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無量壽經簡註易解
淨空法師著
一九九五年,於新加坡佛教居士林,冬季佛七法會中,再遇茗山老和尚,茗老當面囑咐韓老居士說:「應當再為《無量壽經》作一易解。廣度眾生,功德無量。」韓老居士歡喜受命。爾後一直以身體欠安而未能執筆,往生前一日猶念念不忘此事。一再託付淨空,務必滿此大願。又請求道:「最好能將大華嚴經,也作一易解流通。」淨空許之,於是韓老居士隨阿彌陀佛往生常寂光中。‧‧‧
大乘無量壽經簡註易解(上)
大乘無量壽經簡註易解(上)
淨空法師著
往年韓瑛老居士在美國舊金山,曾依黃智海居士的《彌陀經白話解》,節要改寫成為《彌陀經易解》。出版之後,很受大眾歡迎,確能契合當代眾生機宜。
一九九五年,於新加坡佛教居士林,冬季佛七法會中,再遇茗山老和尚,茗老當面囑咐韓老居士說:「應當再為《無量壽經》作一易解。廣度眾生,功德無量。」韓老居士歡喜受命。爾後一直以身體欠安而未能執筆,往生前一日猶念念不忘此事。一再託付淨空,務必滿此大願。又請求道:「最好能將大華嚴經,也作一易解流通。」淨空許之,於是韓老居士隨阿彌陀佛往生常寂光中。
韓老居士於往生前二年,即將護持正法之使命囑託給星洲李木源居士。李居士不負所託,於新加坡成立「淨宗學會」,創辦「淨宗弘法人才培訓班」,延請淨空任教席。於是即將《無量壽經科會》作為培訓班第二期重點課程,又將《大乘無量壽經簡註易解》作為第三期教程,由全體學僧共同撰寫初稿,再由淨空刪增成書。今書成,大眾敬以此紀念韓老居士往生周年。今年五月,培訓班第四期將啟講《華嚴》全經,仍令學僧撰寫《華嚴經科註易解》,希望能在三年內圓滿。淨空以完成此舉,以為報答方師(東美)接引,章嘉大師、雪廬(李炳南)老人十三年之慈悲教誨;暨韓老居士三十年護持之深恩。
尤望此書將來能廣流通,利益初學。此書放棄著作權,歡迎翻譯、翻印,向全球大眾,普遍介紹諸佛如來廣度眾生當生圓滿成就的第一法門。
深望有緣讀者,如貧得寶,如經所說:「佛陀教育普及推行之處,國邑丘聚,靡不蒙化。天下和順,日月清明。風雨以時,災厲不起。國豐民安,兵戈無用。崇德興仁,務修禮讓。國無盜賊,無有怨枉。強不凌弱,各得其所。」普願人人皆得一生幸福,家庭美滿,各各事業順利成功。社會祥和,人皆親善,互助合助,共存共榮。國皆富強,世界永久和平。這是此經惠予眾生的真實利益。
謹於此書出版之前夕,恭述其緣起與願望如是。願我同倫賢達之士,有以教之,幸甚!
一九九八年四月淨空謹序於新加坡
夏蓮居大士會經 沙門釋淨空註解
佛(1)說大乘(2)無量壽(3)莊嚴(4)清淨(5)平等覺(6)經(7)
《解》釋迦牟尼佛為一切眾生說,大乘法中,無量壽佛極樂世界的生活環境無量美好,說之不盡;以及當地人民,人人皆是成就清淨心、平等心,徹底覺悟,明瞭宇宙人生的真相。並且教導我們如何求生淨土的一部經。
《註》
(1)(佛)印度話佛陀耶、佛陀的簡稱,翻譯成中國話是「覺悟」的意思。就是一個對自己,以及自己生活環境真正明白的人,此人就稱為「佛」。這裡是指釋迦牟尼佛。
(2)(大乘)就是大的交通工具,可以運載許多人,從這個地方到達那個地方。這是比喻佛的教學可以幫助不明白的人成為明白的人。
(3)(無量壽)是自己的真心本性本來具足一切的無量—智慧、光明、壽命、才藝等等,樣樣無量。明白了,這些無量就都得到了。這裡只取無量壽作代表,因為一切無量中壽命最重要。有無量的壽命,其他的無量才能受用。
(4)(莊嚴)是說生活環境和身相都具足無量的美好,沒有絲毫缺陷。
(5)(清淨)是遠離貪心、瞋心、驕慢、疑惑等種種心靈、身相以及環境上的污染。
(6)(平等覺)「平等」是沒有差別,沒有分別心。「覺」是覺悟。所以「清淨、平等、覺」是佛教給我們在日常生活中,要以清淨心、平等心、覺悟的心,來對待一切人、一切事與物。
(7)(經)指所說的道理、方法,不受任何時間和空間的限制,永遠是正確的教科書。
菩薩戒弟子鄆城夏蓮居法名慈濟會集各譯敬分章次
《解》此經傳來中國,先後有十二次翻譯,七種譯本失傳,現在大藏經中存有五種譯本。宋朝王龍舒居士、清朝魏源居士,都做了會集本,因為他們的會集未能盡善,所以才有此本。
這個本子是在一九三二至一九三五年,由受過菩薩戒的佛弟子,山東省鄆城縣夏蓮居居士(法名慈濟),根據大藏經中五種原譯本會集而成,全經總共分為四十八品(中國古書分大段為篇、章,佛書稱為品)。
◎經文易解
《解》這一品經文,是說明當時親自參加釋迦牟尼佛講經說法大會的聽眾殊勝。
《註》
(1)(法會)釋迦牟尼佛講經說法的大會。
(2)(聖)指聽眾中的聲聞(羅漢)、菩薩等人。
(3)(眾)一般的大眾。
如是我聞(1)。一時(2)佛(3)在王舍城耆闍崛山中。與大(4)比丘(5)眾萬二千人俱(6)。一切大聖(7),神通已達(8)。
《解》這一部依據事實真相而說的經典,是我阿難親自聽釋迦牟尼佛所說的。那個時候,佛在王舍城外的耆闍崛山中,參加此次大會的大比丘眾有一萬二千人,同聚在一起。這些人都是大菩薩、聖人,都有超出常人的智慧、能力,對於世間一切的人、物、事、理都能通達明瞭。
《註》
(1)(如是我聞)「如」是事實真相的代表字,「是」依事實真相而說的稱為「是」,「我」是阿難尊者的自稱,「聞」指此經是阿難親自聽佛所說的。
(2)(一時)是佛講這部經的時間,也就是眾生根性機緣成熟的時候。
(3)(佛)釋迦牟尼佛。
(4)(大)生大解、破大惡、證大果。
(5)(比丘)有三義:1、乞士—乞食養身,乞法養心。2、破惡—破貪、瞋、痴等煩惱惡。3、怖魔—魔的驕慢嫉妒心很重,時時擔心別人超勝過他;比丘發心修道,一心希求出離三界,所以魔見了心生恐怖。
(6)(俱)同聚。
(7)(大聖)已經斷了妄想、分別、執著的人。
(8)(神通已達)智慧能力廣大無邊,於一切事理明瞭而沒有障礙。
其名曰,尊者(1)憍陳如(2),尊者舍利弗(3),尊者大目犍連(4),尊者迦葉(5),尊者阿難(6)等(7),而為上首(8)。
《解》他們的名字是尊敬的憍陳如長老,他代表此經是第一法門;尊敬的舍利弗長老,他代表此經是第一智慧;尊敬的大目犍連長老,他代表此經是神奇通達第一;尊敬的迦葉長老,他代表禪宗;尊敬的阿難長老,他代表禪宗以外的教下。
《註》
(1)(尊者)尊敬的意思。是對有智慧、有道德的人的稱呼。今人稱為「尊敬的」。
(2)(憍陳如)印度話,翻譯成中文是「明瞭」的意思。他是佛最初說法時,第一位成就的學生。他在本經排名第一,代表這部經是佛說一切經中的第一經。
(3)(舍利弗)印度話,「舍利」是身相美好的意思;「弗」是兒子的意思。「舍利弗」的意思就是身相美好之人(他的母親)的兒子。他是佛陀學生當中智慧第一,在這裡表示第一等的智慧才能明瞭這一部經。
(4)(大目犍連)印度話,中文是「采菽」的意思。「菽」是豆類,說明他們世代務農,所以用「采菽」為姓。「大」是區別同姓。他是佛陀的學生當中,具有神奇通達的能力的第一人。在本經代表學習這部經,就能得到很強的能力。
(5)(迦葉)印度話,華譯「飲光」,是讚歎他的光明超過別人的光。他出生在大富貴人家。是佛陀學生當中苦行第一。也是禪宗的初祖,在這裡代表念「阿彌陀佛」是最高的禪功。
(6)(阿難)也是印度話,華譯「慶喜」,就是慶祝歡喜,因為佛成道的喜訊傳到他家時,正好他出生,所以用「慶喜」為名。他是佛的堂弟,出家後是佛的侍者,他是多聞第一。在這裡代表「教下」(在中國佛法十大宗派裡,除禪宗以外,其他宗派都統稱為教下)。
(7)(等)指在坐的還有其他很多位的上首。
(8)(上首)座席的上位,也就是聽眾的前排(首席)。
又有普賢菩薩(1),文殊師利菩薩(2),彌勒菩薩(3),及賢劫(4)中一切菩薩,皆來集會。
《解》還有普賢菩薩在此大會中代表淨密不二,文殊師利菩薩代表禪淨不二,彌勒菩薩代表當來的承傳,以及賢劫這個大世紀中,先後有九百九十五位將要在此世間出世成佛的這些菩薩們,都來參加這一次的大會。
《註》
(1)(普賢菩薩)「普」是遍一切處,「賢」是最妙、最善。此菩薩心願行及身口意,無一不平等;且普遍對一切人、事、物真誠純一妙善,所以稱號「普賢」。「菩薩」是印度話,對宇宙人生真相明瞭的人稱為菩薩。普賢菩薩在此代表「密淨不二」。
(2)(文殊師利菩薩)「文殊師利」是印度話,中文叫做「妙吉祥」,就是能夠明心見性。他在菩薩眾中,代表智慧第一。表示能夠歡喜相信本經所說的道理與事實,就是有大智慧的人。他在本經代表「禪淨不二」。
(3)(彌勒菩薩)「彌勒」是印度話,中文叫做「慈氏」,這是他的姓。他的印度名叫做「阿逸多」,中文譯為「無能勝」,合起來就是「慈悲無人能勝過他」,就是具足大慈大悲,沒有人能超過他。他現在是菩薩,再過五十七億六百萬年以後,將在我們這個世間示現成佛。他也是本經主要的聽眾,所以將來成佛時,必定弘揚這部經。
(4)(賢劫)「劫」是古代印度人的計時單位,有大、中、小三種計算法。以我們這個世間人壽最長八萬四千歲為標準,每一百年減一歲,減到十歲;再從十歲起,每一百年加一歲,加到八萬四千歲,這樣一減一增叫做一小劫。二十個小劫為一個中劫,四個中劫為一個大劫。這裡的「劫」是指大劫,我們稱作「大時代」。
「賢劫」,在這一個大時代裡,有一千尊佛先後出世。已出世的有拘留孫佛、拘那含牟尼佛、迦葉佛、釋迦牟尼佛四位。以及將要出世的如上所述的彌勒佛、現在參加這個法會的菩薩們,將是另外先後在此世間出世的九百九十五尊佛。在這一個大時代裡有這麼多尊佛出世,這種現象是非常希有的,所以稱為「賢劫」。
《解》這些大菩薩們的德行,都是遵守、依照普賢菩薩的十大修行綱領(十大願王),一門深入,長時薰修,並以導歸極樂為目的。
《註》
(1)(德)道德行為。(遵)遵守、依照,也是榜樣的意思。
又賢護等十六正士(1),所謂善思惟菩薩(2),慧辯才菩薩(3),觀無住菩薩(4),神通華菩薩(5),光英菩薩(6),寶幢菩薩(7),智上菩薩(8),寂根菩薩(9),信慧菩薩(10),願慧菩薩(10),香象菩薩(10),寶英菩薩(11),中住菩薩(12),制行菩薩(13),解脫菩薩(14),而為上首(15)。
《解》這一段的(賢護菩薩〉是與釋迦佛同時代的此方世界的菩薩,其他十五位菩薩則是他方世界來此參加法會的菩薩。由前面十四位菩薩的名號含義中,讓我們認識這部經典的殊勝,第十五位(制行菩薩〉教我們修行下手的方法—「持名念佛」,最後一位是代表修行的果報。這十六位菩薩都是在家菩薩的上首。
《註》
(1)(賢護)即能保護自己純正的思想行為,又能樂於護持他人的意思。他是釋迦佛在家修學淨土的學生,地位與普賢、文殊相同。(等十六)就是連以下列出的十五位來自他方世界有學問、有道德、有修有證的在家菩薩。(正士)「正」正知正見,「士」知識分子。知見同佛的知識分子稱為正士,亦稱大士,是菩薩的別號。
(2)(善思惟菩薩)他的思想見解都是純善的。代表專修淨土的人具有正確的思想見解,與阿彌陀佛相應。
(3)(慧辯才菩薩)有智慧、有口才,能把淨宗教理說得讓人相信。
(4)(觀無住菩薩)觀察這個世間一切法都是無常。在此代表修淨土的人對一切法,心不執著、不留戀,念佛才能往生。
(5)(神通華菩薩)表靈活應用。他有很善巧的教學能力,能因材施教,把念佛成佛的法門介紹給廣大群眾,讓大眾都能明白接受。
(6)(光英菩薩)表光明英發。光明是智慧,英發是發揮。表這部經能顯發我們深廣的智慧。
(7)(寶幢菩薩)「幢」是圓筒形的旗幟。古時候道場有講經時,就把幢掛在寺院外的旗杆上,通知大眾來聽經,所以「幢」表宣揚佛法。「寶幢」表宣揚最殊勝的佛法,在此表宣揚本經的法緣最是無比的殊勝。
(8)(智上菩薩)「智」是智慧,「上」最上第一,在此代表修學本經就能得到無上的智慧。
(9)(寂根菩薩)「寂」是寂靜,「根」指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六根寂淨是修行的根本,在這裡代表依照這部經修學就能身心清淨。
(10)(信慧菩薩)表能深信本經。(願慧菩薩)表肯發願學習求生淨土。能深信發願,就是有真實智慧的人。(香象菩薩)是比喻念佛的力量很大,能幫助我們超越十法界。這三位菩薩是代表往生的三個必要條件—信、願、行。
(11)(寶英菩薩)「寶」是智慧寶藏,「英」是精華。所以「寶英」是代表阿彌陀佛的四十八願。四十八願就是一切妙法中的精華,能令凡夫在一生當中往生不退決定成佛。
(12)(中住菩薩)「中」中道,「住」安住。把心安住在此經、佛號中,就能得到中道第一真理。
(13)(制行菩薩)「制行」是指控制我們的思想行為。念佛就是制行,在這裡代表持戒念佛。
(14)(解脫菩薩)「解」解除煩惱,「脫」脫離六道、十法界。表示依照這部經的理論、方法修行,就能往生淨土,永離妄想、分別、執著,得大自在。
(15)(而為上首)是指這十六位大菩薩代表在家菩薩眾的上首。
咸共遵修(1)普賢大士之德(2),具足無量行願(3),安住一切功德法中(4),遊步(5)十方,行權方便(6),入佛法藏(7),究竟彼岸(8)。
《解》這一段經文是說,與會的大眾,都以普賢菩薩為榜樣,學習他的修行十大綱領(願王),發願往生極樂世界。他們遵修普賢菩薩十大願行,自然也具足如普賢菩薩同樣無量的大行大願,把心安住在一句阿彌陀佛名號上,也就能成就如來果地上一切究竟圓滿的功德法。他們都能通達明瞭宇宙人生的事理真相,成就佛果。
《註》
(1)(咸)都。(共)共同。(遵)遵守。(修)修行。
(2)(普賢大士之德)普賢菩薩之德無量,說之不盡,總歸納為十大願王,名目如下:
1、禮敬諸佛 2、稱讚如來
3、廣修供養 4、懺悔業障
5、隨喜功德 6、請轉法輪
7、請佛住世 8、常隨佛學
9、恆順眾生 10、普皆回向
(3)(具足無量行願)以上參加大會的菩薩們,人人都遵修普賢菩薩十大願王,所以也如普賢菩薩一樣具足無量行願。
(4)(安住一切功德法中)「安住」是安住不動。「一切功德法」是菩薩修行成佛以後的圓滿功德。
這裡教導我們,只要把心安住在一句佛號上,就是安住在一切功德法中。
(5)(遊步)遊戲神通。
(6)(行權方便)很善於教導,能隨眾生不同的程度給予不同的教育。這是指菩薩們的神通遊戲、自在遊行,感化救度十方世界一切眾生,隨順眾生的需要來協助教化他們。
(7)(入佛法藏)對一切眾生真心自性裡面含藏的一切佛法都通達明瞭。「佛」是覺悟、明瞭,「法」是世間和出世間的一切法,「藏」是含藏。
(8)(究竟彼岸)達到究竟圓滿的成佛果位。
願(1)於無量世界成等正覺(2)。
《解》他們具備上面所說的智慧與能力,所以都發願到十方無量無邊的世界,示現成佛,普度一切眾生。
下面是菩薩們示現度眾生的情況。他們可以做到隨順眾生的願望,應以什麼身分得度,他就現什麼樣的身分為眾生說法。這裡只舉出一種最殊勝的佛身來作例子,因為能現佛身,其他的身分就沒有不能示現的了。
《註》
(1)(願)誓願。
(2)(成等正覺)就是示現成佛。
捨兜率(1),降王宮(2),棄位出家,苦行學道,作斯示現,順世間故(3)。以定慧力(4),降伏魔怨(5),得微妙法(6),成最正覺(7)。
《解》這些菩薩們示現成佛,首先要從兜率天內院下生到人間來,他們都選擇降生在王宮,身為太子,這樣世間一般人希求的一切富貴,他全都得到了。但是這些富貴,解決不了生死問題,所以又現出家相,去勤苦的修行,尋求解決生死的真理。
這些示現都是為度我們這個世間的眾生而作的表演。菩薩以定和慧的力量,降伏種種的魔怨,到最後徹底明白,唯有一心念佛,往生淨土,親近阿彌陀佛,才能在一生成就無上圓滿的佛果。意思是告訴我們,人間的富貴榮華並不是最好的,成佛才是最好;也顯示我能成佛,一切眾生也一樣可以成佛。
《註》
(1)(兜率)印度話,中文是「知足」的意思。知足是於人無爭,於世無求,無爭無求才是真正的快樂。菩薩修行必須知足才算圓滿。兜率天是欲界的第四層天,分內院和外院。內院是彌勒菩薩說法的地方,外院是天人住處,享受快樂的環境。(捨兜率〉是菩薩示現作佛,八相成道的第一相(第一個示現)—「下生」相,是補處菩薩從兜率天下降人間,這是一切諸佛示現成佛的一般形象。
(2)(降王宮)這一句包括第二相「投胎」到帝王之家,及第三相「出生」為太子。一般世間人所追求的富貴,他全都得到了。
(3)(棄位出家,苦行學道,作斯示現,順世間故)這四句是第四「出家」相。這是說明世間富貴達到極處,也不能解決生死問題,所以才放棄王位,出家苦行學道。「苦行」就是修習艱難勤苦之行,勤苦學道,尋求明白宇宙人生的真相。「作斯示現,順世間故」,菩薩示現投胎、出生,然後出家修苦行,這些都是隨順我們這個世間眾生的根性而作的表演。
(4)(定慧力)「定力」是對於種種魔怨,能不受誘惑。「慧力」是對一切事理因果的真相看得清楚。
(5)(降伏魔怨)有定有慧,才能降伏魔怨。「魔」是折磨障礙的意思。心裡有貪瞋痴等煩惱,外面有種種的惡緣誘惑。凡是障礙我們學佛的即是魔障。「怨」是冤家對頭。
(6)(微妙法)一門深入,長時薰修,念佛往生不退,一生成佛的方法。
(7)(最正覺)無上正等正覺,就是徹底明白宇宙人生的事理真相,成就最圓滿的佛果。
天人(1)歸仰(2),請轉法輪(3)。常以法音(4),覺諸世間(5)。
《解》天人知道菩薩示現成佛,他們非常仰慕、歡喜,虔誠恭請佛陀演說正法。佛陀接受天人的請求,就如同釋迦佛為大眾說法四十九年,幫助一切眾生覺悟。這四句是轉法輪的總相。下面經文是轉法輪的詳細說明。
《註》
(1)(天人)天界的人。
(2)(仰)仰慕。
(3)(轉法輪)「輪」是轉輪王的武器,這裡比喻佛法的威德,能降伏一切外道,破除眾生的一切煩惱,所以演說佛法就叫做轉法輪。
(4)(常)不間斷。(法音)佛的一切教法。
(5)(諸世間)一切眾生,包括凡、聖、植物、礦物和自然現象。
破煩惱城(1),壞諸欲塹(2),洗濯垢污(3),顯明清白(4)。
《解》佛陀所說的道理教訓,可以幫助眾生破除貪瞋痴等等堅固的煩惱,降伏眾生錯誤的種種欲望,去除心理、思想、見解的垢污,開顯本有自性的清淨。這是佛講經說法教化眾生的目的。
《註》
(1)(煩惱)指貪、瞋、痴三毒。(城)比喻煩惱堅固如城堡。
(2)(諸欲)指種種欲望。(塹)護城河,比喻愛欲情深。
(3)(洗濯)去除。(垢污)心理的污染。
(4)(顯明)除邪顯正。(清白)自性清淨無染。
調(1)眾生,宣妙理(2),貯功德(3),示福田(4),以諸法藥(5)救療三苦(6)。
《解》調和教導眾生,為大眾宣布說明宇宙人生的真相。佛教我們斷貪、瞋、痴,修戒、定、慧,遠離一切妄想、分別、執著,精勤努力,累積功德,指示眾生修福的道理和方法。佛說一切法猶如良藥一樣,可以救治醫療一切眾生的苦難。
《註》
(1)(調)調伏教導。
(2)(宣)演說。(妙理)宇宙人生的真理。
(3)(貯)儲蓄、累積。(功德)指修戒、定、慧所得到的清淨心。
(4)(示)指示。(福田)能生福的意思。
(5)(諸法)佛所說的一切法。(藥)是比喻。
(6)(三苦〉:1、「苦苦」—由苦事而生的苦惱。2、「壞苦」—由樂事失去了而生的苦惱。3、「行苦」—由變化無常所產生的苦惱。
昇灌頂階(1),授菩提記。為教(2)菩薩作阿闍黎(3),常習相應(4)無邊諸行,成熟(5)菩薩無邊善根(6)。無量(7)諸佛咸共護念(8)。
《解》本經所說的道理和修學的方法,是幫助我們凡夫在此一生中,就可以提升到成佛的階位,將現前苦難的生活,改變為佛菩薩大自在圓滿的生活,並且告訴我們什麼時候成佛的預記。
為了教導菩薩,才表現作善法的師範阿闍黎,常常不斷的學習覺而不迷、正而不邪、淨而不染的佛法,並能運用在日常生活的一切行持上。這是讚歎這些大菩薩能成就其他初學菩薩的無邊善根,所以得到十方一切諸佛的護念。
《註》
(1)(昇灌頂階)以大慈悲心將最高的修學方法傳授給我們。「昇」是提升,「灌」指大慈悲心的護念。「頂階」指最高的修學方法。
(2)(教)教導。
(3)(阿闍黎)印度話,華語「軌範師」,通指教導善法的老師。
(4)(常習)恆常不斷的學習。(相應)理論與實踐相結合。
(5)(成熟)成就。
(6)(善根)「善」是身、口、意三業沒有過失。「根」是譬喻,可以生長善法的意思。
(7)(無量)不可限量。
(8)(護)保護。(念)憶念。
諸佛剎(1)中,皆能示現(2)。譬善幻師(3),現眾異相(4)。於彼相(5)中,實無可得(6)。此諸菩薩,亦復如是(7)。
《解》這一段經文是說明佛菩薩的能力很大。他們能於十方無量無邊諸佛世界中,都能隨類化現無量無邊的身相。就如同善於變魔術的人,能變化出許多不同的形相。這些形相雖然很逼真,但是都實無可得,這些與會的菩薩也是這樣。
《註》
(1)(佛剎)十方諸佛的國土。
(2)(示現)隨類化現。
(3)(善幻師)比喻高明的魔術師。
(4)(現眾異相)能變化種種不同的形相。
(5)(彼相)指上面所說的「現眾異相」。
(6)(實無可得)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如夢幻泡影,了不可得,故能不執著。
(7)(亦復如是)這是說明菩薩對一切法的看法如善幻師一樣。
通諸法性(1),達眾生相(2)。供養(3)諸佛,開導群生(4)。化現其身(5),猶如電光(6)。裂魔見網(7),解諸纏縛(8)。遠超聲聞辟支佛(9)地,入空無相無願(10)法門。善立方便(11),顯示三乘(12)。
《解》在會的大菩薩們,對於一切萬事萬物的本體現象作用,皆能通達明瞭。又以大慈悲為眾生作孝敬供養親師的示範,誘導眾生悟入智覺境界。他們隨順眾生心意,變化各種不同的身分,像閃電般的快速,又無執著,故能破魔邪知惡見,解除一切煩惱的纏縛。
他們的成就,遠遠的超過所有的阿羅漢和辟支佛。他們都是已經證入「空、無相、無願」三種解脫法門,並且善巧建立教學的方法。因為眾生的根性有差別,所以才因材施教,建立菩薩、聲聞、緣覺三種教學方法。
《註》
(1)(諸法性)一切法的本體。
(2)(眾生相)一切法的現相。
(3)(供養〉:1、財供養—用財物莊嚴道場、流通佛法、提供修道者的生活所需,稱為財供養。2、法供養—依教奉行,做眾生的榜樣是法供養。
(4)(開導)開示教導。(群生)一切眾生。
(5)(化現其身)化作種種身形,就是一個人在社會上顯示種種不同的身分,如中國古人說的五倫十義。
(6)(猶如電光)比喻菩薩化身的快速,相狀美好,體性空寂。
(7)(魔見)邪知邪見,也就是不正確的見解。(網)比喻多、雜。
(8)(纏縛)用繩子綁起來的意思。比喻煩惱。
(9)(遠超)遠遠超過。(聲聞)聞佛音聲教化而覺悟的一類人叫做聲聞。(辟支佛)印度話,辟支佛的意思就是「緣覺」,是聞佛說十二因緣教法而覺悟的一類人叫做辟支佛。
(10)(空、無相、無願)通常稱為三解脫門。修學時隨依任何一門,都可以永斷煩惱,解脫生死,究竟成佛。「空」是從理體上說,一切法都是眾多條件和合而成,並沒有一個實在的自體。當體即空,所以說體空(自性空)。「無相」是從事相上說,一切事相由種種條件和合而產生的,且不斷的在變化,虛妄不實,所以說無相(無有一定不變的現相)。「無願」也稱為「無作」,是從作用上說的,觀察現相起作用時,與空性相應,毫無分別、執著,就稱為無願。
(11)(善立)善巧建立。(方便)方法便用。
(12)(三乘)菩薩、聲聞、緣覺,是佛教化的三類學生。
於此中下(1),而現滅度(2)。
《解》這二句是菩薩示現成佛的第八相—「入涅槃」相。這是為了利益中下根性的眾生,所以對他們示現滅度,借此提高他們修學的警覺。
《註》
(1)(中下)指中下根性的眾生。
(2)(滅度)印度話稱為「涅槃」,中文譯為滅度,也譯為圓寂。滅度就是滅除煩惱,度脫生死的意思;圓寂是功德圓滿,清淨寂滅的意思。
得無生無滅諸三摩地(1),及得一切陀羅尼門(2)。隨時悟入華嚴三昧(3),具足總持百千三昧(4)。住深禪定(5),悉睹(6)無量諸佛。於一念頃(7),遍遊(8)一切佛土。
《解》這些大菩薩們雖然示現滅度,實際上他們都已經證得不生不滅的境界,同時也掌握了一切事物道理的總綱領。能夠隨時通達明瞭自己的本心,也具足了無量無邊的三昧。他們安住於很深的禪定,也就是安住在念佛三昧當中,就能見到無量無邊的諸佛。能在很短的時間之內,就可以旅遊觀光無量諸佛國土,禮拜供養諸佛。
《註》
(1)(無生無滅)不生不滅。(三摩地)印度話,古時亦稱「三昧」。中文的意思是正定、正受,沒有分別、執著、憂慮等煩惱;就是正常的享受。
(2)(陀羅尼)印度話,中文意思是「總持」。「總」是總攝一切法,「持」是能持無量義。也就是能掌握一切法的總綱領。(門)比喻修學佛法的必經之門路。
(3)(華嚴三昧)「華」是比喻菩薩一切殊勝的修學,「嚴」是莊嚴。修行成果,功德圓滿,用圓滿的修行功德來美化生活環境,得到至善的佛果,能如實明白自己本心的體相作用,就是「華嚴三昧」。
(4)(總持)就是前文所講的「陀羅尼」。(百千三昧)「百千」不是具體的數字,而是代表多的意思。「百千三昧」就是無量無邊的正定,就是生活、工作、環境等正常清淨平等自在快樂的享受。
(5)(禪定)「禪」指外不著相,「定」指內不動心。
(6)(悉睹)全部看見。
(7)(一念頃)表示很短的時間。
(8)(遍遊)周遍旅遊。
得佛辯才(1),住普賢行。善能分別眾生語言,開化顯示真實之際(2)。超過世間諸所有法。
《解》諸大菩薩們,證得與佛陀的無上智慧相應,得到如佛一樣的無礙辯才,安住於普賢菩薩的大行中,以十大願王導歸極樂。對於所有眾生的語言文字都能自然通達,隨機說法,所以能方便開示一切諸法的理事真相,教化一切眾生皆能通達明瞭。因此讚歎他們超過世間諸所有法。
《註》
(1)(辯才)能靈活巧妙對機說法。
(2)(開化)開導教化。(顯示)明顯指示。(真實之際)一切法的理體現象作用的真實相。
心常諦住度世之道(1)。於一切萬物(2),隨意自在(3)。為諸庶類(4),作不請之友。受持如來甚深法藏(5),護佛種性(6)常使不絕。
《解》這些大菩薩的心,常安住在幫助一切眾生了生死、出三界,往生不退成佛之中。他們對一切法都不執著,又能通達無礙,隨緣度化一切眾生。並且不等待眾生的請求,主動來幫助勸導眾生發菩提心,修普賢行,執持名號。不但自己一向專念,並且能把這部經的修學方法介紹給一切眾生。
《註》
(1)(諦住)真實安住。(度世之道)教化眾生的理論與方法。
(2)(萬物)指一切諸法。
(3)(自在)通達無礙。
(4)(庶類)指一切有情眾生。
(5)(受持)「受」接受,「持」保持不失去。(如來甚深法藏)指如來所說的一切經典,在本宗是指此經與一句南無阿彌陀佛。
(6)(護)保護、護持。(佛種性)菩提心和稱佛名號。
興大悲,愍有情(1)。演慈辯,授法眼(2)。杜惡趣,開善門(3)。於諸眾生,視若自己,拯濟負荷(4),皆度彼岸。
《解》諸菩薩們發起大慈悲心,憐愍一切眾生,不僅講經說法,還要身體力行,做眾生的好榜樣。並且把自己明瞭諸法的能力和智慧傳授給眾生,勸導眾生念佛。因此杜絕了眾生墮落到三惡道的門路,開啟大眾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大善門。
又因為菩薩看待眾生受苦跟自己受苦一樣,生起同體大悲。所以發大誓願負責、承擔救度一切眾生,幫助一切眾生破迷開悟,從生死的此岸到達究竟安樂彼岸的重大使命。依照本經來說,就是教導一切眾生念佛,求願往生西方極樂世界。
《註》
(1)(興大悲,愍有情)「興」是興起,「愍」哀愍。就是菩薩發起同情憐愍眾生的心,把念佛法門介紹給眾生,幫助一切眾生了脫生死,就是這兩句的具體表現。
(2)(演慈辯,授法眼)「演」是演說,「辯」是無礙辯才。也就是說菩薩發大慈悲心,不僅說法,還要身體力行,做好樣子讓眾生學習。「授」傳授、教導。「法眼」是能夠認識一切諸法的真相,稱為法眼。「授法眼」就是說菩薩見到了一切法的真相,他們把這種能力與智慧傳授給眾生。
(3)(杜惡趣)「杜」杜絕,「惡趣」指地獄、餓鬼、畜生三惡道。「杜惡趣」就是杜絕眾生墮落到三惡道的門路。(開善門)是說明往生極樂世界的門路,令一切眾生的智慧、德能都和佛一樣,這才是真正的開善門。
(4)(拯濟負荷)「拯濟」救度、幫助,「負荷」承擔。這是說佛菩薩承擔救度、幫助眾生破迷開悟、離苦得樂的偉大艱巨任務。
悉獲(1)諸佛無量功德,智慧聖明(2),不可思議(3)。如是等諸大菩薩,無量無邊,一時來集。
《解》凡是嚮往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的菩薩們,他們都能獲得諸佛不可思議的無量功德及聖明的智慧。在此處可以見到與普賢、文殊、彌勒的身分、地位相等的大菩薩無量無邊,同時都來參加這一次的大法會。
《註》
(1)(悉獲)全部獲得。
(2)(聖明)正確深明事理。
(3)(不可思議)這裡有兩個意思:1、不是凡夫眾生的思惟、意識所能想像理解。2、不是世間的語言文字所能言喻表達的。這是說佛菩薩的智慧、德能無量無邊,不是我們凡夫眾生所能推測想像的,也不是世間的語言文字所能形容表達的。
又有比丘尼(1)五百人,清信士(2)七千人,清信女(3)五百人。欲界天,色界天,諸天(4)梵眾,悉共大會。
《解》又有比丘尼五百人,男居士七千人,女居士五百人,還有欲界天、色界天、諸天的天人大眾,都共同來參加這一次佛說無量壽經的大法會。
《註》
(1)(比丘尼)尼眾,是指出家後受了大戒的女子。
(2)(清信士)在家學佛的男居士。
(3)(清信女)在家學佛的女居士。
(4)(諸天)指欲界、色界、無色界諸天大眾。
《解》這一品經文給我們說明本經之希有及世尊現瑞放光,阿難歡喜請問,因此發起為一切眾生宣說此經的因緣。
《註》
(1)(大教緣起)「大教」指這部廣大、圓滿、直捷、方便、究竟的希有法寶。「緣起」是發起的因緣。
爾時世尊(1),威光赫奕(2),如融金聚(3)。又如明鏡(4),影暢表裏(5)。現大光明,數千百變。
《解》在靈鷲山大眾聚會的時候,釋迦牟尼佛神采奕奕,全身放大光明,好像融化的黃金一樣的光亮。又像明鏡影暢表裡,這是用明亮的鏡子,比喻佛的身心。現大光明,數千百變,光色變化無窮,美妙無比。
《註》
(1)(爾時)靈鷲山大眾聚會的時候。(世尊)釋迦牟尼佛的尊稱。
(2)(威光)威神、光明。因為佛的智慧光明能破一切煩惱黑暗,所以稱佛陀的光明是威光。(赫奕)「赫」明耀,「奕」強盛。佛光明耀強盛具有雄猛的威神力。
(3)(如融金聚)「融金」融化的黃金。「聚」光色凝聚。
(4)(明鏡)明亮的鏡子。
(5)(影暢)光影通暢。(表裡)外表、內裡。這是用明亮的鏡子,來比喻佛的身心裡外光明。
尊者阿難,即自思惟。今日世尊,色身諸根(1),悅豫清淨(2),光顏巍巍(3)。寶剎莊嚴(4)。從昔(5)以來,所未曾見。喜得瞻仰(6),生希有心(7)。即從座起,偏袒右肩(8),長跪合掌(9)。
《解》阿難尊者心裡想到,今天世尊色身諸根,顯得特別的歡喜快樂、清淨、莊嚴,並且放出巍巍的光明,光中又現出諸佛寶剎無比的莊嚴,過去從來沒有看過,心裡非常歡喜,今天得以瞻視敬仰,生起希有難遭遇之想。
阿難尊者看佛這樣殊勝的瑞相,於是從座位站起來,袒露右肩,長跪合掌,向佛敬禮。
《註》
(1)(色身)指身體。(諸根)眼、耳、鼻、舌、身、意六根。
(2)(悅豫清淨)喜悅愉快而無分別、執著。
(3)(光顏)顏是容顏,佛的容顏有光明。(巍巍)高大尊勝的樣子。
(4)(寶剎莊嚴)佛光明中出現諸佛的國土,具足眾寶莊嚴。
(5)(從昔)從前。
(6)(瞻仰)瞻視敬仰。
(7)(生希有心)生起希有難遭遇之想。
(8)(偏袒右肩)「袒」袒露。「偏袒右肩」是把右肩露出來,這是古印度的禮節,表示行最敬禮。
(9)(長跪)雙膝跪在地上,表示恭敬。(合掌)又名合十。左右十指合而為一,代表一心。
而白(1)佛言,世尊今日入大寂定(2),住奇特法(3),住諸佛所住導師之行(4),最勝之道(5)。去來現在佛佛相念(6),為念過去未來諸佛耶?為念現在他方諸佛耶?何故威神顯耀(7),光瑞殊妙乃爾(8),願為宣說。
《解》阿難向佛報告說,世尊今天入念佛三昧的大寂定,住在念佛一生成佛的奇特法中。這也是諸佛共同所住的念佛三昧。就是阿彌陀佛教導眾生平等成佛第一殊勝之道。
阿難心裡想:是過去、未來、現在佛與諸佛互相憶念,但不知今日世尊所念的是過去、未來諸佛呢?還是憶念現在他方諸佛呢?為什麼世尊今天威神顯耀,光瑞殊勝微妙,竟至如此美善!願佛為我及大眾宣說。
《註》
(1)(白)表白。晚輩對長輩說話叫「白」。
(2)(大寂定)佛的禪定,這裡是指念佛三昧。
(3)(奇特法)奇妙特別的方法,這裡是指念佛法門,奇特在不須斷煩惱,只要把煩惱伏住,帶業往生,即可一生成佛。
(4)(諸佛所住)指念佛三昧是十方諸佛共同所住。(導師之行)導師給眾生指示了生脫死的正路,引導眾生出離六道輪迴而入佛道。阿彌陀佛是大導師,能引導眾生平等成佛。
(5)(最勝之道)念佛往生,不退成佛之道。
(6)(去來現在佛佛相念)「去來現在」過去、未來、現在三世。「佛佛相念」佛與諸佛互相憶念。
(7)(威神)威德神通。(顯耀)明顯光耀。
(8)(光瑞殊妙乃爾)「光瑞」是佛放的光明瑞相,「殊妙」殊勝微妙,「乃爾」是竟至如此善妙啊!
於是世尊,告阿難言,善哉善哉!汝為哀愍利樂(1)諸眾生故,能問如是微妙之義(2)。汝今斯問,勝於供養一天下(3)阿羅漢、辟支佛。布施累劫(4),諸天人民、蜎飛蠕動(5)之類,功德百千萬倍。何以故?當來諸天人民、一切含靈(6),皆因汝問而得度脫(7)故。
《解》於是世尊讚歎阿難說:你問得太好了!太好了!你為了悲愍利樂一切眾生,而能問出這部一生平等成佛的微妙法。你今天這一問的功德,超過供養一天下阿羅漢和辟支佛;也超過累劫布施六道眾生百千萬倍的功德。為什麼呢?將來十方世界所有的眾生,都因為你(阿難)這一問而得到究竟圓滿的解脫。
《註》
(1)(哀愍)慈悲憐愍。(利樂)利益眾生給與快樂。
(2)(微妙之義)指念佛往生不退平等成佛的這個法門,也就是指這部經。
(3)(一天下)是指四天下之一。佛經上說須彌山周圍有四大洲,為一日月所共照,所以稱為四天下。一天下就是四大洲中的一個洲。
(4)(累劫)累積的時間很長。
(5)(蜎飛蠕動)「蜎」是小飛蟲,「蠕」是小爬蟲。
(6)(含靈)含有靈性的眾生。
(7)(度脫)究竟圓滿的解脫。
阿難,如來以無盡大悲(1),矜哀三界(2),所以出興(3)於世。光闡道教(4),欲拯群萌(5)。惠以真實之利(6)。難值難見。如優曇花(7),希有出現。汝今所問,多所饒益(8)。
《解》佛告訴阿難說:如來以無盡的大慈悲心,憐愍三界一切眾生,所以出現到世間,為了推廣至善圓滿的佛陀教育,目的是為了拯救六道眾生,給予眾生幸福、美滿、健康、長壽、自在、快樂、真實的利益。佛教我們受持一句佛號,一生成佛的大事因緣,實在是難值難見,像優曇花一樣,希有出現。你今天所問,是給眾生帶來最豐饒的利益。
《註》
(1)(無盡大悲)無窮無盡的大慈悲心。
(2)(矜哀三界)憐愍三界的一切眾生。
(3)(出興)出現。
(4)(光闡)光大闡揚。(道教)道是指成佛之道。
(5)(欲拯群萌)「拯」拯濟,「群萌」一切眾生。
(6)(惠以真實之利)「惠」恩賜。「真實之利」真實的利益,就是念佛往生不退成佛。
(7)(優曇花)是一種花,此花一開,就有佛出世。
(8)(饒益)豐饒的利益。
阿難當知,如來正覺(1),其智難量(2),無有障礙。能於念頃,住無量億劫(3)。身及諸根,無有增減(4)。所以者何?如來定慧(5),究暢無極(6)。於一切法,而得最勝自在故。
《解》阿難:你應當知道,如來徹底覺悟宇宙人生的真相,他的智慧是一切大菩薩難以測量,究竟圓滿,沒有障礙。他能把很短的時間延長到無量億劫,也能把很長的時間縮為一念。身及諸根無有增減,不生不滅。
佛為什麼有這麼大的智慧、道德、能力呢?因為他的智慧究竟通暢,無有局限,所以能在一切法中,得到最殊勝的大自在。
《註》
(1)(正覺)真正覺悟、明瞭宇宙人生的真理真相。
(2)(難量)難以測量。
(3)(無量億劫)形容極長的時間。
(4)(無有增減)不生不滅。
(5)(定慧)禪定、智慧。
(6)(究暢無極)究竟通暢,無有障礙。
阿難諦聽(1),善思念之。吾當為汝,分別解說。
《解》阿難你要真誠仔細的聽,細心去體會,佛所講的道理和方法,你才能真正得到受用。我一定為你們大眾詳細解說。佛這一說明,就說出了這一部希有方便最殊勝無比的念佛法門,能令一切眾生一生往生不退平等成佛。
《註》
(1)(諦聽)真誠仔細的聽。
《解》這一品是說明法藏比丘在因地中發心修學的狀況。
《註》
(1)(法藏)「法」是世間、出世間一切萬法。「藏」含藏。自性中含藏一切萬法,故稱為法藏。這是阿彌陀佛成佛以前的法名。(因地)從凡夫地初發心修學,到圓滿成佛以前,這一段修學期間都叫因地。
佛告阿難。過去無量不可思議,無央數(1)劫,有佛出世,名世間自在王(2)如來(3),應供(4),等正覺(5),明行足(6),善逝(7),世間解(8),無上士(9),調御丈夫(10),天人師(11),佛(12),世尊(13)。在世教授(14)四十二劫。時為諸天及世人民說經講道。
《解》佛告訴阿難:過去無量不可思議無數劫以前,有一尊佛出現在世間,叫做世間自在王如來、應供、等正覺、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
他在世間教化眾生四十二劫,常常為諸天以及世間人民講經說法。
《註》
(1)(無央數)無量無盡的數量,是形容極長的時間。
(2)(世間自在王)「世間」就是人事環境和物質環境。能在這兩種環境中都得到圓滿自在,所以稱為世間自在王。
(3)(如來)今佛如同古佛再來,所以稱為如來。(以下是佛的十種通號,表現一切諸佛都具足這十種無盡的德能。)
(4)(應供)「應」應當,「供」供養。佛是世間德行、學問最圓滿的人,應當接受一切眾生的供養。
(5)(等正覺)平等、正確、覺悟宇宙人生真相的人。
(6)(明行足)「明」智慧,「行」德行,「足」具足。佛的智慧、德行都圓滿具足,所以稱為明行足。
(7)(善逝)「善」善巧。「逝」遠離妄想、煩惱、分別、執著。佛能善巧教化眾生,而又不分別、不執著,所以稱為善逝。
(8)(世間解)佛對世間一切法的事理都能通達了解,所以稱世間解。
(9)(無上士)具有最圓滿德行的知識分子。佛是具足圓滿德行的知識分子。
(10)(調御丈夫)「調御」調伏制御。佛以大丈夫力,說種種法,能調御、制伏一切眾生的煩惱,令得大涅槃。
(11)(天人師)「天」天界,「人」人間。佛是天上、人間的模範老師,所以稱天人師。
(12)(佛)註見經題。
(13)(世尊)具足上面十種智德,為世人所尊崇的,稱為世尊,意思是世間所尊敬的導師(前十種德號是佛的別稱,世尊是總稱)。
(14)(教授)教導、傳授,也就是教化眾生。
有大國主名世饒王(1),聞佛說法,歡喜開解,尋發無上真正道意(2)。棄國捐王(3),行作沙門(4),號曰法藏。修菩薩道(5)。
《解》當時有一位國王,名叫世饒王。常去聽佛講經說法,聽了以後生大歡喜,而且對佛所說的道理都能明白、理解。於是發起無上的菩提心,捨棄他的王位,跟隨世間自在王佛出家修行,法名叫法藏。常常修學菩薩覺悟成佛的方法。
《註》
(1)(世饒王)「世」世間,「饒」是豐饒。「世饒王」形容這位國王治理政績達到民富國強,所以有世饒王的美譽。
(2)(尋發無上真正道意)「尋發」隨即發起。「無上真正道意」就是無上的菩提心(要求成佛、普度眾生的心)。
(3)(棄國捐王)捨棄國家王位。「棄」、「捐」都是捨棄的意思。
(4)(行作沙門)「沙門」是古印度修行人的通稱。含有勤修戒定慧,息滅貪瞋痴的意思。這裡指出家修行的人。
(5)(修菩薩道)菩薩所修學的一切法門,能令眾生覺悟成佛的方法。
高才勇哲(1),與世超異(2)。信解明記(3),悉皆第一。又有殊勝行願(4),及念慧力(5)。增上其心(6),堅固不動。修行精進,無能踰(7)者。
《解》法藏比丘的智慧、才能超過世間所有的人。信心、理解能力、記憶力(信、解、明、記)在同學當中都是第一。而且他有殊勝的行願,具足念慧的力量,能增長他的信心、願心、行心,使他堅固不退。這種精進修學沒有人能超過他。
《註》
(1)(高才勇哲)「高才」才德過人。「勇」是大志大願,有強烈的願望幫助一切眾生。「哲」是對一切深廣無際的道理都明白。這裡讚歎法藏比丘高才勇哲、才德過人,他具有堅強的大志大願幫助一切眾生,並且對一切事理都通達明瞭。
(2)(與世超異)超過世間所有的人,沒有人能與他相比。
(3)(信解明記)「信」,信佛所說的法,信自己有能力接受老師教導。「解」對自己所信的佛法都能理解。「明」明瞭,「記」是不忘記(這是講他的信心、理解能力和記憶力)。
(4)(殊勝行願)「殊勝」特殊超勝。「行」行為,「願」願心。「殊勝行願」,指法藏比丘所發的超過一切諸佛菩薩們在因地時所發的大行大願(指以後的四十八願)。
(5)(念慧力)五根、五力中的念力、慧力。(根是能生的意思,能出生一切佛法,所以稱為根。五根是:1、信—深信不疑 2、進—精進不退 3、念—憶念不忘 4、定—一心專注 5、慧—智慧。)「力」是所生的善法產生強而有力的作用,能斷煩惱,所以稱力。這五種是斷煩惱、開智慧的基本條件。
(6)(增上其心)「增上」增長上進。「其心」是他的信心、願心、行心。
(7)(踰)超越。
往詣(1)佛所,頂禮長跪,向佛合掌,即以伽他(2)讚佛,發廣大願。頌曰。
《解》法藏比丘回到老師—世間自在王佛的住處。見了老師,恭敬的頂禮長跪,向佛合掌,以偈頌來讚佛,並在佛前發了廣大的心願。偈頌的內容是:
《註》
(1)(往詣)到。
(2)(伽他)印度語,中文叫「孤起頌」。「孤起」是與前後經文沒有重複;「頌」是讚頌,類似中國的詩歌。
如來微妙色端嚴(1)
一切世間無有等
光明無量照十方
日月火珠皆匿曜(2)
《解》如來微妙的身相端正莊嚴,一切世間沒有任何人能與佛相等;如來的智慧光明無量,普照十方世界,日、月、火、珠的光明,在佛光之中都顯得黯然失色,好比燈光在太陽光下一樣。
《註》
(1)(色端嚴)身相端正莊嚴。「色」是身相,「端」端正,「嚴」莊嚴。
(2)(匿曜)光明隱而不顯。「匿」是隱藏,「曜」光明。
世尊能演一音聲
有情各各隨類(1)解
又能現一妙色身
普使眾生隨類見
《解》世尊能以一種音聲演妙法。每一類眾生聽起來都像是佛在說自己的語言,而且都能明白理解佛所說的道理。同時佛又能示現微妙的身相,一切眾生見了都認為佛是自己的同類身相,且是自己最喜歡的身相。
上兩首是讚歎佛光明諸身相。下面七首是法藏比丘所發的大願。
《註》
(1)(隨類)隨著各個不同種類眾生的語言。
願我得佛清淨聲(1)
法音普及無邊界
宣揚戒定精進門(2)
通達甚深微妙法(3)
《解》法藏比丘發願,希望自己能得到像佛一樣的清淨音聲,讓說法的音聲能普遍傳揚到無邊的法界。宣揚三學六度大乘法門,目的是讓一切眾生都能通達明瞭深廣無盡的宇宙人生的真相。
《註》
(1)(清淨聲)沒有過失,遠離煩惱的聲音。
(2)(戒定精進門)「戒定」指戒定慧三學。「精進」包括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六度,是菩薩修學的六個綱領。
(3)(甚深微妙法)「微妙法」通指明瞭宇宙人生真相的修學方法。
智慧廣大深如海
內心清淨絕塵勞(1)
超過無邊惡趣門(2)
速到菩提究竟岸(3)
無明貪瞋皆永無(4)
惑盡過亡(5)三昧力
《解》法藏比丘發願要具足像佛一樣廣大無邊的智慧,內心清淨,斷絕一切煩惱,超越九法界,迅速成就圓滿究竟無上的佛果。永斷無明、貪瞋,從此再不迷惑,再不起造一切過失的行為,這都是修學念佛三昧的效果。
《註》
(1)(絕塵勞)就是斷滅一切煩惱。「絕」是斷絕,「塵勞」比喻煩惱。
(2)(無邊惡趣門)「無邊」說明這裡不單指三惡道(地獄、餓鬼、畜生),凡是煩惱沒有斷盡的都是惡趣。所以九法界(菩薩、緣覺、聲聞、天、人、阿修羅、畜生、餓鬼、地獄)都是惡趣,只有佛法界才是最善圓滿果報。
(3)(菩提究竟岸)指圓滿成佛。
(4)(無明貪瞋皆永無)意思是講一切煩惱永遠都斷盡了。「無明」不明白事實真相,就是痴。「無明貪瞋」這就是說貪瞋痴三種根本煩惱。
(5)(惑盡過亡)「惑」指一切無明煩惱,「過」過失、罪業。「惑盡過亡」一切無明煩惱、身語過失罪業都不會再造了。
亦如過去無量佛
為彼群生大導師(1)
能救一切諸世間(2)
生老病死眾苦惱
《解》法藏比丘發願,也要像過去無量諸佛一樣,做九法界一切眾生的大導師,修行成佛,才有能力救度一切眾生的生、老、病、死等種種的苦惱。
《註》
(1)(為彼群生大導師)「彼群生」指九法界一切眾生。「大導師」能引導一切眾生平等成佛稱為大導師。法藏比丘發大誓願修行成佛,做一切眾生的大導師。
(2)(一切諸世間)亦指九法界一切眾生。
常行布施及戒忍
精進定慧六波羅(1)
未度有情令得度(2)
已度之者使成佛
《解》法藏比丘發願,要常常不間斷的修學菩薩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六大綱領。幫助尚在六道中生死輪迴的眾生,教導他們了脫生死。已經了脫生死超出輪迴的眾生,再幫助他們圓滿成就佛道。
《註》
(1)(常行布施及戒忍,精進定慧六波羅)這二句是講菩薩修行的六個綱領。
一、「布施」有三種:
1、財施—用財物幫助一切眾生,果報是得財用無缺。
2、法施—為一切眾生傳授佛法及世間法,果報是得聰明智慧。
3、無畏施—幫助眾生離開憂慮恐怖,果報是得健康長壽。
二、「戒」即持戒。歸納為三種:
1、攝律儀戒—佛教導眾生不應該做的事,如諸惡莫作。
2、攝善法戒—佛教導眾生一定要做的事,如眾善奉行等。
3、饒益有情戒—以利益一切眾生為戒,如普度眾生。
「持戒」引申為守法。國家的法律、道德觀念、風俗習慣等,必須尊重、遵守,這都是持戒的範圍。
三、「忍」即忍辱。要忍的事很多,大體分三類:
1、人為的加害。
2、自然災害。
3、修行中的種種困難等都要忍耐。
「辱」,中國人有「士可殺,不可辱」的氣節,把辱看得比殺頭還要嚴重。所以譯經的法師特別在「忍」字後面加了「辱」,這是特別對中國人說的。
四、「精進」,精是純而不雜,一門深入。進是前進不退,勇往直前。也有三類:
1、披甲精進—有大志願,不畏懼種種的難行之事。
2、攝善精進—勤修善法而不厭倦。
3、利樂精進—勸化眾生,不疲不倦。
另有四說:
1、惡事還沒發生,努力不讓它生起。
2、惡事已經發生,努力去消滅,不讓它相續。
3、善事沒生起,努力使它生起。
4、善事已經做了,必須讓它繼續不停地增長。
五、「禪定」,禪是印度話「禪那」的簡稱,定是印度話「三昧」的華語。外不著相為禪,內不動心為定。禪定就是一心專注不散亂,內心清淨,對外境不起妄想執著。
六、「智慧」,印度話「般若」的譯名。般若有三種:
1、文字般若—佛說的一切經典以及祖師大德的著述,能開啟眾生的智慧。
2、觀照般若—依照經中的義理方法,於自己日常生活中學習觀照。
3、實相般若—是說宇宙萬法的本體,一切諸佛與眾生自性中本具的智慧。
(波羅)印度話「波羅密多」的簡稱,中國話譯為「到彼岸」,是究竟圓滿的意思。是說依照上面六大綱領修學,就能達到究竟圓滿的佛果。
(2)(得度)得到超脫六道輪迴。
假令供養恆沙聖(1)
不如堅勇(2)求正覺
《解》佛說假使有人供養像恆河沙數那樣多的佛、菩薩、羅漢;還不如自己堅決勇猛求成佛道。意思就是勸導我們一定要念佛求生淨土,不退成佛。
《註》
(1)(恆沙聖)「恆沙」指印度恆河中的細沙。世尊當年在世說法時多在恆河流域一帶,所以常用恆河沙來比喻數量之多。「聖」指佛、菩薩、羅漢。「恆沙聖」是比喻像恆河沙那樣多的聖人。
(2)(堅勇)堅決勇猛。
願當安住三摩地
恆放光明照一切
感得廣大清淨居(1)
殊勝莊嚴無等倫(2)
《解》法藏比丘願自己常常安住在三摩地中,恆放光明攝受十方世界一切眾生。用自己的修持大願感應得到一個廣大清淨的佛國土,這個佛淨土殊勝莊嚴,是一切諸佛淨土都無法和他相比的。
《註》
(1)(感得廣大清淨居)如理如法的修行,就能由自性中感應顯現成就廣大清淨的佛國土。就是現在的極樂世界。
(2)(無等倫)「倫」是同類。這是說在同類中殊勝無比。
輪迴諸趣眾生類(1)
速生我剎受安樂
常運慈心拔有情(2)
度盡無邊苦眾生
《解》法藏比丘發願,要度脫六道輪迴中的有情眾生,使他們都能快速往生到他所成就廣大清淨的極樂世界,享受究竟的安樂。又常以大慈、大悲、大願、大力幫助眾生,誓願度盡無量無邊的六道苦難眾生。
《註》
(1)(輪迴諸趣眾生類)「輪迴」指眾生無始以來,輾轉生死於三界六道之中,如車輪一樣旋轉不停。「諸趣眾生類」指六道中各類眾生。
(2)(拔有情)救拔有情眾生。
我行(1)決定堅固力
唯佛聖智能證知(2)
縱使身止諸苦中
如是願心永不退
《解》法藏比丘發願說:我的願行永遠堅定不移,此事唯有佛的智慧才能為我作證明。即使我自身處在種種極苦大災難中,如上所發的大願,也永不會退轉。
這一品經文,說明法藏比丘出家並發大願情形。下一品經文,是說明他依照自己的願心,努力的精進修行。
《註》
(1)(我行)法藏的行願。
(2)(唯佛聖智能證知)「佛」是指世間自在王佛。「聖智」佛的大智慧,「證知」是證明。
《解》以至誠心精進修行。
《註》
(1)(至心)真誠心到了極處。
法藏比丘說此偈已,而白佛言。我今為菩薩道,已發無上正覺之心,取願作佛,悉令如佛。
《解》法藏比丘在世間自在王佛面前,說了以上的偈頌之後,又向佛報告:我現在為教菩薩示範修道,已經發了真正覺悟的心,發願成佛,願一切心行都像佛一樣。
願佛為我廣宣經法(1),我當奉持(2),如法修行(3)。拔諸勤苦生死根本(4),速成無上正等正覺。
《解》希求世尊為我詳細深說經法,我一定如法依教奉行。拔除一切勤勞造作惡業的生死根本。斷除貪、瞋、痴等煩惱。希望快速成佛。
《註》
(1)(經法)指諸佛如來為一切眾生,講解宇宙人生真相的言語文字。
(2)(奉持)恭敬接受。
(3)(如法修行)「如法」是依佛所說的教法。「修」是修正,「行」是行為。「修行」是把自己錯誤的思想、見解、行為修正過來。
(4)(拔諸勤苦生死根本)「拔」拔除。「勤苦」是勤勞作苦。「生死根本」指貪心、瞋心、痴心是生死輪迴的根本。此句意思是拔除一切勤勞造作惡業的生死根本。
欲令我(1)作佛時,智慧光明。所居國土,教授名字(2),皆聞十方。諸天人民及蜎蠕類,來生我國,悉作菩薩。我立是願,都勝無數諸佛國者,寧可得否。
《解》希望我成佛時,我的智慧光明,我所居住的國土,我的名號都能傳遍十方諸佛國土。十方世界一切六道眾生,發願來生我的國土,統統都作菩薩。我立的這個願都超過一切諸佛世界,不知能否如願。
《註》
(1)(欲令我)「欲」希望。「令我」使我。
(2)(教授名字)指成佛後的名號,以及觀音、勢至菩薩等名號。
世間自在王佛,即為法藏而說經言,譬如大海,一人斗(1)量,經歷劫數,尚可窮(2)底。人有至心求道,精進不止,會當剋果(3),何願不得。
《解》世間自在王佛就對法藏比丘說,譬如大海非常深廣,一個人用斗來量大海的水,經歷了多劫的時間,海水尚且可以量盡。如果有人堅定志願,至心求道,勇猛精進,永不中止,決定可以證得佛果。還有什麼願不能成就的呢!
《註》
(1)(斗)是量米的計量器。
(2)(窮)盡。
(3)(會當剋果)「會」必然,「剋」得,「果」願望的圓滿。即必然證得佛果。
汝自思惟,修何方便,而能成就佛剎莊嚴。如所修行,汝自當知,清淨佛國,汝應自攝。
《解》佛說:你自己細心深入的想想,修什麼方便的法門,才能成就佛剎的種種莊嚴。要怎樣如法修行,你自己應當知道。要怎樣建立清淨佛國,也是你自己應當去決定選擇。
法藏白言,斯義宏深(1),非我境界。惟願如來應正遍知(2),廣演諸佛無量妙剎(3)。若我得聞,如是等法,思惟修習(4),誓滿所願。
《解》法藏比丘回答說:佛所說的義理太深廣了,這不是我的境界所能理解的。唯願如來應正遍知,為我廣泛演說諸佛無量無邊的莊嚴剎土。我如果聽聞了佛為我宣說的妙法之後,我一定認真的思惟學習,來圓滿我所發的大願。
《註》
(1)(斯義宏深)指世間自在王佛以上所說的經義。
(2)(如來應正遍知)「應」應供,「正遍知」是等正覺。這是佛十號當中的三號,以此代表佛的十號。
(3)(妙剎)指微妙莊嚴的佛土。
(4)(思惟修習)「思惟」是深入的理解。「修」修正,「習」實習。修正錯誤的行為,落實到日常生活中。
世間自在王佛知其高明(1),志願深廣。即為宣說二百一十億諸佛剎土(2)功德嚴淨,廣大圓滿之相(3),應(4)其心願,悉現與之。說是法時,經千億歲。
《解》世間自在王佛知道法藏比丘德行高尚,智慧明朗,所發的宏願深廣無比,就為他宣說了十方諸佛剎土的種種功德、嚴淨、廣大、圓滿的無邊妙相。佛為了滿足法藏比丘的心願,還把諸佛世界以神異能力展現在他的面前,讓他親自見聞。而且還為他說法,時間長達千億年(那時代人壽很長)。
《註》
(1)(高明)指德行高尚,智慧明朗。
(2)(二百一十億諸佛剎土)「二百一十億」並不是具體的數字,佛法中常以七、十、十六、二十一等數字代表大圓滿。此處是代表盡虛空中所有的諸佛世界。
(3)(功德嚴淨廣大圓滿之相)「功」是所修的因,「德」是所得的果;「功德」是指諸佛國土中的事理因果。「嚴淨」是指諸佛國土的人事、物質一切的環境清淨美好。「廣大」是指國土的大小。「圓滿」是指諸佛世界的美好而無缺欠。
(4)(應)滿足的意思。
爾時法藏聞佛所說,皆悉睹見,起發無上殊勝之願(1)。於彼天人善惡,國土麤妙(2),思惟究竟(3)。便一其心(4),選擇所欲,結得(5)大願。
《解》法藏比丘求學的時候,對佛所介紹諸佛世界種種的現象,都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因此發起了無上殊勝大願;並且對於諸佛世界天人的善惡,國土麤妙等,他都能夠了解得很徹底,於是就一心選擇自己所希望的清淨美好的世界,形成了他偉大無比的「四十八大願」。
《註》
(1)(殊勝之願)就是下一品所講的四十八願。
(2)(於彼天人善惡,國土麤妙)「彼」指十方三世諸佛剎土。「天人善惡」指人事環境(正報)。「國土麤妙」指物質環境(依報)。
(3)(思惟究竟)是了解得徹底。
(4)(便一其心)即一心,心無異念。
(5)(結得)形成的意思。
精勤求索(1)。恭慎保持。修習功德,滿足五劫(2)。於彼二十一俱胝(3)佛土,功德莊嚴之事,明了通達,如一佛剎。所攝佛國,超過於彼。
《解》法藏比丘立定大願之後,精勤不懈怠的學習求索,總是為了給一切眾生提供一個修習的好環境。於是恭敬慎重,一心專注奉持佛的教導。經過五劫長久的時間,修積功德。對於二百一十億諸佛國土的功德莊嚴、因緣、果報,都能夠明瞭通達,就好像面對一個佛剎那樣清楚明白。他所建立的西方極樂世界自然就超過了一切諸佛國土。
《註》
(1)(求索)是尋求探索。
(2)(修習功德,滿足五劫)「修」是修行,「習」為學習,「功德」是指修習所成就的四十八願。這是說法藏比丘用五劫的時間來修行學習成就四十八願,幫助十方世界一切眾生修證佛果。
(3)(二十一俱胝)「二十一」表圓滿的意思,「俱胝」是印度話,中文是「千萬」。「二十一俱胝」就是前面經文所說的二百一十億。
既攝受已,復詣世自在王如來所。稽首禮足(1),遶佛三匝(2),合掌而住(3)。白言世尊。我已成就莊嚴佛土,清淨之行(4)。
《解》法藏比丘在完成了攝取佛國(極樂世界)的具體大願之後,他又來到老師世間自在王佛面前,稽首禮足,然後繞佛三圈,行最敬禮,站立合掌說:我已成就了莊嚴的極樂世界(依報莊嚴),同時我已成就了最極清淨的修持(正報莊嚴)。
《註》
(1)(稽首禮足)是佛教最恭敬的禮節。「稽首」是頭面著地,「禮足」將頭接觸佛足。
(2)(遶佛三匝)遶佛三圈,這也是古印度最恭敬的禮俗。
(3)(合掌而住)「住」是站住。「合掌而住」是兩手合十站住,合十表一心恭敬。
(4)(清淨之行)謂心離雜念,身心、境界皆清淨的行持。
佛言善哉!今正是時。汝應具說(1),令眾(2)歡喜。亦令大眾(3),聞是法已,得大善利(4)。能於佛剎(5),修習攝受(6)滿足無量大願(7)。
《解》佛讚歎法藏比丘:今天正是時候,你應該具體說明,讓你的同學、大眾們歡喜,也讓與會的大眾以及將來有機緣聽到這一部經法的大眾們,得到一生平等成佛的大善利。十方眾生生到極樂世界,修習攝受來滿足自己成佛的大願,也滿足你普度眾生的大願。
《註》
(1)(汝應具說)「汝」是「你」的意思,「具說」是具體說明
(2)(令眾)「令」是「讓」的意思,「眾」指法藏比丘的同學。
(3)(大眾)這裡的「大眾」是指在會的菩薩、聲聞及將來一切有緣見聞此經的眾生。
(4)(大善利)指「十念必生,不退成佛」的彌陀本願,能令十方眾生當生皆得平等究竟圓滿的解脫。
(5)(佛剎)此處即是指極樂世界。
(6)(攝受)「攝」是攝取,「受」為受持。是說攝取彌陀本願,加以修持成為自己的功德。
(7)(滿足無量大願)滿足眾生往生淨土一願,所有一切大願都得到滿足。
《解》法藏比丘遵從世間自在王佛的教導,在大會中宣說自己所發的大願。
《註》
(1)(大誓願)指本品所說的二十四章—四十八願。
法藏白言。唯願世尊。大慈聽察(1)。
《解》法藏比丘向佛報告:唯願尊敬的老師,大慈大悲為我鑒定(聽我所說,照察我的誠心)。
《註》
(1)(聽察)鑒定的意思。
我若證得無上菩提,成正覺已,所居佛剎,具足無量不可思議,功德莊嚴(1)。
《解》法藏比丘說:我若是證得無上正等正覺,成佛時,所居住的國土(極樂世界),具足無量無邊不可思議種種功德莊嚴,人事、物質、修學生活環境,都要超過一切諸佛國土。
《註》
(1)(功德莊嚴)「功德」是指十念必生,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必定成佛。「莊嚴」指極樂世界的修學環境,無論人事、物質,都超過諸佛國土。
無有地獄,餓鬼,禽獸,蜎飛蠕動(1)之類。
《解》這是法藏比丘發的第一「國無惡道願」。願我的佛土(極樂世界)沒有地獄、餓鬼、畜生這三種惡道。
(按)眾生造作貪瞋痴等惡業,就會感得這三種極苦的報應。此願顯示彌陀佛國中無有造貪瞋痴惡業的人。
《註》
(1)(禽獸、蜎飛蠕動)總指畜生道眾生。
所有一切眾生,以及焰摩羅界(1),三惡道(2)中,來生我剎。受我法化。悉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不復更墮惡趣。得是願,乃作佛。不得是願,不取無上正覺。
《解》這是第二「不墮惡趣願」。極樂世界中不但沒有三惡道,甚至從地獄界等惡道中,發願來生我國的一切眾生,受到我的教化,假使他們到十方世界供養諸佛,化導眾生,也永遠不再墮入三惡趣,並且都能夠一生圓滿成佛。以上兩願實現了,我才成佛;若不實現,我不願成佛(末後四句是兩願的總結)。
《註》
(1)(焰摩羅界)指地獄法界,是十法界當中最苦的一界。
(2)(三惡道)畜生、餓鬼、地獄三道稱為三惡道。又名三惡趣、三途。
我作佛時。十方世界。所有眾生。令生我剎。皆具紫磨真金色身(1)。
《解》這是第三「身悉金色願」。我成佛時,十方世界所有一切眾生,往生到我的極樂國土時,都具足永遠不變不壞的(紫磨真金色〉的身體。
《註》
(1)(紫磨真金色身)「紫磨真金」就是赤金,是最上等的黃金。在此表佛身不變不壞。
三十二種。大丈夫相(1)。
《解》這是第四「三十二相願」。我成佛時,十方世界所有一切眾生,往生到我的極樂世界時,都具足三十二種大丈夫相。
《註》
(1)(三十二種,大丈夫相)又稱「三十二相」,是此世間人認為的大貴之相,佛應眾機所好,示現具有三十二種圓滿的貴人相:
1、足安平相 2、千輻輪相
3、手指纖長相 4、手足柔軟相
5、手足縵相 6、足跟滿足相
7、足趺高好相 8、如鹿王相
9、手過膝相 10、馬陰藏相
11、身縱廣相 12、毛孔生青色相
13、身毛上靡相 14、身金色相
15、常光一丈相 16、皮膚細滑相
17、七處平滿相 18、兩腋滿相
19、身如獅子相 20、身端直相
21、肩圓滿相 22、四十齒相
23、齒白齊密相 24、四牙白淨相
25、頰車如獅子相 26、咽中津液得上味相
27、廣長舌相 28、梵音深遠相
29、眼色如紺青相 30、眼睫如牛王相
31、眉間白毫相 32、頂成肉髻相。
詳見《三藏法數》。
端正淨潔(1)。悉同一類。若形貌差別。有好醜者。不取正覺。
《解》這是第五「身無差別願」。我成佛時,十方世界所有一切眾生,往生到我的極樂國土時,容貌端正、身心淨潔,都是一樣的身相,身形容貌都沒有差別,也沒有好醜之分。以上三願如果不能實現,我就不成佛。
《註》
(1)(端正淨潔)容貌端正,身心淨潔。
我作佛時。所有眾生。生我國者。自知無量劫時宿命(1)。所作善惡。
《解》這是第六「宿命通願」。我成佛時,所有生到極樂世界的眾生,都能夠知道自己過去無量劫中多生多世所造的一切善惡果報。
《註》
(1)(宿命)過去多生多世的生命。
皆能洞視。徹聽(1)。知十方去來現在之事。不得是願。不取正覺。
《解》(皆能洞視〉是第七「天眼通願」,(徹聽〉是第八「天耳通願」。
法藏比丘說:我成佛時,所有生到極樂世界的眾生,都能夠(洞視〉、(徹聽〉,知道十方世界過去、現在、未來的事情。如果以上的三願不能實現,我就不成佛。
《註》
(1)(洞視,徹聽)「洞視」一切不同長短的光波,無有障礙,都能看得清楚,這是指天眼通;「徹聽」一切不同長短的音波,也無障礙,都能聽得明白,這是指天耳通。「洞」與「徹」的意思是一樣的,看和聽都沒有任何的障礙,能力都能達到十方三世,無有限極。
我作佛時。所有眾生。生我國者。皆得他心智通(1)。若不悉知億那由他百千(2)佛剎。眾生心念者。不取正覺。
《解》這是第九「他心通願」。我成佛時所有生到極樂世界的眾生,都能得到(他心智通〉,如果不能完全知道無量無邊諸佛剎中一切眾生的心念,我就不成佛。
《註》
(1)(他心智通)別人起心動念都能知曉。
(2)(億那由他百千)「那由他」是印度計算數量的單位,相當中國的「千萬」。這裡是形容數量極多。
我作佛時。所有眾生。生我國者。皆得神通自在(1)。波羅密多(2)。
《解》這是第十「神足通願」。我成佛時所有生到極樂世界的眾生,都能圓滿具足(神通自在〉,得大圓滿無有障礙。
《註》
(1)(神通自在)具有飛行、分身、速到、變化自在的能力。
(2)(波羅密多)印度話,有「圓滿」的意思。
於一念頃(1)。不能超過億那由他百千佛剎。周遍巡歷。供養諸佛者。不取正覺。
《解》這是第十一「𤤳供諸佛願」。我成佛時,所有生到極樂世界的眾生,在極短的時間內,如果不能到達十方國土,去普遍遊歷供養諸佛,我就不成佛。供佛是修大福,聞佛說法是開大智慧。
《註》
(1)(一念頃)極短促的時間。
我作佛時。所有眾生。生我國者。遠離分別(1)。諸根寂靜(2)。若不決定成等正覺。證大涅槃者。不取正覺。
《解》這是第十二「定成正覺願」。我成佛時,所有生到極樂世界的眾生,都遠離一切分別心,六根寂然安靜,如果不能決定成佛,我就不取正覺。這一願是阿彌陀佛保證往生者,必定一生成佛的保證書。
《註》
(1)(遠離分別)「分別」是對一切事物和道理作錯誤分辨、思惟。
(2)(諸根寂靜)「諸根」指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寂靜」,離開煩惱稱為「寂」,絕除妄想稱為「靜」。
我作佛時。光明無量。普照十方。絕勝諸佛。勝于日月之明。千萬億倍。
《解》這是第十三「光明無量願」。我成佛時,願自己的光明不可限量,普照十方一切佛剎,光明絕對超勝一切佛光,勝過日月的光明千萬億倍。
若有眾生。見我光明。照觸其身。莫不安樂。慈心作善。來生我國。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解》這是第十四「觸光安樂願」。我成佛時,若有眾生,見到我的光明,光明照觸到他的身上,沒有不得到安樂的,自然會以慈悲心來行善,將來必定往生極樂世界。以上二願如果不能實現的話,我就不成佛。
我作佛時。壽命無量。國中聲聞天人無數。壽命亦皆無量。
《解》這是第十五「壽命無量願」。我成佛時,我的壽命無量,國中無數天人、聲聞壽命也和我同樣的無量。
假令三千大千世界(1)眾生。悉成緣覺。於百千劫。悉共計校(2)。若能知其量數者。不取正覺。
《解》這是第十六「聲聞無數願」。我成佛時,國中聲聞天人無數,假如一個大千世界的眾生都成為緣覺,他們用百千劫的長時間,共同來計算極樂世界聲聞、天人二類的壽量及人數,他們如果能算知此二類大眾的壽量與人數,我就不成佛。
《註》
(1)(三千大千世界)佛經上說:以須彌山(黃念祖居士說是近代天文學上銀河中心的黑洞)為中心的星系,稱為一個單位世界,一千個單位世界合稱為一個小千世界,一千個小千世界合稱為一個中千世界,一千個中千世界合稱為一個大千世界。千數經過三次相乘,所以一個大千世界稱為「三千大千世界」。
(2)(計校)「校」音較,「計校」就是計算較量。
我作佛時。十方世界無量剎中。無數諸佛。若不共稱嘆我名(1)。說我功德國土之善(2)者。不取正覺。
《解》這是第十七「諸佛稱嘆願」。我作佛時,十方世界無量無數諸佛,假若不共同稱揚讚歎我的名號,及演說、推荐、介紹極樂世界的功德和國土的善妙(指一切諸佛皆為眾生宣揚淨土三經,勸眾生念佛求生淨土),我就不成佛。
《註》
(1)(稱嘆)稱揚讚歎。(我名)指阿彌陀佛的名號及功德。
(2)(國土之善)指極樂世界的種種依正莊嚴之善妙。
我作佛時。十方眾生。聞(1)我名號。至心信樂(2)。所有善根(3),心心回向(4)。願生我國。乃至十念(5)。若不生者。不取正覺。唯除五逆(6)。誹謗正法(7)。
《解》這是第十八「十念必生願」。我作佛時,十方世界所有眾生,聞我(阿彌陀佛)名號之後,只要以至誠心深信,愛好修學念佛法門,並且把自己所修的一切善根,心心念念回向發願求生我的國土。無論他念佛多少,甚至於在臨終稱念十句佛號都能往生極樂世界。如果不能往生,我就不成佛。但是,除了犯(五逆罪〉,再加上(誹謗正法〉的人,他們不得往生。
《註》
(1)(聞)聽聞。此中含有信受奉行之義。
(2)(至心)真誠心。(信樂)深信愛好。
(3)(善根)指身口意三業永斷貪瞋痴等煩惱,精勤清淨所生的一切善法。
(4)(心心)純一之心。(回向)回轉趣向。就是回轉自己所修的善根功德,趣向於所期望的目標。
(5)(十念)指臨終時連續念十聲阿彌陀佛名號。
(6)(五逆)「逆」叛逆。「五逆」指殺父、殺母、殺阿羅漢、破和合僧、出佛身血這五種重罪。
(7)(誹謗正法)是破壞、攻擊佛法。「誹」說別人的壞話,「謗」惡意攻擊別人。
我作佛時。十方眾生。聞我名號。發菩提心(1)。修諸功德(2)。奉行六波羅密。堅固不退。復以善根回向。願生我國。
《解》這是第十九「聞名發心願」。我作佛時,十方眾生,聞我名號,能發起殊勝的菩提心。以清淨心修一切善行,奉行菩薩六波羅密(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他們的信心堅固不退,又以所修一切善根,回向發願求生極樂世界。
《註》
(1)(菩提心)「菩提」是印度語,中文譯作「覺悟」。「發菩提心」就是發求覺悟成佛的心。蕅益大師說:「發願念佛求生極樂世界,就是發大菩提心。」
(2)(功德)以清淨心修一切善行是功,必獲善果是德。
一心念我。晝夜(1)不斷。臨壽終時。我與諸菩薩眾(2)迎現其前。經須臾間(3)。即生我剎。作阿惟越致(4)菩薩。不得是願。不取正覺。
《解》這是第二十「臨終接引願」。法藏比丘說:我作佛時,十方眾生,聞我名號,一心專念,晝夜都不間斷。此人在臨命終時,我與諸菩薩眾,迎現在他的面前。接引他往生,經很短的時間就生到極樂國土,成為圓滿證得三種不退轉的阿惟越致大菩薩。以上二願,如果不能實現,我就不成佛。
《註》
(1)(晝夜)「晝」白天,「夜」夜晚。
(2)(諸菩薩眾)指觀音、勢至和極樂世界與往生者有緣的菩薩。
(3)(須臾間)指很短的時間。
(4)(阿惟越致)是印度語。華言:不退轉,七地以上的大菩薩稱號。
我作佛時。十方眾生。聞我名號。繫念(1)我國。發菩提心。堅固不退。植眾德本(2)。至心回向。欲生極樂。無不遂(3)者。若有宿惡(4)。聞我名字。即自悔過(5)。為道作善。便持經戒(6)。願生我剎。命終不復更(7)三惡道。即生我國。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解》這是第二十一「悔過得生願」。我作佛時,十方眾生,聞我名號,一心專念極樂世界依正莊嚴,發菩提心,信心堅固不退轉,以持名念佛來培植功德之本,再以至誠心回向求生極樂世界,沒有不滿願的。如果這個人過去生中造有極重的罪惡,聽到阿彌陀佛名號,立即悔改過失,受持經典的教誡,發願求生極樂世界,此人命終不會再經歷三惡道,立即往生到我的國土。如果不是這樣,我就不成佛。
《註》
(1)(繫念)把心專注一處。
(2)(植眾德本)「植」培植,「眾德本」眾多功德之根本,就是一句阿彌陀佛。「植眾德本」就是指持名念佛。
(3)(遂)滿願之義。
(4)(宿惡)過去多生的惡業。
(5)(悔過)知恥改過。
(6)(道)指成佛的正道。(作善)作一切利益眾生的事。(便持經戒)「持」奉持,「經戒」經典裡面的教訓。能受持佛經典上的教訓,就是「便持經戒」。
(7)(更)經歷。
我作佛時。國無婦女。
《解》這是第二十二「國無女人願」。我作佛時,我的國土之內沒有婦女,所有往生到極樂世界的女人都與佛一樣,具足三十二種大丈夫相。
若有女人。聞我名字。得清淨信(1)。發菩提心。厭患(2)女身。願生我國。命終即化男子。來我剎土。
《解》這是第二十三「厭女轉男願」。我作佛時,若有女人,聽聞到阿彌陀佛名號,就能得清淨的信心,再以淨信發菩提心,厭惡憂患女身,發願求生極樂世界,此人命終立即轉化為男子,來生我的國土。
《註》
(1)(清淨信)指沒有污染、沒有懷疑的信心。
(2)(厭患)厭惡憂患。
十方世界諸眾生類(1)。生我國者。皆於七寶池蓮華(2)中化生。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解》這是第二十四「蓮花化生願」。我作佛時,十方世界所有一切眾生,凡是生到極樂世界的人,都是從七寶池的蓮花中化生。以上三願若不能實現,我就不成佛。
《註》
(1)(諸眾生類)指九法界一切眾生。
(2)(蓮華)「華」同花。
我作佛時。十方眾生。聞我名字。歡喜信樂。禮拜歸命(1)。以清淨心。修菩薩行(2)。諸天世人。莫不致敬。
《解》這是第二十五「天人禮敬願」。我作佛時,十方眾生,聽到阿彌陀佛名號之後,就能發起歡喜心,深信愛好念佛法門,並虔誠禮拜歸依,用清淨心修習菩薩三福、六和、三學、六度、普賢十願大行之法。他們雖然沒有發願求生淨土,他們的行持,已經獲得諸天世人的尊敬。
《註》
(1)(歸命)指全身心的歸依。
(2)(菩薩行)是指三福、六和、三學、六度、十願等自行化他的清淨行。
若聞我名。壽終之後。生尊貴家(1)。諸根無缺(2)。
《解》這是第二十六「聞名得福願」。我作佛時,十方眾生如果聽到阿彌陀佛名號,生起歡喜心,深信愛好,如果沒有發願求往生,在他壽終之後,也能生到尊貴家,得諸根無缺、相貌圓滿的大福德果報。
《註》
(1)(尊貴家)指好善、好德、積善之家。
(2)(諸根無缺)指六根沒有缺陷。
常修殊勝梵行(1)。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解》這是第二十七「修殊勝行願」。我作佛時,十方眾生聞我名號,歡喜信樂,禮拜歸命,雖然沒有發願求往生,但是來生還能繼續修學念佛法門。以上三願不兌現,我就不成佛。
《註》
(1)(殊勝梵行)「梵行」指清淨無欲之行。「殊勝梵行」,在此指念佛法門。
我作佛時。國中無不善名(1)。
《解》這是第二十八「國無不善願」。我成佛時,在我的極樂世界裡,不但沒有不善的事,連不善的名字都聽不到。
《註》
(1)(不善名)不好的名字,如三惡道、三毒就是不善名。
所有眾生。生我國者。皆同一心。住於定聚(1)。
《解》這是第二十九「住正定聚願」。我成佛時,十方世界所有眾生,往生到我的極樂世界,都同心同德,住於正定之聚(一生決定成佛)。
《註》
(1)(定聚)是指正定聚所依據的理論、所修的方法正確,所以必定證果。
永離熱惱(1)。心得清涼。所受快樂。猶如漏盡比丘(2)。
《解》這是第三十「樂如漏盡願」。我作佛時,所有生到極樂世界的眾生,永離一切煩惱,心得清涼自在,所受的快樂無比殊勝,如同漏盡比丘。
《註》
(1)(熱惱)煩惱。
(2)(漏盡比丘)「漏」是煩惱的代名詞。「漏盡」煩惱斷盡。「漏盡比丘」證得阿羅漢的比丘。
若起想念(1)。貪計身(2)者。不取正覺。
《解》這是第三十一「不貪計身願」。我作佛時,往生極樂世界的眾生,對於世出世間一切法不再生起分別,對身體也不會再起執著的念頭。以上四願不實現,我就不取正覺。
《註》
(1)(起想念)生起分別、執著。
(2)(貪計身)對身體的分別執著。
我作佛時。生我國者。善根無量。皆得金剛那羅延身(1)。堅固之力。
《解》這是第三十二「那羅延身願」。我作佛時,往生到極樂世界的眾生,都具足無量善根,所以得金剛不壞的身體,具有非常堅固的體力。
《註》
(1)(金剛那羅延身)「那羅延」是印度話,有堅固不壞的意思。「金剛那羅延身」指佛的金剛不壞之身。
身頂皆有光明照耀。成就一切智慧。獲得無邊辯才(1)。
《解》這是第三十三「光明慧辯願」。我作佛時,往生極樂世界的眾生跟佛一樣,身頂都有光明照耀,具足成就圓滿智慧,獲得如同佛一樣的無礙辯才,為眾生演說諸法。
《註》
(1)(無邊辯才)指佛的無礙辯才。
善談諸法秘要(1)。說經行道(2)。語如鐘聲。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解》這是第三十四「善談法要願」。我作佛的時候,生我國者,都能契機契理的演說諸佛深密精要的佛法,就是演說這部《無量壽經》。以真誠、言語、身行示範化導一切眾生,所說言音猶如鐘聲一樣傳播很遠,能警覺眾生斷惡修善,離苦得樂。以上三願不能實現,我就不取正覺。
《註》
(1)(善談)所說自然契理契機。(諸法秘要)一切法的深密精要。
(2)(說經行道)「說經」,講經說法是言教;「行道」,依教奉行是身教。「說經行道」是以身、語、意三業教化眾生。
我作佛時。所有眾生。生我國者。究竟必至一生補處(1)。
《解》這是第三十五「一生補處願」。我作佛時,十方世界所有眾生,往生到極樂世界,都能究竟證得一生補處等覺菩薩的果位,決定一生成佛。
《註》
(1)(一生補處)是等覺菩薩候補佛位。
除其本願(1)為眾生故。被弘誓鎧(2)。教化一切有情。皆發信心。修菩提行。行普賢道。雖生他方世界。永離惡趣。或樂說法。或樂聽法。或現神足(3)。隨意修習(4)。無不圓滿。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解》這是第三十六「教化隨意願」。我作佛時,所有眾生,往生到極樂世界者,究竟必定得到一生補處。除了他們欲實踐本願,憑著堅固弘誓願力,教化一切眾生,使眾生對於佛法都能發起清淨的信心,勸導他們修學覺悟的行為,進而修學普賢菩薩的十大願王求願往生極樂。
這些菩薩即使示現到他方世界教化眾生,也不受六道輪迴的苦報。他們或者示現說法的身分,或者示現聽法的身分,或者示現神通利益眾生,無論示現什麼身分,教化什麼法門,都能以種種善巧方便,令眾生隨意修習,最終目的都是為了引導眾生往生極樂,菩薩的弘誓願沒有不圓滿的。以上這兩願如果不能實現的話,我就不成佛。
《註》
(1)(本願)菩薩在成佛之前所發的大願。
(2)(被弘誓鎧)「被」同「披」。「弘誓」指四弘誓願。「鎧」鎧甲,古代戰時,對敵作戰時所穿的鎧甲,有防衛作用。這裡比喻菩薩以弘誓願為鎧甲,出入三界六道,教化一切眾生。
(3)(神足)指神足通。
(4)(隨意修習)隨欲所願,以種種方便,引導眾生修行學習。
我作佛時。生我國者。所須飲食。衣服。種種供具(1)。隨意即至。無不滿願。
《解》這是第三十七「衣食自至願」。我作佛時,一切眾生生到極樂世界,精神、物質、生活所需,如飲食、衣服、種種供具,都能隨自己心願現前,沒有不滿願的。
《註》
(1)(種種供具)指香花、幢幡、寶蓋、瓔珞、臥具、天樂等。
十方諸佛。應念受其供養。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解》這是第三十八「應念受供願」。我成佛時,一切生到我國者,如果要想供養諸佛的話,十方諸佛都能應他們的心念接受供養。以上二願不能實現的話,我就不取正覺。
我作佛時。國中萬物(1)。嚴淨。光麗。形色殊特。窮微極妙。無能稱量。其諸眾生。雖具天眼。有能辨其形色。光相。名數。及總宣說者。不取正覺。
《解》這是第三十九「莊嚴無盡願」。我作佛時,極樂世界的一切萬物,莊嚴清淨、光明華麗、形狀色彩殊勝奇特,真正是微妙到了極處,是無法稱說衡量的。極樂世界的眾生雖然具足天眼,對於國中萬物如果能分辨出它的形狀、色彩、光明相狀、名字數量,以及能總說出者,我就不取正覺。
《註》
(1)(國中萬物)指極樂世界的居住、修學、生活等依報環境。
我作佛時。國中無量色樹(1)。高或百千由旬(2)。道場樹高。四百萬里。諸菩薩中。雖有善根劣者(3)。亦能了知。
《解》這是第四十「無量色樹願」。我作佛時,極樂國中有無量光明彩麗的樹。它們的高度有的百由旬,有的千由旬。道場旁的菩提樹高達四百萬里。在極樂世界的菩薩當中,雖然有些是善根劣的,但是他們對這些寶樹的莊嚴,都能了解知道。
《註》
(1)(無量色樹)指極樂世界一切寶樹。因為極樂世界的樹都是七寶和合而成,光彩明亮,顏色美麗,所以稱為「色樹」。
(2)(由旬)是印度的長度單位。有大中小三種:「大由旬」相當於中國的八十里,「中由旬」相當於六十里,「小由旬」相當於四十里。
(3)(善根劣者)指下下品往生的人。
欲見諸佛淨國莊嚴。悉於寶樹間見。猶如明鏡。睹其面像。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解》這是第四十一「樹現佛剎願」。我作佛時,極樂世界的眾生,想要看到十方諸佛國土的人、事、物等種種莊嚴,都能在寶樹行間看到,好像從明潔的鏡子看到自己的面相一樣。如果以上兩願不能實現,我就不成佛。
我作佛時。所居佛剎。廣博(1)嚴淨。光瑩(2)如鏡。徹照(3)十方無量無數。不可思議。諸佛世界。眾生睹者。生希有心(4)。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解》這是第四十二「徹照十方願」。我作佛時,所居住的極樂世界廣闊無有邊際,莊嚴清淨,光明晶瑩得像鏡子一樣,能徹照十方無量無數,不可思議的諸佛國土。十方世界的一切眾生,如果看到極樂世界的光明,都能生起希有殊勝無上的菩提心。如果此願不能實現,我就不成佛。
《註》
(1)(廣博)廣闊無邊。
(2)(光瑩)光明晶瑩。
(3)(徹照)無所不照。
(4)(希有心)指無上殊勝的菩提心。
我作佛時。下從地際。上至虛空。宮殿。樓觀。池流。華樹。國土所有一切萬物。皆以無量寶香合成。其香普熏十方世界。眾生聞者。皆修佛行(1)。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解》這是第四十三「寶香普熏願」。我作佛時,從極樂世界的地層到虛空,其中所有的宮殿、樓觀、池流、華樹以及所有的一切萬物,都是由無量的寶香和合而成。寶香氣味能普遍熏及十方世界,一切眾生只要聞到極樂世界的妙香,自然身心清淨,修學佛所教導的種種殊勝清淨之行。如果此願不能實現的話,我就不成佛。
《註》
(1)(修佛行)就是修習圓滿覺悟的行為。
我作佛時。十方佛剎。諸菩薩眾。聞我名已。皆悉逮得(1)清淨(2)。解脫(3)。普等三昧(4)。諸深總持。住三摩地。至於成佛。
《解》這是第四十四「普等三昧願」。我作佛時,十方一切佛剎中的所有菩薩,只要聞到我的名號之後,就能隨即證得清淨三昧、解脫三昧、普等三昧,也自然能掌握一切法的總綱領,能安住在念佛三昧中,一直圓滿成佛。
《註》
(1)(逮得)隨即得到。
(2)(清淨)清淨三昧,離開一切污染執著的正常享受。
(3)(解脫)解脫三昧,離開一切煩惱束縛,自由自在的正常享受。
(4)(普等三昧)「普」普遍,「等」平等。九法界一切眾生都能依這個法門平等成就。「普等三昧」就是念佛三昧。
定中常供無量無邊一切諸佛。不失定意(1)。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解》這是第四十五「定中供佛願」。我作佛時,十方世界一切菩薩,只要聞到我的名號,就能住於正定,常在定中供養十方無量無邊一切諸佛,而且不失定意。以上兩願如果不能實現,我就不成佛。
《註》
(1)(不失定意)常常能夠保持清淨的心,不被外境所轉,這是八地菩薩以上的境界。
我作佛時。他方世界諸菩薩眾。聞我名者。證離生法(1)。獲陀羅尼。
《解》這是第四十六「獲陀羅尼願」。我作佛的時候,他方世界的菩薩們,聽到我的名號,就可證得永離生死之法,脫離十法界,證入一真法界。同時能掌握一切法的總綱領,對一切眾生契機契理宣說妙法。
《註》
(1)(證離生法)「離生法」遠離六道生死之法。「證離生法」也就是脫離十法界的生死之法。
清淨歡喜。得平等住(1)。修菩薩行。具足德本(2)。應時不獲一二三忍(3)。
《解》這是第四十七「聞名得忍願」。我作佛時,他方世界的菩薩們,聞到我的名號,身心自然清淨歡喜,得如佛一樣的平等住。以菩薩的心行利益眾生,自然具足佛果功德的根本。立刻獲得音響忍、柔順忍、和無生法忍(此三種忍的解釋見後面第十五品)。
《註》
(1)(得平等住)「平等」就是佛法界。「得平等住」就是與佛一樣安住在平等三昧中。
(2)(具足德本)指具足佛果功德的根本,就是清淨、平等、覺。
(3)(一二三忍)「忍」是認可的意思,就是能深信難信之理,而不疑惑。「一二三忍」就是音響忍、柔順忍、無生法忍。(詳見第十五品)
於諸佛法。不能現證不退轉(1)者。不取正覺。
《解》這是第四十八「現證不退願」。我作佛時,他方世界的菩薩們,聽到我的名號,就能圓滿證得三不退轉的果位。以上三願若不能實現,我就不成佛。
《註》
(1)(證不退轉)指圓證三不退轉。
1、位不退—指修行的位次不退,即小乘初果須陀洹,不會再退到凡夫位。
2、行不退—行指菩薩行。行不退指菩薩度生的行持,不會再退到小乘位。
3、念不退—是念念要圓成佛道,再不會退回十法界。
《解》法藏比丘在老師的面前,說出「四十八願」以後,又以偈頌的形式,來表達他至誠的行願。所以即時感得雨花動地的瑞相,而且空中讚言,必定成佛。
《註》
(1)(正覺)即佛果。
佛告阿難,爾時法藏比丘說此願(1)已,以偈頌(2)曰。
《解》釋迦牟尼佛告訴阿難說:當時法藏比丘說了「四十八願」之後,又以偈頌歌讚來表達他的心願。
《註》
(1)(此願)指「四十八願」。
(2)(偈頌)此下「五言頌」,即每句五個字,四句為一首。
我建超世志(1)
必至無上道(2)
斯願(3)不滿足
誓不成等覺
《解》我(法藏比丘)已建立超越一切世間的志願,決定成就無上佛道。這四十八大願如果不能圓滿實現,我決定不成佛。
《註》
(1)(超世志)「超世」是超越一切世間。「志」是志願。這裡指不但超過聲聞、緣覺、菩薩,而且超過諸佛。
(2)(無上道)就是最高無上的成佛之道。
(3)(斯願)即四十八願。
復為大施主(1)
普濟諸窮苦(2)
令彼諸群生
長夜無憂惱(3)
出生眾善根
成就菩提果(4)
《解》 我成佛時,還要做十法界一切眾生的大施主,救濟他們的貧窮(福慧未圓)與困苦(無明未盡),要讓各類眾生永遠脫離生死的無明長夜憂苦,出生種種善根,成就菩提佛果。
《註》
(1)(大施主)即是給予一切眾生究竟圓滿的「財」、「法」、「無畏」三種布施,稱為大施主。
(2)(諸窮苦)指沒有智慧的眾生,在三界六道受苦。
(3)(長夜無憂惱)「長夜」是比喻眾生沉淪生死,無明而不覺,如同長夜一般。「憂惱」即憂悲苦惱。
(4)(菩提果)就是佛果。
我若成正覺
立名無量壽
眾生聞此號
俱來我剎中
如佛金色身
妙相(1)悉圓滿
《解》我如果成佛,名號就叫「無量壽」。十方世界一切眾生,只要聽到我的名號,歡喜信受,依教修行,都能往生我的極樂世界。生我國土的人,都如佛一樣具有紫磨真金色身,具足三十二種大丈夫圓滿之相。
《註》
(1)(妙相)是指三十二種勝妙之相。
亦以大悲心
利益諸群品(1)
離欲深正念(2)
淨慧(3)修梵行
《解》法藏比丘發願說:生我國土的人,也能像我一樣,以大悲心利益十方一切眾生。為了利他,首先自己示範修習遠離一切世間貪欲,深入正念,以淨慧來勤修清淨無欲之行。
《註》
(1)(諸群品)「品」是品類。「諸群品」指上自等覺菩薩,下至地獄眾生。
(2)(離欲深正念)「欲」是貪欲。「深」是深廣,「正念」是正確的思想觀念(與宇宙人生的真相相應)。
(3)(淨慧)由清淨心生起的智慧。
願我智慧光
普照十方剎
消除三垢冥(1)
明濟眾厄難(2)
悉捨三塗苦
滅諸煩惱暗(3)
開彼智慧眼(4)
獲得光明身(5)
閉塞諸惡道
通達善趣門
為眾開法藏
廣施功德寶(6)《解》願我無量的智慧光明,普遍照到十方諸佛世界。消除一切眾生的貪、瞋、痴三種垢染所產生的愚暗。救濟十法界一切眾生種種的苦厄和災難,讓一切眾生都覺悟,捨離三惡道的劇苦,滅除煩惱的黑暗。幫助眾生開發自性本具的智慧眼,並證得同如來一樣的光明、清淨法身。
封閉通往一切惡趣的途徑,開啟通達極樂世界至善決定成佛的門。為眾生開示種種妙法,其目的就在於廣泛施予眾生,念佛成佛功德之寶。
《註》
(1)(三垢冥)「三垢」就是貪、瞋、痴。「冥」即無明,沒有真實智慧,不明宇宙人生真相。
(2)(明濟眾厄難)「明濟」即明智濟度,「眾厄難」種種的疾苦與災難。
(3)(煩惱暗)「暗」是比喻無明等煩惱障蔽了自性的光明,使人愚昧無知。
(4)(智慧眼)五眼之一,就是眾生本有的如來智慧德能。
(5)(光明身)就是清淨智慧身。
(6)(功德寶)指念佛有功,往生是德;往生有功,不退是德;不退有功,成佛是德。「寶」是比喻這句佛號的無上功德。
如佛無礙智(1)
所行慈愍行
常作天人師
得為三界雄(2)
說法師子吼(3)
廣度諸有情
圓滿昔所願(4)
一切皆成佛
《解》願我有諸佛一樣自在的無礙智慧,以大慈悲利益一切眾生;常作天人的大導師,成為三界中的大英雄。說法有如獅子吼,廣度一切眾生,圓滿我過去所發的四十八大願,使一切眾生一生平等皆成佛道。
《註》
(1)(無礙智)指沒有障礙的佛智。
(2)(三界雄)佛斷盡一切煩惱,雄猛無畏,所以稱為三界中的大英雄。
(3)(說法師子吼)獅子一吼,百獸張畏;比喻世尊所說之法,可以使大眾震動,外道降服。
(4)(昔所願)就是指法藏比丘在因地發的「四十八願」。
斯願若剋果(1)
大千應感動
虛空諸天神
當雨(2)珍妙華
《解》我發的這個大願如果能圓滿成就,三千大千世界一切天、人、神、仙都應受到感動,而且空中諸位天神自然歡喜,示現瑞相,從天上降下珍奇美妙的天花(為他作證明,願願皆圓滿實現不虛)。
《註》
(1)(斯願若剋果)「剋」成就。即以上所發的大願如果能圓滿實現。
(2)(雨)(音玉),由空中降下的意思。
佛告阿難:法藏比丘,說此頌已。應時(1)普地六種震動(2),天雨妙華,以散其上,自然音樂空中讚言,決定必成無上正覺。
《解》釋迦牟尼佛告訴阿難:法藏比丘剛說完他的願望,立刻就有瑞相感應,大地普遍顯現六種震動;從天降下妙花,散在法會的上空。而且空中自然就有音樂,並讚說,法藏比丘決定必成無上正覺。
《註》
(1)(應時)感應之時。
(2)(六種震動)即震動有六種現相:「動、起、涌、震、吼、擊」。「動」是動搖,「起」是上升,「涌」是波動,此三種是形變。「震」是有聲,「吼」是巨大的聲音,「擊」是如撞擊之聲,此三種是聲變。
阿難,法藏比丘,於世自在王如來前,及諸天人大眾之中,發斯弘誓願(1)已。住真實慧(2),勇猛精進。一向專志(3)莊嚴妙土(4)。所修佛國,開廓(5)廣大。超勝獨妙(6),建立常然(7),無衰無變。
《解》佛對阿難說:法藏比丘在世自在王如來前,及在法會裡天人大眾之中,發了以上的弘深誓願。於是安住在真實智慧之中。勇猛無所畏懼,精進修持,一心一意莊嚴淨妙的國土。這個所修成的佛國(極樂世界),開通無礙,廣大無邊,殊勝超過諸佛國土,五乘人往生平等成佛,尤為獨妙。且建立常然,永恆不變,一切萬物都是不變不壞。
《註》
(1)(弘誓願)在此指「四十八願」。
(2)(真實慧)與真如實相相應的智慧。
(3)(一向專志)心志專一,一往直前。
(4)(妙土)精美絕倫的修學生活環境,在此指極樂世界。
(5)(開廓)空曠開闊廣大無際的意思。
(6)(超勝獨妙)五乘(人、天、聲聞、緣覺、菩薩)齊入報土,稱「超勝」;只有極樂世界五乘大眾往生不退平等成佛,所以稱「獨妙」。
(7)(常然)是永遠不會衰退改變,自然永恆。
於無量劫,積植德行(1)。不起貪瞋痴欲諸想(2)。不著色聲香味觸法(3)。但樂憶念,過去諸佛,所修善根。行寂靜行(4)遠離虛妄(5)。依真諦門(6),植眾德本。
《解》從這段經文起,到(清淨無染〉,都是說明法藏比丘在因地時的修行。原來他在無量劫前就已經積植德行了。這個德行就是心中不起貪、瞋、痴三毒的念頭,對外自然也不會貪著色、聲、香、味、觸、法。一心所仰慕、所愛好的,只是過去諸佛所修的種種善根。所以他在自行化他時,內不起心動念,外不為境緣迷惑,行寂靜之行。遠離一切虛妄,依於事理真相相應的真實方法門徑,培植一切德行的根本。
《註》
(1)(積植德行)「積植」是積累培植,「德行」是指身口意三業清淨的行持。
(2)(貪瞋痴欲諸想)「貪」非分的希求。「瞋」是對違逆自己心意的人事環境起怨恨不平的心理。「痴」是愚痴,指不明事理真相。「欲」指種種欲望。
(3)(不著色聲香味觸法)「不著」是不執著。「色聲香味觸法」是六塵,我們六根所接觸到的外面境界叫六塵。眼所見的叫色塵,耳所聽的叫聲塵,鼻所聞的名香塵,舌所嘗的叫味塵,身所感覺到的是觸塵,意所分別的是法塵。因為這些外境能污染清淨心,所以比喻為「塵」。
(4)(寂靜行)是認真積極的自行化他,為人演說,心裡不起妄想分別;外不著六塵境界,內不起心動念的心行叫寂靜行。
(5)(虛妄)指虛假不實。
(6)(真諦門)指修行成佛真實的方法門徑。「諦」是「真實」的意思。
不計眾苦。少欲知足(1)。專求白法(2),惠利群生。志願無倦(3),忍力成就(4)。
《解》法藏比丘不計較種種苦惱,他能少欲知足,一心專求善法,惠利一切眾生真實的利益。所發的大誓願,永遠沒有厭倦,堅決剛毅,所以成就他的忍力。
《註》
(1)(少欲知足)「少欲」是不多求,「知足」是雖少也滿足。
(2)(白法)是指善法。古印度人用黑白代表善惡。
(3)(無倦)沒有疲厭。
(4)(忍力成就)「忍力」是六度中忍辱的力用,就是對於物質環境、人事環境以及修學上所遇到的順逆境都能忍受,忍辱功夫圓滿,稱為忍力成就。
於諸有情,常懷慈忍。和顏愛語(1),勸諭策進(2)。恭敬三寶。奉事師長。無有虛偽諂曲(3)之心。
《解》於一切眾生,心中常懷慈悲忍讓的心,對待別人總是和顏悅色。用真誠、關懷、愛護的語言來勸勉策進,幫助眾生離苦得樂。又能恭敬尊重奉事師長,依教奉行,完全沒有陽奉陰違的心。
《註》
(1)(和顏愛語)「和顏」是溫和的容顏。「愛語」是以真誠關心、愛護的話,叫愛語。
(2)(勸諭策進)「勸」勸勉。「諭」是曉諭。「策進」是策勵促進。
(3)(諂曲)「諂」是諂媚巴結,「曲」是歪曲事實。
莊嚴眾行(1),軌範(2)具足。觀法如化(3),三昧常寂(4)。善護口業,不譏他過。善護身業,不失律儀。善護意業,清淨無染。
《解》法藏比丘的生活行為與福德智慧相應(圓滿具足福德智慧),以此為莊嚴。他的言行都可以作十法界一切眾生的模範,「莊嚴眾行,軌範具足」,都是以「觀法如化,三昧常寂」得來的。因為觀察得知諸法如幻如化,才能永斷妄想、分別、執著,得到正常寂靜的享受。具體落實在生活上,自然就做到善護口業,不譏他人的過失;善護身業,不犯戒律威儀;善護意業,不起妄想分別,內心清淨無染。
《註》
(1)(眾行)指六度萬行等一切生活行為。
(2)(軌範)軌則、模範的意思。
(3)(觀法如化)用智慧來觀察世間一切萬事萬物,猶如夢幻泡影一樣的不真實,變化不停並不是真實存在。
(4)(三昧常寂)「三昧」指正常的享受。「常寂」是恆常清淨至極處稱為寂靜。這是說平常生活享受,身心永遠保持最極清淨。
所有國城(1),聚落(2),眷屬,珍寶,都無所著。恆以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六度之行,教化安立眾生(3),住於無上真正之道(4)。
《解》法藏比丘於所有的大都市、小村莊,以及家親眷屬和世間珍寶,他都無所執著。這一切他都經常拿來布施。把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這六種菩薩生活修學的行為,來教導度化無量的眾生,使一切眾生都能夠往生安住在西方極樂世界。
《註》
(1)(國城)國都、大都市。
(2)(聚落)指小村莊。
(3)(教化安立眾生)「教」教導,是把生活修學的方法,傳授教導給社會大眾。「化」謂教學成績,幫助眾生化惡為善,轉凡成聖。「安立」建立,指建立菩提心。
(4)(住於無上真正之道)是安住於究竟圓滿的成佛之道上。
由成如是諸善根(1)故,所生之處,無量寶藏(2),自然發應(3)。或為長者居士(4),豪姓尊貴(5)。或為剎利國王(6),轉輪聖帝。或為六欲天主,乃至梵王。
《解》法藏比丘由於成就了如上所說諸善根,他所得的果報,是所生之處有無量的福德智慧寶藏,自然開發顯現。感得生生尊貴,德高望重,財富充足。或者是國王大臣、轉輪聖帝,或做六欲天王,乃至大梵天王。
《註》
(1)(由成如是諸善根)「由成」是由於成就;「如是諸善根」指積功累德的種種善根。
(2)(寶藏)「藏」是含藏的意思。「寶藏」是指福德智慧寶庫。
(3)(發應)是開發顯現。就是說無量積集功德妙寶寶庫感應顯現,自然開發。
(4)(長者)指年長德高及有財富的人。(居士)謂在家學佛修行者。
(5)(豪姓尊貴)是豪門貴族。
(6)(剎利國王)「剎利」又稱「剎帝利」,是王族之通稱。「國王」一國之主。
於諸佛所,尊重供養,未曾間斷。如是功德,說不能盡。
《解》能於諸佛的處所,他永不間斷的尊重供養諸佛。如上所說的功德是無量無邊,說也說不盡。
身口常出無量妙香。猶如栴檀(1),優缽羅華(2),其香普熏無量世界。隨所生處,色相端嚴。三十二相(3),八十種好(4),悉皆具足。手中常出無盡之寶,莊嚴之具(5)。一切所須,最上之物,利樂有情。
《解》法藏比丘身口常常散發出無量妙香,就如同栴檀和優缽羅華的香氣一樣。他的香氣能普熏無量世界。不論他在什麼地方出生作佛,他的色相端正莊嚴,都具足三十二相、八十種隨形好的果報。
他的雙手萬能,常創造出無盡的莊嚴器具。所造之物都是人們所需的,而且是最喜好的。他的種種才藝能利益一切眾生,為大眾、為社會、為國家、為世界造福。
《註》
(1)(栴檀)古印度名貴的香木。
(2)(優缽羅華)是梵語,譯成中文為「青色蓮花」。
(3)(三十二相)見前第六品,第四(三十二相願)註。
(4)(八十種好)又名「八十隨形好」,見《教乘法數》:
1、無見頂相 2、鼻高孔不現
3、眉如初月 4、耳輪輻相埵成
5、身堅實如那羅延 6、骨際如鉤鎖
7、身一時回如象王
8、行時足去地四寸印文現
9、爪如赤銅色 10、膝骨堅著圓好
11、身清潔 12、身柔軟
13、身不曲 14、指長纖圓
15、指文藏覆 16、脈深不現
17、踝不現 18、身潤澤
19、身自持不逶迤 20、身滿足
21、容儀備足 22、容儀滿足
23、住處安無能動者 24、威振一切
25、一切樂觀 26、面不長大
27、正容白不撓色 28、面具滿足
29、唇如頻婆果 30、言音深遠
31、臍深圓好 32、毛右旋
33、手足滿 34、手足如意
35、手文明直 36、手文長
37、手文不斷
38、一切惡心眾生見者和悅
39、面廣姝好 40、面淨如滿月
41、隨眾生意和悅與語 42、毛孔出香氣
43、口出無上香 44、威儀如師子
45、進止如象王 46、行法如鵝玉
47、頭如摩陀那果 48、一切聲分具足
49、四牙白利 50、舌色赤
51、舌薄廣 52、毛紅色
53、毛軟淨 54、廣長眼
55、孔門相具
56、手足赤白如蓮華色
57、臍不出 58、腹不現
59、細腹 60、身不傾動
61、身持重 62、其身大
63、身長 64、手足軟滑
65、四邊光各一丈 66、光照身而行
67、等視眾生 68、不輕眾生
69、隨眾生音聲不增不減
70、說法不著
71、隨眾生語言說法
72、發音報眾聲
73、次第有因緣說法
74、一切眾生不能盡觀相
75、觀無厭足 76、髮長好
77、髮不亂 78、髮旋好
79、髮色青珠 80、手足有德相。
(5)(手中常出無盡之寶,莊嚴之具)這兩句引申的含意,指法藏比丘多才多藝,雙手萬能,能服務廣大的群生。
由是因緣能令無量眾生,皆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解》因為法藏比丘以上面種種積功累德的因緣,能感化無量無數的眾生,都發成佛的心。
(按)這品經文是法藏比丘發了四十八大願後的具體成效。經過無量劫的積植功行,累積萬德,其依正二報具足殊勝莊嚴,一切眾生由此感發無上成佛的心。
《解》前面是介紹法藏因地的修行,這一品顯示他修學所獲得的圓滿成就,就是說明法藏成佛後的圓滿果德。
佛告阿難,法藏比丘,修菩薩行,積功累德,無量無邊。於一切法,而得自在,非是語言分別之所能知。所發誓願,圓滿成就。如實安住(1),具足莊嚴,威德(2)廣大,清淨佛土。
《解》佛告訴阿難說:法藏比丘修菩薩的六度萬行,積累無量無邊的功德。所以能於一切法中得大自在,這種果報,不是用言語思想所能表達理解的。他所發的四十八大願已經圓滿成就了。極樂世界的一切,都是如實安住於諸法真如實相的一真法界,所以具足莊嚴、威德、廣大無有邊際的清淨佛土。
《註》
(1)(如實安住)「如實」真如實相。「如實安住」就是安住於諸法實相之理。
(2)(威德)「威」有折伏的意思,「德」有攝受的意思。
阿難聞佛所說,白世尊言,法藏菩薩成菩提者,為是過去佛耶,未來佛耶,為今現在他方世界耶。
《解》阿難聽了佛的所說,就問世尊:法藏菩薩修學成就的大覺佛果,他是過去佛?未來佛?還是現今示現在他方世界的佛呢?
世尊告言,彼佛如來(1),來無所來,去無所去(2),無生無滅(3),非過現未來。
《解》世尊回答說:阿彌陀佛的法身遍一切處,來無所來,去無所去;無所謂生,無所謂滅,不可以說他是過去佛、現在佛或者是未來佛的示現。
《註》
(1)(彼佛如來)就是指阿彌陀佛。
(2)(來無所來,去無所去)佛的法身是遍一切處,所以是無來也無去。
(3)(無生無滅)即不生不滅,這是佛究竟的涅槃境界。
但以酬願(1)度生,現在西方,去閻浮提(2)百千俱胝那由他佛剎,有世界名曰極樂(3)。
《解》阿彌陀佛為了實踐他所發的度生誓願,示現在西方,距離我們這個世界有十萬億個佛國土,他所建立的世界,稱為「極樂世界」。
《註》
(1)(酬願)實現他過去所發的大願。
(2)(閻浮提)是印度話,意思是南贍部洲,指我們這個世界。
(3)(極樂)就是阿彌陀佛建立的極樂世界,因彼國永無諸苦,但受諸樂,所以稱為極樂。
法藏成佛,號阿彌陀(1),成佛以來,於今十劫,今現在說法,有無量無數菩薩聲聞之眾,恭敬圍繞。
《解》法藏比丘已經徹底覺悟,究竟成佛,稱號為「阿彌陀佛」。他成佛至今已經十劫了,現今示現在極樂世界講經說法,在極樂世界有無量無邊的菩薩聲聞聖眾,大家恭敬圍繞,聽他說法。
《註》
(1)(阿彌陀)印度話,「阿」譯為「無」,「彌陀」譯為「量」;「阿彌陀」就是「無量」的意思。在一切無量中,以「無量光、無量壽」作為代表,是極樂世界教主的名號。
《解》前面講阿彌陀佛的修因證果,這一品經文講眾生聽聞釋迦佛說法,只要發願往生,都能普遍成就,平等成佛。
佛說阿彌陀佛為菩薩求得是願時,阿闍王子,與五百大長者,聞之皆大歡喜。
《解》世尊介紹阿彌陀佛過去在菩薩因地時,發願修行證果的事實。當時參加法會聽經的阿闍王子與五百位大長者,聽了之後,都生起大歡喜心。
各持一金華蓋(1),俱到佛前作禮,以華蓋上佛已,卻坐(2)一面聽經,心中願言,令我等作佛時,皆如阿彌陀佛。
《解》他們每個人都拿了一個金華寶蓋,一起到佛前禮拜,將金華蓋供養佛,接著退回自己的座位,在一旁安坐聽經。這時,他們心中都有個願望,希望自己將來成佛時,一切都像阿彌陀佛一樣。
《註》
(1)(金華蓋)就是金華寶蓋。
(2)(卻坐)退後坐下。
佛即知之,告諸比丘,是王子等,後當作佛。彼於前世住菩薩道,無數劫來,供養四百億佛。迦葉佛(1)時,彼等為我弟子。今供養我,復相值(2)也。
《解》阿闍王子等,心中發起大願後,世尊立即知道。就告訴與會的比丘大眾:阿闍王子五百人等,以後必定成佛。他們前世一直都修習菩薩的大行,安住於菩薩之道。經歷了無數劫,曾經供養過四百億佛,廣修功德。往昔在迦葉佛住世的時代,他們是我的弟子,他們今天供養我,我們又相遇了,這是一個殊勝的因緣。
《註》
(1)(迦葉佛)是賢劫第三尊佛(在釋迦牟尼佛以前的一尊佛)。
(2)(相值)相遇。
時諸比丘聞佛言者,莫不代之歡喜。
《解》當時參加大會的比丘大眾,聽佛所說,都為阿闍王子等五百人感到欣慰歡喜。
《解》這一品是世尊介紹極樂世界環境的莊嚴清淨。
佛語阿難,彼極樂界,無量功德,具足莊嚴。
《解》世尊告訴阿難尊者:極樂世界具足無量功德和莊嚴,一切美好,沒有缺陷。
永無眾苦(1)、諸難(2)、惡趣、魔惱之名。
《解》極樂世界永遠沒有三苦、八苦等種種苦惱,也沒有三災、八難等種種的災難,沒有三惡道及魔惱等名稱,那有此事呢!
《註》
(1)(眾苦)指種種苦惱(三苦、八苦等)。
(2)(諸難)指天災人禍(三災、八難)種種災難。
亦無四時(1)、寒暑、雨冥(2)之異。復無大小江海、丘陵坑坎(3)、荊棘沙礫(4)、鐵圍(5)、須彌(6)、土石等山。
《解》在極樂世界裡,沒有四季、寒暑、雨冥這一些氣候的變化。也沒有大小江海、丘陵、坑坎、荊棘、沙礫、鐵圍、須彌、土石這一些地理環境的差別。
《註》
(1)(四時)春、夏、秋、冬。
(2)(雨冥)指陰雨天。
(3)(丘陵)高山。(坑坎)深陷的窪池。
(4)(荊棘)帶刺的植物。(沙礫)小石子。
(5)(鐵圍)指一個單位世界外圍的大山。
(6)(須彌)印度話,中文的意思是妙高山。它是一個小世界的中心。
唯以自然七寶(1)。黃金為地,寬廣平正,不可限極,微妙奇麗(2),清淨莊嚴,超踰十方一切世界。
《解》西方極樂世界的物質環境,都是以七寶自然所成。黃金鋪地,面積廣大無法計算。而且國土微妙奇特華麗,清淨莊嚴,超過十方一切世界。
《註》
(1)(七寶)指金、銀、玻璃、水晶、琥珀、美玉、瑪瑙。「七」在這裡表圓滿,「七寶」也就是指無量珍寶。
(2)(奇麗)奇特華麗。
阿難聞已,白世尊言,若彼國土無須彌山,其四天王天(1)及忉利天(2),依何而住。
《解》阿難聽佛所說之後,就請問世尊說,假如極樂世界沒有須彌山。那麼,四天王天及忉利天依靠什麼地方而住呢?
《註》
(1)(四天王天)指欲界的初層天,住在須彌山的山腰。
(2)(忉利天)欲界的第二層天,居住在須彌山的山頂。此二天都是地居天。
佛告阿難,夜摩兜率(1),乃至色無色界,一切諸天,依何而住。阿難白言,不可思議業力(2)所致。
《解》佛反問阿難,夜摩天、兜率天,乃至色界天、無色界一切諸天,依靠什麼地方而住呢?阿難回答說:依靠眾生不思議禪定功力而住。
《註》
(1)(夜摩)欲界的第三層天。(兜率)欲界第四層天,從夜摩天以上都是空居天,居住在虛空中。
(2)(業力)在這裡指禪定的功夫。
佛語阿難,不思議業(1),汝可知耶?汝身果報(2),不可思議。眾生業報(3),亦不可思議。眾生善根,不可思議。諸佛聖力(4),諸佛世界,亦不可思議。其國眾生,功德善力(5),住行業地(6),及佛神力,故能爾耳。
《解》佛告訴阿難,不可思議的業力包括的範圍很深很廣,你知不知道?你自身的果報不可思議,為什麼會有無量無邊的世界?為什麼會有三途六道的區別?因為眾生的業因、果報差別不可思議,眾生學佛的善根也不可思議。十方三世一切諸佛,他們的大願大行及真實功德,所成就的智慧、慈悲、德能、國土都是不可思議的。
極樂世界的人都是發菩提心,以一句名號契入彌陀願海,所以他們能安住在阿彌陀佛的大願、大行、大業所成就之地。極樂世界是依眾生的功德、善力及阿彌陀佛的本願威神力所成就的,所以不必依賴須彌山而能自然安住。
《註》
(1)(業)指造作之意,一般指行為、言語、思想。
(2)(果報)指過去所作善惡事業,感招今世的結果與回報。
(3)(業報)指業因與果報,也就是所造作善惡之業因,而感受苦樂之果報。
(4)(聖力)「力」指能力、力用,這裡指諸佛威神之力。
(5)(善力)依法修善所得的力用,稱為善力。
(6)(行業地)指阿彌陀佛大願、大行、大業成就的地方,稱為行業地。
阿難白言:業因果報,不可思議,我於此法,實無所惑,但為將來眾生,破除疑網(1),故發斯問。
《解》阿難說:對於眾生不可思議的業因果報,我一點都不疑惑。為了眾生,尤其是末法時代的眾生,他們情執深重,對於事理往往疑惑,我為了幫助他們破除疑惑,所以才請佛開示的。
《註》
(1)(疑網)「疑」是疑惑,「網」比喻多而複雜。
《解》這一品是介紹阿彌陀佛的威神光明,普遍照攝十方一切諸佛世界。
佛告阿難,阿彌陀佛威神光明,最尊第一,十方諸佛,所不能及,遍照東方恆沙佛剎,南西北方,四維(1)上下,亦復如是。
《解》佛對阿難說:阿彌陀佛的威神和光明,是最尊第一殊勝,十方一切諸佛所不能相比的。阿彌陀佛的光明,遍照東方無量無數佛剎,其餘南西北方,東南方、西南方、東北方、西北方、上方、下方也是如此。
《註》
(1)(四維)東南、西南、東北、西北。
若化頂上圓光,或一二三四由旬,或百千萬億由旬。諸佛光明,或照一二佛剎,或照百千佛剎。惟阿彌陀佛,光明普照無量無邊無數佛剎。
《解》若論諸佛頂上化現的圓光,有的是一二三四由旬,有的是百千萬億由旬。至於諸佛的光明,有的照一二佛剎,有的照百千佛剎。唯獨阿彌陀佛,光明普照到無量無邊無數的佛剎。
諸佛光明所照遠近,本其前世求道,所願功德大小不同。至作佛時,各自得之,自在所作,不為預計。
《解》諸佛光明所照的遠近,是根據他在因地求道時所發的願、所修的功德大小不同,到成佛時,各個自然得到不同的果報,這都是自然所成就,不是預先安排造作的。
阿彌陀佛,光明善好,勝於日月之明,千億萬倍,光中極尊,佛中之王。
《解》阿彌陀佛的光明妙善美好,超過世間日月光明千億萬倍,所以釋迦世尊讚歎阿彌陀佛的光明,在一切諸佛光中極為尊貴,是佛中之王。釋迦牟尼佛的讚歎,就是代表一切諸佛對阿彌陀佛的讚歎。
是故無量壽佛,亦號無量光(1)佛,亦號無邊光(2)佛,無礙光(3)佛,無等光(4)佛,亦號智慧光(5),常照光(6),清淨光(7),歡喜光(8),解脫光(9),安隱光(10),超日月光(11),不思議光(12)。
《解》所以無量壽佛(阿彌陀佛)也稱為無量光佛、無邊光佛、無礙光佛、無等光佛,也稱為智慧光佛、常照光佛、清淨光佛、歡喜光佛、解脫光佛、安穩光佛、超日月光佛、不可思議光佛。
《註》
(1)(無量光)「光」代表智慧,佛的智慧光明不可限量,所以稱為無量光。
(2)(無邊光)佛光普照,廣大無邊。
(3)(無礙光)佛的光明自在、無所不照,沒有障礙。
(4)(無等光)佛的清淨光明,沒有任何光明可以與它相等。
(5)(智慧光)佛光能破一切眾生無明煩惱。
(6)(常照光)佛的光明在一切時一切處,沒有間斷的普照一切眾生。
(7)(清淨光)佛光能令眾生斷除貪瞋痴三毒煩惱,得到身心清淨。
(8)(歡喜光)佛的慈光普施一切眾生,能使眾生得到歡喜。
(9)(解脫光)佛光能令眾生,消業滅罪,解脫生死得大自在。
(10)(安隱光)佛光能令眾生在三界裡得到真正的安樂。
(11)(超日月光)佛光超過世間的一切光明,無比殊勝。
(12)(不思議光)佛的光明善好是不可思、不可議的。
如是光明,普照十方一切世界。其有眾生,遇斯光者,垢滅善生(1),身意柔軟(2)。若在三塗極苦之處,見此光明,皆得休息(3),命終皆得解脫。
《解》阿彌陀佛十二種殊勝妙好光明,普遍照耀十方一切世界。有緣見到佛光的眾生,皆得煩惱消滅,善根增長,身意柔軟。即使在三惡道裡受最極苦的眾生,見到佛光,都能停止不再受苦,在命終之後都能得到解脫(脫離苦道)。
《註》
(1)(垢滅善生)貪瞋痴等煩惱消滅,善根增長。
(2)(身意柔軟)身口意三業柔和,隨順於佛的教導。
(3)(休息)這裡指停止受苦。
若有眾生,聞其光明、威神、功德,日夜稱說,至心不斷,隨意所願,得生其國。
《解》與佛有緣的眾生,聞知無量壽佛的光明、威神、功德,能以至誠心、不間斷、日夜稱揚讚歎,就能得到彌陀威神加持,隨自己心意所願,往生極樂世界。
《解》這一品為我們說明,阿彌陀佛的壽命無量,極樂世界的人數無量。往生到極樂世界的人,他們的壽命同阿彌陀佛一樣,都是無量壽。
《註》
(1)(壽眾)「壽」是壽命,「眾」指人民大眾。
佛語阿難,無量壽佛,壽命長久,不可稱計(1)。
《解》佛對阿難說:阿彌陀佛的壽命長久,不可稱說,不可計算。
《註》
(1)(稱計)「稱」是稱說,「計」是計算。
又有無數聲聞之眾。神智洞達(1),威力自在(2),能於掌中持一切世界。
《解》極樂世界有無數的聲聞大眾,他們都是神智透徹通達,威力自在無礙。這裡特別舉一個例子:他們能夠在手掌中容納一切世界。
《註》
(1)(神智洞達)神通、智慧透徹通達。
(2)(威力自在)威德神通的力量自在無礙。
我弟子中大目犍連,神通第一,三千大千世界,所有一切星宿眾生(1),於一晝夜,悉知其數。
《解》佛說:我的弟子中,大目犍連是神通第一,三千大千世界,有多少的星球、星球上有多少的眾生,目犍連能在一個晝夜,就全部把他們計算清楚,知道一切星球上眾生的數目。
《註》
(1)(星宿眾生)「宿」是星球的集合體。「星宿眾生」,就是各個星球上的眾生。
假使十方眾生,悉成緣覺。一一緣覺,壽萬億歲。神通皆如大目犍連。盡其壽命,竭其智力,悉共推算,彼佛會中,聲聞之數,千萬分中不及一分。
《解》假使十方眾生都成緣覺,每一個緣覺有萬億歲的壽命,神通都同大目犍連一樣。在這麼長的時間裡,竭盡他們的智力,共同來推算極樂世界的聲聞人數,他們所能計算出來的,還不及極樂世界人數的千萬分之一。
譬如大海,深廣無邊,設取一毛,析為百分,碎如微塵,以一毛塵,沾海一滴,此毛塵水,比海孰多?阿難,彼目犍連等所知數者,如毛塵水,所未知者,如大海水。
《解》譬如深廣無邊的大海,假設把一根汗毛豎直分成一百份,它的細小像微塵一樣。拿這樣細小的汗毛,沾大海的一滴水,這一滴水跟大海的水相比,那一個多呢?佛就告訴阿難,前面目犍連等無量的緣覺,所共同推算出來的聲聞數目,就如同毛塵上的一滴水,所不知道的數目就像大海水。
彼佛壽量,及諸菩薩、聲聞、天人,壽量亦爾,非以算計譬喻之所能知。
《解》阿彌陀佛的壽命無量,以及極樂世界的一切菩薩、聲聞、天人,他們的壽命也是同佛一樣的無量,這個數量不是以算計、譬喻所能知道的。
《解》這一品是介紹極樂世界的寶樹。這些樹都是種種珍寶自然和合而成的,而且寶樹遍滿極樂世界。
彼如來國,多諸寶樹,或純金樹,純白銀樹,琉璃樹,水晶樹,琥珀樹,美玉樹,瑪瑙樹,唯一寶成,不雜餘寶。
《解》在極樂世界有種種的寶樹。有的是純金的,有純白銀的,純琉璃的,純水晶的,純琥珀的,純美玉的,純瑪瑙的等等。這些樹都是純一寶而成的,沒有摻雜其他的珍寶。
或有二寶三寶,乃至七寶,轉共合成,根莖枝幹,此寶所成,華葉果實,他寶化作。或有寶樹。黃金為根,白銀為身,琉璃為枝,水晶為梢,琥珀為葉,美玉為華,瑪瑙為果。其餘諸樹,復有七寶,互為根幹枝葉華果,種種共成。
《解》極樂世界的寶樹美好到無法形容。還有二種寶、三種寶,乃至七種寶,轉換共同合成。根莖枝幹是某一寶所成,花葉果實又是其他寶變化所成的。例如:有的寶樹根是金的,身是白銀的,枝是琉璃的,梢是水晶的,葉是琥珀的,花是美玉的,果是瑪瑙的。其餘的寶樹也是以七寶,互為根幹枝葉華果,形成種種不同形色的七寶樹。
各自異行,行行相值,莖莖相望,枝葉相向,華實相當,榮色光曜,不可勝視。
《解》極樂世界的寶樹,不但是眾寶所成,而且排列分類分行,一類一類很整齊,一行一行的距離都相等。不但寶樹行行對正,就是樹幹彼此也都對稱,樹的枝葉都是相對相向。花果的位置都有規律,彼此相當,繁茂的妙色,光明照耀,令人目不暇接,美不勝收。
清風時發,出五音聲(1),微妙宮商,自然相和。是諸寶樹,周遍其國。
《解》清風應時而起,寶樹枝葉隨風搖動而相擊,自然發出五種微妙的樂章,五音相和,非常悅耳。像這樣的寶樹遍布於極樂世界。
《註》
(1)(五音聲)「五音」即宮、商、角、徵、羽。這是古代樂律的根本五個音階,再加變宮、變徵,就是現代音樂的七音。
《解》這一品是介紹阿彌陀佛講堂旁邊的菩提樹。
《註》
(1)(菩提道場)「菩提」指菩提樹,「道場」指阿彌陀佛講經的處所。
又其道場,有菩提樹,高四百萬里。其本(1)周圍五千由旬,枝葉四布二十萬里。
《解》又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的講堂周圍有菩提寶樹,高達四百萬里,其樹身粗大,周圍一圈便有五千由旬,枝葉向四方伸展的範圍有二十萬里。
《註》
(1)(其本)指樹的主幹。
一切眾寶,自然合成,華果敷榮(1),光暉遍照。復有紅綠青白,諸摩尼寶(2),眾寶之王,以為瓔珞(3)。雲聚寶錁(4),飾諸寶柱(5);金珠鈴鐸(6),周匝條間(7)。珍妙寶網,羅覆(8)其上。百千萬色,互相映飾(9),無量光炎(10),照耀無極(11)。一切莊嚴,隨應而現。
《解》菩提樹是由一切寶物自然合成,它的花果繁榮茂盛,並且放大光明遍照一切處。又有紅、綠、青、白等摩尼寶。摩尼是眾寶之王,以此作為瓔珞。由雲聚寶所成的鉤鏈,來裝飾菩提樹旁的寶柱。金珠鈴鐸遍懸於菩提樹的枝條之間。珍稀奇妙的寶網,羅覆在菩提樹上面。
由於它是眾寶所成的,所以有百千萬光色交相輝映,自然發出無量的光芒,照耀之遠無有極限。一切莊嚴之相,隨著眾生心念自然應現。
《註》
(1)(敷榮)「敷」開放;「榮」繁茂旺盛。
(2)(摩尼寶)印度話,譯為如意寶。
(3)(瓔珞)用珠寶綴成的裝飾品。
(4)(雲聚寶錁)雲聚寶是一種寶的名稱。由雲聚寶所成的鉤鏈,稱雲聚寶徤。
(5)(寶柱)指樹的主幹。
(6)(金珠鈴鐸)「金」純金,「珠」珍珠,「鈴」鈴鐺。「鐸」是鈴中的木舌,用以擊鈴使它發聲。
(7)(周匝條間)即遍懸於菩提樹枝條之間。
(8)(羅覆)羅列遍覆。
(9)(互相映飾)彼此相照,互相輝映。
(10)(光炎)即是光耀。
(11)(無極)無有極限。
微風徐動(1),吹諸枝葉,演出無量妙法音聲。其聲流布,遍諸佛國。清暢哀亮(2),微妙和雅(3)。十方世界音聲之中,最為第一。
《解》微風徐徐吹拂,搖動菩提樹上的枝葉,發出無量妙法音聲,傳遍十方佛國。聞者清淨舒暢,悲心智慧油然而生,音聲微妙安和雅正,在十方世界的音聲中,是無與倫比的。
《註》
(1)(徐動)慢慢地吹動。
(2)(清暢哀亮)「清暢」清淨舒暢。「哀亮」哀是悲哀,亮是明亮。這是說聞者能發大悲心開智慧。
(3)(和雅)安和雅正。
若有眾生,睹菩提樹,聞聲,嗅香,嘗其果味,觸其光影,念樹功德,皆得六根清徹(1),無諸惱患。住不退轉,至成佛道。
《解》如果有眾生見到了菩提樹,聽到寶樹宣演的妙音,聞到它散發的寶香,嘗到果實的美味,身體接觸到它的光明,以及憶念寶樹的種種功德,都能夠得到六根清徹,永斷煩惱、憂患。所以在修行上能安住於不退轉,直到圓滿成佛。
《註》
(1)(清徹)清淨明徹。
復由見彼樹故,獲三種忍:一音響忍(1),二柔順忍(2),三者無生法忍(3)。
《解》又因為看見菩提樹的緣故,立刻獲得初地至八地大菩薩所證得的三種境界。從音響(一、二、三地),柔順(四、五、六地),無生法(七、八、九地)中證得宇宙人生的真相。
《註》
(1)(音響忍)信難信之理而不惑為忍。聞法悟道,知一切法不實,如空谷回響名音響忍。
(2)(柔順忍)對順境不起歡喜心,對逆境不起瞋恚心,從順逆境界中,證得宇宙人生的真相。
(3)(無生法忍)以真實的智慧,安住在不生不滅的事實真相中。這三種忍都是地上大菩薩所證得的境界。
佛告阿難:如是佛剎,華果樹木,與諸眾生,而作佛事(1)。此皆無量壽佛,威神力(2)故,本願力(3)故,滿足願(4)故,明了,堅固,究竟願(5)故。
《解》佛告訴阿難:極樂世界如是希有不可思議的寶樹花果都作佛事,使見聞的人都能破迷開悟。這都是無量壽佛的威神力、本願力、滿足願、明了願、堅固願、究竟願所成就的。
《註》
(1)(佛事)「佛」覺悟,「事」指事業。「佛事」指講經說法,令眾生破迷開悟。
(2)(威神力)指彌陀果德威神之力。
(3)(本願力)指彌陀因地所發四十八願之願力。本願是總,餘四願為別。
(4)(滿足願)是四十八願皆得圓滿之實現。
(5)(明了願)是智慧,指彌陀的願都是智慧所成就的。(堅固願)是指彌陀永遠精進沒有退轉的堅固願力。(究竟願)即幫助所有眾生一生平等成佛的大願。
《解》這一品是介紹西方極樂世界的講堂、住舍、樓觀,是阿彌陀佛與菩薩們的住處環境。
又無量壽佛講堂(1)、精舍(2)、樓觀欄楯(3),亦皆七寶自然化成。復有白珠摩尼以為交絡(4),明妙無比。諸菩薩眾,所居宮殿,亦復如是。
《解》佛又對阿難說:無量壽佛說法的講堂,居住的精舍,以及一切樓觀欄楯,也都是七寶自然變化而成。又有白珠摩尼寶作的瓔珞,交叉懸掛如同網絡,互相輝映,互作裝飾,光明美妙無比。諸菩薩眾,所居住的宮殿也同佛一樣,顯示西方極樂世界是平等的法界。這一段文是說明佛與菩薩住處的莊嚴。
《註》
(1)(講堂)講經說法的場所。
(2)(精舍)指精進修行人居住的地方。
(3)(樓觀欄楯)「樓」樓臺,「觀」臺榭。「欄楯」是欄杆,直的叫欄,橫的叫楯。
(4)(交絡)交互網絡。
中有在地講經、誦經者;有在地受經(1)、聽經者;有在地經行(2)者;思道(3),及坐禪(4)者。有在虛空講誦受聽者;經行、思道及坐禪者。
《解》極樂世界的大眾,時時都用功修行,當中有的在地上講經、誦經;有的在地上授受經教、聽經;有的在地上經行、思道、坐禪。也有的選擇在虛空中講經、誦經、受經、聽經、經行、思道、坐禪。這是說明,在極樂世界修學任何法門都不會有障礙。
《註》
(1)(受經)能接受經典的理論和教訓,又能實行。
(2)(經行)邊念佛邊散步。
(3)(思道)思惟經典中的義理。
(4)(坐禪)靜坐修禪定,把心安住一處遠離散亂,讓心達到清淨。
或得須陀洹(1),或得斯陀含(2),或得阿那含(3),阿羅漢(4)。未得阿惟越致者,則得阿惟越致。各自念道(5)、說道(6)、行道(7),莫不歡喜。
《解》前面一段是講修行的狀況,這一段是講修行所證的果位。有的證須陀洹果,有的證斯陀含果,有的證阿那含果、阿羅漢果。還沒有證得阿惟越致(位、行、念三種不退轉)的,就證得阿惟越致。這些聖眾各自念道、說道、行道,隨意自在,莫不歡喜。
《註》
(1)(須陀洹)印度話,譯為預流。就是從凡夫初入聖流,已斷三界一切錯誤的見解。是初果羅漢。
(2)(斯陀含)印度話,譯為一來。這是斷欲界九品思惑中前六品的二果羅漢。修行證到此果位,還要來欲界再受生死一次,所以稱一來果。思惑即是對人事物等一切錯誤的思想。
(3)(阿那含)印度話,譯為不來,是斷了欲界後三品思惑,不再來欲界受生死,這是三果羅漢,亦稱為不來果。
(4)(阿羅漢)印度話,是小乘中最高的果位,也稱四果。阿羅漢有三種意思:
1、「殺賊」即斷除三界一切見思煩惱,賊是比喻煩惱。
2、「應供」應當受天上人間的供養。
3、「無生」於一生中解脫生死,不會再來三界輪迴受生。
(5)(念道)在本經指念彌陀聖號。
(6)(說道)說經講道,稱揚阿彌陀佛的功德莊嚴。
(7)(行道)身體力行。
《解》這一品是介紹西方極樂世界泉池殊勝的功德。
又其講堂左右,泉池(1)交流。
《解》又在阿彌陀佛的講堂左右兩邊,泉池環繞,四通八達。這是說寶池功德水的總相。
《註》
(1)(泉池)指七寶池。
縱廣深淺,皆各一等(1),或十由旬、二十由旬、乃至百千由旬。湛然香潔(2),具八功德(3)。
《解》泉池的長寬、深淺皆各一等的相配調諧。泉池的大小,有的是十由旬,有的是二十由旬,乃至百千由旬。其水清澈、芳香、潔淨,具有澄淨、甘美、安和、長養善根等八種功德。
《註》
(1)(縱廣深淺,皆各一等)「縱」是豎直、南北,這裡指長度。「廣」是寬廣。
這是說寶池泉流長、廣、深、淺都能隨各人的心意相配合。
(2)(湛然香潔)「湛」是清澈,「潔」是潔淨。這是寶池水清澈、芳香、有潔淨的功德。
(3)(具八功德)寶池水具有八種殊勝的功德:一澄淨、二清冷、三甘美、四清軟、五潤澤、六安和、七除饑渴、八長養善根。
岸邊無數栴檀香樹,吉祥果樹(1),華果恆芳,光明照耀。修條(2)密葉,交覆(3)於池。出種種香,世無能喻。隨風散馥(4),沿水流芬。
《解》泉池岸邊有無數的栴檀香樹和吉祥果樹。樹的花果恆常芳香,而且光明照耀,有細長的枝條和繁密的樹葉,覆蓋在寶池上。散發出種種的妙香,這種妙香是世間任何香氣無法相比的。其香隨風吹散,沿著水流,散發出很濃的香氣。
《註》
(1)(吉祥果樹)原產於印度,狀似瓜萎,黃赤色,相當於中國的石榴。
(2)(修條)細長的枝條。
(3)(交覆)相接垂蓋。
(4)(馥)很濃的香氣。
又復池飾七寶,地(1)布金沙。優拟羅華,拟曇摩華,拘牟頭華,芬陀利華(2),雜色光茂,彌覆(3)水上。
《解》這些泉池都是用七寶所裝飾的。池底布滿金沙,池水上有青、紅、黃、白等無量光色的蓮花。以及種種光色交相輝映,彌滿遍覆在池面上。
《註》
(1)(地)這裡指「池底」。
(2)(優缽羅華)印度話,是青色的蓮花。(缽曇摩華)是紅色的蓮花。(拘牟頭華)是黃色的蓮花。(芬陀利華)是白色蓮花。此處經文是略說,四色交雜即成無量光色。
(3)(彌覆)彌滿遍覆。
若彼眾生,過浴(1)此水。欲至足者,欲至膝者,欲至腰腋(2),欲至頸者,或欲灌身。或欲冷者,溫者,急流者,緩流者,其水一一隨眾生意。開神悅體(3),淨若無形。寶沙映澈,無深不照。
《解》如果極樂世界的眾生,在寶池沐浴,想要池水到足,到膝,到腰腋、頸項,或想池水冷一些、溫一點,急流或緩流,寶池水便能一一隨心所欲。更殊勝的是水能使人心神爽朗,增長智力,舒暢身體。池水清湛、淨潔,如同虛空,沒有形狀。水清見底,池底的黃金寶沙都能徹照映現,無論多深,都能明澈照見。
《註》
(1)(浴)是沐浴(洗澡)
(2)(腋)是胳肢窩。
(3)(開神悅體)精神爽朗,身體舒適。
微瀾徐迴(1),轉相灌注(2)。波揚無量微妙音聲。或聞佛法僧(3)聲,波羅密聲(4),止息寂靜聲(5),無生無滅聲(6),十力無畏聲(7),或聞無性無作無我(8)聲,大慈大悲喜捨聲(9),甘露灌頂受位聲(10)。
《解》泉池裡的小波浪,緩慢迴流,轉相注入。其波浪能宣揚無量的微妙音聲,廣演法音,能使聞者各個聽到自己願聞的法音。又能聽到佛法僧三寶的音聲及波羅密聲、止息寂靜的音聲、無生無滅的涅槃妙聲、論道實智的十力無畏聲。或聽到無性無作無我的法音、大慈大悲喜捨的音聲、甘露灌頂受位的密法音聲。
總的來說,聽極樂世界泉池水流音聲,你要聽什麼法,就能聽到什麼法。也就是說大小權實無量法門都能聽到。寶池水的德用就介紹到這裡。下面是聽到波聲說法所得的利益。
《註》
(1)(微瀾徐迴)「微瀾」是指小波;「徐迴」是緩慢迴流。
(2)(轉相灌注)指水波徐緩的來回交流,互相激盪。輾轉產生波浪,水可上升虛空,而後下降,就是轉相灌注。
(3)(佛法僧)代表覺正淨,是修學的主要綱領,極樂世界眾生也是依這個原則修行。
(4)(波羅密聲)「波羅密」是究竟圓滿的意思,這裡是指菩薩修學六個原則。這是說在極樂世界能聽到菩薩大乘圓滿的法音。
(5)(止息寂靜聲)「止」是停止,「息」是息滅種種妄想。「寂靜」是內不動心,外不著相,這是佛法一切法門修行的功夫。
(6)(無生無滅聲)不生不滅的涅槃真理法音。
(7)(十力無畏聲)這是佛所證的境界。極樂世界泉池波聲皆出如此的殊勝大法音聲。
「十力」是佛在果地上的十種特殊能力:
1、是處非處智力。
2、知三世業報智力。
3、知諸禪解脫智力。
4、知諸根勝劣智力。
5、知種種解智力。
6、知種種界智力。
7、知一切至處道智力。
8、知天眼無礙智力。
9、知宿命無漏智力。
10、知永斷習氣智力。
「無畏」又叫無所畏。這是佛於一切大眾說法,得泰然自在,無所畏懼的德能。共有四種:
1、一切智無所畏。
2、漏盡無所畏。
3、說障道無所畏。
4、說盡苦道無所畏。
(8)(無性無作無我)「無性」性是性體,一切法都沒有實體,所以說無性。「無作」又名無為,就是離一切有為的造作。「無我」,「我」是主宰的意思;「無我」一切法都是隨因緣變化的,不是自己能主宰得了。我們現前的身體是五蘊假合,沒有常一的我體,緣生緣滅,受業力支配,所以說「無我」。
(9)(大慈大悲喜捨聲〉慈悲喜捨是四無量心:
1、慈—與眾生樂。
2、悲—濟眾生苦。
3、喜—見他人的離苦得樂,自心生起歡喜的心。
4、捨—內心平等沒有執著,於眾生捨一切冤親等等的分別,棄捨一切貪、瞋、痴等過失。眾生修習得無量福果。
(10)(甘露灌頂受位聲)這是表法。「甘露」是天人的不死藥,吃了能長生不老,力大體光,這是比喻不生不滅的大法。「灌頂受位」,「灌」是大慈悲加持的意思,「頂」是至高無上。佛以大慈悲心將無上的頂法傳給菩薩,就叫灌頂。菩薩接受 了佛的灌頂傳位之法,就叫灌頂受位。
得聞如是種種聲已,其心清淨。無諸分別,正直平等,成熟善根。隨其所聞,與法相應。其願聞者,輒(1)獨聞之。所不欲聞,了無所聞。永不退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解》極樂世界的人,他們可以聽到前面池水波揚的種種妙法音聲。聽到之後,身心清淨,沒有一切的妄想、分別、執著,心得正直平等,便能成就一切功德善根。隨其所聽的音聲,立刻就能與自己的根性相應,契合於涅槃大法。並且想聽什麼法門,就能聽到自己想聽的;若不想聽,就一點也聽不到,法音都能隨心所欲。極樂菩薩們時時都在修學佛道,永無間斷,所以生到極樂世界,就永遠不退失成就無上佛道的心。
《註》
(1)(輒)是「就」的意思。
十方世界諸往生者,皆於七寶池蓮華中,自然化生。悉受清虛之身,無極之體(1)。不聞三塗惡惱苦難之名,尚無假設,何況實苦。但有自然快樂之音,是故彼國名為極樂。
《解》十方世界所有往生極樂世界的眾生,都在七寶池的蓮花裡自然化生,全體都是清虛的身,無極的體質。從此不再聽到三途惡道及苦難的名稱,尚且連假設的也聽不到,何況有實在的苦惱呢!在極樂世界有自然快樂音聲,所以這個佛國稱為「極樂」。
《註》
(1)(清虛之身,無極之體)「清虛」就是不需要飲食所長養。其身近似虛無,身輕無處不到,沒有障礙,所以叫清虛之身。「無極」是不受老死的殞沒,其體質非常稀有,也就是一旦受身,終無老死,是無量壽的身體。所以叫無極之體。
《解》這一品是介紹西方極樂世界的人事環境和生活環境,都是超越十方世界,非常稀有。
彼極樂國,所有眾生,容色微妙,超世希有,咸同一類,無差別相。但因順餘方(1)俗,故有天人之名。
《解》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的所有眾生,容貌色相莊嚴微妙,超過十方世界一切眾生,非常稀有。每個人的容貌都跟阿彌陀佛一樣,沒有差別。但是,為了隨順他方世界的習俗,所以有「天人」的名稱。
《註》
(1)(餘方)指極樂世界以外的他方世界。
佛告阿難,譬如世間貧苦乞人,在帝王邊,面貌形狀,寧可類乎?帝王若比轉輪聖王,則為鄙陋,猶彼乞人,在帝王邊也。轉輪聖王,威相第一,比之忉利天王,又復醜劣。假令帝釋(1),比第六天,雖百千倍,不相類也。第六天王,若比極樂國中,菩薩聲聞,光顏容色,雖萬億倍,不相及逮。
《解》佛對阿難說:譬如世間貧窮困苦的乞丐,站在帝王身邊,他的面貌、形像、氣質那裡可以相比呢?同樣,如果帝王跟轉輪聖王相比較,那就鄙賤醜陋多了,就好像乞丐站在帝王身邊一樣。而轉輪聖王具足三十二相,威德、色相第一,如果跟欲界第二天忉利天王相比較,他又顯得醜陋下劣了。
假使帝釋跟欲界第六他化自在天王相比較,即使他的莊嚴提升百千倍,也不能與第六天王相類比。第六天王如果跟極樂世界的菩薩、聲聞們的光彩容貌相比較,雖然再提升萬億倍,也是不能相比的。
《註》
(1)(帝釋)是忉利天天主。
所處宮殿,衣服、飲食,猶如他化自在天王。至於威德、階位(1),神通變化,一切天人,不可為比,百千萬億,不可計倍。
《解》極樂世界眾生所居住的宮殿、衣服、飲食,就像他化自在天王的享受一樣,隨心所欲,應念現前,一切都是自然現成的。這些都是阿彌陀佛的本願神通變化來供養的。至於他們的威德、品位、種種神通變化,則是十方世界一切天人所不能相比的。超過不止百千萬倍,而是計算不清的倍數。
《註》
(1)(階位)階級品位,指極樂世界四土三輩九品。
阿難應知,無量壽佛極樂國土,如是功德莊嚴,不可思議。
《解》佛告訴阿難說:你們應知,阿彌陀佛極樂國土,如上面所說的種種功德莊嚴,真實不可思議。
《解》這一品是講極樂世界大眾的生活狀況。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人,一切受用都圓滿具足。
復次極樂世界,所有眾生,或已生,或現生,或當生。皆得如是諸妙色身,形貌端嚴,福德無量,智慧明了,神通自在。
《解》極樂世界所有的眾生,或者已經往生的,或現在往生的,或將來應當往生的。他們都能得到如上所說,遠勝第六天王千萬億不可計倍的種種微妙色身。相貌端正莊嚴,福德沒有限量。並且智慧明了,神通自在無礙。
受用種種,一切豐足。宮殿、服飾(1)、香花、幡(2)蓋、莊嚴之具,隨意所須,悉皆如念。
《解》 往生到極樂世界,種種受用一切都豐富滿足。宮殿、服飾、香花、幡蓋這類莊嚴器具,隨心所欲,都現在面前,一動念就圓滿具足。這一段是講物質生活的豐富。
《註》
(1)(服飾)衣服和裝飾品。
(2)(幡)相當於現代的旗幟。
若欲食時,七寶缽器(1),自然在前。百味飲食,自然盈滿。雖有此食,實無食者,但見色聞香,以意為食。色力增長,而無便穢。身心柔軟,無所味著。事已化去,時至復現。
《解》到了想吃的時候,七寶做的餐具自然出現在眼前。無量種美味的飲食自然具足。初往生的眾生,雖然還有飲食習氣,實際上往生極樂世界的,都不須要飲食了。他們只要見色聞香,在意念上已經算是吃過了,精神和體力自然得到增長。
又因為是以意為食,所以沒有便穢。身心柔軟,對飲食不起貪著。以意為食之後,這個飲食現象自然化去。什麼時候想吃,這種現象自然又現前。這一段是講極樂世界的飲食自在。
《註》
(1)(缽器)餐具。
復有眾寶妙衣(1)、冠帶(2)、瓔珞,無量光明,百千妙色,悉皆具足,自然在身。
《解》西方極樂世界大眾的穿著,有眾寶妙衣、冠帶、瓔珞。這些寶物放無量的光明,光中又有百千種妙色,具足莊嚴。不須剪裁縫製,便可以自然穿在身上。
《註》
(1)(眾寶妙衣)指用多種寶物所合成的美妙衣服。
(2)(冠帶)「冠」指帽子,「帶」指身上繫的衣帶。
所居舍宅,稱其形色,寶網(1)彌覆,懸諸寶鈴,奇妙珍異,周遍校飾(2)。光色晃曜(3),盡極嚴麗。樓觀欄楯,堂宇房閣,廣狹方圓,或大或小。或在虛空,或在平地,清淨安隱,微妙快樂,應念現前,無不具足。
《解》極樂世界的大眾所居住的房舍宅院,不論是形狀、色彩、大小,都調配巧妙,與自己的心意相稱。舍宅上面寶網彌漫覆蓋,懸掛無量寶鈴,非常奇特美妙珍異,周遍校飾,光色晃曜,極其莊嚴美麗。其中樓臺欄杆,殿堂樓閣,它們的寬窄方圓、大小高低,皆稱人意。有的在平地,有的在虛空,都是清淨安穩,住者微妙快樂。這些環境都是應念現前,沒有一樣不是圓滿具足的。
《註》
(1)(寶網)指用珠寶連綴而成的羅網。
(2)(周遍校飾)「周遍」指遍及無餘。「校飾」指相交裝飾。
(3)(光色晃曜)「晃」指光輝,「曜」是照耀之意。「光色晃曜」指光中有色,色中有光,互相映照。
《解》這一品經文是介紹極樂世界風的德能以及空中雨花的莊嚴。
《註》
(1)(德風)風有除垢滅罪之德,稱之為德風。
(2)(華雨)指妙華飄聚如雨,稱為華雨。
其佛國土,每於食時(1),自然德風徐起,吹諸羅網,及眾寶樹,出微妙音。演說苦、空、無常、無我,諸波羅密。
《解》極樂世界每隔一段固定的時間,就有自然的德風,慢慢的吹起。風吹到羅網及眾寶樹間,演出微妙的音聲。音聲演說著苦、空、無常、無我的小乘法,和諸波羅密的大乘法。
《註》
(1)(食時)是以我們這個世間吃飯的時間,來比喻有一個固定的時間。
流布萬種溫雅德香(1)。其有聞者,塵勞垢習(2),自然不起。
《解》而且德風吹送出種種溫和雅正的香氣。人們嗅到這種香氣之後,煩惱、習氣自然就生不起來。
《註》
(1)(溫雅德香)「溫」香氣溫和適人,「雅」香氣遠離愛染;「溫雅」溫和雅正。「德香」極樂世界的香味有除煩惱的功德。
(2)(塵勞垢習)指煩惱、習氣。
風觸其身,安和調適,猶如比丘得滅盡定(1)。
《解》 德風接觸到人的身體,讓人感覺得非常安和,調心適意。這種快樂就像比丘證得滅盡定一樣。
《註》
(1)(滅盡定)「滅盡」指見思煩惱斷盡。「滅盡定」是四果阿羅漢所證得的定功。
復吹七寶林樹,飄華成聚,種種色光,遍滿佛土。隨色次第,而不雜亂。柔軟光潔,如兜羅綿(1)。足履其上,沒深四指,隨足舉已,還復如初。
《解》德風吹動七寶林樹。飄下來的花很有次序。隨本身各種不同的色光,自然聚在一起,遍滿佛土。隨著各個相同的花色自然形成有次序的圖案。沒有絲毫雜亂。而且柔軟、光明淨潔,像兜羅棉一樣。足踩在花上,就會陷下去四指那麼深。當腳舉起來時,它又恢復原狀。這是說明花有彈性。這一段文是講花雨在地上的莊嚴。
《註》
(1)(兜羅綿)是印度一種樹的花絮。在這裡形容細軟的意思。
過食時後,其華自沒,大地清淨,更雨(1)新華。隨其時節(2),還復周遍,與前無異,如是六反。
《解》過了一個固定的時間之後,花雨的現象自然沒有了。不管是花現,還是花沒,大地都是一樣的清淨。隨著時節又降下新的花,所降的花與前面一樣遍布大地。就這樣循環出現六次,算是一日。
《註》
(1)(更)又的意思。(雨)降落的意思。
(2)(時節)指古印度一日夜分為六個時辰,即初日、中日、後日,初夜、中夜、後夜。
《解》這一品經文介紹極樂世界的寶蓮,以及寶蓮放光,光中化佛說法度眾生的莊嚴景象。
又眾寶蓮華周滿世界。一一寶華百千億葉。其華光明,無量種色。青色青光,白色白光,玄(1)黃朱紫,光色亦然。復有無量妙寶百千摩尼,映飾(2)珍奇,明曜日月。彼蓮華量,或半由旬,或一二三四,乃至百千由旬。一一華中,出三十六百千億光(3)。
《解》在極樂國中,由眾寶所成的蓮花周遍布滿整個世界。一一寶華各個具有百千億花瓣。寶蓮的光明具有無量種妙色,青蓮花放青光,白蓮花放白光,乃至玄黃朱紫,它的光色也是這樣。
又有無量的妙寶和百千種的摩尼寶,都映飾珍妙奇特,明曜日月。蓮花的大小,有的是半由旬,有的是一、二、三、四由旬,有的甚至百千由旬。大小不等。一一寶蓮花中,放出三十六百千億光明,光華燦爛,奇妙無比。
《註》
(1)(玄)黑色。
(2)(映飾)映照裝飾。
(3)(出三十六百千億光)「三十六」代表四土九品。「百千億」代表數目無量無邊。在各個品中有百千億蓮花,一一蓮花又放無量色光。所以說出三十六百千億光。
一一光中,出三十六百千億佛。身色紫金,相好殊特。一一諸佛,又放百千光明。普為十方說微妙法。如是諸佛,各各安立無量眾生於佛正道(1)。
《解》寶蓮花放無量色光,一一光中又現出三十六百千億佛。佛身都是紫磨真金色身,相好無比,殊勝莊嚴。光中所現的一一化佛,又放百千光明。他們普遍為十方世界眾生宣說淨土法門。光中所現的化佛,各個安立無量眾生於念佛成佛之大道。
《註》
(1)(佛正道)在這裡指淨土法門。
《解》這一品經文給我們說明,為什麼能證得究竟圓滿的佛果。
《註》
(1)(極果)究竟圓滿的佛果。
復次,阿難,彼佛國土,無有昏闇火光、日月星曜、晝夜之象。亦無歲月劫數之名。復無住著家室,於一切處,既無標式名號(1),亦無取舍分別,唯受清淨最上快樂。
《解》佛又告訴阿難,極樂世界沒有黃昏、黑暗,沒有火光、沒有日月、沒有星星的照曜、沒有白天夜晚的現象。也沒有年月日、時間的觀念。
對於所住舍宅宮殿,沒有執著與留戀。所以在一切住處,也沒有城市街道名稱,沒有門牌號碼。在一切境界內也沒有分別執著,唯有享受清淨自在最上快樂。
《註》
(1)(標式名號)「標式」即標誌;「名」即名稱,「號」即號數。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1),若已生、若當生(2),皆悉住於正定之聚(3),決定證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何以故,若邪定聚(4),及不定聚(5),不能了知建立彼因(6)故。
《解》十方世界中,具足信願行的善男子、善女人,若已經往生的,若當來往生的,都住於正定之聚,決定證得圓滿佛果。
為什麼邪定聚及不定聚的人就不能證果呢?因為他們不能明瞭澈知阿彌陀佛建立帶業往生念佛成佛的正因。依此正因念佛,不懷疑、不夾雜、不間斷,信願往生,決定不退一生成佛。
《註》
(1)(善男子、善女人)就是具足善根、福德、因緣的男子、女人,依照本經的標準,即是具足了信願行三個條件的學佛男子、女人,稱為善男子、善女人。
(2)(若已生)已經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的人。(若當生)具足了信願行往生的條件,還沒有往生的,將來一定往生。
(3)(正定之聚)「聚」即類。「正定之聚」即修行所依的理論、方法正確,決定證果。
(4)(邪定聚)指修行所依據的理論方法是錯誤的,決不能證果。
(5)(不定聚)跟著正定聚的善知識修行,就變成正定聚;跟著邪定聚的人修學就變成邪定聚,故稱不定聚。
(6)(彼因)指帶業往生極樂世界的正因,依此正因必得往生之果。
《解》這一品是說十方諸佛都共同宣揚、讚歎這個殊勝的念佛法門。
復次阿難,東方恆河沙數世界,一一界中如恆沙佛,各出廣長舌相(1),放無量光,說誠實言,稱讚無量壽佛,不可思議功德。
《解》佛又告訴阿難,東方如恆河沙數那麼多的世界,每一個世界又有恆河沙一樣多的佛,每尊佛都出廣長舌相,放無量光,說真實不虛的言語,都稱揚讚歎無量壽佛不可思議的功德。
《註》
(1)(廣長舌相)佛的三十二相之一,舌廣而長,柔軟紅薄,出口能蓋覆面部到髮際。這是無量劫口業清淨的果報。
南西北方,恆沙世界,諸佛稱讚,亦復如是,四維上下,恆沙世界,諸佛稱讚,亦復如是。
《解》南方、西方、北方也有恆河沙數的世界,每個世界中,又有恆河沙數那麼多的佛,都在稱揚讚歎無量壽佛的種種功德。以及東南、西南、東北、西北、上方、下方也有恆河沙數世界,每一世界也有恆河沙數諸佛,也都稱揚讚歎無量壽佛的不可思議功德。
何以故,欲令他方所有眾生,聞彼佛名,發清淨心,憶念受持(1),歸依(2)供養,乃至能發一念淨信(3),所有善根,至心迴向,願生彼國。隨願皆生,得不退轉,乃至無上正等菩提。
《解》為什麼十方諸佛都稱揚、讚歎無量壽佛呢?目的是希望他方世界所有眾生,聽聞阿彌陀佛的名號及種種功德,都能發起清淨不懷疑的信心,一心憶佛、念佛,受持彌陀名號。令他們歸依供養阿彌陀佛,乃至能發一念清淨的信心,把所修的功德善根,以真誠的心迴向發願,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如果能依以上所說修行,都能隨願往生,圓證三不退,直至證得究竟圓滿的佛果。
《註》
(1)(憶念受持)「憶」是憶佛功德,「念」是念佛名號,「受持」信受堅持不間斷。
(2)(歸依)身心歸向依止不捨。
(3)(一念淨信)「一念」指心。「一念淨信」指信心相續,不雜餘念。
《解》這一品主要是講往生極樂世界的人,隨著念佛功夫的深淺,有各種不同的品類,佛把這些品類歸納為三大類,就是上輩、中輩、下輩。
《註》
(1)(三輩)上輩、中輩、下輩。
佛告阿難,十方世界諸天人民,其有至心願生彼國,凡有三輩。
《解》佛告訴阿難,十方世界一切眾生,他們有發真誠心願求往生極樂世界的人,總分為三類,就是上輩、中輩、下輩。
其上輩者,捨家棄欲(1),而作沙門(2)。發菩提心,一向專念,阿彌陀佛(3)。修諸功德(4),願生彼國。
《解》上輩往生的人,要捨家棄欲,而作真正出家離欲的修行人。最重要的,要發無上菩提心,一向專念阿彌陀佛。然後奉行菩薩的六度波羅密行法,發願往生極樂世界。這是上輩往生人的條件。
《註》
(1)(捨家棄欲)「家」有四種:1、田宅之家。2、煩惱之家。3、三界之家。4、生死之家。此地「捨家」,即指捨棄這四種家;「棄欲」就是遠離種種欲望。
(2)(沙門)這裡指「勤修戒定慧,息滅貪瞋痴」的修行人。
(3)(發菩提心,一向專念,阿彌陀佛)這是九法界一切眾生,往生極樂世界的根本條件。就是發決定要在這一生,往生極樂世界的心。
(4)(修諸功德)修行六度波羅密等菩薩行法。
此等眾生,臨壽終時,阿彌陀佛,與諸聖眾,現在其前。經須臾間,即隨彼佛往生其國,便於七寶華中自然化生。智慧勇猛,神通自在。
《解》具備上面這些條件的眾生,臨命終的時候,阿彌陀佛與極樂世界的菩薩聖眾,現在他的面前。在極短的時間內,立即隨阿彌陀佛往生極樂世界,在七寶池蓮花中自然化生。一往生就得智慧勇猛、神通自在的果報。
是故阿難,其有眾生欲於今世見阿彌陀佛者。應發無上菩提之心,復當專念極樂國土。積集善根,應持迴向。由此見佛,生彼國中,得不退轉,乃至無上菩提。
《解》佛告訴阿難:由於上面所說的原故,若有眾生想在這一生見阿彌陀佛,就應當發無上菩提心;又當專念極樂世界依正莊嚴,奉行布施、持戒等六度,學為人師,行為世範,積功累德,把所修的功德迴向求生極樂。有以上的因行,必定往生極樂世界,花開見佛,圓證三種不退轉,乃至證得無上佛果。這是介紹上輩往生的因行、果報。
其中輩者,雖不能行作沙門,大修功德,當發無上菩提之心,一向專念,阿彌陀佛。隨己修行,諸善功德,奉持齋戒(1),起立塔像(2)。飯食沙門(3),懸繒然燈(4),散華燒香(5)。以此迴向,願生彼國。
《解》中輩往生的人,雖然不能像上輩往生的一樣行作沙門,大修功德。也應當發無上菩提心,一向專念阿彌陀佛的名號。隨自己的條件,積功累德。譬如:奉持齋戒,起立塔像,飯食沙門,懸繒然燈,散花燒香。然後以這些功德迴向發願,往生西方極樂世界。
《註》
(1)(齋戒)「齋」清淨心。「戒」身口意遵守佛的教訓,沒有過失。
(2)(起立塔像)「塔」塔寺道場,「像」佛像。「起立塔像」就是建立道場,塑造佛像;引申為培育佛教人才,弘法利生。
(3)(飯食沙門)「食」音四,當動詞用;「沙門」在此指出家人。「飯食沙門」就是以飲食、衣服、臥具、醫藥四事供養出家人。
(4)(懸繒然燈)「繒」幢幡,「懸繒」表弘法利生。「然」同燃,「燈」是佛前的供具。「然燈」表示燃燒自己照亮別人,犧牲自己為社會大眾服務的意思。
(5)(散華燒香)「華」同花,表修因。「散華」是莊嚴道場,表修習示範布施佛法,莊嚴社會的身行。「香」表戒定慧真香,「燒香」是淨化空氣,表以戒定慧真香,淨化自己的身心環境。
其人臨終,阿彌陀佛化現其身,光明相好,具如真佛,與諸大眾前後圍繞,現其人前,攝受導引,即隨化佛往生其國。住不退轉,無上菩提。功德智慧(1),次如上輩者也。
《解》其人臨命終時,阿彌陀佛的化身示現他的面前,雖然是化身,但是光明相好與佛真身沒有兩樣。又有極樂世界的菩薩聖眾前後圍繞,都示現在其人面前,攝受引導他,他即時隨化佛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往生以後,也是住不退轉,無上菩提。只是他的功德和智慧,要比上輩往生的人差一等。這是中輩往生的因行和果報。
《註》
(1)(功德智慧)功是斷惑的功夫,德是往生後的品位。「智慧」是從自性中自然流露出來的智慧德能。
其下輩者,假使不能作諸功德,當發無上菩提之心,一向專念,阿彌陀佛。歡喜信樂,不生疑惑。以至誠心,願生其國。
《解》 再說下輩往生的一類人。假使不能像前面上、中輩往生的人一樣修諸功德。還是應當發無上菩提心,一向專念,阿彌陀佛的名號。能歡喜、深信、愛好,修學這個法門,毫無疑惑。並且以真誠的心迴向發願,求生西方極樂淨土。
此人臨終,夢見彼佛(1),亦得往生。功德智慧,次如中輩者也。
《解》此人臨終之時,見到佛來接引,感覺就像夢中的境界一樣。他也能夠往生西方極樂淨土。所得的功德智慧,次於中輩往生的人。這是下輩往生的因行和果報。
《註》
(1)(夢見彼佛)此地的「夢見」不是說在作夢,而是說臨終時佛來接引,感覺就像夢中見到佛一樣。
若有眾生住大乘(1)者,以清淨心,向無量壽,乃至十念(2),願生其國。聞甚深法(3),即生信解,乃至獲得一念淨心,發一念心,念於彼佛。
《解》這一段是說明,如果有眾生雖然不是專修念佛法門,而能專一修學大乘佛法上的任何一法門,他若能以清淨心歸向無量壽佛,不管生前是平時兼修十念或臨終專修十念,只要他發真實願求生西方極樂世界,佛與菩薩聖眾也來接引。當他在聽聞到念佛法門之後,立即生信理解,只要平時修學功夫得力,獲得一念的清淨心,發這一念心,專念阿彌陀佛,這樣的人也都能往生。
足見念佛法門廣大,九界一切眾生,無論修那個法門,只要迴向求生,沒有一個不是平等往生,不退成佛。
《註》
(1)(住大乘)指平時不是專修淨土,而是一門深入修學大乘其餘法門的一類眾生。
(2)(乃至十念)至少十念,此地的十念有「平時十念」和「臨終十念」兩種。
(3)(聞甚深法)是指聽到念佛、往生、平等不退、成佛的法門。
此人臨命終時,如在夢中,見阿彌陀佛,定生彼國,得不退轉,無上菩提。
《解》這一位平時修學大乘的人,臨命終時,以他的修行功德,迴向求生淨土。佛與聖眾來接引他,他的感覺也如同在夢中見到阿彌陀佛一樣。這也一定能往生極樂世界,得不退轉,證得無上佛果。
大乘無量壽經簡註易解(下)
淨空法師著
《解》這一品是三輩往生的補充說明。
《註》
(1)(正因)就是三輩往生的因行。
復次阿難,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此經典,受持讀誦,書寫供養。晝夜相續,求生彼剎。發菩提心。持諸禁戒,堅守不犯。饒益有情,所作善根,悉施與之,令得安樂。憶念西方阿彌陀佛,及彼國土。是人命終,如佛色相種種莊嚴,生寶剎中。速得聞法,永不退轉。
《解》世尊又告訴阿難:如果有善男子、善女人聽到《無量壽經》,能夠受持、讀誦、書寫、供養,晝夜相續不斷,求生西方極樂世界,並且能發菩提心,奉持種種戒律和國家的法律制度,堅持遵守不違犯。又能給予社會大眾最豐饒的利益,以及把自己所修的功德,全部奉獻布施給一切眾生,令得安樂。同時自己還要憶念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的依正莊嚴。此人臨終的時候,佛與聖眾前來接引,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時,色相莊嚴與阿彌陀佛一樣。立即見佛聞法,永不退轉。
這一段是補充上輩往生的因行。
復次阿難,若有眾生,欲生彼國。雖不能大精進禪定,盡持經戒,要當作善。所謂一不殺生(1),二不偷盜(2),三不婬欲(3),四不妄言(4),五不綺語(5),六不惡口(6),七不兩舌(7),八不貪(8),九不瞋(9),十不痴(10)。如是晝夜思惟,極樂世界阿彌陀佛,種種功德,種種莊嚴,志心(11)歸依,頂禮供養。是人臨終,不驚不怖,心不顛倒,即得往生彼佛國土。
《解》佛又對阿難說:如果有眾生想要往生到極樂世界,在平時生活修學上,雖然不能像上輩的勇猛精進,修習禪定;又不能完全奉持經典的義理及教誡,但一定要斷除惡業,修十善業。十善業就是:一不殺生,二不偷盜,三不婬欲,四不妄言,五不綺語,六不惡口,七不兩舌,八不貪,九不瞋,十不痴。依這十種善業為基礎,然後日夜思惟,憶念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的種種功德,和極樂世界的種種依報莊嚴。一心歸依阿彌陀佛,頂禮供養阿彌陀佛。這樣修持,到臨終的時候,必定得蒙阿彌陀佛本願加持,沒有驚慌恐怖,心不顛倒錯亂,立即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這一段是補充中輩往生的因行果報。
《註》
(1)(不殺生)不殺害一切眾生的生命。
(2)(不偷盜)偷盜就是不予而取,凡是有主之物,主人沒有同意,不論採用什麼方式,私自佔為己有,都是屬於偷盜。反之即是不偷盜。
(3)(不婬欲)對異性不作非禮想,不作非禮的行為。
(4)(不妄言)說話誠實不欺騙人。
(5)(不綺語)不說花言巧語、誘惑等誤導人的話。
(6)(不惡口)不說粗魯難聽的話。
(7)(不兩舌)不搬弄是非。
(8)(不貪)對喜歡的事物不過分貪求。
(9)(不瞋)對不如意的事物不起瞋恚心。
(10)(不痴)對事理因果的真相,明白了解。
(11)(志心)專心一意。
若多事物,不能離家,不暇(1)大修齋戒,一心清淨。有空閑時,端正身心。絕欲去憂(2),慈心精進。不當瞋怒、嫉妒,不得貪餮(3)慳惜,不得中悔,不得狐疑(4)。要當孝順,至誠忠信。當信佛經語深,當信作善得福,奉持如是等法,不得虧失(5)。
《解》 如果他們有種種障緣,不能放下世俗的事物,又沒有時間大修齋戒,令一心清淨,也應該利用空閑的時間端身正意,絕欲去憂。對別人要慈悲,對自己要努力精進修持。遇到不如意的事物,心裡也不會瞋怒;見到別人的好處,心裡不難過,不會起嫉妒心。不貪圖美食,不得慳惜不肯布施。
對修學的法門,不能中途後悔,不得狐疑。應當要孝順父母,處事、待人、接物要誠敬、要盡責、有信用。應當深信佛所說的經,義理無限深廣。深信種善因一定得善的果報,因果報應的道理和事實絲毫沒有差錯。奉持以上的原則,並且牢記遵守,一生都不能有所虧失。
《註》
(1)(暇)空閑的時間。
(2)(絕欲去憂)「絕欲」是斷絕外面環境事物的誘惑;「去憂」是放下心裡貪、瞋、痴得失等的煩惱。
(3)(貪餮)貪圖美食。
(4)(狐疑)是懷疑,狐是比喻,狐狸多疑,所以用狐疑來形容疑心很重的人。
(5)(虧失)「虧」做得不圓滿;「失」忘記。
思惟熟計(1),欲得度脫。晝夜常念,願欲往生阿彌陀佛清淨佛國。十日十夜,乃至一日一夜,不斷絕者,壽終皆得往生其國。
《解》常常思惟熟計,用什麼方法脫離六道輪迴?還要日夜憶佛、念佛,一心一意只想往生阿彌陀佛清淨佛國。如果能在一年之中,利用長假,以清淨之心,修十日十夜。或者每個月裡,選個假日修一日一夜,不懷疑、不夾雜、不間斷的執持名號,命終就可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這一段是補充下輩往生的因行果報。
《註》
(1)(思惟熟計)認真的思考,仔細的計算。
行菩薩道,諸往生者,皆得阿惟越致。皆具金色三十二相。皆當作佛。欲於何方佛國作佛,從心所願。隨其精進早晚,求道不休,會當得之,不失其所願也。
《解》所有不是專修淨土而修學其他大乘菩薩法門的人,他們將自己修行的功德迴向,求生到極樂世界。這些人的一切受用、位次都是平等,都得三種不退轉的果位(七地以上)。而且具足紫磨真金色身,三十二種大丈夫相,一生圓滿成佛。無論那方世界,眾生有感,希望有佛去教化,他們都會隨眾生的願望到那裡去示現作佛。至於成佛之期,則隨各人精進程度,成佛有早晚的不同。他們都是求道不休,雖有先後差別,但決不違失成佛之願,一定可以兌現,這一生決定成佛。
這一段是補充說明修學其他大乘法門的人,迴向求生的因行果報。
阿難,以此義利故,無量無數不可思議無有等等無邊世界,諸佛如來,皆共稱讚無量壽佛所有功德。
《解》佛告訴阿難,由於上面所說的三輩往生的事理和利益,所以十方一切諸佛如來,都共同稱揚讚歎阿彌陀佛所有不可思議的功德。
《解》本品經文是敘說十方的菩薩們,到極樂世界禮拜供養阿彌陀佛,及聆聽阿彌陀佛演說妙法。
復次阿難,十方世界諸菩薩眾。為欲瞻禮,極樂世界無量壽佛。各以香華幢幡寶蓋,往詣佛所,恭敬供養。聽受經法,宣布道化(1),稱讚佛土功德莊嚴。
《解》佛又告訴阿難,他方世界那些聽到阿彌陀佛的名號,又能生歡喜心的菩薩們,他們希望瞻仰極樂世界的無量壽佛,都帶著香、花、幢、幡、寶蓋等禮物,來到極樂世界,以誠敬的心來供養無量壽佛,聆聽接受阿彌陀佛的教誨。然後回到自己的佛國,宣揚傳播,以正道教化眾生,稱讚極樂世界的功德莊嚴。
《註》
(1)(宣布道化)「宣布」宣揚傳播,「道化」以正道來教化眾生。
爾時世尊即說頌曰。
《解》這時世尊以偈頌的方式來讚說,頌曰。
東方諸佛剎,數如恆河沙,恆沙菩薩眾,往禮無量壽,南西北四維,上下亦復然。咸以尊重心,奉諸珍妙供。
《解》這八句偈說明,到極樂世界的菩薩人數之多。東方世界的佛剎,像恆河沙數那麼多,每個佛剎又有恆河沙數那麼多的菩薩。這些菩薩都到極樂世界去禮拜、供養、聽阿彌陀佛說法。除了東方以外,還有南、西、北、東南、東北、西南、西北、上、下等九方,每一方都有恆沙數世界,每一世界都有恆沙數菩薩,他們都以真誠恭敬之心,奉持各種珍妙的物品,供養阿彌陀佛以及大會中的諸上善人。
暢發和雅音(1),歌嘆最勝尊(2),究達(3)神通慧,遊入深法門(4)。聞佛聖德名(5),安隱得大利(6),種種供養中,勤修無懈倦。觀彼殊勝剎(7),微妙難思議,功德普莊嚴,諸佛國難比。因發無上心,願速成菩提。
《解》這一段是十方菩薩讚歎阿彌陀佛,他們發願要快速成佛。十方無量無邊的菩薩們,暢發和雅的音聲,歌頌讚歎阿彌陀佛,讚歎阿彌陀佛神通智慧究竟通達。眾生聽到彌陀的名號,都能安穩得到圓滿成佛的大利益,聽聞到聖德名之後,能於種種供養中精進的修持,沒有懈怠、厭倦之心。
這些菩薩看到極樂世界種種殊勝美好的環境,確實感到微妙不可思議。這些都是阿彌陀佛與極樂世界大眾的功德共同所莊嚴的。所以讚歎極樂世界是十方諸佛國土所不能比的。這些菩薩見了這樣微妙不可思議的盛況,因此都發了無上菩提心,都希望在這一生能夠快速圓滿成佛。
《註》
(1)(暢發和雅音)「暢」歡暢怡悅;「和雅音」最美好的安和雅正的音聲。
(2)(最勝尊)指阿彌陀佛。
(3)(究達)究竟通達。
(4)(遊入深法門)「遊」是自在無礙;「入深法門」指阿彌陀佛透徹了解諸法實相的本源。
(5)(聖德名)指阿彌陀佛的名號。
(6)(大利)往生不退成佛的殊勝利益。
(7)(殊勝剎)指極樂世界。
應時無量尊(1),微笑現金容,光明從口出,遍照十方國。迴光還繞佛,三匝從頂入(2)。菩薩見此光,即證不退位。時會一切眾,互慶生歡喜。
《解》這一段是說,阿彌陀佛放光利益來參訪的菩薩。正當那些菩薩發願的時候,阿彌陀佛現出微笑的金容,從口中放出光明,遍照十方諸佛剎土。光明遍照十方之後,又再回來繞佛三圈,然後從佛頂入。這表示彌陀為十方菩薩灌頂授記。這些菩薩見到佛的光明,立即圓證三種不退轉的果位。當時來禮供聽法的十方菩薩們,彼此互相慶幸,生大歡喜心。
《註》
(1)(應時)指應菩薩讚歎所發願時。(無量尊)就是阿彌陀佛。
(2)(從頂入)「頂」是頭頂,代表至高無上的大法。「從頂入」指從佛頂入,在這裡有灌頂授記之意。
佛語梵雷震(1),八音(2)暢妙聲。
《解》這二句是釋迦牟尼佛讚歎阿彌陀佛的說法音聲清淨,宏亮像雷震一樣,可遠聞十方,而且微妙圓滿,具足八音,廣為眾生演說妙法。
《註》
(1)(佛語)指阿彌陀佛說法的音聲,(梵)清淨的意思。(雷震)比喻音聲能遠聞震動人心。
(2)(八音)指佛的音聲具有八種圓滿之相。
1、最好音—世出世間所有一切音聲,都不能跟佛的音聲相比。
2、柔軟音—柔軟指慈悲。佛音柔軟,能使聽者生歡喜心,捨棄剛強的個性。
3、調和音—佛音能調和眾生的心,令眾生捨棄煩惱,增長智慧。
4、不誤音—佛所說的法,決沒有錯誤。
5、不女音—佛的音聲具足四無畏,使聽者敬服,令魔外歸順,決不會像女子的嬌聲。
6、尊慧音—佛音能令眾生聽了之後,生起尊重欽仰的心,啟發智慧。
7、深遠音—佛說法的音聲,能讓人深受感動。
8、不竭音—佛所說的法,每一句意義都深廣無盡。
十方來正士,吾悉知彼願(1),志求嚴淨土,受記當作佛。覺了一切法,猶如夢幻響。滿足諸妙願(2),必成如是剎。知土如影像,恆發弘誓心,究竟菩薩道,具諸功德本(3)。修勝菩提行(4),受記當作佛。通達諸法性,一切空無我。專求淨佛土,必成如是剎。
《解》這一段是釋迦牟尼佛轉述阿彌陀佛對十方菩薩的開示。阿彌陀佛說:從十方國土來此的菩薩,我都知道你們的心願。就是一心一意求得莊嚴的佛土,希望我為你們授記作佛。你們想要滿足這個大願,就要覺悟明瞭一切法都是如夢、如幻、如響,皆是不真實的。如果要成就這樣清淨莊嚴的國土,就要滿足自己所發的大願。
雖然覺了世間一切法都不是真實的,知道所求的國土也都是如影如幻,阿彌陀佛還是勸他們恆發大弘誓願來救度一切眾生。假如要成就究竟圓滿的菩薩心、菩薩行,就要具足一切功德的根本,也就是戒定慧三學和六度,還要修習殊勝無上的普賢十大願佛道之行,這樣才能接受佛授予的成佛之記。阿彌陀佛教他們要通達一切法的真實相,了知一切法是空、無我,然後敦倫盡分,專求淨土,必定成就像極樂世界這樣莊嚴的佛剎。
《註》
(1)(吾)是阿彌陀佛的自稱。(彼願)指菩薩的心願。
(2)(諸妙願)指四弘誓願。
(3)(功德本)指戒定慧、六度等。
(4)(菩提行)無上覺悟的行為。
聞法樂受行(1),得至清淨處,必於無量尊,受記成等覺(2)。
《解》從這段文起,是世尊讚歎菩薩們聽阿彌陀佛說法之後,所得的利益。菩薩們聽聞阿彌陀佛說法之後,各個都愛好這個法門,歡喜信受奉行。因此,他們的心愈來愈清淨了,只要修到清淨心,智慧也就圓滿現前,必定在阿彌陀佛那裡受記成佛。
《註》
(1)(樂受行)「樂」是愛好、喜歡。「受行」信受奉行。
(2)(等覺)正等正覺,即是佛果。
無邊殊勝剎(1),其佛本願力。聞名欲往生,自致不退轉。菩薩興至願(2),願己國無異,普念度一切,各發菩提心,捨彼輪迴身,俱令登彼岸。
《解》極樂世界超勝微妙,阿彌陀佛的本願就是希望十方世界一切眾生聽到彌陀名號,而發起願求往生的人,都能圓證三種不退,一生成佛。十方菩薩發起利益眾生的大願,希望自己的國土與極樂世界一樣。一定要以大慈悲心,普遍攝受一切眾生。希望他們都發菩提心,依照這個法門修學,就能超越輪迴到達成佛的彼岸。
《註》
(1)(殊勝剎)指極樂世界。
(2)(興至願)發起成佛普遍利益眾生的大願。
奉事萬億佛(1),飛化(2)遍諸剎,恭敬歡喜去,還到安養國(3)。
《解》諸大菩薩往生到極樂世界之後,菩薩們得到彌陀本願威神的加持,就有能力以恭敬心、歡喜心飛行到十方世界,供養十方一切諸佛,聽經聞法。並且可以教化十方國土的一切眾生,勸勉大眾念佛求生淨土,然後又回到極樂世界。
《註》
(1)(萬億佛)這不是指具體的數字,而是指盡虛空遍法界一切諸佛。
(2)(飛化)飛行自在,教化眾生。
(3)(安養國)指極樂世界。
《解》這一品是講生到極樂世界的菩薩們,念念不忘歌頌、讚歎諸佛的功德。
佛語阿難,彼國菩薩,承佛威神,於一食頃(1),復往十方無邊淨剎,供養諸佛。
《解》佛告訴阿難:西方極樂世界的菩薩們,承阿彌陀佛威神的加持,能夠在(一食頃)很短的時間之內,來回到十方無量無邊的諸佛世界去供養諸佛,聽佛說法。
《註》
(1)(一食頃)指吃一餐飯的時間。形容時間很短。
華香幢幡,供養之具,應念即至,皆現手中。珍妙殊特,非世所有。以奉諸佛,及菩薩眾。
《解》他們以花香、幢幡這些物品來供養佛,這些供養的物品都是隨自己的心念,就能變現在手中。這些供養的物品珍妙奇特,非是世間所有的。他們以這些物品來供養諸佛及菩薩大眾。
其所散華,即於空中,合為一華。華皆向下,端圓周匝(1)。化成華蓋。百千光色。色色異香,香氣普薰。蓋之小者,滿十由旬。如是轉倍(2),乃至遍覆三千大千世界。隨其前後,以次化沒。若不更以新華重散,前所散華終不復落。於虛空中共奏天樂,以微妙音歌嘆佛德。
《解》其所散的花立即現於空中,合成一花。並且花全部都向下,端正周圓,化成華蓋。花有百千光色,每一種光色放出不同的妙香,這些香氣都普薰十方世界。形成的花蓋,最小的也有十由旬,就這樣不斷的自然擴大,到最後能遍滿蓋覆三千大千世界。
這些花蓋隨其前後很有次序的化沒。如果不再以新的花重新散於虛空,前所散的花,始終不會沒落。並且虛空中有天樂的演奏,以微妙的音聲歌頌讚歎諸佛的無量功德。
《註》
(1)(端圓周匝)「端」是正的意思,「匝」周遍。「端圓周匝」說明所散的花,很有次序端正於空中形成周圓美妙的花蓋。
(2)(轉倍)不斷擴大。
經須臾間,還其本國。都悉集會七寶講堂。無量壽佛,則為廣宣大教。演暢妙法。莫不歡喜。心解得道(1)。
《解》極樂世界的菩薩們同時供養十方諸佛之後,經過很短的時間就回到極樂世界。全部都聚集在七寶講堂,無量壽佛就為他們廣宣大乘佛法,演說、暢談念佛法門。這些菩薩們聽了沒有一個不歡喜,並且都心開意解,明白覺悟聖道。
《註》
(1)(心解得道)「心解」即心開意解;「得道」證入佛果,得悟聖道。
即時香風吹七寶樹,出五音聲。無量妙華,隨風四散。自然供養,如是不絕。一切諸天(1),皆齎(2)百千華香,萬種伎樂(3),供養彼佛,及諸菩薩聲聞之眾。前後往來,熙怡(4)快樂。
《解》這時立即感得香風吹七寶樹,發出微妙的交響樂聲。無量的妙花,隨著香風四處散布。這些自然的供養,相續不斷。而且一切諸天都持著百千花香,萬種伎樂來供養阿彌陀佛,以及在會的諸大菩薩和聲聞大眾。他們前後往來都顯得非常的喜悅快樂。
《註》
(1)(諸天)在這裡不是指三界諸天,而是指西方極樂世界的菩薩,到他方世界以天人的身分教化眾生。
(2)(齎)攜帶的意思。
(3)(伎樂)歌舞戲劇之表演。
(4)(熙怡)喜悅的意思。
此皆無量壽佛本願加威。及曾供養如來,善根相續。無缺減(1)故。善修習(2)故。善攝取(3)故。善成就(4)故。
《解》以上諸天都有供養十方諸佛、聞佛說法的殊勝因緣,皆是由於阿彌陀佛本願威德的加持,以及他們過去生中已曾供養無量諸佛如來,能使這個善根不斷增長。他們是怎樣令自己善根不斷增長的呢?他們完全依照本經的教訓,善修習、善攝取、善成就來保持自己的善根不斷增長(這是我們應當明瞭學習的)。
《註》
(1)(無缺減)在這裡指本經的教導,全部都能信解做到。
(2)(善修習)「善」是能完全依止淨宗法門。「修」是修正過失。「習」薰習。
(3)(善攝取)攝取彌陀的功德成為自己的功德。
(4)(善成就)用彌陀名號來成就、圓滿自己的定慧,圓證無上佛果。
《解》這一品主要是顯示極樂世界裡大菩薩們的神通光明。在諸大聖眾中特別顯示出觀世音與大勢至兩位大士最為第一。他們的威神光明,以及利益眾生的功德,都超出其他的諸大聖眾。
《註》
(1)(大士)就是大菩薩。
佛告阿難,彼佛國中,諸菩薩眾,悉皆洞視、徹聽,八方、上下、去來、現在之事。諸天人民,以及蜎飛蠕動之類,心意善惡,口所欲言,何時度脫,得道往生,皆豫知(1)之。又彼佛剎諸聲聞眾,身光一尋(2),菩薩光明,照百由旬。
《解》佛告訴阿難:西方極樂世界中的諸菩薩眾,得到阿彌陀佛本願的加持,都有能力完全洞視、徹聽八方上下及過去、現在、未來一切事情。
對於其他世界的諸天人民以及蜎飛蠕動等六道眾生,他們各個心裡邪正善惡念頭,想要說出來的話,以及何時度脫,何時得道往生極樂世界,極樂世界的諸菩薩眾都能預先知道。又西方極樂世界的諸聲聞眾,他們的身光一尋,菩薩的光明能照百由旬。
《註》
(1)(豫知)預先知道。
(2)(身光一尋)「身光」是常光。「一尋」相當於兩手伸開的長度。
有二菩薩,最尊第一。威神光明,普照三千大千世界。阿難白佛,彼二菩薩,其號云何。佛言,一名觀世音,一名大勢至。此二菩薩,於娑婆界(1),修菩薩行,往生彼國,常在阿彌陀佛左右。欲至十方無量佛所,隨心則到。現居此界,作大利樂(2)。
《解》有兩位大菩薩最為十方大眾尊敬,他們的威神光明普照三千大千世界。阿難問佛,這兩位大菩薩的名號叫什麼?佛回答說:一名觀世音,一名大勢至。這兩位大菩薩在娑婆世界修菩薩行,往生極樂世界時,便常常在阿彌陀佛左右。他們想到十方佛國度化眾生,都能隨心所欲。現在他們居住在我們娑婆世界,教化眾生求生淨土。
《註》
(1)(娑婆界)「娑婆」印度話,意思是堪忍。因為這個世界的眾生安住在十惡之中,要忍受貪瞋痴三毒等諸煩惱而不肯出離。所以名為「堪忍世界」。
(2)(大利樂)大利益,大安樂。就是念佛往生極樂世界一生決定成佛。
世間善男子、善女人(1),若有急難恐怖,但自歸命觀世音菩薩,無不得解脫者。
《解》世間善男子、善女人,如果遇到緊急危難恐怖的事時,只要一心歸依稱念觀世音菩薩,就能脫離一切重大災難。
《註》
(1)(善男子、善女人)世間善的標準,只要做到「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就符合世間善的標準。
《解》這一品是說明,西方極樂世界所有的菩薩自行化他的願力深廣。
復次阿難,彼佛剎中,所有現在、未來、一切菩薩,皆當究竟一生補處。
《解》佛又告訴阿難:西方極樂世界所有現在往生的,及將來往生的一切菩薩,都決定能證得究竟一生補處的果位。
唯除大願,入生死界(1),為度群生,作師子吼(2)。擐大甲胄(3),以宏誓功德而自莊嚴。雖生五濁惡世(4),示現同彼,直至成佛,不受惡趣。生生之處,常識宿命。
《解》除了是為普度十方世界一切眾生的大願,這些菩薩們示現在六道輪迴中,為度群生,為眾生作師子吼,擐大甲胄,以度化眾生的宏誓功德而自行莊嚴。他們雖然生活在五濁惡世,示現與眾生同類的身形,這類示現一直到成佛都不會有真實的惡趣苦受。他們已經是乘願再來的大菩薩,所生之處,都能知道自己過去的宿命。(這才是眾生不成佛,我亦不成佛的真實義)。
《註》
(1)(生死界)指六道輪迴。
(2)(作師子吼)比喻講經說法。
(3)(擐大甲胄)「擐」穿。「甲胄」古代戰士作戰時披在身上的鎧甲。在此是比喻嚴持戒律,示現無畏勇猛的德相。
(4)(五濁惡世)「五濁」是命濁、眾生濁、煩惱濁、見濁、劫濁。
「命濁」是眾生因煩惱叢集,身心交瘁,壽命短促。
「眾生濁」是世人每多弊惡,身心不淨,不通達義理。
「煩惱濁」是世人貪於愛欲,瞋怒爭鬥,虛誑不已。
「見濁」是世人知見不正,不行正道,異說紛紜,莫衷一是。
「劫濁」是喻亂世惡苦時代,饑饉疾疫戰爭等災難相續而起。生靈塗炭,永無寧日。
(惡〉是指眾生造十惡業因,故感此五濁惡世的苦報。
無量壽佛意欲度脫十方世界諸眾生類,皆使往生其國。悉令得泥洹(1)道。作菩薩者,令悉作佛。既作佛已,轉相教授。轉相度脫。如是輾轉,不可復計。
《解》無量壽佛的心意,是為欲度脫十方世界所有眾生,令他們都能往生西方極樂世界證得涅槃。他度化修菩薩道的眾生,令他們都成佛。既作佛後,又回到世間去教化眾生、協助眾生脫離三界生死。這樣輾轉教授、度脫的人數,沒有辦法數得盡。所有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眾生難以計算。
《註》
(1)(泥洹)涅槃。
十方世界,聲聞菩薩,諸眾生類,生彼佛國,得泥洹道。當作佛者,不可勝數。彼佛國中,常如一法(1),不為增多。所以者何。猶如大海,為水中王。諸水流行,都入海中。是大海水,寧為增減。
《解》十方世界的聲聞、菩薩、所有眾生,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證得大涅槃道,應當作佛的人數,無法計算。西方極樂世界是恆常不變的一真法界。往生到西方的人數再多也不見增加。為什麼呢?好像大海為水中之王,所有江河的水都同流入海中,大海的水會有增減嗎!
《註》
(1)(一法)一真法界。
八方上下,佛國無數。阿彌陀國,長久廣大,明好快樂,最為獨勝。本其為菩薩時,求道所願,累德所致。無量壽佛,恩德布施,八方上下,無窮無極,深大無量,不可勝言。
《解》十方世界無數佛國之中,阿彌陀佛的國土,壽命最極長久,國土廣大無邊。清淨光明、妙好莊嚴、眾生快樂,在所有的諸佛世界之中,是最為獨特殊勝。
這都是阿彌陀佛在因地作菩薩時,修道所求大願的圓滿,以及無量劫中積累功德所形成的。阿彌陀佛對於十方眾生的恩德布施無有窮極。真正是深廣宏大,無量無邊。這種恩德即使諸佛說也說不盡。
《解》這一品是說明,極樂世界菩薩們修法與行持的狀況。
復次阿難,彼佛剎中一切菩薩,禪定、智慧、神通、威德,無不圓滿。
《解》佛又告訴阿難,西方極樂世界的菩薩,他們的禪定、智慧、神通、威德,無一不是圓滿具足。
諸佛密藏(1),究竟明了。調伏(2)諸根,身心柔軟(3)。深入正慧(4),無復餘習(5)。依佛所行,七覺聖道(6)。修行五眼(7),照真達俗(8)。肉眼簡擇(9),天眼通達(10),法眼清淨(11),慧眼見真(12),佛眼具足(13),覺了法性(14)。
《解》極樂世界的菩薩大眾,對於諸佛如來所說深秘玄奧的真實語(南無阿彌陀佛),都能究竟明瞭。自然能調制眼、耳、鼻、舌、身、意六根,永離一切惡行,得到身心清淨,柔和而隨順於正道。這樣自然契入如來的真實智慧,再沒有殘餘的煩惱習氣。
依照阿彌陀佛的教化,修習七覺聖道等三十七道品。並修佛果地上的五眼,照見真心本性,洞達宇宙萬法。肉眼善能簡擇念佛法門;天眼能見十方恆沙世界眾生的死生業果;清淨法眼能遍觀一切諸法,及知一切眾生的種種心理行為;慧眼能照見宇宙萬有的事實真相;佛眼具足一切眼的功能,圓滿無缺,覺了一切法的本性。
《註》
(1)(諸佛密藏)「密藏」是法身如來所說深秘玄奧的真實語,不是小乘聖人所能明瞭的。「諸佛密藏」這裡指阿彌陀佛名號。
(2)(調伏)是「調和」控御身口意三業,「制伏」除滅一切惡行。
(3)(柔軟)是心柔和而隨順於正道。
(4)(深入正慧)「正慧」指真實的智慧。「深入正慧」就是契入真實的智慧。
(5)(餘習)殘餘的習氣。
(6)(七覺聖道)「七覺」就是七覺支:
1、擇法 2、精進 3、喜 4、清安 5、念
6、定 7、行捨
「聖道」就是八聖道:
1、正見 2、正思惟 3、正語 4、正業
5、正命 6、正精進 7、正念 8、正定
這裡舉七覺支、八聖道,就包括了整個三十七道品。
(7)(五眼)肉眼、天眼、慧眼、法眼、佛眼。只有佛圓滿具足五眼,表佛的智慧、德能圓滿。
(8)(照真達俗)「真」是宇宙人生的真理,就是真如本性。「照真」就是禪宗所說的明心見性。「俗」是指十法界依正莊嚴。「達俗」就是對十法界的一切萬事萬物都能通達明瞭。
(9)(肉眼簡擇)「肉眼」即凡夫肉身的眼,能見現前的色相。菩薩為大眾示現,所以稱「簡擇」。
(10)(天眼通達)這裡是佛的天眼,能徹見十方恆沙世界眾生死生循環的業果。
(11)(法眼清淨)佛的法眼,能遍觀世出世間的一切諸法。
(12)(慧眼見真)佛的慧眼,能徹照宇宙人生萬有的事實真相。
(13)(佛眼具足)佛眼是無所不見,對一切事理因果都通達明瞭,具足一切眼的圓滿功用。
(14)(法性)即一切諸法的本性、本體。
辯才總持,自在無礙。善解世間無邊方便。所言誠諦,深入義味。度諸有情,演說正法。無相無為,無縛無脫(1)。無諸分別,遠離顛倒。
《解》極樂世界的諸大菩薩,都具足自在無礙的辯才,能掌握一切法的總綱領。善知一切眾生的根性與欲樂。並能善巧說法,所說的法誠懇真實,能深入義理法味,為度眾生而表演宣說正法。正法的內容即「無相無為,無縛無脫,沒有種種分別執著,遠離一切顛倒妄想」。
《註》
(1)(無縛無脫)「縛」是纏縛,這是比喻無明煩惱;「脫」是解脫。「無縛無脫」就是沒有煩惱的纏縛,也沒有解脫,才是究竟解脫。
於所受用,皆無攝取(1)。遍遊佛剎,無愛無厭,亦無希求不希求想,亦無彼我違怨之想。
《解》極樂世界的菩薩們對於一切受用都不貪著。他們遍遊十方佛剎教化眾生。在順境中沒有貪愛,在逆境中也不生厭棄。沒有希求的念頭,也沒有不希求的念頭。沒有人我之分,更沒有親疏恩怨的念頭。
《註》
(1)(攝取)這裡指貪著。
何以故?彼諸菩薩,於一切眾生,有大慈悲利益心故。捨離一切執著,成就無量功德。以無礙慧,解法如如(1)。善知集滅音聲方便(2),不欣世語(3),樂在正論(4)。
《解》這是為什麼呢?是因為極樂世界的諸大菩薩,對於一切眾生有大慈悲利益心的緣故,所以能捨離一切妄想執著,具足成就無量的功德莊嚴。以無礙的智慧,解知一切萬法究竟明瞭。善知苦、集、滅、道四諦之理。以音聲方便教化眾生。不喜歡世間無義之談,愛好宣說出世大法的真理。
《註》
(1)(解法如如)「如如」前一個「如」,是指真如本性;後一個「如」是講一切萬相。「解法如如」就是徹底明瞭一切萬法事(現象)、理(本體)的真相。
(2)(善知集滅音聲方便)「集滅」是苦、集、滅、道四諦中的集、滅二諦。
1、苦諦—是說明人生多苦的真理。
2、集諦—集是集起的意思,這是說明人生痛苦的原因。
3、滅諦—是說明成佛才能滅除一切苦難,人生最究竟圓滿的歸宿。
4、道諦—是說明達到圓滿成佛的方法。這四諦包括盡世出世間兩重因果,集是世間諸法的因緣,苦是世間諸法的果報。道是超出世間的因緣。滅是超出世間的果證。
「善知集滅」就是徹底明瞭世出世間的因果、事理。
「音聲方便」說明四諦的教法是諸佛的善巧方便而說的。
(3)(世語)世間無義之談。
(4)(正論)講解宇宙人生真相相應的言論。
知一切法,悉皆空寂。生身煩惱(1),二餘俱盡(2)。於三界中,平等勤修,究竟一乘(3),至於彼岸(4)。決斷疑網,證無所得(5)。以方便智(6),增長了知。從本以來,安住神通。得一乘道,不由他悟。
《解》極樂菩薩們,了知世出世間一切諸法皆是虛妄。畢竟無所有,了不可得,平等空寂。生身的苦報與煩惱兩種餘習都已斷盡,於三界中平等勤修究竟圓滿的一乘教法,從而達到涅槃彼岸。決斷一切疑惑的束縛,證無所得。以方便權巧的智慧增長了知教化一切眾生的方法,安住智慧神通。
這些實在是他們自性本具,現前自然流露出來。他們所證得的一乘佛果,也是從他們自心中自然顯現,決不是從外面求得的。
《註》
(1)(生身煩惱)「生身」是生死之身,即苦報身。「煩惱」即種種錯誤的思想見解而引發的一切煩惱。
(2)(二餘俱盡)「二餘」生身的苦報與煩惱的餘習。生身是苦果,煩惱是業因。這兩種都斷盡了,叫做「二餘俱盡」。
(3)(一乘)唯一能令眾生成佛的教法。
(4)(彼岸)是比喻至高無上的佛果。
(5)(無所得)了知一切法體空、相幻。故於一切法不執著、不分別。
(6)(方便智)方便教化眾生的智慧。
《解》本品世尊先以十五種譬喻,說明西方極樂世界菩薩們自利利他的真實功德,激勵我們發願求生極樂世界。
其智宏深,譬如巨海。菩提高廣,喻若須彌。自身威光,超於日月。其心潔白,猶如雪山。
《解》西方極樂世界菩薩們的智慧廣大深遠,猶如無邊際的大海。他們的覺悟心,譬如須彌山一樣高廣。菩薩自身所放射的威德光明,超過日月。他們的清淨心像雪山那樣潔白。
忍辱如地,一切平等。清淨如水,洗諸塵垢。熾盛如火,燒煩惱薪(1)。不著如風,無諸障礙。
《解》菩薩的忍辱心像大地一樣,能夠平等包容一切。他們修行戒定慧的清淨行,能如水一樣洗除種種的塵勞垢染。智慧像熾盛燃燒的大火,能夠斷除煩惱,如火燒薪。而在生活上,又像風一樣沒有執著、障礙,得大自在。
《註》
(1)(薪)是柴草,在此比喻煩惱。
法音雷震,覺未覺故。雨甘露法,潤眾生故。曠若虛空,大慈等故。如淨蓮華,離染污故。如尼拘樹(1),覆蔭大故。如金剛杵(2),破邪執故。如鐵圍山,眾魔外道(3),不能動故。
《解》菩薩說法的法音,像雷鳴般能震動、警覺那些還沒有覺悟的眾生。又像甘露一樣能夠滋潤一切眾生的善根。他們的心量如虛空一樣廣大,能以大慈平等對待一切眾生。他們到十方世界化導一切眾生,以能像蓮花一樣,出污泥而不染,遠離五欲六塵、煩惱執著。
菩薩的大慈大悲像尼拘樹一樣,能令一切眾生永離熱惱,得清涼自在。其智慧如金剛杵,能斷除眾生煩惱、邪見、執著。他們的信心、願力堅固,如鐵圍山一樣,一切邪魔外道皆不能動搖。
《註》
(1)(尼拘樹)是印度的一種樹名,其樹枝葉繁茂,庇蔭寬廣。
(2)(金剛杵)是金剛神所執的兵器。比喻智慧銳利,能夠滅除眾生的煩惱執著。
(3)(外道)指違背真理以外的教導,都叫「外道」。
其心正直,善巧決定。論法無厭,求法不倦。戒若琉璃(1),內外明潔。其所言說,令眾悅服。擊法鼓(2),建法幢(3),曜慧日(4),破痴闇,淳淨溫和(5),寂定明察(6)。為大導師,調伏自他。
《解》菩薩一心正直,真誠地安住在一乘法中。以善巧方便為眾生說法,同時具有決斷的能力,精進求法;廣為眾生演說都沒有疲倦。菩薩嚴持戒律,猶如琉璃。內心清淨,外表威儀具足。所說的法令人心悅誠服。大鳴法鼓,高建法幢。放智慧光,廣宣妙法,破除眾生的無明痴闇。菩薩們內心純淨,儀態溫和。遠離妄想、分別、執著,對於一切事物就能明察,所以能做眾生的大導師,調伏自他。
《註》
(1)(琉璃)七寶之一,體是透明的,在此比喻清淨。
(2)(法鼓)比喻菩薩教化眾生的法音,傳播得很遠。
(3)(法幢)表建立道場。比喻菩薩的威德和攝受力摧伏邪惡。
(4)(慧日)比喻菩薩的智慧光明,能照破無明黑暗。
(5)(淳淨溫和)「淳淨」指內心清淨無染。「溫和」指儀態溫良和善。
(6)(寂定明察)「寂定」是放下妄想、分別、執著。「明察」明瞭宇宙人生的真相。
引導群生,捨諸愛著。永離三垢,遊戲神通。因緣願力(1),出生善根。摧伏一切魔軍(2),尊重奉事諸佛。為世明燈,最勝福田。殊勝吉祥,堪受供養。
《解》菩薩引導眾生捨去種種貪愛執著,永離貪、瞋、痴三垢。他們在十方世界的生活自在快樂,遊戲在神奇通達一切法之中。
菩薩深信、切願、一心念佛,成就了這個真實的功德。由於念佛的因緣,能出生一切善根。脫離六道輪迴,降伏一切邪魔外道,尊重奉事諸佛的教法。菩薩如同世間的明燈,能照破一切痴迷和黑暗。是世間最殊勝的福田,殊勝吉祥。他們應該接受一切眾生的供養。
《註》
(1)(因緣願力)「因力」過去所修的一切善行能生善法,名為因力。「緣力」親近善知識聽聞佛法,名為緣力。「願力」能起行之願,名為願力。此三在此指信、願、持名。
(2)(魔軍)比喻一切邪魔外道及一切煩惱。
赫奕歡喜(1),雄猛無畏(2)。身色相好,功德辯才,具足莊嚴,無與等者。
《解》西方極樂世界的菩薩們威光明盛,內心清涼自在,法喜充滿;他們勇猛精進,說法無畏。具足身色相好,功德辯才等種種莊嚴,沒有能與之相比的。(意在善導眾生生起信心)。
《註》
(1)(赫奕歡喜)「赫奕」是明盛的意思,形容菩薩威光明盛歡喜。內心清涼自在和悅。
(2)(雄猛無畏)指菩薩們勇猛精進,說法無畏。
常為諸佛所共稱讚,究竟菩薩諸波羅密,而常安住不生不滅諸三摩地,行遍道場(1),遠二乘境(2)。
《解》十方世界一切諸佛,恆常讚歎西方極樂世界的菩薩們,達到了究竟圓滿的果地,而常安住於不生不滅的一切正定之中。盡虛空遍法界無處不在,無時不有,而永遠不會落入二乘的境界。
《註》
(1)(行遍道場)「道場」指一切諸佛剎土。「行遍道場」指菩薩們於諸佛國,足跡無時不在,無時不有。
(2)(遠二乘境)指永遠不會落於聲聞、辟支佛的境界裡。
阿難,我今略說,彼極樂界,所生菩薩,真實功德,悉皆如是。若廣說者,百千萬劫,不能窮盡。
《解》世尊告訴阿難:我今只是簡略介紹西方極樂世界,所往生到那裡的菩薩們真實利益功德,都是這樣的。如果細說,縱使百千萬劫,也實在說之不盡。
《解》本品是佛為我們說明,西方極樂世界諸往生者的壽量、快樂都是沒有極限,顯示極樂人民的殊勝,以及他們生活環境的美好。這是勸勉我們,要發心求生淨土,親近諸上善人。
《註》
(1)(壽樂無極)「壽樂」是壽量、快樂;「無極」是沒有極限。
佛告彌勒菩薩,諸天人等。無量壽國,聲聞菩薩,功德智慧,不可稱說。又其國土微妙,安樂,清淨若此(1)。何不力為善(2),念道之自然(3)。
《解》佛告訴彌勒菩薩及與會的大眾們,極樂世界裡的聲聞菩薩,他們的功德智慧不是我們的語言所能讚歎稱說的。他們的修學生活環境,國土的精微奇妙,安樂清淨達到如此的程度。這種殊勝莊嚴美好,也是十方諸佛世界無法相比的。
這樣美好的地方,一切眾生為什麼不努力修善,不願意求生淨土呢?如果真信發願念佛求生淨土,自然就能得生。一生到極樂世界,即恢復自性之清淨本然。由此可知,念佛就是念自性。
《註》
(1)(若此)是如此。
(2)(善)這裡是指念佛求生淨土為最善。
(3)(念道之自然)「念道」是念阿彌陀佛名號,「自然」指念佛能恢復自性清淨本然。
出入供養(1),觀經行道(2)。喜樂久習(3),才猛智慧。心不中迴(4),意無懈時。外若遲緩,內獨駛急。容容(5)虛空,適得其中(6)。中表相應(7),自然嚴整(8)。
《解》極樂世界菩薩們,能夠毫無障礙的化身現在十方世界供養一切諸佛。回來時又能合成一身供養本師阿彌陀佛。他們能透徹明瞭佛的教誨,並能把佛的教誨實踐在日常生活中。這樣長時間的熏習,自然契入如來境界,獲得法喜充滿,表現出才能勇猛。他們信心堅定不退轉,且有深信切願,勇猛精進,永無懈怠的心。
菩薩們的修行,外表顯得從容、悠閑,內心真正在用功修行。其心量如虛空一樣能包容一切。在修學上不急不緩,恰到好處,契入中道。所以能中表相應,不需安排造作,自然成就。這充分表現出極樂菩薩們的威儀自然整齊。
《註》
(1)(出入供養)「出」是飛行供養他方一切諸佛;「入」回來供養本師阿彌陀佛。
(2)(觀經行道)「觀」觀照。「觀經」是透徹明瞭佛在經中所說的一切教誨,理、事、性、相、因、果等法。「行道」是把佛說的教訓,應用在日常生活當中。
(3)(喜樂久習)「喜樂」是一門深入,法喜快樂。「久習」是長時間的熏習。
(4)(中迴)是中途退轉的意思。
(5)(容容)第一個「容」是名詞,指心量;第二個「容」是動詞,指能包容的意思。
(6)(適得其中)「適」恰到好處,「中」指中道。
(7)(中表相應)「中」是指內心,「表」是表現在外的。這是說菩薩心契中道,得於中而形於外,所以表裡一如,自然相應。
(8)(自然嚴整)「自然」是指一切法的自然規律;「嚴整」是莊嚴整齊。
檢歛(1)端直,身心潔淨,無有愛貪。志願(2)安定,無增缺減(3)。求道和正(4),不誤傾邪(5)。隨經約令(6),不敢蹉跌(7)。若於繩墨(8),咸為道慕(9)。
《解》菩薩們在日常生活中常常檢點、收歛自己的行為,時時提醒自己的行為要端正,內心要正直。所以他們所得到的是身心清淨,沒有一切煩惱習氣。菩薩們自己修行,能夠堅定這個念佛法門,絕不動搖;而對教化眾生也用這句佛號,並且知足常樂。他們在自行化他時,常能保持和平中正的心念。因此不會被一切邪知邪見的境界所迷惑。
菩薩們依照經典的教誨來約束自己的身口意三業,所以他們的思想、行為都不會違背佛的教誡。沒有絲毫失誤。依佛的教誡為準繩。他們所仰慕的就是無上菩提大道,也就是一心一意要求圓滿成佛。
《註》
(1)(檢歛)「檢」是檢點;「歛」是收歛。
(2)(志願)指上求佛道、下化眾生的心願。
(3)(無增缺減)是不增,不缺,不減。表知足常樂。
(4)(求道和正)「道」指平等心、正直心。「和」是和平、調和。「正」是中正、中道義。
(5)(不誤傾邪)「誤」迷惑的意思,「傾邪」指邪知邪見。
(6)(隨經約令)「經」指佛講的一切經典。「約」約束,「令」教誡。這是說隨順佛的經典理論教誡,約束自己的心行。
(7)(蹉跌)是失誤、違背的意思。
(8)(繩墨)準繩、規矩的意思。
(9)(道慕)「道」無上的菩提大道,「慕」仰慕。這是說對成佛的菩提大道非常仰慕。
曠無他念,無有憂思,自然無為,(1)虛空無立(2)。淡安無欲(3),作得善願(4),盡心求索。含哀慈愍(5),禮義都合。苞羅表裏(6),過度(7)解脫。
《解》極樂世界菩薩們的心胸空曠,無有妄念,沒有憂慮、牽掛。他們的行為完全是從自性中自然流露出來的,沒有一絲毫的造作。他們的心清淨像虛空一樣,一法不立。在生活上是淡泊安寧,沒有任何欲望,自在隨緣。在他們的心中只有度眾生成佛道的大願,對於這些善願,他們會盡心盡力以善巧方便來弘揚佛法,以清淨、平等的大慈悲心來普度一切眾生。
菩薩在世間度眾生,所用的方法都是適合世間的道德、人情、風範、禮俗。菩薩的智慧包羅世出世間一切事理,所以度化眾生能容通無礙,菩薩們是以學習念佛法門,一生當中得到解脫,同時又以這個法門利益一切眾生,讓眾生在這一生也得到解脫。
《註》
(1)(自然無為)就是自性清淨本然,沒有絲毫造作。
(2)(無立)指一法不立。
(3)(淡安無欲)「淡安」是淡泊安寧。「無欲」指沒有貪瞋痴等欲望。
(4)(善願)指廣度眾生的大願。
(5)(含哀慈愍)指大慈大悲的心。
(6)(苞羅表裡)「苞」同「包」。「苞羅」就是包容含攝,「表」指一切事相,「裡」指道理。
(7)(過度)是超過度脫。
自然保守(1),真真(2)潔白。志願無上,淨定安樂(3)。一旦開達明徹(4),自然中自然相(5),自然之有根本(6),自然光色參迴(7)。轉變最勝。
《解》菩薩們的自性保持不變,真如本性真正清淨潔白,他們有上求下化,至高無上的心願。所以他們心地清淨,如如不動,安然自在,能夠於一剎那間豁然開悟,明心見性。開悟之後能明瞭通達自性中所顯現的一真法界境界相。並能通達明瞭宇宙萬象的自性本體。
極樂世界的菩薩們,蒙阿彌陀佛威神的加持,自性的德能馬上顯現,自然就放出無量的光明,這些光明彼此交錯,融成一體,光色千變萬化,光中又化無數佛,諸佛又放無量光。這個光明化佛能普度十方一切眾生,從凡夫轉變成佛,這就是最殊勝的轉變。
《註》
(1)(保守)保持不變。
(2)(真真)前一個「真」指真如本性,後一個「真」是指絕對的真。
(3)(淨定安樂)指如如不動,安然自在。
(4)(一旦開達明徹)「一旦」忽然的意思。「開達」開悟通達。「明徹」明瞭透徹。
(5)(自然相)指一真法界,清淨本然。
(6)(自然之有根本)「自然」指宇宙萬物的境界事相;「根本」指自性本體。
(7)(參迴)「參」交錯的意思。「迴」是變化無窮的意思。
鬱單(1)成七寶,橫攬(2)成萬物。光精明(3)俱出。善好殊無比。著於無上下(4),洞達無邊際(5)。
《解》北俱盧洲的一切物質受用,都是自然七寶而成。在這裡引用它的自然來形容極樂世界的依正莊嚴(也是自然成就的),都是由阿彌陀佛的大願及往生到極樂世界的菩薩們清淨心自然成就。因為極樂世界的菩薩們自心清淨 (身心清淨則世界清淨),所以極樂世界一切萬物的真善美都完全顯現出來,這種善好殊勝,是十方諸佛世界所不能相比的。極樂菩薩們心清淨平等,明心見性。所以自性自然流露出圓滿究竟的智慧。對十方世界一切萬法都能洞徹通達,無有邊際。
經文到此,都是讚歎極樂世界裡的菩薩們自性真實功德。
《註》
(1)(鬱單)印度話,是北俱盧洲的別稱(名)。
(2)(橫攬)「橫」指十方,「攬」是收羅的意思。
(3)(光精明)「光」光明,「精」精妙,「明」明淨。「光精明」就是真善美。
(4)(著於無上下)「著」(音住)明顯。「無上下」指平等法。這句就是指明心見性。
(5)(洞達無邊際)「洞達」是洞徹通達,「無邊際」是沒有邊際。
宜各勤精進,努力自求之。必得超絕(1)去,往生無量清淨阿彌陀佛國。橫截於五趣(2),惡道自閉塞。無極之勝道(3),易往而無人。其國不逆違,自然(4)所牽隨。
《解》佛勉勵我們每一個人都應該勤奮精進,努力的求往生。只要我們肯努力求取,必定能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往生淨土之後,親近阿彌陀佛,必然橫超六道,惡道自然就閉塞了。
極樂世界這麼好,往生也不難,卻沒有人想去。極樂世界很容易往生,為什麼沒人想去呢?只因眾生被無始劫以來的惡習、煩惱種種障礙所牽,所以不能生起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大願。
《註》
(1)(超絕)超脫輪迴,絕斷生死。
(2)(橫截)橫超。(五趣)指六道輪迴。
(3)(無極之勝道)指念佛往生不退成佛之道。
(4)(自然)「自然」指與生俱來的惡習。
捐志(1)若虛空,勤行求道德(2),可得極長生,壽樂無有極。何為著世事,譊譊(3)憂無常。
《解》我們應當捨棄世間的一切,放下身心世界,像虛空一樣一法不立。心裡一心一意念佛,只求往生極樂世界不退成佛。往生淨土後,壽命與快樂都同佛一樣無有窮際,既然往生能得如此無比殊勝的利益,為什麼我們還要貪著世間的名聞利養、五欲六塵呢?這些都是無常的,何必繼續操心憂慮呢!
《註》
(1)(捐志)捨棄對於世間的欲望追求。
(2)(道德)「道」指持名念佛之因,「德」指往生淨土之果。
(3)(譊譊)是爭競喧嘩的態度。
《解》從這一品開始,世尊為我們說明娑婆世界的狀況。眾生業障習氣深重,三毒熾盛,沉淪六道,苦不堪言。所以佛勉勵曉諭我們要厭離苦趣,止惡行善。策勵我們精進行道,求生淨土。
《註》
(1)(勸諭)勸勉曉諭。(策進)策勵精進。
世人共爭不急之務,於此劇惡極苦(1)之中,勤身營務(2),以自給濟。尊卑、貧富、少長、男女,累念積慮(3),為心走使(4)。
《解》世間人受到妄心的驅使,都在爭著做無關緊要的事。而對於生死、出三界的大事卻不關心。因此,在這劇惡極苦的世間,自身勤勞的去經營造作,忙忙碌碌,無非是為了滿足自己的欲望。無論尊卑、貧富、少長、男女,各階層的人,都是受到妄心的驅使,每天都在千方百計的謀算,起心動念、一切造作,多半都是損人利己。
《註》
(1)(劇惡極苦)「劇惡」指十惡業,「極苦」是五濁惡世的苦報。
(2)(勤身營務)「勤身」自身勤勞,「營務」經營造作。
(3)(累念積慮)「累念」思憶過去,「積慮」憂慮未來。
(4)(為心走使)受到妄心的驅使。
無田憂田,無宅憂宅,眷屬財物,有無同憂。有一少一,思欲齊等。適小具有,又憂非常(1),水火盜賊,怨家債主,焚漂劫奪,消散磨滅(2)。
《解》一切眾生對於田宅眷屬財物,沒有的時候,想爭取;擁有之後又害怕失去。有了這樣,又覺得少了那一樣,總想跟別人看齊相等。剛剛擁有了一些,又擔憂有意外的災難,比如水災的漂流、火災的焚燒、盜賊的劫奪、怨家的消散、債主的磨滅。
註》
(1)(又憂非常)「非常」指突然發生的意外災害。
(2)(磨滅)消滅。折磨身心,財物盡失,蕩然無餘。
心慳意固(1),無能縱捨(2),命終棄捐,莫誰隨者。貧富同然,憂苦萬端。
《解》眾生慳吝的心非常頑固,對於擁有的一切都放不下、捨不得。但是到了命終的時候,全部都得捨去,沒有一樣能帶走的。這種現象,不管貴賤、貧富都一樣,大家都有無盡的憂慮苦惱。
《註》
(1)(心慳意固)「慳」慳貪吝嗇,「固」是固執。
(2)(無能縱捨)就是放不下、捨不得。
世間人民,父子兄弟夫婦親屬,當相敬愛,無相憎嫉,有無相通(1),無得貪惜。言色常和,莫相違戾(2)。或時心諍(3),有所恚怒,後世轉劇,至成大怨。世間之事,更相患害,雖不臨時,應急想破。
《解》世間人民,父子兄弟夫婦親屬,應當互相尊敬愛護,不可彼此憎恨嫉妒。在物質和精神生活上,應當互相幫助安慰。受者無得貪多,施者無得慳惜。言語態度要常常保持寬厚溫和,不可以互相違背凶狠。偶爾心裡有意見,有所瞋恚忿怒,這種情況,累積越來越嚴重。往往從小怨恨變成大仇恨。世間的事情就是以此為患害。雖然果報還沒有現前,應該趕緊想辦法來化解。
《註》
(1)(有無相通)「有無」指財物上的有無,「相通」指互相幫助。
(2)(違戾)「違」違背,「戾」凶狠。
(3)(心諍)心裡有意見,不能忍讓。
人在愛欲之中,獨生獨死,獨去獨來,苦樂自當,無有代者。善惡變化,追逐所生(1),道路不同,會見無期。何不於強健時,努力修善,欲何待乎?
《解》人在娑婆世界死生,就是因為愛欲太重,在六道輪迴裡,自己造的業必定自己承受果報。每個人造的業都不一樣。業不同,受的報也就不同。所以無論出生在那一道,都是獨生獨死,獨去獨來,沒有作伴的。不但如此,自己造業,自己承受苦樂的果報,也是沒有人能代替你的。
而且眾生善惡的念頭轉變也很快,善惡業因追隨生命而招感果報。一旦墮入了輪迴,因為各人道路不同,再想遇到是很不容易的。縱然遇到了,彼此已經是改頭換面,再也不會相識。所以釋迦佛勸勉世人,為什麼不在身體強健的時候,努力斷惡修善,念佛求生淨土,還要等待什麼呢?
《註》
(1)(追逐所生)指所生之處果報追隨不捨,隨著善惡業因,感得善惡果報。「逐」是追從。
世人善惡自不能見,吉凶禍福,競各作之,身愚神闇(1),轉受餘教(2),顛倒相續,無常根本(3)。蒙冥抵突(4),不信經法。心無遠慮,各欲快意。迷於瞋恚,貪於財色,終不休止,哀哉可傷。
《解》世人對於什麼是善,什麼是惡,他沒有能力分辨,對「作善必得吉慶、福報;作惡必得凶災、殃禍」這個道理與事實真相迷惑不信,於是天天競爭造惡。這種造惡業的根本原因,就是自己身心愚昧、精神昏暗,沒有智慧,對於邪正辨別不清楚。不能正信因果,入於正道;對外道邪說反而容易信奉。如此顛倒相續不斷,輪迴生死,無有了期。
他們所以這樣糊塗固執,是因為不能相信經法,不接受佛菩薩的教誨,沒有長遠的考慮,只圖眼前的快樂,一時稱心如意。這種情況是由於迷惑於瞋恚,貪著於財色,而不停止的造作惡業。佛對於這些因果循環看得很清楚,所以為世人感嘆悲傷。
《註》
(1)(身愚神闇)「身愚」是自身愚昧,造作惡業。「神闇」精神昏暗,沒有智慧。
(2)(轉受餘教)「餘教」是指不能即生了脫生死問題的教法。
(3)(無常根本)「無常」是指六道輪迴。「根本」是由貪瞋痴造作十惡業。
(4)(蒙冥抵突)「蒙冥」是糊塗不清醒。「抵突」是抵觸衝突。
先人不善(1),不識道德,無有語(2)者,殊無怪也。死生之趣,善惡之道,都不之信,謂無有是。
《解》過去的前輩們,他們沒有遇到佛法,不明瞭宇宙人生的真相,因而造作了許多惡業。他們不認識佛法,不曉得學佛,也沒有善知識開導他們,像這種情況是不能責怪的。可是有一種人,有緣見聞佛法,但對於六道輪迴、善惡因果報應等事實,他不相信,認為根本沒有這回事,所以才會造作惡業。
《註》
(1)(先人不善)指過去的祖先們不認識佛法。「先人」是過去的祖先們。「不善」就是知見不正,不明因果理事,以致造作許多惡業。
(2)(語〉(音玉)告訴、告誡。
更相瞻視,且自見之,或父哭子,或子哭父,兄弟夫婦,更相哭泣,一死一生,迭相顧戀(1)。憂愛結縛(2),無有解時。思想恩好,不離情欲。不能深思熟計,專精行道,年壽旋盡(3),無可奈何。惑道者眾,悟道者少。各懷殺毒,惡氣冥冥(4),為妄興事,違逆天地(5),恣意罪極,頓奪其壽,下入惡道,無有出期。
《解》像上面所講的,只要仔細觀察世間眾生生離死別的現象,就不難見到。當人臨終時,或父哭子,或子哭父,兄弟夫婦更相哭泣。彼此互相眷戀,都放不下。這些都是生離死別的痛苦悲傷,這是因為憂愛就像繩子一樣捆綁著,沒有解脫的時候。而世人卻不知道這種恩好情欲都是六道生死的苦本。對於這種狀況,如果不能深入思考,好好計劃,然後決定一生所修的法門,一門深入,求生淨土,要是到了壽命終了時,就無可奈何了。
對於這樣的道理與事實,迷惑的人太多,覺悟的人很少,因此造作種種惡業。所以世間充滿邪惡之氣,昏暗不明。這些都是由貪瞋痴而造惡業引起的,違背了天地鬼神的善意與自己的自性天良,肆無忌憚的造罪,真是到了罪大惡極的地步,所以天地鬼神必然奪其壽命。死後的果報決定是在惡道,沒有出頭的時期。
《註》
(1)(迭相顧戀)「迭」交換的意思。迭相顧戀就是彼此互相顧戀不捨。
(2)(憂愛結縛)「結」心裡有牽掛;「縛」就是用繩子綁著;「憂愛結縛」,憂和愛這個牽掛就像繩子一樣把人捆綁著。
3)(旋盡)立即終了。
(4)(惡氣冥冥)「惡氣」邪惡的氣氛;「冥冥」指昏暗不明。
(5)(違逆天地)「天地」指天地鬼神,亦代表本性;違逆天地即是違背了自性天良。
若曹(1)當熟思計,遠離眾惡,擇其善者,勤而行之。愛欲榮華,不可常保,皆當別離,無可樂者。當勤精進,生安樂國(2),智慧明達,功德殊勝。勿得隨心所欲,虧負經戒(3),在人後也。
《解》佛對著與會的大眾說:你們大家應當好好思考、計劃,要遠離眾惡,選擇善好的,努力精進奉行。當知世間的愛欲榮華,都是不可長久保持的,都會別離的,實在不能讓人得到真正的快樂。你們應當勤奮精進念佛,求生極樂世界。一旦生到極樂世界,就能得到智慧明達,成就殊勝功德。
佛最後勸勉大家,不要隨著自己貪瞋痴的欲望,為所欲為,虧負了佛在經典中的教誡,錯失了往生不退成佛的機會。就是將來再遇到這個法門而求生,也已經落在別人的後面了。
《註》
(1)(若曹)這是漢朝時候的術語,是「你們大家」的意思。
(2)(安樂國)指極樂世界。
(3)(虧負經戒)「虧」是不圓滿,「負」是辜負。通指解行虧缺,辜負佛在經戒中的教誨。
《解》這一品是彌勒菩薩聽佛的教誨之後,心開意解,對世尊所講的道理都明瞭。所以品題為心得開明。
《註》
(1)(開明)開解明瞭。
彌勒白言,佛語教戒,甚深甚善,皆蒙慈恩解脫憂苦。佛為法王(1),尊超群聖(2)。 光明徹照,洞達無極。普為一切天人之師。今得值佛,復聞無量壽聲(3),靡(4)不歡喜,心得開明。
《解》彌勒菩薩向佛說:佛所說的教誡,道理很深,方法非常善巧。一切眾生都蒙佛的慈悲恩惠,得到解脫三界六道的痛苦。佛為法王,智德慈悲超過一切聖人,最尊最上。佛的光明智慧徹照十方,沒有極限,所以普遍為一切天人的導師。
彌勒菩薩非常慶幸今天能夠遇到佛,又能聽到阿彌陀佛的名號,得聞《無量壽經》。能使大眾心開意解,明瞭自性本具佛智。所以與會大眾沒有一個不歡喜的。
《註》
(1)(法王)「王」是自主、自在的意思。佛在一切法中得大自在,所以稱法王。
(2)(尊超群聖)「群聖」是小乘初果以上,大乘圓教初地以上的諸大聖人。佛為九法界的導師,超越一切的聖人,而為至尊。
(3)(無量壽聲)阿彌陀佛名號。又指此《無量壽經》。
(4)(靡)無。
佛告彌勒,敬於佛者,是為大善。實當念佛。截斷狐疑。拔諸愛欲,杜眾惡源。遊步三界。無所罣礙。開示正道,度未度者。
《解》佛對彌勒菩薩說:恭敬佛的人,皆是有大善根的人。應當老實念佛,斷除疑惑心,拔除對名聞利養、五欲六塵的貪著。杜絕貪瞋痴等一切不善心、嫉妒心、驕慢心、吾我心、誑妄心、輕人心、慢人心、邪見心、貢高心及種種罪惡的根源。雖然遊化三界,卻無所牽掛、無所障礙。為眾生演說成佛的道理及方法,度化那些還沒有覺悟的眾生。
若曹當知十方人民,永劫以來,輾轉五道,憂苦不絕。生時苦痛,老亦苦痛,病極苦痛,死極苦痛,惡臭不淨,無可樂者。宜自決斷(1)。洗除心垢。言行忠信(2),表裏相應。人能自度,轉相拯濟。
《解》佛說:你們應當知道,十方世界的人民,從久遠劫以來,輾轉六道,沉淪生死,憂苦不絕。佛在此又略舉出幾種苦,生時苦痛,老了也苦痛,病時最為苦痛,死時極為苦痛。而且身體臭惡不淨。無樂可言。這些都是眼前的事實真相。佛在此又勸勉大家,應該自己堅決果斷,洗除心中的污垢,言語行為要忠誠守信,表裡如一。這樣的人必定能夠自行度脫,也能輾轉互相拯濟,勸人斷惡修善。
《註》
(1)(決斷)堅決果斷。
(2)(忠信)「忠」是盡職盡責,「信」是講信用。
至心求願,積累善本。雖一世精進勤苦,須臾閒耳。後生無量壽國,快樂無極。永拔生死之本,無復苦惱之患。壽千萬劫(1),自在隨意。
《解》一心求願往生淨土,積功累德,斷惡修善。雖一生一世精進勤苦的修行,只不過是很短暫的時間而已。將來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可以得到無窮無盡的快樂,並且永遠脫離輪迴,不再有憂苦煩惱的禍患。壽命無量,一切受用,自行化他,修行證果,都隨意自在。
《註》
(1)(壽千萬劫)在此表示無量壽。
宜各精進,求心所願。無得疑悔,自為過咎(1)。生彼邊地(2),七寶城中,於五百歲受諸厄也。
《解》 佛勸我們,要各自努力精進專修,求心所願,往生淨土。不得懷疑反悔。有疑悔是自己的過失。將來往生到極樂世界的邊地城中。在五百年(指人間的五百年)之內,見不到佛、聽不到佛法,這是他們所受的苦難。
《註》
(1)(過咎)過失。
(2)(邊地)即下文所說的邊地疑城。
彌勒白言。受佛明誨,專精修學,如教奉行,不敢有疑。
《解》彌勒菩薩向佛說:今天接受佛明白的教誨,決定專精修學,如教奉行,發願往生彌陀淨土。對佛的教誨不敢有疑。
《解》這一品是世尊苦口婆心教誡我們,勸導我們要明瞭世間一切事實真相,認清現實環境。要斷惡修善,才能離苦得樂。
《註》
(1)(濁世)五濁惡世。
(2)(惡苦)「惡」五惡,「苦」是五痛五燒。
佛告彌勒,汝等能於此世,端心正意,不為眾惡,甚為大德。所以者何,十方世界,善多惡少,易可開化。唯此五惡世間,最為劇苦。我今於此作佛,教化群生,令捨五惡(1)、去五痛(2)、離五燒(3)。降化其意,令持五善(4),獲其福德。
《解》佛告訴彌勒菩薩說:你們能在這個五濁惡世正心誠意,不造作種種惡業,可以稱為大德。為什麼呢?因為十方諸佛世界善多惡少,容易開導教化。唯有此處五惡世間最為劇苦。我現今在此示現作佛,教化一切眾生,令他們捨掉五惡,除去五痛,永離五燒,降伏轉化眾生的貪瞋痴等一切的惡念。教他們受持五善(五戒),教他們如何獲得福德。
《註》
(1)(五惡)殺、盜、婬、妄、酒。
(2)(五痛)是花報。即現前在世間所受的苦痛及所遭受的苦難。
(3)(五燒)是果報。在此指鬼、畜、地獄三惡道的苦報。
(4)(五善)即是五戒:不殺生、不偷盜、不邪婬、不妄語、不飲酒。
何等為五:其一者,世間諸眾生類,欲為眾惡,強者伏弱,轉相冸賊(1)。殘害殺傷,迭相吞噉(2)。不知為善(3),後受殃罰。故有窮乞、孤獨(4)、聾盲、瘖啞(5)、痴惡(6)、尪狂(7),皆因前世不信道德,不肯為善。
《解》以下佛為我們詳細說明五惡、五痛、五燒。是哪五種呢?第一是殺生惡。世間的一切眾生,為了滿足自己的欲望而造作種種惡業。強大的欺負弱小的,所謂弱肉強食,這都是因為不知道作善。造作惡業的後果就一定要受到災殃的懲罰。所以世間就有貧窮乞丐、孤獨、聾盲、瘖啞、痴惡、尪狂。這都是因為前世不信因果,造作惡業的報應,不肯戒殺、放生、吃素、勸善、護生的緣故。
《註》
(1)(轉相剋賊)「轉相」互相,「剋」牽制,「賊」殺害。「轉相剋賊」是互相牽制,彼此殺害。
(2)(迭相吞噉)「迭相」互相;「噉」吃。
(3)(為善)此指戒殺放生、素食、勸善護生。
(4)(孤獨)年少失去父母稱孤,年老失去子女稱獨。
(5)(瘖啞)指啞巴。
(6)(痴惡)「痴」白痴,「惡」醜陋。
(7)(尪狂)「尪」是跛腳,「狂」是精神分裂症。其有尊貴(1)、豪富(2)、賢明(3)、長者、智勇、才達(4),皆由宿世慈孝,修善積德所致。
《解》世間也有尊貴、豪富、賢明、智勇、才達的人,這都是由於過去世中行慈盡孝、修善積德所感得的善果。
《註》
(1)(尊貴)指有崇高地位,受社會大眾尊敬的人。
(2)(豪富)指富有財寶的人。
(3)(賢明)有道德、有智慧的人。
(4)(智勇才達)智慧勇猛,才藝通達的人。
世間有此目前現事。壽終之後,入其幽冥(1),轉生受身,改形易道。故有泥犁、禽獸、蜎飛蠕動之屬。譬如世法牢獄,劇苦極刑,魂神命精(2),隨罪趣向。所受壽命,或長或短,相從共生,更相報償。殃惡未盡,終不得離。輾轉其中,累劫難出,難得解脫,痛不可言。
《解》世間有這些眼前能看到的殺惡及現世報,所以當他壽終之後,自然墮入三惡道,隨著自己的業力受身;改變自己的身形,從人身變成惡道身形。所以有地獄、禽獸、蜎飛蠕動各個不同種類的身形。這就如同世間的牢獄一樣,受到劇苦極刑的懲罰。他的魂神命精,隨自己所造的罪業到三惡道去受苦。所受的壽命有長有短。
過去的冤家債主互相追隨,世世同生一處,更將前世的怨仇債務,一一報償。所受的殃惡如果沒有報盡,終究不能脫離。必定輾轉在三惡道中難得出離,難得解脫。這種痛苦不是用言語所能形容的。
《註》
(1)(幽冥)指三惡道。
(2)(魂神命精)就是世人所說的靈魂,佛法中講的神識。
天地之間(1),自然有是,雖不即時暴應(2),善惡會當歸之。
《解》天地之間,因果之事自然如影隨形,必然有如是的報應。雖然不即時報應,但善惡因果報應,真實不虛。因緣會合時,必受其報。
《註》
(1)(天地之間)三界六道輪迴之內。
(2)(暴應)「暴」指猛急突然之義;「應」是報應。
其二者,世間人民,不順法度(1),奢婬(2)驕縱,任心自恣(3)。居上不明,在位不正。陷人冤枉,損害忠良。心口各異,機偽(4)多端。尊卑中外(5),更相欺誑。瞋恚愚痴,欲自厚己。欲貪多有,利害勝負,結忿成讎。破家亡身,不顧前後。
《解》其二者,是指偷盜惡。世間人民,不依法律規度,過分的驕慢、奢侈放縱,隨著自己的貪欲為所欲為。居上的領導人,利用權勢,貪贓枉法,損人利己,禍國殃民。在位不能正己之身,誣陷冤枉,損害忠良。阿諛取榮,心口不一。投機取巧,詭詐虛偽。
不論長輩晚輩,自己一家人還是外人,都彼此互相欺誑。瞋恚愚痴,助長貪心,吸取他財,希望自己貪多擁有。因此便會產生利害衝突,互相爭奪。於是結忿成仇,甚至家破人亡。這樣的人,不明白前因後果報應的道理和事實真相。
《註》
(1)(法度)「法」是法律,「度」是法制,常規。
(2)(奢婬)「奢」是奢侈,「婬」事情做得太過分。
(3)(恣)放任縱欲。
(4)(機偽)是機心詭詐。
(5)(中外)「中」是自己一家人,「外」是外人。
富有慳惜,不肯施與。愛保貪重,心勞身苦。如是至竟,無一隨者。善惡禍福,追命所生。或在樂處(1),或入苦毒(2)。又或見善憎謗,不思慕及(3)。常懷盜心,悕望(4)他利。用自供給,消散復取。
《解》世間有一類富有的人,但是他們慳貪吝惜自己的財物,不肯把財物施捨與人。愛欲牢固,貪心深重,終身保護自己的財物。就這樣直至壽命終盡的時候,他的財物沒有一樣能帶得走,唯有一生所造善惡禍福的業力,支配著他去六道輪迴。這一生作善得福,來世必至樂處;這一生作惡得禍,來世必遭苦毒。
又或見人行善,反生憎惡、誹謗,沒有敬慕仿效之心。如是之人,常懷侵奪之心,希望奪取不義之財供自己受用。受用完了,又復重造盜惡。
《註》
(1)(樂處)指三善道。
(2)(苦毒)是痛苦的報應,指三惡道。
(3)(慕及)是敬慕仿效的意思。
(4)(悕望)同「希望」。
神明冸識(1),終入惡道。自有三塗,無量苦惱,輾轉其中,累劫難出,痛不可言。
《解》造作這麼多罪業的人,天神(俱生神)記錄善惡,送交閻羅王。又在他的阿賴耶識裡也記錄他所犯的罪行。命終之後一定墮入三惡道,自然有三途的苦報,無量苦惱。這樣輾轉在三途之中,累劫難得出離,這種痛苦是無法用言語來表達的。
《註》
(1)(神明剋識)「神明」在此指阿賴耶識。「剋」是一定,「識」是記錄的意思。
其三者,世間人民,相因寄生(1),壽命幾何。不良之人,身心不正,常懷邪惡,常念婬佚(2)。煩滿胸中(3),邪態外逸。費損家財,事為非法。所當求者,而不肯為。
《解》第三段講婬欲惡。世間人民由於相互之間的業因而生於世,壽命能有多長。不良之人,身心不正,常懷邪惡、狠毒、不善之心。常沉溺於婬欲放蕩、煩惱欲望,邪婬放蕩之態流露於外表。耗費損失家中財產,來造作婬欲之事。所應當追求的正業,反而不肯去做。
《註》
(1)(相因寄生)指眾生由於相互間之業因而出生於世。
(2)(婬佚)「婬」是邪婬,「佚」放蕩。
(3)(煩滿胸中)是指欲火內燒,胸熱心狂。
又或交結(1)聚會,興兵相伐。攻劫殺戮(2),強奪迫脅(3)。歸給妻子,極身作樂。眾共憎厭,患而苦之。
《解》或是勾結惡友,聚集邪眾,興兵相爭,互相攻伐。侵掠殺戮,武力迫脅。公然劫取,造作種種惡行。用來取悅妻子。縱情於聲色,極身作樂。因此,社會群眾對他憎惡討厭,為此遭受災禍和無邊的痛苦。這是說他的現世報。
《註》
(1)(交結)是勾結。
(2)(殺戮)此處指以槍矛武器殺人。「戮」以尖銳之物相刺叫戮。
(3)(迫脅)指以威力來恐嚇強迫。
如是之惡,著(1)於人鬼。神明記識,自入三塗。無量苦惱,輾轉其中。累劫難出,痛不可言。
《解》這種惡人,後世的人和天地鬼神都明顯的知道他的惡行。並且阿賴耶識裡收藏了惡業的種子,天神也記錄下他的罪行。命終之後自然墮入三途受無量苦惱。這樣輾轉在三途之中,累劫難得出離。這種痛苦是無法用言語來形容的。
《註》
(1)(著)昭著。
其四者,世間人民,不念修善,兩舌、惡口、妄言、綺語。憎嫉善人,敗壞賢明,不孝父母,輕慢師長,朋友無信,難得誠實。
《解》第四段講妄語惡。世間人民由於不明瞭宇宙人生的真相,迷於名利而不能念及修善積德。造作兩舌,煽動離間,搬弄是非,言詞粗野,惱他人心。存心欺誑,口出不實之言。還有善用花言巧語,誘人惡作的一類綺語。
他們憎恨、嫉妒善人好事。專幹破壞好人好事,欺騙世人,對於賢明的人失去信心。他們不孝父母,對自己的老師輕視驕慢。對朋友不講信用,難得見到他有誠實。
尊貴自大,謂己有道。橫行威勢,侵易于人,欲人畏敬,不自慚懼。
《解》由於他很會運用欺騙的手段,能令他人相信,便妄自尊貴自大,稱說自己有道。若是未得聖道,說自己得聖道,那是大妄語,要受極大的苦報,因為他誤導許多眾生步入邪途。
再看他仗勢欺人,橫行霸道。欲令大眾俯首聽命,唯我獨尊,天天造作惡業而不知慚愧,不知自戒恐懼。
難可降化,常懷驕慢。賴其前世,福德營護,今世為惡,福德盡滅,壽命終盡,諸惡繞歸。
《解》佛說這樣的惡人,習染太重,難於教化降伏。他的驕慢習氣不改,他能橫行一時,皆因他前世所修的多福保護他不敗。但今世為惡,宿世的善果享盡了,善神遠離,所以他在壽命終盡時,惡業現前,有意想不到的災難。
又其名籍(1),記在神明。殃咎牽引,無從捨離。但得前行,入于火鑊,身心摧碎,神形苦極,當斯之時,悔復何及。
《解》神明將惡人的罪行,都記載在他的個人檔案裡。惡業牽引,鬼神鑑察,帶著罪人,他就無法逃脫,只有跟著鬼神前往獄火油鼎之中,身心(形體和精神)遭受到摧毀破碎之劇苦。當此之時,後悔莫及了。
《註》
(1)(名籍)就是個人的資料檔案。
其五者,世間人民,徙倚懈怠,不肯作善。治身修業,父母教誨,違戾反逆,譬如怨家,不如無子,負恩違義,無有報償。
《解》這是第五段,古人有兩種講法,一說是飲酒惡,一說是意業(貪瞋痴)三惡。足見此一品經義,確實具足五戒十善之意。
這一節經文是說:世間不善的人,心無主見,凡事猶豫、放逸、懶惰,唯圖苟安,自私自利,不肯修身行善,不務正業。不聽從父母的教誨,違背、狠暴的態度,經常加之於父母,父母有子猶如冤家,所以說不如無子。如是惡子,忘恩負義,對父母全無報答之心。
放恣、遊散、耽酒、嗜美、魯扈、抵突。不識人情,無義無禮,不可諫曉。六親眷屬,資用有無,不能憂念。不惟父母之恩,不存師友之義。
《解》 這樣的惡人,每天只是放蕩自縱、遊樂散漫、好酒貪杯、愛食美味,取奪過度、貪而無厭、態度愚狂。由於無知故敢作惡,因此不識人情,無義無禮,無法勸導。他對於他的家親眷屬們,日常所需的生活必需品,如柴米油鹽等,全然不顧。對於父母之恩,師友之義,悍然不顧,無動於衷。
意念身口,曾無一善。不信諸佛經法,不信生死善惡。欲害真人,鬥亂僧眾。愚痴蒙昧,自為智慧。不知生所從來,死所趣向。不仁不順,希望長生。
《解》如是惡人,心常念惡,口常言惡,身常作惡,未曾作過一件善事。他們不信佛菩薩的教誨,不信生死輪迴,善惡報應的道理和事實都不相信。常懷惡意向著那些有修有證的真人,或是社會賢達之士。對於和合、如法修學佛道的出家人,他運用綺語、兩舌為手段離間之,使僧眾不和,不能如法修學,名為破和合僧。這些作惡的人,真正是愚痴無知,反而自以為比別人有智慧,可憐可憫。
正因為愚痴之極,不信三世因果,所以他不知道這一生從何而來,更不知死了以後往那裡去。在生唯知自私自利,不知利他,故待人接物不仁不順,還夢想著希望長生。
慈心教誨,而不肯信。苦口與語,無益其人。心中閉塞,意不開解。大命將終,悔懼交至。不豫修善,臨時乃悔。悔之於後,將何及乎。
《解》這一類愚痴行惡的人,他們心中閉塞,雖然聽了善友的良言,心裡不能體會開解,這真是蒙昧無知,實為人生之巨痛。人生在世,如不能在有生之年,預先修善。將來當他們在臨命終時,地獄、鬼、畜境界現前,此時恐懼生悔,但為時已晚,後悔莫及。
天地之間,五道分明。善惡報應,禍福相承。身自當之,無誰代者。
《解》從此以下三小段經文,是佛陀為我們總結前面所說的五惡、五痛、五燒的恐怖。佛說:天地之間,五道(天道、人道、畜生道、餓鬼道、地獄道)分得明明白白。這是說明宇宙間的有情眾生,總說有此五大類別。(也有說六道的,就是在天道裡又分出一類叫做阿修羅。所以五道跟六道的內容完全相同)。其中的苦樂善惡,人人可見,如是業因,如是果報,絲毫不爽。有施必有報,有感必有應。
故我們現前所受的禍福,皆是過去生中所造業因的報應。人生在世,所造之業,總是善惡夾雜。當受報時,有先樂後苦,有先苦後樂;苦樂相承,禍福相倚。作善得福,造惡得禍,都是自作自受,任何人都無法代替得的。
善人行善,從樂入樂,從明入明。惡人行惡,從苦入苦,從冥入冥。誰能知者,獨佛知耳。
《解》佛說前世行善積善的善人,今世生尊貴家,一生享富貴長壽,事業順利成功,這是從樂入樂。他又能樂善好施,多修福慧,念佛往生淨土,則是從明入明。
如果惡人又造惡業,再種惡因,必得惡報,則是從苦入苦。又因為他愚昧無知,不信正法,不作善事,是為冥。倘苦多造惡業,死後墮入惡道,豈不是從苦入苦,從冥入冥啊!五道輪迴的道理與事實真相,古代印度宗教家皆能知其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此事唯有釋迦佛獨知其根源。
教語開示,信行者少。生死不休,惡道不絕。如是世人,難可具盡。故有自然三塗,無量苦惱,輾轉其中。世世累劫,無有出期,難得解脫,痛不可言。
《解》佛陀清淨、平等、慈悲,憫憐世人,出現世間,教化眾生。為大眾說明宇宙人生的真實事相,教人如何處世待人接物之道。奈何眾生愚痴,信仰奉行的人很少。是故世間眾生,因為不信佛的教誨,作惡不斷,所以生死輪迴永無休止。惡道的苦報也不會斷絕。世人之愚昧無知胡作妄為,果報之慘,真是語言難盡。
又因業感所現,故有自然三途,無量苦惱,輾轉其中受其報應。生死死生,無量劫裡無有出期,很難解脫,痛不可言。這就是說的五燒。
如是五惡、五痛、五燒,譬如大火,焚燒人身。若能自於其中一心制意。端身正念,言行相副。所作至誠,獨作諸善,不為眾惡。身獨度脫,獲其福德。可得長壽,泥洹之道,是為五大善也。
《解》佛在此末後一段,普勸我們改過修善。五惡是造作惡因,五痛是現世花報,五燒是三途的果報。大火燒身是比喻五燒。佛說:如果有人能於五痛五燒之中,專心一志,克制自己貪瞋痴三惡。又能言行一致,誠實不欺,諸惡莫作,眾善奉行。如是之人,必能得福,度脫生死;現世可得長壽,將來依念佛、往生、不退成佛,才是真實的五大善啊!
佛在這一品經中,教人要深明善惡果報。淨宗的帶業往生,只限宿業,而決非現前所造之業。《涅槃經》說,「廣額屠兒,放下屠刀,立地成佛。」故知成佛,必須放下屠刀(比喻不再造惡業)。修淨土者,若一面念佛,一面作惡,決定不能往生。
《解》這一品,世尊再一次為我們顯示惡因惡報,是我們應該警覺、戒畏的。最後勸勉我們要端正身心,不忘修學功夫。
佛告彌勒,吾語汝等,如是五惡、五痛、五燒,輾轉相生。敢有犯此,當歷惡趣。
《解》佛告訴彌勒菩薩及與會的大眾。前面所說的五惡、五痛、五燒的苦報。因果報應輾轉相生,因結果,果生因,循環無有了期,愈往後愈痛苦。佛在這裡特別警惕我們,如果眾生敢犯此五惡,將來必定墮入惡道,長劫受苦,很難出離。
或其今世,先被(1)病殃,死生不得,示眾見之。或於壽終,入三惡道,愁痛酷毒(2),自相燋然(3)。
《解》由於過去造作五惡,所以現世就遭受病苦災殃。病苦讓他求生不得,求死不能,並且讓大家都能見到這種現象(使那些警覺性高的人,看到這些現象,知道造惡後果的可怕,以後便不敢再造)。這是現的花報。這種人死後,決定墮入三惡道,遭受愁痛酷毒,自相燋然的惡報。這是墮三途受五燒的報應。
《註》
(1)(被)同「披」,遭受的意思。
(2)(愁痛)憂悲苦惱。(酷毒)殘酷狠毒。
(3)(自相燋然)是受自己的業力所感,內心的貪瞋痴三毒之火熾盛燃燒。
共其怨家,更相殺傷。從小微起,成大困劇(1)。皆由貪著財色,不肯施惠。各欲自快,無復曲直(2)。痴欲所迫,厚己爭利。富貴榮華,當時快意。不能忍辱,不務修善。威勢無幾,隨以磨滅(3)。
《解》 三途報了之後,宿世的冤家債主因緣聚會時,討債、還債互相殘害殺傷。這一切怨恨往往是由微不足道的業因,由於痴惡而演變成大困劇。這都是貪欲執著名聞利養、五欲六塵,不肯布施,只貪圖自己的享樂,不理會是非曲直。這都是無明愚痴,貪瞋欲求所迫而造作成為重罪。人們總希望自己佔盡便宜,拼命在爭奪,所得到的榮華富貴只是一時快樂而已。為了眼前的小利,不能修忍辱,不知道繼續修善。雖然過去有修福積善,得到眼前的富貴威勢,若不修善,他的福報就會隨著惡業而消失磨滅。
《註》
(1)(困劇)「困」是無法擺脫的困苦,「劇」是劇烈的報復。
(2)(曲直)也就是有理和無理,是與非。「曲」指不合理。
(3)(磨滅)就是消滅。
天道施張(1),自然糾舉(2)。煢煢忪忪(3),當入其中。古今有是,痛哉可傷。
《解》因果循環定律的運行是一種自然現象。所種的因,必有果報,這不是有人主宰的。如果造惡深重,則轉眼現前,就顯得驚惶失措,無依無靠,心中不安,這種人決定隨業墮入三惡道受苦報。這個因果循環報應的定律,從古至今都是這樣,諸佛菩薩看到這種三途苦痛,非常悲傷,但無可奈何。因果報應皆是自作自受,佛菩薩雖然大慈大悲,也是沒有辦法代替眾生受苦的。
《註》
(1)(天道)是自然之理。(施張)指運行。
(2)(糾舉)糾正檢舉。
(3)(煢煢)指孤獨無依。(忪忪)驚惶失措。
汝等得佛經語,熟思惟之。各自端守(1),終身不怠。尊聖敬善,仁慈博愛(2)。當求度世,拔斷生死眾惡之本。當離三塗,憂怖苦痛之道。
《解》佛說,你們已經得到了佛的教誨,就應當深入的思惟體會,各自端身正意的依教奉行,終身都不能懈怠。應當尊重聖賢,敬重善知識,尊師重道。以仁慈博愛對待一切眾生。更應願求脫離生死輪迴的方法,拔斷六道生死眾惡的根本—貪著五欲六塵及妄想、分別等煩惱。這樣就能離開三途的苦惱及憂怖苦痛的六道輪迴。
《註》
(1)(端守)指恭敬的接受佛的教誨,並依教奉行。
(2)(博愛)是廣泛平等慈愛一切眾生。
若曹作善,云何第一。當自端心,當自端身。耳目口鼻,皆當自端。身心淨潔,與善相應。勿隨嗜欲,不犯諸惡。言色當和,身行當專。動作瞻視,安定徐為。
《解》你們大家行善,什麼是首要的呢?第一應當保持清淨心,身行要具足威儀,耳目口鼻,皆當遵守佛的教導,精進奉行,力求自端,做到身心淨潔,與善相應。絕對不能隨著自己的煩惱、習氣再犯諸惡。應當遵守受持五戒十善,對人要和顏悅色,修行要專以一門深入,長時薰修。其行、住、坐、臥,一舉一動都應當安祥鎮定,從容不迫。
作事倉卒(1),敗悔在後。為之不諦(2),亡其功夫(3)。
《解》 如果作事倉皇失措,將來一定會失敗與後悔。若所行不慎重真實的話,修行的功夫就喪失殆盡,前功盡棄了。
《註》
(1)(倉卒)急促,草率。
(2)(諦)慎重真實。
(3)(亡其功夫)「亡」喪失,「功夫」指修持的功力。
《解》這一品經以比喻說明。佛在此給我們說明善因善果,讓我們曉得修善得福的好處。把佛的教誡要像窮苦的人得到寶物一樣的珍惜。
汝等廣植德本,勿犯道禁(1)。忍辱精進,慈心專一。齋戒清淨,一日一夜,勝在無量壽國為善百歲。所以者何。彼佛國土,皆積德眾善,無毫髮之惡。
《解》佛說,你們要廣泛培植功德之本,就是要勤修眾善,不可違背真理與禁戒。做到忍辱如地,一切都能包容,而且精進不退。以理智的愛心對待一切眾生,專一不雜的修學。在這個充滿誘惑與惡劣的環境裡,若能奉持齋戒,以清淨心,修行一日一夜,勝過在極樂世界修善一百年。為什麼?因為阿彌陀佛國土的眾生,都是積德修善,沒有絲毫造惡的因緣。反顯處在惡世能修行,是非常的難得可貴。
《註》
(1)(勿犯道禁)就是不違背道理,不犯禁戒。
於此修善,十日十夜,勝於他方諸佛國中,為善千歲。所以者何,他方佛國,福德自然,無造惡之地。
《解》若在此五濁惡世之中,修善十日十夜,超過他方諸佛國土中修善一千年。這又是為什麼?因為他方佛國福德是自然的,沒有造惡的地方。特顯人於惡世修行之難能可貴。
唯此世間,善少惡多,飲苦食毒(1),未嘗寧息(2)。吾哀汝等,苦心誨喻,授與經法,悉持思之,悉奉行之。尊卑、男女、眷屬、朋友,轉相教語。自相約檢,和順義理,歡樂慈孝。
《解》唯有我們這個世界,修善的人少,造惡的人多。人們於日常生活中,每天所受的種種苦痛,都是隨著貪瞋痴煩惱的支配,在造作種種惡業,從來沒有寧息過。佛憐憫我們,所以苦口婆心的教誨曉諭,傳授給我們離苦得樂的方法(此處指本經)。
接受本經之後,應思惟經中的義理,然後依教奉行。將自己所得到的覺悟利益,轉教給一切大眾,和家親眷屬朋友等人共享。自己必須要約束、反省、檢點一切錯誤的思想行為,力求改過自新。對人、對事、對物態度要和睦,要隨順,不能違背義理。這樣就能得到歡喜快樂的生活,再以慈悲心、孝順心對待一切眾生,就是真正的修菩薩道,行菩薩行了。
《註》
(1)(飲苦食毒)這是比喻,說明人們每日受苦造業從未間斷。「飲」、「食」是譬喻。「苦」是三苦、八苦。「毒」是貪瞋痴三毒煩惱。
(2)(寧息)安寧止息。
所作如犯,則自悔過。去惡就善,朝聞夕改。奉持經戒,如貧得寶。改往修來,洒心易行(1)。自然感降(2),所願輒得(3)。
《解》言行舉止若犯了過失,一定要深自懺悔,斷惡從善。時時反省自己的言行,發現過失立刻改正。奉行經典中的教誡,就像貧窮的人得到珍寶一樣的珍惜,諸苦頓息,從此歡樂無憂。這是以珍寶比喻經戒的殊勝妙用。
若能痛改往日的惡行,從今開始努力修善,洗除心裡的污垢,改變自己的一切錯誤行為,如是則自然感得諸佛降威加被,凡所願求,皆能圓滿得到,就是有求必應。
《註》
(1)(洒心易行)洒同洗。「洒心」即洗除心垢;「易行」是轉惡向善,去邪從正。
(2)(自然感降)「感」感應,「降」下降。如法修行就自然與佛感應道交,得佛加持。
(3)(所願輒得)是指凡所願求的皆能得到。
佛所行處(1),國邑丘聚,靡不蒙化。天下和順,日月清明。風雨以時,災厲不起(2),國豐民安,兵戈(3)無用。崇德興仁(4)。務修禮讓(5)。國無盜賊,無有怨枉。強不凌弱,各得其所。
《解》這一段是說明佛陀教育的成果。佛說,佛陀教育所推行的地區,大如一個國家、都市,小至鄉鎮、村落,人人都接受佛法感化,皆知斷惡向善。則天下(社會)一片祥如,大眾和睦相處。日月天體的運轉一切正常;風調雨順,不會有反常的現象。天時、地利、人和,沒有種種自然災害。國豐民安,各得其所,天下太平,自然也沒有人為的戰爭災害。
整個社會,人人盡知崇尚道德,處世待人廣施仁慈。日常所行皆有秩序,都能禮讓接物。大眾奉公守法,沒有盜竊之事。以誠待人,無有坑害、冤枉。彼此相處,更不會仗恃強勢欺凌弱小,而使人人皆得安居樂業。
《註》
(1)(佛所行處)是指佛陀教育推行的地方。
(2)(災厲不起)「災」災禍,「厲」疫癘。這是說所有種種自然災害瘟疫都不會生起。
(3)(兵戈)比喻戰爭。「兵」是指軍隊,「戈」是泛指兵器。
(4)(崇德興仁)崇尚道德,興施仁政。
(5)(禮讓)「禮」是禮貌、節度,「讓」是謙讓不爭。
我哀汝等,甚於父母念子。我於此世作佛,以善攻(1)惡,拔生死之苦。令獲五德(2),升無為之安(3)。
《解》佛說,我憐憫、關懷你們,這份慈愛的心超過世間父母對子女的愛心。我在這個世界示現成佛,傳授種種善法給你們,以此對治一切煩惱惡習,永遠拔除生死輪迴之苦,教導世人修行五善,獲五德。不斷向上提升,最終必定達到無上的佛果。
《註》
(1)(攻)對治的意思。
(2)(五德)即五善:不殺生、不偷盜、不邪婬、不妄語、不飲酒,為五種善德。
(3)(升無為之安)「升」晉升、提升。「無為之安」此指往生不退成佛。
吾般泥洹(1),經道漸滅(2)。人民諂偽,復為眾惡。五燒五痛,久後轉劇。汝等轉相教誡,如佛經法,無得犯也。
《解》佛說,我入滅以後,四十九年所說的經道逐漸被人曲解變質,逐漸在此世間消失了。那時人民的思想、行為都是諂曲虛偽不實。內在的無明煩惱習氣,再加外面惡緣的影響,又會造作種種的惡業。社會動亂不安,人民生活困苦不堪,這種現象愈演愈烈(這是佛預言末世以後的社會狀況)。
你們有緣遇到這一部經,知道離苦得樂的方法,一定要輾轉相告,互相勸導勉勵,如佛在經上所說的理論和方法修學,依教奉行,決定不可以違犯。這樣的聞法機緣,非常殊勝希有,應知珍惜。
《註》
(1)(般泥洹)印度話音譯,中文是「圓寂」的意思,就是功德圓滿,清淨寂滅之義。
(2)(經道漸滅)「經道」指佛法。「漸滅」是逐漸消失。這是指佛的法運到末法時期以後就逐漸消失了。
彌勒菩薩,合掌白言,世人惡苦,如是如是。佛皆慈哀,悉度脫之。受佛重誨,不敢違失。
《解》這時彌勒菩薩合掌向佛說:世人無知造作五惡,感得五痛、五燒的苦報,一切皆如佛所言,完全一樣。佛以大慈大悲哀憫眾生,希望一切眾生都能在這一生當中,永遠脫離生死輪迴,念佛往生淨土,這是佛的願望。
彌勒菩薩也是代表我們大眾,表示完全接受佛的重重教誨。說:不敢違背,不敢忘失佛陀苦口婆心的教導。
《解》這一品經,是說阿彌陀佛及釋迦牟尼佛,慈悲加被一切與會大眾,普令親見極樂世界依正莊嚴。
佛告阿難,若曹欲見無量清淨平等覺(1),及諸菩薩阿羅漢等所居國土。應起西向,當日沒處,恭敬頂禮。稱念南無阿彌陀佛。
《解》佛告訴阿難,你們想不想見阿彌陀佛,以及西方諸菩薩、阿羅漢等所居住的國土?如果想見,就應當面向西方,也就是太陽下山的方向,恭敬頂禮,一心稱念南無阿彌陀佛名號。
《註》
(1)(無量清淨平等覺)就是阿彌陀佛的別名。
阿難即從座起,面西合掌,頂禮白言。我今願見極樂世界阿彌陀佛。供養奉事,種諸善根。頂禮之間,忽見阿彌陀佛,容顏廣大,色相端嚴。如黃金山,高出一切諸世界上。又聞十方世界諸佛如來,稱揚讚歎,阿彌陀佛種種功德,無礙無斷(1)
《解》阿難即從座起,面向西方恭敬禮拜,又說:『我今願見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供養奉事,種諸善根。』頂禮之間,阿彌陀佛忽然就現在他的面前,現的是廣大身。在虛空中,色相端正莊嚴,就像黃金山一樣,高出一切世界之上。此時還聽聞到十方世界的諸佛如來都稱揚,讚歎阿彌陀佛的種種功德,讚揚之聲沒有障礙,沒有間斷。
《註》
(1)(無礙無斷)在此是指十方如來演四無礙妙辯,所以說「無礙」;這樣讚歎盡未來際,沒有間斷,所以說「無斷」。
阿難白言,彼佛淨剎得未曾有,我亦願樂生於彼土。世尊告言,其中生者,已曾親近無量諸佛,植眾德本。汝欲生彼,應當一心歸依瞻仰。
《解》阿難向佛說:極樂世界清淨莊嚴,都是我從來沒有見聞過的,我也願意喜歡求生極樂世界。世尊告訴阿難:凡是生到西方極樂世界的眾生,都是曾經親近、供養過無量諸佛,培植眾德之本的人。你想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就要「一心歸依瞻仰阿彌陀佛」。這是佛傳給阿難求生淨土的方法,應當學習。
作是語時,阿彌陀佛即於掌中放無量光,普照一切諸佛世界。時諸佛國,皆悉明現,如處一尋。以阿彌陀佛殊勝光明,極清淨故,於此世界所有黑山、雪山、金剛、鐵圍、大小諸山、江河、叢林、天人宮殿,一切境界,無不照見。
《解》釋迦牟尼佛正說著此話的時候,阿彌陀佛就於掌中放出無量光明,普照一切佛國。因為佛光明的加持,使在會中的大眾都親眼看見十方諸佛國土,如在眼前一尋之處。因為阿彌陀佛殊勝的光明,極其清淨的緣故,所以普照此界的山河景物,例如黑山、雪山、金剛、鐵圍、大大小小的山河、江流、叢林、天人宮殿,一切境界,沒有照不到的。
譬如日出,明照世間。乃至泥犁、谿谷、幽冥(1)之處,悉大開闢,皆同一色。猶如劫水(2)彌滿世界。其中萬物,沉沒不現,滉瀁浩汗,唯見大水。彼佛光明,亦復如是。聲聞菩薩,一切光明,悉皆隱蔽。唯見佛光,明耀顯赫。
《解》佛的光明就像日光的涌現,照亮整個世界,乃至於泥犁、谿谷、幽冥之處,都能照見,都是金色。就好像是劫水彌滿遍布世界,一切萬物沉沒不現,滉瀁浩瀚,只見無邊無際的大水一樣,阿彌陀佛的光明就像這個比喻一樣。佛光所照之處,都是金色的,而且佛一放光,一切聲聞、菩薩的光明都顯不出來,只見佛光照耀,光明無比。
《註》
(1)(泥犁、谿谷、幽冥)「泥犁」是地獄道。「谿谷」指畜生道,因為谿谷中有龍蛇等。「幽冥」指餓鬼道。
(2)(劫水)是佛經上所說的大三災之一的水災。
此會四眾(1),天龍八部(2),人非人等,皆見極樂世界,種種莊嚴。阿彌陀佛,於彼高座,威德巍巍,相好光明。聲聞菩薩,圍繞恭敬。譬如須彌山王(3),出於海面,明現照耀。清淨平正,無有雜穢,及異形類(4)。唯是眾寶莊嚴,聖賢共住。
《解》在這個法會中,四眾弟子、天龍八部以及護法鬼神等,都見到極樂世界的種種莊嚴。他們看見阿彌陀佛坐在蓮花臺上,威德巍巍,相好光明。又見到彌陀弟子,聲聞、菩薩恭敬圍繞著阿彌陀佛。譬如須彌山王,出於海面,明現照耀。而且清淨安穩,寬廣平正,沒有雜穢和異形類。物質環境都是眾寶所成,其中聖賢共住。
《註》
(1)(四眾)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
(2)(天龍八部)天、龍、夜叉、乾闥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劔羅伽。
(3)(須彌山王)須彌山高出眾山,故稱須彌山王。
(4)(異形類)「異形類」指人道以外餘道不同的身形。
阿難及諸菩薩眾等,皆大歡喜。踊躍作禮,以頭著地。稱念南無阿彌陀三藐三佛陀(1)。
《解》阿難及與會的大眾們,見到阿彌陀佛和極樂世界,生大歡喜心。大眾都踊躍的以最恭敬之禮,五體投地,稱念南無阿彌陀佛。
《註》
(1)(南無阿彌陀三藐三佛陀)就是南無阿彌陀佛。中文的意思是歸依無量正等正覺。
諸天人民,以至蜎飛蠕動,睹斯光者,所有疾苦,莫不休止。一切憂惱,莫不解脫。悉皆慈心作善,歡喜快樂。鐘磬琴瑟,箜篌樂器,不鼓自然皆作五音。諸佛國中,諸天人民,各持花香,來於虛空散作供養。
《解》三界諸天人民,乃至蜎飛蠕動等小動物,一切眾生,見到佛光,所有一切疾苦莫不休止;一切憂慮、煩惱統統都得解脫。這時候就和諸佛菩薩一樣,都能夠慈心作善,歡喜快樂。鐘、磬、琴、瑟、箜篌等等樂器,無須人工彈奏,自然發出交響的五音。十方諸佛世界裡的諸天人民,也各持香花來到虛空中,對佛恭敬供養。
爾時極樂世界,過於西方百千俱胝那由他國,以佛威力,如對目前。如淨天眼,觀一尋地。彼見此土,亦復如是。悉睹娑婆世界,釋迦如來,及比丘眾,圍繞說法。
《解》此時極樂世界,距離我們有十萬億佛國土這麼遠。以佛的威神之力加持,就像面對面,如清淨的天眼,觀看一尋地這樣清楚明瞭。極樂世界大眾看我們這個世界,也是如此的明瞭。他們見釋迦世尊以及在會的比丘眾等,圍繞聽佛說法的狀況。
《解》這一品經,主要是說彌勒菩薩述說自己親見的境界,為我們作證明,知道極樂世界依正莊嚴真實不虛。
爾時佛告阿難,及慈氏菩薩,汝見極樂世界,宮殿、樓閣、泉池、林樹,具足微妙,清淨莊嚴不。汝見欲界諸天,上至色究竟天(1),雨諸香華,遍佛剎不。阿難對曰,唯然(2)已見。
《解》這個時候,佛對阿難、彌勒以及在會的大眾們說:你們都親眼看見極樂世界的宮殿、樓閣、泉池、林樹等一切景物,嚴淨光麗,形色殊勝特別,窮微極妙,清淨莊嚴嗎?你們有沒有看見欲界諸天,以及上至色究竟天的一切諸天天人,都在空中散百千香花,萬種伎樂,供養阿彌陀佛,周遍極樂剎土呢?阿難非常恭敬的回答說:是的,世尊,您所講的我們大眾都見到了。
《註》
(1)(色究竟天)是色界十八天最頂的一層天。
(2)(唯然)這是表示非常恭敬回答:是的。「唯」是表示答應詞。「然」是的。
汝聞阿彌陀佛大音(1)宣布一切世界,化眾生不。阿難對曰,唯然已聞。
《解》世尊又問:你們聽見阿彌陀佛說法的音聲,周遍十方一切世界,教化眾生沒有?阿難回答說:是的,我們已聽到了。
《註》
(1)(大音)指佛陀說法音聲,普及盡虛空遍法界,無處不聞;並能普度一切眾生一生圓滿成佛。
佛言汝見彼國淨行之眾(1),遊處虛空,宮殿隨身,無所障礙。遍至十方供養諸佛不。及見彼等念佛相續不。復有眾鳥,住虛空界,出種種音,皆是化作,汝悉見不。慈氏白言,如佛所說,一一皆見。
《解》佛又說:你們看見極樂世界的菩薩們,遊行於虛空,其所居的宮殿皆能隨身,沒有障礙。你們見到他們飛行遍至十方,供養諸佛嗎?以及見到他們念佛相續不斷嗎?還有各種鳥類,住在虛空中發出種種聲音,這些都是阿彌陀佛變化所作。你們全都看見了沒有?彌勒菩薩代表與會大眾回答說:是的,是的,就像世尊所說的一樣,我們全都看到了。
《註》
(1)(淨行之眾)是具足清淨行持的大眾。此指極樂世界的菩薩們。
佛告彌勒,彼國人民有胎生(1)者,汝復見不。彌勒白言,世尊,我見極樂世界人住胎者,如夜摩天(2),處於宮殿。又見眾生,於蓮華內結跏趺坐(3),自然化生。何因緣故,彼國人民,有胎生者,有化生者。
《解》佛告訴彌勒菩薩,西方極樂世界有胎生者,你們看見了沒有?彌勒菩薩回答說:世尊,我看見極樂世界有住胎的人,如夜摩天人住在天上宮殿那樣的快樂。又看見往生到極樂世界的人,都在蓮花內結跏趺坐,自然化生。這是什麼因緣,西方極樂世界的人有胎生的,有化生的呢?
《註》
(1)(胎生)在這裡「胎生」是比喻。說明因疑惑心而念佛往生到邊地,在蓮胎中,不能見佛聞法。不同我們這個世間的胎生。
(2)(夜摩天)是欲界第三層天。
(3)(跏趺坐)是盤腿而坐。表端身正心。
《解》這一品是說明,有一類念佛往生極樂世界者胎生的原因。從而勸導人們,深信切願,莫生疑慮,一心求生淨土。以免墮入邊地疑城,導致五百歲中,不能見佛聞法,不得自在。
《註》
(1)(疑城)以疑惑心念佛,往生到極樂世界邊地七寶宮殿中,因此處為疑根未斷的人所居,故稱「疑城」。
佛告慈氏,若有眾生,以疑惑心修諸功德,願生彼國。不了佛智(1),不思議智(2),不可稱智(3),大乘廣智(4),無等無倫,最上勝智(5),於此諸智,疑惑不信。猶信罪福,修習善本,願生其國。
《解》世尊告訴彌勒菩薩,若有眾生以疑惑心,雖也念佛不斷,發願求生淨土。但是他們不明瞭佛智,不思議智、不可稱智、大乘廣智、無等無倫最上勝智,對於這些如來果地上的圓滿智慧,沒有真正明瞭理解,心存懷疑。但這種人深信六道輪迴是罪是苦,往生極樂世界是福是樂,因而樂修善本,發願往生極樂世界。
《註》
(1)(不了佛智)不能相信、明瞭佛的智慧。此句是總說。
(2)(不思議智)佛的智慧深不可測,即成所作智。
(3)(不可稱智)佛的智慧眾多,不是言語所能盡述的,即妙觀察智。
(4)(大乘廣智)佛的智慧深廣,能夠窮盡一切法門,即平等性智。
(5)(無等無倫,最上勝智)佛的智慧至高無上,究竟圓滿,無與倫比,此即大圓鏡智。
復有眾生,積集善根,希求佛智,普遍智,無等智,威德廣大不思議智(1)。於自善根,不能生信。故於往生清淨佛國,意志猶豫,無所專據。然猶續念不絕,結其善願為本,續得往生。
《解》又有一類眾生,積集善根,希求佛的智慧、普遍智、無等智、威德廣大不思議智。但是他們對自己沒有信心,所以對於往生清淨佛國,信願不堅,依據不專。然而還能念佛相續不絕,以念佛的功德,結其善願之力,仍然可以往生。
《註》
(1)(普遍智)即前之大乘廣智。(無等智)即前之無等無倫最上勝智。(威德廣大不思議智)即前之不可稱智與不思議智。
是諸人等,以此因緣,雖生彼國,不能前至無量壽所,道止(1)佛國界邊,七寶城中。佛不使爾,身行所作,心自趣向。亦有寶池蓮華,自然受身。飲食快樂,如忉利天。
《解》上面所說的兩種有疑心的眾生,一是因為對佛智有疑,一是對自己的善根有疑惑。所以他們雖然生到極樂世界,但不能參加阿彌陀佛的法會,也就是不能見佛聞法。生於佛國邊地,七寶城中。這不是佛使他這樣,完全是他自己心裡所生的疑障。而生於邊地,也是於寶蓮花中自然化生,他們的飲食快樂,像忉利天人一樣。
《註》
(1)(道止)停留。
於其城中,不能得出。所居舍宅在地,不能隨意高大。於五百歲,常不見佛,不聞經法,不見菩薩聲聞聖眾。其人智慧不明,知經復少。心不開解,意不歡樂。是故於彼,謂之胎生。
《解》他們在疑城中不能出離。所住的宮殿只在地上,不能隨意大小。五百年之內,見不到佛,聽不到佛說法,見不到九品往生的菩薩、聲聞聖眾。因他們心裡有疑障,所以智慧很難開明,對經典的義理知道的很少。不能心開意解,生不起歡樂之心。因為以上的種種原因,才稱他們為胎生。
若有眾生,明信佛智,乃至勝智(1),斷除疑惑。信己善根。作諸功德,至心迴向。皆於七寶華中,自然化生,跏趺而坐。須臾之頃,身相,光明,智慧,功德,如諸菩薩,具足成就。彌勒當知,彼化生者,智慧勝故。
《解》如果有眾生能明瞭深信佛的圓滿智慧,乃至四種殊勝智慧,斷除疑惑,深信自己善根,勤修六度萬行,持名念佛,種諸功德,把所修功德迴向求願,往生極樂世界。臨命終時,在很短的時間內,都能蒙佛接引在七寶池蓮花中,自然化生。跏趺而坐,身色相好,光明、智慧、功德都像諸菩薩們一樣,具足成就。彌勒你們應當知道,這些九品化生的菩薩,皆是因為智慧超勝的緣故。
《註》
(1)(勝智)指佛智、普遍智、無等智、威德廣大不思議智。
其胎生者,五百歲中,不見三寶(1),不知菩薩法式,不得修習功德。無因奉事無量壽佛。當知此人,宿世之時,無有智慧,疑惑所致。
《解》如果往生在邊地疑城胎生的眾生,五百歲中(是以我們的世間計時)不見三寶,不知道菩薩修行生活的方法,也不能修習種種功德,沒有因緣奉事阿彌陀佛。應當知道,這些往生邊地的人,過去世中沒有智慧,懷疑自己的善根和佛的圓滿大智。所以,導致往生到邊地疑城之中。
《註》
(1)(不見三寶)這裡指見不到阿彌陀佛,以及極樂世界的諸大菩薩,也聽不到佛說法。
《解》這一品經,是講生在邊地的眾生,一定要把疑惑完全斷盡了,才能花開見佛。
譬如轉輪聖王,有七寶獄。王子得罪,禁閉其中。層樓綺殿(1),寶帳金床,欄窗榻座,妙飾奇珍。飲食衣服,如轉輪王。而以金錁,繫其兩足。諸小王子,寧樂此不。慈氏白言,不也世尊。彼幽縶(2)時,心不自在。但以種種方便,欲求出離,求諸近臣,終不從心。輪王歡喜,方得解脫。
《解》譬如轉輪聖王有七寶所造成的牢獄。王子犯罪,就囚禁在其中。這個牢獄裡有重樓、宮殿,都裝飾得很華麗。那裡面有金床和寶帳,以及欄窗榻座,都是珍貴奇妙的眾寶裝飾而成。衣服飲食等物質生活的享受都與轉輪王一樣。所不同的是用金質的腳鐐,把他的雙腳鎖起來。這些小王子難道還喜歡住在裡面嗎?
彌勒菩薩回答說:『不會的,世尊。他們被囚禁的時候,失去了自由,心不自在,只想用種種方法,求得出離這個七寶獄。他求助於輪王身邊的大臣,終究未能如願。等到輪王心裡高興的時候,才能得到解脫』。
《註》
(1)(綺殿)裝飾華麗的宮殿。
(2)(幽縶)囚禁。
佛告彌勒,此諸眾生,亦復如是。若有墮於疑悔,希求佛智,至廣大智(1)。於自善根,不能生信。由聞佛名,起信心故。雖生彼國,於蓮華中,不得出現。彼處華胎,猶如園苑宮殿之想。何以故,彼中清淨,無諸穢惡。然於五百歲中,不見三寶。不得供養奉事諸佛,遠離一切殊勝善根(2)。以此為苦,不生欣樂。
《解》佛告訴彌勒菩薩,這一類往生到邊地疑城的眾生,也像王子一樣。他們對於求得佛的智慧這件事感到懷疑、後悔,或者對於自己的善根不深信。他們雖然有這些疑惑,但是還相信念佛能往生極樂世界,也具足信願行,所以也能往生。
雖然生到極樂世界,但在花胎中,不能立即見佛聞法。他們在花胎內的生活,猶如處在園苑宮殿之中。為什麼呢?因為他們在蓮花胎內清淨沒有污染,也沒有惡事,處在非常清淨安樂的環境中。就像前面譬喻中的王子處在七寶牢獄一樣。
但是他們在那裡要停留如此間五百歲的長時間,不能得見阿彌陀佛,聽不到佛的說法,也見不到九品往生的菩薩聖眾,所以也不能供養承事諸佛。無緣修習一切殊勝善根。他們以此為苦,對邊地的生活不會感到欣喜快樂。
《註》
(1)(廣大智)指前一品所說的四智。
(2)(一切殊勝善根)指供佛、聞法等善根。
若此眾生,識其罪本(1),深自悔責(2),求離彼處。往昔世中,過失(3)盡已,然後乃出。即得往詣無量壽所,聽聞經法,久久亦當開解歡喜,亦得遍供無數無量諸佛,修諸功德。
《解》這些往生在邊地的眾生,如果知道了自己生在邊地的原因,深深懺悔、責備自己的過失,要求出離邊地疑城。由於有懺悔的力量,等到過去世的疑惑全部斷盡了,然後才能出離。
從邊地出來即可前往親近阿彌陀佛,聽佛講經說法。這些從邊地疑城出來的眾生,雖然聽佛講經說法,但必須要經過一段時間熏習,才能了解體悟佛的說法,心生歡喜。此時也有能力遍供無量無數諸佛,修習種種功德。
《註》
(1)(罪本)指前面經文所說的兩種疑惑。
(2)(悔責)懺悔、責備自己。
(3)(過失)指疑惑心。
汝阿逸多,當知疑惑,於諸菩薩為大損害,為失大利。是故應當明信(1)諸佛無上智慧。
《解》佛告訴彌勒菩薩,應當知道這兩種疑惑給菩薩們所帶來的損害很大。只要有懷疑,這種一生不退成佛的殊勝大利益就得不到。所以應當明瞭深信諸佛無上的智慧。
《註》
(1)(明信)明瞭、深信沒有疑惑。
慈氏白言,云何此界一類眾生,雖亦修善,而不求生。佛告慈氏,此等眾生,智慧微淺。分別西方,不及天界。是以非樂,不求生彼。
《解》彌勒菩薩請問佛,為什麼這個世界有一類眾生,他們雖然也肯修善,但不想求生極樂世界?
佛告訴彌勒菩薩,這一類眾生,由於智慧淺薄,分別極樂世界比不上天界,所以他們不喜歡求生極樂淨土。
慈氏白言,此等眾生,虛妄分別。不求佛剎,何免輪迴。佛言彼等所種善根,不能離相,不求佛慧。深著世樂,人間福報。雖復修福,求人天果。得報之時,一切豐足。而未能出三界獄中。假使父母妻子男女眷屬,欲相救免。邪見業王(1),未能捨離。常處輪迴而不自在。
《解》彌勒菩薩又請問佛,這些分別西方不及天界的眾生,因為他們有虛妄分別,所以不願求生極樂世界。他們怎樣能脫離輪迴呢?
佛回答彌勒菩薩,這些人對所修的善根念念不忘,不求真實的智慧,貪圖世間的福報享受,所以他們雖然修福,所求的卻是人天福報。得報的時候,一切所需都能滿願,但是終究不能出離三界牢獄。假使父母、妻子、男女眷屬想要救他免卻輪迴,但是因為他的邪知邪見、分別、執著太重,主宰著他自己,無法捨離。所以常在輪迴,不得自在。
《註》
(1)(邪見業王)「邪見業」指邪知邪見、分別執著的業。「王」比喻主宰的意思。
汝見愚痴之人,不種善根,但以世智聰辯,增益邪心(1)。云何出離生死大難(2)。
《解》你們看那些愚痴的人,他們不培植善根,只以世智聰辯來增長邪知邪見。這種人天天在造惡業,又如何能出離生死苦海呢?
《註》
(1)(邪心)指邪知邪見。
(2)(生死大難)指六道輪迴。
復有眾生,雖種善根,作大福田。取相分別,情執深重。求出輪迴,終不能得。
《解》 還有一類眾生,雖然也在種善根,修大福報,持佛名號。但是,他們對做過的好事卻念念不忘,分別、執著的情執十分深重。這樣,縱然有心求出輪迴,也不可能。
若以無相智慧(1),植眾德本。身心清淨,遠離分別。求生淨剎,趣佛菩提。當生佛剎,永得解脫。
《解》如果以無相的智慧,培植一切功德根本,專念阿彌陀佛聖號,身心決定能得到清淨,遠離妄想、分別、執著。這時心心念念只求往生極樂世界,趣向無上菩提。能這樣修學,一生中決定往生成佛,永遠脫離輪迴的痛苦。
《註》
(1)(無相智慧)「無相」就是不執著,對世法、佛法都不執著。這不執著的心,就是清淨心。由清淨心生起的智慧便是「無相智慧」。
《解》這一品經,是世尊為我們介紹十方無量無邊世界中的菩薩,念佛往生淨土的狀況,為我們作最好的證明。
彌勒菩薩白佛言,今此娑婆世界,及諸佛剎,不退菩薩,當生極樂國者,其數幾何。
《解》彌勒菩薩向佛請教:現在娑婆世界以及他方諸世界的不退菩薩,將來要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人數有多少?
佛告彌勒,於此世界,有七百二十億菩薩,已曾供養無數諸佛。植眾德本,當生彼國。諸小行菩薩(1),修習功德,當往生者,不可稱計。
《解》佛告訴彌勒菩薩:在娑婆世界,有七百二十億菩薩,已曾供養過無數諸佛,培植無量的功德善本,將來決定得生極樂淨土。也有無量無數的小行菩薩,也曾修習功德,將來往生的人數是不可計算的。
《註》
(1)(小行菩薩)指不退位以下的菩薩。
不但我剎諸菩薩等,往生彼國。他方佛土,亦復如是。從遠照佛剎,有十八俱胝那由他菩薩摩訶薩(1),生彼國土。東北方寶藏佛剎,有九十億不退菩薩,當生彼國。從無量音佛剎,光明佛剎,龍天佛剎,勝力佛剎,師子佛剎,離塵佛剎,德首佛剎,仁王佛剎,華幢佛剎,不退菩薩當往生者,或數十百億,或數百千億,乃至萬億。
《解》不但娑婆世界的無數諸菩薩,當來要往生極樂世界。他方諸佛世界的菩薩,往生的情況也是一樣。從遠照佛剎,有十八萬億的小行菩薩和大菩薩當來往生。
東北方寶藏佛剎,有九十億不退菩薩,當來也要往生。從無量音佛剎、光明佛剎、龍天佛剎、勝力佛剎、師子佛剎、離塵佛剎、德首佛剎、仁王佛剎、華幢佛剎,這些諸佛剎土中的不退菩薩,當來要往生的,或者數十百億,或者數百千億,乃至萬億。
《註》
(1)(摩訶薩)是大菩薩的意思。通常稱地上菩薩為摩訶薩。
其第十二佛名無上華,彼有無數諸菩薩眾,皆不退轉。智慧勇猛,已曾供養無量諸佛。具大精進,發趣一乘(1)。於七日中,即能攝取百千億劫,大士所修堅固之法。斯等菩薩,皆當往生。
《解》其第十二佛剎名無上華。這個剎土有無數的菩薩,都已證得不退轉位。智慧勇猛,在無量劫中,已曾供養過無量諸佛。在修學上都具足大精進,發心趣向成佛的法門。他們能在七日之中,就能攝取百千億劫大菩薩們所修的功德之法。這些菩薩皆當往生。
《註》
(1)(發趣一乘)發心趣向成佛的法門。
其第十三佛名曰無畏。彼有七百九十億大菩薩眾,諸小菩薩及比丘等,不可稱計,皆當往生。
《解》其第十三佛剎名叫無畏。這個剎土有七百九十億大菩薩。其餘小菩薩以及比丘四眾等,人數不可稱說計算。他們當來也都能往生。
十方世界諸佛名號,及菩薩眾當往生者,但說其名,窮劫不盡。
《解》十方世界諸佛的名號、剎土的名號,以及彼菩薩眾當來往生的人數,如果要詳細的說出來,經無量劫的時間也說不完。足見西方極樂世界,確實是十方一切諸佛稱讚,一切諸大菩薩嚮往的修學聖地。我們今世有緣,切莫錯過。
本經正宗分,至此節已說竟。
《解》從四十三到四十八品是本經的流通分。
這一品經,是世尊告訴我們,念佛求生極樂世界的人不是小乘的根性。因為這個法門是大乘。不但是大乘,而且是大乘中的大乘,一乘中的一乘,無上微妙的法門。
佛告慈氏,汝觀彼諸菩薩摩訶薩,善獲利益。
《解》佛告訴彌勒菩薩說,你看十方世界一切大小菩薩眾,他們往生到極樂世界,就能善巧地獲得這個一生平等成佛的真實利益。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得聞阿彌陀佛名號,能生一念喜愛之心,歸依瞻禮,如說修行,當知此人為得大利,當獲如上所說功德。心無下劣(1),亦不貢高。成就善根,悉皆增上。當知此人非是小乘,於我法中,得名第一弟子。
《解》如果有具足信願行的善男子、善女人,得聞阿彌陀佛名號,能生起一念歡喜愛好之心,歸依瞻禮,依佛所說如法修行,當知此人,即得往生淨土一生圓滿成佛的大利,應當獲得如經上所說的種種功德利益。
佛再次表明,念佛人不能心存自卑,也不貢高我慢,時時處處要謙虛、厚道、老實念佛,這樣來成就增長善根。其人決定不是小乘根性,不但不是小乘,佛在此讚歎這樣的人:『於我法中,得名第一弟子』,實在是與本經第一品中,以憍陳如尊者排名第一的旨趣,先後相映。
《註》
(1)(下劣)在此指卑下低劣。
是故告汝天人世間阿修羅等(1),應當愛樂修習,生希有心。於此經中,生導師(2)想。欲令無量眾生,速疾安住得不退轉(3)。及欲見彼廣大莊嚴,攝受殊勝佛剎,圓滿功德者。當起精進,聽此法門。為求法故,不生退屈諂偽(4)之心。
《解》所以告訴你們天人、阿修羅等參加法會的大眾們,應當熱愛、喜樂修習這個法門,對此念佛成佛之法,生起希有難逢的心。以本經作為自己真正的歸依處,把本經看作自己的導師,無論起心動念,所作所為都以本經為標準,不敢違背,方能令無量無邊的眾生,快速證得不退轉的果位。
以及想要見到阿彌陀佛所攝受的廣大、莊嚴、殊勝、微妙的極樂佛剎,想要圓滿以上功德者,應當更加精進接受這個念佛求願往生的法門,為求往生成佛,就不能生起退屈諂偽的心。
《註》
(1)(天人世間阿修羅等)這句是指參加這一法會的六道眾生。
(2)(導師)是對佛的尊稱。佛能引導眾生破迷開悟,離苦得樂。
(3)(速疾安住得不退轉)「速疾」很快。「安住得不退轉」是不要經長時間,只要生到西方淨土就能圓證三不退,安住在諸佛境界。
(4)(退屈諂偽)「退屈」退心、後悔。「諂偽」諂曲虛偽不實。
設入大火,不應疑悔。何以故,彼無量億諸菩薩等,皆悉求此微妙法門,尊重聽聞,不生違背。多有菩薩,欲聞此經而不能得。是故汝等,應求此法。
《解》假如遇到大火等極大的災難,也不應該懷疑、後悔。為什麼呢?因為十方世界無數的菩薩眾,都是希求這個微妙的法門,能尊重聽聞、深信切願、依教奉行,對本經的教誨不生違背。
十方世界有很多的菩薩眾,希望聽聞這部《無量壽經》、這個念佛法門,無奈因緣不具足而得不到。所以,你們大眾有緣遇到,就要認真修學,應努力求得此法的真實功德,才能在這一生中圓滿成就無上佛道。
《解》這一品經,是世尊給每一位信受奉行本經的人,普授成佛之記。也就是為將來一定成佛作證明,非常希有。
若於來世,乃至正法滅時,當有眾生,植諸善本,已曾供養無量諸佛。由彼如來加威力故,能得如是廣大法門。攝取受持,當獲廣大一切智智(1)。於彼法中,廣大勝解(2),獲大歡喜。廣為他說,常樂修行。
《解》若在將來之世,一直到佛陀的正法滅時,在這一萬二千年中,如果有眾生培植念佛的善根,宿世已曾供養過無量諸佛,由於諸佛威神力的加持,能使他在這一生中遇到如此廣大法門《大乘無量壽經》。
遇到之後,歡喜信受經中的教誨,能攝取、受持,就必定能獲得廣大一切智智,對於這一法門徹底了解,生大歡喜。然後再把這個利益廣為他人宣說,勸人常樂修習這個法門。
《註》
(1)(一切智智)指究竟圓滿真實智慧。
(2)(廣大勝解)徹底了解。
諸善男子,及善女人,能於是法,若已求、現求、當求者,皆獲善利。汝等應當安住無疑。種諸善本,應常修習,使無疑滯。不入一切種類珍寶成就牢獄(1)。
《解》這些善男子、善女人,對於念佛往生法門,或者已經求得了,或是現在正在求,或是將來要求此法者,都可獲得往生不退成佛的殊勝利益。
你們應當對這個法門要堅信不疑,積功累德,應常修行學習,使心中沒有疑惑、障礙,這樣便不會迷失在一切種類珍寶成就的三界牢獄之中。
《註》
(1)(牢獄)在這裡是比喻住三界如同牢獄。
阿逸多,如是等類大威德者(1),能生佛法廣大異門(2)。由於此法不聽聞故,有一億菩薩,退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解》佛告訴彌勒菩薩說:如上所講的修學諸大乘法門的菩薩們,雖能開示佛法中的諸大乘法門,但由於未能聽聞彌陀淨土法門的緣故,有一億菩薩在成佛的道路上,他們退失了無上菩提的心行。
《註》
(1)(大威德者)是指修學大乘佛法的人。
(2)(廣大異門)淨土法門以外的大乘法門。
若有眾生,於此經典,書寫、供養、受持、讀誦,於須臾頃為他演說,勸令聽聞,不生憂惱,乃至晝夜思惟彼剎,及佛功德。於無上道,終不退轉。
《解》倘若有人對於這一部經,能發心書寫、供養、受持、讀誦,即使是在很短的時間、偶然的機會,也要為他人演講宣說,勸令聽聞,不生憂愁煩惱,乃至晝夜思念西方極樂世界及阿彌陀佛的功德。這樣的人在成佛的道路上決定不會退轉。
彼人臨終,假使三千大千世界滿中大火,亦能超過,生彼國土。是人已曾值過去佛,受菩提記。一切如來,同所稱讚。是故應當專心信受、持誦、說行。
《解》這樣依教奉行的人,在他臨命終時,假使三千大千世界到處都是劫火災難,他也能避免。並能夠順利的往生極樂世界。為什麼呢?因為他曾經供養過無量無數諸佛,諸佛如來為他授記。並得到一切諸佛如來的稱讚。由於以上的種種殊勝利益,所以你們應當專心信受、持誦、宣說、奉行此經。
《解》佛這一品經中特為顯示世尊大慈大悲,在佛法滅後,再留此經住世一百年,普度一切罪苦眾生。
吾今為諸眾生說此經法,令見無量壽佛,及其國土一切所有。所當為者,皆可求之。無得以我滅度之後,復生疑惑。
《解》釋迦牟尼佛說,我今天為一切眾生說這一部《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就是希望一切眾生能夠見到阿彌陀佛,以及極樂國土中的種種殊勝莊嚴。所以你們所應當學習的,就是發願往生,這是大眾都可以求得。不要等到我入涅槃之後,對這一部經又生起疑惑。
當來之世(1),經道滅盡。我以慈悲哀愍,特留此經止住百歲。其有眾生,值斯經者,隨意所願,皆可得度。
《解》將來末法盡時(佛入滅後一萬二千年),佛所說一切經論學習方法,都會在這個世界消失。那時,我以大慈悲心哀愍眾生,又以威神加持,特留此經繼續在世間流通一百年。那個時候的眾生,若有遇到這部經,肯依教奉行,歡喜信願求生極樂世界,都可以得到度脫。
《註》
(1)(當來之世)指釋迦牟尼佛示現滅度之後,佛的法運有正法、像法、末法三個時期,共有一萬二千年。
如來興世(1),難值難見。諸佛經道(2),難得難聞。遇善知識(3),聞法能行,此亦為難。若聞斯經,信樂受持,難中之難,無過此難。
《解》佛示現在這個世間,是很難遇到、見到的。佛所講的經和所講的修行方法,也是很難聽得到的。想要遇到善知識也很不容易。即使遇到善知識的教導,聞法之後,而能依教奉行,也很難得。如果聽到這部經、這個念佛往生的法門,能真正相信,歡喜受持,那是難中之難,沒有比這個難更難了。
《註》
(1)(興世)是出現於世。
(2)(道)指修行的理論與方法。
(3)(善知識)指正知正見、如法修行的人,能引導眾生於善道的人。
若有眾生得聞佛聲(1),慈心清淨,踴躍歡喜,衣毛為起(2)或淚出者,皆由前世曾作佛道,故非凡人。
《解》如果有眾生聽到南無阿彌陀佛名號的音聲,能生起慈悲心、清淨心。同時內心踴躍歡喜,或者全身汗毛直豎,甚至感動得流淚。有這種現象的人,都是由於前世曾經是個念佛修行的人,所以他不是普通人。
《註》
(1)(佛聲)指念南無阿彌陀佛名號的音聲。
(2)(衣毛為起)指遍體汗毛直豎。
若聞佛號,心中狐疑。於佛經語,都無所信。皆從惡道中來,宿殃未盡,未當度脫,故心狐疑,不信向耳。
《解》如果聽到南無阿彌陀佛的名號,心中懷疑,對於佛經上所講的話都不相信。佛說這一類人,都是來自三惡道,過去殃惡習氣未盡。他們這一生不能得到度脫。因為心存狐疑,不肯相信念佛往生不退成佛的法門。
《解》這一品經,是世尊咐囑大眾要勤奮修行,要堅持守本經的教誨,依教奉行。要發心救護一切眾生。
佛告彌勒,諸佛如來無上之法(1),十力無畏,無礙無著,甚深之法(2),及波羅密等菩薩之法(3),非易可遇。能說法人,亦難開示。堅固深信,時亦難遭。我今如理宣說如是廣大微妙法門。一切諸佛之所稱讚,付囑汝等,作大守護。
《解》佛告訴彌勒,一切諸佛如來的無上涅槃大法及十力、四無所畏、四無礙辯,自在融通,無所著取,諸佛如來的涅槃大法,以及菩薩的六波羅密等超出世間之法,不是容易能遇到的。雖有善能講經說法的法師大德,對於這些法門,也難用語言文字而為開示。
若人於此念佛成佛的難信法門,能生堅固深信,這是最難遇到的。我今如理宣說這樣廣大微妙的念佛法門,實為十方一切諸佛所稱讚。我今將此法門咐囑給你們,你們要當全力守護本經,依教奉行,為人演說,廣利眾生。
《註》
(1)(無上之法)指本經持名念佛往生淨土之法。若一切大乘教中,則指究竟涅槃為無上之法。
(2)(十力無畏,無礙無著,甚深之法)諸佛如來所證得的果地圓滿德能。
(3)(波羅密等菩薩之法)指一般大乘菩薩法。
為諸有情長夜(1)利益,莫令眾生淪墮五趣,備受危苦。應勤修行,隨順我教。當孝於佛,常念師恩。當令是法,久住不滅。當堅持之,無得毀失。無得為妄,增減經法。
《解》為了讓一切有情眾生能夠脫離長夜黑暗的利益,不要讓眾生淪墮在六道輪迴中,備受危苦,你們應當勤奮修行,受持、讀誦、為人演說,隨順我的教法。應當孝敬於佛,常常感念老師的恩德。應當讓這部經典久住不滅。應當有堅定的信心,持而不失。對於經典的教理行果,不能損毀喪失,不能妄自來增減經典原文。
《註》
(1)(長夜)是比喻六道生死輪迴。
常念不絕,則得道捷(1)。我法如是,作如是說。如來所行,亦應隨行。種修福善,求生淨剎。
《解》佛再次囑咐說:你們應當常常念誦這部經,要常念阿彌陀佛,不能間斷。果能真實發心,念念相續,就能很快的往生不退成佛。我的修行方法就是這樣,所以就如是而說。如來的大願大行,你們也應該隨力隨分去做。要種福修善,以這個標準來求生極樂世界,一定得到成就。
《註》
(1)(捷)快速。
《解》這一品經,以重頌說明。一切眾生由於過去生中修福修慧,善根成熟,才能聞到這部經,接受淨土法門。
爾時世尊而說頌曰:
若不往昔修福慧,於此正法不能聞;
已曾供養諸如來,則能歡喜信此事。
惡驕懈怠及邪見,難信如來微妙法;
譬如盲人恆處闇,不能開導於他路。
《解》這時世尊又以重頌的方式而說道:如果不是過去生中修福修慧,就不能聽到這部經,接受淨土法門。由於往昔生中已曾供養諸如來,才能歡喜、相信這個法門。但是,造十惡業、驕傲、懈怠以及邪知邪見的人,難以相信如來所說淨土微妙法門。這就像是盲人長期處在黑暗之中,不能引導別人正確的道路。
唯曾於佛植眾善,救世之行方能修;
聞已受持及書寫,讀誦讚演并供養。
如是一心求淨方,決定往生極樂國。
假使大火滿三千,乘佛威德悉能超。
《解》唯有曾經於無量佛所廣植眾善之人,才能真正發心續佛慧命,救度一切苦難的眾生。並能完全深信,接受淨土法門,依教奉行,廣泛流通經典。同時還能天天讀誦經典,為人講解,以此殊勝利益供養大眾。
像前面這樣一心一意求生西方極樂世界的人,一定可以往生極樂國。假使三千大千世界有再大的災難,他們也不會受影響。承佛本願威神加持,都能得到度脫,往生成佛。
如來深廣智慧海,唯佛與佛乃能知;
聲聞億劫思佛智,盡其神力莫能測。
如來功德佛自知,唯有世尊能開示。
人身難得佛難值,信慧聞法難中難。
《解》如來智慧像大海一樣,深廣無涯。唯佛與佛才能徹底明瞭。即使是聲聞用億劫的時間來思量佛的智慧,盡其神通智力也不能測知。
如來果地上的功德,只有佛的境界才能了知,也只有佛才能說得清楚,指示明白。得人身雖難,遇到佛更難。聽聞淨土法門而能信樂受持,這是難中之難,沒有比這個更難的了。
若諸有情當作佛,行超普賢登彼岸。
是故博聞諸智士(1),應信我教如實言(2)。
《解》如果有眾生能夠依照本經的教誨,真信、切願、實行,在這一生當中必能作佛。他的行持,確實超過普賢菩薩久遠劫修學的成就,定登彼岸。所以佛又慈悲地勸諭博學多聞的大乘菩薩們,有真正智慧的人,應當相信佛的真實語。
《註》
(1)(博聞諸智士)博學多聞,有智之人。此指修學其他大乘法門的人。
(2)(如實言)與事實真相相應的語言。
如是妙法(1)幸聽聞,應常念佛而生喜。
受持廣度生死流,佛說此人真善友(2)。
《解》如是難值、難聞、難信的妙法,今天我們很有幸聽到了,就應當常常念佛,而生慶喜之心。不但自己受持這部經,而度脫生死,還要廣泛弘揚本經,勸人念佛,出離生死。這樣的人,佛稱讚他們是真正的善知識。
《註》
(1)(如是妙法)指本經。
(2)(真善友)真善知識。
《解》這是本經的最後一品。主要是講與會大眾聽了釋迦牟尼佛宣講《無量壽經》之後,獲得了不可思議的利益。
爾時世尊說此經法,天人世間有萬二千那由他億眾生,遠離塵垢,得法眼淨(1)。二十億眾生,得阿那含果。六千八百比丘,諸漏已盡,心得解脫。
《解》這時世尊已講完這部經,娑婆世界的天上、人間有萬二千那由他億眾生,遠離煩惱,得法眼淨(證阿羅漢果),二十億眾生證得阿那含果。六千八百比丘見思煩惱斷盡,永脫三界,心開意解,證得阿羅漢果。
《註》
(1)(法眼淨)指斷了見思煩惱就得到法眼淨。
四十億菩薩,於無上菩提住不退轉,以弘誓功德而自莊嚴。二十五億眾生,得不退忍(1)。
《解》有四十億的菩薩,對於無上菩提之道,安住於事實真相而得不退轉。他們以四十八願利益眾生的功德來莊嚴自己。有二十五億眾生,證得無生法忍(七地以上)。
《註》
(1)(不退忍)念念皆無退轉,相當於念不退。
四萬億那由他百千眾生,於無上菩提未曾發意,今始初發。種諸善根願生極樂,見阿彌陀佛,皆當往生彼如來土。各於異方(1)次第成佛,同名妙音如來。
《解》有四萬億那由他百千眾生,從來沒有發心要成無上佛果,聽佛說此法門之後,才開始發心。修諸善根,發願往生極樂世界,見阿彌陀佛。佛說他們都能往生極樂世界。將來各自到十方世界次第成佛,同名「妙音如來」。
《註》
(1)(異方)指十方世界。
復有十方佛剎若現在生,及未來生,見阿彌陀佛者,各有八萬俱胝那由他人,得授記法忍,成無上菩提。彼諸有情,皆是阿彌陀佛宿願因緣,俱得往生極樂世界。
《解》又有十方佛土,有現在往生,和將來往生,見阿彌陀佛的人。每一個世界有八萬俱胝那由他的眾生,蒙佛授記,得無生法忍,成就佛道。十方佛剎的念佛人,由於過去與阿彌陀佛有很深厚的因緣,都能往生到極樂世界。
爾時三千大千世界六種震動。并現種種希有神變。放大光明,普照十方。復有諸天,於虛空中,作妙音樂,出隨喜聲。乃至色界諸天,悉皆得聞,歎未曾有。無量妙花紛紛而降。
《解》這個時候,三千大千世界六種震動,並且出現種種希有的神奇瑞相。佛放大光明,普照十方。又有諸天天人在虛空中演奏微妙的音樂,發出隨喜讚歎之聲。甚至色界諸天的天人,也都聽到世尊宣說此經,讚歎這是從來沒有聽過的妙法,便降落無量的妙花來供養莊嚴道場。
尊者阿難,彌勒菩薩,及諸菩薩聲聞,天龍八部,一切大眾,聞佛所說,皆大歡喜,信受奉行。
《解》阿難尊者和彌勒菩薩,以及參加法會的菩薩、聲聞、天龍八部與一切大眾,他們聽完了這一部經之後,都十分歡喜。並且真正的相信、接受,切實的依照本經的教誨修行。
資料來源:報佛恩網,歡迎轉載,翻印流通。
詹招琳整理發佈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