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倫彙編氏族典第3卷氏族總部彙考三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明倫彙編氏族典

 第三卷目錄

 氏族總部彙考三

  遼(太宗大同一則 聖宗統和一則 開泰二則 道宗鹹雍一則)

  宋(太宗端拱一則 淳化三則 至道一則 仁宗寶元一則 神宗熙寧一則 哲宗元

  符一則 寧宗開熙一則)

  金(太祖天輔一則 太宗天會一則 廢帝天德一則 世宗大定三則 宣宗貞祐四則

   興定二則 元光二則 哀宗天興一則)

  元(太祖一則 仁宗皇慶一則 順帝至正二則)

  明(太祖吳元年一則 洪武八則 成祖永樂三則 英宗正統一則 天順一則 武宗

  正德六則)

皇清(康熙一則)

氏族典第三卷

 氏族總部彙考三

 遼

  遼

 太宗大同

太宗大同元年,賜小漢姓名為蕭翰。

按《遼史‧太宗本紀》不載。按《外戚表》:契丹外戚,其先曰二審密氏:曰拔裡,曰乙室已。至遼太祖,娶述律氏。述律,本回鶻檽思之後。大同元年,太宗自汴將還,留外戚小漢為汴州節度使,賜姓名曰蕭翰,以從中國之俗。由是拔裡、乙室已、述律三族,皆為蕭姓。拔裡二房曰大父、少父,乙室已亦二房曰大翁、小翁。

按《五代史‧契丹附錄》:漢高祖起太原,所在州鎮多殺契丹守將歸漢,德光大懼。乃以蕭翰為宣武軍節度使。翰,契丹之大族,其號阿缽,翰之妺亦嫁德光,而阿缽本無姓氏,契丹呼翰為國舅,及將以為節度使,李崧為製姓名曰蕭翰,於是始姓蕭。德光已留翰守汴,乃北歸。

 聖宗統和

聖宗統和二十二年,賜韓德昌姓耶律氏。

按《遼史‧聖宗本紀》:統和二十二年十二月,皇太后賜大丞相齊王韓德昌姓耶律,徙王晉。按《耶律隆運傳》:隆運,本姓韓,名德讓,西南面招討使匡嗣之子也。

統和十九年,賜名德昌;二十二年,賜姓耶律;二十八年,復賜名隆運。

 開泰

開泰五年,賜陳昭袞姓耶律氏。

按《遼史‧聖宗本紀》不載。按《陳昭袞傳》:昭袞,勇而善射。統和中,補祇候郎君,為奚拽刺詳穩,累遷敦睦宮太保,兼掌圍場事。開泰五年秋,大獵,帝射虎,以馬馳太速,矢不及發。虎怒,奮勢將犯蹕。左右辟易,昭袞捨馬,捉虎兩耳騎之,虎駭,且逸。上命衛士追射,昭袞大呼止之。虎雖軼山,昭袞終不墮地。伺便,拔佩刀殺之。輦至上前,慰勞良久。即日設燕,悉以席上金銀器賜之,特加節鉞,遷圍場都太師,賜國姓,命張儉、呂德懋賦以美之。

開泰六年,賜王繼忠姓耶律氏。

按《遼史‧聖宗本紀》不載。按《王繼忠傳》:繼忠,仕宋為鄆州刺史、殿前都虞候。統和二十一年,宋遣繼忠屯定之望都,以輕騎覘我軍,遇南府宰相耶律奴瓜等,獲之。太后知其賢,授戶部使,二十二年,加左武衛上將軍,攝中京留守。五年,為漢人行宮都部署,封琅邪郡王。六年,進楚王,賜國姓。太平三年致仕,卒。(按:傳中五年六 年失載。年號因前有統和後有太平,故定其為開泰雲。)

 道宗鹹雍

道宗鹹雍七年,賜李仲禧、劉霂、王觀、楊興功姓耶律氏。

按《遼史‧道宗本紀》:咸雍七年十二月丁巳,漢人行宮都部署李仲禧、北院宣徽使劉霂、樞密副使王觀、都承旨楊興功各賜國姓。按《耶律儼傳》:儼,本姓李氏。父仲禧,重熙中始仕。清寧初,同知南院宣徽使事。四年,城鴨子、混同二水間,拜北院宣徽使。咸雍初,坐誤奏事,出為榆州刺史。俄詔復舊職,遷漢人行宮都部署。六年,賜國姓,封韓國公。按《王觀傳》:觀,南京人。博學有才辯。重熙七年,中進士乙科。除給事中。咸雍初,遷翰林學士。五年,兼乾文閣學士。七年,改南院樞密副使,賜國姓。

  宋

 太宗端拱

太宗端拱元年,賜李繼捧姓趙氏。

按《宋史‧太宗本紀》:端拱元年五月辛未,感德軍節度使李繼捧賜姓趙氏,名保忠。壬申,以保忠為定難軍節度使。按《西夏傳》:初,繼捧之入也,弟繼遷出奔,及是,數來為邊患。有言繼遷悉知朝廷事,蓋繼捧泄之。乃出為崇信軍節度使,克憲為道州防禦使,克文遣歸博州,並選常參官為通判,以專郡政。端拱初,改感德軍節度使。屢發兵討繼遷不克,用宰相趙普計,欲委繼捧以邊事,令圖之。因召赴闕,賜姓趙氏,更名保忠,太宗親書五色金花牋以賜之。

 淳化

淳化二年,賜李繼遷姓趙氏。

按《宋史‧太宗本紀》:淳化二年秋七月,李繼遷奉表請降,以為銀州觀察使,賜國姓,改名保吉。

淳化三年,詔隨錢氏歸朝者皆復本姓。

按《宋史‧太宗本紀》不載。按《錢氏世家》:先是鏐與戰士多賜己姓,後俶歸朝,皆稱同宗。淳化三年,詔令復本姓。又浙中劉氏避鏐諱,改為金氏,亦令還。

淳化五年夏四月甲申,削趙保吉所賜姓名。

按《宋史‧太宗本紀》云云。

 至道

至道三年,真宗即位,復趙保吉姓名。

按《宋史‧真宗本紀》不載。按《通鑑綱目》:至道三年十二月,李繼遷請降以為定難節度使,復姓名趙保吉。

 仁宗寶元

仁宗寶元二年,削趙元昊賜姓。

按《宋史‧仁宗本紀》:寶元二年六月壬午,削趙元昊官爵,除屬籍。

 神宗熙寧

神宗熙寧五年,賜俞龍珂、瞎藥等姓名。

按《宋史‧神宗本紀》:熙寧五年五月庚寅,以青唐大首領俞龍珂為西頭供奉官,賜姓名包順。十一月癸醜,河州首領瞎藥等來降,以為內殿崇班,賜姓名包約。

熙寧七年,賜木征及其弟子姓名。

按《宋史‧神宗本紀》:七年六月丁亥,以木征為榮州團練使,賜姓名趙思忠。按《趙思忠傳》:趙思忠即瞎氈之子木征也。瞎氈死,木征不能自立,青唐族酋瞎藥雞囉及僧鹿遵迎之居洮州,欲立以復洮岷疊宕、武勝軍諸羌。秦州以其近邊,逐之,乃還河州,後徙安江城,董氈欲羈屬之,不能有也。母弟瞎吳叱,別居銀川有聶家山,至和初,補本族副軍主。嘉祐中,河州刺史。王韶經略熙河,遣僧智圓往說之,啖以厚利,因隨以兵;前後殺其老弱數千,焚族帳萬數,得腹心酋領十餘人,又禽其妻子,皆不殺。遂以熙寧七年四月舉洮、河二州來降,賜以姓名,拜榮州團練使。封其母郢成結遂寧郡太夫人,妻包氏咸寧郡君。弟董谷賜名繼忠,補六宅副使。結吳延征賜名濟忠,瞎吳叱曰紹忠,巴氈角曰醇忠,巴氈抹曰存忠;長子邦(口幸)勿丁咓曰

懷義,次蓋咓曰秉義,皆超拜官。以思忠為秦州鈐轄,不涖事,而乞主熙河羌部,經略司以為不可。詔以二州給地五十頃。後遷合州防禦使,卒,贈鎮洮軍節度

觀察留後。

按《金史‧移刺成傳》:成子順思阿不武功將軍,世襲咸平路鈔赤鄰猛安下查不魯謀克。結什角者,西番既衰,其苗裔曰董氈,其子曰巴氈。角始附宋,賜姓趙,改名順忠。

 哲宗元符

哲宗元符二年,賜隴拶及其弟姓名。

按《宋史‧哲宗本紀》:元符二年九月己未,青唐酋隴拶以城降。(賜姓事不載) 按《瞎征傳》:籛羅結,說王贍以取青唐之策。元符二年九月,贍軍至青唐,隴拶出降。閏九月,以隴拶為河西軍節度使、知鄯州,封武威郡公,充西蕃都護,依府州折氏世世承襲。尋賜姓名曰趙懷德;其弟邦(口辛)勿丁咓曰懷義,為廓州團練使、同知湟州。

 寧宗開熙

寧宗開禧元年,賜宇文虛中姓趙氏。

按《宋史‧寧宗本紀》:開禧元年八月,贈宇文虛中少保。(賜姓事不載) 按《宇文虛中傳》:建炎二年,虛中為祈請使,楊可輔副之。明年春,金人並遣歸,虛中曰:奉命北來祈請二帝,二帝未還,虛中不可歸。於是獨留。金人加以官爵,即受之,密以信義結約,金人不覺也。惡之者,告虛中謀反。虛中與老幼百口同日就焚死,天為之晝晦。淳熙間,贈開府儀同三司,諡肅湣,開禧初,加贈少保,賜姓趙氏。

  金

 太祖天輔

太祖天輔七年,賜耶律慎思姓完顏氏。

按《金史‧太祖本紀》不載。按《完顏元宜傳》:元宜,本姓耶律氏。父慎思,天輔七年,宗望追遼主至天德,慎思來降,且言夏人以兵迎遼主,將渡河去。宗望移書夏人諭以禍福,夏人乃止。賜慎思姓完顏氏,官至儀同三司。

 太宗天會

太宗天會四年,賜郭藥師、董才姓完顏氏。

按《金史‧太宗本紀》:天會四年春正月丁卯朔,降臣郭藥師、董才皆賜姓完顏氏。按《郭藥師傳》:藥師,渤海鐵州人也。遼國募遼東人為兵,使報怨於女直,號曰怨軍,藥師為其渠帥。斡魯古攻顯州,敗藥師於城下。遼帝亡保天德,耶律捏裡自立,改怨軍為常勝軍,擢藥師諸衛上將軍。捏裡死,藥師以涿、易二州歸于宋。宋使藥師副王安中守燕山。宗望軍至三河,藥師等拒戰於白河。兵敗,藥師乃降。宗望遂取燕山。太宗以藥師為燕京留守,給以金牌,賜姓完顏氏。按《宗室宗望傳》:自郭藥師降,益知宋之虛實。宗望請以為燕京留守。及董才降,益知宋之地裡。宗望請任以軍事。

太宗俱賜姓完顏氏,皆給以金牌。

 廢帝天德

廢帝天德三年十一月癸亥,詔前後賜姓人各復本姓。

按《金史‧廢帝本紀》云云。按《完顏元宜傳》:天德三年,詔凡賜姓者皆復本姓,元宜復姓耶律氏。

 世宗大定

世宗大定二年,復賜耶律元宜姓完顏氏。

按《金史‧世宗本紀》不載。按《完顏元宜傳》:大定二年,拜平章政事,封冀國公。賜玉帶、甲第一區,復賜姓完顏氏。

大定十三年五月戊戌,禁女直人毋得譯為漢姓。

按《金史‧世宗本紀》云云。大定二十五年,詔完顏習涅阿補復姓耶律氏。

按《金史‧世宗本紀》不載。按《完顏元宜傳》:元宜子習涅阿補,大定二十五年為符寶祗候,乞依女直人例遷官,上曰:賜姓一時之權宜。令習涅阿補還本姓。

 宣宗貞祐

宣宗貞祐 年,賜李霆姓完顏氏。

按《金史‧宣宗本紀》不載。按《完顏霆傳》:霆,本姓李氏,中都寶坻人。貞祐初,為四鄉部頭。改大名路提控,定觀州。進官三階,充濱、棣行軍都提控。未幾,遙授同知益都府事,知宣差都提控,遷棣州防禦使,賜姓完顏氏,屯海州。

貞祐二年,賜王皇后姓溫敦氏,包長壽姓烏古論氏,

梁佐李齩住姓完顏氏。

按《金史‧宣宗本紀》不載。按《哀宗本紀》:哀宗母曰明惠皇后王氏,賜姓溫敦氏。按《宣宗王皇后傳》:後王氏,中都人,貞祐二年七月,賜姓溫敦氏,立為皇后。

按《烏古論長壽傳》:長壽,臨洮府第立將突門族人也。本姓包氏,襲父永本族都管。貞祐初,詔錄前後功,遙授同知隴州防禦使,世襲本族都巡檢。二年,賜今姓。

 按《完顏佐傳》:完顏佐,本姓梁氏,初為武清縣巡檢。完顏齩住,本姓李氏,為柳口鎮巡檢。久之,以佐為都統,齩住副之,戍直活寨。貞祐二年,糺軍遣張暉等三人來招佐,佐執之。翌日,劉永昌率二十五人持文書來,署其年曰天賜,佐擲之,麾眾執永昌,及暉等併斬之。宣宗嘉其功,遷佐奉國上將軍,遙授德州防禦使,齩住鎮國上將軍,遙授同知河間府事,皆賜姓完顏氏。詔曰:自今有忠義如是者,並一體遷授。

貞祐三年,賜東永昌等姓,定有功者分三等,賜國姓。

按《金史‧宣宗本紀》:貞祐三年九月癸酉,賜東永昌姓為溫敦氏,包世顯、包疙疸為烏古論氏,睹令狐為和速嘉氏,何定為必蘭氏,馬福德、馬柏壽為夾穀氏,各遷一官。丁醜,詔諸色人以功賜國姓者,能以千人敗敵三千人,賜及緦麻以上親,二千人以上,賜及大功以上親,千人以上,賜止其家。按《完顏仲元傳》:仲元,本姓郭氏,中都人。大安中,李雄募兵,仲元與完顏阿鄰俱應募,有功。貞祐三年,與阿鄰俱累功至節度使。仲元為永定軍節度使,賜姓完顏氏。按《完顏阿鄰傳》:阿鄰,本姓郭氏,以功勞賜姓完顏。大安中,李雄募兵,阿鄰與完顏仲元等俱應募,數有功。宣宗即位,賜以國姓。是時,仲元亦積功勞,知濟南府,賜姓完顏,俱加從宜招撫使,近制,賜本朝姓者,凡以千人敗敵三千者賜及緦麻以上,敗二千人以上者賜及大功以上,敗千人以上者賜止其家。阿鄰既賜姓,以兄守楫及從父兄弟為請。宰臣奏阿鄰功止賜一家,宣宗特詔許之。至是仲元上奏曰:臣頃在軍旅,纔立微功,遽蒙天恩,賜之國姓,非臣殺身所能仰報。族兄徐州機密副使僧喜、前汾州酒同監三喜、前解州鹽管勾添章、守興平縣祭酒添福猶姓郭氏。念臣與僧喜等昔同一家,今為兩族,完顏阿鄰與臣同功,皇恩所加並及本族,僧喜等四人乞依此例。不許。

貞祐四年,賜張開姓完顏氏。

按《金史‧宣宗本紀》不載。按《張開傳》:開,賜姓完顏氏,景州人。至寧末,河北兵起,開團結鄉兵為固守,累功遙授同知青州防禦事,兼同知觀州事。貞祐四年,開率所部復取河間府及滄、獻二州十有三縣。詔遷觀州刺史、權本州經略使。至是,始賜姓完顏氏。

 興定

興定元年,賜張資祿姓女奚烈氏,楊沃衍姓兀林答氏,郭蝦蟆姓顏盞氏。

按《金史‧宣宗本紀》不載。按《女奚烈資祿傳》:資祿,本姓張氏,咸平府人。泰和伐宋,從軍有功,調易縣尉,遷潞縣主簿。貞祐初,遙授同知德州防禦事,改秦州。三年,遙授同知通遠軍節度事。興定元年,改西寧州刺史,賜今姓。按《楊沃衍傳》:沃衍,一名斡烈,賜姓兀林答,朔州靜邊官莊人,興定元年春,上以沃衍累有戰功,賜今姓。按《郭蝦蟆傳》:蝦蟆,會州人。世為保甲射生手,與兄祿大俱以善射應募。興定初,祿大以功遷遙授同知平涼府事、兼會州刺史,進官一階,賜姓顏盞。

興定三年,賜王彥昌姓溫敦氏,眾家奴姓完顏氏。

按《金史‧宣宗本紀》:興定三年三月己醜,追賜皇后父

太尉汴國公彥昌姓溫敦。按《移刺眾家奴傳》:眾家奴,積戰功,累官河間路招撫使,遙授開州刺史,權元帥右都監,賜姓完顏氏。興定四年,與張甫俱封。

 元光

元光元年,賜張甫姓完顏氏。

按《金史‧宣宗本紀》不載。按《張甫傳》:甫,賜姓完顏氏。初歸順大元。涿州刺史李瘸驢招之,興定元年正月,甫與張進俱來降。東平行省蒙古綱承制除甫中都路經略使,進經略副使。元光元年,以功進金紫光祿大夫,始賜姓完顏。

元光二年,賜張進姓完顏氏。

按《金史‧宣宗本紀》不載。按《張甫傳》:二年二月,張進亦遷元帥左監軍,賜姓完顏。

 哀宗天興

哀宗天興元年,賜國安用姓名為完顏用安。

按《金史‧哀宗本紀》:天興元年七月乙未,宿州帥眾僧奴稱國安用降,遣近侍直長因世英等持詔封安用為兗王,行京東等路尚書省事,賜姓完顏,改名用安。

按《國用安傳》:用安,先名安用,嘗歸大元,為都元帥、行山東路尚書省事。天興元年,反正,詔以安用為開府儀同三司、平章政事、兼都元帥、京東山東等路行尚書省事,特封兗王,賜號英烈戡難保節忠臣,賜姓完顏,附屬籍,改名用安。

  元

 太祖

太祖 年,賜察罕姓蒙古氏,命刺真八都諸子各因其名為姓。

按《元史‧太祖本紀》不載。按《察罕傳》:察罕,初名益德,唐兀烏密氏。父曲也怯律,為夏臣。其妾方懷察罕,不容於嫡母,以配掌羊群者及裡木。察罕稍長,其母以告,且曰:嫡母已有弟矣。察罕武勇過人,幼牧羊於野,植杖於地,脫帽置杖端,跪拜歌舞。太祖出獵,見而問之。察罕對曰:獨行則帽在上而尊,二人行則年長者尊,今獨行,故致敬於帽。且聞有大官至,先習禮儀耳。帝異之,乃挈以歸,語光獻皇后曰:今日出獵得佳兒,可善視之。命給事內廷。及長,賜姓蒙古,妻以宮人弘吉刺氏。按《朮赤台傳》:朮赤台,兀魯兀台氏。其先刺真八都以材武雄諸部,生子曰兀魯兀台,曰忙兀與紮刺兒弘吉刺亦乞列思等五人當開創之。先協贊大業厥後。

太祖即位,命其子孫各因其名為氏。

按《畏荅兒傳》:畏荅兒,忙兀氏。其先刺真八都兒,有二子,次名忙兀兒,始別為忙兀氏,畏荅兒其六世孫也。。

 仁宗皇慶

仁宗皇慶 年,賜察罕姓白氏。

按《元史‧仁宗本紀》不載。按《察罕傳》:察罕,西域板勒紇城人也。魁梧穎悟,博覽強記,通諸國字書。仁宗即位,拜中書參知政事,皇慶元年,進榮祿大夫、平章政事,商議中書省事。嘗以病請告。暨還朝,帝禦萬歲山圓殿,命賜茵以坐,語及科舉並前古帝王賜姓命氏之事,因賜察罕姓白氏。初,察罕生於河中,其夜天氣清肅,月白如晝,相者賀曰:是兒必貴。國人謂白為察罕,故名察罕。

 順帝至正

順帝至正六年,賜賀惟一姓名為蒙古太平。

按《元史‧順帝本紀》不載。按《太平傳》:太平,字允中,初姓賀氏,名惟一,後賜姓蒙古氏,名太平。順帝至正六年,拜御史大夫。故事,臺端,非國姓不以授,太平因辭,詔特賜姓而改其名。

至正二十五年,賜奇皇后姓肅良合氏。

按《元史‧順帝本紀》:至正二十五年十二月乙卯,詔立次皇后奇氏為皇后,改奇氏為肅良合氏。詔天下,仍封奇氏父以上三世皆為王爵。按《順帝完者忽都

皇后傳》:皇后奇氏,高麗人。生皇太子愛猷識理達臘,立為第二皇后,居興聖宮,改徽政院為資正院。二十五年十二月,中書省臣奏言:後宜正位中宮,帝不答。又奏:改資正院為崇政院,而中政院亦兼主之。帝乃授之冊寶。其冊文曰:坤以承乾元人道,莫先於夫婦後以母,天下王化實始於家邦典禮之。常古今攸重

諮爾肅良合氏,篤生名族來事。朕躬儆,戒相成。每勤於夙夜,恭儉率下多歷於歲年既發。祥元子於儲闈復流慶孫枝於甲觀眷若中宮之,位允宜淑配之賢。宗戚大臣況僉言而敷請掖庭,諸禦鹹傾望以推尊,乃屢遜辭尢可嘉。尚今遣攝太尉某持節授以王冊,玉寶命爾為皇后於戲,慎修壼政益勉爾輔佐之心,昭嗣徽音同保我延洪之福。其欽寵命,以衍壽祺。

  明

 太祖吳元年

太祖吳元年,誥前賜姓朱文忠復姓李氏。

按《名山藏‧臣林記》:李文忠,字思本,少名保兒,盱眙人。父貞,娶高帝姊,漁泗水上。歲儉時,有所助,高帝久之。高帝姊卒,保兒方十二。貞聞帝起,淮右攜之。軍中見帝。帝見貞衣被縷裂,問曰:大丈治生,得無苦乎。對曰:苦漁稅。保兒牽帝衣,帝喜且泣,賜以己姓,名曰文忠。吳元年,誥曰:甥文忠,幼育帳下,比於吾兒。弓馬文藝,靡不閑貫。弱冠,起軍中僉院,金華開省。嚴陵平烏龍破苗獠,陷陣衝鋒。如遇枯朽比者,直擣臨安。克其堅,城安堵如故。朕自起淮右奄至江左,同心一力,諸勳有之,國戚蔑如惟爾。文忠親則舅甥,恩則父子,謀畫勞勩,與諸勳並是用。加爾榮祿大夫,浙江行中書省平章,作鎮茲土,復爾故姓,爾其勗之。

按《明外史‧李文忠傳》:文忠,太祖姊子也。年十二而母死,父貞攜之轉側亂軍中,瀕死者數矣。久乃謁太祖於滁陽。太祖見保兒,喜甚,撫以為子,賜姓朱氏。大軍伐吳,文忠趨杭州,守將潘元明降,就加榮祿大夫、浙江行省平章政事,復姓李氏。

 洪武

洪武元年,詔前賜姓朱文英,更姓木氏,禁人從蒙古姓。

按《名山藏‧臣林記》:沐英,字文英,定遠人。故姓李又姓木,乃姓沐也。八歲父母死,帝得之兵間。時帝年二十五,未子。與孝慈皇后養為子,姓之朱,名之文。英與懿文太子同食起。英溫爽有姿概,機穎過人,入侍帷幄,晝夜勵勤,目無迕視,帝深器之。年十八,授帳前都尉,守京口。久之,陞廣武衛親軍指揮使。洪武元年,以所部從取鉛山,下崇安,會湯和,攻陳友定於延平取之。其故將子隆負固不服,英與裨將蔡玉夾攻,生得子隆,將穀保盡定閩地。高帝曰:毋李爾李,毋朱我朱。與之木姓而名曰英。調守建寧,節制邵、延、汀三衛。

按《明外史‧沐英傳》:英,八歲而孤,從母避兵,母又死。太祖與孝慈皇后憐之,撫為己子,姓朱氏。年十八,授帳前都尉,守鎮江。稍遷指揮使,守廣信。從大軍征福建,破分水關,略崇安,別破閩溪十八寨,縛馮穀保。始命復姓。

按《日知錄》:洪武元年,詔蒙古服、蒙古語、蒙古姓一切禁止。

洪武三年,詔蒙古人復本姓。

按《日知錄》:洪武元年,禁不得蒙古姓者,禁中國人之更為蒙古姓,非禁蒙古人之本姓也。三年四月甲子,詔曰:天生斯民族,屬姓氏各有本原,古之聖王尢重之。所以別婚姻重本始以厚民俗也。朕起布衣,定群雄為天下,主已嘗詔告天下,蒙古諸色人等皆吾赤於,果有材能,一體擢用,比聞入仕之後或多更姓名。

朕慮歲久,其子孫相傳,昧其本原,非先王致謹氏族之道。中書省其告諭之,如已更易者聽其改正。

洪武九年,賜火伱赤姓名為霍莊。

按《日知錄》:洪武九年三月癸未,以火伱赤為翰林蒙古編修,更其姓名曰霍莊。

洪武十四年,更木英姓為沐氏。

按《名山藏‧臣林記》:十四年秋,潁川侯傅友德為征南將軍,征雲南,英為副,高帝為英易木曰沐,曰南方火也,以其克之,勿用生之。

洪武十六年,賜觀音保姓名為李觀。

按《日知錄》:洪武十六年二月,故元雲南右丞觀音保降,賜姓名李觀。

洪武  年,賜信錄姓車氏。

按《聖君初政記》:本朝賜臣下姓不多見,惟國初有之。邳州指揮使車言本姓信,洪武中,信錄有軍功,賜姓車。

洪武二十一年,賜醜驢姓名為李賢。

按《明外史‧李賢傳》:賢,初名醜驢,韃靼人。元工部尚書。洪武二十一年來歸,通驛書。太祖賜姓名,授燕府紀善。

洪武   年,賜諸降人姓名。

按《明外史‧薛斌傳》:斌,蒙古人,本名脫歡。父薛台,洪武中歸附,賜姓薛,累官燕山右護衛指揮僉事。按《滕定傳》:定,父瓚,元樞密知院。洪武中,來降。授會州衛指揮僉事,賜姓滕。按《吳成傳》:成,遼陽人,名買驢。父通伯,元遼陽行省右丞。太祖時,觀童來降,通伯父子與俱。買驢更今姓名,充總旗。

 成祖永樂

成祖永樂 年,詔僧道衍復姓。

按《名山藏‧臣林記》:姚廣孝,幼名天禧。年十四,削髮為僧,名道衍,參侍燕王者二十餘年,王禮道衍甚厚。既即位,授道衍僧錄司左善世。仁宗立為太子,上命淇國公丘福等兼宮僚,命道衍太子少師,復其姓,賜名廣孝。

永樂三年,賜把都帖木兒姓名為吳允誠,倫都兒灰姓名為柴秉誠,保住姓名為楊效誠。

按《名山藏‧臣林記》:吳允誠,韃靼人,舊名把都帖木兒。成祖三年,與其黨倫都兒灰率所部五千餘人自塔溝歸附於宋晟。上大喜,賜姓名,授右軍都督僉事。倫都兒灰賜姓名柴秉誠,授後軍都督僉事。其餘皆為指揮千百戶、鎮撫有差,賜之冠帶、襲衣、文綺,表裏白金鈔錠,俾居涼州。

按《明外史‧吳允誠傳》:允誠,蒙古人。名把都帖木兒,居甘肅塞外塔溝地,官至平章。永樂三年,與其黨倫都兒灰來歸。帝以蒙古人多同名,當賜姓別之。尚書劉儁請如洪武故事,編為勘合。允誠得賜姓名,授右軍都督僉事。倫都兒灰亦賜姓名柴秉誠,授後軍都督僉事。按《劉儁傳》:儁為侍中。成祖即位,進尚書。成祖嘗謂儁曰:韃靼人任武職者多,同名宜賜姓以別之。儁請如洪武故事編為勘合。於是,漠北人皆有姓。

按《日知錄》:永樂三年七月,賜保住名楊效誠。永樂二十一年,賜也先土幹姓名為金忠,把台姓名為蔣信。

按《名山藏‧臣林記》:金忠,故名也先土幹,以黠桀自豪。成祖末年,親征阿魯台。阿魯台聞大兵來,悉鳥獸散獨也。先土幹率妻子部屬來附,上得也。先土幹大喜,慰勞之,賜之酒饌也。先土幹叩頭呼萬歲,退語所親,曰:大明皇帝真吾主也。舍此何適哉。上思,所以旌異也。先土幹以風示外國封也。先土幹忠勇,王賜姓名曰金忠。宴坐,侯之下伯之上,御前珍羞悉輟予之。宴罷,復輟予御用金杯等物而遂班師。忠之來附也,其甥把台從之來,亦封忠勇伯,賜姓名蔣信。

按《明外史‧金忠傳》:忠,蒙古王子也先土幹也。素桀黠,為阿魯台所忌。永樂二十一年,成祖親征漠北,至上莊堡,率妻子部屬來降。時六師深入,寇已遠遁。帝方恥無功,見其來歸,大喜。賜姓名,封忠順王。

 英宗正統

英宗正統十年,賜哈喇姓名為毛忠。

按《明外史‧毛忠傳》:忠,字允誠,初名哈喇,西陲人。膂力絕人,善騎射。正統三年,從都督蔣貴征朵兒只伯,先登陷陣,大獲,擢都指揮僉事。十年以守邊勞,進同知,賜今姓。

 天順

天順元年,賜脫脫孛羅姓名為和勇,克羅俄領占姓名為羅秉忠。

按《明外史‧和勇傳》:勇,初名脫脫孛羅,和寧王阿魯台孫也。阿魯台既為瓦剌脫歡所殺,子阿蔔只奄窮蹙,款塞來歸。宣宗授以左都督,賜第京師。卒,勇襲指揮使,帶俸錦衣衛,積功至都督僉事。天順元年詔加同知,賜姓名。按《羅秉忠傳》:秉忠,初名克羅俄領占,沙州衛都督僉事困即來子也。兄喃哥既襲父職,英宗復命秉忠為指揮使,協理衛事。既而喃哥率千二百人內徙,詔居之東昌、平山二衛,給田廬什器,所以撫恤甚厚。喃哥卒,秉忠為都指揮使,代領其眾。英宗蒙塵,塞上多警。擢秉忠都督僉事,率所部援勦。積戰功至左都督。天順初,始賜姓名。

 武宗正德

武宗正德四年,賜義子十五人國姓。

按《名山藏‧典謨記》:正德四年十一月,予冒國姓稱義子者朱鐸等十一人為錦衣衛百戶,朱璽等四人為所鎮。

正德七年,賜義子百二十七人國姓。

按《名山藏‧典謨記》:七年九月,賜義子百二十七人國姓,則永壽伯朱德、都督朱寧、朱安為之首,其次朱國、朱福、朱剛皆至都督,最下鎮撫旗舍列籍,錦衣騰驤諸衛,蓋皆中官廝養,市井桀黠,偶悅上心,遂蒙收賜,而朱採、朱靜、朱滿、朱恩、朱規五人者來自外國得幸於上雲。按《臣林雜記》:錢寧者,本鎮安人。太監錢能鎮守雲南,寧幼,鬻為家奴,能死事劉瑾。專順,因得見武宗,能左右手拓弓。武宗悅之,賜國姓為義子,冒功陞錦衣正千戶,累陞後府左都督常掌錦衣事。

按《明外史‧裴德傳》:德,不知何許人,亦不詳其姓。初為太監裴氏廝養,因冒姓裴歷官錦衣指揮僉事,有寵於武宗,賜國姓,為義子。

按《續文獻通考》:正德七年,都督錢寧、錢安許,國賜朱姓,又賜都督。朱福、朱剛都指揮,朱謙、朱春、朱翥、朱增、朱斌、朱政、朱海、朱岳、朱昇、朱晟、朱彪、朱鏞、朱鈁指揮千百戶,鎮撫旗舍朱欽等百二十人姓。

正德九年,賜義子江彬等國姓。

按《名山藏‧典謨記》:九年八月,上設東西兩官廳,禁中視團營練兵焉。乙太監張忠領東邊,將許泰領西,復勇士營領以神周劉暉皆賜國姓,為義子四鎮兵號外四家復使江彬兼統之。上自領中官,善騎射者為一營曰中軍。按《臣林雜記》:江彬者,宣府人。初為蔚州衛指揮使。正德中,武宗好兵事,左右言京營軍多脆弱而邊將精悍驍健,請令京邊二軍踐更出入。於是,錢寧言彬於上。上召見彬,彬為人黠悍狠忍,談兵上前高自稱詡,上悅之,以為左都督,賜之國姓,留侍豹房同臥起。彬時以武事歆上,請調遼陽宣府大同延綏四路軍入操西內教場。上戎服臨觀之,砲銃之聲不絕。中禁或時為角觝戲手搏虎圈,人號邊軍為外四家。其軍悉縱橫恣睢,市井間都人苦焉。彬言上,請創西官廳。上以彬為提督,彬乘上喜,益言萬全都指揮李琮,陝西都指揮神周勇略,得召入豹房。亦賜國姓為義兒。

正德十二年,賜許泰張洪國姓。

按《名山藏‧典謨記》:十二年六月,賜後軍左都督許泰、前軍右都督張洪國姓。

按《明外史‧許泰傳》:泰充副總兵,協守宣府。正德六年七月,調邊兵勦賊,泰與郤永、江彬俱在行。明年九月,賊平,進署都督同知,遂留邊兵不遣,與彬日侍上左右,賜國姓,大得恩寵,歷遷至左都督。十三年,冒應州功,封安邊伯。(按:許泰賜姓已見九年,恐有一訛。)

正德十三年,賜群小十一人國姓。

按《名山藏‧典謨記》:十三年五月戊申,賜群小賜姓者,朱山等十一人,俱為錦衣衛小旗。

按《續文獻通考》:十二年,賜舍人朱山、朱準、朱容、朱淮、朱渭、朱義、朱大爵、朱印、朱珂姓,俱錦衣衛食糧。(按:兩書紀 年各異,恐有一訛。)

正德十四年,賜劉暉等國姓,禁民養豬。

按《名山藏‧典謨記》:十四年二月丁醜,賜左都督劉暉、神周都督僉事李琮國姓。八月,賜宣府右衛中所百戶劉昱等四人國姓,皆填註錦衣衛。(按:劉暉神周賜姓已見九年,恐 有一訛。)

按《明大政紀》:正德十四年三月,武選郎中黃鞏疏言:陛下臨禦以來,祖宗綱紀壞於佞倖。天下知有權臣,而不知有陛下,皆寧忤陛下,而不敢忤權臣。江彬本行伍庸流,兇狠傲誕。陛下賜以國姓,封以伯爵,托以腹心,付以提督京營之。寄此養亂之,道也。彬,外挾邊卒內擁兵權,騎虎之勢不亂,不止天下之人切齒唾罵,皆欲食彬之肉。何不去彬以謝天下。上怒,詔下獄。十月,禁民不許養豬及易賣宰殺。違者,發極邊衛分充軍,以豬音同國姓,故嚴旨禁之。遠近流傳旬日之間直省各處城市鄉村地方豬盡減價,販賣其小者皆埋棄。

 皇清

 康熙

  康熙三年,定更復姓名之例。

《大清會典》:凡更復姓名,康熙三年題准漢軍漢人現 任官員在內中行評博,在外知縣以上及候選 進士皆令具題,其餘現任及候選官員止呈堂 註冊旗下,取該都統印結。漢人在京取同鄉京 官印,結在外具呈地方官諮部。准其更復旗下, 移諮戶兵二部及該都統漢人止諮戶部。又 題准督撫有更名復姓者許互相代題。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詹 招琳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