉變由心】

這一種深奧的道理。什麼叫做「果報通三世」呢?佛在經上告訴我們,我們這一生作善,這一生得福報;這一生作惡,這一生得惡報,這叫現世報,這是現報。如果我們這一生作善,或者這一生作惡,這一生沒有得到果報,而是來生再獲得果報的,這叫生報;生報是指來生。那麼第三世以後,甚至一直到無量劫以後,這個果報才現前的,這一類叫做後報。由此可知,不是不報,不是沒有果報,果報早遲不定。

怎麼樣它才現前呢?這個經上講的也很清楚,你現在造作的善惡,這是業因,因必須遇到緣,果報才現前。現在這一生當中,緣就成熟了,你的果報就現前,這就是現報。來生遇到緣,這個緣在來世,那因遇到緣,果報也現前,這個就叫生報。如果他在多生多劫遇不到緣,這個業因永遠不會消滅,永遠存在。也許到無量劫以後,這個緣遇到了,遇到這個緣,果報就現前。

譬如世尊在《法華經》上,給我們講個故事。這是佛當年在世的時候,有一個人見到佛,要求跟佛出家。出家,一定是有善根、福德、因緣;如果沒有善根、福德、因緣,不能出家,不像現在。從前人出家,一定證果,跟佛出家的人,那一個沒證果呢?最低限度也證須陀洹果、證斯陀含、證阿羅漢,證菩薩果位的人,不計其數。這個人要出家了,佛笑一笑,就讓他這些弟子,這些大阿羅漢、這些菩薩,你們來看,這個人能不能出家?大家看了之後,阿羅漢都有神通,都有宿命通。一看這個人,阿羅漢能知五百世,這個人五百世當中,都沒有種善因,那怎麼能出家呢?大家看了都搖頭。佛收了他,告訴大家,這個人在無量劫前,那阿羅漢的能力達不到了。無量劫之前,他曾經是個樵夫,在山上砍柴,遇到一隻老虎。老虎要吃他,他害怕了,他爬到樹上,叫了一聲南無佛。這一聲南無佛就是因,無量劫後,今天遇到釋迦牟尼佛,緣成熟了。釋迦牟尼佛給他剃度,出家,後來他也證阿羅漢果。這個果報就是後報。

由此可知,我們起心動念都是業。《地藏本願經》裏面講的沒錯,你一念善,必有善報;一念惡,必有惡報。就看這個緣什麼時候成熟,所以不是不報,時候未到。我們能夠深明此中的道理,明瞭事實真相,我們的起心動念,言語造作,自自然然就知道收斂,就知道謹慎。而且曉得,我們應當用什麼樣的心態,來處事待人接物,自求多福。當我們沒有明心見性,性德不能現前的時候,所有一切的受用,是靠修德來的。善與惡的標準,佛法講的非常清楚,起心動念為佛法、為眾生,這是善福;起心動念為自己,這是惡業。我們不能不知道,不能不清楚。

為什麼善惡要建立在這個標準上呢?剛才講過了,十法界的業因,是妄想、分別、執著變現出來的。念念有我,念念為我,這是嚴重的執著。這個執著,叫你永遠搞生死輪迴,你沒有辦法脫離三界六道。所以起心動念想到自己,想到自己家庭、自己團體,都是惡業。世間人不懂這個道理,以為這個想法是正常的,以為這個想法,天經地義,不是錯誤的;那裏知道,我們所想的,跟佛所說的,完全不一樣。佛看得清楚,我們看不清楚;佛講的真實,我們往往看錯了,也說錯了。

起心動念都是業,不止這一生,過去生中,生生世世,我們造作的無量無邊的罪業,大概總是造的惡多善少,這個是一定的道理。如果我們造作要是善多惡少,我們早就不再輪迴了。只要在輪迴裏面,必定造作的是惡多善少,我們不能不警覺。但是佛告訴我們,業並不是定業,是可以轉變的。業是心造的,起心動念造的,轉變還在起心動念。所以底下這一段講:

【轉變由心者,譬如有人所作惡業,當永墮地獄,長劫受苦。】

我們讀到這樣的經文,實在說也是含糊其詞的念過就算了,不知道佛說這一句話的分量有多重,這個就是迷惑顛倒。覺悟的人,我們在經上讀到,像阿羅漢、菩薩們,聽到佛講這一句話,他寒毛直豎。想到過去在阿鼻地獄受的那些苦難,還心有餘悸。這個警覺性,比我們就高的太多。墮落地獄的時間太長太長,不止八萬大劫。一個人造作這麼重的罪業,在他還沒有墮落之前;換一句話說,還有救。墮落地獄之後,就難了。雖然地藏菩薩在地獄裏面度眾生,諸位要知道,凡是到地獄度眾生的,都叫地藏菩薩。地藏菩薩不是一個人,任何一尊佛菩薩看到地獄眾生跟他有緣,他到地獄裏面去教化,現身教化,都叫地藏王菩薩。這一點,我們要知道,一切諸佛菩薩都不是一個人。

你將來作菩薩,作佛了,看到地獄有情眾生跟你的緣成熟了,你到那裏去幫助他,你也叫地藏王菩薩。所以諸佛菩薩的名號是通號,不是一個人專有的。所以墮到地獄難度,我們在《地藏經》上看到的。菩薩雖然有大智慧、大神通、大能力,也只能把他從地獄度到忉利天,暫時免受這個苦難而已。可是地獄裏面的習氣,還是非常深重。生到人天,他還是繼續去造惡業。所以命終之後,又到地獄去了。菩薩在那裏看他出去沒幾天又回來了。你們看看經上所記載的,這些都是事實。由此可知,墮到地獄就難救了。在什麼時候救他呢?造極重罪業,還沒有墮地獄之前,這個時候能把他喚醒,讓他生大慚愧心,生起大恐怖心,努力斷惡修善,把他現前這個緣改變,把惡緣改變為善緣。能發大菩提心,那就更好了。再能夠念佛求生淨土,縱然是阿鼻地獄眾生,臨終一念、十念,真的回頭,真的發心,也能夠往生。往生一樣不退成佛,這究竟解脫了。這個地方講得好,

【其人後來生大慚愧,發大菩提心,改惡修善,誦經念佛,自行化他,求生西方。由是之故,現生或被人輕賤。】

這是講現報。你做種種善事,人家一樣瞧不起你,輕視你,障礙你。或者是得病苦,或者受貧窮下賤之報,以及一切不如意事。這是什麼呢?這是你罪報現前就報了,所謂重報轉輕,重罪轉成現前的輕報。就像這裏面所講的:

【先所作永墮地獄長劫受苦之業,即便消滅。尚復能了生脫死,超凡入聖。】

就像《金剛經》上所說的:「若有人受持此經,為人輕賤,是人先世罪業,應墮惡道,以今世人輕賤故,先世罪業即為消滅,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這個是說明,這個業果的轉變是由心,你心裏頭一念覺悟就轉變了。我們把佛法推廣,把佛法介紹給一切眾生,不為名,不為利,只希望一切眾生能聞正法,這個功德利益是無量無邊。由此可知,如果是相反的,我要名,我要利,佛法在我手上,我也求專利。我們現在看到很多佛書,很多錄音帶、錄影帶,都有「版權所有,不准翻印」。這個雖然在流通佛法,你流通的功德很小,你造作的罪業很重,你的罪業抵不過你的功德。你把正法封閉了,使正法不能夠利益一切眾生。你為了自己很小的一點利益,把一切眾生聞法的機緣,把它折斷,這個罪業是阿鼻地獄的罪業。

如果你明白這個道理,你能夠開放,不求自己這一點的利益,給諸位說,你得的這個利益是無量無邊,你的功德不可思議。正如經上所說的,你做這個事情是菩薩事業,你得一切諸佛護念,你得龍天善神保佑。那麼做這樣的功德,好像眼前還是很困苦,那就是此地所講的,因為過去今世作的業,惡業太重,這是重業輕報。只要你肯做,認真努力做下去,咬緊牙關,你把這一段苦難的時候度過,你的大福報就現前了。

諸位同修,你們跟我在一起時間已經很長了,我這一生就給你做證明。我求學的那個時候,也是很勤苦、很精進、很努力,我的生活比任何人都苦,我度過十五年的難關。以後才遇到韓館長,她全心全力的護持,我們才得到一個勉強生活的水平,三餐才吃得飽。我在台中,一天吃一餐。人家問我:「你修苦行!」我說不是修苦行,我沒有能力,沒有人供養。一個初發心,初學的人,誰瞧得起你?誰來護持你?沒有人。這個難關就是過去所造的罪業。在這個苦難當中,逐漸逐漸消除了。建立這個圖書館,以後有一個佛陀教育基金會,這是一個轉機。現在你們看到的,淨宗弘揚到全世界,得到全世界人的擁護,這個福報現前了,這不就跟經上講的完全一樣了。

所以遇到折磨,遇到苦難,不能灰心。我能夠忍受得了,實在講是得力於章嘉大師的一句話,所以我任何的逆境,我都會想到老師的教誨。他老人家說的,你的一生都是佛菩薩替你安排的,那就沒有話說。再苦的環境,再壞的環境,佛菩薩替我安排的。佛菩薩這樣的安排,就是消自己的宿業,成就自己圓滿功德。佛菩薩那裏有惡意?我們才懂得這個道理,了解事實真相,歡歡喜喜的來承受。絕不退心,絕不退轉,一樣勇猛精進。

佛在經上講的這些話,我們完全證實了。所以任何的挫折,無論這個挫折是大、是小,我們都明瞭佛菩薩善意的安排,不是惡意的。可是世間有一些不明事理的人,他遭遇到這個環境,他對佛法生起懷疑,佛菩薩沒有保佑他,佛菩薩沒有照顧他,於是譭謗三寶,又造作重罪,他怎麼會不墮落呢?這使我們想起《金剛經》上,佛教導我們,對於經教要深解義趣。你理解的不夠深,不夠透徹,境界現前,你就無所措施了。無論是順境、是逆境,境界現前都要保持如如不動。逆境現前,幫助我消業障;順境現前,有沒有好處呢?如果你自己智慧沒有開,定功不夠,順境一現前,你馬上墮落,為什麼呢?貪嗔癡慢的念頭起來了。

你看看倓老法師開示裏面講的諦閑老和尚,早年一個修禪定的徒弟,福報沒有現前,他修得很好。以後做了首座和尚,收了不少在家的皈依弟子,得到很多人恭敬供養,傲慢心起來了,就墮落了,以後就當土地公去了。這就知道,智慧沒有開,定功不夠,福報現前不得了,你墮落。他如果沒有當首座和尚,沒有人恭敬他,沒有人供養他,我相信他一定老老實實會成就道業。這樣我們才曉得,福報原來不是一個好事情。福報現前,你能夠一切不受,把這個福報轉變成弘法利生,利益眾生,讓一切大眾共享,佛菩薩就會送福報現前。你沒有這個定力,沒有這個智慧,佛菩薩不會把福報立刻送給你,為什麼呢?怕害你。讓你多受一點苦難,苦難能夠幫助你,這才知道佛菩薩對我們的照顧,真正是無微不至。我們這個感恩之心,才能生得起來,不是世間人的知見。下面這一段:

【世人稍遇災殃,不是怨天,便是尤人。】

總覺得老天對不起他,別的人對不起他。

【絕無有作償債想,生悔罪心者。】

他不起這個念頭。這就是不覺,這就是迷惑顛倒。我們在這個世間,特別是我們聽到許多在商場作生意的人,被人欺騙了。人為什麼會騙人?現在騙人的事情太多太多了,這個世界簡直變成騙人的世界了。這是什麼一回事情?如果我們明瞭佛法,明瞭佛法就是明白事實真相,我們過去曾經騙人,現在人騙我,這不是一報還一報嗎?所以受騙也心安理得,還債,我還掉了。欠債要還債,欠命要還命,一定的道理,決定不能夠幸免。何況《般若經》上跟我們說得很明白,「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大般若經》裏面給我們講了幾百遍—不可得,這三個字講了幾百遍,世、出世間一切法俱不可得。這是真理,重覆幾百遍,這《大般若經》看過,什麼也記不得,大概這三個字印象很深,你就能記得了。你把這三個字記住了,二十二年《大般若》,你就得到了。我們於一切法都不做得失的念頭,你就自在了。所以逆境當中,要做償債想。人家要,我們歡喜給他,還債,自己要常生懺悔的心。下面說:

【須知種瓜得瓜,種豆得豆。】

這就是因緣果報不變的一個真理。你種植的種子不良,你就決定不會有好的收成。這個比喻,讓我們明瞭,種善因得善果,造惡業必定得惡報。世、出世間一切法,總不外乎因緣果報。《法華經》裏面講的十如是,如是因,如是緣,如是果,如是報,一直到如是本末究竟。天臺大師將這個十句,演譯為百界千如。這個十句講成一千句,說明宇宙人生就是一個因果循環的道理,一定要把它認識清楚,瞭解透徹明瞭,我們才能夠避免造作一切業障。徹底明白的人,沒有不求生淨土的。不能徹底明白的人,還留戀在這個世間,你在這個世間確確實實可以得大福報。我們今天在這個世間,看到許多有福的人,擁有百億財富、千億財富,從那裏來的?過去生中修福得來的,不是偶然的,沒有僥倖偶然得來的道理。禍福都不是偶然的,都是自己過去世修的因,今生造的緣,因緣所現的報應。

印祖一生當中,我們現在在《文鈔》裏面看到,他的觀察,他的覺悟,明白的開導我們,要想現在這個社會,真正達到安和樂利,除非把因緣果報的道理、事實,與一切大眾講解明白;否則的話,這個世間大的災難,指眾生的共業,恐怕不能夠倖免。所以他一生當中,提倡因果報應的教導,以《了凡四訓》、《感應篇》、《陰騭文》,做為重點的教材,一生不遺餘力的宣揚,他老人家用心很苦,完全在救世。畢竟真正覺悟,求生西方的人少,而追求世間福報的人多。所以他老人家的弘化社,所流通的這一些經本、善書,佛經遠遠不如這三種,這三種的分量很大,這個是慈悲救世的苦心。要說他不是菩薩再來,我們很難相信。菩薩來到這個世間,挽救眾生的浩劫。他老人家雖然不在了,我們今天承受他的教誨,應當踏著老人家的足跡,把這一樁事情做好,把這個法門藉著現代的高科技,向全世界普遍的宣揚。希望化解兩千年,這個世界眾生的大災難,那麼諸位的功德就無量無邊了。好,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此地。

種善因得果(第二講)

種善因得善果

(第二講)

淨空法師講述

華藏圖書館錄影室

印光大師在《文鈔》裏面講到,這個世間人,種種的想法、看法錯誤了,偏差了,造成嚴重的後果,與他的期望恰恰相反。他老人家講:

【人生世間,千思萬算,種種作為。究到極處,不過為養身口,遺子孫而已。】

這就是遺留給兒孫。

【然身則粗布亦可遮體,何必綾羅綢緞。】

飲食,菜羹也可養身,何必要魚肉海鮮?造這些殺生之業呢?兒孫讀書也很好,種田也很好,作生意也很好,都可以養家活口,何必要富有百萬?這些話一定是明理之人、覺悟的人,才能夠說得出來。他老人家有舉例子給我們講,自古至今,一心一意想替子孫謀萬世之富貴者,莫過秦始皇。秦始皇併吞六國之後,焚書坑儒,把天下的兵器統統收集起來,鑄成大鐘,以為這樣,老百姓就不能夠造反,不能夠起義了。那裏曉得,陳涉一號召,英雄豪傑並作。秦始皇統一之後,不過十二、三年,就亡國了,身死國亡。他的子孫都遭人殺害了,簡直就同斬草除根,這是秦始皇怎麼也想不到的。他是想他的子孫能夠世世代代都享富貴,沒有想到亡的這麼快,滅的這麼快。

再看漢獻帝的時候,曹操為丞相,專權跋扈,所作所為,無非是把朝廷的力量壓下去,自己的權勢提升,幹這個事情。心裏面盤算著,自己死了之後,兒子做皇帝。那裏曉得,自己剛剛死,兒子就篡位了。而且曹操死了,還沒有入斂,你就曉得時間很短,才沒幾天,曹操的那些侍妾,就是侍候他的這些年輕的女孩子,他的兒子通通召去,據為己有。

【死後永墮惡道】

印光大師給我們講一段故事,經歷一千四百多年,在清朝乾隆之間,江蘇蘇州,有人殺豬。殺豬,剖肚子之後,把豬肝、豬肺拿出來的時候,居然在這個肝肺上,有曹操兩個字。旁邊有一個人看到之後,嚇壞了。知道這個豬是曹操來投胎的。他看到這個事情,覺悟了,以後出家,他的法名叫佛安,一心念佛,以後這個人往生淨土。這個事情,在《淨土聖賢錄》裏面。我們這邊有這個書,諸位可以查查看。因緣果報,絲毫不爽,人死了有來世,有輪迴。

昨天好像報紙上看到白曉燕也顯靈,報紙上大篇刊登,怎麼能說沒有呢?科學再發達,不知道的事情太多太多。一般人說我們學佛的人迷信,難道他不迷信科學嗎?我們迷信的,還都有事實;他們迷信的,還解決不了問題。由此可知,曹操一生費盡心機,想為子孫謀。雖然他的兒孫做了皇帝,但是也只是四十五年就亡國了,時間不長。而且每一天幾乎都跟西蜀、東吳發動戰爭,那一天他享過安閒安樂的日子呢?我們讀歷史,要從這個地方覺悟。再看東晉、西晉、南北朝的時代,宋齊梁陳隋,到五代時候—梁唐晉漢周,都非常短暫。其中東晉算是最長,一百零三年。其他的,有的只有兩、三年,八、九年,十、二十年,四、五十年就亡國的太多太多。那麼這還算正統。而不算正統的,那個數量更多,時間更短。你想想,他們這些人的用心,無非都是想自己兒孫世世代代都能享榮華富貴;可是他想錯了,他做錯了。這種作法,反而令子孫遭劫、遭難,被人屠殺,滅門絕戶,這些都是事實。

由此可知,一個貴為天子,富有四海,尚且不能保證子孫世世代代享福,何況凡夫呢?這裏面事實真相,我們要明瞭。事實真相,唯有諸佛菩薩看得清楚,瞭解透徹。一個人從無量劫來,所造的惡業不曉得有多少?佛在經上講,如果這個業要有體積,那個體積再小,就像微塵那麼大,咱們無量劫來所造的業,盡虛空都容納不下。由此可知,那一個人有能力能夠保持家道常興而不衰,有福而無殃?這個事情,世間沒有人能夠做得到。

佛在經論上,跟我們講的很清楚、很明白,說出事實的真相。告訴我們,世間一切法都是假的,不是真實。《金剛經》上講:「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那有一樣是真實的呢?這些都是事實,而《大般若經》說得更詳細、更透徹。歸納宇宙人生的真相,實實在在說,就是一個因果循環的現象,因果相續的現象。所有這些假像,在你眼前過一下而已,你能不能得到呢?得不到,一切法都了不可得。《金剛經》上說的好:「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這是說你能得的那個意念不可得。你所得到的這一切法,佛說得很清楚,這一切法是什麼呢?真相是什麼呢?萬法緣生。緣生之法,當體皆空,了不可得。換句話說,你所得的也不可得,不但是世間法,你不可得,佛法也不可得,為什麼呢?佛法也是緣生的。

佛說了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阿耨三藐三菩提,你真能得到嗎?不可得,假名而已。諸佛如來、菩薩摩訶薩,你能夠得到嗎?也不可得,也是假名而已。佛法既然都是假名,都是了不可得,為什麼佛要那麼樣熱心的來講經說法呢?佛的用意是希望你從假名、假像裏面,真正悟入真實,這就是諸佛菩薩說法的目的。所以《金剛經》上說得好:「法尚應捨,何況非法。」那個捨,就是你不能執著,你不能有得的這個念頭。你只要有這個念頭,你就決定得不到。這些念頭統統都沒有了,這個念頭就是妄想、妄念,統統都放下了,統統都捨棄了。宇宙人生的真相,於是你就明瞭了,你就透徹了。這個不得已,而給它起個名字,叫諸佛如來,叫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由此可知,諸佛如來、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就是宇宙人生的真相,本來如是,那裏有得、有失呢?人、眾生迷失了自性,就是迷失了宇宙人生的真相。原因在那裏呢?就是起心動念自私自利,損人利己,在現在社會上,我們所看到的,貪嗔癡慢,忘恩負義,盡幹這些事情。這是惡業、惡行、惡念,那有不感惡果的道理?這就是因果相續,因果在那裏循環。

佛告訴我們,我們明白這個道理,這才知道什麼是真的?真的就是一念心性,這是真的。諸位在這裏要特別留意到,一念不是二念,二念是假的,一念是真的。一念就是一心,一心就是沒有二念,這個才是真的。二就是相對的,二就有生滅,二就有變異,就有染淨。如果是一,那這些現象完全沒有。所以佛說這一切眾生在六道也好,十法界也好,隨緣在流轉。他要隨淨緣,根性劣的,就成聲聞、成緣覺;根性利的,就成菩薩、成佛。他要是隨染緣,染的輕的,就是人天—三善道;染汙嚴重的,那就是地獄、餓鬼、畜生—三惡道。這些都是惡有淺深,染有輕重。各人隨著自己的罪福,所以有苦樂長短的差別。

覺悟了,明白了,決定不會為自己打算。自身都不為了,怎麼可能還會為子孫打算呢?不會有這個念頭了。沒有這些念頭,那為什麼呢?為一切眾生,幫助一切眾生破迷開悟,幫助一切眾生離苦得樂,這就叫行菩薩道,這就叫修菩薩行。不為自己打算的人,不為兒孫打算的人,反而福德無量無邊,他的子子孫孫一定蒙受福澤。在中國,大家看到孔老夫子,孔老夫子沒有為自己打算,孔老夫子也沒有為兒孫打算。他為社會,為人民。夫子子子孫孫一直到今天,在臺灣的孔德成先生,受到社會大眾的尊敬。由此可知,為自己打算的人,反而失算;為眾生打算的人,反而得福了。這一些事實俱在,證明佛菩薩在經論當中給我們說的沒錯,句句話都是真實。說明世、出世間的真相,無非是一大因果,永恒的、不斷的在循環而已。

世間人有聽過這些說法,但是他不能夠深信,不能夠省悟,為什麼呢?因為看到世間人有很多作惡的,沒有得到報應;有很多修善的,沒得福,於是不相信修福得福報,作惡得惡報,他不相信。這個裏面有很深的道理。世間人思慮不周到,眼光很淺短,不曉得因果通三世。剛才說過了,它不斷的在循環,永遠在相續。循環相續豈止是一生,所以有今生修福,今生得福報,這叫現報;今生作惡,今生就得報應的,這也是現報。今生作善、造罪,今生沒有報應,來生報應的,這叫生報。或者是第三生以後,一直到無量劫才得報的,這叫後報。因果報應,絲毫不爽,正是所謂的:「不是不報,時辰未到。」

我們要是明白這個道理了,肯定這個道理了,你才真正懂得宇宙人生的真相,你才算是個明白人。然後才知道,現在這個世間有很多作惡,反而享福,這什麼原因呢?過去生中,他修的福,培厚的很深,這一生造作惡業,他餘福還沒有享盡,前世的福報,不是這一世的。如果他要不作惡,他那個福報就更大了。譬如這一生當中,他有百萬的財富,每一天吃喝嫖賭,都幹壞事,他的日子過得非常好,這就是過去生中的福太厚。假如他要不造罪業,他不止百萬,可能千萬、億萬。這些事跟理,我們都要清楚,都要明瞭,造一切罪業還在享福,還不至於敗亡,底子厚。但是你要曉得,罪業越積越多,越積越重,終有享盡的時候。福享盡了,這個罪業現前了,那個時候,後悔莫及了。

有些人作善,作善不但沒有得善報,而且還遭遇到許許多多的困難。作善得的是不善的果報。這個事情,佛在經論上也講得很多。過去生中,造的惡業太多了,罪業太深了;如果他不作善,那他的困難就更多,災難就更多了。幸虧他能夠斷惡修善,他能夠免除大的災難。佛門當中常說的,「重罪輕報」,就是這個意思。所以修善遇到困境,遇到逆境,自己一定要覺悟,一定要明瞭,那個果報不是因為修善而得的,更應該努力的斷惡修善。能夠忍受眼前一切的困境、逆境,假以時日,必然是否極泰來,罪滅福生,這是一定的道理,我們不能懷疑。

一個人生在世間,最難得的、最可貴的,就是具有正知正見。你的思想、見解沒有錯誤,你對於事實真相,前因後果的觀察, 如指掌。然後你懂得怎樣修身,怎樣齊家,怎樣報國,怎樣利益一切眾生。決定過一個幸福自在美滿的人生,不會叫你的身受累。身怎麼會受累?貪著外面的境緣,你就勞累了。像剛才舉的例子,秦始皇、曹操這些人,沒有一天休息,沒有一天過太平日子,都是為這些妄想受累了。他的一生,說實實在在話,不如平常百姓。平常百姓不造這麼重的罪業,身心沒有這麼重的負擔,所以能夠得到悠閒自在,那才是真正的人生。

在古時候,說實在的話,最懂得人生的人,最懂得享受的人,是社會上的出家人,與一些隱士。士是讀書人,有學問、有道德,不出來作官。不求聞達,甘心種幾畝田,粗衣淡飯,平平安安,自自在在過一生,這是懂得人生的人。那麼這些人對社會、對大眾,有什麼貢獻呢?我在過去讀歷史,讀到這些人的《傳記》,我就有疑惑,歷史上留下名的,必定是對於國家民族有很大貢獻的人,青史留名。想了很久,都想不通。後來學佛,慢慢才明白這個道理,他們這些人給社會大眾作一個典型,作個模範,作個好樣子。什麼好樣子呢?「與人無爭,於事無求」。他雖然不天天講經說法,他做出這個樣子給你看。他不是沒有能力爭,不是沒有本事求。有能力爭而不爭,有本事求而不求,高人!人人都能學他,社會自然太平了,自然安定繁榮。所以他們的榜樣,對社會有一定的影響。不但對當時有影響,對後世的影響更大。使讀書人看到他們這一生的行誼,就起覺悟了。何必跟人家爭,何必要妄求呢?粗茶淡飯,這個生活多愜意,多自在!

我們今天在中國大陸,雖然我們去的地方不多,聽說九華山上還有很多老修行人,自己種菜,生活非常簡單,幾十年不下山,過清淨悠閒的生活。他懂得人生,他懂得享受,他懂得過人的生活,一生絕不造罪業。這種人,一般說享清福。清福的果報,不可思議。念佛決定往生淨土,生淨土就是作佛、作菩薩,在虛空法界得大自在。實在說,他們是對因果循環的道理,因果相續的道理,瞭解的最透徹。知道事實真相,所以能夠萬緣放下,二六時中一念不生,這正是所謂大修行人。所以聰明人、有智慧的人,怎麼可能叫世俗這些俗緣,勞累自己的身心?這一些道理,我們要細參。

這一些事實真相,實在講,就擺在我們眼前,我們要很冷靜的去觀察。然後選擇我們這一生修學的方向,努力的目標,我們到底是隨淨緣,還是隨染緣?我們是要學佛菩薩,還是要學凡夫?我們將來是想往一真法界,還是繼續搞六道輪迴?這個決定就在我們一念之間。真正覺悟,果然覺悟,萬緣放下。我們今天也不必到深山裏面去歸隱,為什麼呢?一切隨緣而不攀緣。隨緣當中,不分別、不執著,就叫做不攀緣。這樣自自然然就為眾生、為佛法,為佛法的弘傳,為眾生破迷開悟。不但我們自己要說,更要緊的,還要做個樣子給人看。無論是說,無論是做,都出於至誠,沒有絲毫虛假,沒有絲毫造作,一切都順其自然。

一定要修福,盡心盡力的修福。什麼是福,什麼是罪,也要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世間人聽說過捨財修福,這個意思淺,意思窄小。那麼讀過《華嚴經》的,對於這個意思就廣、就圓。身也是財,身叫內財。可見得不僅僅是身外之物,身外之物是外財。我們能捨、肯捨、歡喜捨,捨它來造福。今天對這個世界,要造什麼樣的福,才能夠利益現前的大眾?這也是我平常跟幾位發心講經法師常說的。經上常講,佛是大醫王,法是藥,用這個比喻來說,那你一定要懂得,現代的社會,現代的眾生害了什麼病?那麼你講經說法,一定要對症下藥,藥到病除,你的目的就達到。那麼現在的眾生是什麼病?全世界的,普遍的,自私自利,損人利己,貪嗔癡慢,忘恩負義,大家仔細觀察觀察,你就明瞭了。你想幫助他,因為他所想的,他所見的,他們所說所做的,都是罪業,未來果報不堪設想。你現在發了菩提心,你想救度他們,幫助他們離苦得樂,那你必須要叫他覺悟,要叫他回頭,幫助他破迷開悟。他念念為自己,你要表現出來,念念為眾生。他做的是損人利己,我們今天所做的是損己利人。不但你要說,你要真正做給他看,讓他在這個地方覺悟、回頭,那他就得度了,所以佛法無有定法可說。每一個時代,每一個地區,這一切眾生他們所造的業不同,也就是說,他們的思想觀念,言語造作不一樣。佛菩薩要用什麼方法,決定是對症下藥,要給一切眾生作一個好榜樣。

我們學佛的人,出家了,發心講經說法,這是作師。作師,你就要作一切師的好榜樣。我們在求學,求學是學生,我們作所有學生的好榜樣,這才能糾正社會的錯誤,才能夠挽救這個社會。現在世間人普遍的在造罪業,我們想起來太可怕了。為什麼普遍在造罪業呢?我們明瞭這個罪業,它也有因緣果。因是無始劫來的煩惱、習氣,這個沒有話說,一切眾生各個都具足。但是雖有煩惱、習氣,假如沒有外緣的誘惑、勾引,它也很難起現行。可是現在這個世間惡緣太多,那些是惡緣呢?科技的媒體是惡緣。我們今天打開電視,全世界,看看報紙、廣告、雜誌,裏面的內容,都是講殺盜淫妄,這是緣。裏面本來就有這個煩惱,再看到外頭這個緣,這一拍就合了,那個不造罪業呢?為什麼現在造罪業的人這麼多,造罪業這麼重?比起過去,過去世的時候,不要說多,比起過去五十年前,增長多少倍?不止幾十倍,至少在百倍以上。這樣下去,還得了嗎?東西方古老的寓言,說世界的末日,全世界的大災難,說這些話,我們今天相信。眾生的思想、見解、行為,這個是預兆。他心地善,行為善,後來有善果、好報。言行都不善,後來怎麼會有好果報?這個事情太可怕了。

我們今天要做的,我們也利用高科技,利用傳播工具,我們做出跟他恰恰相反的榜樣。讓他看了,讓他聽了,讓他冷靜去反省,幫助他覺悟,幫助他回頭,這叫弘法利生。他念念為自己,我念念捨自己;他念念求長壽、求富貴;我念念捨生命、捨供養。他念念所求的,他得到些什麼?我們一切都放下,我們得到什麼?這可以做個比較。不要以為恐怕這麼做,沒有人覺悟,我們要起這個念頭,起這個疑惑,那就錯了。只要我們認真努力去做,必定有覺悟的人。先少數人覺悟,逐漸逐漸就多數人覺悟;到最後,大多數人覺悟,這個世界的劫難就轉變過來了。問題是我們自己決定不能有絲毫的差錯,捨財修福,要能捨得盡,痛痛快快的捨,要能捨的快速,為什麼呢?眾生的劫難就在眼前,怕的是來不及了,人生的壽命很短。

我昨天晚上,看一篇梅光羲老居士的《傳記》,梅老居士,了不起的人。二十幾歲就有不平常的成就,一生雖然以居士身、宰官身,研教、弘經、著書、講學,一生都沒有中止。他是六十九歲往生的。《無量壽經》前面一篇長序,是他病中寫的,他病中躺著,都坐不起來,躺在床上。躺在床上的時候,這麼寫出來的,寫了兩千多字的長序,我們看到非常感動。古今出家、在家,許許多多的大德,真正有成就、有貢獻的,走的時候還有這麼多痛苦,這個痛苦要曉得,是宿世的罪業,這時候果報現前。報完之後,他往生的時候,非常安詳,非常的自在。我們聽說,看到這個情形,要覺悟。

韓館長往生,就示現這個相給我們看。她在病中很苦,但是走的時候很自在、很安詳。走的前一、兩天,給我們說,好舒服。那個針都拔掉了,不再給她治療了,她感覺到非常自在,非常舒服。所以我們看到這個現象,自己提高很大的警覺,業障一定要消除。怎麼消呢?修福,拼命的修福。財要布施,身體也要布施,精神、體力都要布施。我們研究經,講經說法,內財布施,這用智慧布施,用精神布施,用體力來布施。這個事情要認真去做,努力的去做,不能夠投機取巧,不能夠懈怠、懶惰,這就是我們認真來做布施工作。希望將來走的時候,能夠免除這些病苦。我們現在做還來得及,這才是聰明人,這才是我們一生當中最大的一樁大事。現在所有一切的享受全是假的,全是空的。臨命終時,沒有病苦,如入禪定,那是絕大的福報,真實的福報。

好,今天時間到了,就講到此地。

種善因得果(第三講)

種善因得善果

(第三講)

淨空法師講述

華藏圖書館錄影室

印光大師在《文鈔》裏面,給雲台居士寫得信不少,談到因果這個課題也很多。他老人家說:

【因果者,世出世間聖人,平治天下,度脫眾生之大權也。】

世間是指過去帝王將相,出世間是講諸佛菩薩。世、出世間的聖賢,目的都是在教化眾生,幫助眾生離苦得樂。要想達到這個目的,闡揚因果的道理,說明因果的事實,是非常重要的,宇宙人生的大道理也不外乎此。我們綜合佛在經論裏面所說的,尤其是大乘佛法,一乘的大經,無不是闡明因果的道理。佛告訴我們,世、出世間一切法,體是永恒不變的,相是幻妄不實的。所謂「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決定不是真實的。所以告訴我們,萬法皆空。這個皆空是講現象,萬法的現象皆空,但是因果不空。因果是什麼呢?因果就是這一切萬法的相續相。因果是相續的,因果是循環的。這一種相續循環的現象,永遠存在。因此善因一定感善果,惡因一定感惡報。老法師說,在我們現代這個時代,要提倡因果報應,把這些道理、事實真相,向大家說清楚、講明白,讓一切眾生起心動念,能有所收斂。

特別是在現代這個時代,每一個國家地區,都極力在倡導民主、自由、開放。古時候,領導人的權威,家長的權威,師長的權威,長子的權威,在民主自由開放的環境之下,統統消失掉了。一般人民,可以說無拘無束,要不懂得因果報應事實的真相,他內有貪嗔癡慢,煩惱的習氣;外有五欲六塵的勾引,他怎麼能不造罪業?怎麼能不感惡報?各人造業受報事小,如果社會上普遍都是這樣,那就造成不堪設想的共業了。在這個環境之下,縱然佛菩薩、聖賢統統出現在世間,也無可奈何。這個事實,我想諸位想一想,都能夠體會得到。眼前的社會,就是事實的證明。

老法師在民國初年,這些口號剛剛提倡的時候,他老人家有高度的智慧,就知道往後這個社會的演變,預先給我們開了一副藥方。我們如果能認識,能依教奉行,這還有救。如果對這個藥方不認識,不以為然,問題就非常嚴重了。後來的發展,真會到不堪設想的地步。

他老人家在答覆喬智如居士信裏面,講到家庭教育的重要。他說:「兒女雖小,決定不能夠任性、驕生慣養。」中國古時候的諺語常說:「教子嬰孩」,你教兒女,在他嬰孩時代就要開始。嬰是嬰兒、小孩。這一句話意思很深。「教婦初來」,婦是媳婦,娶妻,教妻是她一進門就教導她,這個時候容易。如果說是驕慣一個時期,她不聽,她不接受你的教育了。古聖先賢的話沒有錯,可是現在在我們這個社會,還是有很大的阻力。你家裏這個教法,別人家裏不是這個教法。你這個小孩在家裏,聽從父母,但是跟別的小孩在一起玩,跟同學們在一塊相處,他們的父母對他不是這個教法。所以小孩也會產生疑惑,也會產生反抗,這個麻煩就大了。因此這個因果的理念,必須要向社會廣大群眾宣導。必須讓廣大的群眾都能夠瞭解,共同向這個方向、向這個目標來努力。以共同的理念,教兒女,教學生。領導人教他的幹部,教他的部屬,才能夠真正達到社會安定、和睦、繁榮、興旺的目標。

印光大師又特別注重教女,教女孩子比教男孩子更重要。他說:

【善教兒女】

這是治國平天下的根本。他老人家說的,細細去想,很有道理,他說治國平天下的權,女人家操得一大半。這個可以從古今中外歷史裏面去觀察。世間上為什麼少賢人、少聖人呢?由於世間上少賢女。如果有賢女,將來這個人必定是賢妻賢母。先生有個好內助,在他事業上,一定是飛黃騰達,一定是一帆風順。兒女有賢母,小孩自幼就能受到良好的教育,善法的薰陶,將來那有不成聖成賢的道理呢?這正是所謂,女人操治國平天下大權之大部分。所以教導兒女必須從幼小的時候,就要常常跟他講因果報應的故事。他年齡大一點,有理解力的時候,要跟他分析因果報應的道理。讓他明瞭,能夠常常存畏懼之心,自然就不會做這些傷天害理、損人利己之事。提倡因果報應,以及善教兒女,這是天下太平的根本法輪。我們學佛,四眾同修,出家的男眾女眾,在家的男眾女眾,你要是真正的佛弟子,你就有責任,對於一切人,在一切時、一切處,都要以此相勸,以此共勉。

天下的治與亂,就在每一個家庭是不是著重道德,著重品德的修養。每一個家庭都健全,這個社會自然是健康的。社會出了問題,那就是家庭出了問題。所以在中國,古聖先賢建立國家社會,用什麼方法呢?用五倫。五倫第一個是夫婦,第二是父子,第三是兄弟,第四是朋友,第五是君臣。由內向外。夫婦同室,同一個房間;父子兄弟,同一個家庭。由此可知,如果夫婦不和,家就亂;家不和,社會就動亂。所以中國古聖先賢他瞭解、他明白,要把一個國家治理好,要想這個社會安定繁榮,從那裏起呢?從家庭起。家庭從那裏起呢?從夫婦起。這才以五倫十義,為教育的大根大本。家庭是以這個為根本,社會也是以這個為根本,國家還是以這個為根本,這是中國幾千年傳下來的道統。世界聞名古國有幾個?早就都滅亡了。唯一中國這個古國,到今天還存在。你要問存在的理由是什麼?就是這一個道統在維繫著。如果這個道統喪失掉了,這個聞名古國恐怕也有問題,它的基礎就動搖了。老和尚這些教誨、這些議論,都是根本、切實的說法。

老法師在答覆江易園居士裏頭,也有一段話說,他勉勵大家:「現代提倡佛學,一定要注意淨土法門,以及因果報應。當時各地方組織蓮社,修學淨土的這些同修們,有一個共修共學的場所,這個很好,很難得。現代我們雖然不用蓮社這個名稱,我們遵循夏蓮居老居士的建議,各處組織淨宗學會。實在講,這一個名詞,就是古時候蓮社的現代化。因為我們想像蓮社、想像寺院,往往都聯想到宗教上去了。實在講,現代的四眾弟子有責任,要把佛教帶出宗教。因為佛法本來就不是宗教,它是世尊對一切眾生至善美滿的教育。我們希望它能脫離宗教,恢復教育的本來面目,才能夠普遍利益社會廣大的群眾,這是很重要的一個課題。所以夏老有鑒於此,將這個名稱訂作學會。我們現在尊崇他這個建議。學會實際上跟蓮社是一樣的,只是在名稱上換了一下。

淨宗學會怎麼個組織法?需要多大的公寓,多少人數,實在講,這個沒有一定的,一切隨緣,不必勉強去做。你們在一個地方念佛、弘法,人數逐漸逐漸多了,大家覺得需要有一個聚會的場所,這個就是自然形成的。像台中,往年李炳南老居士到台中之後,他就學他的老師,每到一個地方,就給人家講經說法,勸人念佛。利用公餘的時候,在朋友家裏,五個人、十個人,他就講起來了。以後越講人越多,人家家裏客廳太小,容納不下了。覺得有需要搞一個小講堂,這才動個念頭,我要搞一個蓮社。在綠川買了一棟舊房子,重新整修了一下,規模很小。那個講堂,只能容納一百多個人的樣子,大概一百二十個人,就擠得很滿了。要用我們現在臺灣這個制度來講,大概是五十坪的樣子。從前蓮社的大殿,大概只有五十坪。蓮社現在的規模,這是幾十年逐漸逐漸擴展。旁邊鄰居,有的時候他們離開了,移民到國外去了,把鄰居的房子買來擴大。現在大家所看到的,他是整個拆掉,重建的大樓。最初早年的,那要看他們的歷史的照片,你就能看到,很簡陋。一切都是隨緣而成就的,這個成就的多麼自在。

那麼在這一個地方法緣越來越殊勝,於是蓮社的地方容納不下了,再開闢第二個道場,就建立慈光圖書館。慈光圖書館的規模,比蓮社大多了。但是現在諸位去看,好像是差不多,那是蓮社以後不斷擴充,才有今天的規模。而慈光圖書館一直保持四十年前原來的樣子,只多了一點點。我這一次去休息的這個小樓,是後來買的,這是四十年前沒有。所以道場的擴充,一定是循其自然的發展。頂重要的,是自己要真實的修學,這個重要。所以從很小的道場,逐漸逐漸發展,這是在中國歷史上,自古以來,許多大道場、名山、寶剎都是這麼成就的。真正是恒順眾生,隨喜功德,所以你能夠得自在。

發展事業,又不失清淨心,這才叫自利利他。如果一昧發展這個事業,每一天為這些事情操勞,而自己得不到清淨,那麼你所修的是人天有漏的福報。甚至於將來往生,都會成問題,這就得不償失了。畢竟念佛往生,才是我們一生當中最大的事情,其餘的,小事。往生西方極樂世界,諸位要曉得,永脫輪迴;不但永脫六道輪迴,永遠超越十法界了。你回歸到一真法界了。華藏世界是一真法界,極樂世界是一真法界。回歸到一真法界,你生活的空間就擴大了,擴大到不可思議,你就得大自在了。

在那個環境裏面,我們依舊不斷的修學,不斷的幫助一切苦難眾生。我們的修學,像經上講的,遍供十方諸佛。供佛,修福。供佛,當然聞佛說法。聞法是開智慧,福慧雙修。同時又能在十法界隨緣示現,廣度眾生。我們要達到這麼一個境界,佛告訴我們,只有念佛求生淨土,你就成就了。如果不念佛求生淨土,你要想到這個境界,那的確是很難。經上講至少要經歷三大阿僧 劫。這是說明為什麼提倡學佛一定要注重淨土法門。淨土最著重的是修清淨心,心淨則佛土淨。我們往生真正的條件是清淨心,所以念佛講求的是相應,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念念都要與清淨心相應,這樣功夫就得力,才能夠念到功夫成片,才能夠念到一心不亂,這樣當然就得生。

心地清淨的人,一定生智慧,一定生慈悲,決定不會作惡。這是老法師教我們要特別注重提倡因果。又勸導大家要戒殺護生。實在說,今天講到戒殺護生,我們中國人遠遠不如外國人。我們在許多國家,人家公園裏面有很多野生動物,這些動物都不怕人。像樹上的松鼠,你一招手,它就到你身邊來。甚至於小鳥、鴿子、海鷗,這些野生動物都不怕人,都可以飛到你的身邊,停在你的手臂上。這是什麼道理呢?這動物跟人相處,它看到人沒有害它的念頭。可是在中國,這一些動物見到人就驚慌恐怖,趕快逃命了。這什麼原因呢?大概是我們中國人殺氣太重了。它一接觸就生恐懼之感。所以一定要學著戒殺護生。

老法師教導我們,我們應當勸一切人,要善教兒女;做老師的,要善教學生。國家、社會的動亂,由於缺乏賢人,而它的根源,實在就是由於家庭教育的缺失,缺乏良好的家庭教育。而家庭教育,母教是最為重要。所以他老人家的看法,教女比教子關係更大。他說有賢女,這個社會上就有賢妻、就有賢母。一個人小時候有賢母,成人之後有賢妻,他想不做賢人也辦不到。因為他自小受賢母、賢妻的薰陶,他在社會上當然是正人君子。由此可知,這個才是真正正本清源的良策。所以老法師對於一些在家的大德、居士,在當時,居士們出來弘揚佛法的人很多、很普遍,而且很有成就。老和尚開導他們,希望他們弘揚佛法的時候,特別注意提倡。目的,都是祈求社會安定、世界和平。這是印祖答覆江易園居士的一段話。他答覆永嘉某居士,信上這麼個說法,這個是一些人求佛菩薩保佑,求感應的話,這一段開示很重要。他說:

【豈菩薩唯在普陀,不遍界以應感乎哉。

許多人拜觀音菩薩,拜觀世音菩薩,在我們中國是最為普遍的,所謂家家觀世音。於是乎結伴到普陀山去朝山,去拜觀音菩薩。一直到現在,這個風氣還不間斷。現代觀光旅遊開放了,招來了人潮;而實在,這裏面朝山,拜菩薩的人,我看至少也有一半以上。特別是中國人,老和尚這一段話,用意就很深了。難道觀音菩薩只在普陀山,不在別的地方?實在說,觀音菩薩常在一切眾生起心動念之處,顯大神通,說微妙法。可惜的是,眾生不知不覺,迷惑顛倒,當面錯過,辜負此恩。也許有人要問,觀世音菩薩在一切眾生起心動念之處,我為什麼沒有感觸到呢?這是對於佛理沒有瞭解,或者是瞭解不透徹,你見不到。

在佛教裏面,所有一切諸佛的名號、形象,其實諸佛的形象都是一樣的,佛佛道同,都是代表當人性德。換一句話說,是代表我們自己的性德,本性本具的德能不在外面。所有一切諸菩薩,菩薩的名號、形象,是表我們的修德。觀音菩薩代表大慈大悲,我們起心動念,對一切人、對一切物、對一切事,如果是用清淨、平等、慈悲心,與觀世音菩薩就相應。觀音菩薩就在你心中,觀音菩薩就在你生活的周邊,也可以說就是你生活的全體。祖師講:

【顯大神通,演說妙法。】

就是講的這個意思,就是說的這一樁事情。我們眾生為什麼當面錯過?我們起心動念都是錯誤的,都是一些分別、妄想、執著,與清淨、慈悲毫不相應,這叫當面錯過。我們想一想,佛在經論裏頭,怎麼樣教導我們?我們有沒有看清楚?有沒有聽明白?有沒有真正體會到佛所說的義趣?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處事待人接物相不相應?就是有沒有做到?如果沒有,那就是辜負慈恩。

佛教給我們常常念佛,常持菩薩名號,用意在那裏呢?念念提醒自己,用意在此地,不是念給佛菩薩聽的。念阿彌陀佛,就是念念提醒自己覺悟。阿彌陀佛四個字是梵語,翻成中國意思是無量覺,一切時、一切處,無有不覺。覺就是佛,迷就是凡夫。叫我們常念觀世音菩薩,就是提起自己大慈悲心。觀音菩薩大慈大悲,我們的慈悲心,就是觀音菩薩,觀音菩薩不在心外,這正是佛法所講的心外無法,法外無心。所以淨宗常講:「自性彌陀,唯心淨土。」這個話是真實的,不是虛妄的。彌陀,自性變現的,觀音也是自性變現的,勢至還是自性變性的。乃至於十法界依正莊嚴,無有一法不是自性變現的。這叫『顯大神通,演說妙法』。

如果我們體會得,我們豈不是生活在佛法裏面嗎?我們什麼時候離開過佛法?覺悟的人,生活在佛法裏面;迷惑的人,還是生活在佛法裏面。只是覺悟的人明瞭、明白,迷惑的人不明白而已。雖然生活在佛法裏,不明白,這叫當面錯過。明白人過的生活,是諸佛菩薩的生活,是自在美滿幸福的生活;而迷惑的人,過得是苦惱的生活,差別就在此地。所以要懂得,佛在經論裏常常勸我們念佛,勸我們念菩薩名號,意義在那裏。

而祖師更是特別教導我們念阿彌陀佛名號,這裏面除了一般的意思之外,還有一個特殊的意義,那就是一切諸佛當中,阿彌陀佛跟我們特別有緣分。世、出世間法,不能不講緣,可以說緣決定一切。雖然是個因果關係,因要沒有緣,不能結果。因與果,我們都沒有辦法操縱,但是緣的確操縱在自己手上。我們這一生要想往生,要想不退成佛,這個緣就是常念阿彌陀佛。正是經上講的,「發菩提心,一向專念」。這八個字做到了,決定得生淨土,我們這一生當中,就圓滿功德了。

這個殊勝,世、出世間一切法,沒有能跟它相比的,所以一切諸佛都讚歎。這個緣得來不容易。彭際清居士曾經說過:「這是無量劫來稀有難逢之一日」,我們在這一天遇到了。遇到了,只要你真正能認識,你能夠把它抓住,我們這一生成辦了。這是真正的稀有,要曉得世、出世間所有一切法都是假的,都是不可得的。而且因果相續、因果循環的可怕,一定要有高度的覺悟,在這一生當中辦這一樁大事,那就是決定求生淨土。唯有求生淨土,我們所有的問題,統統得到圓滿的解決。

因此,經不能不讀,不能不講,不能不研究討論。這個事情天天要幹。人數不必多,三、五個志同道合就不可思議了。三、五個人在一同共修,將來三、五個人往生;七、八個人在一起共修,七、八個人往生,還得了嗎?不得了。特別是在這個亂世,如果我們沒有這個機會,跟一切大眾介紹佛法,親朋好友三、五個,七、八個,不難。只要自己有恒心、有長遠心,鍥而不捨,每一個星期,或者一次、兩次,大家工作繁忙,一個星期一次。若有時間,兩次、三次,這是最好。就像我們這一個小地方,這個小地方,你想想看,三、五個人,七、八個人,行,共修就很好。講經研究討論很好,在一起念佛也很好,不必要大道場。自己關著門在家裏進修,不妨礙別人。這是在現代這個社會,真正用功辦道能成就的,是一個好方法,值得極力提倡。

譬如說我們有五個人,我們五個人成就了,大家在一塊,學了個三年五載,十年八年,自己功夫也有一點了,教理也漸漸通達了,我們就五個人分開來,每一個人再去帶五個人,那就五五二十五個人了。再過個若干年,這二十五個人成就了,一個人再帶五個人,那就有一百多個人了。這樣如果繼續不斷的發展,一定能影響這個社會。可以轉移風俗,安定社會,繁榮社會,達到治平的目標。功夫要深,要有耐心,要有恒心,相續不斷,決定有成就。這個樣一來,一切時、一切處,都得到諸佛護念、龍天擁護。我們生活縱然清苦一點,節儉一點,日子會過得很自在,安貧樂道。

亂世當中,我們也能修清淨心,我們也能成就無上道,往生淨土,就是無上道。總希望大家能認識、能明白,認真努力去做,度自己,度別人,也度了這個社會。

好,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此地。

種善因得善果(四講)

種善因得善果

(第四講)

淨空法師講述

華藏圖書館錄影室

今年五月,我們有一個機會,訪問中國大陸,在北京師範大學門口,看到一塊題詞,上面寫著:「學為人師,身為世範。」我看到這八個字,深受感動。這八個字,就是一部《大方廣佛華嚴經》。特別是《華嚴》末後的一個部分,就是善財童子五十三參。世尊以五十三位菩薩,分別以各種不同的身分,男女老幼、各行各業、在家出家,種種不同的身分,不同的生活方式,不同的工作。可是他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學為人師,行為世範。他們的身語意三業行為,都是這個社會各個層面的好榜樣、好模範。所以我們讀《華嚴經》,研究《華嚴經》,實踐《華嚴經》,弘揚《華嚴經》,要以這八個字作為標準、作為原則,《華嚴》就能夠活在我們的世間,活在我們現實的社會,我們才能真正得到佛法究竟圓滿的受用。這是我見到這八個字,一點點感想。

由此可知,世間人所追求的正是佛法。可惜大乘佛法在最近一、兩百年當中,被一些大眾誤導,以為它是宗教,以為它是迷信,以為它是消極,而沒有能夠認真的去研究修學,這是一樁非常可惜的事情。我們對於佛教育的弘揚,大家都是盡心盡力的在做。遵守佛陀在經教裏面對我們的教誨,佛教給我們讀誦、受持、為人演說。「演」就是做出樣子給人看,表演給人看。「說」是用言語、文字,將這些道理,將這些事實真相,解釋清楚,解說明白,讓社會一切大眾都能得到佛的教誨,都能夠得到殊勝圓滿的利益。

於是我們肯定歐陽竟無大師所說的,「佛法非宗教、非哲學,而為今世所必須。」他老人家說了,是今世所必須,就是現代人所必須要的。那麼它究竟是什麼?歐陽大師並沒有明白的告訴我們,但是我們從他的著書當中,可以明瞭他對於佛法的看法。他肯定佛法是師道,師道當然是教學、是教育,所以我們肯定佛法是教育—佛陀的教育,而不是宗教。往後的弘揚,必須要把宗教的形象擺脫,它才能夠超越一切宗教。於是,一切宗教徒都可以學佛,都應當學佛。因為佛教是教育,任何宗教徒都不反對接受教育,尤其是接受一個良好的教育,真實智慧的教育。於是佛陀教育超越一切的種族,一切的國界,一切不同的文化,不同的宗教信仰,這正是佛在經上所說的,他教化的物件是盡虛空、遍法界一切眾生。這也是經典常講的大圓滿,佛氏門中不捨一人。

最近這些年來,我們在海內外提倡四好,回應的同修也不少。但是一直到現在,還沒有一個專門的機構或者團體,來真正推動這一個教學運動。所謂四好,就是教自己也勸別人,要存好心、做好事、說好話、做好人。我想這四句,任何宗教不會排斥,任何不同的文化也不會排斥,任何國家民族也不會排斥。換一句話說,這個四好是一切眾生真正的共識。我們佛法常說的「見和同解」,我們把它訂在這個基礎上。

那麼好的標準必須要有。標準是什麼呢?是利益眾生。凡是與大眾有利益的,與社會有利益的,這就好。如果這個事情,好心是起心動念,好事是你所作所為,如果是為自己、為家庭、為自己一個小團體,那就不好了。也許有一些初學的同修聽到這個說法,感覺得很茫然,一時不能接受。那一個人不為自己呢?中國古老諺語裏頭,還有一句話說:「人不為己,天誅地滅。」好像為自己是天經地義的事情,是真理。孰不知,這一句話錯了。佛告訴我們宇宙人生的真相,唯有明白真相的人,瞭解真相的人,肯定真相的人,能夠深信世尊所說的標準。

佛告訴我們,為什麼會有六道輪迴?六道輪迴是一個事實,這並不是佛家最初提出的,而是古印度在佛教之前,在釋迦牟尼佛之前,印度就有許許多多的宗教學派,是印度古老的學術。他們那一些宗教家,那一些高明的修行人,往往有相當深的定功。像婆羅門教,以後新教的印度教、瑜伽數論。這裏面不少修行人,以他們的禪定功夫,能夠看到六道的真相。不但他們能夠觀察到餓鬼、地獄,他們也能夠觀察到色界天,無色界天,所以對於六道裏面的情況,他們很瞭解、很明白,說得很多。

佛陀出世之後,將他們所見所聞,再加以指導;因為他們的見聞,是只見其當然,未知其所以然。六道怎麼形成的?怎麼來的?有沒有方法能夠出離?這是他們沒法解決的問題。所以世尊出世,就是為他們解決這一個難題。佛說,六道是因為一切眾生情執變現出來的幻相,我們認為它是事實,佛告訴我們這是幻相。這個幻相是情執裏頭變現出來的。情執裏面最嚴重的一個就是我執。你看那一個人起心動念,第一個念頭—我,這一生當中,一切都是為了我。你為我,你就永遠在那裏製造六道輪迴,你怎麼能出離六道輪迴呢?所以佛講的善好的標準,是忘我,是斷除我執。於是這一些佛菩薩,佛菩薩就是徹底覺悟的人,明瞭事實真相的人,他們起心動念為一切眾生,為弘揚佛法。弘揚佛法就是宣導佛教育,推展佛教育。佛教育是智慧的教育、覺悟的教育。從事於這個工作,這就好。

所以四好的標準,是存心念念利益眾生,念念利益社會。我們所作所為,無論在那一個行業,都是為大眾服務的。為大眾,大眾裏面當然包含著自己,絕不會說為大眾,自己會挨凍、挨餓,沒有這個道理。可是起心動念、所作所為,確確實實是為了服務社會、服務大眾,這就是好的標準。付出我們全副的智慧、精神、勞力,把自己本分的工作作好。無論在那一個行業上,都是服務社會的,都是服務大眾的,都是給一切眾生作表率的、作榜樣的,這就是佛菩薩,這就是善財童子五十三參。所以五十三參就是四好的具體實現。這是佛在經上所說的,也可以說是佛四十九年所說一切法,都是以這個為中心。

在我們中國,古聖先賢也很了不起。孔孟之道,老莊之道,與佛道非常接近。儒家提出我們作人的標準是君親師,他是以倫常為基礎,體現君親師的大能。我們把儒道佛的思想合起來,來看、來觀察,我們領會到三寶、三德一體,這就是中國人所講的古今完人,也就是佛法裏面講的諸佛菩薩。諸佛菩薩是最完美的人,完人就是一絲毫缺陷都沒有,佛法講的大圓滿。表現在外面—三寶;內裏面是三德。三德是存好心,三寶就是做好事,說好話,做好人,它是一體的。所以我們今天看到社會動亂,這個動亂不是局部的,而是全世界的。動亂的現象,正是儒家所講的君不君、父不父、子不子。君是領導人,沒有能夠作一個好的領導人。作父母沒有能夠盡到作父母的責任,沒有把兒女教好。領導人沒有把被領導的人領導好;老師也沒有能把學生教好,天下焉能不亂?要想天下不亂,難!太難太難了。我們要挽救這個社會,從那裏做起呢?就要從三寶、三德一體做起。三寶,我們是借用佛家的名詞,在此地我們稱君親師為三寶。作君、作親、作師,無論你站在那一個位置上,必須同時兼有另外兩個位子,你就做好了。君為什麼沒有能夠作一個好的領導人?他只做領導,他沒有做到親,沒有做到師。換一句話說,一個完整裏面,他只做到三分之一,三分之二的缺陷,他怎麼能做得好?

譬如我們簡單舉個例子,你是一個公司的老闆,老闆是君。你這個公司裏面所用的這些人,這是臣,臣就是被領導的。老闆對待員工是要領導他,還要像父母親關懷愛護兒女那一種心情,對待你的屬下,對待你的員工,你這個裏頭缺乏親情。有親情,員工對老闆,感恩戴德,那你就做到兩分了,三分你就做到兩分,還缺一分。那一分是師,你是員工的老師,你要認真努力去教導他,那你就圓滿了。所以你這個老闆是君、是親、又是師。你才是個完人,你才是個菩薩。我們看五十三參,五十三參是表現各行各業,每一個行業,每一個人,他都具足這三個條件,圓圓滿滿的君親師,這才是社會的榜樣、社會的模範。在一個家庭裏面,做父親的是家長。家長就是君,你領導這一個家庭,家庭成員是被你領導的,你對他們有親情,愛護他們,關懷他們。你對他們也是老師,師教導,師嚴。親情就寬,恩威並濟。施恩的時候是親,這個親心。嚴格教訓,毫不苟且,那是嚴師。你的家庭,兒女都教好了,所以作父母對待兒女,你要曉得你自己的身分,不僅僅是父母的身分,你是君的身分,是師的身分。你的兒女就教好了,你的兒女就能成才。如果單單只有父母之心對待兒女,溺愛,一切都隨順他,兒女會慣壞,不能成大器。

同樣一個道理,在學校裏作老師,老師教學生,怎麼樣把學生教好呢?你要有君心,領導學生;你要有親心,關懷學生,愛護學生,也是恩威並濟,你才能把學生教好。任何一個人,我們生在這個世間,無論是什麼身分,無論從事那一個行業,都必須具備君親師三個條件,那你就是菩薩了。在家庭裏面,作家庭主婦,具足這三個條件,你是家庭主婦菩薩。我在公司行號,我不是當老闆,我是當員工的,我怎麼能做到這三個條件呢?能做到。我做員工、小職員,我做出好榜樣,給我的同事、同僚來看,這就是君心了。我沒有形式上的權位領導他,我以我的智慧、德能、表現來感動他,這也是領導他。來教導他,那就是師;來關懷、愛護他,這就是親。

由此可知,這個三寶是一切眾生人人具足。問題在你有沒有覺悟?你有沒有真的把它應用在生活上?是不是真的應用在工作上?應用在處事待人接物上?古聖先賢教我們作聖人、作賢人,就是完人。聖賢是完人。佛教給我們作佛、作菩薩,也是這個意思。那你真正要做得好,最要緊的關鍵是存好心。什麼是好心呢?我們用佛法來講—覺正淨。覺正淨本來是佛家講的三寶,我們在此地,把它叫做三德。內懷三德,「覺而不迷」,對人、對事、對物、對宇宙、對人生,覺而不迷。「正而不邪」,正是講知見,我們現在講的思想、見解純正,而沒有邪曲。那就是說,對於宇宙人生的真相,世、出世間,前因後果,明瞭通達,我們的思想、見解正確了。

第三個是「淨而不染」,心地清淨,不會被外面五欲—財色名食睡;六塵,色聲香味觸法,不為五欲六塵所動搖,那就是不染。我們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六根接觸外面的境界,真正做到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那你的心就清淨了。一切為眾生、為佛法、為佛陀教育。為佛法,就是為佛陀教育。唯有佛陀教育,能夠利益一切眾生。因為它是清淨的,它是平等的,它是大慈悲的。我們要全力以赴,盡心盡力。有智慧,竭盡自己的智慧;有能力,竭盡自己的能力;有財富,竭盡自己的財富,為社會造福,為眾生造福,不起貪嗔癡慢。

你看看五十三參裏面,每一位菩薩,他們作人的態度都非常謙虛,尊敬別人,實實在在是我們的好榜樣。於是我們教學的目標,肯定落實在生活的層面。這些年來,我們將佛法歸納為十個條目。我們自己的修學,是以這個為標準。我們幫助別人,勸導別人,也以這十條為標準。佛在經典裏面講得太多,文字太長,不容易記憶。我們儘量把它精簡、濃縮,十個綱目,二十個字,容易記。時時刻刻,念念之中,要與這十條相應。念佛人常講:「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與什麼相應呢?與這個十條相應,就是念佛。

在《華嚴經》,吉祥雲比丘給我們說了二十一種念佛的法門,這是很重要的一條。如果口念阿彌陀佛,心行都不相應,這個沒有用處的。正是古人所講的:「喊破喉嚨也枉然。」那與什麼相應?「真誠」相應。我們要發真心,要以誠意待人接物。世間人、六道凡夫,用的心是妄心,不是真心。真心跟妄心,差別在那裏?妄心裏面有妄想、分別、執著。佛在一切經上濃縮精簡的為我們開示,只要你有妄想、分別、執著,你的心就是妄心。那麼離一切妄想、分別、執著,這是真心。真跟妄,我們要有能力辨別,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我們處事待人接物用真心。誠,不自欺,不欺人。別人欺騙我們,無所謂,那是他。決定不可以說,他欺我,我當然也要欺騙他,那就錯了。他下地獄,那我也應該下地獄,那有這麼傻的人、這麼笨的人?他用虛情假意,欺騙眾生,損人利己,這個將來要墮三惡道。我們走的路子,是想超越輪迴,超越十法界,往生淨土,那怎麼能跟他同一個知見?這個是一定要覺悟的。不能看到許許多多人都是這樣做,我們應該也跟著這麼做,那你就錯了,大錯特錯了。

第二是「清淨」,清淨是自受用。我們用心,我們這個心有自受用、有他受用。換一句話說,用什麼樣的心對自己,用什麼樣的心對別人,對人、對事、對物。對自己清淨。佛法中說,「六根清淨,一塵不染」。換一句話說,清淨就是真誠心的樣子。真誠是體,清淨是相,顯示出來清淨心。對一切萬物、萬事萬物「平等」,沒有分別。清淨就是沒有執著,平等是沒有分別。為什麼不要分別呢?萬法一如。你瞭解事實真相,你就不會起分別心,萬法一如。佛在經上常講:「生佛不二」,這是教給我們怎麼樣入不二法門。二是從分別生的,不二就沒有分別心,就是平等心了。「正覺」是智慧,是真心裏面本具的般若智慧,不是從外面來的。只要你得清淨、平等,智慧自然就生起來。換一句話說,清淨、平等心起作用,就是智慧。萬事萬法通達明瞭,過去、未來也通達明瞭,這個不可思議。世間人以為這是神通,「這個了不起!」其實這是本能,盡虛空、遍法界,你沒有見不到的,你沒有聽不到的。你六根能力,都能夠圓滿的接觸到,這是本能。我們今天本能喪失了,看到恢復一點點的,都覺得不可思議,都覺得神通廣大,而不曉得那個是自己的本能。我們自己本能怎麼喪失掉的?就是你心被污染,你心起分別了,佛說得很清楚,一切眾生就是因為妄想、分別、執著,而不能夠恢復。換一句話說,離開妄想、分別、執著,你的本能就恢復了。

「慈悲心」是對待一切眾生的,慈悲就是愛護、關懷,全心全力的照顧他、幫助他。對一切眾生的愛護、關懷、照顧,沒有任何條件,一律平等,那就叫大慈大悲。這個五條,是存心。我們的心能與這五個條目相應,這就是存好心。有好心,當然你就會做好事。那些是好事呢?「看破」是好事,看破是學問,是智慧的作用。宇宙人生真相,一切事理因果,全都明白了,這叫看破。看破之後,你的態度一定是放下。「放下」,不是叫你什麼事情都不幹,那就錯了。放下是心裏面妄想、分別、執著沒有了,放下了。而你本分的工作會做的更認真、更努力,會做得更圓滿。為什麼呢?因為你有智慧。你的智慧恢復了,你的能力恢復了,你做的當然會達到盡善盡美。

現在為什麼做不好呢?現在智慧沒有透出來,天天在打妄想,以妄想、分別、執著來做事情,這個事情怎麼能做得圓滿?所以無論從事於那一個行業,做某一種工作,都常常感到很遺憾,常常感到有缺陷,不圓滿,道理就在此地。你沒有看破,你沒有放下,你心不清淨。所以看破、放下之後,你的生活就自在了。「自在」是自受用,無論你過的是某一種生活方式,或是富貴,你過得很自在,安於富貴;或者是貧賤,你過得很自在,安於貧賤,得大自在。

我在出家受戒的時候,道源老和尚給我們講了一個故事。他是江蘇江北人,這個故事是真實的。他小時候出家,年歲很小的時候。他們家鄉有一個要飯的,要飯是乞丐,貧賤到了極處。這個乞丐的兒子做生意,發了大財,在地方上很受人尊敬。但是一般人罵他不孝,你自己生活過得這麼富裕,這麼有錢,你的爸爸在外面討飯。他也非常難過,於是派了很多人去找,好不容易把爸爸找回來了。找回來之後,接回來供養。換了新衣服,派了很多人侍候。那裏曉得他爸爸住了不到一個多月,跑掉了,偷偷的跑掉,還去討飯去了。人家問他怎麼了?我這個討飯的生活自在,受這些供養的時候,這麼多人天天來麻煩我。他懂得自在。他說我每一天遊山玩水,晚上隨便那個地方可以睡一覺;吃飯的時候,到外面去討飯托缽,我這個生活多自在!所以討飯有討飯的自在,他過的是大圓滿的生活。儒家講的:「素富貴,安於富貴;素貧賤,安於貧賤。」菩薩生活!討飯也是菩薩。那一個行業裏頭,都有大菩薩;那一個行業裏頭,都得大自在。他無牽無掛,無拘無束,身心安穩,一天到晚在外面遊山玩水,他怎麼不自在?

處事待人接物「隨緣」,隨緣就自在,攀緣就不自在。緣就是我們現在人講的機會。有緣份,有機會,我們就做;沒有緣份,沒有機會,就不必做。不但不做,想都不想。所以佛菩薩有願,佛菩薩沒有心。這個心就是攀緣心,一定要想怎麼做、怎麼做,你很苦!有願為利益眾生,但是沒有利益眾生的機會,那就不必忙。因緣具足了,那應當要做。譬如我們在新加坡教學,我們有願,這個願是早年就有這個願。我們要傳法,我們要度眾生,可是沒有機會,我們想都不想。想是什麼?是妄想,無濟於事,想都不想。可是李木源他那邊,緣成就了,一切人力、物力、財力樣樣具足了,緣成就了,我們一定要去做。隨緣,這不是攀緣,我們就做得很自在。攀緣,一定要怎麼做,會做得很累,做得很辛苦,那個是錯誤的,隨緣是正確的。末後一句,「念佛」。為什麼要念佛呢?不念佛,不能夠快速的脫離三界六道,不能夠快速的圓滿成佛。所以無論修學那一個法門,最後一定要念佛。

這個十條,二十個字,我們必須要知道,每一條裏面都圓滿含攝其他的九條,這才圓滿。如果缺了一條,就像前面君親師、覺正淨一樣,你只做到十分之一、二,還有十分之七、八你沒有,你當然做不好。真誠,真誠裏面一定有清淨、平等、正覺、慈悲;表現在生活上,一定是看破、放下、自在、隨緣、念佛。說到念佛,我們在念佛常說,「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與那些相應呢?與真誠相應,與清淨、平等、正覺、慈悲相應,與看破、放下、自在、隨緣相應,這叫「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單念這一句阿彌陀佛的口號,其他的九條,一條也沒有,那就是喊破喉嚨也枉然,不相應。《華嚴經》上講:「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一是任一,這十句裏頭,任一。你說慈悲,慈悲必須具備底下九條,慈悲就是一切,這一條就是十條。說看破,看破也必須具備其他的九條,這個看破就是十條。一即是多,多即是一,這才是圓滿。所以後面這個五條,就是做好事、說好話、做好人,好的標準。歸結兩句話,「捨己為人,與法相應」,這才真正做到了「學為人師,行為世範」。真正圓滿做到了《大方廣佛華嚴經》,《華嚴》的境界,就是我們現實的生活。好,我們這個題目就講到此地。

種善因得果(第五講)

種善因得善果

(第五講)

淨空法師講述

華藏圖書館錄影室

這個題目,就用「種善因,得善果」。大家從《印光大師文鈔》裏面,節錄這幾條很好。我把這個大意說一說,不必依照這個文去念。照文念,就顯得很呆板。佛在經中告訴我們,人與人的關係,人與一切眾生,萬事萬物的關係,它確確實實是一個整體。這個理很深,事也非常的廣泛。佛告訴我們:

【一切眾生,皆是過去父母,未來諸佛。】

這個說法,世間一般人很難接受。因為是我們世間人見不到的思想,也沒有辦法想像得到的。這是佛與大菩薩們現量的境界。如果我們從佛的教訓,細細的去思惟,假如我們能夠肯定有六道輪迴,那麼一切眾生的受生,一定有父母。尤其是胎生、卵生。濕生、化生這兩類除外。胎生跟卵生的這些眾生,占的比例很大,決定有父母。

生生世世,無量劫來,我們在六道裏頭流轉,那父母就不知道有多少?想到這一樁事,佛講的也就有幾分可以相信了。一切眾生不但過去與我們有父母、兄弟姐妹、兒女這種親屬的關係,將來修行證果,也必定成佛。所以佛家講三世諸佛,過去佛,我們清楚;現在佛,還有未來佛。未來佛是誰呢?未來佛就是一切眾生,一切眾生是未來佛。大師說了,我們要殺害眾生,把眾生殺來吃,你要想到一切眾生,與我們過去是家親眷屬的關係,將來他們是佛菩薩,你還能吃它的肉嗎?你還能忍心下 ?所以他說,如果瞭解這個事實,你決定不肯吃一切眾生肉。

可是佛教導眾生,確實是善巧方便,循循善誘。眾生那裏會瞭解這個事實真相?所以就勸大家,縱然不能完全斷肉食,也要戒殺,所以吃三淨肉。三淨肉是不見殺、不聞殺、不為我殺。這個講的過去。可是三淨肉這個說法,是佛的善巧方便;換一句話說,減少眾生造這個惡業,並沒有斷惡。我們要體會佛的大慈大悲。最好能夠長素,我們不要說長齋,諸位要懂得,齋跟素不一樣。齋的意思是清淨心,叫齋心,日中一食叫做齋。我們現在講的是持午,持午是齋。與素食意義大不相同。譬如佛當年在世的時候,出家人是日中一食,樹下一宿,他們生活是要靠托缽的。托缽要以慈悲為本,方便為門;換一句話說,施主供養什麼,就吃什麼。施主也不必為出家人特別去預備,他吃肉就供養你肉,他吃魚就供養你魚,不必要另外去麻煩別人。另外麻煩別人,這就錯了。所以總而言之,是一切順著眾生,以他們的方便為方便,這就對了。日中一食,這叫齋,可見得齋與素食是兩回事情。佛徹底瞭解這個真相,講經說法的時候,時時點出來,希望眾生自己覺悟,自己發心吃長素,不吃眾生肉。

而中國佛門裏面,素食非常普遍。最早提倡素食的是梁武帝。聽說梁武帝讀《楞伽經》,佛在《楞伽經》裏面勸導大家不要吃眾生肉。梁武帝讀了這一篇經,深受感動,於是自己發心吃長素。他以帝王之尊,又是佛門的大護法,於是乎帶頭提倡素食運動。最初是在佛教裏面,物件是出家人,以後慢慢延伸,連在家學佛的也吃長素。這是一樁好事情,是一個好的運動。而素食現在被科學家證明,對於健康有一定的幫助。我們近代在歐美,看到許多人吃長素。你問他,他不學佛,也不懂得佛法,為什麼長素呢?為了健康的原因。由此可知,素食對於健康有好處,已經被現代人所肯定。這無論是在理、在事上,我們聽聽佛的教誨,聽聽歐美一般人士的意見,選擇素食是最好的。

世間人對於飲食注重衛生,生是生理,可是我們知道,人生除了生理之外,還有多方面。譬如性情,很少人注意到這一樁事情。性情的善良,不能說與飲食沒有關係。所以佛家在飲食裏面,雖然不勉強人一定要斷肉食,但是佛勸導人要戒五辛。五辛不是肉食,蔥、蒜(大蒜)、小蒜(我們也有人叫椒頭)、韭菜、洋蔥。洋蔥是以後才進入中國的。佛法到中國來的時候,中國這個地區還沒有洋蔥,這個五辛裏頭只有四種—大蒜、小蒜、椒頭跟韭菜。以後,洋蔥才進口到中國來。這五種東西都是屬於蔬菜類,為什麼佛要禁止?佛懂得保護善良的情緒,所以勸學佛的人不要吃這五樣東西。《楞嚴經》上講得很清楚,這五樣東西生吃,刺激我們的生理,容易動肝火、發脾氣,容易動 恚心。熟吃,這五樣東西特別能夠增進荷爾蒙,容易引起性衝動。是因為這兩個理由,佛才勸修行人,修行人最重要是修清淨心,常常吃這兩樣東西,生理上受到刺激的時候,你很難平靜,為了這個原因。這個並不是殺生。所以嚴格的禁止。可是藥用除外。做為佐料、香菜,佐料用的時候,這個也是例外。

所以我們學佛一定要明理,佛為什麼要教給我們這個作法。特別是對於初學的人,因為煩惱習氣重,你沒有定力,你克服不了煩惱。那麼對於外面的助緣,能夠避免的,就應當要避免,這是正確的。所以寺院裏面,當然避免譏嫌,人家看到,諷刺你,你們怎麼吃這些東西,佛禁止的,所以寺院裏決定不吃。在家居士,這幾樣東西做為配料用,切一點蔥花,做一點蒜末,這有沒有妨礙呢?沒有妨礙。為什麼呢?這個量少,起不了作用。所以大家要明白這個道理,你的生活就很自在了。譬如有很多人談到吃素,如果吃素,素菜裏頭,連這一些佐料都不能配,這個素菜多難吃。如果這些東西可以作佐料的話,那素菜味道也不錯。明白這個道理。

尤其世尊在《華嚴經》上,那是講到究竟圓滿了,講到無障礙的法界,理事無礙,事事無礙。吃五辛還有障礙,那不就有障礙了,怎麼能叫無障礙呢?諸位要曉得,無障礙的法界是對什麼人說的呢?對有定功、有智慧的人說的。他們這些東西吃了,決定不起作用,他的功夫能夠伏得住煩惱,那就變成無障礙了。但是我們初學凡夫,煩惱習氣很重,這些刺激會對我們產生障礙,我們就要避免。到你功夫成就,沒有妨礙的時候,那當然可以了。

在我們佛教裏面,有許多同修們知道,密宗的這些上師,他們對這個毫無忌諱。於是一般人一窩蜂就學密去了。密宗用這個號召,他不斷這個。但是你要曉得,密宗是什麼人修的?如果我們在大乘經裏面,以大乘經作為標準,真正學密宗,密宗班的正科生,是八地菩薩。八地是不動地,這個是正科班的學生。如果是預科生、預備生,或者我們講旁聽生,那應該是什麼人呢?圓教初住以上,就是《華嚴經》上講的,四十一位法身大士,他們入了這個境界。清涼大師說,他們入的境界是四無障礙的境界—事無礙、理無礙、理事無礙,事事無礙。法身大士,不是普通人。這是學密的同修,不能不注意。如果你自己沒有達到這個境界,你要想學無礙,沒有不墮落的。我自己學佛,最初接觸的指導老師是章嘉大師,這是密宗的大德,是真正善知識,他把這裏面情形,詳詳細細告訴我。然後勸我持戒、研經,他叫我從這下手。不能躐等,這是真正善知識。

密是佛法裏面最高級的佛法、無障礙的佛法,但是一定要有基礎。譬如世間的學校一樣,密法是博士班,你一定要從小學、中學、高中、大學、碩士班,才能進入博士班。這個裏面沒有天才的,要循序漸進。即使是藏密,藏密十年的顯教,你有沒有認真修學?可見得密宗不是隨便承傳的。十年的顯教,有這個基礎了,經過嚴格的考核。現在在西藏,考核通過了,有一個學位,叫格西。拿到這個學位之後,才能夠接受密法的承傳。不是隨隨便便一個人,就可以接受密法承傳的,那個承傳是假的,不是真的。而且密法的修學,非常困難,難在那裏呢?難在不離開污染裏面得清淨,這個難!所以淨土宗比它容易,淨宗的清淨是離開一切污染得清淨,這就方便多了。密宗不離開,真正入染淨不二的法門。所以它那個是真清淨,比淨土宗的清淨純度要高出太多太多了。這些佛學常識,不可以不知道。

所以我們對於密法,實在是非常的尊敬。自己能不能學呢?回頭想想自己,沒有能力,沒有資格修學。我們對它只是佩服,只是尊敬,曉得將來我們一定要學的。到那裏學呢?到西方極樂世界去學,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無量壽經》上講得很清楚,縱然我們的煩惱、習氣沒有斷,根沒有斷,但是到西方極樂世界,得到阿彌陀佛本願的加持,神通道力可以與八地菩薩看齊,你就入事事無礙的境界。你不生到西方極樂世界,不行!在這個世間修行,常講、常說得要修滿兩個阿僧祇劫,才有資格修學密法。這兩個阿僧祇劫,都是法身大士修的。你沒有破無明,沒有證法身,你那個修學的時間都不算。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從這一天起開始算。第一個阿僧祇劫修滿十住、十行、十回向,三十個位次。第二個阿僧祇劫修初地到七地,七個位次。兩個阿僧祇劫修滿,再往上去,這就是八地菩薩,就是密宗的正科班學生。這個常識不能不懂,否則的話,我們一無所知就學密,好像連幼稚園都沒有念,就想念博士班。那個博士班的老師也很慈悲,你到我這念,我的博士帽子就給你,就戴上了,你也覺得自己是個博士了,可是社會上沒有一個人承認。就像現在託兒所一樣,我們看到託兒所畢業了,戴個方帽子,博士帽子戴上了,小博士,託兒所畢業的,社會上不承認你的學位。大概現在密法的承傳,學密的,都是託兒所戴方帽子,都是這種情形。理跟事,我們都清楚、都明白、都瞭解。

那麼第二段,節錄大師這幾句話的開示,也是很有道理。他說我們世間人,都有個願望,希望兒女好、子孫好,孝子賢孫,兒女有福有慧,都有這個願望。有這個願望,這是個好的願望。如何能達到?必須從【大積陰德】中,才能求到。積陰德已經不容易了,大師說:「大積陰德」。種善因,才有善的果報。那麼什麼叫陰德?做了好事,不要讓人知道,這個叫陰德。你做好事,沒錯,你所做的好事,社會上給你一表揚,這報紙上一登,傳播一表揚,你的福德就報掉了。諸位要曉得,名就是福,大家對你尊敬、讚歎,說你好人,就報掉了,你來生變成沒福。所以懂得修福的人,修福決定不能讓人知道,這個叫陰德,你後面的果報就殊勝。

正因為這麼一個道理,所以我們有過失,造作罪業,希望人知道的越多越好,為什麼呢?這個人罵你一句,那個人瞪你一眼,報掉了,你的業障就消掉了。所以諸位一定要知道,自己業障在佛菩薩面前偷偷的懺悔,沒有用處,消不了。多少人造作罪業,不敢讓人知道,在家裏拜《梁皇懺》、拜《水懺》、拜《大悲懺》,拜什麼樣的懺,也懺不了。所以佛教給我們髮露懺悔,露是顯露在外面,沒有隱藏,社會大眾都知道。這樣你的業障消除的才快。你不要看世間造作罪惡的人,報紙天天登他,每一個人看他都罵他,他報掉了。如果這種人能夠回頭,能夠有機會聞到佛法,改過自新,他的成就很快,我們不能瞧不起他,往往他的成就超過我們,為什麼呢?我們造作的罪業還藏在那裏,沒有人知道,沒有消掉。我們修的那一點福,早就報光了。他的罪業都報掉了,他也有做了好事,沒有人知道。

所以諸位細細的去觀察,你才瞭解事實真相。這樣才不至於冤枉人,才不至於高估了自己。所以我們如果要想家庭美滿,子孫賢慧,一定要積功累德,特別著重在陰德,這是印光大師教導我們的。他也舉了例子,他說如果我們要想轉回天心,這意思就是改造命運。改造命運,一定要從真實改過遷善,就像明朝時代袁了凡先生,踏踏實實的去做。人要真正這樣做,沒有不得感應的。諸佛菩薩、天地鬼神都保佑他,都護念他,這是必然的道理。一個人不怕過失,改過自新,這個人就是聖賢。什麼人不相信因果呢?印光大師說,愚人,愚癡到了極處,他不相信因果,他不相信罪福報應。這個是愚癡,煩惱、習氣深重。能不能叫他回頭呢?必須得有耐心,要有善巧方便,要有長時間去幫助他。不但要勸導他,而且要做出好樣子給他看,使他見了、聽了,慢慢的感動,慢慢的回頭。「佛氏門中,不捨一人」,這叫大慈大悲。

我們在大經,最近所講的《華嚴經》,幾乎每一位善友,對善財的開示,都講到這些。所以學佛,學佛能得受用,學佛能夠有好的效果,一定是從因果開始。佛法到中國,為什麼在中國有這麼好的發展?諸位要明了,在過去兩千年前,印度的佛法是向四面八方去弘揚,並不是對中國獨厚,沒有這個道理,佛法是平等法。四面八方弘揚,結果都失敗了。縱然有短時期,往後都沒落了。唯獨在中國,取得了很大的發展,開花結果。成就遠遠的超過了印度,這個原因在那裏?從形式上看,固然是得力於過去帝王,社會的知識份子,我們現在叫知識份子,古時候叫士大夫階級。他們的大力護持,這個有關係。而實實在在講,中國自古以來,特別是儒家,就講因果報應。中國的學術,大家都推崇《易經》是中國學術的大根大本。《易經》講的什麼?《易經》講的就是因果報應。所以因果報應之說,在中國是普遍的深植在每一個人觀念當中。以這個基礎來接受佛法,就太容易了。

今天佛法宣揚困難,難在什麼地方?難在現在人不相信因果報應,這個事情就麻煩了。所以印光大師出現在民國初年,他是我們淨土宗一代的祖師。但是他宣揚淨宗,遠不如宣揚因果用的功夫深。全心全力在宣揚《了凡四訓》、《感應篇》、《陰騭文》、《安士全書》,幾乎用了全部的力量來做這個工作。我記得,在他老人家文字裏面看到的,清朝末年,他那個時候住在普陀,定海知縣對他很尊敬、很仰慕,邀請他到定海去講經說法。他沒有去,他派個人去。他本身沒有去,在我們想像是有原因的,他是山西人,家鄉口音很重,定海是浙江,恐怕他講的話,人家聽不懂,那效果就達不到了。所以他派個代表。去講什麼呢?講《文昌帝君陰騭文》,不是講佛經,講這一篇東西。我讀了這一篇文字,我很驚訝。所以以後想一想,老法師弘法利生著重在契機。這個地方人沒有聞過佛法,弘法必須先要培養佛法的氣氛,先要做好佛法的基礎。佛法基礎是什麼?這四樣東西是佛法的基礎。所以沒有弘法之前,先講這個東西,很有道理,他不是不講經說法,他有道理在。他給佛法定基礎,好像蓋房子一樣。他為什麼沒有蓋大樓?他在做地基。他沒有錯。地基深厚了,大廈才能蓋的出來。所以我們現代這一些人,就沒有老和尚這一種智慧,沒有老和尚這種見地,那裏請我們講經,我們就搬一部大經去講。講來講去,講了幾十年了,還是效果不彰,不知道毛病出在那裏。反而一句話塘塞過去,「這個地方眾生沒有善根。」不曉得過失在自己,還怪別人沒有善根,你說糟不糟糕?自己沒有智慧,沒有善巧方便,總是怪別人,這是很大的過失。

我們弘法利生的人,不能不知道。特別是對印祖一生專修專弘,我們要留意,要細心的觀察,要細心去體會,這裏面有大學問,值得我們學習。我們自己要想把自行化他的工作做好,印祖是我們最好的榜樣。所以對於初學佛法的人,一定要跟他講因果報應。先在這個上面定基礎,告訴他怎樣求福,你就得到福報;怎樣求慧,你就得到智慧;怎樣求好兒女,你就真正能得到好兒女。乃至於像了凡居士,真是有求必應,求長壽得長壽,求什麼都能得到,沒有得不到的。「佛氏門中,有求必應」,這個話是真的,不是假的。我當年學佛,章嘉大師就是這樣告訴我的。囑咐我認真努力去做,一生都是佛菩薩安排,自己不要操一點心,你說多自在!世間人苦,苦在樣樣得自己操心,沒有人照顧他,比不上學佛。學佛在家、出家四眾弟子,你只要如法去修學,都得佛菩薩的照顧。

昨天晚上講經的時候,跟大家介紹,新加坡的傅居士。菩薩商人,得佛菩薩的照顧。真的是諸佛護念,龍天擁護,所以他這麼自在。我們這一次到大陸訪問,也發現一個菩薩商人,也是得三寶加持的。東北一個崔居士,這不是假的,事實擺在你面前,要緊的是「信佛」。歸根結底,還是這兩個字。不能相信自己,這是佛在經上說的,你沒有證得阿羅漢果,你就不要相信你自己的意思。阿羅漢得成正覺了,可以相信自己意思,沒有錯。沒有得到正覺,我們都是愚迷眾生,我們的想法、看法都錯了,你怎麼能相信自己呢?

深信佛法,決定要發願求生淨土,這才叫究竟了脫,這才叫做真實圓滿,求人天福報就錯了。人天福報,確確實實可以得到,但是你享福,你必須付出相當的代價,而且還免不掉輪迴。享福很容易造業,造的業往往比一般人造得多、造得重,自己並不能覺察。這些事情,我們無需要細講,諸位要細心去觀察,細心去思惟,你就懂得了。

《安士全書》是一本好書。它是用文言文寫的,雖然是很淺顯的文言文,對於現代人,文字成了障礙。因此這些東西還是要好好的把它細講一遍,再做出講記,才能幫助現代人。這個講記可以翻譯,原文不需要翻譯,原文翻譯困難。特別是佛經,翻講記容易。這樣可以幫助外國人,把它翻成各種文字。希望全世界的人,都明瞭因果的道理,都能認清因果報應的事實,每一個人起心動念,言語造作,自然曉得收斂,自自然然都能夠奉行四好,這個社會、這個世界才有救。世界雖然很大,只要我們有心,盡心盡力去做,一定能有影響,一定能有幫助,那我們這一生的事業,就很有價值、很有意義,沒有空過。積功累德,來生決定得生淨土。下面節錄的這一段也難得。印祖說:

【但求不饑不寒,何思財發巨萬。】

人一定要守本分,一定要認識清楚,明瞭事實真相。我們一生的生命是很短暫的,身體非常脆弱,怎樣利用這個脆弱的身體、短暫的生命,真正做到積功累德的效果,這是一個聰明人,這是一個高度有智慧的人。所以對自己只要衣食足,吃得飽,穿得暖,有一個小房子可以遮蔽風雨,足矣。知足常樂。如果有多餘的,利益一切眾生。這就是累積,是真正的累積。

所以累積不是說我買了有多少田地、多少房屋給我的兒孫,這個想法錯了。說到這個事情,我想到我學佛那個時候,當初我還在工作,還在上班,沒有出家。我喜歡讀書,在那個時代,台大有一位教授,顏一平先生開了個書店,叫藝文印書館。好像在西門町這一帶,那一條街上,我一下忘掉了。生意做得很不錯,於是他就把工作辭掉,不教書了,專門作生意。經營得很不錯,大概有個五、六年,他買公寓的房子,我聽說買了五十多間,發了財了,買了五十多間公寓。大概好像過了不到十年,他過世了,一棟房子也帶不去。不知道為社會,不知道為眾生,完全都想到個人的利益、一家的利益,這個錯了,不曉得積德給子孫。當時賣的這些書,賣得都很貴。實在講,我們收入非常的微薄。我在他們家裏買了兩部大書,一部是《資治通鑒》、一部《十三經》、一部《二十五史》。以後我這些書捐給慈光圖書館,我是民國四十七年到慈光圖書館,把這些藏書捐贈給它。所以這些人都是醉生夢死,不認識這個事實的環境。古人教給我們:

【遺子黃金滿 ,不如教子一經。】

這個話很有道理。你以再多的財寶留給後代,不如教育你的兒女,教他讀經。經,是真正的學問;史,是人生的經驗。你有學問、有經驗,我們常講有史實,你在這個社會上,自然能夠立足。這一點很重要。不必留財產給兒女,兒女得到很多財產,懈怠、懶惰,財產花光了,他的生活就可憐。所以不如給他有德行、有學問,他在社會上受到大眾的尊敬、愛戴,這個比給財產不曉得要好多少倍。

底下有一條,說世間人為了子嗣這個問題操心。沒有兒女,沒有傳宗接代的。不過這個觀念,現代人比較淡薄了。過去人對於這一樁事情,非常重視。兒女少,怎麼辦呢?就娶姨太太,所謂是三妻四妾,在過去這種情形很多。印祖說,這個觀念是錯誤的。不但無濟於事,反而促成自己早死。印祖這個話說得有道理。他說這是人:

【速死之法,非求子之道。】

這話說得很有道理。子孫在人生當中,是一樁大事情。《安士全書》,周安士居士他也求子,你看看他是怎麼個求法?積功累德。在佛菩薩面前,祈求好兒女。如果過去生中,惡業、習氣太深重的,他就求不要生到我家裏來。厚植善根的賢孝之人,他求這樣的兒女,他真求到了。我們再看看《了凡四訓》。了凡先生命中沒有兒女,這是孔先生給他算的,他五十三歲壽命就終了,可惜沒有兒女。他受了雲谷禪師的指導,改造自己的命運,他求兒女就得到兒女,他以後兩個小孩都非常之好。他沒有求壽命,他壽命延長,活了七十多歲。原本算命,他只有五十三歲,他活到七十多歲,延壽二十多年。可見得斷惡修善,確確實實能改造自己的命運,這個一點也不假。

下面一段,祖師講:

【聖賢之學,未有不在起心動念處究竟者。】

這個開示,我們要重視。聖賢是指世、出世間聖賢。從那裏做起呢?在起心動念上做起。他非常感歎,近世讀書人,讀古書的人,大多數都在文章、詩詞、歌賦上下功夫。文章可以寫得很美,寫得很華麗。但是對於正心、誠意,毫不講究,完全做一些外表的功夫。雖然說是讀聖賢書,不知道做聖賢事,不知道存聖賢心,這個就是口之所言,跟身之所行,與聖賢不相應。這是大師給我們的警惕。

我們今天學佛,學佛最重要的,也是從心地上下功夫。善財童子五十三參,前面三位善知識,代表的是佛法僧三寶。吉祥雲比丘代表佛寶,我們細細從他開示裏面去體會,無一不是在心地上下功夫。海雲比丘代表法寶,現在我們正好讀到。妙住比丘代表僧寶。這都是法身大士,為什麼用比丘的身分呢?代表初學,初學是比丘身分。法寶裏面,傳法之前,先說菩提心。那一段文說得好!十一句解釋了四弘誓願。四弘誓願就是菩提心。傳授法門,教我們觀察大海,用大海來作境界。從這個境界裏面,回歸到法海、慧海、大悲海,再觀察六道眾生生死苦海。詳細的開導,依舊是發心。彌勒菩薩教我們發十種心,海雲比丘也是教善財發十種心。從心地上下手,要真正覺悟。你看他講的這十種心,第一個就講利益一切眾生的心,要發這個心,不是叫利益自己。利益一切眾生,就真正利益自己;完全是利益自己,到後來真的是害了自己。

譬如我們就以顏先生這一樁事情做個例子,教書,台大的教授,很清高,受社會人尊敬。為了利,把這個清高的行業捨掉,去作生意。不錯,賺了錢,為自己。天天在打算盤,那個心多苦!從前是作學問的,頭腦天天想的是學問,現在天天想的是錢,鑽到錢眼裏面去了。你說他的生活怎麼會快樂?在這個裏面,天天有得失,患得患失。死了以後,到那裏去?貪心是餓鬼道,瞋恚是地獄道,愚癡是畜生道,還有那一個地方可以去?人道是要講仁義道德,他要不作生意了,每一天想學問,怎麼樣把學生教好,他將來縱然不相信佛法,他是人天兩道,有福!改變這個行業,現在好像眼前這個利益看到了,說老實話,給你眼睛看看而已,你還能得到什麼?你每一天還不是吃三餐飯,還不是穿著一件衣服。吃的好一點,穿的華麗一點,除此以外,你還能得到什麼?可是一口氣不來,三惡道去了,得不償失。

這個道理,這些事實,幾個人懂得?幾個人有這個警覺?現在不但是在家人不懂,沒有這個警覺,連出家人都沒有。打著佛教的招牌,依舊搞名聞利養,依舊搞各人享受。所以諺語常講:「地獄門前僧道多」,不是沒有道理。他這個貪嗔癡慢,享受五欲六塵,這種煩惱、習氣沒有斷掉。甚至於還有一些出家人,為什麼出家?為了貪圖享受出家的。出家人錢財來得容易,又不要工作,坐在那裏接受人家供養,可以作威作福,可以來享受。孰不知,這個享受依舊是你過去生中修的福報。「一飲一啄,莫非前定。」享受完了之後,就到地獄去報到了。你所享受的,要記住,是你前生的福報。還有很多出家人,生活過得很苦,他為什麼不能享受?前世沒有修福。不懂因果報應的人不曉得,你這一生所受的,前世培植的;你這一生所作所為的,來生的果報。所以佛在經上講:「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來世果,今生作者是。」你這一生所作所為,就是來世的果報,「因緣果報,絲毫不爽」。

好,我們今天就講到此地。

種善因善果(第六講)

種善因得善果

(第六講)

淨空法師講述

華藏圖書館錄影室

最近我們講到《華嚴經》的五十三參,經裏面有許多寶貴的開示,對於我們生活,處事待人接物,都有很大的幫助。但是這個經太大了,講一遍也很難得,聽一遍也很不容易。所以我們想利用這個機會,把經典裏面最重要的片段選擇出來,與大家在一起共同研究討論。希望藉此能幫助我們生活達到藝術化,也就是一般人所講的幸福美滿。

在吉祥雲比丘,不是在這邊,還在前面。善財童子在文殊菩薩會中,也就是十信會。文殊是善財的根本的老師,也就是我們一般講啟蒙的老師。世、出世間求學,啟蒙關係最大。啟蒙的老師,要真正遇到善知識,他就能夠幫助你奠定非常好的基礎。所以在過去,科舉的時代,一個人考中了功名,從前說是考中狀元、考中進士,這個時候,衣錦還鄉,要祭祖先,報祖宗的恩德;要去拜老師,感謝老師的栽培。拜那一位老師呢?拜啟蒙的老師,這個諸位要曉得。拜啟蒙的老師,一方面是感謝他奠定德學的基礎;另一方面告訴我們不忘本。好像我們現在讀書,功名成就了,你要感謝老師,感謝誰?感謝你念小學一年級的那個老師,不是感謝你的大學教授,也不是感謝你的中學老師。感謝最啟蒙的那個老師,以後的老師統統包括在其中。為什麼?一個人不忘本,他連根本的小學老師都不忘掉,中學、大學距離很近,當然更不會忘掉。所以是以啟蒙老師作為根本,作為代表,這非常有道理。現代人都不太講究了,不懂這個道理,社會就混亂,有它的原因,有它的因素。人不懂得報本反始,不懂得知恩報恩,唯利是圖,爭名奪利,這個社會怎麼可能會好?怎麼能夠安定?所以想一想,過去的教育,跟現在確確實實有它基本不同的地方。理念上不同,方法不同,值得我們認真去反省。

善財在文殊會上成就了什麼?這個我們要曉得,成就的是根本智,一定在啟蒙老師這個地方成就的。根本智是什麼?《般若經》上所說的「般若無知」,根本智是無知。換一句話說,這個老師訓練你的,是著重在品德的修養,著重在清淨心、平等心、慈悲心、真誠心,偏重在這些。其次的就是教你讀經,熟讀,沒有講解。這個教學法意思在那裏呢?他的用意,是藉這種方法把你的妄想、分別打掉。任何一個人,無始劫以來,煩惱、習氣非常深重,不想,不想也不行,它自己會冒出來。

所以佛法有許許多多的方式,我們講法門。你們念佛,叫你專念這一句阿彌陀佛,什麼意思呢?你不念,不就打妄想了嗎?不就起分別了嗎?用這個方法把妄想、分別打掉。持咒,方法不一樣,目的相同,也是用持咒的方法,把你妄想、分別、執著打掉。教下用讀經的方法,也是這個道理。一部經叫你從頭念到尾,老老實實的去念,不要想裏面的意思,也是把妄想、分別、執著止息住,讓你得到清淨心。清淨心就是真實的智慧,是真正的般若智慧,智慧之體。清淨心起作用,是無所不知。所以在根本啟蒙的老師那裏,沒有別的,就是訓練你,把你的妄想、分別、執著,盡可能的伏住、壓住。能夠斷掉,那當然是最高明的,那是少數。大多數人煩惱、習氣很重,是決定斷不了的。斷不了怎麼辦?斷不了,伏住,這個老師就盡到責任。

那麼像華嚴會上,那個境界的確不相同,不但是伏煩惱,簡直說斷煩惱。善財在文殊會上,見思煩惱斷了,塵沙煩惱斷了,無明也破一品了,達到這樣一個境界。這是根本智圓滿成就了,就是《般若經》上講的「般若無知」,他達到圓滿成就。

後續呢?後續是講後得智。後得智是講無所不知。無所不知要到那裏去學呢?要出去參學。無所不知就在生活上,在工作裏面,在處事待人接物當中,學無所不知。這個時候,老師就叫他去參學,參學是成就後得智,這樣經過五十三參,他的智慧達到究竟圓滿,這成佛了。佛在《華嚴》,給我們做了最好的示範,智慧是怎麼成就的。佛法裏面所講的無上正等正覺,你看他是怎麼成就的?我們要從這個地方去體會,要從這個地方去學習。現在人不能說他不努力,不能說他不勤奮,但是他開不了智慧,搞一輩子,都是小聰明,佛法裏講世智辯聰,無濟於事。原因在那裏呢?原因在他沒有根本智。像一棵植物一樣,它沒有根、沒有本,它怎麼能生長?怎麼能開花結果?

佛教育是從這個理念紮根的。在中國古代,每一個朝代的教育,一直到清朝,也是從這個理念紮根的。所以這個國家建立之後,沒有多久就能夠長治久安。一個政權能夠維繫幾百年之久,什麼道理呢?教育的成功。我們讀《禮記》,「學記」裏面明白的告訴我們,「建國君民,教學為先。」建國就是現在所說的,建立一個政權;君民是統治這個國家,領導全國的老百姓,什麼最重要呢?教育最重要。教學為先,其他都是次要。善財成就根本智之後,換一句話說,得清淨心,在四弘誓願裏面講,煩惱無盡誓願斷,他已經斷掉了。煩惱斷盡了,根本智成就了,這出去參學。參學就是四弘誓願第三個專案,法門無量誓願學,去參學了。你看看文殊菩薩教他出去參學之前,特別交待他參學的態度,這幾句話重要。這幾句話就是我們今天求學的態度。我們今天遇不到善知識,遇到善知識,人家也不教你。為什麼會不教你呢?因為你沒有具備求學的條件,他不會教你。求學最重要是真誠,真誠表現在外面,自自然然的態度,不加絲毫勉強。我們聽聽文殊菩薩的話,他教善財,第一個:求善知識,勿生疲懈。疲是疲倦,懈是懈怠。親近老師,永遠不疲不厭,精進不懈。這個老師看到這樣的學生,他歡喜,他也認真教,他也教不倦,這是實實在在的。自古以來,那一個好老師,都希望能夠得到幾個傳人。傳人可遇不可求。學生求一個好老師,難;一個好老師,在一生當中想找到幾個好學生,更難。所以他如果遇到了,他非常珍惜,他怎麼會不認真教學呢?所以他教不厭,我們學不倦。師資道合,這個裏面有樂趣,在佛經裏面講法喜充滿。師生都歡喜,都法喜充滿。

第二個條件,文殊菩薩說,對於善知識這個教誨,決定不能夠滿足。得少為足,也是個大障礙。你只能得到一部分,你還沒有得到圓滿,那裏就可以滿足了呢?世間事情,我們常講知足常樂,唯有求智不能知足。求智一定要達到究竟圓滿,換一句話說,不成佛,你成了等覺菩薩,你還不能滿足,我一定要成佛。其他的事情,在物質享受、精神享受這一方面,應當知足常樂。唯獨求智,不可以厭足。

第三:於善知識的教誨,你要能記住,這個很重要。真正的善知識,言簡意賅,沒有囉嗦話的。不像我接見大眾,一說就說了很多,這不是真善知識。我過去跟章嘉大師學習的時候,每一個星期跟他老人家見一次面,時間一個小時到兩個小時,說話大概都不超過十句。非常的精簡,叫你一生都不會忘記,真得受用。說得太多,說得太長,出了門都忘掉了,講些什麼?記不得了。但是我要學章嘉大師那個方法,恐怕聽眾都跑光,沒有人了。這不能不囉嗦,但是你要會聽,會聽什麼呢?抓住我講話的幾句綱領。在一次談話,一次講經當中,你能夠記個兩句、三句,你一生都受用不盡。那要那麼囉嗦呢?所以對善知識的教誨要記住,要透徹的理解。《金剛經》上佛常講:「深解義趣」,你真正能夠聽懂,明白了。第三個是你要隨順把它做到。做不到,還是空的,還是惘然。看破、放下,你記住;看破、放下的意思,你也明白了;可是事實上,還是看不破,還是放不下,那有什麼用處?白學了。一定要做到,你才能夠真正得受用,這一點要緊。

末後一句,對善知識善巧方便,他用的這些方法。巧是巧妙。善,我們今天講的合理是善,合情、合法是巧;合理是善。他的方法合情、合理、合法,可是我們凡夫沒有那麼深的智慧,往往他的善巧,我們沒有見到。我們所見到的,好像他是過失,其實是他的善巧方便。把他的善巧方便,我們看作過失了,那就壞了。所以懂得他善巧方便,不見他的過失。他或者做的好像我們看到是過失的事情,他必定有他的道理在。

我們在這裏舉一個簡單的例子,這個例子都是事實。我有一個老朋友,現在還在。他比我大,大概有八十多歲了。在抗戰期間,他年輕的時候,那個時候他只有二十幾歲。他在日本人統治的地區做地下工作,就是作情報人員。他是戴先生的部下,戴笠的部下。在南京被日本憲兵隊發現,他們同時做這個工作有兩、三個人。那個時候,被日本憲兵隊抓住,那是非常殘酷的刑罰,他要你命,不會叫你好死。他們三個逃命,後面日本憲兵隊在追。他們逃到南京的南門,就是中華門,中華門外雨花臺那邊有個寺廟,他們跑到寺廟去了。見到老和尚,求老和尚救他。老和尚一看這個情形,老和尚有智慧,趕緊把他頭一剃,穿個海青,正在那裏做法會,叫他們加進去。日本憲兵隊以後來了,全寺廟搜查,沒有。他們救了命。對這個老和尚非常感激。勝利之後,回到南京,想報答老和尚當年救命之恩,所以就擺了一桌酒席,來供養老和尚,把老和尚請來了。請來之後,才忽然想到老和尚吃素的,我們這個酒席上雞魚鴨肉,還有酒,真是搞得非常尷尬。可是老和尚知道,他不是故意作弄,他們是真正感恩,而沒有想到出家人素食。就叫大家坐下來,他一樣吃肉,一樣跟大家敬酒,叫人佩服的五體投地。在我們看,「這個老和尚開葷了!」你看到老和尚是過失,他不是過失,善巧方便,普度眾生,叫這些人一生都忘不了佛法的偉大。

如果你是出家人,你想吃肉、想喝酒,自己不會,「你請請我!」你就有罪過了,那就不如法了。你看看這個人有智慧,通權達變。並不會看到這樣,「我不能吃,我離開!」你叫人心裏多難過!你做的是如法了,但是你不合人情,你不通人情。世間學問,情理法三面都顧到,佛法也不例外,佛法也是情理法三面都顧到,面面都圓滿。所以他怎麼個做法,我們看到,破戒不如法,必定有他的道理。這個我們一般凡夫不懂。這是一樁事情,我們能夠理解的。

另外我再說一個故事。我初學佛的時候,在我們臺北市。我也常常到一些寺廟,有時候去幫幫忙,做做義工,我能夠做的。這個道場熟了,裏面人也熟了,有的時候常常留我吃飯,以後就變成習慣。一放假,到寺廟去吃飯。老和尚也很愛護,我們那個時候年輕,二十幾歲。有一位老法師,七十多歲了,我們對他很尊重。他也不忌諱,常常邀我們在一桌吃飯。但是我們每一次吃飯,看到老和尚面前擺了一杯酒,我們也很疑惑,「五戒裏不飲酒,酒不是根本戒嗎?」但是我們年輕,我們也不敢問,不敢提出這個問題。但這個疑問始終放在心上。

以後到台中親近李炳老,談到飲酒這一條戒的時候,我就把這一樁事情提出來。李老師說,他這是對的。酒這一條戒,開緣很多。如果身體有病,用酒作藥引可以。燒菜用酒來作配料,可以用,所以叫料酒。這個不會喝醉,不會醉的。老法師七十歲以上,身體虛弱,需要用酒幫助血液循環,可以用的,我們才恍然大悟。不但體弱多病需要用酒幫助血液循環可以用,這個身體要是虛寒,還可以穿皮衣,到以後我們在戒律上都看到的。可見得釋迦牟尼佛為我們制定戒律,他是情理法三方面都顧到,這個才叫真正大慈大悲。

所以文殊菩薩教誡善財出去參學,第一個求善知識不能夠有疲懈,疲倦懈怠,不能有這個態度。第二,對於善知識不能有厭足。第三,對於善知識的教誨,一定要做到。我剛才講要記住、要理解、要做到。第四,對於善知識善巧方便,必須恭敬體會,決定不能見他的過失。這個四條是參學基本的態度,我們應當要學。

那麼我們再回想,我們遇到善知識,為什麼人家拒絕我們,不肯教我們?這見面一看,你沒有這個態度,沒有這個態度是你沒有這個誠意。你如果有這個誠意的話,自自然然表現這種態度。說實在話,我初學佛的時候,甚至在沒有學佛之前,我很好學。我雖然早年失學,到臺灣,我認識名教授有十幾位,他們都很熱心的指導我、關懷我。我沒有讀過這一段經文,但是我所表現的,這個裏面,我統統具足了,沒有人教我。自自然然表現,就是我真心想學,真正的是尊師重道,那就行了。我們現在人不懂得尊師重道,甚至於學,對老師生輕慢心,這怎麼能成就呢?

我親近章嘉大師的時候,有很多人告訴我,章嘉大師是政治和尚,造謠譭謗的人很多。我那個時候初學,我也不管他政治不政治,這個與我不相干。他真肯教我,我在他那裏真得利益,我對他有十分的恭敬心,別人說這些閒話,我一笑了之,不予理會。我們得到了。章嘉大師圓寂之後,火化燒出一萬多顆舍利,大家沒話說了。還有人告訴我,「可惜!我本來想親近他,聽說他是政治和尚,所以不敢親近,那裏曉得是真正的大德。」那後悔莫及了,機緣錯過了。現代這個社會,那一個人能夠做到只有讚歎沒有譭謗的,不可能的事情。佛菩薩還有人譭謗的,何況佛弟子!我們自己要明瞭,不受外面這些影響,我們才能掌握到最好的機會。

這個是這一段的開示,雖然經文上只有四句,實在講是十信章裏頭最重要的一段。我們讀了、聽了之後,要從真誠心裏面發出來,才能得受用。如果只學這個形式,沒有誠意,那是虛偽的、假裝的,真實的利益依舊是得不到。世法裏面,都不可以用虛妄心求,何況是佛法?

你們有沒有疑問?在五十三參,這正是往年方東美先生所說的,他對於《華嚴經》讚歎備至。他是一位大哲學家,他告訴我,《華嚴》是世界上最好的哲學概論,他把它當作哲學概論。這一部書裏面,充滿了究竟圓滿的智慧。經中有圓滿的理論,有周密詳細的方法,最難得的,末後還帶表演,這就是五十三參。將它的理論、方法做出來,表演出來,給我們看。這樣的教科書,全世界找不到第二部。

這五十三個人,在佛法裏面講都是菩薩。菩薩要用現代的話來說,就是具足高度智慧的人。生活在智慧之中,這就是菩薩。凡夫是生活在煩惱當中。他們生活是在圓滿智慧裏面,所以稱之為菩薩。菩薩是印度話。這五十三個人,你看看他的身分,裏面有男女老幼,各行各業,代表現前這個社會。換一句話說,我們從早到晚,所接觸的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就是五十三參裏面所展現的。這裏面以出家身分出現的,只有五個人,其餘全是在家的。這就說明了,出家可以作菩薩、可以作佛;在家也可以作菩薩薩、也可以作佛,沒有差別,真正是平等法。男人可以作菩薩、作佛,女人也可以作菩薩、作佛;大人也可以作菩薩、作佛,小孩也可以作菩薩、作佛。這個裏面有童男、童女,用現代的話就是學生,男學生、女學生,童男、童女。只要真正覺悟了,具足高度智慧,無論從事那一個行業,無論過什麼樣生活方式,都是佛菩薩。這才是真正生活的藝術,在《華嚴》裏面顯示無遺。

五十三參一開端,這三位是代表佛法僧三寶。而三個人都是用出家身分,他這個含意很深,表示什麼?表示初學。初學佛的人不能離開僧團,不能離開三寶。你看現在學佛,大家都知道有個常識,學佛一進門,先受持三皈,這三位善知識就是代表三皈依—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所以三個人其實都是法身大士,用比丘的身分來代表,他表這個深義。吉祥雲比丘代表佛寶,皈依佛;法雲比丘代表皈依法;妙住比丘代表皈依僧,這個意思很深。

學佛到那裏學呢?你不懂這個意思,你學什麼佛?你那個三皈依是有名無實。形式雖然受了三歸,不曉得從那裏做起。所以吉祥雲教我們皈依佛,皈依佛就是念佛。念佛,包括的範圍太廣太大了。從他的談話當中,我們瞭解一切佛法都是念佛法門。他在經裏面給我們講二十一種念佛門,這二十一種把所有法門全部包括了。那一個法門,不是念佛法門?這才使我們真正想到,皈依三寶真正的意義。佛是什麼呢?佛是覺,佛是智。念佛就是念覺、念智。任何一個法門,離開真實智慧,離開徹底覺悟,那就不是佛法了。所以我們念阿彌陀佛是念佛,參禪也是念佛,持咒也是念佛,研經也是念佛,沒有一法不是念佛。為什麼呢?都是求智,都是求覺,都是念智、念覺。所以他講的這個念佛是廣義的,不是狹義的。我們如果懂得這個深義,肯定他所說的,就決定不會有妄想、分別、執著,就不會有了。然後才能真正體會到佛所講的,「法門平等,無有高下」。沒有一個法門不是念佛法門。

從能念,菩薩歸納了五條;從所念,他講了二十一門。將世尊四十九年所說一切法,統統包括在其中。能念五門,第一個是「心境俱泯念佛門」,第一個不是的,這是第三。第一個是「緣境正觀念佛門」。大概我們現在一般念佛都是用這個方法。我們攀緣境界。這個裏面,有真佛、有應佛。真佛是講法身佛、報身佛,這是真佛,應化身佛也是真佛。我們講念三身佛。依報、正報,我們淨宗常常念西方極樂世界,那是依報。我們讀經,思惟觀察經中的境界,這是念依報。我們想佛的三十二相、八十種好,這是念佛的正報。不管是依、是正,是西方極樂世界環境也好,佛菩薩的相好光明也好,都是屬於外境,外面的境界。我們念是口念,口念不是真念。所以念佛的人很多,往生的人不多,道理在此地。口裏有佛,心裏沒有佛。心跟口不相應,這是古人所說的,喊破喉嚨也枉然。

第二種念佛,這就有心了,「攝境唯心念佛門」。知道經上所講的,「是心是佛,是心作佛」,依據這個原理、原則,知道諸佛,知道眾生,十法界依正莊嚴,都是從心想生。所以心裏面想佛,佛就現前了。想什麼,現什麼。你想佛,你就作佛;想菩薩,你就作菩薩。天天想黃金、想鈔票,這就變餓鬼,餓鬼道是貪心;嫉妒、嗔恚是地獄,看你動什麼念頭。所以說,心佛眾生三無差別。心裏頭真正想佛,口念佛,心想佛。把我們現前的境界換成西方極樂世界的境界,常常想西方世界,這樣念佛決定得生。我們淨宗法門,念到功夫成片,念到一心不亂,這個方法可以達到。

第三種,「心境俱泯念佛門」。明白事實的真相,心就是佛,佛就是心。心就是佛,心則非心;佛即是心,佛則非佛。心佛兩邊不立,真正恢復到自性清淨,自性清淨心是真佛、是真心。這個能念的方法,諸位想一想,禪宗包括在裏面,性宗也在裏面,才知道念佛法門廣大,圓滿含攝一切佛法。

第四個是「心境無礙念佛門」。所謂是「雙照事理,存亡無礙」。它包括了法相宗,包括了天臺宗,也包括了華嚴宗,這些大乘宗派都出離不了它的範圍,可見得念佛這個法門太廣太大了。

末後一條是「重重無盡念佛門」。這樣用心,才達到究竟圓滿。不但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說的一切經教、一切法門,都是念佛門。乃至於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如來、菩薩善友,所說無量無邊法門,也不能出這個範圍之外,重重不盡。理無盡,以理融事,事也無盡。隨捏一門,就圓滿含攝一切法門。《華嚴經》中所講的,「一即是多,多即是一。」這個一是任一。不但在佛法裏面,經教法門任一,乃至於世間法裏面,一毛孔、一微塵,點點滴滴任一,都圓滿含攝虛空法界,無量法門,念佛功德才達到究竟圓滿,念佛才成究竟圓滿佛。由此可知,念佛不一定是佛號掛在嘴上。

我們讀了吉祥雲比丘的開示之後,才曉得我們應當怎樣去皈依佛,你就懂得了。你才懂得皈依佛,三皈依這一條,圓滿含攝所有宗派、所有法門,都是皈依佛的。這個深義要懂,否則你學佛,你要到那裏學?你這個三皈依到底皈什麼?

我想我們把這三位菩薩這個經文講完之後,把裏面的經義綜合起來,我們做一個專題,來講皈依三寶,這個意義就比我以前講的皈依更深刻、更圓滿。不入《華嚴》境界,這種究竟圓滿確確實實達不到。

這個五門,五門融合起來是一樁事,一即是五,五即是一。你要有分別、執著,這就變成五門;離開一切妄想、分別、執著,這就變成一門。正是「一即是多,多即是一,一多不二」,這就是無障礙的法界。從無障礙,這一展開就是無盡的法界。從這個地方,縱然我們不能見性,我們也能稍稍領會得少分。多分不敢講,少分是可以體會到的。而這個少分的體會,對於我們這一生來講,受用無窮,這是真實智慧。我們念佛求生西方淨土,這個決定能幫上大忙。所以《華嚴經》不能不細講,不能不認真的去探討。這是說明我們在學佛上,遇到種種的障難,發生種種的偏見、過失,在《華嚴》都能得到圓滿的解決,這是這一部大經無比殊勝之處。

好了,你們沒有問題,時間到了,我們就到這裏結束。

種善因得善(第七講)

種善因得善果

(第七講)

淨空法師講述

華藏圖書館錄影室

昨天我們講到五十三參前面這三位善友,代表的是三寶。吉祥雲比丘代表佛寶,海雲比丘代表法寶,妙住比丘代表僧寶。這三位菩薩都是以比丘的身分示現的,意思是告訴我們,初入佛門一定要依三寶,也就是我們講的三皈依。三皈依是大家所熟悉的,可是真正把這個意思圓圓滿滿的顯示出來,是在《華嚴》這一段經文之中。從經文上,我們這才明白,無論是大乘、小乘,無論是顯教、密教,無論是宗門、教下,沒有一樣是例外的。講到念佛,所有一切法門都是念佛法門;講到參禪,所有法門都是參禪法門;講到持咒,所有法門皆是持咒法門。顯示《華嚴經》所講的:「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一即是多,多即是一。」我們總算把這個道理、事實真相,初步的搞清楚、搞明白。我們的修學,才達到斷疑生信,心地也就踏實了。就自己的根性選擇法門,一門深入,這樣才能有一個成就。

海雲比丘,這是代表法的,三寶裏面代表法寶。他所傳的法,是法寶裏面的總綱領、總原則,這個法能夠貫穿一切法。而在經文的開端,善財童子去參訪他,他特別讚歎發菩提心的稀有。關於這一樁事情,我們在經論上也看到不少,也聽到不少,但是從來沒有認真的去思惟、體會發菩提心的殊勝。而在五十三參當中,海雲比丘對於發菩提心這一樁事情說得多、說得深刻,讓我們知道菩提心確確實實是難得,稀有可貴。所以這一發心,就能夠得到諸佛護念,就能夠得到諸上善人的讚歎,這個是修學的大根大本。如果不發菩提心,所有一切的修學到最後都是落空。也就是說,都變成了三界六道裏面有漏的福報,與斷惑證真、了生死出三界毫無關係。這是我們學佛想在這一生要有一點成就的人,決定不能不知道。

海雲比丘讚歎發菩提心,他說了十一句。這十一句大意是說,一個發菩提心的人,一定有大悲心。由此可知,大悲心就是菩提心的樣子,就是菩提心的作用。大悲心所謂的就是要救濟一切苦難的眾生。發心要救濟一切苦難的眾生,怎麼可能再給眾生添麻煩、添苦難?這是決定不可能的。

世間人,苦難的眾生太多太多了。悲心是救護眾生的原動力,永遠沒有疲倦、沒有懈怠,把這個工作做得圓圓滿滿。我們曉得眾生的苦惱從那裏來的?從那裏出生的?說到眾生,也就包括了自己。四弘誓願裏面有:「自性眾生誓願度,自性煩惱誓願斷」。自己是眾生之一,不是眾生之外的。由此可知,菩提心一發,是先度自己,再度別人。如果自己連自己都不想得度,我們就要覺悟,沒有發菩提心。而許多人沒有發菩提心,自己以為發了菩提心,這個問題就嚴重了,這是真正造成了障礙,為什麼呢?如果自己知道自己沒有發菩提心,他還有發的希望。沒有發菩提心,自己以為發了菩提心,換句話說,真正發心,他沒有指望。這是我們學佛同學,尤其不能不明了的。看看我們有沒有大悲心?我們有沒有大慈心?悲是拔苦,慈是予福。慈悲加上一個大,就是用的清淨平等心,這就大。揀別不是愛緣慈。愛緣慈,世間人有。我喜歡他,我對他就慈悲;不喜歡他,對他就沒有慈悲,這一種慈悲叫愛緣慈悲。經典上還說的有眾生緣慈悲、法緣慈悲,這個境界一層比一層要高、要殊勝。究竟圓滿的才稱之為大慈大悲,這是如來與大菩薩們才有的。心地圓滿的清淨平等,幫助眾生離苦得樂,這個心就是大慈悲心。這裏面,我們特別要留意的,首先要幫助自己離苦得樂,這是決定不能夠疏忽的。所以一定要把苦樂的根源找到,從根本下手,這才容易,這才能收到效果。所以慈悲是菩提心的相,菩提心有體、有相、有作用。

第三、要發安樂心。希望一切眾生能得到安樂。滅除一切眾生的苦難,發安樂一切眾生心。這一條,實在講,在布施裏面,屬於無畏布施。令一切眾生身心安穩,離開一切恐怖、憂惱。為了息滅一切眾生不善的心,你要發饒益心。這個工作當然是非常艱鉅的,可是我們不能不做。一切眾生不善的心太多了,我們從《百法明門論》裏面去看,佛給我們說,一切眾生善心所,歸納起來只有十一類;不善的心所,歸納起來,有二十六類。也叫做二十六種根本煩惱,二十六種煩惱。其中最嚴重的有六條—貪、嗔、癡、慢、疑、惡見,這個疑是對於聖教的懷疑,對於佛法懷疑。尤其是對於淨土法門的懷疑,這是最嚴重的煩惱。惡見,就是很多錯誤的見解。他的看法,與事實真相完全相違背。所以這樣才形成了惡念多、善念少。惡的心所有二十六個,善心所只有十一個。惡的念頭強,善的念頭弱。在這個境界裏面,我們怎樣幫助一切眾生斷惡修善,這樣才能讓一切眾生得到最豐饒的利益,得到圓滿真實的利益。這一條是屬於四弘誓願裏面的第二願,「煩惱無盡誓願斷」,這一願我們要從那裏做起?海雲菩薩在此地告訴我們,要幫助眾生斷惡修善。

再其次要發救護那些怖畏的諸眾生,「發哀愍心」。憐憫這一些常常生活在憂慮恐怖當中的眾生。他憂慮的是什麼?恐怖的是什麼?這個裏面有因、有緣、有果、有報,我們都得搞清楚、搞明白。細細的給這一些恐怖的眾生敘說清楚,讓他們瞭解前因後果,幫助他們以高度智慧來選擇自己的生活、自己的工作,乃至於自己修學的法門。理明白了,心就安。諺語常講:「心安理得」,這就離開恐怖。心為什麼安?道理明白了。理要是不明了,這個心是決定安定不下來的。這個發心,還是屬於斷煩惱的,所以菩薩這個十一句的開示,就是解釋四弘誓願。發四弘誓願,就是發菩提心。修行之先,發心是第一,要有憐憫心。

「捨離執著障礙法,要發無著心」。這是真正把煩惱徹底斷盡了。也就是《金剛經》上所說的:「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生心就是生起菩提心。從那裏生呢?從不執著。我們曉得,因為執著,才有六道輪迴;因為分別,才有十法界;因為妄想,才有四十一位法身大士的差別。這是世尊將十法界依正莊嚴的因果,一語道破。這一句話,是真實的智慧、真實的教誨。因此,佛才教給我們,唯有捨離一切執著,你才能出得了三界。不但世法不執著,佛法也不執著。《金剛經》上說得很好,「法尚應捨,何況非法。」捨就是不執著,就是放下,就是捨離。放下、捨離一切分別,你就能出十法界。放下一切種種的妄想,你就圓成佛道。

世尊在經教裏面,將整個宇宙人生的現象,可以說言簡意賅,為我們講的這麼清楚、這麼明白。如何修學,如何出離,那都在自己。佛能夠幫助我們的就是開示。我們自己有沒有成就,在自己的悟入。悟是明白了,入就是契入真實的境界,擺脫三界、六道、十法界,這叫入。所以修行關鍵,就在不執著。我們知道世尊當年在世,曾經用二十二年的時間,為大家宣講般若法門、般若的經論。現在存在中國的《大藏經》裏面,《大般若經》份量是最大的一部,總共有六百卷,玄奘大師翻譯的。這六百卷《大般若》,二十二年所說,說的是什麼?給諸位說,實在講,就是一切法不可得。你要真正知道一切法不可得了,這一部《般若》,你就透,你就明白了。

既然知道一切法不可得,我們要用什麼樣的態度來對一切法呢?無住生心。所以一切諸佛菩薩對於宇宙人生一切法的態度,就是無住生心。。一定要發無著心,於一切法都不著,你就得大自在了。這是四弘誓願裏面,煩惱就斷盡了。煩惱斷盡了,成就自己的德行,成就自己真實的智慧,根本智。然後再去實踐眾生無邊誓願度。可是眾生種種根性不相同,種種程度不相同,種種行業、習氣不相同,決定不是一個法門能夠普度的,所以一定要去修學無量法門。第三願,法門無量誓願學,學那麼多法門幹什麼?是為了度眾生方便,善巧方便。

成就後得智,也就是我們常講:「無所不知」。真正達到無所不知,你才能夠恒順眾生,才能夠應機說法,才能夠廣度有情,所以你要「發廣大心」。煩惱斷的時候,一定要發廣大心,要度盡虛空、遍法界的一切眾生。

還要發:「等虛空法界無不往故,你要發無邊心。」心雖然發了,要普度盡虛空、遍法界一切眾生。但是你得要去,你要是坐在家裏發心,不行,沒有用處。你要去。去,當然很辛苦。特別是我們現在還沒有契入一真法界,還沒有能入不二法門,我們現在還是凡夫。凡夫沒有佛菩薩那麼真實,可是要接近、相似。因此,我們一定要犧牲自己的享受,犧牲自己的安樂,那個地方有請,立刻就要到那裏去,不辭辛勞,不能夠貪圖享受舒適,這才能行菩薩道。如果那邊太苦了、太累了,我就不去了,這不是菩薩道。菩薩道一定是永遠不疲不厭,捨己為人。能夠捨自己舒適安樂的生活,為幫助別人破迷開悟,為幫助別人離苦得樂,而不辭辛勞,叫你發無邊心。

「見一切佛,微妙色身。」像經上所講的, 盧遮那如來,盧舍那如來,西方極樂世界的阿彌陀如來,身有無量相,相有無量好,無論是見到正報、依報,種種莊嚴,心裏面決定沒有染著,永遠是清淨的,要「發無垢心」。無垢就是不染著。這個意思,我們說的再淺顯一點,就是在一切殊勝的境緣之中,物境環境、人事環境,見到非常殊勝的,不起貪心,不起嫉妒心。在這個殊勝境界當中,能夠保持著見如不見,保持一個平常心,你就不會被污染。如果境界現前,你起心動念,你就被污染。所以境界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可是真正做到不分別、不執著、不起心、不動念,這個就是無垢心。

「觀三世法,智無盡故,發清淨心。」清淨心的作用,就是智慧。《金剛經》上說得很好,「信心清淨,則生實相。」所以清淨心也就是《般若經》上所講的:「根本智」。用清淨心接觸外面境界,就無所不知。所以世間人求智慧,他不懂得這個道理,以為廣學多聞就能成就智慧,其實不然。如果沒有清淨心,廣學多聞所得到的,那是佛法裏面講的世智辯聰,反而變成明心見性、修行證果的大障礙,佛家稱為八難之一,你遭了難了。清涼大師在《華嚴經疏鈔》裏頭說得更好、更明白。他老人家講的是「有解無行」,解是你明白、明瞭,你廣學多聞是解。行是什麼?行是真正的修持,清淨心。換一句話說,沒有清淨心,你廣學多聞,你所得到的是什麼?他的結論說:「增長邪見」,不是增長智慧。由此可知,清淨心重要。

平常我們學佛的人,多數都喜歡家裏頭供佛像。佛像前面一定供香花水果,供一些供品,供燈。再考究一些,有幢幡寶蓋這些莊嚴具。供品當中最簡單的,也是最重要的,就是供水,在佛菩薩形象面前供一杯水。供水的杯子,最好是用玻璃杯,透明的。因為供這一杯水是表法的意思,就是代表清淨心,讓你看到這個供水,就要想到我們的心要像水一樣的乾淨、清淨,要像水一樣的平等,所以水是代表清淨、平等,在所有一切供具當中,這是最重要的。所以供佛面前供具都是提醒自己的,讓自己看到之後,就想到我們自己起心動念,應該如何去做。花代表修因,果代表我們的希求,我們求果報。燈代表智慧光明,香代表戒定真香、五分法身香,它都有意義在裏頭。我們見到的時候,就會想到,時時刻刻用這些道具來提醒我們自己的正念,這個裏面是清淨心最重要。

學佛,終極的目標是無上正等正覺,所以佛教是智慧的教育,佛法是智慧的方法,學佛就是學智慧的生活。凡夫天天生活在煩惱之中,學佛的人要學佛菩薩天天生活在高度智慧當中,究竟圓滿智慧當中,所以你要「發大智心」,這才達到究竟圓滿。

菩薩在此地,讚歎菩提心的十一句,用大悲心做開端,用大智心做總結,這個意思很深很廣。如果一個人真正發菩提心,他的起心動念,決定是在這個範圍當中。如果與這十一句相違背,那就不是菩提心。或者說,我有幾條相應,還有幾條我做不到。這個說法如何呢?那正如《印光大師文鈔》裏頭有一段公案,諸位查查就曉得了,我是早年看的,有些地方忘記了,人名字忘記了。有一個人寫了一封信給印光大師,他是參禪的,參禪的人都喜歡看《五燈會元》。他說《五燈會元》裏面講的一千七百條公案,他差不多統統都參透了,只剩下幾條還沒有參透。他是非常驕傲,所謂是世間人講值得驕傲。在印祖面前誇耀。印祖就告訴他,一千七百條公案,你如果有一條參透了,就全部都參透;如果有一條沒有參透,你就完全沒有參透。這個人也是個聰明人,聽到印祖這一句話,這當頭一棒,就把他打醒了,他就把禪捨棄掉了,跟印光大師老實念佛,才知道這個不容易。

印祖說的是真話,我們可以用這個道理,來看這十一句。這十一句隻要你有一個心發了,這十一條一定具足。可是你說這十一條,我已經做到十條了,還有一條沒有做到,你全沒做到,你一條都沒有。因為每一個心裏面,都圓圓滿滿含攝其餘十個心。這正是《華嚴經》上所講的:「一即是多,多即是一。」一多不能分。這個十一句,任何一句都是圓滿的十一句。所以這個一是任一,不是專一、不是獨一,任一。你說你有大悲心,這十一種心你都具足;你說你有大慈心,那十種心你也具足;你說你有饒益有情的心,那這十種心也具足,圓滿的!我們明白這個道理,知道這個事實真相,我們的修學用功才有下手之處,才不至於把路子搞錯了。

現在我們觀察佛門裏面不少的同修,都是把意思錯會了。有個一條、兩條的影子,他以為完全具足。莫大的誤會,造成的損失不可思議。所以這一次韓館長啟請講《大方廣佛華嚴經》,這是大因緣,決定不是偶然的。早年,南部開心法師跟我說了很多遍,希望我好好的把《華嚴》講一遍。實在是機緣不成熟,因為常常在國外走動。講這一部大經,必須要定下來。根據過去我們講經的經驗,這一部經講圓滿,概略的估計最少要三千個小時,才能完成這一個工程。這一次,我們有一個機會,能在新加坡教學,居住的時間比較長一點,能夠安定下來,所以將教學跟《華嚴》這兩個工作,我們一次完成。她的啟請也正好是這個時候,時節因緣,也是稀有不可思議。

我們利用這一點的時間,將《華嚴經》裏面,最精采的部分,提出來與大家共同來勉勵。希望在我們這一生有生之年,短暫的歲月裏面,能得到很好的成就。我們這一生就非常有意義、有價值,沒有空過,這是值得我們慶倖的。但是究竟圓滿的成就,決定要求生淨土;如果不能求生淨土,這個成就都不是真實的。因為一墮落六道,輪迴的時間太長,三善道、三惡道頭出頭沒,苦不堪言,很可怕的一樁事情,我們一定要能警覺到。放下萬緣,老實念佛,這是真正聰明人,真正有智慧、有福德之人。好了,我們就講到這一段,你們有沒有問題?

問:師父開示,一個修行人,修行最重要的關鍵是在發菩提心,那這個菩提心就如師父所講的,要真正落實必須要悟入。師父開示,悟就是要明白。但是現在很多修行人好像對菩提心都沒有真正的瞭解,是不是請師父開示,以比較現代化的意義,因為現代末法修行人,根性都比較差,很多人不容易體會,所以不瞭解就沒有辦法真正契入。因此很多修行都不能得到真實的利益,請師父開示。

答:對,你這個問題提得很好。過去我們在台中,李炳老常講,「念佛的人很多,往生的人不多。」根據他的觀察,他說一萬個念佛的人,真正能往生只有兩、三個。我們可以說,這一萬個念佛人當中,真正做到一向專念的人非常多。為什麼不能往生呢?沒有發菩提心,跟《無量壽經》上講的往生條件不符合。你看《無量壽經》三輩往生,最重要的一個條件—發菩提心,一向專念阿彌陀佛。可見得,不發菩提心,一向專念也不能往生。

菩提心要能搞得清楚、講得明白的人,那確實是不多。說老實話,往生的人他也未必能講得清楚。他為什麼能往生呢?你細心去觀察他,你拿《華嚴經》一對照,他真有;他雖然有,他說不出來。他確實有,就是他做到了,他也不曉得,你叫他講出來,他不知道。所以蕅益大師《要解》裏面講得好,他真的把這個現象一語道破。他說一個人真正發心求生西方極樂世界,這一個心就是無上的菩提心。一個人真正發心求生西方極樂世界,這十種心,你去觀察,他一定都具足。他對於眾生有憐憫心;他對於世、出世間一切法,他有不執著的心,他真有。可是你要問他經上這個,他也沒有念過這個經;你問他,他也說不出來。仔細觀察,不錯,他真的統統都有。他確實不染著,他確實對於眾生有憐憫心,他確實有慈悲心。

這正是古人在《無量壽經玄義》裏面講的:「暗合道妙」。暗是不明顯,他自自然然跟道就相合、就相應,這是他之所以能往生。說實在話,這個就是心真誠,真誠心裏面,自自然然具足一切法。心不真不誠,學也學不來。真誠心裏頭,本來就具足這一些。一部《大方廣佛華嚴經》裏面所說的一切法,都是自性本具的。所以只要做到真誠、至誠就感通。這個跟 益大師所講的,完全相應了,道理在此地。所以我們不要看不起那些阿公、阿婆,他也不認識字,也沒有聽過經,念上半年、一年,人家就能預知時至,不生病,坐著往生,站著往生,道理就在此地。他的心真誠,所以一切法自然具足。不細心的人,觀察不出來;細心的人,觀察出來,他跟經上字字句句,都能夠對得上,這就是暗合道妙。實在也是善導大師在《觀經疏》裏面講的:「一切皆從真實心中作」,他這一句話重要。能從真實心中作,沒有不成就的,那就是菩提心具足了。

你有沒有問題?

問:師父剛才開示的,都講得很清楚了。關鍵在於真誠,如何達到真誠,如果不能真誠,那怎麼辦?請師父開示。

答:不能真誠的原因,是對於理沒有透徹,對於事實真相沒有搞清楚。理透徹了,事實真相搞清楚了,那他自然就回歸到真誠。就跟袁了凡先生一樣,一般人聽了打妄想,袁了凡為什麼跟雲谷禪師坐了三天三夜,一個妄念沒有呢?在別人講,不可能的,他為什麼能?因為他瞭解事實真相,知道自己的命運,「一飲一啄,莫非前定」,打妄想也枉然,乾脆就不打了,就這麼一點道理。所以如果對於宇宙人生真相搞明白了,他自然放下。所以世尊為什麼用二十二年講般若,般若就是說明事實真相。事實真相總歸結,《金剛經》上講的:「三心不可得」,能得的是空的。「萬法緣生,當體皆空,了不可得。」就是你能得、所得都是空的,總歸結到後頭—不可得。如果你要是把這個搞清楚,理搞清楚,事搞清楚,你的心怎麼會不定?不可得當中求得,那是妄想,不是事實!知道能得、所得都不可得,那乾淨了,什麼妄念都沒有了,道理在此地。佛是最透徹的,這個關,眾生最難突破,所以用二十二年的時間,專門對這個問題。還有什麼妄想呢?你真要透徹了,確確實實一念不生。這樣人就永遠在禪定當中,行、住、坐、臥都是定。什麼叫定?不起一念就是定,就是禪定。禪定並不是天天面壁打坐,一切時、一切處,六根對六塵境界,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就是禪定。《華嚴經》上講的禪定是這一種的,行、住、坐、臥都是禪,每一天忙著度化眾生也是禪。這就是我們今天講的高度藝術的生活。

問:師父,就是看破、放下,心就達到真誠。心不真誠,就是還沒有看破,還沒有放下。那儒家講格物、致知、誠意、正心,這個是不是也是達到真誠、清淨的前方便?

答:致知就是明瞭事實的真相,格物就是放下,致知就是看破,正心就是菩提心現前了。

問:結論就是要達到真誠,就要先看破。

答:一定一定。

問:然後有真誠心,菩提心才發的起來。

答:對!

問:要看破,一定要瞭解宇宙人生的真相?

答:不錯!

問:要瞭解宇宙人生的真相,一定要有正法,聽聞正法。所以社會裏面很多人學佛,也很多人在聞法,但是看起來好像有的沒有真正達到像師父所講的,瞭解到宇宙人生的真相。所以這個法就像印光大師所講的,到末法這個時候,已經衰殘了。就是唯興其表,只在表面上的興盛。那像師父講的這些所有的佛學講座,都把這個事實真相講得很清楚,很多同修聽了都非常發心,也很多人在這個地方,能夠瞭解到宇宙人生的真相。在修學上,真正是做了很大的改變。這是我們做一位在家居士,大家在平常生活共修裏所體會到的。

種善因得善(第八講)

種善因得善果

(第八講)

淨空法師講述

華藏圖書館錄影室

問:請示師父,佛教的本質,究竟是什麼?它跟其他的宗教、哲學有什麼不同?

師父:佛教,我們從名詞上就能夠瞭解它的意義。這個名詞是梵華合譯。佛是梵文,教是中國字,所以佛教兩個字,是印度梵文跟中國字合起來的。先要懂得梵文佛是什麼意思?梵文佛陀這個名詞現在還存在,並沒有失傳。像外國人翻的音比較正確,budda。而我們中國從前佛也念弗,傳久了,大家把這個音變佛了,古時候這個音就是念弗。我們還是這個原音的budda翻過來的。那麼隨著中國各個地方的方言,所以這個音就差別很大了。實在講,關係也不大,最重要的是它的意義。這個字裏面的含義,是覺悟的意思,是智慧的意思。

為什麼當時翻經的人,不把它的意思翻出來,還要翻個佛、佛陀、佛陀耶?這在翻經,過去他們有個規矩,叫翻經體例,有五種不翻,也就是五種,翻它的音,不翻它的意思。那麼佛陀這個名詞,在五種不翻,是屬於尊重不翻。我們尊重它,所以用音譯,不用意譯。音譯過來之後,再加以解釋。但是佛陀裏面含的含義,講智慧,也不是普通的智慧;講覺悟,也不是我們觀念當中那一種覺悟。而智慧是究竟圓滿的智慧,我們一般人講無所不知,是這個意思,這個智慧就不是普通人所有的。而覺呢?是大覺。宇宙人生過去、未來,無所不覺,所以它的含義是究竟圓滿的智慧與覺悟。教是教育、是教學。那麼合起來,佛教兩個字就是智慧的教學,智慧的教育,與一般宗教當然扯不上關係。

問:請示師父,佛法跟其他宗教、學術都有不同。那是不是都適合每一個人來學,如果不學,會不會有什麼損失?

師父:如果瞭解佛法真正的定義,這個問題自然就解決了。他是一個追求究竟圓滿的智慧與覺悟,達到這個境界,就號稱為佛陀。由此可知,佛陀就是一個究竟圓滿智慧大覺之人,這麼一個稱號。世間人無論是古人,無論是今人,無論是中國人,或是外國人,無論你是信仰什麼樣的宗教,問問你要不要求智慧?你想不想覺悟?如果你想求智慧,想覺悟,那這個非學不可。這一門學問教學目的就在此地。所以佛教的教學,超越一切界線,超越種族,超越各種不同的文化,超越國界,超越宗教。正是歐陽竟無先生在民國早年所說的:「佛法非宗教、非哲學,而為今世所必須。」人人都有智慧,人人都能覺悟,這個世界就太平了,就不會有任何紛爭,也不會有任何隔閡。一定是互助合作,穩定的繁榮興旺,達到這個世界一切眾生共存共榮、亙助合作。教學的目標在此地。

問:師父,換句話講,就是說學佛,他也不是在目前的社會上各種學科,或者是各行各業,他們之中有任何隔閡的,每一個人都適合去學,那麼再淨化他的心,提升道德。那麼請問師父,如果是學佛者,每個人學,很普遍。因為每個人的善根、福德、因緣各有不同,那是不是說每一個人要選擇一個適合自己的法門來修,或者是有沒有,以目前來講,適合大家都能修的一個法門?

師父:這是一個大問題。因為智慧、覺悟,它的深度,它的廣度,都是沒有邊際的,這是經上常講,無盡無邊。那麼一切眾生確實根性不相同,欲望不一樣,有一些人得少就滿足了。正如同我們在一般學校求學一樣,有一些人念個初中、高中,他就覺得夠了,他就不想再讀了。有一些人念到大學,拿到學士學位,行了。但是還有一些人不滿足,他要繼續去拿碩士、拿博士,這並不是每一個人的根性、嗜欲都相同。

佛的教學實在講,他絕不勉強任何一個人。如同一個學校老師不會勉強學生的。學生願意選什麼科系,就讓他自己去選擇。適合他的興趣,適合他的嗜好,適合他生活環境,正如同上大學的選科一樣。我們現在選科,當然最理想的是隨順他的志願,如果與志願不相合的,學的這個東西,學習他就感覺很苦,興趣就很低。甚至於為了生活,為了前途所必要的,逼不得已而學這個東西,學的時候苦;學成之後,他過日子也苦,甚至於苦一輩子。諸位如果細心觀察,這種現象在社會上太多太多了。他學的,不是他願意的,不是他喜歡的;他的工作也不是他喜歡的。但是逼著為了生活,為了養家,非幹不可,這是很痛苦的一樁事情。

所以佛法有大、小乘之別,有顯密之別。在我們中國,有宗教之別。諸位要聽清楚,這個宗教跟世俗宗教的文字是一樣的,意思不一樣。佛門裏面講宗,專指禪宗;禪宗以外的,稱為教下,宗教是這個意思。為什麼禪稱為宗呢?因為禪著重在宗旨,他的教學方法跟教下的方法完全不同。一般教學一定要有教科書,一定是由淺而深,按部就班。像平常念書,從小學、中學、大學,一年級、二年級、三年級,循序漸進,這是教。但是禪宗的教學,他把這個完全捨棄。所以禪宗彷佛我們現在講的天才班,他不需要經過這些次第。天才兒童,是小學、中學、大學都不必念,他就可以念研究所,他真有這個能力。所以禪宗的物件是上上根人,不是普通人,普通人學不了這個法門。就像過去方東美先生所說的,他說宗門叫一步登天,你有本事,你一步就上天了;你沒有這個本事,那掉下來就粉身碎骨了,就完了,這個不是普通人能學的。大多數普通人從教,教是循序漸進、由淺而深,一定能得利益,只要你認真按部就班的學,你學一個階段,得一個階段的利益。不像宗門,你真成就了,你得的利益是圓滿的;你不成就了,你什麼都得不到。教下好像爬樓梯,你爬上一層,你就高一級。

但是佛法的教學,剛才說過了,它的宗旨、目標是智慧,是覺悟。換句話說,智慧、覺悟可以應用在這個世間,任何一個行業,任何一種不同的生活方式,乃至於任何不同的宗教信仰,只要你有智慧,你就高明。你作生意的人,有圓滿的智慧,在我們佛法裏面講—商人菩薩。你是個家庭主婦,你有真正的智慧,有真正的覺悟,你是主婦菩薩,你會把你這個家做成所有家庭的好榜樣,你會做得快快樂樂、法喜充滿。無論那一個行業,只要學了佛,一定是這個行業頂尖的人物,是這個行業最佳的榜樣,這就叫做菩薩。菩薩就是世間一切眾生最好的樣子,他做出來給你看,把智慧、覺悟應用在生活上,應用在工作上,應用在處事待人接物上,都呈現出高度圓滿的智慧,這個是佛教育。所以佛教育超越一切界線,一切眾生說實在講,都應當要學習,它對我們的關係,比其他的教育是密切的多了。

問:請示師父,在目前這個時代,也有人參禪,也有人修密,也有學教、學淨土。那麼以師父的看法,就是說參禪,目前來講,能不能明心見性?修密,能不能夠達到即身成佛?學教能不能大開圓解?以目前這個社會的形態來講。

師父:現代的社會,跟過去不一樣;不但不一樣,實在是有一百八十度的不一樣。生活方式不同,意識形態不同,文化背景也不同,不是一個地區在變,整個世界都在變。前幾天,好像上個月,張德聲居士剪了一個報紙來給我看,我平常不大看報紙的。這個報紙裏面報導的是,美國前面的三位總統,對現在的局勢非常感慨,認為政府官員領導人越來越刻薄。美國前三個總統都還在世,時間並不算很長,可見變化之大,令人感慨不已。

古時候,風俗淳 ,人心厚道,修學容易。修學沒有別的,就是修定,定才能開慧。所以佛法的課程中心,就是戒定慧三學。戒,大家現在一般看到這個字,把這個意思想得很窄小,這是錯誤的。都認為講到戒,就是五戒、十戒,都想到這些戒條,死板板的戒條,這個錯了。戒的意思是方法,合理、合情的方法。持戒,用現代話來講,就是遵守方法,嚴格的遵守方法,這個叫持戒。唯有守法,他才能得定,心安理得。定才能開智慧,這個是佛教化一切眾生基本的理念。你不守方法,你怎麼能成就?不可能成就的。成就的標準,這個不是世間學術他們的範圍,不是他們的範圍。世間學術的範圍,是辦世間現前事的。頂多是考慮到未來,十年之後,二十年之後,五十年之後,百年之後,頂多是想到這個。而佛法修學的範圍不一樣。它是講怎麼樣能夠了生死,這個事情大了,世間人沒有想到這個事情。

世間有不少的宗教家,發現到確實有輪迴存在,古代印度這些宗教家,那不必說了,他們對這個事情,真是了如指掌,太清楚了。在我們中國儒家、道家,有這個思想,知道有輪迴這樁事情,說的沒有印度人講得那麼多,沒有印度人講得那麼詳細。近代,在美國、在加拿大,有一些基督教的信徒相信輪迴。我們在報紙、雜誌裏面看到,他們肯定、承認有輪迴的事實。換句話說,如何能超越輪迴,這在佛法裏面講成就,才算是真正的成就。如果你不能超越輪迴,就不算成就了。雖然修學佛法,你沒有結果。超越輪迴,才是個結果。這個結果,佛講了,這是小果,不是大的結果,小的結果,總算是有了結果,超越六道輪迴了。

六道輪迴怎麼形成的?佛在這些經論裏面,講得很清楚。《華嚴經》講的真是簡單、明瞭。經上說:「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但以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這就把這些現象都說清楚了。六道輪迴怎麼來的?妄想、分別、執著來的。你只要有這三樣東西,這三樣東西就變現出六道輪迴。特別是執著、我執,起心動念就有我,我就自私自利,我就損人利己。他天天有這個念頭,這個是貪 癡慢的根,這是煩惱的本。那麼現在你參禪也好,你學密也好,你學教也好,你能不能把這個煩惱斷掉?當然各人根性不相同,有人根性很利的,用這些方法確確實實能把自己煩惱斷掉,分別斷掉,執著斷掉,妄想斷掉,那他成就了。

在從前,真的有這樣的人。可是在今天,難了!今天我們這個煩惱、習氣,比古人不曉得超過千萬倍。古人得一點飲食,得一件衣服,他就很滿足了,知足常樂。現在人心不知足,這些法門對他有什麼用處呢?所以這個自己要試驗,我用參禪的方法,我用持咒的方法,我用研教的方法,看看能不能把我的貪心斷掉,把我的愚癡斷掉,把我的 恚、嫉妒斷掉?果然有效,那你修這個法門就有用。可是你要知道,要斷得徹底、斷得究竟,你才能出得了三界。勉強把它伏住,那個不行。你煩惱伏住了,現在心好像是清淨,並沒有斷根。境界現前的時候,還會起心動念,那這個沒有用處。真正見思煩惱斷盡了,行!

由此可知,現在我們的心,妄念太多了,太嚴重了。外面五欲六塵,財、色、名、食、睡的誘惑,這個誘惑力量比過去也加強了千百倍。從前沒有這麼多的誘惑,現在還得了嗎?以我們這個年齡來說,我們小的時候,六十幾年前那個時候,我們生長在農村,農村裏頭什麼都沒有。小朋友天天玩耍,跟大自然為伍,能夠保持天真。十一、二歲了,都不懂事,真叫天真瀾漫,這是幸福的童年,沒有煩惱,沒有憂慮,每天除了讀書,就是去玩。玩都是遊山玩水,跟自然為伍。現在的兒童,我們看看,可憐!一出生兩個眼睛就瞪著電視,那個頭腦裏亂七八糟,什麼妄想都有。不到一歲,他就能察顏觀色,就能看大人的臉色,自己怎麼應付,這不累死人!我們還能享受十幾年天真的童年,看看現在的兒童多可憐!這才曉得現在人的煩惱、妄想多,從小就被這些五欲六塵污染了,嚴重的污染。

佛家這些法門雖然好,對他也無可奈何,失效了。你是醫生,你懂得這個道理,病人害的病太重了,這個醫藥給他,沒有用了,失效了。那麼現在,這個淨土法門還有救,為什麼它有救呢?淨土法門靠佛力,不是靠自力。所以這個法門叫帶業往生,你自己不必斷煩惱,你只要能把煩惱伏住,就收到效果。煩惱沒有斷,確實有,我不讓它發作,這個能力我們還能做到。把它控制住,不讓它發作,然後一心念佛,求生淨土。淨宗法門的殊勝,就殊勝在此地,沒有別的。所以這個法門,能度一切業障習氣深重的苦難眾生,其他法門度不了的。好比藥物一樣,其他的藥物治不了的病,這個法門能治,叫帶業往生。

可是這個法門它的條件—堅決的相信,決定不能懷疑。這個方法簡單、容易,死心塌地認真去修學,這經上講得很明白,最主要的條件—發菩提心,一向專念阿彌陀佛,就能成功。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就超越六道輪迴、超越十法界。這個是得到的果報,這個果不是小果,是大果,比阿羅漢斷煩惱、了生死、出三界,那個果報殊勝的太多太多。可見得這個法門不是偶然的,真正能夠利益現代眾生。所以我們自己要認真反省,想想自己有沒有能力斷煩惱?如果沒有能力斷煩惱,那就應該選擇這個法門。我們依靠阿彌陀佛本願威神這個力量,決定得生淨土。而且近代修學這個法門,依《無量壽經》,念阿彌陀佛往生的很多。這是真正有事實證明給我們看,如果我們再不相信,那這個機會當面錯過,實在是太可惜了。問:師父現在《大集經》,佛陀他就親口說,他說:「末法時代億萬人修行還沒得道,唯一念佛得度生死。」那這樣子佛陀說的是實在話,不是方便說了?

師父:對,《大集經》上所講的,末法時期就是現代。換句話說,釋迦牟尼佛在三千年前,對於現代社會這個狀況,他了如指掌,他清清楚楚。知道所有的法門,現代人都沒有能力修學,沒有那個根性。譬如講到密宗,黃念祖居士是學密的,李炳南老居士也學過八年密。但是自己依照這個法門都不能成就,所以最後還是念佛求生淨土,還是用這個法門成就的。而黃老居士晚年說得更好,你看他在《谷響集》裏面那些文章,多半都是答覆學密人的這些通信。他都勸那些學密人要受持《無量壽經》,要受持《彌陀經要解》,要受持《普賢行願品》。他交待要學密,密法裏頭要加持這三部經,要發願求生淨土。他老人家說這個話的用意,就跟古大德永明禪師那個意思相彷佛。你看永明勸那些參禪的人,告訴他:「有禪有淨土,猶如戴角虎。」為什麼不直接叫他把禪放下,專修淨土呢?那個人不甘心,不能接受。對於這些不能接受、不甘心、不情願的人,禪好,如果再加上淨土,更好了。其實很簡單,我們在旁邊冷眼旁觀,看得很清楚,禪是決定不能成功,叫你學一點淨,淨還真能幫助你,這是大慈悲心,不得已委曲宛轉的善巧方便的教法。黃念老也是這個作法。

我在北京跟他見面的時候,他告訴我,他說中國大陸這四十年來,學密成就的,他知道的只有六個人,你說多難!學密的人何止千萬,只有六個人成就。而修淨土念佛往生的,不計其數。這個不是很顯然的事實擺在面前!我們要看清楚,要能體會的到。但是念佛,為什麼不能人人都往生呢?為什麼不能萬修萬人去呢?這個法門老實說,確實是萬修萬人去的。而是修學的人不如法,這個法門理論、方法、境界沒搞清楚。聽說念阿彌陀佛好,天天一句阿彌陀佛、阿彌陀佛,但是他的心,就是他的想法、看法、作法,跟阿彌陀佛並不相應,所以雖念佛也不能往生。

淨宗法門裏面,我想大家都知道,一句口頭禪—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你雖然念,念的不相應,這個不能成就。怎麼叫相應呢?我在講席裏面講得太多太多了。就最粗顯的事實而論,你念《無量壽經》,你的起心動念,你對於宇宙人生的看法、想法,要把《無量壽經》所講的話統統做到,就相應了。你沒有做到,那怎麼叫相應?做到叫相應。所以經要細讀、要深思。你統統做到了,說老實話,你就是阿彌陀佛了。

我過去講經,講三輩九品,我的講法跟古大德的講法不一樣。各人有各人道理,只要說的出一番道理出來,那就行了,佛法沒有定法可說。我講這個三輩九品,就像我剛才講的,《無量壽經》裏面所講的理論、方法、境界,你要能夠百分之百的做到,你就是上上品往生。如果你能做到百分之九十,還有百分之十做不到,那你就是上品中生。假如你能做到百分之八十,百分之二十做不到,你就上品下生。那麼以此遞減,減到下品下生,要做到兩成,要做到十分之二。十分之八你做不到,你能作到十分之二,你是下品下生。如果是百分之二十都做不到,沒份了。這一生雖念佛,往生沒有指望了。我用這個方法,大家聽了也容易懂,也很踏實。學佛,心要像佛,願要像佛,行為要像佛,這才叫學佛。不是說口頭上念佛,一樣都不像,那個沒有用處的。

問:請示師父,在現在這個末法時期,是出家修還是在家修好?那麼真正出了家,應該做些什麼事?工作使命是什麼?請師父開示。

師父:論到修學成就,在家、出家毫無分別。你看看《華嚴經》五十三參,五十三位菩薩都不是普通菩薩,是法身大士。所謂法身大士,他不但超越六道,他也超越十法界,他證得的是一真法界。一真法界裏面,這一些大菩薩示現給我們看的各行各業、男女老少,皆是法身大士,皆是諸佛如來。童男童女,甚至於包括外道。外道,用我們現代的話說,就是其他的宗教家。都是佛菩薩的化身,都是佛菩薩,那有差別?由此可知,出家的,為什麼要出家?出家也就是世間所有的行業,我選擇這個行業,這是一個行業。實在講,出家、在家,那是你的念頭。你對這個世間貪著,那就是世間法。你對於這個世間,真能放得下,毫無貪著,那就是出世間。世間、出世間不在這個形式。在家人也是真正出家人,這四種出家講得很清楚,心出身不出,這是在家出家。那你要是示現出家了,身出心不出,你沒有出家,你那裏是出家人?

選擇這個行業,就是續佛慧命,弘法利生。如果不能做續佛慧命、弘法利生,你最好就不要選擇這個行業,選這個行業就是罪過。你選擇這個行業,這個行業你做不好,你為什麼要做它?所以這個出家人,我也常講,這一個道場,出家是三種人。三種人是平等的,沒有那個高、那個低。如果有高低,你就起分別、起妄想、起執著了,你就錯了。三種人是平等的。第一種,講經說法。因為佛法是教學、是教育、是師道,你要教化眾生,一定這個裏頭有教員,專門擔任講經說法的。第二種,是領導大家修學的。怎麼樣做早晚課誦?我們這個淨宗怎麼樣念佛?各人怎麼修法?大眾在一起,我們如何共修?這一些規矩、儀式,你一定要熟悉,領眾修行,這也是非常重要的功課。講經說法是解門,讓他明瞭。領眾修行是行門,幫助他如何把這種修持的功夫,應用在生活上,用在工作上,用在日常生活處事待人接物上,這是領眾修行。第三種人,我們講內護,就是負責行政工作、事務工作的,這個不能沒有。沒有的時候,你這些事情誰做?雜務事情誰做?所以這是內護。三種人合作,三種人平等,這個道場就會興旺,這個道場是如法的道場,對這個社會才有貢獻,才能真正做到續佛慧命、弘法利生。所以出家一定要懂得這個道理。我們在道場裏面,討一份什麼樣的工作來做,我一定盡心盡力把這個工作做好、做圓滿。

問:師父,那在家人能不能做弘法利生的工作?

師父:可以!你看看《華嚴經》不就明白了。《華嚴經》裏面,五十三位善知識,各個都弘法利生,各個都講經說法,都教導善財童子。善財童子是代表學佛的人,修學大乘的人。五十三位善知識以出家人身份出現的,只有五個人,其餘統統都是在家人。而講經說法,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維摩居士也講經說法。而釋迦牟尼佛的學生,這是出家的學生,目犍連、舍利弗、須菩提,這些大阿羅漢,去聽維摩居士講經,也要頂禮三拜,右繞三匝,那個禮節規矩,跟見釋迦牟尼佛沒有兩樣。說明了佛法是師道,尊師重道,他講經說法,他就是老師。我雖然出家,還是學生,學生對老師一定要尊敬,一定要遵守禮節,沒有例外的。現在出家人,說實在話,不懂這個道理。以為一出家、一剃頭,一穿上這個衣服,就比什麼人都高了,這是錯誤。其實在學問上、德行上、修養上,有很多在家居士超過我們。我們自以為是出家人,不肯向他學習,以為好像低了自己的身份,錯了,大錯特錯!

我在台中求學,李炳南老居士是在家人。我以後出家的時候,到他那裏去求學,他講經說法,我們還是要拜,我們不能不懂規矩。別人不懂,我們懂得。別人要說我們不對,我們怎麼會不對?世尊在世的時候,目犍連、舍利弗他們去聽維摩居士說法,頂禮三拜,右繞三匝,那錯了?他沒有錯,那我就沒有做錯。尊師重道,這是師道,師道裏頭沒有在家、出家的這個說法。所以佛門裏面稱呼,和尚、法師不一定是出家人,在家人都稱的。唯有比丘、比丘尼、沙彌、沙彌尼,這一定是出家人。和尚是親教師,不一定是出家人。法師是依照這個方法修行,可以做世間人的榜樣,可以做世間人的老師,也不一定是出家人。所以和尚、法師,在家、出家都可以稱呼。李炳南老居士在台中教學那麼多年,有人送他字畫,上面就題著—雪廬大和尚。人家看了,他沒有出家,怎麼大和尚呢?那你是不懂。你要真正懂得了,你就曉得在家人可以稱大和尚。

問:師父,這樣子,我們以現在目前的社會情況來講,拜佛跟拜法師,拜出家的法師,這個禮節上要不要完全跟古代一樣?還是必須隨順現在的禮節?

師父:如果要是照著佛法原理、原則,一定要講求現代化,因為你度的是現代人。但是拜佛、拜菩薩這個形像,我們用古時候這個方法,五體投地頂禮。而拜法師,我們最好用問訊。最恭敬的,現在最恭敬的禮—三鞠躬。我們三問訊,這就是最恭敬了,不必再趴在地上拜,我的看法是這樣的。因為我們學佛,一見到法師要趴在地上拜,產生很大的障礙。一般學佛的人看到這樣子,不學了。尤其是外國人,一看到你們見到法師頂禮,他掉頭就去了。如果我們改用現代的禮節,合掌一問訊,他能接受,你可以接引他來學佛。一見到法師,一定要磕頭,他不幹了。你說這種方法拒絕多少人入佛門的機緣。

所以佛法在現代,是要度現代人的,不是度古人的。是要叫現代人開智慧的,不是要叫他學作古人,不叫他走回頭路的,我們一定要懂得這個道理。所以道場的建 要現代化,這些儀規也要現代化。我這個課誦本,我是改了一小部分,也有人議論,我沒有守古人的規矩。古人那一套過時了。這個早晚課,楞嚴咒、十小咒,幾個人得利益?晚課,這個大懺悔文,每一天照念,得不到利益。我把早課這個念誦,改成《無量壽經》四十八願,讓大家每天念,念的時候,以阿彌陀佛的本願,把自己的願心發出來。目標跟阿彌陀佛同心同願,這不就相應了嗎?晚課,我選擇的是三十二品到三十七品,這一段經文講的是什麼呢?五戒十善,講得很清楚,就是教給我們反省,我們這一天做的事情,那些事情做錯了,要改過,這叫持戒念佛。斷惡修善,改過自新,這個真有利益。所以讀經,重要是要解義,不解義,不等於白念了。意思明白之後,要照做。做不到,也等於零,也沒有用處。

所以這個課誦,早課的目的,是提醒自己。今天一天,你的思想、言語造作,不要忘了佛的教訓。早晨提醒你,晚課是反省,我這一天有沒有做到?做到那一些,還有那一些沒有做到?有沒有犯過失?晚上是反省、檢點。這樣早晚課,就有很大的利益。所以不能落在形式上,一定要有實質。由此可知,這個儀規也是要依據時代,依據現前大眾的需要,做必要的修定。跟世間法律一樣,你看現在法律,經過兩、三年,就要討論,就要修定過一次,為什麼呢?舊的不適用,不適合現代這個時代。我們佛法裏頭,精神不能變,但是這一些作法,也要隨著時代不斷來檢討,不斷的來修正,使這些儀規跟我們的生活能配合,我們做起來很方便、很歡喜、很自在,這就對了。

所以三重淨宗學苑同修們學佛,他們就正確。他是有步驟的、有次第的、有程式的。他們修學下手,三年學《了凡四訓》,用三年的時間,來讀誦、來研究、討論,然後完全實行。先做好人,以《了凡四訓》做標準,完全把它做到,這是第一個階段。再進入第二個階段,學什麼?學看破、放下。所以第二個階段,他們就研究《金剛經》,用我《金剛經》的那一套錄音帶。書還沒有出來,我們盡可能把這個書趕快印出來。那麼第三個階段,以《無量壽經》,專修淨土。這個對!他們今天有成就、有效果,就是他有方向、有目標、有階段。一個階段、一個階段向上提升,做得非常踏實。真正是每一個人,都是這個社會的好榜樣。他們一百多個人,就像五十三參一樣,身分不同,生活方式不同,職業不同。但是任何一個行業裏面,他們都是好人,他們都是表率。我們苦口婆心講了多少年,所以昨天我非常歡喜,看到有人照做了。

問:請問師父,現在目前,很多學佛人都有一個迷惑,學佛是不是必需一定要吃素?吃素是不是就表示說一定能學成?不吃素就學不成?

師父:沒有這個說法。吃素、不吃素,實在講無關緊要。學佛實在講,不管那一個法門,最重要的就是清淨平等覺。這個清淨平等覺就是三寶,一入佛門不是要受三皈依嗎?三皈依,三寶,是不管那個宗派、那一個法門修學的總綱領、總原則。佛就是覺悟,法就是平等,僧寶就是清淨,也是戒定慧三學。慧,覺就是慧;平等是定;清淨是戒。但是素食,特別是中年以上,對身體健康決定有好處。所以你如果為了健康長壽,選擇素食是最聰明的作法。現在很多外國人吃長素,他也不是學佛的,他也不懂得佛法,他為什麼呢?為了身體健康。好,時間到了。

種善因得果(第九講)

種善因得善果

(第九講)

淨空法師講述

華藏圖書館錄影室

問:師父,現在社會上提倡人生佛教,就是他們注重於,處理日常生活上的方法,但是不提倡念佛。他們主張就是說,人死了以後,要他再回來作人,不要求生西方。那麼師父對於這一種的人生佛教,有沒有什麼看法?

師父:一切眾生各有因緣。善導大師在《觀無量壽經》註解裏面告訴我們,西方世界九品往生,總在遇緣不同。我們從這一句話,就可以把它延深到這個廣大的社會。一切眾生在他一生行業當中,他有什麼樣的成就?能得什麼樣的利益?也是遇緣不同。這個事情,不能勉強。諸佛如來度化眾生,都不存一絲毫的勉強,也就是沒有一絲毫的意存在。你看我們讀《壇經》,六祖問永嘉禪師,永嘉是相當了不起,談話之間,六祖就給他印證,確實他見性了,明心見性了。六祖以後再問他一句,你還有分別嗎?永嘉立刻就答覆:「分別亦非意」。這一句話就是說明,他在這個世間教化一切眾生,教化一切眾生,那裏不分別呢?你不分別,你怎麼說話呢?說話要分別,辦事情也要分別。可是世間人分別是意,第六意識分別,第七識執著,他用意。開悟的人他也分別,他也執著,他分別不是意,執著也不是末那,人家高明就高明在此地。

那我們要問了,他不用意,他用什麼分別呢?他用的是自性,自性裏沒有分別、沒有執著。由此可知,他是自性隨緣,隨著眾生分別而分別,隨著眾生的執著而執著。自己確實沒有分別、沒有執著,這就是分別亦非意。佛告訴我們,你有分別就有十法界,你有執著就有六道輪迴。那麼現在要問,你提倡人乘佛法,人乘也好,天乘也好,聲聞、菩薩那一乘都好,問問你,你還有沒有意?如果你還有意,換一句話說,你出不了六道輪迴。再說,出不了六道輪迴,就是修行沒有結果,這個不能不知道。沒有結果就是繼續要搞六道輪迴,這個說起來好聽,來生再得人身,再享人天福報,你能夠有把握,能辦得到嗎?人失掉人身之後,再得人身,憑什麼條件?這佛經上說得很清楚,五戒十善,你的五戒十善,要真正能夠打九十分,你才有把握來生不失人身。如果你說我五戒十善的修學,勉強可以打個六十分,說老實話,來生能不能得人身,靠不住。人乘佛教應當建立在這個基礎上,那就對了,跟佛說的沒錯了。

如果是天乘,那比這個水準更高了。佛告訴我們,天乘的標準是上品的十善,不是普通十善,這是基礎。從這個基礎上,還要修禪定。假如沒有禪定,沒有四無量心,你所生的天,憑上品十善,清淨的五戒,上品十善,只能生到忉利天。忉利天以上,夜魔、兜率、化樂、他化自在天,這都是欲界天,也要修定。定沒有修成功,但是他有一點點定功,這才能生到欲界上面四層天。假如你的禪定修成功了,你得到初禪,得到二禪,再加上四無量心,這四無量心是慈悲喜捨。慈悲心、喜捨心,你才能夠生到色界十八層天。這佛在經上,大小乘經論講得這麼清楚、這麼明白,人家怎麼講法,你仔細想一想,核對、核對,不就明白了。

可是你要知道一個事實,縱然生到色界四禪,生到無色界四空,沒有出三界,還要搞六道輪迴。換一句話說,地獄、餓鬼、畜生,你依舊有份,你沒有得到結果。所以佛說,超越六道輪迴,這才叫小果,你得到結果了,小的結果,你證到阿羅漢了,證辟支佛了,小果。如果你在這一生當中,念佛能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即使是同居土下下品往生,你得的這個果叫大果。為什麼是大果呢?你不但超越了六道,你也超越了十法界。西方極樂世界不在十法界裏頭,它是一真法界。而且到西方極樂世界,你一生到那個地方,得到阿彌陀佛本願加持,你們念《無量壽經》就知道了。下下品往生的,也是阿惟越致菩薩,這還得了嗎?無比的殊勝,真實的成就。這是當生成就究竟圓滿佛的法門,任何一個法門,沒有這個法門殊勝。你沒有機緣聽,是你沒有福;你有機會聽了不相信,那你是沒有善根,沒有福德,所以是遇緣不同。

問:師父這樣子開示,大家對這個概念,就很清晰。那換句話講,就是說念佛得清淨心,而就是落實人生佛教,是不是可以有這樣子的說法?

師父:那還不止,如果念佛得清淨心,能出三界,決定能往生。如果他不願意往生,那是變成六道裏面有漏的福報。有漏福報,我們要知道,是享得盡的。而且在享福裏面,難免不造業。那麼你造作罪業,你後來一定有惡報,這是個事實。這個道理、事實真相不能不知道。唯有真正了解,你才會有最佳的選擇。佛法要認真的去求學,求學就是求明白這個道理,明白宇宙人生的真相。

問:換一句話講就是說,我們念佛一定要先求往生以後,然後乘願再來度眾生,這樣的話,才能夠說是落實人生佛教,而不是說好像自己感覺清淨,這樣就夠了,要先發願往生西方極樂世界。

師父:佛法無論是那一個法門,無論是那一部經論,佛菩薩的教誡,與我們的生活有密切關係。為什麼一定要把它套上個人乘,這樣的分別、執著呢?你說《大方廣佛華嚴經》,這個大家曉得,這是根本法輪。《無量壽經》你們去念一念,從頭到尾,那一句經文與我們生活沒有關係。經上所有的教誨,都是教我們在現實生活當中,離苦得樂,破迷開悟,達到真正的幸福、美滿,你說這是不是人生的佛教呢?我們不要說人乘,說人生。為什麼在這個裏面,一定要區別執著人乘、天乘、聲聞,不需要這麼執著。必須知道五乘佛法,是佛的方便說,為什麼呢?佛給我們講真話,剛才說過了,你有分別,就有十法界;你有執著,就有六道輪迴。所以佛法是教人做什麼?破執著、離分別。一切法當中,不執著了,你就出六道了;不分別了,你就出十法界了。所以《金剛經》上說:「法尚應捨,何況非法。」法是佛所說的一切法,這個捨不是說不要它了,這個捨就是你不要去分別,不要去執著。只要你懂得佛說法的意思,《開經偈》講:「願解如來真實義」,必須遠離一切分別、執著,你才能懂得佛說法的真實義。你要是有分別、執著,有這個念頭起來,你決定不能體會佛的真實義,你把佛的意思錯解了、曲解了。

問:請教師父,現在在社會上還有佛教界,很多人都提倡臨終的時候捐贈器官,這個在大乘經裏頭都有記載,就是我們人沒有氣了,到我們的神識離開這個肉體,還有好幾個小時,甚至好幾天,那會不會在臨終的時候,因為摘除器官,造成臨終的人極大的病苦而墮落?

師父:這一樁事情,佛在大乘經裏面講得很多,說了布施,布施有外財布施,外財是身外之物,我們能夠捨棄,幫助社會一切大眾。外財之外還有內財。內財就是頭目腦髓,今天講捐贈器官,內財布施,這個都是佛法裏頭所說的。可是這個施是有條件的,不是無條件的。對凡夫來講,捨外財比較容易,捨內財難。佛對什麼人說的?對菩薩講的。菩薩已經成就相當的定慧了。所謂慧,他已經看破了,知道這個身體不是我,這個身體是假的,可以送給人。身體,整個身體可以送給人,身體裏頭零零碎碎的,也可以送給人,他有這個智慧,他有定力。也就是說,把這個器官割下來,他受得了,他如如不動。你們在《金剛經》上看到,歌利王割截身體,那是把這個身體用小刀一片一片割下來。菩薩就是忍辱仙人,不動心,沒有一絲毫感覺到痛苦的心,沒有一絲毫感覺到怨恨的心,這個心,忍辱仙人的心。換一句話說,我們如果發心捐贈器官,說老實話,也許你的功夫比我高,你可以做得到。我想想,我做不到。做不到,就不能勉強做;勉強做,壞事!

那麼佛講,人斷了氣之後,通常是八個小時到十二個小時,神識沒有離開,所以助念這種常識,現在在臺灣,已經相當普遍了。助念裏頭最重要的一條,就是八個小時到十二小時之內,這個臨終的亡人,決定不能碰他。你要碰他,他神識沒有離開,他感覺到非常痛苦,會生嗔恨心。不但他的身體不能碰他,他睡的那個床 ,我們這個衣服都不要碰床 。他感覺這樣的敏銳。如果佛說的話,這個事情是真的,那我們就要警惕了,我們能不能承受得了?發心容易,說大話容易,事實擺在面前,你能不能受得了?如果想一想,實在受不了,那我就不要冒險,我就不要充面子好看,我沒有這個能力。因為這是關鍵的時刻,就是關係到你來生往那裏去。這個時候,一念 恚心生起來了,一念後悔心生起來了,就要墮三惡道。墮三惡道,那個時間就太長太長了,那是無量苦。這個帳,自己要好好盤算盤算。你實在不明了,多讀讀大乘經論。大乘經論也不是每一部經

裏面都說得那麼詳細,古今大德有把這些事情彙集起來,像《法苑珠林》,《經律異相》,這對我們初學就方便多了。最方便的是《飭終須知》,《飭終須知》是文言文寫的,現代人國文的修養不如過去人,所以也有一些大德發心,把它重新改寫,改寫成白話文,叫《飭終須知》,你看看就曉得了。

我們為了提倡這個本子,怕人家看到《飭終須知》,看到飭終,心裏就難過,就不想看。其實這是一樁大事情,又不能不知道,所以我把這個小冊子換了一個名字。館長往生的時候,我們印了一萬本結緣。我把它換成《怎樣念佛往生成佛》,這個名字就好聽多了。這也是一種善巧方便。是我們學佛人必須要讀的一本書,不管你是學那一宗,學那一個法門;換一句話說,人沒有辦法避免死亡,這個東西不要忌諱,人生必走的道路,任何一個人不能避免,這是人生第一樁大事,不能不知道,不能不做妥善的準備。

問:師父這樣開示,對我們學佛者非常重要。我們學佛的人,一定要依教奉行,對死亡這一件事情,我們要透徹瞭解,那麼對這個事情,我們才能夠有一個正確的概念。再請教師父一個問題,就是我們修淨土法門,一般是指西方極樂世界淨土。但是佛教界還有流行彌勒淨土,還有東方藥師如來淨土,甚至於有提倡十方淨土。那麼這幾種淨土,跟我們一般古大德一脈相傳西方極樂世界淨土,有什麼差別?請師父開示。

師父:一切諸佛都有淨土,本師釋迦牟尼佛也有淨土,這是常講的凡聖同居土、方便有餘土、實報莊嚴土、常寂光淨土。實報土跟寂光土就是真正的淨土。一切諸佛如來,他們自己是住在常寂光中。所以一切諸佛都有淨土,我們知道世界無量無邊,每一個世界都有一尊佛在那裏教化,所以諸佛也無量無邊,淨土也無量無邊,問題是怎麼個去法?一切諸佛雖然說佛佛道同,但是諸佛如來在因地上發的願不相同。正如我們大家在一塊學佛,我們的願望都不一樣,我想到極樂淨土,他想到琉璃淨土,那個想到彌勒淨土,不就不一樣嗎?這願望就不一樣了。那麼每一個淨土的往生條件也不相同,這個要搞清楚。就如同我們讀書,學生考學校一樣,你喜歡去念那一個大學,喜歡去念那一個學院,這一個學校錄取的標準,跟那個學校錄取的標準不一樣。你看中了,喜歡的,還得要考慮自己能不能達到這個標準?有沒有把握考取?這個是不能不顧慮的。我喜歡這個學校,我沒有這個能力,勉強去,人家不收你。佛告訴我們,所有一切諸佛淨土的標準都高,這是經論上講,的確合情合理。

你的見思煩惱沒有斷,你只能夠生凡聖同居土。我們今天住的這個世間,是凡聖同居土,不是淨土,凡聖同居土。四土都是淨土,這個世界不多。一切諸佛跟釋迦牟尼佛一樣,他們的國土有淨土也有穢土。這個不是佛故意這麼製造的,不是,眾生業力變現的。佛的願力變現的是淨土,但是眾生的業力變現的是穢土。十方世界,差不多都是這個樣子的。見思煩惱斷了,才能夠生方便有餘土。也就是證得阿羅漢,證得辟支佛、權教菩薩,他們不在六道,他們在十法界。聲聞、緣覺、菩薩,那是方便有餘土。

十法界裏面的佛,也是方便有餘土,並不是實報土。超越十法界,那就住實報土,他到一真法界了。實報土才是真正的淨土。十方世界大致上是相同的,唯獨西方極樂世界特別,它特別在那裏呢?它的凡聖同居土也是淨土,四土都是淨土,這個奇怪了,所以這個法門叫難信之法,很難讓一般人接受的。為什麼它四土都是淨土呢?諸位念《無量壽經》就明白了。《無量壽經》裏面有一段經文,敘說西方極樂世界的歷史,它這個怎麼樣形成的?當年世饒王出家之後,這是法藏比丘,他用什麼樣的願望,造成這個淨土?那是法藏比丘他願力所成的,不是一切眾生業力所成的,它是願力所成的。等於說,在一切淨土當中,它是一個新興的淨土。那裏面的眾生都是十方世界移民去的,沒有原居民。原居民業障很重,那就變成凡聖同居了,它裏頭沒有原居民。他製造這個淨土之後,歡迎十方一切大眾都到他那邊去進修,得他的本願威神加持。雖帶業去也沒有關係,這個特別了,十方一切諸佛世界找不到第二個。讀《無量壽經》,這一樁事情不能不留意。

就好比我們一個新興的都市,這一塊空曠的地方,我們把它規劃做一個新的都市,這個都市裏頭,從來沒有人居住的,現在歡迎一切志同道合的人都到這邊來,我們這邊訂上標準。像現在的移民一樣,我們訂上條件,你有道德,有好的學問,好的人品,又有工作能力,我歡迎你移民到我這兒來,它不就提高了。十方淨土裏頭原來有原居民,業障深重,那個沒有辦法。它是一個舊的地區,阿彌陀佛是一個新的地區。你們想一想現在,現在這個世界上,你們很多同學去過新加坡,新加坡就是新興的國家,你看他移民的條件非常嚴格。他歡迎的是真正有技術的、有能力的、有品德的,他歡迎這些人。這些人移民到那裏去,建立新的國家、新的社會,是世界所有的國家所不能相比的。世界各個好的人才,都被他吸收了。西方極樂世界就是這個樣子的,凡是生到西方極樂世界,經上講,諸上善人俱會一處,不是普通人。去的是上善,具足信願行,得阿彌陀佛本願加持,自性智慧功德逐漸透露,上善之人。我們明白這些,才知道自己應該怎麼選擇。

你看《觀無量壽經》,韋提希夫人遭了家庭的變故,遭了難,深深感覺這個世間苦,向釋迦牟尼佛請教,十方有沒有好的佛國土,我想求生。釋迦牟尼佛沒有介紹給她,把十方諸佛剎土統統變現在她面前,讓她自己看,讓她自己選擇。她看了之後,告訴釋迦牟尼佛,我喜歡阿彌陀佛這個國土,這個國土清淨莊嚴,向釋迦牟尼佛請教往生的方法。所以佛並沒有主動介紹你,你要往生,沒有,讓你自己去選擇。但是他一定要介紹的詳細,給你做選擇的依據。你真正選擇這個,聰明,選對了,諸佛讚歎。我們在《彌陀經》、在《無量壽經》都看到,十方一切諸佛如來都讚歎阿彌陀佛。經上寫得很明白,光中極尊,佛中之王,這是把阿彌陀佛讚歎到極處。因此,你要是發願求生西方淨土,繫念阿彌陀佛,你就得一切諸佛的護念,現在就得到,將來決定往生。往生決定是一生成佛。

問:請問師父,有的人講彌勒淨土在欲界天,比這兒近,那我們求生西方極樂世界,它是在十萬億佛國土以外,何不求近的欲界天,怎麼是捨近求遠呢?師父依據經論,對這個有什麼看法?對這個主張有什麼看法?

師父:這個遠近、大小,是相對的說法,今天講的相對論。相對都是虛假的,不是真實的。真實法裏頭沒有遠近;真實法裏頭,這個經中講的,不二法門。遠近是二法,大小也是二法,善惡也是二法,都是相對的。相對不是真實的,這是從理上講。那麼一般人有這個捨近求遠,這個是錯誤的,這是你想錯了,你不瞭解事實真相。瞭解事實真相,彌勒淨土跟西方淨土距離是相等的。這個話怎麼說法呢?也許大家聽過佛門有這個說法,「生則決定生,去則實不去」。你這兩句話要是真的明白了,你就超越相對了。如果你還不能體會,我們用個淺近的比喻,來給你說明。十方淨土乃至於十法界、六道,實際上是什麼呢?是空間的轉變,這個是科學家已經證實了。科學家發表他們的論文,肯定、證實這個空間至少有十一度存在,二度空間、三度空間、四度空間,一直到十一度,這是被肯定的。十一度以外的是未知數,不敢說沒有。換一句話說,十法界依正莊嚴,實在講是空間的轉變,我們由三度空間轉變到四度空間,四度空間轉變到五度空間,就這麼回事情。

那麼我們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假設用科學家的說法,西方極樂世界是十一度空間,我們現在從三度空間,一下就轉變成十一度空間,就這麼回事情。生則決定生,空間轉變了;去呢?實在沒有去,還是這一個空間。這個意思再不能體會,你們看電視,大家現在看電視很平常。從這個你就很容易體會了,那是什麼呢?頻道的轉換,你有十一個頻道,我現在看這個頻道,我按個鈕,馬上轉成第十一個頻道,畫面還在這個畫面,第一個頻道是這個畫面,第十一個頻道還是這個畫面。是這個畫面,不就是沒有去。生則決定生,那個畫面確實變了,不一樣了。十法界、六道,一切諸佛剎土,事實就是這個樣子的,所以那裏有距離?只是頻率的轉換而已,空間的轉換而已,要懂得這個道理。所以科學確確實實把佛法證明了。

那麼科學家現在還不曉得用什麼方法來改變這個頻率。如何能夠自由自在的轉換空間,科學家還做不到。但是佛法裏面找到了。佛法用什麼方法呢?禪定般若。你得到禪定般若,你這個空間轉換就得大自在了。定功越深,你轉變的就越快速,轉變的那個頻道就越多。你的定功淺,你轉變的範圍就小,速度也就慢,就這麼回事情。這佛法那有稀奇,很合乎科學。現代科學發現,但是還找不到方法。知道有這個事情存在,但是沒有方法突破。實在講,科學家很難突破,為什麼呢?他用思惟,他用心意識。用心意識,縱然突破,很有限。這是佛在經上給我們說了,用心意識的方法,可以突破六道,不能突破十法界。不用心意識,用真心本性裏面的真實智慧,可以突破十法界,可以看到無量無邊諸佛剎土。那你在一個高度的空間,看下面這個空間,你就看得很清楚,就很明白了。換一句話說,四度空間裏的人對三度空間瞭解得清清楚楚。三度空間的人不瞭解四度空間的狀況。圓滿成佛就是達到最高頻度的空間了。也有人說最高的維次,這中國人翻的不一樣。盡虛空、遍法界,他沒有一樣不清楚,沒有一樣不明了,道理在此地。

問:師父剛剛用非常善巧方便,用現在科學的一種概念,來解釋我們佛經一個很高深的道理,就是「唯心所現,唯識所變」,令大家都非常明白易曉。那再請教師父一個問題,就是我們印光祖師他提倡:敦倫盡分,老實念佛。這兩句,一句是敦倫盡分,好像是生活上的;老實念佛是在修持上的。這兩句如何落實在我們生活當中?

師父:祖師這兩句話,是教導真正念佛求生淨土的同學,如果想在這一生成就,這兩句話做到了,可以說是保證往生,所以這兩句話就非常重要了。「敦倫」,敦是敦睦,倫是倫理,這是儒家所講的。中國自古以來,我們的道統就是五倫十義。我們自古以來,社會的結構就靠這個維繫。所以世界上四大文明古國,那三個早就沒有了,都消失了。唯有中國到今天還存在,什麼原因呢?就是中國有一個非常強有力的文化道統在支持,在維繫它。這個道統就是倫常。倫是倫理,要敦睦倫理,倫理第一個,就是講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人與人的關係最密切的是夫婦、夫妻,夫妻生活在一個房間裏,同一個房間,室。我的房間之外,就是我的家了。所以從這個地方開始。要知道夫婦的關係。今天年輕人一般結婚,不知道結婚是什麼意思,不知道結婚是什麼回事情?男女相愛,愛了就結婚,再過兩天不愛了,就離婚,那成什麼話!相愛跟結婚是兩樁事情,不是一樁事情。結婚是有使命的,有責任的。換一句話說,這兩個人有共識,延續生命,延續宗族,延續這個社會,他有使命,神聖的使命。

室之外是家,家裏面有父子、有兄弟,這是構成一個家族。家族之外,社會。家外面,社會。社會有朋友、有君臣,說社會可以,說國家也可以,這是個大的社會。有朋友,朋是同學,友是同志。志同道合,這是友,所以同學跟友不一樣,朋跟友不一樣的,友的關係密切,朋就比較生疏,同學未必同志。君臣就是這個社會上領導與被領導。一個公司行號裏頭,老闆就是君,員工就是臣,一定要懂得做人的道理,人與人的關係,夫婦的關係,父子的關係,兄弟的關係,朋友的關係,領導與被領導的關係。你都能搞的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決定遵守,尊重這個關係。有這個關係,就有義務,所以五倫有十義,這個義是義務。

譬如說,父慈子孝,做父親對待子女要慈,子女對待父母要孝,這是他的義務,他應當要做的。兄友弟恭,哥哥要友愛弟弟,做弟妹的要尊敬大哥,這天經地義。都能把它做到了,這叫敦倫盡分。分就是盡自己義務,本分的義務。我是弟弟的身份,我一定尊重兄長。我是兄長身份,我一定愛護弟妹。去盡分,盡你的本分。乃至於君臣,君仁臣忠。領導人對待你的員工,對待你的部屬要仁慈。部屬對領導人一定要盡忠。這個叫十,五倫就是有十個人,各人有各人的義務。每一個人懂得這個道理,各人能盡各人本分的義務,這叫敦倫盡分。把你自己的本分事情都做好了,這是做人的道理。

從敦倫盡分再延伸出去,那就是講,我們對於自然的關係。自然,包括就多了。我們對我們的環境,對一切動物,對一切植物,對一切礦物,我們跟它有什麼關係?我們要用什麼樣的心態來對待它?今天我們發展工商業,把大自然的生態污染了,對不起它。你對不起它,它帶給你的災難就大了。這是互補的。我們對它好,它對我們好。你不能說,這些樹木花草,這些磚頭瓦塊,他們沒有知識的,他們是無情的,你要曉得,那些也相當厲害。只要環境破壞之後,你在這個世間就不能生存。現在這個世間,很多眾生得一些奇奇怪怪的病,你要追究這個病源從那裏來的?都是從自然生態不平衡裏面發生的。所以要懂得人與大自然的關係,人與天地鬼神的關係,這儒家講到此地。

而照佛家講,還要擴大,人與一切諸佛如來的關係,與一切諸佛淨土的關係,這是儒家沒有講到的。儒家只講到天地鬼神,換一句話說,沒有超越六道輪迴。佛法的範圍大,超越六道,超越十法界。我們人才做得好,才像一個人。怎麼樣徹底解決問題?究竟解決問題呢?把我們從人這個境界,提升到最究竟、最圓滿,祖師教給我們老實念佛。我們在講座裏頭講過不少次,念佛是因,成佛是果。念佛成佛,天經地義。成佛,這才是把我們提升到究竟圓滿的境界。好像是把我們從這三度空間提升到最高度數的空間,這個法子妙絕了。真正提高,最重要的條件—老實。老實就是決定遵守經典的教訓。經上教我們深信切願,一心,《無量壽經》上講的「一向專念阿彌陀佛」,這就成了。《彌陀經》上講的一心不亂,那是講功夫;叫你一向專念,那是講方法。這個裏面並沒有矛盾。所以經論合起來看,它的理論、方法、境界,我們都清楚,依照這個方法修學,決定成就。

問:再請教師父,一般人主張念佛要用念珠,有一些人就講心裏念佛,那麼這兩種怎麼來融會,或是什麼時候來拿念珠比較好?什麼場合不拿念珠比較好?

師父:這個也沒有一定。古大德教給我們,初學的人最好不要離念珠。所以古來祖師大德也有榜樣,像清涼大師他初學的時候,就發了大願,一生手不離圓明之珠,一生當中都沒有離開念珠。初學拿念珠好處在那裏呢?一個是計數,我念佛計數;一個是提醒自己,一看到珠,就想到念佛,好處在此地。那麼念佛念成習慣了,功夫深了,不用念珠,他的佛號也不間斷,這個時候不拿也可以。所以念珠拿不拿在個人,並沒有一定的限制,看你自己覺得有沒有這個必要。如果自己常常失念,失念就是把佛號忘掉了,常常把它忘掉了,那你拿一串念珠好,提醒自己。或者是長念珠,或者現在做成手的念珠,套在手上,一看到,就想到要念佛,這個是好事情。同時,拿念珠實在講,也能夠度化眾生。許多不學佛的人,一看到你手上拿念珠,他就會阿彌陀佛,你看,你不就勸人家念一句佛號了嗎?那你不拿這個珠,他不會念這一聲。他看到你拿珠子的時候,阿彌陀佛,給人家心裏面就生起佛的念頭了。可見得這一串珠它的效果,能自行、能化他。懂得這個道理,那你就曉得拿比不拿好。縱然自己念得很純熟了,不需要了,可是拿這一串珠子可以度很多人。

問:再請教師父一個問題,就是一般講:「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這個憶佛跟念佛有沒有什麼不同的地方?師父:這一句話是《楞嚴經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裏面的,「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憶是想,是意識。我們作意去想,想佛的相好光明,想佛的無量功德,想佛的依正莊嚴。譬如說,我們平常讀經,沒有事情的時候,常常想經裏面的境界,這都屬於憶佛。為什麼要常常想呢?因為你不想佛的境界,你就會胡思亂想,你這個頭腦決定止不住的。換一句話說,你想其他的,你是想六道輪迴,你在造六道輪迴的業。我想西方極樂世界依正莊嚴,我是在修淨業,那個感應果報完全不相同。這個方法就是憶佛。

念佛,念佛就是心裏面真的有佛,已經成了一種習慣了,不去想他也有,一到時候,這佛就冒出來了。你看那個念,念這個字是會意,上面是今,下面是心,就是你現前的心,現前一念心中憶佛,這個叫念佛,不一定掛在口上。如果你不相信,我們可以舉一個例子,有一些老年人,特別是老太太、老婆婆,她雖然跟兒孫不常見面,她非常疼愛她的孫子,她並沒有一天到晚把孫子、孫子掛在口上念,也沒有把孫子相片天天拿來看,沒有。可是隨時隨地,她會想起她的孫子,那就叫念。念是這個,他心裏頭真有,她睡覺作夢也會夢到她孫子,並不是有意的,不是刻意的,自自然然的。這是你心裏頭真有佛。真有佛,無論在什麼時候,到臨命終的時候,他這個念頭一定現前,為什麼?這個念頭是比所有一切念頭都強,它會先跑出來,那有不往生的道理?

念佛第二個解釋,就是口念,也叫做念佛。持名念佛,這是《彌陀佛》跟《無量壽經》都主張這個辦法,用持名的辦法。持名,是念佛的初階段,初期。念久了,不念,心裏頭真有了,那是你念佛的功夫深了,所謂功夫成片了。一切時,一切處,不念佛,佛也在你心裏頭。所以說:「現前當來,必定見佛」。現前是我們在這一生當中,不論在什麼時候,或者你在定中見到佛,或者你在夢中夢到佛了,都是現前。臨命終時,你還沒有斷氣,見到佛來接引了,這是現前見佛。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那是以後見佛,那是當來見佛。現前見佛,當來當然見佛。也有現前雖然不見佛,當來也能見佛,這是功夫比較差一點的人。可是凡是往生的人,一定佛來接引。所以現前當來這一句話是肯定的。因為你在臨命終的時候,或者病很重,氣力很衰弱,說話沒有聲音,說不出來了,你見佛來接引,也許你嘴巴在那裏動,想跟人說話,佛來接我了,沒有聲音,說不出來。我們一般人覺得他嘴巴在動,他在念佛,其實不是的,他是看到佛來接引,想告訴我們,說不出聲音。這個都是屬於現前見佛。時間是不是到了?今天謝謝師父很慈悲,告訴我們那麼多非常殊勝的、很清楚的概念,使我們學佛的人能夠有所遵循。謝謝,師父慈悲。

種善因得果(第十講)

種善因得善果

(第十講)

淨空法師講述

華藏圖書館錄影室

問:本師釋迦牟尼佛,他老人家已經離開我們有三千多年了,所以佛法可以說很多在目前社會上,因為時間隔得遠,就顯得是是而非,或者是甚至於積非成是。所以我們必須要把握機會,向真正懂得佛法的善知識,來尋求真正的佛的正法,這樣我們在這一生的學佛,才不會走冤枉路,而使我們能夠在這一生修學當中,得到一個圓滿的結果。很難得我們現在有淨空老法師,可以做我們學佛的人一盞明燈。很多觀念,他老人家都有非常透徹,而正知正見的常識,所以我們要把握這個機會,來請教老法師一些佛法的問題。

首先請教法師,本師釋迦牟尼佛成道,他說法度眾生的本懷是什麼?是不是我們目前在臺灣流行的慈善救濟事業,是不是可以代表佛陀他老人家說法度眾生的本懷呢?

師父:佛度眾生的本懷,終極的目的是要幫助一切眾生平等成佛,這才達到真正的圓滿。但是一切凡夫,畢竟多數是業障習氣很重。而業障習氣之由來,絕不是一生一世所養成的,而是無量劫中累積而成的。這個事實,不但佛清楚,中國古聖先賢也非常清楚。依著佛法來講,眾生阿賴耶識裏面所含藏的種子無量無邊。佛曾經做了個比喻,如果這些業習種子,若是有形象的話,那怕形象再小,佛說盡虛空也容納不下。這個話我們細細想一想,佛說的沒有過分,也沒有誇張,的確是事實的真相。可是佛告訴我們,這一些業因,過去生中累積的善惡的業因,假如不遇到緣,它不起現行,可是種子永遠不會消失。因此佛度眾生的方便,就在緣上。所以佛家不講因生,他講緣生,為什麼呢?緣的確控制了現行。

譬如說,我們一粒瓜子,瓜子是因,將來它可以結成瓜,但是它要遇到緣。如果這個瓜子,我們把它放在玻璃瓶裏面,它一百年也不會結果的。它的緣一定要土壤、要肥料、要水分、要日光。這些緣它都具足了,它就會發芽,就會長成、開花結果。所以佛說因已經造了,一切眾生阿賴耶識裏面,十法界的種子都有,沒有一個眾生不具足,所以佛才講,一切眾生本來成佛,這話也不是假的。但是這一些因畢竟是惡因多、善因少,這個事情不難理解。看看我們自己從早到晚,起心動念,幾個念頭善?幾個念頭惡?起心動念為自己,這是惡念;起心動念為社會、為眾生,是善念。我們用這個標準來衡量,在一天起心動念,多少個善念?多少個惡念?這不就清楚了,何況無始劫到今天?

因此,古聖先賢的教育,佛菩薩的教學都不例外,本著一個宗旨、一個原則,防微杜漸,也就是在緣上防止。一個小孩從嬰兒開始,一直到他年老,希望他一生所遇到的,都是善緣,不要遇到惡緣。遇到善緣,他就向善,阿賴耶識裏面,善的種子就起現行。遇到惡緣,那必定是惡的種子起現行。惡的種子多,惡的力量大,你要不防止,怎麼得了!這個東西,實在就是像黃河那個堤防一樣,小心翼翼的去防止,唯恐裏頭有漏洞。這個是儒、佛教學的方便,儒、佛這些大聖大賢,他們真是以畢生的精力、智慧、善巧,把這樁工作做好。

那麼到民國以來,儒也不要了,佛也不要了,換一句話說,這堤防不要了,於是這個河水就泛濫了。到今天的時候,這個社會的現象,無法收拾了。真是李炳老往生前跟學生說的,現在天下亂了,就是佛菩薩、神仙來,也沒有辦法治理。他告訴我們,唯一一條生路,就是念佛求生淨土。這個話的意思,我們從這個地球上,移民到西方極樂世界,只有這條路了。這一句話,值得我們深深反省。

但是我們還沒有去之前,我們這個身體還在這個世間,這。這個世間事實真相我們瞭解,我們明白,心理上也有準備,準備什麼呢?隨時隨地可以死,隨便什麼方式都可以死,不能怕死。人早晚總歸有一死,你怕死也解決不了問題。所以一定要不怕死,時時刻刻可以死,但是要決定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換句話說,身心世界一切放下,世法、佛法統統都要放下,一心念佛要緊。自己在生活當中,斷一切惡,修一切善,給世間人做個好榜樣,讓他看到、聽到,善根厚的人,他就能回頭;善根薄的人,也能給他種善根,我們的責任就盡到了。這也就是佛經裏面常講的圓滿功德。所以度眾生成佛道,最殊勝的法門,也就是佛陀教化眾生的本懷,都是勸人念佛求生淨土。這個話不是我說的,唐朝時候善導大師就有這兩句名言:「如來所以出興世,唯說彌陀本願海」,這不就是講的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嗎?其他所有一切的教誨,都是輔助的,都是幫助的,主題就是令一切眾生認識佛教、認識淨土,求生淨土。

問:師父這一段開示,就是很明顯的告訴我們,目前學佛固然不能夠排除慈善救濟,隨緣來做,但是我們不要忘記,我們這一生學佛,主要的目標就是必須念佛求生西方極樂世界。而只是單純的做慈善救濟工作,而不念佛求生,那麼在經典上也寫得很清楚,只是能夠得到人天的福報,而不能夠了生脫死,是不是這樣子?

師父:這個問題,我們必須要搞清楚。慈善救濟實在講,也就是諸佛出世的本懷。佛是大慈大悲,所以佛門裏面常講,佛是以慈悲為本、方便為門。救濟一切眾生,要把他救濟到什麼程度呢?不是說他沒衣穿,我們救濟他幾件衣服;沒飯吃,救濟他吃一餐飯,這個太渺小了。佛的慈濟是要把眾生救出六道輪迴,是要把眾生救出十法界,是要幫助他作佛、作菩薩,這個慈濟功德才做得圓滿。所以這個慈濟的意義有淺深,範圍有大小,心量不一樣,一定要懂得這個道理。假如不能出六道輪迴,在佛法裏面來講,你沒有得到結果。無論你做多少好事,你都沒有結果。怎麼說沒有結果呢?你出不了六道輪迴,那麼你行的這些善,真的是善心善行,你得三善道的果報。如果你的心並不善,你的行很善,你的福報不一定在人天,畜生道也有很多有福報的。我們看到外國很多的寵物,它那個福報,我們一般人比不上。那個寵物在一個家庭裏面,你仔細去觀察,它是一家之主,全家的人都侍候它,小心翼翼的照顧它,大福報!畜生享福。

那麼更其次的,餓鬼道裏面享福。你有領袖的欲望,到餓鬼道去作城隍、作土地。城隍是縣市長,鬼裏面的縣市長;土地公是鄉鎮長,到那邊去享福去了。所以做這一些慈善事業,假如你五戒不清淨,十善有欠缺,五戒十善不能達到八、九十分,你的福報不在三善道,三善道的福報,五戒十善要可以打八、九十分。低於這個分數的時候,你雖然有福,是在畜生、餓鬼道裏面享福,這個道理、事實真相要搞清楚。所以佛救度眾生唯一的目標,是真正慈悲救濟你出六道、出十法界,往生西方世界,去作佛、作菩薩,那才是真正的慈濟功德。

問:師父這一番開示,可以說指出一條非常正確的,慈善救濟事業的一個最圓滿的方向,可以說我們每一個人都常常必須把這個話記在心裏。再接著要請教法師,目前社會上很流行打坐,而且有很多大大小小的打坐的團體。那麼這一種打坐,單純的打坐,能不能了生死、出三界?

師父:禪坐,這個風氣在現在很流行。我在美國參觀了兩個禪坐中心。這些禪坐中心,大多數都是日本的法師在美國建立的,也相當有歷史了。老和尚過世之後,就由他的弟子來主持。而這些弟子多半都是美國人。我去參觀兩個中心,都是美國的法師在主持的。他們是從日本的老法師學的。很流行、很普遍,在美國每一個大城市,都有好多個禪學中心。這個範圍雖然不很大,規矩很嚴,非常受到社會大眾的歡迎。這裏面有一個道理,現代人的生活壓力很重,工作緊張,能有一個時間讓他靜坐下來,身心放開,鬆弛一下,對他的確有好處,所以他們很喜歡到禪坐中心去坐坐。但是他們並沒有想到了生死、出三界,他的目標不在此地,目標只是暫時能夠把身心放鬆,他這個利益是立刻就得到了。

那麼我參觀的這個禪坐中心,的確是有它的特色。大概都是預先報名,他們的人數是固定的,不是隨便可以進去參加的。進入禪堂,就像中國古老的禪堂規矩一樣,規矩很嚴格,決定禁止說話。像我們佛七當中,止語。要身心一切放下,讓你整個輕鬆,在這裏面靜坐,不跟任何人打招呼。如果你有妄想了,這個禪堂裏面的堂主,我們中國人叫堂主,就是照顧大眾的,能看得出來。從你的坐、姿勢,跟你的表情,能看得出來,你有妄想。有妄想怎麼樣呢?香板打。他坐的時候都是面壁,堂主是在你後面經行,他在那邊散步,看到的時候,香板打下去。所以我們常常聽到打香板,聲音很大。一句話都不說。這是一個昏沈,打香板。昏沈是精神提不起來,坐在那裏打瞌睡了,香板供養。裏面不講開示,也不講經,所以深受這些現代美國人士歡迎。真正得到輕鬆,得到安靜,消除他的緊張,消除他的疲勞,他能收到立即的效果。所以禪中心在美國各個都市是很流行的。與了生死、出三界不相干,他們本身也沒有想到這些問題。

問:法師這樣的開示,這是告訴大家,打坐本身是對身心是有益的。但是如果說只是單純的打坐,而不是用功在法門上,那麼恐怕跟了生死、出三界,就完全兩回事。再接著請教法師,禪坐跟禪定,這兩個名詞意義相不相同?還有就是說,禪定或者是禪坐能不能在日常生活當中來修?師父:你問的是靜坐與參禪。你所講的禪坐應當是靜坐,與禪還不相幹。一般宗門裏面的參禪、打坐,它的性質不一樣。剛才講了,這個靜坐,實在講我在美國看到很多禪學中心,他們是屬於靜坐,不是用參究的功夫。如果用參究的功夫,那他有境界,他所獲得的利益,決定不止是眼前消除他的壓力,不止在此地。因為參禪的原則就是《金剛經》上的兩句開示:「不取於相,如如不動。」六祖大師在《壇經》裏面所說的禪定,就是用這兩句經文。他講:「外不著相是禪,內不動心是定。」這兩句話

說得比較清楚一點,比較白一點。《金剛經》是「不取於相,如如不動。」所以六祖是從《金剛經》上開悟的,他有許多這些原理、原則,都是從《金剛經》上得來的。

由此可知,宗門裏面的參禪,無論是坐,或者是站著,或者是走著,或者是你躺在那裏睡覺,行住坐臥都是禪定。並不是盤腿打坐,才叫做禪定,那就錯了。行住坐臥裏面,都不著相,都不動心。換一句話說,就是我們六根接觸外面六塵境界,他在這裏面用功夫。用什麼功呢?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這四個「不」,就是定,就是禪。那對於外面境界呢?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這是慧。所以禪定是定慧等學、定慧均等,他講究這個。慧要是比定多,他就會有妄想;定要比慧多,他就會昏沈。始終保持定慧平等,所以寂寂惺惺,惺惺寂寂;惺惺是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寂寂是如如不動。所以不一定在打坐的時候,一切時、一切處,他保持這個境界,這叫做參禪。如果能保持這個境界,換句話說,他在工作裏頭也參禪,他穿衣、吃飯裏頭,也在禪定。處事待人接物,他還在禪定。所以「那伽常在定,無有不定時。」

問:師父開示這個禪定非常精采。也就是外不著相是禪,內不動念是定。而且真正的禪定是定慧等持的,是一種大修行。那麼它在行住坐臥當中都可以修。所以一般的打坐,只是修禪定之中的一個形式而已。事實上在,

師父:那是個初步的辦法,初學。

問:是一個初步,初步的一個入手的方便。那真正的修禪定,是必須在日常生活當中來做。再請教法師,如果我們單單專持阿彌陀佛聖號,求生西方極樂世界,是不是也能夠得到大禪定,而開大智慧呢?

師父:對。禪定的修學方法很多,學佛的同修也許都聽說過,佛家有八萬四千法門,有無量法門,四弘誓願裏面說:「無量法門誓願學」。法是方法,門是門徑,方法、門徑雖然不同,它所得的效果是相同的,它所走的方向是相同的。換句話說,都是修禪定。如果不是修禪定,那就不是學佛。不是學佛就是你不是學覺悟。學佛就是學覺悟,不學佛,那你就迷惑顛倒。所以任何一個法門,都是修禪定的。念佛這一個法門,那更殊勝了。所以佛在《大集經》上講,念佛叫上上禪,這不是普通的禪。為什麼呢?剛才說過了,行住坐臥都是禪。他的念頭只集中在一句阿彌陀佛的名號上。這一句名號,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這就是惺惺。除這一句名號之外,一個雜念也沒有。於一切法他不分別、不執著、不起心、不動念,這是大定。所以念佛是定慧等學。

它的方便就是一切時、一切處,它功夫都不間斷。大概只有睡覺的時候,它斷掉;除了睡覺之外,它不會斷的。因為它對於所有工作不妨礙,行住坐臥都不妨礙。走著路,也可以念佛;躺在床上,也能念佛。不過祖師大德教給我們,我們一定要有恭敬心。這恭敬心呢?你在床上的時候,心裏面念佛,可以不間斷,不要念出聲。第一個,這是不恭敬,躺在床上。第二個,對於生理上傷氣,所以叫你躺在床上念的時候,不出聲,心裏頭默念行,它沒有間斷。另外一個就是上洗手間,一樣也念佛,也不出聲,這是恭敬。我們在浴室裏洗澡的時候,佛號也不間斷,但是也不要出聲。所以那些地方可以出聲,那些地方可以不要出聲,這是表現我們對佛的恭敬。他真正是做到,一切時、一切處都不間斷,所以這是無上深妙禪。

問:所以古代祖師大德有講一句話,說:「但念一句阿彌陀,是名無上深妙禪。」那麼這一句話,拿法師在這裏解釋得很透徹。

請教法師,很多人在懷疑,說我們念佛是求死的時候,就是往生的時候,不是死,就是往生的時候,能夠很自在,蒙佛接引。在還沒有往生以前,就是這一生念佛,能不能得到一些世間的好果報。看到有一些學佛人、念佛人,好像是日常生活當中,他也覺得沒有得到很如意的果報,這是什麼道理?

師父:世、出世法的果,都必須有因。念佛這個因是得成佛的果報,不是給你得在這個世間事事如意的果報,這講不通!我種個西瓜,我叫它長成一個桃來,這怎麼可能呢?這不可能的,因果不相應,要懂這個道理。譬如你在世間,你想得財富,念佛能幫助你發財嗎?不可能,因果不相應。財從那裏來的呢?佛跟我們說得很清楚,財是財布施得來的。換句話說,你要多修財布施,你才會得財富。你多修財布施,你有因。我們看到世間發大財的,他那個因不是這一生種的,這一生不可能,前生種的因,這一生經營一個行業,那是緣。說老實話,無論他經營那個行業,他有因,只要有緣,有賺錢的這個緣,他命裏頭的財富就出來了,果報就現前了。這裏面講理的,講道理的。

法布施得聰明智慧,無畏布施得健康長壽,什麼樣的因,得什麼樣的果報。這個事情,《了凡四訓》裏頭說的透徹。而袁了凡依教如法去奉行,他真的得到了。「佛氏門中,有求必應」。念佛成佛,念佛所得的果報,要到西方世界才得到。你現在現前,你想得這些富貴,那你是得不到的,西方極樂世界依正莊嚴,確確實實,不要說人間,這些大富大貴比不上,大梵天王的富貴也不能跟他相比,這《無量壽經》上講得很明白。所以那個果報,到西方世界才能現前。沒到西方世界的時候,在這個世間,你所得的福報,一定是你現前修的、累劫修的,這一生所感得的。明白這個道理,那麼我們生於富貴,我們就安於富貴:生於貧賤,我們就安於貧賤,心安理得。我們對於這個世間一切物質的享受、需求,絕沒有羡慕之心。你的心定下來了、清淨了,這樣你才能把你這個大事辦好。大事是往生極樂世界,是一定要超越輪迴,超越十法界,我們要得大的果報,這才真正蒙佛慈悲救濟,功德圓滿了。

問:換句話講,就是我們必須要相信因果報應絲毫不爽,種怎麼樣的因,必定得到怎麼樣的果報。那再請教法師,佛力的加持是不是存在?那麼要得到佛力的加持,要具備什麼樣的一個條件?

師父:佛力的加持是存在的,要用現在科學的話講,就是磁場的感應。這個大家都相當明瞭的,磁場的感應。那麼要如何得到?我們凡夫得到跟佛的磁場能相應,這個裏面一定是心同、願同、解同、行同,那這個感應就非常強烈了。佛的心是真誠的、是清淨的、是平等的、是覺悟的、是慈悲的。我們的心是虛妄的、是污染的、是高下的、是迷惑的、是自私自利的,那怎麼會相應?這樣就不相應了。所以要想得佛菩薩的感應道交,我們一般人講保佑、加持,實在講就是磁場的相應,一定要做到心如佛心,願如佛願,解如佛解,行如佛行。我們到那裏去學呢?這經論太多了,最方便的無過於《無量壽經》,這個經本經文不長,也不算短。你在這個裏面,這四樁事情都學到了。學的方法—先讀誦,把它念熟。念熟之後求解,裏面字字句句搞清楚、搞明白,然後依教奉行,你就得感應了。問:也就是說,我們的心、願、解、行,跟佛菩薩一樣的話,那麼我們就可以得到佛力的加持。再請教法師,有沒有那一個法門,它能夠戒定慧一次修學,而能夠使我們得到當生圓滿成就的?

師父:在佛法裏面,任何一個法門,都是戒定慧三學一次完成,所以佛法是平等法。《金剛經》上所說的:「是法平等,無有高下」,這個話是真實的。問題呢?就是你會不會修?你懂不懂道理?懂不懂方法?戒學是防非止惡。譬如我們現在最常用的,指我們這個小團體裏,讀經。每一天將《無量壽經》念一遍。有一些人念三遍、五遍,乃至於還有一些人念十遍的。念經就是戒定慧三學一次完成。初學的人經文生疏,從頭到尾念一遍,大概要兩個小時,或者是一個半小時。在這一段時間當中,他全心貫注在讀經上,他戒具足了。他心裏不會打妄想,不會起惡念,這個就是戒學。他要專心去念,專心就是修訂。他念的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那就是慧。可見得,他要念兩個小時,就是兩個小時的時間在修戒定慧,戒定慧三學是一次完成的。如果他一天念兩部、念三部,念熟了。念熟了,大概這一部經從頭到尾念一遍,四十分鐘差不多。那麼他念兩部,就八十分鐘;三部,就一百二十分鐘。他的時間越長,他修戒定慧三學的時間也就越長,真正能得受用,得清淨心,得平等心,得覺悟的心。能從這個心再推己及人,就生大慈悲心。念經是如此,其他念佛、持咒,所有一切法門,你只要會用功,都是戒定慧一次完成。

問:請教法師,戒定慧三無漏學,按順序是戒學在前頭,那麼這個戒的真正的意義是什麼?是不是我們一般說的五戒、八戒、十戒、二百五十戒、五百戒,這些戒的意思?

師父:你所講的是條文、是戒條,就像法律的條文一樣。可是最重要的,你要懂得立法的意義、立法的精神,這個重要。剛才說過了,戒律的精神是防非止惡。那麼所有的條文,都是本著這個原理、原則來制訂的。那些是非?那些是惡?非與惡的標準,每一個時代不相同,每一個地區不同。我們中國古時候,男女授受不親,這是對的。現在的時候,男女再授受不親,在社會上講不通,大家認為這是惡、這是非。古時候那個時候,他說是,所以是非沒有一定,善惡也沒有一定的標準。所以佛的立法,他是講原理、講原則的。正如同世間的法律一樣,條文隨著時代變遷來修訂。過個若干年了,這個條文不適合現代這個社會,馬上就要修改,佛法也是如此。

所以佛法裏面有根本的戒條,這個根本戒條是超越時空的。無論在什麼時候,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三千年前,我們這三千年後,這個條文還用得上,絕對正確,沒有錯誤的。那麼這個在佛法裏叫根本戒。根本戒只有四條—殺盜淫妄。我相信這四條,無論走到那裏,不信佛教的,他也會點頭,對的。殺害一切眾生,大家曉得,這是惡,這是非。偷盜,這是惡,這是非。邪 、妄語,這是惡,這是非。這四條真的是超越時空,永恒不變。其他的戒條,都不叫根本戒。不叫根本戒,是隨時,隨著時間,隨著空間,隨著一切眾生的需要,可以修改的,可以修訂的。佛教眾生他講理,他不霸道,他不專制,他不會自以為是,他看的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為什麼佛在《法華經》上講,末法時期要弘揚大乘;也就是說,一定要以大乘教來教化一切眾生。末法時期就是講我們現在這個時代,現在這個時代是民主自由開放,大乘就是民主自由開放的。所以小乘適合於專制那個時代,保守的時代,小乘人思想保守。如果在那個時代,所以大乘佛法在印度,始終沒有發揚光大,印度始終拘束在小乘。你看現在南洋,泰國跟斯里蘭卡,都是拘束在那個保守的時代。他們對於這個開放很不習慣,不能適應,所以他們反對大乘佛法,說大乘非佛說。那麼大乘的時候,現在民主國家看到那個地方,也看不習慣。你過分保守,過分專制,人受不了。某一個時代,某一個地區,要用什麼樣的方法。通權達變,這樣才能夠弘宗演教。原理、原則決定不變,那就是覺正淨,這個三寶不變的;三學—戒定慧,決定不變。可是那些方法、條文是可以隨時去修訂的,隨著需要去修訂的。可是修訂的原則,一定要幫助人達到清淨心。清淨心是定。你要修訂的條文、這些戒條,不能幫助你心清淨,反而幫助你心地越來越亂、越來越複雜,那就是錯誤的。所以要幫助你得定,幫助你開慧。這個條文不是一成不變的。

那麼戒律在中國,就做了一個大幅度的修訂。這個修訂的時候是在唐朝,百丈大師立清規。清規就是印度、古印度,釋迦牟尼佛制訂的那些戒條,把它大大的修訂一次,使它適應於中國人,也就是適應於我們本土。我們今天講本土化、現代化。根據本土、現代的需要,重新來修訂。它的精神、原理原則不變,條文、作法統統修訂。可惜我們歷代就沒有這樣的大師出現。百丈大師修訂之後,一直到今天,沒有能做大幅度的修訂。所以今天我們看的這個戒條,感覺種種不方便,沒有辦法做到。這個過失不是佛的過失,是我們自己修學人的過失,我們要懂得這個道理。然後對於佛陀的教誨,你就不能不佩服了。

那麼晚近,有很多這些道場、寺廟,寺廟裏面,他們有自己訂的常住公約,這就是隨著現在環境的需要,他制訂的幾個條文,也是戒律的現代化。所以這個常住的公約比經本裏面那個戒條還要重要。那些戒條是古老的,我們讀歷史,看看那個時代人,最重要我們是現代人,生活在現代的社會,必須要遵守我們現代的規矩。這個事情正如同我們現在交通便捷了,常常到外面去觀光旅遊,到那一個國家,要遵守這個國家的法律。每一個國家的法律並不相同,風俗不相同,習慣不相同,道德觀念不相同。到一個地方,就遵守這個地方的這一些規矩,我們跟這些人就相處得很好,就能歡歡喜喜的在一起,我們才能把佛法介紹給他。如果一定是拿著我們的觀念、我們的規矩,那到人家那裏去,就格格不入,人家看我們看不慣,我們看人家也看不慣,這就不能溝通,這是個基本的道理,不能不懂。

問:師父這一席話,把戒律真正的意義,可以說解釋得非常清楚:也就是說,只要不違反覺正淨,不違反四條根本戒,而能夠合乎時代,以及環境的需要,能夠跟大眾打成一片,能夠合乎這樣的條件,我們都必須服從。

今天非常感謝法師,非常精采的開示,使我們每一個學佛的人對很多重要的概念,得到非常正確的啟發,謝謝法師。

種善因得果(第十一講)

種善因得善果

(第十一講)

淨空法師講述

華藏圖書館錄影室

問:各位觀眾,在前幾集當中,老法師開示了若干佛法的重要理論和修學要領,使我們茅塞頓開,並且從心中生起了無比堅定的修學信心。但是為了使大家在修行上能夠順利圓滿,還有一些重要的觀念,必須徹底來瞭解。所以還要仰勞老法師慈悲,繼續為我們解說。

昨天老法師開示佛力的加持,確確實實是存在的,只要我們的心、願、解、行,跟佛陀相應,就能夠得的到。而古代祖師大德也開示,佛力加持分為顯加與冥加兩種。請教老法師,這兩種加持有什麼不同?

師父:中國諺語裏面常說:「誠則靈」。這個靈就是感應的意思,也就是佛門當中講的加持的意思。由此可知,真誠是能感,佛菩薩加持是所感。關於冥顯兩種的加持,意思是說,明顯的加持,你自己能夠感觸的到。像一般世俗講的,佛菩薩保佑我們,佛菩薩照顧我們,它確確實實是明顯的一種感應。而冥加呢?他確實加持你,但是你自己覺察不到。實實在在,就是佛菩薩在暗中照顧你,這一類叫冥加。而在感應方面來說,有顯感顯應。我們求佛菩薩,非常明顯,意願非常強烈,佛菩薩的感應也很明顯,這個叫做顯感顯應。第二類叫顯感冥應,我們雖然很強烈的要求,好像佛菩薩沒有回應,其實佛菩薩有,而是你自己不能覺察,這個是顯感冥應。

還有一類的是冥感顯應。我們心裏頭確確實實求佛菩薩,但是沒有很強烈表現在外面。而佛菩薩這個應,應的很明顯,我們冥感就顯應。

第四種是冥感冥應。我們求佛菩薩,在形式上沒有見到,可是心裏頭那一點真誠,就是能感。但是這一點真誠是在內心,沒有表在事態上。不但人家見不到,甚至自己也沒有注意這個事情,可是心裏頭真有,真正是像前面所講的,這個心、解、願、行,他真相應。而佛菩薩這個加持,也是冥冥當中加持。你不知不覺,在生活、工作、環境裏面,一帆風順,一切惡劣的境界自自然然毀滅了,所謂是逢凶化吉,遇難成祥。這是加持感應有這四種不同。

問:我們的身體,是地、水、火、風四大來合成的。如果稍稍不協調,我們就要生病了。那在修行人生病的時候,是不是就是一心念佛,求生西方極樂世界就好,不要吃藥。或者說是也可以看病、吃藥呢?

師父:這個問題,說的是沒有錯,人的生病確確實實百分之九十,都是在四大不調。四大不調,我們今天來講,是屬於生理的病。因為四大是色法,是指的這個肉身。四大是地、水、火、風,它的組合有一定的成分,用現代的話來說,就是自然的生態。自然生態在大自然當中,它有一定的比例,所以它能配合的那麼好。人身體種種器官、細胞的組織也是如此,必須順其自然,你這個身體就好了。

那麼四大,這個說法,一般是很粗淺的說法,好像這個物質的部分,皮肉、骨骼,這是稱為地大;血液,流動的這些部分,水分,這是水大;溫度,是火大;呼吸,這個屬於風大,這個是很粗淺的說法。這個說法也好懂,這個四大不調了,當然身體就發生問題了,病態就現前了。而四大精確的講法,這是講物質的現象。我們曉得所有一切萬物,今天科學家也懂得,是原子、電子、粒子所組成的。現在所講的基本粒子,是不是最小的,不能再分割了?那一個科學家也不敢講,為什麼呢?這個科學技術不斷在進步。過去認為原子不能分了,過若干年之後,儀器進步了,原子又可以分離,看出電子、中子。進步到今天,這些東西依舊可以分,分成粒子。將來儀器再進步,也許這個基本的粒子,又可以分了,所以沒有人敢說,現在所發現的最小的物質,就不能分割了,沒有人敢講。

但是無論小到什麼程度,佛法裏面講鄰虛塵,這是佛講的,這個就不能再分了,這是到了極限。即使是鄰虛塵,它也有四個現象,這就是四大,四大現象,應該是這麼說法的。無論再小,它還是一個物體。物體,我們就稱它作地大,地大是代表一個物體;再小,它是個物體。現在科學發現,這個極小物體,它都帶電,它帶電,它帶陰電、帶陽電。陽電,在我們佛法裏叫火大;陰電,我們叫水大。它決定是動的,它不是靜止。動就叫做風大。所以說是基本的物質。所有盡虛空、遍法界,動物、植物、礦物都是它組合的。這個基本的物質,有這四種性質。這個是對四大精確的說法。

可是我們通常講四大不調,那就不必講得這麼樣精細了。我們說到分子,說到我們人身體組織這些細胞。細胞組合如果產生不均衡、不自然的現象,人身體一定要生病。那麼學佛的人,生病了怎麼辦?佛告訴我們,最好的方法是把它調整,恢復到自然。用什麼方法調整呢?用定功。諸位懂得,清淨心是最自然的,心清淨,所以身就清淨了。只要你把一切妄想、分別、執著統統放下,你定個幾天,你這個身體裏面的組織,漸漸就恢復自然了。它為什麼會不自然,破壞自然的生態呢?妄念太多、煩惱太多、憂慮太多、飲食過量、睡眠不足、疲勞,這個佛在經上講的,有十種因素叫人生病的。這些都是違背了自然生態這個原理。我們在一個身體裏面講自然生態,心是靜的,身雖然在運動,那個心是定的,他的運動就很如法,就好像一個圓一樣。一個圓,它圓心是不動,外面怎麼樣去運動,它一定是一個圓。如果心一動了,那個周邊就變成橢圓,變成不規則的,那就生病了。所以佛法治療生病,這個道理很深。你細想的時候,它確實有道理。那麼這種治療是心理上的治療,恢復它自然的運作,那就是最健康的。所以不必用醫藥,用內心的清淨心來調整。

當然這個方法,是要有一點功夫,如果沒有功夫,還是要借重醫藥。但是我們曉得,醫藥是治標,不是治本,如果你心不清淨,不把憂慮、牽掛、煩惱捨掉,醫藥的效果也很有限。這個道理,我們一定要懂得。所以如果在日常生活當中,能夠養成清淨、平等、慈悲,對於你健康長壽、青春永駐,決定是有幫助的。這個不是神話,是事實。

問:老法師的開示,就是說這個生病,是可以完全依靠我們內心的修為,得到清淨心,而徹底得到治療。至於醫藥,只是說在不得已的情況才來用,也就好像說是用兵,所謂兵則不祥之氣,這是不得已才用的,平常還是要在修行功夫上用功。

再請教老法師,我們目前的居住環境,都是高樓大廈,這種環境在處理我們死後的遺體,或是喪葬事宜,好像都造成很大的不便。那我們修行人在選擇往生的環境,是在家裏好?或是說在醫院好?

師父:這一些事情,實在說,都是個緣分。世俗一般人講福報。如果沒有這個緣分,沒有這個福報,由不得你自己作主。人到臨終,自己還能作得了主,這是好事,大福報!幾個人在這個時候,能作得了主宰呢?真的,這是靠緣分了。所以古大德教給我們,一生要懂得修福,要知道積德。修福、積德,不要去享福,不要把你所修的,你統統都享盡了。要惜福,就是把你所有的福報,放在臨終這個時候來享受。也就是說,臨終時候,自己作得了主,這才是一生當中最真實的福報。臨終作不了主,一生所享受的,還不是一場空?死了以後,還搞三途,還搞六道,這沒有成就。在世間這些豐功偉業,都是一場夢。

立功、立德、立言,我們中國古人以為這是三不朽,現在人明瞭。太陽會有消失光明的一天,太陽系會有瓦解的一天,這個太陽系都瓦解了,地球都不在了,你那個不朽還能存在嗎?所以這些都是人的妄想,不是事實。事實的真相,一定要超越六道輪迴,一定要超越十法界,你才能得到永恒。這才是個果報,這才是真實。由此可知,修福、積德的重要性。而臨終自己作得了主,這是真實的福報。臨終能作主,你想往生就往生,想作佛就作佛,你一生沒有空過。

就事實而論,畢竟有這個福報的人少數,絕大多數沒有這個福報。沒這個福報,你就要知道,當你生病的時候,你就得聽別人擺佈,這是真的可憐!自己作不了主,甚至於連翻個身,都要人幫忙。飲食、大小便都要人來幫助。這個時候如果沒有得力的人來幫助你,你就苦不堪言,你就完了。所以我們在病院當中,看到這些事實,應該提起高度的警覺,認真的努力,斷一切惡,修一切善。我們能照顧別人,果報是將來別人會照顧我們。我們如果輕賤別人,厭棄別人,將來總有一天,我們自己失去能力的時候,別人輕賤我們,別人討厭我們。因緣果報,絲毫不爽。到那個時候,你後悔,你就來不及了。趁著自己還有體力,還有這個精神,要認真努力把從前那些毛病、習氣徹底改掉。我能幫助別人,別人就幫助我。

佛在經論裏面講得很多,真正聽進去,真正聽明白照做了,實在講沒有幾個。境界現前,老毛病還是犯了。我這幾年在新加坡,只看到一個傅居士,這個人對於聽經,他聽懂了,他照做了。他做生意,完全依照佛的教誨去做。他對於他自己的兒女不照顧,他照顧社會上這些年輕人。他遵從,我照顧別人,將來社會大眾會照顧我的兒女,正確。貧苦家庭的人,這個小孩品德好,讀書用功,全心全力照顧他。換一句話說,他那個心裏面,是為國家、為社會培養人才。自己兒女沒有這個福分,沒有這個天分,對社會沒有更大的貢獻,他要把全心全力,讓有貢獻的人出頭,這個想法了不起,沒有自私自利的念頭,他的兒女自然有福報。

照顧一切醫院裏,無依無靠病苦的人,他一家人都明白這個道理。他太太日中一食,到醫院裏面去做義工,照顧這些病人。這個人就是菩薩,這個家庭就是菩薩家庭,他們過的是菩薩的生活。聽了經之後,體會到這個道理,他就做出來,所以他得到真實的受用。那麼人生病,在垂危的時候,到底是在家裏面好、是在醫院好?這個要看環境。家裏面一家人都懂得佛法,如理如法的照顧,很好。在醫院裏,也要懂得佛法。人在臨命終時,是他將來到那一道去,決定的一剎那。這一剎那,對於他的來生,關係太密切了。最後一聲是佛號,是求願往生,他就作佛去了。《無量壽經》的四十八願,第十八願講得很清楚。臨終一念起貪心,這是餓鬼道;一念瞋恚,是地獄道;一念十善,是人天道。這是在臨終時,必須有善友在旁邊開導、照顧,讓他不能錯了念頭,這個太重要了。那麼現在問題就是那一個,究竟是採取什麼方式,各有緣分,各人不相同。

問:老法師這一段的開示非常重要。就是說我們學佛人,一定要注意培福。我們培了福報,而且每天精進念佛修行,那麼到臨終的時候,我們就可以自在,而不必受到種種的不自由的痛苦、折磨。所以這樣子的一種修行,才能夠稱得上圓滿。

請教老法師,夏蓮居老居士在稱讚淨土的詩句裏頭,有一句話,他說一心念佛,就能夠根身器界全轉換。那麼這一種的轉變,除了說是環境變的清淨以外,是不是在身心上,也能夠從沒有福報,變得有福報;從沒有智慧,變成有智慧;從多病、短命,而能夠得到健康長壽呢?

師父:他講的話沒有錯,講的話非常有道理,與事實的真相完全相應。實在說,修福,念佛是修最大的福報。就像你前面所說的,人在臨命終這一剎那,這是與來生禍福關鍵的時刻。那麼真正有福報的人,他臨終的時候可以不生病,預知時至。你看有很多站著走的,坐著走的,你看他走的多麼自在。這一些事實,我們在這幾年看得很多,這不是假的。

我在香港,往年在香港講經,常懷法師告訴我一個歐陽居士,讀經的時候,坐著往生的,預知時至。他向圖書館借《大藏經》回去看,告訴常懷法師,你到那一天,什麼時候,派人到我家裏去,把這個書取回來,我不再把這個書送回來。常懷法師聽到這個話也很驚訝,不再送來了,難道你預知時至往生?看看那個樣子,好像又不像。好吧!既然這麼說了,記下來,到那一天派人去拿書。大概是兩個多禮拜以後,他派人去他家拿書,看到老先生正在看書。老先生看到,圖書館來的,來幹什麼的?你不是叫我今天來把《藏經》取回來?是,沒錯,我沒有叫你這個時候來,我現在還在看。他是老人家,年歲大,這年輕人當然也不好說什麼,這就回去了,第二天再去。第二天去的時候,他家裏人告訴他,老先生往生了。什麼時候往生的?你走了以後,大概兩個小時,坐在那裏往生的。你看這個多自在,預知時至,兩個星期之前,告訴常懷法師。他為什麼能夠,我們為什麼不能夠?關鍵就在他的心清淨,萬緣都放下了。我們為什麼不行呢?牽腸掛肚的事情太多了,一樣也放不下,麻煩在此地。

最近,兩個月前,三重廖居士跟我講一個故事。兩個月前,他們那裏有一個老同修,七十多歲了,往生也是預知時至,選擇往生的時間,這太妙了。他接觸到淨土法門,念佛大概才三、四個月,時間不長。廖居士告訴我,他跟他只見過三次面。第一次來拜訪他,告訴他,他聽到這個法門之後,非常歡喜。西方極樂世界這樣殊勝,他就下定決心,我非去不可,來跟他談這一樁事情。過了一個月了,他又到廖居士那裏借錄音帶,借經書、借錄音帶回去聽。又過了一個月,再找廖居士就跟他講,他說現在我家裏就我一個人學佛,我的家人都不學佛,他說萬一我往生的時候,他們又哭又鬧,那我怎麼辦?廖居士聽到,這是個問題。

他就問了,你的家裏面這些人,有沒有上班、上學的?對,他們都上班,都有工作。廖居士說,那你選擇他們都上班不在家的時候,往生多好呢!他聽了這個,點點頭,這個有道理。兩個月之前的時候,他就選擇這個時刻,家人統統上班了,他在這個時候往生。等家裏人晚上下班回來之後,醫生來檢驗,他這個死已經超過八個小時。可以自己選擇時間的,這才叫真正有福報。這個福報,當然不是一世修的,累世的善根、福德、因緣,在這個時候成熟,因為他念佛只有三、四個月,時間很短。跟經上講的理論、方法相應。佛經上確確實實是這麼說的,問題的結徵,就在你如不如法?經典上講的是道理、方法,你跟它相不相應?你要相應了,你就能做到。臨命終時,一念、十念決定往生,何況他念了三、四個月?萬緣放下,身心清淨,感應不可思議!

那麼夏老居士這個話,意思就很明顯了。這一句佛號,念到功夫得力,念到相應,念到如法,冥冥當中,阿彌陀佛加持,十方一切諸佛加持,你的身心境界,都在那裏起變化。剛才講了,明顯的變化,那是顯加,你覺察出來了。冥冥當中加持,你沒有覺察;沒有覺察,佛的加持,這個殊勝的功德利益,你也得到。你的環境,生活環境會改變,你的體質也會改變。健康長壽,說實在話,看你有沒有需要?如果不需要,這個世間沒有什麼緣分,住在這沒有什麼意思,為什麼不早到西方世界去成佛呢?還有什麼好耽誤的呢?如果有必要,必要的是弘法利生,這樣殊勝的法門,我還需要時間介紹給廣大群眾,那這就需要。所以往生,真的是得到自在了。在這個世界上多住幾天,也不礙事;想立刻就走,行,這個叫了生死,生死自在。不是做不到,人人都做得到,就是你肯不肯做。

問:老法師這一段的開示,是很明顯的告訴我們,一心念佛,他都可以在這一生當中,往生不退成佛,這麼大的、無比的福報都能夠得到,何況說是在這個世間的這一些福報、智慧、健康、長壽?只要是有需要,佛菩薩絕對加持。問題只在於說,我們是不是有真正的、至心的來修行,來念佛。

再請教老法師,古代的大德,他們的生活都是非常的節儉、惜福。像我們這樣看起來,就是都非常的刻苦。那現在我們地球上的開發,好像都是高度開發,物質非常豐富。那麼我們現在的生活,需不需要再學古大德那樣子的刻苦,或者是說是節儉、惜福也是需要,但是尺度上,稍稍可以放寬呢?

師父:這個也是正確的,但是惜福這一個原則,永遠不能夠改變。當然整個社會結構不一樣,生產方式改變了。過去都是人工,現在都是機械化,所以生產的量增加了,質也變了。那麼我們也得要隨著這個時代,如果還照從前那種方式,那樣刻苦節儉,變成對於社會大眾學佛,產生一種障礙。大家看了,這個我受不了,這個佛我不能學。反而為了這一點點事情,把一切眾生法身慧命,這個緣給斷掉了,那這個失就太大了,真是得不償失。所以一切要顧慮大眾,能夠得到佛法的機緣,所以必須要做適當的調整。在現在這個社會裏面,衣著、飲食、起居,我們雖然不能講,不要奢侈,這個是一定要避免的。一般普通的標準要達到,他們才心安理得。他的家庭,他的親戚朋友看到,你的學佛是對的。如果過份的節儉,那他們會提出異議,就變成障礙了,這是我們一定要懂得的。

但是出家人那是例外。出家人說實在話,過那個刻苦的生活是正確的,給世間人做一個樣子,你可以不必學,但是你看到人家能過這個節儉的生活,我們這個生活已經超過他很多倍了,你還有什麼話說呢?像我們近代印光大師,我們雖然沒有見過他老人家,但是在許許多多文字裏頭,我們看到記載他的生活狀況。他老人家在年輕的時候,在定海普陀山住了三十年,住在藏經樓。他的生活很簡單,記載裏面告訴我們,他的早餐就是一碗白粥,沒有菜,因為他是北方人,早年的時候到南方,他們寺院裏頭,早晨吃粥有一點鹹菜,北方人吃不慣,所以就不吃了。三十年如一日,早晨就是一缽粥,沒有菜。中午就是一缽飯,這個菜,常住大眾,跟大家完全一樣。一生都過這個節儉的生活,一生都是自己勞作。早晨起來,掃地、抹桌子,整理房間。晚年雖然有個侍者,這些事情他還是自己做,自己洗衣服,自己補衣服,樣樣事情都是自己幹,八十歲還是這樣的,他八十歲圓寂的。

信徒所有這些供養,都拿去印經布施。自己從來沒有想到要改善自己生活,沒有過。都是勸人要修福,要惜福。看到人吃飯,飯碗裏頭還掉有幾粒米,他都要罵人的。北方人心直口快,他都教訓人,你有多大的福報?你敢這樣糟蹋?這個是我們出家人的好榜樣。當然在現代,我們不能要求那麼嚴格,可是出家人要能做到這個,還是最好的。在家人的要求,我們一定以社會大眾生活水平做標準,不能低於這個標準。低於這個標準,對於佛法的弘揚會產生障礙。

問:老法師的開示就是說,我們對這個節儉惜福的觀念是不能改變的,但是在做法上,一定要適合現代的環境,不要使大家造成對佛法的一種誤會。

再請教老法師,現在社會上一般對神通都非常感興趣。但是我們佛法把神通歸為是聖末邊事。那我們本師釋迦牟尼佛有沒有神通?還有他老人家對神通有沒有什麼重要的開示?

師父:這一點,經上講得很清楚、很明白。神通這兩個字,這個名詞,社會上很多人產生了誤解。這個名詞裏面,通是講通達。對人、對事、對物,對過去、對未來,一切都能夠通達而沒有障礙。神是形容詞,所謂是神奇莫測,也就是說他的智慧、能力,超過平常人,他有神奇莫測,這一種智慧通達的能力,所以是無所不知、無所不能。這是稱之為神通。

眼能見,耳能聞,心能知,這個能的能力超過凡人,就叫神通。佛法為什麼把這個東西當做末事呢?佛告訴我們,這個能力是大家的本能,有什麼好奇怪的!人人都有,而且人人都平等。沒有說那個比那個高,沒有這回事情。你看《華嚴經》裏面所說的,昨天晚上講到經文,正講到普眼法門。從普眼,我們就明瞭《金剛經》上講的五眼。《華嚴》用十表法,《華嚴》講十眼。那十眼另外五眼從那裏來的?另外五眼從法眼裏面開出來的。由此可知,這個五眼跟十眼是一樁事情,正如同六度跟十度是一樁事情,只是開合不同而已。開是展開,合是歸納。多可以歸納少幾條;條數少的,可以把它展開,多說幾條,內容沒有兩樣。那麼舉出一個眼來說,眼的能力能夠見盡虛空、遍法界,這個能力太強,這個我們就稱神通。耳的能力也能聽盡虛空、遍法界,換句話說,我們坐在那裏不動,阿彌陀佛在極樂世界講經說法,我們看的清清楚楚。他在那裏講經說法,我們聽的清清楚楚,這就是神通。六根的能力,原本就是盡虛空、遍法界的,為什麼呢?它是性門,虛空法界是性變的。《華嚴經》上講:「唯心所現,唯識所變。」諸佛的剎土,眾生的法界,全是心現、識變。心識的能力,原本就是這麼大。現在這個能力為什麼失掉了呢?佛跟我們講了,但以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所以妄想、執著是障礙,在佛法叫二障。妄想是所知障,執著是煩惱障,你能把這兩種障礙突破了,把這兩種障礙消除了,這兩種障礙放下了,你的能力就恢復了,有什麼奇怪!

今天你看到別人有神通,你羡慕,他那個神通又不能給你。假如他的天眼通可以給我,我一定拜他做老師,我跟他學。他的宿命通能夠知道過去、未來,他可以給我,我也可以跟他學。他有我沒有,我樣樣還要請教他,那他欺騙我,我怎麼辦?這個不能不防。他的那個能力,並沒有達到究竟圓滿。小通他有,大通他就胡說八道了。這種以神通來欺騙眾生的事情很多很多。

過去章嘉大師告訴我一樁事情,他說清朝亡國,就是慈禧太后相信神通。所以有這些神通的人就欺騙她。國家大事,她向他們請教,甚至於駕乩扶鸞,用這個來決定國家大事,都被鬼神欺騙了,最後亡國。他說那些東西,為什麼會相信呢?小的事情很靈驗,所以她非常相信。國家大事也問他,就完了。這個我們不能不知道,也不能不防範。所以凡是喜歡神通,喜歡感應,這一種人非常容易著魔。著魔的事情,在現在這個社會,無論在臺灣,無論在國外,我們看到很多。這個一般醫藥界裏面講神經分裂,得神經病。那麼這種人都是年輕人,很優秀的,書也念得很好,甚至於大學畢業了,還有一些拿到博士學位。家庭、事業都相當美滿,以後去學佛,學了個一年、半年,得神經病。我遇到不少,他的家人帶來找我,「法師,有沒有辦法救他?」我搖頭,我沒有能力。可是我問他,他是不是喜歡神通,喜歡感應?點頭。他要能夠把神通感應丟到一邊,他不會走到這個地步。

所以你看看真正善知識,印光大師、夏蓮居老居士,連黃念祖都常說,決定不求神通,決定不求感應,老實念要緊。只要能做到老實念,沒有一個不成就的。神通感應決定有,佛也有,菩薩也有,羅漢也有,甚至於我們祖師大德裏面,顯示神通的不在少數,《高僧傳》裏面可以看到,《神僧傳》裏頭全部都是的。但是決定不用神通做佛事,也就是不用神通感應來接引群眾。佛法是用理論,是用教導,來接引大眾,絕不用這個東西。有,也不用。

種善因得善果第十二講)

種善因得善果

(第十二講)

淨空法師講述

華藏圖書館錄影室

問:各位觀眾,上一集老法師開示神通,告訴我們所謂神通是一切眾生真如本性的功用,是人人本來都具足的。但是因為妄想、分別、執著,使得本性神通,幾乎大部分失去了作用。然而只要我們依靠佛法,老實精進修持,尤其是念佛求生西方極樂世界,將來見佛聞法、明心見性,就能夠完全的恢復了我們無所不知、無所不能,清淨自在的大神通。至於目前一般所稱的神通,也有是鬼神的戲弄,或者是冤親債主的附身,不是真神通,所以絕對不可以執著,更不可以逢人就說,否則很容易誤入魔道。

今天首先請教老法師,在《無量壽經》和《普門品》中,佛陀都開示我們,觀世音菩薩與我們娑婆世界的緣特別深。眾生遇到急難時,只要稱念觀世音菩薩聖號,都能夠得到救助。那麼我們專念阿彌陀佛聖號,求生西方極樂世界的人,如果遇到急難時,需不需要改念觀世音菩薩聖號呢?

師父:這一樁事情,世尊在《無量壽經》裏面講得很清楚,我們要細心去體會。如果能夠像印光法師一樣,他老人家常說,我上無片瓦,下無立錐,我也不怕死,那你就一句阿彌陀佛念到底。能夠早一天往生見佛,何必在這個娑婆世界多受一天罪呢?這是我們應當細心去體會的。如果你還不希望立刻就往生,這個娑婆世界還有一些事情,你沒有做完,你要處理,那麼遇到急難的時候,佛就教給我們念觀世音菩薩。觀音菩薩對於苦難的眾生,他特別關懷照顧,所以感應非常顯著。並不是說觀音菩薩跟阿彌陀佛,這當中兩個人威神勢力做個比較,我們要存這種心,就錯誤了。必須曉得,佛菩薩加持的力量是同樣的偉大。

問:再請教老法師,有兩句話同樣是形容出家,但是兩句的意義,好像表面上看都完全不同。一句是說,「出家乃大丈夫事,非將相所能為」。另一句是說,「地獄門前僧道多」。怎麼同樣是形容出家,而有兩種完全不同的講法呢?師父:這個說法,是在出家這個人他的發心,他的遇緣。如果他發心是正,那當然不是世間將相所能夠辦得到的。譬如唐朝時候玄奘大師,這是大家都聽說過的。他是在十幾歲的時候,就發心出家了。因為那個時候出家要考試,他年歲太輕,這個考試官就問他出家的志趣,你為什麼想出家?他說了八個字,「遠紹如來,近光大法」。這個考試官立刻就把他錄取了。這個志願了不起,非常純正。遠紹如來,是我的遠因,紹是繼續,我要續佛慧命,這是遠因。近因呢?我要把佛法發揚光大。那這個志氣很難得,你出家的目的非常純正。這個的的確確不是世間帝王將相能夠辦得到的。一個國家領袖,他的大臣們,他所思慮的,所服務的物件,是這一個國家。這一個國家比起地球,那就小很多了。要比起虛空法界,那就更渺小了。而出家人的這個弘願抱負,他服務的物件是盡虛空、遍法界,用清淨心、平等心、慈悲心,看一切眾生,我們才明白其中的道理。

那麼為什麼又說,地獄門前僧道多呢?佛門裏面,你要修積功德,這是第一等的功德。你如果造罪業,那也是第一等的重罪。你不能夠如理如法修學,不能把佛法發揚光大,反而造作一切罪業,讓這個世間人輕視了佛法,曲解了佛法;換句話說,你的所作所為不能給佛法增光,反而叫佛法在這個社會世間受許多屈辱,這個罪過就重了,這是阿鼻地獄的罪業。如果不是出家,造阿鼻地獄的機會很少。你看五無間罪,殺父親、殺母親,畢竟少數。觸佛身血,佛不在,你怎麼能觸得了佛身血?殺阿羅漢,也很困難。所以破和合僧,還是出家人做得最多、最普遍,這個是很嚴重的過失。所以說:「地獄門前僧道多」。也就是我們今天講,你的所作所為,破壞了佛法的形象,讓社會大眾對於這麼好的法門,產生曲解誤會,這個罪過不得了。

問:請教老法師,印光大師開示一個觀念,他比較求生西方極樂世界,和求來生作人,他老人家說,求生西方極樂世界,要比求來生作人容易,這個話怎麼解釋?

師父:老法師的這個話是事實,因為這個關鍵還是在二力法門。你來生要想求作人,求生天,你要靠自己,自力,自力就難了。你求往生是靠佛力,佛加持你,這個就容易了。你看看,你要想來生得人身,佛在經教裏頭講得很清楚,人道的業因是五戒十善。淨業三福,《觀無量壽佛經》裏面,佛講得很清楚,第一福就是人天福。換一句話說,你取得人天福報的條件是什麼?第一個是「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如果你對於父母不孝順,你在佛法裏無論修的怎麼好,你決定得不到人身。我們中國古聖先賢也講:「百善孝為先」。世間聖賢、出世間諸佛菩薩都是孝子。佛法是建立在孝道的基礎上。《地藏菩薩本願經》是佛門的孝經。大乘佛法從那裏學起呢?從地藏法門學起。地是心地,藏是寶藏。心地裏面有無量智慧、無量德能,剛才講了,有無量神通,都是在心地裏頭。心地寶藏用什麼方法來開發呢?孝敬。孝敬到了極處,這個心地寶藏就現前了。所以不管你修學的怎麼好,你要不孝父母,不敬師長,你都得不到成就,這是一定的道理。

那麼這個事情,你想的時候,你有多困難!多不容易!把五戒十善修好。我也常講,五戒十善能夠打八十分,來生得人身才有把握。六十分靠不住,不見得有把握,那看你臨終的緣分。你遇到善緣,臨終起一念善心,你可以生三善道。如果臨終遇到惡緣,起貪心,起 恨心,那就三惡道去了。所以非常非常艱難。那念佛往生呢?容易,往生叫帶業往生。你一生作惡事都不要緊,你看張善和一生殺牛,我們在《往生傳》裏面看到很多惡人往生。惡人怎麼往生呢?臨終的時候一念回心向善,知道自己生平做錯了,徹底悔改,重新作人,雖然時間很短,一剎那之間,但是他一剎那是真心改過,就得佛力加持,這個容易。所以往生是靠二力,自己真信切願,佛菩薩來接引,佛菩薩以慈悲本願威神加持你,消滅你的業障,這個容易。這個是他老人家講的話,一點都不錯。

問:也就是說,我們求來生作人,完全是依靠自力,斷惡修善,修五戒十善。而且分數要達到很高標準,這個很難。但是求生西方極樂世界,因為有佛的四十八大願攝受,我們至誠必能感應。所以比起求生作人,我們求生西方極樂世界,還比求生作人容易。

接著再請教老法師,在佛法上一般提到八難,佛法的八難裏頭有一條是世智辯聰,那這個八難的世智辯聰,是修學佛法的障礙。但是在目前社會來講,好像很難避免這一種世智辯聰的熏習,那是不是表示說,現在修學佛法是比較難成就?

師父:對,佛講的這個八難,完全是對修學佛法而言的。這個難就是困難,就是障礙,所以叫做難,一共有八大類。這個八大類,前面三種是講三途,所以術語裏頭講三途八難。八難裏面包括三途,並不是三途之外,有個八難。八難前面就是地獄、餓鬼、畜生。地獄太苦,沒有辦法接受佛法。地藏菩薩雖然發的大願,「地獄不空,誓不成佛」。地藏菩薩能在地獄裏度眾生嗎?沒有法子。那麼菩薩度地獄眾生到那裏度呢?他將要墮地獄,還沒有墮,這個時候可以度他。已經墮到地獄裏去了,那就沒有法子了。就是說,你已經犯了地獄的罪了,可是你還沒有入地獄,你將要入地獄,這個時候菩薩勸你回頭。你真正覺悟,回頭了,那就免除地獄之苦了。這是我們在地藏三經裏面都看到的。

那麼餓鬼道,迷惑顛倒很重,接受佛法很困難。畜生道,愚癡。所以這個三惡道裏面,佛雖有慈悲,在三惡道度眾生,但是非常非常不容易。惡道眾生得度,那都是過去生中,善根非常深厚,在臨終是一念差錯,墮到惡道去了。菩薩到那個時候,再提醒他,他能夠醒悟過來,所以只能度這一類的眾生,一般眾生是決定度不了的,難,這個是難,三途太難了。那麼這是三種。除了這三種之外,有盲、聾、瘖、啞,這也是屬於業障。盲不能看見,這個是困難。經典這麼多,這麼豐富。聾不能聞法。啞,有問題問不出來,這個是他修學的困難處,也是障道的因緣。

這個世智辯聰,這是因為他的所知障太重了,要用我們現代話來說,他成見很深,成見很深,先入為主。譬如中國過去,讀儒家的書,讀道家的書,自以為是儒道的繼承人。對於佛法,認為這是異端,極力的排斥。佛書,他不願意看;人家講佛經,他不願意聽,一昧的拒絕排斥,這是屬於世智辯聰。那麼在現代,現代也不例外,有許多學過科學的人,特別是學過其他宗教的信徒,認為佛教是魔鬼,佛教是異教,那個排斥的心,非常非常的強烈。這麼好的一個機會,這麼好的東西,當面錯過,所以這個是困難,對他講是困難。雖然遇到,等於沒有遇到。

那麼另外一種—長壽天。你要是生到四空天,四禪天裏面還有佛法,有諸佛菩薩化現在那個地方講經說法。但是四禪天裏面的聽眾,並不很踴躍,這是我們佛家常講:「富貴學道難」。因為天人福報大,很快樂、很自在,對於修行不太重視。他認為我現在過得很自在、很快樂,我何必要學這個東西呢?所以富貴學道難,貧窮也學道難,三惡道等於是貧窮。那最容易學佛的在人道。你看一切諸佛,現佛身來度眾生,都在人道。其他道裏面,都是以菩薩身分,沒有用佛身出現的,唯獨人道是以佛身出現。這人道是中庸之道。你說苦,他的確是苦,還能熬的過去;你說樂,他有一點小樂,也並不很過分。所以這個環境裏面,是比較容易覺悟。如果生到四空天了,四空天就沒有佛法。他的時間長久,像非想非非想天,壽命是八萬大劫,換句話說,八萬大劫就停止在這個地方。這麼長的時間,遇不到佛法,得不到解脫的機緣,所以這個叫做障難,這是這麼一回事情。問:老法師的開示,所以我們處在現代,容易世智辯聰的薰習,所以我們要特別的當心,必須把學佛的方向抓緊,不要落入八難之一。

接著再請教老法師,我們一般世間講求博學多聞,在佛法中,四弘誓願裏面,也有一條是法門無量誓願學。但是歷代祖師又開示我們,必須要一門深入,專精修學。那麼這兩者,怎麼樣來融會貫通呢?

師父:這個是教學的方法、過程。換句話說,你求學、修行,目的在那裏?要先問問這個。如果你的目的是在了生死、出三界,那你就得一門深入,你才能辦得到。如果你的目的是在弘法利生,那你就必須要廣學多聞。你的知識常識不豐富,你應付不了廣大的群眾,你解決不了複雜的問題。所以你的目的在那裏?

雖然有這麼一個目標,可是修學過程還是要講求的。如果你要是不懂得這些原理、原則,你廣學多聞還是收不到效果。所以自古以來,我們中國儒家的教學、道家的教學、佛家的教學,他們都懂得這一些原理、原則。從什麼地方開始呢?從立志開始。志不立,等於你的人生沒有方向、沒有目標。船行在大海裏頭,到那裏去呢?不知道。你一生怎麼可能有成就?無論學什麼東西也沒有成就。所以一定要有個方向、有個目標。有了選擇之後,確定了,然後從那裏下手,你應該學些什麼東西?佛法裏面,這個目標是度眾生。四弘誓願,眾生無邊誓願度,你的目標訂在這裏,這是大乘菩薩,大菩提心。度這個意思,就是幫助、協助。眾生是苦難的眾生,我要幫助他,我要協助他,幫助他離苦得樂,幫助他解決問題,這個志願大了,這就是菩薩心。

你要想幫助他,你自己必須要有智慧,要有能力。你沒有能力,自己度自己度不了,你怎麼能度得了別人呢?那麼要成就圓滿的智慧,先要把智慧的障礙去掉。智慧的障礙是什麼?煩惱。你煩惱沒有離開,你決定得不到智慧。所以一定是先斷煩惱,煩惱無盡誓願斷。斷煩惱的方法,一定要一門深入。所以這個修學階段,開端一定是一門深入,決定不能多,決定不能雜。多、雜,妄想斷不了。斷妄想是成就德行。孔老夫子教學—四科,第一個就是德行,第二才是言語,第三才是政事,就是訓練你辦事的能力、謀生的能力,第四才是文學,才是藝術。所以這個政事,就是我們今天講的職業的訓練,你在社會上有一技之長,你有謀生的能力。物質生活能過得去,這才把生活水平往上提高,過精神的生活。文藝是屬於精神生活。它有次序的、有程式的,不亂的。

德行就是斷煩惱,煩惱輕,智慧長,所以還是從一門深入。在佛法裏面,每一個宗派訓練人才,都是本著這一個原則。像天臺家,他培養初學一定是叫你先念他的基本教材,三大部,三樣東西—《法華經文句》;《法華經玄義》,就是玄義,五重玄義;《摩訶止觀》,是修行的方法。這三樣東西都是智者大師做的,一定要能夠背過,然後再去研究。他在這一段期間當中,通常是五年,五年專精,紮根。根紮了之後,然後再廣學多聞。前面五年一定是一門深入,五年之後才廣學多聞,這是一門的。還有一些人覺得自己智慧淺、煩惱重,老師要求他五年,往往自動延長到十年、二十年都有。我們在《高僧傳》裏面都看到。真正那個基礎扎實之後,他才涉獵其他的經論,才做廣學多聞的工作,這才教化一切眾生。所以人家是先修了以後再說,不像現在。現在是沒修就說了,說了也不修。所以佛教的人才跟古大德,有很大的差距,這個原因在此地。那麼我們自己要想修學,要想有成就,必須要依照佛所講的原理、原則,我們才有成就。按著四弘誓願的順序,一定是先發大心,再斷煩惱,再學法門,然後念佛往生,就圓成佛道。

問:師父這一段的開示極為重要。把目前我們學佛最重要的原理原則、程式,都點出來了。也就是修學上,必須依照四弘誓願的程式來做,不可以顛倒。先發大願,然後必須一門深入,斷煩惱。然後才能夠學法門,學無量法門,而圓成佛道。不可以一下手,就搞博學多聞,這樣子就錯誤了。

再接下來請教老法師的這個問題,跟剛剛這個問題有一點連貫。就是說現在傳播工具很發達,我們要取得各種經論的資料非常容易。現在學佛在這種時代,需不需要多看多聽?或者是說,只要選定一位善知識的講演來聽就可以了?

師父:初學佛法,師承非常重要。在我們現代這個時代,大家已經疏忽了,也不談這個問題。而實在在這個時代,師承也見不到了。可是世法、佛法,自古以來,不但在中國,在外國也不例外,可以說凡是有成就的,都是有師承的。那麼我們在這個時代,也算相當幸運,還沾到一點邊緣。

所謂師承,就是承受一位老師的指導。你要說這種方法是誰創造的?我們在佛典裏面,釋迦牟尼佛就是最好的例子。他的學生,菩薩也好,羅漢也好,就聽他一個人的。一生都聽他一個人的,沒有聽別人講經說法。聽一個人的,走一條路子;聽兩個人的,是走兩條路子;聽三個人的,是三叉路口;聽四個人的,是十字街頭,你就無所適從。所以我過去年輕的時候,也在佛學院教過書,以後覺得不對,我就不敢再教佛學院,我也不敢辦佛學院。為什麼呢?我要造這個業,這個業造得很重。我對不起這些年輕人,找那麼多老師,開那麼多課程,各人講各人的,把這些學生那個頭腦搞得團團轉。真是搞的像一片稀爛的漿糊。學了三年,學了四年,畢業了,問他,什麼都不知道。充其量,只能懂得一點佛學常識、佛學皮毛,與修、與學都幫不上忙,所以我們才捨棄了辦佛學院的這個念頭。

我自己的修學,過去就跟李老師一個人學,非常有受用,進度非常的快。現在人常講,充滿了成就感。那個時候,我還沒有出家,以居士的身分,跟他老人家學習。我的進度是一個月學會一部經。李老師的標準,這一部要能上臺去講解,才算學會。如果你不能夠上臺講演,就不算學會。我一個月學一部,我跟他十五個月,一年三個月,我總共學了十三部經。這十三部,雖然我沒有上臺,但是我很有把握,我決定能夠上得了台,我也決定能夠講的像個樣子,充滿了自信,真的是法喜充滿,那是佛學院裏學不到。

以後我出家了,白聖法師找我到十普寺三藏學院教書。我在三藏學院開課,就拿台中所學的這些材料,我一個學期教一部經。你想想看,我學了十三部經,他們佛學院三年,六個學期,我才用一半,我還有七部經派不上用場。你就曉得這個效果是非常非常的顯著。所以跟一個人學,學一家之言,這是自古至今,修學的捷徑,成功的 訣。很可惜,現在人不知道,一下手,這要聽,那要聽,聽的那個腦子裏頭亂七八糟,充滿了矛盾、疑惑,這不叫自找麻煩嗎?開不了智慧。正是清涼大師所說的增長邪見,他搞的是這一套,他不是增長智慧。跟一個人學,他走一條路子,心地清淨,清淨心生智慧,怎麼會相同呢?

我們今天只能把這個道理、事實真相說出來,不能要求任何人。聽眾聽到之後,你們自己去想想,你們覺得這個對不對?我是這個路上的過來人,我是這麼成就的。但是也許你問了,你還不錯,遇到好老師,我們到那裏去找好老師呢?其實這個問題不難解決,只要你有正知正見,當代找不到好老師,找古人。這個例子很多,作古人的私淑弟子。在中國第一個例子,就是孟子。孟子那個時候立志求學,他仰慕孔子。孔子已經過世,不在了,孔子的著作在,他就專念孔子的著作,一家之言,跟一個人走。如果有問題,有疑問了,就向孔子的學生,孔子學生在,向他們請教。專學孔子,他學成功了,學得很像。中國歷史上稱孔老夫子為至聖先師,孟子亞聖。這個叫私淑弟子,沒有接觸到本人,接觸他的遺教。往後在中國這個例子就很多,你看在歷史上,最有成就的,大家都熟知的,寫《史記》的司馬遷,這是漢朝的大文學家。他跟誰學的呢?他跟左丘明學的。諸位想想,左丘明跟孔老夫子同一個時代,他是漢朝,相差幾百年,那怎麼個學法呢?他學《左傳》,《左傳》是左丘明的著作,專念《左傳》,研究《左傳》,學習《左傳》,他學會了,成為一代文豪。跟一個人學,一家之言,他不雜。

那麼唐宋八大家—韓愈,這個了不起,唐宋八大家第一名。韓愈跟誰學的?韓愈學司馬遷,讀《史記》,專攻《史記》,專讀《史記》,他們相差也幾百年,他也成就了,一代大文豪。所以現代這個世間,我看看沒有人值得我佩服,我找不到老師,找古人。古人這些典籍在,你真肯下死功夫,你就是他的學生。他在不在身邊沒有關係,他的著作在,你在這上下功夫就行。

在我們佛門裏面,也有這個例子, 益大師大家知道,這是我們淨土宗了不起的一位祖師,著作等身。他的老師是誰呢?蓮池大師。可是你要曉得, 益大師學佛的時候,蓮池大師已經往生了。他怎麼學呢?《蓮池大師》的全集,現在也在,現在在臺灣出版,數量也很多,很容易得到。益就專學蓮池,念他一個人的書,跟一個人學,他是蓮池的學生,他成就了。蓮池大師是淨土宗第七代祖師,他是第八代祖師。所以眼前我們找不到善知識,找古人。

我跟李炳老修學的時候,李老非常謙虛,非常客氣。他說我的智慧、德能沒有辦法幫助你,我還不敢以老師的身分自居。他勸我學印光大師,做印光大師的學生。印光大師不在了,《印光大師文鈔》在,只要專依《印光大師文鈔》學習,你就是印光大師嫡傳的學生。他是印祖的學生,他叫我也做印祖的學生,那這樣就變成同學了,這是老人家謙虛。老人家也說的是真心話,不是欺騙人的。用這種方法,那我們求老師就不難了。

我這些年來,在海外各個地方教人家,以什麼人為老師呢?以阿彌陀佛為老師,大家還有話說嗎?阿彌陀佛在那裏?《無量壽經》就是,你每一天念《無量壽經》,研究《無量壽經》,深解義趣,依照《無量壽經》教訓去做,你就是阿彌陀佛的學生。這個善知識是世、出世間第一善知識,一切諸佛都讚歎阿彌陀佛是光中極尊、佛中之王,這還有什麼話說?李老跟我介紹的是一代祖師,我跟你們介紹的是佛中之王,我們大家都是彌陀弟子,決定有成就。一個人學一家之言,一部經,一經通了,一切經都通了。特別是在我們初學,涉獵太多了,決定沒有好處。我們的時間、精力都分散掉了,不能集中。必須自己有成就,在古時候的成就,教下是大開圓解,在宗門是明心見性,然後你才可以廣學多聞。也就是煩惱真的斷了,見思煩惱斷了,塵沙煩惱斷了,無明煩惱斷了。煩惱障破了,所知障破了,你才有資格進入底下一個階段—法門無量誓願學。如果沒有這個能力,你一定要守住一門深入。自行化他,統統一門深入。講經,我就會講一部經,這個不丟人。人家請我講經,法師請你講,那個經我不會講,沒有講過,你另請高明,這個不算丟人,這是講的真實話。孔夫子說:「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這是真智慧。決定不可以強不知以為知,那就錯了,對自己的損失太大了。

問:老法師講得太好了。這一番話,把我們修學佛法的一個關鍵,成敗的關鍵,都講出來了。我們想一想非常有道理,在一般世間百工技藝,都要有老師,尤其是固定的一個老師來指導,才能夠成就,何況我們修學佛法,學出世大法,怎麼可以沒有一個固定的善知識來引導呢?可惜現在師道慢慢的淪喪了,所以老法師慈悲,特別要大家如果有福報,就能找到自己的老師,終身奉行。如果沒有這個機緣,那麼不妨從古人,古代的善知識來求。

接著再請教老法師,在目前這個社會,我們要持戒清淨,好像是比古人來講,比較不容易。那麼以現在來講,在家居士學佛,除了受持三皈五戒以外,需不需要再受持在家菩薩戒?

師父:三皈五戒是修學佛法的大根大本,一定要認真去奉行。至於菩薩戒,那是你自己的發心。最好在受戒之前,先把戒本詳細的研究一番,看看自己能不能受持?先做一個考量。如果發覺這個東西我做不到,那你去受這個菩薩戒就變成自欺欺人,要拿一個菩薩來充面子,做好看,這又變成地獄門前僧道多了,這實在講是沒有必要的。何必要拿個菩薩來炫耀呢?你是個假菩薩,又不是真菩薩。戒律只有比丘戒、比丘尼戒,這兩種沒受過戒的人不能看,菩薩戒本可以看。甚至講沙彌、沙彌尼的戒本也都可以看,只有比丘跟比丘尼,這是佛門裏面講,這是大僧,是住持佛法的。並不是這個戒本裏面有什麼秘密、神秘,你不能看。佛制訂這個方式,叫你不能看,用意很深。是怕你看到之後,你看到這個出家人,這個地方犯罪,那個地方又破戒了,你就亂批評。你這個批評就把佛法的形象給破壞了。實在講,他犯戒是他的事情,與我沒有什麼相干。你不懂得的時候,你對於破戒僧,也許你還有恭敬心,你還能維持佛教非常好的一個形象。但是你看了之後,你心裏就起分別、起執著、生煩惱,破壞自己的修持,所以佛訂的這個制度,他就用心非常好,不是這個東西有什麼秘密,佛教那有秘密?那有什麼不能看的?什麼都可以看,為了防止這一個弊病,叫你不要看。

但是另外有一個例外,你如果看全部《藏經》,可以看,為什麼呢?你不會斷章取義,你能夠瞭解,你也會同情,你真正有智慧。不許可斷章取義,用意在此地。由此可知,菩薩戒、瓔珞菩薩戒你可以看,優婆塞菩薩戒可以看,瑜伽菩薩戒也可以看,梵網菩薩戒都可以看。你去研究,看看自己能不能做到?自己如果能做到,你就發心去受戒。受戒就是在佛菩薩面前的宣誓,我一定要照做,不做就破戒了。那麼還有一種方法,過去章嘉大師教給我的,著重在實質,不著重在形式。這個戒本我們展開,我能做一條,做到一條,做到了,就是受了。我能做到兩條,這兩條我就受了。做到三條,三條就受了,不一定在戒壇那個形式。這個世間人雖然不承認你受戒,諸佛菩薩承認你受戒。就是你要真做到,那個形式受不受,倒不重要。你是不是真正能懂得,真正能做到,這個要緊。

問:今天老法師給我們開示,觀世音菩薩確確實實是救苦救難,而我們專念阿彌陀佛聖號的人,如果遇到急難,一心持彌陀聖號,照樣是可以得到救助。如果是放下一切,一心求往生,那阿彌陀佛在那個時候,就接引我們往生。還有開示到求作人,來生作人比求生西方極樂世界來得困難。而世智辯聰是我們在目前社會學佛,是我們要注意避免的。還有為求博學多聞,法門無量誓願學,必須先要一門深入,專精修學,得清淨心以後才可以。再來就是,我們學佛一定要專聽一位善知識的開導,終身奉行,才能夠得到成就。最後老法師還開示,我們受戒最重要是持戒,重實質不重形式,可以說是老法師慈悲,開示非常精采的內容,值得我們深思。今天很謝謝老法師。師父:謝謝大家。

種善因得善果(第十三講)

種善因得善果

(第十三講)

淨空法師講述

華藏圖書館錄影室

問:各位觀眾,上一集老法師開示三皈、五戒和菩薩戒,我們都知道戒定慧三無漏學之中,戒是列在頭一位。世尊在《遺教經》中,也交待我們要以戒為師。還有我們專修念佛求生西方極樂世界的人,也必須要持戒念佛。可見戒是非常重要的,所以我們今天繼續再請教老法師,有關戒律的一些問題。一般我們談到戒,除了五戒、八戒等等戒條以外,還有四個概念,第一個是防非止惡,叫做戒。第二個是攝心為戒,因戒生定,因定發慧的戒。第三個是六度之中,布施、持戒、忍辱,這三度都屬於戒律的範圍。第四個是指做人做事,還有修學各種法門的規矩,也叫戒。首先我們請教老法師,防非止惡叫做戒,怎麼解釋呢?

師父:這一些問題,在經論裏面,在古大德的著述裏面,都有詳細的講解。即使是在淨宗《印光大師文鈔》裏面,對於這一樁事情,也說得非常之多。大家自己可以去讀誦、研究來做參考。世尊一代的教學是以智慧為主,要求一切大眾,要開發自性圓滿的智慧。佛在經論裏面,將這個目標稱之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這一句話是梵語音譯的,它的意思是無上正等正覺。在這一句意思當中,自自然然就分了三個階段,第一個是正覺,第二個是正等正覺,第三個是無上正等正覺。我們一定要記住,我們學佛求的是什麼?修的是什麼?就是為這一樁事情。釋迦世尊四十九年教的是些什麼?十方三世一切諸佛,講的是些什麼?都沒有離開這一句。這一句是佛法教學的宗旨。

可是一切眾生無量劫以來,就迷失了自性。現在怎樣幫助眾生恢復自性本具圓滿的智慧德能?那就要想到慧為什麼失掉了?是因為你沒有定。那為什麼把定失掉了?因為你不守規矩,你不守法。於是佛才制訂這個戒律,教給你恢復自性本具的智慧德能,一定是由持戒、得定,然後再開智慧。開智慧是恢復我們本能。換句話說,戒律在佛法教學當中,它是手段,它不是目的。用這個手段達到定,定還不是目的,依舊是手段。真正的目的是在慧,於是這稱之為三無漏學。什麼叫無漏呢?這個漏是煩惱的代名詞,佛在經上講得很多。譬如我們一個茶杯,茶杯破了,破了就漏。你斟茶的時候,它漏失掉了。這是佛把這個漏比做煩惱,人有煩惱,定沒有了,定是功德,定漏掉了,慧也漏掉了,取這個意思。如果你能夠持戒,能得定,能開慧,那這就無漏了。所以這個漏跟無漏,這個意思我們要清楚,這種名相在佛學裏面用得很多。我們看了之後,不至於產生誤會。所以修學過程,一定要經過這樣一個階段。

戒律是一門很深的學問,不是一般人憑自己想像、淺見就能夠瞭解的。甚至於我們曾經看到,不但現在,古時候也不少,戒律非常精嚴,絲毫不犯。這就是你剛才所問的,防非止惡。非是不如法的,戒律防止一切不如法的事情發生,禁止一切的惡行、惡念,這個是戒律的精神,防非止惡。由此可知,凡是符合這個精神的作法,都是戒律。雖然戒條裏面沒有,戒條是很有限的。譬如吸煙,吸煙,戒條裏沒有。為什麼沒有呢?當時印度那個地方,大概是沒有煙草公司的設立,沒有人吸煙,它就沒有了。那麼現在吸煙犯不犯戒?如果說吸煙對人身體不好,也會影響大眾的健康,那這就不是個好事情。那麼今天到處禁止吸煙,請勿抽煙,那這幾句話算不算戒條?那是戒條,沒有錯。一個明理的人,常常能夠想到社會安全的人,不妨礙大眾的人,那他就應當遵守。遵守就叫持戒。由此可知,戒律的意義是廣義的,不是單單持這幾條條文。條文是釋迦牟尼佛三千年前為當時社會大眾所制訂的。佛所制訂的,也不是有意制訂的。總是看了有人犯過,然後再召集大眾說:「這個過失對自己不好,對社會大眾不好,我們應當要禁止。」

所以你看看這個戒律的緣起,你就知道,佛的弟子,在家、出家,四眾弟子,在日常生活當中,常常犯的過失,殺盜淫妄的過失,而世尊說這個問題嚴重,所以才制訂戒條。不殺生、不偷盜、不淫欲,對出家人。對在家人是不邪淫、不妄語,制訂這四條根本戒律。所謂根本戒,這個四條,它確確實實超越時間、超越空間。三千年前,這四條管用。到現在,這四條還是管用。在古印度那個時候管用,到中國來也管用,現在把這四條,我們放在任何一個國家,任何一個地區,甚至於任何不同宗教信仰的人,他也點頭,覺得對,他也尊重,他也歡迎,他也願意遵守,這就叫根本戒。其他的,譬如說飲酒戒,有許多國家地區的人,這些酒沒有什麼,我們天天都喝酒,他就不能接受了。所以根本戒一定是一切眾生都會接受的,其餘不能接受的,那是要看社會環境,看當時的需要。

佛制訂不飲酒這一條戒,目的確實在防非止過。因為酒醉之後亂性,就犯前面四種戒。我們現在在這個社會新聞當中,常常看到殺人、作奸犯科的,報上登的,都是喝酒喝醉了,才幹這些事情。酒醉了壯膽,他就做壞事。他如果在清醒當中,他也知道這些事情是壞事,也曉得這個事情不應該做。縱然他下手;下手,手會軟。酒醉了就糊塗了,理性就失掉了。佛戒酒的用意是在此地。

那麼製作戒條,就是條文,等於像現在法律條文一樣,一定要符合理論,要符合現前時代的需要。所以前面我們曾經講過,佛在經論上這些戒條,像比丘戒、比丘尼戒,在家的這些菩薩戒、八關齋戒、十戒,都是在三千年前那個時候的戒。那麼我們現在的社會,跟那個時候不一樣。現在持戒應當要怎麼個做法呢?不一樣。所以佛說法有個大原則,佛沒有定法可說,佛從來是無法可說。佛有什麼法?真的是無法可說。佛說的是什麼法?看到你的過失錯誤,你這個做得不對,你應該怎麼做?佛這個說法是因眾生而說的,不是他自己有意思說出來的。所以對他自己來講,佛無有法可說;對一切眾生,這個眾生是千變萬化,所以也沒有定法可說。三千年前的人跟三千年後的人不一樣,社會變化也很大,意識形態不相同,也就是每個人想法、看法都不一樣。因此佛法是活的,不是死的。佛教給我們的,都教我們掌握原理、原則。原理、原則掌握住了,在日常生活當中,活活潑潑的去運用。換句話說,你一定有智慧、有能力辨別是非,辨別善惡,然後你才懂得如何防止這一些過失、非法。如何引導人向善,這一類就是屬於戒律。所以戒律的意思很廣很廣。

《戒經》裏面,也講了三種戒,一種是律儀戒。律儀戒就是有條文的,像國家的法律、憲法,有條文的叫律儀戒。還有條文裏頭沒有的—攝善法戒,對自己,條文沒有。譬如我們剛剛講的抽煙,這個條文沒有。我們知道這個煙不是個好事情,我們決定不抽煙。不抽煙是善法,條文裏沒有,它是善法,我們也遵守,這叫攝善法戒。攝善法戒是自利。不可以說世尊條文上沒有,我們就可以不必遵守,隨便了,不可以!你要懂得它的善惡,你要知道它的利害。這個東西對我有利,對我是善的,我遵守;對我是惡的,對我不利的,我決定不做它。這條文沒有的。

另外呢?對一切眾生,饒益有情戒。對社會、對眾生有利益的,條文上也沒有的,那我們也要去做。不能說佛戒裏頭沒有,那我可以不要做了,那你就錯了,你就死在條文裏面。所以這兩條戒,那個裏面就包羅萬象了。對自己,攝受一切善法;對眾生,饒益有情。這個叫三聚淨戒,聚就是類。戒就是這個三大類,這個才圓滿。為什麼三聚淨呢?淨這個字很重要。因為淨,淨是清淨心,你才能得定。我們曾經見到有很多人戒律很精嚴,感動了鬼神護法,天人來供養,可是他不能得定。那個感動鬼神,天人供養,給諸位說是什麼?福報,那是福。他是福德,他不是功德。如何是功德呢?得定就是功德,因戒得定。那一種戒能得定呢?淨戒。你們想一想,這個淨是什麼意思?淨是三輪體空,不著相,著相持戒是福德。

我們舉一個歷史上的例子,提供諸位做個參考。中國在唐朝時候,是佛法最盛的時代,我們佛門稱為佛教的黃金時代。大小乘的宗派都是那個時候興起的。道宣法師,以後我們稱他作律師,他是專修戒律的,持戒很嚴。後人稱他做律宗的第一代祖師。他在終南山,感動的天人供養。他日中一食,一天吃一餐,誰送供養?天人送供養。那麼有一天,有一位大乘法師—窺基,玄奘大師的學生,法相宗第一代的祖師。法相是玄奘大師從印度傳到中國來,翻譯出來,但是沒有建立宗派。建立成一個宗派,專修專弘的是窺基。所以窺基才是法相宗的初祖,這是了不起的人。

有一天從終南山經過,聽說道宣律師,這也是很有名氣的,就到終南山去訪問,拜訪道宣律師。那麼道宣律師也聽說有窺基法師,學問不錯,對於戒律好像是比較鬆弛一點,不太注重。這個人們常常講三車法師。於是乎就輕慢他,有意思要表演一下給他看。表演什麼?中午吃飯,天人來送供養,炫耀一下給他看看。窺基法師在山上,大概也耽誤了一段時間,到中午的時候,天人沒有來送供養,那麼這是出乎道宣法師意料之外。以後把窺基法師送下山,到第二天中午,天人來送供養。道宣律師就責怪他,昨天你為什麼沒有來送飯?這個天人就講,昨天有大乘法師在這個山上,山前山後統統護法神保護著,我進不來。道宣法師聽了這個話,滿身冷汗,慚愧!知道自己錯了。

那麼就曉得,他還有這個念頭,還要炫耀,還要看到別人過失,說老實話,六祖的道行就比他高。你看六祖在《壇經》上說:「若真修道人,不見世間過。」我持戒,你不持戒;我戒清淨,你不清淨;我尊貴,你不如我,這樣持戒,怎麼能得定?定是什麼?定是清淨心、是平等心,所以這樣持戒持得再好,福德便是,感動得天人供養。沒錯!福報,你不會得定,你也不會開慧。那麼這樣的持戒,就沒有功德了。諸位要曉得,持戒怎樣才有功德?持戒有功,你就得定,定是得,就是功德。功是因;德是果報。修定有功,開慧是得,是這麼回事情。於是乎那個淨字是關鍵,所以三聚是淨戒。

持戒的人決定不見世間過。自己起心動念,樣樣如法,樣樣合理,絕不起心動念,去看別人的過失,去批評別人,沒有這個意念。除非別人向你請教,你幫他糾正錯誤,這個可以。他要沒有向你請教,你的心是清淨的、是平等的。心清淨,身就清淨,身心清淨,這個社會、世界就清淨了。所以真正持戒人,他們的生活是在淨土裏頭。我們臺灣也是淨土,為什麼呢?一切動亂、邪惡,他沒有見到,他也沒有聽到,他六根接觸不到,心淨則土淨。你天天要去看報紙、看新聞,要去接觸,到處去找,你的心怎麼能淨?你怎麼能定得下來?我們要明白這個道理,知道這些事實真相,如何修學淨戒?這一點要緊。

念佛往的人,心淨則土淨。你憑什麼往生的?憑念佛,這個話說的不是圓滿的答案。念佛的人太多了,為什麼往生的人那麼少?李老師以前說過,一萬個人念佛,真正往生的只有三、四個,不成比例。你說念佛往生,這個話裏頭有問題。什麼條件往生呢?心淨則土淨往生的。你的心怎麼清淨的?我念佛念到清淨,這就對了。所以你雖念佛,如果你心不清淨,也不能往生。縱然一天念十萬聲佛號,古人講的喊破喉嚨也枉然。《彌陀經》上跟我們講得清楚,念佛的標準是一心不亂、心不顛倒,這八個字做到了,你才能往生。《無量壽經》第十八願,臨終一念、十念,也要做到這八個字。雖然他念得時間短,一念、十念,他確確實實這個心是一心不亂。心不顛倒是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決定求生淨土,沒有第二個念頭,還是符合這個標準。不符合這個標準,不能往生。

所以佛祖都教給我們要持戒念佛,你看《無量壽經》上,三十二品到三十七品,這是夏老居士的會集本。這個六品經文就是持戒,講得很詳細。不像一般講的五戒十善那麼籠統,它說得很詳細。提醒我們,那些決定不能做。你做了,你的心決定得不到清淨,那麼對於你往生就產生障礙。可見得經本裏面,這個持戒念佛已經就教給我們了,我們現在把這一段經文選做晚課。晚課的時候,我們拿這一段經文來反省、檢點,改過自新,這樣才能做到老實念佛,才能夠決定得生淨土。所以防非止過這個意思非常非常重要。我們常講:「諸惡莫作,眾善奉行」,這兩句話就是戒律的精神,就是戒律的原理、原則。

問:老法師把戒律做了非常詳細的開示,使我們修行人對於這個戒,有一個很清楚的概念,還有怎麼樣來行持,也有一個落實的方

再接著請教老法師,《楞嚴經》裏面講到「攝心為戒,因戒生定,因定開慧」,這個怎麼來解釋?

師父:剛才我們也談到,戒的目的就是幫助心地達到清淨,所以它是手段,它不是目的。可是這個手段對於初學,特別是六道裏面的眾生,煩惱、習氣很重,若不是煩惱、習氣重,他怎麼會輪迴到六道?持戒就變成最重要的手段。持戒一定要攝心。由此可知,大勢至菩薩所說的「都攝六根,淨念相繼」,這個是《楞嚴經》上的。《楞嚴經》上講:「攝心為戒」,那大勢至菩薩這兩句話講得太好了。你能夠都攝六根,能夠淨念相繼,給諸位說,三聚淨戒都圓滿了。宗門教下的祖師大德教人,一等聰明人要從那裏學起?從根本修。根本是心,不是在枝枝葉葉上做功夫。枝枝葉葉上去做,太辛苦了。你看那個戒條,一條一條的,那就是枝葉。那條文太多了,記都記不清楚,你怎麼能學得好?幾個人能夠做到?所以宗門教下這些大德的成就,他們並不是在這個戒條上,一條一條去計較。實在講,世、出世間法,我們都不可能。

這個世間法,在臺灣《六法全書》,那麼厚的一本,那麼多條文,你能記得?我看沒有一個人能記得。辦什麼事情,趕快去查有沒有犯法?臨時去參考、去查,平時記不得,那你怎麼守法呢?怎麼能要求社會大眾守法呢?所以佛聰明,佛有智慧,教給大家掌握住綱領,你能夠都攝六根,能夠淨念相繼,無量無邊的條文,都離不開這個原則,都是從這個原則、原理裏頭衍生出來的。你依著根本,所有枝葉,你都全部包括了,這個方法高明。這個攝心就重要了。我們平常修念佛法門,那就是修大勢至菩薩這個法門,怎樣把這句佛號念好呢?要攝心。如何收攝六根?六根是眼耳鼻舌身意。眼,不去見色;耳,不去聞聲。我們張開眼睛,那有不見色的道理呢?耳朵那有不聽音聲的道理呢?都攝六根,怎麼個攝法?不是叫我們整個封閉起來。是六根在接觸外面六塵境界的時候,你不要用分別心,不要用執著心,你這個六根就都收攝了。換句話說,你可以見色聞聲,也可以接觸外面的境界,但是你不能夠分別,你不能執著,你不能起心,你不能動念。果然做到不分別、不執著、不起心、不動念,心是淨的,外面境界是清淨的。

我們舉一個很簡單的例子,諸位能夠體會到。凡夫因為有分別、執著,有起心動念,所以在分別這個境界裏頭有好醜、有善惡、有真假、有是非,煩惱就起來了。我們看看嬰兒,七、八個月的,我們講他還不懂事,他很天真。什麼叫不懂事呢?他沒有分別、沒有執著、沒有起心、沒有動念。你給他糖果,他吃;他自己拉的大便,他也吃。在我們看來,那很肮髒,他沒有分別、沒有執著,你要不去制止他,他還吃得津津有味。這樣我們才能體會到佛菩薩的境界。

好像在民國初年,大概是民初,還是清末,我看到有一篇文字,是寫的一個法師,這個法師家裏很窮,很小就出家做小沙彌。在常住裏面做粗活,打掃環境,做行堂。他的心地很慈悲,知道惜福。這個廟裏面養一隻狗,天天 它, 狗吃東西的時候,吃它剩下來的。他就捨不得糟踏,狗吃剩下來的他吃,習以為常。有一天也是看到狗吃東西,他忽然哈哈大笑,狂笑起來了,他開悟了。以後他講經說法,作詩、作偈,都作得很好。開悟了。沒有念過書,不認識字。悟了以後,樣樣精通。他得力什麼?得力是沒有分別心,沒有分別、執著。狗吃的、人吃的一樣;它吃的、我吃的一樣,不分別。

由此可知,我們的大病,就是妄想、分別、執著。因為妄想、分別、執著久了,已經成習慣了,根深蒂固了,現在想不分別也不行,想不執著也不行,造成嚴重的障礙。這是我們不但說是證果,連開悟,悟門都被它阻塞住了。怎樣才能夠得到清淨心呢?我們懂得這個原理,懂得這個原則,就要在六根門頭上下功夫。學古來大德,視而不見,聽而不聞,六根在接觸六塵境界的時候,不用心意識,宗門裏面叫參,參就是不用心意識。不用心意識,你還清不清楚、明不明白呢?更清楚、更明白。譬如我們見,凡夫用眼識見,六識分別,我們今天不用六識了;七識執著,不用七識了。於是乎這個見,也就不是眼識見了,是什麼見?見性見。《楞嚴經》上講的:「十番顯見」,見性見,聞性聞,這就是禪宗裏面講的明心性見。只要你離開心意識,你所用的就是真心,就是本性。所以交光大師在《楞嚴正脈》,那是他的註解,他老人家主張《楞嚴經》的修行方法,最重要的綱領—捨識用根,他講的話一點都不錯。

《楞嚴經》上自始至終,釋迦牟尼佛確實是這個意思,叫我們捨識用根。捨識用根是諸佛菩薩真實智慧。我們用識不曉得用根是凡夫。他兩種不一樣的地方在那裏?就是用根性,用根,根中之性,沒有妄想、分別、執著。識裏頭有妄想、分別、執著。不同的地方就在此地。在果報上,那就聖凡不同。能夠捨識用根,不但他不是六道凡夫,他也不是十法界裏面的行者,他超越十法界,他是一真法界的法身大士。那麼用識不知道用根性的,這是六道凡夫。所以這個果報差別太大太大,這是我們不能不知道的。所以攝心是戒律從根本修,他不是在枝葉上,他修的究竟,他修的圓滿。為什麼呢?他得定。攝心當然得定,定決定開慧,這是掌握著原理、原則,掌握著核心,真正知道從根本修。

問:師父把我們守戒的最重要的根本修法,開示出來。接著我們再請教老法師,一般講戒律有包括六度之中的布施、持戒,還有忍辱,這不曉得怎麼解釋?

師父:最近我們在講《華嚴》,《華嚴》是圓滿的法輪。這裏面告訴我們宇宙人生的真相是一多相即,也是古大德為我們指出圓融無礙的法界。《華嚴》講的十玄門,講的六相圓融,這是講到究竟圓滿處了。你明白這個道理,曉得這個事實真相,才知道在大宇宙當中,無盡的時空裏面,一就是一切,一切就是一。持戒不僅僅包括布施、持戒、忍辱,就是連後面精進、禪定、般若,那一樣不在其中?若不在其中,怎麼能說一就是一切?一切就是一呢?這個一不是專一,不是獨一。某一種一才能包含一切,某一種不能包含,這不是佛法。佛法當中講的一是任一。任何一法都圓融含攝世、出世間一切法,這才是事實真相。

說布施,這一個布施也包括一切法,就六度裏面來說,布施裏面包括持戒,包括忍辱、精進、禪定、般若。說禪定,禪定裏面也包括布施、持戒、忍辱、精進、般若,都包括,真的是一即一切。當中漏掉一個,那就不是了。禪定裏面沒有布施,就不是禪定了。精進裏面沒有持戒,不是精進。少一個都不行,都不是圓滿的。法法都圓滿,那有不包括的道理呢?

譬如我們講布施,布施裏面有財布施、有法布施、有無畏布施。持戒、忍辱,這三種施裏面,無畏布施,持戒跟忍辱是無畏布施。精進、禪定、般若—法布施。所以說一個布施,不統統都具足嗎?說持戒,這六條也包括在其中。持戒,要捨,佛叫你那些那些不能做,那些那些你要放下,你能捨、能放下的,這就是布施。「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諸惡莫作是布施,把它放下了,捨掉了。眾善奉行是精進波羅蜜,眾善奉行在持戒裏面是作持,戒裏頭有止作兩種。止持是布施,作持是精進。持戒的心,持戒的行,不是一天兩天、一年兩年,從初發心一直到成佛,都能保持不捨,這是忍辱波羅蜜。你有耐心長期去做下去。持戒的心清淨,是禪定波羅蜜。持戒,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而不著相,是般若波羅蜜。你不是一法裏頭,圓滿具足一切法嗎?這六條是一切法的總歸納、總綱領,每一條裏面的細行無量無邊,展開來就是萬行,六度萬行。那個萬不是數字,要是數位的萬,不多。那個萬是形容詞,無量無邊。無量無邊菩薩的行門,歸納起來六大類。你就曉得任何一類,都包括其他各類。一類裏面,一個意、一字、一句也圓滿含攝一切法,這是事實真相。

為什麼它能夠圓滿融攝?因為一切法是自性變現出來的。「心外無法,法外無心」,「唯心所現,唯識所變」,所以它是一體的,它不能分割的,所以一即是多,多即是一,這是事實真相。你要明白這個道理,要能契入這個境界,你的心當然就定了。你對於一切眾生,自然生起慈悲心。縱然看見眾生犯過,你也不以為意,你也不會真正去責備他,你對他也不會生 恨心。那麼看到作惡的人,生憐憫心,不是 恨心。一定生慈悲心、憐憫心,幫助他怎樣能夠改過,能夠斷惡修善,你一定有智慧,一定有善巧方便。你曉得這個方法,他不能接受,他這個錯誤的成見很深,怎麼辦呢?你要身體力行,你去感化他。

像我們讀古書,這個大舜,舜王,中國講孝這是第一個人,他能感動他的父母。他看到這一些鄰居、年輕人,在一塊捕魚。年輕人當然好的位子都占住了,老年人沒有辦法,跟他們爭不過,只在不好的那些地方,魚很少的地方,找不到的。他叫人家,人家都爭議,他很有耐心,他去跟老人合在一堆,他是年輕人,他不跟年輕人,他跟老人在一起。這樣一年、兩年,這些年輕人統統受他的感動,把好的地方,魚多的地方,都讓給老年人,年輕人都避免到,他年輕能力比較強,身體好,他到那個魚少的地方去找,要用身體力行去感動。所以看到眾生造罪業、造過失,生憐憫心、慈悲心,以善巧方便去感化他,不是去責備。責備的時候,自己也生煩惱,跟別人也添煩惱,解決不了問題。所以要用憐憫,慈悲、善巧、方便,幫助人回頭是岸,改過自新。這個就是一法裏頭攝一切法,戒律也不例外。

問:各位觀眾,今天老法師可以說把戒律的最重要的觀念,以及如何來落實在行持上,都做了非常完整的開示,相信大家聽了,都得到非常大的受用。今天謝謝老法師,我們下一集再見。

種善因得善果(十四講)

種善因得善果

(第十四講)

淨空法師講述

華藏圖書館錄影室

問:各位觀眾,目前我們這個世界動湯不安,到處充滿了危機,可以說不只是外在的環境,正在急速的惡化,而內在的人心,更是加速度的在染汙之中。如果我們細細的追究根本的原因,實在是因為教育的失敗,而導致人心的腐化。如今我們為了要挽救這個世界的大災難,就必須要淨化人心。而淨化人心最快速、而有效的辦法,莫過於提倡因果報應的佛陀教育了。如果大家能夠深信因果報應的道理,生善心,起善行,那麼這個世界就立刻會呈現一片光明的美景了。

印光大師是離我們最近的一代祖師,他老人家一生提倡「敦倫盡分、閑邪存誠,深信因果,老實念佛」,可以說是最契合於我們目前社會所需要的。因此,在這一集當中,我們就印光祖師的思想,來請教老法師。首先請教老法師,印光大師他對我們佛教,有什麼大的貢獻,而被尊崇為淨土宗的第十三代祖師呢?

師父:印祖他老人家一生的行誼,可以說這個四句話就包含盡了。而這四句話它的意義,實在是深廣無盡。對現代這個社會來講,依舊是一副有效的良藥。佛菩薩教化眾生,無不著重在契機、契理。所謂契機,就是我們現代人所講的對症下藥,這個機就是症候。對症下藥才能收到藥到病除的效果。今天不但是我們自己國家社會有這個嚴重的病態,其他的國家,我們到世界各地去走走,幾乎這種病態都是相同的。不相信因緣果報,美其名為科學。所提倡的是功利主義,所作所為的是損人利己,充滿了貪嗔癡慢,而且還在加速度的膨脹。這一種現象,正是中國古聖先賢所說的,是世間大災難之前的預兆。我們稍稍涉獵一點古籍,對於目前這個現象就會擔憂。如何挽救?印光大師是一位有德行、有學問、有修持的大德。他給我們提出這四句口號,十六個字,簡單明瞭,「敦倫盡分,閑邪存誠,深信因果,老實念佛」。這十六個字把世、出世法都挽救了。如果不是大智慧,不可能以這麼簡單明確的一副良藥,通治現代社會的大病。只要有人肯接受,肯依教奉行,劫難不是不能轉變的,不是不能化解的。就憑這一點,印祖對於近代眾生的貢獻,可以說沒有任何一個人能夠跟他相比的。

問:接下來,請教老法師,這四句話怎麼樣來落實在我們目前的生活當中?

師父:敦倫盡分,倫是倫理、是倫常。社會有社會的倫理道德,出世間的佛法,也有出世間的倫理道德,這是首先教我們做一個好人。人要做好人,好人的標準就是這四個字。中國古代的教育,大乘佛法的教學,都是以倫理為中心。五倫第一個是夫婦,這是從最小的關係說起,夫婦同住在一間房,同房,這是最親蜜的了。你房間之外,就是家庭。家庭上有父母,中有兄弟,下有子女,這樣子才構成倫理的關係。家庭之外是社會。在社會上,有君臣、有朋友。所以夫婦、父子、兄弟、君臣、朋友,構成了五倫。

中國自古以來,沒有聽說講什麼團結,這團結是現代的名詞。中國人需不需要講團結呢?不需要,五倫就是真正的團結。不團結才講團結。他為什麼不團結?他沒有倫常的教育,他怎麼能團結得起來?五倫是最堅實的、自然的團結。所以教育從小就要教導,你怎麼樣做人,你自己要知道你是什麼樣的身分。夫妻相處,你是丈夫的身分,或者你是妻子的身分。家庭裏面,你是父母的身分,或者是子女的身分,或者你是兄弟的身分。走進社會,與你交往的朋友的身分。朋是同學,友是同志,志同道合這是友,所以友比朋要親蜜的多,同學未必同志。

你在社會上工作,決定有領導與被領導。你要是一個公司的老闆,你就是君,領導。你屬下的那些員工,就是臣,被領導。所以一個人在社會上,最重要的是要知道自己是什麼身分。這實實在在講,世、出世法,明白人都瞭解這個事實真相—人生如戲,就像唱一台戲一樣。你在這個戲臺上,扮演是什麼角色,這個五倫就是角色。怎麼樣把這個角色演好,那就叫盡分。分是什麼?本分。

所以五倫就有十義。在義務上講,十種義務。你是夫婦,丈夫要義氣,要講義氣、講道義。妻子要聽。夫義,婦就聽。現在家庭出了大問題了,中國、外國,你看看每年,現在不是每年,現在是每月了,可能現在是每周了。你看看離婚率多少?問題出在那裏呢?丈夫不義,太太當然就不聽,你這一個房間就出了問題了!家庭,家庭問題也來了,父不慈,子就不孝。兄不友,弟就不恭。換句話說,現在我們許多人不曉得自己在這個人生舞臺上,扮演的是什麼角色?也不知道自己應該去幹些什麼?這是教育問題。中國古時候的教育,佛法的教育,是教你怎麼做人,所以中國的教育是倫常的教育。這個家庭才和睦,社會才和諧,大家互助合作,共存共融,達到究竟圓滿的幸福,這是教育的目標。

我們想想現在這個社會,這個世界上,各地地方的教育,它教的是什麼?把這個疏忽掉了。講求的是技術,現在是科技的教育,把做人這個事情忘掉了。科技不斷的在發達,人文逐漸的低落。低落到最後,那就是夫子所說的,人與禽獸幾希。人跟禽獸不一樣的,就是人接受過倫理教育;如果沒有倫理教育,人跟禽獸有什麼兩樣?他是動物,這也是動物。由此可知,這個問題的嚴重性了。

五倫十義這十種義務,不能不講求。人人都知道自己本分,都遵守自己的義務,這一台戲就唱好了,你這一生就有價值、就有意義。因為你把這一台戲唱好,你要知道你影響多少人?別人的家庭要有了問題了,向你看齊,向你學習,你是社會的大導師。社會大導師,在佛法裏面講,你就是真正的佛菩薩,你來救度這些眾生,眾生迷失了自己。什麼叫迷失了自己?不知道自己的身分,不知道自己應該幹的事情,這就是迷失了自己。

我們今天在這個社會各種行業,我們選擇這個行業,這是佛教的行業。佛教是什麼呢?佛陀的教育,我們選擇佛陀教育的行業。人家社會上稱我們一聲法師,師—老師。那我們是什麼身分呢?是佛陀教育的推行者,是佛陀的學生。我們的本分是要繼承佛陀教化眾生的事業,這是我們本分。我們把這個本分做好,我們在這個舞臺上,這個角色我們演好了。人人能夠盡他自己的本分,都把他自己本分的工作做好。社會是一切大眾互相合作,互相來配合的,人類才有幸福,社會才會繁榮。所以五倫十義,這是敦倫盡分。

基本的原則,這是講五常,常是什麼?常是永遠不能變更的。這個是十種義務裏面的精華,仁、義、禮、智、信,這就是人跟禽獸不一樣的地方。人懂得這五種常道,要用佛法來講,這個五條是性德,是你自性裏頭本來具足的,實在講,不是學來的。仁是愛人,推己及人。想到自己就會想到別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這是仁心。所以中國這個字,這是會意,你看仁這個字是二人,可見得他不是獨尊,不是完全為自己。自己想到什麼,立刻就想到別人。這是一樁好事情,我自己想得到,同時我想到別人也會想得到。這是一樁不善的事情,我不想得到,我也會想到別人也不想得到。這一種心就叫做仁心,常常能夠推己及人。

義是義務,義務裏面不講權利。如果講權利,講報酬,那就不是義務了。為家庭、為社會、為國家、為一切眾生,我們只講盡義務,不講享權利。你明白這個道理,社會上爭權奪利的現象就沒有了,天下就太平了。所有一切禍端都是爭利爭權而演變的,帶給這個社會,帶給一切眾生無盡的苦難。防止大的災難,就從這小地方做起。我懂不懂得盡義務?要從我本身做起。

禮,禮是處事待人接物都有個分寸,不能過之也不能不及。換句話說,處事待人接物,你都能夠做到恰到好處,這個叫禮。所以禮叫節、禮節,節是有節度的。我們今天講分寸,就是節度,不超過也不能不及,恰到好處。

智,是今天講的理智,不能感情用事,感情用事就壞了。佛法重視智慧,儒家教學也重視,把這個放在五常之一。無論在什麼時候,順境也好,逆境也好,處事待人接物要理性,不可以動感情。

末後一個字是信、信用,對人決定要講信用。現在在外國的社會,很重視這一個字。外國人如果不守信,他就沒有辦法生存。因為在外國,現在幾乎一般家庭,一般人身上,已經不會帶錢了,已經不帶鈔票了,帶什麼東西?信用卡。你這個信用卡幾次不能兌現,你的信用就沒有了。換一句話說,你在這個社會就行不通了。所以外國人今天他別的不害怕,他不怕因果,他怕這個信用沒有了,他就困難了。那麼這個信,實在講是法律限定他非建立信用不可,不是從自性裏頭建立的。

我們看中國早年的時候,在抗戰時期,我在臺灣,在民國四十年間那個時候,一般商人還相當守信,我們有信用。我喜歡看書,常常到書店去翻書。去的次數多了,這個書店的老闆慢慢就熟悉了,我喜歡的書,我可以帶走,也不必簽字,我也沒有付錢。什麼時候有錢,我什麼時候就還他,他相信我,我也相信他,這很自在。到那裏看到好東西,價錢再高的時候,拿了就走。我有一個朋友跟我一道,你不錯,他相信得過你?他相信。我發了薪水,我一定頭一個送錢來,信用要緊。人無信,你在社會上不能立足。所以這個信用是連個紙條都不要寫,他也不必去記帳,我也免這個麻煩。過去的社會,確確實實是如此,就憑一句話,那裏還要寫什麼字據,還要到法院去證明,那這麼囉嗦?現在這個社會講信用,一定要寫信用狀,一定還要經過什麼證明,這那裏算是信呢?這談不上這個信字。信實在講就是一句話,決定遵守,絕無反悔。這個禮義仁智信,是做人的基本條件。這個社會上一般人講,這個做人人格,什麼叫做人的資格?做人的資格就這五條。這個五條跟佛家的五戒,精神非常接近。不殺生,仁;不偷盜,義;不邪淫,禮;不飲酒,智;不妄語,信,所以跟佛法的五戒的精神很吻合。

問:請問老法師,再接著跟大家解釋「閑邪存誠」這個意思。

師父:記得在往年,社會上真是大力的在提倡恢復中華文化。中華文化的特色是什麼呢?就是倫理。倫常這個道理,是我們中國文化的特色。離開了倫理道德,就談不上中華文化了。倫理道德是中華文化的大根大本。有一次我在方東美先生家裏,正好遇到教育部有幾位官員也去拜訪方老師,向方老師請教,怎樣把復興文化的工作做好?方老師聽了他們的發問,大概靜默了五分鐘,他的態度很嚴肅,一句話不說。五分鐘以後,他開口了,如果你們有誠意,想真正把這個復興文化工作做好,那麼有幾樁事情趕快就要做。這幾位官員聽到很興奮,立刻問那幾樁?都瞪著眼睛看著方先生。方先生說,第一個廣播電臺關閉,電視臺關閉,報紙關閉,雜志也關閉。這官員聽到都搖頭,這個做不到。向方先生說,做不到。

方先生就說了,你們想復興中華文化,這些東西天天在破壞中華文化。你要不把破壞中華文化這些東西連根拔除,你還能談復興嗎?他老人家講的話有道理,我們在臺灣這麼多年,大家能看到的,當時復興文化這個口號多麼響亮,到今天社會變成什麼樣子?這不是清清楚楚的事實嗎?方老師為什麼說這些東西破壞文化呢?這就講到,印祖講的防非了,這一些東西裏面所傳遞的訊息都是污染的,都是不善的,都是邪知邪見。這個東西染汙人心,染汙本性。方先生以後也說了,工具是個好工具,電視、廣播、報紙、雜誌都是好工具,可是內容糟糕,你怎麼能夠不防呢?

現在,譬如說最麻煩的,這大家都曉得的,家庭兒女不聽話,不聽管教;學生不聽老師管教。在社會上,員工不服老闆。他從那裏學來的?就是從這些地方學來的。你要不在這上下功夫,你要想挽救社會,挽救你的家庭,難,太難太難了!而現在經營這一些資訊的事業,都是些有錢的商人,他們都為利,為自己的利益,不顧社會的安全,沒有想到自己的責任。你從事於這個行業,你要救社會,你要教化眾生,你要教他斷惡修善,要教導他敦倫盡分,你怎麼能夠誘導他往邪惡去走呢?人心學好難,學壞容易。你要是投其所好,隨著他的這個欲望去走,那就禍患無窮,這不能不提防。

中國古時候的教育、大乘佛法,都講求防患於未然。像黃河、長江的堤防一樣,有一個小洞,趕快就要補;否則的話,一旦崩潰了,那就不能收拾了。要小心翼翼的去防犯。在過去,國家政府有這個責任,你不要看中國帝王專制,你用客觀的立場,不要有成見去看他,好像是這個專制不講理,一個人治理天下,沒有民主那麼好。你這種看法、說法,不是客觀的,是你主觀的觀念。你要客觀的觀念,你仔細去看,可以說各有利弊。而中國自古以來,歷代的帝王將相,負責任的多,不負責任的是極少數。他要不負責任,在他這一代必定亡國,得不到人民的擁護,得不到人民的支援,就會有另外一個勢力起來,把他的政權推翻,取而代之。所以這些執政當權的人,他儘量給老百姓,為老百姓著想。滿清的帝王都不例外。我們從《四庫全書》裏面,看到滿清歷代帝王的詔書,批的這些奏摺,你能夠看出他們的心真的是為老百姓。一個建議,他很冷靜,很客觀,雖然是為朝廷好,為當時好,他想到我要這樣做,將來歷史上人會罵我是昏君,所以他批不准。我們看到這些奏摺、批文的時候,很受感動,他不糊塗。他固然自己要得到利益,他同時能夠想到老百姓的利益。

那個政治制度你說不好,它能夠綿延幾千年。你說民主制度好,臺灣現在是民主,大家公認的,世界上民主發達到最高峰的國家。美國人講民主,比不上臺灣,任何一個國家民主都比不上臺灣。臺灣人民對於我們的民主,應當感到滿意了。為什麼還紛紛想盡方法去移民?君主專制時代的時候,沒有聽說有大量移民的,事實擺在面前。

那麼今天政府不能替人民防非止惡,我們自己要有警覺。當然這是一個很困難的事情,你在家裏面教訓你的兒女仁義道德,可是他踏進社會,踏進學校不是這樣的,又被一些邪知邪見污染了,這個問題嚴重。社會教育、家庭教育、學校教育不能配合,不能是一個說法,那學生、年輕人就相信了,這是很大的一個問題。一個國家、一個政權、一個政府,它將來在歷史上,能不能流芳千古,實在說,就在它的教育能不能成功?教育成功,這是賢明的政府,受萬世人的尊敬。教育失敗,你科技發達,你經濟發達,都沒有用處。為什麼呢?社會不安全,人生活在恐怖之中,沒有安全感。

所以閑邪這兩個字重要。邪就是邪知邪見,錯誤的想法,錯誤的看法,錯誤的講法,錯誤的說法。閑是防止。存誠是叫我們存心,處事待人接物,都要存一個真誠之心。也就是不自欺、不欺人。這個說法,從前人聽了沒有問題,能體會到這個意思。今天我們講真誠,這個意思實在說,幾個人能夠體會到?把真誠兩個字的含意都誤會了。以為什麼呢?直來直往,這就是真誠了。我今天對你提出的要求,你一定能夠滿足我。我求名,你名給我;我求利,利給我。真的,這是真誠,大家曲解了真誠的意思。誠字怎麼講?佛、儒都建立在這個基礎上。佛法叫菩提心,儒家教學裏面叫誠意、正心。曾國藩解釋這個誠,他講得很好:「一念不生之謂誠」。換句話,誠是清淨心,心裏面沒有一個雜念,在佛法講是沒有妄想、沒有分別、沒有執著,這個心是真誠心。今天幾個人有?一天到晚胡思亂想,念頭永遠不會中斷。誠沒有了。所以聽到真誠,都把這兩個字誤解了。

那麼用佛法說,存誠就是用真心,不用妄心。懂得佛法的人,我這樣講,他容易體會。交光大師在《楞嚴註解》裏面講的「捨識用根」。識是妄心。識是什麼呢?妄想、分別、執著,這是妄心。用根,根是根性,用見性見,用聞性聞。見性聞性,見性聞性裏頭,沒有分別、沒有執著、沒有妄想。存誠這兩個字不好懂。存誠就是佛家講的發菩提心,儒家是成聖、成賢的基礎。善導大師所謂的「一切皆從真實心中作」,那就是存誠。

問:印光大師的第三句話是深信因果。但是現代社會講求科學證據,很多人認為沒有看到的就不相信。有的甚至於認為,好像因跟果表面上不符合。然而我們佛教是看出因果的真相是通三世,而且有顯報和冥報的分別。請教老法師,因果通三世,和顯報、冥報,怎麼樣來解釋?

師父:因果的理論與事實,不但在佛法,在世間法裏面,它也是真理,它是事實的真相。如果說現代人不相信,那是佛經裏面所說的愚癡、顛倒。佛法講因果,印度古時候許許多多的宗教,肯定因果報應。在中國,儒家、道家,甚至於諸子百家,也都承認這是事實。種善因,一定得善果;造惡因,一定有惡報。而印光大師為了教導世人,深信因果,他用《了凡四訓》、《感應篇彙編》、《安士全書》,這三種做為教材。希望因果的教學,能夠普及到全國,普及到全世界。所以他在一生當中,不遺餘力的來推展。印送這一些資料,數量也特別多。

我早年在香港講經,看到弘化社的出版物。從版權頁裏面,概略的算一算,大概估計一下,這三種書,老法師在一生當中,印送的數量超過三百萬冊。民國初年,印刷術並不是很發達,能有這樣的數量,實在令人吃驚。而弘化社所印送的佛書數量很少,要跟這個比起來,那差的太遠了。為什麼老法師是出家人的身分,不在佛法上大力的來流通、來弘揚,他去流通、弘揚這三樣東西?那麼這在一般人看到,這不是一個怪現象嗎?如果我們把這個問題想通了,才知道老法師智慧高超。他老人家所做的是應機說法,看看現在這個世間什麼病,眾生得的是什麼病?不相信因果報應,於是倫理道德也不相信,為非作歹,邪知邪見,這怎麼得了!

儒、佛要想挽救這個時代來不及了。儒家常講:「十年樹木,百年樹人。」佛家跟儒家這個教學,至少也要二、三十年才能收到效果,不能救急。現在災難就在眉際之間,你怎麼辦?因果報應之說,比較上有效果,大家要能聽進去,要能肯定。他起心動念、所作所為,自然會收斂一點。佛菩薩、古聖先賢,不是拿因緣果報這個事情來嚇唬眾生,沒有這個道理!要是說拿這個東西來嚇唬人,嚇得你不敢做壞事,這一種教學是最笨的教學法,是個愚癡的教學法。世、出世間的聖賢聰明絕頂,高度的智慧,他怎麼會用這種愚蠢的教學法呢?給你講的全是事實。你今天作惡,你不悔改,你不相信,到惡報臨頭的時候,你後悔莫及了。然後才曉得,那些人講的是真話,不是假話,沒有欺騙我。這個時候後悔,後悔你還是要受報,不能說後悔就不受報應,沒有這個道理。而且因果不能抵消,不能說我過去造的惡業太多了,現在多做一點善,我可以抵消,沒有這個道理,種瓜一定得瓜,種豆一定得豆。種瓜不會變成豆,種豆也不會變成瓜,佛法講的這是究竟義,這是真的。

你所造作的業,包括你起心動念,你一念善,你造了一念善業;你一念惡,你造了一念惡業。善惡業的種子,含藏在阿賴耶識裏面,永遠不會消滅。什麼時候受報呢?那要看緣,所以佛法不講因生,它講緣生。因就是你做的這些善惡業,這個善惡業的業因遇不到緣,不會受報,果報不會現前,遇到緣才會現前。換句話說,我們無始劫以來所造的業,善、惡業統統都有。佛跟我們講得很清楚、很明白,決定是惡業多、善業少。從什麼地方能夠驗的出來呢?從我們學善跟學惡,你看學善很難,學壞一下就學會了。這就證明,你這個阿賴耶識裏面,惡的習氣多,善的習氣少,所以學壞事一學就會;學善事,就感覺到很困難。這個可以勘驗的、試驗的,一定不是假的。

那麼這個果報,我們可以控制。從那裏控制?從緣上控制。如果不想我過去造的那個惡業現前,我現在把惡的緣斷掉了,我修善緣,我斷惡緣,那麼我雖有惡因,我現在不會有惡報。我的善緣成熟了,我的善緣就先受報,先受這個善報。善緣裏面最善的是念佛的緣。今天聽到這一句佛號,心裏生歡喜,過去生生世世曾經念過佛,現在偶然聽到,還蠻覺得喜歡,就證明你的阿賴耶識裏頭有佛的種子。那麼你現在再認真、勤奮的去念,不中斷的去念,那麼你這個緣成熟了。這個緣成熟,這個果報現前,這極樂世界現前,最殊勝的果報。所以因果報應是事實,不是假設的,更不是欺騙人的,我們一定要深信不移。

問:是的!各位觀眾,自古以來公認佛教是博大精深的,從時間來看,適合每一個時代;從空間來看,也適合於每一個地區、每一個種族、每一個行業,是歷久而彌新的。然而這麼廣大的佛教教材,如果我們把它濃縮起來,那麼因果兩個字,就可以全部包括盡。所以因果的道理是非常深妙的。所以這個因果的道理,我們還要必須再細細的來研討。我們今天很感謝老法師精采的開示。各位觀眾,我們下一集再見。

種善因得善果第十五講)

種善因得善果

(第十五講)

淨空法師講述

華藏圖書館錄影室

問:現在我們這個世界這麼動亂,我們人類的前途在那裏,這是值得大家深思的。人人都希望居住的環境清淨,物質富裕,所遇到的每個人都善良、慈悲。然而要得到這麼美好的結果,我們首先必須種下善因,也就是我們要提倡《觀無量壽佛經》的淨業三福十一句,和印光大師的四句教訓。所以在這一集,我們還要繼續前集的討論。前一集我們討論到印光大師的第三句教訓—深信因果。請問老法師,深信因果這一句的意思,是不是要我們瞭解「念佛是因,成佛是果」呢?

師父:他這一句裏面的含義很深很廣,當然也包括這一個意思在內,然而它不單單是這個意思。因為老法師講的深信因果,跟《觀經》三福裏面講的深信因果,在字面上是完全相同,可是在意思廣狹是大有區別。因為老法師提倡這個深信因果,你看他用《了凡四訓》,用《安士全書》,用《感應篇》,來極力的推廣,挽救世道人心。由此可知,他是著重在善因、善果、惡因、惡報,著重在這個,他才能挽救世道人心。

那麼《觀經》三福裏面,說的深信因果,它是擺在第三福,它沒有擺在第一。如果擺在第一,跟老法師這個意思就相同。它擺在第三,第三是菩薩所修的,難道菩薩不知道種善因得善果嗎?那一個菩薩不知道呢?所以這個深信因果,決定不是這個淺顯的意思。對菩薩來講,確實是「念佛是因,成佛是果」。這種因果的確許許多多菩薩疏忽了。所以在《華嚴經》上我們看到,登地了,地上菩薩始終不離念佛,才講到念佛這個因果。從初地到等覺十一地,他們知道。由此可知,十一地之前,十住、十行、十回向,雖然我們在《華嚴經》上看到他們也念佛,也希望求生極樂世界,還談不上深信。深信必須是地上菩薩才能做得到,可見得它這個意思,跟老法師講的這個意思不一樣。老法師這個意思廣,三乘、五乘都具足。不像這個三福,三福末後這個深信因果,專門對菩薩講的。

問:是的!所以這兩句,在這一句深信因果,在兩個地方開示是有廣狹的不同。我們接著再請教老法師,第四句老實念佛。那麼這個老實念佛,它的意思是不是要貫徹《觀經》的淨業三福十一句,又精進念佛,這樣才算老實?或者是說,只是專心的念佛也叫老實?

師父:老實的標準,有絕對的、有相對的。絕對的老實是要講相應,與自性相應,這是決定的老實。與阿彌陀佛信願解行相應,這是相對的老實。也可以說,唯有不懷疑、不分別、不間斷,這就是老實。

大勢至菩薩在楞嚴會上,跟我們講的「都攝六根,淨念相繼」,這個可以說是老實的標準。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剎那不停的往外面賓士,這是凡夫。佛菩薩教給我們,要把六根從外面境界收回來,都攝六根,收回來。佛家是這個說法,儒家也是這個講法。孟子就說過,他說:「學問之道無他,求其放心而已。」也是把放心,放在外面的收回來,這就是學問。跟大勢至菩薩講的「都攝六根」,一個意思。孟子講:「求其放心而已」,意思一樣。但是大勢至菩薩講的這個言語簡單,又非常的圓滿,比孟子講得圓滿,又說得簡單,四個字—都攝六根。下面講「淨念相繼」。都攝六根可以說是絕對的標準,這個深信了。淨念相繼,這個淨念裏頭有淺深不同,這個就是有相對的標準。我們常說:「不懷疑、不夾雜、不間斷」,這就是淨念。如果有懷疑,你心不清淨;有夾雜,你心不清淨;有間斷,你的心還是不清淨,不能叫淨念。所以大勢至菩薩,夏蓮居老居士稱讚他是淨宗初祖,很有道理。他教給我們念佛的方法,簡單扼要,八個字。八個字裏面含義深廣無盡,我們依靠這個開示,你念佛的功夫可以成片,可以到事一心不亂,可以到理一心不亂,這是真實不虛。至於祖師大德們,對於這一句話的說明,太多太多了。散在這些著書、論說之中,像《印光大師文鈔》裏面,就講得很清楚,要以印祖這個標準,把他這四句話做到,這就是老實念佛。四句當中欠缺一句,都不老實。

問:老法師這一段開示,使我們對老實念佛有一個清楚的認識。接下來,我們再請教老法師,印光大師他老人家一生好像是不勸人出家,反而勸人在家老實念佛,這是什麼道理呢?

師父:這一樁事情,是古時候出家環境跟現在不一樣。古時候這些道場,都是祖師大德們主持的,而且在中國,這一些祖師大德幾乎都是再來人。過去李炳老曾經跟我們談過,至少都證到三果以上,不是凡夫,示現凡夫身。所以道場辦得很如法,你真正在裏面能夠用功辦道,你能成就。可是佛法到現在,大家都曉得,衰微到了極處,現在有場沒有道。那一個道場二十四小時念佛的呢?那一個道場二十四小時參禪的?那一個道場是天天講經的呢?這不是很明顯嗎?就像辦學校一樣,從前辦學校,學校有好老師,天天上課一堂不缺,你上學當然可以學到東西。現在這個學校,學校在,裏頭也沒有老師,也沒有人上課,你去報名求學,你求個什麼?這太明顯了!所以如其發心出家修行,倒不如在家修行。你看看近代,你在《往生傳》裏面去看,這個淨土宗特別明顯。念佛往生的人,有預知時至,無疾而終,站著走的,坐著走的,你看在家人有多少?出家人有幾個?證明老法師這個說法是大慈大悲,真實的說法。

問:是的,因為時代的不同,所以老法師有這樣子的提倡。那麼印光大師他老人家也說過一句話,說吃肉等於是殺生。而現在在電視上,有法師公然的宣稱說,吃肉的人不可以讀誦大乘經典,不曉得這個觀念是正確不正確?

師父:諸佛菩薩大慈大悲,決定沒有妄想、分別、執著。如果有妄想、分別、執著,他是凡夫,他不是佛菩薩。一切眾生犯極重的罪業,佛菩薩只有憐憫,沒有責備。倒是什麼呢?護法神是凡夫,護法神會懲罰他,會責備他;佛菩薩不會,佛菩薩慈悲,從來不會怪罪一個人。那麼你讀誦大乘,你是接受佛菩薩的教誨,那裏會有過失呢?何況佛法講到最高的境界,是「理事無礙、事事無礙」,那吃肉不能夠讀誦大乘,不就有障礙了嗎?那《華嚴經》教義怎麼能講得通呢?那麼造作一點罪業的人,永遠就沒救了,佛菩薩的慈悲又何在呢?所以說,於情、於理、於法都講不通。這個佛經裏頭也沒有,也沒有這個說法。

當然吃肉確確實實是間接殺害眾生。中國古時候,現在沒有了,現在人不相信因果了。從前殺生的人還相信因果報應,為了生活不能不幹這個行業。幹這個行業也是膽顫心驚。我們小時候住在農村裏面,生活很清苦。農村裏面,半個月才殺一次豬,殺一頭豬,在那個樹上掛一個幌子,附近其他村莊看到,今天有肉賣了。不可能是天天吃肉的,半個月才有一次,量也很少。可是殺豬的那個屠戶,他殺豬的時候,給豬念咒。在殺的時候,他說:「豬啊!豬啊!你莫怪,你是人間一道菜,他不吃來,我不宰,你向吃的去討債。」你看看他都相信因果報應,希望那個豬不要跟他算帳,跟吃肉的人算帳。所以吃肉的人是間接的殺。你不吃,真的,他當然就不宰了。他為什麼要宰?因為你們要吃!所以吃肉跟殺生真的有斷不了的關係。

真正發大慈悲心,應當選擇素食。那麼佛門為什麼沒有選擇素食?這是慈悲,怎麼說慈悲呢?世尊當年在世,所有的出家人,這個生活都是托缽。托缽的時候,人家吃什麼給你什麼,這就方便了。如果你一定要吃素,這一些供養出家人,天天要做素食來供眾,豈不是給人家添麻煩?佛是以這個原因,不要增加大家的麻煩。他們吃什麼,我們就吃什麼,一切都隨緣,決定沒有分別、沒有執著,所以他心是清淨的,他心是無染的,沒有絲毫染汙,他心清淨。那麼佛法傳到中國之後,托缽的這個制度,就不能再繼續了。中國人對於老師非常恭敬,給他建最好居住的場所,三餐飲食供養,他就不必出去托缽了。這個是生活環境不相同。佛法教學,實在講,它重視本土化與現代化,所以它沒有定法。

中國的素食是梁武帝提倡的。現在全世界的佛教,唯有中國吃素。實在講,梁武帝這個功德是不小,他讀《楞伽經》,佛說過,佛是說,但是沒有要求,讓你們自動自發。佛在《楞伽經》上講,菩薩不忍心吃眾生肉。跟我們儒家所講的,「聞其聲,不忍噬其肉。」所以佛家吃的這個肉是三淨肉,不見殺、不聞殺、不為我殺,這個叫三淨肉。如果是為我而殺的,這個肉就不能吃了,傷慈悲心,所以不吃一切眾生肉是培養慈悲心。心地慈悲才能得清淨,這是很重要的一條。其次如果說,跟眾生結冤仇,這個討債、還債也是事實,但是那還是其次,培養大慈大悲心這是主。

問:是的,吃肉,它是對大慈悲心比較上不相應,所以我們學佛如果環境各方面許可,還是能夠以素食為主比較好。我們再請教老法師,有人批評我們念佛求生西方極樂世界的人,好像是小乘、自了漢,這個是天大的誤解。請教老法師,我們怎麼樣來解釋?

師父:西方極樂世界是十方所有一切諸佛辦的一所佛學院。阿彌陀佛是這個佛學院的院長,觀音、勢至、諸大菩薩是這個學院的教授。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目的是去求學,不是去享受。當然學校的校舍比你家好的太多了。你到學校去念書,你是為求學去的?還是為享受去的?這不是很明白的事情嗎?如果說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是消極,那麼你們所有到學校念書的人都是消極。同樣一個道理,你要積極為社會做事,不要上學也不要念書,你沒有學問,沒有智慧,沒有技能,你能辦好什麼事?西方極樂世界校舍確實是莊嚴,是沒有話說的,這是佛在經上講得很明白。那麼是不是西方極樂世界依正莊嚴,就是一切諸佛菩薩剎土裏面第一呢?佛講了,不是。比西方極樂世界依正莊嚴,超過千倍、百倍、億倍,不知道有多少?可見得西方極樂世界不是最莊嚴的。像這個學校,學校的校舍建 得再好,比起皇宮來說,那差很多!比起官府、大的機關,那也比不上。但是比一般普通人家,那的確是好很多。

既然如此,為什麼十方一切諸佛讚歎阿彌陀佛?讚歎西方世界?是讚歎他的教學,他的學風好,老師好,教學方法好,從那個地方畢業出來之後,各個都成佛了,那當然值得讚歎。所以不是讚歎他的環境好,是讚歎他的教學好。到那個地方去求學,學成之後,你才有資格倒駕慈航,在十方世界度脫這些苦難的眾生。你沒有這個能力,沒有這個本事,憑一腔的熱忱,那真是心有餘而力不足。你不但度不了別人,連自己都度不了,自己還要搞六道輪迴,還要搞三途地獄,你能度人嗎?這個地方,千萬不能誤會,誤會那是錯過了這一生大好的機會。下一次你要再遇到這個機會,不曉得是那一生、那一劫了?機會很難遇到。古德講,無量劫來稀有難逢的一日,這個話都是真的,絕不是假的。

問:也就是說,我們求生西方極樂世界,並不是自己去求享受,而是說到那邊去求學,跟阿彌陀佛、觀世音菩薩,這一些諸佛菩薩求學,學得一身本事,然後才能落實大乘菩薩道。

我們接著再請教老法師,有人主張十方淨土,說是我們不要只弘揚很狹隘的一個西方淨土,而應該要把心胸擴大,來弘揚十方淨土。這個觀念正確嗎?

師父:這個觀念正確,但是你要瞭解一個事實,十方一切諸佛如來都弘揚彌陀淨土,你在《彌陀經》上讀過六方佛;在《無量壽經》上,你讀過十方佛讚歎,那一個經上,十方佛讚歎另外一尊佛的剎土?什麼道理呢?說是讚歎十方淨土,就等於說,我們臺灣現在有幾百所的學校,大專院校都好,都值得讚歎。這所有學校裏面辦的最好的、最成功的,是那一個學校?特別對他讚歎,就這麼個道理。你讚歎十方淨土,就是讚歎所有的大專院校;你讚歎西方淨土,所有大專院校裏面有辦的最好的一個學校。而且這個學校,你入學容易,成功快速,保證你學業完成。其他院校,你入學很難,它錄取的標準很高,淘汰率很多,而且未必能夠保證你成就,這是一般的學校。正因為是這麼一個事實,所以十方三世一切諸佛,都讚歎彌陀淨土。我們今天勸大家求生彌陀淨土,就是這個成佛的方法,穩當、簡單、容易,你這一生當中有把握你去的成。而且生到西方極樂世界,蒙阿彌陀佛本願加持,你一生當中決定圓成佛果。他方淨土沒有這個條件。人各有志,喜歡學那個法門都好,諸佛都讚歎,絕不勉強。如果勉強,釋迦牟尼佛何必說那麼多法門?說那麼多法門,又偏讚淨土。說許多法門,滿一切眾生的願,是契眾生的根機。特別讚歎,那是大慈大悲,如果你覺悟,你回頭了,那你很幸運,你這一生就成佛了。

問:佛陀他說那麼多淨土,但是特別偏讚西方極樂世界,要我們大家一起求生西方極樂,那是因為那個環境特別的殊勝,適合我們的求學。所以我們到了那個地方,也能夠同時到十方淨土去參學。

我們接著再請教老法師,在淨業三福裏面有一句話,就是讀誦大乘。那麼我們專心念佛求生西方極樂世界的人,是不是還要兼讀誦《華嚴》、《法華》、《楞嚴》、《金剛》,這一些大乘經典呢?

師父:如果你自己有這個能力,也有這個時間,是可以讀的。如果自己沒有這個能力,自己的國文程度不夠,也沒有人指導,自己一定要勉強去讀,你想想要花費多少時間?生字要查字典,佛學名詞要查《佛學字典》,跟世間一般的辭典,還要去參考這些註解,說不定還把意思搞錯了,吃盡辛苦。還有一個,你的心決定是散亂的。往生西方的條件,是心淨則土淨。這樣一來,你就搞錯了。佛在經上講的這一句話,佛沒有說錯,是你自己錯會了意思。佛講讀誦大乘,問問《彌陀經》是不是大乘?《無量壽經》是不是大乘?你一生就念這一部經,是大乘,沒有錯,我是讀誦大乘。並不是講所有一切大乘經,你都要去念。那個讀誦大乘裏頭,沒有這個意思,這是我們一定要深深體會到的。你有能力,你是天才,一聞千悟,那當然可以,沒有話說。如果我們不是這個根性,老老實實念一部經,學一部經,心是清淨的,心是定的,你就很容易開悟,很容易得一心,你往生才有真正的把握。

廣學多聞,到西方極樂世界再去!你看西方極樂世界的大眾,經上講得清清楚楚,每一天早晨去參訪十方一切諸佛。所以古人講,生淨土就是生一切諸佛的剎土,這話一點都不錯。上供十方佛,下化一切眾生。你供佛,一定聽佛說法,每一天去供養一切諸佛,每一尊佛說一句法,你的收獲還得了,不得了!什麼樣的佛法,你統統都圓滿得到了。這就是說明,為什麼一切諸佛讚歎西方淨土,道理在此地。

你要是往生彌勒淨土,你仔細去念念《彌勒三經》,裏面沒有這個說法。你到彌勒淨土去,你不可能去參訪十方一切諸佛,你也不可能到西方極樂世界去。反而西方極樂世界人,隨時可以到彌勒淨土去。我們很清楚,彌勒菩薩是西方極樂世界的老師,專門教唯識的。他常常到極樂世界去上課,他的學生跟老師說說,我們想到你那裏去參觀,老師一定很歡迎,就跟著去了。所以往生西方淨土,才是真正往生十方淨土。你要執著他方淨土,不求西方淨土,得一就損失太多了。西方淨土得一是一切都得到,不相同。

問:老法師開示這一段話,就是我們不要誤解淨業三福裏面,讀誦大乘這一句,不是要我們讀遍一切的大乘經典。而我們求生西方極樂世界的人,只要專心的持誦淨土經論,我們也一樣是讀誦大乘,反而我們可以得到清淨心,這一生可以圓成佛道。

繼續再請教老法師,印光大師他常常勸人,要先求生西方,而不可以先立志弘法利生,這是什麼道理呢?

師父:這個道理並不難理解,你要弘法利生,你一定要有真實的智慧,你要有善巧方便。那麼這真實的智慧,菩薩的善巧方便,你要不到極樂世界去學,你到那裏去學?你沒有智慧,沒有能力,想度眾生,前面說過,不但度不了眾生,也耽誤了自己,自他俱損,沒有利益。老法師這一句話,就是滿你度眾生的大願,你一定要先求西方。就譬如說一個小孩,他要立大志,將來要服務社會大眾,要對國家有大的貢獻,那麼這個人勸他,你好好去讀書,勸他上學,學業完成之後,他的願望才能達到。假如他有這麼一個大志,這麼一個大心,沒有念過書,不認識字,什麼都不懂,他能做什麼事情?所以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是受最好的教育,最圓滿的教育,你有智慧德能,你才能夠遍度一切眾生,才能滿足你的大願,成全你的大願。

問:所以大師他提倡我們要先鎖定目標,先求生西方,這個反而可以使我們滿足弘法利生的大願,而不致於自誤誤人。

再請教老法師,一般靠自力修行,證了初果以後,還必須經過三大阿僧祇劫,才能夠圓成佛道。而我們真信切願,念佛求生西方極樂世界的人,這一生就能夠圓成佛道,怎麼會有這麼大的差別呢?

師父:這個差別,經上講得很清楚,是阿彌陀佛本願威神的加持,所以只有淨宗這一個法門特殊,古大德稱之為門餘大道。門是法門,無量法門,八萬四千法門,這是無量法門之外的一個特別法門。不能跟這個無量法門相提並論,因為所有一切法門,都要靠自力斷惑才能證得。唯獨這個法門叫二力法門,你自己發願,深信發願求生,阿彌陀佛幫助你,所以這個法門跟其他法門就不一樣了。這個法門的成就太殊勝。我們在《華嚴經》上看到,連文殊、普賢,華藏世界的等覺菩薩,都要求生淨土。什麼道理呢?我曾經想過很久,才明白這個意思。那就是這些菩薩們如果不求生西方淨土,他在華藏世界修行的時間長,經上常講的三大阿僧祇劫,不是我們一般所想像的。嚴格的講,聲聞、緣覺、權教菩薩都不算。

三大阿僧祇劫從那裏算起呢?從圓教初住菩薩算起。圓教超越十法界,阿羅漢才脫離六道輪迴,沒有超過十法界,還在十法界裏面。超越十法界,這是證得一真法界,《華嚴經》上四十一位法身大士,三大阿僧 祇劫是對他們講的。第一個阿僧祇劫,修三十個位次—十住、十行、十回向。第二個阿僧祇劫七個位次,從初地到七地。第三個阿僧祇劫三個位次—八地、九地、十地,三大阿僧祇劫是講到法雲地的菩薩,十地圓滿了。往上十一地,十一地是等覺菩薩,等覺菩薩要成佛,那要多少時間呢?經上沒有說,但是我們根據這個去推測,至少也要一個阿僧祇劫,為什麼呢?越往上去越難!你看,第一個阿僧祇劫三十個位次,第二個阿僧祇劫七個位次,第三個阿僧祇劫三個位次。最後等覺菩薩要成佛,豈不是要一個阿僧祇劫?於是我們恍然大悟,文殊、普賢為什麼到極樂世界去?他到極樂世界去成佛,大概只要一天、兩天,那要那麼長的時間?一去就花開見佛,就悟無生了,就圓滿了,功德圓滿了。所以他都要求生,縮短修學的時間,這是聰明人。所以《華嚴經》上說:「十地菩薩始終不離念佛」,就專修這個法門。始是初地,終是法雲地,開始到終了,十個階位包括等覺,十一個階位,到這個時候,一切都放下了,專念阿彌陀佛求生淨土。你看西方世界多麼的殊勝。我們明白了,還有什麼好懷疑的?

問:老法師這一段開示太精采了,使我們對於為什麼要求生西方極樂世界,求生西方極樂世界是多麼重要,這幾句話講出來了,我們一定要專心來實行。

那麼再請教老法師,佛陀在《十方隨願往生經》之中有開示到,家裏的眷屬超度亡靈,誦經念佛,可以使亡靈即使到地獄,也能夠把他超度到淨土。這個道理是怎麼樣來瞭解?

師父:在理論上講沒有問題。四十八願第十八願,臨命終時,一念、十念皆得往生。而經裏面明明白白的告訴我們,阿彌陀佛的弘願,遍攝九法界一切眾生。九法界包括阿鼻地獄,所以唯有這個法門,能普度一切眾生,連阿鼻地獄眾生也能得度。既然是普度一切眾生,為什麼我沒有得度呢?為什麼你沒有得度呢?這不是理論上的問題,這是你我不肯被度,那就沒法子了。佛是念念想度我們,我們不接受,我們不肯去,這樣才耽誤下來。同樣一個道理,我們在人道裏面,聽到這個法門都不願意接受,都不想去。三惡道的眾生,神智比我們人道差的多了。這個諸位要清楚,越往上,他的神智比我們清楚;越往下,神智不如我們。你要不相信,你可以做一個試驗,你自己想一想,你晚上睡覺會作夢,你夢中的神智清楚,還是你醒來的時候清楚?這個一比較,你就曉得,夢中的神智,決定比不上我們清醒的時候。你懂得這個道理,瞭解這個事實,你才明瞭三惡道眾生的神智不及人,人的神智不如天。欲界天人神智不如色界天,這一定的道理!於是幾個人聞到這個佛法肯回頭呢?肯相信呢?即使這個人造作一切的罪業,極重的罪業,死了之後墮阿鼻地獄。不但我們家人誦經想超度他,我們家人愛護他,誦經超度他,他能不能得生淨土呢?是他的事情。他如果接受了,回頭了,他的確能往生。如果你給他念的,他糊裏糊塗的,像人在病重的時候,人事不省,念什麼他也不知道,這個一點辦法都沒有了,這個就是業障太重了。我們度他,實在講,諸佛菩薩也度他。

地藏菩薩,大家曉得在地獄裏面度眾生,地藏菩薩不是一個人,一切諸佛菩薩到地獄裏去度眾生,都叫做地藏菩薩。地藏菩薩太多太多了,無量無邊的地藏菩薩,在惡道度眾生,幾個得度?太難太難了!為什麼原因呢?他的惡習氣太重了。你看《地藏菩薩本願經》裏面,地獄眾生把他度出來,度到人道,他在人道裏作人,投胎作人。人道裏幾十年不幹好事,又幹壞事。結果死了之後,又回到地獄,這經上不是講了,地藏菩薩看到,才剛剛出去,怎麼又回來了?道理在此地。因為惡的習氣很重,接觸外面的環境。環境,惡環境多,善的環境少。善的環境他排斥,惡的環境很容易接近。

這個現象在今天社會,大家都見到。你看年輕人,這裏講經說法,講學好的,幾個人願意來?那裏唱歌跳舞,多少人去。這裏不要錢,甚至於還招待你,你都不願意來。那個地方花錢,還要買門票,擠破頭也要擠進去,這不是事實擺在此地嗎?所以人向上、向善,難!向下、向惡,太容易了。你曉得這個道理,理論上雖然是普度,事實上不容易。所以一切諸佛示現成佛,都在人道,沒有在惡道,也沒有在天上。在惡道、在天上,都是以菩薩身分去度化眾生,道理也在此地。

問:所以可見,佛陀在這一段的開示,主要是告訴我們,理論上是可以超度亡靈往生淨土,但是這個還要看亡靈他是不是肯相信、肯接受。

請教老法師最後一個問題,超度一般是出家人,那在家人能不能主持超度法會、當老和尚?

師父:在家人主持超度法會、當老和尚,在理論上也沒有問題,可是在習俗上,免不了被人譏嫌,這是實在話。但是真正說是超度,在家、出家的確是沒有兩樣。諸位可以看看,倓虛法師的自傳—《影塵回憶錄》,你看他那裏記載了一個劉居士八載寒窗讀《楞嚴》。你看他超度他的冤親債主,沒有任何儀式。他自己功夫成就了,冤親債主找到面前,他也害怕了,怕來找麻煩,結果看他態度很善良,沒有惡意。就問他,你來幹什麼?他說我來求你超度,他聽了就放心了,他說行。他說要怎麼樣超度你?只要你答應就行。好!我答應你。看到那個鬼魂踩到他的膝蓋,踩他的肩膀就升天了。這是在家人,不是出家人。什麼儀式都沒有,問題是只要你自己有戒定慧。你有真正的戒定慧,隨時可以超度一切眾生。你沒有真正的戒定慧,儀式做的再莊嚴、再好看,都是假的。所以黃念祖老居士常常教人,我們學佛要重實質,不重形式。

問:各位觀眾,我們這兩集所討論的是淨業三福,和印光大師的四句教訓,可以說都是我們目前這個世界病根,唯一的對症良藥。而這一副藥,我們把它濃縮起來,可以用兩句話來包括,就是「種善因,得善果」。經過老法師一番精闢的開示,我們都能瞭解了。但是最重要的,是要落實在日常生活當中。為了挽救這個社會,我們大家一定要互相勉勵,確實的來實踐。能這樣,那麼這個世界就立刻會有所改善。謝謝各位觀眾,我們再見。

種善因得果(第十六講)

種善因得善果

(第十六講)

淨空法師講述

華藏圖書館錄影室

各位同學:

這一次我們在青年協會做了五次講演,在中華佛教圖書館也講過兩次,在香港淨宗學會講過一次,也曾經在現場答覆同學們的疑問。因為時間的關係,還有一些問題,來不及答覆,我將這些問題都帶回來了,藉這個機會給諸位解答,希望我們將這個解答的錄音帶,提出疑問的同修都能夠看到。現在我們按照這個順序來解答。第一個問題,這是一位同學問:「臨終見佛來接引,與臨終看到家人、家親眷屬來接引有什麼分別?因為他們都是往生的。」

這個問題很重要,也是對我們修行有否成就,關鍵的問題。念佛求生淨土,佛在經上講得很清楚、很明白。如果佛來接引,你的家親眷屬、朋友、道友,已經往生的人,跟佛一道來接引,那是真的、不是假的。如果臨命終時,只看到家親眷屬,而沒有見到佛菩薩,這是家親眷屬來接引,這是決定靠不住的,諸位要細讀《地藏經》就知道了。臨命終時所見到的家親眷屬,實際上都是冤家債主。佛在經上講得很清楚,他們跟你有冤仇,他們要來討債、要來報復,所以變現做你的家親眷屬,並不是真正的家親眷屬,這個理跟事都要懂得。你說:「他們已經往生了」,你怎麼能證明他真的往生?實在講我們說他往生,多半都是對自己安慰的話,他是不是真正往生,很難講!走的時候,有很好的瑞相,沒錯!這一生當中積善修福,來生生到人間,享大富大貴,生到天上都有瑞相。這個瑞相跟一般念佛往生的瑞相,幾乎沒有差別。所以我們單單從這個瑞相,還不能判斷他是否往生,除非在他臨命終時,確確實實他說:「佛來接引,我跟佛去了。」這才算是靠得住的。如果沒有這種情形的話,縱然有瑞相,也不能斷定他真的是往生。自己臨命終時往生的時候,決定得到佛來接引,你看《觀經》、《無量壽經》上都講得很清楚,無論是四土三輩九品,乃至下下品往生,都見到佛來接引。這是佛在經上說得很清楚,他曾經發這個願,要接引一切念佛往生之人。

所以你的同參道友跟佛一起來的,這是真的!像過去慧遠大師。慧遠大師往生的時候,像劉遺民他們這些比遠公早幾年往生的人跟阿彌陀佛一起來,這是真的,這證明他真的是往生。所以這個是我們一定要認識清楚的,千萬不能錯了念頭。如果臨終只見到家親眷屬,沒有見到阿彌陀佛,要記住決定不能跟他走,跟他走就上當了,一定要見佛,才可以跟佛走。

第二個問題,是有些同修說:「只念一句阿彌陀佛便可」。師父說:「要兼修六度萬行,那又如何解釋?」

念佛往生淨土,各人的機緣不相同,所以經典上也有種種開示,而祖師大德更是因人而說。可是最根本的,真的就是這一句佛號。這一句佛號要是果然念好,念的相應,那六度萬行都包含在其中。這個諸位看看蕅益大師的開示就明白了。在近代最著名的,如倓虛老法師所說的。倓老法師一生,所見到念佛往生真實成就的,有站著走、有坐著走,預知時至不生病的,譬如他在《念佛論》裏面所舉的四個人。修無法師,出家人,鄭錫賓居士以及他的弟弟,還有青島湛山寺的一個女居士,姓張的,張氏。除了鄭錫賓之外,修無法師跟這個張太太都不認識字,生活都非常清苦,他們就是一句阿彌陀佛念到底,決定沒有懷疑、沒有夾雜、沒有間斷,他成功了。

而倓老在佛七當中開示常常提到,諦閑老和尚有一個念佛的徒弟,沒出家之前做箍捋匠,中年以後再出家,他也不認識字,什麼都不會。倓老只教他一句南無阿彌陀佛,告訴他:「你念累了就休息,休息好了,你就接著再念」。這個方法妙絕了,一點壓力都沒有。無分晝夜,念累了就休息,休息好了就接著再念。他也不過是念了三、四年,預知時至,站著往生。往生之後還站了三天,等老法師給他辦後事,這多不可思議!他怎麼修的?就是一句阿彌陀佛。所以一句阿彌陀佛成功的例子太多太多了。

為什麼叫你還要讀經、要兼修六度?說實在的話,就是因為你的心不老實,你這一句阿彌陀佛念不下去,越念越懷疑,越念妄想越多,這是你不老實,所以才勸你受持大乘經典,修行六度。佛祖教化眾生的這些意思,我們要細心去體會,那就明白了。我們要是果真放下,一句佛號就行了,不能再懷疑。

如果有懷疑,一定要去研教、要去讀經,目的何在?把這些道理、事實真相,徹底明瞭,你就把妄想、分別、執著放下,你才回歸到老實,懂這個意思就好。

有人說:「對修小乘法的人去講大乘佛法,也算是謗法,這種說法是否正確?」

這個說法不正確。說法不契機,這是末法時代常常會有的。雖不契機,也不算謗法,為什麼?就眾生來說:「一歷耳根,永為道種」,他這一生不得受用,來生、後世會得受用。所以對於小乘人,乃至於對於其他宗教徒,不相信佛法的人,跟他講大乘佛法,也都是好事情。

他說:「我遇到有機會就希望勸人讀佛經,聽淨空法師或黃念祖老居士的講經音帶,肯定的人是不會馬上信佛的,這個作法有沒有錯?」

這個作法沒有錯誤,你是盡了你自己本份的責任,對我們熟識之人,我們的家親眷屬,我們的朋友,我們認識的人,我們有義務、有責任把佛法介紹給他,他信不信沒有關係!他相信很好,他不相信也好,我們的義務盡到了。將來他在六道輪迴,受盡了苦頭,你自己成佛作祖,將來再碰到,他會問你:「你知道這個方法,為什麼不告訴我?」讓我受這麼多苦楚。你就可以說:「我當年曾經告訴過你,你不相信,你能怪人嗎?」我們要是不告訴他,不介紹給他,是我們的過失,我們對不起人。我們把佛法特別是淨土法門,念佛往生介紹給他,我們對得起他,信不信沒有關係,這都是一樁好事情。

「去到有些道場,或見到有些寺廟,覺得某些出家人作法,與經教上所講的不太相應、不太如法,是不是應該避開?」

《楞嚴經》說得很好:「末法時期,邪師說法如恒河沙。」如果遇到這些事情,應當如佛所教,我們敬而遠之。敬是對他恭敬有禮貌,遠是不跟他學。所以能夠避開是可以的,但是避開不要傷害人的自尊心。聽說他講得不如法,邪知邪見,我們等他講完散會才離開,下一次就不要再來了,這樣好!不要等他話還沒講完,我們就離席,這個在禮貌上講不過去,我們講敬而遠之,敬這個心沒有了,一定等他講完散會,歡歡喜喜,下次不來了,這樣好!

底下一個問題說:「對一些已入魔道,而執著不悟,俗語說執迷不悟,應該怎麼辦?已被印心者,又是認識的朋友,應該如何處置?」

這些事在近年來,中國、外國我們常常會遇到,邪魅附身,用一般醫學上的術語,說他是神經分裂。我們中國民間所謂「神經病」這一類的。往往我們遇到的這些人,原本都是很聰明的人。讀書讀得很好的人,工作也做得很好的人,非常可惜,他遇到的佛法不是正法,但是他這個修學,也稱得上勇猛精進,如果他不認真的學,他也不會中邪,他很認真的學習,以後被魔附身。這個事情非常困難。我在早年,遇到同修有這個事情,這個情形跟你講的相彷佛,這個人跟我也是非常好的朋友,但是他執迷不悟。他跟一個上師去學密,非常認真,真正稱得上是勇猛精進;學了沒多久,我們感覺他就有點不對勁,但是他自己不知道。我們看他身體臃腫,他不是胖是腫,這面門發黑,本來他的皮膚是白白淨淨,門孔發黑,我就覺得這個不對勁。我到台中去請教李老師,我就問老師:「老師,怎麼辦?」老師說:「這沒法子,最好不要去理他,各有因緣。」以後沒多久,大概一、二年的時間,他就過世了。所以這也是跟一些鬼道打交道,所以這個人顯得陰氣很沈重。由此可知,我們學佛親近道場、親近善友,不能不小心,不能不謹慎。一旦是中了邪,回頭恢復非常困難,這是我們一定要小心謹慎。

這位同學問的是:「他有一件五戒的衣,爛了,怎麼處理?」這個事情是小事情。在家居士受戒只搭幔衣,不能用五條衣,這個諸位同修要知道。五條衣、七條衣、九條以上的福田衣,是出家人披的,不是在家人。在家居士只搭幔衣,就是有條沒有橫格子,這是同修們要留意。你仔細去看看戒經,一切都要依佛的教誨為準則,佛教給我們,依法不依人。現在在家居士受菩薩戒,居然還有搭五衣、七衣的,這是決定不如法。不僅是如此,即使是出家的法師,在一切場合當中,我們現在習慣上看到穿黃海青搭紅的祖衣,這個也不如法。這個世尊在《戒經》上明明告訴我們,出家要穿染色衣,所以叫袈裟色。袈裟這兩個字是印度梵語音譯的,它的意思就是雜色,不是一種顏色。

在我們世間,古時候中國跟印度人都差不多,紅、黃、藍、白、黑這五種顏色叫正色,五種正色。袈裟色是什麼?這五種顏色混合在一起,那就是雜色,這個才叫袈裟色,所以出家人披的袈裟,是這個意思,主要是從顏色上來說,是屬於染色的。出家人那個時候托缽,托缽的時候人家給的飲食,也叫做袈裟,那個飯跟菜也是混合在一起,也不是像世間人吃飯一種菜是一盤、一碗,中國古時候所謂列鼎而食,這就是菜有很多,出家人只一缽,飯跟菜都混合在一起,也叫袈裟,袈裟是雜染的意思。黃色是正色,紅色也是正色,這不是袈裟色,你要是穿黃海青搭紅祖衣,稱祖衣勉強,那不叫袈裟。袈裟是染色,袈裟不是正色。

佛陀在世的時候是染色衣,佛教傳到中國來,初期的時候也是染色衣,這個紅祖衣大概也是很晚,早年時候沒有這個樣子,這個都是佛門變了質的,我們一定要懂得、要明白,一定要遵奉佛的教誨。別人不做,我們不管他,現在是民主自由開放,誰也不能干涉誰,要從自己本身做起,這一點很重要。所以你這個衣爛了,沒有關係,你照平常衣服處理就好了。如果你對它恭敬一點,你將爛的衣服洗洗乾淨,或者是用乾淨的現在塑膠袋都很好,你把它埋在地下也行,把它沈在水裏頭、河裏面也行,或者你把它火化也可以,這是對它恭敬的處理。如果嫌麻煩,你把它洗乾淨折疊起來,把它包紮起來,做為垃圾處理也行,只要你的心恭敬、虔誠就可以了,不必在這些形式上,這個懂得就好。

另外一個問題,他說:「師父寄來的通訊太多了,現在又不知道如何處理才好?」

這個可能是你學佛時間久了,跑的寺廟太多了,道場多了,認識的法師多了,所以每個寺廟常常寄宣導的東西,像法會通知,一定是很多。尤其現在一般寺廟,也有很多自己的報刊、刊物,這是宣傳的東西,經常不斷的寄給你。你看看!如果是真正有價值,你可以傳給你的親戚朋友,這是正法,我們自己曉得了,也應該傳給別人。如果覺得不是正法,這些通知就可以當作一般垃圾正常處理就好,這個沒有什麼顧忌的。

這位同修問的問題,他說經上講:「生則決定生,去則實不去」,他問:「那去了還是沒去?」

這個問題有疑,一定要搞清楚,斷疑生信。如果這個疑問存在,縱然願心很切、念佛很誠,將來往生,經上講的,你生在邊地疑城。由此可知,這個疑慮不能不搞清楚。往生決定往生,為什麼說去則實不去?這個必須把十法界的真相搞清楚,如果你不瞭解真相,你當然聽到這一句話,你會生疑惑。可是這個真相也真的不好懂。法界是什麼?佛在經上跟我們講:「法界就是真如,真如就是法界」,真如就是本性,本性就是真如,本性就是真心。由此可知,法界是什麼?法界是自己的真心。這個話諸位聽起來,可能是越聽越不懂,法界怎麼是我們的真心呢?經上不是常講:「心包太虛,量周沙界」,那個太虛空,我們叫它做法界,法界是在心裏面,不在心外,所以佛在經上又說:「心外無法,法外無心」。盡虛空、遍法界是自己的真心。既然娑婆世界是真心所變的,極樂世界也是真心所變的,就能變的這個心來講,這才說「去則實不去」,你往那裏去?可是「生則決定生」,娑婆是自性變現,極樂也是自性變現,能變是一,所變是兩個不同的境界,確確實實從娑婆世界轉變成極樂世界,這是「生則決定生」。「去則實不去」。如果諸位對這個講法,還是迷惑、還是不清楚,那麼我們再做一個比喻來說。現在電視很普遍,幾乎家家都有。電視的螢幕是一個,頻道有很多,我們這個頻道是娑婆世界的頻道,另外一個頻道是西方極樂世界的頻道,這個大家好懂。譬如我們看電視,這個電視裏面的頻道,我們打開臺灣的頻道,我們看到臺灣的這些情況。我們另外撥一個頻道,這個頻道是香港的頻道,立刻就轉變,看到香港的景觀,這兩個決定不同的頻道,兩個截然不同的景觀、畫面,這就好比「生則決定生」,換個頻道。「去則實不去」,還是這個螢幕,螢幕沒有改變,臺灣的景觀是這個螢幕顯現出來的,香港的景觀也是這個顯示出來的,也是這個小螢光幕顯示出來。所以從螢光幕來講,「去則實不去」,那裏有去來?這個問題,希望你從這個比喻上細細的去觀察,可以破除你這個疑惑。而實實在在講,法界就好比是螢幕,好比是電視的螢幕;十法界好比是十個頻道,一真法界是另外一個頻道。由此可知,一切有情眾生試問有沒有生死呢?沒有!佛法講不生不死、不生不滅,真的不是假的。生死是一回什麼事情?變換頻道而已,那有生死!

這個變換頻道,我們希望越變越殊勝,越變越好,這是我們的期望,是一切有情眾生的期望。頻道裏面真正達到究竟圓滿的美好是佛法界,成佛、成菩薩,這是最美好的。頻道裏面境界最差的、最淒慘的,是地獄法界。頻道能夠選擇嗎?能。用什麼方法選擇呢?善惡就是那個頻道的標準。你要想選好的法界,佛法界、菩薩法界、聲聞法界、緣覺法界,你一定要斷惡修善,要離一切染汙修清淨心,你這個頻道就越換越殊勝。如果你要是繼續不斷還在那裏妄想、執著,還在那裏為非作歹,增長貪 癡慢,那你的頻道就越換越差,這就是六道輪迴的現象,我們不能不知道。

下面問題是印光大師說:「老實念佛,行住坐臥不離念佛」,如我現在每日讀誦《無量壽經》,念佛時間少了,有無影響往生的資糧?」

印光大師的話說得很對!你做的也沒有錯,讀經的時間多,念佛的時間少,還是一樣往生。楞嚴會上大勢至菩薩告訴我們:「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那麼試問,我們念《無量壽經》是不是念佛?當然是念佛。這就是說明,讀經跟持名沒有兩樣。讀經是憶佛,讀經是隨文作觀。展開經本,看到經文,我們心裏面充滿了西方極樂世界依正莊嚴,這就是屬於憶佛;憶是心裏頭想,心上有,所以那就是念佛。念《無量壽經》、念《阿彌陀經》、念淨土五經一論,都算是念佛,所以念經跟持名是一不是二。祖師說得對,你做得也沒錯,不要疑惑就好。

問:「一向專念,除了淨土五經及佛號,不雜其他拜懺、法會、經典,如助念隨喜、念《地藏經》也算夾雜嗎?」

這的確是要辨別清楚,一向專念是佛在《無量壽經》上所說的,教我們念佛往生重要的方法,是「發菩提心,一向專念阿彌陀佛」,這個就決定得生淨土。不夾雜、不懷疑、不間斷,就符合大勢至菩薩所講的念佛的要領,他老人家講的是:「都攝六根,淨念相繼」。這兩句話用現在最簡單,大家很好懂的話來說,就是不懷疑、不夾雜,那就是淨念,不間斷就是相繼,「淨念相繼」!「淨念相繼」必定是「都攝六根」,所以我們只要做到不懷疑、不夾雜、不間斷就行了,念佛的功夫就很純了。

的確拜懺、做法會是夾雜,乃至於淨土五經之外的經典,也算是夾雜,這個不可以不知道的。那麼我們在去年,曾經講過《金剛經》,算不算夾雜?是夾雜。夾雜為什麼要做呢?不得已而做。是因為看到這些年來,同修們念佛的功夫不得力,不得力的原因在那裏?沒有看破、沒有放下,所以我們將《金剛經》詳細講一遍,目的是幫助大家看破、放下;看破、放下之後,還是歸到老實念佛,用意在此地。並不是叫大家依《金剛經》的方法去修學,是用這個方法幫助我們看破、放下。看破就是徹底明瞭宇宙人生的真相;放下,世、出世間法從此以後,不要再掛在心上,這一句佛號才有力量,這一句佛號才能夠相應,這個道理在此地。

助念,同參道友在臨命終時助念,這個不是夾雜,這是自他兩利,因為你助念的時候,也是一句佛號,你念得更懇切、念得更真誠,想幫助病人往生,這不是夾雜。可是念《地藏經》,的確那也是夾雜,這個我們要懂。為什麼對亡人的時候,我們還要念《地藏經》?是唯恐他沒有往生,他要沒有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如果是墮在惡道裏面,念《地藏經》對他好處很大。由此可知,念《地藏經》,做這些超度的法事,不是為自己,是為別人,我們做這個事情,捨己為人,捨自己一天、二天的時間,去幫助別人,這也是好事。所以一定要辨別清楚,然後自己就有判斷力,我該不該去做。偶而做個一次,並不是經常做,對自己沒有什麼妨害,而對別人也有利,這也算是好事情。

這裏面是有十幾位同修,大家提出這個問題,我想這些同修,這幾天都參加我們的法會,非常的難得。他的問題,我在此地念一遍,「弟子連日來,聽聞法師慈悲開示,謝謝你教導,有如當頭一棒,打醒了弟子們多年所謂的修行。修行觀念上有了錯誤。弟子們業障深重、福慧淺薄,還有一些身為家庭主婦未能前來聞法的佛弟子們,他們非常需要聽聞法師如此切身關係的法要灌頂,願法師慈悲常住。同修們發心,可否將師父此次《清淨平等覺》的精華錄音帶,流轉住世,令我等時刻警剔自己,務將佛法溶入於日常生活中。」

這是一個建議,很好!可以這麼做。其實這個錄音帶好像已經做成了。我到深圳的時候,悟弘師好像就帶了兩套,我們一套帶到深圳,好像另外一套帶到北京。可惜的是時間太短,我離開香港,沒有想到這一轉眼就是七年的時間。七年不是一個很短的時間,為什麼離開那麼久?我也跟諸位說得很清楚,香港的法緣過去是雷太太跟我聯繫的;雷太太往生之後,就沒有人再跟我做聯繫。佛法、世法都在一個緣字,緣聚就成熟了,緣散了就消失了,所以我們學佛人,不能不重視這個緣字。自己縱然有很好的善根福德,有很強烈的願望,但是沒有緣,都不能成就,古今中外無不如是。

我自己本身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我在家的時候,有一批在家的同參好友,出家的時候,也有幾位志同道合的同參,那麼到今天,我還在講臺上,算是有一點小成就。過去這些朋友,同參道友,都退轉了、都沒有了,原因在那裏呢?在緣。我如果沒有遇到韓倓老居士,我也一樣退轉,也一樣沒有了,所以護法的緣太重要太重要了。她明瞭,她有心幫助我,讓我有機會在講臺上學習講經,幾十年不中斷,每一個星期至少要講二、三次,這是最少的。時間不長,大多數的時間,差不多一個星期總是五次到六次,累積四十多年,才有這一點成就。這個機會一定需要人幫助,弘法也是如此。你看香港過去是雷太太一個人出錢出力,邀請我去講經,她沒有了,再就沒有了。你看新加坡,新加坡李木源居士一個人,如果不是他,新加坡道場很多、法師很多、居士很多,那一個發心來請我呢?發心請,不是一句話、二句話,「我邀請法師」,那有那麼簡單!你需不需要道場,道場要租借;你要找那些同修來聽。你請法師,至少法師往返的飛機票;到這個地方的生活起居要照顧,不是容易的事情,不是說一句話就行了。

有一個真正帶頭、真正負責的人,有李木源居士,我們在新加坡才有十年弘法的機會。所以才曉得往往佛法的興衰,在乎護持的一、二個人。這個護持的功德,跟法師弘法講經的功德沒有兩樣,它是相輔相成的,沒有得力的護持,佛法不能弘揚,法師再好也無能為力。你有心護持、有力量護持,沒有法師來講也不行,一定要這兩個配得恰恰好,弘法利生的工作,才能做得圓滿。

這一次香港,我回來看了一看,香港的同修們,其他道場我不知道,我所接觸的你們的圖書館跟青年協會,特別是青年協會護生會,這些都是我的老聽眾,是我們的老同參、老朋友。這些年來沒有進步,無論在道業上、在修持上、在佛教事業發展上,都沒有進步,這是很遺憾的。我看了,我也發心,雖然年歲大了,我也願意幫助大家,但是現在香港的房地產實在是太高了,我這一次去大約問了一下,雷居士他住的家,公寓房子,二千四百尺,我問一問房價大概要多少?現在這個價值差不多要美金五百萬,把我嚇一跳!新加坡的房地產已經算很高了,我們買了一棟大樓,美金才七百五十萬,香港二千四百尺就要五百萬,我們沒有這個力量!所以希望同修們自己提供道場,我會抽出時間到這個地方來跟大家聚會,幫助大家來修學。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此地,希望這個帶子,同修們能夠看到。

種善因得善果第十七講)

種善因得善果

(第十七講)

淨空法師講述

華藏圖書館錄影室

各位觀眾大家好:

今天,我們談談現代這個社會迫切需要的,就是佛法。早年歐陽竟無大師在第四中山大學的講演,他的講題是:「佛法非宗教、非哲學,而為今世所必須」。他說這個話到現在,已經有半個世紀多了,他是在民國十二年講的。到今天我們在世界每一個國家地區,所見到的、所聞到的,深深體會到歐陽大師這句話的正確性,肯定佛法是一切大眾所必須的、是社會所必須的、是這個世界所必須的,唯有佛法能夠帶給個人的幸福、家庭的美滿、社會的和諧、世界大同。佛法既然如此迫切需要,非常可惜弘法的太少了,真正能夠發心弘法,就是大眾的恩人。所以我在這麼多年來,總是處處勉勵年輕人、勸導年輕人要發心,真正能做到捨己為人、捨己為法,這就是真正的菩薩。為法是為覺悟眾生之法,挽救世道人心之法,這個就是佛法。現在佛教這些名詞、術語,被社會大眾誤解、曲解的太多,所以有一些名相,在講解的時候,必須要加以說明,以免發生誤會。

弘法利生是佛家的大事,釋迦牟尼佛在一生當中所表現的,就是我們的模範,他以究竟圓滿的智慧,指出眾生一條幸福美滿的大道。他老人家以身作則,作出榜樣給我們看,確確實實展現出看破。所謂看破,就是對於宇宙人生的真相,徹底明白了,徹底瞭解了,這叫看破。放下是心地真正清淨,不是說放下,什麼事情都不做,那你就誤會了。它是放下是非人我,放下貪嗔癡慢,放下妄想、執著,所謂放下是放這些。然後為一切眾生服務,這就叫菩薩行。

菩薩行有六個原則,第一個是布施。布施就是捨己為人,無條件的奉獻給眾生、奉獻給社會,盡心盡力將自己本分的事情做好。我們在社會上過的是什麼樣的生活方式,從事某一種行業的工作。就在自己生活環境、行業工作上,敦倫盡分,做到究竟圓滿,給同行作一個好榜樣。也跟其他不同的行業,做最好的啟示,使他們看到、聽到能有所覺悟,能夠循這個原理、原則去修學,使各行各業、各種不同生活方式的眾生,都能達到究竟美滿,都能夠獲得真善美慧的享受,這是世尊一生教導我們,表演給我們看的,我們應當要細心的去體會。

我們以「學為人師,行為世範」,這個角度來讀佛經、來觀察佛的教化,就不會迷失方向,不會曲解佛的真實義。開經偈上說得好:「願解如來真實義」,所以自己一定要有良好的修學態度,我們才能夠得到佛陀教學真實的利益,通常在佛學名詞講「佛法殊勝的利益」,是說的這些。

年輕人接觸到佛法,也很想發心,可是那個心就發不起來,這個原因在那裏?我們一定要把這個原因找到,然後把原因消除,自自然然就一帆風順。根本的原因總離不開兩種執著—人我執、法我執。人我執就演變成煩惱障,法我執就演變成所知障,兩種障礙障住了你的自性。這是你的菩提心為什麼發不起來,你修學佛法的經典,為什麼不能夠契入;換句話說,為什麼不能理解佛的真實義,毛病就出在這兩種障礙。這兩種障礙的根源,就是兩種執著。

佛法所說的是宇宙人生的真相,這是一門大學問,深廣無盡!雖然是一個深廣無盡的大學問,它有綱領可以掌握。如果你掌握了綱領,修學就有門路了。這個綱領是什麼呢?就是一心、一性,心性是綱領。心,我們講真心,性是本性。禪宗修學的目標—明心見性,這是抓到了總綱領,所以宗門的修學叫頓超、頓悟。現在的人參禪為什麼不能開悟?他知道這個綱領沒錯,但是這個綱領他拿不到,剛才講的他有二障、他有二執。二障、二執不破,綱領給你講得再多,也沒有用處,說得不好聽的是廢話而已。為什麼?說法不契機,理沒錯,契理不契機,佛說那叫「閑言語」。閑言語用今天的話來說:廢話。

好心的同修,真正希望在這一生當中,能為佛菩薩、為眾生做一點好事的人,你不能不懂這個道理,不能不瞭解這個事實真相。所以修行從那裏學起?從發心,發菩提心,四弘誓願第一句:「眾生無邊誓願度」,你要真正發這個心,就是要發心捨己為一切眾生。我的學習是為一切眾生,我的生活也是為一切眾生。我為什麼要吃飯,為什麼要活在這個世間?就是為一切眾生,絕不是為自己,這是「眾生無邊誓願度」。我今天求學學佛法,認真努力是為一切眾生學,是希望幫助一切眾生開悟,當然你的修學,一定是自己先開悟,然後幫助一切眾生開悟。真正的目的是幫助一切眾生開悟。那麼換句話說,自己的成就,自己開悟,自己成佛,都是一種手段,不是目的,目的是普度眾生,這個道理不能不明了。然後曉得自己點點滴滴是為一切眾生,沒有自己!這樣一來,你的兩種執著才能夠脫。

你學佛為什麼學不好?起心動念為自己,這是大毛病,自己修行證果是為主、主目的,度眾生是次目的,你錯了。換句話說,你也開不了悟,你也成不了佛,你也度不了眾生,你顛倒了。佛法的教學,主目的是度眾生,自己開悟修行證果是手段,不是目的。為什麼用這個手段呢?這個手段是與事實真相相應唯一的手段,因為一切法是從一心裏頭變現出來的,《師地論》裏頭所謂:「三界無別法,唯是一心做」。不僅是三界,十法界、一真法界,離不開一心。宗門修一心,淨土也是修一心。所以佛在經上才明白的告訴我們:「念佛是無上深妙禪」。我想學佛的同修,縱然沒有得到經典的原文,一般在經論的註解,祖師大德的開示註疏裏面,這一句話決定不生疏,你也看過很多遍,你也聽過很多次。為什麼還不能夠死心蹋地的念佛?換句話說,看,還不等於白看;聽,也是白聽,自己沒有絲毫的反應,說的不好聽的話,叫麻木不仁!如果是一個聰明、伶俐漢,一看一聽,他就會有感觸,他會驚訝,他會深深的反省。而後選擇修學的法門,不是像一般人聽了、看了,不痛不癢,含糊籠統的過去,這樣的修學怎麼會有成就?

古來的大德,愛護學人,痛下針砭,有打有罵,但是那種教育的手段,在今天不適用。不是不適用,是現代人反對、不許,不許可體罰的方式。而不曉得體罰的教育,在真正教育裏面,是一種非常好的手段。我過去求學,李老師常常跟我們說,他在小時候念書,凡是被老師罰過的,罰跪,而且還跪磚頭,那一種學習,一生永遠不會忘記,這是教育裏面好的方法。打!打什麼?打記性,這個地方不熟,被老師打過了,永遠記得。我們接觸他老人家八、九十歲的時候,講經說法,引經據典,隨手拈來,他告訴我,為什麼還能記得?小時候被打的。現在人沒有受到這種教育,所以讀過的東西,隨讀隨忘,不能記憶,當然更沒有反省的機會,他怎能夠深入?所以現代只有勸導,完全要靠個人猛醒覺悟,勇猛之猛,反省之省。自己要不肯警覺,勇猛精進,沒有人來督導你,這是這一代學習困難之所在。縱然遇到善知識,善知識也不能用從前這樣好的手段,這個是現代共業所造成,那有什麼法子?

雖然科技比從前發達,經本得來容易,實在講這些事情有好有壞。好,是不像從前得一本經論非常艱難,有些書籍一生希求都求不到。譬如宋朝時候王龍舒居士會集《無量壽經》,他何嘗不曉得《無量壽經》在當時有五種原譯本,他一生當中只看到四種。唐朝翻譯的《大寶積經無量壽如來會》這一部分,他一生都沒有機緣見過,這是從前的困難處。現在印刷術發達,個人家裏面都可以收藏一部《大藏經》,這很平常的事情,這是比從前好。

而不如從前的地方,似乎有過之而無不及。從前得來不容易,而且得來多半是自己去手抄,經典流通量太少了。要想讀經書到那裏去?找大的寺廟裏面藏經樓。藏經樓就是圖書館,到這裏面借來抄,那時候沒有複印,只有自己手抄,抄過的本子印象深刻。現在的經論太多,隨手拿來,所以心生輕慢心,這個是讀書的心態不如古人,所以成就當然也就遠遠落在古人的後面。經典得來容易,尊重的心沒有了,求學的心態下降了。這是今天雖然科技發達,我們的修學依舊遠遠比不上古人,道理在此地。試問今天有幾個人肯手抄經?不但這個沒有,細讀、精讀都很少見。展開經本,含糊籠統,當作一般報章雜誌這樣看過就完了,他能體會到什麼?

有同修發心,很想講經說法,他來告訴我,「他要先求開悟,悟了之後再講經說法」,沒錯!來問我:「這個作法錯不錯?」沒錯!問題你在這一生當中能開悟嗎?不可能!這是就一般人而論,我們說話客氣一點、謙虛一點,我們不敢說他,他也許是天才、也許是佛菩薩再來,那是另當別論。就一般人而論,開悟是不可能。你看倓虛老法師往年在香港講經的時候常說,他有個小冊子,大光法師給他記的,《念佛論》裏也講過。他一生當中見過許許多多宗門的大德,他們的功夫得定,他見過,也聽說過得禪定,參禪得定,真的是入定。像虛雲老和尚一入定,七、八天、十幾天,或者是一、二個月,他入定了。出定的時候,精神飽滿,你問他,他覺得沒多久,我在這裏入定,大概只有幾分鐘的時間,定中境界幾分鐘的時間,實際上人間己經一、兩個星期。

年譜裏面有一個記載,我相信諸位看了之後,印象一定很深刻。有一年過年的時候,虛雲老和尚住茅篷,一個人住茅篷!他鍋裏面燒了一點芋頭,住山生活得很清苦。火生了,芋頭在鍋裏面煮,他在旁邊打坐入定了,這一坐入定大概有二個星期。茅篷附近是寺廟,這寺廟裏有一些出家人,看到虛老和尚二個星期都沒有出來,年都過了。於是有幾個人到茅篷裏去探訪他、去看他。看他的時候,他老人家在那裏打坐,他們就拿引磬在他耳朵旁邊敲,敲引磬是叫他出定。他出定了,看到他們來了,「你來的正好,我鍋裏煮的芋頭,我們一起吃。」結果鍋蓋一掀開,鍋裏頭已經長草了。他一看驚奇了,怎麼回事情?人家告訴他:「你入定多久?」「才一會!我鍋裏燒的芋頭,還不曉得有沒有燒好?」兩個星期。這是講什麼?得定。是不是開悟?不是的。得定的是真有,開悟的, 老說他一個都沒有見到過。不但沒有見過,連聽都沒有聽說過。

諸位才曉得開悟難!得定跟開悟相差太遠太遠。諸位要曉得,得定是什麼?伏煩惱。跟我們念佛裏面講功夫成片,伏煩惱。開悟是斷煩惱,你煩惱不斷,你怎麼能開悟?大乘經論裏面講得很詳細。什麼叫開悟?見思煩惱斷了,塵沙煩惱斷了,無明破一分,這叫開悟,大澈大悟,明心見性。所以開悟了,那是什麼地位?圓教初住菩薩,別教初地菩薩,不但六道凡夫裏沒有開悟的人,有得定的。有得定,他能夠生到色界天,能夠生到無色界天。色界十八層天,無色界四層天。

這些人這麼多層次,就是他定功的淺深,都是得定。定功越深,他的位次就越高。再高的出了三界。阿羅漢得九次第定,比非想非非想定還要高一層,出了三界。辟支佛的定功,比阿羅漢更高,沒開悟!阿羅漢、辟支佛沒開悟!這大乘經上佛講得很清楚,他們只得到少分的解脫。三德密藏是講的法身、般若、解脫,阿羅漢、辟支佛只得到少分的解脫,法身他沒有,沒有證得,般若他沒有。經上講得這麼清楚、這麼明白,我們若不能夠領會、不能夠體會,這個經真的叫白念了。我們明白這些道理才曉得,自己認真反省反省,不可能!不要說開悟不可能,我們今天得定都不可能。得定是小道,小功夫我們都做不到;開悟是大道,我們怎麼可以得到?

今天我們發心弘法利生憑什麼?李老師過去教我,憑真誠心,他老人家教給我訣竅—「至誠感通」,因為你要弘法,你就一定要通達佛法,通達世間法,世、出世間法你都要通達。通達,你本身沒有這個智慧、沒有這個能力,你怎麼個通法?你不是上根利智;換句話說,你修學在這一生當中,開不了悟,那就沒法子通了。中下根人學教,學教要學到那一天你才能學通?我們的壽命有限、時光有限,也辦不到。唯一的方法就要靠三寶加持,要依靠佛菩薩的感應,叫感通,這是一個方法。這個方法,我們可以做得到,說老實話,這並不是上根利智,也不是中根拼命在那裏求學,我們唯一的方法—感應!

三寶的加持,怎麼樣才能得到感應?誠!真誠,真誠到極處,就得佛菩薩幫助,就得佛菩薩加持。我這一生講經說法,就是得李老師教導的,一生當中決定不自欺、不欺人。如何能做到真誠?一定要捨棄自私的念頭,念念不要想自己,念念念眾生。我能夠這樣做,也是早年得力於章嘉大師的教誨,大師教給我:「真誠為佛法、為眾生,自然有佛菩薩護念,有佛菩薩照顧。」他說:「你一生為自己都不要操一點心。」我聽大師這個話,很受用!我知道我一生的際遇,無論是順境、無論是逆境,都是佛菩薩妥善替我安排的,決定是有利益的。逆境也有利益,所以我在境緣當中,能夠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一切都隨順,什麼都好,決定沒有計較,一切事順其自然,我過的是這個日子。這樣的心情才能得到佛菩薩感應。

所以我在香港講經,你們有些同修聽到、也看到,有一位法師提出一個問題,這個問題說:「法師,你講經為什麼沒有預備、沒有講稿?」我聽到他這一問,我也笑笑,「我講經從來不用講稿,從來沒有去準備。」我在李老師會下學習的時候,就沒有講稿。但是我要求學生們,你們一定要寫講稿,你們不寫講稿,你學不出來。我不寫講稿,我有我的條件,我這個條件你們沒有。第一個,我的心態跟你們不一樣,我沒有為自己,你們起心動念還有我、還為自己,你這一點比不上我。第二個,你們的秉賦不如我,我看了之後、聽了之後,我能夠記得住,所以我不需要用文字幫助。我聽李老師講經,他教給我們是用複講小座這個方法來訓練。我今天在新加坡教學生,也用這個方法。這個方法從那裏來的呢?過去有同學問我,這個方法是從阿難尊者傳授下來的。當年集結經藏,就是複講,等於我們今天講複小座。

所以佛教裏面教導講經的方法,是阿難尊者傳下來的,祖祖相傳。我聽李老師講經,我聽他一個小時,我到第二天、第三天再去複講,我至少可以講到五十五分鐘,跟他的距離非常接近,我有這個記憶力,有這個能力。你要有這個能力,你也可以不要寫講稿,你要沒有這個能力,你就一定要好好的去寫講稿。所以在同學當中,過去我跟李老師學講經,我們同班同學當中,我學得很輕鬆。我們同學,每一個同學都學得很苦,這就是各人具備的條件不一樣。我能得到諸佛菩薩的加持,你得不到!不是佛菩薩特別照顧我、特別歡喜我,沒有這個道理,佛心清淨、平等。得到加持唯一的方法,是你的心清淨,你的心真誠、清淨,你就得到佛菩薩的加持。如果再加上慈悲,加持的力量就更顯著。這個事情不能作假。世法作

假都不能成就,何況佛法?善導大師教給我們:「一切要從真實心中作」,真幹!不能作假,絲毫之假都摻不得;換句話說,一念之私都摻不得。摻一念之私,你的真誠就沒有了;換句話說,你的感通也沒有了。這是現代真正想發心走弘法利生這一條道路,不能不知道,不能不明了的。你曉得之後,你就要認真努力修學。

對於個人的生活,不要再去多想,生活再艱難、再苦,也不怕。如果希望自己生活優裕一點、過得好一點,這個念頭就錯了。世尊在入滅之前,教導弟子「以戒為師」,這個大家知道的。還有一句話,你曉不曉得?「以苦為師」,你怕吃苦,那怎麼行?我在早年修學期間,我過過十五年的苦日子。有些出家我們同參道友看到我那個樣子都搖頭,他們吃不了的苦,我能吃,我吃得很自在,我沒有感覺到苦。別人在旁邊看到我很苦,我自己沒有感覺到苦。孔老夫子讚歎顏回,「顏回居陋巷,一簞食、一瓢飲」,孔夫子說,人家過這種生活不堪其憂,可是「回也不改其樂」,顏回自己沒有感覺到苦,很快樂!見到人都歡歡喜喜的!

身體在這個世間,吃飽、穿暖就夠了,有一個小房子能遮避風雨,不就足了,還要什麼?還要的是天天能讀經、天天能聞法、天天有這些同參道友在一塊研究討論,這個多快樂!我過的是這個日子。你們現在這邊同修,有很多到慈光圖書館參觀過,我過去在慈光圖書館住在大殿後面的樓上,我住的地方多大?兩個榻榻米,我住的地方。生活非常簡單,換洗衣服只有兩套,薄薄的一個被蓋,髒了都是自己洗,那時候還用蚊帳,生活非常簡單、非常快樂。

今天社會也富裕了,這樣的苦日子,不但你們見不到,你們聽也聽不到;換句話說,你想過這個日子,沒有了。可是富裕裏面這個生活學道,真的是難!為什麼?容易增長貪 癡慢,這個麻煩大了。眼前樣樣都具足、樣樣都完備,你那個心不容易放下。不像我們那個時候,我們手上的經書只有幾本,行李就是一個背包,手提幾本書,背個背包就走了,家產就這麼多,什麼都沒有,所以是無牽無掛、無憂無慮。真正放得下,為什麼放得下?沒有東西好放。你們現在放下,難!太難太難!這是真正發心講經的同學們,應當深深反省的。你要不突破二障,不捨棄二執,永遠堅固的障礙你,你要想成就,非常非常困難。你的願是善願,你的心是好心,可是你要是不排除這些障礙,你的善願、好心都不能夠圓滿,這是非常非常的可惜!換句話說,你是不是真做,真正捨己為人,突破二障、放下二執,還是可以做得到的。那麼你的心願依舊可以圓滿,你可以與諸佛菩薩同心、同願、同德、同行,這樣求生西方極樂世界,當然有把握。

這是在此地,我借這一點時間,奉勸諸位發心弘法利生的同修們,無論你是在家或者是出家,這個沒有關係。在家發心像李炳南老居士,過去泰國高相如老居士,自古至今在家居士,發心弘法利生的人很多很多,這些人都是我們最好的榜樣。他們的成就,實在講就是李老師他這種心得傳給我們,「至誠感通」。我們要不靠「至誠感通」,沒有第二個方法,可以達到這個目標。希望大家共同的努力,佛法能夠常住世間。今天就講到此地,謝謝諸位。

種善因得善(第十八講)

種善因得善果

(第十八講)

淨空法師講述

華藏圖書館錄影室

諸位觀眾,前些時候有同修問我:「學佛要不要做慈濟的功德?」

這一句話的理念,我們必須要清楚。整個佛法可以說就是一個大圓滿的慈濟的功德,慈濟功德就是全部的佛法,可是你一定要把這個名詞,這四個字的意思要搞得清清楚楚,不能夠有絲毫的含糊。如果把意思搞錯了,不但佛法的功德你得不到,實在說,什麼叫做佛法,你也迷惑了。這個名詞,「慈」是慈悲。慈悲是發之於真誠心、清淨心、平等心、正覺心。從這裏面發起的作用叫慈悲。慈悲表現在外面,就是對於九法界的眾生,平等的關懷、平等的愛護、平等的幫助,這個叫救濟、叫慈濟。「濟」就是濟助的意思。那麼濟助的範圍是無限的深廣,這裏面如果與真誠、清淨、平等、覺相應,那就是佛法,那叫做功德。如果與真誠、清淨、平等、覺相違背、不相應,這個慈濟是世間法,佛稱它作「有漏的福報」,他所修的是「有漏的福報」,不叫做功德,叫做福德,是慈濟的福德。

功德跟福德的差別在那裏?如果從果上來講,功德一定是脫離三界六道輪迴,至少也要證得阿羅漢果,那就是功德。如果我們把標準再往下降,降到你能夠證得小乘須陀洹果,這就是功德。如果連小乘須陀洹果得不到,大乘初信位的果位得不到,那就是福德,就不算是功德。由此可知,功德的標準,必定能夠叫你依照這個方法修學,可以證得阿羅漢果、可以證得初信位的菩薩果位。證得這個果位,小乘的須陀洹,大乘的初信菩薩,在三不退裏面,他就得到位不退,所以他是屬於功德。也就是說,雖然他沒有離開六道輪迴,但是他決定不會墮三惡道,而且如經所說,他在六道裏面,天上人間七次往返,這頂多七次,不會到八次,不管有沒有佛出世。有佛出世,他聞經、聞法修行,他出三界;沒有佛出世,他叫獨覺,因為他過去修的慈濟善根深厚,他就屬於辟支佛這一類,還是天上人間七次往返,就脫離三界六道了,這才叫功德。

功德跟福德,一定要辨別清楚,然後才曉得我們這一生所修的,是屬於功德還是屬於福德。功德裏面最殊勝的,十方一切諸佛都讚歎的,那就是勸人求生西方極樂世界,給諸位說,這是最大的功德,無比殊勝的功德,如果講慈悲、救濟,這是達到究竟圓滿。救濟,不是說他缺少吃的,我們送一點糧食給他;他缺少穿的,我們送幾件衣服給他,這能解決問題嗎?世間聖人告訴我們,所謂是:「君子濟急不濟貧」,貧沒有辦法救濟。急難要救濟,像現在世間災難頻繁,許許多多地方有旱災、有水災,這種天然災害,讓他蒙受物質上很大的損失,這個時候他沒有衣服穿、沒有飯吃,我們去救濟他,這是應該的。為什麼不能濟貧?你要是濟貧,你就害了他,他一定是懶惰、懈怠,什麼都不想做。為什麼?有救濟。這個結果到最後,必定對社會造成嚴重的傷害。這個事情,我們在美國看得很清楚,這些先進開發的國家,社會福利好,人民失業了,國家有救濟金給他。所以我們在美國許多大城市,諸位只要細心去觀察,你就看到不少的年輕人,遊手好閒,他什麼事情都不做,靠什麼生活?靠救濟金。所以救濟金長遠濟貧,讓這些年輕人、有為的年輕人,讓他們墮落了。為什麼呢?人有懈怠、懶惰的習氣。我們看到這些年輕人,長得都不錯,每天在歡樂場中去鬼混,夜晚露宿街頭,公園、公共場所常常看到有人在那裏睡覺,那些都是領救濟金的。由此可知,國家原來做社會福利,是一番好心,沒有想到後面產生這麼大的副作用。

所以佛法裏面的救濟,不講財物,不講物質,為什麼?出家人沒有財物、沒有物質,釋迦牟尼佛一生,當年的僧團,大家曉得,他們是日中一食,樹下一宿,全部的財產就三衣一缽,所以在物質上,他拿什麼去救濟人?沒有!然後我們才恍然大悟,佛是對九法界眾生真正的慈濟者。九法界眾生多苦!佛救助他們,幫助他們離苦得樂,這不是慈濟是什麼?離苦得樂,要曉得苦從那裏來的?怎麼發生的?樂從那裏來的?你要明白這個道理,要瞭解事實真相,然後你才有方法幫助他。佛在大乘經裏面說得太多,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那來的苦!智慧,圓滿的智慧,對於宇宙人生無所不知、無所不能,這種智慧能力是一切眾生本來具足,不是從外面來的,所以佛是用平等心看一切眾生,為什麼?本來平等、本來沒有差別。不平等、差別,是眾生的錯覺,是眾生的迷惑過失,不是正常的。原本是平等,現在為什麼不平等?這個平等在佛法裏面,就是講的一真法界。諸佛與法身大士他們居住的環境,他們生活的空間叫一真法界。為什麼叫一真?因為他們用真心。真心所現的境界,就叫一真法界。《華嚴經》是一真法界,《無量壽經》、《彌陀經》、《觀無量壽佛經》都是一真法界,這是大家都曾經讀過的。你看看毘盧遮那佛的依正莊嚴—華藏世界,西方極樂世界的依正莊嚴,我們看了真正生起無限的羡慕、向往之心。古大德常說:「不讀《華嚴》,不知佛家的富貴」。佛家是誰?就是自己。換句話說,不讀《華嚴》,不知道自己本來的富貴,自己原來就是這樣的。

那麼我們的富貴、我們的自在,何以又喪失掉了,變成現在這些差別現象?佛說這一切眾生把真心忘失掉了。給諸位說,真心是不會失掉,失掉怎麼叫真?迷失了,迷了真心,把真心忘記掉了,是有,忘掉了,找不到了。於是在日常生活當中所用的是妄心,妄心就是迷惑的心,真心就是徹底覺悟的心,所以說真妄不二。我們迷了,在六道裏搞輪迴,用的什麼心?還是用這個心,不過這個心是迷而不覺。佛菩薩用的心,跟我們相反,覺而不迷!差別在此地。迷有淺深廣狹不同,所以這裏面差別就太大太大了。大到無法說,說不清楚,於是佛以善巧方便把它歸納,歸納為十大類,這就好說,十類就好說,這稱之為十法界。

十法界從那裏來的?從迷來的,迷邪染來的。一真法界呢?一真法界是覺正淨,就是這麼一回事情。眾生迷得太久,迷得太深了,正如經上所說,無量劫以來,都是執迷不悟。雖然有時候遇到佛法、遇到善友,給你開示,你聽了也點頭,也覺得是對。可是聽完之後,境界現前,老毛病又犯了,依舊是過迷邪染的生活,這就苦了。這種情形,經論裏也說得很多,特別是《地藏經》,你看《地藏經》上對於這一類的眾生,接觸佛法似悟非悟,佛菩薩表現得非常的感歎,眾生難度!難就是他這個迷執太深了,時間太長,這一下轉不過來。

十法界佛給我們說,因為你妄想、分別、執著,這三樣東西都有,而且都非常堅固,這是迷的最深的,這個境界就變成六道輪迴的境界,把一真法界變成六道輪迴。環境是人心變的,佛在經上講的是真話,事實真相是境隨心轉,境就是我們生活的環境,是隨著我們的心在轉變。你心善,環境就變好;心不善,環境就變壞。科學家迷信科學、執著科學,一迷一執就不能解決問題。科學家不相信佛的講法,為什麼?他認為大自然界,不是人力能夠控制的,不是人力能夠轉變的。像旱災、水災、地震、海嘯,這許許多多的自然災害,他們都認為這是物理,好像與人心沒有關係,其實錯了。這是什麼?這是分別科學、執著科學、迷信科學,想用科學的方法來幫助解決這些困難,永遠做不到!

佛的智慧健全,佛的智慧圓滿,告訴我們事實的真相,與這些物理、生化不相干。物理、生化這是表層的現象,不是它所以然的原理。所以然的原理就是一切眾生的妄想、分別、執著,這是根本的因素。這三樣東西最嚴重的,境界就變成地獄。隨著妄想、分別、執著的輕重,才分做餓鬼、畜生、人、天這個六道。

六道是一個界限,我們稱作三界。這三界是什麼?這個大界限裏面,又有三個小界限,這三個小界限叫欲界、色界、無色界,看你妄想、執著的輕重。執著重的,欲。貪著五欲六塵,我們今天講物質的享受,嚴重貪著物質的享受,你就出不了欲界。這是講六道裏面,出不了欲界。欲界裏面,包含的有天,欲界有六層天,從四王天,從下面往上說,再上去就是忉利天。四王天跟忉利天,佛講了它是地居天,住在我們地上。夜摩天就沒有住在地上,叫空居天,他們居住在空中。夜摩再上面,兜率、化樂天、他化自在天,這個四層是空居天。享受五欲六塵之樂,但是諸位要曉得,雖然這些天人越往上去,福報越大,可是人家的心,越往上去,心越清淨,也就是說對五欲的享受越來越淡薄。奇怪!越淡薄,福報越大;越執著,福報反而越小。到最嚴重的執著,福報沒有了。地獄裏頭,福報沒有了。所以諸位要曉得,你不想享受的時候,它東西反而來了。堅固的執著要想得到它,反而沒有,這個裏頭有很深的道理。這一切求欲的心斷掉了,它這個福報來的時候,是屬於自然的。為什麼?與性德相應,就是佛講的:「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那是自性的。自性裏面的智慧德相透一點出來了,所以它是屬於自然的。

另一種是修德,修德跟性德都會往前面透露,這個是你受用自然。雖然受用,福報很大,但是執著貪欲的念頭,越來越輕,很淡薄。如果能對於五欲六塵享受的念頭完全沒有,你就超越欲界了,你就能夠升到色界天。色界四禪十八天,十八層天,那個福報比欲界就大的太多太多。雖然在那麼大的福報裏面,這個裏面的人心都清淨,對五欲六塵一絲毫染著都沒有,所以他沒有欲。可是他還有色身,還有一切物質像宮殿、樓閣這些,他還有這個。高度覺悟的人,他覺得這個東西還是麻煩、還是累贅,於是連色身都不執著,都願意捨棄掉。捨棄掉色身到那裏去?四空天。四空天是無色界天,色相沒有了。我們今天講靈界,那是真正的靈界,在佛法裏面講,只有神識,沒有色身。可是諸位要曉得,因為他還有妄想、還有分別、還有微細的執著,他執著那個空界,因此六道輪迴這個大的界限,他還是出不去。必須對於三界六道捨得乾乾淨淨,真的一塵不染,你才能超越六道三界的界限,才能突破,突破六道輪迴,那就入十法界的四聖法界,或者入聲聞、或者入緣覺,或者入菩薩。

十法界的四聖法界,它沒有執著,它有妄想、分別,所以那也是一個大關口。幾時能夠把一切分別的念頭捨掉了,一切都不分別,十法界就突破了。突破之後,這才進入一真法界,所以說:「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在一真法界裏面有沒有層次?有!因為他有妄想沒有斷盡,他還有妄想。雖然妄想沒有斷盡,諸位要曉得,他的享受,這個智慧德相已經逐漸趨於平等。實在講是微細的差別,如果佛不說,我們凡夫決定覺察不出。佛跟我們講一真法界裏面這些菩薩,還有四十一個位次,所謂:「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覺」,還有這麼多位次。這個位次從那裏生的?從妄想生,妄想就是無明。無明破一品,他的地位就向上提升一層。破一品無明,初住菩薩;破二品無明,二住菩薩;破十一品無明,初行菩薩;破二十一品無明,初回向菩薩;破三十一品無明,初地菩薩,這是一真法界裏面的現象。這個裏面沒有太大的差別,所以《華嚴經》上講:「華藏世界四十一位法身大士」,這就是四十一個階級,統統是在一真法界,他們已經脫離十法界。

佛把這些事實真相,給我們說清楚,然後慈濟功德你就曉得怎麼做了。佛是教你徹底瞭解事實真相,這叫看破。所以看破不是消極、不是迷惑,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看破這些之後,你知道眼前身心世界是怎麼回事情,依報正報是怎麼回事情,你才會聽佛的話,佛教我們放下執著,放下對五欲六塵的貪著。我們今天有這個色身,有色身當然需要維護這個色身。就維護這個色身來說,這不為過,沒有過失。我這個身體,我需要吃得飽、需要穿得暖,需要營養來滋潤、來養生,這個不為過。如果你在這裏面生起貪求、貪得,那這就是過失。

佛示現的這個榜樣,在他那個生活環境裏面,因為他那個是熱帶,南方是熱帶,所以一年四季,三衣就夠了。像我們這幾年在新加坡弘法,新加坡距離赤道只有一度,一年只有一季—夏季,所以衣服都很單薄。我們在那裏居住,最冷的時候,穿一件薄薄的毛衣就夠了。平常他們那邊的人都穿T恤,穿一個襯衫,所以在那個環境裏面,三衣當然夠了。熱的時候搭一件衣,寒冷的時候二件衣就夠了。晚上睡覺的時候,三衣就是 蓋,就是蓋的,下面這個具是墊在底下,這個三衣就是 蓋,什麼都簡單,這不為過。衣食就足夠了,你的心地清淨,沒有雜念、沒有妄想,你的體力消耗少。這個道理,我在學佛初期當中,我深深體驗到,我跟李老師討論過,老師給我印證,我這個看法正確。我覺得體力的消耗百分之九十以上,消耗在妄想上,實在講,與自己勞心勞力,那個消耗都很少很少,所以一天吃一餐足夠了。

李老師日中一食幾十年,我在台中跟他學,我日中一食吃了五年。以後為了弘法,為了應付這些信徒,信徒們不瞭解這個道理,我們跟他們生活在一起,他唯恐我們身體營養不良,他們招待不周有罪過,一定要我吃三餐,三餐都要吃。我們為了弘法,為了讓這些信徒生歡喜心,也就隨緣。所以我吃東西吃得很少,為什麼?從前吃一餐,現在把一餐分做三餐,以前吃一餐,我一餐吃三碗飯。諸位要曉得,年輕時候,那個時候的飲食,每一餐都吃三、四碗,年輕時候。所以一餐確實是一餐的量,一餐吃三碗。現在一餐吃一碗,合起來還是一餐的量。這個對於飲食起居沒有貪心,一切隨緣,沒有執著;換句話說,有也好,沒有也好。

我現在一天不吃東西,也沒有感覺到餓,照樣可以工作,照樣可以講經,要在這個地方修清淨心、要在這個地方放下。不是叫你把事放下,事要做。事放下了,你就著了空,你就惡取空了,這又錯了。做這件事,把這件事情常常放在心上,你也錯了,你就著了相,你就著了有。佛教給我們空有兩邊不著,我的工作認真努力在做,這是不著空;雖然在做,心地清淨,一塵不染,這是不著有。你的心地清淨,你的精神就飽滿。你做的歡喜,你的日子沒有空過,確確實實為佛法、為眾生。雖然為佛法、為眾生,絕對不著為佛法、為眾生的相,心裏要離念,心永遠保持清淨、平等、覺,《無量壽經》經題就是這麼寫的,這樣才能夠救自己、救別人。

我們修學要懂得這個原則,要知道把握這個原則,不離開這個原則,你修學就有功,積功後面的結果就是德,這叫功德。所以諸位我們讀經,任何經諸位一展開,你就看到釋迦牟尼佛,與他的常隨眾一千二百五十五人,他們是做真實究竟圓滿的慈濟功德者,這是我們的榜樣、是我們的模範。由此可知,真實的慈濟功德,就是教導一切眾生看破、放下。看破、放下之後,並不是什麼都沒有。看破、放下之後,是樣樣具足、樣樣圓滿。這個理很深,事微妙!一般的眾生沒有深入經藏,對佛法修學沒有一點功夫,也就是我們常講:「沒有入處」,他很難相信,他很難接受。他認為這個講法是騙人的,唯有對佛法有深入 人、有領悟的人,他懂得、他相信,他能夠依教奉行,他能夠獲得真實的功德。

由此可知,我們自行化他,都不能違背這個原則,實在說,我們近幾年來提出這十個修行要目—「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我們常常存這個心,存這個心救自己,自度!在生活當中表現給別人看,這一點非常重要,我也常說,諸佛菩薩就是給眾生做最好的榜樣。所以佛在經上常常教導我們,那一部經打開,這樣的句子都重覆很多遍,教我們要「受持、讀誦、為人演說」。演是什麼?表演,做出樣子來給人看。做什麼樣子?做一個看破的樣子、放下的樣子。你看釋迦牟尼佛一生所表演的,他給我們做的樣子,徹底看破、徹底的放下。他的生活顯示的是自在、隨緣,真做出榜樣來給我們看。

世間人爭名爭利,釋迦牟尼佛名利現成,他是王子,他要不出家,繼承王位,我們世俗裏所說:「貴為天子,富有四海」,他的富貴在人間來說,都是達到極處,這個東西樂不樂?不樂!他要的是離苦得樂,他知道。這些功名富貴不是真樂。什麼是真樂?徹底覺悟、放下是真樂。所以他就表演給大家看,你們所爭的權位,他有,不要了;你們所求的富貴,他有了,他也不要。他去過一個出乎尋常人意料之外的一種生活方式,「樹下一宿,日中一食」。他過這種日子。在這種生活裏面,一般世間人認為這是苦不堪言。貧賤到極處,貧是沒有財富,賤是沒有地位。去做乞丐,但是這個乞丐了不起,有學問、有道德。所以比丘稱為乞士,乞是乞討,依靠乞討來過日子。士是有學問、有道德,是有學問、有智慧、有道德的乞丐。他做的什麼事情?教化眾生,以身作則,表演給你看,告訴你這是真的,不是假的,這是真樂!這才是真正人生最高的享受,顯示在生活裏頭,得大自在,能夠恒順眾生、隨喜功德。我們九句十八個字,將釋迦牟尼佛一生所修、所學、所教導的,全部顯示出來。

末後一句「念佛」,為什麼?如果沒有這兩個字,我們這個慈濟功德雖然是有功德,功德不圓滿、不究竟。你想想看,你脫離六道輪迴,你證得阿羅漢果,這是功德。你要不出三界,沒有功德,這個諸位同修必須要記住。不能出三界,完全變成福德。功德的標準是以出三界、脫離生死輪迴,以這個為標準。阿羅漢了生死,脫離六道輪迴,辟支佛脫離了,菩薩也脫離了,佛,這個佛是十法界裏面的佛,這四種人都脫離了,都成就了功德,這個功德叫小果。十法界裏面的菩薩、十法界裏面的佛,所得的果報還叫做小果。在天臺四教裏面,叫藏教。賢首五教裏面,叫小乘教。小乘教裏有佛、有菩薩,這在十法界裏頭,不是大乘。大乘是超越十法界,以這個為目標。經論裏面所說的方法、所說的理論,你依照這個理論、方法去修學,能夠超越十法界,超越這個大的關口,這才算是大乘,大乘的功德。

一乘法的功德,就是在一真法界。一乘法是講四十一位法身大士,把妄想斷得乾乾淨淨,成就究竟圓滿的佛果,這個叫一乘法。一乘法裏面的物件是法身大士。佛詳詳細細把十法界、一真法界裏面,這些事實真相,給我們說出來。這些現象都是因為你迷失了自性,你生了妄想、分別、執著,變現出這麼一個境界。所以佛的慈悲救濟達到究竟圓滿,是叫你證圓教的佛果,這個慈悲救濟是達到頂點。

今天我們是凡夫,我們的煩惱習氣非常深重,一生當中能不能成就?在理論上講,能!佛在《法華經》上舉一個例子—龍女八歲成佛,這個意義很深。八歲說明什麼?說明一個意思,是這一生修的,不是前生累劫的善根、福德,這一生修的。龍女是說明畜生道,不是人道,它表這個意思。是不是要多生多劫的善根、福德、因緣?不需要!就在這一生當中,那就是真的善導大師所說的「遇緣不同」,你要真正遇到善知識,遇到這個機緣,縱然前生前世從來沒有修積善根、福德,這一生當中能不能成佛?能!為什麼能?道理就在自性迷悟,就是一念之間。一念迷,你就變成凡夫;一念迷,你就把原本一真法界變成十法界、變成六道。如果遇到善知識開示,你真的明白、覺悟了,一念覺,這個法界立刻就恢復到一真。

龍女八歲成佛顯示這一個道理,表演出這個事實真相給我們看。我們在這一生當中,你要是問能不能開悟,能不能明心見性,能不能得到如來果地上究竟圓滿的智慧?這個答案是肯定的,能!能,為什麼我們現在不能?不能是因為你迷,你放不下妄想、分別、執著,你放不下!你起心動念還是我!換句話說,你不肯放棄自私自利,那就沒有法子。不要說一尊佛菩薩幫不上忙,十方三世所有諸佛菩薩都幫不上忙,真正是「解鈴還需繫鈴人」。你怎麼迷的,是你自己迷的;你將來怎麼覺悟,還是你自己悟。這是佛在《般若經》上常講:「佛不度眾生,佛令一切眾生入無餘涅槃,而實無眾生得度者」,道理在此地。佛幫助你成佛,是把這個道理給你講清楚,方法給你講清楚。你成了佛,是你自己依照這個道理、方法修成的,那與佛有什麼關係?佛有什麼功可居?佛無功可居!眾生的成就是自修自度,自己親證的,諸佛菩薩幫不上忙的。

可是我們聽了之後,依舊不覺悟,那就是業障習氣太深,就像昨天《華嚴經》上講的熏修重要。古時候,在家、出家的修行人為什麼會有那麼殊勝的成就?為什麼會有那麼多人成就?就是他熏習的時間長。每一個寺院都有法師講經說法,你住在這個道場上,天天聽經,一天至少聽四個小時以上。你在這個道場住上三年五載,這個心境自然不同。諺語裏面說:「三天不讀聖賢書,面目就可憎」,這說明熏習的重要。三天不研究討論,我們的習氣毛病都出來了。由此可知,熏習的重要。

這一次也是館長很大的一個願望,要把《華嚴經》完成。《華嚴經》完成,我們至少每天要講二個小時,要持續五年。五年像這樣的研究討論,我們在一起的同修,氣質決定改變。縱然不能證果,不能大澈大悟,小悟是決定有的。這個緣也是非常希有難得!我們這個道場,我雖然不在,你們同修們要好好的利用,我們在任何地方所講的《華嚴》,都會把錄音帶、錄影帶很快速的寄回來,你們可以聽,聽了之後,可以研究討論,同樣達到熏修的效果。好!今天我們就講到此地,謝謝諸位。

種善得善果(第十九講)

種善因得善果

(第十九講)

淨空法師講述

華藏圖書館錄影室

各位同修,今天早晨悟道師問我一個問題,他說:「我們修行到底是弘法利生重要,還是自己求生淨土重要?」我們就利用這個機會,就以此為話題,我們來說說。

佛在經上明白的告訴我們,他說:「假令供養恒沙聖,不如堅勇求正覺」。這個話的意思就是明白的告訴我們,求正覺比供養恒河沙數的諸佛菩薩還要緊。弘法利生是屬於供眾,我們對廣大群眾的法供養。而求正覺就是成佛,因為經上是用偈頌的體裁,文字受了限制。「正覺」就是無上正等正覺,不能把它看作阿羅漢所證的正覺來看,那就與大乘法不相應。也就是說成佛要緊。其實它的意思含著,凡夫要成佛,要在這一生當中圓滿成就,實實在在說,只有念佛求生淨土,你這一生當中才圓滿成佛。所以這一句話的含義很深、很廣,我們要能夠細心的體會,徹底的明瞭,然後才曉得,我們在這一生當中應該怎麼做法。

弘法利生重不重要?重要!非常重要!而求生淨土則更重要。這兩樁事情可以並行,但是賓主要分清楚。弘法利生是賓,求生淨土是主。為什麼佛要這樣說法,我們可以從四弘誓願裏面,體會到這個意思。四弘誓願就是菩提心的具體落實,我們常講發大菩提心、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發心的樣子是什麼?發心跟不發心有什麼不一樣?發心的樣子,一定是斷煩惱、學法門、成佛道。這三條都是手段,目的是度眾生。所以第一大願是「眾生無邊誓願度」,這是心願,這是目的。

怎樣才能夠普度一切眾生,這一切眾生不僅僅是我們這個地區,不僅僅是我們這個地球,這個大家都曉得,經上所講的是盡虛空、遍法界。普度,平等的普度,諸位想想,這個一定要圓滿的智慧,要究竟的德能,你沒有智慧、沒有能力,度自己都度不了,怎麼能度別人?由此可知,後面的三句是手段。真正發菩提心的人,一定自己斷煩惱。為什麼呢?煩惱不斷,你決定不能契入法門,也就是說,你學法門不會開悟。開經偈上「願解如來真實義」,你做不到,你一定會把如來的意思錯解了、扭曲了。為什麼?因為你有煩惱,煩惱是障礙。障礙什麼?障礙你開悟,障礙你見性。見性就是成佛,見性就是證果。破一品無明,見一分真性,這個人就是圓初住的菩薩。破十品無明,見十分真性,這個人就是初行位的菩薩,那叫證果,見性就是證果。這個道理、事實,我們都要清楚、明瞭。然後我們讀佛的教訓,才有深刻的體會,才能真正得到受用。

所以我們為的是什麼?為的是度眾生。現在這個身體在世間,我們要穿衣、要吃飯,要保養身體。保養身體為的是什麼?為的是藉身體,身體是個工具,藉這個工具去普度眾生。由此可知,你穿衣、吃飯、保養身體,不是為自己,是為佛法、是為眾生,這就對了。我們在一切大乘經上所看到的,釋迦牟尼佛、諸佛如來、一切菩薩、祖師大德,他們在世的時候,一生的行誼,就是做樣子給我們看。不但他是講經說法,他真的做到了,做我們在生活上、修行上最佳的榜樣。釋迦牟尼佛就是我們最好的榜樣,他老人家一生行誼,就是兩者並重,自行化他。他教給我們,自行,認真、深信切願求生淨土。

佛出現在這個世間,第一部所講的《華嚴經》。《華嚴》自始至終,就是勸我們念佛求生極樂世界。全部的經文,清涼大師把它分成四科,四個大段落,四個部分—信解行證。信解這個部分是講理論,行是講方法,證是做出來給我們看,表演給我們看。我們在這裏面看到,你看善財童子五十三參。第一位善友,我們現在讀的《四十華嚴》,吉祥雲比丘。教他什麼?念佛法門,他講了二十一種念佛門。二十一種念佛門,諸位仔細去觀察,包括了整個佛法,沒有一法不是念佛門,門門皆是。

門門皆是,吉祥雲比丘他修的是那一門?經上告訴我們,善財童子見他是在別峰見他,就是另外一個山峰見他。別峰代表什麼?代表特別法門,不是普通法門。他修什麼?修般舟三昧。般舟三昧的方式就是經行,我們現在講散步,念佛堂裏面是繞佛,他就是用繞佛的方法,他不是坐著、不是站著,他是走著、經行。念什麼?專念阿彌陀佛,真的是一心專念阿彌陀佛,求生西方極樂世界,他自己修的是這個法門。諸位要知道,他對於所有一切法門都通達、都明瞭,而自己選擇這個法門,你看這個含義多深。因為只有這個法門能夠叫我們在一生當中,有把握快速的成就,比其他法門要來得方便。其他法門雖然在理論上講,都是念佛。念佛就是念覺正淨;覺正淨就是佛。不一定念阿彌陀佛,念覺正淨就是念佛,修覺正淨都是念佛,所以念佛法門就含蓋一切,含蓋所有一切法門。這是指出我們一條路。

到最後善財見到普賢菩薩,普賢菩薩十大願王導歸極樂,你們看看這個經的味道,一個開端,一個結束。開端是一心專念阿彌陀佛,圓滿是往生西方淨土。這不是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把修行的訣竅顯示給我們看,這個要緊!因為你不能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換句話說,你得有本事真正斷見思煩惱,超越六道輪迴,你才算是有成就!你所修的才叫功德。你修行下了功夫,你得的是什麼?得的是超越六道輪迴,你得到了,得小果。證阿羅漢果、證辟支佛果,都叫小果。

如果你修行修的再好,你要是不能出離六道輪迴,給諸位說,那就不叫功德,沒有功德,那叫什麼?福德,你有福德,沒有功德。功德決定與戒定慧三學相應,決定與清淨平等覺相應。我們穿衣、吃飯、一切造作,能夠與清淨平等覺相應,都是功德;與這個不相應,是福德。福德不能了生死,連禪宗六祖惠能都講過,《壇經》上有記載,這個事情就是指了生死、出三界的事情,福不能救!福報再大,人間享福,天上享福。最大的福報,就是當大梵天王。所以福不能了生死,不能出三界。因此,一切諸佛如來他們修的是功德,他修的不是福德。功德裏面雖然有福報現前,但是他們決定不享福。所以早年佛陀在世,他們僧團就是佛跟他的學生們,經上常說的常隨眾,一千二百五十五人。他們的生活是日中一食,樹下一宿,過這個生活,真的告訴我們看破、放下,徹底放下了。所以他們就不是六道輪迴裏面的人,我們要在這個地方去體會,要在這個地方去深入的觀察,然後自己才能醒悟過來,知道自己應該怎麼做法。

念佛求往生了生死,我們還沒去之先,這個身體還在世間,我們也要效法佛菩薩,利用這個身體,把佛法、把淨宗法門,全心全力介紹給廣大的群眾,我們自己也要像佛菩薩一樣,作一個好榜樣給世間人看。讓世間人看到了、聽到了、接觸到了,他慢慢會覺悟,會從迷惑當中醒悟過來,這是諸佛菩薩所做的,我們為佛弟子,也是應當要做。這個作法對於自己念佛往生有沒有妨礙?給諸位說,沒有妨礙!它是相輔相成。你看!念念,念的是西方極樂世界依正莊嚴,我們將這個事情給人家介紹一遍,我們自己也就復習了一遍,介紹二遍,我們就復習了二遍。大勢至菩薩所說的:「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我們將這個經講一遍,就是對於西方世界依正莊嚴又溫習了一遍,又熏習了一遍。熏習的遍數是越多越好。自己一個人在家裏誦經熏習,不如跟大眾一起熏習,自他兩利,這樣就好。

弘法利生決定感得名聞利養。所以過去、現前多少講經法師,原來是發的好心,以後名聞利養一擺在面前,眼花撩亂,在這裏面就起了分別,就起了貪著,於是墮落了。這一點我們不能不知道,不能不防範。你看近代,倓虛法師給我們講的諦閑老和尚,早年一個參禪的徒弟,這個故事你們都聽了好幾遍。他也很用功,功夫也不錯!幾年之間就被住持方丈老和尚賞識,從清眾把他慢慢向上提拔,作到首座和尚。這一作到首座和尚,皈依的信徒多了,供養多了,名利心就起來了。這一起來之後,道心退掉了,護法神再不照顧他了。於是他的冤家債主找上門,最後墮落去作土地公,這都是事實。為什麼會落到這種下場?名聞利養擺在面前,自己沒有定力、沒有智慧,把持不住,被外面境界誘惑,自己動了念頭,大錯特錯!

所以古大德教導學徒,連我在台中接受李老師教誨的時候,李老師都一再囑咐,四十歲以前,決定不能夠出去講經說法,就怕這一樁事情。所以他一再提醒我,到外面講經說法,一定要四十歲以後。年歲大了,頭腦比較清晰一點,希望能把持得住。這是老人對於後學的愛護。我講經是很早,我三十三歲出家,出家就講經,在那裏講?在佛學院講,這個沒有關係,不接觸大眾。在台中自己道場裏面講,這個沒關係,上面有老師督促,下面有同修們互相切磋琢磨,不能離開自己團體接受別人的邀請,就是防範這一招,沒有別的意思。自己對於經教體會深了,瞭解透徹了,心裏面有把握,知道自己這一生應該怎麼做法,才能達到自己理想的目標。

佛在入滅之前,留給弟子的教誨,有兩句話很重要,佛不在世了,「以戒為師」。這個「戒」是廣義的,不是狹義的。大家不要看這個戒字,這都是戒律,戒律固然在其中,你的範圍太狹少了。這個戒是教戒,是佛在所有經論裏面的教誨,我們要依靠這個,所以叫你讀誦大乘,要能夠記住,要能夠體會這個意思,真正把它做到。又告訴我們「以苦為師」,諸位能夠持戒,能夠不怕吃苦,你就不會被誘惑。你只要有這兩個看家的本事,有這兩個大護法,今天這個世緣當中,妖魔鬼怪,種種的誘惑,你也不在乎。你的頭腦會很清醒,不會上當,不會動搖。

在現前這個時代,這個時代很不好,有史以來最糟糕的一個時代。人心邪知邪見、貪 癡慢,普遍加速度的在增長,這是過去歷史上沒有見到的。天災人禍的頻繁,也是空前沒聽說過的,我們處在這個時代。處在這個時代,我們心裏上應該有一個正確的理念,不但我們要持戒、要守法、不怕苦,而且要不怕死,不貪生不怕死,我們的道業才有保障。貪生怕死,這是一切眾生統統都有的。一個大災難來臨,西方有很多預言說,第三次大戰是核子戰爭。核子戰爭,我們怕什麼?我們不怕。如果想怎麼樣躲避、逃避,能夠避過這個災難;給諸位說,縱然避過之後,生不如死,你生的時候,造罪。所以我們先要有心理建設,絕不貪生,絕不怕死。

不學佛的人,對於事實真相不瞭解,學佛深入大乘,我們對於佛所說的有信心,佛所講的決定沒有一句話是妄語,句句真實。佛給我們講事實真相,一切眾生沒有生死,那裏有生死?生死是一回什麼事情呢?是境界時空的轉換,這個是真正的真相。這個肉體不是我,大家把肉體當作我,這是一樁大錯誤。見思煩惱裏面,把它列入第一個「身見」,錯誤的見解,身那裏是我?如果身是我,身死了,那我不就死了?身不是我,身是什麼?身是我所有的,跟衣服一樣,這個衣服不是我,是我所有的,衣服髒了、破了,你很歡喜把它脫掉、丟掉,不要了,再換一件新的。同樣的道理,身不是我,這個身用舊了,有損壞了,身不要了,再換一個身,這才是事實真相。現代人所謂是「精神不滅」。佛告我們,我是永存的,我是不生不滅的,那是真我。世間人迷惑顛倒,把身當作我,第一個錯誤的見解。所以這個身有什麼好貪的,貪生怕死都是把這個身當作我。十法界都是我們生活的空間,都是我們生活的環境。明白這個道理,瞭解這個事實,我們就不會貪生怕死,而且我們會有所選擇。我這個身丟掉了,我希望換個身,比這個身更好。

在十法界,你要生天,天人的身體比我們殊勝的太多。經上講天人不老、不病,他有生、有死,但是他不老、不病,這就太殊勝。天人是化生,我們人間是胎生;胎生有胎獄之苦,化生沒有。我們能生天,我們就換一個更美好的身體了。怎麼樣才能取得天身?生天?你要積功累德,你要斷惡修善才行。如果繼續造惡,繼續搞一些損人不利己的事情,你將來換一個身,就換一個比現在更差。現在是人身,換一個畜生身,那就差勁了。換一個餓鬼身,就更差了。所以你要曉得,世間人所謂生死,實在講就是換一個身體,就好像換一件衣服一樣。你明白這個事情,你對於生死這個事情,沒有恐怖,也沒有憂慮,你心境上遠離一切恐怖、妄想,真的就離開。我們的生活多自在,這是事實真相,所以一定要明瞭,沒有生死。佛經上講:「了生死」,了是對於生死事實真相,你真正明瞭了,這叫了生死,徹底明瞭。

世間人因為不明了,他有恐怖,凡是有恐怖死的,死了以後,身體僵硬;僵硬是恐怖、緊張。走的時候緊張、恐怖,所以身體僵硬。走的時候,如果很自在,不緊張、不恐怖,他的身體是柔軟的,至於他將來到那一道,這不一定。但是我們可以肯定,他走的時候,沒有緊張、沒有恐怖。凡是走的時候,沒有緊張、沒有恐怖,不會墮三惡道。為什麼?他很清楚,至少他來生又到人道來,這是至少。到人道,他的福報一定比這一生大,這個我們也可以肯定。他這一生當中,一定做了一些好事。這些事實真相,都擺在我們眼前,稍稍留意,冷靜一下,你就會看得很清楚、很明白。

好事,什麼是好事?弘法利生是世間第一等好事。我們過去在台中求學的時候,跟李老師經常在一起,也可以說李老師的常隨弟子,他到那裏去,我們都會跟著一道去,真的是一天都不會捨離,一次機會都不會空過。無論他到那裏,我們這一幫人一定跟著去,常隨眾大概有四、五十人。四、五十個人當中,也有福很薄的人,壽命很短的人。短命的相也能看得出來,這個相很薄,學生當中有!我當時在那個時候,也是屬於沒有福報這一類的。所以李老師對這樣的學生就特別關懷,勸我們發心講經。出家,他不勸人。他老人家一生不勸人出家,他勸人發心出來講經,講經的功德最大。如果不能往生,講經的福德最大,可以轉變你的業力,也就是說,你修這種功德,或者是福德,可以積福、可以延壽,這是真實不虛。所以老師對我們這一些福薄的人,就特別的勉勵,我們對他老人家深深的感激。

確實有效果,我記得經國先生就任第六任總統的前幾天,中國佛教會在善導寺舉行一個仁王護國法會,我也參加了。在法會裏面遇到甘珠活佛,甘珠跟我也算是老朋友,他大我十幾歲,他是章嘉的學生,我也是跟章嘉大師學的。我們很熟,見面的時候,甘珠活佛就對我笑笑,他說:「你啊!難得!你的相貌身體都轉變了,你這些年弘法利生有大功德。過去,我們背後都說你。」我說:「說我什麼?」「說你人很聰明,可惜沒有福報又短命。」我說:「說這些,這些我知道,不必背後說,當面說都可以,我能接受,我很清楚,是事實。」我家裏面好幾代,我的祖父、父親、伯父,都沒有超過四十五歲。所以人家說我過不了四十五歲,我想正常,我家好幾代都是這樣子。甘珠活佛告訴我:「你不但有福報,你還很長壽」。說這個話,正好祥雲法師也在,祥雲也就問活佛,你看看我怎麼樣?甘珠活佛笑笑,沒說話。

這就是說明瞭真誠心、清淨心,做弘法利生的事業,是世、出世間第一等的功德。如果你沒有忘記自己,在這裏面還有名聞利養,還有是非人我,你做這個功德,是世間第一等的福報。你要是真誠心、清淨心來修來做,那就是功德,第一等的功德。佛在經上告訴我們,將這功德回向往生淨土,決定得生。我們修積的功德,回向菩提,回向眾生,回向淨土。我們這一生過得快樂,信心充足,決定往生。為什麼?對這個世間沒有絲毫留戀。剛才說不貪戀、不怕死,隨時歡喜往生,隨處歡喜往生,有什麼災難,還要躲避、還要逃避,沒有這個必要。如果還有這一念心,我要想找一個安全地方去避避難,你要懂得在劫難逃,你能逃得了嗎?不但逃不了,而且還要繼續搞三途六道,這叫真錯了。這個人沒有覺悟,還是迷惑顛倒。

真正覺悟的人,一定是不貪生、不怕死,一定是像諺語所說:「作一天和尚,撞一天鐘。」明天劫難就來了,明天就遭大罪要死了,今天還快快樂樂的把今天的事情做好,決不憂慮我明天有什麼災難,心裏沒有這個東西,這才叫有定有慧。有定有慧不但往生,往生的品位還高。我們說老實話,爭什麼?我們要爭的就是爭往生西方淨土上上品往生。你既然要想上上品往生,你必須要知道,這世間一絲一毫都帶不去,你又何必為這個操心!徹底放下!生活,我這一天吃飽了、穿暖了,沒事了。縱然是餓一天,凍一晚上,也沒事,也不要把這個放在心上。餓一天、凍一夜,消業障。你看!還是歡歡喜喜。不會怨天尤人,不會「我做這麼多好事,我為什麼還挨餓、還挨凍」,沒有這個念頭,消業障。快快樂樂的消業障。所以一切境緣當中,順境也好,逆境也好,無不是法喜充滿,這是真正覺悟的樣子,真正覺悟的相狀。想想我們自己能不能做到?能做到,覺悟了。沒有做到,還是迷惑顛倒。

我們今天要做的是什麼事情?我們是出家人的身分,出家人的本分事情,就是弘法利生。弘法是家務,利生是事業。弘法利生裏最切要的,幫助人了生死、出三界,幫助人破迷開悟,這最關緊要,弘法利生事業裏面最殊勝的。大家都曉得要想在這一生當中,了生死、出三界,最殊勝、最妥當的方法,就是勸人念佛求生淨土。所以讀誦淨土經論,弘揚淨土經論,在弘法利生裏面,第一等功德。你搞其他的經論,是第二等的功德、第三等的功德。第一等的功德,是淨土五經一論。為一切眾生講解清楚,幫助他們認識淨土、信仰淨土、願生淨土,這個功德就圓滿。

所以我們對於沒有接觸佛法的人,我們把佛法介紹給他,讓他認識佛教。已經認識佛教的人,我們進一步幫助他認識淨土。已經認識淨土了,我們幫助他信仰淨土、願生淨土。這一步一步的來,才能成就究竟圓滿的功德。這是我們的事業,這個作法,利他就是自利。我們勸人,自己的信心更堅固。我們勸人發願,我們的願心更懇切。我們勸人念佛,自己那有不念佛的道理?所以這就說明,利他就是真正的自利。不要把自利跟利他,分做兩截。《華嚴經》上特別強調這個理念,自他不二,教我們入不二法門。自行化他是一樁事情,不是兩樁事情,利他就是自利,自利就是利他。自利,我剛才講了,我們要穿衣,我們要吃飯,我們要養身體,這是自利。為什麼要吃飯?為什麼要穿衣?為什麼要養身體?要利用這個身體去幫助一切眾生。由此可知,我自利還是為利他。絕不是為自利享受,是需要這個身體做工具,去做弘法利生的事業。換句話說,我們活著就是為利益一切眾生,活著就是為弘揚佛法。這是就我們的身分,我們本分事業上來講。

你懂得這個道理,你就可以以此類推,無論你在這一生當中,你在社會上,你是什麼樣的身分,你做的是從事於那一種行業,都一樣,都可以循著這個原理、原則,行菩薩道,修菩薩行。在過去我在休士頓講演,有一段我舉一個例子「家庭主婦」。你是家庭主婦的身分,你每天忙著你的家務,家務是你的事業。如何就你的身分、你的事業上,修菩薩道、學菩薩行,這也是舉一個例子。你懂得這個原理、原則,任何一個行業、任何生活方式,都不需要改變,無須改變身分、無須改變生活方式、無須改變生活環境,就在本位上圓滿菩薩行、圓滿菩薩道,就成菩薩、成佛了。這才是佛法平等、佛法廣大,佛法值得人讚歎,道理在此地。

所以有很多人不瞭解,「學佛一定要出家」,錯了!你在家不會修,出家還是不會修。為什麼我們選擇出家呢?選擇出家就等於世間人選擇行業。我喜歡這個行業,喜歡做這個事情,你就會做得有興趣,做得很快樂,這不是勉強的。我願意從事這個行業,我在這個行業裏完成菩薩道。所以大家一定要記清楚,自行化他是一樁事情。但是這裏頭有重點,我們不是菩薩、不是佛、不是再來人,重心一定要求生西方極樂世界,也就是一定要成佛。成了佛之後,還是為眾生。我為什麼成佛?為度化眾生而成佛。因為你的成佛,你度眾生才圓滿。

我們今天度眾生,說老實話,這個眾生過去生幹些什麼?不知道!過去再過去,也不曉得,更不知道。所以說法不契機。如果我們到西方極樂世界,作菩薩、作佛了,我們的能力就有了,有如來果地上十種特殊的能力。我們觀察一個眾生,知道他過去生生世世的狀況,他幹那一個行業,他學的是些什麼東西,他阿賴耶識裏儲藏的是些什麼東西?我們都知道,那麼說法就契機。幾句話一點,他就覺悟,跟他阿賴耶識過去生中習氣相應。這樣度化眾生就方便,就沒有過失,而且度化眾生也快速。

所以到西方極樂世界幹什麼?學法門,成佛道,都是為了度眾生,不是為自己到西方極樂世界去享受、去享樂去了,那就大錯特錯。今天我們世間人來說,養老,這不能說是錯誤,這是應當的。我們學佛的人有沒有養老?沒有!釋迦牟尼佛八十歲入涅槃是老人,他有沒有養老?沒有!修學佛法的人,活一天干一天,養老是世間人的觀念,學佛沒有養老這個念頭。我們今天也發心做安老院,安老院是照顧老人,不是照顧自己,是度化老人。一般人年輕的時候,拼命在事業上,把學佛忘掉了,也沒興趣。現在退休了,沒事幹,讓他聽聽佛法,勸他念念佛。所以把這批老人集合,我們養老是度化老人,幫助老人往生西方淨土,幫助老人來生比這一生更要殊勝,這就叫行菩薩道。

所以諸位要記住,永遠像《華嚴經》上所說:「不為自己求安樂」,一切都是為了利益社會、利益眾生,決定不可以為自己求安樂,就對了。活到一百歲,也不為自己求安樂。為自己求安樂,這個念頭就錯了,為什麼?裏頭有自私自利的念頭,後果不好。道師問得也很好,我們把這個簡單意思說明,希望同修們細心去體會。今天就講到此地,謝謝大家。

種善因得善(第二十講)

種善因得善果

(第二十講)

淨空法師講述

華藏圖書館錄影室

諸位同修,今天有一位同修提出一個問題,說佛門四眾弟子,尤其是出家眾,怎樣正確認識孝道,如何去力行?

這個問題是個大問題,不但是修行證果的重要問題,也是世間做人的根本問題。我們利用這個時間來做一個簡單的討論。首先我們從這一個字下手,「孝」這個字,上面是一個「老」字,下面是個「子」字,這兩字合起來,讓我們去體會其中的道理。這在中國古代製作文字的原則裏面,稱之為會意。中國文字的製作有六個原則,這是其中的一個。讓我們看到這個文字,文字就是符號;看到這個符號,體會裏面的意義。父子,一般人認為這是兩代,上一代跟下一代。在孝道裏面,上一代跟下一代是一不是二,一體這就是孝的意思。如果上一代跟下一代分了家,這個孝就沒有了,就不孝了。從這個意思再去引伸,上一代還有上一代,過去無始;下一代還有下一代,未來無終。無始無終是一個生命體,是一個真正的生命體,就是佛法裏面所講的佛性。大乘經上佛說得很多,「佛性無始無終,無內無外」,就空間上講,沒有內外;就時間上講,無有始終。這才是自己真正生命的本體。禪宗裏面所說的:「父母未生前本來面目」,就是說這樁事情。這樁事情在中國文字裏面,這個孝字將它圓圓滿滿的表達出來。由此可知,孝道實實在在是博大精深,這是我們必須要認識的。

《華嚴經》上所說的:「情與無情,同圓種智」,這是孝道的圓滿。諸佛菩薩大慈大悲,無條件普度法界一切眾生,這是孝道的實踐。為什麼?因為它同一體,盡虛空、遍法界是一個自體,所以你能夠認識孝道,等於說你能夠認識自性。認識之後,我們從那裏做起?如果說從那裏做起,這個話太難講了。為什麼呢?盡虛空、遍法界,過去、未來是一個整體,你說你要從那裏做起?正如同一個圓一樣,圓沒有始終,沒有說從那裏開始,沒有說從那裏終止。所以起心動念、言語造作,如果與孝的精神理念相應了,這就是世間孝道,這就是力行孝道。

但是蕓蕓眾生無始以來,就迷失了自性;換句話說,迷失了孝道。佛菩薩以種種善巧方便,教導眾生。迷了以後,理性失掉了,也就是佛法上說,將般若智慧變成情識。迷的時候,就把般若智慧轉變成情識;覺悟之後,就把情識又恢復成般若智慧。般若跟煩惱,轉變就是迷悟。凡夫迷得太久了,情執太深,所以世尊教他修孝道,從那裏修起?從孝養父母。這個對於凡夫來講,可以接受,而且都認為這是天經地義,這是正確的。

怎樣孝養父母呢?父母的衣食起居,一定要細心去照顧,粗心大意就不孝,一定要瞭解父母生活的習慣、愛好,以及身體健康的狀況,你才能照顧的周到。換句話說,他的身體需要那些養分,需要多少分量,在生活上、起居上妥善的照顧,養父母之身,使父母的身體健康長壽。這就算是盡了孝道嗎?沒有!如何才能盡孝?人有這個身體之外,還有情緒、還有愛好,父母所喜歡的、所厭惡的是什麼,你要懂得,你才能培養父母的歡心。大乘經中佛常常教人,常生歡喜心,遠離一切憂愁煩惱。他歡喜的是什麼?他憂慮的是什麼?他歡喜的,兒女、兒孫孝順,兒孫和睦他歡喜。兄弟姐妹能夠互相合作,共同的創業,共同的守成,同一條心,這個父母歡喜。

由此可知,如果兄弟不合,父母憂慮,令父母憂慮的,不孝!兄弟姐妹之間要和睦,這是盡孝。兄弟姐妹是一家人,這裏面還有外來的,參與你這個家庭的,兒媳是外來的,女婿是外來的。這不是從小在一起長大的,有很多生活理念,跟我們一家人不相同的。如果妯娌、女婿當中不合,父母也擔憂。他擔憂、牽腸掛肚的事情可多了,你能不能體會到?如何能將外來參與這個家庭的,那也算是一家人,能夠建立共識,也能夠和睦相處,互相合作,那你父母就歡喜了。這還不能算是圓滿的盡孝。這個事,事情之多,敘說不盡,諸位要從這當中去體會。聞一知十,你才能悟入這個道理。

譬如我們在小時候,讀書不用功,父母操心;品性不好,父母操心;對老師不恭敬,對同學不友愛,都是令父母操心、擔憂的。不肯認真學習,都是令父母傷心的。這是求學的階段,你要是真正孝順父母,能令父母生歡喜心,你一定是認真努力,尊師重道,友愛同學,發奮讀書,這是盡孝。為什麼這樣拼命用功讀書,盡孝道!換句話說,孝道在推動你。學業完成了,踏進社會,在社會上必定有領導、有被領導的,你初學一定是被領導。對於領導你的上司、長官,你要服從,你要尊敬。對你的長官、上司不尊敬、不服從,你的父母又擔憂。同事當中要互相配合、互相合作,對待你管轄的部屬,你對他們要有仁慈的心。五倫十義裏講的,我們對領導人要忠心,對下面的幹部要仁慈、要教導,這是盡孝。

這個孝有沒有做得圓滿呢?差得遠!如何令孝道圓滿?父母,我們細心調養他的生活起居,家庭、學校、事業能做到如理如法,讓父母生歡喜心。為什麼還不圓滿?我們明瞭人有這一生還有來世,這一生我們對父母能夠盡到的,我們統統做到了,來生怎麼辦?你能照顧的到嗎?所以佛告訴我們,必須勸父母學佛,這是大孝!父母要不接受呢?給諸位說,父母沒有不接受的,不可能不接受。為什麼他會接受?因為你會盡孝。你為什麼能盡孝呢?佛教你的,聖賢人教導你的,你懂得盡孝,你瞭解盡孝的意義,無限的深廣,所以你才肯去做。作父母的看看別人家的子女不懂得,不孝父母,你能夠盡孝,誰教你盡孝?佛教你盡孝,佛好!他就能夠學佛,你把佛所講的宇宙人生的道理、真相,幫助父母認識,幫助父母理解,你父母當然就願意學佛。

佛法博大精深,無有邊際,不是我們一生能夠學得了的。尤其父母年歲都大了,過去沒有學佛、沒有接觸過佛法,現在開始學佛,時間不多,我們一定要勸導他,選擇最殊勝的法門。這個法門對他來講,簡單、容易、妥當,決定有成就,念佛往生不退成佛的法門。能夠幫助父母在這一生當中往生西方極樂世界,親近阿彌陀佛,你這個孝就盡得圓滿。使你的父母永脫輪迴,永遠得無量壽,真的無量,不是有量的無量,這個孝才算是盡到圓滿。不能幫助父母了生死、出三界,你的孝道就不圓滿。縱然你積德行善,幫助你父母生天,生欲界天、色界天,享天福,孝道都不圓滿。為什麼呢?天福雖然長,還是享得盡。非想非非想天壽命八萬大劫,八萬大劫還是一個數量,依舊會到頭,八萬大劫之後怎麼辦?還要搞六道輪迴,那怎麼能算究竟?所以孝這一字,你才曉得含義是無量無邊,世、出世間一切法都包含在其中,我們對這個字要認識清楚。然後才曉得儒家的教學,就是一個孝字。

十方三世諸佛如來為一切眾生講經說法,也是這個孝字。在佛法裏面講,孝道要做到究竟圓滿,是自己成佛;你證到等覺菩薩的地位,你的孝道也沒圓滿,為什麼?父母對兒女的期望是圓滿的、是究竟的,你證到等覺菩薩,還有一品生相無明沒破,父母對你期望是究竟圓滿,你還欠缺一分,你的孝道就不圓滿。所以我們可以講,諸佛菩薩、古聖先賢們,他們沒有希求任何的報酬,完全是盡義務,不辭辛勞,教化一切眾生,是什麼力量在推動他?他沒有名聞利養,這推動他的力量就是孝道,因為他明瞭孝道,實踐孝道,他要盡孝道,這力量太大太大,推動他自行化他,達到究竟圓滿。

明白這個道理,我們再回過頭來,你問的是出家人,出家人怎樣行孝道。大乘經裏面,自古以來,佛門的大德都公認《地藏菩薩本願經》是佛門的孝經;換句話說,出家人、學佛的人要修孝道,就要從《地藏菩薩本願經》學起。你從這裏面細心去體會孝敬的道理,你細心去觀察,菩薩修孝道的方法,你可以依據這個理論、方法,落實在自己生活當中、修持當中,這就對了。

《地藏經》上給我們顯示的是大菩提心,四弘誓願裏面,「眾生無邊誓願度」,剛才講了,佛有善巧方便,知道一切眾生親情很重。「眾生無邊誓願度」第一個要度父母,父母也是眾生,跟自己關係最密切,先度他,先幫助他。如剛才所說的,如果父母過去生中習氣很重、成見很深、嗜欲很濃(嗜好、欲望很濃),這個很難轉變。這些實在講,都是極容易造作罪業的因由。像經上所講的婆羅門女、光目女她們的親人,這個女孩子孝順!前面所說的她都做到了,可是她的親人,她的母親成見很深、習氣很重,依舊造作種種惡業。惡業當中,特別是輕慢三寶。諸位要曉得,輕慢三寶這個罪業就很重很重。如果再說譭謗三寶,那個罪業就更重,這是世間人不知道的。

世間人以為佛教是迷信,極力破除迷信,認為這是正當的,認為他們所做所為是正確的,那裏知道這是罪業!他要知道這是罪業,他怎麼會做?這就是對於佛法不認識!對於事實真相欠缺明瞭。那些是正法、那些是邪法、那些是應當做的、那些是不應當做的,他不知道!五欲六塵的享受是不應當做的,世間人認為這是應當的,「人生在世不享受,那不就可惜了!」他們認定的人生就這一生,他不知道人生有過去、有未來,所以這些事實真相,特別是因果報應的事實真相,要讓他明瞭。

因果報應的這些事理,古人說得很多,但是現在人:「那是古人說的,那是過了時候的學說」,他就否定,他就不肯接受。所以關於因果報應這些事實,儘量找眼前的。眼前報紙上登的、新聞廣播報導的,他不能不信,擺在眼前這是事實。許許多多人親眼看見、親耳所聞的,容易讓他生信。所以你們學講《了凡四訓》、《陰騭文》、《感應篇》,古人這些資料提供作參考,最好的講法是你能夠收集眼前的資料,這個令人相信的程度就提高了。眼前找不到這個資料,再去找古人的。所以第一手的資料,現在發生的,特別是當地發生的,更親切。當地沒有,現在世界上其他地區發生的,現在資訊很發達,立刻就傳過來,也能採信。從這個地方建立對業報的信心,這是事實真相。所以舉比喻、舉例子,都是越近越好。這些在《講演術》跟《內典講座之研究》裏面都教導。

出家,我曾經說過很多次,這是一個行業,這是一個很偉大的行業,為什麼?真正捨己為人,不求名聞利養、不求任何報酬,完全犧牲奉獻,做教學的工作。對自己是學習,對別人是教化。由此可知,我們選擇這個行業,你必定對這行業有相當認識,你歡喜、你發心。選擇這個行業,就一定要認真的去學習,學戒、學定、學慧,如果我們學習不認真,就是不孝。為什麼?不認真,你就沒有成就;你沒有成就,怎麼對得起你的父母。選擇這個行業是離開家庭,對父母的生活起居不能照顧,也沒有辦法令父母遠離憂慮,常生歡喜心,你都做不到。唯一你在修學上有成就,你父母見到了、聽到了,生歡喜心。你真正有成就了,你的父母會得到照顧,誰去照顧?諸佛護念、龍天善神這些護法神照顧,這不是假的是真的。

為什麼他得到諸佛護念,他得到護法善神的保佑?因為他的兒子孝順,孝的力量推動他,認真努力修學,從事教化工作,這就是我們常講,以這個功德回向給父母,回向給一切眾生,這樣的道理。我們認真努力修學,斷煩惱,修法門,成佛道,都是為了盡孝,這個意義就不同凡響。由此可知,我們學佛在佛門裏面,如果不是如理如法的修學,就是不孝!我這種行持能對得起父母嗎?能報答父母嗎?父母無論是在,或者已經不在了,都一樣,比世間的意義更深、更廣。

父母不在,無論在那一道,你果然是認真修學,修學有成就,他就得利益。你們看《地藏經》上婆羅門女,她的母親造作惡業墮地獄,她怎麼樣救她?覺華定自在王如來教她念佛,念佛這法門是最快速、最穩當的。她為了要救她的母親,她念佛就認真,真正是如大勢至菩薩所教的:「都攝六根,淨念相繼」,她做到了,一天一夜就得到一心不亂。你要問:「為什麼她能這麼認真、這樣精勤,她得到這功夫?」因為她救母親的心切。如果不是母親墮在地獄受這些苦難,她也沒有這麼真誠懇切的心,換句話,雖念佛也不能得一心不亂。由此可知,她之所以能夠發奮、能夠精勤、能夠做到淨念相繼,得一心不亂,是她母親的力量。

你讀《地藏經》,這個道理要懂得。母親墮惡道受苦難,這壓力壓著她,她認真努力,她得一心不亂,得一心不亂就是菩薩,就不是凡夫。所以她在定中見到地獄,地獄的鬼王看見她來了,就合掌恭敬,問她:「菩薩,你到這地方來,有什麼事情?」婆羅門女就說:「我的母親造作罪業,應當是墮在這裏」,鬼王就問她:「你母親叫什麼名字?」她就說出。他說:「她有個孝女,給她修大功德,三天前已經生天了。」所以諸位要曉得,彼此兩方面幫忙,母親墮惡道,逼迫她一定要發奮努力認真,她自己念佛成功了,這是她母親的力量。她成功了,她母親變成菩薩之母,並不是菩薩之母就特別優待,而是因為她叫她兒女成菩薩,她這個功德大了,所以七分功德她得一分,是這麼得的。你要明白這個道理,這合情合理。母親不遭這個災難,念佛也就不認真了,那裏能有這種效果呢?如果我們今天要是曉得,我們的父母將來要是不能往生,也搞六道輪迴,我們怎樣救援他?自己念佛念到功夫成片,念到一心不亂,你就有能力度你的家親眷屬。你為什麼念佛念到一心不亂,念到功夫成片,是因為你有一個救護家親眷屬的念頭,這就是力量。一定要認真努力,一定要把道業修好,這是孝的力量在推動的。

所以在佛門與大眾相處,一定要修六和敬,個人自己進修,一定要持戒修定,修清淨心,嚴持戒律,要守規矩,決定不犯過失,要聽從老師的教誨。老師過來人,他有經驗,我們決定不能自恃聰明,那你就錯了。我這一點點成就,真正得力的,就是我不仗自己的聰明智慧,完全聽從老師的教誨,我有這麼一點點長處。如果我跟老師學,我的意見也可以很多,但是我把我的那些意見,我的那些想法、看法,完全放下,全部接受老師的教導,沒有意見,完全照辦,老師歡喜。我們在這裏修什麼?縱然自己的意見比老師見的還要殊勝,我們能忍,修忍辱波羅密,不要發表自己的主張,修忍辱波羅密,一切法得成於忍。我們雖有見解、雖有知見,並不是完全成熟,你能夠忍,忍就得定,定就開真智慧,不是世智辯聰能夠比的。老師看到你很聰明,的確你也有很多的悟處,他就把你壓住,打掉你,這不是老師嫉妒,老師成就你,為什麼?你沒有定力,你沒有耐心,雖有聰明智慧,這聰明智慧是有限度的,發展是有飽和點的,你不能成就大智慧,你沒有耐心,你沒有定力。所以往往我們古來的祖師大德教戒學人,我們看出來了,這真叫大慈大悲。

看到你是一個可以造就之才,你有善根、福德,他全心全力在旁邊輔導你,他所用的方法、手段都是正確的。但是你沒有這個慧眼、這個功夫,你往往把他這種手段看錯了,認為他是別有用心,壓制你,不讓你出頭,你就錯怪老師、誤會老師,你還會有什麼成就?一定要知道,真正善知識可以說他一生當中,就是想找傳人,能夠傳他法的,續佛慧命,那是一生最大的樂事。古諺語裏也說,做老師的心目當中,「願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這是一生最快樂的事情,他怎麼會壓制人?那有這種道理?但是很可惜,老師這種非常的手段,殊勝的善巧方便,被人誤會了,這個人就沒有福了,往往捨棄老師,別的地方去學習。這個有,也是很常見的,人之常情!老師看到這樣子,笑笑,這人不能成就。雖然他有善根、有福德,沒有耐心、沒有定力,智慧還是不足。這是很深很深的道理!

所以我們親近善知識,善知識對我們的教誨,終生感激,念念不忘這大恩大德,我們才有這一點成就。以什麼來報答呢?弘法利生。像老師一樣認真的教學,續佛慧命。老師把佛法傳給我們,我們也要傳下去;不能把佛法傳下去,我們怎麼能對得起老師?認真的修學、認真的教學、認真的輔導一切眾生,幫助眾生破迷開悟、離苦得樂,這是盡孝道,都是一個孝心在推動。對於虛空法界一切眾生,以真誠心、清淨心、平等心、正覺心、慈悲心來對待,這是盡孝。為什麼?盡虛空、遍法界是一個體、一自體,你在這裏面有分別、有執著、有好惡,不孝!孝字就沒有了。我們這樣做,眾生不能接受,不能接受,是他迷,他不瞭解事實真相。

瞭解的人對不瞭解的人,應當有同情心,像經上講的:「應當有憐愍心」,幫助他覺悟,幫助他明瞭,也要以種種善巧方便,今天講高度的智慧、巧妙的方法來誘導他,讓他逐漸逐漸覺悟,明瞭了,這是行孝道。到最後歸根結柢,還是決定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怎麼樣有把握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如理如法的修學,我們講的最簡單、最具體的—《無量壽經》,要把《無量壽經》念熟。《無量壽經》裏面所講的一切教誨統統做到,你往生就有把握了。生到西方極樂世界,我們的孝道才圓滿。

我們自己要往生,我們希望一切眾生各個人都能往生。我們曉得求往生的人很多,不能往生的人也很多。為什麼不能往生呢?有障礙!障礙就是自私自利,煩惱障。成見很深的,所知障。破煩惱障秘訣就是決定不貪生,決定不怕死。無論在什麼境界裏面,心是定的,不會受外面境界所動搖。順境也好,順境不貪愛享受。逆境也不躲避一些災難,不需要躲避。順逆都隨緣,你才能真正做到不貪生、不怕死。死是什麼?換境界,離開娑婆世界,往生極樂世界,好事!不是壞事!這要懂得。這些是事實真相,於是我們的孝道才能圓滿。

出家要照顧自己,也要照顧同參道友,也要照顧道場,全心全力作出家人的好榜樣、作道場的好榜樣,這是我們行孝、盡孝!能夠把這種精神、這個形象發揚光大,利益社會、利益這個世間,我們的孝道才真正做的踏實。以這個功德回向眾生、回向淨土,那有不往生的道理!自己現前必然是法喜充滿。日常生活當中必定是不辭辛勞,認真努力,發奮修學,這才是出家人的盡孝。所以儒家、佛家沒有別的,就是一個孝字。這個孝字是佛法的大總持法門,佛法稱總持叫「陀羅尼」,這是究竟圓滿的陀羅尼。希望我們細心去體會,認真努力去實踐,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就達到圓滿。好!今天我們就講到此地。

種善因得善果第二十一講)

種善因得善果

(第二十一講)

淨空法師講述

華藏圖書館錄影室

各位同修,今天我們依舊是繼續答覆許多同修的來信,信中提出的一些問題。這些問題,我相信有很多都是大家在生活上、學佛上的一些共同問題。第一問的是:「現代人學佛,往往學到走火入魔,精神異常,要怎樣對治、避免?」

這個問題的確是一個很嚴重的問題。在臺灣、在海外,幾乎我們所到之處都見到,聽到的那就更多。好像這些年來,這種反常的現象越來越多,這決定不是一個好現象,為什麼會產生這種現象?我們要深入去尋求它的原因。就一般而論,這些人比一般平常人學佛要認真、要用功;換句話說,不認真、不用功,不會走火入魔。這樣一來,真正用功、認真,就一定會走火入魔?其實也不然,走火入魔有它的因素。第一個因素是魔加在他身上,正如同《楞嚴經》上所講的「五十種陰魔」,這是魔附在人身上。看這些魔的念頭,他是善意的,還是惡意的。有些善意的,顯示出種種特異的功能,幫人家治病,也能夠說一點淺顯的佛法,勸人斷惡行善這一類的,這是善意的,假藉人身做一點好事。另外還有一類是惡意的,那就相當可怕。他的言行、舉止、思想都反常,與經教完全不能相應,魔附身,他也有一些特異功能,這是一種因素。

第二種因素,是無始劫以來的煩惱、習氣太重,他雖然認真修學,非常固執自己的成見,這裏面特別是喜歡神通、喜歡感應,內外交感,很容易發生這些事情。發生之後,就相當困難,要想叫魔離開,恢復正常,是一樁很不容易的事情。因此,這一樁事情,我們一定要懂得防範。怎麼樣防範呢?一定要依經典裏面所說的理論、方法修行。修行當中必有境界,境界現前決定不可以作意,作意尚且不可以,怎麼能夠貪著呢?一貪著境界,魔事就發生。所以佛在經上,特別是大乘經,常常教導我們,這種境界現前,教我們不要去理會。《楞嚴經》上講得很多,境界現前,你要是不理會,好境界;你要是一理會,你就上了魔的當,那就不是一個好境界。縱然不是什麼妖魔鬼怪來找你麻煩、來附你身,你要是執著作意,你的清淨心被破壞了。

由此可知,諸佛菩薩有這個能力,為什麼不常常示現在修行人的面前?你說一般修行人,那一個不想見佛呢?那一個不想見見菩薩呢?為什麼佛菩薩老是不現身,連作夢都夢不到,原因在那裏?佛菩薩知道,會給你現身,你看《楞嚴經》上不是講:「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現前是現在。必定見佛,佛為什麼不來?你要曉得,佛要是真的現身,就把你的道心全部破壞掉;換句話說,你還承受不起!什麼時候現身,有兩個時節因緣。第一個是你初學佛的時候,或者見佛、見菩薩,或者是現前見,或者是定中見,或者是夢中見,偶而見一、二次。或者是種種瑞相,聞到異香,見到放光。這是什麼?是幫助你起信,你對這個有了信心,以後再不見了,就見不到了。

所以曾經有一個同修來問我:「初學佛的時候,常常見到這些瑞相,修行念佛念了這麼多年,十幾年了,連影子都沒有了。」他問我:「這是不是退步了?」我就告訴他:「你沒有退步,如果你常常見到這些相的時候,那就是妖魔鬼怪,那就不是佛展現的。」佛在什麼因緣之下,能夠再顯現給你見呢?到你定力成就,你會見到。那個時候見如不見,雖然見到佛菩薩,見到種種瑞相,心裏如如不動,決定沒有分別、沒有執著,佛在這個時候現相,這時現相是考驗你的功夫。如果你沒有能力,一見佛,心裏生歡喜,「我見到佛了!」那佛就是把你的功夫破壞了,所以不能夠現前,佛對於眾生慈悲到了極處。所以攝化一定要懂得時節因緣,在什麼時候應當現身,時節因緣非常重要。

另外一次,佛一定現身,是在你命終的時候。我們念佛人,佛必定來接引。所以一般見到瑞相,應該在這三種時期,平常常常見,決定不是好事。常常見的時候,你要有高度的警覺,魔來戲弄你。一貪著,就上了當,就變成走火入魔。這是我們應當要提防、避免,最要緊的是不求神通、不求感應,連這種念頭都沒有,你就很不容易著魔。凡是著魔都是喜歡神通、喜歡感應,喜歡搞這些,這是我們要曉得的。第二個問題,「怎樣消災免難?」

這是一個非常普遍的大問題。災難,一切眾生都恐懼、都畏怖。你既然不想遇到災難,避免災難,你要曉得災難是怎麼來的?災難的種類很多,經上給我們講「大三災、小三災」,這是眾生的共業所感。雖然有共業,佛給我們講了,我們還有別業,就是共業當中有不共業。所以在大災難來臨的時候,還有一些人倖免的,那些人與大家不共業。如果具足共業的,這個災難是沒有辦法避免的。

今天大家提出這個問題,尤其是嚴肅!我們今天看看,附近的環境,我們的生活環境,現前的社會,乃至於看整個世界,各國城市地區,這一切大眾他們在造的是什麼樣的業。佛法講:「身造殺盜淫」,你們想想對不對?不但在造,還有人勸勉你造,加速度的在造,那些呢?電視在勸你,廣播在勸你,所有一切媒體都在勸你。外面貼的廣告,五花八門,你仔細觀察內容,都是殺盜淫妄。身造這三種惡業,口妄語,沒有真話。兩舌,挑撥離間。惡口,說話粗魯。綺語,花言巧語,叫人幹殺盜淫妄。意裏充滿貪嗔癡慢。現在社會上普遍是這樣的,你找到一個修十善業的人,人家都罵他,「你不合潮流」。好像幹十惡業的對,你看舉世那個不幹,大家都幹,我為什麼不幹,這怎麼得了!舉世之人都在造十惡業,那災難怎麼能避免?

佛給我們講的三災,三災從那裏來的?貪欲感得的是水災。《楞嚴經》上就講得很清楚,想吃好的東西,貪心的時候流口水,貪是水。嗔恚是火,人一發脾氣,滿面通紅,嗔恚是火。愚癡是風。所以你要曉得,水火風大三災,是貪嗔癡變現出來的境界,真正是境隨心轉,佛講得沒錯。可惜今天世間人不相信,迷信科學,總認為大自然環境與一個人思想、行為沒有關係,這是科學家的看法。世間人今天迷信科學,佛不是這麼講的,佛是講:「自然環境是自己心變現出來的」、「唯心所現、唯識所變」,心性變出來的這個境界是非常完美的—一真法界。在一真法界裏面,你起了妄想、分別、執著,這才把一真法界變成十法界。

十法界依正莊嚴,都是唯識所變。這幾天報紙上登的「聖嬰」,我們看了之後,真的感到恐怖。這聖嬰現象,這現象是說什麼?海水的溫度增長。最近這些年來,科學家在偵測,大概海水每年溫度會長二度,海水溫度沒有降低,年年在增長,這是證明我們世間人貪心在增長。白令海峽冰山溶化了,幾千年、幾萬年的冰山,從來都沒有動過,現在冰山裂開了、溶化了。冰山要是溶化,海水一定往上升,這是大家都曉得的。南北極的冰山,如果完全溶化了,海水會上升好幾公尺;換句話說,今天打開世界地圖,沿海地區都會被淹沒。它為什麼會溶化?當然是溫度上升,溫度不斷在上升,因為今年的溫度上升幅度太大了,引起了恐怖,科學家很擔憂、很害怕。

他們根據科學的說法—溫室效應,就是大氣層裏面溫化的污染太多,造成這個現象。海水溫度一產生變化,整個世界的氣候都變了、都反常。這是兩年來,我們非常明顯的覺察到,世界氣候反常!科學家呼籲如何來做好環保工作,實際上環保是治標,人心是治本。真正挽救我們環境最重要的,人要把貪嗔癡慢降低,這才是治本的方法。標本兼治才能得到效果,不懂得治本之道,治標是產生不了效果,這麻煩大了。我們在報紙裏看到科學家提出警告,如果大氣當中,這些光化污染達到飽和點,乘載不住了,它一定往地面落,往地面落下來,這個東西是劇毒,不但所有動物不能生存,連植物都不能生存,這災難是沒法子避免。

這個污染是怎麼造成的?飛機排的廢氣、汽車車輛排的廢氣、工廠排的廢氣,積存在大氣中,造成臭氧層的破壞,這是人為的。換句話說,科技的發達,我們得來的是一點方便,衣食住行享受上的方便,但是你必須要付出沈痛的代價。那個代價是整體的毀滅,這個代價太大了!我們得這一點的享受,真的叫得不償失。我們中國古人不幹這個事情,中國人聰明,現在世界上人都承認。中國講科技,二千五百年前就開始了。諸位大家都知道,世界上指南針是中國人發明的,火藥是中國人發明的。在漢朝王莽的時代,中國人就試驗做滑翔飛行,諸葛亮用木牛牛馬機械化的運輸,不是沒有科技,有科技。有科技為什麼不發展?不但不發展,以後把這東西失傳。什麼原因呢?絕不是這些聰明人心量小,不是的!他們有道德的觀念,他們曉得科技如果不斷的發展,西洋科技到今天不過二百年,二百年的發展就把世界消滅、毀滅掉。如果中國在二千年以前就發展科技,這個世界早就沒有了。你才曉得中國人的智慧、中國人的慈悲,中國人要對歷史、對後代負責任。

愛因斯坦沒有念過中國書,沒有受過中國教育,如果受過中國古聖先賢的教育,他懂得原子彈的理論,決定不公佈,決定不會做這個東西。這個東西造出來之後,那有不擴散!那能夠瞞得住人!原先是五十年前,美國獨家,接著蘇聯學會了,現在有能力造原子彈,三十多個國家。在美國資訊傳播裏面所透露的,將來一個高中學生,從電腦裏面就學會製造核武;換句話說,再過幾年科技更發達,這個技術暴露,人人都會造,那還得了!世界怎麼會不毀滅,你還能存在多久?今天如果真正講消災免難,我說一句老老實實的話,就是李炳南居士所講的,「念佛求生淨土」。在這個世間,你要把這世間看透,這世間不值得留戀,真正做到不貪生、不怕死。我們要換一個環境,要換一個時空,這不能住了,這才是徹底消災免難。在眼前,我們這個身還沒離開這世間,斷惡修善,積功累德,念念念眾生、念佛法,不要想著自己的利益。你就可以免除現前的災難,永恒的免除,你決定求生淨土,理事實真相都要清楚、都要明白。第三個問題,他問:「從來沒有看過西方極樂世界,怎麼知道有沒有?」

佛為眾生講經說法,依三量,法相宗講得很清楚。第一種現量,現量是你眼睛可以見到的、你親耳聽到的、你親身接觸到的,佛說這個,你相不相信?相信!我看到了,我聽到了。第二種是你不能接觸到的,佛用比量,比量是推理,譬如牆外面我們看不到,但是看到牆上有煙冒出來,我們就可以推理,牆外面一定有人在燒火,你相不相信?相信。推理,這叫比量,這是你沒有親眼看到,沒有親眼看到人在燒火,看到那裏冒煙,你就會想到下面有人在生火,這是第二種方法。

第三種方法比量也比不上,也不是你親眼見到的,譬如西方極樂世界,你見不到,六根接觸不到,比也比不出來,佛說聖言量,你相不相信佛?佛不說假話,我們今天講以人格來擔保,佛不騙你,佛說的我們就相信。如果佛說的也不相信,就沒法子了。換句話說,你與西方極樂世界沒有緣。其實如果你要是真正與西方極樂世界有緣,你真的會見到佛菩薩,會見到西方極樂世界。在古時候,我們在《傳記》裏面看到慧遠大師,他一生是在定中三次見到西方極樂世界,所見到的狀況,跟《無量壽經》上講的完全相同。他往生臨終的時候,又見到了,第四次現前的時候,他告訴大眾:「我念佛的因緣成熟了,這境界我又見到了。」他從前三次見到的時候,沒有跟任何人講過,臨終時才說:「這境界,過去曾經見過三次」,說明西方極樂世界的狀況,與《無量壽經》上講的完全相應,這都是屬於現前見佛。遠公大師見到了,歷代的修行,在家、出家的大德,定中、夢中、或者現前不是沒有,有!也不在少數。你見不到,是你沒有緣分。你沒有緣分,是你有障礙。這樁事情,我們一般真正學佛的人,對佛要有決定的信心,對於經典裏面所講的,決定不懷疑,依照這個理論、方法、境界去修學,當然有成就。第四個問題是「在家人學佛,如何不讓家人障礙?」

你要是學佛如法,你的家人不但不障礙,而且會非常歡喜,並且會跟你一起學佛。為什麼會產生障礙?因為你自己學得不如法,跟他們的思想、見解、生活習慣起了衝突,他就不能接受。怎麼不如法?譬如說三福裏面孝養父母,你孝養父母,你的父母會反對嗎?那有這種道理,你的兄弟姐妹、親戚朋友會反對嗎?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會有人反對嗎?沒有人!大概家人反對,都是你沒有智慧、沒有善巧方便,招惹你家人不滿意。最明顯的,我們舉幾個例子,對待法師的恭敬心超過對待父母,你父母一看,心裏當然不高興。愛護同參道友這個心,超過對待兄弟姐妹、對待家人,你的兄弟姐妹看到這個情形,對待外面人那麼親切,自己家裏骨肉這樣生疏,這錯了。

在飲食方面,家人肉食,你吃素,天天批評他們:「你們造作罪業,將來要還債、要受報。」他怎麼能接受?你沒有善巧方便,大錯特錯!佛教給我們,學佛要從孝順父母、奉事師長做起,你要給家裏人作一個好榜樣,孝子賢孫。佛的道場是一個學校,在學校裏面,在道場裏面,我們學敬、學真誠、學恭敬,我們對佛菩薩真誠、恭敬,要拿這一分真誠、恭敬,對你的家人、對社會大眾。不是我的真誠、恭敬只對佛菩薩,只對出家人、同參道友,社會大眾可以不理他,那你學的是什麼佛!

學以致用,用在什麼地方?用在生活上、用在社會上,這叫學佛。真正學佛的人,沒有人不尊敬、沒有人不讚歎。你今天學佛,搞的你的家人都不滿意了,試問問,你的鄰里鄉黨看到你這個樣子,誰還敢學佛?你不孝父母,不敬兄弟姊妹,別人看到了,都會勸他的小孩,「千萬不能學佛,學佛,你看!就變成他那個樣子。」換句話說,你這種學佛是敗壞佛門,破壞佛法的形象,你還自己以為功德很大,還認為別人業障很深,其實別人沒有業障,你自己的業障太深。這是不懂得教理,不懂得教義,沒有懂得佛在經上教誨的真實義,希望大家細心體會經論裏的道理,細心去研究佛在一切經中對我們的教誨,我們要熟讀深思,把它落實在生活當中,這樣就對了。下面一個問題:「如何將惡緣轉成善緣?」

這個好!這個意思好!惡緣從那裏來?為什麼跟人家結惡緣,你要明了,然後把這個結解開了,惡緣就沒有了。所以轉惡緣為善緣,最重要的是理智、忍讓、布施。你有智慧,你知道惡緣不是好東西,而且惡緣要是這樣結下去,不能化解掉,生生世世彼此報復,沒完沒了,冤冤相報,這種報復必定是一次比一次殘酷。諸位去看看《文昌帝君陰騭文》。文昌帝君在沒學佛之前,報復心很強烈,造作的業很重很重,墮在惡道裏受苦,以後聞到佛法,他懺悔,才知道錯了。有智慧就能明瞭通達因緣果報的事實真相,不再造惡業。人家縱然是陷害我,我也一筆勾銷,不再計較。他為什麼找我麻煩?一定是我過去跟他有冤仇,冤家,冤冤相報!今天報在我這裏,一筆勾銷。我不再報復他,所以他的報復,我能夠忍受,不但我沒有報復他的行為,連報復他的念頭都沒有;反過來,我們要對他讚歎、歡喜、恭敬、供養。為什麼要歡喜、讚歎、恭敬、供養?他對我們的報復,帳結掉了,而且把我們的災消掉了。你能這樣一回頭,他對我不但沒有壞處,對我有好處,消我的業障,免我的災難,我從這個地方回心轉意,一心向道,這樣才能轉惡緣為善緣,這是菩薩行。真正覺悟人所做的,我們應當要學習。

底下這個問題,他問的:「法師,佛法那麼好、那麼偉大、圓滿殊勝,難道我一定要等到死了以後,到極樂世界才能享受?我今年三十一歲,若依正常情況來說,我還要在娑婆世界生活四十年,難道我這四十年要苦哈哈的過嗎?」

這事情我不必答覆,你們自己想想就好了。極樂世界極樂,至少不要為衣食煩愁。在這個世間,生活多苦,你每天勤勞的工作,賺的什麼?賺的活口而已。西方世界思衣得衣、思食得食,不需要造作。在這世間身體要受種種的折磨,吃東西不小心就得病,稍稍受一點風寒,就這痛那痛。如果你真的聰明,就沖著這一點,我也得趕快到極樂世界去,我早去一天,就少受一天罪,多享一天福。你三十一歲,你還願意在這裏受四十年的罪,你不想到極樂世界去多享四十年的福,你已經糊塗到所以然處了。我們實在是功夫不夠,去不了,要能去得了,那一個不希望早一天去?誰願意在世間多受一天苦呢?那有這種道理!這就不是一個聰明人,不是一個有智慧的人。

我想這個事情,頭腦稍為冷靜的人,都能想得很清楚。再說,我們看到《淨土聖賢錄》、《歷代往生傳》,過去也曾經有同修提出這個問題問過我。他說這些《傳記》裏面所記載的,幾乎有一半聞到念佛法門,認真修學求生淨土,時間只不過二、三年,大多數是三年。他提出這個問題,「難道他的壽命剛好就三年嗎?怎麼念了三年他就往生?」我聽到這問題,這是個問題,但是我們想想不竟然,那有那麼巧?這一個人念三年佛往生了,偶而碰到幾個是可能的,那麼多人都是念三年往生,我就覺得這不太可能。為什麼會有這種現象?他三年功夫念成了,他還有壽命,不要了。這是真的。我如果三年念成了,我再長的壽命,我也不會要了,為什麼不早一天去往生?為什麼不早一天去成佛?為什麼不早一天去親近阿彌陀佛、親近十方諸佛如來?在此地,你要想很用功認真去參訪,今天參訪這個法師,明天參訪那個大德。那個法師大德也比不上阿彌陀佛,那個法師大德也比不上十方諸佛?生到西方極樂世界,你就有機緣天天接近阿彌陀佛,天天接近十方一切諸佛,觀音、勢至、文殊、普賢是同學、同參道友,這樣殊勝,你為什麼不去?你還要留在這個世間受苦造罪,那有這種愚人!所以三年往生是他的功夫成就,最低限度他得功夫成片。得功夫成片,往生就自在,想什麼時候去,就什麼時候去,他在這個世間沒有別的事情,沒有值得留戀,沒有必要留戀,他當然去了。

什麼事情值得留戀?什麼事情必要留戀?弘法利生。你對這世間還有緣分,還能夠幫助一些人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那你就不能去得太早,你去得太早,你對不起這些人。所以諸佛菩薩住在這個世間,他不是業報,他是願力。願力的條件就是化緣,教化眾生的緣分。緣分盡了,大家對他聽疲了,不再想聽他的東西,他走了。緣分沒有盡,還有人想聽,還有人聽了之後,認真去修行,那就必須要住世。所以念佛功夫已經成就,要不要再住世,原因在此地。如果沒有化緣,沒有度化眾生的緣分,決定立刻就求生淨土,往生淨土是越早越好。由此可知,功夫成就的人,就是功夫成片,得一心不亂,他留住世間,不是貪圖世間享受,不是看世間現象,這與他不相干,他那裏會把這些事情放在心上?完全是為了教化眾生。所以這樁事情,諸位要細心去想想。

下面他問法師:「我想開懷無憂的笑,想過一個幸福美滿的人生,希望能越來越有智慧,過我的生命。希望能一天比一天更慈悲,對待自己及生活當中一切人物。我希望能像上述所說情況下過完一生,能如法師所說的自自然然、無牽無掛的,活著去極樂世界嗎?」他問老法師:「我這個想法錯了嗎?」

你的想法不能說錯,也不能完全對。細細想想,我剛才所講的話。你對世間能夠厭離,對極樂世界能夠向往,對於世緣能夠放下,你才真正幸福快樂。否則的話,幸福快樂美滿是有名無實,你心裏有憂慮、有牽掛,你的幸福從那裏來?你的快樂從那裏來?你的美滿從那裏來?這都是事實。人一生當中,真正快樂幸福美滿,無牽無掛,活著去往生,是心地清淨,一塵不染,你才能做到;有絲毫的污染,你就做不到。所以要想達到這個目的—讀經,深解義趣;受持,依教奉行,為人演說,你才能真正過一個幸福美滿的一生。將來往生極樂世界,是得到究竟的幸福美滿,這一生沒空過。關鍵一定要看破、一定要放下。時間差不多了,我們今天就講到此地。

資料來源:報佛恩網,歡迎轉載,翻印流通。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詹 招琳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