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地藏菩薩本願經講義 知定法師著述

基於上述種種原因,所以我特別為大眾選講這部地藏菩薩本願經,因為這部經有很多處談及孝道。先是佛陀上昇忉利,為母說法,報答親恩。次則地藏菩薩前生之婆羅門女與光目女,拔救慈母於地獄餓鬼之中,因見地獄罪苦眾生,受諸楚毒,由是發宏誓願:眾生度盡,方證菩提,地獄未空,誓不成佛。‧‧‧

地藏菩薩本願經講義(忉利天宮神通品第一)

地藏菩薩本願經講義(分身集會品第二)

地藏菩薩本願經講義(觀眾生業緣品第三)

地藏菩薩本願經講義(閻浮眾生業感品第四)

地藏菩薩本願經講義(地獄名號品第五)

地藏菩薩本願經講義(如來讚歎品第六)

地藏菩薩本願經講義(利益存亡品第七)

地藏菩薩本願經講義(閻羅王眾讚歎品第八)

地藏菩薩本願經講義(稱佛名號品第九)

地藏菩薩本願經講義(校量布施功德緣品第十)

地藏菩薩本願經講義(地神護法品第十一)

地藏菩薩本願經講義(見聞利益品第十二)

地藏菩薩本願經講義(囑累人天品第十三)

本文

地藏菩薩本願經講義(忉利天宮神通品第一)

地藏菩薩本願經講義

(忉利天宮神通品第一)

唐于闐國三藏沙門實叉難陀譯

知定法師著述

地藏菩薩本願經講義序

地藏菩薩本願經講義自序

初講經題

次講譯經的人史略

忉利天宮神通品第一

地藏菩薩本願經講義序

在民間傳誦最廣的菩薩德號,就是觀世音與地藏菩薩。

觀世音菩薩的大悲,地藏菩薩的大願,都有不可思議神通妙用,廣度眾生。觀世音菩薩,雖化千百身形於六道中度生,但其願力,仍有窮盡時期,唯有地藏菩薩累劫所發誓願,如千百億恒河沙數劫,無有止境。而地藏菩薩又以救度地獄眾生為重。每日清晨,入諸禪定,遊化六道,救拔罪苦眾生。故有地獄未空。誓不成佛的宏願。所以佛陀特將未度盡的眾生--從佛滅度後直至彌勒成佛--都囑託於地藏菩薩。由於地藏菩薩悲願宏深,利益人天的功德,無有窮盡,故為一切諸佛菩薩所稱歎!佛陀曰:

『地藏!地藏!汝之神力不可思議!汝之慈悲不可思議!汝之智慧不可思議!汝之辯才不可思議!正使十方諸佛讚歎宣說汝之不思議事,千萬劫中不能得盡。

--囑累品--』

由於地藏菩薩悲願宏深,佛陀不獨要地藏菩薩救度未來一切眾生,並且再三囑付:一、即未來一切眾生,於佛法中雖種少許善根,微同一毛一塵、一沙一渧,絕不能因其善根微末不去救度,應以汝之神力維護他,使其善根漸漸增長,不得退失。二、在應隨業而生惡趣的眾生,假使臨至地獄門前,有一念回心,念一佛名,念菩薩名,念一句一偈,汝都應以方便現身救度。三、未出三界一切火宅中的眾生,既經囑付於汝,絕不可令眾生墮入惡趣,即使墮落惡趣一日一夜,吾皆不願,況復墮入無間地獄,動經千百萬億劫,無有出期呢?地藏菩薩對佛陀慈悲,愛護一切眾生,真如慈母以愛赤子,既深且切,深受感動,故白佛言曰:

『惟願世尊不以此為慮,未來世中,若有善男子善女人,於佛法中一念恭敬,我亦百千方便度脫是人,於生死中得解脫,何況聞諸善事,念念經行,自然於世上道,永不退轉。』

地藏菩薩本願經,是發揚地藏菩薩大願為主,地藏為十地菩薩,居菩薩中最高的地位。實證諸法空相,了知一切平等無二,故能不毗生死,不樂涅槃。乃發地獄未空,誓不成佛的大願。由於菩薩證知三世因果,了知一切眾生無非為吾人過去父母兄弟姊妹眷屬,故以救母的悲願,擴大救度一切眾生。因之本經的特質,不在闡揚大乘深澳的哲理,乃重在事相說明。由於我們這個世界人舉止動念,無非是業,無非是罪。地藏菩薩秉救度眾生的大願,所說法門,都切近家庭社會的需要,且為人人所能行,故能普遍地有益於人生社會,尤以地藏菩薩救母的孝道,更能有助於倫理道德,故本經不特學佛的人應讀,應為家庭教育必讀的經典,足可為補偏救弊的好藥材,安定社會的根本。

本經另一特質,所說利益人天的功德,全仗地藏菩薩本願力,不同其他大乘經典,全仗自力故有一瞻一禮者,能超越三十劫罪,乃至聞是經三字,五字,現前獲諸安樂,一切災難,悉皆消滅。佛說彌陀淨土,遠在西方極樂世界,地藏菩薩欲淨化我們這個娑婆世界,要人人消諸罪業,獲諸安樂,說此易行法門,故本經適應人間淨土的根機。

知定法師於大陸撤退後,應夏夷威華僑邀請,遠赴檀香山創立檀香山華僑佛教總會,傳播中華文化,弘揚佛法,使中華文化得於檀島紮根,近於該島宣講地藏菩薩本願經,完成該經講義,都二十餘萬言,不惟弘揚孝道,即對鞏固華僑社會對中國固有倫理文化的信仰,及增進僑胞的團結,亦有其重大的貢獻與啟發。

蓮航法師與知定法師於抗戰期間,同在焦山就讀,與筆者義屬同僚,知定法師來函求序,新年蓮航法師又來代邀余為之序,故擴拾經中數語,用以點綴,藉以奉答!

中華民國六十四年二月二十日東初謹序於北投 

地藏菩薩本願經講義自序

現在的人,如果你對他講「孝道」,他不說你是神經質,也會說你食古不化。或者會問你:現在是什麼時代?其實父母,生我、哺我、育我、教我,令我長大成人,立足社會,劬勞之恩,昊天罔極,縱然粉身碎骨,也難報慈恩於萬一!

美國的教育雖然發達,但可惜是對於孝養雙親的倫常德性沒有提倡,所以在美國生長的人,尤其是這一時代的人,只是一代一代的向下照顧,例如每一對夫婦,從結婚開始,就儲蓄兒女的教育費,絕對不會為父母儲備養老金,而且父母有錢的話,還想在父母百年之後分資產。有什麼好食的物品,只記得兒女,對父母喜歡的物品,忘得一乾二淨。等到教育兒女長大成人之後,兒女又為他的兒女去著想,很難得有為父母去籌謀的。為兒女教育等,並沒有什麼不對,但木本水源,也要對自己的父母稍盡孝道,以報乳哺教育之恩才對。對父母有孝心的,並不是沒有,不過是極少數而已。吾僑居於美國者,百有餘年,初一二代,對於中國傳統固有道德文化,比較濃厚,故侍奉雙親應盡孝思的道理,也比較明白而力行。第三四代,則幾乎與美國人同化。每一個人,一代一代的向下照顧,真是名符其實的「孝子」!記得我曾經對一個第三代的僑胞說:「父母對我們養育之恩德是很大的,當我們出世的時候,只得尺零長,幾磅重,若非父母小心翼翼的哺養,怎得成人?成人之後,又需施以種種教育,才得立身社會。古人說:養兒防老,積穀防飢,所以我們對於年老的雙親,應當盡孝心的奉養,而且上了年紀的人,又能侍奉得多久呢?他聽了我這一段話,用英語回答我說:「這裡是美國,並不是中國!」意思或者是說「孝道」是中國的產品,在美國是不講這一套的。由這一句話,可知華僑的第三代及第四代的思想是怎樣的了。

出家人遠離俗家,並不是拋棄雙親而不顧。只是遠離繁俗便於專心修道,而報答父母養育劬勞之恩。如目犍連尊者,得無學道後,救拔慈母於地獄之中;佛陀證無上道後,初為嚴父說法於迦毗羅衛國王宮,次為慈母說法於忉利天宮,令證道果,藉報慈恩。大方便佛報恩經云:「如來以正遍知,宣說真實之言:為一切父母故,常修難行苦行,難捨能捨,頭相髓腦,國城妻子,象馬七寶,輦輿車乘衣服飲食,臥具醫藥,一切給與。勤修精進,戒施、多聞、禪定、智慧,乃至具足一切萬行,不休不息,心無疲倦。為孝養父母,知恩報恩故,今得速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又云:「菩薩於無量阿僧祇劫孝養父母衣服飲食,房舍臥具,乃至身肉骨髓。……以此因緣,自致成佛。」一班世俗的人,不明白這種道理,誤以為出家人是不孝養父母的,甚至錯誤的認為佛教是不講孝道的。其實,這是大錯特錯的誤解,在佛經中闡揚孝道的地方很多,本講義之地藏經,就是最好的代表。

基於上述種種原因,所以我特別為大眾選講這部地藏菩薩本願經,因為這部經有很多處談及孝道。先是佛陀上昇忉利,為母說法,報答親恩。次則地藏菩薩前生之婆羅門女與光目女,拔救慈母於地獄餓鬼之中,因見地獄罪苦眾生,受諸楚毒,由是發宏誓願:眾生度盡,方證菩提,地獄未空,誓不成佛。

這部地藏經,是在一九六一年七月十六日開講,至一九六五年九月十九月圓滿,表面上看,是經過了漫長的四年零兩個多月,實際僅僅講了一百三十個小時。因為在美國的人,經常都是為生活而忙,每星期只得一二天的休息,但休息的時間,又需要整理家務,或攜帶兒女到郊外去玩一天半日」所謂「入鄉隨俗」,因此我們講經的時間,也選擇在每一個星期日舉行(佛菩薩誕辰,也都揀在星期日慶祝)。

這部講義是為著方便講解而隨寫隨講的,時間既匆忙,又缺乏參考資料,只是拉雜寫成,是以錯謬之處,在所難免,至希智者不吝賜正,則不勝心香默禱之至也!

這部經講完迄今,瞬經數年了,因時間問題,及初無出版的意思,所以經筵結束,而這部講義也只好束之高閣。去年春,本佛教總會全體董職員,會議議決,名譽上給了我三年的假期,俾於休養(因我的私人醫生也常常勸我要多休息),實際上除了講經及佛事外,其餘一切會務,仍然由我督導辦理;而且本會最近增建報恩堂一座,由開始劃則,建築費的預算,以及工程進行的監督等,都由我一人負責。但我仍然抽出些少時間將這部地藏經講義,稍為整理了一下。後來信徒們知道了我在整理地藏經講義,非常高興的籌集印資,要求出版流通;我見眾情難卻,也就答允了。

美國印刷術的進步,這是盡人皆知的事,但只局限於英文,對於其他國文,尤其是中文,則無法代勞。去年秋,我為著地藏經講義出版事,特別親攜原稿,到港臺幾家印刷廠去估價,結果是臺北印費較為相宜,而且得到老學長蓮航法師的相助,負責督印校對等一切工作,於是就決定在臺北付印。

本講義將付梓時,承前中華民國內政部長李漢魂伯豪將軍,題贈封面之字;北投中華佛教文化館館長前江蘇鎮江焦山定慧寺住持東初上人,賜以編頭之序;臺北南山放生寺住持蓮航法師,負責印刷一切任務,及題賜殿後之跋;各位善信樂善好施,發心助印。凡此種種,均所至感!是為序。

-一九五七年地藏誕釋知定序於檀香山華僑佛教總會- 

地藏菩薩本願經卷上

初講經題

地藏菩薩本願經

古今一般講經法師,在未講到本經正文以前,先來一翻談玄說妙,這種談玄說妙,又名之曰懸談,或者叫做懸論。即是在未開講經文之前,首先把全經的內容概括地向聽眾敘述一遍,或者加插一些玄妙的理論,使聽眾在未聆悉經文前,先領會全經之概況。

這種經前懸談,各宗因所依及所判的教典不同,故所立的名目亦各異。天臺判一切教而立五重玄義,這五重玄義即是1、釋名,2、辨體,3、明宗,4、論用,5、判教。法相宗依據六離合釋而解釋一切經論。這六離合釋(Satsamasa)即是第一持業釋(Karmadharaya),第二依主釋(Tatpurusa),第三有財釋(Bahuvrihi),第四相違釋(Dvandva),第五鄰近釋(Avyayibhava),第六帶數釋(Dvigu)。賢首則用十門來解說華嚴大經。言十門者,一教起因緣,二藏教所攝,三義理分齊,四教所被機,五教體淺深,六宗趣通局,七部類品會,八傳譯感通,九總釋經題。十別釋文義。

這經前的懸論,以是經中最幽玄最精要之義理,故對於久研經教的人來說,固然是趣味無窮,但若在初機的人聽聞,則會感覺得太過深奧的莫知適從。現在為著適應一般初機的人容易明白曉了,使大家都明瞭經中的意義,知道地藏菩薩究竟是什麼人!佛陀為何要為我們說這部地藏經,持誦這部地藏經又有什麼好處?令大家都能夠從解生信,由信起行,從行入聖,故佛說:「佛法大海,信為能入。」因此我現在所講這部經,不講經前懸論,只是一針見血地從經題講起。

在未講到地藏等字是什麼意思之先,我們應該知道地藏經翻譯到中國來有幾種譯本?根據古代相傳謂地藏經有兩本譯本:一本是西晉時法炬等譯,一本是大唐實叉難陀譯,但據大唐內典錄,歷代三寶紀,大周刊定眾經目錄等則謂釋法炬共譯出經壹百三十二部,都壹百肆十二卷,唯並無地藏經之異譯本。上說或是誤傳,或者經目未載,未可知也,智者詳之可耳。目今所流傳之地藏經,唯有唐實叉難陀所譯一種而已。

一切經題,均分通別。所謂通者,通諸經故;所言別者,與他經差異故;如地藏菩薩本願六字,就是本經的別題,他經無故;經之一字,即是通題,諸經互用故。

梵語乞叉底蘗沙(Ksitigarbha),譯為地藏。地即土地,具七種義:第一能生義,土地能夠生長一切生物,一切植物等;菩薩能夠生長一切善法亦復如是。第二能攝義,土地能攝一切生物而令安住自然界中,菩薩能攝取一切妙法於大覺心中亦復如是。第三能載義,土地能負載一切礦植動物等安住世界之中,菩薩能負載一切眾生,由眾苦交煎的此岸而達快樂清涼之彼岸亦復如是。第四能藏義,土地能含藏一切礦植等物,菩薩能含藏一切妙法亦復如是。第五能持義,土地能持一切萬物任運生長,菩薩能總持妙善使增長亦復如是。第六能依義,土地能為一切萬物所依,菩薩能為一切眾生所依亦復如是。第七堅牢不動義,地性堅實不可移動,菩薩心性堅牢如金剛不可破壞不可移動亦復如是。瑜伽論云:「由能攝持菩薩義故,說名為地。」成唯識論云;「依所修行為勝依持,令得生長,故名為地。」藏者,具有秘密包容含育等義,即是說菩薩處於甚深靜慮之中,能夠含育化導一切眾生止於至善。世之秘密庫藏,蘊藏者許多金銀珠寶,則能濟諸貧乏,利益人寰。菩薩具足如來藏性三德秘藏,無量妙法,則能度脫無數眾生,咸躋覺岸。地藏十輪經云:安忍不動猶如大地,靜慮深密獨如秘藏,因此故名地藏。三寶感應要略錄云:」昔如來在靈鷲山(Grdhrakuta)時,地藏菩薩,遊行諸國,教化眾生,到毗富羅山(Vipula)下,至喬提長者家。其長者家內,被鬼奪其精氣,其家五百人,並皆悶絕。至不覺悟,經于旬日。地藏菩薩見是事已,即作是念言:『實可苦哉,實可痛哉;世間有如是等不可說事。我今愍此眾生,而作救濟。』說此語時,便即騰身,往靈鷲山,白佛言:『世尊!我見喬提長者家五百餘人,皆被惡鬼奪其精氣悶絕在地,已經數日。我見是事已,生憐愍心,生愛護心。唯願世尊,許我設此救濟之法。令諸惡鬼降伏於人,令諸行者隨意驅使,復令長者還得如故。』爾時世尊從於頂上毫放光萬尋,照地藏菩薩身。是時大會之眾,各相謂曰:今日如來,放光照菩薩身,此菩薩必成大法,教化眾生。時地藏菩薩白佛言:『我今有一神咒,能去邪心,復驅使諸惡鬼等。我念過去無量無邊久遠有佛,號燒光王。其佛滅後,於像法中,我住凡夫地。有一仙人,在俱特羅山善行道術。我見眾生被諸鬼所惱,如彼長者家無異。我於爾時作是誓願;遇知識當效降伏之法。說此語已,即往俱特羅山,語彼仙人。仙人見我心生歡喜。即便諮問彼仙方法。爾時仙人,於三日之間,令我開解,預知萬理消息善惡。又一切惡鬼,并集我所,依師法教,調伏其心,令發道心。於須臾間,一切地獄受苦眾生,各乘蓮花,諸苦停息。爾時仙人,見我得如是神力,與我授記,而作是言:汝於無量無邊世,佛與授記:名曰地藏。於五濁世中,人天地獄,常當化身救度眾生令離災難。今見長者,如本無異。我今往彼家特救護之。』世尊聽許,菩薩往化,五百餘人,一時還活。」

地藏菩薩昔於忉利天宮,受釋迦世尊囑咐,於釋迦既滅以後彌勒未生以前,每日晨朝入恒河沙定,觀察一切眾生之機,悉令離苦得樂。故地藏十輪經云:「此善男子,於一一日,每晨朝時,為欲成熟諸有情故,入殑伽河沙等諸定。從定起已,遍於十方諸佛國土,成熟一切所化有情,隨其所應利益安樂。此善男子,已於無量無數大劫,五濁惡世時,無佛世界,成熟有情。復於當來過於是數,或有世界,刀兵劫起,害諸有情。此善男子,見是事已,於晨朝時,以諸定力,除刀兵劫,令諸有情,互相慈愍。或有世界,疫病劫起,害諸有情。此善男子,見是事已,於晨朝時,以諸定力,除疫病劫,令諸有情,皆得安樂。或有世界,饑饉劫起,害諸有情。此善男子,見是事已,於晨朝時,以諸定力,際饑饉劫,令諸有情,皆得飽滿。此善男子,以諸定力,作如是等,無量無邊不可思議,利益安樂,諸有情事。」

佛在世時的大智文殊,大行普賢,大悲觀音,大願地藏四大菩薩,與我國眾生最為有緣。所以這四大菩薩不但在座下名聞十方,即在我國的人也是個個知名恭敬的。在我們中國,有所謂的四大名山,這四大名山,就是四大菩薩應化的道場。山西的五臺山,是文殊菩薩的應化道場。四川的峨嵋山,是普賢菩薩的應化道場。浙江的普陀洛伽山是觀音菩薩的應化道場。安徽的九華山是地藏菩薩的應化道場。四大菩薩應化的四大名山聖跡很多,就中單講地藏菩薩的道場。據地藏菩薩感應錄所載;則謂在佛滅度壹千五百年間,地藏菩薩降跡新羅國(即韓國Korea)皇族,姓金,名喬覺。唐高宗永徽四年(六五三),二十四歲,削髮為僧,攜白犬名善聽,航海而來中國,在安徽省池州府青陽縣九華山的山巔端坐七十五載,至玄宗開元十六年(七二八)七月三十夜成道,時年九十九歲。先是山下有閣老閔公,素懷慈念樂善好施。每齋僧百名,必虛一位,請洞僧(地藏菩薩)以足其數。及後,菩薩乞地建立道場,閔公曰:「九子山頭地盡我有,任意所須。」菩薩曰:「一袈裟地足矣。」公許之。菩薩遂將袈裟一展,遍覆九子山峰。閔公睹狀甚喜,盡將所蔭之地施與菩薩建大道場。並遣其子出家,號道明。無何,閔公亦捨俗離塵,反禮其子道明為師。故今菩薩兩旁之侍者,左道明,右閔公,白犬即善聽也。菩薩入滅後二十九年,至肅宗至德二年(七五七)七月三十日,顯靈異而起塔。而今九華山遂成為四大名山之一的大道場。又據宋高僧傳載唐池州九華山化城寺地藏傳云:「釋地藏,姓金氏,新羅國王之支屬也。慈心而貌惡,穎悟天然。七尺成驅,頂聳奇骨,特高才力,可敵十夫。嘗自誨曰:『六籍寰中,三清術內,唯第一義與方寸合。』于時落髮,涉海捨舟而徙,振錫觀方,邂逅池陽,睹九子山焉,心甚樂之。乃逕造其峰,得谷中之地,面陽而寬平,其土黑壤,其泉滑甘,巖棲澗汲,趣爾度日。……至德年初,有諸葛節,率村父自麓登高,深極無人。雲日鮮明,居唯藏孤,然閉目石室。其房有折足鼎,鼎中白土和少米烹而食之。郡老驚歎曰:『和尚如斯苦行,我曹山下列居之咎耳。』相與同構禪宇,不累載而成大伽藍。建中初(七八○)張公嚴典是邦,仰藏之高風,因移舊額,奏置寺焉。……貞元十九年(八○三)夏,忽召眾告別,罔知攸往。但聞山鳴石隕,扣鐘嘶嗄,加趺而滅,春秋九十九。其屍坐於函中,洎三稔開將入塔,顏貌如生。舉舁之動骨節,若撼金銷焉。乃立小浮圖於南臺。是為藏宴坐之地也。」這是九華山建寺的始末,也是地藏菩薩應化我國的事蹟,以及度脫眾生的因緣。至於地藏菩薩往昔的因地與行孝道起而願盡度一切眾生的勝舉勝事,茲姑勿論,容後經文當會詳為解說。

菩薩,是梵語菩提薩埵(Bodhisattva)之略稱,譯為道眾生,覺有情等。或云摩訶菩提質帝薩埵(Mahabodhieittasattva),譯為大道心眾生,大覺有情等。菩提是覺的意思,或者叫做道,這是求覺道的人所應求得之果實。薩埵是眾生的意思。或者稱為有情,這是求覺道的智人所化導的對象。摩訶是大的意思,質帝是心的意思。即是說這種求覺道的眾生,時時刻刻都依照自己的宏誓願力,趣向大道方面努力邁進。等到妙慧成就堪能紹繼佛位而處妙覺的時候,其心仍未滿足的繫念一切眾生。自己雖已了脫,然而尚有許多苦惱眾生隨業海以飄沉,故菩薩雖得位登妙覺,為眾生故,再復運悲智力,俯就穢邦化導無量眾生,超生死之苦海,登涅槃之彼岸,因此故名摩訶菩提質帝薩埵。大智度論云:「問曰:何等名菩提?何等名薩埵?答曰:菩提名諸佛道,薩埵名成眾生。或名大心,是人諸佛道功德盡欲得,其心不可斷,不可破,如金剛山,是名大心。如偈說:一切諸佛法,智慧及戒定,能利益一切,是名為菩提。其心不可動,能忍成道事,不斷亦不破,是心名薩埵……菩薩心自利利他故,度一切眾生故,知一切法實性故,行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道故,為一切賢聖之所稱讚故,是名菩提薩埵。所以者何?一切諸法中,佛法最第一,是人欲取是法,故為賢聖所讚歎。」以上所說只要能發大心求大道者,均名菩薩,但據婆沙發智等論,均謂菩薩應有等級。如大毗婆沙論云:「如契經言:有一有情,是不愚類,是聰慧類。謂菩提薩埵,雖作是說,而不分別,齊何名菩薩?得何名菩薩?……有諸有情,以一食施,或以一衣,或一住處,乃至或以一楊枝施,或受持一戒,或誦一伽他,或一攝心觀不淨等,便師吼,作如是言:我因此故定當作佛。為斷如是增上慢故,顯雖經於三無數劫,具修種種難行苦行,若未修習妙相業者,猶未應言我是菩薩。況彼增上慢者。是故菩薩,乃至初無數劫滿時,雖具修種種難行苦行,而未能決定自知作佛。第二無數劫滿時,雖能決定自知作佛,而猶未敢發無畏言:我當作佛。第三無數劫滿已,修妙相業時,亦決定知我當作佛;亦發無畏師子吼言:我當作佛。齊何名菩薩?答:齊能造作增長異熟業。問:若諸有情,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能不退轉,從此便應說為菩薩。何故乃至造作增長相異熟業,方名菩薩耶?答:若於菩提決定,及趣決定,乃名真實菩薩。從初發心,乃至未修妙相業來,雖於菩提決定,而趣未決定,未得名為真實菩薩,要至修習妙相業時,乃於菩提決定,趣亦決定,是故齊此,方名菩薩。復次修妙相業時,若人若天,共識知彼是菩薩故,名真菩薩。未修妙相業時,惟天所知,是故未得名真菩薩。復次修妙相業時,捨五劣事,得五勝事。(一)捨諸惡趣,恒生善趣。(二)捨下劣家,恒生貴家。(三)捨非男身,恒得男身。(四)捨不具根,恒具諸根。(五)捨有忘失念,恒得自性生念。由此得名真實菩薩。未修妙相業時,與此相違,是故不名真實菩薩。……得何名菩薩?答:得相異熟業。……。」發智亦云:「齊何名菩薩?答:應能造作增長相異熟業。得何名菩薩?答:得相異熟業。……」

本願,現在先講願字,梵語尼底(Pranidhana),譯為願。對於某一事,立志達到目的,滿足自己所希求的志趣,名之曰願。摩訶止觀云:「發願者,誓也。如許人物,若不分券,物則不定;施眾生善,若不要心,成恐退悔,加之以誓。又無誓願,如車無御,不知所趣,願來持行,將至所在。亦名陀羅尼,持善遮惡。如坯得火,堪可盛物。二乘生盡,故不須願,菩薩生生化物,須總願別願。」實賢禪師云:「常聞入道要門;發心為首,修行急務,立願居先。願立則眾生可度,心發則佛道堪成。苟不發廣大心,立堅固願,則縱經塵劫依然還在輪迴。雖有修行,總是徒勞辛苦。」雜集論亦云:「為欲了知所有三世等所應知事,先於彼彼事,發正願心,願我如實了知如是如是;次入增上靜慮。從彼起已,所願成滿。」又此願者,在十度中,即第八之願波羅蜜。顯揚聖教論云:「願波羅蜜多,謂諸菩薩中,隨有其一,為性懈怠,煩惱多故,遂願正願而修諸善,令我未來獲得自性勇猛正勤,煩惱微薄。由此因故,於餘生中,如所發求,咸果其願。於所修善,得強盛力。」攝論云:「願波羅蜜多,謂發種種微妙大願,引攝當來波羅蜜多,殊勝眾緣故。」瑜伽亦云:「由此願故,煩惱微薄,能修精進。是故我說願波羅密多與精進波羅蜜多,而為助伴。」所言願者,有總別之分。四宏誓願,名叫總願,因為無論什麼願,總離不了四弘誓願。藥師佛的十二大願,觀音之六願及十二願,普賢的十大願,彌陀的四十八願,釋迦的五百願,以及地藏的本願,均名別願。言本願者,本即根本,即是初始發心所立的根本志願,乃至成佛,符合滿足,與本無異,故名本願。婆羅門女於覺華定自在王佛前,立弘誓願:願我盡未來劫,應有罪苦眾生,廣設方便,使令解脫。光目女於清淨蓮華目佛前發誓願言:若得我母永離三途及斯下賤,乃至女人之身永劫不受者,願我自今日後對清淨蓮華目如來像前,卻後百千萬億劫中應有世界所有地獄,及三惡道諸罪苦眾生,誓願救拔,令離地獄惡趣,畜生餓鬼等。如是罪報等人,盡成佛竟,我然後方成正覺。這是地藏的本願。故大方廣十輪經云:「地藏菩薩,以不思議功德成熟眾生,於過去無量恒河沙諸佛所,久發大悲堅固誓願皆悉成熟一切眾生,莊嚴勢力,猶如雷震。於一食頃而能成熟無量億等,那由他人,具足善根。」地藏十輪經亦云:「此善男子,具足成就無量無數不可思議殊勝功德,常勤精進利益安樂一切有情,曾於過去無量無數殑伽沙等佛世尊所,為欲成熟利益安樂諸有情故,發起大悲堅固難壞勇猛精進無盡誓願。由此大悲堅固難壞勇猛精進無盡誓願增上勢力,於一日夜,或一食頃,能度無量百千俱胝那庾多數諸有情類,皆得解脫種種憂苦。及令一切如法所求意願滿足。」

此經名目,按照佛告普廣言,共具三名:第一地藏本願,第二地藏本行,第三地藏本誓力。由願起行,由行然後才發生本誓力的作用。此願行力三,表示菩薩誓願宏深,行力廣大,非一般普通菩薩可比。今取本願者,因願可發出行而生誓力,故取初而略二三。

經者,三藏之一,梵語素怛羅(Sutra)修多羅等,義譯契經,契為契機契理之稱,經為歷久不變之辭。或翻為線,貫穿等義,即是說如線有貫攝縫綴的功能,佛陀滅度之後,迦葉等五百大阿羅漢聚集於王舍城,將如來的一代時教,依文義之次第,以美妙的文句,書寫在貝葉上面,用線綴輯成章,這就叫做契經。大毗婆沙論云:「契經云何?謂諸經中,散說文句。如說: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靜等。問:契經有何義?答:此略說有二義。一,結集義,二刊定義。結集義者:謂佛語言,能攝持義,如華縵縷。如結縵者,以縷結華,冠眾生首,久無遺散。如是佛教,結集義門,冠有情心,久無忘失。刊定義者,謂佛語言,能裁斷義,如匠繩墨。如工巧者,繩墨眾材,易了邪正,去曲留直;如是佛教,刊定義門,易了是非,去惡留善。」窺基法師亦云:「經者,為常為法,是攝是貫。常則道軌百王,法乃德模千乘,攝則集斯妙理,貫又御彼庸生,庶令畢離苦津,終登覺岸。」雜阿毗曇心論則謂,言修多羅具五義故:一曰出生,出生諸義故。二曰泉涌,義味無盡故。三曰顯示,顯示諸義故。四曰繩墨,辨諸邪正故。五曰結縵,貫穿諸法故。上釋經題竟。

次講譯經的人史略

唐于闐國三藏沙門實叉難陀譯

唐,係李淵於公元六一八年受隋禪而有天下立國之稱號,由高祖為始,至昭宣宗為後梁所滅(公元九零六年),凡傳二十主,共二百八十八年。

于闐,或名于殿,于填,于遁,谿丹,屈丹等,梵名瞿薩怛那(Kusthana),譯為地乳。在佛滅後約二百三十四年頃(紀元前二百五十二年)建國,後王耄無嗣,祀毗沙門天而得子,初兒不飲人乳,地涌乳而育之,因是故名地乳。紀元前八十二年頃,佛教傳入此國後即盛行大乘,故東來之經典多經此地而來。西域記云:「……儀形有禮風則有紀。文字憲章,聿遵印度,微改體勢,粗有沿革,語異諸國,崇尚佛法,伽藍百有餘所,僧徒五千餘人,並多習學大乘法教。王甚驍武,敬重佛法,自云毗沙門天之祚胤也。……自古已來,未能有勝。其王遷都作邑,建國安人。功績已成,齒耋云暮,未有胤嗣,恐絕宗緒,乃往毘沙門天神所,祈禱請嗣。神像額上,剖出嬰孩,捧以回駕,國人稱慶。既不飲乳,恐其不壽,尋詣神祠,重請育養。神前之地,忽然隆起,其狀如乳,神童飲吮,遂至成立,智勇光前,風教遐被,遂營神祠,宗先祖也。……」于闐歷代皆屬我國,貞觀中置官署於今和闐,以統其國。宋明以還,雖仍為于闐國,但須歲歲朝貢。清初屬回,乾隆以後始內屬中國,其地在現在的新疆省疏勒縣東,克里雅沙西岸。

三藏(Tripitaka)者,一修多羅(Sutra經)。二毗柰耶(Vinaya律)。三阿毗曇(Abhidharma論)。契經者,佛所說的一切妙法,莫不是上契諸佛之理,下契眾生之機的,所以名為契經。律即戒律。世之法律,能治一切犯了法的人應得之罪罰,是治犯了法紀的人。佛制的戒律不但調治眾生身不犯法,而且心亦不敢苟犯,是治之於未然。論即議論,佛所說的妙法,義理高深,非泛泛之徒所易明瞭,諸大菩薩及諸論師,為欲眾生能依教行持,謹慎修行起見,特提出其中玄奧之典,加以辯論解釋,使之明白易曉,故名之為論。如依大般若經而造大智度論,依金剛經而作金剛仙論等。

沙門(Srmana)者或稱桑門,喪門,娑門等,出家者之通稱也,譯為勤息。勤力勇猛修行戒定慧諸功德,藉以息滅累生累劫難斷難捨之貪瞋痴等煩惱,因此而能息諸生死惡趣,到達涅槃勝義彼岸,故名勤息。俱舍論云:「諸無漏道,是沙門性;懷此道者,名曰沙門,以能勤勞息煩惱故。」餘處諸譯經人,均稱法師,而此處獨云沙門者,譯主自謙故也。實叉難陀深通三藏,曉了五乘,故曰三藏沙門也。

實叉難陀(Siksananda),譯為學喜;于闐國人。智度恢宏曠達,風格超絕群倫,不但善解大小乘法,而且兼通異道學術,所以為時人崇尚。則天皇后尊敬三寶,崇重大乘,因為我國華嚴舊經,處會缺備,遠聞于闐國有這種梵本,故而遣使往求,並請譯師。法師與經梵本同臻長安,以證聖元年(六九五年)於洛陽大遍空寺翻譯。則天親製序文冠於經首。翻經沙門菩提流志,義淨等同宣梵本,後付沙門復禮法藏等,於佛授記寺譯成八十卷。聖曆二年(六九九年)功畢。之後又在長安清禪寺及洛陽佛授記寺等處,譯出大乘入楞伽經,文殊授記經,地藏本願經等總共二十部,都壹百一十卷。長安四年(七零四),法師以慈母年事已高,思歸侍奉,上表辭駕,蒙敕御史霍嗣光送返于闐。迨中宗時有敕詔請,於景龍二年(七零六)再度抵達京師,當時皇帝屈萬乘之尊,親迎於開遠門外,傾都緇素,幡幢導引,嚴飾青象令乘入城,安置於大荐福寺內。未及進行翻譯事宜,忽得重病,彌留至(睿宗)景雲元年(七一○)十月十二日右脅累足而終,春秋五十有九。十一月十二日詔敕於開遠門外古燃燈臺舉行火葬。薪盡火滅,其舌不灰。十二月二十三日敕使送其骨灰及靈舌歸還于闐,起塔供養。後人於荼毗處,造七層塔,時人呼為華嚴三藏塔也。

按續古今譯經圖紀,開元釋教錄,及貞元新定釋教目錄等,均謂實叉難陀三藏譯出華嚴等經一十九部,共壹百零七卷,內中並無地藏菩薩本願經,而坊間所流傳的地藏經則載明是實叉難陀三藏所譯。難陀法師是於公元七一零年入滅的,上列各錄均是在法師入滅後出版的,但是法師所譯各經均已明載各目錄上,為甚麼唯地藏經漏載?這是極令人費解的事。或是當時帝王之偏見,或是當時編輯人之錯漏,未可知也。今為糾正經目之誤,故言實叉難陀實譯出經二十部,都一百一十卷。

譯者,翻譯。佛生印度,所說經法,均為梵文。古代三藏法師,善通梵華,為利益是方眾生故,將梵語之印文,翻成華語之中文。翻梵為漢,故名為譯。

地藏本願經,總十三品,或分二卷或分三卷。分二卷的將第一品至第六品叫做卷上,由第七品至第十三品叫做卷下。分三卷的則由第壹品至第四品叫做上卷,由第五品至第八品叫做中卷,由第九品至十三品叫做下卷。文義無差,只是分的卷佚不同罷了。

忉利天宮神通品第一

三、解釋經文

忉利天,或叫怛唎耶怛唎奢天(Trayastrmsa-Deva),譯為三十三天,為欲界的第二層天,在須彌山的頂上,距離這個世界之上八萬由旬高(約三十餘萬里)的地方。此天天眾身長四十里,壽命壹千歲,人間百年為其一日一夜。言三十三天者,在須彌山頂有一座城廓名叫喜見城,或叫善見城,縱廣八萬由旬,帝釋天主居於其中。在善見城的四方有四個峰,各五百由旬,每峰有八天,四方合共三十二天,連中央的喜見城,共三十三天。所謂三十三天,即1、善法堂天,2、山峰天,3、山頂天,4、喜見城天,5、缽私他天,6、俱吒天,7、雜殿天,8、歡喜園天,9、光明天,10、波利耶多天,11、離險岸天,12、谷崖岸天,13、摩尼藏天,14、施行天,15、金殿天,16、鬘形天,17、柔軟天,18、雜莊嚴天,19、如意天,20、微細行天,21、歌音樂天,22、威德輪天,23、日行天,24、閻摩那娑羅天,25、連行天,26、影照天,27、智慧行天,28、眾分天,29、曼陀羅天,30、上行天,31、威德顏天,32、威德燄輪光天,33、清淨天。大智度論云:「昔摩訶陀國中,有婆羅門,名摩訶,姓憍尸迦,有大福德大智慧,知友三十三人,共修福德,命終皆生須彌山頂第二天上。」天宮(Devapura),即指帝釋所居之喜見城,或指善法堂,因為三十三天的天人假若詳論如法不如法事,時集於善法堂,今釋尊為母摩耶夫人宣殊勝妙法,故相信亦應在善法堂也。

神通者,應機妙用不測,感物自在無礙,故名。纓絡經云:「神名天心,通名慧性,天然之慧徹照無礙,故名神通。」通有五通六通之別,言五通者:第一神境智證通(Rddhividhi-jnana),能作種種不可思議的變化力,或遊涉往來自在無礙,或隨心所欲種種神變。第二天眼智證通(Divya-caksus),得色界天眼根,照徹無礙。第三天耳智證通(Divya-srtra),得色界天耳根,聽聞無礙。第四他心智證通(Paracitta-jnana),善知他人之念而無障礙。第五宿命智證通(Purvanivasanusmrti-jnana),善知自己以及六道眾生宿世事蹟而無障礙。此五通為有漏之禪定,或依藥力咒力亦可得之,故外道仙人亦能成就。言六通者,於前五通加一漏盡智證通(Asravaksaya-jnana)名曰六通。斷盡一切煩惱而無障礙者,叫做漏盡智證通,為三乘之極致。前五有漏,通於天仙,後一無漏,限於三乘聖者。這六種神力都叫做智證通者,因為均是各依智慧而證得的通力的原故。又神通有三種的差別:第一報得神通,三界諸天皆有五種神通,乃至鬼神有些亦具小神通力,這些神通都是依果報而自然感得的。第二修得神通力,三乘聖者修三學而得六通,外道仙人修有漏禪定而成就五通。第三變化神通力,三乘聖者,為化導眾生故,以神通力種種變現。

本經內放種種光明雲,出種種音聲等種種變現,即是屬於第三種的變化神通力。

或問:為什麼佛在未說法之前,先現種種神通變化呢?為欲攝化一切眾生令於聖法生恭敬心,俾所修得正勝解,永離迷倒,是故在闡揚妙法之前,先現種種神通變化。故瑜伽論云:「具神通者,哀愍有情故;或為有情意樂清淨,或為有情加行清淨,增上力故,示現種種神通變化。欲令有情見已聞已,於佛聖教,或當獲得意樂清淨,或有修行無倒加行。」顯揚聖教論亦云:「謂六神通,總攝說為神通行,皆為引攝所化有情界,令生恭敬,入聖教義故。」

梵語跋渠(Varga),譯為品,義類相同,聚在一段,故名為品。又品有通別,忉利天宮神通為別目,與諸品各各不同故。品之一字是通題,諸品互用故。又分品分段,或是釋尊聖意;或是結集者的安置,或譯經法師加添,或是後人為欲易於明瞭起見,遂將經文分章分段,如金剛經本無品段,今所具之三十二分,是梁武帝的昭明太子所加添者。今觀本經的分法,似乎是出自譯師。本經共分十三品,本品居於初始,故曰忉利天宮神通品第一。

自此以下,正式解釋經文。依照一般講經的法式,全部經文無論豐約均分三分:第一序分,序說一經的緣起。第二正宗分,闡釋一經的宗要。第三流通分,法會已週,會眾得益。欲使是法流傳久遠,利益未來,故要囑咐在會大眾發心獲持是法,令當來盡未來際眾生,均得沾聞是法,而超解脫煩惱之地。按照古人分析本經程序如次:初忉利天宮神通品,名叫序分。由第二分身集會品至第十校量布施功德品,叫做正宗分。由第十一地神護法品,至第十三囑累人天品,叫做流通分。

序分,亦名經家序,為結集經藏的人,加敘本經的發起因緣,故又名發起序。又序分可分通別二種:所謂通,諸經互用故。所謂別,本經特具故。

現在先講通序。依照古師所判,通序為六種成就:「如是」為信成就,「我聞」為聞成就,「一時」為時成就,「佛」為主成就,「在某某處」為處成就,「與大比丘等」為眾成就。今依地論束「如是我聞」二種成就而為信成就,餘四照古師所判,所以現今只分為五種成就。

如是我聞:

這四個字是信成就。如是二字是指經中所說的佛語,我聞二字是阿難等諸大弟子的自稱,因為佛的一代聖教,係於佛滅度之後,阿難等諸大弟子所結集的緣故。所以大智度論說:「佛於俱夷那竭國娑羅雙樹間,北首臥,將入涅槃。爾時阿難親屬愛未除,未離欲故,心沒憂海,不能自出。爾時長老阿泥盧豆,語阿難:『汝守佛法藏人,不應如凡人,自沒憂海。一切有為法。是無常相,汝莫憂愁。又佛手付汝法,汝今愁悶,夫所受事;汝當問佛:佛般涅槃後,我曹云何行道?誰當作師,惡口車匿(Chandaka)云何共住?佛經初作何等語?如是種種未來事應問佛。』阿難聞是事,悶心小醒,得念道力助,於佛末後臥床邊,以此事問佛。佛告阿難:若今現前,若我過去後,自依止,法依止,不餘依止。云何比丘自依止,法依止,不餘依止?於是比丘內觀身,常當一心,智慧勤修精進,除世間貪憂外身,內外身觀亦如是,受心法念處亦復如是,是名比丘自依止,法依止,不餘依止。從今日解脫戒經即是大師。如解脫戒經說,身口意業應如是行。車匿比丘,我涅槃後,如梵壇法治,若心濡伏者,應教刪陀迦旃延經,即可得道。復次,我三阿僧祇劫所集法寶藏,是藏初應作是說:如是我聞,一時佛在某方某國、土,某處樹林中。何以故?過去諸佛經初,皆稱是語。未來諸佛經初,亦稱是語,現在諸佛末後般涅槃時亦教稱是語。」等到佛陀入滅之後,阿難受眾請結集法藏,當陞法座,顏貌如佛,大眾見了突然都起了三種疑感:第一疑惑佛陀再生,其次疑為他方世尊來此說法,第三疑惑阿難轉身成佛。之後聽到阿難舉如是我聞等句,三種疑惑頓時息滅。為著消除大眾疑惑的緣故,所以經首置如是我聞等。

言如是者,梵語翳鍐(Evam),係信順的意思。智論云:「佛法大海,信為能入,智為能度。如是義者,即是信,若人心中有信清淨,是人能入佛法。若無信,是人不能入佛法。不信者言,是事不如是,是不信相。信者言,是事如是。」是以信為入法之基,智為究竟之術,信則所言之理順,順則師資之道成。

又真諦之中本無文字,俗諦之中才有文字,阿難傳佛俗諦文字,與佛所說的理無異,所以叫做如。因俗諦之義,而會解真諦的理,故名曰是。又真如法界,實際理體,性真圓融,遍一切處,隨拈一法,無非佛法,阿難所傳的法,與佛所證之理無異,故名為如;妙性圓明,遍週法界,隨緣不變,如如不動,所以叫做是。一切諸法,本無生滅,皆如來藏,名為如,真性隨緣,離一切相,即一切法,本無生滅,皆如來藏,名為如,真性隨緣,離一切相,即一切法,名曰是。契機契理曰如,永離過非曰是。佛如理而說,阿難等如理而信,所以叫做如是。

我聞者,為停息世間的執著爭論及證明係親自從佛處得聞而無錯謬者。所言我,是阿難的自稱。然而一切法,佛說無我,凡稱我者計有四種:一凡夫偏計,二外道宗計,三諸聖隨從世俗假立賓主,四法身真我。今所指我,既非凡夫妄執,亦非外道宗計,乃深達八自在,於非我非無我之中而隨世俗假名為我。故智度論云:「問曰:若佛法中言一切法空,一切無有吾我。云何佛經初頭言如是我聞?答曰:佛弟子輩,雖知無我,隨俗說法,我非實我也。譬如以金錢買銅錢,人無笑者,賣買法應爾。言我者亦如是,於無我法中而說我,隨世俗故不應難。如天問經中偈說:有羅漢比丘,諸漏已永盡,於最後邊身,能言吾我不?佛答言:有羅漢比丘,諸漏已永盡,於最後邊身,能言有吾我。世界法中說我,非第一實義中說。以是故諸法空無我,世界法故雖說我無咎。」窺基法師亦云:「問:諸佛說法,本除我執,何故不稱無我,乃稱我聞?答:有四義:一者言說易故。若說無我,通蘊處界,知此經誰?二者,順世間故,三者,除無我怖故。言無我者,為誰修學?四者,有自他染淨因果事業等故,所以稱我聞。問:若爾,何故不稱名字,但稱我聞?答:有三義:一示不乖俗,宗雖顯真,序不乖俗,理雖顯妙,言不乖俗,欲顯真諦;不離俗諦故。二我者,主宰自在之義。集藏傳云:有三阿難。1、阿難陀;云慶喜,持聲聞藏。2、阿難跋陀,云賢喜,持獨覺藏。3、阿難伽羅,云喜海;持菩薩藏。但是一人,隨德各別。由此阿難多聞,聞持其聞,積集三慧,齊備文義,並持於三藏教,總持自在。若稱名,雖順正理,無於諸法得自在義,由斯而稱我,不道阿難。三我親義。世間共言我見聞此,將為親證。若言阿難聞,或非親聞,從他轉授。今顯親聞世尊所說,非是傳聞。破他疑網,故不稱字,但言我聞。」聞者,由耳根發耳識而達於音聲;今廢別從總,故不言耳聞,而言我聞,因為由於這一個五蘊的我,就可以統收諸根識等故。注維摩經云:「什曰:若不言聞,則我自有法,我自有法,則情有所執,情有所執,諍亂必興。若言我聞,則我無法,則無所執,得失是非,歸於所聞。我既無執,彼亦無競,無執無競,諍何由生?肇曰:出經者,明己親承聖旨,無傳聞之謬也。」佛地經論亦云:「應知說此如是我聞,意避增減異分過失。謂如是法,我從佛聞;非他展轉。顯示聞者,有所堪能,諸有所聞,皆離增減異分過失。非如愚夫無所堪能,諸所有聞,或不能離增減異分。結集法時,傳佛教者,依如來教,初說此言。為令眾生恭敬信受,言如是法,我從佛聞。文義決定,無所增減。是故聞者,應正聞已,如理思惟,當勤修學。」

或者有人疑問:佛成道的時候,阿難才出生。佛成道經過二十年之後,阿難方捨俗出家,出家後又經過十年的時間,世尊才命彼為侍者。阿難為佛侍者,一直奉侍至佛入涅槃,在這為侍者期間,雖然事事聞佛所說,故佛所說的經,阿難可稱我聞。在未做侍者的前三十年,而佛所說的經法怎樣可以都稱為我聞呢?古德對於這個問題有四種解釋:第一展轉得聞。如報恩經云:「阿難所不聞經,從諸比丘邊聞。」第二佛為重說。如報恩經云:「阿難因佛命為侍者,乃求三願。其三所未聞經,請佛重說。」第三阿難自通。如金剛華經云:「阿難得法性覺自在三昧,所未聞經,能自憶持。」第四阿難乃大權示現。如不思議境界說:「舍利、目連,乃至阿難等,皆大權菩薩現聲聞身。」由這四種的解釋,我們不難明白阿難於未親聞的經法,所以都能宣說無謬的理由了。

一時

這二字是敘明時的成就。世間上的人辦理一件喜慶的事,必定要揀一個好日子方才舉行。現在宣揚妙諦,常然也不能違背一般的常情,所以也必須要有一個良時吉日,俾聽眾依時赴會,方能成就眾生。一時二字,係巴利語翳迦三昧耶(Ekamsamayam)的譯語。時有實時與假時二種:實時名叫迦羅(Kala)。即戒律中所講的「食時」「藥時」「衣時」之時。假時名叫三摩耶(Samaya)。即經中所說的「一時」「一日」乃至「一劫」之時。現在所講的時,就是指三摩耶。因為時係念念遷流剎那生滅的,已經消滅的時叫做過去,尚未出生的時叫做未來,正在暫住的時叫做現在。所謂一時,係於三世相續之中假立的時,亦即師資道合,始終聽說之時。不言某年月日者,因為世尊說法,殊方紀曆不可雷同,所以總稱為一時。佛地經論云:「言一時者,謂說聽時。此就剎那相續無斷,說聽究竟總名一時。若不爾者,字名句等,說聽異時云何言一。或能說者,得陀羅尼,於一字中,一剎那頃,能持能說,一切法門。或能聽者,得淨耳根,一剎那頃,聞一字時,於餘一切,皆無障礙,悉能領受:故名一時。或相會遇,時分無別,故名一時。即是說聽共相會遇,同一時義。時者;色心等總假立故。是不相應行蘊所攝。何不別顯,如下處等,但說一時?晝夜時分,諸方不定,不可別說。又義不定。或一剎那,或復相續;不可定說。是故總相,但說一時。」

佛當時在說法的時候,相信是有一定的時間性的,現在不言年月日而但說一時者,也是經家在結集法藏時,煞費苦心,不得已而定的辭句。因為佛所說的經法很多,有些是在天上說的,有些是在龍宮說的,有些是在人間說的。而且人間天上的時間又不可雷同,例如人間五十年等於四天王天一日一夜。人間壹百年,等於忉利天一晝夜。況且時方紀曆不同,梵漢曆法有異,照現在的時日計算,中國約比印度早三時半。由於方處時分,難以畫一,所以總叫做一時。

這是主成就。梵語佛陀(Buddha),譯為覺者。眾生沈迷苦海,流浪生死,昏寐六道,戀著三界,長夜漫漫,毫無醒覺,顛倒夢幻,不思出離。佛陀了知三界空華,六道水月,是身虛幻,猶如聚沫,實無可取,除無明睡,消愛見魔,斷煩惱障,了所知感,證一切智,及一切種智。目己得到覺悟,再令一切眾生都能夠覺悟,將自他兩種覺悟的功行都做到圓極,才可以叫做佛。聲聞及緣覺二乘人,雖能自覺,惟這些二乘人是自了漢,自己得到了覺悟便罷,並不欲令眾生都能覺悟,由於單有自覺而無覺他的功行,所以不能叫做佛。菩薩自己覺悟了之後,雖能緣念眾生,欲令一切眾生都能覺悟,但祇在行程之中,尚未達到圓滿,所以仍未能叫做佛。惟有佛世尊。自他覺悟的功行,都臻於圓極的地位,所以才可以叫做佛。又佛世尊了了常知世出世間的一切諸法,漏與無漏,常及非常,染淨苦樂等,故又名智者。佛地經論云:「具一切智,一切種智,離煩惱障,及所知障,於一切種相,能自開解,亦能開覺一切有情,如睡夢覺,如蓮華開,故名為佛。」瑜伽師地論亦云:「於能引攝義利法聚,於能引攝非義利法聚,於能引攝非義利非非義利法聚,遍一切種現前等覺,故名為佛。」現在所說的佛,即是指娑婆教主釋迦牟尼佛(Sakyamuni-Buddha)。

在忉利天,為母說法。

這是處的成就。示跡之間,行住坐臥四種威儀,總叫做在。依據智論在有四在:第一天在,是指六欲天人。六欲天人所感的報,是由因地之中布施持戒十善心三事而來,因為天人的心是很純善的,是以六欲天人係以善心為在。第二梵在,是指色無色界天人。梵是清淨的意思,即是說色無色界天人的果報,是由因地之中所修的慈悲喜捨等清淨梵行而感的。色界天常修四禪八定,而沒有欲界的染污,無色界天常修四空處定,而捨棄有色有礙的形骸。這些梵天依梵而住,心無雜異的染污,所以叫做梵在。第三聖在,是指三乘人。三乘人所修的都是出世無漏聖法,如聲聞緣覺,斷除界內見思,菩薩斷除界外塵沙等惑。這些聖者斷除煩惱,頓超三界,不復再來,常在空、無相、無作三聖三昧中住,所以叫做聖在。第四佛在,佛於首楞嚴等諸佛三昧,證得十力,四無所畏,十八不共佛法,一切智等種種諸慧,及八萬四千法藏度人法門等種種諸佛功德,所以在本無所住之中,隨眾生緣,應眾生機而現住相,是名佛在。因為法身遍一切處,無在不在,無去無來,故能隨一切處應物現形,是以現身忉利。忉利天,為帝釋天所居住的宮殿。俱舍論云:「於山頂中,有宮名善見。面二千半,周萬踰繕那。金城量高一踰繕那半。其地平坦,亦真金所成。俱用百一雜寶嚴飾。地觸柔軟,如妒羅綿。於踐躡時,隨足高下。是天帝釋所都大城。於其城中,有殊勝殿。種種妙寶,具足莊嚴,蔽諸天宮,故名殊勝。……外西南角,有善法堂,三十三天時集於彼,詳論如法不如法事。」佛為能在的人,忉利是在的處所。佛陀隨到一處,莫不敷演妙法,今在忉利,當然也不能廢棄度生的事業。況且佛生七日,而佛的慈母摩耶夫人,就離開人世而上生忉利。現在佛為報母恩,所以特地上昇忉利天宮,為母說法。談到孝義這個問題,是人人應盡的天職。佛在忉利為母說法,就是行孝的表現。所以這部經著重盡孝道。因為每一個人最切親的事,就是對於生身的父母,一生撫養的恩德,要報答,要孝順,以盡為人子的職責。故報恩經謂為人子者,左掮擔父;右掮擔母,經微塵劫,莫能報洪恩於萬一。如果一個人對於自己的生身父母,忤逆不孝,那麼這個人就失掉了為人的人格,也就是等於禽獸無異了。然而人與禽獸的差別,就是人懂得孝悌忠信,禮義廉恥,畜生是不曉得這些的。而且孝養事奉父母,是天經地義的本分事,倘若捨應做而不為,這與禽獸何異。所以子夏說:「賢賢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與朋友交,言而有信。」

佛在忉利天宮對母說法,就是地藏經發起的特因,也即是佛要表現做人的孝義。但講到孝義,首要推重地藏菩薩,因地藏菩薩往昔作婆羅門聖女及光目女,對其母所盡的孝道,可謂上感諸佛,下動鬼神,遠超過世間一切的孝。世間的孝,只要生能奉養,死能拜祀,即算盡孝。地藏為婆羅門女及光目女時,不但母在世時,能克盡孝養,而且母死之後,尚能以孝心來感動諸佛而超度其母離苦得樂,成為歷古偉大的孝德。現在佛要報答其母的恩,藉此闡明孝道,所以特將地藏菩薩往昔感動天地的孝行,以廣長舌,極力讚揚,俾能勉勵未來眾生,個個克盡為子之道,這是佛說這部地藏經的本意。觀佛三昧海經云:「父王白佛:佛母摩耶生忉利天,佛今光相神通具足,為何當往為母說法?佛告大王:如來當如轉輪聖王足行之法,從閻浮提上忉利天,問訊檀越,為說妙法。」等到佛陀抵達天宮的時候,釋提桓因白摩耶夫人言:「如來大雄,為報恩故,來至此處。」

爾時十方無量世界,不可說不可說一切諸佛,及大菩薩摩訶薩皆來集會。

這是眾成就。爾時,即是佛為說法的時候。十方,即東、南、西、北、東南、西南、東北、西北、上、下。非是算數所能算得到的數字,所以叫做無量。世係遷流義,有過去,現在,未來三世之分。界為間隔義,有東、南、西、北、東南、西南、東北、西北、上、下的十方。任你怎樣說,都無辦法將這些數字弄清楚究竟是若干?所以稱不可說不可說。一切諸佛,即是十方無量不可說不可說世界裡面的這樣多諸佛世尊。及,係與、同的意思。這十方無量不可說世界之中的一切諸佛,不但自己來赴法會,而且帶同諸大菩薩參與勝會。菩薩上文已解。靡訶是大的意思。薩即薩埵的略語。大菩薩摩訶薩,即是大菩薩中的大菩薩。這些菩薩都是位居補處的法王子,所以叫做大菩薩摩訶薩。智論云:「摩訶名大,薩埵名眾生。或名勇心,此人心能為大事,不退不還大勇心故。……多眾生中起大慈大悲,成立大乘,能行大道,得最大處故,名摩訶薩埵。……復次必能說法,破一切眾生及己身大邪見,大愛慢大我心等,諸煩惱故,名摩訶薩埵。……如佛語無盡意菩薩:譬如十方一切世界,乃至虛空邊際,令為一水,令無量無邊眾生,共持一髮,取一渧去。更有無數眾生,如前共持一髮,取一渧去,如是令彼大水,悉令無餘,眾生故不盡。以是眾生等無邊無盡不可數不可思議,盡能救濟,盡離苦惱,著於無為安隱之中。有此大心欲度多眾生故,名摩訶薩埵。」十方無量不可說不可說世界之中一切諸佛及諸大菩薩,大眾同時都來聚集這忉利天宮宣勝妙諦的法會,故說皆來集會。由於佛的聲譽名遍十方,所以每到一處宣演妙法,就有很多他方世界的諸佛及大菩薩前來聽法,現在聽到佛為欲報答慈母恩德的緣故,抵達忉利天宮為母說法,故此無量世界諸佛及大菩薩,也就蒞臨天庭。由此可知佛說這部地藏經的法門之重要;因為闡明孝道,不但世人應該共同遵奉,而十方諸佛,及大菩薩,對於孝順父母,敬重師僧,也是認為極為重要的事,是以佛說這種孝行法門的時候,十方無量不可說不可說世界的諸佛及大菩薩,也極踴躍的來赴法會,聽佛講說。

讚歎釋迦牟尼佛,能於五濁惡世,現不可思議大智慧神通之力。調伏剛強眾生,知苦樂法。各遣侍者,問訊世尊。

這是會眾讚歎。以美妙的言辭而諷誦表揚佛的德行,叫做讚歎。釋迦牟尼佛(Sakyamani-Buddha),係娑婆世界的教主,亦即是宣說這部地藏經的講主。釋迦係姓,譯為能仁,是印度四大階級之一的王族。據經說:印度往昔的甘蔗王,有兩個王妃,他的第一王妃名叫善賢,生了一個太子,名叫長壽。第二王妃生了四個王了,大的名叫炬面。其次叫做金色。第三名叫象眾。四子名叫別成。當時善賢夫人想立自己的兒子長壽王子為儲君,所以請皇擯逐第二妃的四個兒子出國。這四個王子被逐後,一直隨處安身,乃至到達雪山北建立城廓,奉第四王子別成為王。別成王登極之後,以德化人,銳意經營,遂成強國。後來甘蔗聞悉,遣使往召返國,別成謝過不還。使人返報,父王歎曰:我子釋迦。由是遂以德為姓,所以叫做釋迦,這是佛祖先傳襲下來的姓氏。牟尼,係佛的名,翻為寂默。據說釋種憍慢多言,及見太子悉寂默無言,因以為字叫做牟尼。因為能仁的緣故,以悲度生為本,所以不住涅槃;因為寂默的緣故,以智超脫為懷,所以不往生死。釋迦牟尼,亦名釋迦文,於周昭王的二十六年甲寅(公元前一○二七年)四月初八日降生於中印度(India)迦毗羅衛國(Kapilavastu)嵐毗尼園(Lumbini),名悉達多(Sarvarthasiddha),父為迦毗羅衛國之淨飯王(Suddhodana),母名摩耶(Maya),誕生後七日,摩耶夫人逝世,生忉利天,賴姨母摩訶波闍波提(Mahaprajapati)及跋陀羅尼(Bhadrani)教養撫育長大。弱冠娶耶輸陀羅(Yasdohara)為妃,後產一子,名羅侯羅(Rahula)十九歲出家,卅歲成道,住世七十有九年,說法四十九年,談經三百餘會,於周穆王五十四年(紀元前九四八年)入滅。

五濁亦名五滓,五渾等。第一劫濁;劫為梵語劫簸之略稱,譯為分別時節,為通常年月日時不能計算的遠大時節,所以劫簸亦譯為大時。時中最短最小的名為剎那,吾人一念之間有九十剎那;最大最長的叫做劫。劫又有大劫中劫小劫之差別;人壽由八萬四千歲起,每百年減一歲,減至人壽十歲,名叫減劫;又再由人壽十歲起,每百年加一歲,加至八萬四千歲,叫做增劫;一增一減,才是一個小劫;二十個小劫,成為一個中劫;四個中劫成為一個大劫。人壽由八萬四千歲減至二萬歲已後,才有渾濁不淨之法生起,為劫濁時。人壽在減劫中,減至三十歲時,遍地盡是饑饉,減至二十歲時,遍地盡是瘟疫疾病,減至十歲時,遍地盡是刀兵災禍,世界眾生,人人被害,個個遭劫,因此所以叫劫濁。又世界成住壞空各有二十小劫,等到壞空劫的時候,火由地獄起,燒至初禪梵天,將世界山河大地等一切情與無情燒得乾乾淨淨,風吹二禪,水湮三禪,災及上界,亦復如是,名為劫濁。

第二見濁。見即見解,由於各人的見解不同,各執己見為是,所以就生出種種的諍執來。因為所見不確,所解理乖,邪執渾濁不清,故名見濁。這些偏執,總有五種:1、身見,身即五蘊假合之體,並非真常堅實之法,世人不達吾人現前假借父母的遺身,是無常苦空的,而偏偏於此臭皮囊上,妄起貪著,謬執我見。常常我是他非,你爭我奪,造殺盜婬之重業,召無間獄之苦報。世間一切萬物本無一定的所有主,而妄計這是我所有物,他人不得侵奪,人家所有的物件,吾則時刻垂涎。人我所有的見既立,則人與人爭,家與家奪,國與國鬥,如此,世界就永無安寧之日了。吾人苟能將我見及我所有見掃除淨盡,互相尊重,那末世界戰爭自可避免,個人的精神勞瘁,也可以得到永恒的安息。2、邊見,亦名邊執見,即是不能守乎中道,而起斷常兩種邊見。這種邊執見,是由於生了身見之後,而起的斷常之邊見。佛說這是邊執外道,這些外道,因為不知道是身虛幻,妙真性常,所以計度死後斷滅,或計度死後常住。計常的外道則說一個人死了之後,靈魂是永遠不會消滅的,死後的靈魂是決會再生的;執斷的外道則說一個人死了之後是眇眇茫茫的,靈魂是永無存在的,是決定不會再生的。這些都是外道的偏執,是了無實際,是遠離中道了義的,所以叫做邊見。3、戒禁取見,戒是戒律。佛所說無上清淨妙戒,是可以令我們斷煩惱,除塵垢,了生脫死,我們一般的佛弟子,是應該嚴格服從遵守的。這裡所說的戒,是外道的邪戒。如印度有一種持雞狗戒的外道,妄言自己前世是雞狗中來,是以對於雞狗特別尊敬,奉祀雞狗作為神者的聖物,因此常學習雞狗所噉的穢物,以為這種妄計苦行,自信將來一定會成道的,這就是叫做戒禁取見。其實這些外道所作所為,是非常愚蠢的,非道謬以為道,非戒妄以為戒,故雖竭其力的苦行精進,畢竟是徒勞辛苦的。應取不取,應戒不戒,顛倒取捨,猶如蒸沙作飯,縱經塵劫,安可得乎?難矣。4、見取見,有一種人用功不切,見解未明,初入門徑,便謂已同極聖,所謂未知說知,非果計果,以劣知見,取他種種劣事,思惟以為最勝妙者。其實這種人去道尚遠,本具妙性,未夢見在,無上菩提,如何克證,涅槃山高,生死海闊,以斯妄計,安可遽豋彼岸。5、邪見,這種撥無因果道理的人,以為世間沒有可以構成結果的原因,亦無有原因而生後來的果報。因為這種人惡固然不足懼,善亦無所好,所以無惡不作。這種邪見的人邪惡極深,是以一個有正信的人,對于這些撥無因果之輩,是極宜遠離而不可親近的,倘與相處,則遺害彌深的。

第三煩惱濁。煩惱二字,非常普遍,人人俱與之結不解緣,不能暫捨。世人遇有不如意的境界,困惑身心,令到心中很不安然,就叫做煩惱。如貧窮的人,終日為著柴米油鹽等七件事憂慮,或因此而夫妻之間吵吵鬧鬧的整日不歡,或朋友之中諍諍鬧鬧的永世成仇。富有的人家因為錢太多,憂慮日後散失,或者越有越想有,終日在錢眼裏打轉;或者錢財多了,而綺想越多,齊人之福不易安享,妻妾之間互相妒忌的兩不相讓,家庭從此多事了。這是世人的所謂煩惱。佛所說的煩惱略有:根本六,中隨煩惱二,大隨煩惱八,小隨煩惱十,即八識規矩頌所謂中二大八貪瞋痴。言根本六者,即貪、瞋、痴、慢、疑、邪見。忿、恨、覆、惱、嫉、慳、誑、諂、憍、害、十種名小隨惑。無慚、無愧、名叫中隨惑。掉舉、惛沉、不信、解怠、放逸、失念、散亂、不正知,八種名叫大隨惑。這些煩惱是污濁不清之法,可以令眾生沉淪苦海,永無超拔之期,所以叫煩惱濁。

第四眾生濁,由眾緣和合而生,復受眾多生死,故名眾生。在劫濁中的眾生由於邪見熾盛,煩惱垢重,所以不敬信三寶,不侍奉父母,不受齋戒,不修福慧,故果報漸衰,心靈遲鈍,身體孱弱,苦果多端,福業減少。因為所作的業固然不清,而所受的果實亦復渾濁,所以叫做眾生濁。

第五命濁,命就是性命,也就是吾人這一期的壽數。人的壽命有長短壽夭,在現在目前來說,人的壽命極長也不過百年。但這也是有期限的,期限一滿,就非離開這個世界不可。我們同是一個人,為什麼有的壽長百歲?有的只幾十歲或幾歲就夭亡?為什麼越古老越離現在去得越遠的人的壽命越長?這是各人所作的業不同,所以壽命的果報長短也有差別。越古的人,因為常修勝道,不作無義利的事,所以壽命極長。於今去聖時遙,人心不古,不修至道,事事利己損人,心似羅剎,殺業增上,對諸生物毫無慈念,因此所感之壽亦日見短促。昔時人壽極長,今者極長少過百年,所以叫做命濁。

瑜珈師地論云:「言五濁者,一者壽濁,二者有情濁,三者煩惱濁,四者見濁,五者劫濁。如於今時,人壽短促,極長壽者,不過百年,昔時不爾;是名壽濁。如於今時,有情多分,不識父母,不識沙門,若婆羅門,不識家長,可尊敬者,作義利者;作所作者;於今世罪,及後世罪,不見怖畏;不修惠施,不作福業,不受齋法,不受淨戒。昔時不爾。名有情濁。如於今時,有情多分,習非法貪,不平等貪,執持刀劍,執持器杖,鬥訟諍競,多行諂誑,詐偽妄語,攝受邪法,有無量種惡不善法,現可了知。昔時不爾,是名煩惱濁。如於今時,有情多分,為壞正法,為滅正法,造立眾多,像似正法;虛偽推求,邪法邪義以為先故。昔時不爾,是名見濁。如於今時,漸次趣入饑饉中劫,現有眾多饑饉可得。漸次趣入疫病中劫,現有眾多疫病可得。漸次趣入刀兵中劫,現有眾多互相殘害,刀兵可得。昔時不爾。是名劫濁。」俱舍論亦云:「言五濁者,一壽濁,二劫濁,三煩惱濁,四見濁,五有情濁。劫減將末,壽等鄙下;如滓穢故,說名為濁。由前二濁,如其次第,壽命,資具,極被衰損。由次二濁,義品衰損。以耽著欲樂,自苦行故。或損在家出家善故。由後一濁,衰損自身。謂壞自身身量,色力,念智,勤勇,及無病故。」楞嚴經亦云:「云何為濁?阿難,譬如清水,清潔本然,即彼塵土灰沙之倫,本質留礙。二體法爾,性不相循。有世間人,取彼土塵,投於淨水。土失留礙,水亡清潔,容貌汨然,名之為濁。汝濁五重,亦復如是。」由於這五濁的障蔽性真。故而造諸惡業,個個蒙塵,人人造惡,整個世界的人為善者少,作惡者多,令到這個本來善良的世界,成為罪惡的世界,所以叫做五濁惡世。佛的大智慧神通力,不可以言說,不可以心思,所謂人天不知邊際,三乘莫測玄微。惡世眾生,剛悷狡猾,易瞋易愎,難調難化。佛在這個惡世當中,對於這班剛強眾生,教化事業本非易易。但是佛出世間,本為度脫眾生,所以對這些剛強眾生,先以神通威力懾伏其心,後以智慧方便惇惇善誘,令知造惡遭苦,應該遠離,為善得樂,勇力勤修。故彌陀經云:「釋迦牟尼佛,能為甚難希有之事,能於五濁惡世,劫濁、見濁、煩惱濁、眾生濁,命濁中,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為諸眾生說是一切世間難信之法。舍利弗!當知我於五濁惡世,行此難事,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為一切世間說此難信之法,是為甚難。」

知苦樂法,即是佛陀教化這些難以調伏的剛強眾生,能夠認識清楚,什麼是苦,什麼是樂,苦從何來,樂由何生。令到個個都知苦樂的法,對於善法勇力而為,對於惡業決意斷除,那末修行的功行才易勝進,聖妙的理地才速登履。

或者說佛為什麼到這個五濁惡世的世界裡來成佛?為什要化導這些剛強的眾生呢?有三種義理:第一是佛的本願力使然。因為五濁惡世境界惡劣,易助道法速日增進。第二五濁惡世,苦難多端,佛說妙法易生信受。第三佛出世間,目的為化眾生。化導善根深厚的眾生,不足為難,調伏剛強的眾生,是為甚難。佛出世間既然是為眾生,所以越剛強難以化度的眾生,佛越加要設法度脫。具有這三種原因,所以佛要到這個五濁惡世的世界裡來教化度脫剛強眾生。悲華經云:「爾時會中有菩薩摩訶薩;名曰寂意,瞻睹如來種種神化已,白佛言:世尊何因緣故,其餘諸佛所有世界清淨微妙種種莊嚴,離於五濁惡世,無諸穢惡,其中純有諸大菩薩,成就種種無量功德,受諸快樂。其土乃至無有聲聞辟支弗名,何況當有二乘之實。今我世尊,何因何緣處斯穢惡不淨世界,命濁、劫濁、眾生濁、見濁、煩惱濁、於是五濁惡世之中,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在四眾中說三乘法。以何緣故,不取如是清淨世界,而不遠離五濁惡世?佛告寂意菩薩:善男子,菩薩摩訶薩,以本願故,取淨妙國,亦以願故,取不淨土。何以故?善男子,菩薩摩訶薩,成就大悲故,取斯弊惡不淨土耳。是故吾以本願,處此穢惡不淨世界,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親近奉侍佛陀左右,恒常隨佛使喚操作,叫做侍者。菩薩從兜率天下生經說:具八種德方堪為侍者:一信根堅固,二其心覓進,三身無病,四精進,五具念心,六心不憍慢,七能成定意,八具足聞智。觀無量壽經云:「一一化佛,有五百化菩薩無量諸天以為侍者。」今不可說不可說十方無量世界諸佛,各所遣的侍者,均是等覺高士,各各問候世尊起居迪吉,少病少惱,眾生易度,聖眾安和,是致意的法式也。各方諸佛從彼彼方來,既至目的地,各遣侍者致問世尊,一表尊法重人,而且賓主的禮法,應該這樣,亦所以示法不乖俗也。

是時如來含笑,放百千萬億大光明雲:所謂大圓滿光明雲,大慈悲光明雲,大智慧光明雲,大般若光明雲,大三昧光明雲,大吉祥光明雲,大福德光明雲,大功德光明雲,大歸依光明雲,大讚歎光明雲。

這是放光現大瑞雲之時。是時,即是感應道交,師資酬唱的時候。亦即是十方無量不可說不可說世界諸佛菩薩,聚集忉利天宮,各遣侍者問訊釋迦世尊,待佛宣說妙法的時候。如來無有因緣,不輕易開顏含笑的,故世尊在每一個法會,凡是含笑之後,必放光現瑞,然後宣揚妙法。現在世尊含笑之後,放百千萬億光明雲,以及後面的出種種微妙音聲,即是放光現瑞的狀況。日月燈光等光明,是有限度的,尚有阻礙,不能遍照。日月燈等,以日最光最明,但只照晝不照夜,高山所阻,屋瓦所礙,就不能照。像這些有限度不常不遍的光明,時時都可以看到,不能算是瑞相。世尊現在所放的大光明,是徹照三千大千世界,無幽不燭的,高山不能阻,屋瓦不能障,比之日月等光強過百千萬億倍。雲係蔭覆滋潤的意思,即是說佛現在所放的大光明雲,蔭覆滋潤一切眾生,令一切眾生見到這些光明雲,個個身心輕安,爇毒妙性的煩惱得以解除,滋潤心田的善根得以增長。指數有百千萬億,舉名只提十個,因為十種光明雲,可以概括百千萬億之數,而百千萬億的光明雲,亦可以這十種名稱,攝盡無餘。

佛說這部地藏經的本意,是想令個個都明白孝親的道理。父母生養我們教育成人,如果有天良的人,對於雙親當然要孝敬的。但是現在人的,心地黯昧,沒有一點天良,所以佛陀特別放出種種的光明,照徹一切眾生的心地,令一切眾生的心地,都得到光明,知道明白孝敬雙親的道理。

大圓滿光明雲,大係廣大普遍的意思,具有體相用三大。所謂體大,報身無涯,量週沙界。所謂相大,百福莊嚴,萬德圓融。所謂用大,慈心濟物,妙用恒沙。圓滿二個字,是形容佛陀所證到的果位,是到於極高峰的。因為佛陀無論德行方面,或者在福慧方面,都是臻於極圓滿的境地,沒有什麼人可以與佛比擬的。這些光明既然是從報身佛所放出來的,所以稱為圓滿。雲是隨處飄遊,到處覆蔭的。佛陀利生的心悲切,也是隨處現形,到處維護一切眾生,令眾生個個都到達無懼無畏的心情常歡常樂的念頭,因此稱佛的大慈悲功行,叫做雲。在通常方面來說:佛陀是萬德齊備,福慧莊嚴,萬行週遍,種智圓成,俱足一切世出世間的一切功德,遠駕三乘之上,所以叫大圓滿光明雲。

大慈悲光明雲,這種光明雲,係從佛的大慈悲心流露出來的,所以叫做大慈悲。普通的人並不是沒有慈悲,不過普通人的慈悲亦是有限度,有偏向,有分別的。通常每個人的心理,都有親近疏遠之別,由此慈悲的念頭無形中也在此分明辨別出來。比方我有一個最親而具有至密切關係的人,一旦遇著有困難,或者有痛苦,我一定會伸出我的同情的手,來援助他,來救濟他,或者用我的同情的口吻來安慰他,以表達我與親情上的關係。或者我有一個離我很遠而具有極密切的親朋,遭遇到不如意的事,我縱不能親身去慰喻他拯救他,但我的心裏也會有極不尋常的牽罣。如果那個受苦或遭遇極不如意事的人,與我非親非故,毫無關係,我對他縱然也有惻隱之心的援助他,那也不過敷衍了事罷了,斷無親切的表現。像這樣有界限偏向的慈悲,完全是在情感上具有親疏的分別。甚者,與我有怨恨的人,恨不得落井下石,毫無慈悲可言。孟子的惻隱之心,基督的所謂博愛,也可算是慈悲,但範圍小得可憐。在這芸芸群生之中,其種類何只億數,而基督所謂的博愛,只限於對人類而言,其餘的一切群生可以食其肉而寢其皮。像這樣的道理,怎樣可以稱得上博愛呢。佛的慈悲就不是這樣的。佛陀的慈悲是廣大無比的,最極普遍,無分界域,不別親疏。不但人類受苦佛要救援,就是一切生物遭到痛苦,佛也要想盡方法來救度。佛觀一切眾生一視同仁,猶如父母愛護赤子一樣。無分彼此,只要眾生有難,佛就會盡自己的力量去拯拔的,所以止有佛的慈悲才是大慈悲,佛的愛護一切眾生,才可以稱為博愛。

大智慧光明雲,係從佛的大智慧光中發放出來的,所以稱為大智慧光明雲。佛陀斷除無明煩惱生死垢染,所謂五住究竟,二死永亡,證得一切智,一切種智,道種智等,心性明明,了了常知一切世出世法。由於佛陀得到一切的智慧,了知身受心法,都是無常苦空。自己既證得解脫的妙道,所以常來世間設種種妙法,救度一切苦惱眾生。佛所得的智慧是清淨無漏的,並不是世間一般人所具的智慧。世人所具的智慧,叫做世智辯聰,世智辯聰也是八難之一,依之而行,可以永沉生死苦海之中,不得出離。所以我人不想超出世間便罷,若想超出世間,就須要先離開世智辯聰,然後依佛的教訓,修行出世的清淨妙智。這種妙智人人本具,個個現成,只因久被塵垢遮蔽不能證得,所以佛在此,特別放出這種大智慧的光明雲來,照徹蔭覆一切眾生,欲令個個都能反光回照的認識本具的妙智,不必向外馳求,只要從自己本性上開解便可,現在這裡所講的智慧,依照一般的常法,可以分為二種:梵語般若(Prajna),譯為慧,屬第六度;梵語若那(Jnana),譯為智,屬第十度。這裡所以言智慧者,或者當屬第十度的智,或者文便故耳,與後面的般若,斷然不可苟同。所言智者,有自受用法樂智與成熟有情智二種。

 大般若光明雲,梵語般若(Prajna),譯為慧,與前面的智慧事相雖有差別,理則並無二致。言般若者,有五種差別:第一實相般若,是為眾生個個本具的理體,遠離一切虛妄的染污相,亦即是所證的實性。第二觀照般若,即是觀照實相的實智。第三方便般若,即是分別諸法的權巧妙慧,因為一切眾生的根性,有種種的差別,菩薩欲為化導這些眾生,故必須想出種種權巧的妙法來,然後對於這些眾生才可以化導。第四境界般若,這是為真智所緣的一切差別境界。第五眷屬般若,即是與慧性隨行之萬行的眷屬。我人個個本具圓常的慧性,係福智雙修,空有齊照的,能斷除一切煩惱執障,能契證萬法圓融的真理,為萬行之導,眾德之首。所以般若在一切諸波羅蜜多,最尊最勝,更無與等者。現在所放的光明雲,是從佛萬德圓融慧性之中發放出來的,能夠照破眾生一切的習障,令眾生在昏黯之中,找到一條光明大道。個個都能悟解到真空的妙理,證得圓常的慧性。

大光明三昧雲,三昧,亦名三摩提,三摩帝等(Samadhi),譯為定,正受,調直定等。將吾人的心停息緣慮凝結於一處,任境轉而不隨之動,所以叫做定。調心之法,於觀境上,正直而受,所謂中間永無諸委曲相,是名正受。將吾人狂暴委曲散動的心,使之調直止於至善的定境,故名調直定。現在佛從大定之中放出大光明雲,照徹眾生令息狂心,安住定境,除煩惱障及所知障,證不退地。

大吉祥光明雲,係從佛萬德圓融的心胸上的卍字發放出來的,梵語室利靺瑳(Sri-vatsa)翻為吉祥海雲,是如意吉兆的意思。所謂大吉祥,即是說樣樣都好。凡是事事如意,樣樣吉祥,這是眾生個個祈求的事,若得諸事吉祥,當然是值得歡喜慶幸的;但是必須要作善事,才可以得到吉祥的果報。所以尚書說「作善,降之百祥,作不善,降之百殃。」又說「天道福善禍淫。」周易也說「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所以吾人欲望吉祥,就非作善事不可。佛知眾生心之所欲,但因眾生為無明所障蔽,心地黑暗不易明瞭,所以佛陀特別大發慈悲,放大吉祥光,照徹眾生心地,令知善惡差別,報得苦樂。勸令個個捨惡修善,俾致降大吉祥。譬如一個善持戒行的人,在行住坐臥當中,自自然然就會有很多護戒神王侍衛擁護,縱有厄難遭遇,因為有善神隨身保護,也就會使其逢凶化吉,遇難成祥。同時佛陀具足種種殊勝的功德,若有眾生供養讚歎,自然也可獲得吉祥。

大福德光明雲,由修種種善行而獲得的果實,叫做福德。佛的福德與人天等的福德,是不可以雷同的。因為人天的福德是有限量的,是有盡時的。例如世間有些有福氣的人,是由前世堅持三皈五戒等善行而感得的;有些天人,因為由於堅持五戒,並修持十善等法行,而受到天上的福報。但若不再向前進修,就等於吃穀種的人一樣,福報享盡,自然就會墮落。佛由於在往昔廣修六度萬行,利益無量眾生,所以所得的福德,也是廣大無窮無盡的。這種大福德,是有進無退的,也是永遠不會墮落的。佛用這種大福德光明雲來照耀眾生,令眾生都知道修行六度萬行的法門,個個皆能獲得廣大的福德。

大功德光明雲,佛陀累生累劫,在因地之中,所修的六度萬行等善法積聚的德行,能夠發生出種種的功能,所以叫做大功德。講到功德,有兩種分別,一種是世間功德,亦即是有希求的功德,一種是出世間功德,亦即是無相無希求的功德。世間的功德,如世人做了一件好事,其目的或希求他生生在天上,或希求在人間大富大貴。或者希望將來覆蔭子孫昌盛如意。這種功德是有分際有限量的,因此,不能說作大功德。出世間的功德,是無作無為不希不求,心無所著,施受相亡,三輪體空,二諦圓修。雖終日作種種善事,而不見有善事可為,所作功德不見有功德所求,也不見有功德可得,無求而求,無得而得,方是稱性的大功德。佛放這種大功德光明雲,普照眾生,是欲令眾生捨有為有希求的功德,而修無為無希求的稱法界性的大功德,才有真實的享受。所以金剛經云:「若菩薩心住於法而行布施,如人入暗則無所見。若菩薩心不住法而行布施,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見種種色。」

大歸依光明雲,言歸依者,歸為歸投,依為依靠,依伏。眾生在茫茫苦海之中,好似一葉扁舟在汪洋大海裡,遇著狂風暴雨一樣,本來是很危險的事;大歸依處的地方,就猶如大陸一樣,毫無危險可言。眾生若能歸依三寶,所謂依佛為師,憑法為藥,倚僧為友,則心有所歸,身有所依,依法修行,自可離苦得樂,捨生死的苦海,登快樂涅槃的彼岸。就好像捨離在汪洋大海的扁舟,登上穩固的大陸一樣,自然化險為夷。故三皈正範云:「所言皈依者,顯宗論云:救濟義,以皈依三寶,能息無邊生死苦輪,遠離一切大怖畏故。」深一層講,歸係將六根攝住,歸在一處,返本還源。依是依住真如,如如不動,本覺顯現。佛陀現放出這種大歸依光明雲,遍照一切眾生,是想令一切眾生都能歸依自心的覺性,皈依自性三寶,依著地藏的孝行法門行持,日久功成,自然能夠返本還源,認識歸家道路。

大讚歎光明雲,係以音聲來表揚人的德行。上面諸佛異口同音的讚歎釋迦牟尼佛,能於五濁惡世,能行難行的事,現在釋尊也以音聲來大加讚歎諸佛的威神之力。這是禮尚往來應作的禮貌,所以人家恭敬讚歎我,我也應當恭敬讚歎人家。同時,地藏菩薩歷劫以來,所作自行化他的種種功行,是值得讚歎的。現在佛放這種大讚歎光明雲,一方面是表揚諸佛及地藏菩薩的威德行願,一方面是想令眾生以地藏菩薩為榜樣,照著地藏菩薩在因地中所作所為的學習看齊,將來諸位眾生因圓果滿的時候,也是一樣得到十方諸佛的同聲稱揚讚歎的。

放如是等不可說光明雲已,又出種種微妙之音:所謂檀波羅蜜音,尸波羅蜜音,羼提波羅蜜音,毗離耶波羅蜜音,禪波羅蜜音,般若波羅蜜音,慈悲音,喜捨音,解脫音,無漏音,智慧音,大智慧音,師子吼音,大師子吼音,雲雷音,大雲雷音。

這是出種種音聲。放如是等不可說光明雲已,係結前,即是說佛所放的光明雲很多,多到無法說得清楚,前面所說的十種名稱,不過略說而已。因為光明雲多到無法子用數目字可以表達得清楚,所以只可用一句話來概括它說「不可說。」

又出種種微妙之音,是起後。即是說不但放無量無數光明雲,而且放了這樣多光明雲之後,接著又放出很多極微妙好聽的音聲。佛出世間,為利樂一切眾生故,設種種方便善巧之法:如良醫對諸病者開種種藥方,醫治諸多雜症;所以眾生有八萬四千煩惱,佛為說八萬四千法門而對治之。維摩經云:「或有佛土,以佛光明而作佛事,……有音聲語言文字而作佛事。」是以眾香國中,無有文字言說,但以眾香而作佛事,令聞香氣即獲三昧。裟婆世界眾生,剛強難化,但耳根最利,故佛為說種種剛強之語以調伏之。楞嚴經也說:「此方真教體,清淨在音聞,欲取三摩提,實以聞中入。」由於逗契此方眾生根機的緣故,所以佛放種種大光明雲之後,即出種種微妙音聲。佛的音聲是從累生累劫修持而得的,所以不但洪亮微妙,而且柔軟動聽,令諸聞者,即得諸根清淨,熱惱消除,獲證清涼的境地。

佛所得的音聲,廣有無量,略有八種之名。這些音聲,既然都係從佛歷劫所修的善根功德而來,那末,所利益的眾生也格外徹底普遍。所以楞嚴經云:「譬如人靜居,十方俱擊鼓,十處一時聞;此則圓真實。目非觀障外,口鼻亦復然,身以合方知,心念紛無緒;隔垣聽音響,遐邇具可聞,五根所不齊;是則通真實。音聲性動靜,聞中為有無,無聲號無聞,非實聞無性。聲無既無滅,聲有亦非生。生滅二圓離,是則常真實。縱令在夢想,不為不思無,覺觀出思惟,身心不能及。今此娑婆界,聲論得宣明。」甚麼是佛的八種音聲呢?即是第一極好音,這種音聲係由於佛的德行廣大的緣故,所以能令眾生聞到這種音聲,大家都知苦樂法而趣入於正道。第二柔軟音,這種音聲係由於佛的德行慈善的緣故,所以能令眾生聽之喜悅,自然皆捨棄剛強的心,而趣入有規律的行徑。第三和適音,這種音聲係由於佛陀證入中道理趣,所以音聲調和,能令一切眾生融和會於理諦。第四尊慧音,這種音聲係由於佛的德行尊高,所以能令聞者尊重,智解開明。第五不女音,這種音聲係由於佛住首楞嚴定,具有世欲的德行,所以能令一切眾生聞聲起敬,天魔外道無不歸服。第六不誤音,佛智圓明,照了無謬,這種音聲是從佛的智慧海流出的,所以能令一切眾生,聽聞此音,各各皆得正知正見,遠離九十六種邪見之非。第七深遠音,佛的智慧如實豎窮橫遍,而且佛的德行最尊最極。這種音聲是從佛的實德而發,故能徹透十方,令諸眾生近聞不覺得聲音很大,遠聽亦不覺得聲音微細,若近若遠,聽聞此音,個個都證甚深之理地。佛的聲音由於係從往昔因地所感,故使遠近聽聞如在目前。是以目連欲測佛的音聲,上窮恒沙國土,聽之猶在目前。第八不竭音,佛證極果之身,願行無盡。由於佛住於無盡之法藏,所以佛的音聲,滔滔無盡,響響不竭,能令眾生尋其語義皆得無盡常住的果報。所謂種種微妙之音,即是佛所放出的種種音聲,無不悅耳清心,互不交雜,所以稱為微妙。佛出種種音聲,非數字可以算知,現在只舉十六種名,不過舉其犖犖大端而已,實數安止十六?然而十六之數可以概括無餘,種種音響不超十六之名,故舉十六之名,一切皆在其中。

檀波羅蜜音,檀者,梵名檀那(Dana)之略語,譯為布施,以自己的財物,所謂國城妻子,甚至生命,分布與一切眾生,輟止自己應得的東西,惠施給人,所以叫做布施。有三種布施:第一財布施,以種種財物施捨給貧窮大眾,令到個個都豐衣足食。第二法布施,眾生所以輪迴於三界之內,飄流於六道之中,受諸生死,貧賤苦患,皆因未聞佛法,不知修學。菩薩發心,不為自求,所以自雖了悟,仍然緣念眾生,故而降生穢土,助佛宣化,為諸眾生說種種法,務令得到解脫為止。第三無畏施,即是對於厄難之境,無所畏懼。眾生沉淪生死海中,受種種厄難之苦,菩薩降生其中,皆令離於厄難。菩薩不但自己對於厄難之事無所畏懼,亦恒能施一切眾生無所畏懼,因此叫做無畏施。

波羅蜜,應云波羅蜜多(Paramita)。舊譯為度無極,新譯為到彼岸。度,即是到彼岸的意思。無極,即是說菩薩所修的行法無有限際。又波羅,是彼岸的意思,有菩提和涅槃二種究竟果地。蜜多,係離的意思,到的意思,一切眾生迷失本覺的理性,常居生死的此岸,菩薩修行六度萬行諸波羅蜜多,故能離生死障染的此岸,而到達涅槃清淨的彼岸。窺基法師說:「境盡有無,解窮六藏,義洞真俗,業備二因;覺滿寂圓,昇斯彼岸,體用兼舉,故立此名。然所修行,具七最勝,方可得名波羅蜜多:一、住菩薩種性,二、依大菩提心,三、悲愍有情,四、具行事業,五、無相智所攝,六、回向菩提,七、不為二障雜。若行慧等一切善業,隨闕此一,非到彼岸。」

尸波羅蜜音,應作尸羅波羅蜜多音(Sila),譯為戒。身口意三,作種種非法的業行,好似大火一樣,能夠燒壞修行人的本具理性,唯有持戒,才能夠將這身口意三業的過非防止停息。由於尸羅具有防息三業過非的功能,所以叫做戒。這戒亦復是略有三種之別:一、攝律儀戒,即是能夠受持五戒八戒,十戒,具足戒等一切戒律;二、攝善法戒,即是以修持一切善法以為戒律,三、饒益有情戒,即是以利益一切眾生而為戒律。

羼提波羅蜜音(Ksanti),譯為忍辱。他人無理加毀於我,名叫為辱,在這侮辱的上面,能夠處之泰然,不起瞋怒,名叫為忍。這忍辱亦復有三種差別:一、耐怨害忍,能夠忍耐一切有情的怨敵惱害。二、安受苦忍,對於一切無情的寒熱等種種苦楚,能安然處之泰然受之。三、諦察法忍,能如實諦觀真理而安然住於無生的理地。這三種忍,前二種忍係耐忍的忍,後一種忍係信忍的忍。由於忍耐的忍,所以對於情與非情的種種怨害苦楚境界,能夠處之泰然,毫無瞋怒。由於信忍的忍。所以對於佛陀所說的妙法,能夠信受奉行,而證入於真實的理地。

毗離耶波羅蜜音(Virya),譯為精進。菩薩於一切法勇猛勤修,不達真際目的,不肯中途停息,務必證得一真法界為止;對於六度萬行,無量善法,不懈不怠,不休不息,叫做精進。這精進亦復有三種差別:一、被甲精進,在這個人食人的世界裡,有很多禍害厄難的魔事,尤其修勝行的人,所遇的障難更多,即所謂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倘欲功德勝進,不為魔障所纏,則非發起大勢力精進的心不可。等於軍隊打仗一樣,所被的衣甲越堅厚,所遇害的地方就越少,且在陣場上交鋒,內心的恐怖也就越少。菩薩修行也是這樣,被大勢力心的甲,修持出世的行,中途縱然遇到諸多障難,心中也就沒有什麼恐怖。二、攝善精進,菩薩對於諸善法行,勇勤去修,不稍生起退倦的心。三、利樂精進,菩薩修諸聖行,目的欲為利樂一切眾生,所以對於菩薩化導眾生,令趣解脫的事業,不怠不倦。

禪波羅蜜音,應作禪那波羅蜜多音(Dhyana),舊譯為棄惡,思惟修,功德叢林等;新譯為靜慮。所講棄惡,即是說修行觀行,集諸善法,所以能將惡法捨棄。所謂思惟修,即是說修行出世妙法,必藉思惟修習,方得圓成。所謂功德叢林,即是說修諸靜法,可以獲得極大功德,修行既久,而集聚的功德也必多,好似樹林一樣的密茂,所以叫做功德叢林。所謂靜慮,因為修行出世妙法,必須審諦觀察,然後方辨是非,既能識別是非,則能先去非留是,繼則是非均不住,所謂能所皆亡,是非雙絕。由靜觀審慮,出世妙慧方得圓成,因此叫做靜慮。此亦復有三種差別:一、安住靜慮,令散亂心定於一境,抉擇是非,除煩惱等障。二、引發靜慮,由於禪思,三昧現前,能夠發生種種功德。三、辦事靜慮,由禪定能夠令心清淨,出生種種功德,斷除五住煩惱,超脫二種生死。自既得度,不捨有情,所以仍入穢土,舉辦種種利生的事業。

般若波羅蜜音(Prajna),譯為慧,即是人人本具的妙慧。這妙慧係從禪那集心一境,澄清諸念所顯現的;亦復有三種差別;一、生空無分別慧,生空,即是我空,眾生我執未空,常留凝於生死的此岸,二乘只空我執,故處遍真涅槃的彼岸。這種妙慧是與生俱來本自現成,非假修得,絕思量,亡計度,所謂擬心即錯,動念即差。菩薩證得此慧,所以能解除我縛,超脫生死。二、法空無分別慧,係破法執後證得的妙慧。眾生我法未空,為煩惱所知之所纏縛,沒生死界,沉淪六道。二乘破除我執,破煩惱障,法執猶存,所知障未亡,故只證偏真,不得究竟。菩薩我法皆空,二障並離,超有漏生死之苦海。絕化城偏真之幻樂,到達究竟的境地。三、俱空無分別慧,即是我法皆除,二障並亡。菩薩由於證得我空,故能斷煩惱障,超生死流。由於證得法空,故能亡所知障,不住偏真。眾生煩惱未除,我執猶存,處生死的此岸,二乘我執已破,法執未亡,煩惱障盡,所知仍留,住偏真的彼岸,故均未為究竟。菩薩二障惑除,我法俱空,所以不往生死,不居涅槃,處於中流,度諸眾生,通通都令了脫生死住在涅槃的彼岸。由於生空無分別慧的緣故,所以能夠自己了脫。由於法空無分別慧的緣故,所以能夠度諸眾生;由於俱空無分別慧的緣故,所以能夠自他都離開生死的此岸,到達涅槃的彼岸。

由檀波羅蜜音至般若波羅蜜音,總叫做六度音。顯揚聖教論云:「第一施波羅蜜多,謂依菩提心悲為導首;十種法行,助善修治;七種通達,為堅固根;或因資財,或因正法,或因無畏,五種功德大我所攝性。(一)無著故捨,(二)不觀故捨,(三)無失故捨,(四)無別故捨,(五)回向故捨。由此行故,而諸菩薩,以資生具,攝諸有情。及由親近多修習故,令彼資圓滿,當成無上正遍知果。如施波羅蜜多,如是戒乃至慧,應知。第二戒波羅蜜多,謂或因息離不善,或因攝受善法,或因利益有情,律儀戒所攝身語意業性。由此行故,諸菩薩以不恚不惱攝諸有情。第三忍波羅蜜多,謂因忍受他不饒益不恚性,或安受諸苦不亂性,或因審察諸法正慧性;由此行故,諸菩薩以忍受一切不饒益事。及損害事,攝諸有情。第四勤波羅蜜多,謂或因被發心鎧,或因方便加行,或因利益有情;相續純熟,心勇猛性,為欲引生一切善根。由此行故,而諸菩薩,雖未伏惑,而能一向專修諸善。第五靜慮波羅蜜多,謂或因對治煩惱,或因發起功德,或因利益有情,心住一緣性。由此行故,而諸菩薩,伏諸煩惱,令住不現行法。第六慧波羅蜜多,謂或因對治煩惱,或因發起功德,或因利益有情;簡擇諸法性。由此行故,而諸菩薩,永斷一切煩惱障所知障種子。」成唯識論亦云:「施有三種:謂財施,無畏施,法施。戒有三種:謂律儀戒,攝善法戒,饒益有情戒。忍有三種:謂耐怨害忍,安受苦忍,諦察法忍。精進有三種:謂被甲精進,攝善精進,利樂精進。靜慮有三種:謂安住靜慮,引發靜慮,辦事靜慮。般若有三種:謂生空無分別慧,法空無分別慧,俱空無分別慧。」

慈悲音,喜捨音,這二種是四無量心的音聲(Catvari-apramanani:1、Maitri,2、Karuna,3、Mudita,and4、Upeksa)菩薩修勝妙行的時候,對一切眾生的愛護,無微不至,有如慈母的愛護赤子,所以只要眾生遭遇到困難,菩薩就會應念而至。倘有眾生心情得不到愉快,菩薩就會興起他的無緣大慈,與一切眾生快樂,這叫做慈無量心。若有眾生遭到極大的苦難,菩薩就會運用他的同體大悲,拔一切眾生的苦難,這叫做悲無量心。所謂無緣大慈,即是說這種慈心,無須緣慮繫屬,自然普應一切。所謂同體大悲,即是說這種悲心,生佛體同,無差無別,所以眾生受苦,就好似自己受苦一樣,因此救濟一切眾生,可以成就我的菩提道,就等於是救濟自己一樣,這就是同體的悲心。金剛經所說:「所有一切眾生之類,……我皆令入無餘涅槃而滅度之,如是滅度無量無數無邊眾生,實無眾生得滅度者。」也是同體大悲的緣故。菩薩出現世間,廣修六度萬行,目的在乎一切眾生皆得解脫無量生死苦患,因此見到一切眾生都能離苦得樂,所以心生慶悅,這是喜無量心。菩薩救度一切眾生,怨親平等,雖然滅度無量無數無邊眾生,心無執著,絕對不說這許多眾生,係我救度者,這是捨無量心。這四種心能夠普緣無量眾生,平等利益無量眾生,引發無量福慧,莊嚴無量佛剎,因此叫做四無量心。

瑜伽論云:「云何建立四無量定?謂諸有情,有三品故。一者無苦無樂,二者有苦,三者有樂。如其次第,欲與其樂,欲令離苦,欲令其樂永不相離。於彼作意有四種故;如其次第建立四種。謂由與樂作意故,拔苦作意故,樂不相離隨喜作意故,建立前三。即於此三,欲與樂等,為欲令彼不樂思慕不染污作意故,瞋恚不染汙作意故,貪欲不染污作意故,建立於捨。」

解脫音,梵語木底(Multi)或云木叉(Moksa)義譯解脫。遠離煩惱等惑業的纏縛,超脫三界無邊生死的苦果,縱任自在,無罣無礙,塵累不能拘,障染不能留,所以稱為解脫。唯識述記云:「言解脫者,體即圓寂。由煩惱障,縛諸有情,恒處生死,證圓寂已,能離彼縛,立解脫名。」瑜伽論云:「此中解脫者,是永斷、離繫、清淨、滅盡、離欲等,名之差別。」又云:「言解脫者,由離貪故,一向安隱。於餘煩惱,心得解脫。」又云:「云何解脫?謂即於此伏斷對治修習故,永拔隨眠。」又云:「云何解脫?謂起畢竟斷對治故;一切煩惱品類粗重,永息滅故;證得轉依,令諸煩惱,決定究竟成不生法,是名解脫。」佛陀斷除一切煩惱障業,永離生死等苦果的纏縛,得解脫的妙道,為欲一切眾生都知道修對治法,獲究竟的解脫,所以特放解脫的音聲。

無漏音(Anasrava),漏為煩惱的異名,漏泄及漏落的意思。眾生的貪瞋癡等煩惱,日夜由眼耳等六根門漏泄流注不止,因此造諸惡業墮落三途,輪迥六趣。諸佛菩薩修諸聖行,遠離一切煩惱,永超生死之領城,所以叫做無漏。即是超出生死,就永遠不會再漏落三途。雜集論云:「何故此滅,復名無漏?永離一切煩惱魔故。」成唯識論云:「諸漏永盡,非漏隨增,性淨圓明,故名無漏。」世尊證得此無漏聖法,為欲令諸眾生都證得這種妙法,所以特別發出這種無漏之音;俾諸眾生,得聞獲益。

智慧音,大智慧音。梵語若那(Jnana),譯為智,屬第十度。梵語般若(Prajna),譯為慧,屬第六度。簡擇事理,決斷無疑,真俗並照,能所皆亡,故名智慧。這種智慧與前面所說的般若,義理當然無異,事相確有差別。前面所說的般若如母,能生萬法,智慧係從彼所生。同時這裡所說的智慧,是屬於十度中的智,並不是第六度的般若,因為我國在文法上,智與慧是一個不可分開的名詞,是以我人隨時都可以見到智慧兩個字是常聯在一起。這智慧係能夠決斷事理出世的智慧,並不是世間上世智辯聰的智慧。世智辯聰的智慧,對於眾生,並不是完全沒有益處,但比較起來,害處較多。所以世人以世智辯聰的緣故,互相鬥智,互相鉤心鬥角,互相用盡陰謀,於是弄到整個世界毫無安寧的日子。出世的智慧與世智辯聰的智慧剛剛相反,所以菩薩出現世間,樣樣都以利生為目的。

智慧,純係自利,大智慧則自他兼益,以故二乘人修行,獲得出世妙智,便以為足,更不前進;安住偏真涅槃的化城。菩薩自雖得度,不捨有情,所以降臨穢土,廣設種種的善巧權法,化導眾生,個個都令安住到無生死,絕垢染的清淨彼岸,然後,自己才般涅槃。因此故說智慧只是實智,大智慧則具權實二智。佛陀現在放發出智慧大智慧兩種音聲,是欲喚醒在會大眾,令知個個都具有這兩種智慧,先自了脫之後,再來度化眾生。

獅子吼音,大師子吼音。師子,梵語僧伽彼(Simha),在群獸當中,能夠無畏降伏一切,所以為獸中之王。佛陀從無數劫來修諸勝行,具足無量威德功行,所以對於一切邪魔以及九十六種外道,無所畏懼而降伏之,因此號稱佛陀為人雄中的師子;或者稱菩薩為師子,或師子兒,稱佛為大師子或師子王。總之,端行勝道,具諸威德功行,能夠降伏一切邪魔外道,而不為一切邪外所怯,就可以叫做師子。吼,係鳴的意思,咆哮的意思。師子吼即是師子咆哮,或者叫做師子鳴。師子一吼,百獸驚伏。佛係人中的師子,所以在大眾之中,宣說一切決定妙理,不畏群邪異學,而能降伏一切魔外。就好似師子一樣,在群獸當中咆哮,群獸自然懾伏。所以臨濟說:「獅子一吼,野千腦烈。」現在所說的師子吼是,為三乘人說權小的出世法。大師子吼,是為圓頓大士說世出世間的大乘妙法。新華嚴云:「譬如大師子吼,小師子聞,悉皆勇健;一切禽獸遠避竄伏。佛師子吼,諸菩薩等,若聞讚菩提心聲,長養法身。妄見眾生,慚伏退卻。一又,自己能夠在大眾當中說決定妙法,心無所畏,名師子吼。自能眾中演說無所畏懼,亦能施眾生說法無所畏,名大師子吼。佛現在發出這兩種音聲,是欲令眾生,自他說法均無所畏。同時,現在佛說地藏行門,是欲個個都能克盡孝道;倘若侍奉雙親毫無缺憾,則於下面所說的種種地獄苦楚,亦無所畏;不但自己無所懼,亦且施諸眾生亦無所畏。如果對於雙親有忤逆的行為,那就縱然對下面所說的地獄果報,有所畏懼,也是無辦法可能避免的了。

雲雷音,大雲雷音。雲係有蔭覆的作用,雷取能警覺的意思。眾生迷流三界之中,受種種苦楚熱惱,終日昏昏,無知無覺,就好似在炎夏烈日之下做夢一樣:既痛苦又不知求出離。諸佛菩薩出現世間,愛護一切眾生,無微不至。猶如慈母的愛護赤子,苦口婆心,諄諄善誘,說種種的妙法,務令個個都能知苦斷集,慕滅修道,捨棄熱惱痛苦的生死,趣入清涼快樂的涅槃。猶如大雲的蓋覆虛空,被蔭大地眾生皆獲清涼之境。雷鳴震耳,驚醒夢裡的人。這裡所說的雲雷音,是為三乘人說權巧方等的法。大雲雷音,是為圓頓大士說大乘究竟的法。佛現在放出這兩種音聲,是欲令三乘人也好,圓頓大士也好,通通都令趣入無餘涅槃而滅度之。

出如是等不可說不可說音已,娑婆世界,及他方國土,有無量億天龍鬼神,亦集到忉利天宮。所謂:四天王天,忉利天,須焰摩天,兜率陀天,化樂天,他化自在天。梵眾天,梵輔天,大梵天。少光天,無量光天,光音天。少淨天,無量淨天,遍淨天。福生天,福愛天,廣果天,無想天。無煩天,無熱天,善見天,善現天,色究竟天;摩醯首羅天,乃至非想非非想處天,一切天眾,龍眾,鬼神等眾,悉來集會。

出如是等下,總結前文而引起後文。娑婆世界下,敘述有很多天眾,龍眾,鬼神眾等,都齊集到忉利天宮。所謂下,列舉諸天的名稱。即是說世尊放出許多音聲之後,接著就有這個世界以及他方國土的許多天眾,龍眾,神眾,鬼眾,聚集在這忉利天上,聞佛說法。「百行孝為先」,因為佛現在所說的行孝法門,十方世界的諸天龍神等,對於這個法門,也是極其注重的,所以來赴法會參聽的諸天龍神,也是特別踴躍。

佛所放出的音聲很多,上面所列舉的十六種名目,不過略舉而已,其實佛所放出的妙音,多到無辦法數得清究竟的數字,因此用一言以蔽之說「不可說不可說。」

娑婆世界,即是三千大千國土,為一佛之所攝化。唐譯索訶(Saha),堪忍的意思。即是說,吾人所住的這個世界上的眾生,對於貪瞋痴種種苦患,能堪忍受。又菩薩化導一切眾生,為欲利樂一切眾生,所以對於種種嫉妒怨恨,眾苦逼惱,能夠忍受,不生怠退之心。所以悲華經云:「云何名娑婆?是諸眾生忍受三毒及諸煩惱,故名忍土。」法華玄贊亦云:「梵云索訶,此云堪忍。諸菩薩等行種樂時,諸多怨嫉,眾苦逼惱,堪勞倦而忍受故,因以為名。」

他方國土,即是除此娑婆世界以外的其他許多國土。所謂國土,梵語富羅(Para),為一切有情所居住的地方。共有四種的差別:一、凡聖同居土,即是人,天等六凡及聲聞緣覺等四聖所同居的國土。這種凡聖同居土又有淨穢二種,如極樂世界(Sukhavati)裡的眾生,雖具三毒見思,但無三惡道的名稱,而且所得的果報,又非常莊嚴清淨,所以名為同居淨土。我們這個娑婆世界,三惡道具,四趣並備,由貪瞋痴的此起彼落,報得荊棘叢林高山丘陵,因此故名同居穢土。二、方便有餘土,以善巧方便的法子,斷除八十八使見惑,八十一品思惑,而證得偏空的真理,脫離三界分段生死的二乘人所居住的國土;但因二乘人雖則煩惱我執已除,分段的生死亦泯,惟是所知未空,法執仍在變易未亡,塵沙無明之惑猶存,未達究竟之域,中止虛幻的化城,所以說是有餘。三、實報無障礙土,這是斷一分無明,證一分中道的菩薩所居的國土。因為所修的行真實不虛,所以所感的勝報,得色心不相妨礙,因此這種菩薩所居的國土,叫做實報無障礙土。四、常寂光土,這是諸佛如來所居住的國土;常係法身,法身無去無來,隨緣不變,不變隨緣。寂係解脫,一切諸相永遠恆寂,能夠隨類應現,而不為一切諸相所纏縛。光係般若,諸佛現世,志在眾生,所以自己利用智光,照徹一切諸相,斷惑證真,然後又再利用這種智光,俯照一切眾生,廣行利樂的事業。

無量億,萬萬為億,今說無量億,即是說很多很多無法子將數目的字表達出來,所以只可說無量億。

梵語提婆(Deva),此譯為天。天的果報非常殊妙,係由於往昔所修五戒十善及諸禪所感得來。這裡所說的天,是指欲界的六欲天,色界的四禪十八天,無色界的四空天。為八部眾之一。

梵語那伽(Naga),此譯為龍,係水族中的王。龍王有大神力,能夠變大變小。得一渧的水,可以變化為滂沱大雨。龍有很多種類,有麟的叫做蛟龍,有翼的叫做應龍,有角的叫做□龍,無角的叫做螭龍,在地的叫做蟠龍,昇天的叫做天龍,處海的叫做海龍。現在所指的是後二種,為八部眾之一,能夠保綏國人,擁護正法。

梵語薜荔多(Preta)舊譯餓鬼,新譯為鬼,六趣之一,婆沙論云:「鬼者,畏也,謂虛怯多畏。又威也,能令他畏其威也。又希求為鬼,謂彼餓鬼,恆從他人希求飲食,以活性命。」文句亦云:「慳貪墮此趣,此趣多飢渴,故名餓鬼。亦被諸天驅使,亦希望飲食,故名餓鬼。」鬼的種類很多,但可以分為兩類:一有福報的鬼,如夜叉羅剎有神通力而害人,及山林土地等,享受人間的祭祀。二無福報的鬼,如餓鬼等,腹大如山,咽喉似鍼鋒之細,饑火交然,不聞漿水之名,常在毛廁等不淨的地方,求覓飲食。

神,有靈妙莫測之德者的通稱,為八部眾的通稱。這些神具有大勢力的,能夠移山倒海;小勢力的,能夠隱顯變化。又這些神,在天的叫做天靈,在地的叫做地祇。在人的叫做鬼神。

此界他方無量無邊世界裡的無量億千的天龍鬼神,聞佛將說地藏行門,所以都雲集到忉利天宮,想聽妙法,俾獲勝益,故云亦集到忉利天宮。所謂以下,列舉三界諸天的名目稱號。

四天王天(Caturmaharajakayikas),為欲界的第一層天。居在須彌山(Sumeru)的中腰四方,鄰於日月,俯照四大部洲,所以又叫做護世四王天。1、東方持國天王(梵語多羅吒Dhritarastra)領乾達婆(Gandharva-尋香-)及毗舍闍(Pisaca-噉精鬼-)護持東勝神州的人民。2、南方增長天王(梵語毗樓勒Virudhaka),領鳩槃荼(Kumbhanda-陰囊,或冬瓜-),及薜荔神(Preta-祖父-),護持南贍部洲的人民。3、西方廣目天王(梵語毗樓博叉Virupaksa),領龍眾(Naga),及富單那(Putana),護持西牛賀洲的人民。4、北方多聞天王(梵語毗沙門Vaisramana),領夜叉(Yaksa),及羅剎(Raksasa),護持北拘盧洲的人民。這四王天距離人間的土地以上約十六萬八千里,天人的身量高八十丈,壽命五百歲,人間五十年為其一晝夜。以人間的年限來計,該天壽長五百歲,則合人間九百萬年,但其中亦有夭亡者。將死的時候,五衰相現:1、衣裳垢膩,2、頭上花萎,3、身體臭穢,4、腋下汗出,5、不樂本座,生大苦惱。以布施不殺等功德增上,能生此天。

忉利天,正音應作怛唎耶怛唎奢天(Trayastrimsa-Deva),譯為三十三天,為欲界的第二層天,居須彌山頂,距離人間約三十三萬六千里。這層天的天人身量高壹百陸拾丈,帝釋天主的身量高三百二十丈。壽命長壹千歲,人間一百年為其一晝夜。以人間的年限來計,天壽壹千歲,則合人間三千六百萬年;但其中亦有中夭者,臨終的時候亦現五衰的相狀,生大苦惱。以布施不殺不盜功德增上,以及孝順父母師僧,能生此天。四王天及忉利天,都屬地居天(Bhauma),因為在須彌山頂及山腰,猶未離地的緣故。由此以上的其餘欲界四層天,才離開地,所以叫須燄摩天及以後的天,為虛空天(Antariksavasina)。

須燄摩天(Suyama),譯為妙善時分,善時等,為欲界的第三層天。這天距離人間地約六十四萬里,日月的光明所不能照。這天的天人,身上光明赫奕,晝夜不別,但看蓮華的開合而分時分。天人的身量二百四十丈高,壽命長二千歲,人間二百年為其一晝夜,以人間的年限來計,天壽二千歲則合人間一萬四千四百萬年。以布施及不殺不盜不邪淫功德增上,能生此天。

兜率陀天,亦名睹史都天(Tusita),譯為知足,妙足,善足等,為欲界的第四層天。其中分內院和外院;外院為實報的凡夫天人所居的地方,內院為補處菩薩及助佛宣化的菩薩所居的地方。因為係等覺大士的居處,所以劫壞的時候,三災都不能為害。離人間地約壹百貳十八萬里之處,有地如雲,總共五十重,每重有五百億天宮,四十九重為內院,餘一重則為外院,這就是兜率陀天。這層天的天人身量三百二十丈高,壽命長四千歲,人間四百年為其一晝夜。以人間的年限來計,天壽四千歲,則合人間五十七億六百萬年。以布施及身三口四善戒功德增上,能生此天。

樂變化天,梵語須涅蜜陀(Nirmanarati),此天能夠自己變化五塵而作娛樂,所以叫做樂變化天。距離人間地上約二百五十六萬里之處,有地如雲,是樂變化天的所在地。該天天人身量四百丈高,壽命長八千歲,人間八百年為其一晝夜。以人間的年限來計,天壽八千歲,則合人間二百三十億四百萬年。由於布施深心持戒多聞,廣修十善法行功德增上,能生此天。

他化自在天,梵語婆舍跋提(Paranirmitavasavartin),不勞做作,奪他人所化而為自由自在的受用,所以叫做他化自在天。距離人間地上約五百一十二萬里之處,有地如雲,是他化自在天的所在地。該天天人的身量四百八十丈高,壽命長一萬六千歲,人間一千六百年為其一晝夜。以人間的年期來計算,天壽一萬六千歲,則合人間九百二十億六百萬年。由於往昔布施清淨,持戒轉深,好樂多聞,孝養父母,恭敬師僧,功德增上,能生此天。同時這層天上,別有魔羅所居宮殿,或者說在欲色二界的中間,另有魔王的宮殿。

其他經論,都是以十善戒行的功德多寡而分所生天的高下。而楞嚴經則以婬欲的厚薄,而感受天上的等級。如經云:「阿難!諸世間人,不求常住,未能捨諸妻妾恩愛。於邪婬中,心不流逸,澄瑩生明,命終之後,鄰於日月,如是一類,名四天王天。於己妻房,婬愛微薄,於淨居時,不得全昧,命終之後,超日月明,居人間頂,如是一類,名忉利天。逢欲暫交,去無思憶,於人間世,動少靜多,命終之後,於虛空中,朗然安住,日月光明,上照不及,是諸人等,自有光明,如是一類,名須燄摩天。一切時靜,有應觸來,未能違戾,命終之後,上升精微,不接下界諸人天境;乃至劫壞,三災不及,如是一類,名兜率陀天。我無欲心,應汝行事,於橫陳時,味如嚼蠟。命終之後,生越化地,如是一類,名樂變化天。無世間心,同世行事,於行事交,了然超越。命終之後,遍能出超化無化境。如是一類,名他化自在天。」

以上六天,因未離欲地雜染諸煩惱,所以總叫做六欲天,或叫欲界(Kamadhatu)六天。瑜伽論云:「言欲界者,謂下從無間,上超他化,至魔羅宮,其中諸行,皆因欲界煩惱所生。」

以下色界(Rupadhatu)十八天,共分為四禪:初二三禪,各有三天。第四禪有九天,分為凡聖二類:四有漏天,是為凡類;五不還天,是為聖類。色界天人,雖然已經離開粗重的欲垢,但尚存正報清淨質礙的色身,仍在色的範圍之內,所以叫做色界。這些天人,都是藉著禪定的功行,而感受的果報,所以色界天又叫做禪天,因此分為四禪。

梵眾天,梵輔天,大梵天,是初禪的三天,亦即是離生喜樂地。即是說初禪天的天人,已經脫離了欲界婬欲等粗重雜惡諸趣,而得生在色界寂靜清淨無染的梵地,心中喜悅快樂,所以叫做離生喜樂地。梵係清淨的意思,因為禪天已經離開欲染粗障的緣故。所以初禪又叫做梵天(婆羅賀摩Brahmadeva)。前面六欲天,但以十善戒行,即得感生;梵天則除十善,戒行外,尚須兼修四禪八定等法。所謂梵眾天(Brahmakayia)即係梵天裡面的庶民百姓。梵輔天(Brahmapurohita),即係梵王的臣佐官員。大梵天(Mahabrahma),即係統攝梵天庶民的大王。梵眾天的壽命長二十小劫,身量半由旬高(約二十里),梵輔天的壽命長四十小劫,身量一由旬高;(約四十里)大梵天的壽命長六十小劫,身量壹由旬半高(約六十里)。這三天同居一地,以德的優劣而分君臣,優者為王,次者為臣佐,劣者為庶民百姓。初禪天是以禪悅為食,不須穀食,所以無鼻舌二識,唯有眼、耳、身、意四識,由於有意識,故有喜受;由於有眼、耳、身三識,所以有樂受。劫盡的時候,火災能夠到達此天,因初禪天人內在的覺觀火未泯故;所謂火燒初禪。

楞嚴經云:「愛念不生,無留欲界。是人應念,身為梵侶,如是一類,名梵眾天。欲習既除,離欲心現。於諸律儀,愛樂隨順。是人應時,能行梵德,如是一類,名梵輔天。身心妙圓,威儀不缺,清淨禁戒,加以明悟。是人應時能統梵眾,為大梵王,如是一類,名大梵天。」

少光天,無量光天,光音天,是為二禪的三天,亦即是定生喜樂地。這二禪的天人,禪定勝進,定水滋潤心田,發明本有慧光,由於慧光明照,覺觀俱離,是以一切憂懸所不能逼。定久功深,故能調伏粗漏,因得此定,生極喜樂,因此叫做定生喜樂地。少光天,梵語波栗河波(Paritsubha),此天因喜相初生,所發出的慧光尚劣,不能遍照,所以叫做少光天。這些光係天發的光,並非周遍湛寂之光,因為這些天人對於人法二執纖毫未動,但以離欲得定,定深生照而已。無量光天,梵語阿波摩那阿娑(Apramanabha)由於定功漸增,慧光漸勝,於是定中所發出的光明,隨著定的境界,遍照無窮無盡。所以叫做無量光天。這些天人所發的光,照耀無盡,並非是「如淨琉璃,內含寶月」之光,只是定久照強而已。光音天,梵語阿波會(Abhasvara),因二禪天無前五識,但用光明以表言語。該天的天人,只要得見這些光明,心中即得了悟;宣流淨行,遠諸粗重;因為以光為音,所以叫做光音天。或者二禪天以這壹天的光明最勝最極,所以亦叫做極光天。此天除具八觸十功德外,尚具四支林,即所謂內淨、喜、樂,一心。因為心無覺觀的渾濁,所以內淨。得生二禪,深生慶幸,所以名喜。處深禪定,恬然靜慮,所以叫樂。絕諸散亂,澄心不動,叫做一心。少光天,亦即是二禪天的庶民百姓,壽命長二大劫(一增一減為一小劫,二十小劫為一中劫,八十中劫為一大劫)。身量二由旬高(約八十里)。無量光天,即是二禪天裡的臣佐官員,壽命長四大劫,身量四由旬高(約一百六十里)。光音天,即是二禪天中的天王,壽命長八大劫,身量八由旬高(約三百二十里)。

大火災破壞初禪的時候,下界的眾生盡集此天,等到世界再成之初,自光音天起金色的雲彩,而注大洪雨,以造初禪天及以下至於地獄,世界成後,二禪天享盡天福的天眾,漸漸下生,乃至地獄界,盡見眾生。但若大水災時,二禪亦被湮沒破壞;即所謂水浸二禪。

楞嚴經云:「其次梵天,統攝梵人,圓滿梵行,澄心不動,寂湛生光,如是一類,名少光天。光光相然,照耀無盡,映十方界,遍成琉璃,如是一類,名無量光天。吸持圓光,成就教體,發化清淨,應用無盡,如是一類,名光音天。」

少淨天,無量淨天,遍淨天,是為三禪的三天,亦即是離喜妙樂地。由於三禪天的天人永離喜動,隨順勝定享受勝妙的快樂,所以叫做離喜妙樂地。滅卻二禪天的喜動,而生出淨妙的快樂,這種樂趣不是境界,乃係出乎淨性;然而定妙淨空的樂初顯,未得廣大周遍,所以叫做少淨天(Parittasubha),定心輾轉增勝,能夠引發這定中的淨樂,擴充到廓然廣大,無邊無際,所以叫做無量淨天(Apramanasubha)。無量淨天雖能徹意地樂,仍是身心虛曠之境,未融世界,不能名遍;今則遍於依正,淨樂圓融,世界身心無處不遍,因觸處都是淨樂,所以叫做遍淨天(Subhakrtsna)。此三禪天的禪支具有五種,即捨、念、慧、樂、一心。捨棄二禪的喜,名捨。愛念三禪,叫做念。善巧解慧,名慧。愛好安樂,名樂。止息緣慮,心無散動名叫一心。少淨天即是三禪天中的庶民百姓,壽命長十六大劫,身量十六由旬高(約六百四十里)。無量淨天是三禪天中的臣佐官員,壽命長三十二大劫,身量三十二由旬高(約一千二百八十里)。遍淨天是三禪天中的天王,壽命長六十四大劫,身量六十四由旬高(約二千五百六十里)。此三禪天火水二災均不能害,惟大風災不能幸免。因此天已伏意識,故無喜受,尚有出入息的擾亂,所以外感風災,所謂風吹三禪。

楞嚴經云:「如是天人,圓光成音,披音露妙,發成精行,通寂滅樂;如是一類,名少淨天。淨空現前,引發無際,身心輕安,成寂滅樂;如是一類,名無量淨天。世界身心,一切圓淨,淨德成就,勝託現前,歸寂滅樂;如是一類,名遍淨天。」

第四禪中,總共有九天,前四天為實報凡夫天人所居之境,後五不還天,為三果聖人所居住的地方,所以後五天亦名聖人天。而前四天中,實則只有三天,於廣果天中,別開一天,名無想天,乃外道報得之境,即是在這福愛天中分二歧向,一條叫直往道,至廣果天,一條叫迂曲道,至無想天。這第四禪天,苦樂雙亡,心念都絕,一切妄想雜念,捨棄無餘,所以亦名此天,叫做捨念清淨地。

按照其餘一切經論所載:在第四禪天中,無雲居首,福生居次,廣果,無想,列於最後,並無福愛天的名稱。今地藏楞嚴等經,獨具福愛天的名,而缺無雲天的稱號,究竟誰是誰非?筆者難以憑空判斷,智者善自詳之好了。

初禪離苦受而有憂受,二禪離憂受而有喜受,三禪離喜受而有樂受,今第四禪苦樂等受俱捨,修殊勝的靜慮,得上地定,具殊勝的福力,而得往生,故名福生天(梵語布如焉伐耶Punyaprasava)。禪天的壽報長遠,動經劫數,所經的時間既久,所修的福德必多,這些福德是人所愛樂的,也是人所愛求。今四禪第二天,既是從人積聚福德愛樂而生的,所以叫做福愛天。若從發心修定以來,不帶異計,直修根本四禪,初禪戒勝,二禪定勝,三禪慧勝,是則淨德圓明。備歷四位,至福愛後,更增勝定,福德圓明。由於廣大福德所感的果報,得生勝處,所以叫做廣果天(梵語惟於頗多Brhatphala)。若從發心以來,中帶異計,六行伏想,漸厭漸捨:初捨粗心入於微心,復捨徵心,入微微心,從微微心,常修不息,乃至捨無可捨,入無想定。這些外道命終之後,果報生於無想天(Avrha)中,壽五百大劫。福生天是四禪天中的庶民百姓,壽命長一百二十五大劫,身量一百二十五由旬高(約五千里)。福愛天是四禪天中的臣佐百僚,壽命長二百五十大劫,身量二百五十由旬高(約壹萬里)。廣果天是四禪天中的天王,壽命長五百大劫,身量五百由旬高(約二萬里)。無想天的壽數及高度,均與廣果天相同。無想天和廣果天同在一處,並非另外別有地方,只因是外道所居,所以另立一種名稱,以資揀別。第四禪天不但火水風大三災所不能到,亦且遠離憂、喜、苦、樂、尋、伺、出息、入息、八種災患,所以勝過下界諸天。

在這四禪天中,初禪天共戒,故得戒德增上;二禪天喜俱,故得光明增上;三禪天樂俱,故得淨樂增上;四禪天捨俱。故前三天得福德增上,後一天得捨定增上。

楞嚴經云:「復次天人,不逼身心,苦因已盡。樂非常住,久必壞生。苦樂二心,俱時頓捨。粗重相滅,淨福性生。如是一類,名福生天。捨心圓融,勝解清淨,福無遮中,得妙隨順,窮未來際。如是一類,名福愛天。阿難!從是天中,有二岐路:若於先心,無量淨光,福德圓明,修證而住,如是一類,名廣果天。若於先心,雙厭苦樂,精研捨心,相續不斷。圓窮捨道,身心俱滅,心慮灰凝,經五百劫。是人既以生滅為因,不能發明不生滅性。初半劫滅,後半劫生,如是一類,名無想天。」

第四禪天除了上列四天外,尚有無煩、無熱,善見、善現、色究竟五天,前四天的前三天,純是凡夫天人所居的地方,第四為外道報得所住之處,故前四天總名實報天。自後五天為純三果聖人所居的地方,這些聖人以斷除欲界九品思惑而得生此,以後永遠不復再往欲界受生,因此叫做五不還天;這些天人,因為已經離卻欲界染污,獲得清淨的身而居於清淨之處,所以這五天又叫做五淨居天(梵語首陀娑婆Suddhavasa)。

此下五天,亦有五品的差別:即是第一下品,第二中品,第三上品,第四上勝品,第五上極品。

無煩天(Atapa),當在下品雜修靜慮,斷離生喜樂地中的九品思惑。前廣果天雖則苦樂兩亡,而欣厭之念猶存,對待的心互相交鬥,覺識無形中就會生出鬱熱的煩動。今既苦樂雙遣,對待兩亡,故得身心清涼,所以叫做無煩天。

無熱天(Sudrsa),當在中品雜修靜慮,斷定生喜樂地中的九品思惑。前無煩天雖則對待雙泯,而尚有絕對待的心未除,今則將這種念頭捨棄得乾乾淨淨,捨念既已清淨,慧用自然清虛。定障寂滅,意地調柔,則了無熱惱,所以叫做無熱天。

善見天(梵語須達梨舍那Sudarsana)當在上品雜修靜慮,斷離喜妙樂地中的九品思惑。前無熱天雖則無熱,但猶有收發的念存在。今則定慧障亡,收發之念亦絕,內心精瑩,定慧圓明,無漏功著發天眼智,見量遍十方界,而所見觸的地方都是妙境,因此所以叫做善見天。

善現天(梵語蘇補底Subhutr),當在上勝品雜修靜慮,斷捨念清淨地中的九品思惑。前善見天的定體雖圓,但定用未到勝妙之處。今則此天體用兼勝,是以首躡前天的妙體,圓澄之見既彰,定慧之功更著,所以能夠鎔鍊自在,顯現無罣無礙,因此叫做善現天。

色究竟天(梵語阿迦尼吒Akanistha),當在上極品雜修靜慮,斷四空四地中的三十六品思惑。思惑斷盡,起不還而證阿羅漢。言雜修者,初起多念無漏心,次起多念有漏心;又起多念無漏心。如是漸漸研窮,由多念無漏有漏,減至二念無漏有漏,最後又起一念無漏,一念有漏。由此夾雜熏修,故名極上品雜修。心既由重多至少,色亦窮粗至微,念念熏修,色定增明,果報轉勝,以至究盡色界最極之際,所以叫做色究竟天。

無煩天的壽長一千大劫,身量一千由旬高。無熱天的壽長二千大劫,身量二千由旬高。善見天的壽長四千大劫,身量四千由旬高。善現天的壽長八千大劫,身量八千由旬高。色究竟天的壽長一萬六千大劫,身量一萬六千由旬高。

在這色界的頂天,仍有一天,名叫摩醯首羅天(或叫摩醯伊濕伐羅Mahamahesvara譯為大自在)。為外道祭祀的天,於大千世界有大勢力,世間的魔王。或者說大自在天有二種的差別:一種係外道所事的大自在天,即智度論所謂的:三目八臂騎白牛執白拂者。這種大自在天,名叫毗舍闍羅摩醯首。一種是十地菩薩將成佛時,居色界頂,於淨居天之上,現大自在身的勝報,以勝妙之形,自十方諸佛,行灌頂之禮,而紹繼佛位者,名叫淨居摩醯首羅。故唯識論云:「諸異生求佛果者,定色界後,引生無漏,後必生淨居天上,大自在宮,得自在故。」述記又說:「淨居上有實土,即自受用身,初於彼起證,是十地菩薩宮。」或者說魔王係以婬穢之法來惑亂人心,破壞人的梵行,他的宮殿或者不在淨居之上,而在欲色之閒,另有魔王宮殿。

楞嚴經云:「阿難!此中復有五不還天。於下界中九品習氣,俱時滅盡。苦樂雙亡,下無卜居。故於捨心眾同分中安立居處。阿難!苦樂兩滅,鬥心不交,如是一類,名無煩天。機括獨行,研交無地,如是一類,名無熱天十方世界,妙見圓澄,更無塵象,一切沉垢,如是一類,名喜見天。精見現前,陶鑄無礙,如是一類,名善現天。究竟群幾,窮色性性,入無邊際,如是一類,名色究竟天。」

非想非非想處天,乃是無色界(Arupadhatu)天最後的一天,用「乃至」二字,而概括空處,識處,無所有處三天。這四天都是深厭色籠,因此修四空定,定功圓成,得生這四空天。此界的天人已無色蘊,只餘受想行識四蘊。因無色質形礙之身,而居於空處,所以叫做無色界。

依前廣果天的捨心成就,但有色礙。今則厭自己有形礙的體而堅修空觀,銷滅自具色礙的身而歸於無,依空而住,所以叫做空無邊處(Akasanantyayatana)。諸有質礙的物既銷於無,則不依色,無礙的無亦滅,則不依空;色空既無,則惟留阿賴耶識及半分末那識,即是說這半分的微識無復外塵可緣,獨有內緣存在,其相微細,不但非色,亦且非空。因為色空的粗緣已無,即轉心而緣識,心與識法相應,所以叫做,識無邊處(Vijnananantyayatana),空處無色而存空,識處空亡而存識,均係尚為所有;今則空色俱亡,識心亦滅。能所緣寂,則一無所有,故十方寂然,迥無攸住。因為三世的緣識無邊,所謂緣多則散,能破於定,是以行人厭患於識,捨緣而轉心依無所有法,心與無所有法相應,所以叫做無所有處(Akincanyayatana)。無所有處,猶然用心窮研令不緣識心,與無所有處相應。今則研窮識性伏令不動,故能生非想天。生此天的人,定心深妙,惟想念最為昧劣。因第八識性,從來不動,不可斷滅,今以妄滅之心,強加窮研,於此無盡性中,虛妄發宣盡的性,故使第八如存而不存,以其不可見故;第七執我之心,若盡而實非盡,因其執此生死妄想誤為真實,未斷非非想處愛的緣故。因為不存而若盡,則但無下地粗想,故曰非想;因為存而非盡,則不達妄想無性,不入涅槃真無想道,故曰非非想。修這種定,而得生於非想非非想天,所以叫做非想非非想處(Naivasamjnanasamjnayatana)。

這四空天的壽量是:空無邊處二萬大劫,識無邊處四萬大劫,無所有處六萬大劫,非想非非想處八萬大劫。

楞嚴經云:「若在捨心,捨厭成就,覺身為礙,銷礙入空,如是一類,名為空處。諸礙既銷,無礙無滅,其中惟留阿賴耶識,全於末那半分微細,如是一類,名為識處。空色既亡,識心都滅,十方寂然,迥無攸往,如是一類,名無所有處。識性不動,以滅窮研,於無盡中,發宣盡性,如存不存,若盡非盡,如是一類,名為非想非非想處。」

一切天眾、龍眾、鬼神等眾下,敘八部眾,都來集會,聆佛說法。這裡所說的天眾,龍眾,是八部眾的前二眾,以「鬼神等眾」而賅後面的六眾。天龍兩眾,前面經已解釋,茲不重敘。第三夜叉(Yaksa),譯為勇健,捷疾等,係飛行空中的鬼神。第四乾闥婆(Gandharva),譯為香陰,這種神,無須段食,惟嗅香臭的氣,就可長養五陰的色身,所以叫做香陰。係帝釋奏俗樂的樂神。第五阿修羅(Asura),舊譯無酒,新譯非天,或無端正。修羅嗜飲,嘗採四天下的藥草,釀於四大海中,想變海水而為酒,但因龍魚水族眾生的業力使然,令海水終究不能變成為酒,因此所以叫做無酒。修羅的栗報像天一樣,只是無天人的德行,不能稱為天,所以叫做非天。修羅雖則果報殊勝,但因瞋業所感,容貌醜陋,因此叫做無端正。依照楞嚴經所說,阿修羅有天、人、畜、鬼四類。天阿修羅有大勢力,口呵日月,日月失光,手搏須彌,須彌跛蛾,立地頂天,入海齊腰。因為性多瞋恚,所以常常和梵王,釋提桓因,四天大王,爭權鬥戰。勝則入天宮中奪飲天甘露味,敗則以神通力潛身入藕絲孔中暫避。第六迦樓羅(Garuda),譯為金翅鳥;翅翮金色,頂冠如意寶珠,兩翅相去,三百六十萬里,有大勢力,扶持正法,常常撮龍為食。第七緊那羅(Kimnara),譯為疑神,形像似人而有角,叫做人,奈何有角,叫做非人,奈形像似人,因此叫做疑神。係帝釋奏法樂的樂神。第八摩侯羅伽(Mahoraga),譯為大蟒神;或譯地龍大腹行等;即是蛇神。

這八部眾因為宿植善根,所以佛在每一法會說法,他們都蒞臨壇場,維護道場,恭聆聖教。現在佛在忉利天宮為母說法,並宣說地藏行門,只因嘉會難逢,所以不但娑婆世界的八部眾齊集法會,而且他方無量億國土的八部眾,也雲集到忉利天宮,參聽佛說妙法,及地藏菩薩的殊勝因地與願行。

復有他方國土,及娑婆世界,海神、江神、河神、樹神、山神、地神、川澤神、苗稼神、晝神、夜神、空神、天神、飲食神、草木神、如是等神,皆來集會。

上面提到鬼神而未舉出鬼神的名稱,現在則列舉神的稱號。鬼的名目容後續舉。這些神眾,各有所司,以其所司的職而立名,如在海中的就叫做海神,乃至職司飲食的,叫做飲食神,處於草木叢中而管理草木的,就叫做草木神。有些神固然是由於業報感受的,但有些神卻是大菩薩發願,維護諸佛道場而化現的,如華嚴經中的主夜神,樹林神等,均是大權示現的神王。不但此娑婆世界的神眾聚集到忉利天宮,而且他方無量國土的神眾,亦不約而同的集斯法會,則可見法會的殊勝;然而神眾的種類,何止萬數?上面所舉,略列而已。

復有他方國土,及娑婆世界,諸大鬼王。所謂:惡目鬼王、噉血鬼王、噉精氣鬼王、噉胎卵鬼王、行病鬼王、攝毒鬼王、慈心鬼王、福利鬼王、大愛敬鬼王、如是等鬼王,皆來集會。

這裡略舉他方國土及此娑婆世界的大鬼王名目。這些鬼王係由於宿世廣行惠施,所以感到為大鬼王,衣食充足而甘美,縱任自在而無礙,但因往昔諂曲不實的業力所牽,故而墮諸鬼道。

惡目鬼王,萬法惟心,心誠於內而形之於外,心善則面目慈和,心惡則面目醜陋,內起瞋恚之心,外現不歡之容。此鬼王心存剛愎,眼發惡色,怒目而視,如見仇敵,所以叫做惡目鬼王。

噉血鬼王,即是正法念處經所說的食血鬼。因為這種鬼係以血而為飲食的,所以叫做噉血鬼。正法念處經云:「本為人時,愛樂貪嗜血肉之食,其心慳嫉,戲笑作惡,殺生血食,不施妻子,如是惡人,身壞命終,墮惡道中。貪嗜血故,生食血餓鬼之中。受鬼身已,人皆名之,以為夜叉,供養奉事,以血塗泥而祭祀之。既噉血已,恐怖加人,數求禱祀,人皆說之,以為靈神。」

噉精氣鬼王,係食噉天地五穀,人及諸眾生等的精氣而得活命的餓鬼,亦是正法念處經所說的食人精氣餓鬼。經云:「以何業故而生其中?……於前世時,巧辭誑人,詐言親友,我為汝護。其人聞已,策心勇力。是時彼人,令他入敵,欲喪其命,捨之而去,竟不救護,欲於王所,取其財物。時被誑者,沒陣而死。彼人以是不善因緣,身壞命終,墮於食人精氣餓鬼之中,受大饑渴,自燒其身,刀斫其體,皮肉斷壞,從空雨刀,遍去四方,無逃避處。若見有行惡無信,不奉三寶,即得彼便,入其身中,食噉精氣,以自濟命。求之甚難,因不能得,或至十年,或二十年,乃得一便。常困饑渴,自作惡業,還自受之。惡業不盡,故使不死。乃至惡業,不盡不失不朽,故不得脫。」

噉胎卵鬼王,人當生產的時候,即有無數餓鬼俟候產婦身傍,等到胎兒出生之後,即取胎衣而食噉之,這種餓鬼,就叫噉胎卵鬼。

行病鬼王,即是施行瘟疫的使者。在佛法將滅的時候,惡法增長,人的福報也漸漸微薄,於是就有種種的災難流行在世間上,所謂疾病劫起,家家戶戶都很難幸免。就是這行病鬼下降於世,令到眾生雜病侵凌。

攝毒鬼王,即是說世間上的一切金毒、銀毒、草木蟲蛇、萬物毒氣、厭蠱毒藥等,足以使人喪失生命的,此鬼都能攝住這些毒物,令不為害,因此所以叫做攝毒鬼王。

慈心鬼王,念念愛護一切眾生,常與世人種種樂事,令諸眾生常離憂苦,因此名叫慈心。

福利鬼王,即是說這種鬼所作所為,都是對人有利益,有好處的,倘若於人有所禍害災耗的,斷斷不為,所以叫做福利。

大愛敬鬼王,是見人持戒修善,作一切有義利有饒益群眾的事,都大加恭敬讚歎,愛念護持,所以叫做大愛敬。

上面所列舉九個鬼王名目,前五個鬼王是惡鬼王,雖然不見得一定會常常危害世人,但總不會對世人有好處,甚者終會禍害眾生。後四個是善鬼,是常常以造福世間利益人群為依歸。這些鬼眾雖則善惡不同,而所行各異,但厭惡鬼身,欲聞佛法,俾得解脫的希望則一,所以同趨忉利天宮,冀聆超升的妙法。

如是等鬼王,係結述鬼王眾之辭,即是說趨赴忉利天宮,冀聞超脫之法的鬼王眾,有無量無數之多,上列九種名目,不過略舉而已,因為無法子用數目的字可以表達出來,所以用「如是等鬼王」一言而賅括無量之數。

爾時釋迦牟尼佛,告文殊師利法王子,菩薩摩訶薩:「汝觀是一切諸佛菩薩,及天龍鬼神,此世界,他世界,此國土,他國土,如是今來集會,到忉利天者,汝知數不?」

大眾雲集,遍滿虛空,充塞法界,縱以恆河沙的數量亦難以形容;眾數既多,則非大智慧的人,不能指出其確實,故須文殊師利法王子,方堪勝任。所以世尊特向文殊徵問。

爾時,即是天龍八部雲集忉利天宮的時候。

文殊師利,新稱曼殊室利(Manjusri),譯為妙德,妙吉祥等。文殊師利菩薩歷劫以來,廣修六度萬行,德無不圓,累無不盡,心中了了,常見佛性,因此叫做妙德。文殊師利菩薩因地之中,普行饒益利樂的事業,若有眾生受苦無樂,莫不拔苦與樂,倘遭災禍,無不逢凶化吉,遇難降祥,因此叫做妙吉祥。

又生時現十事吉祥瑞相1、光明滿室。2、甘露盈庭。3、地湧七珍。4、神開伏藏。5、雞生鳳子。6、豬娩龍豚。7、馬產麒麟。8、牛生白澤。9、倉栗變金。10、象具六牙。有這十事吉祥,所以叫做妙吉祥。

佛世尊對於一切世出世法盡得通達自在,因此號稱佛陀名叫法王;菩薩生育於佛陀之家,從佛所說的正法而生,堪能紹繼佛種令不斷絕,所以叫一切的菩薩為法王子。經中多數都稱文殊師利菩薩為法王子者,因為文殊師利是佛兩脅侍的上首弟子,不但智慧殊勝,而且德行亦復甚深,位居諸菩薩中的首領,所以獨稱為法王子。法華文句云:「問曰:經稱文殊為法王子,其諸菩薩何人不是法王之子?答:有二義:一於王子中德推文殊;二諸經中文殊為菩薩眾首。」

言汝觀者,是令以智眼來現量,因為眾數既多,非智眼莫能諦察。是一切諸佛菩薩等,是結指正報;此世界他世界等,是結指依報;如是今來集會等,是結指到達忉利天宮的大眾;「汝知數不」一語,是所以令其心知數字,口答其實。

文殊師利白佛言:「世尊,若以我神力,千劫測度,不能得知。」

此係文殊答佛的所詢問。梵語路迦那他(Lokanatha)或婆伽婆(Bhagavat),譯為世尊,是佛的尊號,以佛因地廣修眾行,萬德圓備,為世出世間,人天大眾之所欽仰尊重,所以叫做世尊。神力,即是神通力,具有神妙莫測,變化無窮,融通貫徹目在之力用,所以叫做神力。有二神力,三神通力,五神通,六神通十神通等種種名稱,因均無關宏旨,故不繁敘。測度,猶言度量,這是現量知的境界。諸大菩薩觀十方界。窮盡無量清淨國土,無所不見,無所不知,所謂「恒沙界外,一滴之雨,亦知頭數,現前種種,松直棘曲,鵠白烏玄,皆了元由舉凡恒沙界事一念悉知。今文殊以神通力,千劫測度,都不能知現前大眾的數字,則更顯地藏菩薩的神通願力,殊勝難思也。

或者說忉利天宮雖然廣大,怎樣可以容納得下這樣多的無央數眾呢?但是由於佛世尊與地藏菩薩大威神不可思議微妙之力,以及諸天福報自然的業力,忉利天宮可以容納這樣多無量大眾,是不成問題的。如維摩詰居士的丈室,能夠容納三萬二千個八萬四千由旬高的師子寶座,而毫無妨礙。須夜摩天千人共坐一蓮華瓣,第三遍淨天六十人共坐一針頭聽法,亦不溢不窄。是以應信佛菩薩的不思力,勿致疑慮。

佛告文殊師利:「吾以佛眼觀故,猶不盡數。」

這是佛告文殊佛眼所見,仍不能盡其數。梵語斫芻(Caksu),義譯為眼,對於色諸境界,能夠盡境行見。瑜伽論云:「屢觀眾色,觀而復捨,故名為眼。」眼有五種差別:第一肉眼,係凡夫所有的眼,所照不過分寸。第二天眼,是色界天人所有的眼,不問遠近內外日夜,都可以見到;人中修禪定的,亦可以得到這種眼。第三慧眼,係二乘人照見真空無相之理的智慧。第四法眼,是菩薩欲度眾生照見一切法門的智慧。第五佛眼,佛陀身中具備前面四種眼,所以無所不知,無所不見。大智度論云:「肉眼見近不見遠,見前不見後,見外不見內,見晝不見夜,見上不見下。以此礙故求天眼,得是天眼,遠近皆見,前後內外晝夜上下悉皆無礙。是天眼見和合因緣生假名之物,不見實相;所謂空無相無作無生無滅,如前中後亦爾。為實相故求慧眼,得慧眼不見眾生,盡滅一切異相,捨離諸著,不受一切法,智慧自內滅,是名慧眼。但慧眼不能度眾生,所以者何?無所分別故。以是故生法眼,法眼令是人,行是法,得是道,知一切眾生各各方便門,令得道證。法眼不遍知度眾生方便道,以是故,求佛眼。佛眼無事不知,覆障雖密,無不見知能。於餘人極遠,於佛至近;於餘幽闇,於佛顯明;於餘為疑,於佛決定;於餘微細,於佛為粗;於餘甚深,於佛甚淺。是佛眼無事不聞,無事不見,無事不知,無事為難。無所畏懼,一切法中,佛眼常照。」

現在世尊用佛眼來觀。仍然不能盡知確實的數字,一方面固是抑果揚因,尊人遜己,一方面則正顯地藏菩薩從歷劫以來,所化度的眾生太多,重重無盡。佛以佛眼觀之猶尚難知,況文殊的法眼,或眾生的肉眼呢。

此皆是地藏菩薩久遠劫來,已度、當度、未度;已成就、當成就、未成就。

此答雲集忉利天宮的大眾所以多的原因。地藏菩薩從師子奮迅具足萬行如來會下,睹佛相好發勝願行,誓為六道罪苦眾生,廣設方便。盡令解脫,方成正覺。自爾以來,經過恆河沙劫的長時期,所以叫做久遠劫。所經的時間既久,所歷的國土既廣,而所度脫的眾生也必多。地藏菩薩往昔為婆羅門女時,因母生時不信敬三寶,死後墮落地獄,遂賣舍宅,購備香花,大興布施,供養覺華定自在王佛塔寺,為母祈福,母藉福力,離地獄苦,報生天上,因此發大誓願:眾生度盡,方證菩提,地獄未空,誓不成佛。因這大願,所以有的眾生已經度脫,得到成就,有的正當度脫,當得成就,有的未來度脫,將來成就。現在到達忉利天宮的十方無量世界的一切諸佛。就是已經度脫得到,成就的。諸大菩薩摩訶薩,就是正常度脫當得成就的。一切天龍鬼神等眾,就是未來度脫將來成就的。

文殊師利白佛言:「世尊,我已過去久修善根,證無礙智,聞佛所言,即當信受。小果聲聞、天龍八部,及未來世諸眾生等,雖聞如來誠實之語,必懷疑惑。設使頂受,未免興謗。唯願世尊,廣說地藏菩薩摩訶薩,因地作何行?立何願?而能成就不思議事。」

雲集忉利天宮的大眾,不但文殊的神力不能測度,即使世尊的佛眼亦莫能窮盡其數。這種不可思議的境界,已經久修勝行,獲得無礙智慧的菩薩,聽聞之後,當然即能信受奉行。但是二乘天龍,以及未來福薄的眾生,聽聞佛陀真實的妙法,或者疑惑佛陀過份誇張而不信,或者縱然信受,亦是暫時性質,將來難免不興毀謗的言說。因為有這樣的弊端,所以假大智文殊的口,敘述一般人心裡疑慮的常情,而請求世尊廣說地藏菩薩因地之中的大願大行,種種勝妙事業。

這裡的文可分三大段:第一從我已下,敘說證得無礙智慧的大菩薩聞說這不可思議境界的事,當然是信受奉行,第二從小果下,敘述下根的人,以及末劫福薄眾生,聞此勝妙的事,必然會心生恐怖的疑惑不信;縱然是暫時信受,將來難免也會生起誹謗的心;因為都不明白現這不思議事的所以然。第三從唯願下,係大智文殊請求佛世尊廣說地藏菩薩因地之中究竟發了什麼大願,曾作過什麼超人的大行?俾令眾生聞而誠信,免生退墮的念頭。

現在先從第一段講起。身口意三業,作種種堅固的善事,則不為一切邪法所動,猶如大樹深植地中,根深蒂固,牢不可拔,所以叫做善根。文殊菩薩係諸佛之師,而所修善根并非始於近時,從無量無數劫來,已經經過長時期廣修眾善,所以說過去久修。由於久植德本,故得定水澄清,慧性圓明,而證無礙之智。無礙智,係佛的智慧,這種智慧,無邊無際,善能了知一切眾生三世之事自在融通無罣無礙;猶如燈光互相涉入。文殊菩薩已於過去久遠成等正覺,名字叫做龍種上佛,現助釋迦牟尼佛宣化,現菩薩的身形,是故宜證無礙智慧。因為早經證得無礙之智,徹悟佛佛道同之理,所以聞佛所說,即能毫無疑慮的信受奉行。

小果,即是小乘(梵語希衍那Hinayana),這種人修行的境界非常狹窄,只顧自己,不管他人,因此所修的因不大,所得的果也小,所以叫做小果。這小果,包括共有獨覺,緣覺,聲聞三類,故此又叫做三乘人。梵語缽羅翳迦佛陀(即辟支佛Pratyekcabuddha),舊譯緣覺,新譯獨覺,楞嚴經則將辟支佛分為獨覺緣覺二種。出生在無佛的時候,厭煩巿廛的暄囂,而樂好寂靜的境地,因此獨處深山大澤之中,思惟修練,因缺乏師友的教導,只以四時而為修行的對象:春觀百花爭妍秀茂,秋睹黃葉凋凌殘落,頓感無常而斷除煩惱,證趣真理,加行滿足;更不前進,這就叫做獨覺。獨覺又有麟角喻及部行二種:獨自一身而無伴侶,好似麟的一角,因此叫做麟角喻;有同參道友相伴而同一獨悟的,叫做部行。出生的時候值逢佛世,秉承佛說十二因緣之教而觀緣悟道的,就叫做緣覺。梵語舍羅婆迦(Sravaka),譯為聲聞。聞佛所說的四諦聲教,而知苦斷集,慕滅修道,勇猛精進去修,斷除見思等惑,證入四諦的理趣,趨向偏真的涅槃。中止化城,不思前程,這就是聲聞。這裡所說的小果,即指辟支佛而言。

二乘人的智慧淺陋,根機狹勞;天龍八部,雜類下機,戒乘并虧;未來眾生志性不堅,業纏難解;所以都不知大道之理,威神之力,是以雖然得聞誠實之語,未必生信,縱使表面無言,似生信念,內心未免疑惑而橫生誹謗之意。故而必須問明地藏因地之事,俾令眾生聞聽信受,決定無疑。

因是種子的意思,所謂因地,即是從始初發菩薩心起,中間所經修種種菩薩行,在未登妙覺之前,都叫做因地。地藏菩薩創始發菩提心以來,究竟立過什麼願,作過什麼行門?才能得到成就這些不可思議境界的事。地藏菩薩過去久遠,因母墮落三途,發心拯拔,因己母以及人之母,乃至一切眾生之母,立下「度盡一切眾生,然後才成等正覺,其中若有一個眾生未得解脫,終不就此捨棄眾生而趣入無上菩提」的大願;并且從無量劫來,曾拔濟無數眾生度脫三途的苦趣,超證涅槃的妙樂。因此願行雙備,則法不孤起,所以能夠成就種種不思議事。願行之二,如人雙足,若鳥兩翼,缺一則不能飛行,是以文殊智士願行雙問。冀能聞說地藏因地勝妙之事,而生誠信之心,而免謗墮之苦。

佛告文殊師利:「譬如三千大千世界,所有草木叢林,稻麻竹葦,山石微塵,一物一數,作一恒河;一恒河沙,一沙一界;一界之內,一塵一劫;一劫之內,所積微數,盡充為劫。地藏菩薩證十地果位已來,千倍多於上喻。何況地藏菩薩在聲聞辟支佛地。

此下廣說地藏願行,但欲明行願之事,必先略讚功德,然功德果位亦復有大小之殊。今初舉譬喻,次列功德果位之名而為比對,方能明瞭地藏菩薩登十地以來為時的久暫,及所作的功德。

三千大千世界,為一佛化土之境。於世界海當中,一個須彌山,一個四大部洲,一個四王天,一個日月,一個六欲天,一個初禪天,為一小世界。如是增至千個小世界,覆以二禪,其中日月等亦各為一千,為一小千世界。如是復積千個小千世界,覆以三禪,其中日月等亦各增至百萬,名為中千世界。如是復積千個中千世界,覆以四禪,其中日月等亦待增至萬億,名為大千世界。言三千者,因為是三次言千,所以總叫做三千大千世界。

恆河(Ganganadi)係印度四大河流之一,發源於喜馬拉雅山脈(Himalaya)的南麓,東南流入孟加拉灣(Bengal),全長一六八零哩。言恆河沙(Valuka),喻數目之多也。大智度論云:「問曰:如閻浮提(Jambudvipa)中,種種大河,亦有過恆河者,何以常言恆河沙等?答:恆河沙多,餘河不爾。復次是恆河是佛生處,遊行處,弟子眼見,故以為喻。……四遠諸人經書皆以恆河為福吉河,若入中洗者,諸罪垢惡,皆悉除盡;以人敬事此河皆共識知,故以恆河沙為喻。復次餘河名字屢轉,此恆河世世不轉,以是故以恆河沙為喻,不取餘河。」

言三千大千世界所有草木叢林等者,即是說在這一佛化土裡面,隨取出任何一種物件,當作恆河,物件既多,恆河當亦無量。再在這一恆河中,隨取一粒沙作一世界,沙既無數,世界當然亦復難盡。復再在這一沙界當中,隨拈一塵,即名一劫;塵既難知其數,劫亦復不易測度。又復於一劫之內所積的塵數,盡將此塵并充為劫;所歷的時間既是長久,而所積的塵劫自然眾多,在這大千世界裡面隨拈一塵一物,即演變為塵沙數劫,三千世界之中的物既是無量無數,而所演變的塵沙劫亦當無窮無盡。

地藏菩薩從初發菩提心以來,已經極遠,縱以塵沙之劫,亦難以形容其數,就是單從證入十地果位(1、歡喜地,2、離垢地,3、發光地,4、燄慧地,5、難勝地,6、現前地,7、遠行地,8、不動地,9、善慧地,10、法雲地。)以來,其劫數的長遠都已超過上面所說的譬喻千倍以上,而況從發心以至十地,其中必須經過乾慧、十信、十住、十行、十迴向、四加行心,小果中的聲聞辟支佛等階段。這正顯地藏菩薩廣修勝行所歷時間的長遠,時既經久,功行必定也深,所以能夠現出種種不可思議神妙境界的事。

文殊師利,此菩薩威神誓願,不可思議。

此結顯地藏菩薩所以具足不可思議的原由。外現勇猛勢力,能令物畏,名之為威;內含勝妙難測,可使人敬,稱之為神。這些威神之力,是由宏誓的願行,成就無量眾生的功德而獲致。這種威猛神妙誓願功德的境域,是不可用心思,不可以言議的,所以稱為威神誓願不可思議。

地藏十輪經云:「好疑問菩薩白佛言:『世尊!此善男子從何而來?所居何國?去此遠近?成就何等功德善根?而蒙世尊種種稱歎。復能讚佛不可思議功德法海。我等昔來未曾聞見,惟願為說。』佛言:『止!善男子,如是大士功德善根,一切世間天人大眾,皆不能測其量淺深,若聞如來為汝廣說如是大士功德善根,一切世間天人大眾,皆生迷悶,或不信受。』又云:『如是大士成就無量不可思議殊勝功德,已能安住首楞嚴勝三摩地,善能悟入如來境界,已得最勝無生法忍,於諸佛法,已得自在,已能堪忍一切智位,已能超度一切智海,已能安住獅子奮迅幢三摩地,善能登上一切智山,已能摧伏外道邪論,為欲成熟一切有情,所在佛國悉皆止住。』」

若未來世,有善男子善女人,聞是菩薩名字,或讚歎,或瞻禮,或稱名,或供養,乃至彩畫刻鏤塑漆形像,是人當得百返生於三十三天,永不墮惡道。

這是敘述聞地藏菩薩的洪名,或稱名,或讚歎,或雕刻鑄繪地藏聖像種種供養,都可獲得極大的功德。若乃不定之辭。未來世,是指佛在忉利天宮為母說法及廣說地藏行門以後的無量無數劫。善男子善女人,是讚美的稱呼。所作所為,均以損己利他為宗旨,這種施為是符合清淨的真理,有超昇感樂的作用,所以叫做善。有綱正強幹的能力,就叫做男。具有紹宗繼嗣的意義,所以稱為子。善有生育長養樂果的功能,故而叫做善女人。又善男子善女人,有二種義:一是以人稱,即是事奉佛陀的四眾弟子。二是以法喻,阿羅漢的性情剛直,能自化而不能化人,表為善男子。菩薩的性情柔和慈悲,能自他兼化,種佛善根,紹隆佛種,表為善女人。聞是菩薩名字,即是聽聞到地藏菩薩的聖號。以口業諷美宣揚地藏菩薩的功德,叫做讚歎。以清淨目瞻仰地藏菩薩的尊容,身起欽承的五體投地膜拜地藏聖像,叫做瞻禮。以淨口業稱念地藏洪名,念念不絕,叫做稱名。以百味飲食及花香燈塗果等供奉諸佛菩薩,名財供養;將佛菩薩所說的妙法輾轉教化眾生,令諸眾生俱得解脫,名法供養;聞佛所說聖法,如法行持,勇猛修諸觀門,名觀行供養。彩畫即是以筆潤諸顏色圖繪,刻鏤即是以木石等雕刻。塑漆,即是以泥土膠漆摹造聖像。

若果在將來的世界當中,有善男信女聽聞地藏菩薩聖號,或者稱揚讚歎,或者瞻仰頂禮,或者稱念聖號,或者廣修供養,或者圖繪雕刻摹塑地藏菩薩聖像,這種人當得壹百返生在三十三天,享天快樂,永遠都不會墮在三惡趣中。言三十三天,準科註云,并非指忉利天應是灌頂經咒所列的三十三天,所謂近際天、普觀天、快見天、無結天、色究竟天、淨光天、普等天、愛勝天、福愛天、極妙天、廣妙天、微妙天、守妙天、淨明天、遍淨天、約淨天、水應梵天、水無量梵天、水微梵天、水行梵天、靡訶梵天、梵輔祿天、梵眾妙天、化自在天、化應聲天、不憍樂天、兜率陀天、鹽摩羅天、須燄摩天、忉利天、毗沙門天、惟晱聞天、毗樓勒天、提頭賴又天。這些天即是欲色二界的天,只因譯者譯音的差別,所以上列各天的名稱,微覺與通常所見的不同。這裡所說的百返生三十三天,即是說自四王天而上至五淨居天,復從五淨居天而下至四天王天,中間所經歷次第,各盡本天的壽元,如是經過百返的上下往還,極受天上的妙樂。不但只享天福,亦且永離惡道;修因少而受報多,歷時近而享福遠,足證地藏菩薩不可思議。三寶感應要略錄所載:唐益州郭下法聚寺,藏有張僧繇畫的地藏菩薩畫像一幀,坐絕床垂雙足,高可八九寸許,時放光明,如是展轉圖出的,亦都放光。麟德二年傳聞至京,道俗皆知。八月,有敕照畫一幀內庭供養,於是京城內外道俗,照樣圖畫供養的,盡皆放光。」又云:間州金水縣侍郎,姓劉氏,有因緣往鄰家,途中拾杖,見頭刻像,不知何像,持歸插壁中,多歲不念所置。後遭疾而死,心胸少暖不葬之。經一日二夜,還活流淚,悔過自責,投身大地。家人問:主何故爾?答:吾初死之時,兩騎冥官,介前與後,驅去至王廳,怒目呵視。時有一沙門,形貌醜陋,來至廳,王甚敬之,從座而下,胡跪白沙門言:大士何因緣來至此?沙門曰:汝所召侍郎,是年來施主也,亦欲救之。王言:「業既決定,此事云何?沙門曰:吾昔於忉利天上,受釋迦如來咐囑,能救定業眾生,豈捨侍郎?王言:大士志願堅固,不動如金剛,須放還人間。沙門歡喜,執侍郎手還至生路,辭侍郎而別。郎白沙門言:不知君何人乎?沙門曰:吾是地藏菩薩也,汝平生時,途中見我像,持歸置壁中,能憶念不忘。作是言已,忽然不見。既見此勝利,憶昔怠過自責而已。聞者嘆異,見壁有杖頭像,苦加刻綵,高五寸,像放光,安置家內,後捨家為寺,號地藏院矣。」

由這些感應聖跡,足證地藏菩薩,功德巍巍,不可思議。益信圖繪鏤刻塑漆供養地藏菩薩,功不唐捐。

文殊師利,是地藏菩薩摩訶薩,於過去久遠不可說不可說劫前,身為大長者子。時世有佛,號曰師子奮迅具足萬行如來。

此敘地藏菩薩最初發心時的緣起。梵語疑叻賀缽底(Drhapati),譯為長者;對待一切人,平等無二,絕高下的心,言行相符,質實敦厚,絲毫沒有虛偽掩飾,而且有崇高的德行,豐富的學識,年齒高邁,資財並茂,時興賬濟,澤及孤窮,遠近聞名,舉世尊重,因此叫做長者。法華文句云:「世備十德:一姓貴,二位高,三大富,四威猛,五智深,六年耆,七行淨,八禮備,九上歎,十下歸。姓則三皇五帝之裔,左貂右插之家。位則輔弼丞相,鹽梅阿衡,富則銅陵金谷,豐饒侈靡。威則嚴霜隆重,不肅而成。智則胸臆武庫,權奇超拔。年則蒼蒼稜稜,物儀所伏。行則白珪無點,所行如言。禮則節度庠序,世所式瞻。上則一人所敬。下則四海所歸。十德具焉,名大長者。」今言大長者子,即是大長者的兒子。師子奮迅具足萬行,是借喻立法而得名。師子奮迅(Simhavikridita)是借喻以明佛陀除無明睡,破煩惱賊,超生死流,度小機輩,降外道眾的威猛。師子奮迅係三昧(Samadhi)的名辭,當佛入這種三昧的時候,就好似師子奮迅時一樣,諸根張開,身毛皆豎,現出威怒哮吼的相,令到其他的猛獸都失去威勢而竄伏不動,獅子兒增展雄猛,身得長大。佛人中獅子亦復如是,一奮大悲法界之身,二開大悲之根門,三豎悲毛之先導,四現應機之威,五吼法界之法門。令外道小乘諸獸懾懼竄伏,菩薩佛師子兒,增長百千諸三昧海,及諸陀羅尼善根海。具足萬行,是所立之法:因師子奮迅三昧,能夠順利廣修六度萬行,速得圓滿,中途不遭魔外所阻。以萬行的因華,而莊嚴清淨無上的果海,所以叫做獅子奮迅具足萬行。如來,梵語多陀阿伽馱(Trthagata)佛十號之一。如即真如,乘真如之道來化人間,於其中間,所說所行,一切真實,並無虛妄,一期化畢成等正覺,故名如來。法蘊足論云:「言如來者,如世尊言:從菩薩證無上正等菩提夜,乃至佛無餘依涅槃界夜,於其中間諸所有說,宣暢敷演,一切皆如,無有虛妄,無有變異,諦實有理,無有顛倒。皆以如是如實正慧見已而說,故名如來。」

地藏苦薩最初發菩提心,是於過去極遠極遠無數劫前身為大長者子的時候,時值有佛出現於世,名叫獅子奮迅具足萬行如來。

時長者子,見佛相好,千福莊嚴。因問彼佛:作何行願,而得此相?

這是地藏菩薩最初發菩提心的動機,是因為見佛相好而動疑問。所謂相好(Laksana-Vyanjana),是就佛的身中而言。微妙的相狀,可以了別的,叫做相,亦即是大相;細相而可愛樂的,就叫做好,即是更為莊嚴大相的小相。這些相好,若就丈六應身佛來講,則有三十二相,八十隨形好;如就圓滿報身佛而言,則有八萬四千乃至無量的相與好。所以觀無量壽經云:「心想佛時,是心即是三十二相,八十隨形好。」又曰:「無量壽佛有八萬四千相,一一相各有八萬四千隨形好。」

十法界當中,每一界都具有十善業,每一業得一福,十法界共得百福,佛為證得無上菩提的果上人,已經超過十法界所修的善業,因此故說千福莊嚴。或者說佛陀廣修六度萬行,經過三大阿僧祇劫之後,更於百大劫的時間,種諸善根,以至成就三十二相的福業,這三十二相,一一相各由種百福而來,因此又叫做百福莊嚴;所謂三祇修福慧,百劫相嚴身。

一切眾生的五蘊色身,是由父精母血混合而成。像這樣「欲氣粗濁,腥燥交遘,膿血雜亂的色體,」絕對不能發生勝淨妙明紫金光聚。然而佛陀所具有的三十二相八十隨形好,勝妙殊絕猶如琉璃的形體,究竟是從往昔立何願,作何行而能證得?

時師子奮迅具足萬行如來,告長者子:欲證此身,當須久遠度脫一切受苦眾生。

此敘成就三十二相八十隨形好的來由。大慈大悲的心既然是成就相好的根本,則菩薩發心必須首先以度脫眾生為當務之急,所以說不想獲得相好則罷,若想證得相好就當在久遠劫中度脫一切受苦的眾生。是以大乘經典,多以度生利生勗勉諸大菩薩。所言苦,以逼迫為性,三苦八苦,無量諸苦等,亦即是三界六趣中的種種苦報。度,即濟渡,脫即解脫,即是說三界之中的眾生,生死遷流,眾苦交煎,菩薩發心尋求聖道,目的在乎眾生,所謂淨佛國土,成就眾生,故自得解脫之後,亦復令到一切眾生都獲得度脫。

文殊師利!時長者子,因發願言:我今盡未來際,不可計劫,為是罪苦六道眾生,廣設方便,盡令解脫,而我自身,方成佛道。

這是地藏菩薩往昔為諸眾生所發的願言。際即邊際,盡未來際,即是從發願開始,一直盡完未來的邊際,意思是經過極長期的時間。時間既久,則難以知道確實的數字,故說不可計劫。罪苦,即是依著罪業而感受的苦報,所以又叫罪報。六道即是六趣,由於眾生所作的業因,有六種差別,所以有六處趣向的地方。這六種趣是:一地獄趣(Naraka-gati),即是在這地面以下有八寒八熱極苦之處,藉以禁錮造諸惡業的眾生,故叫地獄。二餓鬼趣(Preta-gati),由於慳貪的業因,報得飢火交燄,求食不得的鬼類,所居住之處,與人雜處而不可見。三畜生趣(Tiryagyoni-gati),即禽獸所報生之處,多以人界為所依止,倚人飼養而得活命。人皆可見。四阿修羅趣(Asura-gati),常懷瞋恨的心,而好鬥爭之輩,大力神所生之處,以深山大澤幽谷之中為依止,與人隔離。五人趣(Manusya-gati),在這一四天下,四大部洲人類所居住的地方;但四洲分隔,不得通力者不得到。六天趣(Deva-gati),由殊勝福報所感受自然的快樂的眾生所居住的地方,欲界有六天,色界十八天,與無色界的四空天。眾生梵語薩埵(Sattva),新譯為有情。言眾生有三種義:一眾人共生,劫初從光音天下生世間的時候,本無男女尊卑,共同而生。二眾緣假合之法而生,假依四大五蘊等法和合而得生存。三經眾多生死故名眾生。任何一種生物,生必有死,所以叫眾生,而不叫眾死。廣設,即是種種施設。方便(Upaya)即是以善巧的方法而便利一切眾生。解脫,即是解開種種煩惱的束縛,脫除生死的苦海。

地藏菩薩為長者子的時候,睹佛相好而起問端,在師子奮迅具足萬行如來會下,發無上心,立殊勝願,要在盡未來劫的世界之中,廣設種種方便善巧的法子,度盡這許多許多造罪受苦報果的六道眾生,通通都安置於涅槃無為的境地,然後自己方成無上正等菩提,倘有一個眾生未成佛,終不於此取證涅槃。

以是於彼佛前,立斯大願,於今百千萬億那由他,不可說劫,尚為菩薩。

這是敘說地藏菩薩自從始初發菩提心以來,雖然所經過的時間很久,但因眾生界未盡。所以菩薩仍然在因位之中作菩薩,未登妙覺。那由他(Nayuta)是印度的數碼名稱,當於中國的億數。然億有十萬、百萬、千萬、萬萬四種,所以諸師所定的那由他數,亦互有差別。這裡所說百千萬億那由他不可說劫,即是說地藏菩薩發願至今,已經經過百千萬億不可說劫。由此可知經過時間之久,所歷時長,所修積聚的功德也必多,功德既多,成佛也必易速而今地藏尚為菩薩,則可見地藏菩薩的願心廣大堅固。

華嚴經中賢首品云:「文殊師利菩薩以偈問賢首菩薩曰:我今已為諸菩薩,說佛往修清淨行,仁亦當於此會中,演暢修行勝功德。」爾時賢首菩薩以偈答曰:『善哉仁者應諦聽,彼諸功德不可量,我今隨力說少分,猶如大海一滴水。若有菩薩初發心,誓求當證佛菩提,彼之功德無邊際,不可稱量無與等。何況無量無邊劫,具修地度諸功德,十方一切諸如來,悉共稱揚不能盡。』……」初發心菩薩的功德尚且無邊無際,而況地藏菩薩自發心以來,雖然經過了百千萬億不可說劫,仍為菩薩,故盡十方諸佛的口共同一時稱揚讚嘆地藏菩薩功德威神聖跡,亦不能盡。

又於過去不可思議阿僧祇劫,時世有佛,號曰覺華定自在王如來,彼佛壽命,四百千萬億阿僧祇劫。

此下是地藏菩薩往昔為婆羅女時因母墮落而發勝心的典故。這是先標明過去久遠的佛名及其壽量。阿僧祇,亦叫阿僧企耶(Asamkhyaorasamkhyeya),譯為無數,或譯為無央數,即係數之邊際,印度的數目名稱。瑜伽論云:「數邊際名阿僧企耶,自此已去,一切算數所不能轉,是故數之邊際,名不可說。」若以萬萬為億,萬億為兆來計,那末,一阿僧祇,凡有一千萬萬萬萬萬萬萬萬兆。覺華定自在王如來,是地藏菩薩為婆羅門女發殊勝心時的佛世尊的尊號,因定立名。彼佛於甚深三摩地中縱任自在,無牽無慮而能普緣法界一切眾生並令度脫,所謂那伽常在定,無有不定時,因此叫做定自在。彼佛所得的三昧,在諸三昧海中,最尊最勝,所以稱為王。所謂覺華,覺即本覺,華即因華,在本覺理地,廣植無量功德的因華,以莊嚴無上菩提的果海,所以叫做覺華。一個無央數劫,經已難計,覺華定自在王如來的壽命四百千萬億個無央數劫,則更加難計了。倘以吾人百歲的壽命來比較就更顯得渺小得可憐。

像法之中,有一婆羅門女,宿福深厚,眾所欽敬,行住坐臥,諸天衛護。

佛滅度後五百年中叫做正法。所謂正,是證的意思,即是說佛雖然已經滅度,而佛的法教儀式未曾稍改,有法教可依,有儀式可行,有正果可證,是為正法時。正法後一千年中叫做像法:所謂像,相似及訛替的意思;即是說去聖時遙,道化日漸訛替,而真正的法教儀式棄之不行,雖有正教當前,但因不能依法行持,故而視三藏聖典等如廢文,縱能依教修行,因不能徹底了悟妙契真常,所以而無證果者。有教有行,而無證果,只是相似的佛法而已,是為像法時。像法以後的一萬年中,叫做末法;所謂末,係微的意思;像教凌異,轉為微末,但空有教典在世,而無人聞問及依法修行的,亦無證果者,是為末法時。現在說像法之中,即是覺華定自在王佛正法已後有教有行而無證果的第二時期。婆羅門,梵語具云婆羅摩拏(Brahmana),印度四姓之一,譯為外意,淨行,梵志等。婆羅門人自謂從梵天的口而生,在四姓中,最尊最勝,故凡有座席,並不與餘三姓同行。在印度四姓之中,惟婆羅門堪能修行,受人種種供養,餘姓不得侵越。按婆羅門法:七歲以上在家學問;十五已去,學婆羅門法,遊方學問。至年四十,恐嗣斷絕,歸家娶妻,生子繼嗣。年至五十,再入山修道。言婆羅門女,即是婆羅門的女兒。宿福,是往昔所修的福,深則根深蒂固,牢不可拔;厚則世世生生享受無盡。羅門女往昔以來廣行布施,精持戒行,深習禪定,因此獲致深厚的福德。由於宿福深厚,所以得到眾人之所欽服恭敬。行住坐臥,四威儀中,樣樣如法。所謂行如風,立如松,坐如鐘,臥如弓,故而諸天衛護。

其母信邪,常輕三寶。是時聖女,廣設方便,勸誘其母,令生正見;而此女母,未全生信。不久命終。魂神墮在無間地獄。

此敘述聖女之母篤信邪道,輕慢三寶,聖女勸誘令生正見,就在將信未信之間,女母無常信至,墮於無間地獄。信,是心所法的名,對於一切諸法的實體,與三寶的淨德,及世出世間的種善根,深為信樂,使心澄淨,這就叫做信。故華嚴經云:「信為道源功德母,增長一切諸善法,除滅一切諸疑惑,示現開發無上道。」現在所說信邪,就是邪知邪見之輩,對於正知正見之實體等法,毫無信念,因此常輕三寶。言三寶,佛法僧是。佛是覺悟的意思,法是軌則義,僧乃和合義。佛是大覺大悟永離生死愛纏的人,法是佛所說的妙法,能夠令眾生離苦得樂的法藥;僧是紹繼佛陀法化,替佛宣揚,能夠解救眾生倒懸之苦的人。這佛法僧三,均稱為寶者,準皈依正範云:「不為世法之所侵凌故,不為煩惱之所染污故。」三寶為世間的良福田,所以皈依恭敬者,福增無量;輕欺侮辱者,罪愆積若河沙。婆羅門女知母罪業深重,必墮無疑,是以朝朝暮暮,殷勤勸誘,必令反邪歸正,尊敬三寶而後已。誰料生死無常迅速,邪見方殷,正見未生,遂即命終,因業所感,故而墮無間獄。無間地獄,八爇地獄之一,梵語阿鼻旨(Avici),造五逆罪的任何一條,即墮此獄,一劫之間,受苦無間,因此叫做無間獄。有五無間之別:一、趣果無間,終此所受的罪又復直於彼而無間隔。二、受苦無間,所受的苦無稍間斷。三時無間,一劫之間,時間相續而無間斷。四命無間,一劫之中,壽命而無間斷。五身形無間,地獄縱橫八萬四千由旬,身形遍滿而無間隙。

時婆羅門女,知母在世,不信因果,計當隨業,必生惡趣。

這裡敘述婆羅門女以理類推知其母必墮無異。所謂因果,因即種子,亦即是元因,果是現行,亦即是結果。種瓜得瓜,種荳得荳,如是因如是果,這是千古不移的因果定律,絕對沒有理由種瓜而得荳的。所以古人說:假使百千劫,所作業不亡,因緣會遇時,果報還自受。又話: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不是不報,時候未到。婆羅門女之母,在生的時候,輕慢三寶,造諸罪惡的業,善感清昇,惡得墜墮,隨其所作的惡業而受報,所以知其必生三惡趣中。

遂賣家宅,廣求香華,及諸供具,於先佛塔寺,大興供養。見覺華定自在王如來,其形像在一寺中,塑畫威容,端嚴畢備。

婆羅門聖女,知其母必隨業而受報,墮在三惡道中,故而毅然賣諸舍宅,所得的錢,廣購種種名香貴華,及諸燈塗果樂茶食珠衣等,在過去覺華定自在王的寺塔裡面,廣興種種供養。梵語窣堵波(Stupa),亦作塔婆浮圖等,翻譯為廟,或寺。或者說,藏有舍利靈骨的叫做窣堵波,其中沒有舍利靈骨的就叫支提(Caitya)。或者內中藏有靈骨舍利的,及只供佛像而無舍利的,通通都叫做塔。現在所說塔寺,是梵華雙舉的稱號,換句話說:現在住有僧眾供奉釋迦牟尼及一切諸佛菩薩的聖像的地方,都可以叫塔寺。

婆羅門女,在覺華定自在王佛寺,廣修供養的時候,因為睹佛的慈容,非常端莊威嚴,所謂三十二相,八十種好,巍巍尊相,萬德莊嚴,因此又再觸發勝心,對於佛世尊更加倍的敬仰,供養的心也就加倍的虔誠嚴肅。

時婆羅門女,瞻禮尊容,倍生敬仰。私自念言:佛名大覺,具一切智。若在世時,我母死後,儻來問佛,必知處所。

婆羅門女瞻禮世尊慈容,越增信念。凡夫昏闇迷流三界,混然不覺。聲聞雖然覺悟,但自覺而無覺他的功行。菩薩自覺亦復覺他,只是覺行尚未圓極。佛的覺悟,是徹悟實相底蘊,自他兼覺,均臻於究竟的地位;所以凡夫不覺,聲聞菩薩只有覺而非大覺,惟佛才可以稱為大覺。一切智(Sarvajnata)是佛智的名稱,三智之一,能夠了知一切法,故名。這裡所說的一切智,對於一切種智,有總別二義:若依總義,那末一切智總名佛智,與一切種智同。若依別義,則一切種智為視差別界事相之智,一切智為視平等界空性之智。又智有三智:一、一切智,為聲聞緣覺的智,知一切法的總相者。二、道種智,為菩薩的智,知一切種種差別的道法者。三、一切種智,為佛的智,佛智圓明,通達總相別相化道斷惑一切種之法者。現在所說的一切智是指佛智而言,因為一切智是總相,是因相,一切種智是別相,是果相。略說一切智,廣說一切種智,今以總括別,以略該廣,所以說一切智。婆羅門女因母墮落而賣諸舍宅、廣備香華到覺華定自在王佛寺裡大興供養,適於供佛的時候睹佛相好,而倍生信敬的心,瞻仰尊容目不暫捨。心中默念:佛係大覺大悟具有一切智慧的人,現在若果佛仍在世,我母死後而來問佛,則必定會知道的母親所生的地方,也必定會告訴我慈母的所在。

時婆羅門女,垂泣良久,瞻戀如來。忽聞空中聲曰:泣者聖女,勿至悲哀,我今示汝母之去處。

這是婆羅門女精誠所感,佛天報信。哭的聲細而流涕,就叫做泣。瞻係仰望的意思,戀是眷慕的意思。哭泣流涕,瞻慕如來,目不暫捨,久而不去,目的在求佛顯應。悲係悲痛,哀是哀傷,五內哀痛,有聲無淚。婆羅門女,因母生時不信因果,造諸惡業,死後以來,未知生於何處,於是傾全家的財產,供養覺華定自在王佛寺,當供奉之際,見佛相好,觸動悲思;以母生時對於功德巍巍的三寶,輕謗不信,反事外道邪眾致造業因,而遭墮落。由於婆羅門女精誠所致,感動世尊臨空安慰,請勿悲傷,當告其母所生之處。

婆羅門女,合掌向空,而白空曰:是何神德,寬我憂慮!我自失母已來,晝夜憶戀,無處可問,知母生界。時空中有聲,再報女曰:我是汝所瞻禮者,過去覺華定自在王如來,見汝憶母,倍於常情,眾生之分,故來告示。

由於婆羅門女的孝思倍於常情眾生之分,故感佛於空中出聲慰喻。聖女聞空出聲安慰,遂即向空請問,究竟是何種具足德行的神聖來安慰我,令我解憂釋慮。並自陳述,我自失母以來,日夜思憶眷念,但是又無處所可以請問,因此不知其母所生的地方。當時空中又再出聲告知,在空中出聲的人,就是他所瞻仰禮拜的覺華定自在王佛,因見聖女思憶慈母,超過普通眾生的情懷,所以特來告示其母所生的地方。

為何婆羅門聖女對他的母親這樣眷念呢,生時惟因不信正道,後又怕墮諸惡道,母死未久,又復賣諸舍宅,廣購香華大興供養先佛塔寺,為母植福,時時刻刻的搶地呼天的悲鳴不已,因為父母對於兒女養育的恩典,是非常廣大的,除非是畜生,如果稍為有點人性的話,也會時思報答父母養育劬勞的鴻恩於萬一的。孝子經云:「親之生子,懷胎十月,身為重病。臨生之日,母危父怖,其情難言。既生之後,推乾臥濕,精誠之至,血化為乳,摩飾澡浴,衣食教治,禮賂師友,重貢君長。子顏和悅,親亦欣豫。子設慘戚,親心焦枯。出門愛念,入則存之。心懷惕惕,懼其不善。親恩若此,當何以報」?又云:「子之養親,甘露百味,以恣其口。天樂眾音,以娛其耳。名衣上服,光耀其體,兩肩荷負,周流四海,訖子年命,以賽恩養,萬分莫一。」淨除業障經云:「天帝!父母、眾僧,不應輕毀。理當尊重,恭敬供養,軟語稱讚,常念其恩。三界慈愛,惟有父母;三世福田,不過眾僧。如八輩真僧,十二賢聖,供養之者,不虛功德。欲求出世,進可成道。寧應僧處,輒生欺語。父母生養,劬勞辛苦,十月妊娠,三年乳哺,長養教誨,艱憂備盡,冀其成立,才藝過人。又望出家,度脫生死。以是恩念,昊天難報。是故我語阿難,左肩擔父,右肩擔母,繞須彌山百千萬匝,血流沒踝,尚不能報一日乳哺之恩。豈應惡念,輕生恚語」?增一阿含亦云:「若有人以父著左肩上,以母著右肩上,至百千歲,衣被飲食,床座臥具,病瘦醫藥,即於肩上放屎尿,猶不能得報恩。比丘當知,父母恩重,抱之育之,隨時將護,不失時節,得見日月。以此方便,知此恩難報。是故諸比丘,當供養父母,常當孝順,不失時節。」毛詩亦說:「哀哀父母,生我劬勞,無父何怙,無母何恃?出則銜恤,入則靡至。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拊我、畜我、長我、育我、顧我、復我、出入腹我,欲報其德,昊天罔極。」由於親恩浩蕩,宜乎傾家興供,代纖往愆,藉布施的福德,超薦慈親於樂邦,仗先佛的慈光,指示生母之所在,亦所以酬洪恩於萬一而已,故非常情眾生可企及。

婆羅門女,聞此聲已,舉身自撲,支節皆損。左右扶侍,良久方蘇。而白空曰:願佛慈愍,速說我母生界。我今身心,將死不久。

憶之既切,悲感也深,故聞佛聲言,奮不顧身的舉身自撲,如泰山崩。一以感佛深慈,有求必應,一以知母生處在邇,急不及待,是以玉山傾倒,肢節損害。左右侍人見斯情況,兩邊掖扶,經過良久,然後蘇醒。蘇醒之後,急欲知母生處,所以再向空言:惟願世尊慈悲哀愍,速示其母生處。因為人命無常,過如山水,今日雖存,明日難保,一息不存,轉眼又是來生,故說我今身心將死不久。

時覺華定自在王如來,告聖女曰:汝供養畢,但早返舍,端坐思惟吾之名號,即當知母所生去處。

令彼供畢返舍。這裡所說的返舍有二種義:約事即是返回自己的家舍;約理則是返回人人本具無為之舍宅。端正威儀結跏趺坐,叫做端坐,對於所對的境界計度分別,叫做思惟。端身正坐,眼觀鼻鼻觀心,日久功成,自然萬念澄清。普賢觀經云:「一切業障海,皆從妄想生,若欲纖悔者,端坐念實相,眾罪如霜露,慧日能消除。」佛意令婆羅門女供養既畢,早返家園,在家只要結跏趺坐,思惟默念覺華定自在王如來的聖號,即可以知道其母所生的地方。

時婆羅門女,尋禮佛已,即歸其舍。以憶母故,端坐念覺華定自在王如來。

婆羅門女供養佛世尊塔寺完畢之後,如教早日返家園,因為憶母的緣故,虔誠端坐稱念覺華定自在如來的聖號,以是孝心殷重,所以不覺疲勞,以求感應,俾知其母死後以來所生趣的地方。憶即思念,念係心所有法的名詞,屬於別境五之一,心不忘失及與明記,是念心所的體性,不散亂是念心所的作業。由於念心所在能緣心中明記不忘,所以能令心不散亂,而入三摩地。現在婆羅女口而念心而惟,口念覺華定自在王如來的聖號,心裏思惟覺華定自在王如來的尊容,念念懇切字字分明,念念成片,故能萬念澄清的感應道交。

經一日一夜,忽見自身,到一海邊。其水涌沸,多諸惡獸,盡復鐵身,飛走海上,東西馳逐。

這裡敘述精誠所致,金石為開,亦所以孝感佛天,故於端坐憶念覺華定自在王如來聖號的時候,在不知不覺彷彿轉瞬間,就經過了一日一夜,忽然見到自己到達一海的邊緣。這條海的海水甚為古怪,好像滾水一樣的湧沸。而且海中有很多野獸,這些猛獸通通都係以鐵為身,在這條沸海的上面,東西飛逐,驅駛罪人受種種的苦楚。這海是幽冥中大鐵圍山西面的第一重海,屬地獄的境界,婆羅門女所以能夠到達這個地方,是由於孝心感動佛天,乘佛的威神之力。

見諸男子女人,百千萬數,出沒海中。被諸惡獸,爭取食噉。又見夜叉,其形各異,或多手多眼,多足多頭,口牙外出,利刃如劍。驅諸罪人,使近惡獸。復自搏攫,頭足相就。其形萬類,不敢久視。時婆羅門女,以念佛力故,自然無懼。

這段敘說婆羅女在沸海的邊上,見到海中有很多男男女女,其數百千萬億,出沒漂流在苦海之中,被諸惡獸,爭取食噉,痛苦萬端。又見到有很多疾捷惡鬼。這些地獄惡鬼,或牛頭,或馬首,或獅身,或象鼻,或虎豹的面目,或豺狼的形骸,或二手,或多手,或四足,或無足,或一頭,或多頭,或一眼,或多眼,形形各異,不一而足。這些惡鬼不但凶神惡煞的驅諸罪人,近諸惡獸,令獸食噉,而且復以手擊爪攫,令諸罪人頭足相就為團縮之形,或扯之令長,或按之令短,或鼓之令大,或夾之令小,頭下足上,拋擲顛豎,頃刻之間,變幻萬端,親臨其境觸目驚心,不敢久視。這些罪人都是由於生前縱貪瞋癡染污的心,作殺盜婬罪惡之業,所以命終之後,隨業受報,墮諸惡趣,受極苦刑,這是必然的定律。所謂假使百千劫,所作業不亡,因緣會遇時,果報還自受。

婆羅門女因為念佛的原故,仗佛的威光加庇,所以光臨這種令人驚恐的地方,自自然然的毫無畏懼。其次就是婆羅門女宿世的善根深厚,了達萬法唯心之旨,心既了不可得,境亦空無所有,心境既空,如幻如化,所以無所畏懼。心地觀經云:「譬如叢林,蒙密茂盛,師子白象,虎狼惡獸,潛住其中,毒發害人,迥絕行跡。時有智者,以火燒林。諸大惡獸,無復遺餘。心空見滅,亦復如是。」

夜叉(Yaksa),係梵語,即地獄鬼群之中的一類,譯為能噉,捷疾,勇健等。

有一鬼王,名曰無毒,稽首來迎,白聖女曰:『善哉菩薩,何緣來此?』

這是感動鬼王稽首來迎及殷殷慰問。毒係害的意思,貪瞋癡三,是禍害的泉源,眾生縱之,流轉三途,輪迴六道,受無窮的痛楚。菩薩斷除三毒,超出諸有,位極四聖。這鬼王已離此三,故名無毒。或者說鬼是以禍害眾生為本,這鬼王是大權示現,對一切眾生慈悲為懷,利物為本,毫無毒害的心,因此叫做無毒。梵語伴談(Vandana),或稱伴題,譯為稽首,以頭叩地,停留少頃,做此而名。梵語娑度(Sadhu),譯為善哉,善是美好的稱讚,哉為助語之名辭。婆羅門女,宿福深厚,而且乘佛威神之力,得到業海,威儀超群,動止安祥,絕非負罪而來之輩可比,因此鬼王拜迎,讚言善哉。大鐵圍山西面第一重海,乃造罪眾生受苦之一的地方。這個地方,若果不是諸聖威神之力,就是業力,除此二途,絕對沒法可能到達,現在婆羅門聖女突然於此出現,所以無毒鬼王除致問讚辭之後,並詢何緣何故到達此處。地獄是罪業眾生受苦之處,倘無緣故,則絕對不會蒞臨該地,是以有此何緣來此之言。

時婆羅門女,問鬼王曰:『此是何處?』無毒答曰:『此是大鐵圍山西面第一重海。』聖女問曰:『我聞鐵圍之內,地獄在中,是事實否?』無毒答曰:『實有地獄。』聖女問曰:『我今云何得到獄所?』無毒答曰:『若非威神,即須業力,非此二事,終不能到。』

這裡鬼王詳答聖女所問,並敘述到達地獄者,非神力即業力,捨此二事,決不能達。在須彌山的四方八面重重包圍有八山,山與山之間有一海相隔,即是共有八海,第八海即是鹹海,該海闊八萬四千由旬,鹹海之中建立有四大部洲,圍繞這鹹海有一大山,名斫迦羅,此山純鐵所成,因此叫做鐵圍山。鐵圍山有大小差別:圍繞一個小世界的,叫做小鐵圍山;圍繞一個大千世界的,叫做大鐵圍山。俱舍論云:「於金輪上有九大山,妙高山王處中而住,餘八周匝圍遶妙高山,於八山中前七名內,第七洲外有大洲等,此外復有鐵輪圍山,周面如輪圍一世界。」立世阿毗曇則謂大海之外有山,名曰鐵圍,入水三百十二由旬,出水亦三百十二由旬,廣亦三百十二由旬。從閻浮提南際趣鐵圍山,三億六萬六百六十三由旬。從鐵圍山東水際,極西鐵圍山水際,經度十二億二千八百二十五由旬。鐵圍山水際周迴三十六億八千四百七十五由旬。

起世經云:「於四大洲八萬小洲,及須彌山王之外,別有一山,名斫迦羅(舊譯鐵圍山),高六百八十萬由旬,縱廣亦六百八十萬由旬,彌密堅固,金剛所成,難可破壞。諸比丘!此鐵圍外,復有一重大鐵圍山,高廣正等,如前由旬(六百八十萬)。兩山之間,極大黑暗,無有光明。日月有如是大威神大力大德,不能照彼令見光明。諸比丘!於兩山間,有八大地獄。」長阿含亦說:此四天下有八千天下圍遶其外,復有大海周匝圍遶八千天下。復有大金剛山遶大海水,金剛山外,復有第二大金剛山,二山中間,窈窈冥冥,日月天神有大威力,不能以光照及於彼。彼有八大地獄……。

婆羅門女到達這種恐怖的地方。心中已經覺得奇怪,等到遇見無毒鬼王的殷勤慰問,遂即請問鬼王,立足之處,究竟是甚麼地方?無毒鬼王也就據實而答,是大鐵山西面第一重海。聖女至此已明白自己所立足的地方是地獄的境界,無毒亦無須隱瞞的和盤托出。然而地獄所在,乃懲治罪惡眾生之處,自己既非犯罪,命亦未終,究竟怎樣到達這裡?因此驚疑。無毒告說只有二途可到,第一業力,第二諸聖威神之力。聖女孝心純篤,感格佛天,乘佛威力,是以能夠到達該處。

聖女又問:『此水何緣,而乃涌沸?多諸罪人,及以惡獸?』

這裡敘述聖女眼見怪異之境,心起疑惑之意,故而請問無毒。此段凡有三疑:一疑諸海水波不興,此海何緣何故湧沸不已;二疑餘海多諸魚蝦,何以此海卻多諸罪人?三疑:餘海只有水族居停,為甚此水當中多諸惡獸食噉罪人?世人生時貢高敖慢,時起瞋怒狂莽之態,死後墮諸地獄沸海之中。鐵城泥梨經云:「復入第八墮檀羅泥渝泥梨中,其中有流水,人皆墮水中,水邊有刺棘,水熱過於世間湯鑊,熱沸涌躍,人皆熟爛。欲走上岸邊,有鬼持矛逆刺入腹內,其中不得出入者,皆隨水下流。復有鬼激如鉤取,問之言:汝從何所來?若為是問,其人言我不知何所從來,亦不知當若去。我但饑渴,欲逐飲食。鬼言:我與汝食。即取鉤鉤其上下頷,口皆磔開,因取洋銅,注人口中,皆燋爛,如是求死不能得死,求生不能得生。其人平生,於世間為人時,作惡甚故,求解不得解。」無毒答曰:『此是閻浮提,造惡眾生,新死之者,經四十九日後,無人繼嗣,為作功德,救拔苦難,生時又無善因。當據本業,所感地獄,自然先渡此海。

這裡據實直答,在世造諸惡業,死後又無人為作功德,而且宿世又無善根,這樣當然根據彼所造的業因,依業受報的墮諸惡趣。當彼墮落地獄的時候,首先必須渡此苦海。

閻浮提(Jambudvipa)新稱贍部洲。閻浮係樹的名稱。在須彌山的南方有一大洲名閻浮提,或稱贍部洲,即吾人所居的土地,屬四方形,南狹北廣,縱廣七千由旬。洲中有大樹王名閻浮,圍七由旬,高百由旬,枝葉密茂,四布五十由旬。該洲因在須彌山的南面,所以變稱南閻浮提,或稱南贍部洲。造惡,即廣作十惡大罪。梵語母陀(Mrta)或稱末刺湳(Murana)譯為死,眾緣離散,諸根敗壞,壽煖識三,悉皆捨離,幻化之形,告一段落,即叫做「死。」涅槃經謂:死者,捨所受身,有二種之別:第一命盡死,亦有三類:1、命盡,非是福盡;2、福盡非是命盡;3、福命俱盡。第二外緣死,亦有三種:1、非分自害死;2、橫為他死;3、俱死。復三種死:1、放逸死,2、破戒死,3、壞命根死。四十九日,是人命終後未受報之間的中有,中有即中陰身,中陰身的壽命,但極於七日而死,死而復生;未得生緣,則展轉生死至七七四十九日,在這七七四十九日之間,罪業審定,方受其報。所以在七七期內,人間親屬,為亡者修齋追福,雖不能將亡者所造罪業完全消滅,也可轉劣為勝。釋氏要覽所載謂:人死亡後,每七日營齋修建佛事而追薦之,謂之齋七,令中有的種子,不轉生惡趣,乃至最後的第七追薦日,稱為七七忌日。佛祖統紀載趙宋神宗元豐三年(一○八○)正月於大內設千僧齋,千袈裟,千金剛經,為慈聖太后薦福。古婆沙論云:「尊者奢摩達多說曰:中有眾生壽七七日。尊者和須蜜曰:中有眾生壽命七日,所以者何,彼身累弱故。」瑜伽論亦云:「此中有若未得生緣極七日住,若極七日未得生緣死而復生,極七日住。如是展轉未得得生緣,乃至七七日住,自此以後,定得生緣。」今云亡者既經過四十九日,畢竟無人為彼追薦作諸功德,令其滅惡生善,而且死者生時又未曾作過毫釐之善,隨業受報,墮諸地獄,是必然之理。故那先比丘所問經云:「人所作善惡隨人,如影隨身。人死但亡其身,不亡其行。譬如然火夜書,火滅字存,火至復成,今世作行,後世成之。」經云:萬般皆是假,惟有業隨身。罪既自作,還自受之,絲毫沒有勉強假借之意,所以說自然。泥梨經云;「佛誡諸比丘言:我以天眼視天下人,生死好醜,尊卑貴賤。人死得好道者,得惡道者。人於世間,身所行惡,口所言惡,心所念惡,常好烹殺祠祀鬼神者,死當墮入泥梨中。身常行善,口常言善,心常念善,死即生天上,。」鐵城泥梨經亦云;「佛言:我見天人,不孝父母,不事沙門道人,不敬長老,不畏縣官禁戒,不畏今世後世者,不驚不恐,如是輩人,死即入泥梨。……閻王言:處汝罪者,非父母非天非帝王,非沙門道人過,汝身自作,當自得之。」

海東十萬由旬,又有一海,其苦倍此。彼海之東,又有一海,其苦復倍。三業惡因之所招感,共號業海,其處是也。』

這裡敘述地獄苦狀以及招感立名所以然。在大鐵圍山西面第一重海的東邊十萬由旬,又有一海,其中受苦的眾生,比西面第一重海的苦加倍。又在這十萬由旬之海的東方,又復有一海,其中眾生所受的苦楚比十萬由旬之海,又復加倍。這些眾生所受此大痛苦楚,係由身口意三業作殺、盜、淫、妄語、惡口、兩舌、綺語、貪、瞋、癡,十惡之所招引,因此這三重海總名之曰業海。

泥梨經云:鹹水泥梨,縱廣數千里,水鹹如鹽,熱沸湧躍,水中有鳥啄如鐵主,啄人肌咬人骨,人不能忍是痛,便渡水去。守泥梨鬼言:死惡人,汝何等求索?人言:我苦饑渴。鬼即以鉤,鉤其上下齗,口皆挓開,復以消銅灌人口中,脣亦燋,舌亦燋,咽亦燋,腹中五臟皆燋盡,銅便下過去。其人不能復忍,復還入沸鹹水中,苦痛如前不能復忍。」這些罪人雖然受極大的痛苦,通通都是自作自受與人無關,所以起世經說:「癡人:汝今既是行放逸者,懶惰懈怠不作善業,若身若口若意善(惡)業,汝何能得長夜利益及安樂報,是故汝當修行善事。若行放逸,隨放逸故,汝此惡業非父母作,非兄弟作非姊妺作,非王天亦非往昔先人所作,非諸沙門及婆羅門等之所造作。此之惡業,汝既自作,汝還自受此果報也。」

聖女又問鬼王無毒曰:『地獄何在?』無毒答曰:『三海之內,是大地獄,其數百千,各各差別。所謂大者,具有十八。次有五百,苦毒無量。次有千百,亦無量苦。』

這裡敘述地獄所在,及其數量。前文所言鐵圍之內實有地獄,尚未答出地獄究竟所在。今唯見業海,所以聖女再問地獄究竟在於何處。鬼王答說三海之內即是大地獄的所在處,並非捨三海外別有處所。這些地獄既是由於眾生之業感,而眾生的心量高下不等,所造的業亦大小不一,致所感受的地獄苦報,亦無量等類,各各差別。

地獄的名目繁多,但可以分為三類而攝盡之:(一)根本地獄,即八熟八寒地獄,在閻浮提地下五百由旬,重重豎立,受重重寒熱的苦惱。(二)近邊地獄,即是十六遊增地獄,這十六地獄,是八大地獄的副獄,靠近寒熟之處建立,因此故名近邊地獄。(三)孤獨地獄,即是雜受寒熱的地獄,在山水間,曠野樹下,以及虛空之中,受別業的苦報。言十八地獄者,據十八泥梨經所載,謂有八熱及十寒地獄,總名十八地獄:一光就居,壽長一萬歲,以人間三千七百五十歲為其一日,三十日為一月,十二月為一年,合人間年限為一百三十五億歲。二居虛倅略,壽長二萬歲,以人間七千五百歲為一日,合人間二百七十億歲。三桑居都,壽長四萬歲,以人間一萬五千歲為其一日,合人間五百四十億歲。四樓,壽長八萬歲,以人間三萬歲為其一日,合人間一千零八十億歲。五旁卒,壽長十六萬歲,以人間六萬歲為其一日,合人間二千一百六十億年。六草烏卑次,壽長三十二萬歲,以人間十二萬歲為其一日,合人間四千三百二十億年。七都意難且,壽長六十四萬歲,以人間二十四萬歲為其一日,合人間八千六百四十億年。八不虛都般呼,壽長一百二十八萬歲,以人間四十八萬歲為其一日,合人間一萬七千二百八十億年。九烏竟都,壽長芥種一百廿八斛,百歲去一實,芥種盡而壽未盡。十泥盧都,壽長芥種二百五十六斛,百歲去一實,芥種盡而壽未盡。十一烏略,壽長芥種五百一十二斛,百歲去一實,芥種盡而壽未盡。十二烏滿,壽長芥種一千二十四斛,百歲去一實,芥種盡而壽未盡。十三烏藉,壽長芥種二千四十八斛,百歲去一實,芥種盡而壽未盡。十四烏呼,壽長芥種四千九十六斛,百歲去一實,芥種盡而壽未盡。十五須健渠,壽長芥種八千一百九十二斛,百歲去一實,芥種盡而壽未盡。十六末頭乾直呼,壽長一萬二千三百八十四斛,百歲去一實,芥種盡而壽未盡。十七區逋塗,壽長芥種三萬二千百六十八斛,百歲去一實,芥種盡而壽未盡。十八洗莫,壽長六萬五千五百三十六斛,百歲去一實,芥種盡而壽未盡。

若據觀佛三昧海經。則謂十八有種種十八地獄,如十八小,十八寒,十八黑闇,十八小熱,十八刀輸,十八劍輪,十八火車,十八沸屎,十八鑊湯,十八灰沙,十八鐵窟,十八鐵丸,十八尖石,十八飲銅等。乃至五百億劍林,五百億鐵機,五百億刺林,五百億銅柱,五百億鐵網。即是說每一地獄同受的苦況同一類的,分十八隔,或分五百億處,此落彼起,重重受苦無間無歇,因此又叫做間無獄。故觀佛三昧海經云:「阿鼻地獄縱廣正等八千由旬,七重鐵城,七重鐵網,下十八隔,周匝七重皆是刀林,七重城內復有劍林。下十八隔,隔八萬四千重,於四角有四大銅狗,其身長四十由旬,眼如掣電,牙如劍樹,齒如刀山,舌如鐵刺,一切身毛,皆出猛火,其煙臭惡,世間臭物,無以可比。」

聖女又問大鬼王曰:『我母死來未久,不知魂神當至何趣?』

這裡是請問其母所生趣向,聖女聞說地獄繁多,痛苦亦復無量,母在生時,做諸惡業,必墮地獄無疑,但尚未知其母,究竟隨業墮生何趣?是以請求大鬼王明白指示,方不負此行初衷。魂神,係心識的異名,小乘人將之立為六識,大乘則立為八識。無論六識或八識,對於心識,通叫魂神,亦即俗所謂靈魂。無量壽經云:「壽命或長或短,魂神精識,自然趣之。」法句譬喻經云:「命如華果熟,常恐會零落,已生皆有苦,孰能致不死。從初樂愛欲,因婬入胞胎,受形命如電,晝夜流難止。是身為死物,精神無形法,假令死復生,罪福不敗亡。終始非一世,從愛癡久長,自作受苦樂,身死神不喪。」又云:「識神造三界,善不善五處,陰行而默至,所往如響應。欲色不色有,一切因宿行,如種隨本像,自然報如影。」趣是趣向,即是住的意思,眾生所往的國土,叫做趣。大乘義章云:「趣者,蓋乃對因以名是也。因能向果,果為因趣,故名為趣。」

鬼王問聖女曰:『菩薩之母,在生習何行業?』聖女答曰:『我母邪見,譏毀三寶,設或暫信,旋又不敬。死雖日淺,未知生處。』

鬼王承問母墮何趣?於是再問聖女,其母生時所作,俾便據業查究。聖女陳說母生之日,邪見熾盛,對於佛法僧三寶,不但沒有恭敬供養的信念,而且加意的譏誚詆毀,盡其所能的種種破壞,設或有特別因緣,令其暫生信念,但是轉瞬間,又故態復萌的對於三寶仍然誹謗。新亡未久,不知神魂生於何處。行具造作遷流二義,業即作業,身口意三,造作種種善惡等業,能夠遷流三世,由因趣界,隨業受報,所以叫做行業。法句經云:「見善不從,反隨惡心,求福不正,反樂邪婬。凡人為惡,不能自覺,愚癡快意令後鬱毒。死人行虐,沈漸數數,快欲之人,罪報自然。吉人行德,相隨積增,甘心為之,福應自然。妖孽見福,其惡未熟,至其惡熟,自受罪酷。禎祥見禍,其善未熟,至其善熟,必受其福。」又云:「加惡誣罔人,清白猶不污,愚殃反自及,如塵逆風坌。過失犯非惡,能追悔為善,是明照世間,如日無雲曀。夫士所以行,然後身自見,為善則得善,為惡則得惡;有識墮胞胎,惡者入地獄,行善上昇天,無為得涅槃。非空非海中,非隱山石間,莫能於此處,避免宿惡殃。眾生有苦惱,不得免老死,唯有仁智者,不念人非惡。」阿含亦云:「假使百千劫,所作業不亡,因緣會遇時,果報還自受。」即所謂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不是不報,時候未到,時候一到,自然受報。

無毒問曰:『菩薩之母,姓氏何等?』聖女答曰:『我父我母,俱婆羅門種,父號尸羅善現,母號悅帝利。』

這裡為著易於稽查,所以必先問明姓氏。姓者所以統其祖者之所由出,氏者所以別其子孫之所自分。古者天子立有德的人以為諸侯,因其所由生以賜姓,如虞舜之媯汭,因封於陳,所以易媯為陳,後遂以陳姓而命氏族。古人立姓之始,一方面固然是源遠流長,易於稽考鑑別。另一方面就是專為婚姻問題而應有所別。故鄭樵通志氏族略序云:「三代之前,姓氏分而為二:貴者有氏,賤者有名無氏,故姓可呼為氏,氏不可呼為姓;姓所以別婚姻,故同姓、異姓有庶姓之別;氏同姓不同者,婚姻可通;姓同氏不同者,婚姻不可通,三代之後,姓氏合而為一,皆所以別婚姻,而以地望明貴賤。」印度姓族分為四等。1、婆羅門(Brahmana)為淨行的人,或在家抑出家,修淨行而求涅槃者。2、剎帝利(Ksatriya),為王種。奕世君臨,統轄其餘的三姓者。3、吠舍(舊稱毗舍Vaisya)為商賈,貿易有無者。4、戌陀羅(Sudra)舊譯首陀,為農民及奴,勤力稼穡,種植物者。在這四姓當中,婆羅門執為最尊最貴,與餘三姓,不相為伍。譬喻經云:「諸外人計,梵天生四姓:口生婆羅門,臂生剎帝利,脅生毗舍,足生首陀。」寄歸傳亦云:「五天之地,皆以婆羅門為貴勝,凡有坐席,並不與餘三姓同行。」尸羅是梵語,正譯清涼,傍譯為戒。善現是華言,梵華合稱,故尸羅善現。身口意的三業罪惡,能使修行人熱惱焚燒,戒能消除熱惱,故名清涼。或稱性善。由持戒的功德增上,令善根日益發現,還返本來清淨純良的妙性,所以叫做尸羅善現。悅帝利,未詳所譯。聖女見鬼王問,遂即告知父母均屬婆羅門種。父名尸羅善現,母名悅帝利。然問言只問母名,答意並先敘父號者,以婦必從夫而彰名故,所以往往先舉其夫名,而後識其婦,因此聖女聞問其母名姓,即先答其父號也。

無毒合掌啟菩薩曰:『願聖者卻返本處,無至憂憶悲戀。悅帝利罪女,生天以來,經今三日。云承孝順之子,為母設供修福,布施覺華定自在王如來塔寺。非唯菩薩之母,得脫地獄,應是無間罪人,此日悉得受樂,俱同生訖。』

此處無毒答述聖女之所問。婆羅門聖女所以這樣的悲戚,急欲知母墮生之處,故奮不顧身的捨棄種種資生之具,珍珠財寶布施供養先佛塔寺。悅帝利罪女,因承這樣孝順的兒女,為其供養過去覺華定自王佛的塔寺,以此功德福力,不但悅帝利女得脫地獄苦報而生於天上,其中無間的罪人,亦資這些布施福力,就在同一時間之內,通通都已感生天上去了。大乘本生心地觀經云:「善男子!世間有四種恩:一父母恩,二眾生恩,三國王恩,四三寶恩。如是四恩,一切眾生平等荷負。善男子!父母恩者,父有慈恩,母有悲恩。母悲恩者,若我住世,於一劫中,說不能盡。我今為汝宣說少分。假使有人為福德故,恭敬供養一百淨行大婆羅門,一百五通諸大神仙,一百善友安置七寶上妙堂內,以百千種上妙珍膳,垂諸瓔珞,眾寶衣服,栴檀沈香立諸房舍,百寶莊嚴床敷臥具,療治眾病百種湯藥,一心供養滿百千劫。不如一念住孝順心,以微少物色養悲母,隨所供侍。比前功德,百千萬分,不可校量。世間悲母,念子無比,恩及未形,始自受胎。經於十月,行住坐臥,受諸苦惱,非口所宣。雖得欲樂飲食衣服,而不生愛。憂念之心,恆無休息。但自思惟,將欲生產,漸受諸苦,晝夜愁惱。若產難時,為百千刃競來屠割,或至無常。若無苦惱,諸親眷屬,善樂無盡,猶如貧女得如意珠。其子發聲,如聞音樂。以母胸臆,而為寢處,左右膝上,常為遊履。於胸臆中,出甘露泉。長養之恩,彌於普天;憐愍之德,廣大無比。世間所高,莫過山嶽,悲母之恩,愈於須彌。世間之重,大地為先,悲母之恩,亦過於彼。若有男女,背恩不順,念其父母生怨念心,母發惡言,子即隨墮,或在地獄餓鬼畜生。世間之疾,莫過猛風,怨念之微,復速於彼。一切如來,金剛天等,及五通仙,不能救護。若善男子善女人,依悲母教,承順無違,諸天護念,福樂無盡。如是男女,即名尊貴天人種類;或是菩薩為度眾生,現為男女,饒益父母。若善男子善女人,為報母恩經於一劫,每日三時,割自身肉,以養父母,而未能報一日之恩。所以者何?一切男女處於胎中,口吮乳根,飲噉母血;及出胎已,幼稚之前,所食母乳,百八十斛。母得上昧,先與其子,珍妙衣服亦復如是。」大涅槃經云:「寧以一日受三百矛,不於父母生一念惡。」梵網經云:「孝順父母師僧,三寶,孝順至道之法,孝名為戒,亦名制止。」大方便佛報恩經云:「父母眾僧,宜應讚歎軟語,常念其恩。眾僧者出三界之福田;父母者三界內最勝福田。何以故?眾僧之中,有四雙八輩,十二賢士,供之得福,進可成道。父母者,十月懷抱,推乾去濕,乳哺長大,教誨技藝,隨時將養,及其出家,修得解脫,度生死海,自利兼利,一切眾生。佛告阿難:父母眾僧,是一切眾生二種福田。所謂人天泥洹解脫妙果,因之得成。」佛說父母恩重難報經亦云:「父母於子有大增益,乳哺長養,隨時將育,四大得成,右肩負父,左肩負母,經歷千年,更使便利背上,然無有怨心於父母,此子猶不足報父母恩,。」現在所謂「孝順」,即是對於雙親承順供給,樂豫其身心,不違其志趣。婆羅門女,始初對於其母勸誘趨於正信;等到其母命終之後,知母必墮無疑,又復為母廣興供施,於是感格佛天;卒之,承彼惠施福力,得生天上,生則能夠諭母以道,終後又復救母出苦,處處為母著想,可謂孝之至矣。無間罪苦眾生,處大幽暗鐵城之內,難期恩赦之時,今因聖女布施的福力,不但其母藉斯福力得生天上,就在同一受苦的無間罪人,亦藉此善力之福澤,均得離苦得樂。由此可知孝思福力的廣大。

鬼王言畢,合掌而退,婆羅門女,尋如夢歸。悟此事已,便於覺華定自在王如來塔像之前,立弘誓願:願我盡未來劫,應有罪苦眾生廣設方便,使令解脫。」

鬼王承聖女問其母墮生何趣?現在鬼王已一一清楚的答述其母所生處所。問答已週,更無餘事,所以合掌而退。婆羅門女眼見地獄之境,并蒙說真實之語,身心喜悅無量。等到鬼王告退之後,而所見所聞之事就像在頃刻之間一樣。聖女了悟因為布施供養先佛塔寺的功德福力,能令其母離苦得樂,因此對於佛陀更加敬信,故此又在覺華定自在王如來聖像之前,立弘誓的大願:願從今而後,一直盡去未來的劫盡,對於一切造罪應受苦報的眾生,都廣設種種方便法門,務令個個都得到解脫而後已。合掌,係表敬的禮法,將左右掌的十指,合而為一,以表心之專一。觀音義疏云:「合掌者,此方以拱手為恭,外國以合掌為敬。手本兩邊,今合為一,表不敢散誕專至一心。一心相當,故以此表敬也。」律亦云:「當令一心合十指爪掌,供養釋獅子。或說叉手白佛言,皆是歛容呈恭,制心不令馳散,然心使難防,故制掌合一心也。」故觀無量壽經云:「合掌叉手,讚歎諸佛。」蜜教合掌有十二種法式:1、堅實,2、虛心,3、如未開蓮,4、初割蓮,5、顯露,6、持水,7、歸命,8、反叉,9、反背互相著,10、橫柱,11、覆手向下,12、覆手。所言塔像者,塔即塔寺,像即聖像,簡略而說,所以叫做塔像。佛菩薩為自利利他的緣故,常常發出廣大深弘誓約的志願,度盡一切眾生,由眾多生死的苦海,而到達無為快樂的彼岸,中間經過種種的阻撓,仍然不生退轉的念頭,務令滿足志願而後已,這就叫做弘誓願。盡未來劫,即是盡未來際,佛菩薩度化眾生,必須要經過極長遠的時期,始克完成,眾生無量無數,時間無邊無際,如一眾生未成佛,菩薩度生的志願未得圓滿,乃至盡未來際,眾生界盡,方取正覺。

佛告文殊師利:「時鬼王無毒者,當今財首菩薩是。婆羅門女者,即地藏菩薩是。」

這是總結忉利天宮神通品的一段鴻文。上來由於文殊師利菩薩請問地藏菩薩的因地願行而能成就不思議事以來,至此告一段落,由此可知地藏菩薩因地所作,只是一個「孝」字。故佛言孝名為戒,孝是至道。財首菩薩的前生,不但做過無毒鬼王,而且做過很多有利益眾生事業的聖者。如觀佛三昧海經云:「爾時財首菩薩白佛言:世尊,我念過去無量世時,有佛世尊,亦名釋迦牟尼,彼佛滅後,有一王子名曰金幢,憍慢邪見,不信正法,知識比丘名定自在王,告王子言:世有佛像眾寶嚴飾,極為可愛,可暫入塔觀佛形像。時彼王子,隨善友語,入塔觀像,見像相好,白言比丘:佛像端嚴猶尚如此,況佛真身。作是語已,比丘告言:汝今見像若不能禮者,當稱南無佛。是時王子,合掌恭敬,稱南無佛。還宮繫念,念塔中像。即於後夜,夢見佛像。見佛像故,心大歡喜,捨離邪見歸依三寶,隨壽命終。由前入塔稱南無佛因緣功德,恆得值遇九百萬億那由他佛,於諸佛所,常勤精進,逮得甚深念佛三昧。三昧力故,諸佛現前為其授記。從是以來,百萬阿僧祇劫,不墮惡道,乃至今日獲得甚深楞嚴三昧。爾時王子,今我財首是也。」婆羅門女,由於往昔廣行孝道,所以現在成就地藏之身。

地藏菩薩本願經講義(分身集會品第二)

地藏菩薩本願經講義

(分身集會品第二)

唐于闐國三藏沙門實叉難陀譯

知定法師著述

分身集會品第二

上來敘述序分,緣由敘明,正事應彰,是以以下明正宗分。在這正宗分又分為四大段:第一分身集會品,正明能化之主。第二觀眾生業緣,閻浮眾生業感,地獄名號三品,分別明所化之機。第三如來讚歎,利益存亡,閻羅王眾讚歎三品,明所度化的機緣。第四稱佛名號,較量布施功德二品,明成佛的真因。現在先講第一分身集會品,分即分化,身即人的區宇,集即聚集,會即法會。人的身體係由於業力所感,假借五蘊四大而成,是只有一個,不可以分化的。佛菩薩的身體,係由諸功德力聚集而成,為化度眾生故,可以分為百千萬億個身,或變成百千萬億種類,有特殊的因緣利益眾生,又可以從百千萬億個身會歸為一個身,或從百千萬億類而會歸為一類。十方世界無邊無際,眾生的種類各殊,而作業亦各別,墮地獄的亦無量無數,因此,所招感的地獄,亦無量無數。地藏菩薩悲願宏深,所以化百千萬億種類的身,到十方世界無邊無際地獄之中,度脫眾生。現在佛陀在忉利天宮為母說法,闡揚孝道,頗符合地藏菩薩發廣大誓願的初衷,所以化身從十方世界無邊無際地獄之中,趕到忉利天宮來聚集這個法會,聽佛說法,藉此發揚孝順雙親的真諦。這品是居本經的第二,故曰分身集會品第二。

爾時百千萬億,不可思,不可議,不可量,不可說,無量阿僧祇世界,所有地獄處,分身地藏菩薩,俱來集在忉利天宮。

此下敘述地藏分身聚集忉利天宮聽佛說法,闡揚其累生累劫敦行孝順父母的德性,并勉勵眾生向其看齊。爾時,即是如來含笑放光,光出雲音,諸大菩薩聲聞,天龍八部無量鬼神同時聚集忉利天宮的時候。因為十方恆沙微塵國土的分身地藏菩薩,亦同一個時期見光聞音,知佛在忉利天宮為母宣說妙法,所以各分身地藏率領其所化度了脫的大眾,同赴這個勝會。這裡所說百千萬億等,即是說十方恆沙國土,多到無法子將數目字表達出來,因此說百千萬億不可思,不可議,不可量,不可說阿僧祇世界。世界既有無量,地獄亦復眾多,地藏菩薩的悲願宏深,為著度脫一切地獄罪苦眾生,因此分身到十方無量世界的地獄裡去,現在見光聞音,知佛宣演妙法,所以一時都到忉利天宮來。

以如來神力故,各以方面,與諸得解脫從業道出者,亦各有千萬億那由他數,共持香華,來供養佛。

因為世尊放種種大光明,出種種微妙音聲的大神通力,普徹十方無量世界,所以四方八面恆沙世界的分身地藏,各與其所化得脫苦難的大眾,率領無央數眾嚴持香華,如法供養佛陀。所言解脫,有大小之殊:得四諦空,便處遍真涅槃,名小解脫,了脫生死不處涅槃,更復前進,前途路盡,因窮果滿,方趣寂滅,名大解脫。若據下文所謂不退阿耨菩提,則這裡所說得解脫,並是不思議的大解脫。言共持香華,梵語健達(Gandha)翻譯香,凡物有芬馥的氣味,皆名為香,如沉水,栴檀,牛頭等木,可以作供養之物;此中又分作塗香末香丸香等別。華者,有蓮華,末莉,玫瑰等類,這些華類有青黃赤白等美麗的顏色,令人見之悅意,可以作供養之物。所謂供養,進財法以行施,名之為供,供奉之物有所攝資謂之養;即奉獻香華燈明飲食臥具湯藥資財等物,資養三寶,叫做供養。這裡略說有三種之別:第一利供養,奉獻香華飲食燈明臥具湯藥等物於人;或叫財供養。第二敬供養,恭敬讚歎,利益眾生;或叫法供養。第三行供養,為說修持,依教奉行,增進聖道,脫離業縛;或叫觀行供養。或說為什麼要修供養呢?為著要成就圓滿布施的功行,所以必須廣修供養。故莊嚴經云:「一者應供養,為此成就檀度,若不長時供養。則檀度不得圓滿。」

彼諸同來等輩,皆因地藏菩薩教化,永不退轉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這些偕地藏菩薩同來大眾,所以都持香華來供養佛者,皆因地藏菩薩的教化獲得永不退轉無上菩提的緣故。永即永遠。不退轉,梵語名阿毗跋致(Avinivartaniya),修行人所修的功德善根愈增愈進,永遠更不退失轉變,所以說永不退轉。言不退轉,有四種的差別:第一信不退轉,為十信位的第六信,因自此以後,更不退失正信而生邪見故。第二位不退轉,為十住位的第七住,因自此以後,不退入二乘故。第三正不退轉,為初地以上,對於所證得的法,不退失故。第四行不退轉,為八地以上,以有為與無為之行,皆能修學故。現在所語的永不退轉,是對於無上菩提而言。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Anuttara-samyak-sambodhi)舊譯為無上正遍知等,如維摩經佛國品肇註云:「阿耨多羅秦言無上,三藐三菩提秦言正遍知。道莫之大,無上也。其道真正無法不知,正遍知也。」新譯為無上正等正覺等,如法華玄贊云:「阿云『無』耨多羅云『上』,三云『正』,藐云『等』,三云『正』,菩提云『覺』,即是無上正等正覺。」這是佛所獲得的真正平等覺知一切真理的無上智慧。悲華經載普賢菩薩的前生,名阿彌具(Amiga),於寶藏佛所發大誓願言:「世尊!願我得首楞嚴三昧,以三昧力故,化作地獄之身,入獄地中,與地獄眾生,語微妙法,勸令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彼諸眾生,聞是法已,尋發無上菩提之心,即使命終,生於人中,隨所生處,常得值佛。隨所值佛,而得聽法。聽受法已,即得住於不退轉地。」地藏菩薩歷劫以來修菩薩行,度化眾生亦復為是。

是諸眾等,久遠劫來,流浪生死,六道受苦,暫無休息。以地藏菩薩,廣大慈悲,深誓願故,各獲果證。既至忉利,心懷踊躍,瞻仰如來,目不暫捨。

這裡敘述地藏菩薩率領的大眾前生及觀佛的狀況。這段文可以分為三節,第一從是諸眾等下,至暫無休息,敘述違背真妙覺心,所以淪落三途受諸苦惱。第二從以地藏菩薩下,至各獲果證,敘述這些眾生都是因地藏菩薩慈悲誓願之力,才能超拔。第三從既至忉利下,至目不暫捨,敘述這些同來大眾,感佛深恩,因此瞻抑尊容目不暫捨。本妙覺心,是人人本具,個個不無的,諸佛悟故,證此妙心,眾生迷故,失斯本性。是以六道凡夫,遺失本具妙性,久遠劫來流浪生死,受諸苦惱,無暫時的休息。這些大眾迷失覺性,在輪迴,因賴地藏菩薩廣大的無緣大慈,同體大悲,以及無作深遠宏誓的願力,才能令到大眾都獲果證,通通都住在永不退轉的無上正等正覺。既承地藏菩薩悲願之力得超三界,復蒙如來的神力,得隨地藏菩薩偕來忉利天宮,因此內心深懷踴躍,外儀瞻仰。世尊聖像三十二相八十種好,形體映徹,光明顯赫,能令見者不生厭倦,是以大眾睹佛金容,目不暫捨。流浪的流,有四種差別:第一見流,即三界的見惑。第二欲流,欲界之內除去見及無明,其餘的一切煩惱均名欲流。第三有流,色無色界之內,除見及無明,其餘的一切煩惱,均名有流。所謂有,有生死果報不亡的義理。第四無明流,欲、色、無色三界內的無明。一切眾生,為此四法所縛,故而漂波不息,浪跡三界六道之中,所以叫做流。所謂生死,梵語惹多(Jati),譯為生,即是一切有為法的現起,眾緣聚會的時候,梵語母陀(Mrta)或名末刺湳(Marana),譯為死,有情身分的壽煖識三俱捨離,亦即是四大五蘊解體的時候。世間有生必有死,有死亦必有生,生死是對待之詞,故無生而不死者。生死有二種之別:一分斷生死,具見思惑的一切凡夫,作諸有漏善不善業,由煩惱障為助緣,所感生之三界六道的果報,有分分段段之差別,故叫做分段生死。二不思議變易生死,斷見思惑的阿羅漢以上之聖者,作諸無漏勝善功德之業,依所知障為助緣,所感生之界外淨土果報。這種聖者所感生的報果,因為無色形的勝劣,與壽期長短,但迷想漸滅,證悟漸增,迷悟遷移,前後變易;神化自在,妙用莫測,因此叫做不思識變易生死。成唯識論云:「生死有二:一、分段生死,謂諸有漏善不善業,由煩惱障緣助勢力,所感三界粗異熟果。身命短長,隨因緣力,有定齊限,故名分段。二、不思議變易生死,謂諸無漏分別業,由所知障緣助勢力,所感殊勝細異熟果。由悲願力,改轉身命,無定齊限,故名變易。無漏定願,正所資感,妙用難測,名不思議。六道,即是天、人、阿修羅、畜生、餓鬼、地獄、六趣。苦梵語豆佉(Duhkka)逼惱為性。有三苦八苦,無量諸苦。言三苦者:一苦苦,苦的本性已是逼迫,更增寒熱飢渴等的楚切,故名苦苦。二壞苦,世間諸樂,必歸壞盡,是名壞苦。三行苦,諸有漏法,無常遷流,逼迫身心,令不安寧,故名行苦。所言八苦,即是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怨憎會苦、愛別離苦、求不得苦、五陰熾盛苦。往還三界之內,輪迴六道之中,經過極長時的受苦,今由地藏菩薩悲願之力而得解脫,復蒙如來神力,得到天宮,聞宣妙法,是以喜躍無量。

爾時世尊舒金色臂,摩百千萬億,不可思,不可議,不可量,不可說,無量阿僧祇世界,諸分身地藏菩薩摩訶薩頂,而作是言:吾於五濁惡世,教化如是剛強眾生,令心調伏,捨邪歸正,十有一二,尚惡習在。

這裡是摩頂慰勞,文分二節,初從爾時世尊下,至摩訶薩頂,敘述世尊,以閻浮檀金色母陀羅臂,兜羅綿網相光手,運聖如意中轉變神力,遍摩聚集忉利天宮的百千萬億無量無數阿憎祇世界諸分身地藏菩薩之頂,以示安慰勞撫之意。法華經云:「釋迦牟尼佛,從法座起現大神力,以右手摩無量菩薩摩訶薩頂。」大智度論亦云:「手中德字,縵網莊嚴,當以此手,安慰眾生,令無所畏。」這裡所說摩無量分身地藏菩薩頂,一方面固然是慰勞諸分身地藏菩薩化度眾生的勳績,另一方面就是囑累大法於諸分身地藏菩薩,希望他度盡眾生,方趣寂滅。而作是言下,敘述五濁惡世,剛強眾生,邪見深重,難調難伏,佛大慈悲教化這些眾生,咸令身心調伏,捨離邪見,建立正信,但仍有部份尚在惡習。諸佛在因地之中,勤修三學,斷去貪瞋癡等種種煩惱,廣行六度,成就利益一切眾生,智慧功德,皆悉具足,所以稱為佛陀。自既能調伏,令諸煩惱滅除不生;亦復能調伏一切眾生脫離煩惱,是故稱佛亦名調御師。五濁惡世的眾生,非常剛強,難以調伏,佛先示以四諦理,所謂知苦斷集,慕滅修道;次教以戒定慧三學,所謂以戒律嚴持其身,以定慧調伏其心。三學既已圓修,煩惱所知等障自然斷滅。往昔因為缺乏信心,故好似狂象一樣,不可控制,因此造諸惡業,隨業受報,墮諸惡道,受種種痛苦的刑罰。現在依佛言教,調伏身口意三業,令不造惡,就好似以堅固的鉤,鉤狂醉象。故此慚愧念起,令心調柔,則捨離邪慢的惡見,歸投純正無曲的善信。這些受佛教化已能捨邪歸正的,十人之中已有七八個,尚有十分之一二,仍在惡習困擾之中。所言惡習,惡即乖理的行為,作這種乖理之行,現在或將來,會感受痛苦的果報。習是煩惱的餘氣,所以亦叫習氣。大乘的妄惑,分為現行與種子及習氣三種。既伏惑之現行,且斷惑的種子,尚有惑的氣分而現惑相,是名習氣。如舍利弗既斷瞋惑的種子及現行,而動不動就容易啟發怒氣,就是瞋的習氣尚存的現證。又如畢陵伽婆蹉,昔為婆羅門,常自憍貴輕賤他人,五百世來亦復如是,乃至值遇釋迦牟尼佛會下,將憍慢的現行與種子斷盡,而憍慢的餘習猶存;是以橫過恒河而罵河神言:「小婢莫流」,及至佛前對河神懺謝亦云:小婢莫瞋,今向汝懺謝;亦是習氣尚存的現證。這些習氣,在三乘人中,聲聞全不斷,緣覺稍侵損之,惟佛世尊,完全斷盡。

吾亦分身千百億,廣設方便。或有利根,聞即信受;或有善果,勤勸成就。或有暗鈍,久化方歸。或有業重,不生敬仰。

這裡敘述不但地藏菩薩化導眾生分百千萬億身,釋尊化導眾生亦分百千萬億身,分百千萬億種類的形;而所化的眾生有三種差別:第一利根眾生,聞即信受依法精進,獲得果證。第二鈍根眾生,要用長時間的化導,然後才得領悟。第三有些業障深重的眾生,雖設種種方便,或經長時的化導,仍然不能令其生恭敬信仰的心。大智度論云:「若依禪定,得四無量,背捨勝處,神通辯才等,諸甚深功德,悉皆具得。能令瓦石變成如意寶珠,何況餘事?隨意所為無不能作,入地如水,履水如地。手捉日月身不焦冷。化為種種禽獸之身,而不受其法。或時變身充滿虛空,或時身若微塵,或輕如鴻毛,或重若泰山。或時以足指按地,天地大動,如動草葉,如是等神通變化力,皆從禪得。」這是身輪現通,故於一念間能化恒河沙等身,遍到十方恒河沙等世界去,運意輪來鑒眾生的機,廣設方便,施無謀而合的巧用,觀察十方性相,乃以口輪說種種妙法,令未種吾根者令種,已種者令熟,已熟者令解脫。故智論亦云:「釋迦牟尼佛,一世界中,常化作種種身,設種種方便,以度眾生。」在這些被化的眾生當中,有利根鈍根不信根等差別。所謂利根,即是對於修學佛法的根性,非常美敏銳利,一聞即悟,不假多究,亦即是頓根之士。所謂鈍根,即是愚鈍之根,不堪以入佛道的。對於佛道縱然亦稍有成就,但亦必須要經過極長遠的時期研磨,始克有成,亦即是下等的漸機。所謂不信根就是正知正見,不信不敬,邪知邪解,反而深信敬仰,這是由於往昔的業障深重所致。因為對於真知正解,不信敬而疑謗,由此隨業受報,沉淪六道之中,永無超昇之日,成就一闡提的種性,實堪憐愍。大智度論云:「佛言:一事難值,是佛世尊。又言:九十一劫,三劫有佛,餘劫皆無有佛,甚可憐愍。佛為此重罪不種見佛善根人說言:佛世難值,如優曇波羅樹華,時時一有,其人不見。如說舍衛城中九億家,三億家眼見佛,三億家耳聞有佛,而眼不見佛,三億家不聞不見。佛在舍衛國二十五年,而此眾生不聞不見,何況遠者。」是以貧窮老母,無度脫因緣,終不得見佛。倘能見聞,則利益無量。我佛化度眾生的機宜,尚這樣艱難,則知諸分身地藏的化緣更屬不易。

如是等輩眾生,各各差別,分身度脫。

上面所說的眾生,種類有種種差別,形相根機,亦有種種的不同。佛菩薩所以出現世間,目的在乎度脫一切眾生。眾生既是各各差別,所以佛菩薩亦化種種類形,種種根性的身,而分別度脫一切眾生。如處胎經佛告智積菩薩:「我宿命所行,戒德究具,得成佛身,變化自在,無所不入,亦入於金翅鳥,亦入於龍子,亦入於魚鄨之黽鼉,所化如是。是故佛問彌勒言:心有所念,幾念幾相識耶?彌勒答言:舉手彈指之頃,有三十二億百千念,念念成形,形形皆有識,識念極微細,不可執持。佛之威神,入彼微識,皆令得度。」

或現男子身。或現女人身。或現天龍身。或現神鬼身。或現山林川原,河池泉井,利及於人,悉皆度脫。或現天帝身。或現梵王身。或現轉輪王身。或現居士身。或現國王身。或現宰輔身。或現官屬身。或現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身。乃至聲聞羅漢辟支佛,菩薩等身,而以化度。非但佛身,獨現其前。

這裡敘述隨眾機宜,現同類之形,說應說的法,咸令解脫。佛雖隨機應現,以三昧威力的緣故,法性仍是如如不動。所謂那伽常在定,無有不定時。如處胎經佛告諸來會者:「吾從無數阿僧祇劫,能大能小,處大不空,入細無礙。或在天上,劫數教化,或在人中,代彼受苦。或在畜生、餓鬼、地獄教化,無所不入。」初現男子女人的身,是在人倫,示現人類的形骸而為眾生說法。次現天龍身,是示現八部眾的驅形而為眾生說法;今舉天龍二眾而概括其餘的夜叉、乾闥婆、阿修羅、迦樓羅、摩侯羅伽、緊那羅等六部眾。八部眾前文業經解釋,茲不再贅。三現鬼神身,這類鬼神,六部眾之所不收,亦可以納在八部眾類,六道之所不納,亦可以收在鬼神眾類;如密跡金剛大力明王,以及曠野神祇鬼子母等。四現山林川原等,是示現無情物以利眾生,令生勝解而獲解脫。如悲華經所謂:佛在因地之中,為救濟一切眾生令免飢渴的緣故,或施捨身肉,或將自身變成可食之物,或將自身變為一座大肉山,令眾生飢餐渴飲,以解決飢渴之苦。五現天帝身,即忉利天主之形,六現梵王身,即現色界初禪天的大梵天王。七現轉輪王身,梵語斫迦羅伐棘底曷羅闍(Cakravartiraya),譯為轉輪聖王,或譯轉輪聖帝等。輪王有三十二相,即王位的時候,由天感得輪寶,轉其輪寶,而降伏四方,所以叫做轉輪王。輪王因為能飛行虛空,所以又叫做飛行皇帝。在增劫人壽二萬歲以上的時候,乃至在減劫人壽從無量歲減至八萬歲的時候才出世,八萬歲後,有情富樂,壽量損減,眾惡漸盛,非大人器,故無輪王。然輪王復有金銀銅鐵四種:金輪王統領東南西北四大洲,銀輪王統領東南西三大洲,銅輪王統領東南二大洲,鐵輪王惟領南贍部洲。俱舍論云:「從此洲人壽無量歲,乃至八萬歲,有轉輪王生。減八萬時,有情富樂,壽量損減,眾惡漸盛,非大人器,故無輪王,此王由輪旋轉應導,威伏一切,名轉輪王。」大智度論云:「問曰:轉輪聖王有三十二相,菩薩亦有三十二相,有何差別?答:菩薩相者有七事勝轉輪聖相。菩薩相者,一淨好,二分明,三不失處,四具足,五深入,六隨智慧行不隨世間,七隨遠離。轉輪聖王相不爾。」八現居士身,梵語迦羅越(Kalapati),譯為居士;這種居家之士,博聞強識;饒財豐德,學德俱優,又不求宦仕,不樂名聞,惟道自娛,居家養性,所以叫做居士。法華玄贊云:「守道自恬,寡欲蘊德,名為居士。」九現國王身,即是粟散王,自輪王以下領一洲一地的邦國小王。這是由於前生修持十善戒行為因,今生所感生的果報。這些邦國之主,替天行道,常得諸天的保護猶如赤子,所以又叫做天子。仁王護國經云:「十善菩薩發大心,長別三界苦輪海,中下品善粟散王。」金光明王經云:「因集業故,生於人中,主領國土,故稱人王,處在胎中,諸天守護,或先守護然後入胎。雖在人中生為人王,以天護故,復稱天子。」十現宰輔身,即是輔助帝王宣揚政化的臣佐。自卿相以至百僚,從縣牧以至三臺,各有所典,主宰王化,匡助帝業,所以稱為宰輔。十一現官屬身,即是宰輔官員的眷屬。十二現四眾及佛菩薩聲聞緣覺等身。比丘,或稱必芻(Bhiksu),含義甚多,或翻為乞士,破煩惱等。或翻為除饉,能怖魔等。所言乞士,即是說上乞如來的法理以資法身,下乞俗人的飲食以養色身。乞人有限的信施以活色身,永離四種邪命;求佛無上之妙法以資慧命,恒捨一切邪法。所言破煩惱者,即是修戒定慧等無量聖道,而破貪瞋癡等無盡煩惱;所謂因戒生定,因定發慧,以破除身口七支見思等惑。所言除饉者,即是說凡夫貪著六情,猶餓夫飯,不知厭足;聖人已斷貪染六情飢饉,故曰除饉。或者說比丘清淨持戒,為世人作良福田,以清淨的法施,除眾生無福無慧之兩種饑饉。所言能怖魔者,即是說世間的眾生,均為魔王的眷屬,若正法時,有人出家,秉受具戒,入三寶數,諸天歡喜,同聲讚善,梵魔王聞,生大怖畏。又比丘修道必入涅槃,使諸天增盛,魔眷減少,能令魔王生大怖畏,所以說能怖魔。所謂比丘,有五種的差別:一名字比丘,如人立名叫做比丘,或者是比丘的種族,或者世人共稱其名叫做比丘,這就叫做名字比丘,二自言比丘,就是這種人實在並不是比丘,或者賊主犯事,恐人捉拿,因而自稱是比丘,這就叫做自言比丘。三乞求比丘,譬如俗人以乞食而活命,就叫做乞求比丘。四破煩惱比丘,即是有一種人出家之後,努力勤修,永遠斷除一切煩惱,所有一切招苦的因素,以及未來之生死,善能了知,斷絕無餘,這就叫做破煩惱比丘。五羯磨圓具比丘,即是出家之後,登壇秉具,身無障難,作法圓滿,是不應訶,名叫羯磨圓具比丘。比丘尼(Bhiksuni)的義理和比丘相同,只是尼字顯示女色之音而已。優婆塞新稱鄔波索迦(Upasaka),譯為清信士,近事男等。清是離去過非的名稱,信為超入正道之根本,士即男子的通稱。優婆夷,新稱鄔波斯迦(Upasika),譯為近事女,清信女等。優婆塞和優婆夷,俱為近事三寶,受持三皈五戒(1、不殺生,2、不偷盜,3、不邪淫,4、不妄語,5、不飲酒。)之在家二眾弟子。聲聞,辟支佛,菩薩,前文經已解釋,茲不重贅。羅漢即阿羅漢(Arhan)之略稱,係小乘人最高覺悟的地位。或譯為殺賊,阿羅漢以戒定慧等兵器,殺盡一切煩惱賊,故得超出三界。或譯為應供,阿羅漢諸漏已盡,為世間的良福田,故堪受人天的供養。或譯為不生,阿羅漢已斷分段生死,永處於偏真涅槃,故不再到世間來受生死的果報。所以大智度論云:「阿羅名賊,漢名破(殺)一切煩惱破,是名阿羅漢。復阿羅漢一切漏盡,故應得一切世間諸天人供養。復次阿名不,羅漢名生,後世中更不生,是名阿羅漢。」佛的悲願廣大宏深,是以應以何類身形得度者,即現何類身形而為說法,務令該眾生度脫而後已,故佛化度眾生,隨類現身,不局限於佛身一形。

汝觀吾累劫勤苦,度脫如是等,難化剛強,罪苦眾生。

這裡敘述囑累地藏菩薩令觀佛陀累生累劫化度眾生的苦心。佛世尊從無量無數劫來,行菩薩道化度眾生,經過極端的苦難,仍然精進不懈的勇力向前,捨棄金珠寶貝國城妻子,乃至頭目骨髓,在所不惜,只要是對於眾生是有利益;亦即是說能夠度脫眾生的。是以剜千燈以求願,為半偈而捨生,割肉救鴿,委身飼虎。故彌勒大成佛經云:「釋迦牟尼佛,以大方便,深厚慈悲,能於苦惱眾生之中,和顏美色善巧智慧,說誠實語,亦我當來度脫汝等。如是導師,明利智慧,世間希有,甚為難遇,深心憐愍惡世眾生,為拔苦惱,令得安隱,入第一義甚深法性。釋迦牟尼,三阿僧祇劫,為汝等故修行難行苦行,以頭布施,割截耳鼻手足肢體,受諸苦惱,為八聖道平等解脫利汝等故。」

其有未調伏者,隨業報應。若墮惡趣,受大苦時。汝當憶念吾在忉利天宮,殷勤付囑,令娑婆世界,至彌勒出世已來眾生,悉使解脫,永離諸苦,遇佛授記。

付囑地藏菩薩於將來世,遇有罪苦眾生,謹記天宮的殷勤付囑,令發廣大道心,永離長夜苦惱。釋迦牟尼佛對於五濁惡世的剛強眾生,苦心孤詣的不拆不撓勇力調伏,仍有部份業深障重的,未得解脫。這些眾生因為業障深重的緣故不得了脫,當然免不了會隨業受報,墮在惡趣受大苦惱。因此付囑地藏菩薩,於未來世,亦當憶念佛陀在忉利天宮時,慇懃的叮嚀囑咐,令此娑婆世界的罪苦眾生,乃至彌勒出世。悉使解脫,永離諸苦,或者得蒙佛為授記。彌勒,新稱梅恒麗耶(Maitreya),是菩薩的姓,譯為慈氏,阿逸多,或稱阿制多(Ajita)係菩薩的名,譯為無能勝。此菩薩於過去世,修慈心三昧,慈育眾生;所修的慈心三昧最尊最勝,無能及者,因此故名慈無能勝。釋尊應世時,生在南天竺婆羅門家,授記為補處菩薩。文佛入滅後,生於兜率內院,經彼天四千歲(即人間五十六億七千萬年),下生人間,於華林園龍華樹下成等正覺,紹繼釋迦牟尼如來的佛位。以三會說法,度諸眾生。彌勒下生經云:「大迦葉;亦不應般涅槃,須待彌勒出現世間;所以然者?彌勒所化弟子,盡是釋迦文佛弟子,由我遺化得盡有漏。摩竭國界毗提村中,大迦葉於彼山中住。又彌勒如來將無數千人眾,前後圍遶往至此山中。遂蒙佛恩,諸鬼神當與開門,使得見迦葉禪窟。是時。彌勒申右手指示迦葉,告諸人民,過去久遠,釋迦文佛弟子,名曰迦葉,今日現在,頭陀苦行最為第一。是時諸人見是事已,歎未曾有,無數千眾生,諸塵垢盡,得法眼淨。或復有眾生見迦葉身已,此名最初之會,九十六億人,皆得阿羅漢。斯等之人皆是我弟子,所以然者?悉由受我訓之所致也;亦由四事因緣惠施仁愛,利人等利。爾時阿難!彌勒如來,當取迦葉僧伽梨著之。是時迦葉身體奄然星散。是時彌勒復取種種華香,供養迦葉,所以然者?諸佛世尊有敬心於正法故。彌勒亦由我所受正法化,得成無上真正之道。阿難當知,彌勒第二會時,有九十四億人,皆是阿羅漢;亦復是我遺教弟子,行四事供養之所致也。又彌勒第三之會,九十二億人,皆是阿羅漢,亦復是我遺教弟子。」菩薩處胎經亦云:「彌勒當知:汝復受記五十六億七千萬年於此樹王下,成無上等正覺。我以右脅生,汝彌勒從頂生。如我壽百歲,彌勒壽八萬四千歲。我國土土,汝國土金。我國土苦,汝國土樂。爾時世尊即說頌曰:如來十力尊,虛空無邊際,忍慧福業力,誓願力最勝。汝生快樂國,不如我界苦,汝說法甚易,我說法甚難。初說九十六,二說九十四,三說九十二。我初說十二,二說二十四,三說三十六。汝所三說人,是吾先所化。汝父梵摩淨,將八萬四千,非我先所化,是汝所開度。九十六億人,受我五戒者。九十四億人,受持三歸者。九十二億人,一稱南無佛。初說千比丘,二十四億天,三三十六億,所度諸眾生。汝樂我勤苦,汝怠我精進,。」梵語和伽羅(Vyakarana),譯為授記,佛對於發心眾生,預示彼當來某劫在某國土成等正覺,佛號某某,是名授記。

爾時諸世界分身地藏菩薩,共復一形。涕淚哀戀,白其佛言:我從久遠劫來,蒙佛接引,使獲不可思議神力,具大智慧。

這裡敘述諸分身地藏菩薩合為一形,恭對佛前,涕淚悲戀的陳白彼從久遠以來,即蒙佛恩惠,令獲不可思議大智慧神通之力,超越無量生死的苦患。吾人的肉身是由於業力所招感的,故此一個是一個,絕對不能夠變為兩個或若干個。佛菩薩的法身是由於無量功德之所成就,為著成就利益諸眾生的緣故,所以能夠將一身化為百千萬億個或同或異的身,又可以將百千萬億個身形收攝而為一身。雖然可以分為百千萬億種類的身形,但不隨其類所限,如天上一月可以普影千江水,而千江水中的月只是一月而已。諸世界分身地藏菩薩共復一形時所以涕淚哀戀者,因為地藏菩薩發願於塵沙劫之前,受釋迦文佛囑累於彌勒成道之後,中間所經的劫數非常長遠,在這久遠時間當中,所須化度的六道眾生,造業不已,剛強難伏,如來的慧日將近沉沒,天宮付囑的事,責任非常重大;而且感佛深慈,累劫以來多蒙接引,令獲不可思議大智慧神通之力,今佛日將隱,使護末劫一切眾生,依戀之情,溢於言表,是以涕淚悲咽。

我所分身,遍滿百千萬億恒河沙世界,每一世界,化百千萬億身,每一身,度百千萬億人,令歸敬三寶,永離生死,至涅槃樂。

十方世界無邊無際,河沙難盡其數,地藏菩薩所分的身形,遍滿百千萬億恒河沙數的世界裡面,在每一個世界之中,又化百千萬億個身,而每一個身,又復度脫百千萬億眾生,令到這些眾生,不但反邪歸正的皈依三寶,而且反妄歸真的永遠離開分段變易二種生死的苦惱,而獲得五住究竟無住涅槃的無上快樂。故地藏十輪經云:「此善男子,成就如是功德妙定,威神之力,勇猛精進,於一食頃,能於無量無數佛土,一一土中,以一食頃,皆能度脫無量無數殑伽沙等,所化有情,令離眾苦皆得安樂,隨其所應安置生天涅槃之道。此善男子,成就如是,如我所說不可思議諸功德法,堅固誓願勇猛精進,為欲成熟諸有情故,於十方界或時現作大梵王身,為諸有情,如應說法。或復現作大自在身,……乃至或作地獄諸有情身。現作如是等無量無數異類之身,為諸有情,如應說法,隨其所應,安置三乘不退轉位。」

但於佛法中,所為善事,一毛一渧,一沙一塵,或毫髮許,我漸度脫,使獲大利。

十方世界諸分身地藏菩薩化度眾生,無須久植德本,只要在佛法之中作過微少的善事,就可以獲大利益,得蒙度脫,然在佛法之中所作善事,有勝有劣,今所舉的是善之劣者。少善尚且如是,況廣作善利,深種德本之輩,則所獲利益,更加不可限量。一毛最輕,一渧甚少,一沙極微,一塵頗小,毫髮許善,是為少中更輶者。是以諸經詳載,舉手低頭,彈指散華,乃至暫繞佛塔,一稱洪名,都是人天福報的泉源,入聖超凡的根本。所以賢愚經謂:「若有眾生,於三寶福田中,種少少之善,得無極之果。」

唯願世尊,不以後世惡業眾生為慮。如是三白佛言:唯願世尊,不以後世惡業眾生為慮。

這裡是地藏菩薩勸慰世尊,勿以後世惡業眾生為慮,因為地藏菩薩從久遠劫來,為諸受苦的惡業眾生的緣故,發深弘堅固的誓願,要度盡一切眾生而後已,如有一眾生未成佛,終不於此取泥垣。地藏菩薩既有這樣的大無畏精神,對於佛在忉利天的囑咐,當能勝任愉快,是以勸慰世尊勿慮。地藏十輪經云:「此善男子,具足成就無量無數不可思議殊勝功德,常勤精進,利益安樂一切有情。曾於過去無量殑伽沙等佛世尊所,為欲成熟利益安樂諸有情故,發起大悲堅固難壞勇猛精進無盡誓願。由此大悲堅固難壞勇猛精進無盡誓願增上勢力,於一日夜,或一食頃。能度無量百千俱胝那庾多數諸有情類,皆令解脫種種憂苦,及令一切如法所求意願滿足。隨所在處,若諸有情種種希求憂苦逼切,有能至心稱名念誦歸敬供養地藏菩薩摩訶薩者,一切皆得如法所求,離諸憂苦,隨其所應,安置生天涅槃之道。」又云:「起堅固慧清淨心,滅諸有情無量苦,施眾妙樂如寶手,能斷惑網如金剛。起大悲慧具精進,善持妙供奉世尊。以海智救苦眾生,發諸趣有無畏岸。」釋迦如來遺教弟子,至彌勒成佛時,盡行度脫。末法眾生雖然剛強難伏,但以地藏菩薩的慈悲堅固誓願勢力,只要稱念地藏洪名,或禮拜菩薩聖像,即蒙解脫,是以勸慰世尊:勿以末法造業眾生為慮。

爾時佛讚地藏菩薩言:善哉!善哉!吾助汝喜。汝能成就久遠劫來,發弘誓願,廣度將畢,即證菩提。

這裡是佛陀聽聞地藏勸慰,毋以後世惡業眾生為慮,而後讚歎其行之美善,並授菩提之決。地藏菩薩從久遠來,發宏誓願,於恒沙等世界,每一世界之中、分百千萬億種類的身形,每一身形度百千萬億眾生,令諸眾生,咸獲果證。現在於忉利天宮,又能上體佛心,敬承囑累之嚴命,是以蒙佛讚言善哉。地藏菩薩既能自度,亦能利人,等到眾生界,盡地獄界空,然後方才成等正覺。自離苦難,亦能令諸眾生都離苦難,所以佛言:吾助汝喜。

地藏菩薩本願經講義(觀眾生業緣品第三)

地藏菩薩本願經講義

(觀眾生業緣品第三)

唐于闐國三藏沙門實叉難陀譯

知定法師著述

觀眾生業緣品第三

諸分身地藏菩薩聞佛於忉利天宮為母說法,各從無量恒沙世界國土來,聚集在忉利天上。分身既集,世尊摩頂慰問累劫以來化度眾生的勤苦,並期望彼在未來世,亦照樣拔濟苦惱眾生,令彼憶念天宮的付囑。地藏菩薩恭聆佛的囑累後,合身受教,護持正法化導群靈,待彌勒佛出世授記而後已。這許多眾生所以在三界往還,六道流轉者,實由惡業苦三法的洄旋,因惑造業,由業招苦。如惡叉聚。然而眾生受苦的地方,正是菩薩攝化的門徑,故下面的業緣,業感,地獄名號三品,為同體大悲的要道,作幽途利物的良緣,所以說利濟眾生,乃是成佛的增上緣。梵語毗婆舍那(Vipasyana),譯為觀,即是用真智去體察一切事物,俾對一切事物,得到正確理地的了解,免去妄加忖度的過失,就叫做觀。梵語薩埵(Sattva)或稱僕呼膳那(Bahujana)新譯有情,舊譯眾生。所言眾生,有多種義理:第一眾人共生的意思。是據最初生者,如阿含云:「劫初光音天,下生世間,無男女尊卑,眾共生世,故言眾生。」第二眾多之法和合而生,是據一期受報而言;如法鼓經謂萬法和合施設;註維摩經謂眾事會合;大乘義章謂依於五蘊和合而生;故名眾生。第三經過眾多之生死,是據業力六道流轉而言;如俱舍光記云:受眾生死,故名眾生。夫生必死,言生可以攝死,故言眾生,死必不生,如入涅槃,故不言眾死。」業者,梵語羯磨(Karma)造作的意思。身之屈伸取捨造作,叫做身業:口之音聲屈曲造作,是為語業,心的種種思惟造作,名叫意業。緣者,互相由藉,而能生起親因者。一切眾生通通都是由業緣而感生,善業為招樂的因緣,惡業係招苦的因緣。善惡殊途,悉由於心,是以因心起業,因業受身;身還造業以受形,形復由心而作業。昇沈由業,苦樂惟心。如影之隨形伸曲,若響之隨聲大小,而無絲毫的差異。然十法界身,皆由心造,故須觀察緣起。若心緣破戒破見等事,即是地獄眾生之身,登刀山劍樹,摧拆色身。緣無慚無愧憍慢恚怒等事,即是畜生眾生之身,魚鱗相咀,挽重牽車。緣諂曲名聞等事,即是餓鬼眾生之身,吞銅噉鐵,飲血食膿。緣嫉妒諍競等事,即是修羅眾生之身,鬥爭不已,互相殘殺。緣五戒防五惡,修治齊家平天下等事,即是人道眾生之身,敦行五常,潔身自愛。緣十善防十惡,習禪定治散亂等事,即是天道眾生之身,驅除魔外,擁護正法。緣無常苦空,空無相無願等事,即是二乘之身,厭惡生死,愛好偏真。緣慈悲喜捨六度萬行等事,即是菩薩之身,自雖已了,猶帶緣情。緣真如實相,性修不二等事,即是佛陀之身,五住究竟,二死永亡,三覺圓具,二足充滿。菩薩以實相慧,興無緣慈,運同體悲,如法諦察,倘眾生遭遇苦難,即往救護。因為眾生有種種差別,業緣亦復各異,是故欲度眾生,則必須觀眾生的業緣。若了緣生之性本空,則不但無生可度,而十界的業緣亦復了不可得。故華嚴經云:「菩薩知諸業,不從四維上下來,而共積集,止住於心。但從顛倒生,無有住處。菩薩如是決定明見,無有疑惑。種種諸業,而實無我,無有我所。六趣果報,十方推求,悉不可得。隨有修集,則受其報。譬如幻師,幻惑人眼。汝等昔在地獄之身,非十方來。但由於顛倒惡業,愚痴纏縛,生地獄身。此無根本,無有來處。既觀一陰,空無所有,則令十方,皆不可得。」此品因為居本經的第三位,故說觀眾生業緣品第三。

爾時佛母摩耶夫人,恭敬合掌問地藏菩薩言:「聖者!閻浮眾生,造業差別,所受報應,其事云何?」

這裡是聖母慇懃請問地藏菩薩有關於閻浮提罪業眾生受報的狀況。摩耶。梵語具稱摩訶摩耶(Maha-Maya),譯為大幻,大術等。或謂是天指城酥缽羅沒馱王的宮主,淨飯王的夫人,生悉達多(Sarvarthasiddha)太子,七日而歿,生於忉利天上。眾許摩訶帝經略云:「迦毗羅國王,具大福德,資財無量,人民熾盛,國土豐實。去此不遠,有一國土,名天指城,有王名酥缽羅沒馱,其國大富,金銀珍寶,處處盈滿。彼王有妃,名龍弭彌,身色端嚴,諸相具足。忽於後時,妃乃有娠,懷妊九月,誕生一女。顏貌端正,諸相具足。福德智慧,於其世間,最為殊勝。如是眾人睹斯福相,俱言希有,應是毗羯摩天(Visvakarman),譯為種種工巧)所作。又於後時,復生一女,端嚴福相最為其上。初生之時,有大光明,遍照國城,祥瑞非常,因慶賀日,王集諸親大臣眷屬,歌舞作樂,而為立名,摩訶摩耶。此女身相,具有八乳,相師占云:此女生男,具三十二相,為金輪王。」或謂是天臂城善覺長者之女,亦名為意。如佛本行集經略云:一時迦毗羅相去不遠,復有一城,曰天臂。彼天臂城,有一釋種豪貴長者,名為善覺,大富多財,積諸珍寶,資產豐饒,具足威德,稱意自然,無所乏少,舍宅猶如毗沙門王宮無異。彼釋長者,生於八女,一名為意(即摩訶摩耶),二名無比意,三名大意,四名無名邊意,五名髻意,六名黑牛,七名瘦牛,八名摩訶波闍波提。其最大女,初生之時,為諸能相婆羅門,現占其體云,此女嫁後生兒,必得作轉輪聖王,王四天下,七寶自然,千子具足,乃至不用鞭杖治民。若得出家修行,必獲無上正等菩提。」梵語弟脾(Devi),直譯天后,義譯夫人,為印度國王后妃之通稱。梵語阿離野(Arya),譯為聖者。所謂聖,係正的意思,若能息妄歸真,斷惑證理,妙契正道,了生脫死,就叫做聖者。對六凡言,則有四聖。涅槃經云:「以何等故,名佛菩薩為聖人耶?如是等人,有聖法故,常觀諸法性空寂故,以是義故名聖人。有聖戒故名聖人,有聖定慧故,故名聖人。有七聖財,所謂信、戒、慚、愧、多聞、智憩、捨離、故名聖人。有七聖覺故,故名聖人。」聖母因聞眾生種類各各差別,如來分種種身形,而度脫之,然猶有未盡者,是以慇懃付囑地藏菩薩,於未來世,乃至彌勒出世已來,盡行度脫。復聞地藏菩薩安慰世尊言:毋以後世惡業眾生為慮,是以乘機發問閻浮眾生造業差別及受苦報等事,究竟如何?按「閻浮眾生」,應作「十方眾生」,始合本經旨趣。

地藏答言:「千萬世界,乃及國土,或有地獄,或無地獄。或有女人,或無女人。或有佛法,或無佛法。乃至聲聞辟支佛,亦復為是。非但地獄罪報一等。」

詳此答意,則問辭中的「閻浮眾生」,應是「十方眾生」始合經旨,因為十方世界無邊無際,而在十方世界裡的國土,亦無量無數。在這些國土當中的眾生,微塵恒沙難盡其數。眾生既是作業各別,而所受的業果,亦復迥異,故難窮其涯際。所言有地獄,如娑婆世界等。無地獄,如極樂世界等。所言有女人,如娑婆等。無女人如極樂國土,及八陽神咒經,八吉祥經,八佛名經等,各各所載,八佛國土,皆無女人。所言有佛法,則眾生知所修持,能出三界,無佛法,則不知修學永處長夜。智論云:「問:何以貴有佛世界,賤無佛國土?答:佛是莊嚴世界主,若諸佛不出世,則無三乘涅槃之道。若世有佛,眾生得出三界牢獄,眾生知有罪福,受三皈、五戒、八齋,及出家五眾等,種種善法。若無佛之國,乃至天人不能修善。」所言乃至聲聞等,乃係超略之辭,即是說,有些世界純有菩薩,而無聲聞緣覺之名。有些有佛菩薩緣覺聲聞乘,有些無佛菩薩緣覺聲聞乘。有些國土是五濁弊惡,有些世界係清淨微妙。有些卑劣不淨,有些嚴麗妙好。有些壽命無量,有些壽命短促。造種種的業,受種種的報,或成佛成聖的超出三界,或作有漏善因,昇趣天上,受妙快樂;或廣作十惡,受報三途之內。形形式式,林林總總,非但局於地獄一途,故曰非但地獄罪報一等。

摩耶夫人重白菩薩:「且願聞於閻浮罪報,所感惡趣。」地藏答言「聖母!唯願聽受。我麤說之。」佛母白言:「願聖者說。」

十方世界眾生受苦之事,非不欲聞,但以閻浮眾生:一者苦多,二者較接近大眾,是以且願聞於閻浮眾生,造諸惡業所感惡趣之事。然而閻浮眾生造罪繁多,故所感受的地獄名目叢雜,苦事絲棼,若欲廣明,窮劫不盡。是以只得麤略言之。說者既是誠諦而言,聽者亦復渴望恭聆。菩薩將欲所言,正是佛母願聽之事,故曰願聖者說。摩耶夫人因係大聖釋迦世尊的令堂,故言聖母。

爾時地藏菩薩白聖母言:「南閻浮提,罪報名號如是:若有眾生,不孝父母,或至殺害,當墮無間地獄,千萬億劫,求出無期。

這裡以下,是詳答罪報之由。初從爾時地藏下,至名號如是,是總示。次從若有眾生下,至求出無期,是初示不孝雙親。雙親養育之恩,塵劫頂戴,四事供養,毫無怨念,猶不能報鴻恩於萬一,是以對於二親不但不生殷重孝順之心,而反更起惡逆之念,所以應墮地獄。大薩遮尼乾子受記經云:「若有不孝眾生,不念父母生養之恩,捨背父母,與妻子居。所有衣食病瘦湯藥,念給妻子,不與父母。父母衰老,出入無力,曾不生憂,親近扶持。於其妻子,晝夜不離。得一美味不敢自噉,持與妻子。或偷父母所有財寶,私共妻子歡樂食噉。父母善言不肯隨順,妻子惡言信用無捨。或為妻子呵罵父母。或……無慚愧心。如是眾生,攝在何等眾生數中?答言:大王!如是惡人,攝在劫奪眾生數中,上品治罪。何以故?大王!當知父母恩重,至心孝養,猶不能報;何況棄捨,遮逆教命,是名世間最大劫賊。」觀佛三昧海經云:「佛告阿難:若有眾生殺父害母,罵辱六親,作是罪者,命終之時,揮霍之間,譬如壯士,屈伸臂頃,直落阿鼻大地獄中。化閻羅王,大聲告敕:痴人獄種,汝在世時,不孝父母,邪慢無道;汝今生處,名阿鼻獄。作是語已,即滅不現。爾時獄卒,復驅罪人,從於下鬲,乃至上鬲,經歷八萬四千鬲中,捏身而過,至鐵網際。一日一夜,乃爾周遍。阿鼻地獄,一日一夜,比此閻浮提歲月,經六十小劫。如是壽命,盡一大劫。其五逆者,其人受罪,足滿五劫。」合部金光明經云:「是所眾生,所作十惡,五無間業,誹謗三寶,不孝父母,及沙門婆羅門,輕慢尊長,應墮地獄。」閻羅王五天使經亦云:「佛告諸比丘:人生世,不孝父母,不敬沙門,不行仁義,不學經戒,不畏後世者,其人身死,當墮地獄。」餓鬼報應經云:「一鬼問言:我所生子,皆反噉我,何罪所致?答言:汝為人時,不修孝養,今受花報,果在地獄。」

若有眾生,出佛身血,毀謗三寶,不敬尊經,亦當墮於無間地獄,千萬億劫,求出無期。

這裡是第二敘述對於三寶,不但不生恭敬的心,而反更起惡逆不道,是故亦應墮於地獄,於彼經千萬億劫,求出無期。出佛身血,即是對於佛的身體有所損害,或毀壞佛的聖像。如佛在世時,提婆達多,推石壓佛,金剛力士遙以金剛寶杵擋之,碎石傷佛足指,即感火車來迎生入地獄的報應。佛滅度後,若有世人,特意毀壞聖像,罪報與提婆達多推石傷佛足指同。毀謗三寶,即是由於對佛法僧三寶毫無信念的原故,起惡念的心,加意詆誹破壞。地藏十輪經云:「有剎帝利,旃荼羅王,宰官居士,長者沙門,婆羅門等,施荼羅人。隨惡友行,善根微少,諂曲愚癡,懷聰明慢。於三寶所,無淳淨心,不見不畏,後世苦果……。實是愚癡,自謂聰明,於我所說緣覺乘法,及大乘法,毀呰誹謗,不聽眾生受持下至一頌……。如是等人,名為毀謗佛正法者,亦為違逆三世諸佛,破三世佛一切法藏,焚燒斷滅,皆為灰燼,斷壞一切八支聖道,挑壞無量眾生法眼。……當知是人,名不恭敬一切法眼三寶種性。由是因緣,……不久自當支體廢缺,於多日夜結舌不言,受諸苦毒,痛切難忍,命終定生無間大獄。」對於佛說的無上法寶,不生殷重恭敬的心,隨處放置,或污穢毀壞,這就叫做不敬尊經。阿難問事佛吉凶經云:「有人事佛,不值善師。不見經教。受戒而已,示有戒名,憒塞不信,違犯戒律。乍信乍不信,心意猶豫,亦無經像恭恪之心。既不燒香燃燈禮拜,恒懷狐疑,瞋恚罵詈,惡口嫉賢,又不六齋,殺生趣手。不敬佛經,持著弊篋衣服不淨之中,或著妻子床上不淨之處,或持掛壁,無有座席恭敬之心,與世間凡書無異。」阿難請戒律論云:「僧尼白衣等,讀經律論,行語,手執翻卷者,依忉利天歲數,犯重突吉羅,傍報二億歲,墮獐鹿中,恒被摺脊,苦痛難忍。無記戲言捉經律論,亦招前報。或安經像房堂簷前者,依忉利天歲數,八百歲犯突吉羅,傍報二億歲,墮豬狗中。若得人身,一億歲作客棲屑,不得自在。」佛為超出世間的無上導師,能夠度人出離苦海;法乃濟世療痾的良方,依著修行,可以超脫三界,得無上的智慧。僧是住持佛法,紹宏法化的大匠,依之指導,庶令永離迷津,終登覺岸。三寶因為係世間最上的良福田,是以恭敬歸依者,福增無量,忤逆詆誹者,獲罪積若河沙。未曾有因緣經云:「死生之宜,各有其人,有人貪生,有人樂死。何人貪生?其人生世,愚癡幽冥,不知死已,後世更生。違遠佛法,不遭明師,殺盜婬欺,唯惡是從,如是之人,貪生畏死。何人樂死?遭遇明師,奉事三寶,改惡修善,孝養父母,敬事師長,和順妻子奴婢眷屬,謙敬於人,如斯之人,惡生樂死。所以者何?善人死者,福應生天,受五欲樂。惡人死者,應入地獄,受無量苦。善人樂死,如囚出獄。愚人畏死,如囚入獄。」

若有眾生,侵損常住,玷污僧尼,或伽藍內,恣行婬欲,或殺或害,如是等輩,當墮無間地獄,千萬億劫,求出無期。

這是第三敘述侵損常住公物,玷污伽藍聖地,亦當墮於無間地獄。常住,即常住物之略,即是人家布施出去的公眾物品,亦即是寺廟的物品。這些公眾物品,人家所以布施出去,目的在於求福,是以侵佔損害這些物品,是會獲得很大的罪報。所謂常住物,亦即是常住僧物,有四種差別:一、常住常住,即是說眾僧的廚庫寺舍眾具果樹林園田僕畜等物。是永遠住在一個地方,絕對不可以分判的,所以為常住物中的常住。二、十方常住,如日日供給眾僧的日常糧食,是取前常住常住,而入當日的常食,這些物質,是屬於十方僧眾的物品,所以稱為十方常住;亦即是十方僧人的常住物。三、現前現前,如各比丘所屬私人的物品,這些物品,係現前僧人的現前物,故言現前現前。四、十方現前,如亡僧所遺的經物,是可以分與十方僧人,為各比丘現前所屬者,所以稱為十方現前,地藏十輪經云:「於未來世佛土中,見有所施四方僧物,謂諸寺舍,或寺舍物,或諸園林或園林物,或諸莊田或莊田物,或所攝受淨人男女,或所攝受畜生種類,或所攝受衣服飲食,或所攝受床座敷具,或所攝受病緣醫藥,或所攝受種種資身應受用物。如是所施四方僧物,具戒富德精進修行學無學行,乃至證得最後極果,清淨苾芻所應受用。彼剎帝利旃荼羅等人,以強勢力侵奪,具戒苾芻不聽受用;回與破戒惡行苾芻,經營在家諸俗業者,令共受用,或獨受用。由是因緣……彼剎帝利旃荼羅等人,不久便當支體廢缺,於多日夜結舌不言,受諸苦毒,痛切難忍,命終定生無間地獄。」玷污僧尼的玷,與點同,小黑名玷。僧尼是淨修梵行的,毫無瑕疵,貪欲的人,不知罪福,對之強加點污。作這樣的罪咎,即使千佛出世,亦不通懺悔,是故依業受報,應墮地獄。觀佛三昧海經云:「世間自有愚痴眾生,貪惑滋多,染受不淨,犯邪婬行,非處非時行不淨業,設有比丘比丘尼及婆羅門等諸梵行者,若於非時非處犯不淨法,乃至一切犯邪行者,作不淨業,如此罪人命終之後,墮在銅柱地獄。」伽藍,具稱僧伽藍摩(Samgharama),譯為眾園,即是僧眾所居住的園林,亦即是寺院的異稱。在伽藍內,作行婬之處,作殺生之所,均當墮於無間之獄。鬼問目連經云:「一鬼問言:我一生已來,恒患男根瘡爛,痛不可言,何罪所致?目連答言;汝為人時,佛圖精舍清淨之處,行於婬欲,今受華報,果入地獄。」又云:「一鬼問言:我一生已來,有一人持諸利刀常割我肉,盡便持去須臾尋生,而復來割,痛不可言;何罪所致?目連答言:汝為人時,喜屠割眾生,初無慈心,今受花報,果入地獄。」又唐洛州景德比丘尼任五娘,死後,其姊每聽靈座有呻吟聲。因問之,靈曰:我在世時,在房非為,好食肉殺害眾生。又將活魚作鱠,被殺眾生索命,受刀劍地獄,身上有刀七枚,痛入骨髓。望姊將我生前戶資變賣,求淨土寺之寶獻大師,寫金剛經七部,對佛懺悔。姊依囑賣物,寫經一部抽去一刀,經圓刀盡,生靈各出善道,五娘亦離地獄。

若有眾生,偽作沙門,心非沙門,破用常住,欺誑白衣,違背戒律,種種造惡,如是等輩,當墮無間地獄。千萬億劫,求出無期。

這是第四偽作沙門,破戒破齋欺誑於人,亦當墮於無間地獄。沙門舊譯,或稱桑門等,新作室摩那拏(Srmana)等,譯勤息,出家修行人,勤修戒定慧等無量法門,息滅貪瞋癡等無盡煩惱,了脫纏縛,超越生死,所以稱出家人,名曰沙門。俱舍論云:「諸無漏道,是沙門性,懷此道者,名曰沙門,以能勤勞息煩惱故。」如契經云:「以能勤勞息除種種惡不善法,廣說乃至故名沙門。」所言沙門,有四種的分別:一勝道沙門,即是秉佛出家,能滅煩惱而證勝道的,如佛世尊。二說道沙門,即是已經斷惑證理,而能宣說正法,使眾生進入佛道的,如菩薩眾。三活道沙門。即是能調伏煩惱,令不復生,勤修諸有善法,能使智慧的命根生長,如聲聞人及真實修行者。四壞道沙門,即是違犯禁戒,毀壞梵行,而受他人的信施者。瑜伽論云:「第一沙門,復有四種:一勝道沙門,二說道沙門,三活道沙門,四壞道沙門。當知諸善逝,名勝道沙門。說諸正法者,名說道沙門。諸修善行者,名活道沙門,諸行邪行者,名壞道沙門。諸善逝者,謂已證得貪瞋癡等,無餘永盡。諸正法者,謂為調伏貪瞋痴等,宣說正法。修善行者,謂為調伏貪瞋癡等,勤修正行。行邪行者,謂犯尸羅,行諸惡行。」白衣,即俗人,因為印度的婆羅門及俗人,多服鮮白的衣著。以是故稱沙門為緇衣或染衣。戒律為佛制,以防止徒眾為非之法,有五戒十善戒,十重四十八輕戒,二百五十具足戒,乃至五百尼戒等。梵語尸羅(Sila),或梵語波羅提木叉(Pratimoksa),譯為戒,有止惡防非的義理。梵語優婆羅叉(Upalaksa)或梵語毗尼(Vinaya),譯為律,即法律,有嚴禁的意思。常住物是十方施主為求福故施捨,供養十方諸修行僧的。倘若是身是沙門,心非沙門,身著緇衣,破壞盜用常住之物,欺騙白衣不知,違背佛制戒律,種種為非,事事造惡,念念作業,宜乎人天路絕,地獄門開的刻刻受形,是故應墮無間,求出無期。所以正法念處經謂:「何者邪行?實非沙門,自謂沙門,起種種之貪欲,作種種之業因,虛貪信施,枉受供養,是人以是惡業因緣,身壞命終,當墮惡處大地獄中,受大苦惱,求出無期。」

若有眾生,偷竊常住財物穀米,飲食衣服,乃至一物,不與取者,當墮無間地獄,千萬億劫,求出無期。」

這是第五敘述偷盜常住僧物乃至極微一針一草,不與取而取,都屬盜竊,亦當墮於無間,求出無期。明見搶奪,不與而取叫做劫。暗中偷竊,令人不知而取,叫做盜,或者叫做偷竊。為甚麼盜些少常住僧物,會獲這樣重的報呢?因為常住僧物,係十方施主,為欲增長修行人的道業,及求福而施捨出來的,盜取僧物的人,既阻止修行人功德道業的增進,自己又無福俾人求,是以招致墮的果報。正法念處經云:「有人取眾僧物,若穀若衣,隨何物等。處處販賣,賤買貴賣,既得利己,不與眾僧,言不得利,欺誑眾僧,如是之人,貪心妄語,……身壞命終,墮於惡處。」因緣僧護經云:「先世比丘,犯僧物故,墮大地獄。後於未來世中,有諸白衣,取眾僧物者,罪過於前說出家之人,百千萬倍,不可窮盡。」觀佛三昧海經亦云:「世間自有愚痴眾生,偷佛法僧燈明,偷盜父母師長和尚;謗說法者,亦毀世俗論議等,不忌尊卑,不知慚愧,以此罪故,命終之後,墮黑闇地獄。」罪業報應教化地獄經云:「復有眾生,腹大頸細,不能下食,若有所食,變為膿血,何罪所致?佛言:以前世時,偷盜僧食,或為大會福食,屏處偷噉,吝惜己物,但貪他財,常行惡心,與人毒藥,氣息不通,故獲斯報。」

地藏白言:「聖母,若有眾生,作如是罪,當墮五無間地獄,求暫停苦,一念不得。」

這裡結述造罪獲報,是一定的道理,而所受的苦楚,畢竟無一念的暫停。意謂:聖母!若有眾生作上面所說的五逆十惡的罪業,當隨業受報,墮落五無間地獄之中,在受極端痛切的時候,想剎那間的暫停苦楚都不可得。所謂五逆,即弒父,弒母弒阿羅漢,破羯磨轉法輪僧,惡心出佛身血。所謂十大惡業,即是身三的殺、盜、婬,口四的惡口、兩舌、妄言、綺語,意三的貪瞋癡。作這五逆十惡,身壞命終。必墮惡趣。故俱舍論云:「言無間業者,謂五無間。其五者何?一者害母,二者害父,三者害阿羅漢,四者破和合僧,五者惡心出佛身血。此無間名,為目何義?約異熟果決定,更無餘業餘生能為間隔。故此唯目無間隔義,或造此業補特伽羅,從此命終,定墮地獄,中無間隔,故名無間。」最勝王經溜州疏云:「五逆,一故思殺父,二者故思殺母,三者故思殺阿羅漢,四者倒見破和合僧,五者惡心出佛身血。以背恩養,壞福田故,故名為逆。執此逆者,身壞命終,必定隨無間地獄。一大劫中,受無間苦,名無間業。」

摩耶夫人,重白地藏菩薩言:「云何名為無間地獄?」

聖母再復請問無間地獄之名義。因為前文重復提到無間之名,聖母未審其名義云何?故此重複請示於地藏菩薩。

地藏白言:「聖母!諸有地獄,在大鐵圍山之內。其大地獄,有一十八所。次有五百,名號各別。次有千百,名字亦別。

此下是地藏菩薩答聖母之所問,這是總答。所謂諸有,即是說眾生造作諸業,是會感受將來的果報的,有因必有果,是千古不移的定律,眾生念念作業,念念受報,作業不已,故三界輪迴亦無停息之日。在三界之內,受生不悛,因有生死輪迴果報,所以說諸有。略有三有,乃至廣說二十五有等。三有即欲有色有無色有。二十五有即欲界有十四有(四惡趣、四部洲、六欲天)。色界有七有(四禪天、大梵天、淨居天、無想天)。無色界有四有(四空天。輔行記頌云:「四洲四惡趣,六欲並梵王,四禪四無色,無想五那含。」這二十五處的眾生,所造惡業,隨業受報,均會墮於無間地獄,故說諸有地獄。二十五有眾生,所受報的地獄,通通都是在大鐵圍山內,而這些地獄,大的有十八所,其次有五百,再其次有千百,名號都是互不相同,所受的苦報,亦各各差別。

無間獄者,其獄城周匝八萬餘里,其城純鐵,高一萬里。城上火聚,少有空缺。其獄城中,諸獄相連,名號各別。

此標地獄所以名為無間者。無間地獄即八熱大地獄之一,梵語阿鼻(Avici),譯為無間,在八大地獄最底的一層,是諸地獄最苦的處所,為極惡的人所感生的牢獄。無間地獄在南贍部洲以下,約八萬里的地方建立,丁方約八萬餘里大。地獄的城牆高壹萬里,係用純鐵所鑄成。在城牆之上,有大火聚,周圍城上,完全沒有空餘的地方。無間之上,是極熱地獄,炎熱地獄,大叫地獄,號叫地獄,眾合地獄,黑繩地獄,等活地獄,次第相連豎立,故說諸獄相連,名號各別。

獨有一獄,名曰無間。其獄周匝萬八千里,獄墻高一千里,悉是鐵為。上火徹下,下火徹上。鐵蛇鐵狗,吐火馳逐。獄墻之上,東西而走。

上節所指,是指無間的總面,故有八萬餘里。此段所指是治罪人的處所,所以只有一萬八千里。所謂火上下徹,是在地獄所受無情的苦境。如長阿含經云:「無間大地獄,有大鐵城,其城四面有大火起,東焰至西,西焰至東,南焰至北,北焰至南,上焰至下,下焰至上,焰熾迥遑,無間空處。罪人在中,東西馳走,燒炙其身,皮血肉燋爛,苦痛辛酸,萬毒並至,餘罪未畢,故使不死。」起世經亦云:「此阿毗至大地獄中,所有眾生,以其不善業果報故,從於東方,有大火聚,忽爾出生,獄燃赤色,極大猛焰,一向炎赫。如是次第,南西北方,四維上下,各各皆有,極大火聚,熾燃出生,光焰炎赫。罪人爾時,以此四方諸大火聚之所圍繞,漸漸逼近,觸其身故,受諸痛苦,乃至受於大嚴切苦,命亦未終。」所謂鐵蛇鐵狗吐火馳走,亦是地獄中的苦刑境界,不過是屬於情的方面。因為蛇狗都是生物,亦因罪人業之所感,故變成鐵蛇狗耳。如觀佛三昧海經云:「阿鼻地獄,縱廣正等八千由旬,七重鐵城,七層鐵網。下十八鬲,周匝七重,皆是劍林。七重城內,復有劍林。下十八鬲,鬲八萬四千重。於其四角有四大銅狗,其身廣長四十由旬。眼如掣電,牙如劍樹,齒如刀山,舌如鐵刺,一切身毛,皆出猛火。…一一鬲間,有八萬四千鐵蟒大蛇,吐毒吐火,身滿城內。其蛇哮吼,如天震雷,雨大鐵丸滿阿鼻城。……獄卒手執一切刀樹,撲殺罪人,未死之間,鐵狗囓心,楚毒百端。」地獄中的城牆刑具,以及鳥獸等,俱是鐵成者,因為鐵的性質是剛而冷的,而惡人的心,亦復是剛冷而殘忍。在世因為剛冷的心性而殘害一切眾生,死後故而墮於鐵城之中,享受鐵城的刑具。

獄中有床,遍滿萬里。一人受罪,自見其身,遍臥滿床。千萬人受罪,亦各自見,身滿床上。眾業所感,獲報如是。

這裡敘述無間相狀,及結答墮落無間之由。阿鼻地嶽眾生,一人受罪,即見自身遍滿鐵床之上,是五無間中的最後身形無間。墮落無間受諸苦報,雖則說是眾業所感,但是最主要的,還是由於五逆十惡之所招致。如地藏十輪經云:「有五無間大罪惡業,何等為五?一者故思殺父,二者故思殺母,三者故思殺阿羅漢,四者倒見破聲閒僧,五者惡心出佛身血。如是五種,名無間大罪惡業。……復有四種近五無間,大罪惡業根本之罪。何等為四?一者起不善心,殺害獨覺,是殺生命大罪惡業根本之罪。二者婬阿羅漢苾芻尼僧,是欲邪行大罪惡業根本之罪。三者侵損所施三寶財物,是不與取大罪惡業根本之罪。四者倒見破壞和合僧眾,是虛誑語大罪惡業根本之罪。……若人於此五無間業中,及四近無間根本大罪業,隨犯一業,命終當墮無間地獄,及等活等大地獄中,……經劫受苦,不可治療。」

又諸罪人,備受眾苦。

此下敘述無間罪人的顯報。這些罪人在世為人的時候,造諸惡業,墮落地獄,宜乎備受眾苦。無間罪人,所受的苦報,究竟是怎樣的呢?如長阿含經云:「無間地獄,其中罪人,舉目所見,但見惡色。耳有所聞,但聞惡聲。鼻有所聞,但聞臭惡。身有所觸,但觸苦痛。意有所念,但念惡法。又其罪人彈指之頃,無不苦時。」

千百夜叉,及以惡鬼。口牙如劍,眼如電光。手復銅爪,拖拽罪人。復有夜叉,執大鐵戟,中罪人身,或中口鼻,或中腹背。拋空翻接,或置床上。

上句總標「又諸罪人備受眾苦」,只是提綱示目,尚未明言現報的狀況,故在此下詳敘。現在所指出的,是夜叉惡鬼的現報苦。在地嶽之中,有很多夜叉鬼,以及很多比夜叉更惡的鬼。這些鬼的牙似利劍,眼像電光,手如銅爪,形狀令人恐懼。常用銅爪來拖拽罪人。或者有些夜叉,手執鐵戟,刺罪人身,或中口鼻,或中腹背。用種種的刑法來治罪人,然後將諸罪人,拋空翻接,安置鐵床之上,受種種的楚毒,痛苦萬端。夜叉,是地獄中的惡鬼。惡鬼,是比夜叉更惡的惡鬼。二皆地獄獄卒,即楞嚴經所指的牛頭獄卒,馬頭羅剎。亦即五苦章句經所謂:獄卒名傍,牛頭人身,兩腳牛蹄,力壯排山,持鋼鐵叉者。智論云:「大地獄中惡羅剎獄卒,作種種形,牛馬豬羊,獐鹿狐狗,虎狼獅子,六駮大象,鵰鷲鶉鳥。作此種種,諸鳥獸頭,而來吞噉咬嚙嚌掣罪人。」口牙如劍等,明惡鬼的相狀。手復銅爪等,明惡鬼的猛力。地嶽中的刀劍,雖似獄卒之所使以治諸罪人,實則業力之所招,應諸罪人自然而至。如修行道地經云:「曾聞罪人,適共相見,則懷瞋恚,欲還相害。手爪鋒利,若如刀刃,自然兵杖,矛戟弓箭瓦石也。當時向時,刀戟之聲,若如破銅,兵杖碎壞,刀矛交錯,若如羅網。……又有稱怨而懷毒恚,欲相害命以此為樂,遂興諍聞,轉相推撲,還相傷害。節節解之,頭頸異處。成刺其身,血流如泉。刀刃在體,痛豈可言。刀瘡之處,火從中出。或身催碎,譬如大風,吹落樹葉,有臥在地,身碎如塵。須臾之間,身復如故。」生前由於事事於人起銜恨的心,生怨懟的念,死後隨業受報,常被拋擲之苦。故楞嚴云:「怨習交嫌,發於銜恨,……如陰毒人,懷抱畜惡,二習相吞,故有投擲擒捉擊射拋撮諸事。」

復有鐵鷹,啗罪人目。復有鐵蛇,繳罪人頸。百肢節內,悉下長釘。拔舌耕犁,抽腸剉斬,烊銅灌口,熱鐵纏身。

這是鐵鷹鐵蛇釘床拔舌等苦報。鐵鷹係地獄中治罪人刑罰的飛禽,啗罪人目,即是說這種鐵鷹專食罪人的眼目。十王經稱這種鐵鳥叫做拔目鳥。泥犁經云:「泥犁中有鳥,喙如鐵主,啄人頭,噉人腦,毒痛不可忍。」長阿含經云:「有鐵咀鳥,立其頭上,啄其兩目,苦痛萬端,悲號酸毒。」觀佛三昧海經云:「有大鐵鳥,嘴距長利,從山飛來,抓啄罪人。」冥報記云:「唐曹州方山開,少好遊獵,所殺無數。貞觀十一年,死經一宿。穌云:初死之時,二人引上一山,登梯至頂。忽有一大白鷹,鐵為嘴爪,飛來,攫左頰而去。又一黑鷹,攫右而去。二人即引南行,至一城非常嶮峻。二人扣城,北門即開,城中總是猛火。門側有數條毒蛇,皆長十餘丈,頭大如五斗塊,口中吐火射人。山聞恐懼,唯叩頭念佛,門即自閉。乃見官人,欲遣受罪。侍者諫曰:『未合即死,但恐一入此城,不可得出。未若且放,令修功德。』官人放之,須臾即穌。爪跡極深,終身不滅。後捨妻子出家,以宅為寺,恒以讀誦為業。」鐵蛇徼頸,恒令罪人氣息不通,悶絕於地,痛苦非常。觀佛三昧海經云:「愚痴眾生,毀辱布施,言施無報;勸人藏積。如是痴人,向國王大臣,沙門婆羅門,及一切眾,說施無因,亦無果報。如此罪人,臨命終時,頸強脈縮,迴轉不語。……氣絕命終,生鐵城中,東西馳走,鐵蛇出毒,纏繞其身,節頭火然。」墮在地獄的罪業眾生,銀鷹啗目,鐵蛇纏頸,楚毒已極,再加百肢節內,悉下長釘,釘於熱鐵床上,則痛切尤甚。長阿含經云:「鐵釘地獄,獄卒撲令偃熱鐵上,舒展其身,以釘釘手、釘足、釘心,周遍身體,盡五百釘,苦毒辛酸,號咷呻吟,餘罪未畢,猶復不死。」起世經云:「彼諸罪人,入此獄已,時守獄卒,執取罪人,高舉撲之,置於熾燃熱鐵地上,煙燄洞起,罪人在中,悶絕仰臥。獄卒乃以兩熱鐵釘,釘其二腳,熱燄熾然。又以二釘,釘其兩手,燄亦熾燃。於臍輪中,下一鐵釘,燄轉猛熾。獄卒於是復以五叉,磔其五體,極受苦毒。乃至彼處,壽命未終,惡業未盡。」修行道地經云:「其有墮在合會地嶽,罪垢所致令罪人坐鐵,釘釘其膝,次復釘之,盡遍其體,身碎破壞,骨肉皆然。諸節解脫各在異處,其命欲斷,困不可言。自然有風吹拔諸釘,平復如故。更復以釘,而釘其身,如是苦惱,不可計數,百千萬歲。」拔舌耕犁,即是將舌抽出來,用牛在舌上耕犁。抽腸剉斬,即是將腸肺等五臟都抽出來,或用剉剉,或用刀斬,務令肝腸寸斷,形如虀粉而後已。由於生前妄言、綺語、惡口、兩舌、破壞師長父母,毀謗三寶等業,死後墮落地獄,受此拔舌耕犁等苦刑。法苑珠林云:「言無慈愛,讒謗毀辱,惡口雜亂,死即當墮拔舌,烊銅犁耕地嶽。」觀佛三昧海經亦云:「既生之後,獄卒羅剎,手執鐵鉗,拔舌令出,八十鐵牛,有大鐵犁,耕破其舌。」洋銅灌口,是融銅地獄的刑罰,墮在這層地獄的眾生,口渴的時候,獄卒即以鐵鉤鉤開罪人的口,以銷融的銅汁,灌入罪人的口,這極熱的銅汁,由口一直燒遍全身,令到罪人,痛苦萬千。長阿含經云:「爾時獄卒問罪人言:汝等來此欲何所求?罪人報言:我等飢渴。獄卒即捉罪人,撲執鐵上,舒展身體,以鐵鉤僻口,洋銅灌之,燒其唇舌,從咽至腹,通徹上下,無不燋爛。」起世經云:「入此獄己,時守獄卒,遙見彼人從外而來,即前問言:汝等今者何所求需?罪人答言:仁者!我今甚渴。時守獄卒,即捉罪人,撲置熾燃熱鐵地上,在猛焰中,仰臥悶絕。便置鐵鉗磔開其口,融赤銅汁,灌其口中。彼諸眾生,唇口應時,悉皆燋爛,唇口爛已,次燒其舌,如是燒顎,燒喉燒心,燒胸燒腸,燒胃,直過小腸,從下部出。彼諸眾生,各於是時,受極重苦,受極重痛,其苦特異,難可思議。」泥犁經云:「泥犁中有獸鬼,便牽人前,以鉤鉤其上齶,復以鉤鉤其頷,口皆挖開,以取消銅,灌入口中,舌唇腸胃皆燋爛,銅便下過去,毒痛不可忍。其人平生於世間時,貪求財利逆用飲食,故以消銅灌之。」熱鐵纏身,即是用燒熱的鐵來纏裹罪人的身體。或者是指黑繩地獄的刑罰。起世經云:「其守獄卒,取彼地獄諸眾生等,撲置熾然大熱鐵上,其燄猛盛,暉赫可畏。推令仰臥,更取大鐵,亦甚猛熾,以覆其上。猶如世間磑磨之法。」長阿含經云;「復次黑繩地鐵,捉彼罪人,撲熱鐵上,舒展其身,以熱鐵繩置其身上,燒皮徹肉,燋骨沸髓,苦毒辛酸,痛不可計。」又云:「復次黑繩獄卒,以熱鐵衣,驅罪人被之,燒皮徹肉,燋骨沸髓,苦毒萬端,不可稱計。餘罪未畢,故使不死。」正法念處經云:「閻摩羅人,取熱鐵鍱,廣五百由旬,焰火甚熾,普一焰鬘。以彼鐵鍱,裹其身體,一切熟爛。普身焰燃,唱喚號哭。石壞苦惱,無少樂事,如針孔許。可攀緣處。如是鐵鍱火遍無間,如是惡觸,受苦叵耐。」

萬死千生,業感如是。

地獄中受苦的罪業眾生,或被惡鬼鐵戟銅爪,刺抓而死,或被鐵鷹啗目,鐵蛇纏頸,遍體釘牢,全身裹鐵,拔舌耕犁,抽腸剉斬,洋銅灌口,熱鐵纏身,受刑而死,冷風吹生,生生死死,死死生生,一日一夜千萬億遍。故楞嚴經云:「為一日中萬生萬死。」觀佛三昧海經謂,墮生無間地獄眾生,由於廣造五逆十惡大罪,惡業的緣故,一日一夜,六百億生死,乃至恒河沙等無量生死,受諸苦毒。科註亦引起世經云:「若人身口意造業,作已入於惡道中,經歷無數千億歲,死已須臾還復活。怨讎各各相報對,由此眾生更相殺,然其中受苦者,隨其作業,各有輕重,經劫數等。其最重處,一日一夜,八萬四千生死,經劫無量。作上品五逆十惡者,感此道身。」

動經億劫,求出無期。此界壞時,寄生他界。他界次壞,轉寄他方。他方壞時,展轉相寄。此界成後,還復而來。

地獄受報的眾生,於彼所住非常長遠,以人間的年限計,簡直難以數得清楚,故說動經億劫,求出無期。觀佛三昧海經云:「阿鼻地獄,一日一夜,此閻浮提日月歲數六十小劫,如是壽命盡一大劫。」起世經云:「如憍薩羅國斛量,如是烏麻,滿二十斛,高盛不概,而於其間有一丈夫,滿一百年,取一烏麻;如是次第,滿百年已,復取一粒烏麻擲出,諸比丘!如是擲彼憍薩羅國滿二十斛,烏麻盡已。如是時節,我說其一頞浮陀(泡沫)壽,猶未畢盡。且以此數,略而計之:如是二十頞浮陀壽,為一泥羅浮陀(肉段)壽,二十泥羅浮陀壽,為一阿呼(叫喚)壽。二十阿呼壽,為一呼呼婆(叫作聲)壽。二十呼呼婆壽,為一阿吒吒(叫喚聲)壽。二十阿吒吒壽,為一搔揵提迦(黑衣,極香花)壽。二十搔揵提迦壽,為一優缽羅(青蓮)壽。二十優缽羅壽,為一拘牟陀(黃蓮)壽。二十拘牟陀壽,為一奔荼利迦(白蓮)壽。二十奔荼梨迦壽,為一波頭摩(紅蓮)壽。二十波頭摩壽,為一中劫。」墮在地獄,因為時間長遠,動經億劫,而世界是有壞的日子,世界壞時,地獄先壞,劫人從最下層的地獄向上直燒,燒到初禪為止。甲方的世界壞時,就將甲方地獄裏面罪業尚未償畢的眾生,寄到乙方世界去受苦。倘若乙方的世界又次第而壞,又將這些眾生寄到丙方世界去。如果丙方世界又遭火災燒壞了,那末又將這些眾生寄到丁方世界去。如是戊己庚辛展轉相寄。等到甲方世界復成的時候,再將這些眾生寄返來受罪,乃至罪業償畢而後已。故摩訶般若波羅蜜經云:「是人毀呰三世諸佛一切智故,起破法業,破法業因緣集故,無量百千萬億歲,墮大地獄中。是破法人輩,從一大地獄至一大地獄。若火劫起時,至他方大地獄中,生在彼間,從一大地獄至一大地獄。彼間若火劫起時,復至他方大地獄中,生在彼間,從一大地獄至一大地獄。如是遍十方,彼間若火劫起故從彼死。破法業因緣未盡故,還來是間大地獄中,生此間已,亦從一大地獄至一大地獄受無量苦。此間火劫起時,復生十方他國土。」佛母出生三法般若波羅蜜多經亦云:「須菩提:彼人以是謗法因緣故,當來決定墮大地獄,經多百歲,多千歲,多百千歲;多俱胝百歲,多俱胝千歲,多俱胝百千歲。多俱胝那庾多百千歲,受諸苦惱,從一大地獄至一大地獄。又復展轉從一至一。若此大地獄劫火燒時,彼謗法人即於他方世界大地獄中受諸苦惱,亦復從一大地獄至一大地獄。若他方世界所有地獄劫火燒時,又復展轉於他方世界大地獄中,受諸苦惱,亦復如是,從一至一。又若彼界劫火燒時,此界還成,而復來此大地獄中,亦復從一至一,受諸苦惱。如是展轉此還他界一一獄中,如前數量。經爾所歲,受諸苦惱,乃至最後此界地獄劫火復起,所焚燒時,受苦方盡。」

無間罪報,其事如是。

結敘無間罪報的狀況,就是上面所說的事實。

又五事業感,故稱無間。

此下再為舉示業感無間得名的元由。由於造五逆的惡業,而感受以下五事的苦報,因此故名無間。無間地獄是八大火燒地獄,在諸地獄中最下,最大。而且最苦。大毗婆沙論云:「何故彼趣最下最大者,名無間耶?……答彼處恒受苦受,無喜樂間,故名無間。問:餘地獄中,豈有歌舞餘食受喜樂異熟故,不名無間耶?答:餘地獄中,雖無異熟喜樂,而有等流喜樂。如施設論說:等活地獄中,有時涼風所吹,血肉還生。有時出聲唱言:等活。彼諸有情欻然還活。惟於如是血肉生時,及還活時,暫生喜樂,間苦受故,不名無間。有說:眾多有情,造作惡義,相續生彼,滿彼處所,故名無間。」

何等為五?

這是總徵的語句。前段敘述所以名為無間,是由於造五逆惡罪而感生下列五事的苦報,但只是標其名,尚未明白指示五種苦報的狀況,故此總徵曰:何等為五?

一者,日夜受罪,以至劫數,無時間絕,故稱無間。

這是第一時無間。即是說墮在阿鼻受罪的眾生,日以繼夜的,乃至無量數劫的受苦,在這冗長的時間裡,絕對沒有剎那間的休息或間斷,因此叫做時無間。正法念處經云:「如山中河,勢力不斷,晝夜常急,彼阿鼻處,常受苦惱,勢力不斷,彼人苦惱,不可休息,乃至劫盡,復無中間,故名阿鼻。」立世阿毗曇論云:「彼中罪人,恆常受苦,無有間息。」

二者,一人亦滿,多人亦滿,故稱無間。

這是第二身形無間。生在地獄的眾生,因為深重業力之所招感,所以一人生其中,即自見身,遍滿地獄,多人墮生其中,亦各各自見身滿地獄,一人亦滿多人亦滿,所以叫做形無間。觀佛三昧海經云:「復有眾生,犯四重禁,虛貪信施,誹謗邪見,不識因果,斷學般若,毀十方佛,偷僧祇物,婬佚無道,逼掠淨戒諸比丘尼,姊妹親戚,不知慚愧,毀辱所親,造眾惡事,此人罪報臨命終時,風刀解身,偃臥不定,如被楚撻。……尋時坐火蓮華,諸鐵咀蟲,從身毛孔,唼食其驅,兩千鐵輪,從其頂入,恆沙鐵叉,挑其眼睛,地獄銅狗,化作百億鐵狗競分其身,取心而食。俄爾之間,身子截華,滿十八隔。一一華葉八萬四千,一一葉頭身手肢節,在一隔間。地獄不大,此身不小,遍滿如此大地獄中。此等罪人墮此地獄,經歷八萬四千大劫。此泥犁滅,復入東方十八隔中,如前受苦。此阿鼻獄南亦十八隔,西亦十八隔,北亦十八鬲。謗方等經,具五逆罪,破壞僧祇,污比丘尼,斷諸善根。如此罪人具眾罪者,身滿阿鼻獄,四支復滿十八隔中。」正法念處經亦云:「彼人苦惱,不可得說,此有少喻,如海水渧,不可得數,如是如是。阿鼻地獄,惡業行人,所受苦惱,不可得數,不可得說。一切苦處,更無有如阿鼻處者。以業重,受苦亦重,若作一逆,彼人苦輕,若作二逆,彼人身大,受苦亦多。如是次第,一切身分,皆悉轉大,苦亦如是。」又云:「若五逆人,於地獄中,其身長大,五百由旬。若四逆人,四百由旬。若三逆人,三百由旬。若二逆人,二百由旬。若一逆人,一百由旬。」

三者,罪器叉棒,鷹蛇狼犬,碓磨鋸鑿,剉斫鑊湯,鐵網鐵繩,鐵驢鐵馬。生革絡首,熱鐵澆身,飢吞鐵丸,渴飲鐵汁。從年竟劫,數那由他。苦楚相連,更無間斷,故稱無間。

這是第三受苦無間。在這地獄裡面,受任何一種苦刑,都從年竟劫的相連不斷,或鐵叉叉頸,或鐵棒打擊,或鐵鷹啄目,或鐵蛇纏身,乃至餓餐鐵丸,渴飲鐵汁,於中種種苦刑,或一種而竟劫相連,或多種相連而竟劫,在受苦的時候,苦苦相連,毫無間斷,因此,故稱無間。

罪器叉棒是地獄治罪人的刑具,鷹蛇狼犬是地獄治罪人的生物。觀佛三昧海經云:「獄卒羅剎,手提鐵叉,逆刺其眼,鐵狗嚙心,悶絕而死。」修行道地經云:「爾時鐵樹間,便有自然烏鵲鵰鷲,其口如鐵,以肉血為食,住人頭上,取眼而食,破頭噉腦。……於是鐵葉大地獄中,便自然生眾狗,正黑或有白者,走來喚吼,欲喫罪人。罪人悲哭,避之而藏,或有四散,或怖不動。狗走及之,便捉罪人,斷頭飲血次噉肉髓。」長阿含經亦云:「豺狼地獄,縱廣五百由旬,罪人入已,有群豺狼,競來咬掣,嚌嚙拖抴,肉墮傷骨,膿血流出,苦痛萬端,悲號酸毒。」碓磨鋸鑿四種刑具,互不相同,碓則舂研成末,磨則礱成槳粉,鋸則片片鋸開,鑿則粒粒挑除。四種刑具同時並用,地獄眾生,幾無完整之膚。由於業力所持,故雖受極痛楚之刑罰,罪人仍然不死。立世阿毗曇云:「是時獄卒,謂其伴言:我今共汝一彈指頃,舂擣罪人,即捉諸罪人,內熱鐵艚中,以熱鐵杵,檮碎其身。一彈指頃,當人中五百年壽。」長阿含經云:「其中獄卒,捉諸罪人,置於磨石中,以磨磨之,骨肉糜碎,膿血流出,苦毒辛酸,不可稱計。」又說:「獄卒取彼罪人,臥鐵臼中,以鐵杵檮,從足至頭,皮肉糜碎,膿血流出,苦痛辛酸,萬毒並至。」又說:「黑繩地獄,獄卒捉彼罪人,撲熱鐵上,舒展其身,以鐵繩絣,以鋸鋸之,治彼罪人,亦復如是,苦痛辛酸,不可稱計。」正法念處經亦云:「復有鐵鉅,解劈其身,從頭而起,裂為兩分。」剉斫即是刀斬地獄,墮在這層地獄的眾生,受刀斫寸寸切斷之苦。故罪業報應經云:「信相菩薩白佛言:世尊:今有受罪眾生,為諸獄卒,剉碓斬身,從頭至足,乃至其頂,斬之已訖,巧風吹活,而復斬之。何罪所致?佛言:以前世時,不信三尊,不孝父母,屠兒魁膾,斬截眾生,故獲斯罪。」鑊湯地獄獄卒,捉諸罪人,投沸熱鑊湯之內,令諸罪人,肉爛骨糜,痛苦萬端。故修行道地經云:「彼鐵樹邊有二大釜。猶若大山,守鬼即取犯罪之人,著鐵釜中,湯沸或上或下,譬如人間大釜之中,煮於小豆而沸上下。人於鑊湯若干萬億年,考治毒痛。」鐵網鐵繩,鐵驢鐵馬,都是地獄制治罪人的刑具。在地獄之中,四維上下,有重重鐵網,囚禁罪人。觀佛三昧海經云:「鐵網地獄者,八十九重諸鐵羅網,一一網間,百億鐵針,一一鐵針,施五關捻。世間自有虛妄眾生,邪心諂曲,妖媚惑人,心懷囈賊,晝夜惡念,剎那剎那頃,成就惡念。此人身壞命終,生鐵網間,捙身下過,眾捻皆動,無量諸針射入毛孔。如是婉轉諸鐵網間,剎那頃死,剎那頃生。」地獄獄卒,取熱鐵繩,纏絡罪人,令身燋爛。復驅諸鐵驢鐵馬,殘蹋罪人,使成肉醬。長阿含經云:「其諸獄卒,捉彼罪人,撲熱鐵上,舒展其身,以熱鐵繩,絣之使直,以熱鐵斧,逐繩道斫,絣諸罪人,作百千段。」又云:「獄卒懸熱鐵繩,交橫無數,驅迫罪人,使行繩間,惡風暴起,吹諸鐵繩,歷絡其身,燒皮徹肉,燋骨沸髓,苦毒萬端,不可稱計。」生革絡首,即是生剝其皮,而纏其頭。長阿含經云:「其諸獄卒,捉彼罪人,剝其皮從足至頂,即以其皮纏罪人身,著火車輪疾駕火車,輾熱鐵地,周行往返,身體碎爛,皮肉墮落。」熱鐵澆身,即是將鐵煮融,用煮融的鐵汁,淋在罪人的身上,令到罪人皮肉脫落。饑吞鐵丸渴飲鐵汁者,即是在這些罪人,肚餓的時候,獄卒即以燒熱鐵丸強令吞食。口渴的時候,獄卒即以燒融的銅鐵汁,壓迫飲服,令到罪人唇舌皆焦,五臟俱爛,痛苦萬端,不可言狀。如起世經云:「時守獄卒,遙見彼等眾生來已,即前問言:汝等今者,來何所欲?彼等皆共答言:我等饑餓。時守獄者,即便取彼地獄眾生,撲著熾然熱鐵地上,令其仰臥,便以鐵鉗開張其口,用熟鐵丸擲著口中,時彼地獄眾生,唇口,應時燒然。燒唇已燒舌,燒舌已燒顎,燒顎已燒咽,燒咽已燒心,燒心已燒胸,燒胸已燒腸,燒腸已燒胃。燒胃已經過小腸,向下而出,其丸尚赤。」又云:「從饑餓地獄出,詣向燋渴地獄之中,時彼獄卒,問何所須:答言甚渴。獄卒即捉罪人,撲置熱鐵地上,便取鐵鉗開張其口,以融赤銅灌其口中。時彼罪人,唇舌等處,悉皆燋爛,痛苦嚴重。」這些罪苦眾生,前為人時,不孝父母,不敬三尊,五逆十惡,無所不作,對情非情,起種種業,死後隨業受報,於地獄中,千萬億歲,次第受諸刑罰,苦苦相連,無絲毫的樂間隔,因此故名受苦無間。

四者,不問男子女人,羌胡夷狄,老幼貴賤,或龍或神,或天或鬼,罪行業感,悉同受之,故稱無間。

這是第四果無間。墮在無間地獄的眾生,是不分男女老幼,不論貴賤,尊卑,或天龍鬼神,或夷狄羌胡,只要作罪同科,所受的苦刑,完全一致。所做雷同,所受無異,作因相似,果受相同,曾無混雜,故稱無間。

羌胡夷狄,是種族的名稱。羌,本係三苗--縉雲氏之後裔,舜時流於三危(久姓或即西藏),--東漢時,分為東羌西羌。東羌居於安定、北地、上郡、西河等地。西羌居於漠陽、金城等地。晉時為五胡之一,姚秦即其後族;其後散居於今甘肅之臨潭,岷縣,及四川之松潘茂縣等地。胡,即北狄是,亦即史傳所稱的匈奴。夷係東方的種族。狄係北方的種族。或者說古代未開化的民族,總稱夷狄,或夷翟。因為這些民族是遠離中國的絕域異俗,是以古中國稱四方邊境未開化的民族,稱之為東夷西戎,南蠻北狄。此舉夷狄二名而該全四,故夷狄之外,尚有戎狄蠻夷等稱。年高而衰曰老。歲少而壯曰幼。位尊而高曰貴,處卑而微曰賤。

五者,若墮此獄,從初入時,至百千劫,一日一夜,萬死萬生,求一念間,暫住不得。除非業盡,方得受生。以此連綿,故稱無間。」

這是第五命無間。墮在這層地獄眾生的壽命,非常長遠,需要經過百萬億劫。地獄時間一日一夜,等於人間六十小劫,而罪人一日夜間,受種種苦刑,死而復生,生而受刑又再死,如是經過百千萬億生死,因罪業未盡,故令命不斷。在這一日一夜,經過眾多生死,求一念間暫時的停息,皆不可得。除非業報受盡,方能停息,而得他界受生。因為命根連綿不斷,所以稱為無間。

大乘義章云:「此五何故名無間業?釋有四義:1、趣果無間,故曰無間。故成實言:捨此身已次身即受,故名無間。2、受苦無間,五逆之罪,生阿鼻獄,一劫之中,苦苦相續,無有樂間,因從果稱,名無間業。3、壽命無間,五逆之罪,生阿鼻獄,一劫之中,壽命無絕,因從果目,名為無間(二與三,概括時無間)。4、身形無間,五逆之罪生阿鼻獄,阿鼻地獄,縱廣八萬四千由旬。一人入中,身亦遍滿,一切人入,身亦遍滿,不相障礙,因從果號,名曰無間。」

地藏菩薩,白聖母言:「無間地獄,麤說如是。若廣說地獄罪器等名,及諸苦事,一劫之中,求說不盡。」

這是總結所答。意思是話:上面所說地獄苦狀,只是麤略說之而已。若果想話廣說地獄之中的刑具器械,以及地獄中的苦事,窮一大劫來說,亦不能盡。因為由於人生在世,日夜不停的相續廣造種種的惡業,招致地獄之苦報。作之既多,受之亦多,所謂循業發現,是以地獄中的刑具及苦事,永劫求說都不能盡。

摩耶夫人聞已,愁憂合掌,頂禮而退。

上來地藏菩薩為聖母略說地獄苦事,至此已告一段落,故此聖母禮謝而退。其餘的地方,大多是聞說妙法之後,身心喜躍作禮而去。此處因為所聞的都是地獄苦事,而地獄眾生所受的罪苦無窮無盡,聖母自慮自己的力量有限,是以聞說之後,愁憂不愉。摩耶夫人雖是佛的聖母,但為尊重法的緣故,所以聞說之後,合十指爪,專注一心,恭敬禮拜地藏菩薩,然後,退歸本座,思量度生的良策,希望將來有機會度脫這些罪苦眾生。

地藏菩薩本願經講義(閻浮眾生業感品第四)

地藏菩薩本願經講義

(閻浮眾生業感品第四)

唐于闐國三藏沙門實叉難陀譯

知定法師著述

閻浮眾生業感品第四

閻浮,具稱閻浮提(Jambudvipa),或稱琰浮洲,閻浮提鞞波等,新譯贍部洲。閻浮,是樹名,翻譯為穢;提是提鞞波之略,翻譯為洲。這個穢洲因在須彌山之南方,所以稱為南閻浮提或南贍部洲。這洲的中央,有閻浮樹林,密茂高大,因此得名閻浮提。瑜伽師地論云:「又無熱池南,有一大樹,名曰贍部,是故此洲,從彼得名。」俱舍論云:「於此無熱池側,有贍部林,樹形高大,其果甘美;依此林故,名贍部洲;或依此果而言洲號。」立世阿毗曇亦云:「有樹名曰剡浮,因樹立名,名是洲地,曰剡浮提。」眾生,即閻浮提中的一切有情。業有善業,不善不惡業,感即召感,以善業為因,則召感樂果。以惡業為因,則召感苦果。以不善不惡為因,則召感不苦不樂果。所謂形端則影正,源濁則流昏。感應之道,絲毫莫爽。或者說業感通於十方法界,為何於一四天下,獨指閻浮,不言餘三?這是因為閻浮眾生,苦難皆多,咸希脫離,容易度化,是以諸佛未成佛前,都發願生於娑婆世界閻浮提中,俾知苦難勇於修行,早得解脫。故長阿含經云:「佛告比丘,閻浮提人,三事勝於其餘三洲。何等為三?一者勇猛強記,能造業行。二者勇猛強記,勤修梵行。三者勇猛強記,佛出其土。」又謂東洲人多欲,西洲人甚少造業,北洲人傲慢,聖人不生。唯南閻浮提,舉心動念,無非是罪。脫獲善利,多退初心,若造惡緣,念念增益。基此種種因緣,所以獨標閻浮之名。地藏菩薩,運平等無緣的大慈悲,分身恆沙,普益群靈,而大聖深慈遍重於南贍部洲,故云閻浮眾生業感品。這品在本經居於第四位,故曰第四。

爾時地藏菩薩摩訶薩,白佛言:「世尊!我承佛如來威神力故,遍百千萬億世界,分是身形,救拔一切業報眾生。若非如來大慈力故,即不能作如是變化。

這裡敘述地藏菩薩,自說所以能分沙界之身而拔濟一切罪業眾生,皆是承佛威神的勢力。若果不是佛的大慈悲力,就不能作變化自如的利他殊勝功德。爾時,即聖母剛問無間地獄完畢之時。前面分身集會時,地藏受佛陀的囑咐的事尚未完畢,而聖母即問無間地獄之事,地藏菩薩為酬聖母所問,故前面未了之事暫且擱置,先答地獄苦況。現在於觀眾生業緣之後,閻浮眾生業感之前,重述前說,而啟下文。具大勢力,能怖懾一切魔外,而對於一切魔外毫無畏懼,就叫做威。內懷三明六通功德,神妙無方,變化莫測,就叫做神。佛因為具有十力四無所畏三明六通諸功德海,所以有大力用。地藏菩薩承佛如來的大威神力,故能遍沙界而分身,救濟拯拔業障苦報眾生,令諸眾生齊登覺岸。大慈力,即是大慈大悲的勢力。佛能與一切眾生樂,拔一切眾生苦,令一切眾生通通離開三界極苦的牢獄,登涅槃快樂的彼岸,就是大慈悲力的作用。故大智度論云:「大慈與一切眾生樂,大悲拔一切眾生苦;大慈以喜樂因緣與眾生,大悲以離苦因緣與眾生。譬如有人,諸子繫在牢獄,當受大罪,其父悲惻,以若干方便,令得免苦,是大悲;得離苦已,以五欲與諸子,是大慈。」地藏菩薩因假佛的大慈大悲勢力,所以能在恆沙界中類現形的種種變化,而利益眾生。倘若不是藉佛的大慈悲力,就不能作種種形的變化,順利的圓成艱鉅任務。

我今又蒙佛付囑,至阿逸多成佛已來,六道眾生遣令度脫。唯然,世尊!願不有慮。」

這裡敘述佛陀付囑地藏菩薩,從今為始以至於彌勒成佛已來,度盡六道一切眾生。地藏遵佛敕令,但恐世尊繫念,故慰喻世尊願勿為慮。無央劫前,曾蒙佛的付囑,今在忉利天宮,佛又付囑至阿逸多成佛已來,度盡六道眾生的重擔,故說我今又蒙。阿逸多(Ajita),係梵語的舊稱,或稱阿嗜多;新稱阿氏多,阿制多等,翻譯為無能勝,是彌勒菩薩的名。彌陀經疏云:「阿逸多菩薩者,依新譯稱讚淨土經,翻為無能勝。或言彌勒,此言慈氏。由彼多修慈心,多入慈定,故言慈氏,修慈最勝,名無能勝。」

爾時佛告地藏菩薩:「一切眾生,未解脫者,性識無定,惡習結業,善習結果。為善為惡,逐境而生。輪轉五道,暫無休息,動經塵劫,迷惑障難。

這裡敘明佛所以要付囑的原由。盡生死的愛纏,了煩惱的束縛,無罣無礙,任運自在,就叫做解脫。有二種解脫:第一具生空慧,斷煩惱障,了分段生死,而出離三界的,是小乘人的解脫。第二具二空慧,五住究竟,二死永亡,而超越三界的,是大乘人的解脫。今言未解脫,即是對於三界的纏縛,完全未得到來去自由的解放。眾生的根性心識,對於善惡業,無抉擇慧,時而為善,時又作惡,無決定的趨向,所以說性識無定。故四自侵經云:「學者猶豫,心不專恆,或進或退,故使迷惑,住來不絕。」惡習猶言惡的熏習,善習猶言善的熏習。由於惡的熏習,則造殺盜婬等種種惡業因,故而結成三途的苦果。由於善的熏習,則造施戒忍等種種善業因,故而結成人天等趣的樂果。故占察善惡業報經云:「當知一切眾生,身中諸佛法身,亦不可毀滅,若煩惱斷時,還歸法身,而法身本界,無增無減,不動不變。但從無始世來,與無明心俱,癡闇因熏習力故,現妄境界。以依妄境界熏習因緣故,起妄想相應心,計我我所,造習諸業,受生死苦,說彼法身,名為眾生。若如是眾生中法身熏而有力者,煩惱漸薄,能厭世間,求涅槃道。」長阿含經亦云:「諸沙門婆羅門,種種方便,入定意三昧,隨三昧心,觀諸眾生。死者生者,善色惡色,善趣惡趣,若好若醜,隨其所行,盡見盡知。或有眾生,成就身惡,行口惡行,意惡行,誹謗賢聖,信邪倒見,身壞命終,墮三惡道。或有眾生,身行善,口言善,意念善,不謗賢聖,見正信行,身壞命終,生天人中。」這裡所說惡習結業,只是言習因而略果;善習結果,則言果而略因。所謂為善為惡逐境而生,正因性識無定,忽而為善,忽而為惡,逐境遷移;遇善境,善心生,則種種善法隨生;逢惡境,惡心生,則種種惡法隨生。善心生作善舉,則感生人天之道;惡心生造惡事,則墮生三途之道。由於性識不定,善惡之業造作靡常,如汲井輪高低上下,轆轤不停,故而輪轉五道之中,無暫時的休息。所言五道,即是五趣,這天人地獄餓鬼畜生五個地方,是眾生往來趣向的處所。或者加阿修羅,叫做六道。或者將這阿修羅攝於天趣,或攝在鬼趣,所以稱為五道。大智度論云:「問曰:經說有五道,何言六道?答曰:佛去久經流遠,法傳五百年後,多有別異,部部不同,或言五道,或言六道。若說五者,於佛經迴文說五;若說六者,於佛經迴文說六。又摩訶衍中法華經說有六趣眾生,觀諸義旨,應有六道。復次分別善惡,故有六道。善有上中下故,有三善道、天、人、阿修羅。惡有上中下故,地獄、畜生、餓鬼道。若不爾者,惡有三果報,善有二果,是事相違,若有六道,於義無違。」無論往來五道抑或六道,通通都是由妄心而起惑,由惑而作業,由業而受六道的果。所謂心生種種法生,心滅種種法滅。故經云:「諸法心為本,諸法心為勝,離心無諸法,唯心身口名。」華嚴亦云:「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迷悟生死由心所致,是以只歇狂心,五道自然休息。故忠國師云:「迷時性成心,悟時釋心成性。」只以眾生信之不切,學之不專,妄心易起,道業難成,因此輪轉五道,暫無停歇。故四自侵經云:「發心學道,識道不諦,貪身散意,還墮六情。當諦思計。生死正心,無復往來,姑終乃斷。人著色昧,諸情不絕,反畏禁戒。眾疑不除,吸吸計常,睹目前事,以是之故,五道不止,則復獲身。」在這五道之中,今世生天,來生或墮地獄,或報生人間,或投胎畜類,或受餓鬼之形,輪轉不息,故時間非常長遠,動不動就需經過塵沙劫。迷惑即貪瞋痴慢疑五利使,及身、邊、邪、見,戒五鈍使,由於這十種煩惱的搞動,故對於事理昏蒙錯亂,因此稱為迷惑。障即障正法害善心的三障:1、貪瞋癡等煩惱障,2、五逆十惡業障,3、地獄餓鬼畜生等苦障。難即見佛聞法難的八難:謂地嶽、餓鬼、畜生、北拘盧洲、長壽天、盲聾瘖啞、世智辯聰、佛前佛後。由於往昔妄心鼓動。起十使惑,造諸惡業,障蔽真理,於是輪迴六道之中,感生八難之地,悠悠歲月,流浪生死,無窮無盡。

如魚遊網,將是長流,脫或暫出,又復遭網。

這裡以喻而明眾生性識不定,所以在三界之內輪轉不息。魚,喻五道眾生,網,譬三界牢獄,長流,譬喻業果潤生。脫入暫出又復遭網,譬喻眾生在三界之內生死往返,輪轉不息。魚游江河湖海之內,雖則攸然自得,但仍危機四伏,設或遭著網羅,則會喪失生命。眾生居在三界之內,性識不定,猶魚在水游來游去。作善生人天中,如魚在海攸然自得。造惡墮於三途,似魚遭著網羅。將是長流的「將」字,當隨字解,「是」字是指第八阿賴耶識。眾生的阿賴耶識,藏有善惡的種子,以此種子而熏現行,令造善惡之業,而獲善惡的果報,惑業苦三,連綿不斷於三界內,百劫千生,受報不盡,如汲井輪,不休不息;就好似魚隨著長流的水游來游去,去而忘返。所謂脫入暫出,即是說從三惡道出,而升入人天之趣。又復遭網,即是說從人天中,而復遭墮三途。

以是等輩,吾當憂念。

佛世尊所以殷勤付囑地藏菩薩,令救護解脫一切受苦眾生者,正因為這些眾生性識無定,忽而為善,忽而作惡,飄流三界六道之中,受無窮的果報;佛觀這些眾生猶如赤子,故耿耿於懷,無限憂念。科注云:「佛言:人身難得,六情難具,口辯難中,才聰難致,壽命難獲,明人難遭,直信難有,大心難發,經法難聞,如來難值。世間有樹,名優曇缽,但有實無有華。如來出世,乃有華耳。已得人身,六情完具,口辯才聰,壽命延長,遭值明人,發菩薩心,直信不還,具聞經法,遇如來世。此皆宿行履福德人,從明入明,尋如來蹟。累行不止,會於道場。無毀其根,亡夫前功。一失道意,動有劫數,故如來憂之念之。」

汝既畢是往願,累劫重誓,廣度罪輩,吾復何慮。」

迄今尚未完畢,而佛世尊所付囑未得解脫的罪業眾生,亦即是地藏菩薩誓願範圍之內應度的群眾,故說「汝既畢是往願,累劫重誓,廣度罪輩,吾復何慮。」

說是語時,會中有一菩薩摩訶薩,名定自在王,白佛言:「世尊!地藏菩薩,累劫已來,各發何願?今蒙世尊,殷勤讚歎。唯願世尊,略而說之。」

這是當機請問累劫所發的誓願。定自在王菩薩,對於甚深三昧,能夠任運自在,無罣無礙,生死不能縛,物欲不能牽,所謂那伽常在定,無有不定時,所以名叫定自在王。這段文的問意,即是說:剛才聞佛說地藏菩薩要完畢往昔累劫的重誓,但未知曾經發過甚麼大願,而值得世尊異常的稱揚讚歎,唯願世尊,為我等在會大眾,略說地藏菩薩,累劫所發願行。

爾時世尊,告定自在王菩薩:「諦聽!諦聽!善思念之,吾當為汝,分別解說。

這是佛慈許說。諦聽諦聽,善思念之,所以誡當機對法要生慇重心,聽法要誠誠實實而聽,對於法的義理要運思抉擇,所謂從聞思修,方可入三摩地。而且佛法洪深,願門廣大,唯諦信的實,方能得到受用。是以先誡諦聽善思,然後方許為說。故大智度論云:「聽者端視如渴飲,一心入於語義中,踴躍聞法心悲喜,如是之人應為說。」瑜伽云:「諦聽者,謂於如是相法,勸令審聽。」

乃往過去無量阿僧祇那由他不可說劫,爾時有佛,號一切智成就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其佛壽命六萬劫。

這裡敘述往昔久遠劫前的事。阿僧祇,新稱阿僧企耶(Asamkhyeya),譯為無數,或譯無央數,係印度數目的名辭。亦即是數目的極字,若以萬萬為億,億萬億為兆計之,則一阿僧祇,等一千萬萬萬萬萬萬萬萬兆。總之是難以數目的籌碼來計算的,就叫做無央數。那由他,又作那庾多(Nayuta)等,亦是數盡名;一那由他,當中國的億。因為過去太久,縱然是用盡世間的計數名目,也只可以說其大概,至於確實的數字,也是沒法弄得清楚的,因此只得用一言以蔽之曰:不可說劫。

梵語薩婆若那(Sarvajnana),翻為一切智,是佛了知一切法的智慧。這尊佛對於世出世間的一切法,都能夠如實了知,徹底的圓成這了知一切法的智慧,所以這位佛的聖號就叫做一切智成就。如來以下,是佛十號的尊稱,現在以下逐號解釋:梵語多陀阿伽陀(Tathagata),譯為如來,佛世尊成就如實智慧,所言所作皆無虛妄,秉如實的道,來化世間,自利利他的事,都能作到圓滿,故名如來。瑜伽師地論云:「當知諸有所言所說所宣,一切如實皆無虛妄,故名如來。」法蘊足論亦云:「如世尊言:從菩薩證無上正等菩提夜,乃至佛無餘依般涅槃界夜,於其中間,諸有所說,宣暢敷演,一切皆如,無有虛妄,無有變異,諦實有理,無有顛倒。皆以如是如實正慧,見已而說,故名如來。」

梵語阿羅訶(Arhat),譯為應供。佛世尊諸漏已盡,堪為世間福田而應受人天的供養,故說應供。瑜伽師地論云:「已得一切所應得義,應作世間無上福田,應為一切恭敬供養,故名應供。」

梵語三藐三佛陀(Samyaksambuddha),譯為正遍知,或正等覺。佛世尊能夠真正的覺了遍知一切世出世法,故名正遍知。或正等覺。法蘊足論云:「正等覺者,如世尊言:諸所有法,一切正性,如來一切知見解了,正等覺故,名正等覺。」

梵語鞞多庶羅那三般那(Vidyacarana-sampanna),譯為明行足,或明行圓滿。足即係圓滿的意思。佛世尊的三明及止觀等行,皆悉圓滿,故名明行足。法蘊足論云:「明行圓滿者:何等為明?謂佛所有無學三明:一者無學宿住隨念智作證明;二者無學死生智作證明;三者無學漏盡智作證明;是謂明。何等為行?謂佛所有無學身律儀,語律儀,命清淨,是謂為行。又佛所有上妙威儀,往來顧視,屈伸俯仰,服僧伽胝,執持衣缽,悉皆嚴整,是謂為行。此行前明,總謂明行;如來具足圓滿成就如是明行,一向鮮白,一向微妙,一向無罪,是故名明行圓滿。」瑜伽論亦云:「明謂三明,行如經說止觀二品,極善圓滿,是故說名明行圓滿。」

梵語修伽陀(Sugata),譯為善逝。佛世尊自他兼利之行,已達究竟,所作已辦,安詳入於涅槃,故名善逝。瑜伽論云:「言善逝者,謂於長夜,具一切種,自利利他二功德故。」法蘊足論亦云:「言善逝者,謂佛成就極樂安隱,無艱無難,往趣妙法,故名善逝。又貪瞋癡及餘煩惱,所生種種難往趣法,如來於彼永斷遍知,如多羅樹,永斷根頂,無復遺餘,皆得當來永不生法,故名善逝。又如過去諸佛世尊,皆秉如實無虛妄道,趣出世間殊勝功德,一至永至,無復退還;今佛亦然,故名善逝。」

梵語路伽憊(Lokavid),譯為世間解。佛世尊能夠了解世間情與非情種種境事,故名世間解。瑜伽論云:「世間解者,謂於一切種有情世間,及器世間,皆善通達故。由善悟入有情世間,依前後際宿住死生,依一切時,八萬四千行差別故;於器世間,謂東方等十方世界無邊成壞,善了知故。」法蘊足論亦云:「世間解者,謂五取蘊,名為世間,如來於彼知見解了,正等覺故,名世間解。又說五趣,名為世間,如來於彼知見解了,正等覺故,名世間解。又說三界所攝諸處,名為世間,從彼而生,從彼而起,從彼而出;因彼而生,因彼而起,因彼而出;如來於彼,知見解了,正等覺故,名世間解。」

梵語阿耨多羅(Anuttara),譯為無上士,或譯無上丈夫。佛世尊在十法界中,最尊最上,無有能超過者,故名無上丈夫。法蘊足論云:「無上丈夫者,如世尊言:所有有情,無足、二足、四足、多足,有色無色,有想無想,非想非非想,如來於中,最稱第一,最勝最尊,最上無上,由此故說無上丈夫。」

梵語富樓沙曇藐婆羅提(Purusa-damya-sarathi),譯為調御丈夫,或稱調御士。佛世尊為調伏度眾生故,時以柔軟語,時以苦切語來開導眾生,務令眾生趣入善道而後已,因此故名調御士。法蘊足論云:「調御士者,謂佛世尊,略以三種巧調御事,調御一切所化有情。一、於一類,一向柔軟;二、於一類,一向粗獷;三、於一類,柔軟麤獷。……如來於彼,以此三種巧調御事,如是調伏,如是止息,如是寂靜,如是令其無餘,永捨貪瞋癡等,一切煩惱。令永調伏,令永止息,令永寂靜;得上調御,得勝調御,得勝清涼,永除曲穢,善滅慢覆,及誨垢濁。是故如來名調御士。」

梵語舍多提婆摩菟沙喃(Sasta-deavamanusyanam),譯為天人師。佛世尊能教示人天應作不應作事,為人天的導師,故名天人師。瑜伽論云:「為實眼故,為實智故,為實義故,為實法故,與顯了義為開導故,與一切養為所依故,與不了義為能了故,與所生疑為能斷故,與其深處為能顯故,令明淨故,與一切法為根本故,為開導故,為所依故,能正教誡教授天人,令其出離一切眾苦,是故說佛名天人師。」法蘊足論云:「天人師者,如世尊告阿難陀言:我非但與苾芻,苾芻尼,鄔波索迦,鄔波斯迦,四眾為師,然我亦與諸天魔梵沙門婆羅門等諸天人眾為師,為勝師,為隨師,為範,為勝範,為隨範,為將,為導,是故如來名天人師。」

梵語具稱佛陀(Buddha),譯為智者,覺者。所謂智,具有一切智,道種智,一切種智,三智圓具。所謂覺,具有自覺,覺他,覺行窮滿,三覺圓足;故名為佛。瑜伽論云:「於能引攝義利法聚,於能引攝非義利法聚,於能引攝非義利非義利法聚,遍一切種現前等覺,故名為佛。」法蘊足論亦云:「所言佛者,謂於如來無學智具明鑒覺慧照現觀等已能具起及得成就,故名為佛。且如有一大婆羅門,來詣佛所,以妙伽他讚問佛曰:稽首世導師,名最上覺者。何緣父母等,號尊名佛陀?世尊哀愍彼婆羅門,亦以伽他而告彼曰:婆羅門當知,我如去來佛,成就覺者相,故我名佛陀。婆羅門當知,我觀三世行,皆有生滅法,故我名佛陀。婆羅門當知,我於應知斷,證修事已辦,故我名佛陀。婆羅門當知,我於一切境。具一切知見,故我名佛陀,婆羅門當知,我於無量劫,修諸純淨行,經無量生死。今於最後身,離塵垢毒箭,證得無上覺,故我名佛陀。」

梵語路迦那他(Lokanatha),成稱薄伽梵(Bhagavan),譯為世尊。佛具足一切大功德,大威神勢力,能推伏一切魔軍,為一切世間人天之所恭敬尊重,故名世尊。瑜伽論云:「薄伽梵者,坦然安坐妙菩提座,任運推滅一切魔軍大勢力故。」佛地經云:「薄伽梵者,謂薄伽聲,依六義轉:一自在義,二熾盛義,三端嚴義,四名稱義,五吉祥義,六尊貴義。如有頌言:自在熾盛與端嚴,名稱吉祥及尊貴;如是六種義差別,應知總名為薄伽。如是一切,如來具有,於一切種,皆不相離,是故如來名薄伽梵。其義云何?謂諸如來,永不繫屬諸煩惱故,具自在義。燄猛智火所燒煉故,具熾盛義。妙三十二大士相等,所嚴飾故,具端嚴義。一切殊勝功德圓滿,無不知故,具名稱義。一切世間親近供養,咸稱讚故,具吉祥義。具一切德,常起方便,利益安樂一切有情,無懈廢故,具尊貴義。或能破壞四魔怨故,名薄伽梵。四魔怨者,謂煩惱魔,蘊魔,死魔,自在天魔。」無性論釋云:「能破四種大魔怨故,名薄伽梵。四種魔者:一者煩惱魔,二者蘊魔,三者天魔,四者死魔。依空三摩地,能破煩惱魔。一切麤重,轉依相住無量善根,隨順證得,成復依止精進慧力,能破蘊魔。依慈等持,能破天魔。依修神足,能破死魔。」法蘊足論亦謂:修習無上勝妙善法,成就無量殊勝功德,具足無限大威勢力,能破一切貪瞋癡等惡不善法,永盡將來無量生死苦患,普及世間一切人天之所恭敬尊重,故佛如來名薄伽梵。

上來由如來至世尊,共十一尊號。瑜伽成實等,則合無上士與調御丈夫為一號。故至世尊,剛好十號。大智度論等則分無上士與調御丈夫而為二,故至佛正為十號,世尊則為特別的尊稱。因為具有十號之德,為一切世間之所尊敬,所以稱為世尊。愚意以為,舉佛或薄伽梵,都可以總概括十號,為十號的總稱。如有些經典說如是我聞一時佛在某處等,有些經典則說;如是我聞一時薄伽梵在某處等。如佛地經云:「佛具十種功德名號,何故如來傳教法者,一切經首,但置如是薄伽梵(佛)?謂此一名,世咸尊重(佛則世人咸知)。又此一名,總攝眾德,餘名不爾,是故經首,皆置此名。」

所謂劫,是相當長遠的時期,一增一減為一小劫,二十小劫為一中劫,四中劫為一大劫,今云彼佛壽命六萬大劫,則更加難知其確實的數字了。

未出家時,為小國王,與一鄰國王為友,同行十善,饒益眾生。

這裡敘述一切智成就佛,未出家前為國王時的願行事跡。梵語波吠邇野(Aranyaka),譯為出家,即是說出離在家煩惱縈纏的生活,而修沙門清淨超世的梵行,就叫做出家。然根據法蘊足論,則謂出家有四種差別:一身出家心不出家,即是身著法服,參承法侶,而心仍然眷念俗家的事。二身不出家心出家,即是身雖居家享受妻子等五欲樂,而不耽染,心常念法。三身心俱出家,即身披法服,心念法事,淨修梵行,於諸欲境,心無顧戀。四身心俱不出家,為諸俗人受用五欲樂,深生耽染。賢愚經云:「若聽人民,若自己身出家入道者,功德無量。布施之報,十世受福,六天人中,往返十到,猶故不如放人出家及自出家功德為勝。何以故?布施之報,福有限極,出家之福,無量無邊。」又云:「聽人出家若自出家,展轉示導眾生永劫無上慧眼,慧眼之性,歷劫無壞。何以故?福報人天之中,恣意受樂,無窮無盡,畢成佛道。所以者何?由出家法,滅魔眷屬,增益佛種,摧滅惡法,長養善法,滅除罪垢興無上福業。是故佛說出家功德,高於須彌,深於大海;廣於虛空。」出家功德經云:「爾時阿難,叉手白佛言:『世尊!若當有人放人出家,若有出家者,任其所須,得幾所福?若復有毀破他人出家因緣,受何罪報?唯願世尊,具盡告示。』佛告阿難:『汝若具滿於百歲中,問我此事,我以無盡智,除飲食時,滿百歲中,廣為汝說,此人功德猶不能盡。此人恆生天上人中,常為國王,受天人樂。若有於此沙門法中,使人出家,若復營佐出家因緣,於生死中,常受快樂,我滿百歲,說其福德,不可窮盡。是故阿難,汝滿百歲,盡壽問我,我至涅槃,說此功德,亦不能盡。』佛告阿難:『若復有人破壞他人出家因緣,即為劫奪無盡善財福德,壞三十七助菩提法涅槃之因。設欲壞出家因緣者,應善觀察如是之事。何以故?緣此罪業,墮地獄中,常盲無目,受極處苦。若作畜生,亦常生盲。若生餓鬼中,亦常生盲。在三惡苦,久乃得脫。若生為人,在母胎中,受胎便盲。汝於百歲,常問是義,我百歲中,以無盡智,說是罪報,亦不可盡。』」十善,即身三:不殺、不盜、不邪婬、口四:不妄言、不惡口、不兩舌、不綺語。意三:不貪、不瞋、不癡。亦即是說,所作所為,所言所行,所思所慮,一切的一切,通通都是為法為律,純淨無瑕的,所以叫做善。善有清昇獲福之義,是以作善因必感樂果。聖王化世,多以十善為前題而饒益眾生。故事佛吉凶經云:「夫人得道,皆從善生,經戒自御心身口,善為大鎧,不畏刀兵,善為大船,得渡河淵,有能守信,室內安和,現世有慶,福追自然,行之得報,非神授與。」

其鄰國內,所有人民,多造眾惡。二王議計,廣設方便。

二國大王皆以十善饒益人民,只因一國人民不信因果報應的道理,故雖聖王化世,仍然多造眾惡,因此遂激發二王的願行。眾惡,即是與十善相反的十惡。事佛吉凶經云:「為人弟子,當孝順於善師,慎莫舉惡意向師。惡意向師,是惡意向佛向法向比丘僧向父母無異;天所不覆,地所不載。觀末世諸惡人輩,不忠不孝,無有仁義,不順人道。魔世比丘四數之中,但念他惡,不自止惡,嫉賢妒善,更相沮壞,不念行善,強梁(踉)嫉賢。既不能為,復毀敗人,斷絕道意,令不得行,貪欲務俗,多求利業,積財自喪。厚財賤道,死墮惡趣,大泥梨中,餓鬼畜生。」兩個國王同時以十善法利益國民,唯一國的人民信受奉行,其餘的一國人民不但不信,而且多造眾惡。兩個國王無法可想,只有二人聚集會議,商量種種方便法門,來拔濟這些罪惡的眾生。

一王發願:早成佛道,當度是輩,令使無餘。一王發願:若不先度罪苦,令是安樂,得至菩提,我終未願成佛。」

這是二王因一國人民多造眾惡的緣故而發的大願。這兩國王,第一個發願:要自己先成就無上道之後,再來六道度化眾生,使無餘遺,正是如來應世。第二個發願:要將一切眾生通通都令離開三界六道轉迴之苦患,而證得無上菩提快樂的境地,然後自己才成等正覺。倘若仍有一個眾生未曾得蒙度脫,終不這樣的捨棄眾生而成佛,這正是菩薩發心。故智論云:「佛說我以清淨天眼,見諸眾生,死此生彼,隨善惡業,受諸果報。我今應先度脫罪輩,令得無上涅槃之樂。寧使長在生死,誓終不願成等正覺。」

佛告定自在王菩薩:「一王發願,早成佛者,即一切智成就如來是。一王發願,永度罪苦眾生,未願成佛者,即地藏菩薩是。

這裡是結述古者二王即今者誰。第一個國王發願;成等正覺後,再來度化眾生者,即是現在的一切智成就如來。第二個國王發願,欲先度盡一切眾生,如有一眾生未曾度脫,亦不願成佛者,即是現在的地藏菩薩。

復於過去,無量阿僧祇劫,有佛出世,名清淨蓮華目如來。其佛壽命四十劫。

此下再舉第二個因地願行的事實。菩薩修行功圓果滿,上生兜率,等到成佛時至,降生人間,成等正覺,就叫做佛出世。過去久遠無量個無數劫的時候,有佛出現於世,名字叫做清淨蓮華目如來,這個佛的壽命,總共四十大劫。該佛因為在因地修菩薩道的時候,心性柔和,常以慈目而視一切眾生,因此感得眾德圓滿清淨無瑕的天然美妙的眼目,好似蓮華一樣的修廣清淨,所以叫做清淨蓮華目如來。

像法之中,有一羅漢,福度眾生。

這裡敘述清淨蓮華目如來,滅度之後的事。像法,是指清淨蓮華目如來三法之中,即正法、像法、末法。羅漢,是小乘四果中的極果。具云阿羅漢(Arhan),譯為殺賊、應供、不生等。阿羅漢殺盡一切貪瞋癡等煩惱賊而證得,故名殺賊。證得阿羅漢後,堪為人世福田,當受人天的供養,所以名應供。阿羅漢已經遠離無量生死苦患,永處涅槃而再不來三界受生死的果報,因此叫做不生。大毘婆沙論云:「問:何故名阿羅漢?應受世間,勝供養故,名阿羅漢。謂世無有清淨命緣,非阿羅漢所應受者,復次阿羅者,謂一切煩惱、漢名能害。用利慧刀,害煩惱賊,令無餘故,名阿羅漢。復次羅漢名生,阿是無義,以無生故,名阿羅漢。彼於諸界、諸趣、諸生、生死法中,不復生故。復次漢名一切惡不善法。言阿羅者,是遠離義;遠離諸惡不善法故,名阿羅漢。此中惡者,謂不善業。不善者,謂一切煩惱。障善法故,說為不善,是違善義。如有頌言:遠離惡不善,安住勝義中,應受世上供,故名阿羅漢。」造種種有義利的事業,能感受快樂的果報,就叫做福;用這些福來化導利益眾生,就叫做福度眾生。亦即是教眾生造種種善的事業,而感受種種的樂果,甚至證得究竟無上菩提,脫離無量生死苦患,故說福度眾生。瑜伽論云:「謂諸菩薩依止福故,雖復長時,流轉生死,不為極苦之所損惱。又隨所欲,能攝眾生,為作義利。……又能起作種種無量善巧事業,乃至究竟,當證無上正等菩提。。」俱舍論亦云:「欲界善業,說名為福,招可樂果,益有情故。」

因次教化,遇一女人,字曰光目,設食供養。

這裡敘述因教化次第中遇著孝女設食供養。清淨蓮華目如來既已滅度,在像法中,羅漢秉承如來的遺教法,次第的教導眾生化惡為善。在教化的程序中遇著一個孝女,名叫光目,設食供養藉資冥福。以眼慈視世間,願一切眾生得清淨的目,各各返照回光,故名光目。設食供養,是設種種酥酡妙味的飲食,來供養羅漢。這種供養在十供養中,屬於飲食供養,在二種供養當中,是屬於財供養。食施獲五福報經云:「佛言:人持飯施人,有五福德令得道,智者消息意度弘廓,則獲五福:何等為五?一曰施命,二曰施色,三曰施力,四曰施安,五曰施辯。」施普通人尚且獲是五福,若施僧或阿羅漢,所獲的福更加不可限量。是以阿那律陀以一飯之食施辟支佛,遂感九十一劫如意無貧之報,最後之身,終獲果證。

羅漢問之:欲願何等?

食畢問願,係佛世應供的常例。如迦葉尊者,受貧母之供畢,即問所須何願。而且羅漢具他心通,知孝女所興供養,有所須求,羅漢雖心知其欲,但要彼自陳,以表尊師重道的敬意,是故羅漢齋畢問之:欲願何等?

光目答言:我以母亡之日,資福救拔,未知我母生處何趣。

這是孝女陳獻供的元由。為因母亡,不知所趣,故特設供,供養羅漢,藉資冥福,以救拔慈母,令生勝處。但不知慈母生處何趣,是以請問羅漢指示,俾心得少安。這正顯示孝女的心情,因為父母生我育我,以至長大成人,恩德洪深,縱歷劫粉骨碎身,亦難酬宏恩於萬一。為母資福荐拔母難,知母生趣,亦不過表為子女者的孝思而已。故增一阿含者云:「佛告阿難、難陀、羅雲:汝等舉大愛道身,我當躬自供養。是時釋提桓因,及諸天,天王,前白佛言:唯願世尊,勿自勞神,我等自當供養。舍利弗告諸天:止!止!此是如來所應修行,非是天龍鬼神所及也。所以然者,父母生子,多有所益,長養恩重,乳哺,懷抱,要當報恩,不得不報恩。」賢愚因緣經云:「佛告阿難:出家在家,慈心孝順,供養父母,計其功德,殊勝難量。所以者何?我自憶念過去時,慈心孝順,供養父母,乃至身肉,濟救父母危急之厄。以是功德,上為天帝,下為聖主,乃至成佛,三界特尊,皆由此福。」大智度論亦云:「知恩者大悲之本,開善業之初門,人所愛敬,名譽遠聞;死得生天,終成佛道,不知恩者,甚於畜生。」

羅漢愍之,為入定觀,見光目女母,墮在惡趣,受極大苦。

羅漢憐愍光目孝思,為入定觀,即見其母墮於惡趣遭受極大的苦痛。入定。即是入於禪定,使心專注於一處,止身口意三業,叫做入定。在定境中仔細的思惟,用智慧而抉擇事理,叫做觀。定功深入,則萬念澄清,若水見月,似鏡照物。所以羅漢處於甚深禪定之中,能夠見到光目孝女的母親墮在惡趣大地獄中,受極寒熱的楚痛。惡趣受極大苦,應是無間地獄的境況。

羅漢問光目言:汝母在生,作何行業?今在惡趣,受極大苦。

這裡問明光目女母生時所作業行,俾便對症施藥。作即造作,三界之內,六道往返,善惡苦樂,均不離於造作。作善故升天人,作惡故墮三途。自作自受,非誰授與。行為五蘊之一,以遷流為義。因於過去無明所牽引,困惑而起身口意三業,造諸善惡業行。行業既成,果報自現,所以墮於惡趣而受極大的苦惱。

光目答言:「我母所習,唯好食噉,魚鱉之屬。所食魚鱉,多食其子,或炒或煮,恣情食噉。計其命數,千萬復倍。尊者慈愍,如何哀救?」

這裡答述所作罪行,並乞哀救。惟好,猶言獨喜歡。魚鱉,都是水族中的生物。魚鱉等水中冷血動物,產卵累累,有些人嗜食其卵。是以食母雖只是一,而子則千萬復倍。光目母亦復如是,惟好食魚鱉水屬之物,而所食的魚鱉,多揀懷卵的而食之。食一魚鱉,腹中的卵子同時遭劫,是故殺生似乎是一,實則千萬生靈同時遇害,因此食懷卵的水族生物,罪業特重。炒即乾煎,煮是水烹,恣情,猶言放縱情懷,亦可說是任情。殺業既多,獲罪也必深,故知遭墮無疑。尊者下,請求施設何等方便妙法,才能救拔其母,令離苦難。尊者,梵語阿梨耶(Arya),或譯為聖者,是羅漢的尊稱,因為羅漢的智德俱優,為世間一切人天之所敬重,係超出世間的聖者,故稱尊者,或言聖者。

羅漢愍之,為作方便。勸光目言:汝可志誠,念清淨蓮華目如來,兼塑畫形像,存亡獲報。

這是尊者為光目女施設方便救母之法。要心務達就叫做志,心虔意端,毫無假飾,就叫做誠。所謂志誠念清淨蓮華目如來,即是端身合掌,正意恭虔,一心一德的稱念清淨蓮華目如來的聖號。所以佛言:我滅度後,若稱我名,所獲福德,無量無邊。木雕泥模,叫做塑,筆繪五彩叫做畫。將佛遺容流傳於世,令一切眾生觀聖像而發菩提之心,瞻慈容而起大悲之願,是故塑畫佛的形像,能令存者亡者,均獲殊勝的果報。如優填王問佛言:「若佛滅後,其有眾生,作佛形像,當得何福」?佛告王曰:「若當有人,作佛形像,功德無量,不可稱計。世世所生,不隨惡道。天上人中,受福快樂。乃至作大梵王,端正無比。後皆得生,無量壽佛國,作大菩薩,最尊第一,當得成佛,入泥洹道。」

光目聞已,即捨所愛,尋畫佛像,而供養之。復恭敬心,悲泣瞻禮。

這裡是光目聞說,即依教奉行,繪畫聖容,頂禮供養。捨其所愛,而畫像供養,即所謂難行能行,難捨能捨。父母於子女之恩,高逾須彌,廣等虛空,即捨盡所珍,亦莫能報洪恩於萬一,不過略表為子女的孝思而已。世尊往昔行菩薩道時,為報父母的恩,故捨盡一切難捨之物,行盡一切難行之事,以至成等正覺。如佛報恩經云:「如來以正遍知,宣說真實之言:為一切父母故,常修難行苦行,難捨能捨,頭目骨髓,國城妻子,象馬七寶,輦輿車乘,衣服飲食,臥具醫藥,一切給與。勤修精進,戒施多聞,禪定智慧,乃至具足一切萬行,不休不息,心無疲倦。為孝養父母,知恩報恩故,今得速成阿耰多羅三藐三菩提。……菩薩於無量阿僧祇劫,孝養父母,衣服飲食,房舍臥具,乃至身肉骨髓,其事如是。以此因緣,自致成佛。」謙遜畏難叫做恭,推尊其智德叫做敬。光目女對所繪聖像而興供養,恭敬之意發自內心:五內悲感,泣不成聲,瞻禮尊容,目不暫捨,盼佛的大慈悲力,拔母苦難,而置於淨樂之境,故云復恭敬心,悲泣瞻禮。

忽於夜後,夢見佛身,金色晃耀,如須彌山,放大光明。而告光目:汝母不久當生汝家。纔覺飢寒,即當言說。

這是懇切所感夢佛放光告母生處。善見律云:「夢有四種:一者四大不和,二者先見,三者天人,四者想夢。問曰:云何四大不和夢?答曰:四大不和夢者,眠時夢見山崩,或飛騰虛空,或見虎狼獅子賊逐;此四大不和夢,虛不實。先見而夢者,或晝日見,或白,或黑,或男或女,夜夢見,是名先見;此夢不實。天人夢者,有善知識天人,有惡知識天人,善得善夢,惡得惡夢,此夢真實。想夢者,此人前身或有福德,或有罪業。有福德者現善夢,罪業者現惡夢。如菩薩母夢菩薩初入母胎時,夢見白象從忉利天下入其右脅,此是想夢也。若夢禮佛誦經持戒,或布施種功德,此亦想夢。」此云光目夜夢佛身,赫如寶山,雖則亦是想夢,但亦是感應道交。佛法廣大,宏濟無涯,在末法中,倘若有人對佛法中至心誠意,或復合掌,或復低頭,乃至聚沙戲笑,莫不獲福。而況光目為慈親故,捨棄所愛,繪佛金容,至心恭敬,五體投地,悲泣瞻仰,允宜夜夢,放光垂慈,慰藉孝思。故出生菩提心經云:「善男子!有四種善夢得於勝法。何等為四?所謂於睡眠中,夢見蓮華,或見繖蓋,或見月輪,及見佛形。如是見已,應自慶幸,我遇勝法。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若有睡夢見蓮華,及以夢見於繖蓋。或復夢裡見月輪,應當獲得大利益。或有夢見佛形像,諸相具足莊嚴身,眾生見者應歡喜,念當必作調御人。」大小須彌及七大山,黃金所成,互相照耀,光霞奪目。佛的法身,亦復如是,金光輝耀,赫若寶山,妙色玄微,逾須彌山。夜夢佛身金光晃曜,如須彌山,告母生處,正是孝女志誠感格。生而不久,覺知饑寒,便會言說,正是默請光目女,代求世尊設施救苦方便之法。

其後家內,婢生一子,未滿三日,而乃言說。稽首悲泣,告於光目:生死業緣,果報自受。吾是汝母,久處暗冥。自別汝來,累墮大地獄。蒙汝福力,方得受生。為下賤人,又復短命。壽年十三,更落惡道。汝有何計?令吾脫免。

這是佛的威神之力使然,故能生剛三日,便會言說,而請救免之法。這裡文義可分三段:初敘述生緣;次從生死業緣下,敘述累生累劫受苦狀況;三從蒙汝福力下,感謝光目福力庇蔭,得生人中,然未免下賤短命,惟恐捨命之後,復遭惡報,故此懇請救苦之法,俾一勞而永逸。

梵語馱索迦(Dasaka)或名馱婆(Dava),譯為奴。婢者卑下的婦女也。奴婢,又名奴隸,這些失去自由的人,由人買賣役使,並受身分上不平等的待遇。這種制度起源於部落時代,強大的部落,征服弱小的落部時,常常俘其男女,將這些男女設為奴隸,視為一種財產(我國古制將罪人男女設為奴俾,亦係一種奴隸制度的變相)。中世紀時,奴隸買賣盛行於歐洲諸國;非洲的黑人尤受虐待(如西非洲法屬的達荷美,與英屬的拉哥斯,就是昔日的黑奴買賣市場)。及後,思想發達,主張奴隸解放論者日眾,英國率先於一八○七年懸令禁止,美國亦於一八六三年解放黑奴,迄今世界各文明國家,多不准許奴隸制度者。

婢生子,即是奴隸所生之子。出生三日,即能言說。設非佛力冥資,即是怪誕之事。今由光目布施福力所感,脫離地獄之苦,轉生下賤之族,則知是佛力的冥加,令不昧於宿緣。

生死,是指六道輪迥不已的分段生死。業緣,是助長生死不息的十惡業因;果報,是指墮生三途之處。由於身口意三,造十惡業因,故而三途輪轉,生生死死,死死生生,如旋火輪,無有休息。這些業果,由自作故,還自來受,無代替者。故經云:「假使百千劫,所作業不亡,因緣會遇時,果報還自受。」墮生地獄之中,由業之使然,日月光明,下照不及,是以「久處暗冥。」故五苦章句經云:「但坐慳貪食,故墮黑繩地,鐵圍兩山間,窈窈何冥冥。神識墮其中,不觀日月精,輾轉不相見,但聞呼叫聲。」光目女母棄養不久,墮生地獄之中,即從一大地獄至一大地獄,受種種的苦毒。故無常偈云:「親知咸棄捨,任彼繩牽去,將至琰魔王,隨業而受報。惡業墮泥梨,造業苦切身,。」墮生未久,即累大地獄,可見業力牽引力之強了。

蒙汝福力,即是蒙光目女供養羅漢,稱念聖號,繪塑佛像,志誠供養的功德福力。雖蒙福力得脫地獄之苦,然而光目母,罪業深重。光目修供功德之力微淺,故只能暫脫地獄之苦,降生世間為下賤人,又復短命,報盡還入地獄。四人出現經云:「或有人生卑賤家,及餘貧賤家,無有飲食。雖復得食,臭穢難嘗。生為如此家,彼身口意行惡故也。」光目母在生,惟好殺生,故雖蒙福力得脫地獄,猶生賤人短命之報。十地論云:「殺得三果:一異熟果,謂三惡道。二等流果,謂生人,中多病短命。三增上果,謂感外物,皆少光澤,不久住故。」世人壽命可分三等:六十歲以下,叫做下壽。八十歲以下,叫做中壽。壹百貳拾歲以下,叫做上壽。今光目母投生婢子之家,又復年止十三,即將捨命,故言短命。壽光盡後,更墮惡道,欲免輪迴之苦,故請問了脫之法。

光目聞說,知母無疑,哽咽悲啼,而白婢子:既是我母,合知本罪,作何行業?墮於惡道。

光目聞言雖知是母無疑,但為求確實,故徵詰生前所造的業行。因為知道彼婢生子是母無疑,故而悲啼到聲氣結塞。然而既是彼母,則合知道彼母在生的時候,作些什麼行業?以致墮於惡道。所謂行業,即是說所作的善惡業,能夠遷行三世,隨業而受生,故此叫做行業。

婢子答言:以殺害毀罵二業受報。若非蒙福,救拔吾難,以是業故,未合解脫。

此是光目母答述以殺害眾生,及毀罵有情,以此二業,招致惡報。貪口腹而殺生,為財利而害命,就叫做殺害。賢愚經云:「蘇曼女生有十子,年遂長大,勇健非凡,然喜畋獵,傷害物命。其母矜愍,教使莫爾。諸子白母:射獵之事,最為快樂,母今相違,將為見憎?母復告言:吾愛汝等,是以相制,若當憎汝,終無此言。所以者何?夫殺生之罪,當入地獄,受諸苦惱。數千萬歲,常為鹿頭羊頭兔頭諸禽獸頭。阿傍獄卒,之所獵射,無央數歲。雖思解脫,其何由乎」?!人無過失而加禍於人,就叫做毀,亦即是抵毀;無論人是與不是,就惡意的出口傷人而謾罵一通,就叫做罵。成實云:「若人惡口,稱種罵詈,隨語受報。」荀子亦云:「與人言善,煖於布帛,傷人之言,深於矛戟。」殺害生命是屬於身業,惡口謾罵是屬於口業,三業雖則不兼而犯二業,故遭墮惡報。所以楞嚴云:「六根各造,及彼所作,兼境兼根,是人則入八無間獄。身口意三,作殺盜婬,是人則入十八地獄。三業不兼,中間或為一殺一盜,是人則入三十六地獄。」光目之母身口之業深重,設非藉光目女供養羅漢,及稱名塑像供養功德福力的救拔,則應隨身口二業的罪而受報,未有解脫之期。故云若非蒙福救拔吾難,以是業故,未合解脫。

光目問言:地獄罪報,其事云何?婢子答言:罪苦之事,不忍稱說。百千歲中,卒白難竟!

光目既聞地獄之名,故而請問地獄苦狀。婢子答言,非口能宣,即欲說之,亦不能形容於萬一。縱然經過百千萬億劫的時間,盡說地獄苦事,亦不能盡說完畢。

光目聞已,啼淚號泣,而白空界:願我之母,永脫地獄。畢十三歲,更無重罪,及歷惡道。

光目聞說地獄苦事,涕泣向空,陳母苦報為母發願。有聲無淚叫做號,有淚無聲叫做泣。光目女聞母墮於惡趣,受極苦毒,初則放聲大哭,令到內心痛裂,哭久聲銷,血淚外湧,故曰啼淚號泣。光目女孝心誠篤故以含悲心情,向空稟報而發願言:願我的故母,永脫地獄之苦,完畢這十三歲短壽,銷除其十八重長獄,更無重罪,以及永不歷諸惡道,受無量的苦報。

十方諸佛,慈哀愍我,聽我為母,所發廣大誓願。若得我母,永離三塗,及斯下賤,乃至女人之身,永劫不受者。

恭對十方諸佛尊前,發廣大誓願,唯願十方諸佛慈悲哀愍,令彼母永離三途及下賤身,乃至永劫以還,亦不受女人的軀形。造業受報,理所當然,初墮地獄,受極苦刑。次生餓鬼之中,常感饑火交燄。再則托胎畜生之類,恆受鞭撻的痛楚。等到報盡投生人間,又在貧窮下賤之家,衣食不繼。故心地觀經云:「或有眾生以貪多財,而為恐怖。自己財寶,恆求積聚,而不受用,何況施貧乏眾生。於己財寶深生貪著;於他財寶,欲令損減。以是因緣,命終之後,墮大地獄,受無量苦;如是苦報,名為第一正感之果。從地獄出,受畜生身,身常勞苦,水草不足,經多時中,酬損他財。如是眾苦,名為第二正感之果。受是罪已,生餓鬼中,因饑渴苦,無量千劫,不聞漿水飲食之名。其咽如針,其腹如山,縱得飲食,隨變為火。如是苦身,名為第三正感之果。畢是罪已,來生人間,貧窮下賤,為他所使,於諸財寶,所求難得,於一切時,而不自在。如是餘報,名相似果。」

願我自今日後,對清淨蓮華目如來像前。卻後百千萬億劫中,應有世界,所有地獄,及三惡道,諸罪苦眾生,誓願救拔,令離地獄惡趣,畜生、餓鬼等。如是罪報等人,盡成佛竟,我然後方成正覺。

這是敘述對清淨蓮華目如來像前,發廣誓願。自今日後,即是地藏菩薩修菩薩道時,最初所發的初心。為凡為聖對於初始所發的心,是極其重要的。是以萬里前途,無初步而不登,千層巨廈,離地基而不固,三祇所修福慧,百劫所積功勳,始終不離於初始的發心。故舊婆沙論云:「若離初心,則不成無上道,一切功德,皆在初心。」

地藏菩薩最初發大誓願,是在於清淨蓮華目如來聖像之前,而在本經四番發大弘誓,此文雖在最後,過在四番發願之中卻是最先,故曰自今日後,對清淨蓮華目如來像前。地藏菩薩所發誓言,謂自今而後,百千萬億劫中所有世界的地獄,餓鬼,畜生等受苦眾生,都發願拔濟度脫這些三惡道的罪苦眾生。務須要將這些罪報眾生脫離苦難,安置涅槃安樂的境地,菩薩然後方成正覺,倘若有一眾生未超生死,菩薩不捨此眾生而成佛道,故說如是罪報等人,盡成佛竟,我然後方成正覺。正所謂「眾生度盡,方證菩提,地獄未空,誓不成佛。」地藏菩薩發這樣大的深宏誓願,縱然累劫稱揚也不能盡。

發誓願已,具聞清淨蓮華目如來,而告之曰:光目!汝大慈愍,善能為母發如是大願。

這是孝感佛天而得之證明也。發是願已,即是上面所敘述的誓願,剛發願畢,即聞清淨蓮華目如來圓滿的慈音慰喻。光目女發大誓願,不但為母,並為法界罪苦眾生,故曰汝大慈愍。光目女為欲慈母罪業消除,並及法界一切眾生,普願法界一切眾生的罪業,亦同時消除而證不退之地,故得蒙佛讚言:善能為母發如是大願。

吾觀汝母,十三歲畢,捨此報已,生為梵志,壽年百歲。過是報後,當生無憂國土,壽命不可計劫。後成佛果,廣度人天,數如恒河沙。」

告母生處。由於光目女念佛塑像發心供養,並發廣大誓願功德之力,故能令母得離苦趣,又復捨下賤報身而生淨行之種,易短命而為長壽,最後圓成佛道,廣度眾生。梵志(Brahmacarir),譯為淨行,係婆羅門四時期之一。因為這種人,志求梵天之法,故云梵志。瑜伽論記云:「梵者西國音,此寂靜,謂涅槃也。志是此方語,志求於梵,故云梵志。」增一阿含云:「沙門名息心,諸惡永已盡,梵志名清淨,除去諸亂想。」捨賤報已,後生為梵志,壽年百歲,即是長壽仙人。生無憂國土,即是光目女母成就佛道的地方。名號無憂,即是遠離憂患的極樂國土。因為光目女母前為人時,造諸惡業,生在地獄之中,是以燒煎刀山劍樹為憂,次生為婢子,是以下賤卑鄙為憂;壽十三歲,是以短命為憂;畢十三歲再捨世壽,是以墮惡道為憂;後生梵志之家,雖得長壽,又以邪行自大為憂;今後諸憂並消,故得生於無憂國土。在無憂國土人民的壽命,無量無數的非數目字可能統計,故云壽命不可計劫。光目女母,昔為人時,因造惡業而墮地獄受諸苦惱,是以知道地獄之苦況,因此憐愍一切人天而度脫之。一切發菩提心的大菩薩,是以度化一切眾生為目的,乃至圓成佛道,亦不捨於一眾生。光目女母發菩提心亦復如是,故於成佛之後,廣度人天,數如恆沙。所以一切法高王經說:「初發菩提心之菩薩摩訶薩,即發心日,已是一切聲聞緣覺眾生福田,一切眾生,皆於菩薩中生,菩薩所化。」

佛告定自在王:「爾時羅漢福度光目者,即無盡意菩薩是。光目母者,即解脫菩薩是。光目女者,即地藏菩薩是。

這是結告定自在王所詢今之地藏菩薩,即往昔的光目孝女等。無盡意,梵語阿差末底(Aksayamati),世界無邊無際的廣闊,在這世界裡的眾生又復無量無數之多,菩薩以慈悲為懷,度生是務,在這世界之中,倘有一個眾生,未曾度盡,而菩薩願行之意,亦無有盡,因此叫做無盡意。故若愚贊云:「世界無邊塵擾擾,眾生無數業茫茫,愛河無底浪液液,是故我名無盡意。」大集經云:「舍利弗(Sariputra)問無盡意:誰字仁者,為無盡意?無盡意言:唯舍利弗!一切諸法因緣果報,名無盡意。所以者何?一切諸法不可盡故。舍利弗言:唯善男子!願仁當說無盡法門。無盡意言:唯舍利佛!初發無上菩提心時,已不可盡。所以者何?發菩提心,不離煩惱故,發心相續,不怖餘乘故,發心堅固,不參外論故。……發心無盡,無量功德悉成就故;發心平等,利眾生故;發心普覆,無差異故;發心任重,諸佛所受故;發心不絕,三寶不斷故。唯舍利弗,菩薩如是,為一切智,發菩提心,豈可盡耶?……佛戒無盡,因戒發心,故不可盡;佛定無盡,因定發心,故不可盡;佛慧無盡……,如來戒定智慧解脫知見,其性無盡,因是五眾發菩提心,豈可盡耶?如來十力四無所畏,十八不共法無盡,因如是等故發菩提心,是故無盡。一切如來悉皆無盡,因是發心,故不可盡。三寶不斷故無有盡,眾生性無盡故無盡,……迴向無上無盡故無盡,……知一切法無盡故無盡。唯舍利弗!是名菩薩發菩提心,不可盡也。……舍利弗!是名菩薩摩訶薩八十無盡,是八十無盡悉能含受一切佛法。」華嚴經云:「此十願的十盡句而得成就。何等為十?所謂眾生界盡,世界盡,虛空界盡,法界盡,涅槃界盡,佛出現界盡,如來智界盡,心所緣界盡,佛智所入境界盡,世間轉法轉智轉界盡。若眾生界盡,我願乃盡;若世界乃至轉法轉智轉界盡,我願乃盡。而眾生界不可盡,乃至世間轉法轉智轉界不可盡,故我此大願善根,無有窮盡。」無盡意菩薩往昔是羅漢,今是菩薩,即是迴小向大。

解脫梵語木底(Multi),或名木叉(Moksa),即是說解除一切惑業的繫縛,脫離三界生死的苦果,縱任無礙,來去自在,妄心不能惑,塵累不能拘,所以稱為解脫。光目之母往昔由於造諸惡業,墮地獄中,備經辛苦。蒙孝女的福力,得脫苦痛之境,次生奴婢之家,又復短命。又承女的願力,卻是賤陋種族並離將來苦報,後為梵志,又復生邪命之流。如是展轉了脫生死,成就佛道,再來三界度化眾生,任運自在,無罣無礙,是故名為解脫菩薩。光目女因羅漢之指示廣修供養,知母生處,光目母因孝女福願而得超升,今佛為欲闡揚孝道,故於將入涅槃之先,上升忉利,廣為宣說,地藏往昔因地行孝之道。光目因母遭墮,而發度盡地獄眾生的深宏誓願,因此專司地獄度脫苦難之事,故得名為地藏王菩薩。

過去久遠劫中,如是慈愍,發恒河沙願,廣度眾生。

這段文照字句看,似乎是總結上文。但依文義來解釋,係引起下文的。也可以說結上起下。因為上面敘述地藏菩薩在過去無量億劫中,發了廣度眾生的恆河沙願,故此未來世中的眾生,對於地藏菩薩深生敬重的心,或歸命,或稱念聖號,縱然是在極短的時間裡,乃至一彈指頃,亦可以得到無量恆沙的功德利益。地藏菩薩從初始發心之後,如是經過四番的發弘誓願,又復承受諸佛的矚咐,所親近的諸佛既多,所經過的時間也長,故說過去久遠劫中,如是慈愍,發恆沙願,廣度眾生,即是上面所敘述的為利益眾生的四番發願,以及所度脫的廣大有情。大經云:「若有人問:誰是一切諸善根本?當言慈是。慈若不具佛十力,四無所畏,三十二相者,是聲聞慈。若具足者,是如來慈。即大法聚,即大涅槃。慈力弘深,具一切福德莊嚴。」現在地贓菩薩,為一切眾生故,發弘智願,歷劫以來,度眾無量,十力四無所畏,無不具足。以大涅槃心,修於聖行,普應群機,妙用無方,因此故言慈愍。

未來世中,若有男子女人,不行善者,行惡者,乃至不信因果者,邪婬妄語者,兩舌惡口者,毀謗大乘者;如是諸業眾生,必墮惡趣。若遇善知識,勸令一彈指間,歸依地藏菩薩。是諸眾生,即得解脫三惡道報。

這是說未來世中,若有惡人,素行惡行,遇善知識教化,於一彈指間歸依地藏菩薩,即得解脫惡道的報應。

不行善者行惡者,即是對於合理清昇的好事,應作而不作,對於違理下墜的壞事,不應為而偏為。眾生對善惡二道,所以反常者,只因信之不切。故經云:「善業應修,惡行應離。善福追人,如影逐形,不可得離。罪福之事,亦皆如是,而作狐疑,自墮惡道。罪福分明,諦信不迷,所在長安。佛語至誠,終不欺人。」

不信,即是心念不澄淨,於三寶的實德不樂欲。如唯識論云:「不信,於實德能不忍樂欲,心穢為性,能障淨心,惰依為業。」因果者,因是種子,具能生義。果是現行,具所生義,有是因則必有是果,有是果亦必有是因,這是善惡報應,遷流三世的因果律。不信因果,即是對善感安樂,惡招苦報的道理,不肯信受。如弊宿婆羅門常懷異見,謂無他世,亦無更生,無善惡報。常為人言:沙門異見,云殺生,乃至邪見者,身壞命終,皆入地獄;說不殺生乃至不邪見者,身壞命終,皆生天上。初未曾見死者還來,說所墮處,故我不信有後世,及善惡報。這是因為不知業報差別及因果定律的道理,所以妄宣撥無因果之言說。「乃至」二字,係概括之辭,因為惡事太多,難以一一列舉,因此以乃至二字而統括之。

婬為萬惡之首,眾罪之魁,屬於身業,過分邪正。於己妻室,屬於正婬,於己妻室以外,而於他人有曖昧行為,屬於邪婬。三界輪迴婬為本,六道往還愛為機,正尚應戒,而況於邪?是故邪婬罪業偏重,所以佛制戒條,特將婬戒置於戒首。分別善惡報應經云:「邪欲報有十種,何等為十?1、欲心熾盛。2、妻不貞良。3、不善增長。4、善法消滅。5、男女縱逸。6、資財密散。7、心多疑慮。8、遠離善友。9、親族不信。10、命終三途。」妄語屬口業,虛妄不實的說話,就叫做妄語。科註云:「準正法念,妄語惱人,失實功德,常如黑暗,有命同死,語刀自割其舌,勝於炎火毒,命終墮獄,口出膿血等。」又云:「妄語報有十種:1、口氣恆臭。2、正直遠離。3、誨曲日增。4、非人相近:5、忠言不信。6、智慧渺少。7、稱揚不實。8、誠語不發。9、愛論是非。10、身謝惡趣。」正法念處經亦云:「如是惡人,以是妄語惡業因緣,身壞命終,墮於惡處,謂大叫喚地獄中。」

兩舌屬於口業,即是說一個人只有一口,卻似乎有兩箇舌頭,因為這種人,在張三的面前會讚美張三而詆毀李四,或者說李四常罵張三。但在李四的跟前,又會詆毀張三而讚美李四,或者說張三時常罵李四。兩邊搬弄,□構是非,以是非作人情,這就叫做兩舌。科註引經云:「太喜多言語,增貪令他畏,口過自誇誕,兩舌第一處。」

惡口,亦是屬於口業,即是用粗惡的言語罵人,亦即是出口傷人,就叫做惡口。法句經云:「惡言罵詈,憍陵蔑人,興起是行,疾怨滋生。遜言順辭,尊敬於人,棄結忍惡,疾怨自滅。夫士之生,斧在口中,所以斬身,由其惡言。」科註云:「經云:雖為沙門,不攝身口,粗言惡說,多所中傷,眾所不愛,智者不惜。身死神去,輪轉三途。自死至生,苦惱無量。諸佛聖賢,所不愛惜。假令身雖無過,不慎口業,亦墮惡道。大論說:「一鬼,頭似豬頭,臭蟲從口出,身有金色光明。是鬼宿世作比丘,惡口罵詈客比丘。身持淨戒,故有光明。口有惡言,故臭蟲從口出。」故增一云:「寧以利劍截割其舌,不以惡言粗語,墮三惡道。」

毀謗大乘者,毀即毀壞或詆毀,謗即誹謗,即是對於佛說的大乘經典,盡力的詆毀誹謗,謂不是佛所說的。認定大乘教法非佛所說,即是無間罪人,故於命終之後,必墮惡趣。大智度論云:「答曰:破般若有二種,一者佛口所說,弟子誦習書作經卷,愚人謗言非是佛說,是魔若魔民所作,亦是斷滅邪見人之手筆。莊嚴口力者說,或言難是佛說,其中處處餘人增益,或有人著心分別取相,說般若波羅蜜,口說空法而心著有。初破者墮大地嶽。不得聖人說般若意故。」

如是下,是總結不行善而造惡的人,即是這些撥無因果廣行十惡以及毀謗大乘法寶的罪業眾生,必定會墮落惡趣的。如若遇到一位善知識,教令這些罪業之輩,能夠在一彈指間,歸投依靠地藏菩薩,這些人都可以得到解脫三惡道的苦報。一彈指是極短暫的時間,通常經中所說百一生滅為一剎那,六十剎為一彈指。僧祇律則謂二十念為一瞬,廿瞬為一彈指。在極短暫的時間內,能發至誠心,而歸依地藏菩薩,即可以解脫千生萬劫的痛苦,由此更顯得歸依力量的偉大了。

若能志心歸敬,及瞻禮讚歎,香華衣服,種種珍寶,或復飲食。如是奉事者。未來百千萬億劫中,常在諸天受勝妙樂。若天福盡,下生人間,猶百千劫,常為帝王,能憶宿命因果本末。

這段敘述志心奉事,其福尤勝。共分三節:初從若能志心下,明修供養。次從未來百千下,示供養所得的利益。三從若天福盡下,顯供養利益之殊勝,天報享盡,下生人間,猶有餘福。若能志心歸敬,即是說若果能夠發堅決的心歸依敬重,這是屬於意業。瞻即瞻仰,禮即禮拜,是屬於身業。讚即歌功頌德,歎即目為希有,是屬於口業。身口意三業端誠,故能感應道交。香華等物是十供養中之五。梵語健達(Gandha),翻譯為香,即指沉水牛頭旃檀等薰物,有芬馥的氣息者。這些奇妙的香,令人聞之,而起愉悅的感覺。用之供養,即得如來無礙之智。華不但有香氣,而且有美觀作用,以之而作供養,即得如來殊妙之相好。梵語震越(Civara),譯為衣服,是庇寒而遮醜者。種種珍寶,即真珠瑪瑙等種種珍奇寶貴之物。飲食,是欲界有情賴以維持生命者。以飲食而作供養,有應不應之物。如蘇悉地經云:「略說獻食,應用團根、長根、諸果、酥餅、油餅、諸羹臛等,或種種粥,及諸飲食。」……瞿醯經云:「所有臭穢、辛苦、澀味、古殘宿,不祥之食,不應供養。」或有不辦種種羹者,過用小荳羹,而供養亦得。凡所領上,皆應點酪。凡乳粥上,皆應著蜜。其小荳羹上,應著牛酥。若有薑者,亦應著之。其果子中,石榴為上。於諸根中,毘多羅根為上。」如是奉事一句,總結供養之文,即是用上面所講的物,來供養佛便得。

未來百千下,示修供養所得福報。如百緣經載:含香請佛返舍供養,婢使旃檀塗佛雙足,感得辟支之形。採華供佛報生天上。對地藏菩薩一心恭敬,五體投地,獻種種華香寶物飲食。或禮敬讚歎,將來無量百千萬劫當中,常生天上,受勝妙樂。縱然天福享盡,下生人間,仍然百千劫中,常為帝王。。」而且能憶念累生累劫,所作所為種種事業,明明了了,如在目前。這是由於地藏菩薩的願力殊勝所致。帝王,即是一國之主。能憶宿命即是得到宿命智。因果本末者,因者種子,果即現行果實,本即開始的根本,末即最後的技末。即是說,由於證得宿命智,所以能夠知道吾人開始的因是怎樣的,末後的果是怎樣的。如阿摩畫經云:「佛言:彼以心定,清淨無穢,柔軟調伏,便能憶識宿命,無數若干種事。能憶一生,至無數生,劫數成敗,死此生彼,名姓種族,飲食好惡,壽命長短,所受苦樂,形色相貌,皆悉憶識。」

定自在王!如是地藏菩薩,有如此不可思議大威神力,廣利眾生,汝等諸菩薩,當記是經,廣宣流布。」

這是囑令流布。因為地藏菩薩有這樣大的不可思議威神勢力,而利益眾生。這部經是記述地藏菩薩廣利眾生的事跡,是以應當廣行流布,以利未來眾生。

定自在王白佛言:「世尊!願不有慮。我等千萬億菩薩摩訶薩,必能承佛威神,廣演是經,於閻浮提,利益眾生。」

這是當機承受佛的囑咐。定自在王菩薩聞佛宣說地藏菩薩往昔勝因,并按受矚咐,流通至教。利益群生,當下即承受,並慰喻世尊言:請佛莫以後世眾生為慮,我等在會百千萬億諸大菩薩,承佛威神勢力,一定能夠將這甚深法寶,流通後世,利益閻浮眾生。然佛的無上法乘,應該流週沙界,利益不限局於閻浮提。但因閻浮提的眾生,性識無定,惡業偏多,信心輕微,惑障深重,所以佛菩薩化導眾生,多著重於南洲,是以有「於閻浮提利益眾生」之句。

定自在王菩薩,白世尊已,合掌恭敬,作禮而退。

這是當機禮敬而退。上來定自在王菩薩,聞佛慇懃讚歎地藏王菩薩,因此請問世尊:地藏菩薩累劫以來,各發何願?現在聞佛重重解說地藏菩薩歷劫所發願行,宣說既畢,獲益良多,是以合掌恭敬,作禮而退。

爾時四方天王,俱從座起,合掌恭敬白佛言:「世尊!地藏菩薩於久遠劫來,發如是大願,云何至今猶度未絕?更發廣大誓言。唯願世尊,為我等說。」

這是由於天王聞佛所說地藏菩薩,發大願以來,歷經久遠,而所化度的眾生,仍然未盡。現在又更發廣大誓願,因此起疑。或者是菩薩願有未足,或者是眾生實在難度,故此請問世尊。四方天王,即是擁護四洲的四王天的天王。因為這四大天王,係居住須彌山中腰四方,擁護四洲地面的人民,所以稱為四方天王。這四方天王,在須彌腰四方四萬二千由旬高的地方,建立宮殿。這四天王所住的地方,有七寶城池,七寶宮殿,七重攔楯,七重羅網,七重行樹,七重寶鈴,無數眾鳥,出和雅音。東方黃金埵持國天王,南方琉璃埵增長天王,西方白銀埵廣目天王,北方水精埵多聞天王。四大天王各有九十一子,皆名因陀羅,有大神力,勇健非常。而四天王,以多聞天王為尊,倘若多聞天王念及三方天王,以及三方天王的臣佐,這些天人,當即嚴駕到達北方多聞天王的跟前,一面站立,聽候指示。所以東南西三方天王,皆歸北方天王統領。對佛生殷重心,故四王請法之前,合掌恭敬。由於渴望佛的慈音宣示,故願佛為說。

佛告四天王:「善哉!善哉!吾今為汝,及未來現在天人眾等,廣利益故,說地藏菩薩於娑婆世界,閻浮提內,生死道中,慈哀救拔,度脫一切罪苦眾生,方便之事。」

這是佛慈讚善而許宣說。梵語娑度(Sadhu),譯善哉,是稱讚的辭句。勝鬘寶窟云:「善是好別之稱,哉是助語之辭。」善哉善哉二句,換句話說即是好極好極!智論云:「歡喜讚言,善哉善哉,再言之者,喜之至也。」由惑業力的招感,生生不已,死死無盡,所以叫做生死。所言生死,有二種差別:第一分段生死,這是由於有漏善不善的業力為根本,煩惱障為助緣,所感的三界六道果報,這種果報,因為有分分段段的差異,所以叫做分段生死。這是具見思惑的一切凡夫,所應受的果報。第二不思議變易生死,是諸無漏善的業力為根本,依所知障為助緣,所感生的界外淨土果報。這是斷見思惑之阿羅漢以上聖者的生死。這些聖者,因業用神力不測,而無形色勝劣,壽期短長,但迷想漸滅,證悟漸增。在神妙莫測之中,念念遷移,由分段之身,漸得殊妙之形,所以叫做不思議變易生死。

佛告四天王說:四天王!如汝等所詢問的事,好極好極,我現在為利益汝等,以及未來世一切人天等眾的緣故,廣說地藏菩薩在這娑婆世界,尤其閻浮提內,六道往返生死道中,慈悲哀愍救度拔濟解脫一切罪苦眾生,善巧方便的事跡。占察善惡業報經云:「佛告堅淨信:汝莫生高下想,此善男子發心已來,過無量無邊不可思議阿僧祇劫,久已能度薩婆若海,功德滿足。但依本願自在力故,權巧現化影應十方,雖復遍遊一切剎土,常起功業,而於五濁惡世,化益偏厚,亦依本願力所熏習故,及因眾生應受化業故也。彼從十一劫來,莊嚴此世界成熟眾生,是故在斯會中,身相端嚴,威德殊勝,唯除如來,無能過者。又於此世界,所有化業,唯除遍吉觀世音等,諸大菩薩,皆不能及。以是菩薩誓願力,速滿眾生一切所求,能滅眾生一切重罪,除諸障礙,現得安隱。又是菩薩名為善安慰說者。所謂巧演深法,能善開導初學發意,求大乘者,令不怯弱。以是等因緣,於此世界眾生,渴仰受法得度,是故我今,令彼說之。」

四天王言:「唯然,世尊!願樂欲聞。」

當機願聞。如天旱望雲雨,大渴思甘露,正是求之不得,故說唯然世尊,願樂欲聞。

佛告四天王:「地藏菩薩,久遠劫來,迄至於今,度脫眾生,猶未畢願,慈愍此世罪苦眾生。復觀未來無量劫中,因蔓不斷,以是之故,又發重願。

這裡敘說地藏菩薩再發重願的所以然。地藏菩薩從久遠劫來,直至於今,發弘誓願,度脫眾生。現在願猶未畢,而又再發重願者,是由於看到未來無量劫中的眾生,所造的罪業,好似蔓草的莖一樣,蔓廷纏繞不斷,故而又發重願。科註云:「慈愍此世等,阿難分別經云:『佛恩非不大,罪由眾生故,世濁多惡人,還自墮顛倒。自作眾罪本,命盡往無擇。刀劍解身形,洋銅沃其口,遭逢眾厄難,毒痛不可言。若生還為人,下賤貧窮中。』故大士慈愍而度脫也。復觀未來等,如經云:『傷生杌命,其罪莫大,怨對相報,無有斷絕。現世不安,數逢災凶。死入地嶽,出離人形。當墮畜生,為人屠割,以肉供人,未有竟時。世世為怨,還相報償。神同形異,罪深如是,既由業緣,展轉相因,譬如葛藟,纍於樛木,縈牽不斷。』」

如是菩薩,於娑婆世界,閻浮提中,百千萬億方便,而為教化。

此下列舉地藏菩薩,化導眾生的善巧方便法子。菩薩化導眾生,理應遍及大千,今但遍向於南閻浮提者,由於南洲惡業遍重,苦報特多,眾生易於受化,是以菩薩的悲願弘慈,獨流於贍部。菩薩在這個娑婆世界裡面,尤其在南閻提當中,三業並運,六度齊施,而用百千萬億種種方便善巧的法子,化導一切眾生。或者說這段文裡,指出只係現身說法,在三業當中,但舉身口二業,未云意業。須知菩薩所以能方便現身說法者,則必須先運意業,身之所趨,意為先驅。口欲言說,亦必須經意先加忖度。眾生的種類,固然是林林總總,而在群生當中,單就人類而言,根性亦是千差萬別,是以菩薩化導眾生,必須現百千萬億種身,運百千萬億種方便,而為說百千萬億種不同的言語,逗機說法。故大智度論云:「法身菩薩化無量身,為眾生說法。而菩薩心,無所分別。如阿修羅琴,常自出聲,隨意而作,無人彈者。此亦無散心,亦無攝心,是福德報生故,隨人意出聲。法身菩薩亦如是。無所分別,亦無散心,亦無說法相,是無量福德禪定智慧因緣故。是法身菩薩,種種法音,隨應而出。慳貪心,多聞說布施之聲,破戒、瞋恚、懈怠亂心愚癡之人,各各聞說持戒、忍辱、禪定智慧之聲。聞是法已,各各思惟,漸以三乘,而得解解。」十輪讚亦云:「現作種種身,為眾生說法,具足施功德,悲愍諸眾生。」科註云:「夫能說法者,有軟語苦語之異。所施教者,有真諦俗諦之殊。以由機雜行差,致使法別化殊也。問:此苦業報,既非善事,寧不直爾,說善令習,何須稱情說苦業耶?答:善惡因果,法須相對。若不說其貪等是過,何由顯施等是善。若不宣三途是苦,無由顯人天等樂。是故須說凡夫罪行,令人識知,厭離歸善。若鈍根者,聞是苦業,生厭離時,即求世樂。因此轉心,修諸福業。若利根者,聞此苦業,生厭離時,即求解脫。因此轉心,能修道觀。便於惑中,得起出因。故經說言:一切煩惱,皆是佛種。故知苦業,厭離之本,起善之緣,是故須說。若不說此惡業罪行,眾生不識,常行不斷。雖稱情說諸過惡,然心外無別業苦。以愚未解,須定說罪。故依俗諦,說苦切語,而教化之。」

四天王!地藏菩薩,若遇殺生者,說宿殃短命報。若遇竊盜者,說貧窮苦楚報。若遇邪婬者,說雀鴿鴛鴦報。

這是十惡中的身三惡。將一切人畜等有情生命害死,故名殺生。智論云:「若實是眾生,知是眾生,發心欲殺而奪其命,生身業,有作色,是名殺生罪。」楞嚴亦云:「阿難當知,若用錢物,或役其力,償足自停。如於中間殺彼身命,或食其肉,如是乃至經微塵劫,相食相誅,猶如轉輪,互為高下,無有休息。」是知殺生報重,故特先舉。因為凡是有生命神識的生類,通通都是貪生而怕死的,而且一切蠢動含靈,個個都具有如來智慧德相。殺彼生命,不但彼含恨而還報,況且等於殺諸未來之佛。是以殺生業報,常在三途,受無量苦。縱得為人,亦諸根不具,壽命短促。故鬼問目蓮言:「一鬼問言:我一生已來,多有兒女,皆端正可喜,而皆早死,念之斷絕,痛不可言。何罪所致?目蓮答言:汝為人時,見兒殺生,助喜噉肉,殺生故短命,喜故痛毒,今受花報,果入地獄。」分別善惡報應經亦云:「殺生十者,一冤家轉多,二見者不喜,三有情驚怖,四恆受苦惱,五常思殺業,六夢見受苦,七臨終悔恨,八壽命短促,九心識愚昧,十死墮地獄。」梵網云:「若佛子!若自殺,教人殺,方便殺,讚歎殺,見作隨喜,乃至咒殺,殺因、殺緣、殺法、殺業,乃至一切有命者,不得故殺。是菩薩應起常住慈悲心,孝順心,方便救護一切眾生,而反自恣心快意殺生者,是菩薩波羅夷罪。」

竊盜即不與取,凡物屬他人所有,他人不與而自取成為己有,即得偷盜罪。智論云:「不與取者,知他物生盜心,取物去,離本處,物屬我,是名盜。」竊盜之罪,死墮三途,受無量苦。業報受盡,縱得為人,貧窮下賤,苦毒萬般,不可言狀。分別善惡報應經云:「偷盜報有十種:何等為十?一結宿冤,二恆疑慮,三惡友隨逐,四善友遠離,五破佛淨戒,六王法滴罰,七恣縱放逸,八恆時憂惱,九不自在,十死入地獄。」梵網經云:「若佛子,自盜,教人盜,方便盜,咒盜,盜因、盜緣、盜法、盜業、乃至鬼神有主劫賊物,一財一物,一針一草,不得故盜,而菩薩應生佛性孝順心,慈悲心,常助一切人生福生樂,而反更盜者,是菩薩波羅夷羅罪。」邪婬解釋見前。雀即孔雀,梵語摩由羅(Mayura)。鴿即白鴿,梵語播羅縛多(Paravata),或稱迦布德迦(Kapotaka)。鴛鴦,梵語斫迦羅婆(Cakravaka)。在生物界裡,禽類的婬心較獸類重,而禽類方面,又以孔雀白鴿鴛鴦為甚,所以特別舉出這三種生物以作代表。即是說邪婬者,將來就感生孔雀等類梵網經云:「若佛子,自婬、教人婬,乃至一切女人,不得故婬。婬因、婬緣、婬法、婬業,乃至畜生,諸天鬼神女,不得行婬。而菩應生孝順心、救度一切眾生,淨法與人,而反更起一切人婬,不擇畜生,乃至母女姊妺,六親行婬,無慈悲心者,是菩薩波羅夷罪。」

若遇惡口者,說眷屬鬥諍報。若遇毀謗者,說無舌瘡口報。

這是口四的惡報。這裡以毀謗攝妄言綺語兩舌。因為生毀謗時,或具這三種的緣故。若惡口的人,於來生中,必眷屬互相諍訟,叨叨無盡。故佛報恩經云:「人生世間,禍縱口出,當護於口,甚於猛火。猛火熾然,燒世間財。惡口熾然,燒七聖財。一切眾生,禍縱口出,毀身之斧,滅身之禍。」對於大乘法及大乘聖者,而加意破壞詆毀,就叫做毀謗。大乘大方廣總持經云:「爾時達磨以其惡心,謗持法者,身壞命終,墮於地獄,經七十劫,且受眾苦。滿七十劫已,墮畜生,中過六十劫,劫後值遇香室光佛,於彼法中,發菩提心,於九萬世猶生畜生中。過九萬世已,得生人中。於六萬世,貧窮下賤恆無舌。」又云:「若彼愚人於佛大乘,乃至誹謗一四句偈,當知是業定墮地獄。何以故?毀謗佛法及法師故,以是因緣常處惡道,永不見佛,以曾誹謗佛法僧故,亦於初發菩提心者,能作障礙令退正道,當知是人,以大罪業,而自莊嚴。於無量劫,身墮地獄,受大苦報。以惡眼視發菩提心人,故得無眼報。以惡口謗發菩提心人,故得無舌報。」因為往昔為人,以太多口舌來詆毀人,所以感生到無舌,或口內生瘡的報應。梵網經云:「若佛子,自謗三寶,教人謗三寶,謗因、謗緣、謗法、謗業。而菩薩見外道及以惡人,一言謗佛音聲,如三百矛刺心,況口自謗!不生信心,孝順心,而反更助惡人邪見人謗者,是菩薩波羅夷罪。」辯意長者子所問經云:「佛告辯意:復有五事行,死入地獄,億劫乃出。何謂為五?一者不信有佛法,而行誹謗,輕毀聖道。二者破壞佛寺尊廟,三者四輩轉相謗毀,不信殃罪,無敬順意。四者反逆,無有上下,君臣父子,不相順從。五者當來有欲為道者,已得為道,便不受師教,而自貢高,輕慢誹師。是五事,死入地獄,展轉地獄,無有出期。」薩遮尼乾子經亦云:「昔佛在世時、爵闍延城有嚴熾王,問薩遮尼乾子言:「若有惡人,不信三寶,焚燒塔寺,經書形像,惡言毀呰,言造作者,無有福德,其供養者,虛損現在,無益未來。或嫌塔寺,及諸形像,妨是處所,破壞除滅,送置餘處。或破沙門房舍窟宅。或取佛物法物僧物,園林田宅,象馬車乘,奴婢六畜,衣服飲食,一切珍寶。或捉沙門,策役驅使,責其發調,罷令還俗。或時輕心種種戲弄。或時毀呰罵詈誹謗。或以杖木自手鞭打。或以種種傷害其身。如是惡人攝在何等眾生分中?答言:大王!攝在惡逆眾生分中……決定燒滅一切善根,趣大地獄,受無間苦,永無出期。」

若遇瞋恚者,說醜陋癃殘報。若遇慳吝者,說所求違願報。若遇飲食無度者,說飢渴咽病報。

這是意三的果報。慳吝即貪心,瞋恚即瞋心,飲食無度即愚癡。一個人平常的面孔,是自然而安庠的,倘若是發起怒來。則面孔就會變成凶惡難看。如是因如是果,所以瞋恚為因,就會感得醜陋癃殘的果報。故分別善惡所起經云:「佛言:人於世間,常喜瞋恚不和調。見賢者亦恚,見愚者亦恚之,不別善惡,但欲瞋恚而已。從是得五惡;何等為五?一者為自燒身,二者亦自亂意。三者臥起不安隱,或憂恚自殺。四者入泰山地獄中,毒痛考治數千萬歲。五者從泰山地獄中出,生為人面目常惡,色萎黑黃熟,今見有惡色人,皆從故世宿命喜瞋恚所致。」梵網經云:「若佛子,自瞋、教人瞋,瞋因、瞋緣、瞋法、瞋業。而菩薩應生一切眾生善根無諍之事。常生慈悲心,孝順心,而反更於一切眾生中,乃至非眾生中,以惡口罵辱,加以手打,及以刀杖,意猶不息。前人求悔善言懺謝,猶瞋不解者,是菩薩波羅夷罪。」

慳吝即是不肯施捨。不但自己的物不肯給人,而且又是貪得無厭。人家所乞求於你,就是由於貧窮,倘若對於有求於你,而被拒之千里之外,以不能滿人願的心為因,所以將來感受到所求違願的果報。分別善惡所起經云:「佛言:人於世間,得財產慳貪不肯布施。不愛視諸家貧窮者,不給與之。不供事沙門明經道士。不與乞兒病人。飲食不敢自飽,衣被不敢自完。從是得五惡:何等五?一者自欺身,亦為人所不敬。二者人皆呼守財奴。三者恆荷慚愧。四者墮餓鬼,勤苦不可言。或千歲百歲,不能得水飲,遙望見江湖,若溪谷水,走往欲飲之,水便化作銷銅,若膿血不可飲。如是勤苦,不可縷說。五者從餓鬼中出來,生為人當貧窮凍餓從人乞忺,脊骨相支柱,乞忺不能得,人當唾罵之。今見貧窮乞人,皆從故世宿命,慳貪不肯布施所致也。」梵網經云:「若佛子,自慳、教人慳,慳因、慳緣,慳法、慳業,而菩薩見一切貧窮人來乞者,隨前人所須,一切給與。而菩薩惡心瞋心,乃至不施一錢一針一草。有求法者,不為說一句一偈,一微塵許法,而反更罵辱者,是菩薩波羅夷罪。」華嚴經云:「普賢菩薩告言:佛子於十方處,一切清淨圓滿佛剎,諸眾生類,其中示現無量佛事。諸菩薩等,積集種種福德善根,應供養佛,供養法,供養僧。孝養父母,常不斷絕。一切貧窮困苦孤獨乞忺,菩薩應慈悲哀攝受。乃至自身血肉,隨應施與,勿生慳吝。」

飲食固然是生物界不可或闕的,但食必有一定的限量,即所謂不過量食。飲食無度,即是愚癡,故此不知飽足。由於飲食過量而致死亡,現生漲死,故感來世饑渴之報。五苦章句經謂食無節度,飲酒貪味,是汝重擔,不捨重擔,後入地獄。從地獄出,生餓鬼中,不聞醬醋之名,常患饑渴之苦,縱得飲食,亦以咽似針鋒之細,難以下咽。

若遇畋獵恣情者,說驚狂喪命報。若遇悖逆父母者,說天地災殺報。若遇燒山林木者,說狂迷取死報。若遇前後父母惡毒者,說返生鞭撻現受報。若遇網捕生雛者,說骨肉分離報。

這裡是明雜報。畋獵,即是打獵。傷生害命而資口腹,其罪甚重。對於生物任情殺害,則業報尤甚,所以畋獵恣情者,身壞命終,必墮地獄,受諸苦毒。地獄報畢,生餓鬼中,饑火交然。餓鬼報盡,生傍生內,酬還宿債。業報賞畢,得生為人,貧窮下賤,短命多病。因為往昔畋獵恣情殺害一切生物,必令一切生物,惶恐驚怖,而喪失生命;以此為因,故感得驚狂喪命的果報。

父母生我育我,恩德如天,報之猶恐不及,而況對之悖逆!是以悖逆雙親的人,不會有善終的。或遇虎狼而喪生,或遭雷霹而失命。命終之後,墮落三途,受諸苦惱。故須摩提長者經云:「佛告大眾,若人違逆,不順父母,不行正法,不敬沙門梵志,及諸耆宿,如是之人,亦名為死。」起世經亦云:「若於父母起惡心,或佛菩薩聲聞眾,此等皆墮黑繩獄,其處受苦極熾盛。」

深山密林之中,必多大小身的眾生居住,若放火燒山林木,則傷害生物必多。而且放火燒山林木的時候,火燄沖天,煙幕迷漫,而在山林中的小生命,見到這種情況,必驚狂萬分。於中又莫辨東西,亂衝求出,一不小心,衝落火坑而喪失生命。以此為因,故得狂迷取死的果報。死後墮落三途,隨業賞報,報盡為人,亦復貧窮下賤。梵網經云:「若佛子,以惡心故,放大火燒山林曠野。四月乃至九月放火,若燒他人家屋宅城邑僧坊田木,及鬼神官物。一切有主物不得故燒,若故燒者,犯輕垢罪。」

前後父母,即是繼父母。有些繼父母對於前後人的兒女,以為非己所出,任意的種種楚毒。但無理取鬧的將前後人的兒女來洩憤,或者有意虐待;以此為因,將來感得鞭撻現受的果報。

雛是小鳥兒。網捕生雛,即是用網羅來捕捉初生的小鳥兒。小鳥兒是依母鳥而得生存的,人們無端端的將小鳥兒捉了去,令牠生時母子分離;以此為因,故將來感受骨肉分離的果報。

若遇毀謗三寶者,說盲聾瘖啞報。若遇輕法慢教者,說永處惡道報。若遇破用常住者,說億劫輪迴地獄報。若遇污梵誣僧者,說永在畜生報。

這裡是明破壞三寶的果報。佛法僧三,具足無量真淨功德,善能饒益一切眾生。佛如醫生,法譬良藥,僧若瞻病的人,所以稱之為寶。眾生對之諦信的實,能息無邊生死苦輪,永離一切廣大怖畏。故燄口集要云:「夫三寶者,千生罕遇,萬劫難逢。歸依者,福增無量。禮念者,罪滅河沙。譬如靈丹之妙藥,療百病以蠲除。若以懇切至誠心,故無求而不應。所謂道:冥冥大夜中,三寶為燈燭。滔滔苦海內,三寶為舟航。燄燄火宅中,三寶為雨澤。」對於無上真淨功德福田,應讚不讚,反而詆毀誹謗,直墮無疑。地藏十輪經云:「毀謗三寶,起斷滅見,如是癡人,不久便當支體廢殘,於多日夜結舌不言,受諸苦毒,痛切難忍。命終定生無間地獄,於諸惡趣,輪轉往來,受諸苦惱,難可救濟。多百千劫,難復人身,雖過無量無數劫已,還得人身,而生五濁惡世,無佛世界。生盲生聾,瘖啞無舌。種種重病,常所嬰纏。」由於多言,毀謗三寶,故得盲聾瘖啞等報。生盲則永不能見三寶之相。生聾則永不能聽聞三寶之名。瘖啞則求不能出讚揚三寶之聲。像這樣的人,似乎在漫漫長夜一樣,雖生猶死。故梵網經云:「若佛子;而菩薩見外道及以惡人,一言諦佛音聲,如三百矛刺心,況口自謗。」又云:「寧自入地獄,而不一聞惡人,以惡言謗破佛戒之聲,而況自破。」

輕法慢教,即是對佛說的教法,而起輕慢的心。這種人,由於對佛的法教懅傲輕慢,則捨正法而妄為,是以不得解脫,而永久處在三惡道中,受諸苦惱。堅意經云:「佛告阿難:我今禪定,憐傷世人,不知佛道,真正弘深,而以淺偽輕薄之言,欲設嫉心謗毀道根,妄作窮難,難吾弟子。汝當正心,知此罪人,或是邪妖惡師,或是不知世俗姦人。若諸菩薩,比丘僧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明經高潔,開解愚冥,為說生死罪福所鍾,設其即解知服道真,此為罪滅福生之人。若其指掌為說橋樑,心懷憒憒,意不欲聞。雖欲強聽,心多睡眠。或壞道法,輕毀沙門;及優婆塞。惡口妄語,當明此人,為罪所牽。」

破用常住,即是盜用四方僧物。十方施主為求福田,而布施諸物供養眾僧,餘人不得盜用。倘故盜用,必墮惡趣,百劫千生,輸迴賞報。報畢為人,亦復貧窮下賤。故地藏十輪經云:「侵損所施三寶財物,是不與取大罪,惡業根本之罪。」「一切給與四方僧物,皆悉不聽受用。」「犯根本罪者,身壞命終,墮諸惡趣。」

污梵誣僧,即是污穢清淨修梵行的人,捏造事實,以陷害善良的僧眾。做這些無中生有的事,以誣衊污辱人家的清譽,這種人自以為聰明,事實上是十分愚蠢卑鄙的行為。是以命終之後,墮落拔舌地獄。五百鐵釘釘其舌,然後以五百鐵犁,在其舌上而耕之。地獄罪畢,轉生餓鬼之中,飲銅吞鐵,受諸苦惱。餓鬼罪畢,生在畜生,常受鞭撻,水草不繼,萬劫千生,賞其宿債。畜生賞畢,得生為人,貧窮下賤,常生惡瘡,痛毒無量。梵網經云:「若佛子!口自讚毀他,亦教人自讚毀他。毀他因、毀他緣、毀他法、毀他業。而菩薩應代一切眾生,受加毀辱。惡事向自己,好事向他人。若自揚己德,隱他人好事,令他人受毀者,是菩薩波羅夷罪。」無中生有,捏造是非。經說是無根波羅夷罪。得是罪者,應墮三惡道,受諸苦惱。

若遇湯火斬斫傷生者,說輪迴遞償報。若遇破戒犯齋者,說禽獸飢餓報。若遇非理毀用者,說所求闕絕報。若遇吾我貢高者,說卑使下賤報。若遇兩舌鬥亂者,說無舌百舌報。若遇邪見者,說邊地受生報。

這段文也是明雜業果報。湯即滾水,用滾水來澆眾生,而拔其毛,以火來炙眾生之體,而令其焦。或者斬其頭,或者斫其手足,是故這湯火斬斫四者,都是傷生害命的刑具。由於以殺害生命為因,故此冤冤相報,無窮無盡。所以說得到輪迴遞償的果報。如楞嚴經云:「以人食羊,羊死為人,人死為羊,如是乃至十生之類,死死生生,互來相噉,惡業俱生,窮未來際。……汝負我命,我還汝債。以是因緣,絕百千劫,常在生死。」又云:「若用錢物,或役其力,償足自停。如於中間,殺彼身命,或食其肉。如是乃至經微塵劫,相食相誅,猶如轉輪,互為高下,無有休息。」

破戒犯齋,即破戒破齋。破戒,即是破壞佛所制的禁戒。四分律說破戒有五過:一自害,二為智者所訶,三惡名流布,四臨終生悔,五死墮惡趣。中阿含經則謂:犯戒得五衰:一求財不遂,二設得即耗,三眾不愛敬,四惡名流布,五死入地獄。大品經云:「佛告諸比丘,我若不持戒者,當墮三惡道中,尚不得下賤人身,況能成就眾生,淨佛國土。」梵網經:「若佛子,信心出家,受佛正戒,故起心毀犯聖戒者,不得受一切檀越供養,亦不得國王地上行,不得飲國王水。五千大鬼,常遮其前,鬼言大賊。若入房舍城邑宅中,鬼復常掃其腳跡。一切世人皆罵言:佛法中賊。一切眾生,眼不欲見。犯戒之人,畜生無異,木頭無異。」大智度論云:「破戒之人,人所不敬。其家如塚,人所不到。破戒之人,失諸功德,譬如枯樹,人不愛樂。破戒之人,如霜蓮華,人不喜見。破戒之人,惡心可畏,譬如羅剎。……破戒之人,常懷怖懼,如重病人,常畏死至。破戒之人,死後墮惡道中。在地獄中,饑餐鐵丸,渴飲銅汁,五臟焦爛,痛苦萬端。」故大莊嚴經論亦云:「若毀犯禁戒,現世惡名聞,為人所輕賤,命終墮惡道。」受持佛的淨戒,應遵佛制,食應依時,佛制八關齋法,一日一夜不得食。若中途破佛戒法而為食事,就叫做破齋。如舍利弗問經云:「舍利弗白佛言:有諸檀越,造僧伽藍,厚置資給,供來世僧,有似出家僧,非時就典食僧,索食,而食與者食者,得何等罪?其本檀越得何等福?佛言:非時食者,是破戒人,是犯盜人。非時與者,亦破戒人,亦犯盜人。盜檀越物,是不與取。非施主意,施主無福。以失物故,猶有發心,置立之善。舍利弗言:時受時食,食不盡者,非時復食,或有時受,至非時食,復得福否?佛言:時食淨者,是即福田,是即出家,是即僧伽,是即天人良友,是即天人導師。其不淨者,猶為破戒,是大劫盜。是即餓鬼,為罪窟宅。非時索者,以時非時非時輒與,是典食者,即名退道。是名惡魔,是名三惡道,是名破器,是癩病人,壞善果故,偷乞自活。是故諸婆羅門,不非時食。外道梵志,亦不邪命食,況我弟子,知法行法,而當爾耶?凡如是者,非我弟子,是盜我法利,著無法人,盜名盜食非法之人。盜與盜受,一團一撮,片鹽片酢,皆死墮燋腸地獄,吞熱鐵丸。從地獄出,生豬狗中,食諸不淨。又生惡鳥,人怪其聲。後生餓鬼,還伽藍中,處都圊內噉食糞穢。百千萬歲,更生人中。貧窮下賤,人所棄惡,不可言說。」由於破戒犯齋,所以墮落三途,受諸苦惱,故說以破戒犯齋為因;就會感得禽獸饑餓等果報。

非理毀用,即是不講理是使氣而毀壞一切用具,所以也會感得所求闕絕的果報。

吾我貢高,即是自我自大而卑視一切。五苦章句經云:「自大種性,貢高憍慢,特智懱愚輕邈他人,是汝重擔。不捨重擔,後入地獄。」地獄罪畢,轉生餓鬼、傍生之中,常受饑虛,鞭撻之苦。倘得為人,必生貧窮下賤,卑鄙之家。

兩舌鬥亂,即是兩邊搬動,□構是非。以曲為直,以直為曲。在甲方讚甲而毀乙,或者說在乙前講甲的壞話。在乙方就讚乙而謗甲,或者說在甲前講乙的壞話。法苑珠林正報頌云:「兩舌鬥亂人,地獄被分裂;獄卒擘其口,焰刀割其舌。苦痛既如此,加之以饑渴。惡業不自由,還飲身中血。」習報頌云:「讒毀害人深,固受三塗苦。設使得人身,餘報仍依怙。眷屬多弊惡,違逆恣瞋怒。但令惡不亡,地獄無今古。」此生既以兩舌鬥亂人的是非,命終必墮三惡道,他世為人,自感無舌多舌的果報。

邪見之人,因為不信三寶,撥無因果,所以命終報生地獄餓鬼畜生之中。倘或為人,感生邊地,貧窮下賤之家,永遠不聞三寶之名。故大品經云:「若人不信,謗大乘般若經,直墮阿鼻地獄。無量百千萬億歲中,受極苦痛。從一地獄至一地獄。若此劫盡,生於他方,大地獄中,他方劫盡,復生此方,大地獄中。如是展轉,遍十方界。地獄罪畢,生畜生中,亦遍十方界。畜生罪畢,來生人中,無佛法處。貧窮下賤,諸根不具。常癡狂騃,無別所知。雖非愚畜,縱是聰人,妄生異執者,亦名邪見。」

如是等閻浮提眾生,身口意業,惡習結果,百千報應,今麤略說。如是等閻浮提眾生業感差別,地藏菩薩,百千方便,而教化之。

這是結示業感差別。如是等閻浮提眾生,是總標能造惡業的人。亦即是指上面所說,造種種惡業的眾生。身口意業,是能造的業因,亦即是能生將來種種果報的種子。惡習結果,即是說以身口意為業因,而造種種的惡習,因此結成將來苦報的惡果。因為身口意三,造種種的惡因。因能感果,所作既廣,所感也必多,故說百千報應。一個罪業眾生所作的罪業,河沙難以盡其數。上面所舉,亦止是犖犖大端而已。故云今粗略說。閻浮眾生,剛強難化。業感、品性、與根機、又是千差萬別,個個不同。地藏菩薩應機化導,亦必須要百千方便的善巧法子。科註云:「惡習結果者,準彌勒問經,有三種:一果報果生地獄等。二習氣果出生人中。依殺生,有短命果。乃至依邪見,故癡心增上。三增果,依彼十種不善業道,一切外物,無有氣勢等。百千報應者,準優婆塞戒經。眾生造業,有四種報:一現報,今身作業,今身即受。二生報。今身造業,次後身受。三後報,今生造業,更二三生已去方受。四無報。猶無記等業。無報復有四種:一時定報不定,此於三時,決定不改,由業有可轉,故報不定。二報定時不定,由業力定,報不可改。然時有可轉,故時不定。三時報俱定,業定故,時亦定。四時報俱不定,由業不決定,故時報俱不定。」

是諸眾生,先受如是等報,後墮地獄。動經劫數,無有出期。是故汝等,護人護國,無令是諸眾業,迷惑眾生。」

這是囑累四王,擁護國人,無令迷惑,造諸惡業。世間一切造罪眾生,大都是先受上說,華報完畢之後,墮地獄中,動不動就經無央數劫,求出無期。優婆塞戒經云:「若人不解如是業緣,無量世中流轉生死。何以故?不解如是業因緣者,雖生非想非非想處,壽八萬劫,福盡還墮三惡道故。」舊雜譬喻經亦云:「昔有六人為伴,俱墮地獄中,同在一釜中,皆欲說本罪,一人言沙,二人言那,三人言特,四人言涉,五人言姑,六人言陀羅。佛見之笑,目犍連問佛:何以故笑?佛言:有六人為伴,俱墮地獄中共在一釜中,各欲說本罪,湯沸湧濯,不能得再語,各一語便迴下。一人言沙者,世間六十億萬歲,在泥犁中為一日,何時當竟。第二人言那者,無有期,亦不知何時當得脫。第三人言特者,咄咄當用治生為,如是不能自制意,奪五家分供養三尊,愚貪無足,今悔何益。四人言涉者,言治生亦不至誠,我財產屬他人,成為得苦痛。第五人言姑者,誰當保我,從地獄出,便不復犯道禁,得生天上樂者。第六人言陀羅者,是事上頭本不為心計,譬如御車失道入邪道,折車軸悔無所及也。」「是故」二字,是承先接後的辭句。是故汝等下,正勸四天王,應以護國護人的本旨,而救護保衛一切眾生,莫令這些眾生被諸眾業之所迷惑。科註云:「護人等,準光明疏,觀心釋護世四天王,云東集、南苦、西道、北滅。四諦理、是四天。觀四諦智,為四王。護四諦境,名護國護心數,是護眾生。世者,他也,為他說心數,名護他眾生。若不照四諦理,見思二惑,侵害心王,毀損境界。心王亡國境敗,心數人民迸散,境智俱為鬼神所惱。能觀苦集,控御見思,則國安民寧。能為他說四諦,是護他國土,遮彼見思,使彼安樂,是為觀心護世四天王也。若如是,何能令眾生於是業不迷惑耶?央掘云:『護真實法,名為護世』,是也。」

四天王聞已,涕淚悲歎,合掌而退。

這是四天王聞言已,悲感作禮而退。四天王由聞上面所敘業感差別的相狀,感覺得眾生受無央之苦報,均係自作自受。但仍靡不覺知,加倍妄為,因此招感未來苦報,無窮無盡。是以聞言涕淚悲歎。聞說上來苦切之語,衷心領謝,故合掌恭敬而退。

地藏菩薩本願經講義(地獄名號品第五)

地藏菩薩本願經講義

(地獄名號品第五)

唐于闐國三藏沙門實叉難陀譯

知定法師著述

地藏菩薩本願經講義卷中

地獄名號品第五

上品敘述眾生業感,標題雖是單指閻浮,實則十方法界莫不皆然。在十法界(四聖六凡)來說所指眾生業感,總則遍十法界,別則只是六道。就是六道方面,三善則有苦樂相間,三惡則純苦無樂。而在三惡道中,餓鬼畜生的苦事比較輕微,地獄的苦楚最為劇烈,尤以八寒八動為甚。本經光目婢子答言:「罪苦之事,不忍稱說,百千歲中,卒白難竟。」普賢菩薩在聞說眾生業感品之後,跟著就問地獄的名稱。因為上文只說眾生業感,種種差別,因是先受華報,後墮地獄,動經劫數,無有出期,而未指出地獄的名稱,故此普賢菩薩請求地藏菩薩詳說,俾未來眾生,知所畏懼。地獄梵名泥犁耶(Niraya),或名那落迦,捺落迦(Naraka)等,譯為不樂,不自在,可厭苦具、苦器、無有等。立世阿毘曇云:「梵名泥犁耶,以無戲樂故,又無喜樂故,又無行出故,又無福德故,又因不除離惡業故,故於中生。……此道於欲界中最為下劣,名曰非道,因是事故,故說地獄名泥犁耶。」舊婆沙論云:「地獄名不自在,謂彼罪人,為獄卒阿傍之所拘制,不得自在故。」新婆沙論云:「問:何故彼趣,名捺落迦?答:彼諸有情無悅、無愛、無味、無利、無喜樂,故名捺落迦。或有說者,由彼先時,造作增長,增上暴惡,身口意業惡行,住彼生彼,令彼相續,故名捺落迦。有說彼趣以顛墜,故名捺落迦。」地獄趣在何處建立?若依本經,則謂在三海之內。如準婆沙,則說在南閻浮提之下。事實地獄有多種,或在地下,或處地上,或居空間。今取最卑最下之義,故言地獄。名者名目,號者稱號。因為眾生造種種之雜業,故受報地獄之中的等次差別,亦各各不同,所以名號亦各別。由於名目繁多,稱號不一,故須詳明,俾令眾生知所警惕。這品因在本經之第五段,故說地獄名號品第五。

爾時普賢菩薩摩訶薩,白地藏菩薩言:「仁者!願為天龍四眾,及未來現在一切眾生,說娑婆世界,及閻浮提,罪苦眾生,所受報處,地獄名號,及惡報等事,使未來世末法眾生,知是果報。」

這是普賢菩薩請問地獄名號,及罪苦眾生,受惡報的地方。普賢梵名邲輸跋陀羅(Visvabhadra)或名三曼多跋陀羅(Samantabhadra)悲華經謂:轉輪聖王無諍念之第八王子名叫阿彌具,於寶藏佛所,發種種廣大誓願,以是因緣,故佛為改字名曰普賢。由於普賢菩薩證得體性週遍之理,願行彌滿法界,化度眾生,莫不周極,所以名之曰普。位鄰極聖,隨緣淨佛國土,成就眾生。故名曰賢。主一切諸佛之理德、定德、行德,與文殊之智德、證德、慧德相對,故能於菩提心,所起願行,及身口意,悉皆平等,遍一切處,純一妙善,備具眾德,所以叫做普賢。

普賢位鄰極聖,地藏亦亞聖之流,二大士既是德位相當,智行并齊。地藏既知地獄名目,難道普賢就不知道嗎?但以地藏專司冥界度化罪苦眾生,若得地藏當眾說明,較為易令會眾,及未來末法眾生信受奉行。所以普賢特向地藏請問。仁者,對善良的人之尊稱,即是說有仁德的人,對於一切眾生,具惻隱之心,而普遍生出慈愛覆育的念頭。

天龍,即指八部眾。四眾,即佛弟子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這些天龍八部與四眾弟子,以及現在未來一切眾生,均是未得道果之輩。不知娑婆世界,尤其是閻浮提內,一切造罪應受苦的眾生,所生受報的地方,地獄的名號。以及作何等惡事,應受何等惡報?故此請求地藏菩薩,詳為說明。俾令未來末法眾生,知是等痛苦的果報,而發向上求離脫的心。科註云:「罪苦眾生,乃能受報者。所受報處,通則指六道,別則唯在地獄。惡報等事,受報時所歷之境,略言有九種:若聞法兩舌亂他,墮耽耳狗中。聞法不餐采,墮長耳驢中。慳貪獨食,墮餓鬼中。出生為人貧賤。惡食飼人,墮豬豚蜣蜋中。劫奪人物,墮羊中,為人剝皮噉肉。喜盜人物,墮牛馬中,出生為人下使。喜作妄語傳人惡,墮地獄中。烊銅灌口,拔舌耕犁。喜飲酒醉,墮沸屎泥犁,出為猩猩。為人頑愚,為上鞭下,無所告訴,墮地獄中,出為水牛,貫鼻負重償殃。若廣明之,則有無量。」

地藏答言:「仁者!我今承佛威神,及大士之力,略說地獄名號,及罪報惡報之事。

這是地藏謙恭訪說。佛為聖主,神通叵測,威德難量,弟子秉承意旨,弘宣正教,故須仰承威神加庇,庶使法化無疆。普賢係佛真子,智德高勝,願行彌深故須仰仗彼力,而圓成斯舉。大士(Mahasattva),係菩薩的通稱。菩薩運心廣大,能作自他兼利的大事,所以稱為大士。所謂略說地獄名號等。是謙遜的辭句。地藏菩薩,雖具廣大的智慧,能夠盡說地獄苦事而無遺,恒不言廣說,而謙遜曰略說。這是菩薩直得敬仰的地方。

仁者!閻浮提東方有山,號曰鐵圍,其山黑邃,無日月光。

這是總明地獄所在處。在這個閻浮提之下,有山叫做鐵圍。在鐵圍與鐵圍兩山之間,有地獄在。黑闇無比,日月光明照不能及。這裡所說閻浮提「東」方,疑是「下」方之誤。如新婆沙論云:「問曰:地獄在何處?答曰:多分在此贍部洲下。……從此洲下四萬踰繕那,至無間地獄底。」黑邃,是黑暗而深遠的樣子。即是說地獄裡面,又黑黯又深遠,日月光明所照不及。長阿含云:「佛告比丘,四天下有八千天下圍繞,其外復大海水。周圍圍繞八千天下。復有大金剛山,遶大海水。金剛山外,復有第二大金剛山。二山中間,窈窈冥冥。日月神天,有大威力,不能以光照及於彼。」起世經云:「諸比丘,此鐵圍外,復有一重大鐵圍山。亦縱廣六百八十萬由旬。兩山之間,極大黑暗,無有光明。日月有如是大威神大力大德,不能照彼,令見光明。諸比丘!於兩山間,有八大地獄。」立世阿毘曇論亦云:「世尊說:有大地獄,名曰黑闇,各各世界,外邊悉有,皆無覆蓋,此中眾生,自舉其手,眼不能見。雖復日月,具大威神。所有光明,不照彼色。諸佛出世,大光遍照。因此光明,互得相見。」

有大地獄,號極無間。又有地獄,名大阿鼻。

這是地獄中的兩大主獄。這兩地獄或說是一,或說是二。無論是二是一,都是治眾生罪,令受極苦楚的地方。言是一的,因為阿鼻是無間的意思。如觀佛三昧海經云:「佛告阿難:云何名阿鼻地獄?阿言無,鼻言遮;阿言無,鼻言救。阿言無間,鼻言無動。阿言極熱,鼻言極惱。阿言大火,鼻言猛熱。猛火入心,名阿鼻獄。」法苑珠林引經云:「何名阿鼻地獄?此云無間地獄。何名無間?獄卒捉彼罪人,剝取其皮,從足至頂。即以其皮,纏罪人身,著火車上,輪輾熱地。周回往反,身體碎爛,皮肉墮落,萬毒並至,故使不死。乃至其中罪人,舉目所見,但見惡色。耳聞惡聲,鼻聞臭氣,身觸苦痛,意念惡法。彈指之頃,無不苦時,故名無間地獄。」言分為二者,言極無間,即是說墮生在這層地獄的眾生,所取罪苦,相續不斷,沒有絲毫的間歇,所以叫做極無間獄。言大阿鼻,即是說這層地獄裡的眾生,受極大的苦惱,業盡方畢。於其中間,無遮無救。故目連雖得大神通力,亦不能救拔墮在地獄受苦的慈母。所以叫做大阿鼻獄。如楞嚴經云:「九情一想,下洞火輪。身入風火,二交過地。輕生有間,重生無間,二種地獄。純情即沉入阿鼻獄。」又云:「若諸眾生,惡業同造,入阿鼻獄,受無量苦,經無量劫。六根各造,及彼所作,兼境兼根,是人則入八無間獄。」因緣僧護經云:「爾時世尊,復告僧護:有九種人,常處阿鼻大地獄中。何等為九?一者食眾僧物,二者佛物,三者殺父,四者殺母,五者殺阿羅漢,六者破和合僧,七者破比丘淨戒,八者犯淨行尼,九者一闡提。是九種人,恒在地獄。」

復有地獄,名曰四角。復有地獄,名曰飛刀。復有地獄,名曰火箭。復有地獄,名曰夾山。復有地獄,名曰通槍。復有地獄,名曰鐵車。復有地獄,名曰鐵床。復有地獄,名曰鐵牛。復有地獄,名曰鐵衣。復有地獄,名曰千刃。復有地獄,名曰鐵驢。復有地獄,名曰烊銅。復有地獄,名曰抱柱。復有地獄,名曰流火。復有地獄,名曰耕舌。復有地獄,名曰剉首。復有地獄,名曰燒腳。復有地獄,名曰啗眼。復有地獄,名曰鐵丸。復有地獄,名曰諍論。復有地獄,名曰鐵鈇。復有地獄,名曰多嗔。」

這二十二個地獄名稱,係阿鼻大地獄的眷屬獄。亦即是屬於阿鼻地獄所管轄的小地獄。如起世經云:「佛告諸比丘:阿毘至大地獄中,亦有十六諸小地獄,而為眷屬,以自圍遶,各廣五百由旬。」正法念處經云:「阿鼻地獄,凡有幾處?彼見聞知,如餘地獄,具十六處。此阿鼻獄,亦復如是,具十六處……乃是阿鼻根本地獄眷屬之處。彼十不善,惡業道行,並五逆業,皆共和集大地獄行,入阿鼻獄。」觀佛三昧海經亦謂:阿鼻地獄,縱廣正等,八千由旬。有七重鐵城,七重鐵網,七重刀林,乃至八萬四千,諸惡劍林等地獄,以為眷屬。這二十二種地獄,都是以刑具而得名,現在向下逐條解釋。

第一四角地獄,周圍以熱鐵為壁,縱廣正等五百由旬。上火徹下,下火燒上。或空中雨,火雨熱鐵,令諸有情身分,從頂至足,成為灰末。業力所感,故四方奔逐,亦復如是受極苦刑,所以叫做四角地獄。或者說這層地獄的眾生,受熱鐵燒燃,令身份分分離散。或肉炭燒成八方,或骨碎煆成四角,故此叫做四角地獄。

第二飛刀地獄,即是刀輪地獄。由於罪人罪業招感,故生此地獄中。空中飛刀,如車輪形,自動旋轉,從空雨下,斬斫罪人,而成肉醬。由業力故,猶故不死。觀佛三昧海經云:「佛告阿難:云何名十八刀輪地獄?刀輪地獄者,四面刀山,於眾山間,積刀如磚。虛空中有八百萬億極大刀輪,隨次而下,猶如雨渧。自有眾生,樂苦惱他,殺害眾生,命終之時,患逆氣病。……氣絕命終,生刀輪上。猶如醉象,墮刀山間。是時四山,一時俱合,四種刀山,割切其身。不自勝持,悶絕而死。獄卒羅剎,驅械罪人,令登刀山。未至山頂,刀傷足下,乃至於心。畏獄卒故,匍匐而上。既至山頂,獄卒手執,一切刀樹,撲殺罪人。未死之間,鐵狗囓心,楚毒百端。鐵蟲唼食,肉皆都盡。尋復唱活,腳著鐵輪,從空而下,一日一夜,六十億生,六十億死。如是眾多,凡十八種。此人罪故,遂更增劇。如四天王壽八千萬歲。」正法念處經亦云:「又彼比丘!觀活地獄,第二別處,名刀輪處。彼業果報,眾生何業,生於彼處?彼見聞知,若心貪物,如是因緣,而殺眾生。欲得命因,以刀殺生。彼人如是,以此因緣,而不懺悔。復教他殺,業業普遍。罪業成就,彼人以是惡業因緣,身壞命終,墮彼地獄,生刀輪處。彼處火燃,周圍鐵壁,高十由旬。彼地獄處,大火常燃,如雲相似。彼地獄處,常有鐵火,速著其身。彼熱鐵火,割彼人身,碎如芥子,散燒劈裂,一切雨鐵。譬如此間閻浮提中,夏日水雨。彼處十方,遍雨熱鐵,多與苦惱。彼地獄人,雖被劈裂,而常不死。以是惡業之果報故。如是割身,尋割尋生。彼刀輪處,有刀葉林。其刃極利,復有兩刃。刃頭下向,遙望彼林,青而有汁,與水相似。彼諸罪人,饑渴惱急,同業苦者,唱言走赴。既入彼林。以業因故,周遍雨刀,劈其身體。……如是無量百千年歲,常被劈裂。」

第三火箭地獄,即是鐵機地獄。如觀佛三昧海經云:「佛告阿難:云何名五百億鐵機地獄?鐵機地獄者,有一鐵床,縱廣正等四百由旬,上安諸捻,捻間皆有萬億鐵弩,鐵弩鏃頭,百億鋒刃。世間自有愚痴眾生,為貪欲故,不孝父母,不敬師長,不順善教,殺害眾生,食諸姦人。此人罪報,命欲終時,身體振動。身諸六竅,汁自流出。……氣絕命終,生鐵機上,萬億鐵捻關從下動鐵捻抵昂,無量鐵弩同時皆張,一一鐵箭射罪人心。一日一夜,六百億生六百億死。」正法念處經亦云:「彼地獄處,鐵地火燃。普皆水色,十千由旬。周遍炎起,有鐵蒺藜。彼地獄人,怒杖急打。晝夜常走,火炎刀枷,挽弓弩箭,隨後走逐。鐵錐尋刺,恒常急走。閻魔羅人,手執鐵刀鐵枷鐵箭,皆悉炎燃,斫打射第四夾山地獄,即是兩邊鐵火燄山,合夾罪人,令成肉泥。或者即是堆壓地獄。如長阿含經云:「佛告比丘:堆壓地獄,有十六小地獄。周匝圍繞,各各縱廣,五百由旬。何故名為堆壓地獄?其地獄中,有大石山,兩兩相對,罪人入中,山自然合,堆壓其身,骨肉糜碎。有大鐵象,舉身火然,哮呼而來。蹴蹋罪人,宛轉其上。身體糜碎,膿血流出。苦毒辛酸,號咷悲叫餘罪未畢,故使不死,故名堆壓。」或名眾合地獄,如正法念處經云:「所謂二山,山甚堅硬。鐵炎火燃,兩相作勢。一時俱來,拶地獄人。拶已磨之,其身散盡,無物可見。如是磨已,而復還生。復以二山,如前拶磨。如是如是,生已復拶,生已復磨。如是無量百千年歲,惡業未盡。」三法度論亦云:「眾合地獄者,罪眾生畏地獄卒,無量百千走入山間,入已,前後自然生火遮彼,為火前後遮已,兩山自合如磨,由此故血流如河,骨肉爛盡。彼於此間喜磨眾生為首。復次火燒大鐵臼,以杵擣百年。彼以罪緣,故命不盡。」

第五通槍地獄,槍即刀矛等武器,可以傷身害命者。由於在世為人的時候,喜歡製造槍矛等殺生利器,而危害一切眾生。或在為人時,恣意殺生,以及樂好戰爭者,死後墮在通槍地獄,受種種極苦的刑罰。科註引立世阿毘曇云:「罪人已度糞屎地獄,見劍葉地獄,心起愛,著如菴羅林。是劍林路,有諸刀劍矛戟等,鋒利無比,遍布其地。罪人行此林路,備受鑽刺等苦。」

第六鐵車地獄,即熱鐵火車獄。罪人至此,或者為熱鐵而傷身,或者為鐵火車之所輾而喪命。鐵車地獄,或者即三法度論所謂的行地獄。如論云:「行地獄者,行列罪眾生。如屠肆者,截手足耳鼻及頭。本為屠兒,故受如是苦。復次熱鐵地獄,駕鐵火車,獄卒乘之張眼叫喚,叱叱便走。彼於此間,乘象馬馳驅,使疲勞故墮彼中。」

第七鐵床地獄,即是以熱鐵而製成的床,罪人臥中,遍體焦炭。觀三昧海經謂:世有愚癡眾生,貪惑滋多,染愛不淨。犯邪婬行,作不淨業。氣絕命終坐鐵床上。鐵床之上有刀輪,刀輪之間有鐵嘴鳥。罪人入中,刀輪上下斬剉其身。鐵鳥於中,啄罪人目。故餓鬼報應經云:「若為人時,如行邪婬,犯人婦女,命終墮生,鐵床地獄。」

第八鐵牛地獄,是以熱鐵鑄成的牛,罪人生彼,熱鐵纏身,眼見熱鐵牛,橫行治諸罪人之事;耳聞熱鐵牛怒哮,及罪人受苦悲慘之聲。這是由於在世為人時,橫蠻無理,惱亂有情,故死墮鐵牛地獄,受諸苦事。

第九鐵衣地獄,是以熱鐵為衣,致令身體焦爛,痛苦無量。科註引立世阿毘曇云:「有時獄卒,罵詈怖畏受罪之人。惡人起,起莫動,時無量罪人,大驚竦倚,猶如幡林。是時無數千萬赤鐵衣,從空而下,罪人叫喚:衣來衣來。是衣至己,各各纏裹,皮肉筋骨,悉燋爛已,鐵衣自去。由昔人中,鞭打捶撻,有命眾生。或復出家破戒,受用國土衣服,以此業報,於中受生。」或者說鐵衣地獄,即是黑繩地獄。如三法度論云:「黑繩地獄者,挓罪人著地,以黑繩絣,段段斫截。彼於此間,以刀斫眾生故生彼。復次以熱赤銅鐵鍱,纏身骨破,髓血流出。彼於此間,以鞭杖加眾生,及出家不精進,受著信施衣故。」

第十千刃地獄,即是以百千劍刃。割治罪人,令到其身破碎,痛楚無量。如觀佛三昧海經云:」自有眾生,不順師教,興惡逆心,不知恩養。盜師害師,污師淨食,坐師床座,捉師缽盂,藏棄不淨,作五種惡。云何為五?所謂罵師、謗師、打師、殺師、以諸毒樂持與師飲。若沙門婆羅門,作諸非法,害師謗師,此罪惡人,無有慚愧。剝像破塔,劫法寶物。殺伯叔父母兄弟姊妺。如是罪人,命終即便坐於大劍床上,百億劍刃。刃皆出火,燒刺其身。空中寶蓋,化為火輪,從上而下,直劈其頂。其身碎裂,為數千段。」

第十一鐵驢地獄,其中獸類,熱鐵所成。罪人觸之,身心焦然,五內俱裂。這是由於觸報之所招感。如喜觸細軟,或因著皮毛而傷生害命者,則墮鐵獸之獄。如楞嚴云:「觸報招引惡果,此觸業交,則臨終時,先見大山,四面來合,無復出路。亡者神識,見大鐵城。火蛇火狗,虎狼獅子。牛頭獄卒,馬頭羅剎。手執鎗槊,驅入城門,向無間獄。」

第十二洋銅地獄,以燒鎔的銅汁灌罪人飲,令到罪人五內焦裂,這就叫做洋銅地嶽;又叫做飲銅地獄。觀佛三昧海經云:「云何名十八飲銅地獄?飲銅地獄者,千二百種雜色銅車,一銅車上六千銅丸。自有眾生,慳貪嫉妒,邪見惡說,不施父母妻子眷屬,及與一切,心生慳嫉。見他得利,如箭入心。如是罪人,命終之後,生銅車上。不久即往生銅山間,銅車轢頸,獄卒羅剎,以鉗挓口,飲以烊銅。飲烊銅已,迷悶躄地,唱言饑饑,尋時獄卒,擘口令開,以銅鐵丸,置其口中。吞十八丸,節節火然。……此人罪報,億千萬歲,不識水穀。」正法念處經云:「又彼比丘,觀察綺語,樂行多作,惡業果報,彼見聞知。此地獄人,自業果報,受極苦惱。第一苦逼,得脫如是,閻摩羅人,處處馳走。復更為餘閻摩羅人,執捉問言:所何所患,彼即答言:患饑極渴。閻魔羅使,聞彼語已,燄然鐵鉗,以擘其口。燄然鐵缽,盛赤銅汁,熱沸燄燃,置其口中。彼不相應綺語罪過,故燒其舌。」

第十三抱柱地獄,即是銅柱地獄。這層地獄,是燒紅銅柱,令罪人抱,以致令身焦爛。觀佛三昧海經云:「佛告阿難:云何名五百億銅柱地獄?銅柱地獄者,有一銅柱,狀如火山。高六百由旬,下有猛火,火上鐵床。床上有刀輪,諸刀輪間,有鐵嘴蟲,鐵烏在傍。世間自有愚癡眾生,貪惑滋多,染愛不淨,……乃至一切犯邪行者,作不淨業。如此罪人,臨命終時。舉身反強,振掉不定。猶如弓弩,不自勝持。即作此念:得一堅大銅鐵柱者,縛此身體,令不動搖。獄卒羅剎應時即至,化作童僕,手執鐵杖,至罪人所白言:長者,汝今身強,餘物皆弱,可捉此杖。心即歡喜,氣絕命終。如弄杖頃,生銅柱頭。猛火焰熾,焚燒其身。驚怖下視,見鐵床上,有端正女,心生愛著。從銅柱上,欲投於地,銅柱貫身,鐵網絡首,鐵嘴諸蟲,唼食其軀。落鐵床上,燄火熾然,而燒其身。……此邪婬報,一日一夜,九百億生,九百億死。」

第十四流火地獄,或者即是正法念處經所謂雨沙火地獄。如彼經云;「眾生何業生於彼處,彼見有人殺生、偷盜、邪行、飲酒、妄語、邪見、樂行多作。彼人以是惡業因緣,身壞命終,墮於惡處,在彼地獄雨沙火處,受大苦惱。彼處五百由旬大火充滿,一切焰然。有金剛沙,遍滿其中。柔軟如水,能燒罪人。猶尚畏沒,況重惡業,地獄之人。彼地獄人,入中則沒,猶如沒水。惡業因故,沒已復出。彼金剛沙,有三角塊,刀尖極利,揩罪人身。乃至骨盡,盡已復生。生復更揩,揩已復盡。盡已復生,死而復活,無能救者。」長阿含經叫做量火地獄。如經云:「量火地獄,縱廣五百由旬。其地獄中,有大火聚,自然在前。其火燄熾,獄卒瞋怒馳迫罪人,手執鐵斗使量火聚。彼量火時,燒其手足。遍諸身體。苦毒熱痛,呻吟號哭。」法苑珠林稱為燒炙地獄。如彼說:「時諸罪人,渭鐵城中。其城火然,內外俱赤,燒炙罪人。乃至種種燒炙,皮肉焦爛,萬毒並至,求出無期。」

第十五耕舌地獄,在世為人的時候,喜歡講大話。或喜兩舌鬥亂,惡口綺語等。命終之後,墮在地獄。獄卒將這個罪人的舌,用火熱鐵鉗,拉拔出來,然後以五百鐵牛,在此罪人舌上耕犁,痛苦無量。故觀佛三昧海經云:「世間自有愚癡眾生,惡口兩舌,綺語不義語。枉說是非,說經典過,毀論義師。如此罪報。命終之後,墮生拔舌耕犁地獄。獄卒羅剎,手執鐵鉗,拔舌令出,八十鐵牛,有大鐵犁,耕破其舌。」

第十六剉首地獄,昔為人時,喜斬斫眾生之頭,而害其命。命終之後,墮落剉首地獄。常被獄卒以利刀斧,斬剉其首。長阿含經云:「其中眾生,懷毒害想。共相觸嬈,手執自然刀劍。刀劍鋒利,迭相斫刺,劇剝臠割,身碎在地。」

第十七燒腳地獄,或者說即是灰河地獄。如觀佛三昧海經云:「灰河地獄者,長二百由旬,廣十二由旬。下有利刀,岸上劍樹,滿中猛火,厚十二丈。復有融灰以覆火上,厚四十丈。世間自有無慚眾生,偷盜父母,偷盜師長,偷盜善友兄弟姊妹。如是癡人,無有慚愧,不識恩養。心常反復,貪利欲得,不識殃福,不順師教。此人罪報,氣絕命終,生灰河中。諸劍樹間,有一羅剎,手執利劍,欲來傷害。是人恐怖,走於灰河。舉足下足,刀傷其腳。劍樹雨刀,從毛孔入。羅剎夜叉,叉其心出,躄地悶死,尋復還活。是以偷盜師長父母,罪因緣故,一日一夜,五百億生,五百億死。」科註引立世阿毘曇云:「名熱灰,罪人從大地獄出,見外熱灰,如平坦空地。見相起心,我應在彼。於是罪人,往到彼中。腳踐熱灰,皮肉即爛。譬如蠟塊,投猛火中。隨其舉腳,皮肉還復。或至膝、至臍、至頸、或沒不現。」

第十八啗眼地獄,即是地獄之中,有鐵嘴鳥,時啗罪人的眼睛,苦毒無量。如正法念處經云:「又復如是,合大地獄。彼中有山,名為鷲遍。彼地獄人,燒身饑渴,走赴彼山。而彼山中,處處皆有炎嘴鐵鷲,壯身大肚。而彼鐵鷲,身內肚中,有地獄人,名為火人。彼地獄人,望救望歸,故赴彼山。既到彼山,彼鐵鷲鳥,先破其頭,開髑體骨,而取其腦,復挑其眼。彼地獄人,號哭唱喚,然無救者。既破其頭,飲腦盡已,擲頭異處。彼地獄人,無頭無眼,而復走同暗冥地獄。罪業力故,復有鐵鷲,其身極大。彼鷲腹中,悉有火人,來向罪人,到即吞之。彼地獄人,入鷲腹中,即為火人。本侵他妻,罪業所致。」起世經亦云:「又彼劍葉小地獄中,諸眾生等,惡業果故。有鐵嘴鳥,忽然飛來。在彼眾生,兩膊之上。足蹈其膊,翅覆其頭。便以鐵嘴,啄彼罪人,兩眼之睛,口銜而去。爾時罪人,受極重苦,痛惱嚴切,不可思議。然其壽命,亦未終盡。」

第十九鐵丸地獄。即是饑食熱鐵丸的地方。如觀佛三昧海經云:「鐵丸地獄者,八十由旬。滿中鐵城,八十八隔。一一隔中,有五刀山,持用覆上。下有十八,大惡鐵蛇。蛇皆吐舌,舌出鐵劍,劍頭火然。世間自有愚癡眾生,毀辱布施,言施無報,勸人藏積。如是癡人,向國王大臣沙門婆羅門,及一切眾說:施無因亦無果報。如此罪人,命終之後,生鐵城中,東西馳走,鐵蛇出毒,纏繞其身,節節火然。即作是念:願天愛我,降注甘雨。應念即雨大熱鐵丸。從頂而入,足下而出。」長阿含經亦云:「鐵丸地獄,縱廣五百由旬。罪人入已,有熱鐵丸,自然在前。獄鬼驅捉,手足爛壞,舉身火然。苦痛悲號,萬毒並至。」

第二十諍論地獄,是由於在世為人的時候,喜歡諍辯人我是非,談論自他長短曲直。這是口業的過失,貪嫉的使然。故臨命終時風刀解體,墮在諍論地獄,時受刀劍宰割的苦楚。

第二十一鐵鈇地獄,鈇即刀斧,可以傷生害命者。這層地獄,長阿含經叫做釿斧地獄。如彼經云:「釿斧地獄,縱廣五百由旬。彼入獄已,獄卒瞋怒,捉此罪人,撲熱鐵上。以熱鐵釿斧,破其手足耳鼻身體,苦毒辛酸,悲號叫喚。餘罪未盡,猶復不死。」起世經稱為斫截地獄。如彼經云:「斫截地獄,亦廣五百由旬。罪人入已,其守獄者,即取罪人,撲置熾然熱鐵地上,乃至推令仰臥於地。熱大鐵鈇,熾然猛熱,炎赫可畏。斫彼地獄受罪眾生,斫手斫足,如是乃至舉身支節,段段斬斫。彼諸眾生,受極苦刑,命亦未終。」

第二十二多瞋地獄,由於往昔為人時,貪嫉衝動,意業時起瞋恚。因此業終,墮生地獄,常見種種危害眾生的恐怖刑罰。科註云:「諍論多瞋,雖分二獄,同成一因。諍論起於貪嫉,以貪嫉故,遂多瞋恚。由因感果,故生此中。三法度論云:『復因惡罪,手自然生鐵爪,鋒利猶若刃,形如半月。各各生怨結意,彼曾逼迫我,我今復逼迫。由此生恚,更相攫截,如刈竹葦。彼於此間,結恨心死,故生彼中。』」

地藏白言:「仁者!鐵圍之內,有如是等地獄,其數無限。

上面所舉,止是略陳。實數則河沙難以形其多。所謂如是等,是指上面所略舉的地獄。其數無限,即是說上面舉的地獄,其中每一地獄,就有若干小地獄,或十六遊增,乃至五百億地獄等。因其中的數字太多,故說其數無限。

更有叫喚地獄。拔舌地獄。糞尿地獄。銅鎖地獄。火象地獄。火狗地獄。火馬地獄。火牛地獄。火山地獄。火石地獄。火床地獄。火梁地獄。火鷹地獄。鋸牙地獄。剝皮地獄。飲血地獄。燒手地獄。燒腳地獄。倒剌地獄。火屋地獄。鐵屋地獄。火狼地獄。

此下再舉二十二種地獄的名號。

第一叫喚地獄,即是罪苦眾生,於地獄中,受極大苦楚,痛苦呻吟之聲。這是由於昔為人時,無惡不作,故此墮落叫喚地獄,受種種極苦之刑。正法念處經云:「眾生何業生於彼中?彼見聞知,所謂有人殺生、偷盜、邪行、飲酒、樂行多作,如是四業,普遍究竟,作而復集。身壞命終,則生如是叫喚大地獄。……墮於彼中。受大苦惱。所謂以大鐵鉗,強擘其口,烊赤銅汁,灌口令飲。初燒其唇,乃至燒齒、燒舌、燒咽、燒肚、燒腸、生熟二藏,並皆燒已,從下而出。彼諸罪人,得如是痛苦惡報,悲號啼哭,呻吟叫喚,因此故名叫喚地獄。」在起世經則將叫喚地獄,分而為二。所謂叫喚地獄,大叫喚地獄。如彼經謂:「叫喚及大叫喚,均有十六,五百由旬諸小地獄以為眷屬。罪人在熱鐵城中,受猛燄熾燃嚴重苦逼,不堪忍受,恆常叫喚,故名叫喚地獄。眾生墮在地獄中,獄卒將之置鐵城鐵屋之中。鐵城內外,猛燄熾熱,充滿赤炎,罪人在中,受極重苦。眾惱逼切,不堪忍故,遂大叫喚,以是因緣,名彼地獄為大叫喚。」長阿含經云:「由瞋恚懷毒,造諸惡行,故墮叫喚地獄。由習眾邪見,為愛網所牽,造異陋行,墮大叫喚地獄。」

第二拔舌地獄,即上面所說的耕舌,及下面所說的牛耕地獄。正法念處經云:「以舌妄語,還受舌罰。閻魔羅人,以利鐵刀,穿其頷下,挽出其舌。以惡泥水,用塗其舌,口中炎然,舌根爛臭。炎口黑蟲,噉食其舌。」又云:「其舌甚長,三居賒量。其體柔軟,如蓮華葉,從口中出。閻魔羅人,執熱鐵犁,其犁炎然,耕破作道。熱炎銅汁,其色甚赤,以洒其舌。舌中生蟲,其蟲炎口,還食其舌。彼妄語人,罪業力故,舌受大苦,不能入口。」

第三糞尿地獄,即沸尿地獄。如起世經云:「熱糞尿泥小地獄,亦廣五百由旬。罪人入中,自咽以下,在糞泥中。其糞熱沸,煙燄俱出,燒彼罪人手足耳鼻,頭目身體,一時焦然。乃至往昔若人非人,所起所造,惡不善業,未盡未滅,未除未轉,不離不失,次第而受。復次諸比丘!於糞尿小地獄中,有諸鐵蟲,名為針口,在糞泥中,鑽諸眾生,一切身份,悉令穿破。先鑽其皮,既破皮己,次鑽其肉。既破肉己,次鑽其筋。既破筋己,次鑽其骨。既破骨己,住在髓中。食諸眾生一切精髓,令其遍身受嚴劇苦。然彼壽命,亦未終畢。乃至是人,惡不善業,未滅未盡,如是次第具足受之。」

第四銅鎖地獄,即黑繩地獄的眷屬獄。如觀佛三昧海經云:「黑繩地獄者,八百鐵鎖,八百鐵山,豎大鐵幢,兩頭繫鎖。獄卒羅剎,驅蹙罪人,令負鐵山,鐵繩上來,不勝落地,墮鑊湯中,羅剎驅赴。渴急飲鐵,吞石而走,一日一夜,經歷是苦,九十萬遍。」

第五火象地獄,象是有大勢力的猛獸,而且火燒鐵鑄的象,更加威猛無比。人在世時,侍自勢力,種種欺凌,迫害他人,死墮火象地獄,受種種踐踏之苦。起世經云:「眾合大地獄中,虛空之中有大鐵象,自然而生,熾燃猛壯。乃至光焰,一向赫奕。以其兩腳,蹋彼地獄諸眾生身,從頭至足次第蹋之。先蹋髑髏,後蹋餘處。蹋已復蹋,乃至大蹋。於象蹋時。彼地獄中眾生身分,膿血迸流,散在諸處,唯有碎骨獨在一邊。爾時罪人,受大重苦。」或者說在世為人時,不慎口業,亂說他人類象。死墮地獄而成象形,為種種火之所燒然。如因緣僧護經云:「僧護前進,見一白象,熾火燒身,苦痛號叫。請問世尊,為說因緣本末。佛告僧護:汝見象者,非是白象,是地獄人,迦葉佛時,是出家人,為僧當廚。諸檀越等,將諸供養,向寺施僧。或食後來,檀越白言:大德!日猶故未,可打摙推,集僧施食。比丘惡口,答白衣言:諸比丘等,猶如白象,食不飽耶!向食已竟,停留後日。以是因緣,入於地獄,受白象身。火燒受苦,至今不息。」

第六火狗地獄,正法念處經云:「若人說法,依惡見論,以因譬喻,一切不實。不顧一切,投崖自殺,無正善戒。彼人以是惡業因緣,身壞命終,墮在黑繩大地獄中,生等喚處,受大苦惱。彼等極苦,舉在險崖,無量由旬,熱炎黑繩,束縛繫已,然後推之,墮利鐵刀熱地之上,鐵炎牙狗,之所噉食。一切身分,分分分離。唱聲吼喚,無有救者,無有護者,無所歸訴,無有安慰,令離苦者。」起世經云:「灰河兩岸之上,所有諸狗,其身煙黑,垢污可畏。睚□嗥吠,出大惡聲。噉彼地獄,眾生身分。舉體支節,所有肌肉,段段齧食,不令遺餘。彼人在中,受嚴切苦,乃至受於最極重苦,未得命終,乃至未盡惡不善業;往昔人身及非人身,有所作者,一切具受。」修行道地經亦云:「於是鐵葉大地獄中,便自然生眾狗,正黑或白者,走來喚吼,欲喫罪人。罪人悲哭,避之而藏,或有四散,或怖不動。狗走及之,便捉罪人,斷頭飲血,次噉肉髓。由於往昔,多殺生故。」

第七火馬地獄,罪人世世,多殺眾生,因此命終,墮在火馬地獄,受鐵火馬之所蹈殺。或有眾生,心多瞋害,常喜惡口,罵詈他人,以故墮生火馬地獄,身為馬形,受熾燃猛火之所燒炙。如因緣僧護云:「僧護比丘,復更前進,見馬一匹,火燒身體,苦痛號叫。僧護請佛,為說本因緣。佛言:汝見馬者,實非是馬,是地獄人。迦葉佛時,作僧淨人,用僧供養,過份食噉,或與眷屬知識白衣。諸比丘等,呵責語言:汝不應爾。其人惡口呵諸比丘:汝等如馬,常食不飽。我為僧作,甚大勞苦,功勳應得。以是因緣,入地獄中,受於馬身,火燒身體,受大苦惱,至今不息。」

第八火牛地獄,和上文第八鐵牛地獄相同。

第九火山地獄,通山都是大火聚。第十火石地獄,即是石中自然出火,而燒治罪苦眾生。此二地獄,即起世經所謂的眾合地獄。如彼經云:「有何因緣,彼大地獄,名為眾合?由彼眾生惡業果故。有兩大山,名白羊口,熾燃猛熱,光燄炎赫。爾時獄卒,驅逼罪人,入此山內。入山間已,兩山遂合,更互相突,更互相打,更互相磨。時彼兩山,如是共合,相突相打,相揹磨已,還住本處。……彼地獄中所有眾生,被山合突打磨之時,身體一切膿血流迸,唯碎骨在。彼人爾時,乃受於極嚴重苦,命亦未終。」

第十一火床地獄,即鐵床地獄。觀佛三昧海經謂:「黑闇地獄中,有十八重鐵床。床下有火,床上有刀,刀輪間有鐵嘴蟲。」因緣僧護經云:「是地獄人,迦葉佛時,是出家人,臨中食上,不如法食。惡口相罵,以是因緣,受鐵床苦。諸食器中,沸火漫流,筋肉消盡,骨如焦炷。從迦葉佛涅槃以來,至今不息。」

第十二火梁地獄,地獄之中一切刑具,無非銅鐵石火等物所成。這裡所說火梁地獄,即是其中的銅梁鐵柱,都是燒得炎熱非常,罪人入中,獄卒使令或懸銅梁,或抱鐵柱,以熾燄火而為燒炙,令到罪人,通身燋爛而後已。

第十三火鷹地獄,即前所說鐵鷹地獄,亦即金鋼鐵嘴鳥地獄。觀佛三昧經云:「爾時空中有諸鐵鳥,口嘴吐火,從空中下。破頭啄腦,罪人即死。」正法念處經云:「彼處名為金鋼嘴鳥,是彼地獄第十三處。眾生何業生於彼處?若人殺生、偷盜、邪行、飲酒,以及妄語,樂行多作,隨彼地獄,金鋼嘴鳥別異處生。彼前活等諸地獄中,所受苦惱,彼一切苦,此中具受。所謂妄語,若人於眾僧中,許與病者,隨病醫藥,而後不與。彼人以是惡業因緣,身壞命終,墮於惡處,在彼地獄,金鋼嘴鳥別異處生,受大苦惱。金剛嘴鳥,啄其身肉而噉食之。既啄肉已,即彼啄處,還復更生。啄已復生,生已復啄,如是無量百千年歲,為鳥所食。」

第十四鋸牙地獄,即是鐵鋸地獄。如修行道地經云:「罪人若墮黑繩地獄,彼時獄鬼取諸罪人,排著熱鐵地上,又執鐵繩及執鐵鋸,火自然出,拼直其體,以鋸解之,從頭至足,令百千段。」起世經云:「黑繩大地獄中,諸守獄卒,執取罪人,撲置熾然熱鐵地上,以黑鐵繩,拼度其身,即以鐵鋸熾燃猛燄,鋸解其身,鋸已復鋸,乃至大鋸。破已復破,乃至大破;割已復割,乃至大割。截已復截,乃至大截。彼人爾時,乃至受極嚴重苦。」

第十五剝皮地獄,是無間地獄的眷屬地獄。如長阿含云:「云何名無間地獄?其諸獄卒,提彼罪人,剝其皮從足至頂,即以其皮,纏罪人身,著火車輪疾駕火車,輾熱鐵地,周行往返,身體碎爛皮肉墮落,苦痛辛酸,萬毒並至。」修行道地經云:「又復遙見,鐵葉叢林,轉相謂言:彼樹甚好,青草流泉,共行詣彼。無數百千諸犯罪人,悉入樹間,或坐樹下,或有住立,或睡臥寐。熱風四起,吹樹動搖,劍葉落墮,在其身上,剝皮戴肉,破骨至髓,傷脅胸背,截頂破頭。」起世經云:「由於眾生,惡業果故,於虛空中,有大黑繩,從空而出,極大猛熱,乃至墮在地獄眾生身分之上。黑繩著時,隨即絞縛罪人身上。黑繩縛已,有風吹來,開解其縛。繩開解時,彼諸眾生,身皮皆剝。皮肉剝已,乃至抽筋破骨,吹其精髓,悉昏散盡,罪人爾時,受極重苦。」科註引立世阿毘曇論云:「在更生黑繩二地獄中間,有地獄名大巷。或有罪人,褫皮在地。還割其肉,以積皮上。昔在人中,屠膾為業,殺羊豬牛鹿,以自活命,或捕魚鳥等。由此業報,彼中受生。」

第十六飲血地獄,即膿血地獄。如長阿含經云:「膿血地獄,縱廣五百由旬。其地獄中,有自然膿血,熱沸涌出。罪人於中,東西馳走。膿血沸熱,湯其身體。手足頭面,皆悉爛壞。又取膿血而自食之,湯其唇舌,從咽至腹,通徹下過,無不爛壞,苦毒辛酸,眾痛難忍。」起世經云:「膿血地獄,所有眾生,饑渴逼急。或時以手,掏取如是熱沸膿血,置於口中。置口中己,彼人唇舌,應時燒燃。如是乃至燒喉燒心,燒腸燒胃從小腸過。罪犯眾生,受如是等嚴切重苦,命報未終。」正法念處經亦云:「復有妄語,作集惡業,謂王王者,若聚落主,諸自在者,賦稅物已,後言未足,而復更取。若或長取,違王舊法。彼人以是惡業因緣,身壞命終,墮於惡處。在彼地獄血髓食處,受大苦惱。」

第十七燒手地獄,與第十八燒腳地獄,都是由於昔為人時,捶打踐踏,殺害燒炙一切眾生,故命終之後,墮落地獄,受極切燒手燒腳的火炎苦報。如起世經云:「黑繩大地獄中,諸守獄卒,以大鐵椎,熾燃猛熱。光燄暉赫,付諸罪人,令其各各,相推打,於相打時,燒手燒腳,遍燒手腳,如是乃至燒耳燒鼻,遍燒一切支節,爾時罪人,受於極嚴重苦。」

第十九倒刺地獄,即鐵刺或刺林地獄。如起世經云:「灰河之底,悉是鐵刺。其鋒纖利,皆若新磨。於河兩岸,復有刀林,森竦稠密,極可怖畏。刀林之中,復有諸狗,其形煙黑,皮毛垢污,又甚可畏。岸上復有眾多獄卒,守彼地獄。又其兩岸,別生無量奢摩羅樹,其樹多刺,並皆纖長,其鋒若磨。爾時地獄諸眾生等,既入河中,欲趣彼岸。當於是時,便為大波之所淪沒。遂至河底,即為河中所有鐵刺,仰刺其身。舉體周遍,不得移動。罪人在中,受大重苦,受嚴毒苦。」觀佛三昧海經云:「佛告阿難:云何名為五百億刺林地獄?刺林地獄者,八千由旬,滿中鐵刺。一一刺端,有十二劍。樹上復有大熱鐵鉗。世間自有愚痴眾生,惡口兩舌,妄言綺語,調戲無節,枉說是非。說經典過,毀論義師。如此罪報,命終之後,生刺林間,受極重苦。」科註引立世阿毘曇亦云:「逆刺睒浮梨!一切皆鐵,晝夜燒然。樹高一由旬,刺長十二寸。獄卒捉罪人臂,牽上刺樹,而復牽下。牽上刺向下,牽下刺向上。腹著樹,皮肉即盡。背脅亦爾,受此殘害。」

第二十火屋地獄,及二十一鐵屋地獄。名雖稍異,實則相同。言火屋,則是熱鐵所成。言鐵屋,亦為大火之所燄燒,如起世經云:「彼地獄中,亦以熱鐵為屋宇,房舍輦閣樓觀,悉皆是鐵。炭火熾燃,充滿炎赫。罪人在中,受極重苦。」

第二十二火狼地獄,即是狐狼地獄。如起世經云:「狐狼地獄,亦廣五百由旬。是諸眾生,入此獄已,惡業果故,於地獄中,出生狐狼,嚴熾猛惡,睚□號吼。所出音聲,甚可怖畏。嚌齧地獄諸眾生身。所有肌肉,及諸筋脈。腳蹋口掣,臠而食之。爾時罪人,受極重苦。」

如是等地獄。其中各各復有諸小地獄,或一或二,或三或四,乃至百千。其中名號各各不同。」

這是指廣的方面,因為在上面所指出的二十二種地獄名稱,在這些地獄當中,每一種地獄又有若干的小地獄。所謂「如是等地獄」一句,是總結上面所敘述的二十二種地獄。其中各各以下,即是說:在上面所說的地獄當中,每一地獄,就有若干的附屬小地獄在裡面。其中或者只附屬一間小地獄的,或三間,或四間,乃至有多至百間,或百千間等。而其中各各地獄的名號,亦是各各不同。因為地獄的名號太多了,不能一一指陳出來,所以只得以這段文來概括之。

地藏菩薩,告普賢菩薩言:「仁者!此中皆是南閻浮提,行惡眾生,業感如是。

這以下是地藏菩薩答普賢菩薩所詢罪報惡事。這是示眾生行惡的業感。「此者」二字,是指上面地獄苦報的事。感受報地獄之中的罪苦眾生,普十方世界眾生,只要造業相同,都會感生其中的。這裡不言普十方界,而單指閻浮者,是閻浮眾生的識性無定,造惡偏多。是以感生地獄的,亦以閻浮眾生為甚;故此獨標閻浮的名。這些眾生所以墮在地獄,受諸苦痛。是由於在世為人的時候,廣造諸惡。業感招報,自作自受。故寶積經云:「閻羅常告諸罪人,無有少罪我能加。汝自作罪今日來,業報自招無代者。」

業力甚大,能敵須彌,能深巨海,能障聖道。

這是解釋業力甚大的範圍。業有善業、惡業、不動業、三種的差別,力是力用,即是說善業,有生樂果的力用。惡業有苦果的力用。不動業能夠感生色無色界禪定之力用。故有部毘奈耶云:「不思議業力,雖遠必相牽。果報成熟時,求避終難脫。」這裡所指的業力,是指惡業。惡業的力用甚大,縱然是金剛所成,彌牢堅固崇高廣大的須彌山,亦能抵敵,汪洋無際,浩瀚巨溟的大海,亦能濬深。沖虛無形的聖道,亦能障礙。由此可見眾生業力的大了。所以造業,由於心的推動,故說十法界業起自於心,諸業具足,所以佛言:「一切壯,無過心,心是怨家,常欺誤人。心取地獄,心取餓鬼,心取畜生,心取人天。作形貌者,皆心所為,其力最多。」華嚴亦云:「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應觀法界性,一切惟心造。」

是故眾生,莫輕小惡,以為無罪,死後有報,纖毫受之。父子至親,岐路各別,縱然相逢,無肯代受。

這是勸誡眾生,要從小惡而莫為做起才對,否則一失足成千古恨。等到墮在惡道,縱然父子至親,亦沒有肯相代的。往往有一些人,以為作些小過失,無甚所謂,須知滴水雖輕,可以穿石;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是故「君子應慎於獨微。」莫謂惡小而為之,以為無有罪報;勿以善小而不為,以為無有福歸。在世多作不仁不義之事,死後報在惡趣,受極苦刑;為人樂善好施,當仁不讓,死後報生天上,享無量之樂。是知善惡因果定律,報應絲毫莫爽。如響應聲,似影隨形。經云:「人生世間,所以不得道者,但坐思惟,穢念多故。一念來,一念去,一日一宿,有八億萬念,念念不息。一念善者,得善果報;一念惡者,得惡果報。是響應聲,如影隨形。是故善惡,罪福各分。」人在世時,所造罪過小且輕,死入地獄,所受苦報,既大且重。故涅槃經云:「莫輕小惡,以為無殃。水滴雖微,漸盈大器。」科註云:「纖介之惡,歷劫不亡。毫釐之善,積世長存。福成,則天堂自至。罪積,則地獄斯臻。此乃必然之數,無所容疑。」在人世間,父之與子,是屬於至親的。但同在世間的時候,父修善而子作惡,或者是子為善而父造惡,修吾的感生天上,為惡者墮在地獄。一昇天堂,一落地獄,路途迥異,當然無相逢的機會。假設有相逢的機會,斷斷乎不肯以天堂的樂,而換取地獄之趣,代受其苦。故賴吒和羅經云:「善惡隨人,如影隨身。人死後家室宗親,啼哭悲哀,棺殮葬埋。人生獨生,死亦獨死。身作善惡,身獨當之,無有人代者。」四自侵經亦云:「獲百千歲,何足言乎?會當歸死。行道一日,勝壽百年。不計無常,反更貪愛,言有父母兄弟妻子中外宗族。疾病忽至,困劣在床。曉語親屬,分取吾痛,皆言不能。疾者乃覺,五種親戚,謂當益已。常坐汝等,勤勞治生,隨時給足,使身墮貪,自縛自侵,憂念九族,妨廢善行,壞亂道心。老病死來,善惡苦樂,獨自當之,無有代者。」

我今承佛威力,略說地獄罪報之事。唯願仁者,暫聽是言。」

這是地藏菩薩,勸普賢菩薩暫聽地獄罪報之事。佛的威神勢力,巍巍難量,菩薩代佛暫宣聖法,必先藉佛的威神之力加被,然後對眾敷演,才能上合聖理,下契凡機的無所畏懼。地藏菩薩今為普賢菩薩,及在會天龍大眾,宣說地獄罪苦之事,亦復如是,故說承佛威力,略說地獄罪報之事。地獄罪報之事,無窮無盡,廣說窮無數劫,亦不能盡,故言略說。

普賢答言:「吾已久知三惡道報。望仁者說,令後世末法,一切惡行眾生,聞仁者說,使令歸佛。」

這是普賢菩薩答地藏菩薩的說話。意謂本人對於三惡道的果報,久已知之,所以要請地藏菩薩宣說的原因,就是由於地藏菩薩是地獄的教主,久化冥界的眾生,言之必易取信。是以懇請地藏菩薩,為眾宣說地獄苦報之事,俾令後世末法眾生,聞而知所警惕。惡行的人,知所取捨。而令通通歸依佛的無上正等菩提。故無常偈云:「有生必有死,造業苦切身,唯有佛菩提,是真歸依處。」

地藏白言:「仁者!地獄罪報,其事如是:

這是承先啟後之文。即是上面所說的地獄名號,苦報之事,如下敘明,故云地獄罪報,其事如是。

或有地獄,取罪人舌,使牛耕之。或有地獄,取罪人心,夜叉食之。或有地獄,鑊湯盛沸,煮罪人身。或有地獄,赤燒銅柱,使罪人抱。或有地獄,使諸火燒,趁及罪人。或有地獄,一向寒冰。或有地獄,無限糞尿。或有地獄,純飛鏃鑗。或有地獄,多攢火槍。或有地獄,唯撞胸背。或有地獄,但燒手足。或有地獄,盤繳鐵蛇。或有地獄,驅逐鐵狗。或有地獄,盡駕鐵騾。

這十四種事,是地獄受報之事。現在逐條解釋如下:

第一拔舌耕犁地獄,即是上文的耕舌及拔舌地獄。如觀佛三昧海經云:「既入獄已,時閻羅王,與宮殿俱在虛空中,告言:獄種!汝作眾惡,殺師謗師,汝今生處,名拔舌阿鼻。汝在此獄當經三劫。」如佛說八師經云:「惡口、兩舌、妄言、綺語、譖人無罪,毀謗三尊,舌致捶杖,亦致滅門,死入地獄。獄中鬼神,拔出其舌,以牛耕之。」正法念處經亦云:「妄語業人,在彼地獄,饑渴亂燒。彼有大力閻魔羅人,執彼罪人,而問之曰:汝何所患?答言:饑渴。閻魔羅人,執集業人,即擘其口,而出其舌,惡業力放。如是惡舌,五由旬量,妄語果故。彼舌既出,閻魔羅人,即取敷置,焰熱鐵地。以惡業故,作一千犁,在彼地處。犁頭燄燃,極大力牛,百到千到,若來若去,縱橫耕之,膿血成河。河中有蟲,又復舌中,多饒蟲生。舌極柔軟,如天服軟。如是軟舌,縱橫耕已,復更生合。合已復耕,如是無量百千億歲,如是惡舌,受惡苦惱,惡苦堅硬,不可忍耐。」

第二夜叉食心地獄,如觀佛三昧海經云:「罪人命終,生灰河中。諸劍樹中,有一羅剎,手執利劍,欲來傷害。是人恐怖,走於灰河。舉足下足,刀傷其腳。劍樹雨刀,從毛孔入。羅剎以叉,叉出其心,使夜叉食;……是人以偷盜師長父母罪因緣故,一日一夜,五百億生,五百億死。」

第三鑊湯地獄,如觀佛三昧海經云:「佛告阿難:云何名十八鑊湯地獄?鑊湯地獄者,有十八鑊,一一鑊縱廣正等,四十由旬。七重鐵網,滿中沸鐵。五百羅剎,鼓大石炭,燒其銅鑊。此石火燄,焰焰相承,經六十日,火不可滅,滿閻浮提,十二萬歲。如是鑊沸,上湧如星,化成火輪,還入鑊中。自有眾生,毀佛禁戒,殺生祠祀。為噉肉故,焚燒山野,傷害眾生。生撏眾生,以火焚燒。如此罪人,命終之後,生鑊湯中。速疾消爛,惟餘骨在。鐵叉抓出,鐵狗食之。嘔吐在地,尋復還活。獄卒驅蹙,還令入鑊。畏鑊熟故,攀劍樹上。骨肉斷壞,落鑊湯中。殺生罪故,一日一夜,恆河沙死,恆河沙生。」

第四赤燒銅柱地獄,即上面所說的抱柱地獄。八師經云:「佛言:邪婬,犯人婦女,或為夫主,邊人所知,臨時得殃,刀杖加刑。或為王法,收繫著獄,酷毒掠治,戮之都市。死入地獄,臥之鐵床。或抱銅柱,獄鬼然火,以燒其身。」

第五火燒地獄,謂諸火燒趁及罪人,由於眾生罪業的力所感,所以生在火燒地獄,就有自然的火聚來追逐罪人,令到罪人焦頭爛額,痛苦萬端而後已。如起世經云:「此阿毘至大地獄中,諸眾生等,以惡業果故,東南西北,四維上下,自然有大火聚,縱橫相接,上下交炎,令諸罪人,受極嚴熾炎熱大火之所燒炙。皮肉焦爛,痛苦辛酸。經無量劫,受長遠苦。爾時罪人,忽見地獄門開,便即走趣,以為從得安樂境,誰知當其走時,即有猛炎大火聚之所追逐。身諸支節,轉復熾燃,遍燒全身。乃至次第,受極嚴苦,命亦未終。」

第六寒冰地獄,即是整間地獄,都是冰天雪地,寒冷異常,毫無暖氣的地方。眾生在中,受極嚴寒凍冷的苦楚。大樓炭經云:「有泥犁名寒冰,縱廣二萬里。人悉入其中,風周匝四面起寒冰,吹人身肌膚皮肉,筋骨入髓中,因是之故,便於中死。」觀佛三昧海經云:「云何名十八寒地獄?寒地獄者,八方冰山,山十八鬲,復有十八諸小冰山,如頗梨色。此等寒冰,滿冰山間。如凡蓮華,高十八由旬。上有冰輪,縱廣正等十二由旬。如天雨雹,從空而下。世間自有無慈心者,劫奪無道,抄盜剝脫,凍殺眾生。此人罪報,命終之後,生冰山上。既生之後,十八冰山,如以扇扇,一切寒冰從毛孔入。十八鬲中,遍滿一鬲,剖裂劈拆,如赤蓮華。冰輪上下,遍覆其身。八方冰山,一時俱合。更無餘辭,但言阿羅羅。……如是十八鬲中,無不經歷。此寒地獄,壽命歲數,如四天王日月,八千萬歲。」寒冰地獄,依照涅槃智論等,總分八處:一名頞部陀(Arbuda),譯為皰,極寒逼迫,身上生皰也。二名尼刺部陀(Nirarbuda),譯為胞皰,嚴寒逼身,而皰裂也。三名頞哳吒(Atata),四名臛臛婆(Apapa),五名虎虎婆(Hahadhara),這三種係逼於寒冷,而自口中發出的奇異音聲。六名嗢缽羅(Utpala),譯青蓮華,嚴寒逼迫,身分拆裂,狀若青蓮。七名缽特摩(Padma),譯紅蓮華,身分拆裂,狀如紅蓮。八名摩訶缽特摩(Mahapadma),譯大紅蓮華,罪人於中,受到極大嚴寒之所逼迫,令到身分開裂,如大紅蓮。故俱舍云:「於此八中眾生,極寒所逼,由身聲瘡變異,故立此名。」三法論亦云:「此八在洲間著鐵圍山底,仰向居止,罪人於中,受嚴凍苦。」

第七糞尿地獄,亦即是上面所說的糞尿地獄(有些本作糞屎)。大樓炭經云:「有泥犁名沸屎,縱廣二萬里,悉入沸屎中,自然至頸,熱沸湧濯。人手把撅,欲出不能得。身體手足耳鼻面目皆爛熟,毒痛不可忍。過惡未盡,故不死。」立世阿毘曇云:「第二地獄名曰糞屎,是中罪人出熱灰獄,外見糞屎,如涼花池。見已起如是心:我今決定必應往彼。是時罪人往入彼中。其中已有無數蟲,蟲口堅利;皆如劍鋒,鑽破皮肉,乃至筋骨噉食其髓。復有諸蟲,從鼻而入,食其五臟,具受上上品苦,極最劇痛。由於昔為人時,取有命眾生,擲置糞坑,或不淨處,或蛇狗一切毒蟲,嚙嚼有命眾生,故命終之後,墮落地獄,在糞屎中生,受如是種種苦痛。」泥犁經亦云:「復次入泥犁沸屎中周匝數千里,屎即熱沸有氣,走趣行之。人入其中,便於其中自熟,毒痛不可忍。過惡未解,故不得死。」

第八鏃鑗地獄,鏃鑗原係蒺藜二字的轉變,屬於一年生的草木,花色黃而小,果實表皮周圍有刺狀若栗子,可以作藥。今將蒺藜二字的草頭去掉,而安上金字,在疾黎之邊,原因是地獄一切治罪人的刑具,都是銅鐵火石。這裡所說的鏃鑗,即是在這間地獄之中,滿中都是紅熱的鐵刺球,飛來衝去刺殺罪人。正法念處經云:「有大地獄,名畏鷲處。眾生何業,生於彼處?彼見有人,貪物因緣,而殺他人,若縛若餓,若奪飲食。彼人以是惡因緣業,身壞命終,墮於惡道,黑繩地獄,生畏鷲處,受大苦惱。彼地獄處,鐵地火燃,普皆水色,十千由旬,周遍炎起,有鐵鏃鑗。彼地獄人,怒杖急打,晝夜常走,火炎刀枷,挽弓弩箭,隨後走逐。鐵錐尋刺,恆常急走。閻魔羅人,手執鐵刀、鐵枷、鐵箭、皆悉炎燃,斫打射之。」大樓炭經云:「有泥犁名撓撈河,縱廣二萬里,河水涌沸,下有八寸鏃鑗,刺人身血流灑,但有其骨,便沸涌躍轉上下,毒痛不可忍。沸屎地獄亦有鐵鏃鑗處。如觀佛三昧海經云:「沸屎地獄,有八十由旬,十八鐵城。一一城十八鬲,一一鬲中,四壁皆有百億萬劍樹。地如刀刃,刃厚三尺,於其刃上,百千鏃鑗不可稱計。一一鏃鑗及劍樹間,生諸鐵蟲,其數無量。一一鐵蟲,有百千頭,一一頭有百千咀,咀頭皆有百千蚘蟲,口吐熱屎,沸如融銅。滿鐵城內,上有鐵網鐵烏。由犯佛禁戒,故生湯屎獄中,受鐵鏃鑗之所鑱刺。」

第九多攢火槍地獄,即與上面所說的通槍地獄相同。所異者,只是通槍火力較微,火槍則極熾焰之火耳。

第十唯撞胸背地獄,即是說獄卒治理罪人時,或撲置熱鐵地上,或拋擲刀山劍樹之間,或銅柱撞胸,或鐵棒搥背,受種種的苦刑。

第十一但燒手足地獄,即是上面所說的燒手燒腳地獄,亦即起世經所說函量地獄。如彼經云:「函量地獄,亦廣五百由旬,罪人入中,獄卒付以鐵函,令其量火。其函猛熱,罪人量火時,手足皆被燒爛,受極重苦。」大樓炭經稱為斛地獄。如彼經說;「有泥犁名斛,縱廣二萬里,人悉入其中,泥犁旁即取炭火與罪人,使著斛中量,以手摩上,如是手腳頭目,一切皆燒,痛楚難忍。」

第十二鐵蛇盤繳地獄,即是鐵蛇纏頸地獄。地獄鐵蛇或吐火吐毒,以傷害眾生,或纏繳罪人身頸,而治其刑。這裡所說盤繳鐵蛇,係一般蛇的常態;而吐火吐毒,亦是蛇的貫技。觀佛三昧海經云:「滿阿鼻城,一一鬲間,有八萬四千鐵蟒大蛇,吐毒吐火身滿城內,其蛇哮吼如天震雷,雨大鐵丸滿阿鼻城。此城苦事八萬億千,苦中苦者,集在此城。」又云:「命終生鐵城中,東西馳走,鐵蛇出毒纏繞其身,節頭火然。」

第十三鐵狗驅逐地獄,即上面所說的火狗地獄,或名銅狗地獄。如觀佛三昧海經云:「於其四角,有四大銅狗,其身廣長,四十由旬,眼如掣電,牙如劍樹,齒如刀山,舌如鐵刺,一切身毛,皆出猛火,其煙臭惡,世間臭物,無以可譬。有十八獄卒,頭羅剎頭,口夜叉口,六十四眼,眼散迸鐵丸如十里車。狗牙上出,高四由旬,牙頭火流,燒前鐵車,令鐵車輪一一輪輞,化為一億火,刀鋒刃劍戟,皆從火出。如是流火燒阿鼻城,令阿鼻城,赤如融銅。……銅狗張口吐舌在地,舌如鐵刺,舌出之時,化無量舌,滿阿鼻城。」又云:「地獄銅狗,化作百億鐵狗,競分其身,取心而食。」這是由於在世為人的時候,不尊三尊,不孝父母,不知恩養,知識善言訓導,不順師教,怒目而視,故命終之後,墮落阿鼻地獄,受銅狗、鐵狗、火狗,種種的毒害,苦痛無量。

第十四鐵騾地獄,騾是馬與驢混合而生的,身形高大,壯而多力,能駕車健步如飛。人在世時,多殺生害命,死墮地獄,受騾駕車輪輾之苦。或為人時,廣作口業,枉耗他力,命終墮在地獄,受火炙鞭韃駕車之苦。如因緣僧護經云;「僧護比丘在地獄中,見有一驢,猛火燒身,苦不可當,因是請問世尊,為說本末因緣。佛言:汝見驢者,實非是驢,是地獄人。迦葉佛時,是出家人,為僧當廚,五德不具,分僧飲食,恆自長受二三人分。持律比丘,如法呵責。此人答言:我常僧廚,及園果菜,常勞僧事,甚大勞苦。汝諸比丘,不知我恩,狀似如驢,但養一身,何不默然。以是因緣,入地獄中,驢身受苦,至今不息。」這層地獄所謂盡駕鐵騾,或者,是其中罪人,惡業所感,生地獄中,自然坐在火炎鐵驢背上,而燒其身,以致燋爛。

仁者!如是等報,各各獄中,有百千種業道之器,無非是銅、是鐵、是石、是火。此四種物,眾業行感。

這是結顯地獄刑器,眾業感招。如是等報,即指上面所敘的果報之事。一切眾生由於內心無明的衝動,或者思惟五欲而闇室虧心,或者思惟瞋恚而怒火燒心,或者思惟欺誑而埋沒良心,如是造種種的惡業,故身壞命終,墮在惡趣,受諸苦惱。而在上面所敘述的種種地獄當中,每一種地獄裡面眾生所受刑罰的刑具,雖然有百千萬億種的差殊,但是所用的苦具,無非是銅、是鐵、是石、是火等四種物質之所製成。這銅鐵石火四種地獄苦具,都是眾生惡業之所招感,自作自受,非天人父母等之所賜與。人在世間所造惡業罪行,雖有無量百千種類的差別,但可以十惡攝盡無餘。而十種惡業之所形成,是以貪瞋癡等三毒為親因,殺、盜、婬、惡口、兩舌、妄言、綺語、等七支為助緣,由是造諸惡業,等到果報成熟,仍然自受,無辦法可以避免的。地獄裡面的種種施設,表面看是有冥官獄卒,牛頭阿旁,馬頭羅剎等主宰地獄刑事者,以及銅柱鐵床,刀山劍樹等治罪人的刑具。實則並無冥官主刑等事,所以受一切苦者,都是由於業力的使然。故光記云:「破戒心成,能造地獄,種種苦具,宿豫嚴待,無有一物從外而起。」唯識論亦云:「如地獄中,無地獄主。而地獄眾生,依自然業,見地獄主,與種種苦。而起心見,此是地獄處,此夜時晝時。以惡業故,見狗見鳥,或見山壓。」科註云:「善惡熏心,令心易見,實無地獄。然而心外雖無地獄,惡業成時,強自妄見。」故決定毘尼云:「我說地獄諸苦事,實無惡趣可來往,刀杖鉾銷眾苦具,亦無有能造作者。由分別故而見有,無量苦毒逼其身,猶如分別諸幻燄,於此分別悉皆空。」這些地獄,係由於妄心分別計度,造諸惡業所受的處所,空無實際。倘能了達罪性本空,則所說地獄等事,猶如空華耳。但若狂心未歇,息息造業,業感報生地獄,受種種苦患,也是必然的事。未見本來面目者,幸勿輕視。

若廣說地獄罪報等事,一一獄中,更有百千種苦楚,何況多獄!我今承佛威神,及仁者問,略說如是。若廣解說,窮劫不盡。」

這是結說上面地獄罪報等事,略說而已,廣則窮劫難盡。略說地獄苦報的事,已是無量無邊,廣說則更加難盡。地獄的名號固然繁多,苦報的事尤為繁浩。因為在每一種地獄當中,所受苦楚的事,就有百千萬種,何況舉說多種地獄。眾生所以墮落地獄,遭受百千萬種苦楚者,都係由於一念妄念牽引之所成。如正法念處經云:「云何惡業,無量種種?皆因於心,相續流轉。如河滲流,漂諸眾生,令墮惡業果報之地。在於地獄,受極苦惱。此諸眾生,云何如是?為心所誑,為愛所誑,故感百千種報,楚毒其身也。」地藏菩薩承佛的威神勢力,以及普賢菩薩所詢問,略說如上諸地獄業感苦報之事,若欲廣說地獄罪報等,縱然窮一劫極長的時間,亦難窮盡。科註云:若欲廣解獄名罪報,及一一苦具,縱窮一劫之壽,亦不能盡。何也?眾生業力,不可思議。蓋由心業畫師,自業畫作,業果地分,別處受苦,有百千億那由他數怖畏惡事。無有相似,不可譬類。祇由眾生昔時,觸境生著起愛,今觸境穢惡受苦,故苦報、苦事、苦器,殊難悉舉。」

地藏菩薩本願經講義(如來讚歎品第六)

地藏菩薩本願經講義

(如來讚歎品第六)

唐于闐國三藏沙門實叉難陀譯

知定法師著述

如來讚歎品第六

上文所說業緣、業感、獄名、三品,皆是地藏菩薩不可思議大威神勢力,所以佛世尊在忉利天宮人天大眾之前,特申讚歎。立這一品有二種原因:第一顯示地藏菩薩從無數劫以來的慈悲神力,第二就是勸未來世眾生供養地藏菩薩,能得無量無邊福德之利。梵語怛闥阿竭,多陀阿伽陀(Tathagata)等,譯為如來,是佛十號之一。真是真如,乘真如之道,從因向果來成正覺,所以叫做如來。行宗記云:「真如平等,體離虛妄,故曰如實;乘履此法出現利生,故得此號。」大日經疏云:「梵本怛他揭多。怛他是如義,揭多是來義,知解義、說義、去義,諸佛乘如實道來成正覺,今佛亦如是來,故名如來。一切諸佛如法實相知解,知己亦如法實相,為眾生說。今佛復如是,故名如實知者,亦名如實說者。一切諸佛得如是安樂性直至涅槃中,今佛亦如去,故名如去。」以口業稱美其功德,名之曰讚,讚文不足,再復稱揚,名之曰歎。因為地藏菩薩慈悲廣大,威德無窮,讚之歌詠不足盡其蘊,故再復而稱揚慨歎。這段文列在本經之第六,故名如來讚歎品第六。

以下這段文係屬大章第三,明度脫眾生的機緣。可以分為二大段,初是化主放光讚歎。次是閻王興問讚歎。寶雨經云:「云何菩薩能令稱歎?善男子!如月出現,能使人間城邑聚落諸剎帝利,婆羅門等,若男若女,悉皆稱讚。菩薩如是如月出現,為一切世間阿素洛健達縛等,悉皆稱讚!」

爾時世尊,舉身放大光明,遍照百千萬億恒河沙等諸佛世界,出大音聲,普告諸佛世界,一切諸菩薩摩訶薩,及天龍鬼神,人非人等:「聽吾今日稱揚讚歎地藏菩薩摩訶薩,於十方世界,現大不可思議威神慈悲之力,救護一切罪苦之事。

這是化主放光讚歎。上來明能化之主及所化的機,剛好完畢,世尊接著又再乘時放光讚歎,以明度脫之緣。爾時,即是說地獄名號及罪報之事完畢之時。所謂舉身放大光明,遍照萬億恆沙世界者,一方面表示這一段靈光,是恒沙世界的眾生,人人本具,個個不無的,只因無明遮蔽,不能顯發本有光輝,倘能萬緣放下,澄心內徹。得見本來人,自然與十方世界諸佛一樣光照大千。一方面是佛放光明的本意,是欲度化眾生,故佛光照恆沙界,在恒沙界裡的眾生,睹斯慈光,皆得果證的利益,或得初果,或得二三四果,乃至證得無上菩提。如摩訶般若經云:「是時世尊,從三昧安祥而起,以天眼觀視世界,舉身微笑。從足下千輻輪相中,放六百萬億光明。足十指、兩踝、兩膊、兩膝、兩髀、腰、脊、腹、脅、背、臍心、胸德字、肩臂手十指、項、口四十齒、鼻兩孔、兩眼、兩耳。白毫相肉髻,各各放六百萬億光明。從是諸光明出大光明。遍照三千大千國土。從三千大千國土,遍照東方如恆河沙等諸佛國土。南西北方,四維上下,亦復如是。若有眾生,遇斯光者,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大音聲,即是佛三十二相中的梵音相。大梵天王所出的音聲,有五種清淨之音,佛由於往昔口業清淨,故所出音聲亦清淨微妙,與大梵天王的音聲一樣。故法華文句云:「佛報得清淨音聲最妙,號為梵音。」新婆沙論云:「如來梵聲,佛喉藏中,有妙大種,能發悅意和雅梵音,如羯羅頻伽鳥,及發深遠雷震聲,如帝釋鼓。」華嚴經云:「演出清淨微妙梵音,宣暢最上無上正法,聞者歡喜後淨妙道。」長阿含經云:「時梵童子告忉利天曰:其有音聲,五種清淨,乃名梵聲。何等為五?一者其音正直,二者其音和雅,三者其音清徹,四者其音深滿,五者其音遍周遠聞。具此五者,乃名梵音。」智論亦云:「如梵王五種聲,而從口出:一甚深如雷。二清徹遠聞,聞者悅樂。三入心敬愛。四諦了易解。五聽者欲聞無厭。」佛所以大梵音聲告諸菩薩及天龍八部眾乃至人非人等者,一方面欲是經廣行流布,於未來世利益一切眾生。一方面是佛的梵音清徹,聽者不厭,聞者欲樂。用以稱揚讚歎地藏菩薩累生累劫,慈悲救苦的事,更易收是經流通神妙利益之特效。地藏菩薩於十方世界,所作種種利生事業,都是廣博無比,非心可思,非言可議,現種種威神慈悲勢力,度脫一切罪苦眾生,尤以地獄趣為當務之急,故說救護一切罪苦之事。

吾滅度後,汝等諸菩薩大士,及天龍鬼神等,廣作方便,衛護是經,令一切眾生證涅槃樂。」

這是令在會大眾廣作方便護衛是經,俾令眾生獲解脫樂。佛在世時可以應機說教調伏一切,佛去世後,眾生無所依憑,唯有佛所說的聖法可為倚恃,但去聖時遙,魔強法弱之季,正法易被毀滅,是故世尊囑累諸大菩薩及天龍大眾,在佛滅度之後,要廣作方便,護衛如是甚深經典,令末法一切眾生有所依憑,修證聖道,而超出三界,享受涅槃的快樂。科註云:「方便言廣作者,方便,乃菩薩二利之器,不可須臾暫離。故維摩云:『無方便,慧縛;有方便,慧解。』謂不以愛見心,莊嚴佛土,成就眾生。於空、無相、無作法中,以自調伏,而不疲厭,是名有方便慧解。否則,則縛矣。勸衛護是經者,以是眾生之良藥。譬如栴檀,能療人病,一切眾生,莫不願得。有人大得栴檀香樹,束薪賣之,無有買者。此經能令人得道,無不度者。吾般泥洹後,留在世間,無有視者;亦如栴檀束薪賣之,無有買者也。故法廣作方便,衛護流通,令一切罪苦眾生,寨無明源,拔生死根,出三塗之惡道,證三德之寂光。庶不負大士威神慈悲之力,救護罪苦之心也。」

說是語已,會中有一菩薩,名曰普廣,合掌恭敬,而白佛言:「今見世尊,讚歎地藏菩薩,有如是不可思議大威神德,唯願世尊,為未來世,末法眾生,宣說地藏菩薩,利益人天因果等事。使諸天龍八部,及未來世眾生,頂受佛語。」

這是當機請示地藏菩薩利益人天因果等事,使未來世一切眾生,能夠聽聞是法,而信受奉行。說是語已,即是佛出大音聲,告十方世界諸大菩薩等,要廣作方便衛護是經,令未來世一切眾生,得證涅槃樂的說話之後。所謂會中有一菩薩名曰普廣,即是承命衛護是經的人。普廣菩薩在這法會當中,聞佛囑咐諸大菩薩,於未來世,要廣作方便,衛護是經,利益一切眾生,故即從座起,親承佛的遺命。所謂普廣,即是話從內心而發出的智慧,這種智慧是彌滿虛空的,所以叫做普。再從智導行,成就自他二利之德,這種德行,充塞法界,故名之曰廣。科註云:「心是境體,普廣是用。心即法身,普即般若,廣即解脫。由此大士久證三德,廣濟群生,雖用不離體,而體藉用彰,故從用立名。若廣明其事,即同觀音十普。」(一、慈悲普。二、弘誓普。三、修行普。四、斷惑普。五、入法界普。六、神通普。七、方便普。八、說法普。九、供養諸佛普。十、成就眾生普。)今見世尊讚歎地藏菩薩等,即是說普廣菩薩,今於忉利天宮法會之中,見世尊讚歎地藏菩薩不可思議大威神德。然而菩薩應世,度生為當急之務,地藏菩薩既然有這樣大不可思議的大威神德,而其度脫眾生利樂人天種種因果殊勝之事,更加莫測高深,不但只欲聽聞威神勢力,而利益人天因果等事,亦所樂聞。佛菩薩的法言法化殊勝功德之事,非僅為利當前大眾,亦且為益未來末法眾生,俾令頂受佛語,依教修行,度脫三界。故此普廣特別請佛為說地藏菩薩利益眾生的事跡。智論云:「問:諸佛出於三界,不著世間,無有我,及我所,視外道、惡人、菩薩、阿羅漢、一等無異,云何讚歎菩薩?答:佛雖無吾我,無有憎愛,於一切法、心無所著。憐愍眾生,以大慈悲心,引導一切,故分別善人,而有所讚。亦欲破惡魔所願,以佛讚故,無量眾生,愛樂菩薩。恭敬供養,後皆成就佛道,是故諸佛讚歎菩薩。」況且地藏菩薩從無量劫來,就能憐愍饒益一切眾生,曾作種種利生事業,度脫無數眾生,成就無量功德,宜乎佛陀大讚特讚。科註云:「地藏菩薩,久遠劫來,能觀諸法畢竟空,亦能於眾生,有大慈悲。行生忍,不見眾生,行法忍,不著諸法。雖知涅槃是無上實法,而不取證。雖知眾生如幻如化,而能起身口意業,可謂志願弘曠,有大悲心,行如是事,甚為希有。」

爾時世尊,告普廣菩薩,及四眾等:「諦聽!諦聽!吾當為汝,略說地藏菩薩,利益人天福德之事。」

這是佛慈誡令誠諦而聽,當為略說地藏菩薩利生福德之事。因為下面所敘述饒益眾生的事,都是甚為希有,所以在未說到正題的時候,首先誡令曰諦聽諦聽。所謂利益人天福德之事,即是勸令修持五戒十善,廣作六度萬行等,一切善利之事。福有攸歸,修齋持戒,自然感應道交的得享無量福樂。科註云:「準四天王經:於六齋日,使者,太子天王,勤伺眾生,施行吉凶。若於此日,淨心守齋,歸敬禮供地藏菩薩,諸天為遣善神,營衛門戶,凶疫眾邪,陰謀消滅,夜無惡夢。縣官盜賊,水火災變,終而不害。臨其壽終,迎其魂神,上生天上。天上福德,所願自然。七寶宮殿,在意所之。壽終,下生侯王之家,顏色煒煒,見者心歡。逢佛值法,必得泥洹。斯皆五戒十善,斂情攝欲,六齋使然。正利益人天福德事也。」

普廣白言:「唯然,世尊!願樂欲聞。」

這是當機仰承聖旨,願聞法要。

以下廣明利益事,分為兩大段:初是廣說利益,次是普廣請問經名。在初段先分為二:甲廣說利益的事,乙總結威神之力。甲方又分為二:A、通示聞名等益,B、別示久病等益。A節又分為二:子供養得福,丑譏毀獲報。子供養得福又復分而為四節:一聞名讚禮福,今初。

佛告普廣菩薩:「未來世中,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是地藏菩薩摩訶薩名者,或合掌者、讚歎者,作禮者,戀慕者,是人超越三十劫罪。

這是供養得福中之第一聞名讚禮戀慕而得福也。善男子善女人,是佛對得聞佛法的在家出家四眾弟子之通稱。凡對於世間一切好事、美事、有利益於人,推廣以致一切含識之事,乃至勤修五戒十善,廣作六度萬行的男子女人,都可以稱為善男子善女人。金剛經六譯疏記云:「善男善女,有二義:一以人稱,是四眾人也。一以法喻,以羅漢性剛直,能自善不能化人,表為善男子。菩薩性柔和慈悲,能自化化人,種佛善根,紹隆佛種,表為善女人。今謂事佛者,皆曰善男信女。」諸惡莫作,眾善奉行,則名善男女,反之,就叫做惡男女了。善有清昇獲樂之功,惡感墮落苦報之事,是故宜為好事,莫作罪業。所以閻羅王海敕罪人云:「汝等今去,為人家作子,當念孝順,報父母恩。曼年盛時,當忍惡為善,篤信三尊,守戒奉道,修諸功德,莫復作惡,還來至此。」佛在世時,度化眾生,佛自為之,佛滅度後,必籍法化,是以佛說一切法,必為未來世眾生。在未來世中,若有善男信女,聞是地藏菩薩的大名,或稱聖號,或合掌恭敬,或稱揚讚歎,或五體投地作禮,或依戀仰慕;像這種人,興任何一種禮敬之心,均可超越三十劫的重大罪障。因為地藏菩薩自從母墮,發心救拔,而發無上菩提心以來,經歷無數劫,成就無量眾生。具諸功德,巍巍無比,欲以口宣,窮劫不盡,是以能令合掌等,皆獲殊勝妙益,故能超越三十劫的重大罪業。科註云:「言由聞地藏之名而合掌等,得其善名也。蓋大士之名,萬行萬德莊嚴。自最初一念救母孝思,便為六道救苦發心根源,已深廣無涯際矣。迨今十一大劫已來,若欲分別,窮劫不盡。故合掌等,皆超劫罪。如耆婆攬草,無非藥者,普能愈病。一切具足,如如意珠,盡滿其願。合掌,表權實一體,九界是權,佛界是實。今既開顯,生佛一體,此身業供養。或讚相好微妙,或歎功德洪深,此口業供養。稽首著地,五輪俱圓,了性空寂,感應道交,乃三業普供。眷戀係慕,心心無間,或想菩薩之威德,或申自己之悲哀;此意業供養也。是人,點上聞名合掌等者,均能超越三十劫之重罪,此非不思議威神慈悲之力歟。」

普廣!若有善男子善女人,或彩畫形像,或土、石、膠、漆、金、銀、銅、鐵、作此菩薩,一瞻一禮者,是人百返生於三十三天,永不墮於惡道。假如天福盡故,下生人間,猶為國王,不失大利。

這是供養得福中之第二塑畫形像瞻禮獲福也。彩畫形像,即是以七彩的顏色,繪畫佛菩薩的聖相,五色渲染,法相莊嚴,能令見者生敬而獲福。土、石、膠、漆、金、銀、銅、鐵、都是塑造聖像的原料,前四價廉而質不堅,後四雖則堅剛不異,而價格貴賤不同。此八種原料,最貴者金,最堅者鐵,最賤而最不牢者為土。若末世中有善男或信女,或彩繪地藏菩薩形像,或以土石膠漆,或用金銀銅鐵而鑄造地藏菩薩的聖像,令到後來的眾生,或瞻仰尊容,或禮拜聖像,或瞻仰,或僅禮拜依投。當知這一種人捨是身命,以後一百次往返的生於三十三天,永遠不致墮於惡道。等到天福享盡,下生人間,猶為國王,對於瞻禮聖像的功德大利,永遠不會亡失。造像功德經云:依諸相好而作佛像,功德廣大無量無邊,不可稱計。彌勒!經云:若有人以眾雜綵,而為繢飾,或復鎔鑄金銀銅鐵鉛錫等物,或有雕刻栴檀香等,或復雜以真珠螺貝綿繡織成,丹土白灰,若泥若木,如是等物,隨其力分,而作佛像,乃至極小如一指大,能令見者知是尊容,其人福報,我今當說。彌勒!如是之人,於生死中,雖復流轉,終不生在貧窮之家。亦不生邊地小國下劣種姓孤獨之家,乃至以願力故,不生迷流卑賤不淨邪見之家。是人常生轉輪聖王有大勢力種姓之家,或生淨行婆羅,富貴自在無過失家。所生之處,常遇諸佛承事供養。或得為王,能持正法,以法教化,不行非道。或作轉輪聖王,七寶成就,千子具足,騰空而行,化四天下,盡其壽命,自在豐樂。或作帝釋,夜摩天王,兜率天王,化樂天王,他化自在天王,人天快樂,靡不皆受,如是福報,相續不絕。所生之處,常作丈夫,不受女身。亦復不受黃門二形卑賤之身。形受之身,無諸醜惡。目不盲眇。耳不聾聵,鼻不曲戾。口不喎斜。唇不下垂,亦不皺澀。齒不疏缺,不異不黃。舌不短急。項無瘤癭。形不傴僂。色不斑駮。臂不短促。足不□跛。不甚瘦,不甚肥,亦不太長,亦不太短。如是一切不可喜相,悉皆無有。其身端正,面貌圓滿。髮紺青色,軟澤光淨。唇如丹果,目若青蓮,舌相廣長,齒白齊密。發言巧妙,能令聞者,無不喜悅。臂肘傭長,掌平坦厚,腰髀充實,胸臆廣大,手足柔軟,如兜羅綿。諸相具足,無所缺減,如那羅延天,有大筋力。」關於造像的功德,不但造像功德經這樣說,就是造立形像等經,亦說造佛菩薩像有十四種大功德的利益。如彼經說:「天下人民,能作佛菩薩的形像,能獲如下種種利益:1、其後世世所生之處,眼目淨潔,面貌端政,身體手足,常好柔軟;生於天上,亦復淨潔,諸天中勝,眼目面貌,甚好無比。2、所生之處,無有諸惡,身體具足,死後得生第七梵天,復勝餘天,形貌端正,絕好無比,為諸天所敬。3、後世常生勢尊貴家,受其氣力,與世絕異,在所生處,不墮貧家。4、後世所生,身形殊妙,紫磨金色,端政無比,常為諸人所共敬愛。5、後世生處,常在富貴之家,財產珍寶,不可稱數,常為父母兄弟宗族之所愛重。6、後世若生閻浮提中,常生帝王公侯賢善之家。7、後世得作帝王特尊,勝諸國王。當為諸王之所歸仰。8、後世得作遮迦越王,四天下諸王皆臣屬之。9、後世得作遮迦越王,飛行天上,復下自恣,在所施為,無所不至。10、後世生於第七梵天,壽一劫餘,智慧尊勝無上,無能及者。於梵天壽盡,當復來下,生於孝順有道法家。11、後所生處,常為父母之所愛重,壽終復得生於天上。12、死後不復墮三惡道,當自守意,常欲求佛。13、後世生處,尊重於經,意欲常持雜好香花,雜好繒綵,燈火光明,諸天下中,名好珍寶,奉上佛塔。後無數劫,會當得佛涅槃之道。人有出意,持妙珍寶,所愛重物,奉上佛者,非餘凡人,皆是前世作佛形像者,習菩薩道者。14、作佛形像,其福無量,無窮盡時,不可稱數……其有眾生見佛菩薩形像,生恭敬心,叉手自歸佛塔舍利者,死後百劫不復入於三途,得生天上,天上壽盡,復生世間勢富之家。如是受福,不可稱數。會當得佛涅槃之道。」

若有女人厭女人身,盡心供養地藏菩薩畫像,及土石膠漆銅鐵等像,如是日日不退,常以華香、飲食、衣服、繒綵、幢旛、錢寶、等物供養。是善女人盡此一報女身,百千萬劫,更不生女人世界,何況復受。除非慈願力故,要受女身,度脫眾生。承斯供養地藏力故,及功德力,百千萬劫,不受女身。

這是供養得福中第三之一,厭惡女身而供養地藏菩薩圖像,皆遂願獲福。為甚麼要厭惡女身呢?在世間法來講,女人的確有很多地方是沒有男人方便的,而且在諸經中佛也很詳細的敘述女身所以值得厭惡的所以然。因為女身多障多礙的原故,所以法藏等比丘,在因地修行時發願:成佛時國土無有女人。大智度論法華經等謂女身有五障:一不得作梵天王,清淨垢染不同故。二不得作帝釋,少欲多欲差殊故。三不得作魔王,剛強懦弱相異故,四不得作轉輪聖王,仁慈嫉妒迥絕故。五不得作佛,萬德圓備煩惱纏縛各別故。如超日明三昧經云:「有長者女,名曰慧施,與五百女人俱,來詣佛所,稽首佛足,卻坐一面,聞說斯超日明定,喜踊無量,前白佛言:我今女身,願發無上真正道意,欲轉女像,疾成正覺,度脫十方。有一比丘名曰上度,謂慧施曰:不可女身得成佛道也。所以者何?女有三事隔五事礙。何謂三?少制父母,出嫁制夫,不得自由,長大難子是謂三。何謂五礙?一曰女人不得作天帝釋。所以者何?勇猛少欲乃得為男。雜惡多態故,為女人不得作天帝釋。二曰不得作梵天,所以者何?奉清淨行,無有垢穢,修四等心,若四禪乃昇梵天。婬恣無節故,為女人不作梵天。三曰不得作魔天,所以者何?十喜具足,尊敬三寶,孝事二親,謙順長老,乃得魔天。輕慢不順,毀失正教故,為女人不得作魔天。四曰不得作轉輪聖王,所以者何?行菩薩道,慈愍群萌,奉養三尊,先聖師父,乃得轉輪王,主四天下,教化人民普行十善,遵崇道德,為法王教。匿態有八十四,無有清淨行故,為女人不得作聖帝。五曰女人不得作佛,所以者何?行菩薩心愍念一切,大慈大悲,被大乘鎧,消五陰,化六衰,廣六度,了深慧行,空無相願,越三脫門,解無我人,無壽無命,曉了本無,不起法忍。分別一切,如幻如化,如夢如影,芭蕉聚沫,野馬電燄,水中之月,五處本無,無三越想,乃得成佛。而著色欲,淖情匿態,身口意異故,為女人不得作佛。」玉耶經云:「女人身中有十惡事:何等為十?一者女人初生墮地,父母不喜。二者養育視無滋味。三者女人心常畏人。四者父母恒憂嫁娶。五者與父母生相離別。六者常畏女婿視其顏色,歡悅則喜,瞋恚則懼。七者懷妊產生甚難。八者小為父母所檢錄。九者中為夫婿所制。十者年老為兒孫所呵。從生至終,不得自在。是為十事,女人不自覺知。」藥師經云:「若有女人,為女百惡之所逼惱,極生厭離,願捨女身。」因為女身有種種過患,故此厭惡女身。這段文可以分為四節:初從若有女人下,至錢寶物等供養,是敘述因厭女身而興供養。二從是善女人下,至何況復受,是敘述因厭女身而修供養之善女人,盡此一報女身以後,百千萬劫,更不生於有女人的世界。三從除非慈願力下,至度脫眾生,是敘述除了這個善女人,為了度脫眾生的緣故,願不轉變女身,此是例外。四從承斯供養下,至不受女身,是結示承此厭女身,而修供養的功德力,以及地藏菩薩威神之力,以後的百千萬劫,更不復再受女身。現在逐節向下解釋:初若下八字,是興供之意,為厭惡女身之故。盡心下,敘述供養之法,廣則無量,主要有財法二種。雖則諸供養中,法供養最。但是最重要的,仍然要有殷重誠敬之心。心誠則能感應道交。這殷重誠敬之心,是從最深處而啟發,最淨最端,無染無雜,名叫盡心,亦名深心。畫像,是用五彩或七彩在紙上,或布絹之上,而圖繪地藏菩薩之聖像。以土膠漆而成的叫做塑像,以木石而刻成的叫做雕像。以金銀銅鐵而治成的叫做鑄像。無論是設畫像、塑像、雕像或鑄像,而興供養,日日如是,不退不移,則可謂心心堅固,念念精勤。華香幢旛,是擺供之物,飲食是滋養之物,衣服繒綵是遮羞避寒之物,錢財珍玩是寶物,這些物質,雖然盡是財物,但能捨如許多之物而興供養,是由深信之心而啟發,這深信的心是符合法理的。能夠這樣廣修供養,自然圓成財法二施,等無差別的妙諦。金銀寶物,人所愛惜,而能捨諸所愛,無所慳吝,故能獲殊勝之果報。次是善女人下,正敘果報之殊勝。是善女人難捨能捨,精誠盡心供養地藏菩薩,又能日日這樣的不屈不退,所以能夠盡此一期女報之身,以後的百千萬劫當中,永遠再不生在有女人的世界。所生的世界,既然女人尚且不有,何況復來三界受女人的身呢,這是絕對可以否決的。慈願力下,即是除了那一種人,以慈悲大願之力,為欲度化眾生的原故,仍然滿彼所願外,餘均不復再受女身。如摩耶夫人,以大幻願智法門,永為千佛之母。是以順愛法門,度脫眾生。婆須密多女,說離際法門,謂一切眾生,隨類是我,令得一切三昧。這是以逆愛法度化眾生。順逆雖則不同,而永現女身,度化眾生,令入佛智則是一也。四承斯下,結示供養地藏菩薩,終究不受女人之身。供養地藏之力,是承他力,及功德力,是承善習熏起現行精進之自力。自他之力互融互熏,故能成就不思議力,於百千萬億劫,永不再受女人之身。

復次普廣!若有女人,厭是醜陋,多疾病者。但於地藏像前,志心瞻禮,食頃之間。是人千萬劫中,所受生身相貌圓滿。是醜陋女人,如不厭女身,即百千萬億生中,常為王女,乃及王妃,宰輔大姓、大長者女,端正受生,諸相圓滿。由志心故,瞻禮地藏菩薩,獲福如是。

這是供養得福中第三之二,厭惡醜陋疾病之身,而志心瞻禮地藏菩薩,即得獲福。這裡也是分為四節:初從若有女人下,敘述瞻禮極短暫的時間,即可獲得極殊勝的果報。醜陋多疾病者,即是臭穢鄙惡,且多疾病之身。人的相貌妍麗與醜陋,是由於往昔作業的善惡所招感,而與現生所修持的心地無關。心善則可超昇,化醜陋而為妍麗,如波斯匿王之女。心惡則遭遇墮落,變妍麗而成醜陋,如優多羅之母。生而賢慧者,如黃帝時之嫫母,與齊國無鹽女,皆天下的醜女也,雖醜無妨。生而嫉妒者,如唐朝時之武則天與楊貴妃皆天下之美人也,雖美何益!但形貌端正,色澤殊妙,可以令見者歡喜而生敬,是以輪王具大人之相,化四天下,佛陀現勝妙之好,度無量眾。而且美妍者人之所好,醜陋者人之所惡,疾病尤為可憎,故皆厭棄。所以感得醜陋及多病之身者,由於往昔惡業之所招致。如佛說業報差別經云:「復有十業能令眾生得醜陋報:一者好行忿怒。二者好懷嫌恨。三者誑惑於他。四者惱亂眾生。五者於父母所,無愛敬心。六者於賢聖所,不生恭敬。七者侵奪賢聖資生田業。八者於佛塔廟,斷滅燈明。九者見醜陋者,毀呰輕賤。十者習諸惡行。以是十業,得醜陋業。」「復有十業,能令眾生,得多病報:一者好喜打拍一切眾生。二者勸他令打。三者讚歎打法。四者見打歡喜。五者惱亂父母,令心憂惱。六者惱亂賢聖。七者見怨病苦,心大歡喜。八者見怨病愈,心生不樂。九者於怨病所,與非治藥。十者宿食不消,而復更食。以是十業,得多病報。」若有女人厭醜陋之形及多病之身,只要能在地藏菩薩像前,志心瞻禮一餐飯這樣久的時間,便可以獲得殊勝的福報。

次從「是人千萬劫中」下,正敘轉醜陋而為妍麗。是人,即指厭患醜陋多病而發心供養地藏菩薩的人。這個「是人」二字,若接貫上文,是指女人,但愚意以為,不一定指女人才對,因為醜陋之身,無論男女都是厭患的。以極短暫的時間,瞻禮地藏菩薩聖像,即得於以後千萬劫中所受之身,遠離醜陋多病的惡相,獲致圓滿端正無病的美容,正顯瞻禮之功,不可思議。三從是醜陋女人下,敘述只是厭惡醜陋之容,而不厭患女人之身者,亦得滿其所願。瞻禮之後的萬億生中,或為王女,或作王妃,或生宰輔大姓之家,或為豪貴長者之女,悉皆端正無比。所言生為王女,即是公主。如波斯匿之女勝鬘,阿闍世王之女術達矣等。妃,匹也,合也,對也等義,王妃即國王之妾侍,在嬪御之中,僅次於王后。或者說天子後宮,無論嫡庶通通都稱為王妃,如末利夫人與韋提希夫人等。宰輔,乃天子之左右手,或者稱為宰相,或者稱為宰衡,所以統攝百僚,輔助天子,阿衡國務而平章百姓的治理國政。大姓,即是貴族,如中國專制時代的王族或公侯之家。及印度階級時代的剎帝利與婆羅門,都稱為大姓。言大長者女,如蘇曼是須達多女,月上女為維摩詰女等。生為貴族之女,而且端正圓滿諸相具足,殆非地藏菩薩威神勢力,曷克臻此。

四從「由志心故」下,結示志心瞻禮,定當滿如所願。科註云:「志心二字,義深意重,貫於前後,勿輕看過。夫人之轉報,誠非易事。譬耕夫之忽臨帝座,如溷者之俄登天府。平地之福,匪伊所思。今所獲福,誠由志心。志者,心之所至也。其醜女以瞻禮而感,地藏以慈力而應,均是心也。若各各性計不忘,則能所條然,凡聖岐矣。安能感應道交,轉報獲福耶?惟瞻禮之際,了能所之皆空,故感應之時,致假中之叵議。則醜婦與地藏,無二無別,功並於志心。故增一阿含云:『若欲禮佛者,當來及過去,當觀空無法,是名禮佛義。』勒那三藏(Ratnomati)七種禮,不可不知。」(1、我慢禮。2、求名禮。3、身心禮。4、智淨禮。5、遍入法界禮。6、正觀修誠禮。7、實相平等禮。)

復次普廣!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能對菩薩像前,作諸伎樂,及歌詠讚歎,香華供養,乃至勸於一人多人。如是等輩,現在世中,及未來世,常得百千鬼神,日夜衛護,不令惡事,輒聞其耳,何況親受諸橫。

這是供養得福中第四伎樂讚歎供養地藏聖像,即獲福報。這段文可以分為二節初從「若有善男子」下,至「一人多人」,是能供養之機。次從「如是等輩」下,是供養所獲之福。伎樂,亦即女樂,古之帝王以歌伎或藝伎,高歌一曲,婆娑起舞,而取樂於后妃臣佐者。引長其音而高聲唱誦,音韻合節,叫做歌詠。詩序云:「情動於中,而形於言,言之不足,故嗟歎之,嗟歎之不足,故歌詠之,。」讚即印度之梵唄,以短偈簡文,而直陳佛菩薩之聖德,故言讚歎。今既實信菩薩之威德,而能雜陳八音之伎樂,歌詠之讚頌,及奉獻香華等物供養,不特自信自為,而且勸化他人,或一或多,隨緣轉化無量百千眾,悉令信心誠意供養地藏菩薩,所獲福報,自當殊勝。

「如是等輩」下,即是說這些善男信女能夠對地藏菩薩聖像之前,作種種的伎樂與作種種的歌詠讚頌,以及香華等物供養。不但自己作了便罷,而且還勸無量百千人都是這樣做。這些人因為供養地藏菩薩的功德,現在以及未來世中,常常得很多鬼神日夜的衛護,因此不但不會身遭諸難,就是惡事的聲音亦不會聽聞。科註云:「然作樂供像,何以得鬼神衛護耶?準禮記曰:『禮樂之行乎陰陽,通乎鬼神。』漢書云:『夫樂者,聖人所以感天地,通鬼神。』況乾闥,緊那,皆天帝樂神。今既伎樂歌詠於地藏,寧不感帝釋遣乾緊令人衛護耶。然『惡事不聞耳』者,又何從致乎?曰:不聞禮云:『夫樂,清明象天,廣大象地,終始象四時,周旋象風雨。』今既作樂供像,自感天地清明氣象,四時和焉,風雨時焉,安有惡事輒聞於耳。故曰樂者樂也,君子樂得其道,小人樂得其欲。況今獲福,實從信心得來,何況親身受諸橫哉?若準法華,伎樂頌德,開人天業,自應早成佛道矣。」法華經云:「若使人作樂擊鼓吹角貝。簫笛琴箜篌。琵琶鐃銅鈸。如是眾妙音。盡持以供養。皆已成佛道。」

上明供養獲福竟。下明譏毀遭報。

復次普廣!未來世中,若有惡人,及惡神惡鬼。見有善男子善女人,歸敬供養,讚歎瞻禮,地藏菩薩形像。或妄生譏毀,謗無功德,及利益事。或露齒笑,或背面非,或勸人共非,或一人非,或多人非,乃至一念生譏毀者。

此下明譏毀遭報。這裡初舉譏毀之類及其相狀。初「未來世中」下,明其類。「見有善男子」下,明其相。世間不好的人,時時想毒計破壞人危害人,是名惡人;即世俗所謂害群之馬。主張人作一切喪失天良,埋沒理智的事,永遠墮在惡趣,不得超昇的就是惡神。貪他血食,人祀之則禍婬,人離之則加惡,搞風搞雨,作禍作祟,恆常弄到人不得安寧的,就是惡鬼。這些惡人惡神惡鬼,見到善男信女歸敬禮拜,歌詠讚歎,香華供養地藏菩薩聖像,而妄生譏誚的詆毀,謗謂無有功德,及利益果報的事。當其興謗的時候,或露齒而奸詐輕笑,或面是而背非。非但一己作惡,亦且勸誘他人,或一或多,乃至最微的起一念譏毀之心,而稱快一時之口,當知是人應墮惡道,受無量苦。科註云:「佛言:清濁異流,明愚異趣。忠佞相讎,邪常嫉正。故著欲之人,不好我無欲之行,於是惡類,遂生嫉心。所以嫉之者,惡人,恐以彼善,形我之惡也。惡神,恐其出界,矢我之眷屬也。惡鬼,恐其齋戒,失我之血肉也。懷私雖異,為惡是同。曾子曰:『人之好善,福雖未至,去禍遠矣。人之為惡,凶雖未至,去福遠矣。』辯魔書云:『見善養育,如雨露之被草木。遇惡勦絕,若鷹鸇之逐鳥雀。』人何不努力修善,而甘為惡人,惡神,惡鬼哉。譏者,嘲誚之言;毀者,謗壞之事。譏生忌嫉之心,毀起忿恨之念。故知心為起惡之源,口為召禍之本。徒謗聖賢,枉壓良善。從虛妄以構詞,自無端而肆毒。初乃輕言譏激,後遂重語讟誣。自作闡提,撥無因果。宣言此輩,徒竊善名,歸供讚禮,實無功德,唐喪資財,何有利益!那知泥木靈像,遠有所表。敬誠殷禮,獲福無邊;輕心毀謗,招罪彌劫。愚痴無知,阻退善根。……乃至一念,言少譏毀惡。那知眾罪,皆從此起。譬夫決江之流,濫觴於甕口,參天之樹,發葉乎毫芒。唇口是弓,心慮是弦,音聲如箭,一念如機,長夜空發,徒染身口。顧斯後報,可不慎哉!」

如是之人,賢劫千佛滅度,譏毀之報,尚在阿鼻地獄,受極重罪。過是劫已,方受餓鬼。又經千劫,復受畜生。又經千劫,方得人身。縱受人身,貧窮下賤,諸根不具,多被惡業,來結其心,不久之間,復墮惡道。

這是顯示譏毀之報墮落之途,報畢為人,貧窮下賤,諸根不具。業惑纏心未得消泯,縱得為人,不久之間,亦復隨業受報,墮生惡道。梵語□陀劫簸(Bhadrakalpa)□陀,翻為賢,劫簸,簡稱為劫。梵華並稱,叫做賢劫。過去的住劫,名叫莊嚴劫;未來的住劫,名叫星宿劫;現在的住劫,名賢劫。所以稱現在的住劫為賢劫者,因為現在的住劫二十增減中,有千佛出世,所以稱為賢劫。大慈經云:「阿難!何故名為賢劫?阿難!此三千大千世界,劫欲成時,盡為一水。時淨居天,以天眼觀此世界,唯一大水,見有千枝諸妙蓮華。一一蓮華,各有千葉,金色金光大明普照,香氣芬熏,甚可愛樂。彼淨居天,因見此已,心生歡喜,踴躍無量,而讚歎言:奇哉奇哉;希有希有。如此劫中當有千佛出興於世,以是因緣,遂名此劫,號之為賢。」悲華經云:「此佛世界,當名娑婆。何因緣故,名日娑婆?是諸眾生,忍受三毒,及諸煩惱,是故彼界,名曰忍土。時有大劫,名曰善賢。何因緣故,劫名善賢?是大劫中,多有貪欲瞋恚愚癡憍慢眾生,有千世尊成就大悲,出現於世。」行宗記亦云:「此界成後,有千佛出世,既多賢聖,故名賢劫。」賢劫總共有八十小劫,一增一減為一小劫,即成住壞空各有二十個增減。在住劫二十個增減的前八增減當中,千佛逐漸出世。於第九減劫時,賢劫千佛,第一拘留孫佛(Krakucchanda)出世,次為拘那含牟尼佛(Kanakamuni),第三為迦葉佛(Kasyapa),第四為釋迦牟尼佛(Sakyamuni)。自此至第十的減劫有彌勒佛出世,乃至最後,於第二增減之增劫,有樓至佛出世,合計總共一千佛。每一佛的出世,是相隔相當年代的,如釋迦牟尼佛涅槃之後,要隔五十六億七千萬年(即兜率陀天四千歲),賢劫千佛中的第五尊彌勒(Maitreya)佛才出世。每一尊佛的出世,距離既然須要這樣長久,那末,千佛一一出世而入滅,其中所經的時間,更加長遠到無法可以計算得清楚了。現在說賢劫千佛滅度之後,而譏毀的報,尚在無間地獄受極重的罪苦,則知譏毀的果報受苦極其長遠了。過是劫已,是指經過譏毀應受地獄苦患之劫以後。或者說作譏毀之罪報,墮在地獄超過賢劫這樣久的時間之後。地獄罪畢,轉生餓鬼之中,經過千劫的時期,常受饑火交然的痛苦。餓鬼罪畢,復生畜生趣中,又復經千劫之久,時遭鞭撻刀劍殺身之殃。畜生罪畢,方始獲得人身。縱得為人,亦復貧窮下賤,諸根不具,惡疾纏身。其中諸人,大多數復被惡業,纏縛其心,而造諸惡,所以不久之間,復隨業受報的墮落惡趣。梵語薜荔多(Preta),舊譯餓鬼,新譯為鬼。常饑虛渴熱,時恐法多畏,所以叫做餓鬼。此道遍在諸趣,以諂誑的心意,作下品五逆十惡,感生鬼道。由其所造的業不同,所以果報亦有勝劣。勝則為山林塚廟之神,及藥叉羅剎等有威德者。劣則居處不淨,不得飲食,常受刀杖之苦。婆沙論云:「有說由造作增長增上慳貪身口意惡行,往生彼故,感饑渴業,絕百千歲不聞水名。豈能得見?況復得觸!或有腹大如山,咽如針孔。雖遇飲食而不能受。有說被驅役故名鬼,恆為諸天處處驅役,常馳走故。有怖望故名鬼,謂五趣中,從他有情,怖望多者,無過此故。由此因緣,故名鬼趣。」梵語底栗車(Tiryagyoni),譯為畜生,為人所畜養而得生存故。或譯為傍住,為傍行的生類故。畜生道亦遍在諸趣。是由於愚癡貪欲,作中品的五逆十惡而感生此道之身。婆沙論云:「生謂眾生,畜謂畜養,謂彼橫生,稟性愚癡,不能自立,為他畜養,故名畜生。」新婆沙論云;「云阿傍生趣?答:其形傍故行亦傍,是名傍生。有說彼諸有情,由造作增上愚癡身口意惡行,往生闇鈍,故名傍生。謂此遍於五趣皆有。」立世阿毘曇亦云:「由因諂曲業故,於中受生。復說此道眾生多覆身行,故名底栗車。」譏毀之罪報,生為人亦復貧窮下賤者,如發覺淨心經云:「毀訾誹謗,常生邊地貧賤之處,下種姓家,少利養少名聞。不為他人恭敬供養,亦不尊重。人所不喜,眾所厭惡。」科註云:「由昔斷滅法財,今感貧窮之報。困曩毀敬尊容,此招下賤之身。復兼諸根殘闕,以致九結纏心,從冥入冥,隨苦至苦。大乘論堅意菩薩云:『誹謗大乘法,決定墮惡道。焚燒甚苦痛,業報罪信爾。若從地獄出,復受餘惡報。諸根常缺陋,永不聞法音。設使得聞者,復生於謗法。以謗法因緣,還墮於地獄。』」

是故普廣!譏毀他人供養,尚獲此報,何況別生惡見毀滅!

這是結示譏毀之報。是故二字是承上接下之辭。即是說普廣!像這些人譏毀人家供養,尚且獲得地獄餓鬼畜生等惡報,千萬億劫,難得出離,而況於佛法所生毀滅之心,則其罪更甚於此千萬億倍了。故科註云:「善人供養,惡輩譏毀,尚獲彌劫之殃。況別生惡見,如彌犁車,毀滅佛法,其罪有甚於此矣。寶雨經云:『若誹謗者,是名愚人,墮於惡處,受諸苦惱,又為一切世間天人阿素洛等,之所輕賤。』故知誹謗之罪,實居眾罪之先。」

復次普廣!若未來世,有男子女人,久處床枕,求生求死,了不可得。或夜夢惡鬼,乃及家親,或遊險道,或多魘寐,共鬼神遊。日月歲深,轉復尪瘵,眠中叫喚,慘悽不樂者。

此下別示久病得益,這是初示久病惡相。梵語弭也地(Miyadhi),譯作病。止觀云:「病起有六緣:一四大不順故。二飲食不節故。三坐禪不調故。四鬼神便順故。五魔神所為故。六業感所起故。」所以智論云:「病有二種:先世行業報故,得種種病;今世冷熱風發故,亦得種種病。」佛說醫經云:「人身本有四病,一地二水三火四風。風增氣起,火增熱起,水增寒起,土增力盛。本從是四病,起四百四病。……人得病有十因緣:一久坐不臥。二食無貸。三憂愁。四疲極。五婬泆。六瞋恚。七忍大便。八忍小便。九制上風。十制下風。」智論亦云:「四百四病者,四大為身,常相侵害。一一大中,百一病起:冷病有二百二,水風起故。熱病有二百二,地火起故。」四大不調,寒熱相侵,加以宿業之所感,以致忽嬰病患,連年累月,困處床第之間,展轉呻吟,不能起立。於是求生固然不能,求死亦復難得。因病久困逼惱身心,以致思想瞀亂,神志顛倒,所以或者夜夢惡鬼,或者會見親舊,或者夢遊險道,或者有很多魘魅鬼怪,令其久寐不醒,或者神魂與鬼神同遊。科註云:「唯識論明四夢。一無明習氣,二善惡先徵,三四大偏增,四巡遊舊識。今夢惡鬼,惡相先徵也。及見家親,巡遊舊識也。遊險道,則四大遍增也。共鬼神遊,乃無明習氣也。」臥病既久,不但身質孱弱,而所受的痛苦也必深,是以夢寐懷憂,五中楚痛,以悽慘的聲音呻吟。科註云:「眠中叫喚等者,以身為苦器,陰是坯瓶四大浮虛,互相乖反。稟形人世,逢穢濁之時,受質偽身,居怖畏之境。幽冥無量鬼神,以及家親眷屬,依房依廟,附岳附丘,凡有含靈,並皆祇響。致使神爽冥昧,識慮昏茫。至於寤寐多有恐怖,所以眠內不安,晨昏叫苦,心中煎迫,動靜悽慘,皆病中之苦相也。」

此皆是業道論對,未定輕重,或難捨壽,或不得愈,男女俗眼,不辨是事。

這是解釋所以久臥床第困苦呻吟久病的惡相,是由往昔所造的業道所招對耳。這一段文的意思,即是說上面所舉得久病惡相的人,都是業道的相對,或輕或重,並未一定,故未判生死。如果說應死,確難即時捨壽。倘說未應即死,可是仍然叫苦連天的不得即時痊愈。像這些因果業感招報的病苦,所謂魂繫陰司,災生陽世,世間的人,以俗陋的肉眼,是無法辨別這些業對之事的。雖然不能辨別業對之事,但可以從現生作者的事,知道來生必當受之報,等於今生所受的,就可以知道前生曾經作過的事了。所謂種瓜得瓜,種荳得荳的因果律,是絲毫莫爽的。如佛告阿闍世王云:「一切諸法,皆為緣對。世人所為作,各自見其行,行善得善報,行惡得惡報,是故大王,當捨惡從善。」

但當對諸佛菩薩像前,高聲轉讀此經一遍。

此下明修福即得脫罪。修福之法甚多,但最簡捷者,莫如只在佛菩薩像前高聲轉讀地藏經一遍。所費既少,功勳彌著。正顯地藏菩薩威神之力不可思議。所以只在佛菩薩像前轉讀地藏經一遍,即能令病解除苦患。科註云:「夫人節宜不謹,感於寒熱等症,世醫藥餌,可能療治。今是惡業報病,須藉法力方祛。蓋諸佛心者,慈悲為體,能作醫王,善療眾生身心之病。經是法藥,菩薩是瞻病之人,故須對像讀經。然祇轉一遍者,金丹一粒,點鐵成金。至理一言,革凡成聖,何俟多轉乎!」

或取病人可愛之物。或衣服、寶貝、莊園、舍宅、對病人前,高聲唱言:我某甲等,為是病人,對經像前,捨諸等物。或供養經像,或造佛菩薩形像,或造塔寺,或燃油燈,或施常住。

這是為病者捨諸可愛之物。人之所以得病,雖有種種原因,但可以以二種而概括之:一者業病,二者寒熱之病。寒熱之病,是受季節氣侯之所影響,可用藥物而治療之。業病是往昔所作的業而感招,非藥力所能根治,必須要對佛菩薩像前作福懺謝,始克痊愈。可愛之物,即是病人平昔最喜愛的東西,其中如麗都的衣服,金玉珠寶,園林別墅,華堂舍宅等,隨取一種以作供養而作福懺謝,均可感得勝益。所以取病人喜愛之物於病人前,高聲唱言者,是欲令彼病人知代施功德,憶持在心永不忘失也。將病人的財物而作福,亦有種種差別:或者將這些財物,巿種種花香飲食而供養經像。或者將這些錢,來造立佛菩薩的形像。或者將這些錢,來建築寺廟。或者將這些錢,來買油點燈供佛菩薩。或者將這些錢,來布施寺廟供養十方常住眾僧。總之上面所說的各種,任行一種,均可獲得勝報。涅槃經云:「若於佛法僧供養一香燈,乃至獻一華,則生不動國。善守佛法僧物,塗掃佛僧地,造像塔,如母指,常生歡喜心,亦生不動國。」僧祇律云:「真金百千擔,持用行布施,不如一泥團,敬心治佛塔。」施燈功德經云:「佛告舍利弗:或有人於佛塔廟諸形像前而設供養,故奉施燈明,乃至以小燈炬,或蘇油塗然,持以奉施,其明唯照一道階。舍利弗!如是福德,非是一切聲聞緣覺所能可知,唯佛如來乃能知也。」據此,則知上面所舉各種,均有勝益。

如是三白病人,遣令聞知。假令諸識分散,至氣盡者,乃至一日,二日,三日,四日至七日已來。但高聲白,高聲讀經。是人命終之後,宿殃重罪,至於五無間罪,永得解脫。所受生處,常知宿命。

這裡敘述病人縱然不痊癒,但由捨著所愛而興供養,及親友高聲轉讀地藏尊經的功德,命終之後,宿殃重罪,都得解脫,所生之處,常知宿命。所以病人捨物必須三白者,目的是欲病者聞知,心生歡喜,深知自己有如是功德可以依憑。假令,是虛設之辭,即是說這些病人藉此布施之福蔭,當然會病患消除,還我健康之身。假使大限難逃,世緣永絕,當其識神分散,乃至氣絕的時候,亦應七日之中,高聲唱施,并高聲讀誦地藏尊經,這人命終之後,必定能解脫無間重罪,而獲超昇。諸識即指八個識。分散,是八個識從人體向外消散。諸識分散,則神魂亦離開色體。風去則蕭索寂然,火走則形骸清冷,如是則謂之氣絕命終。宗鏡錄云:「問:諸根壞日,識遷離時,捨此故身,別受餘質,去來之識,相狀云何?答:顯識經佛告賢護云:識之運轉,遷滅往來,猶如風大,無色無形,不可顯現。而能發動萬物,示眾形狀。」常知宿命,即是知道前一生或三四五生所作,所為的事,因知前生的事,自然明白罪福,深知因果,而這種人出離生死,也比較容易。這些的常知宿命,並不一定指宿命通,因為宿命通是修行聖者所得的通力。這常知宿命,雖則不一定是指宿命通,但與宿命通也極其相近,或者也可以叫做宿命通。如菩薩處胎經云:「或有人除去識垢,內外無瑕,得意聖通自識宿命。一生二生,乃至無數阿僧祇劫,所從來處。父母眷屬,國土清淨,悉能識知。或有人修十神通,解知法性,強記不忘,便能得知他人心念,一生二生,乃至無數阿僧祇劫,所從來處,父母眷屬,國土清淨,名姓種族,皆悉知之。」

何況善男子善女人,自書此經,或教人書。或自塑畫菩薩形像,乃至教人塑畫。所受果報,必獲大利。

這是用比擬的方法,來顯示利益宏大。即是病者自不能動,由他人將布施之物,高聲唱白,并代讀地藏經,都可以得到永遠解脫無間重罪,所生之處,常知宿命。何況自書此經,或教人書,自塑畫菩薩形像,或教人塑畫,這些功德利益,更加無可限量。大乘莊嚴論云:「諸菩薩於大乘法,有十種正行:一書寫,二供養,三流傳,四聽受,五轉讀,六教他,七習誦,八解說,九思擇,十修習。此十正行,能生無量功德。」涅槃亦云:「於惡世中,書寫經卷,亦勸他人,令得書寫,自能聽受,亦勸他人,令解聽受,如說修行。具足能解,盡其義味。」塑畫佛菩薩形像,即是以木泥石等物,雕塑佛菩薩的聖像。或用絹布紙等物,圖繪佛菩薩的尊容,自作或教他,都有殊勝利益。如造立形像福報經云:「作佛形像,其福無量,無窮盡時,不可稱數。如是四天下,江河海水,尚可升量,作佛形像,其福甚多,多四天下,江河海水,過出十倍。後世所生,常護佛道。作佛形像,譬如天雨,人有好舍,無所憂畏。作佛形像,死後不復,入於地獄,畜生餓鬼,諸惡道中。其有眾生,見佛形像,生恭敬心,叉手自歸佛塔舍利者,死後百劫,不復入於地獄畜生餓鬼道中。死即生天,天上壽盡,復生世間,勢富之家。如是受福,不可稱數,會當得佛,涅槃之道。佛告優填王,人作善者,作佛形像,其福祐功德如是,終不唐喪。」大乘造像功德經亦云:「若有淨信之心,造佛形像,一切業障,莫不除滅,所獲功德,無量無邊,乃至當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永拔眾生一切苦惱。」

是故普廣!若見有人,讀誦是經,乃至一念,讚歎是經,或恭敬者。汝須百千方便,勸是等人,勤心莫退。能得未來現在,千萬億不可思議功德。

這是勸令勤心修持莫退,自然能得殊勝功德。是故是承上接下之辭,承上所言功德,因此若有人,受持讀誦是地藏經,乃至一念讚歎或恭敬者,都可以感得多生無量福德利益。故此佛令普廣,要廣設百千方便,勸勵這些對地藏經讀誦讚歎恭敬的人,努力精進修持,莫生退屈之心,必定可以獲得千萬億,不可思議功德福利。堅意經云:「佛告阿難:其有好心善意之人,聞佛明法,一心而聽,能一日可,不能一日。半日可,不能半日。一時可,不能一時。半時可,不能半時。須臾可,其福不可量,不可訾也。」對於佛法經典,暫時聽受,尚且獲福無量,而況受持讀誦,恭敬讚歎。故菩薩藏經云:「是善男子善女人等,受持是經,讀誦解義,乃至為他廣分別說,當知是人,復獲如是十種功德,稱讚利益。何等為十?一者常樂遠離諸不善友。二者常樂親近,諸善知識。三者能緩諸魔所有繫縛。四者摧殄諸魔所有軍陣。五者善能訶厭一切煩惱。六者於一切行心常捐捨。七者違背一切向惡趣道。八者歸向一切趣涅槃道。九者善說一切越度生死清淨之施。十者巧能隨學一切菩薩所行軌則,又能奉行諸佛教敕。如是名為十種功德稱讚利益。」

復次普廣!若未來世,諸眾生等,或夢或寐,見諸鬼神,乃及諸形、或悲、或啼、或愁、或歎、或恐、或怖。

這是夢寐見諸鬼形之輩。善見律云:「夢有四種:一四大不和夢,二先見夢,三天人夢,四想夢。云何四大不和夢?答:眠時夢見山崩,或飛騰虛空,或見虎狼獅子賊逐,此是四大不和夢。云何先見夢?答:或晝日見,或白或黑,或男或女,夜剋夢見,是名先見夢。云何天人夢?答:若善知識天人為現善夢,令人得善。若惡知識者,為現惡夢。云何想?答此人前身,或有福德,或有罪障。若福德者現善夢,罪者現惡夢。」這段文所敘夢寐見鬼,即是善見律中的四大不和夢與先見夢。見諸鬼神下,是夢見的狀況。諸鬼神,是多生的親戚朋友,託夢示現。諸形,是夢見的鬼男女老少,面貌不一。悲啼等,是親朋之鬼乞憐之狀。或者悲泣,或者啼哭,或者憂愁,或者嘆氣,或者恐慌,或者怖畏,種種不一之狀。

此皆是一生十生,百生千生,過去父母,男女弟妹,夫妻眷屬,在於惡趣,未得出離,無處希望,福力救拔,當告宿世骨肉,使作方便,願離惡道。

這是敘明前段夢寐見鬼的所以然。前段只敘夢寐時見諸鬼形,悲啼等狀,哀求濟拔,未明言是何等鬼,及此鬼與得夢者有何關係,故此段敘明這些鬼,通通都是一生,或多生的父母親族等。這些眾生因為墮在惡趣,未得出離,又無地方希望其他的福力來救拔,是以只得轉告多生以前,曾經作過骨肉的親眷,使作善巧拔濟之方,俾令得蒙超脫惡道的苦趣。科註云:「在於惡趣等,或沉地府,或墮鬼倫,經劫長遠,出離寡助。既失望福救之處,乃遠告多生之親。此鬼無聊之極思,有求之苦境也。故知,為過去父母等作福,如餉遠人。然正法念經云:『若為亡人修福行布施,生鬼道者,鬼容得福。以鬼知悔,前生慳貪,故為施時,彼則歡喜。若生餘道,多無得力。』今此輩求作方便,願離惡道,恐是惡鬼之類耶。」故優婆塞戒經云:「或有說言:子修善法,父不作善,因子修善,令父不墮三惡道者,是義不然。何以故?身口意業,各別異故。若父喪已,墮餓鬼中,子為追福,當知即得,若生天中,都不思念人中之物。何以故?天上成就勝妙寶故。若入地獄,受諸苦惱,不暇思念,是故不得。畜生中生,亦復如是。若謂餓鬼何緣獨得?以其本有愛貪慳吝,故墮餓鬼。既為餓鬼,常悔本過,思念欲得,是故得之。若所為者,生餘道中,其餘眷屬,墮惡鬼者,皆悉得之。是故智者,應為餓鬼,勸作福德。」婆沙論亦云:「為餓鬼作福,鬼得飲食,亦增益身,臭者得香,惡色得好色。」又經云:「如諸鬼等,所食不同,或膿或糞,得是施已,一切變成上妙色昧。若鬼異處受生,親為施者,彼鬼業力,遙知生喜。若還在家,受苦報者,親為施者,鬼自親見生喜。」

普廣!汝以神力,遣是眷屬,令對諸佛菩薩像前,志心自讀此經,或請人讀,其數三遍,或七遍。

這是敕令彼眷屬為久邇先亡親族讀經。佛令普廣菩薩以大神力,敕令這些眷屬,普為多生多劫以前的親眷,恭對佛菩薩聖像之前,志心讀誦地藏尊經,或自讀,或請人為讀,最少的數目要三遍乃至七遍,多則多多益善。科註云:「何故令普廣以神力遣眷屬讀經耶?以世間愚人識恩分者少。生前六親,尚有不顧,況隔數世之親乎?即有念及者,既未識面,縱形夢寐,想不及此。故敕普廣以神力冥資,速令憶念。使恭對佛菩薩像前,或自讀經,或請人讀。」

如是惡道眷屬,經聲畢是遍數,當得解脫,乃至夢寐之中,永不復見。

這是結顯存亡得益。現前眷屬,能夠為過去世墮落惡道受苦的眷屬,恭對佛菩薩聖像之前,誠心誠意轉讀地藏尊經,自讀或請人讀,均能感應道交,獲得殊勝利益。畢是遍數,三遍或七遍或多遍,總之在規定的遍數,最少三遍或七遍,乃至百千萬遍。所謂當得解脫,是視這些惡道受苦的眾生,過去世的善根而定,或者脫離惡道,生在人間,或者感生天上,或者進趣三乘聖道。前者較為可靠,後者則非善根深厚,以及目前感佛大德脫離苦趣而發勇猛的大心不可。以往宗親既蒙超脫,故現前眷屬,夢寐安寧,不復再見種種恐怖的夢境了。

復次普廣!若末來世,有諸下賤等人,或奴或婢,乃至諸不自由之人,覺知宿業,要懺悔者。

自此以下,是下賤求悔得益。這是初標能悔的人。分別善惡報應經云:「復云何業獲種族卑賤?有十種業。云何十種?一貪愛名利不修施行。二嫉妒他榮。三輕毀父母。四不遵師法。五譏謗賢善。六親近惡友。七勸他作惡。八破壞他善。九貨易經像。十不信三寶。如是十種獲報卑賤。」辯意長者子經亦云:「又有五事,常生卑賤,為人奴婢。何謂為五?一者憍慢不敬二親。二者剛強無恭恪心。三者放逸不禮三尊。四者盜竊以為生業。五者負債逃避不償。是為五事,常生卑賤奴婢之中。」由於貧窮而受役於人,男則為奴,女則為婢。既為奴婢,聞主呼而來,仰其鼻息,聽主遣而去,承其聲光。如是則事事聽他招呼,這樣身不由己,自由喪失殆盡。事事受制於他,形同束縛,則知由宿業之所招感,故須懺悔,方得滅除。宿業,即是宿世多生以來,所作能招苦樂的善惡業。故佛告波斯匿王言:「凡人處世,尊卑貴賤,貧富苦樂,皆由宿行,而致斯果。」這裡所指的宿業,是指惡業而言。所言懺悔者,懺是印度語懺摩(Ksamayati)之略,將先世所作的罪惡陳露出來,名叫懺。悔是中國的言語,是改往修來的意思。法苑珠林云:「懺悔正解,狀若明燈,明燈一照,昏闇皆除。不以闇來無始能推燈也。明闇解惑爾來無始,迷因謬果,具造諸非,事等如闇。今欲悔除,依佛性力,發正見火,事等明燈。燈起闇除,解生惑喪。義無不滅也。亦如霜雪,待日而除。亦如病疾,待良藥除。亦如迷方,待寤而正。亦如惡類眾薪,悔如豆火,須臾殄滅。」故業報差別經云:「若人造重罪,作已深自責,懺悔更不造,能拔根本罪。」心地觀經亦云:「若覆罪者,罪即增長。發露懺悔,罪即消滅。」

志心瞻禮地藏菩薩形像,乃至一七日中,念菩薩名,可滿萬遍。

這是說懺的法子。志心瞻禮地藏菩薩聖像,則萬念俱寂,一心專注,這樣的懺悔,故可以感應道交。如普賢觀經云:「懺悔六根本意,由業障故,不淨六根,且造十惡,處處貪著,遍六情根。此六根業,枝條華葉,悉滿三界,一切生處,增長無明。今欲懺悔,廣請諸佛菩薩,讀誦大乘,志心徹到,發願求破壞身心一切惡業。念念之中,得見普賢十方諸佛。故說偈云:若欲懺悔者,端坐念實相,眾罪如霜露,慧日能消除。」一七日,是一週剋期取證的規定時間,故古人往往用功取證,以七日為期,一七不得道,再來一七,務以證道而後已。如楊州高旻寺的開山祖師天慧徹祖,在雍正皇帝大內禪席座下,四個七而大徹大悟。這裡所說以一七,稱念地藏聖號,期以七日之內,滿萬德洪名萬遍,表集萬善之功德,而銷萬惡的罪業。而且七日之中,稱念洪名,念念成片,自然一心不亂,萬念澄清,故能消除一切業障。如彌陀經云:「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亂,即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國土。」況地藏弘願,與彌陀無異,稱洪名而求感應,一日不應,則念至七日,必遂所願。故地藏十輪經云:「一日稱地藏,功德大名聞,勝俱胝劫中,稱餘智者德。能解諸眾生,一切煩惱縛。至健行定等,諸定之彼岸。」

如是等人,盡此報後,千萬生中,常生尊貴,更不經歷,三惡道苦。

這是結示轉報勝益。藉地藏菩薩大誓大願大威神力,故這些下賤等人,稱念菩薩洪名七日,滿足萬遍,盡此報身,以後百千生中,常生尊貴之家,不復再墮三惡道,受諸苦惱。分別善惡報應經云:「復云何業得豪族富貴?有十種業,何等為十?一離嫉妒,慶他名利。二尊重父母。三信崇師法。四發菩提心。五施佛傘蓋。六修嚴塔寺。七懺悔惡業。八廣修施行。九勸修十善。十崇信三寶。如是十種獲報豪貴。」辯意長者子經亦云:「又有五事得為尊貴,眾人所敬。何謂為五?一者布施周惠普廣。二者禮敬佛法僧三寶及諸長老。三者忍辱無有瞋恚。四者柔和謙下。五者博聞諷誦經戒。是為五事得為尊貴,眾人所敬。」

復次普廣!若未來世中,閻浮提內,剎利、婆羅門、長者、居士、一切人等,及異姓種族,有新產者,或男或女。

此下敘述新產獲福,這是舉有種種種姓。一四天下,這裡所以獨舉南閻浮提者,因為北俱盧洲的人,產於樹下,而且亦無惡露及苦惱等。東勝神州與西牛賀洲,欲事既少,生產當然較稀。唯南贍部洲的人,多欲多產,故苦事亦特多,是以獨舉南洲。生產時所受的痛苦,是無分貴賤的,故人的種族雖然有剎利,婆羅門等貴族,與毘舍首陀等賤種的區別,而新產者或男或女,所受的苦惱,是平等無異的,故說閻浮提內一切人等。

七日之中,早與讀誦此不思議經典,更為念菩薩名,可滿萬遍。

此示誦經持名的利益。七日之中,即是為此新產者,或男或女,在初產七日之內,讀誦地藏尊經,並更為稱念菩薩聖號,則善神衛護,惡鬼絕跡,所有一切宿殃,盡得消除,自然福增壽延。護諸童子陀羅尼經云:「爾時如來初成正覺,有一大梵天王,來詣佛所,敬禮佛足,而作是言……有夜叉羅剎,常喜噉人胎,能令人無子。無子以傷胎,及生時奪命。皆是諸惡鬼,為其作嬈害。我今說彼名,願佛聽我說:第一名彌酬迦,乃至第十五名藍婆。此十五鬼,常遊行世間,為嬰孩小兒,而作恐怖。……爾時世尊,即說咒曰:多咥他,菩陀菩陀,菩陀冕摩帝,菩提菩提,摩隸,式叉夜,婆舍利,婆多禰,婆羅陀,頭隸,頭隸,婆臘多頭隸,舍摩膩,收隸,婆呵膩,陀婆膩,穌婆呵,膩婆羅膩,穌婆呵。此十五鬼神,常食血肉,以此陀羅尼咒力故,悉皆遠離,不生惡心。令諸童子離於恐怖,安隱無患,處胎初生,無諸患難。誦此咒者,或於城邑聚落,隨其住處,亦能令彼嬰孩小兒,長得安隱,終保年壽。」誦經持名,亦復能獲如是廣大利益,能令嬰孩安隱無怖,是故勸令新產七日之中,為讀誦此不思議經典,及持菩薩的萬德洪名。

是新生子,或男或女,宿有殃報,便得解脫,安樂易養,壽命增長。若是承福生者,轉增安樂,及與壽命。

這是消除宿殃,增延福壽。這段文可分作二節:初轉宿報,次從若是下,增現福。由於讀誦地藏尊經,及稱念地藏聖號功德力故,所以新生男女,縱有宿業的殃報,盡得解脫。而且由於誦經持名的原故,胎兒在母胎中,母子安然,出生順利,毫無險惡痛苦。既生之後,又不為一切惡鬼之所嬈害,故得壽命增長,絕無中夭之虞。如護諸童子陀羅尼經云:「爾時大梵天王,復白佛言:世尊!若有女人,不生男女,或在胎中,失壞墮落,或生已奪命。此諸女人等,欲求子息,保命長壽者,常當繫念,修諸善法,於月八日十五日,受持八戒,清淨洗浴,著新淨衣,禮十方佛,至於中夜。誦我所說陀羅尼咒者,令此女人,即得如願。所生童子,安隱無患,盡其形壽,終不中夭。」若是下是第二節文義,即是說倘若胎兒宿修善行,宿具福業,產生之後,家人又為誦經稱名,所以應安樂的,轉增安樂,應福壽的,轉增福壽。如修行道地經云:「行不純一,或善或惡,當至人道。……三十八七日,在母腹中,隨其本行,自然風起。宿行善者,便有香風,可其身意,柔軟無瑕,正其骨節,令其端正,莫不愛敬也。本行惡者,則起臭風,令身不安,不可心意,吹其骨節,令僂邪曲,使不端正。……是為三十八七日,九月不滿四日,其兒身體骨節則成為人。……其小兒在母腹中,……於九月此餘四日,宿有善行,初日後日發心念言:吾在園觀,亦在天上。其行惡者,謂在泥犁世間之獄,至三日中即愁不樂。到四日時母腹風起,或上,或下,轉其兒身,而令倒懸頭向產門。其有德者,時心念言:我投浴池水中遊戲,如墮高床,華香之處也。其無福者,自發念言:吾從山墮,投於樹岸溝坑溷中,或如地獄羅網蕀上,曠野石澗,劍戟之中,愁憂不樂。善惡之報,不同若此。」

復次普廣!若未來世眾生,於月一日、八日、十四日、十五日、十八日、二十三、二十四、二十八、二十九日、乃至三十日、是諸日等。諸罪結集,定其輕重。

自此以下,是齋誦獲福。齋有三種:1、放牛齋,2、尼揵齋,3、聖八支齋。世間上持齋的眾生,亦有種種的不同,有些每個月持六日齋,有些一個月持十日齋,有些一年之中,持三個月的長齋。這裡所舉的一日乃至三十日,是十齋日,是諸日等,是按三月長齋及六齋日。為什麼要這十日來做規定的齋日呢?根據地藏菩薩十齋日經云:「一日童子下,念定光如來,不墮刀鎗地獄,持齋除罪四十劫。八日太子下,念藥師琉璃光佛,不墮糞屎地獄,持齋除罪三十劫。十四日察命下,念賢劫千佛,不墮鑊湯地獄,持齋除罪一千劫。十五日五道大將軍下,念阿彌陀佛,不墮寒冰地獄,持齋除罪二百劫。十八日閻羅王下,念觀世音菩薩,不墮劍樹地獄,持齋除罪九十劫。二十三日天大將軍下,念盧舍那佛,不墮餓鬼地獄,持齋除罪一千劫。二十四日太山府君下,念地藏菩薩,不墮斬斫地獄,持齋除罪一千劫。二十八日,帝釋下,念阿彌陀佛,不墮鐵鋸地獄,持齋除罪九十劫。二十九日四天王下,念藥王藥上菩薩,不墮磑磨地獄,持齋除罪七千劫。三十日梵天王下,念釋迦牟尼佛,不墮灰河地獄,持齋除罪八千劫。」以及文殊菩薩所說吉凶時日善惡宿曜經所載:「一日是建名日,宜為善業學伎藝;苦節修行布施等事,及作愛敬增益長久之事,並吉。八日與二十三日是力戰日。十八日是威力日。二十四日是凶猛日。二十八日是最勝日。十四日與二十九日,是勇猛日。十五日與三十日,是吉相日,宜祭先亡,及布施供養父母尊者諸天,持齋戒施食,及諸祭祠,吉。」因每月在這十日之中,有諸善惡神等,巡視人間,是故特取此十日,而為齋日。故賓退錄云:「今人以一日、八日、十四日、十五日、十八日、二十三日、二十四日、二十八日、二十九日、三十日、不食肉,謂之十齋,釋氏之教也。按唐武德二年正月二十四日詔:自今已後,每年正月九日,及每月十齋日,並不得行刑,所在公私,宜斷屠釣,永為常式。乾隆元年四月二十二日敕:每月十齋日,不得採捕屠宰。其來尚矣。」每年持三個月長齋的,在正月五月九月舉行。提謂經佛告提謂長者云:四時交代歲終,三覆以校,一月六奏。諸天帝釋,太子,使者,閻羅鬼神,俱用正月九月旦日,案行王、民、龍鬼鳥獸,為善惡者。與四天王一月六秦,使無枉錯,覆校眾生罪福多少。福多者,敕司命下閻羅五官,除罪增祿,故使持是三月長齋。六齋日,即是在每一個月的八日、十四日、十五日、二十三日、二十九日、三十日,持齋不食肉。在這六日為四天王巡伺人間善惡之日,又為惡鬼伺人之日,故諸人必須謹慎。如四天王經云:「佛告諸弟子,齋日責心慎身守口,諸天齋日伺人善惡。須彌山上即第二忉利天,天帝名因,福德巍巍,典主四天,四天神王,即因鎮王也。各理一方,常以月八日,遣使者下,案行天下,伺察帝王臣民,龍鬼蜎飛,蚑行蠕動之類,心念口言,身行善惡。十四日遣太子下。十五日四天王自下。二十三日使者復下。二十九日太子復下。三十日四王復自下。四王下者,日月五星二十八宿,其中諸天僉然俱下,四王命曰:勤伺眾生施行吉凶。若於斯日,歸佛歸法歸比丘僧,清心守齋,布施貧乏,持戒忍辱精進禪定,翫經散說,開化盲冥。孝順二親,奉事三寶。稽首受法,行四等心,慈育眾生者,具分別之以啟帝釋。若多修德精進不怠,釋及輔臣三十二人,僉然俱喜。釋敕伺命,增壽益算,遣諸善神,營護其身。」淨度三昧亦云:「八王日(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諸天帝釋鎮臣三十二人,四鎮大王,司命司錄,五羅大王,八王使者,盡出四布覆行。復直四王十五日三十日所奏,案校人民立行善惡。地獄王亦遣輔臣小王,同時俱出,有罪即記。前齋八王日犯過,福強有救,安隱無他,用福原赦。到後齋日,重犯罪數多者減壽,條名剋死。歲月日時,關下地獄。地獄承文書,即遣獄鬼,持名錄名。獄鬼無慈,死日未到,強催作惡,令命促盡。福多者增壽益算,天遣善神營護其身。移下地獄,拔除罪名。除死定生,後生天上。」因為這些日子,諸罪結集,而定輕重的時候,是以應當持齋,重罪希望減輕,輕罪希望銷滅。

南閻浮提眾生,舉止動念,無不是業,無不是罪。何況恣情殺害、竊盜、邪婬、妄語,百千罪狀。

這是舉南洲眾生的罪狀。科註云:「南洲之人,心識無定。況意根中,善惡無記三性,生成法則:但凡夫之人,起惡念時多,舉即是動,止即是靜,動靜之間,念起不一。安般經云:『一彈指頃,心有九百六十轉。』仁王經:『一念有九十剎那,一一剎那中,復有九百生滅。』菩薩處胎經云:『一彈指頃,有三十二億百千念,念念成形,形形有識。』一念善,有無量善果報,一念惡,有無量惡果報,故云舉止動念,無不是業。但凡夫造業,凡動身口,皆由心使。若心不善,方能損物。若內有善,方能順福。雖復損益不同,然三業之本,以心為源,故動念成業,念善是福,念惡是罪。然檢點自心,於二六時中,大約罪多於福也。何況縱恣六情,任造三業耶!遺教經云:『縱此心者,喪人善事,譬之駑馬,極力控制,尚難調伏。若縱其奔逸,損物無疑。』」既是閻浮眾生,性識無定,舉心動念,莫不是業,念念成罪,何況更恣情廣造十惡呢?所作罪狀,項目繁多,舉不勝舉,故曰百千罪狀。一切功德,從十善生,反之,則一切罪業,亦莫不是由十惡而起。這裡所舉是身三與口四之一,以百千罪狀,而概括意三與口四之三,以及其餘一切罪業。智論云:「佛語難提迦:殺生有十罪:一、心常懷毒。世世不絕。二、眾生憎惡,眼不喜見。三、常懷惡念,思惟惡事。四、眾生畏之,如見虎蛇。五、睡時心怖,寤亦不安。六、常有惡夢。七、命終之時,狂怖惡死。八、種短命業因緣。九、身壞命終,墮泥犁獄。十、若出為人,常當短命。……不與取有十罪:一、物主常瞋。二、生人疑念。三、非時非處,行不籌量。四、朋黨惡人,遠離賢善。五、破善相。六、得罪於官。七、財物沒入官。八、種貧窮業因緣。九、死入地獄。十、若出為人,勤苦求財,為人所共。……邪婬有十罪:一、常為所婬夫主,欲危害之。二、夫婦不睦,常共鬥諍。三、諸不善法,日日增長。四、不守護身,妻了孤寡。五、財產日耗。六、有諸惡事,常為人所疑。七、親屬知識,所不愛喜。八、種怨家業因緣。九、身壞命終,死入地獄。十、若出為女,多人共一夫;若為男子,婦不貞潔。……妄語有十罪:一、口氣常臭。二、善神遠離,非人得便。三、雖有實語,人不信受。四、智人謀議,常不參豫。五、常被誹謗,醜惡之聲,周聞天下。六、人所不敬,雖有教敕,人不承用。七、常多憂愁。八,種誹謗業因緣。九、身壞命終,當墮地獄。十、若出為人,常被誹謗。」

能於是十齋日,對佛菩薩諸賢聖像前,讀是經一遍,東西南北,百由旬內,無諸災難。當此居家,若長若幼,現在未來,百千歲中,永離惡趣。

這是示十齋日誦經獲益。所以令於十齋日誦經者,蓋是十日,是諸天善神巡察人間善惡,倘於十日持齋布施誦經聽法,則諸天歡喜而擁護,魔鬼恐怖而遠離。立世阿毘曇云:「是月八日,四天王大臣,遍行世間,次第觀察。當於今日,若多若少,受持八戒,皆行布施,修福德行,恭敬父母、沙門,婆羅門,家內尊長。月十四日十五日亦如是。若無多人受持八戒,布施恭敬,爾時四王住善法堂所,諮聞帝釋,說如是事。是時諸天帝釋,聞此事已,生憂惱心,說如是言:是事非善。非法家中諸天尊長諸天眷屬,方應減少。修羅伴侶,日向增多。若受持八戒布施修福,恭敬沙門尊長等,四王諮聞,諸天帝釋,心生歡喜,說如是言:是事甚善如法,諸天眷屬日向滋多。修羅伴侶稍就減少。」若有善男子善女人於十齋日時,恭對佛菩薩像前,轉讀地藏經一遍,即令四方百由旬內,無諸災難,乃至未來百千歲中,永遠離諸惡趣。祇讀地藏經一遍,即能獲致如是殊勝利益,正顯地藏菩薩不可思議功德之事。然須持之以恆,方能感應道交耳。如轉五道經云:「燒香潔淨,然燈續明,齋食讀經,噠嚫,以為常法,布施得福,諸天接將,萬惡皆卻,眾魔降伏。懈怠之人,不能精進,一朝疾病,又不吉利,便欲燒香,方始作福,諸天未降,諸魔在前,競來嬈觸,作諸變怪。以是之故,常當精進,罪福隨人,如影隨形。種植福田,如尼俱律樹,本種一核,稍稍漸大,收子無限。」科註云:「然今非無讀經者,竟不獲報何也?曰:此有二意:一方內之人,及居家之屬,前生罪惡深重,則是定業難逃。二誦經者,心或不同,志心者,誦經得力,故能轉宿殃。不志心者,誦力既淺,福不勝罪,故難轉也。」然雖前生罪著深重,誦經力淺,不能消定業於今生,而誦經勝益,終不唐喪,定感殊報於他生也。

能於十齋日,每轉一遍,現世令此居家,無諸橫病,衣食豐溢。

這是敘述能於十齋日,每誦經一遍,現世定感福利。橫病即是瘟疫流行等症,患這些病,雖然是氣候時疫之使然,但未始不是非善業力之所招。人生於世,所以孳孳以勞形,無非為衣食而奔馳。今既能在每一十齋日裡,誦經一遍,現世以及將來,永遠無諸橫病,豐衣足食,則知經力不可思議,故感如是勝妙利益。

是故普廣!當知地藏菩薩,有如是等,不可說、百千萬億大威神力,利益之事!

此下總結威神之力,這裡正結地藏利益。有如是等不可說百千萬億等,即是說上面所列舉的利益眾生事業,只是略舉而已,尚有百千萬億大威神力利益之事,絕對不是用言語可以能夠說得清楚的,故言不可說。

閻浮眾生,於此大士,有大因緣。

這是特舉地藏與閻浮眾生有大因緣。因是種子義,緣是助緣。譬如穀種,欲得生成,則必須假水土人工等為助緣。眾生本具佛性種子,所以流浪生死,久久不得圓成佛果者,就是缺乏助緣。等如種籽,缺乏助緣,不能發芽抽枝發葉開花結果一樣。這裡說閻浮眾生於此大士有大因緣,即是說地藏菩薩能為閻浮眾生,成就無上菩提的助緣。能夠開示佛之知見,而令眾生悟入佛之知見,故說有大因緣。科註說:「因緣,祇是感應異名。大者,皆欲令其開示,悟入佛之知見之大事因緣也。故大士金口親云:但於佛法中,所為善事,一毛一渧,一沙一塵,我漸度脫,使獲大利。大利者,即法華所謂:無量珍寶,不求自得,即菩提涅槃也。如是大因緣,非始今日,於無量阿僧祇劫來,於閻浮提,隨機化物。種熟脫三,時時不廢。譬子墮水火,父母騷擾救之;子有疾病,父母心偏愛之。以南洲眾生,罪業偏重故也。故南洲眾生,亦獨於大士,信心不置。故上下貴賤,緇素男女,無一不從地藏菩薩,求其救拔水火,療治疾病。」

是諸眾生,聞菩薩名,見菩薩像,乃至聞是經三字五字,或一偈一句者。現在殊妙安樂,未來之世,百千萬生,常得端正,生尊貴家。」

聞經見像亦復得大利益。觀佛三昧海經云:「過去久遠無量世時,有佛出世,號寶威德上王。時有比丘,與九弟子,往詣佛塔,禮拜佛像,見一寶像,嚴顯可觀,禮已諦視,說偈讚歎。後時命終,悉生東方寶威德上王佛國,大蓮華中,結跏趺坐,忽然化生。從此已後,常得值佛。於諸佛所,淨修梵行,得念佛三昧海。得三昧已,佛為授記,於十方面,各得成佛。東方善德佛,則彼師是,其九弟子者,作九方佛。謂東南方無優德佛,南方栴檀德佛,西南方寶施佛,西方無量明佛,西北方華德佛,北方相德佛,東北方三乘行佛,上方廣眾德佛,下方明德佛。如是十佛,由因過去,禮塔觀像,一偈讚歎,今於十方,各得成佛。」涅槃經云:「若有眾生,一經耳者,悉能滅除,一切諸惡,無間罪業。」又:「若有眾生,一經耳者。卻後七劫,不墮惡道。」又:「若有能知如來常住無有變異,或聞常住二字音聲,一見佛菩薩像,乃至聞經三字五字於耳,即生天上,後解脫時,乃能證知如來常住無有變易。」華嚴亦云:「若聞一偈,未曾聞法,勝得三千大千世界珍寶。是菩薩得聞一偈正法,生上財想,勝得轉輪聖王位。」見像聞經,均有殊勝功德,是以聞佛菩薩名,見像或聞一偈一句,現在生中,感得殊妙安樂,未來的百千生中,常生尊貴之家,感得端正妙好,福德圓滿的相貌,乃至最後,終成佛道。科註云:「此言聞名見像者,明旋復之功也。原夫生佛,同一覺體,覺海之性澄圓,圓澄之覺元妙。不覺無明風動,妄分見覺聞知。局於區宇,隔別成礙。於是見不超色,聞不出聲。今旋其妄聞,聞菩薩之名,旋其妄見,見菩薩之像。則令所聞之名,契入真空之境,名亦無名。所見之像,會同法性之身,像何可像。名無名而真聞了了,像無像而真見昭昭。如是,則隨拈經中或三個字,破三惑見思塵沙無明。消三障煩惱業報。成三智,一切智、道種智、一切種智。證三德法身、般若、解脫。顯三身,法報化。或拈五個字,隨處破五住(見一處、欲愛、色愛、有愛、無明),出五道(天、人及三惡道),立五根(信、進、念、定、慧),長五力(信進念定慧),成五分(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也。一偈,則一門超出。一句,一性圓明。如是二四六八,隨行增數。現在則獲殊妙安樂,念念與本願同流,心心共菩薩俱現。未來之世,常得相好端嚴清正,在處恒生尊貴之家。如佛告波斯匿王云:仁慈謙順,敬長愛小,則為貴人。凶惡強梁,憍恣自大,則為賤人。又云:三界輪轉,無有定品。積善仁和,生於豪尊。習惡放恣,便生卑賤。以此觀之,人不可作惡,應自修之。」

爾時普廣菩薩,聞佛如來,稱揚讚歎地藏菩薩已,胡跪合掌,復白佛言:「世尊!我久知是大士,有如此不可思議神力,及大誓願力,為未來眾生,遣知利益,故問如來,唯然頂受。

此下普廣請問經名,初從爾時下,係經家敘儀,次從復白佛言下,方是當機,陳所請意。言胡跪者,為佛教敬禮之法式,因佛教肇始印度,印度居蔥嶺之西北,我國人向稱外國人為胡人,故此佛徒的禮跪,稱為胡跪。此中有胡跪,互跪,長跪三種的名稱。胡跪者,以右膝著地,右足指豎地,右股置空,豎左膝,左足踏地。是戰戰競競而表最誠之敬意,亦即經中所謂右膝著地也。所言互跪,以左右兩膝互著地而跪也,為印度通俗之敬相;佛法中以右膝著地為本,但事久疲勞,得左右交互而跪。女尼體弱,佛聽長跪。釋門歸敬儀云:「右膝著地者,經中多明胡跪互跪長跪,斯並天竺敬儀屈膝柱地之相也。如經中明:俗多左道,所行皆左故。佛以右手按地以降天魔,令諸弟子右膝著地。言互跪者,左右兩膝交互跪地,此謂有所啟請,悔過授受之儀也。佛法順右,即以右膝柱地,右□在空,右指柱地。又左膝上戴,左指柱地。使三處翹翹,曲身前就,故得心有專志,請悔方極。」又云:「僧是丈夫,剛幹事立,故制互跪。尼是女弱,翹苦易勞,故令長跪。兩膝據地,兩脛翹空,兩足指指地,挺身而立者是也。經中亦有比丘兩膝至地白佛者。言胡跪者,胡人敬相,此方所無,存其本緣。」言合掌者,手本兩邊,合而為一,表專注一心,不敢散誕也。律云:當令一心合十指爪掌,供養釋師子。或云叉手白佛者,皆是斂容呈恭,制心不令馳散。然心使難防,故制掌合而一心也。

言我久知此大士等,因普廣菩薩亦地藏菩薩之流,自具有不可思議神力,及大誓願力,故能久知。所以知而故問者,是希望佛陀於大會中,當眾宣揚,使令未來世的眾生,能知地藏菩薩有種種威神勢力利益之事,故此特別請問世尊,俾知頂受。科註云:「唯然,乃應答無疑之速辭。近指上文,遠則照映前文:「汝等諸菩薩當記是經,廣宣流希」之語。然彼時定自在王,但承命流通,不請經名者,審知地藏神力之事未竟,一也。逆知普廣,復有請詳利益之事,二也。故知主賓酬唱,更互發揚,譬之砧槌相扣,上下相應,故下唯然頂受之語。」

世尊!當何名此經?使我云何流布?」

此請問經名,俾使流通於未來世也。地藏菩薩功德巍巍,累生累劫所作種種聖行利益之事,雖然專冊記載,亦當書有名目,故此請問經名。但欲將此法寶流通於未來,應如何才符合聖心,令法久住,利益眾生?故接著又復請問流布之方。科註云:「當何?云何?皆設疑之辭。自說經以來,讚歎地藏功德,除佛一人,無能及者。夫名之所以為名,召其實者也。今地藏實德,既言不可思議,則不以名而名之矣。故云當何名此經。名既不立,使我等又依何法門而流布耶?故云使我云何流布。周禮:泉行日布,言世間之錢,如泉水之流通而散布也,經之流布,亦如是耳。」

佛告普廣:「此經有三名:一名地藏本願,亦名地藏本行,亦名地藏本誓力經。

這是正答經名,本願,即是本昔時所發的大願。本行,即是本跡中所作種種的大行,亦即是曾作種種成就眾生不思議利益之事。本誓力,即是往昔曾發種種誓要,由這誓要而發生力用。地藏菩薩始初發心以來,不為天魔所沮壞,所在利益眾生,遍化南洲地獄,能為六道作依歸,不懼剛強難度之輩,這些都是本昔行願大誓之力,故本經名曰:本願、本行、本誓力經。

緣此菩薩,久遠劫來,發大重願,利益眾生,是故汝等,依願流布。」

這是結示流布之方也。地藏菩薩從久遠劫以來,曾發無數重誓大願,利益眾生,故流布是經,亦應依願而行。以本願故,利益眾生;依本願故流布是經。故此結集經家,亦尊本願故,而立經名。

普廣聞已,合掌恭敬,作禮而退。

這是普廣聞說法訖,敬禮而退。聞法而領納於心,宜表謝忱,故虔恭敬禮,徐徐而退,此尊師重道的法式也。

地藏菩薩本願經講義(利益存亡品第七)

地藏菩薩本願經講義

(利益存亡品第七)

唐于闐國三藏沙門實叉難陀譯

知定法師著述

利益存亡品第七

前品如來讚歎,明威神之力。今說利益存亡,顯實事之用。有實惠就叫做利益,利益又可以叫做功德,故說功德利益,一而不異。不過,分別來講,自益叫做功德,益他叫做利益。存者現生,亡者已歿。今地藏菩薩勸諸眾生,當為病人修福念佛,拜祭鬼神,慎勿殺害。與大辯長者,問生者為亡者誦經設齋因緣等,通通都不是為自身作想,莫不是為利益其他一切存亡眾生。所以此品,獨稱利益。科註云:「明此利益有三:一、遠益,如天宮所集之眾,自諸佛菩薩已熟脫者,種種天龍八部久種熟未脫者是。二、近益,自地藏於賢劫拘留孫佛,至釋迦四佛以來,有種、有熟、有脫,皆來天宮,聞法者是。三、當文益,即聞品後,千萬億那由他閻浮鬼神,悉發無量菩提心;及前後聞法獲益者是。」此品列於本經之第七段,故名利益存亡品第七。

此品共分為三大段:第一地藏正明,其次大辯助顯,第三鬼神發心。初地藏正明,又分為三節:初通示眾生善退惡增。二正示習惡宜為設福。三結顯修善多少自得。在初節通示眾生善退惡增方面,又可分為三分:今初:

爾時地藏菩薩摩訶薩,白佛言:「世尊!我觀是閻浮眾生,舉心動念,無非是罪。脫獲善利,多退初心。若遇惡緣,念念增益。

這是初通示眾生,善易退失,惡易增長中的初法示。心念,是指六識,舉動,是六識的功能。即是說由六識推動七識而轉達八識心王,八識再復令前五識,所謂眼著色、耳貪聲、鼻嗅香、舌嘗味、身觸軟滑,由是處處夤緣,時時染著,故說舉心動念,無非是罪。脫獲善利,多退初心者,即是由修善行而獲的利益,自應繼續前進,無間無歇,才可獲致無所得的大利益。但是閻浮眾生大都是識性無定,無堅固心,才獲些少善利,就以為究竟,反將初發大心退卻。若遇惡緣,念念增益,是一般業重障深眾生的常態。做好事,得小惠,便以為足,反將初心退卻;做壞事,無利益,反而孳孳不倦作了更作,而且作得更多。故賢愚經云:「人身難得,遇惡因緣,則便易失,以惡多善少,一日之中罪念百千,善念無一。」所謂念念作惡,則念念增長,念念成形,念念受報,無窮無盡。淨度三昧經云:「罪福相累重數分明,後當受罪福之報,一一不失。一念受一身,善念受天上人中身,惡念受三惡道身。百念受百身,千念受千身。一日一夜,種生死根,後當受八億五十萬雜類之身,百年之中,種後世栽,甚為難數。魂神逐種受形,遍三千剎土,體骨皮毛,遍大千剎土地。」

是等輩人,如履泥塗,負於重石,漸困漸重,足步深邃。

這是通示善退惡增中以喻顯明。譬如有人負於重石,走在爛泥之上,因為舉步維艱,所以漸行漸困,所負的石,也覺得漸漸的重起來,腳步也漸漸的向下深陷。閻浮眾生亦復如是,作福者少,作惡者多。作惡的人就好似背負一塊大石走在泥淖一樣,只有一步一步向下沈的淪落三途,求出無期。

若得遇知識,替與減負,或全與負。是知識有大力故,復相扶助,勸令牢腳。若達平地,須省惡路,無再經歷。

這是通示善退惡增中以事來明。這些罪苦眾生,若果徼倖遇到善知識,為彼作福,或稍減,或全銷彼之罪苦,勸修十善而不退初心,超拔而升人天之道,念三途苦,發菩提心,以後不復再入惡趣。譬如有人背荷重物,深陷泥沼,得遇善心大力之士,不但為彼減負,或全與荷負,而且扶助,令離泥沼,腳踏實地,勸令必須迴省前履之險地,以後毋再經歷了。

世尊!習惡眾生,從纖毫間,便至無量。

以下是地藏正明中之第二,正示習惡宜為設福。這是總示。習惡是現行,惡習是種子,由於無始以來的惡習種子,而生起現行的習惡。這些習惡,起初是從極微細而生起的,由於一念不覺的心生起,漸漸才演至無量無數。占察經云:「所謂識、受、想、行、憶念、緣慮覺知,等種種心數。非青非黃,非赤非白,亦非雜色,無長短方圓大小,乃至盡於十方虛空一切世界,求心形狀,無一區分而有可得。但以眾生無明痴暗因緣,現妄境界,令生念著。所謂此心不能自知,妄自謂有,起覺知想,計我我所。而實無有覺知之想,以此妄心,畢竟無體,不可見故。若無覺知能分別者,則無十方三世一切境界差別之相。以一切法,皆不能自有,但依妄心分別故有。所謂一切境界各各不同,自念為有,知此為自,知彼為他。是故一切法,不能自有,則無別異。唯依妄心不知不了。內自無故,謂有前外境界,妄生種種法想:謂有、謂無、謂彼、謂此、謂是、謂非、謂好、謂惡、乃至妄生無量無邊法想。」科註引光明玄記云:「良以眾生,無始熏習,惡多善少,致令心念,多緣惡身。五乘未駕,先遊四趣。登難墮易,誰曰不然。修觀行人,於十界心,常當循省,不可不知。止觀所以簡非心也。」

是諸眾生,有如此習,臨命終時,父母眷屬,宜為設福,以資前路。

這是習惡設福中的別釋。在別釋方面又分為二段:初設福,存亡利益;次造惡,亡人增罪。設福方面又分為二節:第一臨終設福,第二死後造善。第一臨終設福又分為三:今初示意。是諸眾生,即是有習惡的眾生。這些眾生,由於往昔的惡習種子,而作習的現行,種現交熏,造罪無量。這些惡習眾生,自己既乏善可陳,假若臨命終時,眷屬不為設福,則憑何而為前路的資糧?是以現存眷屬,應為亡者設福追薦,庶免淪墮。科註引無常偈云:「常求諸欲境,不行於善事,死王催伺命,親屬徒相守。諸識皆昏昧,行入險地中。將至琰魔王,隨業而受報。勝因生善道,惡業墮泥犁。唯有佛菩提,是真歸仗處。故宜設善福,資前路也。」

或懸旛蓋,及燃油燈。或轉讀尊經。或供養佛像,及諸聖像。乃至念佛菩薩,及辟支佛名字。一名一號,歷臨終人耳根,或聞在本識。

這是臨終設福中第二修設齋福也。此中修福有二種:一修事福,如懸旛然燈等。二敬三寶福,如轉經供像稱聖號等。所謂懸旛然燈供像,功德殊勝,如灌頂經云:「若四輩男女,若臨終時,若已過命,於其亡日,造作黃旛,懸著剎上,使獲福德,離八難苦。得生十方諸佛淨土。幡蓋供養,隨心所願。至成菩提。幡隨風轉,破碎都盡,至成微塵,風吹幡塵,其福無量。幡一轉時,轉輪王位,乃至吹塵,小王之位,其報無量。燈四十九,照諸幽冥,苦痛眾生,蒙此光相,互得相見。緣此福德,拔彼眾生,悉得休息。」本識,即是第八阿賴耶識,這個識生時最先來,滅時最後去,為眾生生死的根本,所謂去後來先作主翁,故叫做本識。所以轉經念佛菩薩聖號之聲,須經臨終人耳根,聞在本識者,因為聖號經音,得歷耳根,納入八識田中,猶如金剛在腹,縱經久劫,終不毀壞。所謂聖號經音,功報彌劫,一歷耳根,永為道種。正法念處經云:「若人心念佛,是名善命人,不離念佛故,是為命中命。……若人常憶念,趣向於涅槃,爾乃得名天,非樂欲樂者。」

是諸眾生,所造惡業,計其感果,必墮惡趣;緣是眷屬,為臨終人,修此聖因,如是眾罪,悉皆消滅。

這是說世人為臨終人修福,亡者得益。是諸眾生,是指造諸惡業之輩。這些罪孽眾生,在世廣造惡業,統計彼所造業而感的果報,必墮地獄餓鬼畜生三惡道報無疑。應墮惡趣而不墮,反更超升者,是由於當彼臨命終時,眷屬為彼誦經懸旛然燈燒香供養佛菩薩聖像,並稱念佛菩薩聖號,故能令不墮,並且將以前所造的種種罪業,通通消滅。科註云:「死者既多習惡,能無業累牽纏。因不爽果,惡必遭殃。若不修聖福之因,何能免將來之果。毘曇論云:『趣者,名到,亦名為道,謂彼善惡業因道,能運到生趣處故。亦可依所造之業,趣彼生處。又歸向義,謂所造業,歸向於天及地獄也。』如大乘同性經楞伽王白佛:『云何眾生,捨此壽命?受彼壽命?捨此故身,受彼新身?佛言:眾生捨此身已,業風力吹,移識將去,自所受業,而受其果。』故圭峰大師云:『欲驗臨終受生自在不自在,但驗尋常行心自由不自由,二六時中,常當省察。』旨哉言乎。是則既造惡業,必墮惡趣。今得免者,緣眷屬為修種聖因,故使如是眾罪,如猛風之吹浮雲,似大水之滅小火。故知眾罪銷滅,乃知大力,全為負之也。」

若能更為身死之後,七七日內,廣造眾善。能使是諸眾生,永離惡趣,得生人天,受勝妙樂,現在眷屬,利益無量。

這是死後造善。法句經云:「萬物無常,不可久保。生則有死,罪福相追。」四分律云:「一切要歸盡,高者會當墮,生者無不死,有命皆無常。眾生墮有數,一切皆有為,一切諸世間,無有不老死。眾生是常法,生生皆歸死。隨其所作業,罪福有果報。惡業墮地獄,善業生天上。高行生善道,得無漏涅槃。」是故應當廣作善行。所以令在亡者死後,七七日內,廣造眾善者,因為人命終後,未受報的期間,叫做中有,中有的壽命,但極七日,在七日內,未得生緣,死而復生,乃至七七日。畢七七日,審定作業,方受其報。故在這七七日內,親屬為亡者追福,廣造眾善,則亡者在生作惡,應受苦報者,可以轉劣為勝。亡者在生曾造善事,應感樂果者,轉增快樂。瑜伽論云:「此中有,若未得生緣,極七日住。若極七日,未得生緣,死而復生,極七日住。如是展轉未得生緣,乃至七七日住,自此以後,定得生緣。」本經亦云:「此閻浮提,造惡眾生,新死之者,經四十九日,後無繼嗣,為作功德,救拔苦難,生時又無善因,當據本業,所感地獄。」是以亡者未終,親屬為修聖因,終後七七日內,更為廣造眾善,故能感生天上,受勝妙樂。凡為亡者修福,十分之中,亡者只可得三分,而生人反得七分,所以為人即是為己。為亡者廣修眾善,亡者既感生天上,故現在眷屬,亦獲無量的利益。科註云:「故法句經云:夫身者,眾苦之本,患禍之元,吾我縛著,生死不息,皆由身欲!今欲離世苦本,應須為其造善也。……譬夫亢陽已久,必思甘雨之澤。災癘若多,剋待良醫之藥。病得藥以身安,旱霑雨而土潤。故得永離惡趣,得生人天,若達平地矣。既生天上,而永處福堂,或在人間,而長享富貴。受勝妙快樂之時,亦須省其惡路。固守此心,無令退失善念,再經惡道也。優婆塞戒經云:『為亡追福,施已命終,是人福德,隨所施物,任用久近,福德常生。是福追人,如影隨形。或有說言,終已便失,是義不然。何以故?物壞、不用、二時中失,非命盡失。』故得資生人天,受勝妙樂。不惟亡者獲樂超昇,即現在獲益,亦無量矣。」

是故我今,對佛世尊,及天龍八部,人非人等,勸於閻浮提眾生,臨終之日,慎勿殺害,及造惡緣,拜祭鬼神,求諸魍魎。

此下敘述為亡者應當修善,慎勿為惡,為惡則亡者不但不能消除宿業,反而增罪。這是承上文說臨終修福,存亡獲益而勸諭之。臨終日,四大分解,一氣不來的時候,就叫做命終。將近斷氣的時候,是臨終日。四自侵經云:「老病來時,資顏則變。五欲之樂,不可常得。病著床時,擾動不安。死命忽至,身當敗壞。」人將亡命,宜為設福,俾生善趣,故慎勿殺害。法苑珠林云:「竊見俗徒,貴勝父母喪亡,多造葬儀,廣殺生命。聚集親族,供待賓客。苟求現勝,不避業因。或畏外譏,不修內典,所以父亡於重苦,母終偏增湯炭。是以宛轉三界,綿歷六道,四趣易歸,萬劫難啟。痛慈母之幽靈,愍逆子之酬毒。但亢陽如久,必思甘雨之澤,災癘若多,剋待良醫之藥。惟斯考妣既是凡夫,能無惡業?罪因不滅,苦報難排。若不憑諸勝福,樂果何容得證?庶使臨終發願,令入屍陀,葬儀資身,並修功德。冀濟飛走之飢,得免將來之債也。」為免亡者墮泥犁之重苦,所以慎勿殺害,而且為亡者起殺害之事,乃助長自己造惡事之緣,是以宜戒。況且拜祭先亡,乃所以孝子對慈親應盡的心,而生報本之意。若為拜祭而殺害,則不惟無福,而反求諸魍魎,豈不加禍了。魍魎,山川的妖怪,又可以譬喻小人。

何以故?爾所殺害,乃至拜祭,無纖毫之力,利益亡人,但結罪緣,轉增深重。

這是轉釋所以。拜祭先人,是欲先人,脫罪得益,倘若拜祭而造殺業,則無絲毫的力量,可以利益亡人。甚之,有使亡人得結罪緣,而令罪業轉增深重。科註引十方譬喻經云:「『天上天下鬼神,知人壽命罪福,當至未來。不能活人,不能殺人,不能使人富貴貧賤。但欲使人作惡犯殺,因人衰耗而往亂之。語其禍福,令人設祠祀耳。』故知空祭鬼神,無纖毫之力,利益亡人也。灌頂經亦云:『雜物之精,浮遊人村,既其無食,作諸變怪,扇動人心。或有魃魅邪師,以倚為福,覓諸福祐,欲得長生。愚痴邪見,殺生祠祀,死入地獄,餓鬼畜生,無有出期,可不慎之!』故但結罪緣,轉增深重。故四自侵經云:『有事天地日月山川,諸鬼神者,永無所益。』故在周旋生死之裏,不能脫離羅網牢獄。諸經廣明其事,惜世人不能信也。」

假使來世,或現在生,得獲聖分,生人天中,緣是臨終,被諸眷屬,造是惡因,亦令是命終人,殃累對辯,晚生善處。

這是應早得生善處,為殃所累而晚生。假使,是助語辭,即是說如果在未來世,或現在生中,有一個人,平時廣修善行,如七菩提分,八聖道分,菩薩果分等法。像這樣的人,自具善因,應得聖善果分,或生人天之中。祇緣臨命終時,諸親眷屬,為彼廣造殺業,造是惡因,於是亡者,反被所牽,與受殺者對辯冥司。致宿修善行的亡者,雖則不會被牽償命,但是對於應生善道,也會稽延一個時期,才得往生。

何況臨命終人,在生未曾有少善根,各據本業,自受惡趣。何忍眷屬,更為增業。

這是應受惡者更為增業。即是說宿具善因的人,應生善處,臨命終時,眷屬為彼而起殺業,亡者尚且反被牽引對辯冥司,延遲生處。何況亡者在生未曾有毫釐之善根,終後必據本業而墮惡趣,今眷屬更為殺業,豈不是更增加亡者的罪業?為眷屬者,於心又何忍呢?等於有一親友跌落井中,為親友者不伸救拔之手便罷了,又何忍推許多瓦石落井呢?優婆塞戒經云:「若父喪已,墮餓鬼中,子為追福當知即得。若說殺生祠祀得福,是善不然。何以故?不見世人種伊蘭子,生栴檀樹,斷眾生命,而得福德。若欲死祀者,當用香華、乳、酪、酥、果為亡追福。」

譬如有人,從遠地來,絕糧三日,所負擔物,強過百斤,忽遇鄰人,更附少物,以是之故,轉復困重。

這是以喻而明也。臨命終人,在生既無毫釐之善根,根據本業應墮惡道。死後眷屬,再為造諸殺業,是以不但不得離苦,而且重增罪業。就好似有人從遠地來,已經三日未曾飲食,而彼所負擔之物,又超過百斤,其困可知。突然遇著鄰人,又再加少許物於重擔之上,這樣,也就更覺得困倦,而所負的擔物也更覺得重起來了。科註云:「有人,喻閻浮眾生。從遠地來等,譬自無始生死曠大劫來,久乏三善根之資糧,腹空力怯可知矣。而所負五陰重擔,又強過於百斤。此謂於五陰法中,不知本空,妄計人我,具造十惡,一一互具,如百斤重擔。此正合上臨終人,自無善根也。忽遇下,合各據本業等文。鄰人,合眷屬。體心者,是親友。不體心者,如鄰人。更附少物,合臨終更加殺害。轉復困重,合更為增業也。」

世尊!我觀閻浮眾生,但能於諸佛教中,乃至善事,一毛一渧、一沙一塵,如是利益,悉皆自得。」

這是結示修諸善事,多少均可得益。大善利固然易於往生善道,小善利縱然不能即時度見,但是縱經塵劫,是小善利,也不會忘失。大悲經云:「若有眾生,於諸佛所,一發信心,如是善根,終不敗亡,何況復作,諸餘善根。阿難!我為眾生知彼義故,而作譬喻,諸有智者,以喻得解。阿難!譬如有人,折破一毛,以為百分,取一分毛,霑一渧水,持至我所,而作是言:瞿曇!我以此水,寄付瞿曇,莫令此水,而有增減,亦復莫令風日飄曝,乾竭此水,不令鳥獸飲之令盡,勿使異水而有和雜,以器盛持莫置在地。如來爾時,即受彼寄。受彼寄已,置恆河中,不令入洄,亦復不令餘物揩突。如是水渧,在大河中,隨流而去,使不入洄,復無遮礙,諸鳥獸等,亦不飲盡。如是水渧,不增不減,一等如故。共大水聚,漸入大海。若是水渧,毘嵐風起,壞世界時,假使是人,住世一劫,我亦如是,得住一劫。彼人爾時,至劫盡時,而來我所,作如是言:瞿曇!我本寄水,今有無耶?阿難!如來爾時,知彼水渧,在大海中,見知住處,不與餘水,共相和雜,不增不減,平等如故,持還彼人。阿難!如是如來應正遍知,有大神通,有大威力,有多堪能清淨大智,不可量智,無礙知見,如是等事,明了無障。於受寄人中,最尊嚴勝。若於佛所寄付,如是微細水渧,經於久遠而不虧損。此義應知,阿難!細毛端者,喻心意識。恆河者,喻生死流。一渧水者,喻一發心,微少善根。大海者,喻佛如來應正遍知。所寄人者,喻彼清信婆羅門長者居士等。住一劫者,喻佛如來,受彼寄水終不虧損;亦如彼人寄彼水渧,經於久遠不虧一毫。如是阿難!若於佛所,一發信心,善根不失,何況諸餘勝妙善根。我說是人,一切悉是趣涅槃果。」此下大辯助顯。

說是語時,會中有一長者,名曰大辯。是長者久證無生,化度十方,現長者身。合掌恭敬,問地藏菩薩言:「大士!是南閻浮提眾生,命終之後,小大眷屬,為修功德,乃至設齋,造眾善因,是命終人,得大利益,及解脫不?」

此是大辯興問。初說是語時下,至現長者身,是經家敘讚。即是說當地藏菩薩說完了上面一段文的時候,在這個法會當中,有一位長者,名字叫做大辯。這個大辯長者,已經久遠劫來證得無生法忍,但是為著化度十方世界眾生的緣故,特現長者的身形。長者有三種:一世長者,積財具德,心平性直,語實行敦,齒邁行淨,尊貴威猛,智勢豪雄,名世大長者。二出世長者,佛從三世真如實際中生,功成道著,十號無極,法財具滿,萬德圓融,是名出世大長者。三觀心長者,觀心之智從實相出,生在佛家,種性真正,三惑不起,雖未發真,是著如來衣,稱寂滅忍,是名觀心長者。現在所說的大辯長者,雖則久證無生,從跡而言,應是世長者。梵語摩訶缽底婆(Mahapratibhana),譯為大辯才,或翻大辯。辯說法理,詞義滔滔,展轉無滯。一義中演無量義,一法中演無量法,一詞中演無量詞,盡未來際,樂說無窮無盡,所以叫做大辯才長者,或簡稱大辯長者。大士以下,是大辯前聞臨終死後,應為亡者廣造諸善,故躡而問之。功德,指懸旛等。設齋,即飯僧供佛等。善因,即布施造像等。是命終人下,正出疑問,即是說有人命終之後,諸親眷屬,為彼修諸福業,究竟是否能夠令亡者,得到貫在的利益,解脫生死苦患呢?

地藏答言:「長者!我今為未來現在一切眾生,承佛威力,略說是事。

這是地藏充許為說。文意說:長者!我現在承佛的大威神力,為利益未來及現在一切眾生的緣故,略說你所問的,生人為死者修福,死者是否得到利益,以及得到解脫的事。

長者!未來現在諸眾生等,臨命終日,得聞一佛名、一菩薩名、一辟支佛名,不問有罪無罪,悉得解脫。

這是初示臨終聞名,悉得解脫。平時未曾稱念聖號,祇臨終一聞佛菩薩或辟支佛名,又不問有罪無罪,悉得解脫,則知佛菩薩的功德殊勝也。科註云:「然其不問有罪無罪,悉得解脫者,何其功力之神妙若此耶?良以事急而心專也。如人或就刑戮,或禁狴牢,或被怨賊所追,或為水火所逼,一心求脫斯苦,故於念處即成。其平時念者,或言行不稱,或信力輕微,無相續之心,有間斷之意。故平日之功反緩,而臨終之念速成。」又云:「事急心專,故功勝平時。如人入陣,不惜身命,名為健人。故知善惡無定,因緣體空,跡有升沉,事分優劣。真金一兩,勝百兩之疊華,嚼火微光,爇萬仞之聚草。」那先比丘經云:「王又問那先;汝曹沙門言:人在世間作惡至百歲,臨欲死時念佛,死後皆得生天上。我不信是語。復言殺一生,死即入泥犁中,我不信也。那先問王:如人持小石置水上,石浮耶?沒耶?王言:其石沒。那先言:如令持百枚大石置船上,其船寧沒不?王言:不沒。那先言:船中百枚大石,因船故不得沒。人雖本惡,一時念佛,因是不入泥犁中,便生天上。其小石沒者,如人作惡,不知佛經,死後便入泥犁。王言:善哉善哉!」如千年暗室,一燈能破。眾生沉淪苦海,如千年的暗室一樣,佛菩薩的聖號如燈光。是故能令諸眾生,臨命終日,得聞聖號,不問有罪無罪,悉得解脫。

若有男子女人,在生不修善因,多造眾罪。命終之後,眷屬小大,為造福利,一切聖事,七分之中,而乃獲一,六分功德,生者自利。

這是明終後眷屬,代為造福,七分乃獲其一。世上倘有男子,或女人,在世不但多造惡業,而且不修善因。像這樣的人,按罪受報,必墮無疑。若在命終之後,彼之親屬,為修一切有利於人的福利聖事,所有功德,七分之中,亡者只獲其一,餘六分功德,歸生者應得的善利。故灌頂經云:「普廣白佛言:又有眾生,不信三寶,不行法戒,或時生信,或時誹謗,或是父母兄弟親族,卒得病苦,緣此命終,或墮在三途八難之中,受諸苦惱無有休息,父母兄弟親族,為其修福,修得福否?佛告普廣:為此人修福,七分之中為獲一也。何故爾乎?緣其前世,不信道德,故使福德七分獲一。若以亡者嚴身之具,堂宇室宅,園林浴池,以施三寶,此福最多,功德力強,可得拔彼地獄之殃。以是因緣便得解脫。」科註云:「我佛為眾說法,必先戒論、施論、生天論。以施戒,乃生天之善因也。無奈一切眾生,不了世間所有,一歸空無。安隱之時,多事萬端,不為身計,已招萬罪。殃禍響應,無常對至,縛著相隨,不離五陰六衰之獄,故曰不修善因,多造眾罪。命終下,為修福利者。懸旛,設蓋然燈,皆是福業。迴此福業,資生天上福堂,人間福處,故曰福利。聖事者,聖訓為正。誦經、供像、念佛等,皆法門正事。能令出世,獲三乘聖果,故云聖事。七分獲一,得之甚少也。」

以是之故,未來現在,善男女等,聞健自修,分分己獲。

這是說自為自修,必可全獲。聞健,即是耳目聰利,精神飽滿,身體強健的時候。這是反影上文終後,縱然有人為造福田,七分只獲一分,生者反得六分。因這樣的緣故,不若生時聞健的時候,自己修治所有功德,可以全部悉得。灌頂云:「普廣白佛言:若四輩男女,善解法戒,知身如幻,精勤修習,行菩提道,未終之時,逆修三七,然燈續明,懸繒旛蓋,請召眾僧,轉讀尊經,修諸福業,得福多否?佛言普廣,其福無量,不可度量,隨心所願,獲其果實。」又云:「佛告普廣菩薩:若未終時,禮拜十方諸佛,命終之人,所生之處,常得值佛。千劫萬劫,億萬劫數,重罪之殃,無不得脫。

無常大鬼,不期而到,冥冥遊神,未知罪福。七七日內,如癡如聾,或在諸司,辯論業果。審定之後,據業受生。未測之間,千萬愁苦,何況墮於諸惡趣等!

此下詳示為亡者設福之益,這是示所以求救之所以然。梵語阿邇怛也(Auitya),譯為無常,世間上的一切法,凡是生滅遷流,剎那不住的,都叫做無常。無常有二種:一名剎那無常,即是說剎那剎那之間,都有生住異滅的變化。二相續無常,即是說在一期相續之上,有生住異滅的四相。智論云:「一切有為法無常者,新新生滅故,屬因緣故。」涅槃云:「是身無常念,念念不住,猶如電火、暴水、幻炎。」大鬼,即有大勢力的鬼,或者即是殺鬼,能劫奪有情生命故。一個人生在世間,所以有生有死者,是由於無常之理。這無常之理,令人可畏,譬如殺鬼一樣,或叫做大鬼。無常經云:「無有一事,不被無常吞。」陳裕詩云:「一朝若也無常至,劍樹刀山不放伊。」華嚴經云:「人欲終時,見中陰相。若行惡業者,見三惡受苦,或見閻羅,持諸兵杖,囚執將去。或聞苦聲。若行善者,見諸天宮殿伎女、莊嚴、遊戲、快樂、如是勝事。」淨度三昧經亦云:「若人造善惡業,生天墮獄,臨命終時,各有迎人。病欲死時,眼自見來迎。應天上者,天人持天衣伎樂來迎。應生他方者,眼見尊人為說妙法。若為惡墮地獄者,眼見兵士持刀楯矛戟,索圍繞之。所見不同,口不能言,各隨所作,得其果報。天無枉濫,平直無二,隨其所作,天網治之。」突然而來,不求自至,故云不期而到。內德論云:「百齡易盡,五福難常,命如川流而電逝,業地久而天長。」死後墮中陰身,遍地漆黑,隨業風而飄蕩,故云冥冥遊神。陸玄暢天人云:「人稟七識,識各有神,心識為主。在黑闇中,遊行虛空,所謂三途極迍而杳杳,四流無際而茫茫。」所謂罪福,即善惡業的果實。既是神魂在黑暗中飄忽無定,又未知自己應得的罪福,故於中陰七七日內,如癡狂之無知,若聾呆之罔聞。因為業果不定,故必須在諸冥司,辯論審定,然後方據業受生。在未測何往的時候,這些中陰,內心愁苦萬般。未定受生之前,尚且愁苦良多,何況墮落諸趣,更加痛苦,難以言狀。諸司即判官等流。灌頂經云:「若人為惡作諸非法,無孝順心,造作五逆,破滅三寶,無君臣法。又有眾生,不持五戒,不信正法,設有受者,多所毀壞。於是地下鬼神,及伺候者,奏上五官。五官料簡,除死定生,或註錄精神,未判是非。若已定者,奏上閻羅,閻羅監察,隨罪輕重,考而治之。……由其罪福,未得料簡,錄其精神,在往王所,或一七日,二三七日,乃至七七日,名藉定者,放其精神,還其身中,如從夢中,見其善惡。」科註云:「準淨度三昧經云:『閻羅王下有五官,一鮮官禁殺,二水官禁盜,三鐵官禁婬,四土官禁兩舌,五天官禁酒。』此皆冥府諸司也。辯論業果,善惡各有三品,造時心境不同,各隨所作,得其果報。天無枉濫,平直無二,隨其所作,天網治之,故須辯論也。若審定之後,據業受生者,如論云;一切不善,皆是地獄因,此不善之餘,生畜生,餓鬼中等。按冥祥記:趙泰死,府君令泰作水官都督,知諸獄事。見一城,方二百餘里,名為受變形城。地獄考治已畢者,當於此城更受變報。泰入其城,見數百局吏,對校文書,云殺生者,當作蜉蝣,朝生暮死。劫盜者,當作豬羊,受人屠割。婬泆者,作鶴鶩獐麋。兩舌者,作鴙梟鵂鶹。捍債者,為驢騾牛馬。故云據業受生。準正法念經,及俱舍論:直是罪人惡業熏心,令心變異,無中妄見。實無閻羅在中,判諸罪人也。但既以業熏,妄見其境,罪人謂實非虛。故於初死之後,未審之前,未測自己罪福多少,千思萬慮,愁憂多苦,已不可言。況墮諸惡趣,此苦尤甚也矣。」

是命終人,未得受生。在七七日內,念念之間,望諸骨肉眷屬,與造福力救拔。

這是亡者求救之時也。人在世間所造的業,極善極惡,不墮中陰。極惡的人,這邊一死,就墮無間大地獄中。極善的人,或生天上,或趣淨土。唯有作業中庸的人,才生中有。中有壽命,極長七日,七日完畢,倘若未得受生的緣,從中有死,又復生於中有,乃至極七七日,決得生緣。在這七七日內,都恐自己惡多善少,轉生惡趣,所以念念之間,盼望骨肉諸親,為造福力,救拔已故先人,在亡後七七日內,為作功德,亦所以慰先人之望救耳。雜集論云:「極住七日,或有中夭者,此約速得生緣者說。若過七日,不得生緣,必定命終,還生中有。如是展轉,乃至七返,更不得過。」釋氏要覽云:「人亡每至七日,必營齋追荐,謂之累齋,又云齋七。又此中有七日死已,或於此類,由餘業可轉中有種子,便於餘類中有生。今尋經旨,極善惡無中有,既受中有身,即中下品善惡業也。故論云:『餘業可轉也。如世七日,七日齋福,是中有身,死生之際,以善追助,令中有種子,不轉生惡趣故。」由是此日之福,不可闕怠也。」灌頂經亦云:「若人臨終未終之日,當為燒香然燈續明,於塔寺中,表剎之上,懸命過旛,轉讀尊經,竟三七日。所以然者?命終之人,在中陰中,身如小兒,罪福未定,應為修福,願亡者神,使生十方無量剎土,承此功德,必得往生。亡者在世,若有罪愆,應墮八難,幡燈功德,必得解脫。若善願應生,父母在異方,不得疾生,以幡燈功德,皆得疾生,無得留難。若得生已,當為人作福德之子,不為邪鬼之所得便,種族豪強。是故應修幡燈功德。諸命過者,修行福業,至心懇惻,應代亡者,悔過眾罪,罪垢即滅。為亡者修幅,如餉遠人,無不獲果。譬如世間犯罪之人,心中思惟望諸親屬,求諸大力,救其危厄。今日燒香,望得解脫,為亡者稱其名號,修諸功德,以福德之力,緣是解脫,亦復如是,徑生十方,無願不得。」

過是日後,隨業受報。若是罪人,動經千百歲中,無解脫日。若是五無間罪,墮大地獄,千劫萬劫,永受眾苦。

這是說七七日後,審定業因,而受果報。過是日後二句,即是過了七七之後,隨彼所造的善業,報生樂處,惡業墮落三途。若是罪人下三句,肯定已是惡勝於善者,但這是中下品者,未為大惡,故墮報邊地小地獄中,或生餓鬼畜生之類。三途展轉受報時長,故云動經百千歲中,無解脫日。若是五無間罪下四句,乃審定罪業較深重者,五無間罪,因是上品的罪惡,故墮大地獄中,受諸眾苦,千萬億劫,求出無期。科註云:「隨業受報,因不忘果也。法苑云:『有形則影現,有聲則響應。不見形存而影亡,聲續而響乖。善惡相報,理路然矣。幸願深信,不猜來肖。』準經:有現報、生報、後報不同。長阿含云:『佛言:夫不善行,有不善報。為黑冥行,則有黑冥報。夫行善法,必有善報。行清白行,必有白報。』是罪人等,則受黑冥報矣。此乃中下之品,或墮邊小之獄,及餓鬼畜生,展轉三途,故動經千百歲,解脫無日。五無間罪,乃十惡上品,故永無出期。四始經云:『身行不善,口行不善,意行不善,身壞命終,極受苦報。』是也。」

復次長者:如是罪業眾生,命終之後,眷屬骨肉,為修營齋,資助業道。未齋食竟,及營齋之次,米泔菜葉,不棄於地,乃至諸食,未獻佛僧,勿得先食。

此下勸眷屬修齋,這是營齋之法。眷屬骨肉,即是有血統關係的親族。灌頂經云:「若已終竟,又是終日,父母親族,知識朋友,為命終者,修諸福業,齋戒一心,洗浴身體,著鮮潔之衣,一心敬禮十方諸佛,又當稱揚十方佛號,別以香花供養諸佛,可得解脫憂苦之患,得昇天上,證泥洹道。」又云:「齋戒一心,為命過者,七日七夜,受持八禁,長齋菜食,敬禮供養,十方諸佛。」又云:「作百味飲食,種種甘美,以好淨器,盛持供養,及好衣服,種種花香、金銀珍寶、雜碎供具、施與佛僧,令汝得福,使汝父母,解脫此難,不復更受餓鬼之形。」修設齋食供佛及僧,務必潔淨,始克獲福。如護淨經云:「一切人肉眼不知罪福。自今以後,欲得福祐,佐眾僧作食,以清淨手,捉眾僧淨器,淨手淘米,乃以淨米,著眾僧淨食中者,得福無量。」所以米泔菜葉不棄於地者,因有用之物,不可作無謂之耗,當以淨器盛著,齋後施於畜生。米泔,即是米汁。所作飲食,俱以成辦,未供佛僧,不得先嚐,違者,不唯無福,而且有過。如護淨經云:「一切賢者,施設福會於先嘗啜此食,都作殘食,唐作此食,不如不作。何以故?諸天不歡,鬼神不喜。此人於先嘗者,亦五百世中,受餓鬼苦。自今已後,欲得福者,如法作齋食,可得福德,諸天歡喜,百神慶悅,天神擁護。經不虛言,福報如影響。」是故未獻佛僧,勿得先食。

如有違食,及不精勤,是命終人,了不得力。如精勤護淨,奉獻佛僧,是命終人,七分獲一。

此明如法營齋,先獻佛僧,亡者於是福德之中七分獲一。灌頂經云:「若人在世,不識三寶,不修齋戒,無善師教,過命已後,兄弟父母,親屬知識,為其修福,七分之中,為獲一也。是故長者,父母有罪,雖在地獄,餓鬼之中,受罪輕者,緣修福故,七分獲一。」倘陽世人為亡者設齋修福,未供先嚐,及所獻之食,又不精勤護淨,則對命終人,完全不得其力。如能精勤護淨,及先奉獻佛僧,則命終人,七分功德,只得其一耳。陽世代為設福之人,反得其六也。

是故長者,閻浮眾生,若能為其父母,乃至眷屬,命終之後,設齋供養,志心勤懇。如是之人,存亡獲利。」

這是結示存亡獲利也。是閻浮提眾生,若能為父母,或親眷等,命終之後,造眾福業,修設齋筵,供養三寶,如法營為,精勤護淨,則自得存亡獲益。志心勤懇,即是如法營為,精勤護淨之意。上大辯助顯竟。

說是語時,忉利天宮,有千萬億那由他,閻浮鬼神,悉發無量菩提之心。

這是說鬼神發心。說是語時,即是地藏菩薩說完「存亡獲益」說話的時候。聚集在忉利天宮法會裡面的鬼神,無量無數,但閻浮提的鬼神,就有千萬億那由他。這千萬億那由他鬼神,在忉利天宮法會,聞地藏菩薩說完「存亡獲利」的說話時,大家都發無量菩提心。科註云:「何故鬼神至此發心?上明祭祀鬼神無益,徒自令人造業。鬼亦有良,寧不愧恥?故發心為護法鬼神耳。問:鬼神自發心?佛與地藏教之發心?答:自他共離皆不可,過是感應道交,而論發心耳。」

大辯長者,作禮而退。

這是長者作禮而退也。所謂作禮而退者,上來大辯請問終後修齋,亡者得益及解脫否?承蒙地藏重重解說,至此告一段落。大辯聞說,得益良多,故此禮謝,退歸本位。科註云:「既同在會,退至何處?以問法時,出位前禮,酬唱既竟,禮退歸位。即表各各自住三摩地耳。」利益存亡品竟。

地藏菩薩本願經講義(閻羅王眾讚歎品第八)

地藏菩薩本願經講義

(閻羅王眾讚歎品第八)

唐于闐國三藏沙門實叉難陀譯

知定法師著述

閻羅王眾讚歎品第八

閻羅,具云閻摩羅社(Yama-raja),譯為縛,縛諸罪人之義。或譯雙世,彼於世中,常受苦樂二報之義。如長阿含云:「彼閻羅王,晝夜三時,有大銅鑊自然在前。若鑊出宮內,王見怖畏,捨出宮外。鑊出宮外,王見怖畏,捨入宮內。有大獄卒,捉閻羅王,臥熱鐵上,以鐵鉤擗口使開,洋銅灌之。燒其唇舌,從咽至腹,通徹下過,無不燋爛。受罪訖已,復與諸彩女,共相娛樂。彼諸大臣,同受福者,亦復如是。」或譯雙王,兄妹二人並王之義。玄應音義云:「閻摩、此云雙、羅社、此云王,兄及妹,皆作地獄王,兄治男事,妹治女事,故曰雙王。」或譯平等王,平等治罪之義,係地獄之總司也。慧琳音義云:「閻魔梵語,鬼趣名也,義翻為平等王。此司典生死罪福之業,主守地獄八熱八寒,及以眷屬諸小獄等。役使鬼卒,於五趣中,追攝罪人,捶拷治罰,決斷善惡,更無休息。故三啟經云:『將付琰魔王,隨業而受報,勝因生善道,惡業墮泥犁』,即其事也。」又或譯為遮止,謂止罪惡不便更造之義。慧苑音義云:「閻羅,具正云閻摩羅闍,此云遮止,謂遮止罪人不更造罪。」或譯諍息,謂息諍息惡之義。俱舍光記云:「琰魔,此云諍息,謂犯罪人,不自知過,於苦不忍,違拒獄卒,更造過罪。由王示語,便知己罪,意分而受。息諍息罪,皆由王故,故名諍息。」淨度三昧經云:「閻羅王者,昔為毘沙國王,與維陀如生王共戰,兵力不敵,因立誓願,為地獄主。臣佐十八人,領百萬之眾,頭有角耳,皆悉憤懟,同立誓曰:復當奉助,治此罪人。毘沙王者,今閻羅王是。十八大臣者,今諸小王是。百萬之眾,諸阿傍是。」閻羅王與諸臣佐,既是有苦樂二報,是以皆欲脫離冥界之苦,故申讚歎,而發菩提之心。根據下文佛告地藏菩薩言:「是大鬼王主命者,已曾經百千生,作大鬼王,於生死中,擁護眾生。是大士慈悲願故,現大鬼身,實非鬼也。」由此本跡證明,則知閻羅與諸大臣,皆是不思議菩薩,為度脫地獄眾生而應現耳。科註云:「閻王品列在後者,有二意,一者始自分身地藏,升忉利天時,王與鬼眾,隨從同到。不預集眾之列者,蓋賓主酬酢,事跡相連,未暇出名,故於此品,承便示之。二者,既聞地藏威神之力,又見如來讚歎功德。潛思大士,行化幽冥,吾為檀主,安可不乘時,問明劫劫度生救苦之事,一申讚歎乎?故有閻羅王眾讚歎品第八之來也。」

爾時鐵圍山內,有無量鬼王,與閻羅天子,俱詣忉利,來到佛所。

此下是經家敘,今初主伴來儀。鐵圍山,即大金剛山,閻羅王宮於中建立。如長阿含經云:「閻浮提南,大金剛山內,有閻羅王宮,王所治處,縱廣六千由旬,其城七重,七重欄楯,七重羅網,七重行樹。」地獄之內,各有所司,故閻王屬下,有無量鬼王,以為臣佐。閻王承佛威神勢力,地藏悲智誓願,恭詣忉利天宮,聞說妙法。王既來矣,臣屬隨從而至,故云俱詣忉利,來到佛所。

所謂:惡毒鬼王、多惡鬼王、大諍鬼王、白虎鬼王、血虎鬼王、赤虎鬼王、散殃鬼王、飛身鬼王、電光鬼王、狼牙鬼王、千眼鬼王、噉獸鬼王、負石鬼王、主耗鬼王、主禍鬼王、主食鬼王、主財鬼王、主畜鬼王、主禽鬼王、主獸鬼王、主魅鬼王、主產鬼王、主命鬼王、主疾鬼王、主險鬼王、三目鬼王、四目鬼王、五目鬼王、祁利失王、大祁利失王、祁利叉王、大祁利叉王、阿那吒王、大阿那吒王。

這是列三十四鬼王的名號。所謂惡毒鬼王,惡即十惡,毒即三毒。這鬼王既惡且毒,故得此名。三毒屬意,為身三口四、七惡為根本,本末兼明,所以叫做惡毒。這些鬼王,既然都是大權示現的不思議菩薩,則所以名為惡毒者,蓋欲以惡去惡,以毒攻毒。意令眾生知所修習。惡毒則墮落地獄,去除惡毒則生天上,是以用惡毒以為化門。

多惡,一念不善心起,則作惡無量。一念尚且如是,何況廣作。語云作善降祥,作不善則降之百殃,是以回心向善,自然百福駢臻。是鬼王外現忿怒的惡相,內起慈悲的善心,實欲眾生迴惡向善也。大諍,諍者,勸諫的意思,眾生廣造諸惡,孳孳不息,鬼王婆心一片,時加勸諫,故云大諍。廣雅釋估云:「有能盡言於君,用則可生,不用則死,謂之諍。」又諍者,通爭,是訟的意思,即所謂平理諍訟。莊子謂:婦姑勃谿,此由心為毒主,口為禍器,未有諍訟違形,而存大化者。所以鬼王以大諍法門,化人於無諍也。

白虎、血虎、赤虎,都是因為鬼頭似虎,因此各得虎名。素色曰白,殷紅曰血,朱色淺者曰赤,都是以顏色而別號。虎為山中的猛獸,除獅子能摧伏一切,百獸聞聲而驚怖。是等鬼王,以虎為名,是欲眾生聞而生畏,誓願捨惡從善,從此革面洗心。

散殃,殃是凶惡禍害的意思。即是說人在世間造了好事,不但死了不會見這種凶惡禍害的鬼王,即使在世,天也會降吉祥的。如果生的時候作了種種非法的事,不但生時天降禍殃,即使死了,也免不了會見這種凶殺禍害的惡鬼。東岳經云:「世間眾生,不信因緣善惡果報,不孝父母,不尊師長,欺負神理,背前面後,口是心非。已被岳府官曹聖眾,晨夕考較,紀錄罪咎。致令災禍橫生,官司牢獄,累歲經年,不能安泰。家門啾唧,每遇凶衰。盜賊侵欺,希見太平。」有些人造惡多端,目下不見有不如意的事,便謂無報。須知善惡罪福終有報,只爭來早與來遲耳。故經云:「假使百千劫,所作業不忘,因緣會遇時,果報還自受。」

飛身,能夠將身飛到虛空,巡察人間善惡,善者與福,惡者降禍。即飛行夜叉之類的鬼神。

電光,此鬼王眼光電炷,光炎閃爍,令地獄眾生見之而生恐怖之心,轉發菩提之意。

狼牙,狼性凶狠,善逐諸獸,狼牙尤令人害怕。此鬼王青面獠牙,齒光外向,如狼的牙,故名狼牙。

千眼,觀音菩薩千手中有千眼,化度眾生。獄卒角有六十四眼,監視罪犯而治罰。此鬼王具有千眼,顯然大權示現。

噉獸,是以獸類而為糧食者。眾生造惡,墮落地獄,償還宿債。在地獄中,變為畜生,而被獄卒所噉食。此鬼因噉地獄之獸,故名噉獸。

負石,即負石擔沙填塞河海之鬼類。

主耗主福,是主理災害殃耗的鬼王,故而得名。太上云:「天地有司過之神,依人所犯輕重,以奪人算。算減則貧耗。多逢憂患。人皆惡之,刑禍隨之,吉慶避之,惡星災之。」

主食,食為一切眾生,長養色身,維繫性命的根本。所謂民以食為天,故知食的重要。但食的盈虧,是隨人的善惡而感召。為善則風調雨順,五谷豐登,人民安樂。作惡則天災人禍,赤地千里,饑饉遍野。科註云:「食乃民生之祿,善者享之,惡者減之。故散棄五穀者,太上惡之,收其花息,世多饑饉。及暴殄天物者,每凍餒而死也。」

主財,是主理人間的財富者,為善則增之,作惡則減之。科註云:「岳府有主財案主者,浮陀摩尼缽,主護人財物。故有財不施,鬼噉其傍而妒之。然太上尤禁橫人財者,故其妻子家口,漸至死喪。若不死喪,則有水火盜賊,遺亡器物,疾病口舌諸事,以當妄取之直,財各有所主也。」

主畜。畜,廣指一切傍生類,略則只是家畜,如雞狗馬豬等。這是理家畜的鬼,故名主畜鬼王。

主禽、主獸,飛者名禽,是羽族的總名。走者名獸,是毛蟲的總名。這都是冥府的主理禽獸的鬼王,故以為名。

主魅,是主理老精魑魅的鬼王。

主產,這是主理一切眾生,生產的鬼王。科註引東岳懺云:「結秀成胎,稟兩儀之造化。送生保產,乃二聖之綱維。普濟普渡,九天監生,明素真君。多男多女,九天衛房,聖母之君。又鬼子母姊名炙匿,亦主人產生。」

主命,是主理一切眾生的壽命延促者。科註云:「準經:毘沙門,主護四天下人命。岳府有管天下生死案判官。」

主疾,是主理一切眾生的疾病者。

主險,險即危險,有立判生死之危者,名之曰險。科註云:「高山峻嶺,大海溟淵,險難之處,身命所繫。應死者錄之,不應死者護之。此猶險之小處。準大論:地獄有二部:一寒冰,二炎火,皆以身觸受罪。此名大黑暗處,危難險道,即鬼所主之處耳。」

三目,即是三隻眼睛,在兩隻眼睛的中央,直豎一眼。四目,即四隻眼睛,在兩隻眼睛原位之上額間,又橫生兩眼。五目,即五隻眼晴,在四隻眼晴的中央直豎一眼。這些鬼王都是以多眼而得名。

祁利失王以下六名,未詳翻譯。科註云:「祁利失王等,未見翻譯。金光明有薩多琦黎,翻大力天。名義集載惡祁尼,此翻火神。然考立世阿毘曇,的是山名。論夜叉品云:時閻浮提中,有兩象山。恒河之南,名婆多耆利山。恒河之北,名醯摩跋多山。一切神住河南者,名婆多耆利。在河北者,皆名醯摩跋多。婆多耆利,領河南一切諸神。醯摩跋多,領河北一切諸神,故名為王。今閻王界,既在閻浮之南,而祁利山,又在恒河之南。南屬離火,故祁尼祁利而翻大力火神,均屬火天也。失字未詳。叉,具云叉耶,秦言盡。即大力盡王,統領小王鬼神也。阿那吒,準大經:八臂那吒,乃天中力士,則未可的指。然其名既同,未可知也。」--那吒為多聞天王之長子,絕非鬼類。

如是等大鬼王,各各與百千諸小鬼王,盡居閻浮提。各有所執,各有所主。是諸鬼王,與閻羅天子,承佛威神,及地藏菩薩摩訶薩力,俱詣忉利,在一面立。

這是敘述閻羅天子,諸大鬼王,及諸小鬼王,都是承佛威神與地藏力,才能俱集忉利天宮。前段所舉的三十四名鬼王,都是大鬼王。在每一個大鬼王之下,就有若干眷屬小鬼王。故此這些大鬼王,各各統領百千諸小鬼王。這些大小鬼王,並非他方之鬼,通通都是居住在南閻浮提的。這些鬼王,各有所執的刑法,各有主的罪罰。閻羅王為下界冥府之主,諸大小鬼王,為地府的有司,所以都能到達忉利天宮,參加這勝妙法會,都是承佛的大威神力,及地藏菩薩誓願力。既到忉利天,固然有所詢問,在未問法之前,肅容嚴正,一面而立,所以尊敬佛菩薩也。

爾時閻羅天子,胡跪合掌。

此下是閻羅興問,這是經家提起。科註云:「按道明和尚所傳十殿冥王,(1、秦廣王。2、楚江王。3、宋帝王。4、伍官王。5、閻羅王。6、變成王。7、秦山府君。8、平等王。9、都市王。10、轉輪王。)閻羅天子在五殿。統紀云:藏典傳記可考者六:閻羅、五官、(二名見提謂經)平等,(華嚴經感應傳:郭神亮,為使者追至平等王所,因誦若人欲了知偈,得放回。)泰山,(譯經圖紀:法矩譯金貢泰山贖罪經。)楚江,(夷堅志:郭生夢入冥府,王揖坐,謂曰:我是西門王郎,冥司錄我忠孝正直,不害物,得作楚江王,一紀。)秦廣,(夷堅志:南劍陳生既死,其弟之女,見二鬼導至宮殿,曰秦廣王也。王謂女曰:欲救伯,可轉八師經。女寤,家人來得經,請僧誧千遍,弟夢兄來謝曰:已獲生天也。)今唯閻羅一王興問者,大約第五殿乃正中之位,統攝諸王,故特加天子之名。以帝釋為父王,命閻羅為天子,主攝冥司,所謂地下縛囉呬天是也。」

白佛言:「世尊!我等今者,與諸鬼王,承佛威神,及地藏菩薩摩訶薩力,方得詣此忉利大會,亦是我等獲善利故。我今有小疑事,敢問世尊,唯願世尊!慈悲宣說。」

這是閻羅天子敘述來意。既到忉利,聽聞妙法,幸能依法修行,解脫業緣召苦之報,故說我等獲善利。我等,是指閻王與諸大小鬼王。由於閻王與諸鬼王,均以業緣感報,在地獄中。雖然審罰諸罪人,自身亦不免三時受苦。閻王等眾既達天宮,逢此嘉會,有疑即須問明,免小疑障大信,故此敢問世尊。唯願世尊,為現在當來一切眾生,作與樂拔苦之導師,慈悲宣說離苦得樂的意旨。

佛告閻羅天子:「恣汝所問,吾為汝說。」

這是佛慈許說也。恣者任縱的意思。即是說佛所說法,如洪鐘在架,隨扣隨鳴,不加選擇,並無齊限。眾生有疑,無須隱匿,任縱發問,佛慈莫不為說。

是時閻羅天子,瞻禮世尊,及迴視地藏菩薩。

這是經家敘儀。瞻禮眼觀慈容,目不暫捨,五體投地,一心恭虔,這是敬佛求法之儀。迴視乃欲求之法,事有所專。地藏為地獄救苦之主,今閻羅等請求世尊,開示妙法。而救苦之事,仍屬地藏。故瞻禮之後,迴視地藏。況且問法之儀,必先對佛而禮。佛在中央,菩薩在傍。求法的人,所欲目的,事有所專,故禮佛之後,迴首視之。

而白佛言:「世尊!我觀地藏菩薩,在六道中,百千方便,而度罪苦眾生,不辭疲倦。是大菩薩,有如是不可思議神通之事。

此下申請,這是直歎地藏菩薩不可思議神通。五濁惡世,剛強眾生,難調難化。地藏菩薩從十一劫來,設種種方便而教化之。令出苦輪,同到智地。精勤勇猛,不辭勞倦。總之:化天上,令捨憍慢。度人間,令修戒施。在地獄,代眾生受苦。使餓鬼,令得飽滿。教修羅,調伏瞋心。諸傍生,使得智慧。乃至最終,均令得離苦難,齊登覺岸而後已。故占察經云:「此善男子,發心已來,過無量無邊不可思議阿僧祇劫,久已能度薩婆若海,功德滿足。但依本願自在力故,權巧現化,影應十方。雖復普遊一切剎土,常起功業而於五濁惡世,化益遍厚。亦依本願力所熏習故。及因眾生應受化業故也。」

然諸眾生,脫獲罪報,未久之間,又墮惡道。

此下二段,正是閻王所疑的事。這是初陳所疑的本原。脫獲罪報四字的意思,即是說脫離罪苦而獲報樂趣。這些罪業眾生,既然是藉地藏菩薩方便神威之力,而得脫離苦難,轉生樂地,為什麼未久之間,又再墮於惡道呢?所謂未久之間,是約地獄時間而言。經云:地獄之壽與天壽等。如等活地獄的壽,就等於四天王天的壽一樣。人間五十年,為四天王天一日一夜,亦即是等活地獄一晝夜。在人間縱然經過一百年的時間,也不過是等活地獄兩晝夜耳。他如深一層的地獄,就如高一層的天的壽年一樣,就更加難計算了,既是這樣,豈不是纔出地獄不久,少少時間又再入來嗎?故說未久之間。

世尊!是地藏菩薩,既有如是不可思議神力,云何眾生,而不依止善道,永取解脫?唯願世尊,為我解說。」

這是正陳所疑的所以然。這段文所疑的問意,即是說:地藏菩薩既然有這樣不可思議的神力,自應令這些眾生,依止善道,而永取解脫。今既不然,為是地藏菩薩的神力,有所不逮呢?為是六道眾生業力所障,心力不及呢?閻羅因不明白內中的秘奧,故此請問世尊。唯願世尊,慈念在會大眾及未來眾生,詳為解說。

佛告閻羅天子:「南閻浮提眾生,其性剛強,難調難伏。

此下願為宣說,這是總示閻浮眾生難化之所以然。其性,是指習性,非是法性。因為法性從本以來,就是柔和的。剛強,即是堅強。一切眾生從本以來,其性柔和,但由於無明熏習,易柔和的法性,而為剛戾強暴之性,好像醉象狂馬一樣,所以難調難伏。

是大菩薩,於百千劫,頭頭救拔,如是眾生,早令解脫。是罪報人,乃至墮大惡趣,菩薩以方便力,拔出根本業緣,而遣悟宿世之事。

此下別歎方便,這是敘述地藏菩薩方便救拔之事。南閻浮提的眾生,雖則剛強難化,但在地藏菩薩的悲誓願力,仍然處處救拔,令得解脫。這些眾生,縱然是罪大惡極而墮於惡趣,地藏亦運其方便智力,拔除彼等根本業緣,而遣令彼等咸悟宿世之事。科註云:「眾生性雖剛強,難於調伏,在地藏不捨大慈,而頭頭救拔。頭頭猶言處處,謂千頭萬頭也。如是眾生句,正點難調伏者。剛者教之以柔,強者教之以和,難調伏者,必令調伏。如王良,造父,善能調伏馬性,必令中軌而後已。今於三寶施戒必令修持。清淨戒生,得淨解脫。故罪報之輕小者,即與救拔。縱犯上罪,應墮阿鼻大惡趣者,亦以巧方便力,使拔根本業緣。梵名浮訶那,此云拔除罪根。須知諸惡,隨業受報,而以二毒為本。三毒之中,貪愛為根。如捉布一頭,餘則盡隨。智論云:『若不斷愛,愛則潤生。是故四生,皆由愛起。』故成論云:『如樹根不拔,其樹猶生。貪根不拔,苦樹常在。故知生死,貪愛為本,若滅貪欲,名第三諦。』十輪經云:『滅除一切惑障習氣,猶如烈日銷釋輕冰。』故無常偈云:『明眼無過慧,黑暗不過痴。』今根本業緣既拔,則自悟宿世之事。譬如古鏡之重揩,其常光而自現矣。」

自是閻浮眾生,結惡習重,旋出旋入,勞斯菩薩,久經劫數,而作度脫。

這是敘述由於眾生惡習深重的緣故,所以難以度脫。意謂地藏菩薩對這些眾生,施設種種方便而救拔之,自應通通得到解脫。今所以不能者,實由眾生自造惡業,自食其果耳。由於閻浮眾生的結惡習重,故纔出地獄而生善趣,又復造業而再入地獄。眾生往返五趣,頻繁出入,致勞地藏菩薩,久經塵沙之劫,啟無量方便之門,而作度脫眾生的因緣。

譬如有人,迷失本家,誤入險道。其險道中,多諸夜叉,及虎狼師子、蚖蛇蝮蠍。如是迷人,在險道中,須臾之間,即遭諸毒。

此下是以喻釋明,這是初標譬如有人迷入險道。譬如有人,即指六道眾生。迷失本家,即迷失各各自具真如妙性之家。險道,是六道中趣向三途之路。夜叉為食人的惡鬼。虎狼獅子,俱是食人的猛獸。蚖蛇蝮蠍,均為趴蟲類的毒物。這些鬼獸等,譬如貪瞋痴等,能夠毒害一切眾生淪落三途。故人墮險道之中,在須臾間,即遭毒害。科註云:「文分三節:初迷本入險。有人,譬惡道眾生。因不忘果,名有。人者忍也。能忍五濁之苦也。常寂光土,為本家。十惡眾生,原是如來之子,三途苦處,無非常寂之家。以不知真如法一,不覺無明風動,漂流異國,墮落他鄉。既忘本處,便迷本路。遊行逐境,險道斯臻。文句釋法華險難惡道,通譬九界生死因果。故曰分段、變易,即果險難;見思五住,即因險難。由此因緣,故言惡道。今據下文生人天中令受妙樂,祇以三途為險難。由不依施戒生天之論,致誤墮三惡道中。險道多惡,以多諸夜叉等。夜叉,有智有通,飛行捷疾;譬利使邪見,謗無因果,智辯速疾也。正心地觀云:『心如夜叉,能噉種種功德法故。』虎狼等,畜須愚頑,以譬鈍使。準俱舍論:『憍慢盛故,生於獅子虎狼中。瞋恚盛故,生於蚖蛇蝮蠍中。』則虎狼獅子,應俱譬慢使。今約三毒為身口之本,故以虎喻慢使。如分別善惡經:『憍傲常慢人,後生為猛虎』故也。狼譬貪使,以狼求食,不滿不止,故曰貪狼。獅子表痴使,由昔持戒雖嚴,而無淨慧,執戒慢人,故墮畜類。因戒力故,得為獸王。無慧即痴,故以譬之。蚖蛇蝮蠍,譬瞋使,蚖名守宮,在壁曰蝘蜒,在洲曰蜥蜴。以盛毒故,不觸而螫,譬非理瞋。揚子云:『蚖其肆矣。蝮蜪蝝也。螫手則斬手,螫足則斬足,為害於身也。』蠍虎,螫人毒蟲。然觸則螫,譬執理瞋。不比蜈蚣譬戲論瞋者,以三途無戲論也。三在險遭毒。如是迷人,謂迷真重故,不識四諦,以致流落十使險道之中。須臾遭毒者,以一念有九十剎那,一剎那中,九百生滅,念念損減,無有增長。猶山瀑水,不得停住。亦如朝露,勢不久停,故曰遭毒,只在須臾。諸毒者,準涅槃:蛇有四毒,見毒、觸毒、齧毒、螫毒。虎、狼、獅子、熊、羆、貓、狸、鷹、雞、之屬,諸毒俱備,非險道而何哉。」

有一知識,多解大術,善禁是毒,乃及夜叉諸惡毒等。忽逢迷人,欲進險道,而語之言:咄哉!男子,為何事故,而入此路?有何異術,能制諸毒?

這是知識指示迷津。知識有善惡之別,今所指者,即善知識,或者即指地藏菩薩。因為地藏菩薩具大悲智願力,善設種種方便,能夠調治貪瞋等毒,及能禁制殺盜惡鬼。眾生在茫茫苦海之中,其性如水,隨流易遷,稍一不慎,即進入險道。倘若遇到這種情境,地藏菩薩即會高聲喚醒這個迷人,令其心中知所警惕。並對這些迷人說道,汝等為什麼事故而入這險惡的路途?汝等又有甚奇異的法術,能夠制服這些毒惡的事?科註云:「知識,指地藏,所謂唯我一人能為救護,故云一。思益經云:『於墮邪道眾生,生大悲心,令入正道,不求恩報,故名導師』,即知識也。以多解大術,善禁諸毒,故名知識。以妙方便,隨機開導,廣說施戒生天之論,普示諦緣道品之門。智慧弘深,名多解,方便巧妙,曰大術。善禁毒者,說道品對治集諦之毒,如多貪不淨觀等。忽逢下,明大士指出三塗。莫知遇而遇之,曰忽逢。將入而未入,曰欲進,正與誤入照應。語之者,示其道也。蓋昔已化令出苦,無奈志性不定,復造惡業,重入三塗,故憂驚而告語之。咄哉,喚醒之辭。男子,驚惕之意。男子名丈夫。大經云:『能見佛性,名為丈夫。』今既迷佛性,故以男子,警知本有。十輪云:『如迷方者,所逢示導』是也。何事者,驚問也。此路,指三途。佛言:眾生以三惡道為家,故指為此。以此路,二種人到,所謂威神,業力,非此二事,終不能到。故驚問云:為是神通救苦而入?為是造業感報而來耶?有何異術等,審難之辭。謂汝有何等奇異法術,力能制御諸毒耶?異術,表異方便,對治諸惡法門,助顯第一義諦。」

是迷路人,忽聞是語,方知險道。即便退步,求出此路。

這是迷人聞語退步求出也。眾生因為迷的緣故,所以不識路之危險。自聞知識指示,方知所在之道危險,故此即便退步而求出。科註云:「忽聞者,聞四諦也。以昔未聞,今忽聞之耳。例同須達初聞佛字,身毛皆豎,忽見光明也。知道惡者,畏苦集也。輔行云:『念念恒簡是非,設起非心,應以當教是心滅之。非心,即是險道。』寶雨經云:『謂諸有情安住世間,具足顛倒,墜險惡路,隨於非處。我今令彼諸有情等,入真實路。由是如來,為諸有情,起於大悲』是也。便退步,止十惡,修十善也。求出路,離三塗,生人天也。」

是善知識,提攜接手,引出險道,免諸惡毒,至於好道,令得安樂。

這是知識接引令出險道至安樂處。善知識者,知其心而識其形,於我有益,導我於善道者。法華文句云:「聞名為知,見形為識,是人益我菩提之道,名善知識。」法華經云:「善知識者,是大因緣,所謂化導令得見佛,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毘奈耶雜事云:「阿難陀言:諸修行者,由善友力,方能成辦。得善友故,遠離惡友。以是義故,方知善友,是半梵行。佛言:阿難陀!勿作是言,善知識者,是半梵行。何以故?善知識者,是全梵行。由此便能離惡知識,不造諸惡。常修眾善,純一清白。具足圓滿,梵行之相。由是因緣,若得善伴,與其同住,乃至涅槃事無不辦,故名全梵行。」止觀說有三種善知識:一外護善知識,令我不缺乏衣食,及無怖畏,安隱修道者。二同行善知識,與我同道,如水乳合,得互相切磋策發者。三教授善知識,宣傳聖言,訓誡群蒙,令我去惡赴善者。華嚴經說有十種善知識:一令住於菩提心之善知識。二令生善根之善知識。三令行諸波羅蜜多之善知識。四令解說一切法之善知識。五令成熟一切眾生之善知識。六令得決定辯才之善知識。七令不著一切世間之善知識。八令於一切劫修行無厭倦之善知識。九令安住於普賢行之善知識。十令入一切佛智所入之善知識。這裡所說的善知識,即止觀所說的第三種,華嚴經所說的十種都具備。又善知識者,華嚴說有十種功德:一善知識,則是趣向一切智門,令我得入真實道故。二善知識則是趣向一切智乘,令我得至如來地故。三善知識則是趣向一切智船,令我得至智寶洲故。四善知識則是趣向一切智炬,令我得生十力光故。五善知識則是趣向一切智道,令我得入涅槃城故。六善知識則是趣向一切智燈,令我得見夷險道故。七善知識則是趣向一切智橋,令我得度險惡處故。八善知識則是趣向一切智蓋,令我得生大慈涼故。九善知識則是趣向一切智眼,令我得見法性之門故。十善知識則是趣向一切智潮,令我得滿足大悲之水故。提攜接手,即是以手拉著彼手,挽之向上拔之出苦也。引出險道,即是令離三途的苦報也。免諸惡毒,即是斷除習惡之結使,免將來之塗炭也。好道,即是使生人天之處也。安樂,即是最終令得涅槃的樂果也。地藏十輪經云:「譬如朗日,能滅世間一切昏暗。此善男子亦復如是,能滅一切眾生惡見無明昏暗。譬如明月,於夜分中,能示一切失道眾生,平坦正路。隨其欲往,皆令得至。此善男子,亦復如是,於無明夜,能示一切迷三乘道,馳騁生死,曠野眾生,三乘正路。隨其所應,方便安立,令得出離。」

而語之言:咄哉迷人!自今已後,勿履是道。此路入者,卒難得出,復損性命。是迷路人,亦生感重。

這是知識開示迷人。這些迷人因為不識惡道,所以走入邪途,知識既然將之救了出來,為恐將來再入歧途,故此警醒彼等,自今而後,慎勿再足履是惡道。因為走入這條危險的路,極難得有機會可以出來。而且在中很容易喪失法身慧命,是以不可不謹慎。這些迷人,既蒙知識引拔出離險道,復得知識的金石良言開導,所以感激之念油然而生。科註云:「語言者,勸修善道。咄哉者,重警令寤。以費盡方便之力,纔令得免惡道,故重警醒。汝當深念此苦,更不可重造惡業載入三途也。所以勸告者,磋惡慧之邪修,自甘心於險道。遇斯境界,豈不緘言?令彼愚痴,寧容坐視?況世尊悲心付囑,留大願而普濟迷津。菩薩如教奉行,示同事而化令成佛。如其見迷路而不指正途,慈悲安在?睹沉溺而不思拯接,方便何存?故語之言:此生死路,一入難出,復損害法身慧命,真險處也。迷人亦感重者。曩因不知,誤入生死險處,今忽提醒,重豋安樂之鄉。如飄流者,忽爾還家。沉淵者,俄然登岸,豈不深感而極重哉!大論云:『應先以眼見道而後行,行時當精勤,精勤行時,常念如導師所教。念己,一心進路,不順非道。』正此謂也。」

臨別之時,知識又言:若見親知,及諸路人,若男若女,言於此路,多諸惡毒,喪失性命。無令是眾,自取其死!

這是囑令轉告他人,毋令墮是險道也。親知,即朋友親眷,以譬在道修行未解脫者。路人,是不相識者,以譬未受道在生死者。即是說汝今得能脫生死苦難,自應展轉教化,令到教化不絕。以後若見到親戚朋友,或不相識的路人,無論是男子或者是女人,都應當對這些人說,這是多諸惡毒的險道,倘若誤入此道,就會長淪生死,甚至喪失法身慧命。一切苦難的事,均是自作自受,非天人之所授與。作了罪業,應受苦報,仍須自受,無人可以頂替。父子至親,亦不能代。為善知識,應當指示正途,不可令這些眾生,誤入險道而自取滅亡。故說無令是眾!自取其死。五苦章句經云:「佛言:昔者菩薩為閻羅王,有弘普之慈,諸墮地獄者,王盡現之。王曰:汝等何為是間?罪人對曰:我等死時不知如行,諸惡自然追逐送我,來到是間。願王哀我,赦除罪過。王曰:汝等皆作何惡?罪人對曰:我等生時,不孝父母,殺盜婬欺,飲酒鬥亂,恃力強勢,侵易善人,誹謗聖道,所作眾惡,不可具說。又信惡師,祠祀鬼神,謂當有福,烹殺三生,禱賽神靈。我今自首,悔所作惡。王曰:汝等在世間時,吾遣五使者,案行天下,告語汝曹,汝曹何以不受其教?諸罪人曰:我等生時,實不見聞。王曰:諦聽;當為汝曹說五使者。一曰世間母人,懷妊十月,身為之病。臨當產時,父母厄怖。既得免身,從死得生。乳哺懷抱,推燥居濕。逮得長大,憂慮萬端。汝見之否?罪人曰見之。王曰是吾一使者。二曰世間老人,顏色壞敗,頭白齒落,目冥耳聾,肉韁皮縮,傴僂而行。汝見之否?罪人曰見之。王曰是吾二使者。三曰世間病人,困劣著床,百痛普至,美食為惡。汝見之否?罪人曰見之。王曰:是吾三使者。四曰世間死人,刀風斷脈,拔其命根,身體正直,不滿十日,肉壞血流,腫脹爛臭,無可取者,生時相愛,死皆相惡。汝見之否?罪人曰見之。王曰是吾四使者。五曰世間犯罪,縛束送獄,累械鞭笞,五毒並至,戮之都市,或截手足。火燒鈇質。斬之梟拖五刑。汝見之否?罪人曰見之。王曰是吾五使者。王復告罪人曰:汝見是已,當自思惟:汝身亦更生、更老、更病、更死。汝犯逆罪,亦當如彼,現受其殃。汝何不孝順父母?謙敬長老,慈仁為首。心所不欲,亦勿施人。世有賢明,當從啟受,歸命三尊,責心奉道,節情止欲,可得度苦。自汝所作,今當受之,吾不枉汝!」自作業還自受苦,如飛蛾撲火相似,故言自取其死!

是故地藏菩薩,具大慈悲,救拔罪苦眾生,生人天中,令受妙樂。是諸罪眾,知業道苦,脫得出離,永不再歷。

這是以法合敘明也。地藏菩薩具有大慈大悲誓願智力,拔一切眾生的苦,與一切眾生的樂,令一切眾生脫三途的苦趣,生人天中受勝妙樂。就好似善知識一樣,見到迷人誤入險道,提攜接手引出惡路,令踏平安之地。這些眾生墮諸惡趣,備受眾苦,就知道苦的來源,是由於作惡,今既蒙地藏菩薩拔濟令離這些苦難,以後就永不作惡,故此也就永不再經歷這種苦痛多端的地方了。譬如知識引令迷人脫離險道,迷人既然明白這是險道,當然也不再復入了。長阿含經云:「佛告比丘,時閻羅王自生念言:世間眾生,迷惑無識,身為惡行,口意為惡,其後命終,少有不受此苦。世間眾生若能改惡,修身口意,為善行者,命終受樂,如彼天神。我若命終,生人中者,若遇如來,當於正法中,剃除鬚髮,服三法衣,出家修道。以清淨信,修淨梵行。所作已辦,斷除生死。於現法中,自身作證,不受後有。」閻王是地獄中治理罪人之主,自己日受三次之苦,及見諸罪人,受種種之苦,尚且發願為人出家淨修梵行,不復後世更來受生,況餘類呢。地藏不捨大悲,深入地獄救度眾生,故令罪苦眾生,生感悟之心,以後永不再歷。觀佛三昧海經云:「諸菩薩訶責餓鬼言:汝於前身無量世時,作無限罪,誹謗不信,墮阿鼻獄,受諸苦惱,不可具說。汝今應當,發慈悲心。諸餓鬼聞已,稱南無佛,尋即命終,生四天處。悔過自責,發菩提心,諸佛心光,不捨是等。攝受是輩,如羅侯羅。教避地獄,如愛眼耳。」

如是迷路人,誤入險道,遇善知識,引接令出,永不復入。逢見他人,復勸莫入。自言因是迷故,得解脫竟,更不復入。

這是用法喻合而解釋。如迷路人二句,是迷入險道,合上譬如有人至即遭諸毒之文。遇善知識下三句,是知識指示,迷人得出,合上有一知識,至亦生感重之文。逢見他人下五句,是自迷誤入惡道,既得出已,轉告他人,合上臨別之時,至無令是眾,自取其死之文。

若再履踐,猶尚迷誤,不覺舊曾所落險道,或致失命,如墮惡趣。地藏菩薩方便力故,使令解脫,生人天中。旋又再入,若業結重,永處地獄,無解脫時。」

這是說惡習深重難得解脫。此中復分二段:初從若再下,至或致失命,如墮惡趣,喻明,令上難調難伏;結惡習重;旋出旋入之文。即是說這些眾生既然得出三途而生在人天之中,自應精勤修習,以求徹底才對。無奈惡習的種子未除,故得生人天之後,不久又再重造惡業,而更墮三途。這些眾生,雖則再履三途,猶尚昏迷不覺是昔曾經墮落過的險道。在這險惡道中,或夙具微少善根,出險亦快,不致喪失命根。如果又無絲毫微善,則非常容易喪失法身慧命,永無超脫之期,好似墮在地獄一樣,永劫受苦,解脫無期。次從地藏菩薩下,至生人天中,合法,遠合前文菩薩以方便力,至遣悟宿世之事。近合地藏菩薩具大慈悲,至令受妙樂之文。旋又再入一句,句前自是閻浮眾生,結惡習重,旋出旋入之文。這段文的意思,即是話:這些罪業眾生,墮在惡趣之中,由於地藏菩薩的方便力故,亦可以使彼等得到解脫而生人天之中。但由於結惡習重,故剛離地獄之門,又再造業而復入到地獄之內。罪人生於人間,倘作輕微的罪業,則地藏菩薩亦會以方便力使令解脫。若再造重惡的罪業,則永處地獄之中,無解脫的時期了。科註云:「業結重者,造上品十惡之類,既結此業寧望解脫乎!蓋於無我法中,執有造業,既迷真諦,自違寂理。故云縛從自縛,解從自解。若於法法求空,自然門門解脫。」

爾時惡毒鬼王,合掌恭敬,白佛言:「世尊!我等諸鬼王,其數無量,在閻浮提,或利益人,或損害人,各各不同。然是業報,使我眷屬,遊行世界,多惡少善。

這是鬼王自敘行處。我等下是明鬼的數量及住處。無量鬼王,同屬閻羅天子之所管轄,均在這閻浮提內。如長含經云:「佛告比丘:一切人民所居舍宅,皆有鬼神,無有空者。一切街巷四衢道中,屠兒巿肆,及丘塚間,皆有鬼神,無有空者。凡諸鬼神,皆隨所依,即以為名。依人名人,依村名村,依城名城,依國名國,依土名土,依山名山,依河名河。佛告比丘:一切樹木,極小如車軸者,皆有鬼神依止,無有空者。」根據婆沙論,則謂餓鬼住處有正邊二種。如彼論云:「第一正住處者,此閻浮提五百由旬之下,有餓鬼界,被閻羅王領,是其正處。」善生優婆塞經亦云:「閻浮提五百由旬之下,有閻羅鬼王城,周巿四面,七萬五千由旬,王領鬼眾,於中止住。」婆沙論云:「第二邊住處者,亦有二種:一有威德者,二無威德者。彼有威德者,住山谷內,或住空中,或住海邊,皆有宮殿,果報過人。彼無威德者,或依不淨糞穢而住,或依草木塚墓而止,或依屏廁故漚而居,皆無舍宅,果報劣人。」大毘婆沙論亦云:「問:鬼住何處?答:贍部洲下,五百踰繕那,有琰魔王界,是一切鬼,本所住處。從彼流轉,亦在餘處。於此洲中,有二種鬼:一有威德,二無威德。有威德者,或住華林果林,種種樹上,好山林中。亦有宮殿,在空中者,乃至或住餘清淨處,受諸福樂者。無威德者,或住廁溷糞壤水竇坑塹之中,乃至或住種種雜穢諸不淨處,薄福貧窮,飢渴所苦。」或利益人下三句,是明鬼的行。長阿含經云:「佛告比丘:設有外道梵志問言:諸賢!若一切男女初始生時,皆有鬼神隨逐守護,其欲死時,彼守護鬼神攝其精氣,其人則死者。今何故有為鬼神所觸嬈者?有不為鬼神觸嬈者?設有此問,汝等應答彼言:世人為非法行,邪見顛倒,作十惡業。如是人輩,若百若干,乃至有神護耳。譬如群牛群羊,若百若干,一人守牧。彼亦如是。若有人修行善法,見正信行,具十善業,如是一人,有百千神護。譬如國王,國王大臣,有百千衛護一人,彼亦如是。以是緣故,世人有為鬼神所觸嬈者,有不為鬼神所觸嬈者。」人若為善,鬼則報之以福,是為利益於人。人若作惡,鬼則禍之以殃,是為損害於人。由於眾生,為善者少,作惡者多,所以令諸鬼王眷屬,遊行世間,亦復是惡多善少。

過人家庭,或城邑聚落,莊園房舍。或有男子女人,修毛髮善事,乃至懸一旛一蓋,少香少華,供養佛像及菩薩像。或轉讀尊經,燒香供養,一句一偈。

這是敘述鬼王所經歷善處。此段文分為二節:初從過人家庭下,是敘明鬼王眷屬所經之處。在這閻浮提內,既是一切人家舍宅城邑聚落,乃至山林塚間,均有鬼神所居住,無有空者。則世間一切眾生,所造善惡等業,都瞞不過鬼神監視的雪亮眼睛。故善者降祥,惡者禍殃。在冥冥中,是絲毫不爽的。太上云:「天地有司過之神,又有三臺北斗神君,三尸神,空神。凡人有過,大則奪紀,小則奪算,故不可不慎。」冥祥記載趙太心痛而死,閻君問其時所作罪福,須實招,莫妄說,謂常遣六部使者按行人間,疏記善惡,具有條狀,不可虛報。況因果律亦毫無枉錯的,所謂種瓜得瓜,種豆得豆。科註云:「竊原世人,造善於幽,得報於顯。世謂陰德,人咸信矣。造惡於顯,得報於幽,斯理灼然,寧不信耶!故聖人陳福以勸善,示禍以戒惡。夫殃福有根,不可無因而妄致。善惡當收其報,必非無應而徒已。」次從或有男子女人下,是敘述世人所修的善事,無論大小,極小如毛髮許,只要善事,也是有利益的。懸旛懸蓋等,是例舉善事的種類。懸旛蓋的功德,如百緣經云:「佛告比丘:乃往過去,九十一劫,毘婆尸佛入涅槃後,時有王名槃頭末帝,收其舍利,造四寶塔,高一由旬,而供養之。時有一人,於彼塔邊,施設大會,作一長旛,懸著塔上,發願而去。緣是功德,從是以來,九十一劫,不墮惡道。天上人中常有大旛,覆陰其上,受福快樂。乃至今者,遭值於我,出家得道。」菩薩本行經亦云:「佛與諸比丘,遊行聚落,時天盛熱,無有陰涼。有放羊人,見佛涉熱。即起淨心,編草作蓋,用覆佛上,隨佛遊行。去羊太遠,放蓋擲地,還趣羊邊。佛便微笑告阿難言:此放羊人,以恭敬心,而以草蓋,用覆佛上。以此功德,十三劫中,不墮惡道。天上人間,生尊貴家,快樂無極。常有自然七寶之蓋,而在其上。竟十三劫,出家修道。成辟支佛,名阿耨婆達。」華香供佛的功德,如佛說華聚陀羅尼經云:「佛言:若復有人,於如來滅度之後,行於曠野,路見如來塔廟,能持一華一燈,若一團泥,用塗像前,以用供養,乃至持一錢拖於佛像,為補治故。若以一掬水,用灑佛塔,除去不淨。以華香供養。舉足一步謂於塔寺,若一稱南無佛。欲使此人,墮三惡道,百千萬劫,終無是處。」正法念處經云:「若有眾生,持香塗佛塔,命終生香樂天,與諸天女,常相娛樂。從天命終,得受人身,生大富家。」轉讀尊經,是諷誦地藏經,或讀誦其他一切經典。一切佛法,為超出三界之寶筏,療治眾病的良藥。轉讀尊經,一方自修以進勵,一方令他聽聞而知修學。菩薩藏經云:「復次舍利子,是善男子善女人等,受持是經,殷勤聽聞,讀誦解義,乃至為他廣分別說。當知是人,復得如是十種功德。稱讚利益:何者為十?一者成就機速慧。二者成就捷便慧。三者成就猛利慧。四者成就迅疾慧。五者成就廣博慧。六者成就甚深慧。七者成就通達慧。八者成就無著慧。九者常現前見一切如來,既得見已,以清美頌而為讚歎。十者善能如理請問如來,又能如理開釋疑難。舍利子!是名獲得十種功德稱讚利益。」法為一切功德之母,依之修持,能釋疑難而出三界,是以讀誦,或燒香供養一句一偈,均得善利。涅槃經云:「法是佛母,佛從法生,三世如來,皆供養法。」付法藏經云:「佛言,一切眾生,欲出三界生死大海,必假法船方得度脫。法為清涼除煩惱熱,法是妙藥能愈結病,法是眾生真善知識,作大利益,濟諸苦惱。所以然者?一切眾生,志性無定,隨所習染,近善則善,近惡則惡。若近惡友,便造惡業,流轉生死,無有邊際。若近善友,起信敬心,聽受妙法,必能令離三途苦惱。由此功德,受最勝樂。……此優婆塞,以聽法人髑髏,起塔供養,尚得生天,況能至心聽受經法;供養恭敬持經人者,此之福報實難窮盡,未來必當成無上道。是故智者,欲得無上安隱快樂,應當至心勤聽經法。」涅槃又云:「我涅槃後,若有得聞如是大乘微妙經典,生信敬心,當知是等,於未來世,百千億劫,不墮惡道。」又云:「若有眾生,一經耳者,悉能滅除一切諸惡,無間罪業。」

我等鬼王,敬禮是人,如過去現在未來諸佛。敕諸小鬼,各有大力,及土地分,便令衛護,不令惡事橫事,惡病橫病,乃至不如意事,近於此舍等處,何況入門!」

這是敘述鬼王敬禮是修善人,維護是人,不令惡事等得近其舍。人作善行,修菩薩道,將來一定會成就無上菩提,所以這些鬼王禮敬這個善人,如三世諸佛一樣看待,造善事就有善神擁護,故此一切有災害的事,都不能近這善人的住處。如受三皈五戒的人,不但有善神保護舍宅,而且仍有許多大神王隨時隨處維護。七佛八菩薩陀羅經說,三皈有九大神王擁護行人,五戒則有二十五大神王保護行人。灌頂經云:「佛在孤獨園,與千二百五十比丘,菩薩萬人,天龍八部,悉來在會,咸然一心,叉手聽法。於是異道有鹿頭梵志,來到佛所,稽首作禮,胡跪合掌白佛言:久聞瞿曇名聲遠震,今欲捨置異學,受三自皈,並五戒法。佛言:善哉善哉梵志!汝能捨置餘道,歸命我者,當自悔過生死之罪,其功無量,不可稱計。梵志言:諾!受教。即淨身口意,復作是念:惟願世尊,施我法戒,終身奉行,不敢毀缺。佛言:是為如來至真等正覺,三世諸佛說是戒法。佛言:梵志!諦聽諦受,心持念之。又言:梵志盡形壽皈命諸佛無上尊,盡形壽皈命法離欲尊,盡形壽皈命僧眾中尊。佛言:梵志!已三自皈竟,是為真正弟子,不為邪惡之所千嬈。佛言:梵志!汝能一心受三自皈已,我當為汝及十方人,敕天帝釋所遣諸鬼神,以護男子女人輩,受三皈者。梵志因問佛言:何等是也?願欲聞之,開化十方諸受皈者。佛言:如是灌頂善神,其數略說有三十六,是三十六諸善神王,凡有萬億恆河沙鬼神,以為眷屬,陰相番代,以護男子女人輩受三皈者。當書神王名字帶在身上,行來出入無所畏也。辟除邪惡,消滅不善。梵志言:諾,唯唯,天中天!已蒙世尊哀愍救度,今更頂禮請受法戒。佛言:善哉梵志!汝當淨身口意,懇惻至心,敬受法戒。佛言:十方三世如來至真等正覺,皆由三皈五戒得之。佛言:梵志盡形壽,不殺生不教他殺,是戒能持否?若能持者,有五神王,隨逐護汝身,不令邪神惡鬼之所得便。梵志盡形壽,不盜他人財寶,不教他行盜,是戒能受否?若能持者,有五善神王,隨逐護汝身。梵志盡形壽不邪婬,是戒能持否?若能持者,有五神王,隨逐護汝身。眾魔皆不得便。梵志盡形壽,不妄言、綺語、兩舌、鬥亂,是戒能持否?若能持者,有五神王,隨逐護汝身。梵志盡形壽,不飲穀酒、甘蔗酒、葡萄酒、能放逸酒,如是等酒,皆不得飲。是戒能持否?若能持者,有五善神王,隨逐護汝身。佛語梵志:是為三皈五戒法也,汝善持之勿有毀犯。說已,梵志白佛言:世尊說言:若持五戒者,有二十五善神,衛護人身,在人左右,守於宮宅門戶之上,使萬事吉祥。」又云:「若善男子女人帶佩此二十五灌頂章句善神名者,若入軍陣,鬥爭之時,刀不傷身,箭射不入。鬼神羅剎,終不嬈近。若到蠱道家,亦不能害。若行來出入,有小魔鬼,亦不得近。」科註云:「問:鬼是惡儔,何能見作毫善!敬禮三世諸佛耶?所言佛者,作一切善法而得。今男女修諸善事,佛果斯栽,故鬼神敬之,如三世諸佛,一體無二也。……惡事橫事,如羅云忍辱經云:願與福違,夜常惡夢,妖怪首尾,飛禍縱橫。今既修福,無惡橫之事,所生常安,眾禍消滅矣。惡病橫病者,……弘明集云:必死之病,雖聖莫蠲,可療之疾,待醫方愈。上皆不治之惡病也。更有瘟災疫氣,相染相侵,或耗家財,或致喪命。如宋司馬文宣,頗信佛法。弟喪月餘,忽一鬼,附其靈座。時南林、靈味、二寺僧,與鬼言論款曲。鬼云;昔為尊貴,以犯眾惡,受此鬼身。去寅年,有四百部鬼,大行疾厲。所應鍾災者,不忤道人耳。而犯極眾,多濫福善,故使我來監察則橫病所觸,皆不修善所致。今既修福,身強少病,財福榮尊也。不如意者,家業衰耗,事不諧偶,所處不寧,心常恐怖。今既修福,鬼神衛護,尚不令諸惡近其住處,況縱之便入門耶!」

佛讚鬼王:「善哉!善哉!汝等及與閻羅,能如是擁護善男女等,吾亦告梵王帝釋,令衛護汝。」

這是佛慈讚善。因為鬼在世間,凶禍危害人的多,福利衛護世人的少。現在這些鬼王,敕令各方隅社界的小鬼,方便衛護一切修行善事的人民,不令一切惡事橫事,惡病橫病,乃至不如意事,近此善男女的住處,所以佛慈讚喜,並轉告小千界主的梵王,及欲天的帝釋,令亦衛護是等鬼王,離苦而得樂。科註云:「何故如來讚喜?蓋鬼王率多凶惡,如鬼子母千子,五百在天,嬈害諸天。五百在世間,嬈諸人民,極疾害惡,令人祠祀烹殺,使入地獄。今諸鬼王,與閻羅天子,既能如此擁護修善男女,使無橫事惡病,及不如意事,不許近舍,可謂善之至矣。故一善其改惡以護世,一善其卻橫以增禧,故雙歎之。吾今亦告語統小千世界之大梵,主攝欲界之桓因,均以天力,衛護汝等。轉鐵床烊銅之現厄,脫幽冥主攝之宿緣,並由護法衛善而致之也。」

說是語時,會中有一鬼王,名曰主命。

此下是主命助修,分為兩大段:第一當機白事,第二如來發本。在第一段裡面又分為三節:第一節主命述意,第二節世尊讚勸,第三節鬼王受命。第一節中又分為二:初自陳業緣主命,次轉釋人不會意。初自陳業緣主命又分為二:一經家敘名,二鬼王陳事。這是經家敘名。說是語時,即是惡毒鬼王說了上面一段話的時候。在這個時候有一個鬼王,名叫主命。為什麼這個鬼王的名字叫做主命呢?因為世間上一切生物的性命,均由這個鬼所主宰,例如世有多殺生命而極作惡業者,來世就得到短命貧窮等報。放生好善者,來世就得到長壽富貴等報。世之所以有長壽短命者,就是這個鬼王所主宰,故此叫做主命鬼王。科註云:「惡毒陳事既竟,主命越班白事者,何也?夫世人之生也,有命而已矣。其修善者,謂之衛生。其作惡者,謂之戕生。春秋成公篇云:『民受天地之中以生,所謂命也。是以有動作禮義威儀之則,以定命也。能者養之以福,不能者敗之以取禍。』今之世人不會鬼護人之意,唯循惡趁毒,可謂自戕生命,逆天甚矣。然命之所重,在生死之間,生也命存,死也命絕。寶雨經云:『如因風力,有出入息,能令一切有情活命。』然命之生死,如日月之出沒,而業之善惡,如形影之追隨。故於生死之際,必須修善衛生。主命白事,意在斯乎。然言主者,不過司命存亡,非能與奪人命,令生之死之。獄府主死生案者,是其聯事耳。」

白佛言:「世尊!我本業緣,主閻浮人命,生時死時,我皆主之。在我本願,甚欲利益。自是眾生,不會我意,致令生死,俱不得安。

這是鬼王陳事。文分二節:初自陳所主事。次從在我本願下,明人不會彼之本意。一切眾生,所秉生處,皆繫之業緣,善的業緣或出三界,或處淨土,或生天上受勝妙樂。若作增上惡的業緣,墮生地獄之中,常受饑虛,不聞水漿之名。設或行善而心懷瞋恚,即是善中帶惡的業緣,墮生地獄,為地府的冥官,雖具大威德,掌職南閻浮提人生死之事,為主命鬼王,亦時時為諸天之所驅馳,日受三時痛苦,這是業緣的使然。初節文意:鬼王自述由業緣力,為主命鬼王,主司南閻浮提人生死之事。次節文意:鬼王本意:彼雖主理南洲人命生死之事,但彼並非萬能主的上帝,強迫人生,強奪人死。然而彼之本願,對於生者死者,均甚欲給予利益,只惜眾生不能體會彼之心意,而與彼之心意有所抵觸,故令到彼欲護不能,致使生者與死者,俱得不到安樂之趣。

何以故?是閻浮提人,初生之時,不問男女,或欲生時,但作善事,增益舍宅,自令土地,無量歡喜,擁護子母,得大安樂,利益眷屬。

此下轉釋人不會意,分為二段:初生時禁殺害,次死時勸修善。初中又分為二:這是第一節修善得樂。長阿含經云:「劫初眾生,食地味已,久住於世。其食多者,顏色粗悴;其食少者,顏色光潤。乃知眾生,顏色形貌優劣,互相是非。言我勝汝,汝不如我。以其心存彼我,懷諍競故,地味消竭。又地皮生,狀如薄餅,色味香潔。如是地皮消竭,其後復有地膚出,轉更粗厚,色如天華,軟若天衣,其味如蜜。乃至地膚消竭,復有自然粳米,無有糠橞,不加調和,備眾美味。其後眾生,便共取粳米食之,其身粗醜,有男女形,互相瞻視遂生欲想。便在屏處,為不淨行。餘眾生見言:咄此為非!云何眾生,共生有如此事?彼行不淨男子者,見他呵責,即自悔過言:我所為非,即身投地。其彼女人,見其男子,以身投地,悔過不起。女人即便送食。餘眾生見,問女人言:汝持此食,欲以與誰?答曰:彼悔過眾生,墮不善行者,我送食與之。因此言故,世間便有不善夫主之名,以送飯與夫,因名之為妻。其後眾生,遂為婬逸,不善法增,為自障蔽,遂造屋舍,以此因緣故始有舍名。其後眾生婬泆轉增,遂成夫妻。有餘眾生,壽行福盡,從光音天命終,來生此間,在母胎中,因此世間,有處胎名。」修行道地經云:「行不純一,或善或惡,當至人道。」長阿含經又云:「一切男女初始生時,皆有鬼神隨逐守護。其欲死時,彼守護鬼神,攝其精氣,其人則死。……修行善法,具十善業,如是之人,有百千神護。」由於眾生生死,均有鬼神隨護,作善事則有諸大神王擁護,不為一切惡鬼所嬈害。作不善事,則善神不護,故為一切惡鬼得便,常加嬈害。是故主命,勸人初生,或欲生時,但作善事,增益舍宅,自然令到土地神祇無量歡喜。增益舍宅,即是莊嚴整潔所有房屋。土地,是擁護舍宅人丁之主。是舍宅人既欲添丁時,作諸善事,整潔舍宅,自令土地生無量歡喜之心。土地既然歡喜,自然會擁護母子俱得安樂,並且令到所有行善眷屬,都得到無量利益。科註云:「利益有二:生時母子無恙,初令合門歡喜。子既增隆福善。後能昌熾門闌。夙行善者,彌增福壽。夙行惡者,亦消其罪也。」

或已生下,慎勿殺害,取諸鮮味,供給產母。及廣聚眷屬,飲酒食肉,歌樂絃管,能令子母,不得安樂。

此下敘述作惡受殃,分為二分:這是直示勿殺。科註云:「殺害一事,今古同憐。無非體天道好生之心,存人生難得之命。豈可為我口體之養,誕兒之慶,傷生杌命,剖腹刮鱗,違天之仁,千神之怒乎?故雲棲大師曰:『生子不宜殺生,人無子則悲,有子則喜。不思一切禽獸,亦各愛其子。慶我子生,令他子死,於心安乎?夫嬰孩始生,不為積福,而反殺生造業,亦太愚矣。昔周豫學士,嘗煮鱔,見其鞠身向上,而以首尾就湯。剖之,見腹中有子,乃知鞠身避湯者,以愛子之故。嗚呼!雖人畜不同,愛子之心,一也。何得慶我母子之生,使彼母子抱苦就終,含悲向盡。既受屠割,復嬰煎煮,苦痛難言,徹骨入髓。當此之時,吾之一點仁心早殄,彼之無窮怨氣長存。欲求不索報於來生,吾未之信也!』廣聚眷屬等,所以慶己子之生也。主命禁勿殺害者,所以增子之福壽也。古云:酒是和神之藥,肉為充饑之膳。古今同味,今何見鄙?良以肉由殺命,酒能亂神,不食是理,寧不為非。鴦掘魔羅經云:『一切眾生,無始生死,生生輪轉,無非父母兄弟姊妺,猶如伎兒變易無常。自肉他肉,則是一切肉,是故諸佛悉不食肉。』況飲酒,斷智慧種。食肉,斷慈悲種。來種尚斷,安保現種之不斷乎?若遵主命之訓,不惟消災謝過,併能集福延齡。請細思之,毋泥俗習。歌樂,如前。絃管,絲竹之音。併此亦戒者,蓋飲酒食肉,亂性而傷慈。歌樂絃管,蕩性而逸志。既違天地之仁德,大乖主命之慈心,減舍宅之威光,觸土地之護意。子母不得安樂,其過也將誰歸?」沙彌尼戒經云:「不得殺生,慈愍群生,如父母念子,加哀蠕動,猶如赤子。何謂不殺?護身口意,身不殺人畜喘息之類,手亦不為,亦不教人,見殺不食,聞殺不食。疑殺不食,為我殺不食。口不說言:當殺當殺報怨,亦不得言死快殺快,某肉肥,某肉瘦,某肉多好,某肉少惡。意亦不念,哀愍眾生,如己骨髓,如父如母,如子如身,等無差別。普等一心,常志大乘。」

1、四分律云:「是我弟子者,乃至不以草頭滴酒入口,何況多飲。」

2、優婆塞經云:「若復有人,樂飲酒者,是人現世喜失財物,身心多病,常樂鬥爭,惡名遠聞,喪失智慧,心無慚愧,得惡色力,常為一切之所呵責,人不樂見,不得修善,是名飲酒現世惡報。捨此身已,處在地獄,受饑渴等,無量苦惱,是名後世惡業之果。若得人身,心常狂亂,不能繫念思惟善法。是一惡因緣力故,令一切外物資生悉皆具欄。」

3、長阿含經云:「其飲酒者,有六種失:1、失財。2、生病。3、鬥爭。4、惡名流布。5、恚怒暴生。6、智慧日損。」

何以故?是產難時,有無數惡鬼,及魍魎精魅,欲食腥血。

這是轉釋其意的所以然。孕婦生產之時,危險萬分,所以說產難。當生產時,有無數惡鬼圍繞產婦,飲食腥血。欲得其便,噉食胎兒。護淨經云:「墮餓鬼中,常食不淨,欲趣廁上食糞,於時廁神,捉鐵杖打之,令不得近。此鬼食人膿血,涕唾及蕩滌惡汁。常伺捕婦女產血不淨,以為飲食。」分別善惡所起經亦云:「好調嬈老小,乞兒與病人,後為臊餓鬼,食產乳惡露。」惡露,即是產婦腥血。

是我早令舍宅,土地靈祇,荷護子母,使令安樂,而得利益。

這是主命事先,早令土地神妥為保護,務令子母俱獲安樂,並得利益。因為人之生死,是主命之所主司。主命本願。甚欲利益眾生,所以在產婦未生兒之先,主命早令土地舍宅神祇,荷護母子,俾令安樂。這是主命的本意也。

 

如是之人,見安樂故,便合設福,答諸土地,翻為殺害,聚集眷屬。

這是責其不知設福也。意謂既見生產子母平安,便應設福為善,藉答謝土地神靈衛護之恩才對,而翻更殺害生物,廣聚親族,飲酒食肉,歌樂絃管。試問人之添丁母子平安則喜,翻而殺彼生靈以助慶,而令彼之眷屬含悲戚戚,於心何忍?是以千神之怒,而失衛護之心。明嘉興知府蔡承植,禁諭殺生祀神曰:「鬼神享用,與人間不同。人好酒肉,便以酒肉祀神。譬如蛆蟲噉糞,便以糞貢人,豈不得罪於人。蓋神明清淨,聞人間酒肉污穢,厭惡不暇,豈肯鑒賞。故郊祀者,止用淡酒。承祭者,戒酒戒葷,意可知已。至於餓鬼,不能飲水,何能食肉。目連救母,事可鑒已。凡祀神明,宜焚香設齋,並誦金剛經一卷,神自鑒納。陰司極重此經。若仍前殺牲污神,不惟無益,且遭罪譴。」

以是之故,犯殃自受,子母俱損。

這是結示犯殃自損。主命遣諸眷屬衛護是初生嬰兒,以及產母,令得安樂利益。主命本意欲是生產家,既見子母平安,應廣作戒殺放生等善事,藉作福蔭。但現在不但不設福,酬謝神護之恩,翻而殺害生靈,廣聚眷屬,花天酒地,絃樂笙歌。由於這樣的緣故,所以令到子母俱遭損害。科註云:「經言:有夜叉羅剎,常喜噉人胎。能令人無子,傷害於胞胎。及生時奪命,為其作嬈害。則生子夭殤,乃由人殺害自致,非土地不護也。」

又閻浮提,臨命終人,不問善惡,我欲令是命終之人,不落惡道。何況自修善根,增我力者。

此下是勸死修善,文分二段:初段陳己本意,次段示人不會。初段又分為二節:初節示善惡俱獲超昇。命終,是人生旅程的終點,這是無常法一期生命的結束。一切眾生,均須經此階段。在未了生脫死時,任何人都不能幸免。故法句經云:「命如果待熟,常恐會零落,已生皆苦,孰能致不死?」科註云:「生則八識扶持,死則四大離散。迅速百齡,終歸磨滅。循環三界,運轉靡停。」人之臨命終時,一生所作善惡等業,其相俱時頓現。如楞嚴云:「一切世間生死相續,生從順習,死從變流。臨命終時,未捨煖觸,一生善惡,俱時頓現。」善則上昇,惡則下墜,隨業趣生,而受其報。故法句經云:「人作善惡,殃福隨人,雖更生死,不可得免。」又云:「常者皆盡,高者亦墮,合會有離,生者有死。眾生相剋,以喪其命,隨行所墮,自受殃福。」又云:「身為死生物,精神無形法。假令死復生,罪福不敗亡。終始非一世,從癡愛久長,自作受苦樂,身死神不喪。」四分律云:「一切要歸盡,高者會當墮。生者無不死,有命皆無常。眾生墮有數,一切皆有為。一切諸世間,無有不老死。眾生是常法,生生皆歸死。隨其所造業,罪福有果報。惡業墮地獄,善業生天上。高行生善道,得無漏涅槃。」雖善惡隨業受報,但是主命的本意,不問平生作善抑或作惡,俱令生於善處,不使墮落惡道。是人生平作惡,尚且能令生於善趣,何況其人生時,原不作惡,自修善根,等到功成,自然往生善處。如是則不須主命費多氣力,自然成辦,故說增我力者。

是閻浮提,行善之人,臨命終時,亦有百千惡道鬼神,或變作父母,乃至諸眷屬,引接亡人,令落惡道。何況本造惡者。

這是第二節明鬼神變惡。人之臨命終時,不但生前為惡有諸鬼神來迎,即生平作善,亦有諸神來接。如淨度三昧經云:「若人造善惡業,生天墮獄,臨命終時,各有迎人。病欲死時,眼自見來迎。應生天上者,天神持天衣伎樂來迎。應生他方者,眼見尊人為說妙言。若為惡墮地獄者,眼見兵士,持矛戟索圍繞之。所見不同,口不能言,各隨所作,得其果報。」華嚴經亦云:「人欲終時,見中陰相。若行惡業者,見三惡受苦,或見閻羅持諸兵杖,囚執將去,或聞苦聲。若行善者,見諸天宮殿,伎女莊嚴,遊戲快樂,如是勝事。」倘人臨命終時,既有百千惡道鬼神,變作父母眷屬,引誘亡人,令是亡者,精神瞀亂,心生愛著。亡者生平,雖作善業,奈善業種子尚未成熟,而宿世惡果業經成熟,遇斯助緣,心神彷彿,故令墮落惡道。本生作善,尚且令落惡道,何況造惡業呢。分別業經云:「佛告阿難:行惡人,好處生;行善人,惡處生。阿難曰:是事云何?佛言:惡人今世罪業未熟,宿世善業已熟,故今雖為惡,而生好處。或臨死時,善心心數法生,亦生好處。行善人生惡處者,今世善未熟,過去惡已熟,故今雖為善,而生惡處。或臨死時,不善心心數法生,亦生惡處。」故俱舍亦云:「若人臨終,起邪見心,是人以先不善為緣,故墮地獄。」是知臨終一念,最為緊要。臨終念正,一心不亂,則決定上昇。臨終念邪,心神瞀亂,則決定下墜。所以阿彌陀經云:「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說阿彌陀佛,執持名號,若一日,乃至七日,一心不亂,其人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與諸聖眾,現在其前。是人終時,心不顛倒,即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國土。」是以臨終邪起,以其先世不善為緣,則即使無諸鬼神引誘,亦墮惡趣;現生為善者,尚難必定生於好處,何況本造惡者,則決定墮於惡道也。

世尊!如是閻浮提男子女人,臨命終時,神識昏昧,不辨善惡,乃至眼耳,更無見聞。

此下示人不會意,這是敘述亡者臨終神識惛昧。科註云:「臨終識惛者,人身中識神,或時頓去,或去有先後,唯第八識最後去,亦何有知。涅槃云:『如人捨命,受大苦時,宗親圍繞,號哭懊惱。其人惶怖,莫知依救。雖有五情,無所知覺。肢節戰動,不能自持。身體虛冷,暖氣欲盡,見先所修善惡報相,如日垂沒,山陵堆阜,影現東移,理無西逝。眾生果報,亦復如是。』故臨終時,諸根黯然,識不能辨,眼耳雖在,何能見聞。」

是諸眷屬,當須設大供養,轉讀尊經,念佛菩薩名號。如是善緣,能令亡者,離諸惡道。諸魔鬼神,悉皆退散。

此下眷屬代為修福,這是敘述作多善緣,離惡道苦。地持論云:「菩薩供養如來,略說十種:一身供養,二支提供養,三現前供養,四不現前供養,五自作供養,六他作供養,七財物供養,八勝養供,九不染污供養,十至處道供養。1、若菩薩於佛色身而設供養,是名身供養。2、若菩薩為如來故,供養偷婆。若窟,若舍,若故,若新,是名支提供養。3、若菩薩面見佛身,及支提而設供養,是名現前供養。若菩薩於如來及支提悕望心俱,歡喜心俱,現前供養,一切如來,及十方三世無量世界,若新若故,是名菩薩共現前供養。4、若菩薩於不現前如來及支提,於涅槃後,以佛舍利起偷婆,若一若二,乃至億百千萬,隨力所能,是名廣不現前供養。以是因緣,得無量大果,常攝梵福,於無量大劫不墮惡趣。無上菩提,眾具滿足。若菩薩現前供養,得大功德。不現前供養,得大功德。共現前不現前供養,得最大功德。5、若菩薩於如來及支提,手自供養,不依懈惰,令他施作,是名菩薩自作供養。若菩薩於如來及支提,不獨供養,普令親屬,在家出家,悉共供養,是名自他共供養。6、若菩薩有少許物,以慈悲心,施彼貧苦薄福眾生,令供養如來及支提,令得安樂而不自為,是他作供養。自供養者,得大果報。他供養者,得大大果報。自作他作供養者,得最大大果報。7、若菩薩於如來及支提,以衣食雜寶種種供養者,是名財供養。8、若菩薩久遠以財物供養,若多若少,現前不現前,自作他作,淳淨信心而作供養,以是善根,迴向無上菩提,是名勝供養。9、若菩薩自手供養如來及支提,不輕他人,不放逸,不懈怠,至心恭敬,不染污心,不於信心勝人所,現諂曲求財,亦不以諸不淨物等供養,是無染供養。若菩薩殊勝,不染財物,供養如來及支提,若自力得,若從他求,若如意得財。若化作身,若二若三,乃至百千萬億身,悉禮如來。彼一一身化作百千手,彼一一手,以種種華香供養如來及支提。彼一切身悉讚歎如來真實功德饒益眾生。如是等,名為如意自在力供養。10、若菩薩不自力得財,亦不從他求而為供養,然於他眾生,乃至十方無量世界,上中下心,所作供養。菩薩於彼一切供養,以淨信心,勝妙解心;周遍隨喜,是菩薩以少方便,興大供養。攝大菩提。乃至於□牛頃,於一切眾生,修四無量心等,是名至處道供養。如來第一最上,比前財物供養,百倍千倍,乃至算數譬喻,所不能及。」這裡所說的設大供養,即是傾自己所有的資財,盡力營辦種種供物供具,供養十方三世常住三寶。世間有兩種人,死後不墮中陰,一者大善,一者大惡。大惡之人,死後即墮地獄,或生餓鬼之中。大善之人,積修諸善因,或得感生天上,或者報生淨土。所以不墮中陰之數。惟善惡之業難以判斷孰勝,始墮中陰。是以亡者眷屬,應在亡者終後,代為廣設眾善。藉此功德,俾令亡者轉生善道。故本經前云:「是諸眾生,所造惡業,計其感果,必墮惡趣,緣是眷屬,為臨終人,修此聖因,如是眾罪,悉皆消滅。若能更為身死之後,七七日內,廣造眾善,能使是諸眾生,永離惡趣,得生人天受勝妙樂,現在眷屬,利益無量。」轉讀尊經,不一定是專指地藏經,總之是佛說的一切經典,如金剛經彌陀經等均可。因為佛所說的經典,是非常希有尊貴的,所以都稱尊經。念佛菩薩名號,即是稱念佛菩薩的聖號。因藉佛菩薩累生累劫所積聚的大功德大勢力,故稱念其名,即得解脫苦難。大品云:「若有一人稱南無佛,乃至畢苦,其福不盡。」大悲經亦云:「若能至誠心,念佛功德。乃至一華散於空中,於未來世作天梵王,其福不盡。以其不盡,終至涅槃。」故法華偈云:「若人散亂心,入於塔廟中,一稱南無佛,皆共成佛道。」

世尊!一切眾生,臨命終時,若得聞一佛名、一菩薩名,或大乘經典,一句一偈。我觀如是輩人,除五無間,殺害之罪,小小惡業,合墮惡趣者,尋即解脫。」

這是敘述作少善緣,除大罪患也。上文設大供養,轉讀尊經,稱揚聖號,三種功德,是眷屬代為,故須大作,始能資冥福,卻諸魔鬼。現在但聞一佛名,一菩薩名,或於大乘經典得聞一句一偈,即能滅除無間重罪者,是由於親聞而持,故功力尤勝也。華嚴經云:「寧受地獄苦,得聞諸佛名。不受無量樂,而不聞佛名。所以於往昔,無數劫受苦,流轉生死中,不聞佛名故。」一句,三字或五字,只要表明一句說話者。一偈,每一句的字數相等,而分為四句者。如我國的詩。但偈有多種。梵語伽陀(Gatha),譯為孤起,是與前文不相應的緣故。梵語祇夜(Geya),譯重頌,是與前文相應的緣故。偈頌略有二種:一名首盧(Sloka)凡三十二字者,謂之通偈。二結局不問三言至八言等,必要四句者,謂之別偈。廣有四種:一、八字一句之四句偈,名阿菟吒闡提(Anustubh-chandas),謂之中偈。二、六字一句之四句偈名初偈。三、二十六字一句之四句偈,名摩羅(Mala),謂之後偈。四、以六字以下為句之四句偈,謂之周利偈(Sri)。經中所以立偈者,略有八義:1、少字攝多義故。2、讚歎者多以偈頌故。3、為頓根說故。4、為後來之徒故。5、隨意樂故。6、易受持故。7、增明前說故。8、長行未說故。上主命述意竟。

佛告主命鬼王:「汝大慈故,能發如是大願,於生死中,護諸眾生。若未來世中,有男子女人,至生死時,汝莫退是願,總令解脫,永得安樂。」

這是佛陀讚勸。所讚者,讚其能為閻浮眾生,發如是廣大衛護救度之心。所勸者,勸彼堅持本願,不退不屈的,普為未來世中一切苦難眾生而作救拔,務令解脫,而得安樂。科注云:「言大慈,則同諸佛之心。發大願,則同菩薩之念。今既以佛心為心,能發如是大願,即是佛菩薩矣。今故勸汝:凡未來世中男女,臨生死時,汝莫退救護之願,不問有罪無罪,大惡小惡,總令解脫三途,得在人天安樂,真不負我今日之叮嚀矣。」

鬼王白佛言:「願不有慮。我畢是形,念念擁護,閻浮眾生,生時死時,俱得安樂。但願諸眾生,於生死時,信受我語,無不解脫,獲大利益。」

這是鬼王受命。佛以度盡蒼生,拔濟群苦為慮。主命承佛教命,誓願擁護閻浮提眾生,令彼生死之時,俱得安樂,故請佛勿慮。不過,這些眾生於生死時,均應遵循主命的教誡「慎勿殺害」,則這些眾生,自然獲大利益,莫不得大解脫。本經前云:「是故我今對佛世尊,及天龍八部,人非人等,勸於閻浮提眾生,臨終之日,慎勿殺害,及造惡業,拜祭鬼神,求諸魍魎。何以故?爾所殺害,乃至拜祭,無纖毫之力,利益亡人,但結罪緣,轉增深重。」又云:「是閻浮提人,初生之時,不問男女,或欲生時,但作善事,增益舍宅,自令土地,無量歡喜,擁護子母,得大安樂,利益眷屬。或已生下,慎勿殺害,取諸鮮味,供給產母。及廣聚眷屬,飲酒食肉,歌樂絃管,能令子母,不得安樂。」科註云:「世記經:『佛言:一切男子女人,初始生時,皆有鬼神,隨逐擁護。若其死時,彼守護鬼,攝其精氣,其人則死。』故主命願人生時死時,慎勿殺害,應修善緣。大集云:『若修慈者,當捨身命時,見十方佛,手摩其頂,蒙手觸故,心安快樂,尋得往生,清淨佛土。』故雲棲有:祭先不宜殺生,以資冥福。夫八珍羅於前,安能起九泉之遺骨,而使之食乎?無益有害,智者不為也。」

爾時佛告地藏菩薩:「是大鬼王主命者,已曾經百千生,作大鬼王,於生死中,擁護眾生。是大士慈悲願故,現大鬼身,實非鬼也。

此下如來發本,此是初發遠本。於百千生中作大鬼王擁護眾生,是主命的本跡。鬼是惡儔,能禍人而不能福人。主命不但能福人,且勸世人廣作善事,勿為惡因。這是由於本跡的慈悲願力,而現大鬼身,故云實非鬼也。科註云:「凡論本跡:本同而跡異,蓋從本垂跡,跡不異本,因跡顯本。本跡雖殊,不思議一。故舉百千劫已前為本,是與佛無二道也。今此鬼身,乃慈悲願上所現,譬一月在天,影臨眾水,若執影為真,則失本矣。故曰現大鬼身,實非鬼也。昔生公說法虎丘,有一鬼現身,日來聽法,生公諭其托生。鬼答以詩云:『做鬼經今五百秋,也無煩惱也無愁,生公勸我為人去,只恐為人不到頭。』今大鬼王,經百千生,豈非乘願力來,現鬼王身,而為說法者。」

卻後過一百七十劫,當得成佛,號曰無相如來,劫名安樂,世界名淨住,其佛壽命,不可計劫。

這記□主命後當成佛,佛的聖號劫名及國土名。主命鬼王於後壹百七十劫,當得成佛而號無相者,主命現鬼王身,示現猙獰凶惡恐怖諸相,無非為化導眾生,令捨惡而趨善。其相雖惡,其心慈愍。所謂相從心轉,故迨至成佛,而得實相無相。又可以說作鬼有猙獰之相,成佛後無復有恐怖諸相,故曰無相。墮落鬼趣,恆受驅駛,常遭苦楚。成佛之後,永離苦患,所以名安樂。為鬼王時,所處不淨,成等正覺,世界安然,清涼純潔,故名淨住。為鬼時,壽命止五百劫,成佛時,壽命無量無數,故說不可計劫。

地藏!是大鬼王,其事如是不可思議。所度天人,亦不可限量。」

這是總結廣度人天。主命統領無量眷屬,故稱為大鬼王。主命墮落鬼形,廣作利人之事,迨後終成佛道,故說其事如是,不可思議。主命自從發心以來,即作利益人天之事。乃至卻後一百七十劫,才成等正覺。所歷時久,所利者多,故所度人天,亦不可限量也。所以阿難救焰口經云:「其中為於主宰,統頂上首之者,皆是住不思議解脫菩薩。慈悲誓願,分形布影,示現化身,在六道中,同類受苦,設於方便,為善知識,成熟利樂,一切有情,證大涅槃。」上閻羅王眾讚歎品竟。

此下是大章第四明成佛因。分為二段:初示成佛正行。二顯成佛助道。現在先敘品題。

藏菩薩本願經講義(稱佛名號品第九)

地藏菩薩本願經講義

(稱佛名號品第九)

唐于闐國三藏沙門實叉難陀譯

知定法師著述

稱佛名號品第九

科註云:「前來諸品,或發明六道差別之相,或讚歎地藏威神之力,或廣明利益存亡之輩。若不明出苦成佛之因,則初地藏救拔之心,期與眾生同成佛果之願未滿。欲成佛果,必須稱佛,故有稱佛名號品之來也。」稱,是呼的意思。佛,具名佛陀(Buddha),譯為知者,佛對世出世間一切諸法,了了覺故。或譯覺者,佛具自覺,覺他,覺行圓滿故。僧肇法師云:「佛者,何也?窮理盡性,大覺之稱也。夫生死長寢,莫能自覺。自覺覺彼,其唯佛乎!」名者召體也,號者表德也。言名則別指一佛,言號則通指諸聖。故一切諸佛,各具自名,但皆具十號,響頒人天。禪秘要法經,禪難提比丘請問世尊滅罪之法,世尊告禪難提及敕阿難言:「汝等當教未來眾生,罪業多者,為除罪故,教使念佛。以念佛故,除諸業障,報障,煩惱障。念佛者,當先端坐,叉手閉眼,舉舌同齶,一心繫念,心心相注,使不分散。心既定已,先當觀像。」又云:「佛滅度後,若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欲懺悔者,欲滅罪者。佛雖不在,繫念諦觀形像者,諸惡罪業,速得清淨。」念佛三昧寶王論云:「浴大海者,已用於百川,念佛名者,必成三昧,一言以蔽,其在茲焉。亦猶清珠下於濁水,濁水不得不清。佛想投於亂心,亂心不得不佛。既契之後,心佛雙亡。雙亡定也,雙照慧也。即定慧齊均,亦何心而不佛,何佛而不心。心佛既然,則萬境萬緣,無非三昧者也。」如懷感法師一向稱阿彌陀佛名號,而得三昧,現前見佛。慈雲懺主云:「言念佛者,或但稱名號,執持不散,亦於現身而得見佛。」故阿彌陀經云:「聞說阿彌陀佛,執持名號,若一日乃至七日,一心不亂,阿彌陀佛,與諸聖眾,現在其前。」然而稱佛名號,必須制心,不令散亂,念念相續,繫緣名號,無間無歇。口中聲聲喚佛,心內字字分明。若一聲,乃至百千萬億聲,一日二日乃至七日,並須字字清楚,心口相續。念念不絕,日久自然成片,三昧現前,故得一念滅除八十億劫生死之罪。科註云:「若言名,無得物之功,物無當名之貴,此指世間因緣之法,名物皆妄,兩不相到,故云然耳。今夫諸佛名號,名實皆真,故纔舉鴻名,萬德全備,一稱嘉號,眾罪皆消。」「但此經別立諸佛之名,諸經皆讚阿彌陀佛。以一身一智慧力無畏亦然。若專阿彌陀佛,即與稱諸佛等。亦隨人所樂,豈可局定。良由諸佛名號,皆是萬行萬德所成,若念若稱,或事或理,盡脫苦輪,同生淨土者。故云稱佛名號品第九。」

爾時,地藏菩薩摩訶薩白佛言:「世尊!我今為未來眾生演利益事,於生死中,得大利益,唯願世尊!聽我說之。」

此下分為三大段:第一地藏為說利益。第二如來許救罪苦。第三大士正稱佛名。這是第一段文。科註云:「大士特說此佛名品者,由前來多番說稱念佛菩薩名,不問有罪無罪,悉皆消滅,得生人天,乃至畢苦。今故略出十名,以為杓鵠。次顯多佛,以至河沙也。為未來眾生有二意:一體佛天宮咐囑之心,二顯己南洲救拔之念。佛慈未艾,我願無窮。良由過去者,已獲超淪。現在者,今沾至化。唯是未來眾生,罔知出要,遍造惡緣。若不垂超脫之方,乃甘與淪胥之苦,如治厥孫謀,所慮深遠,故云為未來眾生,演利益事。」佛菩薩為一大事因緣故,出現於世。一大事者。生死事也。生死事大,無常迅速,佛菩薩為欲眾生開佛知見,悟入佛之知見,了脫生死苦患,故出現世間。所以說於生死中,得大利益。四不可得經云:「佛告諸比丘:世有四事,不可獲致。何等為四?一曰年幼顏色煒曄,髮黑齒白,形貌光澤,氣力堅強,行步舉止,出入自遊,上車乘馬,眾人瞻戴,莫不愛敬。一旦忽耄,頭白齒落,面皺皮緩,體重柱杖,短氣呻吟。欲使常少,不至老者,終不可得。二謂身體強健,骨髓實盛,行步無雙,飲食自恣。莊嚴頭首,謂為無比,張弓捻矢,把執兵仗。有所危害,不省曲直。罵詈衝口,謂為豪強。自計吾我,無有衰耗。疾病卒至,伏之著床,不能動搖。身痛如搒,耳鼻口目,不聞聲香美味細滑。坐起須人,惡露自出,身臥其上,眾患難喻。假使欲免常安無病,終不可得。三謂欲求長壽,在世無極。得於病死,命既甚短,懷萬歲慮,壽少憂多。不察非常,五樂自恣。放心逸意,殺盜婬亂,兩舌惡口,妄言綺語,貪嫉邪見,不孝父母,不順師友,輕易尊長,反逆無道,希望豪富,謂可久存。譏謗聖道,以邪無雙。噓天推步,慕於世榮。不識天地表裡所由,不別四大因緣合成,猶如幻化。不了古今所興之世,不受倡導。不知生所從來,死之所歸。心存天地,謂是吾許。非常對至,如風吹雲,冀念長生,命忽然終,不得自在。欲使不爾,終不可得也。四謂父母兄弟家室親族,朋友知識,恩愛榮樂。財物富貴,官爵俸祿。騎乘遊觀,妻妾子息,以自憍恣,飲食快意。兒客僕使,趨行綺視,顧影而步。輕蔑眾人,計已無雙。奴客庸罵獸類畜生。出入自在。無有期度。不察前後,謂其眷屬從使之眾,意可常得。宿對卒至,如陽消雪。心乃懷懅,請求濟患,安得如願。呼翕命斷,魂神獨逝,父母兄弟妻子親族,朋友知識恩愛,皆自獨留,官爵財物僕從各散,馳走如星。欲求不死,不可得也。佛告比丘:古今以來,天地成立,無免此苦四難之患。以斯四苦,佛興於世,設無此難,不現身相教化群黎。」佛出世間,以度脫眾生為本,度生之方甚多,但最為簡捷了當者,首推稱佛名號。故大經云:「假使一月,常以衣食,供養一切眾生,不如有人,一念念佛,所得功德,十六分之一。假使鍛金為人,車馬運載,乃至眾寶,各滿百數,以用布施。不如發一心向佛,舉足一步,所得功德,無量無邊。」科註亦云:「蓋由淨土法門,能橫截惡道,直造本源。是故西天東土,咸稱異妙方便,功德不可思議,誠非餘行可及。然須諦信不疑,精勤無間,行住坐臥之中,春夏秋冬之內,穢心滌蕩,淨念聯綿。有不脫苦超昇者,佛祖皆為誑語矣。故今地藏,說此救世妙法,令未來眾生,出苦有方也。」

佛告地藏菩薩:「汝今欲興慈悲,救拔一切罪苦,六道眾生,演不思議事,今正是時,唯當速說,吾即涅槃,使汝早畢是願,吾亦無憂,現在未來,一切眾生。」

這是佛慈許說,文分為二:初敦勸速說,次從吾即涅槃下,是讚慰無憂現未一切眾生。世尊上昇忉利,為母說法,一以報慈恩於萬一。一以救拔六道一切罪苦眾生。今聞地藏菩薩,欲為未來眾生,演利益事,於生死中得大利益。故佛告言:汝今欲興慈悲,救拔一切罪苦眾生,演不思議事,今正是時,唯當速說。蓋利生事,不容稍延,況如來化緣將盡,故敦勸速說。涅槃(Nirvana)新稱波利暱縛喃(Parinirvana),譯為滅度、寂滅、不生、無為、安樂、解脫等。滅度者,滅生死之因果,度生死之瀑流也。寂滅者,寂有無為空寂安穩之義。滅者,生死大患永滅也。不生者,生死之苦果不再生故。無為者,無惑業因緣之造作故。安樂者,永處安穩快樂故。解脫者,永離生死患難諸纏縛故。或譯為圓寂,如來於因地之中,廣修眾德,盡除諸垢,是以德無不備,障無不盡,故稱圓寂。華嚴疏鈔云:「譯名涅槃,正名為滅。取其義類,乃有多方。總以義翻,稱為圓寂,以義充法界。德備塵沙曰圓,體窮真性,妙絕相累為寂。」瑜伽論云:「又諸菩薩,觀一切行,先因永斷,後無餘滅;其餘畢竟不起不生,說名涅槃。」雜集論云:「何故此滅復名涅槃?無相寂滅,大安樂住所依處故。永離一切色等諸想,究竟寂滅,大安樂住,所緣境界,故名涅槃。」佛地論云:「涅槃即是真如體上障永滅義。由無漏慧,簡擇諦理,斷諸雜染,而證得故,亦名擇滅。如是擇滅,於真如上,假施設有;無別實物,至究竟位,說名涅槃。」大毘婆沙亦謂:「永出諸趣故,永無臭穢諸煩惱業故,永離一切三災三相諸蘊稠林故,永無煩惱業縷,不織生死異熟果絹故,說名涅槃。」這裡所說:「涅槃」,是指釋迦世尊一期化緣終結也。如長阿含經云:「佛般涅槃已,時諸比丘,天龍八部,悲痛殞絕,自投於地,宛轉號咷,不能自勝!歔欷而言:如來滅度何其駛哉,世尊滅度何其疾哉!大法淪翳何其速哉!群生長衰世間眼滅!譬如大樹根拔,枝條催折。」所謂即涅槃,如來自說化緣將息也。使汝早畢是願,亦是安慰地藏的縱辭,事實上地藏菩薩誓願宏深,所謂:「眾生度盡,方證菩提,地獄未空,誓不成佛。」又何能早畢是願。不過地藏菩薩,既然為未來眾生,演是稱佛名號利益之事,是為最為不可思議之事,因為稱佛名號,簡捷易行。倘若未來眾生,人人能依教奉行,則個個決定不墮惡道,故說吾亦無憂,現在未來一切眾生。

地藏菩薩白佛言:「世尊!過去無量阿僧祇劫,有佛出世,號無邊身如來。若有男子女人,聞是佛名,暫生恭敬,即得超越四十劫生死重罪。何況塑畫形像,供養讚歎,其人獲福,無量無邊。

此下正稱佛名,分而為十:這是第一無邊身佛。過去無量無數劫的佛,雖則久遠,都是指地藏發心已來所值的佛,由是知其聖號及功德利益。佛出世間,甚難值遇,如優曇華,時一現耳。故知「有佛出世」四字,亦是慶幸之語也。如觀無量壽經疏云:「若佛出世,方能聞智慧日,識三寶之光明,開甘露門,知十號之妙味。因說生解,於寶適悅。故喻如優曇華,時一現耳。」無邊身者,由於世界無邊,眾生形類無邊,眾生的心行差別亦復無邊。為度脫彼輩,故佛的身量廣大,亦復無邊。或說為欲度脫無邊世界無邊心行差別的無邊眾生,故佛現無邊的身形,是故此佛聖號名無邊身。起信論云:「虛空無邊,故世界無邊。世界無邊,故眾生無邊。眾生無邊,故心行差別亦復無邊。」此佛因是發心,故曰無邊身。科註云:「無邊身者,三身皆有此意。唯識論云:『一自性身,謂諸如來清淨法界,具無邊際。真實功德,是一切平等實性,即自性身,亦名法身。』此法身之無邊也。又云:『自受用身,謂諸如來三無數劫,修習無量,福德資糧,所起無邊,真實功德。』此報身之無邊也。華嚴云:『清淨妙法身,湛然應一切。』應,即應身,一切,即無邊,此應身無邊也。故知三身即一,一即三身也。」若有男子女人下,顯聞佛名而生敬信,即得無量利益也。佛陀歷劫以來,積修功德,無量無邊,故能加庇未來世一切眾生。聞名暫生敬信,即得超越四十劫的生死重罪。佛名經云:「若善男子善女人,聞此二十五佛名,至心受持,讀誦恭敬禮拜,得離地獄餓鬼畜生,三惡道苦,得除瞋恚愚痴。滅百劫重罪,常生十方淨佛國土。設復有人滿三千大千世界七寶,一百歲中常用布施,猶不如誦持禮拜二十五佛名功德,千分不及一,乃至算數譬喻所不能知。」十誦毘婆沙論云:「若有人得聞,說是諸佛名,即得無量福,如為寶月說。我禮是諸佛,今現在十方,其有稱名者,即得不退轉。」大悲經謂:「佛告阿難:南無佛者,此是決定諸世尊名號音聲。故稱言南無諸佛故。過去有大商主,將諸商人,為摩竭大魚欲來吞舟,由三稱南無佛名,並皆免難。魚聞佛名,以善心故捨身,後世出家得道。何況有人得聞佛名,聽聞正法,親於佛所,種諸善根,而不畢定利益。」除障滅罪經亦云:「若有善男善女,受持此佛名,生生世世中,得他人愛敬,光明威力故,生處為人尊,於後得成佛。」塑畫佛像者,或用泥塑,或以木雕,或鎔金銀等鑄造,或紙緞等繪繡,總之依佛相好而作佛像,功德廣大無量無邊,不可稱計。作佛形像經云:「若當有人作佛形像,功德無量不可稱計。世世所生,不墮惡道。天上人中,受福快樂。身體常作紫磨金色,眼目清潔,面貌端正,身體手足,奇絕妙好,常為眾人。之所愛敬。若生人中,常生帝王大臣長者賢善之家。所生之處,豪尊富貴,財產珍寶,不可稱數。常為父母兄弟宗親之所愛重。若作帝王,王中特尊,為諸國王之所歸仰。乃至得轉輪聖王,王四天下,七寶自然,千子具足,飛昇天上,無所不至。若生天上,天中最勝,乃至得作六欲天王,於六天中,尊貴第一。若生梵天,作大梵王,端正無比,勝諸梵天,常為諸梵之所尊敬。後皆得生,無量壽國,作大菩薩,最尊第一。過無數劫,當得成佛,入泥洹道。」法華經云:「若人為佛故,建立諸形像,乃至童子戲,若草木及筆,或以指爪甲,而畫作佛像,如是諸人等,皆已成佛道。」觀佛三昧海經云:「若有眾生,於佛滅後,造立形像,持用供養,是人來世,必得念佛清淨三昧。」大悲經亦云:「我滅度後,若有人乃至供養我之舍利如芥子等,恭敬尊重,謙下供養。我說是人,以此善根,一切皆當得涅槃界,盡涅槃際。若有造立形像塔廟,乃有信心念佛功德,乃至一華散於空中。我說是人,以此善根,一切皆當得涅槃界,盡涅槃際。」得聞聖號,暫生恭敬的心,尚且能超四十劫的生死重罪,何況塑繪佛的聖像,至心供養,歌頌讚歎,所得福德,更加不可限量,故說其人獲福無量無邊。

又於過去,恒河沙劫,有佛出世,號寶性如來。若有男子女人,聞是佛名,一彈指頃,發心歸依,是人於無上道,永不退轉。

這是第二寶性如來。寶性,即如來藏性,亦即妙真如性。這個妙真如性,人人本具,個個不無,在聖不增,在凡不減。眾生雖則流轉三途,經無量劫,而此妙性,不變不易,不磨不滅。在凡夫地,為諸無明煩惱垢穢之所障蔽,雖有同無,不能發勝妙作用。迨至成佛,如鏡明淨,自然可以出生恆沙功德。譬如真金在糞土中,其性不變。如來藏性,在眾生煩惱垢穢之中,不失真如清淨之性,故真如妙性,名曰寶性。為示一切眾生,同具此性,是故如來聖號,名曰寶性。若有男女,聞是佛名,於一彈指頃最短的時間裏,發心歸依,即得於無上道,住不退地。顯示功效奇速希有也。為何一聞佛名,發心歸依,即獲如是勝妙利益呢?如希有校量功德經云:「假使滿三千大千世界,諸佛如來,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二萬歲中,持於世間一切所有娛樂之具,盡給施與,復以四事具足供養,乃至滅度之後,收其舍利,起七寶塔。雖得無量無邊不可算數福德。猶不如有人,以淳淨心,作如是言:我今歸依佛,歸依法,歸依僧,所得功德,勝前百倍,千倍,萬倍,不可算數,言辭譬喻不能知及。」善生經云:「若人受三自歸,所得果報不可窮盡。如四大寶藏,舉國人民,七年之中,運出不盡。受三歸者,其福過彼,不可勝計。」又校量功德經云:「四大洲中,滿二乘果,有人盡其供養,乃至起塔。不如男子女人,作如是言:我某甲歸依佛法僧,所得功德,不可思議。以諸福田中,唯三寶勝故。」阿含亦云:「諸有歸依佛,不墮三惡道,盡漏處人天,便當至涅槃。」梵語阿毘跋致(Aviaivarti)或稱阿維越致(Avaivarti),譯為不退轉;即是說:所修功德善根,愈增愈進,更不退失轉變也。根據淨土法門,一得往生,即得不退。如淨土十疑論云:「問:設令具縛凡夫,得生彼國,邪見三毒等常起,云何得生彼國,即得不退,超過三界?釋曰:得生彼國,有五因緣不退。云何為五?一者阿彌陀佛大悲願力攝持,故得不退。二者佛光常照故,菩提心常增進不退。三者水鳥樹林,風聲樂響,皆說苦空,聞者常起念佛念法念僧之心,故不退。四者彼國純諸菩薩,以為良友,無惡緣境。外無神鬼魔邪,內無三毒等煩惱,畢竟不起,故不退。五者得生彼國,即壽命永劫,共菩薩佛等,故不退也。」這裡所說於無上道,永不退轉,即是於無上正等菩提,愈增愈進,永遠不會退轉變失也。

又於過去,有佛出世,號波頭摩勝如來。若有男子女人,聞是佛名,歷於耳根,是人當得千返生於六欲天中,何況志心稱念。

這是第三波頭摩勝如來。波頭摩勝,似是梵漢並舉的名稱。梵語波頭摩,亦名缽特摩,或譯缽曇摩(Padma),此方譯為赤蓮華。波頭摩華,不但在青黃赤白色華中最勝,而且在紅蓮中亦最上,所以叫做波頭摩勝。佛的性德,猶如蓮華芬芳馥郁,處污泥而不染,不減清潔之色。佛處塵世,化度眾生,能轉一切物,而不隨物所轉,威嚴顯赫,如閻浮檀金,映奪日月之光,尤勝赤蓮華,故云波頭摩勝。為示一切眾生,同具此性,所以佛名波頭摩勝。若有下顯益。所謂「一歷耳根,永為佛種」,是以若有男子女人聞是佛名,歷於耳根,即復千返生於六欲天中。聞名尚且得如是大利益,何況志心稱念,所得利益,那就更加不可限量也。

又於過去,不可說,不可說,阿僧祇劫,有佛出世,號師子吼如來。若有男子女人,聞是佛名,一念歸依,是人得遇,無量諸佛,摩頂授記。

這是第四獅子吼如來。不可說不可說阿僧祇劫者,用通常的言語不能說得到的時間劫數,故云不可說不可說阿僧祇劫。獅子為獸中之王,一吼,百獸莫不驚伏。佛為聖中之聖,能於眾中說法,無所畏懼,而能降伏一切,以故佛的聖號名獅子吼。長阿含經云:「迦棄,所謂獅子者,是如來至真等正覺。如來於大眾中廣說法時,自在無畏,故號獅子。」又說:「如來在大眾中,勇捍多力,能獅子吼,善能說法。諸來會者,皆一心聽,歡喜信受。」聞是佛名,一念歸依,即得無量諸佛,摩頂授將來作佛的記別,可謂利益殊勝也。摩頂,佛為囑累大法,或授尊記現大神力,以右手摩弟子的頭頂也。授記,梵語和伽羅(Vyakarana)佛對發心眾生授與當來必當作佛的記別,故云授記。

又於過去,有佛出世,號拘留孫佛。若有男子女人,聞是佛名,志心瞻禮,或復讚歎,是人於賢劫千佛會中,為大梵王,得授上記。

這是第五拘留孫佛。拘留孫,或名迦羅鳩餐陀(Krakucchanda)等,譯為所應已斷,滅累成就美妙等。當於過去七佛之第四佛,現在賢劫千佛之第一尊,於賢劫中第九減劫,人壽六萬歲時出世。若有下,顯益。志心,屬意。瞻禮,屬身。讚歎,屬口。聞佛洪名,三業清淨,而修供養,故得於賢劫千佛會中為大梵王。大梵王,即大梵天王(Mahabrahman-尸棄,-Sikhin),為娑婆世界之主,深信正法,每佛出世,必先來請轉法輪。既是千佛會中,均為大梵天王,請轉法輪,故得佛佛之下,蒙授上記。大悲經云:「若能至誠心念佛功德,乃至一華散於空中,於未來世作天梵王,其福不盡,以其不盡,至終涅槃。」

又於過去,有佛出世,號毗婆尸佛。若有男子女人,聞是佛名,永不墮惡道,常生人天,受勝妙樂。

這是第六毘婆尸佛。毘婆尸(Vipasyin),或名毘婆沙,維衛等,譯為勝觀,種種觀,種種見等。過去莊嚴劫千佛之第九百九十八尊,七佛之第一。又名弗沙,或名底沙。釋迦菩薩第三阿僧祇劫滿時,遭遇此佛,初修百大劫種相之福,勇猛精進,翹一足七日七夜,以「天上天下無如佛,十方世界亦無比,世間所有我盡見,一切無有如佛者。」一偈,讚佛相好,功超九劫而速成佛道。由此故知毘婆尸佛出世,是在九十一大劫以前。若有下顯益,一聞佛名,永離惡道,常生人天,受勝妙樂,一顯佛慈威神之力,一顯聞性銳利,故一歷耳根,永為道種。科註云:「聞是佛名,即不墮三惡道,此非易事。準論:釋迦世尊,初阿僧祇劫,從此常離女身,及四惡趣。準妙玄釋籤:第三僧祇,始離五障,方乃不墮。常生人天者,如戒疏:初僧祇:得五種功德:一生人天,二生貴家,三男身,四根具,五知宿命。文句云:『不生三惡,位不退。不生邊地,諸根完具,不受女身,即行不退。常識宿命,即念不退。』故知不墮惡道,常生人天,誠非易易者。今圓根最利,故纔開佛名,即解自性,故能頓得。」

又於過去,無量無數恒河沙劫,有佛出世,號寶勝如來。若有男子女人,聞是佛名,畢竟不墮惡道,常在天上,受勝妙樂。

這是第七寶勝如來。寶勝如來,秘藏記謂:即南方寶生佛。以誓願力故,專度餓鬼,是以聞其聖號,畢竟不墮惡道,常在天上,受勝妙樂。瑜伽燄口軌儀經云:「若聞寶勝如來名號,能令塵勞業火,悉皆消滅。」大悲經云:「若於佛所,一發信心,善報不失。何況諸餘勝妙善根,我說是人,一切悉是趣涅槃果。雖餘不善墮在三途,以本善根,佛知是已,從彼拔出,置無畏岸。令彼憶識所種善根。息一切苦,得一切樂。」科註云:「寶之勝者,必是何物,華嚴云:『如海中有四珠,一切眾寶皆從之生。若無此四珠,一切寶物漸就滅盡。諸小龍神,不能得見。唯娑竭羅龍王,密置深寶藏中。此深寶藏,有四種名:一名寶積聚,二名無盡寶藏,三名遠熾然,四名一切莊嚴聚。』此雖寶中之勝,然是世寶,次第以對常樂我淨出世之寶。此之四德,唯佛與佛,乃能證得。如娑竭羅龍王,密置寶藏是也。餘人未證,如小龍神,不能得見是也。此四德出生不訾,如一切眾寶,皆從之生是也。故光明玄云:『如世珍寶,凡情所貴。乃至如理究竟可貴之寶,名於凡情可重之寶。』故佛號寶勝也。顯益,大意如前。光明流水品:十千魚得聞寶勝之名,尚盡生忉利,況男女聞名,寧有不得勝妙樂者。」

又於過去,有佛出世,號寶相如來。若有男子女人,聞是佛名,生恭敬心,是人不久,得阿羅漢果。

這是第八寶相如來。如來百劫修相好,萬德莊嚴,故得三十二相,八十殊妙,此相歷劫熏修,眾德成就,超過一切世間,最尊最貴,故名寶相。聞是佛名,只生恭敬之心,不久即得阿羅漢果,倘加禮拜讚歎,執持稱念,萬德洪名,所得功德,更加不可思議。

又於過去,無量阿僧祇劫,有佛出世,號袈裟幢如來。若有男子女人,聞是佛名者,超一百大劫生死之罪。

這是第九袈裟幢佛。此佛德號,由譬喻而得。袈裟,亦名福田衣,亦名解脫幢相。由服此衣,而得解脫,證一切智,一切世間梵魔人天,莫不知之,為幢幡高豎,故名袈裟幢佛。大乘心地觀經謂:「袈裟,是佛淨衣,是人天寶幢相,見者歡喜,遠離邪心,生梵天福。能令一切眾生滅諸罪垢,廣植眾德,猶如良田,善能增長菩提之芽,圓成佛道。猶如甲冑,煩惱毒箭,所不能害。是故三世諸佛,皆共服之。」由於如來因地廣修六度萬行,成就此果德莊嚴高標之相,故能令眾生聞其名者,即得超脫百大劫生死重罪。彌勒上生經云:「若有禮敬彌勒佛者,除卻百億生死之罪,乃至來世龍華樹下,亦得見佛。」佛名經亦云:「聞此二十五佛名,至心受持讀誦,恭敬禮拜,得離地獄餓鬼畜生,三惡道苦。得除瞋恚愚痴,滅百劫重罪,常生十方淨佛國土。」

又於過去,有佛出世,號大通山王如來。若有男子女人,聞是佛名者,是人得遇,恒河沙佛,廣為說法,必成菩提。

這是第十大通山王佛。科註云:「山王,即須彌山(Sumeru)。七金(1、佉提羅,Khadiraka,擔木,高四萬二千由旬。2、伊沙陀羅,Isadhara,持軸,高二萬一千由旬。3、遊乾陀羅,Yugamdhara,雙持,高一萬二千由旬。4、蘇達梨舍那,Sudarsana,善見,高六千由旬。5、安濕縛竭拏,Asvakarna,馬耳,高三千由旬。6、尼民陀羅,Nimimdhara,持邊,高一千二百由旬。7、毘那多迦,Vinataka,象鼻,高六百由旬。)環拱,峙立海中,故特稱王。大者,八萬四千由旬。通者,光明四面照映。此喻報身佛也。小般若云:『譬如有人,身如須彌山王,是身為大不?須菩提言:甚大。』大師云:『此即非果而因,因大故果大。得法五陰,成就法身,故言大須彌山,以譬性色。色大故,般若大,如山大,神亦大。習果既圓,報果亦滿,故言大身。』則大通是般若因,山王是報身果,四智究竟莊嚴也。顯益中:凡有聞此佛名者,得遇恆河沙佛為說法者,因聞大通之般若,故感諸佛為說般若,令全性以起修。既聞山王之果體,故感諸佛授記,令從因而至果。聞一佛名,而得修性一如,因果成就,佛力不可思議,果報亦不可思議矣。」

又於過去,有淨月佛、山王佛、智勝佛、淨名王佛、智成就佛、無上佛、妙聲佛、滿月佛、月面佛、有如是等,不可說佛。

這是總列諸佛。梵語戌陀戰達羅(Sudhacandra),譯為淨月,佛相圓滿,光明皎潔,猶如清淨之月,故名淨月。又月是清涼皎潔的意思,佛已消滅一切煩惱垢染的熱毒,還返究竟清淨輕安之境地,如月之明,如月之涼,故名淨月。科註云:「淨月者,佛真法身,猶若虛空。應物現形,如水中月。月喻佛身,法身如空,心光皎潔。從真垂應,影現水中。此明三身一體也。」

山王者,喻佛的功德巍巍,超過一切,為諸山中,最高勝者,故曰山王。無量壽經云:「智慧如大海,三昧如山王。」

智勝者,即是說佛的智慧,超勝過一切聲聞、緣覺、菩薩等智慧,因此故說智勝。

淨名王者,王,自在義,超勝義。佛由於五住究竟,二死永亡,於三界中,無拘無束,無罣無礙,任運自在,超勝二乘菩薩,故名淨名王。集一切福德三昧經謂:「去此三十二佛剎,有世界名曰普無垢,佛號淨名王,釋尊於久遠阿僧祇劫,為最勝仙,從彼佛聞集一切福德三昧,後生彼國,乃至於今,得成佛道。」

智成就者,一切智,道種智,一切種智,成所作智,妙觀察智,平等性智,大圓鏡智,權智實智等,種種智慧,均已證得,故名智成就。

無上者,唯我獨尊,上更無上。極尊之稱號也。九界眾生,雜染未能盡除,尚有所斷,名為有上。佛已斷盡一切煩惱障,所知障,無明,塵沙,更無可斷,故名無上。華嚴大疏云:「無有能過者,故號為無上。」淨土論註云:「無上者,此道理窮性盡,更無過者。」

妙聲者,佛說法的音聲微妙幽雅,能令一切眾生,聽者無厭無倦,如迦陵頻伽音,故名妙聲佛。

滿月,月面,意義相同。佛面猶如淨滿月。清涼皎潔無等倫,圓光普照於十方,誓願度脫無量眾,故名滿月,與月面。

如是等不可說佛者,佛名甚多,舉不勝舉,縱經塵劫,說不能盡,故以「有如是等不可說佛」,而概括之。

世尊!現在未來一切眾生,若天若人、若男若女,但念得一佛名號,功德無量,何況多名。

此下結益,這是約一況多也。法苑珠林云:「諸佛名號,稱揚禮敬,獲福無量。良以諸佛如來,大慈愍物,降美在俗,濟度為先,有心希仰,無不蒙益。或以口稱,或以心念,或以身禮,三業加敬,三毒清涼,漸拔有根,出於界繫。有斯大德,故稱得福。」又云:「如西云釋迦,此云能仁,豈有一佛非能仁也。如西云阿彌陀,此云無量壽,豈有一佛非長壽也。如東方善德佛,乃至下方廣眾德佛,豈有一佛非善德非廣德也。只可題名同異,據其功能力用齊等。但心思佛名號,目睹金容,敬心信禮,得福無量。」佛佛功能既然齊等,稱念一佛名號,即獲無量恆沙功德,倘若普遍稱念多佛的聖號,所得果報,更加不可思議。故地藏十輪經云:「若念一佛,則見一佛。若念多佛。則見多佛。若念小身佛,則見小身佛。若念大身佛,則見大身佛。若念無量身佛,則見無量身佛。」

是眾生等,生時死時,自得大利,終不墮惡道。

這是說生死時得利也。利註云:「圓澄法師云:『六道凡夫,三乘賢聖,性覺寶光,各各圓滿,本不名諸佛,亦不名眾生。但此心不守自性,隨迷悟之緣,作業受苦,名曰眾生。修道證真,遂名諸佛。佛愍眾生妄想執著,而不證得,猶是稱法界性,說念佛門。倘得其門,則等諸佛於一朝。不得其門,則徒修因於曠劫。』故凡眾生於生死時,果能念佛,或一佛,或多佛,各得諸大利,終不墮於惡道。但此是大士所值之佛,親承供養,得諸利益。然諸經論,唯讚西方阿彌陀佛,接引裟婆,願力遍重。是以普賢行願,獨指彌陀為至。若人於生死時,果能真誠稱念,感應尤多。所謂不動步而歸淨土,安俟階梯;非思量而證彌陀,豈存言念。悟迷只在自心,超沉豈由他法。諦信力行,自見功程耳。」

若有臨命終人,家中眷屬,乃至一人,為是病人,高聲念一佛名,是命終人,除五無間罪,餘業報等,悉得消滅。

這是敘述臨終稱名,即得滅罪。為臨終人,乃至最少一人,高聲念一佛名,令命終人應墮五無間地獄之罪,悉得消除。極重五逆之罪既能銷除,其餘中下等業報,故悉得除滅。金剛三昧經云:「若有暫聞佛勝智慧,深心隨喜,不起誹謗者,於百千劫不墮惡道,生處值佛;乃至念佛法身,功德無邊。」大悲經云:「若能至誠心念佛功德,乃至一華散於空中,於未來世,作天梵王,其福不盡。以其不盡,終至涅槃。」科註云:「昔大智律師,發願常生娑婆,作大導師。復見慧巿法師云:方土雖淨,非吾所願。由是於淨土門,略無歸向。見修淨業,復生輕謗。後遭重病,神識迷茫。頓覺前非,深自剋責。乃覽天臺大疑論『初心菩薩,未得無生忍,要須常不離佛。』又智論云:『具縛凡夫,有十悲心,願生惡世,救苦眾生,無有是處。譬如嬰兒,不得離母;又如弱羽,只可傳枝。』自是盡棄平生所學,專尋淨土教門,十餘年來,未嘗暫捨。又唐法照大師,往五臺山竹林寺,見文殊在西,普賢在東,為眾說法,照作禮,問曰:末代凡夫,智識淺劣,佛性心地,無由顯現。未審修何法門,最為其要。文殊曰:諸修行門,無如念佛。我因念佛故,得一切種智。又問:當云何念?文殊曰:此世界西,有阿彌陀,願力難思,汝當繫念,令無間斷,命終決定往生。說已,為照摩頂而退。」

是五無間罪,雖至極重,動經億劫,了不得出,承斯臨命終時,他人為其稱念佛名,於是罪中,亦漸消滅。何況眾生,自稱自念,獲福無量,滅無量罪。」

這是敘述他人,代為稱念佛名,尚且能滅無間極重之罪,何況自己稱念,故能滅罪無量,獲福無量。觀藥王藥上經云:「釋迦牟尼佛,告大眾言:我曾往昔無數劫時,於妙光佛末法之中,出家學道,聞五十三佛名,聞已合掌,心生歡喜。復教他人,令得聞持。他人聞已,展轉相教,乃至三千人。此三千人,異口同音,稱諸佛名,一心敬禮。以是因緣功德力故,即得超越,無數億劫生死之罪。其初千人者,始從華光佛為首,下至毘舍浮佛,於莊嚴劫,得成佛道;即過去千佛是也。此中千佛者,始從拘留孫佛為首,下至樓至佛,於賢劫中,次第成佛。後千佛者,始從日光佛為首,下至須彌相佛,於星宿劫中,當得成佛。現在十方諸佛善德如來等,亦得聞是五十三佛名,故於十方世界各得成佛。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及餘一切眾生,得聞是五十三佛名者,是人於百千萬億,阿僧祇劫,不墮惡道。若復有人,能聞是五十三佛者,生生之處,常得值遇十方諸佛。若復有人,能至心敬禮五十三佛名者,除四重五逆,及謗方等經,皆悉消淨。以是諸佛本誓願故,於念念中,即得除滅如上諸罪。」科註云:「疑云:無間業重,何得一人稱一佛名,即得銷滅耶?如增一經云:『眾生三業造惡,臨終憶念如來功德者,必離惡道趣,得生天上。』正使極惡之人,以念佛故,亦得生天。故知無間罪業雖重,經劫難出。承臨終念佛之力,則倒惑不起,法性現前,故能滅也。故華嚴經云:『設聞如來名,及與所說法,不生信解,亦能成種。』況今眷屬,信心為稱佛名,豈有不滅者乎!譬如獅子筋為琴絃,一奏,一切餘絃悉斷。亦如牛羊驢馬諸乳,同置一器,若以一滴獅子乳投之,悉化為水。今既行菩提心,為其念佛,消滅重罪,何俟致疑。」又云;「何況眾生下,正勸人自念為勝。以他人代念,滅罪尚爾,何況自念者哉!故大論二十四問:『臨終時少許時心,云何能勝終身力行?答:是心雖少,而力猛利,如火如毒雖少,能成大事。是垂死時心,決定猛健,故勝百歲行力。是後心,名大心,以捨身及諸根事急,故念佛時,罪皆成福。如耆婆攬草,無非藥者,普能愈病。釋摩男所執一切砂礫,皆變為寶。……』故言自稱自念,獲福滅罪,尤勝於前倍倍矣。」上稱佛名號品竟。

地藏菩薩本願經講義(校量布施功德緣品第十)

地藏菩薩本願經講義

(校量布施功德緣品第十)

唐于闐國三藏沙門實叉難陀譯

知定法師著述

地藏菩薩本願經講義卷下

校量布施功德緣品第十

此品之設,蓋為修菩薩道時以為成佛之助緣。故科註云:「稱佛名號,固為成佛根本。若無福助,則根不深,本不大,安望其開華結果耶?故明較量布施功德,以明助緣也。」校者,考核也。量者,稱量也。布施,梵語檀那(Dana),以福利惠施於有情也。大乘義章云:「言布施者,以己財物,分布於他,名之為布,惙己惠人,目之為施。」法苑珠林云:「夫布施之業,乃是眾行之源,既標六度之初,又題四攝之首。所以給孤獨園,散黃金而不吝,須達拏王,施白象而無惜,尚能濟其厄難,忘己形軀。故薩埵投身,以救饑羸之命。尸毘割股,以代鷹鸇之餐。豈況國城妻子,何足經懷。寶貨倉儲,寧容在意。俗書尚云:解衣推食,摩頂至踵,車馬衣裘,朋友共弊,莫不輕財重義,愛賢好士。且自財物無常,何關人事。苦心積聚,竟復何施。四怖交煎,五家爭奪,何有智人,而當寶翫?比見凡愚,吝惜家財,靡有捨心,而喪軀命。但為貪生,常憂不活。遂使妻兒角目,兄弟鬩牆,眷屬乖離,親朋隔絕。良由慳因、慳緣、慳法、慳業、乖菩薩之心,防慈悲之道,不生救護之意,唯起煩惱之情。」布施有三種:即財施、法施、無畏施。三藏法數云:「施度三種:一財施,謂以己所有財物,施與他人,令其安樂。二法施,謂以佛法為諸眾生演說,令其開悟。三無畏施,謂於諸眾生無殺害心,令其無所畏懼。」布施有破六蔽之功,證三明之德,故說布施功德。緣即因緣,布施因之,能成事業。若內有信心,外有福田,中有財物,三事和合,心生捨法,能破慳貪,是為檀那。三事缺一,施不成就,故須藉緣。若得因緣而行布施,自然能獲無量福德。科註云:「所以較量者,如地藏白佛言:『我觀業道眾生,較量布施,有輕有重,有一生十生受福,有百生千生受大福利。』故須較量。一約福田較量,二約施心較量。約田:如須達經,及四十二章經等,皆言施與閻浮提凡夫之人,寧施與彼仙人得福多。雖施仙人,不如施一須陀洹。乃至施與百辟支佛,不如施與如來,得福德多。大論云:『布施之福,在於福田,如億耳阿羅漢,昔以一華施與佛塔,九十一劫,人天中受樂。餘福德力,得阿羅漢。以施田妙故,得大果報,當知大福從良田生。』約心者:論云:「布施有二種:一者淨,二者不淨。不淨者,直施而已,或為失財故與,或親愛故與,或不一心,不恭敬,輕賤受者,與淨相違,名為不淨。淨施者,治心故施,莊嚴意故施,為得第一利故施,生清淨心,能分別,為助涅槃故施。譬如新華未萎,色好且香。淨心布施,亦復如是。如舍利弗,以一缽飯上佛,佛即迴施狗。問舍利弗:汝以飯施我,我以飯施狗,誰得福多?舍利弗言:佛施狗得福多。』以是故知大福從心,不在田也。以心為田主,田是外事。如良田雖得福多,而不如心。有如是差別,故須較量。」布施至道,必三輪體空,無能施者,及所施人,並中間物。行布施時,一體同仁,財法等施,無高無下,不住不著,方為第一義諦之施。心地觀經云:「能施所施及施物,於三世中無所得,我今安住最勝心,供養一切十方佛。」涅槃經亦云:「菩薩凡行施時,不見受者持戒破戒,是田非田,此是知識,此非知識。施時不見是器非器。不擇時日,是處非處。亦復不計饑饉豐樂。不見因果。此是眾生,此非眾生,是福非福。雖復不見施者受者,及以財物,乃至不見斷及果報,而常行施無有斷絕。菩薩若見持戒破戒,乃至果報,終不能施。若不布施,則不具足檀波羅蜜。若不具足檀波羅蜜,則不能成阿耨菩提。」此品在本經十三大段中之第十段,故云校量布施功德緣品第十。

爾時地藏菩薩摩訶薩,承佛威神,從座而起,胡跪合掌。

此下分兩大段,初地藏請校布施福德,次如來對眾校量布施利益。這是經家敘儀。

白佛言:「世尊!我觀業道眾生,校量布施,有輕有重。有一生受福,有十生受福,有百生千生,受大福利者。是事云何?唯願世尊!為我說之。」

這是地藏有疑,而請示於世尊。業道者,業為善惡之業,道為通往之途,如作六度萬行之白業,通往菩薩之道。作五戒十善之業,通人天之道。作殺盜婬等,五逆十惡之黑業,通往地獄餓鬼畜生之三途。現在說我觀業道眾生,是於善業中,明布施護福之事。布施有多種,而布施的方法,亦有種種的不同,故獲福輕重亦有差別。地藏菩薩因為不明白所以然,故此請問世尊。或問地藏實不知耶?以菩薩地位來講可以這樣說。不過地藏以法身大土應化娑婆,誓願度脫一切罪苦眾生,則無事不知,無事不曉。但為眾生實信不疑,因信生解,因解起行,故須世尊金口所宣。況且地藏處菩薩地,以事論事,則地藏實不知也。如雜藏經云:「有一人於波羅提木叉寺,得一菴羅樹花,其色如金。是人得好花,欲為首飾。即自維念:此頭無常,壞時狐狗食噉,糞土同流,何用嚴飾。即持入佛塔,見佛像相好,心生念言:此是釋迦牟尼佛像相好。續念佛功德,佛是一切智人,大慈大悲,十力四無所畏等功德。念已,心熱毛豎,即以花上佛。上佛已,念言:雖聞佛說:一華供養,必得大報,不知齊限多少?即出見勸化道人,問言:以一花散佛,得幾許福德?答言:我厭世苦捨五欲,出家受戒而已,不讀經書。如此深事,我不能知,當問讀經聰明者。即往問讀經道人,答言:我如畫師,隨所聞見,無有天眼神通,不能知見善惡果報。即示往問坐禪道人。並云:坐禪道人,上座是六通羅漢,必知此事。即便往問:念佛功德,心熱毛豎,以一花散佛,得幾許福德?阿羅漢即為觀之:捨此身已,次第受天上人中福德,一世至千萬億世,從一大劫乃至八萬大劫,福猶不盡。過是以往,不能復知。阿羅漢自以眾所推舉,一花果報,云何不知。即語此人小住。語已,遣化身至兜率天上,詣彌勒所,具稱賢者所說,表之彌勒,得幾許果報?彌勒答言:不能知。正使恆河沙等,一生補處菩薩,尚不能知,況我一身。所以者何?佛有無量功德,福田甚良,於中種種果報無盡。待我將來成佛,乃能知之。」彌勒以一生補處菩薩的智慧,對一華功德,尚且不能知其詳盡,要待將來成佛才能盡知,則地藏以不知而疑問,實不知也。

爾時佛告地藏菩薩:「吾今於忉利天宮,一切眾會,說閻浮提,布施校量,功德輕重,汝當諦聽,吾為汝說。」

此下如來當眾校量布施功德,這是誡令諦聽許為宣說。科註云:「此正答在問處,以閻浮提人,能行布施者,必報生天上,故於天宮眾前,說布施功德輕重。」

地藏白佛言:「我疑是事,願樂欲聞。」

這是地藏因疑欲聞也。地藏菩薩因見閻浮提人所作布施,獲報輕重不等,心中不解,故說我疑是事。今蒙如來,許為解說閻浮提布施校量功德輕重,故說願樂欲聞。

佛告地藏菩薩:「南閻浮提,有諸國王,宰輔大臣,大長者,大剎利,大婆羅門等。

這是敘述能布施之主。國王,印統攝人倫於某一區域的邦國之主。宰輔,即是宰官,自卿相以至百僚,從縣牧以至三臺,各有所典,故曰宰官。宰者,有所主宰也,輔者輔佐也。輔佐國王,覆育群黎,故曰宰輔。或者說:宰輔即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宰相,故說宰輔大臣。長者,梵語疑叻賀缽底(Drhapati)心性平等,語實行敦,福德俱隆,資財並盈者,謂之長者。具有十德:一姓貴,二位高,三大富,四威猛,五智深,六年耆,七行淨,八禮備,九上歎,十下歸。為長者群之領袖,故說大長者。剎利,即剎帝利(Ksatriya)之略,係印度四姓之第二,譯為田主,王種也。王種之最,故稱大剎利。婆羅門,又云婆羅賀摩拏(Brahmana),譯淨行,外意等。為印度四姓之第一,事奉大梵天王者。婆羅門人計於四姓中,最為尊勝與餘三姓,不相為伍。故譬喻經云:「諸外人計梵王生四姓,口生婆羅門,臂生剎利,脅生毘舍(Vaisya商賈),足生首陀(Sudra農民及奴)。」為婆羅門之統率者,故稱大婆羅門。等者,居士等其他豪富也。智論云:「若有人布施,八持戒故,生剎利家。若著於智慧經書,而不惱眾生,布施持戒。故生婆羅門家。」科註云:「居士者,小人而巨富,此由前布施,今感富貴報也。」

若遇最下貧窮,乃至癃殘瘖啞、聾癡無目,如是種種,不完具者。

這是所施的悲田。最下貧窮,是舉人中最卑劣者。這些人所以得此卑劣之身,而處貧窮困苦之境,就是前世不肯施捨與人,或阻止人家布施所感的果報。是以處豪富之境,固宜植德業,處卑劣之境,尤宜廣種福田。冀盡苦於今世,報福於來生也。故科註引大愛道經云:「有財不施,世世愛貧。以前世或許施貧者,令他歡喜,後悔不與,故招最下貧窮之報。」癃殘瘖啞等,都是病狀。年老腰肢彎曲,背舂凸起,叫做癃病。或者膀胱不利,小便不通,叫做癃悶。五官四肢不完整,或有而不能舉動運用,叫做殘疾。口不能說話,叫做瘖啞。耳朵聽不見音聲,叫做耳聾。或者愚眛無知,叫做聾虫。愚蠢毫無思想頭腦,叫做癡呆。或癲狂而無理性,叫做癡狂生。而舉止遲鈍,昏瞶呆笨,毫無意識的人,叫做白癡。眼晴失明,不能見物,叫做無目。下劣根殘以及其他缺憾者,種類繁多,不勝枚舉,故說如是種種不完具者。這些可憐人,雖則是由於往昔與施相違,得此果報,但能施之人,見此悲田,亦應等心而施,方得勝益。科註云:「此由前乞者來,面目顰蹙,惡口罵詈,或時鞭撲。法苑珠林云:『或許施貧者,令他歡喜,後悔不與,招苦轉多。或自無施,見他行施,不能隨喜,反生毀咨,令他不施。或家中財物,妻子共感,多少有分,非獨感得,於中獨吝,遍用有過,不肯惠施。障人修福,惡深罪重。』,故感此報也。」

是大國王等,欲布施時,若能具大慈悲,下心含笑,親手遍布施,或使人施,軟言慰喻。是國王等,所獲福利,如布施百恒河沙佛功德之利。

這是明能施之主,慈悲惠施獲益殊勝也。是國王等,是指能施之主。慈能與樂,悲能拔苦,故行施時,能具大慈悲之心,尤為殊勝也。故長者施報經云:「不如有人,於十方世界,遍一切處行大慈悲,饒益眾生,離諸分別,心無相故,所得果報,勝前果報。」大丈夫論云:『若菩薩但有悲愍心,便為具足,況與少物。菩薩悲心,念施無有財物,見人乞時,不忍言無。悲苦墮淚。設聞他苦,尚不能堪忍,況復眼見他苦惱,而不救濟者,無有是處。有悲心者,見貧苦眾生,無財可與,悲苦歎息,無可為喻。」優婆塞戒經云:「是故智者,自觀餘一摶食,自食則生,施他則死,猶應施與,況復多耶!」增一阿含亦云:「是故智者,聞此因緣,若有財物,應當布施,勿生慳吝。施時至心,自手奉與。施已歡喜,莫生悔心。能如是施,得大果報,無量無邊。」科註云:「此能調心慈悲愍物,隨所施為,皆成大善。若視相修福,內麤外細,唯成雜業矣。下心等,顯慈悲實處。下心,則降尊貴而就卑劣。含笑,則示喜捨,而無吝情。地持云:『若施下流,不起輕想,』是也。親手等。忘己富貴,愍人貧賤,而等施之。如佛告須達:應至心施,信心施,隨時施,自手施,如法施。」布施貧窮,卑下眾生,應當心無得色,口出溫和之語而告之曰:汝今莫怖,莫再憂愁,應生歡喜心。須知汝今貧窮,是暫時性,將來時來運至,亦會富貴。如毘沙門天王,種種財寶,用之不盡。對受施者,說種種安慰動聽的言辭,就叫做軟言慰諭。行布施時,具大慈悲,等心而施,不見高下,無分別意,故所獲福利,如布施百恆河沙佛功德之利。菩薩處胎經云:「行施作福業,不選擇高下,此福聖所譬,最尊為第一。」維摩詰亦云:「若施主等心施一最下乞人,猶如如來福田之相。無所分別,等於大悲,不求果報,是則名曰具足法施。」

何以故?緣是國王等,於是最貧賤輩,及不完具者,發大慈心。是故福利,有如此報。百千生中,常得七寶具足,何況衣食受用。

這是轉釋得勝報的所以然。初從何以故下,明所施如法。何以故,是徵詢的辭句,即是說為什麼緣故,施是等最下賤之人,即得如布施百恆河沙諸佛功德之利?緣是下,就是答出所以然。緣因這些國王等,對於那些最貧賤等,及諸根不完具輩,發大慈心,與一切眾生樂,無高下想,平等普施。行布施時,雖則無高下想,平等普惠,但於貧乏之人,比較亟須救濟,故應盡量滿足貧困之輩,則功德尤為殊勝,所謂濟人須濟急時無。所以菩薩地持經云:「菩薩不以惡智而行布施,常以善智而修施業。智慧施者,菩薩自量財物多少,隨其所宜,而行惠施。見來求者,作是念言:彼來求者有二種人,一者富樂,非是貧下,亦非孤獨無有依怙。二者,貧苦孤煢下賤無所依怙。作是念言:若我財多,當令具足。若財少者,先當周給與彼貧苦下賤無依怙者。」次從是故下,顯得報殊勝。由於大慈心故,偏緣苦惱眾生,乃是濟人須濟急的至意,所以得福德多。既是百千生中,尊貴的七寶,尚且具足,何況尋常衣食受用呢。法苑珠林云:「能施之人,有智愚之別,所施之境,有悲敬之殊,悲是貧苦,敬是三寶。悲是田劣而心勝,敬是田勝而心劣。若取心勝施佛,則不如施貧。故像法決疑經云:『有諸眾生,見他聚集,作諸福業。但求名聞,傾家財物,以用布施。及見貧窮孤獨,呵罵驅出,不濟一毫。如此眾生,名為顛倒作善,癡狂禍福,名為不正作福。如此人等,甚可憐愍。用財甚多,獲福甚少。善男子!我於一時告諸大眾:若人於阿僧祇身供養十方諸佛,並諸菩薩,及聲聞眾,不如有施畜生一口飲食,其福勝彼百千萬倍,無量無邊。乃至施於餓狗蟻子等,悲田最勝。』」今既憐愍之心。生於悲田,自然報施之福,獲乎後世矣。

復次地藏!若未來世,有諸國王,至婆羅門等,遇佛塔寺,或佛形像,乃至菩薩聲聞辟支佛像,躬自營辦,供養布施。是國王等,當得三劫為帝釋身,受勝妙樂。

這是明布施供養聖像,所得福報。國王等,是能布施之人,佛塔寺等,是所布施之福田。塔者,又作塔婆,偷婆等,梵音正云崒堵波(Stupa)高積土石,以藏遺骨者,譯為聚,高顯、墳、靈廟等。別有所謂支提(Caitya),謂不藏身骨者。故僧祇律謂有舍利名塔婆,無舍利曰支提。寺者,梵語毘訶羅(Vihara)即僧伽藍(Samgharama)之別稱。寺中奉佛安僧,為眾生良福田,故躬自營辦種種供具,供養布施,獲殊妙之勝報。毘婆沙論云:「若人起大塔,如來生處轉法輪處。若人取小石為塔,其福等前。大塔所為尊故。若為如來起大塔,或起小塔,以所為同,故其福無量。」無上依經云:「佛告阿難:如滿四天下,四果聖人,及辟支佛,如甘蔗林竹,荻麻田等。若有一人盡壽供養,四事具足,及入涅槃後,悉起大塔,供養燃燈燒香衣服幢幡等。阿難!於意云何?是人功德多否?阿難言:甚多!世尊。阿難且置!又如帝釋天宮住處,有大飛閣,名常勝殿,種種寶裝,各八萬四千。若有清信男子女人,造作如是,常勝寶殿,百千拘胝,施與四方眾僧。若復有人,如來般涅槃後,取舍利如芥子大,造塔如摩訶羅子大,戴剎如針大,露盤如棗葉大,造佛形像如麥子大,此功德勝前所說百分不及一,千萬億分,乃至阿僧祇數分,所不能及。何以故?如來無量功德故。縱碎娑婆世界,末為微塵,以此次第,悉是四沙門果,及辟支佛。若有清信男女,盡形供養,及以滅後,起塔供養,亦不如取舍利如芥子大,乃至造像如麥子大,此功德勝前所說百分千萬億分,不及一分,乃至算教譬喻所不能及。」故僧祇律偈云:「真金百千擔,持用行布施,不如一泥團,敬心治佛塔。人等百千金,持用行布施,不如一善心,恭敬禮佛塔。百千車真金,持用行布施,不如一善心,香華供養塔。」譬喻經亦云:「昔有母子三人,常作三事:一作大船,置於河中,以渡百姓。二於都市,造立好井,以供萬民。三於四門,各作圊廁,給人便利。緣是功德,命終之後,皆生天上,受福自然。下生人中,富貴長壽。所生之處,不經三途。設此微福,尚獲果報,巍巍無量,何況有人,廣修功德,造立塔寺,分檀布施,作諸福業,百千萬倍,復勝於此,不可計量。」是國王等下,顯所施之福,報得三劫為帝釋身,受勝妙樂。帝釋梵名釋迦、提桓、因陀羅(Sakya-Devanam-Indra),略稱釋提桓因,譯為能天帝,今梵漢混合,反轉而稱帝釋,為忉利天之主,居須彌山頂喜見城,統領其他四方八面之三十二天。由修五戒十善,供養父母師僧,布施貧苦大眾,得生忉利天為帝釋天主。如中阿含經云;「時有異比丘,來詣佛所,稽首佛足,退住一面,白佛言:世尊!何因緣名釋提桓因?佛告比丘:釋提桓因,本為人時,行於布施,沙門、婆羅門,貧窮困苦,施以飲食錢財燈明等,以堪能做,名釋提桓因。復何因緣,名富蘭陀羅?告曰:彼本為人時,數數行施,衣被飲食,乃至燈明,故名富蘭陀羅。復何因緣故,名娑婆婆?告曰:本為人時,以婆詵私衣,布施供養,故名娑婆婆。」三劫為帝釋身,是指三小劫而言。起世經云:「三十三天,常以月之八日、十四日、十五日、於其宮內,一切彩女,入此園中,令與三十三天眾,合雜嬈戲,不生障隔,恣其歡娛。受天五欲,具足功德,遊行受樂。」正法念處經云:「三十三天,受五欲樂,喻如金輪王,所受之樂,比於天樂,十六分中,不及一分。」故說受勝妙樂。

若能以此,布施福利,迴向法界;是大國王等,於十劫中,常為大梵天王。

這是敘說倘能將所施之福迴向法界,則感得十劫為大梵王。凡修菩薩道者,必須迴向。所言迴向,迥者迴轉,向者趣向,迴轉自己所修之功德,而趣向於所期,謂之迴向。期施自己所修之功德,而利於一切眾生,謂之眾生迴向。以已所修之功德,而期於自他皆成佛道,謂菩提迴向。以自己所修之功德,而趣求無為涅槃,謂之實際迴向。如一摶飯,己食求己飽,可免於死,二人食雖則不飽,亦可免於死,故自不食,而施於他,則功德大。又如穀種一升,存之在倉,雖經時久,仍是一升,播之在田,既經時久,展轉相播,則收獲無量。迴向如播穀在田,故利益大。止觀云:「眾生無善,我以善施,施眾生已,正向菩提,如迴聲入角,響聞則遠,迴向為大利。」梵說達磨馱都(Dharmadhatu),釋為法界。今云以此布施福利,迴向法界者,有事理之別。就事,即是迴施十法界一切眾生。約理,即是迴向實際理地。是大國王等,是能施之人。由於布施善不善,貪著不貪著,迴向不迴向的差別,故施事雖同,而獲報各異。十劫為大梵王,是由布施迴向所得的果報。這裡所說的劫,是指中劫。如立世阿毘曇云:「云何二十小劫亦名一劫?如梵眾天二十小劫是其壽量。云何四十小劫亦名一劫?如梵輔天壽量四十小劫。云何六十小劫亦名一劫?如大梵天壽量六十劫。」又云:「色界壽命者,即用劫為量。初梵眾天壽命半劫,梵福樓天(梵輔天)壽一劫,大梵天壽一劫半。」法苑珠林云:「今言初禪第一梵眾天壽命半劫者,當知據彼一別劫中半劫二十中劫而言。第二梵輔天壽命一劫者,所謂據彼一別劫四十中劫為語。第三大梵天壽命一劫半者,常知據彼一別劫半六十中劫而說。」緣是布施迴向功德於十中劫中,展轉於大梵天,享梵福樂。中阿含經明四梵福云:「若有信人,能起偷婆者,是初受梵天福。若有補治故寺者,是第二梵福。若有能和合聖眾者,是第三梵福。若佛初轉法輪,諸天世人勸請者,是第四梵福。比丘白言:梵天之福,竟為多少?佛言:閻浮里地眾生所有功德,如是展轉行,從四天下至他化自在天之福,不如一梵天之福。」以布施福利,迴向法界,於十中劫中,常為大梵天王,故知較前三劫為帝釋身,則又勝倍倍矣。

復次地藏!若未來世,有諸國王,至婆羅門等,遇先佛塔廟,或至經像,毀壞破落,乃能發心修補。

此是自己發心補修經像。修補塔廟經像,簡非新造。先佛,是過去諸佛,或諸菩薩等,若果遇到過去佛菩薩塔寺,聖像經卷,有損壞破落的,而發心修補,所獲福利,無量無邊。正法念經云:「若有眾生,識於福田,見有佛塔,風雨所壞,若僧房舍。以福德心,塗飾治補,復教他人,令治故塔,命終生白身天。其身鮮白,入珊瑚林,與諸天女,五欲自娛,業盡還退。若生人中,其身鮮白。」故付法藏經云:「過去九十一劫,毘婆尸佛,入涅槃後,四部弟子起七寶塔。時彼塔中,有佛形像,面上金色,少處缺壞。有一貧女,遊行乞忺,得一金珠,見像面壞,欲補像面。迦葉爾時,作鍛金師,女即持往,倩令修造。金師聞福,歡喜為治,用補像面。因共立願:願我二人,常為夫婦,身真金色,常受勝樂。從是以來,九十一劫,身真金色,生人天中,快樂無極。最後託生,第七梵天。」百緣經云:「佛在世時,迦毘羅城中,有一長者,財寶無量。其婦生一兒,端正殊妙,見者敬仰。漸大見佛,得阿羅漢果。爾時世尊,告諸比丘:乃往過去九十一劫,有毘婆尸佛,入涅槃後,有王名槃頭末帝,收取舍利造四寶塔,而供養之。其後小毀,有童子入塔,見此破處,和顏悅色,集喚眾人,共塗治塔,發願而去。緣是功德,九十一劫,不墮地獄、畜生、餓鬼、天上人中,受樂無極。常為天人,所見敬仰,乃至今值於我,為諸人所見敬仰,出家得道。」華手經亦云:「若見塔廟毀壞,當加修治,若泥若塊,乃至一磚,終不退轉無上菩提。」

是國王等;或自營辦,或勸他人,乃至百千人等,布施結緣。是國王等,百千生中,常為轉輪王身。如是他人,同布施者,百千生中,常為小國王身。

這是敘說若自營為,或勸他人布施,若自若他,均於百千生中感得為王。自營辦是自為,勸他人是教他,所謂善業上行,德風下偃,君民同心,共修眾善,故得自他於千生中,感報為王。國王創化,故百千生中常為轉輪王身。臣民下效,所以亦百千生中常為輪王領下一邦國之主的粟散王。菩薩本行經云:「昔佛在世時,告五百阿羅漢:汝等各說前世宿行,所作功德,今得值我,得道因緣。時有阿羅漢,名婆竭多梨,即從座起,白佛言:世尊!我念過去無央數劫,有佛出世,號曰定光,入涅槃後,分布舍利,起塔供養。法欲末時,有一貧人,無方自濟,賣薪為業。向澤採薪,遙見澤中有一塔寺,甚為巍巍。即到塔邊,瞻睹形像,歡喜作禮。唯見狐狼飛鳥走獸,止宿之處。草木荊棘不淨滿中,迥絕無人復無行跡,無供養者。貧人睹見,心中愴然!而不曉知,如來神德,但以歡喜,誅伐草木,掃除不淨。掃訖歡喜,繞之八匝,作禮而去。緣此功德,命終之後,生光音天,眾寶宮殿,光明晃煜。於諸天中,巍巍最勝,不可計量。盡其天壽,而後復百返作轉輪王,七寶自然,王四天下。後復壽盡,常生國王,大姓長者家,財富無量,顏容端正,殊妙無雙。人見歡喜,無不愛敬。欲行之時,道路自淨,虛空之中,雨散眾華。婆竭多言:昔貧人者,今我身是。由昔掃塔,生處自然。一阿僧祇九十劫中,不墮惡道,天上人間,富貴尊榮。封受自然,快樂無極。今最後身,值釋迦佛,捨家出家,得阿羅漢。三明六通具八解脫。若有人能於佛法僧,所作微善,如毛髮許,所生之處,受報宏大,無有窮盡。」雜寶藏經云:「昔舍衛國中,有一長者,造立塔寺,後時命終,生忉利天。其婦晝夜,追憶夫故,愁憂苦惱。以憶夫故,常掃治夫所進塔寺。夫下觀見,即來婦所,問訊安慰,而語之言:汝憶我大憂愁耶?婦即語言:汝為是誰語?夫尋答言:我是汝夫,以作塔寺功德因緣,得生天上。見汝憶我修治塔寺,故來汝所。婦言:近我。夫則答言:人身臭穢,不可復近。汝復欲得為我妻者,勤供佛僧,修掃塔寺,願生我天。若得生天,我必當還以汝為妻。婦用夫語,作諸功德,發願生天。其後命終,得生天上,還為夫婦。夫婦相將,來至佛所。佛為說法,夫婦並得須陀洹果。既得果已,還歸天上。」譬偷經亦云:「佛涅槃後,阿育王國,有一迦羅越,福德自然,世間希有。意有所須,應念即至。舍宅樓閣,七寶所成。家中婦女,端正少雙。晝夜娛樂,快樂無極。其人信心,每常供養二萬餘僧。阿育王聞見已,即詣寺問上座阿羅漢言:此迦羅越,宿植何福?所須自然,應念即至?上座答王:乃往過去九十一劫,毗婆尸佛入涅槃後,此迦羅越,爾時與其餘四人,其造佛塔,用心遍殷。造塔成已,復以七寶,及取鮮花,上塔頂上,四面散下,而以供養。發誓願言:使我世世,食福自然,常不斷絕。緣是功德,從是以來九十一劫,不墮惡道。天上人中,食福自然,快樂無極。」

更能於塔廟前,發迴向心。如是國王,乃及諸人,盡成佛道。以此果報無量無邊。

這是敘說倘將施福迴向,則盡成佛道。捐資修建佛塔寺,皆屬事施,只可報感人天,故須迴向實際理地,方可完成佛道。如傳燈錄達摩章云:「師航海直達廣州,廣州刺史蕭昂具主禮迎接,奏聞武帝。帝覽奏,遣使齎詔迎請。十月一日至金陵。帝問曰:『朕即位以來,造寺寫經度僧,不可勝記,有何功德?』師曰:『並無功德。』帝曰:『何以無功德?』師曰:『此但人天小果,有漏之因,如影隨形,雖有非實。』帝曰:『如何是真功德?』答曰:『淨智妙圓,體自空寂,如是功德,不可世求。』」

復次地藏!未來世中有諸國王,及婆羅門等,見諸老病,及生產婦女。若一念間,具大慈心,布施醫藥,飲食臥具,使令安樂。

此下是施老病產婦福,國王等是能施人,老病等是所施者,若一念下,是修布施之因。無常經云:「佛告諸苾芻:有三種法,於諸世間,是不可樂,是不光澤,是不可念,是不稱念。何者為三?謂老病死。若老病死,世間無者,如來應正等覺不出於世。由此三事,如來應正等覺,出現於世,為諸眾生,說所證法,及調伏事。」佛說五王經云:「何謂老苦?父母養育,至年長大,自用強健,擔輕負重,不自裁量……。漸至年老,頭白齒落,目視昏盲,耳聽不聰,盛去衰至,皮緩面皺,百節疼痛,行步苦極,坐起呻吟,憂悲心惱,識神轉滅,便旋即忘,命日促盡,言之流涕。坐起須人,此是苦否?答曰大苦。何謂病苦?人有四大,和合而成,一大不調,百一病生,四大不調,四百四病,同時俱作。地大不調,舉身沈重,水不大調,舉身脹腫,火大不調,舉身蒸熱,風大不調,舉身掘強。百節苦痛,猶被杖楚。四大進退,手足不任。氣力虛竭,坐起須人。口燥唇焦,筋斷鼻拆,目不見色,耳不聞音,不淨流出,身臥其上,心懷苦惱,言輒悲哀。六親在側,晝夜看視,初不休息。餚饒美食,入口皆苦。此是苦否?答言:實是大苦。」一切功德莊嚴王經云:「善男子,譬如婦人,身懷重孕,乃至十月,時此婦人加諸病苦,支節痠疼,猶如刀解,不能飲食,欲產之時,受大劇苦。」是以老病以及產婦,亟須援助,故布施福利,最為宏大。況且老態龍鍾,亦病狀之一,產婦臨產,支節痛楚,猶如刀解,受大劇苦,亦是病狀之一。尤其在貧病交逼的人,尤須救濟,故佛說八福田中,看病為第一福田。大丈夫論云:「菩薩悲心,極以深大,遍一切眾生,無有見者。以財施法施無畏施,悉得知見,一切眾生身者,無不是病,無有知者。以三事故,知其有病。何者為三?飲食、衣服、湯藥,即是病相。菩薩悲心,以三事得顯。何者為三?即是財、法、無畏也。菩薩與一切眾生來作樂,為滅一切眾生苦故捨身救之。菩薩不求果報,視如芻草。菩薩大悲,作種種方便,猶如乳聚。以血施人,易於世人以水用施。如菩薩昔日,五處出血,施諸夜叉鬼,踴躍歡喜,無可為喻。」科註云:「老病產婦,最是悲田植福處。老則根熟氣喘,飲食須人,老而無子,目為獨夫,西天邠坻首給,東土文王先哀,以其無歸也。病則百骸酸痛,一命絲懸,若無奉事,待斃奚辭。故我佛誨敕,看病為第一福田。在世之時,自亦巡僧寮看病,以其可憐也。產婦初行分娩,惡露盈身,若不時施飲食,母子相與俱亡,以其極苦也。故此三類,尤仁人所應動心而周給者也。」又云:「於此具大慈心者,約與樂邊論,以樂是一切眾生所愛重故。然既遇悲田,應生大悲,何言大慈?如大論云:『若說慈,則說悲喜捨。』又慈是真無量,慈為如王,餘如人民。所以者何?先以慈心,欲令眾生得樂。見有不得樂者,故生悲心。以慈能具悲,故言大。既言一念,即同體慈也。醫藥等,民生四事,日用急須。病者非藥餌莫療。身命,非飲食不立。臥具,衾襆綩綖之類,尤是老病產婦之要物。衣服,該臥具中。如是布施,方便身安心樂。故大論云:「若人饑渴,給足飲食,感恩則深。佛說施遠行人,遠來人,病人,看病人,風寒眾難時施,是為時施。病者施藥,餓渴與飲食,起少病業因緣。故得兩腋下滿相,最上味相,好衣服臥具。金銀珍寶施,故得金色身相,薄皮相。』故知如來相業,咸從施得也。」

如是福利,最不思議,一百劫中,常為淨居天主,二百劫中,常為六欲天主,畢竟成佛,永不墮惡道,乃至百千生中,耳不聞苦聲。

這是布施獲果。淨居天,即色界第四禪以外的五淨居天,為證不還果的聖者所居住的地方。這些聖者雖然都是證得不還果,但由於所修的功行有深淺不同,故所居住的地方亦有差別,而壽的修短亦各異。第一無煩天,壽一千大劫,無一切煩雜故。第二無熱天,壽二千大劫,無一切熱惱故。第三善見天,壽四千大劫,能見一切勝法故。第四善現天,壽八千大劫,能現一切勝法故。第五色究竟天,壽壹萬六千大劫,能得最勝色故。這裡所說的文義,淨居天與六欲天似是倒置,應該說:二百劫中,常為六欲天主,一百劫中,常為淨居天主,畢竟成佛,才合次序。淨居天既是三果聖人所居之處,當然不會證了果又再降生六欲天享受五欲樂的,況為淨居天主,即是色究竟天,只有尋求超出三界之方,絕對無倒退下生六欲天者。色究竟天壽既是一萬六千大劫,這裡所說「一百劫中」常為淨居天主,或者是說「一百返中」,或者是「一百萬劫中」,才比較說得過去。六欲天是欲界的六重天:1、四王天,有持國、廣目、增長、多聞四王,故名四王天。2、忉利天,譯為三十三天。帝釋天為中央,四方各有八天,故從天數而名卅三天。3、夜摩天,譯為時分。彼天中時時唱快哉,故名。4、兜率天,譯為喜足,於五欲之樂生喜足之心,故名。5、樂變化天,於五欲之境自樂變化,故名。6、他化自在天,於五欲之境,使他自在變化,故名。此中四王在須彌山腰,忉利天,在須彌山頂,謂之地居天。夜摩天以上四天,均住在空中,故謂之空居天。現在所說二百劫中常為六欲天主,是指他化自在天。他化自在天壽一萬六千歲,人間一千六百年為其一日一夜,彼天之壽,等於人間九百二十一億六百萬年。這裡所說的「二百劫」是以小劫計。正法念處經云:「若見病困,餘命未盡,施其漿飲或施其財,以續彼命。命終生深水天,如帝釋快樂。從天命終,不墮三途,得受人身。從生至生,不遭病苦,無有惱亂。」行布施時,若一念間具大慈心,便是成佛正因,故先生欲色二天,以報世樂。施福終極,畢究成佛,成就最不思議事。科註云:「問:同一慈心行施,何乃感報迥別耶?答:行施之時,慈有勝不勝,心有淨不淨,故感欲色二界不同,壽命長短有異。如大論云:『未離欲布施,生人中富貴,及六欲天中。若離欲心布施,生梵世天上,乃至廣果。若離色心布施,生無色天中。離三界布施,為涅槃故,得聲聞道。布施時,厭惡憒鬧,好樂閑靜,得辟支佛,布施時,起大悲心,欲度一切,第一甚深畢竟清淨智慧,得成佛道。諸佛法不可思議,隨眾生應度者,作如是說。』然千山勢止嶽邊,萬派聲消海上,正意在畢竟成佛耳。而於行施未成佛間,永不墮三惡道,常在人天受福。於百千歲中,耳尚不聞苦聲,況乎身歷惡道。」「畢竟成佛」四字,似應殿在最後,永不墮惡道等句,似應排在前頭。因此具大慈心布施福利,最不思議,布施之後,或未為六欲天主,或天福享盡之後,即為淨居天主,在未成佛之前,不但永遠不墮惡道,即使百千生中,耳亦不聞苦痛之聲,最終目的,畢竟成彿。故彌勒所問本願經云:「佛語阿難:我本求道時,勤苦無數,乃得成佛,其事非一。佛言:阿難!乃往過世,時有太子,號曰所現,端正姝好。從園觀出,道見一人,得病困篤。見已,有哀傷之心。問於病人:以何等藥,得療卿病?病者答曰:唯王身血,得療我病。爾時太子,即以利刀,刺身出血,以與病者。至心施與,意無悔恨。爾時太子者,即我身是。四大海水,尚可斗量,我身施血,不可稱限。又往過世,有王太子,號曰蓮華王,端正姝好。從園觀出,道見一人,身體病癩。見已哀念,問於病者:以得何藥,療於汝病?病者答曰:得王身髓,以塗我身,其病乃愈。是時太子,即破身骨,以得其髓,持與病者。歡喜惠施,心無悔恨。爾時太子者,即我身是。四大海水,尚可斗量,身體布施,不可稱計。又往去世有王,號曰月明,端正姝好。從宮而出,道見盲者,貧窮饑餓,隨道乞食。往趣王所,爾時月明王,見此盲人,哀之淚出,謂於盲者:有何等藥,能療卿病?盲者答曰:唯得王眼,能愈我病,眼乃得視。是時月明王,自取兩眼,以施盲者。其心清然,無一悔意。爾時月明王者,即我是身。須彌之山,尚可稱知斤兩,我眼布施不可稱計。」

復次地藏!若未來世中,有諸國王,及婆羅門等,能作如是布施,獲福無量。更能迴向,不問多少,畢竟成佛。何況釋梵轉輪之報。

此下二段是結示施福迴向畢竟成佛,這是迴施獲報。在這段文中復分為二節:初敘布施獲福。次從更能迴向下,結前所敘迴向的勝益。能作如是布施等的「能作」二字,猶言布施之業,不可不作,作則獲福無量,不作則依然故我。故賢愚經云:「長者須達,共舍利弗往圖精舍,須達手自捉繩一頭,時舍利弗自捉一頭,共經精舍。時舍利弗,欣然含笑。須達問言:尊人何笑?答言:汝始於此經地,六欲天中宮殿已成。即借道眼,須達悉見六欲天中,嚴淨宮殿。問舍利弗:是六欲天,何處最樂?舍利弗言:下三天中,色欲深厚,上二天中,憍逸自恣,第四天中,少欲知足,恆有一生補處菩薩,來生其中,法訓不絕。須達言曰:我正當生第四天上。出言已竟,餘宮悉滅,唯第四天,宮殿湛然。復更從繩。時舍利弗,慘然憂色。即問:尊者!何故憂色?答言:汝今見此地中蟻子否耶?對曰:已見。時舍利弗,語須達言:汝於過去毗婆尸佛,亦於此地,為彼世尊,起立精舍,而此蟻子,在此中生。如是尸棄佛,毗舍浮佛,拘留孫佛,拘那含牟尼佛,乃至迦葉佛,汝亦為佛於此地中起立精舍,而此蟻子,亦在中生。乃至今日九十一劫,受一種身,不得解脫。生死長遠,唯福為要,不可不種。」布施若不迴向,只為有漏之因,報感人天小果,猶在生死之中流轉,不得解脫。布施之後,倘能將布施福利,迴向法界眾生,則不問所施多少,畢竟終成佛道。最高無上的佛果,尚且可以成就,何況帝釋梵王,以及轉輪聖王的人天小果,更加不難成就。故罪福報應經云:「賢者好布施,天人自持將,施一得萬倍,安樂壽命長。今日施善人,其福不可量。皆當得佛道,度脫於十方。」

是故地藏!普勸眾生,當如是學。

這是結示施福迴向畢竟成佛的第二段文普勸眾學也。佛說堅意經云:「佛告阿難:汝當廣為諸比丘僧,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白衣人民說之。並當廣為說:布施種生死糧,其有齋日,施設飯食,請召四輩,高經賢者,沙門道人,施設高座,論講佛經。燒香燃燈,光明達天,諸天喜笑,皆下虛空,側耳來聽,莫不欣然。其有破慳,布施為福,善神即下營救門戶,攘禍滅怪,出與利會,利則而吉,終無怨惡。譬如種穀,隨種而生。種善得福,種惡獲殃。未有不種而獲果實。當正爾心,福自歸身。」是故佛敕地藏普勸眾生,應當廣學布施之行。上明王臣施福校量竟。

復次地藏!未來世中,若有善男子善女人,於佛法中,種少善根,毛髮沙塵等許,所受福利,不可為喻。

此下是敘善男女施福,此是初標佛法中的福利。科註云:「何故於佛法中種少福多?大論云:『雖有種種福田,佛為第一福田,以無量佛法具足,是故獨說植於佛田。佛田能獲無量果報,餘者雖言無量,而有差降。』長阿含佛告究羅檀頭婆羅門:『天及世間人,唯佛為最上,欲求大福者,當供養三佛。』」僧伽吒經云:「若三千大千世界滿中胡麻,以此數轉輪聖王。若有人布施如是輪王,不如布施一須陀洹。若施三千大千世界諸須陀洹所得功德,不如施一斯陀含。若施三千大千世界諸斯陀含,不如施一阿那含。若施三千大千世界諸阿那含,不如施一阿羅漢。若施三千大千世界諸阿羅漢,不如施一辟支佛。若施三千大千世界諸辟支佛,不如施一菩薩。若施三千大千世界諸菩薩,不如施一如來所起清淨心。……爾時大眾白佛言:世尊!一佛福德有幾量耶?佛言:譬如大地微塵如恆河河沙等眾生,悉作十地菩薩,如是一切十地菩薩所有功德,不如一佛福之力。」智論云:「佛田清淨,拔愛等諸煩惱穢草。淨戒為平地……能出生三乘涅槃果報。植種於此無上無比田者,其福無盡。」菩薩本行經云:「何謂施少而獲大福者?如施雖少,歡喜恭敬,與不望報。施佛及辟支四沙門等,所施雖少,獲報弘大,猶如良田,所種雖少,收實甚多。」涅槃經亦云:「若於佛法僧供養一香燈,乃至獻一華,生不動佛國。」是故於佛法中,種少善根,如毛髮許,所受福利,不可為喻。

復次地藏!未來世中,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遇佛形像,菩薩形像,辟支佛形像,轉輪王形像,布施供養。得無量福,常在人天,受勝妙樂。

此下是校量佛法中福利,這是敘說布施供養聖像之福利。未來世下,是標能施之人。遇佛形像下,是所施之福田。布施供養,是修殊勝之因。得無量福下,是由布施勝因而獲的微妙果報。科註云:「以佛菩薩等,教人出苦,是眾生敬田。輪王雖生死未了,以其十善化世,兼有水土,乃黎民恩田。故布施供養,均得無量之福。大論云:『財為惡心因緣,常應自捨,何況施得大福,而不布施。慳為凶衰相,為之生憂畏,洗之以施水,則為生福利。』故得福無量也。常在人天等,正得福處。何故經文前後,必說人天受樂?準大論:以人中結使薄,天中智慧利,故二處易得道,餘道不爾。復次言天,則攝一切天;言人,則攝一切地上生者。何以故?天上則天大,地上則人大,是故前後舉人天也。一往則在人中天中受樂,究竟指菩提涅槃覺法寂滅之樂。故光明疏:以人表三十賢位,天表十地聖位,受第一義天之樂。大論云:『人修布施者,名聞滿十方,智者所愛敬,入眾無所畏,命終生天上,久必得涅槃。」』智論云:「若人布施修福,不好有為作業生活,則得生四天王處。若人布施加以供養父母伯叔兄弟,姊妹等無瞋無恨,不好諍訟,又不喜諍訟之人,得生忉利天,乃至他化自在天。」迦葉經云:「過去久遠,阿僧祇劫,有佛出世,號曰光明。入涅槃後,有一國王子,名大精進,年始十六,婆羅門種,端正無比。有一比丘,於白氈上,畫佛形像,持與精進。精進見像,心大歡喜,作如是言:如來形像妙好乃爾,況復佛身。願我未來,亦得成就如是妙身。言已思念:我若在家,此身叵得。即啟父母,求哀出家。父母答言:我今年老,唯汝一子,汝若出家,我等當死。子白父母:若不聽我者,我從今日,不飲不食,不昇床坐,亦不言說。作是誓已,一日不食,乃至六日。父母知識,八萬四千諸婇女等,同時悲泣,禮大精進,尋聽出家。既得出家,持像入山,取草為座,在畫像前,結跏趺坐,一心諦觀此畫像不異如來。……經於日夜,成就五通,具足無量,得無礙辯。得普光三昧,具大光明。以淨天眼,見於東方阿僧祇佛,以淨天耳聞佛所說,悉能聽受。滿足七月,以智為食。一切諸天,散華供養。從山而出,來至村落,為人說法,二萬眾生發菩提心。無量阿僧祇人住於聲聞緣覺功德。父母親眷皆住不退無上菩提。佛告迦葉:昔大精進,今我身是。」

若能迴向法界,是人福利,不可為喻。

這是敘說將布施供養聖像功德,迴向法界眾生,所得福利,更加不可為喻。所謂布施供養,是屬於財施,迴向法界,屬於法施,所以功效較大。故智論云:「佛說施中,法施第一。何以故?財施有量,法施無量。財施欲界報,法施出三界報。財施不能斷漏,法施消昇彼岸。財施但感人天報,法施通感三乘果。財施愚智俱閑,法施唯局智人。財施唯能施者得福,法施通益能所。財施愚畜能受,法施唯局聰人。財施但益色身,法施能利心神。財施能增貪病,法施能除三毒。」科註云:「若不求名聞財利力勢,但為學佛道,弘大慈悲心,度眾生老病死苦,是名清淨法施。若不爾者,為巿易法。復次菩薩,知諸法實相,如涅槃不盡,福德入諸法實相故,而亦不盡,故福利不可為喻也。」

復次地藏!未來世中,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遇大乘經典,或聽聞一偈一句,發殷重心,讚歎恭敬,布施供養。是人獲大果報,無量無邊。

這是供養大乘法寶,獲福無量。科註云:「遇者,遘也,慶幸之語。以佛法難聞難遇,今此一旦遇之,如餓者之遇王膳,鼓腹而歌;旱苗之遇甘雨,勃然而興,其樂為何如哉!」梵語摩訶衍那(Mahayana),譯為大乘。大者,對小之稱,乘以運載為義。起信論云:「一體大,謂一切法真如平等,不增不減故。二相大,謂如來藏,具足無量性功德故。三用大,能生一切世出世間善因果故。一切諸佛,本所乘故。一切菩薩,皆乘此法,到如來地故。」法華譬喻品云:「若有眾生,從佛世尊,聞法信受,勤修精進,求一切智、佛智、自然智、無師智、如來知見、力、無所畏。愍念安樂無量眾生,利益天人,度脫一切,是名大乘。菩薩求此乘故,名摩訶薩。」十二門論云:「摩訶衍者,於二乘為上,故名大乘。諸佛最大,是乘能至,故名為大。諸佛大人乘是乘,故名為大。又能滅除眾生大苦,興大利益事,故名為大。又觀世音、得大勢、文殊師利、彌勒菩薩等,是諸大士之所乘,故名為大。又以此乘,能盡一切諸法邊底,故名為大。又如般若經中,佛自說摩訶衍義,無量無邊,以是因緣,故名為大。」大寶積經亦云:「諸佛如來,正真正覺,所行之道,彼兼名為大乘。名為上乘;名為妙乘;名為勝果,無上乘、無上上乘、無等乘、不惡乘、無等等乘。」所謂大乘經典,係佛為對大機眾生而說六度萬行之教法,如華嚴般若等,方等諸經,為大乘經典。遇大乘經典,或聽聞一偈一句等,是說聞於最少者,只要發殷重心,恭敬讚歎,布施供養,自然獲得無量無邊廣大福利,則知經義不可思議,果報亦不可思議也。涅槃經云:「若離四法,得涅槃者,無有是處。何等為四?一親近善友,二專心聽法,三繫念思惟,四如法修行。以是善故,聽法因緣,則得近於大般涅槃。何以故?開法眼故。世有三人,一者無目(譬凡夫人)二者一目(譬聲聞人),三者二目(譬諸菩薩)。言無目者,常不聞法。一目之人,雖暫聞法,其心不住。二目之人,專心聽受,如聞而行。以聽法故,得知世間如是三人。」迦葉經云:「三千大千界,珍寶滿其中,以此用布施,所得功德少。若說一偈法,功德為甚多。三界諸樂具,盡持施一人,不如一偈施,功德為最勝。此功德勝彼,能離諸苦惱。若恆河沙界,珍寶滿其中,以施諸如來,不如一法施。施寶雖福多,不及一法施。一偈福尚勝,況多難思議。」菩薩本行經云:「正使化無數億計人成辟支佛,有人百歲四事供養,功德甚多;不如有人,以歡喜心,一四句偈,讚歎如來,功德無量。」普賢觀經云:「若有晝夜六時禮十方佛,誦大乘經,思第一義,甚深空法,一彈指頃,除百萬億那由他恆河沙劫,生死之罪。」善恭敬經亦云:「佛告阿難:若從他聞,一四句偈,或抄、或寫、書於竹帛,所有名字。於若干劫,取彼和尚阿闍黎等,荷擔肩上,或時背負,或以頂戴,常負行者,復將一切音樂之具,供養是師。作如是事,尚自不能具報師恩。若當來世,於師和尚起不敬心,常說於過。我說愚癡,極受多苦,於當來世,必墮惡道。是故阿難,我教汝等,常行恭敬尊重之心,當得如是勝上之法。所謂愛重三寶甚深之法。」

若能迴向法界,其福不可為喻。

倘能將幸遇大乘經典,或聞一偈一句,而發殷重恭敬讚歎之心,布施供養所得的福利,盡量迴向法界一切有情,那末所獲果報,更加不可限量,故說其福不可為喻。付法藏因緣傳云:「是故智者宜當觀察,無上勝法有大功德,微妙淵遠不可思議。譬如估客,欲過大海,必乘船舫然後得度。一切眾生亦復如是,欲出三界生死大海,必假法船,方得度脫。法為清涼,除煩惱熱。法是妙藥,能愈結病。法是眾生真善知識,為大利益,濟諸苦惱。何以故?一切眾生,性無定相,隨所染習,起善惡業。若有習近外道邪見,受其教誡,永即流轉無有邊際,是則不名善知識也。若有人能起信敬心,親近賢聖聽受妙法。由聽斯法功德因緣,出欲淤泥,受最勝樂。是故此人名善知識,宜應勤心,習近供養,必能令人離三惡苦。……昔有婆羅門,持人髑髏,其數甚多,詣華氏城遍行衒賣,經歷多時,都無買者。便極瞋恚,高聲唱言:此城中人,若不就我買髑髏者,吾當相為作惡名聞,言汝諸人,愚癡闇鈍。爾時城中諸優婆塞,聞是語已,畏其毀謗,便持錢物,至彼買之。即以銅筋貫穿其耳。若徹之者,便與多價,其半徹者,與價漸少。都不通者,全不與直。時婆羅門,問優婆塞:我此髑髏皆悉無異,何故價直而有差別?優婆塞言:如前髑髏有通徹者,斯人生時聽受經法,智慧高勝,貴其若此,相與多價。其半徹者,雖聽法,未善分別,以是因緣,與汝少直。全不通者,此人往昔都不聽法,吾以是故,不相與直。時優婆塞持此髑髏,往至城外,起塔供養,命終皆得生於天中。以是因緣,當知妙法有大功德,能建立人。何以故?此優婆塞,以聽法人髑髏起塔,尚生天上,況能至心聽受斯法。供養恭敬持經人者,此之福報,甚難窮盡,未來必當成無上道。是故諸有欲得無上安隱快樂,為化眾生,作大饒益,皆應受持如斯勝法。」

復次地藏!若未來世中,有善男子善女人,遇佛塔寺、大乘經典。新者,布施供養,瞻禮讚歎,恭敬合掌。若遇故者,或毀壞者,修補營理,或獨發心,或勸多人同共發心。

此下是施修經典之福,這是自他發心同共修福。大乘經典,是利益眾生之無上法寶,故新者布施與人供養,令人瞻禮讚歎,恭敬合掌,依法修行,是名法布施。若遇損壞殘缺者,即當修補治理,使經典完整,則眾生智慧眼目不滅。故或獨經營,或勸多人共同發心,俱得無量勝益。古人說:「或開閉箱篋,蟲蠹朽爛,或挽脫漏偽,紙墨破裂。自不修理,不肯流傳,未免得罪法寶,有違佛制。」竊以大乘法寶,為希世之珍,釋尊累劫為一偈故,捨頭目骨髓,猶尚不得。如集一切福德三昧經云:「過去久遠阿僧祇劫有一仙人,名曰最勝,住山林中,具五神通。常行慈心。後作是念:非但慈心,能濟眾生,唯集多聞,能滅眾生煩惱邪見,能生正見。念已,便詣城邑聚落,處處推求說法之師。時有天魔來語仙言:我今有佛所說一偈,汝今若能剝皮為紙,刺血為墨,折骨為筆,書寫此偈,當為汝說。最勝仙人,聞已念言:我於無量百千劫中,常以無事,為他割截,受苦無量,都無利益。我今當捨不堅之身,易堅實法。歡喜踴躍,即以利刀剝皮為紙,刺血為墨,折骨為筆。合掌向天,請說佛偈。時魔見已,愁憂憔悴,即便隱去。仙人見已,作如是言:我今為法,不惜身命,剝皮為紙,刺血為墨,折骨為筆,為眾生故,至誠不虛,餘方世界,有大慈悲,能說法者,當現我前。作是語時,東方去此三十二剎有佛國土,名普無垢,其國有佛,號淨名王,忽住其前,放大光明,照最勝身,苦痛即除,平復如故。佛即廣為說集一切福德三昧。最勝聞法,得無礙辯。佛說法已,還沒不現。最勝仙人得辯才已,為諸眾生廣說妙法,令無量眾生住三乘道。」吾人生斯澆薄法末之世,幸遇上乘希世之寶,是以新者應當布施供養,毀壞者,或出資修補,或自營理,或自發心,或勸多人,續佛慧命,福利眾生。

如是等輩,三十生中,常為諸小國王,檀越之人,常為輪王,還以善法,教化諸小國王。

這是自他獲報也。如是等輩,是指遇佛塔寺大乘經典,新者布施供養,故者修補營理者。三十生中常為諸小國王,是修補供養布施大乘經典所感得之果報。四自侵經云:「能施與者,今世後世,長得安隱,為生死糧。世世豪貴,得致車乘,象馬舍宅,金銀財寶,不可稱數,父母兄弟妻子知識皆蒙得安。有布施者,邊人助喜,得福無量。況其施主,手自斟酌,後世所生,福隨身報,若影隨形,響之應聲。」檀越,正音應云陀那缽底(Danapati),譯為施主。或謂檀即檀那,是布施度,由布施之功德,能越貧窮苦海,故名檀越。檀越之人。或者說即是發起布施之人,故感位較高而為輪王。輪王恆以十善法仙化導世人,故說還以善法教化諸小國王,蓋諸小國王為輪王所統屬故。五王經云:「昔有五國王,國界比近,共作善友,更相往來。其最大者,名曰普安,習菩薩行。餘四小王,常習邪行。大王愍之,呼來上殿,共相娛樂,乃至七日。終日竟夜,七日已滿,小王白大王言:國事甚多,請退還家。大王送之,出至道中,語諸小王:各說所樂。一王答曰:陽春三月,樹木榮華,遊戲原野。一王復答:願我常作國王,鞍馬服飾,官屬人民,圍繞左右,晃晃昱昱,搥鐘鳴鼓,出入行來,路人傾目。一王又言:願我婦兒,端正無雙,其相娛樂,極情快意。一王復言:願我父母常在,朋友兄弟妻子羅列,好衣美食,以恣身口,素琴青衣,共相娛樂。俱白大王:所樂何事?大王答言:我樂不生不死,不苦不惱,不饑不渴,不寒不暑,存亡自在。四王俱言:如此之樂,當有明師。大王答言:吾師號佛,近在祇洹精舍。諸王歡喜,同詣世尊。大王白佛言:今得為人,闇鈍無智,但深著世樂,不知罪福,願佛為弟子等,說其苦諦。佛言:卿等善聽,當為說之。人生在世,眾苦切身,略說八苦。……生、老、病、死、愛別離、求不得、怨憎會、憂悲惱。……於是五王及諸群臣會中數千萬人,聞說苦諦,心開意悟,即得須陀洹道。今觀宮殿,如視穢廁,無可樂者。即捨王位付弟,出家為道,修諸功德,日日不倦。」

復次地藏!未來世中,若有善男子善女人,於佛法中,所種善根。或布施供養,或修補塔寺,或裝理經典,乃至一毛一塵、一沙一渧。

這是總結上文也,上文每言佛法僧中布施供養,皆獲殊報者,因為奉侍餘道,不能超出生死,非得涅槃之正因故。如佛說諸德福田經云:「天帝白佛:夫人種德,欲求景福,豈有良田,果報無限?種絲髮之德本,獲無量之福乎?唯願天尊,敷揚惠訓,令此愚矇,福報無量。……佛告天帝:眾僧之中,有五淨德,名曰福田,供之得福,進可成佛。何謂為五?一者發心離欲,懷佩道故。二者毀其形好,應法服故。三者永割親愛,無適莫故。四者委棄軀命,尊眾善故。五者志求大乘,欲度人故。以此五德,名曰福田,為良為美,為無旱喪,供之得福,難為喻矣。……佛告天帝:復有七法,廣施名曰福田,行者得福,即生梵天。何謂為七?一者興立佛圖僧房堂閣。二者園果浴池,樹木清涼。三者常施醫藥療救眾病。四者作堅牢船濟度人民。五者安設橋樑過度羸弱。六者近道作井,渴乏得飲。七者造作圊廁,施便利處。是為七事,得生梵天福。……佛告天帝:九十六種道,佛道最尊,九十六種法,佛法最真,九十六種僧,佛僧最正。所以者何?如來從阿僧祇劫,發願誠諦,殞命積德,誓為眾生。國城妻子,頭目骨髓,以用布施,無戀愛之心。心若虛空,無所不覆。六度四等,眾善普備。德慧成滿,乃得為佛。身色紫金,相好無比。去來現在,無不照達。三界尊天,莫能及者。言信德重,震動天地。其有眾生,發一敬心向如來者,勝獲大千世界之珍寶矣。說三十七道品,十二部經,言皆至誠。開三乘教,各得奉行。聞者歡喜,樂作沙門,信佛行法,志尚清高。眾僧之中,有四雙八輩,十二賢者。捨世貪諍,導世開福,天人路通,眾僧之由矣。是為最尊無上之道,諸佛菩薩,緣覺應真,皆從中出。教化一切,度脫群生。」若能布施供養聖像乃至修補塔寺,裝理經典等,俱為於佛法中所種善根。科註云:「準大論:有三善根,無貪無瞋無癡。一切諸善法,皆從三善根生增長。今言善根因緣,供養之具。所謂華香燈明,及法供養,持戒誦經等,以善心供養,故名為善根。布施非即是福,但能破慳貪,開善法門。善根名為福,故不問毛塵沙諦,並取乎心。心大則大,心小則小。若心冥法界,即福虛空。」所謂一毛一塵,一沙一諦,是言於佛法中所種善根最微少者,只要信心純淨,則所得果報,不可思議也。如雜譬喻經云:「昔舍衛城外有人婦,清信戒行純具。佛自至門乞食,婦以飯著佛缽中,卻行作禮。佛言:種一生十,種十生百,種百生千,種千生萬,種萬生億,得見諦道。其夫不信,默於後聽佛祝願。夫曰:翟曇沙門,言何過甚?施一缽飯,乃得爾福,復見諦道。佛言:卿從何來?答曰:從城中來。佛言:汝見尼拘陀樹高幾耶?答曰:高四五里。歲下數萬斛實。又問:其核大小?答曰:大如芥子。佛言:汝語過甚!何有種一芥子乃高四五里,歲下數十萬子。答曰:世人共見,其實如是。佛言:地是無知,其報力尚爾,何況人是有情,歡喜持一缽飯上佛,其福甚大,不可稱量。夫婦二人,心開意解,應時即得須陀洹道。」智度論亦云:「昔佛在世時,佛與阿難,從舍婆提城,向婆羅門城。時婆羅城王屬外道,聞佛欲來,即立制限:若與佛食,共佛語者,當罰金錢五百文。後佛來到,入城乞食,人皆閉門。佛與阿難空缽而出。見一老婢,持破瓦器,盛臭潘淀出門棄之。見佛相好,空缽而來,心念欲施。佛知其意,申缽從乞所棄潘淀。婢即淨心,持來施佛。佛受施已,語阿難言:此婢因施,十五劫中,天上人間,受福快樂,不墮惡道。後得男身,出家學道,成辟支佛。當時佛邊,有一婆羅門,聞佛此語,即語佛言:汝是淨飯王之太子,何故為食而作妄語。是時佛即出舌覆面,上至髮際,而語之言:汝頗見有如此舌人,而作妄語否?婆羅門言:若舌覆鼻,尚不妄語,何況覆面上至髮際。即生信心,而白佛言:我今不解,少施報多。佛即告言:汝頗曾見希有事否?婆羅門言:我曾行見尼拘陀樹,其蔭遍覆五百乘車。佛即問言:樹種大小?彼答言:大如芥子三分之一。佛復語言:誰當信汝。婆羅言:實爾,世尊。我眼見之,非妄語也。佛即語言:我見此女淨心施佛,得大果報,亦如此樹因少報多。時婆羅門,心開意解,向佛懺悔。佛為說法,得須陀洹。即時舉手大唱聲言:一切眾人,甘露門開,如何不出。諸人聞已,皆送五百金錢與王,請佛供養,即破制限。王與群臣亦歸依佛,佛為說法,悉獲道果。以是因緣,如來所說無有虛妄。」

華手經云:「佛告舍利弗:菩薩有四法終不退轉無上菩提,何等為四?一者若見塔廟毀壞,當加修治,若塊若泥,乃至一磚。二者若於四衢道中,多人觀處,起塔造像,為作念佛善福之緣。塔中畫作若轉法輪,及出家相,乃至雙樹入涅槃相。三者若見有比丘僧,二部諍訟,勤求方便,令其和合。四者若見佛法欲壞,能讀誦說,乃至一偈令法不絕。為護法故,敬養法師,專心護法不惜身命。菩薩若成是四法者,世世當作轉輪聖王,得大身力,如那羅延,捨四天下,而行出家,能得隨意修四梵行,命終生天作大梵王。乃至究竟成無上道。是故智者,欲求佛道,當作是學。」

如是善事,但能迴向法界,是人功德,百千生中,受上妙樂。

此下是敘述迴向,言迴向,有事理二種,這是理迴向,故千生感報,受上妙樂。佛說雜藏經云:「目連見一天女,坐一蓮華上,縱廣百由旬。此華獨妙殊於餘者。所欲資生之具,宮殿飲食,隨念欲得,盡從華出進止隨身。目連問言:作何善行,受報如此?天女答言:迦葉佛滅度後,遺全舍利,諸弟子輩,建七寶塔,高廣四十里。時我作女人,出見寶塔中,佛像相好,信敬情發,念佛功德。脫頭上華奉獻於像。以是因緣,故受報獨妙如此。」科註云:「已此所修善事,雖有上中下之別。既迴向法界,亦何間於大小。是以百千生中,修因不替,施福常存。資法身而五果皆常,益慧命而四德咸顯。上妙法樂,受用靡窮。」

如但迴向自家眷屬,或自身利益,如是之果,即三生受樂。捨一得萬報。

這是迴向已,即是事迴向,所向既狹,故感報亦微,故得三生受樂。科註云:「眷屬者,天性相愛,更相臣順也。纔言自家,便不能念及他人,胞與之義乖矣。自家眷屬者,五苦章句經云:『父子、夫婦、兄弟、家室、知識奴婢,有五因緣:一怨家(父子互相殺害),二債主(父母財子散用),三償債(子財供給父母受用),四本願(先世發願善心喜歡),五真友(先世以道共相承事)。今凡夫之人,罔識來源,不計無常,而反貪愛。言有父母、兄弟、妻子、中外親族。疾病忽至困劣著床。曉語親族分取吾痛,皆言不能。疾者乃覺,五種親戚,謂當益己,當助汝等,勤勞治生,隨時給足。使身隨貪,自縛自侵。憂念九族,妨廢善行,壞亂善心。老病死來,善惡苦樂,獨自當之,無有代者。未得道者,皆有此念,不能施與,守道為德。』嗚呼!今世人至死之際,猶復彌留而不察者,如來深為憐愍,故特點逗此言,令人迴施。故言若為眷屬自身,祇得三生受人天福果,福盡還墮。故永嘉云:『住相布施生天福,猶如仰箭射虛空,勢力若盡還墮地,招得來生不如意。』」所謂捨一得萬報者,即是種少而利益眾多也。如雜藏經云:「舍利弗夏盛熱時,遊行至菴羅園中。有一客作人,汲井水溉灌於樹。此人於佛,無有大信。見舍利弗,發小信心,喚舍利弗言:大德來脫衣樹下坐,我當以水澆之,不失溉灌,兼相利益。於是舍利弗,脫衣受洗,身得安樂,隨意遊行。此客作人,其夜命終,即生忉利天上,有大威力,次釋提桓因。便自念言:我何因生此?自觀宿命:信心微薄,因客作灌溉引水,洗浴舍利弗,我若信心純厚,知必有報,故設浴具,以為供養。自惟為功雖少,以遇良田,獲報甚多。即詣舍利弗所,舍利弗……,即為說法,得須陀洹。」又云:「目連復見一神,身體極大,有金色手,五指常流甘露。若有行人,所須飲食,資生之具,盡從指出,恣而與之。目連問言:汝是何天?福報功德奇特乃爾。天王答言:我非忉利天王,乃至非第六天王,亦非梵天王。我是大鬼神,乃依其國大城住。為遊行觀看,故來至此。目連問言:汝作何善行,得如此報?答言:彼國大城,名曰羅樓。我昔在中,作貧女人,又織毛縷囊,賣以自活。居計轉貧,屋舍壞盡,遂至陌頭,近一大富好施長者家,織囊自活。日欲中時,若有沙門婆羅門持缽乞食,問我言:某長者家,為在何處?我心真實,無有虛妄,歡喜舉手,指示其家言:彼處去!彼處去!日時欲過,勿復餘求。以是因緣故,得報如是。行女人以隨喜心,助行施者,得報如此,何況實行布施者也。」上正較量布施功德已竟。

是故地藏!布施因緣,其事如是。」

這是結示因果,總歎不盡,以完地藏請問校量布施功德之語。如是因如是果,善因之報,如影隨形,若聲應響,絲毫莫爽,故說布施因緣其事如是。奈因時丁末紀,信施者獲福,固然甚渺,縱使深信,亦行不盡力。所謂施者人所敬,乞者人所惡,春時不下種,秋來焉望收?故此眾生轉加窮困。如譬喻經云:「昔有二比丘俱得須陀洹果。一人常行教化乞丐,以用作福布施飯僧。一人但直坐禪,不樂作福。時坐禪者語乞者言:何不坐禪,唐自勤苦。修福者言:佛常亦說比丘云:當修行布施。後俱命終,生長者家,乞作福者,為長者家子,奴婢承給,衣食自然,念樂無極。其坐禪者,生為婢子,在地獨坐,饑渴啼哭。俱知宿命。時長者子語婢子言:我本語汝:汝當布施,不肯用語,是汝自過,何為啼哭?其長者子長大騎乘,出行遊觀,一切奴客,及以婢子,皆侍從出。後時二人俱求出家,既出家已,得阿羅漢果。其長子者,常直端坐,人皆競送衣食來與。其婢子者,在外乞求,人無與者,常受饑渴。以是因緣,行道之人,不過持戒禪誦而已,亦常布施,作諸福德。」大愛道經佛說偈云:「今世滅罪,後世得申。有財不施,世世受貧。」所以科註云:「入道必以智慧為本,智慧必以福德為基。譬之鳥備二翼,儵舉萬尋,車足兩輛,一馳千里。緣了之資成正因,事度之助開佛性,不可不信也。」是以佛陀圓滿福慧,稱兩足尊。以上校量布施功德緣品竟。

地藏菩薩本願經講義(地神護法品第十一)

地藏菩薩本願經講義

(地神護法品第十一)

唐于闐國三藏沙門實叉難陀譯

知定法師著述

地神護法品第十一

科註云:「校量施福助成佛道,則地藏本願,大意昭明。付囑已竟,大士承領,則一經正宗之大事已訖。此下三品,皆為流通此經也。而地神首為護法者,南閻浮提是其所主,故率先護之。使後世修行無障,在在流通也。」地即土地,神是主宰義,即是主宰世界土地者,就叫做地神。然而地從何來?神是何名?據首楞嚴經云:「覺明空昧,相待成搖,故有風輪執持世界。因空生搖,堅明立礙,彼金寶者,明覺立堅,故有金輪保持國土。堅覺寶成,搖明風出。風金相摩,故有火光為變化性。寶明生潤,火光上蒸,故有水輪含十方界。火騰水降,交發立堅。濕為巨海,乾為洲潬。以是義故,彼大海中,火光常起,彼洲潬中,江河常注。水勢劣火,結為高山。是故山石擊則成燄,融則成水。土勢劣水,抽為草木。是故林藪遇燒成土,因絞成水。交妄發生遞相為種。以是因緣,世界相續。」華嚴云:「三千大千世界以無量因緣乃成。且如大地依水輪,水輪依風輪,風輪依空輪,空輪無所依。然眾生業感,世界安住。」智論云:「三千大千世界皆依風輪為基。」主南閻浮提地神,叫做堅牢,係女性。最勝王經云:「此大地女神,名曰堅牢。」諸天傳云:「地祇乃總號,安住不動皆地神故,堅半乃別名。」天屬陽,故為父;地屬陰故為母。母性純能育萬物,地性亦復如是,能夠生長動植等種種物類,是以司其主者,為女神。言護法,即是擁護佛的正法。金光明經堅牢地神品云:「隨是經典所流布處,是地分中敷師子座,令說法者宣說。我當在中,常作宿衛,隱蔽其身,於法座下,頂戴其足。而此大地,眾昧增長,藥草華果,皆悉具足,眾生食已,增長壽命。」本經亦云:「佛告堅牢地神:汝大神力,諸神莫及。閻浮土地,悉蒙汝護,乃至草木沙石稻麻竹葦穀米寶貝從地而有,皆由汝力。若未來世中,依地藏本願經修行者,以汝神力而擁護之,勿令一切災害,及不如意事,聞於耳。」本品是敘述堅牢地神受佛囑咐誓願擁護諸依法修行眾生者,故說地神護法品第十一。

以下流通分,分為總別。別中分為三:初地神護法流通,二見聞利益流通,三囑累人天流通。在囑累人天品後「爾時十方一切諸來不可說不可說諸佛如來」下至「合掌而退」是總流通。

爾時堅牢地神,白佛言:「世尊!我從昔來,瞻視頂禮無量菩薩摩訶薩,皆是大不可思議神通智慧,廣度眾生。

此下是堅牢歎德,在歎德中又分為二,這是通明昔遇。科註云:「堅牢有二義:一約事,取力能承載,發生資益地味,養育萬民,安立群品。二約法,以智度法門,常無改變,常也;能荷山川,樂也;能生萬物,淨也;地方自在,我也;具此四德,稱神。以具事法二義,故名堅牢地神。」堅牢女神,不但是閻浮提地主,普育萬物,而且是正信優婆夷。如長阿含經云:「佛告比丘:有四大天神,何等為四?一者地神,二者水神,三者火神,四者風神。昔者地神生惡見言:地中無水火風。時我知此地神所念,即往語言:汝當生念言地中無水火風耶?地神報言:地中實無水火風也。我時語言:汝勿生此念,謂地中無水火風。所以者何?地中有水火風,但地大多故地大得名。佛告比丘:我時為彼地神次第說法,除其惡見。示教利喜,施論戒論生天之論。欲為不淨,上漏為患,出要為上。敷演開示,清淨梵行。我時知其心淨柔軟歡喜,無有陰蓋,易可開化。如諸佛常法,說苦聖諦,苦集諦,苦滅諦,苦出要諦,演布開示。爾時地神即於座上,遠塵離垢,得法眼淨。譬如潔淨白衣,易為受色。彼亦如是,信心清淨,遂得法眼。無有狐疑,見法決定,不墮惡趣,不向餘道,成就無畏。而白我言:我今歸依佛,歸依法,歸依僧,盡形壽不殺、不盜、不婬、不欺、不飲酒、聽我於正法中為優婆夷。」在忉利法會之中,天神無數,堅牢所以自動越班白佛自任重擔者,科註謂意道弘經必藉地,轉法須賴食,地固由我主之,食亦由我生之。若吾不護持,其何以流通至教。堅牢發心以來,歷經久遠,故云我從昔來。所經時久,而親近之大善知識亦復眾多,故說瞻視頂禮無量菩薩摩訶薩。菩薩化導眾生不但須要甚深智慧,而且更具微妙神通,始克應運無方。這些智慧神通,非心可思,非言可議,故說不思議等。

是地藏菩薩摩訶薩,於諸菩薩,誓願深重。世尊!是地藏菩薩,於閻浮提,有大因緣。

這是別讚地藏菩薩誓願深重。十輪經云:「此善男子,於一一日每晨朝時,為欲成熟諸有情故,入殑伽河沙等諸定。從定起已,彼於十方諸佛國土,成熟一切所化有情,隨其所應,利益安樂。」占察經云:「此善男子,發心已來,過無量無邊,不可思議阿僧祇劫,久已能度薩婆若海,功德滿足。但依本願自在力故,權巧現化影應十方。雖復普遊一切剎土,常起功業,而於五濁惡世,化益偏厚。」故說於諸菩薩誓願深重,於閻浮提有大因緣。

如文殊、普賢、觀音、彌勒、亦化百千身形,度於六道,其願尚有畢竟。

這是舉諸大士為例以顯地藏之願。文殊為諸佛之師,普賢觀音,古佛應世,彌勒位登補處,地藏已登極聖,論其功德無異。十輪經言:除文殊普賢觀音等諸大菩薩,餘皆不及地藏,今地神則謂文殊等似遜一籌,正以誓願有畢竟與不畢竟耳,非謂功德有優劣也。這些菩薩於娑婆世界,隨類應現化導眾生,故說亦化百千身形,度於六道。如智論云:「遍吉菩薩,一一毛孔,常出諸佛世界及諸佛菩薩,遍滿十方,以化眾生。」首楞嚴三昧經云:「文殊過去作龍種尊佛,七十二億,作辟支迦佛。」文殊師利般涅槃經云:「佛告跋陀羅曰:此文殊師利,有大慈悲,生於此國多羅聚落,梵德婆羅門家,生時宅化蓮華從母右脅出,身紫金色,墮地能語,寶蓋隨覆,於佛所出家,住首楞嚴定。佛涅槃後四百五十歲,當至雪山,為五百仙人,宣揚十二部經。化令住不退已,至本生空野澤,尼拘摟陀樹下,入首楞嚴三昧。毛孔出金色光,遍照十方世界,度有緣者。身如紫金山,正長丈六,圓光嚴顯,面各一尋。圓光內五百化佛,一一化佛,有五化菩薩,以為侍者。是文殊師利,有無量神通變現,不可具說。」他如觀音普門示現三十二應,現隨類之身形,文殊化為寒山,普賢變作拾得,彌勒為傅大士,及布袋和尚,都是化身度脫眾生之事。度生的事業雖則無窮,而彼發心的願念卻有盡時,故說其願尚有畢竟。

是地藏菩薩,教化六道一切眾生,所發誓願劫數,如千百億恒河沙。

此顯教化難量。一恆河沙尚且無數,千百億恆河沙,則更加難以數知。地藏菩薩教化六道一切眾生,所發的誓願與劫數,就如千百恆河沙之多之久。所謂眾生度盡,方證菩提,地獄未空,誓不成佛。眾生界無盡,地獄界難空,故地藏菩薩的誓願亦無窮無盡。

世尊!我觀未來及現在眾生,於所住處,於南方清潔之地,以土石竹木,作其龕室,是中能塑畫,乃至金銀銅鐵,作地藏形像,燒香供養,瞻禮讚歎。

這是塑像供養讚歎。科註云:「真智靡方,不局東西南北,法身無緣,豈假銅鐵金銀?然地乃供像之所,像為起敬之門。被俗之儀,不壞假名談實相;闡性之法,必由假相悟真容。故依處而作相也。然言於所住處,亦地神據跡而言。」今言南方者,一方面固然是地神據跡而言;另一方面就是因為南洲之南兩鐵圍山間,有閻摩羅王宮殿住處。地藏於南洲化導,而偏重於地獄救苦。作幽冥之教主,故就其垂跡之處,而作室於南。作室供像,冀求福佑,故室擇清潔之地。法苑珠林云:「唐益州郭下法聚寺,畫地藏菩薩像,卻坐繩床,垂腳,高八九寸。本像是張僧繇畫。至麟德二年,七月,當寺僧圖得一本,放光乍出乍沒,如似金環,大同本光。如是展轉圖寫出者,類皆放光。當年八月,敕追一本,入宮供養。現今京城內外道俗,畫者供養,並皆放光。信知佛力,不可測量。」

是人居處,即得十種利益。何等為十?一者土地豐壤,二者家宅永安,三者先亡生天,四者現存益壽,五者所求遂意,六者無水火災,七者虛耗辟除,八者杜絕惡夢,九者出入神護,十者多遇聖因。

這是敘述造室供奉地藏菩薩者,即得十種利益也。是人,即發心造室供養讚歎地藏菩薩之人。科註云:「既聞地藏菩薩不思議誓願威神,即能信解,而復作室塑像,供養禮讚。初則一念信解,次則兼行六度。既是尊重弟子住處,隨所住地,並名吉祥。故每萃休徵,有十種利益也。」何等下,徵起。一者下,列舉十種利益之名。土地肥沃,稼穡易種,果木滋生,故曰土地豐壤。五穀豐登,六親和悅,眷屬安康,時疫不侵,故曰家宅永安。作室嚴像,生者既蒙安樂,福業自資祖禰,故先亡蒙其善緣,並得生天。故云先亡生天。如金光明云:「若有眾生,為供養經典故,莊嚴屋宅,乃至張懸一幡一蓋,及以一衣。欲界六天,已有自然七寶宮殿。是人命終,即得生彼,各各自然有七天女,共相娛樂,日夜常受不可思議微妙快樂。」造室供養香華讚禮,不但已往宗親得生天界,即現在眷屬,亦享無量之福壽,故說現存益壽。如金光明云:「閻浮提內,藥草樹木,根莖枝葉,華果滋茂,美色香味,皆悉具足。眾生食已,增長壽、色、力、辯、安、六情諸根,具足通利。」壽既增長,住於世間,凡所祈求,必定遂意,則身心愉快。所謂種種飲食,衣服臥具,宮殿舍宅,樹木園林,河池井泉,娛樂之具,悉皆具足,莫不遂意,故說所求遂意。所求遂意,則徵祥現瑞,時感吉慶,故無水火災。科註云:「所謂水火者,民生不可一日闕者也。蓋水流濕,潤乎萬物,故居北方坎位。火就燥,熯乎萬物,故居南方離位。水火既濟,則萬物生成。倘水火不時,則萬物燋爛。何況商羊現舞,回祿潛臨,淫雨霏霏,火光熊熊,則災禍非淺矣。」內在遂意,外絕禍患,則身心安樂,無妄之災自寧,故說虛耗辟除。如金光明經云:「若此國土,有諸衰耗,種種艱難,以我等力故,令如是種種,百千衰耗之事,悉皆滅盡。」日作則諸緣遂順,夜眠則身心安庠,故說杜絕惡夢。日則出作,諸事順境,夜則入息,坐享禎祥,一切龍天之所呵護,故說出入神護。如金光明經云:「我等四王,二十八部諸鬼神等,及無量百千鬼神,以淨天眼,過於人眼,常觀擁護此閻浮提。」生茲末季,幸遇上乘,能夠聽經聞法,如法修行,由行證果。成修齋布施,造立塔寺,塑繪聖像,裝治經典等,故名多遇聖因。涅槃經云:「善知識者,令人漸離惡法,增長善法。本未有定、慧、解脫、解脫知見,即使有之,未具足者,則得增廣。」像這樣的聖因,常得值遇,故說多遇聖因。這裡十種利益,前九種,皆是世間利益,後一種乃是出世間的利益,故名聖因。這些利益是由於作地藏聖像,燒香供養,瞻禮讀歎而感得。

世尊!未來世中,及現在眾生,若能於所住處方面,作如是供養,得如是利益。」

這是結成造立地藏菩薩聖像修禮供養利益。地藏菩薩婆心苦切,悲心遍在娑婆,尤以南洲眾生為念,故能於所住處修禮供養,即得殊勝利益。如十輪經云:「善男子,假使有人於其彌勒,及妙吉祥,並觀自在普賢之類,而為上首,殑伽沙等諸大菩薩摩訶薩所,於百劫中至心歸依,稱名念誦禮拜供養,求諸所願。不如有人於一食頃,至心歸依,稱名念誦禮拜供養地藏菩薩,求諸所願,速得滿足。所以者何?地藏菩薩利益安樂一切有情,令諸有情,所願滿足。如如意寶,亦如伏藏。如是大士,為欲成熟諸有情故,久修堅固大願大悲,勇猛精進,過諸菩薩,是故汝等,應當供養。頌曰:現作種種身,為眾生說法,具足施功德,悲愍諸眾生。假使百劫中,讚說其功德,猶尚不能盡,故皆當供養。」

復白佛言:「世尊!未來世中,若有善男子善女人,於所住處,有此經典,及菩薩像,是人更能轉讀經典,供養菩薩,我常日夜,以本神力,衛護是人,乃至水火盜賊,大橫小橫,一切惡事,悉皆消滅。」

此是讀經供像能消諸橫。堅牢地神現在於忉利法會所發擁護讀經供像之願,與在金光明法會所發相同。如金光明經云:「隨是經典所流布處,是地分中敷師子座,令說法者,坐其座上,廣演宣說是妙經典,我當在中,常作宿衛。」水火盜賊三者,小則破財虛驚,大則傷失生命。大橫小橫者,不應死而冤枉死!就叫做橫。大橫小橫,各有九種:大橫九種,如藥師經說:「阿難問救脫菩薩言:善男子,云何已盡之命,而可增益?救脫菩薩言:大德!汝豈不聞如來說有九橫死耶?是故勸造續命旛燈,修諸福德。以修福故,盡其壽命,不經苦患。阿難問言:九橫云何?救脫菩薩言:若諸有情,得病雖輕,然無醫藥,及看病者。設復遇醫,授以非藥,實不應死,而便橫死。又信世間邪魔外道,妖孽之師,妄說禍福,便生恐動,心不自正,卜問覓禍,殺種種眾生,解奏神明,呼諸魍魎,請乞福佑。欲冀延年,終不能得。愚痴迷惑,信邪倒見,遂令橫死。入於地獄,無有出期。是名初橫。二者橫被王法之所誅戮。三者畋獵嬉戲,耽婬嗜酒,放逸無度。橫為非人,奪其精氣。四者橫為火焚。五者橫為水溺。六者橫為種種惡獸所噉。七者橫墮山崖。八者橫為毒藥、厭禱、咒詛、起屍鬼等之所中害。九者饑渴所困,不得飲食,而便橫死。是為如來略說橫死,有此九種。其餘復有無量諸橫,難可具說。」小橫九種,如九橫經說:「佛告諸比丘:有九輩因緣,人命未盡便橫死。何等為九?一為不應飯(即不可食而食)。二為不量飯(食無節制)。三為不習飯飯(食不習食之食)。四為不出生(食未消化而又食)。五為止熟(強制止大小便)。六為不持戒(不持戒行而遂觸世法)。七為近惡知織(近於惡友)。八為入里不時,不如法行(非時入里,行為不檢)。九為可避不避(惡疫狂犬等可避而不避)。如是為九因緣,人命為橫盡。」所謂一切惡事,如五星災變,蠱道惡耗等。悉皆消滅,是概括之辭,即是說有此經典及菩薩像或能供養轉讀尊經,則地神日夜以本神力衛護是人,故水火盜賊,橫事惡事,悉皆消滅。故金光明經云:「有是經處,至心聽受。是妙經典,不可思議。功德大海,無量無邊。能令一切,眾生解脫,度無量苦,諸有大海。是經甚深,初中後善。不可得說,譬喻為比;假使恆沙,大地微塵,大海諸水,一切諸山,如是等物,不可為喻。……以能信解,聽是經故。如是無量,不可思議,功德福聚,悉已得之。隨所至處,若百由旬,滿中盛火,應從中過。若至聚落,阿蘭若處。到法會所,至心聽受。聽是經故,惡夢蠱道,五星諸宿,變異災禍,一切惡事,消滅無餘。」……又云:「無量鬼神,及諸力士,晝夜精勤擁護四方,令無災禍,永離諸苦。」科註云:「應心適意隨其所樂,豈非惡事消而善事萃,災橫滅而禎祥集者乎?世有不信之人,謂為誘進之語。豈不聞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又不聞出言善,千里之外應之,出言不善千里之外違之。言行,乃君子之樞機,動天地,感鬼神,得不敬且慎乎。」

佛告堅牢地神:「汝大神力,諸神少及。

此下是教主述成,這是直讚神力。所謂大神力,諸神少及,是指下文之事實。因為地不但能載萬物,而且能生萬物,主宰其間之神,必須有大神力,始能堪任,故說諸神少及。

何以故?閻浮土地,悉蒙汝護,乃至草木沙石,稻麻竹葦,穀米寶貝,從地而有,皆因汝力。

這是讚其神力之所以然。華嚴經云:「時安住等百萬地神,放大光明,遍照三千大千世界,普令大地同時震吼,種種寶物,處處莊嚴,影潔光流,遞相鑒徹。一切葉樹,俱時生長。一切華樹,咸共開敷,一切果樹,靡不成熟,一切河流,遞相灌注,一切池沼,悉皆盈滿。用細香雨,遍灑其地。風來吹華,普散其上,無數音樂,一時俱奏。天莊嚴具,咸出美音,……百千伏藏自然涌現。」金光明經云:「而此大地深十六萬八千由旬,從金剛際至海地上,悉得眾昧,增長具足。豐壤肥濃,過於今日。以是之故,閻浮提內,藥草樹木,根莖枝葉,華果滋茂,美色香昧,皆悉具足。」地土的一切生物,固然因為地神的威力所護,但亦由於眾生的業感。如業報差別經云:「有十業能令眾生得外惡報。若有眾生於十不善多修習故,感諸外物悉不具足。」是以眾生惡業熾盛,則地神不護,故萬物損減。若多修德,則增加地神威力,故萬物豐收。所謂修德,如供養布施佛法僧,聽受經法,廣修善行等。故金光明經又云:「閻浮提內,安隱豐樂,人民熾盛,一切眾生,多受快樂,應心適意,隨其所樂。是諸眾生,得是威德大勢力已,能供養是金光明經,及恭敬供養持是經者,四部之眾。我於爾時當往其所,為諸眾生,受快樂故,請說法者,廣令宣布,如是妙典。何以故?世尊!是金光明若廣說時,我及眷屬,所得功德,倍過於常,增長身力,心進勇銳。世尊!我服甘露無上味已,閻浮提地,縱廣七千由旬,豐壤倍常。世尊!如是大地,眾生所依,悉能增長一切所須之物。增長一切所須物已,令諸眾生隨意所用,受於快樂。種種飲食衣服臥具,宮殿屋宅,樹木林苑,河池井泉,如是等物,依因於地,悉皆具足。……是諸眾生,各於住處,若為他人演說是經,若說一喻一品一緣,若復稱歎一佛一菩薩,一四句偈,乃至一句,及稱是經首題名字。世尊!隨是眾生所住之處,其地具足豐壤肥濃,過於餘地。凡是因地所生之物,悉得增長滋茂廣大,令諸眾生受於快樂。多饒財寶,好行惠施,心常堅固,深信三寶。」

又常稱揚地藏菩薩利益之事。汝之功德,及以神通,百千倍於常分地神。

這是述成稱揚利益之事。所謂稱揚地藏菩薩利益之事,如地藏十輪經云:「隨所在處,若諸有情,種種希求,憂苦逼切,有能至心稱名念誦歸敬供養地藏菩薩摩訶薩者,一切皆得如法所求,離諸憂苦。若諸有情,饑渴所逼,有能至心稱名念誦歸敬供養地藏菩薩摩訶薩者,一切皆得如法所求,飲食充足。若諸有情,乏少種種衣服寶飾,醫藥床敷及諸資具,有能至心稱名念誦歸敬供養地藏菩薩摩訶薩者,一切皆得如法所求,衣服寶飾醫藥床敷,及諸資具無不備足。若諸有情,愛樂別離,怨憎合會,有能至心稱名念誦歸敬供養地藏菩薩摩訶薩者,一切皆得愛樂合會,怨憎別離。若諸有情身心憂苦,眾病所惱,有能至心稱名念誦歸敬供養地藏菩薩摩訶薩者,一切皆得身心安樂,眾病除愈。若諸有情,互相乖違,興諸鬥諍,有能至心稱名念誦歸敬供養地藏菩薩摩訶薩者,一切皆得捨毒害心,共相和睦,歡喜忍受,展轉悔愧,慈心相向。……若諸有情,或為多聞,成為淨信,或為淨戒,或為靜慮,或為神通,或為般若,或為解脫,或為妙色,或為妙聲,或為妙香,或為妙味,或為妙觸,或為利養,或為名聞,或為功德,或為工巧,或為花果,或為樹林,或為床座,或為敷具,或為道路,或為財穀,或為醫藥,或為舍宅,或為僕使,或為彩色,或為甘雨,或為求水,或為稼穡,或為扇拂,或為涼風,或為求火,或為車乘……或為修福,或為溫暖,……或為種種世出世間,諸利樂事,於追求時,為諸憂苦之所逼切,有能至心稱名念誦歸敬供養地藏菩薩摩訶薩者,此善男子,功德妙定威神力故,令彼一切,皆離憂苦,意願滿足。隨其所應安置生天涅槃之道。」科註云:「今地神不惟能主閻浮提物,更復讚揚地藏利益之事,則為獲法地神,其福業慧,自然深廣。功德神通,亦叵思議。較餘地神,超過萬億倍,何也?良由大士威德神通,不可思議,譬之諸天甘露,不問貴賤長幼,若有嘗者,無不長生而不死者也。」

若未來世中,有善男子善女人,供養菩薩及轉讀是經,但依地藏本願經,一事修行者。

這是敘述供像讀經,乃至依經一事修行者,俱得勝利。何以供像讀經,依經修行者均得殊勝利益,一方面固然是地神擁護,另一方面就是地藏菩薩威神之力所加護故。如十輪經云:「世尊告無垢生天帝釋曰:汝等當知!有菩薩摩訶薩,名曰地藏,已於無量無數大劫,五濁惡世時,無佛世界,成熟有情。……是地藏菩薩摩訶薩,有無量無數不可思議殊勝功德之所莊嚴,一切世間聲聞獨覺所不能測。此大菩薩,是諸微妙功德伏藏,是諸解脫珍寶出處,是諸菩薩明淨眼目,是趣涅槃商人導首。如如意珠雨眾財寶,隨所希求,皆令滿足。譬諸商人,所採寶渚。是能生長善根良田,是能盛貯解脫樂器。是出妙寶功德賢瓶。照行善者,猶如朗日。照失道者,猶如明炬。除煩惱熱,如月清涼。如無足者,所得車乘。如遠涉者,所備資糧。如迷方者,所逢示導。如狂亂者,所服妙藥。如疾病者,所遇良醫。如羸老者,所憑几杖。如疲倦者,所止床座。度四流者,為作橋樑。趣彼岸者,為作船筏。是三善根,殊勝果報。是三善本,所引等流。常行惠施,如輪恆轉。持戒堅固,如妙高山。精進難壞,如金剛寶。安忍不動,猶如大地。靜慮深密,猶如秘藏。等至嚴麗,如妙花鬘。智慧深廣,猶如大海。無所染著,譬太虛空。妙果近因,如眾花葉。伏諸外道,如師子王。降諸天魔,如大龍象。斬煩惱賊,猶如神劍。厭諸諠雜,如獨覺乘。洗煩惱垢,如清淨水。能除臭穢,如疾飄風。斷眾結縛,如利刀劍。護諸怖畏,如親如友。防諸怨賊,如塹如城。救諸危難,猶如父母。藏諸怯劣,猶若叢林。如夏遠行,所投大樹。與熱渴者,作清冷水。與飢乏者,作諸甘果。為露形者,作諸衣服。為熱乏者,作大密雲。為貧匱者,作如意寶。為恐懼者,作所歸依。為諸稼穡,作甘澤雨。為諸濁水,作月愛珠。令諸有情,善根不壞。現妙境界,令眾欣悅。勸發有情,增長慚愧。求福慧者,令具莊嚴。能除煩惱,如吐下藥。能攝亂心,如等持境。辯才無滯,如水激輪。攝事繫心,如觀妙色。安忍堅住,如妙高山。總持深廣,猶如大海。神足無礙,譬若虛空。滅除一切,惑障習氣,猶如烈日,銷釋輕冰。常遊靜慮,無色正道,一切智智,妙寶洲堵。能無功用,轉大法輪。善男子!是地藏菩薩摩訶薩,具如是等無量無數,不可思議殊勝功德。」地藏具有如是等種種功德,故能令眾生供像讀經或但依地藏本願一事修行者,均獲勝報。

汝以本神力,而擁護之,勿令一切災害,及不如意事,輒聞於耳,何況令受。

這是地神擁護,令除災害。所謂地神擁護者,如光金明經云:「爾時地神白佛言:世尊!以是因緣,說法比丘坐法座時,我常晝夜衛護不離,隱蔽其形,在法座下,頂戴其足。」所謂一切災害,及不如意事,如金光明經云:「我等諸王及諸鬼神,既捨離已,其國常有種種災異。一切人民失其善心,唯有繫縛瞋恚鬥諍,互相破壞,多諸疾疫。彗星現怪,流星崩落,五星諸宿,違失常度。兩日並現,日月薄蝕,白黑惡虹,數數出現。大地震動,發大音聲。暴風惡雨,無日不有。穀米湧貴,饑饉凍餓。多有他方怨賊,侵掠其國。人民多受苦惱,其地無有可愛樂者。」今既供像轉經,地神擁護,自然化戾氣為祥和,故一切災害及不如意事,尚且不輒聞於耳,而況眼見身受乎。

非但汝獨護是人故,亦有釋梵眷屬,諸天眷屬,擁護是人。

這段是述諸天擁護。意謂不但汝地神擁護此供像讀經人,除此之外,還有大梵天王,帝釋天主,以及諸天眷屬,亦擁護此供像讀經之人。如金光明經云:「爾時四天王復白佛言:世尊!是金光明微妙經典,能得未來現在種種無量功德。是故人王,若得聞是微妙經典,則為已於百千萬億無量佛所種諸善根。我以敬念是人王故,復見無量福德利故,我等四王及餘眷屬,無量百千萬億鬼神,於自宮殿見是種種,香煙雲蓋瑞應之時,我當隱蔽不現其身。為聽法故,常至是王所止宮殿講法之處。大梵天王,釋提桓因,大辯天神,功德天神,堅牢地神,散脂鬼神大將軍等,二十八部鬼神,大將摩醯首羅,金剛密跡摩尼跋陀鬼神,大將鬼子母及五百鬼子,周匝圍繞。阿耨達龍王,裟竭羅龍王,無量百千萬億那由他鬼神諸天;如是等眾,為聽法故,悉自隱蔽,不現其身,至是人王所止宮殿,講法之處。世尊!我等四王及餘眷屬無量鬼神,悉當同心,以是人王為善知識,共同一行善相應行,能為無上大法施主,以甘露味充足我等,我等應當擁護是王,除其衰患,令得安隱。及其宮宅,國土城邑,諸惡災患,悉令消滅。」又云:「世尊!若有人王,欲得自護及王國土,多受安樂。欲令國土,一切眾生,悉皆成就,具足快樂。欲得摧伏一切外敵。欲得擁護一切國土。欲以正法正治國土。欲得除滅眾生怖畏。世尊!是人王等,應當必定聽是經典,及恭敬供養讀誦受持是經典者。我等四王及無量鬼神,以是法食善根因緣,得服甘露無上法味,增長身力,心進勇銳,增益諸天。何以故?以是人王,至心聽受是經典故,為諸梵天說出欲論,釋提桓因,極種善論,五通之人神仙之論。世尊!梵天釋提桓因,五神通人,雖有百千億那由他無量勝論,是金光明於中最勝。所以者何?如來說是金光明經,為眾生故;為令一切閻浮提內諸人王等,以正法治;為與一切眾生安樂;為欲愛護一切眾生!欲令眾生無諸煩惱,無有他方怨賊棘刺,所有諸惡背而不向。欲令國土無有憂惱。以正法教,無有諍訟。是故人王各於國土,應然法炬,熾然正法,增益天眾。……閻浮提內,安隱豐樂,人民熾盛安樂其處。復於來世,無量百千不可思議那由他劫,常受微妙第一快樂。……爾時佛告四天王:汝等四王及餘眷屬,無量百千那由他鬼神:是諸人王,若能至心聽是經典,供養恭敬,尊重讚歎。汝等四王,正應擁護,滅其衰患,而與安樂。若有人能廣宣流布,如是妙典,於人天中,大作佛事,能大利益無量眾生。如是之人,汝等四王,必當擁護,莫令他緣而得擾亂,令心恬靜,受於快樂。」

何故得如是聖賢擁護?皆由瞻禮地藏形像,及轉讀是本願經故,自然畢竟出離苦海,證涅槃樂。以是之故,得大擁護。」

這是解釋梵釋四王諸眷屬等擁護之所以然。這段文的意思,即是說為什麼得到這樣多的天龍八部的擁護呢?須知道這些人所以得到梵釋四王龍天眷屬的擁護,都是由於瞻仰禮拜地藏菩薩聖像,以及轉讀地藏尊經的緣故。這些禮像讀經的人,不但龍天擁衛保護而已,而且由此生乃至終生,自然而然的出離苦海,得涅盤無為之樂。所謂聖賢擁護之聖賢二字,聖者正直的意思,賢者善直的意思。又可以說主者名聖,眷屬名賢。梵釋四王正直為一天之主,所以稱為聖。諸天眷屬,故稱為賢。所謂自然,即是不假造作。畢竟是最終的意思。苦有三苦八苦,無量諸苦,眾生困溺其中難得出離,故喻如海既深且廣,汪洋無涯浩濣無邊。科註云:「言苦海者,準長阿含:四大海水鹹苦,有三因緣:一有自然雲,遍滿虛空,至光音天,周遍降雨,洗濯天宮,滌蕩天下,從迦夷天宮,乃至八萬天下諸山,須彌山王,皆洗濯滌蕩,其中穢惡鹹苦,諸不淨汁,下流入海,合為一味。二、昔有大仙人,禁咒海水,長使鹹苦,人不得飲。三、雜眾生居,其身長大,或百由旬,至七百由旬,呼翕吐納,大小便中,故海水鹹苦。今指業海,苦有萬端,既由禮讀,出離無難。言自然,則不加勉強。說畢竟,則到底不虛。是故行者,應當至心。若至心者,所求必獲,出苦證樂。此正教主天宮付囑之心,亦地藏幽途化人之念切在專行,因果不爽如毛髮者也。」

藏菩薩本願經講義(見聞利益品第十二)

地藏菩薩本願經講義

(見聞利益品第十二)

唐于闐國三藏沙門實叉難陀譯

知定法師著述

見聞利益品第十二

見謂眼見地藏菩薩聖像,聞謂耳聞地藏菩薩洪名,若見若聞地藏菩薩,於菩薩所而生一念純淨信心,莫不均獲無量利益,此品就是敘述見聞獲益之事跡,故名見聞利益品。科註云:「前品護法,端為流通。若見若聞均沾利益。目光所照曰見,見屬於眼。自耳通心曰聞,聞屬於耳。以心之致用在耳目,未有耳目狹而心廣者。此教人開廣胸襟,闢其四門,用天下之耳為吾耳,廓然天下一家矣。此雖俗釋,而與吾道懸會。若吾人於見色聞聲之際,了知一一皆心,心尚叵得,見聞何有?即此見聞,非見聞矣。於無見中,見如來種種輪光。於無聞中,聞地藏不思議事。即此見聞,非空非假,而空而假,雙照雙遮,絕思絕議。由此見聞之際,即於聲色之間,或圓五住,而登五品。或落二垢,而得淨六根。或頓破無明,而開佛知見。或無明斷盡,而頓圓佛果。如此似益真益,因益果益,前利後利,淺利深利。并從見聞,而思而證,故云見聞利益品第十二。」本品文共分為兩大段初釋迦文佛現相歎德。二觀音大士說願為流通。

爾時世尊,從頂門上,放百千萬億大毫相光。

此下是初文頂門放光證事。由爾時世尊,至下文告諸大眾,均是經家敘意之文。頂者,梵語烏瑟膩沙(Usnisa),譯為佛頂,肉髻等,佛之頂骨隆起成髻形者,即佛卅二相中之無見頂相。是以佛初生時,八地菩薩為乳母,欲極觀其頂,上歷恆沙世界,終不能見。觀佛三昧海經云:「云何觀如來頂?如來頂骨團圓猶如合蓋,其色正白。若見薄皮則為紅色,或見厚皮則為金剛色。髮際金色,腦頗梨色,有十四脈,眾畫具足,亦十四光,其光如脈,分明了了。於腦際中,旋生諸光,上衝頭骨。從頭骨出,乃至髮際。有十四色圍繞眾髮,髮下金色,亦生眾光,入十四色中。是名如來生王宮中,頂腦肉髻。惟其頂上五大梵相生,時摩耶及佛姨母,皆悉不見。其五梵相,開顯光明至於梵世,復過上方無量世界,化成宮臺。諸佛境界,十地菩薩,之所不見。」科註云:「梵語烏瑟膩沙,此云佛頂。而言門者,禪秘要經云;『人身三分,臍為中原,頭為殿堂,頂為天門,故曰頂門。』蓋頭為一身之主,頂乃一首之尊。故大論阿私仙人云:『頭中頂相,無能見上,若天若人無有勝者。』表一切種智超因極果也。門有能通當體二義。由此地藏妙像嘉名,瞻禮稱念,而進於極果者,能通之功也。此頂人人本具,略不假借;則六道與地藏,總是一身,眾生與如來,原非兩體,當下即是,奚假從門而入;當體之意也。上者,從頂放光,表自極智體上,起此大光明用。其體原一,生佛同具故;而用不一,隨機施設故。此即一念三千至理,互具互遍,故有百千萬億。大毫相光,即表三德。大即法身,以遍滿故。毫相即解脫,外實內空故。光即般若,照了萬法故。身大故,毫光亦大。毫空故,大光亦空。光照故大毫亦照。三一不相離,一三非可混。不並別縱橫,生佛同具證。」

所謂白毫相光、大白毫相光、瑞毫相光、大瑞毫相光、玉毫相光、大玉毫相光、紫毫相光、大紫毫相光、青毫相光、大青毫相光、碧毫相光、大碧毫相光、紅毫相光、大紅毫相光、綠毫相光、大綠毫相光、金毫相光、大金毫相光、慶雲毫相光、大慶雲毫相光、千輪毫光、大千輪毫光、寶輪毫光、大寶輪毫光、日輪毫光、大日輪毫光、月輪毫光、大月輪毫光、宮殿毫光、大宮殿毫光、海雲毫光、大海雲毫光。

上段文所謂放百千萬億大毫相光是總標,此三十二名算是別列。毫相之體是一,毫相之用則有無量,故言百千萬億,今舉三十二名,亦是略言之耳。所謂毫相,是如來三十二相之一,世尊兩眉之中間,有白色毫毛相,右旋宛轉,如日正中,放之則有光明,初生時長五尺,成道時一丈五尺,名叫白毫相。故經云:「世尊眉間有白毫相,右旋柔軟,如兜羅綿,鮮白光淨踰珂雪。」智論云:「白毫眉間峙,白光踰琉璃。在因行布施時,適可前人意,起自在業因緣,又咨磋歌誦閑居之德,故有眉間白毫。外具八楞,中空右旋。三十二相功德,增為千倍,乃成額上白毫相。一千毫相功德,增為百倍,乃成一頂骨相。是故如來最為尊勝。」根據觀佛三昧海經:如來白毫相,由初生至成道,總共經過六個階段;故此有六種名稱:所謂童子時白毫相,納妃時白毫相,出家時白毫相,苦行時白毫相,降魔時白毫相,成道時白毫相(見觀佛三昧海經)。毫光本一,因所利不同。故有種種之色。所言白毫相光者,白乃眾色之本,居眾之先,白可受彩,起諸光色。可攬可識名之曰相。熾然如燄,名之曰光。較前光色尤為勝妙,故稱為大。觀佛三昧海云:「佛告父王:如來有無量相好,一一相中,八萬四千諸小相好,如是相好,不及白毫少分功德。是故今日,為於來世,諸惡眾生,說白毫相,大慧光明,消惡觀法。若有邪見極重惡人,聞此觀法具足相貌,生瞋恨心,無有是處。縱使生瞋,白毫相光,亦復覆護。暫聞是語,除三劫罪。後身生處,生諸佛前。如是種種百千億種諸觀光明,微妙境界,不可悉說。念白毫時,自然當生。」

科註解釋瑞毫相光等云:「瑞毫相光,以玉為信曰瑞,又祥瑞也。天以人君有德,將錫之歷年,錫之五福,先出此為信。今表六道,乘地藏力,三塗清升,人天成佛,故現此祥瑞之毫光也。玉毫相光,玉乃天地精英,具溫潤之德(所謂:山有玉而增潤)。琢磨可能成器,此表五道,離火宅燥,增性山之潤,出三塗之非器,入四聖之瑚璉也。紫毫相光,梵名羅差,或勒叉,此云紫色。乃黑赤之間色,以表雜類眾生獲益。青毫相光,梵名尼羅,此云青色。東方屬木,由水而生,似黑而淺,色則揚矣。以表地獄黑業,由之生氣滿盈,發菩提樹之枝柯矣。碧毫相光,說文謂石之青美,增韻云:深青色。此表地獄中利根,如調達在獄,樂如三禪。紅毫相光,梵名阿盧那,此云赤色。南方屬火,氣盛而明。但視紅微晦,故特言紅。此表畜生,由聞名見像,即發心加行,所迷正因,由之而顯。綠毫相光,綠,瀏也,泉水上視,瀏然綠色。是青黃之間色,總表獄鬼同入法界流也。金毫相光,梵名伊尼延,此云金色。金有五色,黃金為長,久埋不變,百陶不輕。以表餓鬼,雖久埋惡趣,而佛性不失,中道藏開,頓離枵虛也。慶雲毫相光,西京雜記云:瑞雲曰慶雲曰景雲,雲五色曰慶。此表離五住煩惱,顯五分法身之祥徵也。千輪毫光,此下輪光,較散光尤勝。蓋表說圓法,被圓根,入圓門,獲圓益。故十輪云:輪者,如滿月光,清涼無礙,遍諸虛空,照觸一切,無障境界。言千者,千輻之輪。表六道一念千如,至此顯著,圓轉無礙也。寶輪毫光,與上同,此重寶字。如契經云:若剎帝利種,紹灌頂位。於十五日,齋沐升殿,東方忽金輪寶現。其輪千輻,具足轂輞,舒妙光明,來應王所,定是金輪王。此表五道具圓根者,蒙地藏以法水灌頂,超入圓向金輪,將紹法王之位也。其間或入鐵輪,乃至摩尼輪,不可定判。日輪毫光,現日天子宮殿也。日,實也,光明誠實。表菩薩智光無私照也。大論云:如日天子,憐愍眾生,與七寶宮殿俱,遶四天下。從初至終,常不懈息。日光普照,無憎無愛,隨其高下,深淺悉照。菩薩亦如,從初發心,為度眾生,無有懈息。出於世間,住五神通,處於虛空,放智慧光明,滅邪見戲論,譬如朝露,見日則銷。月輪毫光,現月天子宮殿也。月,缺也,滿則缺也。此表大士具智斷二德,故能除五道熱惱,益四眾清涼。然此二輪,正表大士權實二智照理鑑機也。宮殿毫光,光現宮殿也。釋宮如題。殿,乃堂之高大者。具岧嶢高聳之奇,昭輪奐周明之美。表三塗超出人天,顯五道同歸佛果。故現高顯之相也。海雲毫光,以光雲遍覆,如海無垠。此表生佛一如,依正不二,染淨同源,苦樂無異。如海莫測邊涯,如雲原無分別。故知情生分別,法法條然,智入一無,事事平等。終於海雲,良有以也。」

於頂門上,放如是等毫相光已。出微妙音,告諸大眾,天龍八部,人非人等:「聽吾今日,於忉利天宮,稱揚讚歎地藏菩薩,於人天中,利益等事,不思議事,超聖因事,證十地事,畢竟不退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事。」

這是口輪出音讚歎。於頂門上以下兩句,是結前起後之文。初於頂下,至人非人等,均是經家敘意,聽吾今日下,口輪出音正告也。佛於天宮稱揚鑽歎地藏菩薩之事,實則無量,今略舉五事而概括之,蓋是略而說之也。所謂地藏菩陸利益等事,如地藏十輪經云:「爾時地藏菩薩摩訶薩以妙伽陀禮讚佛已,與諸眷屬,復持無量天妙香華,種種寶飾,而散佛上,變成寶蓋住虛空中。為聽法故,即於佛前,儼然而坐。爾時一切諸來大家,既見地藏菩薩摩訶薩已,皆獲希奇得未曾有,各持種種上妙香華,寶飾衣服,幢幡蓋等,奉散地藏菩薩摩訶薩,而為供養。皆作是言:我等今者,快得善利,因佛神力,親得瞻仰禮敬供養如是大士。爾時眾中,有菩薩摩訶薩,名好疑問,從座而起,整理衣服,偏袒一肩,禮佛雙足,右膝著地,合掌向佛,而白佛言:世尊!此善男子,從何而來?所居何國?去此遠近?成就何等功德善根,而蒙世尊種種稱歎?復能讚佛功德法海!我等昔來,未曾聞見。唯願為說。世尊告曰:止!善男子!如是大士功德善根,一切世間天人大眾,皆不能測其量淺深。若聞如來,為汝廣說如是大士功德善根,一切世間天人大眾,皆生迷悶,或不信受。時好疑問,復重請言:唯願如來哀愍為說。佛言:諦聽!善思念之!吾當為汝略說少分。如是大士成就無量不可思議殊勝功德,已能安住首楞伽摩勝三摩地,善能悟入如來境界,已得最勝無生法忍,於諸佛法已得自在。已能堪忍一切智位,已能超度一切智海。已能安住師子奮迅三摩地,善能登上一切智山。已能摧伏外道邪論。為欲成熟一切有情,所在佛國悉皆止住。如是大士,隨所止住諸佛國土。隨所安住諸三摩地,發起無量殊勝功德,成就無量所化有情。如是大士,隨住如是諸佛國土。若入能發智定,由此定力,令彼國土一切有情,皆悉同見諸三摩地所行境界,隨住如是諸佛國土。若入具足無邊智定。由此定力,令彼國土一切有情,隨其所應,能以無量上妙供具,恭敬供養,諸佛世尊,隨住如是諸佛國土。若入具足清淨智定,由此定力,令彼佛土一切有情,皆悉同見諸欲境界,無量過患,心得清淨,隨住如是諸佛國土。若入具足慚愧智定,由此定力,令彼佛土,一切有情,皆得具足增上慚愧,離諸惡法,心無忘失,隨住如是諸佛國土。若入具足諸乘明定,由此定力,令彼佛土,一切有情,皆得善巧天眼智通,宿住智通,死生智通,了達此世他世因果,隨住如是諸佛國土。若入無憂神通明定。由此定力,令彼佛土一切有情,皆離一切愁憂昏昧,隨住如是諸佛國土。若入具足勝通明定,由此定力,令彼佛土一切有情,皆得具足神通善巧,隨住如是諸佛國土。若入普照諸世間定,由此定力,令十方界,離諸昏暗;令彼佛土一切有情,普見十方諸佛國土,隨住如是諸佛國土。若入諸佛燈炬明定,由此定力,令彼佛土一切有情,捨邪歸正,歸依三寶,隨住如是諸佛國土。若入金剛光定,由此定力,令彼佛土所有一切小輪圍山,大輪圍山,蘇迷盧山,及諸餘山,溪澗溝壑,瓦礫毒刺,諸穢草木,皆悉不現;令彼佛土所有一切眾邪蠱毒,諸惡蟲獸,災橫疫癘,昏暗塵垢,不淨臭穢,悉皆銷滅。令彼佛土,地平如掌,種種嘉祥,自然涌現。清淨殊勝眾相莊嚴,隨住如是諸佛國土。若入智力難摧伏定,由此定力,令彼佛土一切魔王,及諸眷屬,皆悉驚怖歸依三寶,隨住如是諸佛國土。若入電光明定,由此定力,令彼佛土一切有情,皆悉遠離後世恐怖,得法安慰,隨住如是諸佛國土。若入具足上妙味定,由此定力,令彼佛土一切有情,隨念皆得飲食充足,隨住如是諸佛國土。若入具足勝精氣定,由此定力,令彼佛土一切有情,無不皆得增上力勢,離諸病苦,隨住如是諸佛國土。若入上妙諸資具定,由此定力,令彼佛土一切有情,隨樂皆得床座敷具,衣服寶飾,諸資生具,無所乏少,殊妙端嚴,甚可愛樂,隨住如是諸佛國土。若入無諍智定,由此定力,令彼佛土一切有情,身心勇健,遠離一切怨憎繫縛,和順歡娛,愛樂具足,施戒安忍,勇猛精進,心無散亂,成就智慧,隨住如是諸佛國土。若入能引勝踴躍定,由此定力,令彼佛土一切有情,皆受無量勝妙歡喜,隨住如是諸佛國土。若入具足世路光定,由此定力,令彼佛土一切有情,得無礙智,能修種種清淨事業,隨住如是諸佛國土。若入善住勝金剛定,由此定力,令彼佛土一切有情,皆得諸根具足無缺,常樂遠離,其心寂靜,隨住如是諸佛國土。若入增上觀勝幢定,由此定力,令彼佛土一切有情,皆深呵厭,自惡業過,咸善護持十善業道,生天要路,隨住如是諸佛國土。若入具足慈悲聲定,由此定力,令彼佛土一切有情,皆悉發起,慈心悲心,無怨害心,普平等心,更相利益安樂之心,隨住如是諸佛國土。若入引集諸福德定,由此定力,令彼佛土一切有情,離諸鬥諍,疾疫,饑饉,非時風雨,苦澀辛酸,諸惡色觸,悉皆銷滅。如是大士,隨住如是諸佛國土。若入海電光定,由此定力,令彼佛土一切大地眾寶合成。一切過患,皆悉遠離。種種寶樹,衣樹器樹,諸瓔珞樹,花樹果樹,諸音樂樹。無量樂具周遍莊嚴。以要言之,此善男子,於一一日,每晨朝時,為欲成熟諸有情故,入兢伽河沙等諸定。從定起已,遍於十方諸佛國土,成熟一切所化有情,隨其所應,利益安樂。此善男子,已於無量無數大劫,五濁惡時,無佛世界,成熟有情。復於當來,過於是數,或有世界,刀兵劫起害諸有情。此善男子,見是事已,於晨朝時,以諸定力,除刀兵劫,令諸有情,互相慈愍。或有世界,疫病劫起,害諸有情。此善男子,見是事已,於晨朝時,以諸定力,除疫病劫,令諸有情,皆得安樂。或有世界,饑饉劫起,害諸有情。此善男子,見是事已,於晨朝時,以諸定力,除饑饉劫,令諸有情,皆得飽滿。此善男子,以諸定力,作如是等,無量無邊不可思議,利益安樂,諸有情事。」科註云:「大眾是總,天龍等是別,皆所告之機。聽我者,不惟事關深遠,化涉始終;且又囑人天於未來,絕不類尋常之小事。必須專心承聽,方曉叵量威神。於人天下,結歎四章:利益等事,結名章,以稱名讀經,人天俱解脫故。不思議事,結體章;然體屬理,今何指事?當知始終所依,迷悟並具,即理之事,故獨當不思議事。超聖二句,結宗章;宗必因果同成故。不退菩提,結用章;地藏巧施方便,為令成就菩提。--然觀結歎文意,似都指後。何也?蓋由觀音所問之事,與前迥異。特顯四章之妙。通貫前後。以後形前,愈彰深致。不可以前劣後優,隨文失指也。」

說是語時,會中有一菩薩摩訶薩,名觀世音,從座而起,胡跪合掌。

此下觀音請說流通也,文分為二段:初當機述請,次世尊讚許。在初段中又分為二節:壹、經家題名敘儀,二、大士述歎請說,此是初文。說是語時,即前段「世尊放毫相光已。出妙音聲,告諸大眾:稱揚讚歎地藏菩薩於人天中,利益等乃至不退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事」之說話時也。科註云:「此見賓主擊揚之妙契,師弟敲唱之相應。世尊所以對眾而結歎,意啟觀音乘讚而躡問。故說是語時,觀音即起白佛。啐啄同時,斯之謂矣。」觀世音,梵語舊稱阿那婆婁吉抵輸(Aryavalokitesvara),新稱阿縛盧枳底濕伐邏(Avalokitesvara),譯觀世音,觀自在等。觀者能觀之智,能所圓融,照窮正性故。世音是所觀之境,十界眾生,言語隔別類音殊唱,菩薩弘慈,一時普救,皆令離苦而得解脫;境智雙標,故名觀世音。菩薩俯救穢方,隨機赴感,悲智雙運,事理無礙,於一切法,觀達自在,無罣無礙,無牽無累,故名觀自在。普門品云:「若有無量百千萬億眾生,受諸苦惱,聞是觀世音菩薩,一心稱名,觀世音菩薩,即時觀其音聲,皆得解脫。若有持是觀世音菩薩名者,設入大火,火不能燒。由是菩薩威神力故,若為大水所漂,稱其名號,即得淺處。若有百千萬億眾生,為求金、銀、琉璃、硨磲、瑪瑙、珊瑚、琥珀、真珠等寶,入於大海。假使黑風吹其船舫,飄墮羅剎鬼國。其中若有乃至一人,稱觀世音菩薩名者,是諸人等,皆得解脫羅剎之難。以是因緣,名觀世音。」楞嚴經云:「世尊憶念我昔無數恆河沙劫,於時有佛,出現於世,名觀世音。我於彼佛發菩提心,彼佛教我,從聞思修,入三摩地。初於聞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動靜二相,了然不生。如是漸增,聞所聞盡。盡聞不住,覺所覺空。空覺極圓,空所空滅;生滅已滅,寂滅現前。忽然超越出世間十方圓明,獲二殊勝:一者上合十方諸佛,本妙覺心;與佛如來同一慈力。二者下合十方六道眾生,與諸眾生同一悲仰。……世尊!彼佛如來,歎我善得圓通法門,於大會中,授記我為觀世音號。由我觀聽十方圓明,故觀音名,遍十方界。」悲華經云:「若有眾生,受諸苦惱,恐怖等事,退失正法,墮大暗處,憂愁孤窮,無有救護,無依無舍。若能念我,稱我名字;若其為我天耳所聞,天眼所見。是等眾生,若不得免斯苦惱者,我終不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復白佛言:世尊!我今復當為眾生故,發上勝願。……爾時寶藏佛尋為授記,善男子!汝觀天人及三惡道,一切眾生,生大悲心,欲斷眾生諸煩惱故,欲令眾生住安樂故。善男子!今當字汝為觀世音。……於第二恆河沙等阿僧祇劫,後分之中,當得作佛,號遍出一切光明功德山如來,世界名曰一切珍寶所成就也。」大悲心陀羅尼經云:「善男子!此觀世音菩薩,不可思議威神之力,已於過去無量劫中,已作佛竟,號正法明如來;大悲願力,為欲發起一切菩薩,安樂成熟一切眾生故,現作菩薩。汝等大眾諸菩薩摩訶薩,梵釋龍神,皆應恭敬,莫生輕慢;一切人天常須供養,專稱名號得無量福,滅無量罪,命終往生阿彌陀佛國。」法華玄贊云:「觀者察義,俯救悲慧;世者可破壞義;體即生死有情世間;音即音聲,有情語業。世間有情起音聲以歸念,菩薩以大悲慧俯觀隨救,名觀世音。正義應云觀自在,諸三業歸依,必六通垂化。無暇危苦,飛輪摧拔,作不請友,為病應醫,攝利難思,名觀自在。」

白佛言:「世尊!是地藏菩薩摩訶薩,具大慈悲,憐愍罪苦眾生。於千萬億世界,化千萬億身。所有功德,及不思議威神之力。

此是敘述地藏威神。意謂這個地藏大菩薩,是上合十方諸佛本妙覺心,下合六道一切眾生同一悲仰,故而憐愍罪苦一切眾生,興無緣慈,運同體悲,拔濟六道含靈。地藏菩薩為欲度脫無量含識的緣故,所以於千萬億世界中,現化千萬億的身形。地藏菩薩所以能於千萬億世界,化千萬億身,這就是菩薩所有功德及不思議威神之力。科註云:「世尊欲稱揚眾事,觀音接口便問其由。則知所問所答者,皆不外乎是矣。然必假觀音者,以志同道合,均與閻浮提,有大因緣也。如讚地藏具大慈悲,乃至不思議神力,此亦觀音之實事耳。」

我聞世尊,與十方無量諸佛,異口同音,讚歎地藏菩薩云:正使過去現在未來諸佛,說其功德,猶不能盡。

此是諸佛讚德。科註云:「諸佛同讚之言,有意無文。其意有二:遠則指佛在伽羅帝耶山,諸牟尼仙所依處,大集會上,廣為讚歎,一也。近則指佛在忉利天宮,十方諸佛同集,分身地藏偕臨。正當釋迦讚地藏眾事之時,安知諸佛不同讚乎,二也。」所謂三世諸佛說地藏菩薩功德事猶不能盡者,是欲眾生對於地藏菩薩深信不疑之辭耳,非真不能盡也。縱然地藏行山高逾須彌,願海深過溟壑,佛之智慧亦鑑照無遺。此所謂不能盡者,蓋是勸誘眾生於地藏所,生深信心故也。

向者,又蒙世尊,普告大眾,欲稱揚地藏利益等事。

此重提世尊前告大眾欲稱揚地藏利益等事。所謂向者,即指以前,此有遠近,遠者指讚歎品初文,近指放光後告眾之事。

唯願世尊!為現在未來一切眾生,稱揚地藏不思議事,令天龍八部,瞻禮獲福。」

此正請為眾讚揚地藏之德也。科註云:「此明稱揚地藏之意,正為天龍八部,瞻禮獲福耳。良由一切眾生,妄著我人惰慢成性,封迷累劫,不識三尊;愚蠢淞流,罕逢十聖。寧知命如風燭,難可駐留。形同石火,豈容長久。況復五濁交侵,四蛇常逼。不禮三寶,難越四流,是故行者,常須作意,不得自墮。恐無常忽至,瞻禮無門。譬鼠入角,路窮何趣。故佛偈云:『命如風中燈,不知滅時節。今日復明日,不覺死輪至。冥冥從業緣,不知生何道。』況瞻禮佛菩薩時,則滅無量生死之罪,而集百千善緣之福。如增一阿含云:『禮佛有五功德:一端正,二得妙聲,三多饒財,四生處高貴,五生天上。』故使人天瞻禮地藏,自然獲福矣。」

佛告觀世音菩薩:「汝於娑婆世界,有大因緣,若天若龍,若男若女,若神若鬼,乃至六道罪苦眾生,聞汝名者,見汝形者,戀慕汝者,讚歎汝者。是諸眾生,於無上道,必不退轉。常生人天,具受妙樂,因果將熟,遇佛授記。

此下如來讚許,此是初讚娑婆有緣功德。觀世音菩薩於娑婆世界,有大因緣,故能具大慈大悲之心,為憐愍娑婆世界眾生而請問於世尊。所謂大因緣者,如普門品偈云:「世尊妙相具,我今重問彼,佛子何因緣,名為觀世音?具足妙相尊,偈答無盡意:汝聽觀音行,善應諸方所,弘誓深如深,歷劫不思議。侍多千億佛,發大清淨願。我為汝略說:聞名及見身,心念不空過,能滅諸有苦。假使興害意,推落大火坑,念彼觀音力,火坑變成池。或漂流巨海,龍魚諸鬼難,念彼觀音力,波浪不能沒。或在須彌峰,為人所推墮,念彼觀音力,如日虛空住。或被惡人逐,墮落金剛山,念彼觀音力,不能損一毛。或值怨賊繞,各執刀加害,念彼觀音力,咸即起慈心。或遭王難苦,臨刑欲壽終,念彼觀音力,刀尋段段壞。或囚禁枷鎖,手足被杻械,念彼觀音力,釋然得解脫。咒咀諸毒藥,所欲害身者,念彼觀音力,還著於本人。或遇惡羅剎,毒龍諸鬼等,念彼觀音力,時悉不敢害,若惡獸圍繞,利牙爪可怖,念彼觀音力,疾走無邊方。蚖蛇及蝮蝎,氣毒煙火然,念彼觀音力,尋聲自迴去。雲雷鼓掣電,降電澍大雨,念彼觀音力,應時得消散。眾生被困厄,無量苦逼身,觀音妙智力,能救世間苦。具足神通力,廣修智方便,十方諸國土,無剎不現身。種種諸惡趣,地獄鬼畜生;生老病死苦,以漸悉令滅。真觀清淨觀,廣大智慧觀,悲觀及慈觀,常願常瞻仰。無垢清淨光,慧日破諸暗,能伏災風火,普明照世間。悲體戒雷震,慈意妙大雲。澍甘露法雨,滅除煩惱燄。諍訟經官處,怖畏軍陣中,念彼觀音力,眾怨悉退散。妙音觀世音,梵音海潮音,勝彼世間音,是故須常念。念念勿生疑,觀世音淨聖,於苦惱死厄,能為作依怙。具一切功德,慈眼視眾生,福聚海無量,是故應頂禮。」科註云:「因緣甚多,略言境智。若就眾生,則以善惡兩機為因,聖人靈智慈悲為緣。若就聖人,觀智慈悲為因,眾生機感為緣。此即因聖緣凡,因凡緣聖。別讚中,以三雙六隻之機,及六道罪福之感,以顯大因緣也。天龍,上下一對。男女,內外一對。神鬼,幽顯一對。略其中間剎帝利、婆羅門,及出家在家二眾,聲聞、緣覺,菩薩,故云乃至。然偏舉天龍等,以皆有生、老、病、死也。聞名等,即普門品:聞名及見身,能滅諸有苦是。戀慕者,以大士威神,具大悲施無畏,故令群生眷戀思慕。長阿含云:歡喜欲見,憶念不忘,生戀慕心是也。戀慕不已,即申讚歎。然威神之力,歎莫能窮。是諸下,明效驗。既蒙利益,畢竟成佛。雖現身應物,列四八之殊。其說被機,分十九之異。而大士本意,在阿耨菩提。常生人天等,明其未成佛道之間,畢竟不墮惡趣。人天受樂,修集善因,因圓果滿,遇佛授記,此皆大因緣事也,故大品云:『菩薩摩訶薩,欲知諸法因緣,當學般若波羅蜜。』則雖普度眾生,入涅槃界。譬如幻師,度幻弟子,彼此離情絕見。」

汝今具大慈悲,憐愍眾生,及天龍八部,聽吾宣說,地藏菩薩不思議利益之事。

此是讚許觀音具大慈悲,願為宣說地藏利益功德之事。觀世音菩薩累生累劫以來,為諸苦惱眾生,拔苦與樂,奮不顧身,普令大地眾生,皆能離苦得樂,證得無上菩提而後已。今於忉利天宮,又能為諸未來眾生請佛宣說地藏菩薩利益事,故說汝今具大慈悲等。

汝當諦聽,吾今說之。」觀世音言:「唯然世尊!願樂欲聞。」

此是誡聽願聞。初汝當下,是佛誡觀音誠諦而聽。觀世音下,當機奉旨,願聞法音。

佛告觀世音菩薩:「未來現在諸世界中,有天人受天福盡,有五衰相現,或有墮於惡道之者。

此下分別示不思議事。此是天人五衰相現。在三界中之諸天,都是由於各乘宿善之業而得感生。其中若是宿福深厚,生諸天中,再復積修諸德,則越增越進,趣向聖倫。倘若前福薄劣,既生天中,不事進修,則天福享盡,惡業仍牽,五衰相現,生大苦惱。故涅槃經云:「天上雖無大苦惱事,然其身體柔軟細滑,見五相時極受大苦,如地獄苦,等無差別,如蜜和毒藥,初美後苦。」正法念處經偈云:「如蜜和毒藥,是則不可食,天樂亦如是,退沒時大苦。業盡懷憂苦,捨離諸天女,退時大苦惱,不可得譬喻。善業欲盡時,如燈焰欲滅,不知何所趣,心生大苦惱。天上欲退時,心生大苦惱,地獄眾苦毒,十六不及一。」五衰相者,是天人將死時所現之五種衰相也。涅槃經云:「釋提桓因,命將欲終,有五相現:一者衣裳垢膩。二者頭上花萎。三者身體臭穢,四者腋下汗出。五者不樂本座。」佛本行集經亦云:「爾時護明菩薩大士,天壽滿已,自然而有五衰相現:何等為五?一者頭上花萎。二者腋下汗出。三者衣裳垢膩。四者身失威光。五者不樂本座。」根據俱舍與新婆沙論則謂有大小五衰相,小五衰相現,非定當死,大五衰相現,必定當死。然而小五衰相現後不久,定當會大五衰相現。小五衰相現,雖然未必當死,但不久大衰相現後,則不可幸免,小衰相現可以藉佛威光消滅五衰,延長天壽。故新婆沙論云:「諸天中將命終位,先有二種五衰相現,一小,二大,云何名為小五衰相?一者諸天往來轉動,從嚴身具,出五樂聲,善奏樂人,所不能及。將命終位此聲不起;有說復出不如意聲。二者諸天身光赫奕,晝夜恆照,身無有影,將命終時,身光微昧;有說全滅身影便現。三者諸天膚體細滑,入香池浴,纔出水時,水不著身,如蓮花葉。將命終位,水便著身。四者諸天種種境界,悉皆殊妙,漂脫諸根,如旋火輪,不得暫住。將命終位,專著一境,經於多時,不能捨離。五者諸天身力強盛,眼嘗不瞬。將命終時,身力虛劣,眼便數瞬。云何為大五衰相?一者衣服先淨今穢。二者花冠先盛今萎。三者兩腋忽然汗流。四者身體欻生臭氣。五者不樂安住本座。前五衰相現已猶可轉。後五衰相現已不可轉。時天帝釋,己有五種小衰相現,不久當有大衰相現,心生怖畏!作是念言:誰能救我如是衰厄,我當歸誰得免斯難。作是念已,便自了知,除佛世尊,無能救護。尋詣佛所,求哀請救。佛為說法,便得見諦。令彼衰相,一時皆滅。故於佛前,歡喜踴躍!作諸愛語,說此伽他:大仙應當知,我即於此座,還得天壽命,唯願尊憶持。」在天不事修持,只顧享樂,天福享盡,宿生之惡緣牽引,則會墮落三途,故說或有墮於惡道之者。涅槃經云:「雖復得梵天之身,乃至非想非非想天,命終之時,還墮三惡道中。雖為四天王,乃至他化自在天身,命終生於畜生道中。成為獅子虎豹豺狼象馬牛驢等。故知天報盡時,其身大苦。既有斯難,即須披誠疏條此業,懺令伏滅。」折伏羅漢經亦云:「昔忉利天宮有一天,壽命垂盡,有七種瑞現:一頂中光滅。二頭上華萎。三面變色。四衣上有塵。五腋下汗出。六身形瘦。七離本座。即自思惟:壽終之後,下生鳩夷那竭國,疥癩母豬腹中作豚。甚預愁苦,不知何計。餘天語言:今佛住此,為眾說法,唯佛能脫卿罪耳。即到佛所,稽首作禮,未及發問,佛知告曰:一切萬物皆歸無常。汝素所知,何為憂愁?常誦三自歸,如是三日,得離豚身。卻後七日,天即壽盡,下生維耶離國,作長者家子。在母胞胎,三自歸,始生墮地,亦跪自歸。……母傍侍婢,怖而棄走,母亦深怪,謂之熒惑,意欲殺之,父知貴子,令好養之。年向七歲,與其輩類,於道邊戲,遇舍利弗,目連,兒前作禮,眾聖驚怪,具說天上事。此兒請佛到家,佛為說經。兒及父母內外親屬皆得阿惟越致。」

如是天人,若男若女,當現相時,或見地藏菩薩形像,或聞地藏菩薩名,一瞻一禮,是諸天人,轉增天福,受大快樂,永不墮三惡道報。

此是聞名見像而瞻禮者,消滅衰相而轉增天福。當衰相現時,或見地藏菩薩形像,而能三業翹誠,五體投地瞻仰禮拜,或聞地藏菩薩聖號,而念念稱名,則自然消滅衰相,而增益天壽,並且自此以後,永遠不再墮三惡趣也。此皆地藏菩薩功德願力之所感應也。如法句譬喻經云:「昔天帝釋五德離身,自知命盡,當生陶家,受驢胞胎。愁憂自念:三界之中,濟人厄苦,唯有佛耳。馳往佛所,稽首伏地,至心歸命佛法聖眾。未起之間,其命忽終,便入驢母胎中。時驢解走,破壞坏器。其主打之,尋時傷胎。其神即還入故身中,五德還備,復為天帝。佛讚善哉!殞命之際,歸命三尊,罪對已畢,不更懃苦,佛為說偈,帝釋聞之,達罪福之變,解興衰之本,遵寂滅之行,得須陀洹道。」增一阿含亦云:「爾時三十三天有一天子身形有五死瑞應,云何為五?一者華冠自萎,二者衣裳垢坋,三者腋下流汗,四者不樂本位,五者玉女違叛。爾時彼天子愁憂苦惱,搥胸歎息。時釋提桓因,聞此天子愁憂苦惱,搥胸歎息,便敕一天子,此何等聲,乃徹此間?彼天子報言:天帝當知。今有一天子,命將欲終,有五死瑞應……時釋提桓因往至彼欲終天子所,語彼天子言:汝今何故愁憂苦惱,乃至於斯?天子報言:尊者因提!那得不愁憂苦惱,命將欲終,有五死怪,華萎,衣裳垢膩,腋下流汗,不樂本處,玉女違叛,今此七寶宮殿,悉當忘失,及五百玉女,亦當星散,我所食甘露者,今無氣味。是時釋提桓因語彼天子言:汝豈不聞如來說偈乎?一切行無常,生者必有死,不生則不死,此滅為最樂。汝今何故愁憂乃至於斯?一切行無常之物,欲使有常者,此事不然。天子報言:「云何天帝!我那得不愁憂?我今天身清淨無瑕穢,光喻日月靡所不照,捨此身已,當生羅閱城中豬腹中生,生恆食屎,死時為刀所割。時釋提桓因語天子言:汝今自歸命佛法僧,便不墮三惡趣,故佛說偈言:諸有自歸佛,不墮三惡趣,盡漏處天人,便當至涅槃。時天子長跪合掌而作是言:唯願世尊!善觀察之,今在垂窮之地,願矜愍之,我今自歸佛法僧。如是三說已,遂不復處豬胎,乃當更生長者家,容貌端正。至年十歲,釋提桓因數數往告,令憶念往昔本緣。後隨舍利弗出家,終得阿羅漢果。」

何況見聞菩薩,以諸香、華、衣服、飲食、寶貝、瓔珞、布施供養,所獲功德福利,無量無邊。

此是見聞後不但瞻禮,更能香華等種種供養布施所獲福利也。見聞地藏菩薩,單是瞻禮稱念,即得增福延壽,受無極之樂,永遠不墮惡道。倘能再進一步的以香華等種種布施供養,則所得福報,更加眾多,故說所獲功德福利,無量無邊。彌勒菩薩所問經論云:「云何布施果?答曰:略說布施:有一種果,所謂受用。復有二種果,所謂現受果,未來受果。復有三種果,即此二種,復加般若。復有四種果,何謂四種?一者有果而無用,二者有用而無果,三者有果亦有用,四者無果亦無用。有果而無用者,謂不至心施,不自手施,輕心布施。彼如是施,雖得無量種種果報,而不能受用。有用而無果者,謂自不施,見他行施,起隨喜心。以是義故,雖得受用,而自無果。有果亦有用者,謂至心施,不輕心施。無果亦無用者,謂布施已,因即滅盡。或為出世聖道障故,猶如遠離煩惱聖人。復有五種勝果,所謂施與父、母、病人、法師、菩薩、得勝果報。父母恩養生長身命,是故施者得勝果報。又病人者孤獨可愍,以是義故,起慈悲心,施病人者,得勝果報。又說法者,能生法身,增長法身,示導善惡,平正非平正,顛倒非顛倒,是故施者得勝果報。又諸菩薩等悉能攝取利益眾生故,以快心故,以無因緣而能發起慈悲心故,以攝取三寶不斷絕因故,以是義故,施菩薩者,得勝果報。……菩薩求於二種法故,而行布施:一者求於大富資生故,二者求得成就波羅蜜故。又復菩薩起如是心:我若無有多資生故,雖有施心而無財物可以布施,是故起心為欲成就資生大富施與眾生。依此施故,怨親平等,攝取利益。是故菩薩見依布施故,得成就無量福德。一者能攝取怨。二者恆常給濟一切眾生衣食等物。三者心不怯弱。四者餘親不欺。五者常為眾人敬信尊重。六者一切眷屬信受其語。七者入大眾時,心無怖畏。八者一切怨敵不能傷害。九者親屬歡喜。十者現果資生常有不空。十一者常為他求。十二者所作已辦。十三者情所愛敬常自圍遶。十四者所不愛敬皆悉遠離。十五者所有成就世間出世間利益勝事,常為一切親屬所愛。十六者若無利益,一切諸親,則懷憂惱。十七者護一切惡。十八者自令安住諸善法中。十九者見他神通,心不欣尚。二十者恆常讚歎一切功德。廿一者覆藏諸過。廿二者棄捨一切非丈夫相。廿三者成就一切大丈夫相。廿四者無有貧窮下賤看施主眼。廿五者一切求心稱事滿足。是故菩薩摩訶薩,深見布施有如是等無量功德,為欲利益一切眾生,自能成辦如是力故,信譆布施。以依信譆行布施故,則能滿足檀波羅蜜。」

布施供養平常眾生。尚且獲益深廣,無量無邊;而況布施供養菩薩,所得果報,更加殊勝。是故若香若華,乃至寶貝瓔珞供養布施,所獲功德福利,無量無邊。

復次觀世音!若未來現在,諸世界中,六道眾生,臨命終時,得聞地藏菩薩名,一聲歷耳根者,是諸眾生,永不歷三惡道苦。

此是臨終聞名,即得離苦。所謂一歷耳根,永為道種,是以六道眾生臨命終時,聞地藏薩薩聖號,即得永遠不墮三惡道苦。

何況臨命終時,父母眷屬,將是命終人,舍宅、財物、寶貝、衣服,塑畫地藏形像。

此是眷屬將命終人之財物塑畫形像,即得轉報。何況,是更進一步之意。即是說是人臨終的時候,得聞地藏菩薩的聖號,一聲歷耳即永遠不墮三惡道苦。倘若命終人的眷屬,能夠將命終人的財物,布施塑畫地藏菩薩的形像。是人本來應墮惡趣的,承此功德,也會轉生善道。

或使病人,未終之時,眼耳見聞,知道眷屬,將舍宅寶貝等,為其自身,塑畫地藏菩薩形像。

此是病人知道為其種因。即是說若是病重人,未終之時,知道眷屬將其財物為其種植勝因,則會消災免難,增延福壽。

是人若是業報合受重病者,承斯功德,尋即除愈,壽命增益。

此是重病植因,增延福壽。科註引止觀云:「怖畏惡道,人命無常,一息不追,千載長往。幽途綿邈,無有資糧。苦海悠深,船筏安寄。年事稍去,風刀不奢。豈可晏然,坐待酸楚。……故為修福,當下除殃。抑豈愈病,更益遐齡。譬之服五石者,不止病差,兼得身充也。」業報合受重病者,由於出資畫塑地藏菩薩而興供養,即得除愈,而增益壽命。由是可知地藏菩薩威神之力也。

是人若是業報命盡,應有一切罪障業障,合墮惡趣者。承斯功德,命終之後,即生人天,受勝妙樂。一切罪障,悉皆消滅。

此是業報命盡,應墮惡道,承造像勝因,離苦得樂,消滅累劫一切罪障。科註云:「業報命盛者,乃福命俱盡也。然雖福命俱盡,功福修之不爽,故應有五逆之罪障,十忠之業障,合墮惡趣受苦者,因承賣宅塑像功德,即生人天受樂,併前罪業二障,忍皆消滅無餘。如大經耆婆言闍王言:修一善心,能破百萬種惡。如少金剛,能壞須彌。亦如小火,能燒一切。如少毒藥,能害眾生。小善亦爾,能壞大惡。雖名小善,其實是大。為是善故,應須懺悔。人能為此,則善資冥福矣。」

復次觀世音菩薩:若未來世,有男子女人,或乳哺時,或三歲、五歲、十歲已下,亡失父母,乃及亡失兄弟姊妹,是人年既長大,思憶父母,及諸眷屬,不知落在何趣?生何世界?生何天中?

此是憶念親靈,未卜何之。乳哺,或言哺乳,小兒初生不久,在襁褓中,不能食硬質之食物,必須母體的乳汁養育之,在此之時,稱為乳哺時。科註云:「兒所飲汁,乃母血所化。兒未生,在身為血;既生,血上升為乳。」心地觀經云:「若善男子善女人,為報母恩,經於一劫,每日三時,割自身肉,以養父母,而未能報一日之恩。所以者何?一切男女處於胎中,口吮乳根,飲噉母血,及出胎已,幼稚之前,所飲母乳百八十斛。」中陰經亦云:「佛問彌勒:閻浮提兒生墮地,乃至三歲,母之懷抱,為飲幾乳?彌勒答曰:飲乳一百八十斛,除母腹中所食血分。」十歲以前,乃至乳哺時,因年齡幼稚,故雖失親眷,亦莫知追憶。等到年事稍長,而能思憶親眷者,蓋是純孝子良心之所感也。梵動經云:「我身四大六入,從父母生。乳哺養育,衣食成長,摩捫擁護。」淨除業障經云:「父母生養劬勞辛苦,十月妊娠,三年乳哺,長養教誨,艱憂備盡,冀其成立,才藝過人。又望出家,度脫生死。以是恩念,昊天難報。是故我語阿難:左肩擔父,右肩擔母,繞須彌山,百千萬匝,血流沒踝,尚不能報一日乳哺之恩。」科註云:「今所以思憶者,蓋不知眷屬,落在何趣,升沈莫測也。不知生何世界,中邊難定也。不知生何天中,敢定罔諳也。故寤寐思之,欲知其處耳。」

是人若能塑畫地藏菩薩形像,乃至聞名,一瞻一禮,一日至七日,莫退初心。聞名見形,瞻禮供養。

此下示修敬的功勳,文分三大段:初段示先亡解脫。次段具告生界。後段示現獲妙報。初段文分二節:初節示修勝因。次節示得樂報。這是初節。塑畫聖像而作供養,或但聞聖名,最少乃至一瞻一禮,或由一日乃至七日而瞻禮供養者,均獲勝福,但切忌中途退卻,所謂有始無終,則成就有限,故說莫退初心。初心者,始初立志所發之心也。科註云:「莫退初心一語,是最要之誡。今世之人,擇善固執者,吾旦旦慕之而未遇。如營福者,始欲為多、末遂減少。其學道者,初期剋進,後乃怠疲。所謂靡不有始,解剋有終。有始有卒者,其惟聖人乎。故經云:『魚子菴羅華,菩薩初發心,三事因中多,及其結果少。』誡厥初心莫退,深有以也。」

是人眷屬,假因業故,墮惡趣者,計當劫數。承斯男女兄弟姊妹,塑畫地藏形像,瞻禮功德,尋即解脫。生人天中,受勝妙樂。

此下次節示得樂報,得報中復分為二:初墮惡趣者解脫,次生人天者增因。此是初文。科註云:「假因業者,假即因成、相續、相待之三假也。以虛妄不實,故名為假。止觀云:『因成,約外塵內根;相續,但約內根;相待,豎待滅無之無,橫待三無為之無心。』一切凡夫,未階聖道介爾起計,悉皆是見,以有見故,三假苦集。煩惱隨從,結業蕪蔓,生死浩然,故云墮惡趣中,計當劫數。此言眷屬,因業受生也。承斯下,藉福超昇。尋即解脫者,由機速,應速,利益速也。譬如父母,念子心重,多智多財,具大勢力,眾子在難,即能拔之。今地藏菩薩,慈悲心重,權實深智,聖財充足,神力自在。隨其眷屬墮惡趣者,當下即解脫矣。」故占察經云:「若有人聞是地藏菩薩摩訶薩名號及信其所說者,當知是人速能得離一切所有諸障礙事,疾至無上道。」

是人眷屬,如有福力,已生人天,受勝妙樂者。即承斯功德,轉增聖因,受無量樂。

此即得報次文生人天者增因。科註云:「轉增聖因,則入三乘之位,受出世之樂矣。如增一阿含:佛告比丘:凡夫之人,不作功德,不得四事供養,復不免三惡道苦,是謂身心俱不樂。作功德阿羅漢,四事供養,無所乏短,復免三惡道苦,是謂身心俱樂。今既增聖因,則身心俱樂矣。」

是人更能三七日中,一心瞻禮地藏形像。念其名字,滿於萬遍。當得菩薩現無邊身,具告是人,眷屬生界。

此下具告生界,文分二段,此是初文瞻禮念名,苦薩現身。三七日中瞻禮尊像,外竭慇懃也;萬遍一心稱念聖號,內發恭敬也;是以能感應道交如影如響也。科註云:「機感傾誠,現身速應。所謂菩薩清涼月,常遊畢竟空,眾生心水淨,菩提影現中,感應之無差也。問:今有其人矣,累年不蒙寸效,何也?答:須知一心,有事,有理。二途無取,胡能感聖。譬如臨鏡背視,對谷吞聲,奚能致影響乎?無邊身者,約事:則無邊即邊。約理:則邊即無邊。今禮像稱名事一之心,契入如虛空無邊理一心內,如空谷答響,明鏡現形,故現無邊之身,具告所生之界也。」所謂現無邊身,即隨類現形也,蓋十方世界之眾生,有無邊之類形,而根亦復有種種之差別,菩薩為欲度脫無邊眾生,故現無邊之身。地藏十輪經云:「此善男子,成就如是如我所說不可思議,諸功德法。堅固誓願勇猛精進,為欲成熟諸有情故,於十方界,或時現作大梵王身,為諸有情,如應說法。或復現作大自在天身,如是乃或作地獄諸有情身。現作如是等無量無數異類之身,為諸有情如應說法。隨其所應,安置三乘不退轉位。」

或於夢中,菩薩現大神力,親領是人,於諸世界,見諸眷屬。

此是夢神領見卷屬。占察經云:「如是未來諸眾生等,能修行懺悔者,從先過去久遠以來,於佛法中,各曾習善。隨其所修何等功德。業有厚薄,種種別異,是故彼等得清淨時,相亦不同。或有眾生得三業純善時,不即更得諸餘好相。或有眾生得三業善相時,於一日一夜中,復見光明遍滿其室,或聞殊特異好香氣,身意快然。或作善夢,夢中見佛色身來為作證,手摩其頭,歎言善哉,汝今清淨,我來證汝。或夢見菩薩身來為作證。或夢見佛形像放光而為作證。」科註云:「上是顯機顯應,故於稱禮之際,現身告知其界。眷屬冥機冥應,故於夢中相告。即同善見律天人現夢,乃實夢也。然須了知,善惡凡聖之事,無非是夢。初由夢人,不知夢眷屬生界,故塑地藏夢像,夢中瞻禮稱名,夢裡現身告界。故曰如夢勤加,空名惑絕,回觀世間皆夢中事。唯大覺朗然,稱大夢覺耳。」

更能每日,念菩薩名千遍,至於千日。是人當得菩薩遣所在土地鬼神,終身衛護。現世衣食豐溢,無諸疾苦。乃至橫事,不入其門,何況及身。是人畢竟得菩薩摩頂授記。

此是現獲妙報也。占察經云:「若未來世諸眾生等,雖不為求神定智慧,出要之道,但遭種種眾厄貧窮困苦憂惱逼迫者,亦應恭敬禮拜供養,悔所作惡,恆常發願。於一切時一切處,勤心稱誦我之名號。令其至誠,亦應速脫種種衰惱。捨此命已,生於善處。」科註云:「此中修因既勝,感果亦勝,較前迥不同矣。土地鬼神,即主土穀,護人民者。亦有護宅護身者。今皆令永護其身。現得三樂,後得妙記。一衣食豐益,則長幼安享矣。二無諸疾苦,則身心調適矣。三絕諸橫事,服居諸事靜矣。此現世人中之報,事猶小耳。至其人畢竟得菩薩摩頂安慰,親授記□。則真因剋就,妙果斯臻。世出世間,無不成就,威神利益,為若此也。」

復次觀世音菩薩:若未來世,有善男子善女人,欲發廣大慈心,救度一切眾生者,欲修無上菩提者,欲出離三界者。

此下明度生證果,此是發心度人。科註云:「此是大菩薩心,習行般若波羅蜜,故能發起度人之心。然慈悲本具,昔著我人,故分彼此,今知同體,故發等心。以大慈故,念眾生得樂,亦與樂事,以大悲故,愍眾生受苦,亦脫苦境,故言救度一切眾生。遍緣法界,名廣,普度群迷,曰大。欲修無上菩提者,此明自求佛果。了己法性,與一切法,無二無別,上求下化,發菩提心也。出離三界者,即圓教初信至七信,見思先去,長別三界苦輪也。」

是諸人等,見地藏形像,及聞名者,至心歸依。或以香華衣服、寶貝飲食,供養瞻禮。是善男女等,所願速成,永無障礙。

此明修因速得成就。此中支分三節:初是諸人等,是見聞歸依。次從或以香華下,是竭誠供養。三是善男女下,是願事成就。占察經云:「若人雖學如是信解,而善根業薄,未能進趣。諸惡煩惱,不得漸伏。其心疑怯,畏墮三惡道,生八難處。畏不常值佛菩薩等,不得供養,聽受正法。畏菩提行,難可成就。有如此疑怖,及種種障礙等者。應於一切時,一切處,常勤誦念我(地藏)之名字。若得一心善根增長,其意猛利,當觀我法身,及一切諸佛法身,與己自身,體性平等,無二無別,不生不滅,常樂我淨,功德圓滿。……復次若人欲生他方現在淨國者,應當隨彼世界佛之名字,專意誦念,一心不亂……決定得生彼佛淨國。善根增長,速獲不退。當知如上一心繫念,專思惟佛,平等法身。一切善根中其業最勝。所謂勤修習者,漸漸能向一行三昧。若到一行三昧者,則成廣大微妙行心,名得相似無生法忍。以能得聞我(地藏)名字故,亦能得聞十方諸佛名字故。以能至心禮拜供養我(地藏)故,亦能至心禮拜供養十方諸佛故。以能得聞大乘深經故,能執持書寫供養恭敬大乘深經故,能受持讀誦大乘深經故。能於究竟甚深第一實義中,不生怖畏,遠離誹謗,得正見心,能信解故。決定除滅諸罪障故,現證無量功德聚故。」大方廣十輪經亦云:「諸來大眾最勇猛,地藏至此真佛子。伏藏七寶滿中施,佛藏珍寶是無畏。種子即是大菩薩,一切眾生之商主。此主能生佛法寶,大功德海而精進。大悲體性甚聰哲,能救一切眾生苦。亦能救度諸怖畏。譬如明月示正道。能生善根如大地,亦如金剛摧諸結。為大施主解脫寶。漂諸煩惱如大水。如蓋普覆煩惱熱,亦如良藥除眾病。於一食頃讚地藏,過諸菩薩百億劫。如諸智者無量德,是故地藏大名稱。煩惱繫縛諸眾生,皆令遠離得解脫。得首楞嚴大三昧,能度諸禪至彼岸。十二因緣悉清淨,其智廣大如虛空。無量佛國諸眾生,皆悉能滅黑闇聚,而於一切四禪中,遍觀佛國修諸行。能令眾生入三昧,皆悉得離煩惱熱。眾生過去惡業故,常處刀兵疾疫劫。於此世間受苦惱,彼善男子能救脫。一切六道諸眾生,常為苦惱之所逼,當悉歸命於地藏,當令苦惱悉消滅。眾生輪轉沒諸苦,互相殘賊起鬥諍,若能歸命地藏者,令彼鬥諍皆悉忍。趣於三惡甚可畏,所求不得常苦惱,亦當歸命於地藏,一切皆得除怖畏。若修持戒及念定,欲得多聞智慧者,皆當歸命於地藏,隨心所願悉滿足。欲得如是諸功德,及以工巧善種子,皆當歸命於地藏,令彼所願悉滿足。一切藥穀諸福田,乃至欲求男女等,皆當歸命於地藏,令彼所願悉滿足。若欲修行諸功德,一切所有依大地,藥穀滋茂而潤澤,亦因地藏得增長。結業煩惱所覆障,造作十惡諸不善,皆當歸命於地藏,悉除結使重惡罪。能以正法示眾生,作種種形隨應說,具修布施諸功德,欲救眾生起大悲。假使滿足於百劫,不可分別其功德。具名功德之大藏,一切皆當供養之。」

復次觀世音:若未來世,有善男子善女人,欲求現在未來,百千萬億等願,百千萬億等事。

此下是所求願事,皆得成就,此是敘述所求願事。眾生心行種種差別,各各不同,故所求願事亦互異,所以說百千萬億等願事。

但當歸依瞻禮,供養讚歎地藏菩薩形像,如是所願所求,悉皆成就。

此是所求皆遂也。大方廣十輪經云:「善男子!彌勒、文殊、觀世音、普賢等而為上首,如是等恆河沙諸大菩薩,若人於百劫中,禮敬供養,欲求所願。不如於一食頃禮拜供養地藏菩薩,功德甚多,所願速得,皆悉滿足。何以故?此地藏菩薩,於一切眾生,大能饒益,為如意寶故。此族姓子,若欲成熟眾生故,能發堅固大悲伏藏,令滿一切眾生心願。是故善男子善女人,應當供養地藏菩薩。」

復願地藏菩薩,具大慈悲,永擁護我。是人於睡夢中,即得菩薩摩頂授記。

此是至誠所感,夢中菩薩摩頂授記也。夢中得菩薩摩頂為授當來成佛尊記,當然是菩薩威神自在,願力無邊,亦是行者信心堅固至誠所感。故說感應道交不思議也。

復次觀世音菩薩:若未來世,善男子善女人,於大乘經典,深生珍重,發不思議心,欲讀欲誦,縱遇明師,教視令熟,旋得旋忘,動經年月,不能讀誦。是善男子等,有宿業障,未得消除,故於大乘經典,無讀誦性。

此是敘述宿障根鈍,無讀誦性也。科註云:「男女二眾,舉受法之機。大乘經典乃方等之法。深生珍重者,以佛法如如意珠,能出生眾寶,故珍敬愛重也。言發不思議心者何?羅雲忍辱經云:「佛之明法,與俗相背。俗之所珍,道人所賤。故著欲之人,不好我無欲之行。』今既珍重發心讀誦,則心法一體,其誰能思議其心之深淺哉。此明發心勝。次正明根鈍。明師者,能備了性相行位因果,堪為人中模範者。此千生萬劫,殊難遭遇。今幸遇之,而教其閱視經典,令熟讀而熟誦之。其奈根性魯鈍,旋得熟之,旋又忘之。經年累月,不能對本而成讀,背本而成誦也。是善男子下,示根鈍意,宿業障未消,故於經典無讀誦性。宿業障,有多因緣,蓋讀誦經典,是了因種。由宿不誦習,而了因無種。為山云:『今生空過,來世窒塞。』或往昔不能親近佛法,不敬沙門,婆羅門,障人說法,障人學經,障人讀經,障人書寫,乃至沉湎□蘗,失智慧種,故今世縱遇明師教習,不能讀誦也。」妙法決定業障經云:「敷演大乘經典之處,若有眾生,聞說大乘,心不樂聞,調弄誹謗。當知則是邪魔眷屬。誹謗大乘經典心,故死墮阿鼻,受苦無量,復生餓鬼食火屎尿。無量劫中,受苦畢已,後生人中,盲聾瘖啞,病癲不具。」

如是之人聞地藏菩薩名,見地藏菩薩像,具以本心,恭敬陳白。

此是以虔敬心,對像陳白也。此人對於大乘經典,深生愛重,發不可思議之心,樂欲讀誦,由於宿生業障,未得消除,故縱遇明師竭心教習,旋得旋失,經年累月不能讀誦。此人若聞地藏菩薩名,或見地藏菩薩形像,能夠剖心向菩薩像前陳白斯事,則蒙菩薩慈光加庇,令此人累生宿障消除,智慧現前,堪能讀誦一切大乘經典,經恒沙劫,不會遺忘。

更以香華,衣服飲食,一切玩具,供養菩薩。

此是修供養。占察經云:「至心禮我地藏菩藏摩訶薩,因即立願:願令十方一切眾生,速得除滅惡業重罪,離諸障礙。資生眾具,悉皆充足。如是禮已,隨所有香華等,當修供養。修供養者,仰念一切佛法僧寶,體常遍滿,無所不在,願令此香華等同法性,普熏一切諸佛剎土,施作佛事。又念十方一切供具,無時不有。我今當以十方所有一切種種香華瓔珞,幢幡寶蓋,諸珍妙飾,種種音樂,燈明燭火,飲食衣服,臥具湯藥,乃至十方所有一切種種莊嚴供養之具,憶想遙擬普共眾生奉獻供養。當念一切世界中有修供養者,我今隨喜。若未修供養者,願得開導令修供養。又願我身速能遍至一切剎土,於一切佛法僧所,各以一切種莊嚴供養之具,共一切眾生,等持奉獻,供養一切諸佛,法身、色身、舍利形像,浮圖塔廟,一切佛事。供養一切所有法藏及說法處。供養一切賢聖僧眾。願共一切眾生修行如是供養已,漸得成就六波羅蜜,四無量心,深知一切法本來寂靜,無生無滅,一味平等。離念清淨,畢竟圓滿。又應別復係心供養我地藏菩薩摩訶薩。次當稱名,若默誦念,一心告言:南無地藏菩薩摩訶薩,如是稱名,滿足至千,經千念已,而作是言:地藏菩薩摩訶薩,大慈大悲,唯願護念,我及一切眾生,速除諸障,增長淨信。」

以淨水一盞,經一日一夜,安菩薩前,然後合掌請服,迴首向南,臨入口時,至心鄭重。

此是請服法水也。科註云:「用淨水者,藉緣發慧也。以智者樂水,水有流通滌穢之用,潤物滋生之功。今藉以滌宿障,潤愚燥,滋讀性,通慧門也。故神水經云:『水在河中為河水,水在井中為井水,水入佛缽為佛水,入腹中為真水。以清治濁,以正治邪,眾邪斷絕,知水為真。』今故用之。一盞,表一道清淨。一日夜,表制心一處,日表智明,夜表愚暗也。安菩薩前,求加被進取。合掌請服,表一心佩戴。迴首向南,表背坎向離,表冥契平等大慧者矣。」

服水既畢,慎五辛酒肉、邪婬妄語,及諸殺害,一七日,或三七日。

此是謹守戒法。五辛,又名五葷,即五種有辛味之蔬菜。楞嚴經云:「是諸眾生求三摩地,當斷世間五種辛菜。是五種辛,熟食發婬,生啖增恚。如是世間食辛之人,縱能宣說十二部經,十方天仙嫌其臭穢,咸皆遠離。諸餓鬼等,因彼食次,舔其唇吻。常與鬼住。福德日銷,長無利益。是食辛人,修三摩地。菩薩天仙,十方善神不來守護。大力魔王,得其方便,現作佛身,來為說法。非毀禁戒,讚婬怒癡。命終自為魔王眷屬,受魔福盡,墮無間獄。」梵網經云:「若佛子不得食五辛,大蒜(胡菱)、茖蔥(即薤頭亦慈名山蔥)、慈蔥(蔥也)蘭蔥(小蒜)、興渠(阿魏),是五辛一切食中不得食,若故食,犯輕垢罪。」梵語蘇羅(Sura),翻譯為酒。酒有三類,一穀酒,以穀米、麥、高梁等製造而成者。二藥酒,以種種藥草合米等而釀或者。三果酒,以葡萄提子等種種果子而釀造者。總之能使人醉之飲料,通名為酒。酒之一戒,僧俗嚴禁,如五戒之第五,十戒之第五,具足戒中九十單墮之第五十一,菩薩四十八輕戒之第二。俱舍論云:「契經說:諸有苾芻,稱我為師,不應飲酒,乃至極少如一茅端所沾酒量,亦不應飲。」四分律云:「佛告阿難:自今以後,以我為師者,乃至不得以草木頭內著酒中而入口。」梵網經云:「若佛子,故飲酒,而酒生過失無量,若自身手過酒器與人飲酒者,五百世無手,何況自飲。」大愛道經亦云:「夫酒為毒藥,酒為毒水,酒為毒氣,眾失之源,眾失之本。」由於酒生過失無量,故四分律列十種過與三十六種失,智論舉三十五種過。肉者,眾生肉也,眾生肉與我肉,同一是肉,我肉既不肯自食,則眾生肉亦不應當食。況且食肉斷慈悲種,一切佛性種子遮斷不生,是故不應食肉。故梵網經云:「若佛子!一切眾生肉不得食。夫食肉者,斷大慈悲佛性種子。一切眾生見而捨去。是故一切菩薩,不得食一切眾生肉。食肉得無量罪,若故食者,犯輕垢罪。」涅槃經云:「云何如來不聽食肉?善男子!夫食肉者斷大悲種。」「行住坐臥,一切眾生,聞其肉氣,悉生恐怖。譬如有人,近師子已,眾人見之,聞師子臭,亦生恐怖。如人噉蒜,臭穢可惡,餘人見之聞臭捨去。設遠見之,猶不欲視,況當近之。諸食肉者,亦復如是,一切眾生聞其肉氣悉皆恐怖,生畏死想。水陸空行,有命之類,悉捨之走,咸言此人是我等怨,是故菩薩不習食肉。」入楞伽經云:「我觀眾生輪迴五道,同在生死,共相生育,遞為父母,兄弟姊妹,若男若女,中表內外,六親眷屬,或生餘道。善道惡道,常為眷屬。以是因緣,我觀眾生,更相噉肉,無非親者。由食肉味,遞互相噉,常生害心,增長苦業,流轉生死,不得出離。佛說是時,諸惡羅剎聞佛所說,悉捨惡心,止不食肉。遞相勸發菩提之心,護眾生命,過自護身,離一切惡,諸肉不食。悲泣流淚白言:世尊,我聞佛說,諦觀六道:我所噉肉,皆是我親,乃知食肉眾生,是我大怨。斷大慈種,長不善業,是大苦本。我從今日,斷不食肉,及我眷屬,亦不聽食。如來弟子,有不食肉者,我當晝夜親近擁護。若食肉者,我當作大不饒益。大慧!羅剎惡鬼,常食肉者,聞我所說,尚發慈心。況我弟子行善法者,當聽食肉。若食肉者,當知即是眾生大怨。斷我聖種。大慧!若我弟子,聞我所說,不諦觀察而食肉者,當知即是旃陀羅種,非我弟子,我非其師。」鴦掘魔經亦云:「文殊白佛言:世尊!諸佛不食肉耶?佛言:如是一切眾生,無始生死,死生輪轉,無非父母,兄弟姊妺。猶如伎兒,變易無常。自肉他肉,則是一肉,是故諸佛悉不食肉。」非己夫婦,則不應婬,不應而作,就叫做邪婬。邪婬為五戒之一,經論所禁。故薩遮尼乾子經云:「自妻不生足,好婬他婦女,是人無慚愧,受苦常無樂。現在未來世,受苦及打縛,捨身生地獄,受苦常無樂。」般泥洹經云:「佛告奈女:好邪婬者,有五自妨:一名聲不好,二王法所疾,三懷畏多疑,四死入地獄,五地獄罪竟,受畜生形,皆罪所致。能自滅心,不邪婬者,有五增福:一、多人稱譽。二不畏縣官,三身得安隱,四死生天上,五從立清淨,得泥洹道。」法苑珠林云:「邪婬入地獄,登彼刀葉林,熱鐵釘其口,洋銅灌入心。毒龍碎骨髓,金剛鼠食陰。銅柱緣上下,鐵床臥隱深。」往生要集亦云:「獄卒取地獄人,置刀葉林。見彼樹頭,有好端正嚴婦女。如是見已,即上彼樹。樹葉如刀,割其身肉,次割其筋。如是劈割一切處已。得上樹已,見彼婦女,復在於地,以欲媚眼,上看罪人。作如是言:念汝因緣,我到此處。見已,欲心熾盛,次第復下,刀葉向上。」妄語,十惡之一,以欺他之意,作不實在之言語,名為妄語。大小乘僧俗之戒,均嚴禁之。正法念處經云:「妄語言說者,惱一切眾生。彼常如黑暗,有命亦同死。語刀自割舌,云何舌不墮。若妄語言說,則失實功德。若人妄說語,口中有毒蛇。刀在口中住,炎火口中然。口中毒是毒,地上毒非毒。口毒割眾生,命終墮地獄。若人妄說語,自口中出膿,舌則是泥犁,舌亦如熾火。若人妄讒語,彼人速輕賤,為善人捨離,天則不攝護。常憎疾他人,與諸眾生惡,方便惱他人,因是入地獄。」「甘露及毒藥,皆在人口中,甘露謂實語,妄語則為毒。若人須甘露,彼人住實語。若人須毒藥,彼人妄語說。毒不決定死,妄語則決定。若人妄語說,彼得言死人?妄語不自利,亦不益他人。若自他不樂,云何妄語說。若人惡分別,喜樂妄語說,死墮火刀上,得如是苦惱。毒害雖甚惡,唯能殺一身;妄語惡業者,百千身被壞。」「實語得安樂,實語得涅槃,妄語生苦果,今來在此受。若不捨妄語,則得一切苦。實語不須買,易得而不難。實非異國來,非從異人求。何故捨實語,喜樂妄語說。妄語言說者,是地獄因緣。因緣前已作,唱喚何所益。妄語第一火,尚能燒大海。況燒妄語人,猶如燒草木。若人捨實語,而作妄言說,如是癡惡人,棄寶而取石。若人不自愛,而愛於地獄,自身妄語火,此處自燒身。實語甚易得,莊嚴一切人,捨實語妄說,癡故到此處。」優婆塞戒經云:「若復有人,樂於妄語,是人現得,惡口惡色。所言雖實,人不信受。眾皆憎惡,不喜見之;是名現世,惡業之報。捨此身已,入於地獄。受大苦楚,饑渴熱惱:是名後世,惡業之報。若得人身,口不具足,所說雖實,人不信受,見者不樂。雖說正法,人不樂聞。是一惡人,因緣力故,一切外物,資生減少。」智度論云:「如佛說妄語有十罪:何等為十?一口臭氣。二善神遠之,非人得便。三雖有實語,人不信受。四智人謀議,常不參預。五常便誹謗,醜惡之聲,周聞天下。六人所不敬,雖有教敕,人不承用。七常多憂愁。八誹謗業因緣。九身壞命終,當墮地獄。十若出為人,常被誹謗。」禪秘要經云:「此妄語人,命終之後,疾於電雨,必定當墮阿鼻地獄,壽命一劫。從地獄出,墮餓鬼中,八千歲時噉熱鐵丸。從餓鬼出,墮畜生中,生常負重,死復剝皮。經五百生,還生人中,聾盲瘖啞,癃殘百病,以為衣服。如是經苦,不可具說。」法苑珠林亦云:「妄語誑人巧,地獄受罪拙。燄鋸解其形。熱鐵耕其舌。灌之以洋銅,磨之以剛鐵,悲痛碎骨髓,呻吟常嗚咽。」殺害者,亦十惡業之一,斷絕人畜等一切有情之生命相續,就叫做殺害。智論云:「若實是眾生,知是眾生,發心欲殺而奪其命,生身業,有作色,是名殺生罪。」殺生之罪,自下手殺與教人使殺,其罪同等。五戒、八戒、十戒、菩薩戒等,各有殺生戒,但不分人畜;比丘之具足戒,則分殺人戒與殺畜生戒二種:殺人為性戒,為四波羅夷重罪之一;殺畜生為遮戒,為九十單墮罪之一。而菩薩戒則殺與自殺之罪同等,均屬於菩薩十波羅夷重罪之一。法苑珠林云:「戲笑殺他命,悲號入地獄。臭穢與洋銅,灌注連相續。奔刀赴火燄,擘裂碎楚毒。億載苦萬端,傷心不可錄。殺生入四趣,受苦三途畢,得生人道中,短命多憂疾。疫病癭艱苦,壽短常沉沒。若有智黠人,殺心寧放逸。」對於五辛等,固然是求願的人,欲所求的願事有得感應,應當謹慎戒絕的。況且五辛熟食發婬,生噉增恚,食肉斷慈悲種,酒,邪婬等,在佛謂之五戒,在儒稱之五常(仁-不殺,義-不盜,禮-不邪婬,智-不飲酒,信-不妄語)。五戒正範云:「全五戒則人相具足,滿十善則天報恒隨。反斯二種,則三途出沒,萬苦交加。」又云:「若百家之鄉,十人持五戒,則十人淳謹,百人修十善,則百人和睦。傳此風教,遍於宇內,則仁人百萬。夫行一善,則去一惡。能去一惡,則息一刑。一刑息於家,百刑息於國。其為元首者,則不治而坐致太平矣。所以受持五戒,不但欽遵佛制,報感樂果。抑且冥助王化,益補邦家。」由是之故,是以應當遵行,一七乃至三七日,或能終生奉持,自然感應道交,畢獲樂果也。

是善男子善女人,於睡夢中,具見地藏菩薩,現無邊身,於是人處,授灌頂水。其人夢覺,即獲聰利。應是經典,一歷耳根,即當永記,更不忘失,一句一偈。

此是獲得智慧也。言睡夢者,如善見律云:「夢有四種:一四大不和夢,二先見夢,三天人夢,四想夢。云何四大不和夢?答:睡眠時,夢見山崩,或飛騰虛空,或見虎狼師子追逐,此是四大不和夢。虛而不實。云何先見夢?答:晝日見,或白或黑,或男或女,夜剋夢見,是名先見夢。此亦不實。云何天人夢?答:若善知識,天人為現善夢,令人得善。若惡知識者,為現惡夢。此即真實。云何想夢?答:此人前身,或有福德,或有罪障。若福德者現善夢,罪者現惡夢。如菩薩初欲入母胎時,夢見白象,從忉利天下入其右脅,此是夢想也。若夢禮佛誦經持戒布施種種功德,此亦想夢。問:夢為善?不善?無記耶?答:亦善,不善無記。若夢見禮佛聽法說法,此是善功德。若夢見殺盜婬,此是不善夢。若夢見青黃赤白色等,此是無記夢也。」出生菩提心經亦云:「爾時世尊告迦葉婆羅門言:汝善男子!有四種善夢,得於勝法。何等為四?所謂睡眠中夢見蓮華,或見繖蓋,或見月輪及見佛形。如是見己,應自慶幸,我遇勝法。爾時世尊,而說偈言:若有睡夢見蓮華,及以夢見於繖蓋,或復夢裡見月輪,應當獲得大利益。若有夢見佛形像,諸相具足莊嚴身,眾生見者應歡喜,念當必作調御人。」精誠所感,金石為開,故是善男女等,於地藏菩薩像前,翹勤五體,清淨三業,以香華等種種供養,更能嚴持五戒,三七求願,所以能於睡夢之中,具見地藏菩薩現無邊身,為其授灌頂水。灌頂(Abhisecani),古印度國王即位時,以四大海之水灌於頂而表祝意。密教,傚此世法,於其人加行成就,嗣阿闍黎位時,設壇而行灌頂儀式。顯教雖說等覺菩薩於色究竟天由十方諸佛受灌頂而成佛之事,而無說於學人實行之法則者。如大日經疏云:「譬如世間剎利之種,謂欲紹其繼嗣令王種不斷故,為其嫡子,而作灌頂,取四大海水,以四寶瓶盛之,種種嚴飾。又嚴飾子身,眾物咸備。又飾大象,於象背上持瓶,令太子坐於壇中,所統畢集,於象牙上,水令流注太子之頂。灌此水已,本聲三唱汝今當知,太子已受位竟,自今已後,所有教敕,皆當奉行。今如來法王,亦復如是,為令佛種不斷故,以甘露法水,而灌佛子之頂,令佛種永不斷故。為順世法故,有此方便印持之法。從此以後,一切聖眾,咸所敬仰,亦知此人畢竟不退無上菩提,定紹法王之位。」是善男女既是宿障未消,致生愚昧,對於大乘經典,無讀誦性。今則發心供養地藏菩薩,及嚴持齋戒,至誠求發智慧。蒙菩薩慈光加庇,於睡夢中,現身授以甘露法水,以灌其頂。則一切宿障,自然消除,故其人夢覺,即獲聰明。既獲聰明,則智慧門開,故應是經典,一歷耳根,永遠不會忘失一句一偈。應是經典,即佛說的一代時教,即是一切經典,明其所聞者多也。雖然所聞者多,但都通通不會忘失,乃至最少一偈或一句,亦都永記。是則地藏菩薩威力所加被也。

復次觀世音菩薩:若未來世,有諸人等,衣食不足,求者乖願。或多病疾,或多凶衰,家宅不安,眷屬分散。或諸橫事,多來忤身。睡夢之間,多有驚怖。

此下轉惡相而遂善願也。此是晝見諸事,夜現諸惡夢也。衣食不足,就是由於貧窮所致。因為貧窮,故此感到諸事都不如意,故說求者乖願,這是人在世間感到最苦惱的事。如燈指經云:「當知貧窮,比於地獄。貧窮苟生,與死無別。先慣富樂,卒罹窮困,失所依憑,栖寄無處。憂心火熾,愁毒焦然。華色既衰,悴容轉彰。身體尪羸,饑渴消削,眼目押陷,諸節骨立,薄皮纏裹,筋脈露現,頭髮蓬亂。手足銳細,其色艾白。舉體皴裂,又無衣棠。至糞穢中,拾掇□弊,連綴相著,饞遮人根。赤露四體,倚臥糞堆,無復席薦。諸親舊等,見而不識。歷巷乞食,猶如餓烏。至知友邊,欲從乞食,守門之人,遮而不聽。伺便輒入,復為排辱。舍主既出,欲加鞭打。俯僂曲躬,再拜謝罪。舍主輕蔑,都不迴顧。設得入舍,輕賤之故,既不與語,又不敷座。與少飲食,撩擲盂器,不使充飽。……由我貧窮,所向無路。譬如曠野為火所燒,人不喜樂。如枯樹無蔭,無依投者。如苗被霜雹,捐棄不收。如毒蛇室,人皆遠離。如雜毒食,無有嚐者。……我亦如是,所向之處,動作譏嫌。所有談說,發言生過。雖說好語,他以為非。若造善業,他以為鄙。所為機捷,復嫌輕躁。若復舒緩,又言重直。設復讚歎,人謂諂譽。若不加譽,復生誹謗,言此貧人,常無好語。若復教授,復言詐偽。耆舊強有所知。若廣言說,人謂多舌。若默無言,人謂藏情。若正直說,復云□獷。若求人意,復言諂曲。若數親附,復言幻惑。若不親附,復言驕誕。若順他說,復言詐取他意。若不隨順,復言自專。若屈意承望,罵言寒賤。若不屈意。言是貧人猶故自我。若小自寬放,言其愚癡,無有拘忌。若自攝撿,言其空□,詐自端確。若復歡逸,言其譸張,狀似狂人。若復憂慘,言其含毒,初無歡心。若聞他語,有所不盡,為其判釋,言其命趣,以愚代智,耐羞之甚。若復默然,復言頑囂。不識道理。若小戲論,言不信罪福。若有所索,言其苟得,不知廉恥。若無所索,言今雖不求,後望大得。若言引經書,復云詐作聰明。若言語樸素,復嫌疏鈍。若公論事實,復言強說。若私屏正語,復言讒佞。若著新衣,復言假借嚴飾。若著弊衣,復言儜劣寒悴。若多飲食,復言饑餓饕餐。若少飲食,言腹中實飢,詐作清廉。若說經論,言顯己所知,彰我闇短。若不說經論,言愚痴無識,可使放牛。若自道昔日事業,言誇業自譽。若自杜默,言門資淺薄。諸貧窮者,行來進止,言說俯仰,盡是□過。富貴之人,作諸非法,都無過患,舉措云為,斯皆得所。」四大增損,寒熱相侵,四百四病,突然發生,故曰多諸病疾。或遭飢饉,或遇刀兵,或逢疾疫,諸多變幻,故云多凶衰。因逢不測之歲,以致閤家惶惶,不可終日,故說家宅不安。時適凶年,家族覓食他方,親屬謀生異地,故說眷屬分散。天災人禍,不翼飛來,惱亂斯人,故說諸橫事,多來忤身。不應遭遇者,而遭遇之,謂之橫事。因為日間所受諸多不如意事,惱亂心神,故於夜間夢寐之間,亦諸多驚怖。所謂日有所思(事),夜有所夢。

如是人等,聞地藏名,見地藏形,至心恭敬,念滿萬遍。是諸不如意事,漸漸消滅,即得安樂。衣食豐溢。乃至於睡夢中,悉皆安樂。

此是倘有不如意事纏擾,得聞地藏菩薩聖號,而稱名滿萬遍,睹地藏菩薩聖像,而至心恭敬瞻禮,則一切不如意事化為烏有,衣食豐足,睡眠安樂。科註云:「至心恭敬,徹到源底也。聞名不惑於名,見相不著於相,冥契真實中基,方曰至心。若以如是心,念滿萬遍,則萬惑全袪,萬德圓顯。故凡有不如意事,漸至消滅,即得安隱而快樂也。昔之衣食不足,今反豐饒盈溢。乃至睡夢驚恐,亦悉得身心安泰,而和樂矣。轉禍為祥,捷於桴鼓,誠不思議之事也。」

復次觀世音菩薩:若未來世,有善男子善女人,或因治生,或因公私,或因生死,或因急事,入山林中,過渡河海,乃及大水,或經險道。

此下是涉於山林河海,險難之處,均能化險為夷,除危為安也。此是敘述當事之人,所歷之境也。治生者,治理資生之事業也。為大眾服務曰公,為自己籌謀,曰私。人在生死存亡之際,急需有人能為救脫,而此人不畏強權,不懼嫌牽,務欲濟人於急難,故說或因生死。或者說為著親屬生死問題,而撲撲風塵之奔走,故云或因生死。急事,即緊急困難之事。如官府拘拿,盜賊劫奪,水火忽來,冤家偶遇等,均是倉卒忽至,難以應付之事。為著應付這些瑣事,或者走入高密山林之中,路經羊腸棧道,逢虎狼以喪生,或者渡在江河海洋之內,途逢駭浪驚濤,可致覆舟而失命。故說險道。科註云:「夫人出入行來,不離跋涉艱險,陸則登車坐馬,水則駕艇乘槎,未免魚龍虎豹之患,安禁臨深履薄之憂。若能稱地藏之名,便可免顛溺之難。」

是人先當念地藏菩薩名萬遍,所過土地,鬼神衛護,行住坐臥,永保安樂。乃至逢於虎狼師子,一切毒害,不能損之。」

此示稱名利益。是人,是指經險道之人。這種人當其離開家門以前,知道此次出外必經險道,或者預料出外必定艱難,在未動程之前,先當念地藏菩薩聖號滿足萬遍,則經過之處,所在土地等無量善神必然衛護,令是人行住坐臥之中,永保安寧,乃至縱然逢著虎狼獅子等最毒害之物,亦不能傷損。所以要念地藏聖號萬遍者,表萬德圓融之性,人人本具也,又表示最至誠懇切也。所謂虎狼獅子一切毒害,不能損之者。如大方廣十輪經云:「若有眾生,為諸毒蛇,種種禽獸,之所螫者,或被種種毒藥所中,能稱地藏名號,一心歸依者,是諸怖畏,悉得解脫。若有眾生,為阿波魔羅掩蔽傷害,若一日二日三日乃至四日,能令心狂、心亂、心戰、心掉、心顛倒、乃至失心,能稱地藏菩薩名號,一心歸依者,如是族姓男女,於諸怖畏悉皆解脫,安住涅槃,得第一樂。若有眾生,為諸羅剎惡鬼所捉,鳩槃荼所捉,富單那所捉,迦吒富單那,獅子虎狼,惡毒蠱道,或為軍陣鬥爭,怨賊圍繞,臨敵懼死,貪生求樂,能稱地藏菩薩名號,一心歸依者,如是族姓男女,速離眾苦,悉除患難。安住涅槃,得第一樂。」

佛告觀世音菩薩:「是地藏菩薩,於閻浮提有大因緣。若說於諸眾生,見聞利益等事,百千劫中,說不能盡。

此是總結利益之事。地藏菩薩普化十方,而利益之事,遍在南洲,故說於閻浮提有大因緣。由於遍十方界而現身化度,無量劫來,所化眾生,無量無邊不可稱數,故云說不能盡。地藏十輪經云:「一日稱地藏,功德大名聞,勝俱胝億劫,稱餘智者德。能解諸眾生,一切煩惱縛,至健行定等,諸定之彼岸。十二緣清淨,諸智如虛空。破無邊佛土,諸有情暗聚。隨諸土入定,四靜慮等流。普令諸有情,入定除惑熱。眾生宿惡業,刀兵病飢謹,隨所在惱害,皆能令解脫。眾生五趣身,諸苦所逼切,歸敬地藏者,有苦悉皆除。眾生乘苦輪,展轉相違害,歸敬地藏者,皆住忍慈心。十二緣所怖,追求苦所依,歸敬地藏者,皆安住無畏。若樂修諸福,正念戒聞慧,歸敬地藏者,所求皆滿足。樂一一功德,工巧藥種子,歸敬地藏者,所求皆滿足。求諸穀藥田,男女衣僕使,歸敬地藏者,所求皆滿足。眾德具相應,能任持大地,因茲諸穀藥,潤澤而細軟。諸煩惱所覆,樂行十惡業,歸敬地藏者,煩惱惡皆除,現作種種身,為眾生說法,具足施功德,悲愍諸眾生。假使百劫中,讚說其功德,猶尚不能盡,故皆當供養。」

是故觀世音!汝以神力,流布是經。令娑婆世界眾生,百千萬劫,永受安樂。」

此是結勸流布也。科註云:「此二大士,均與南洲有大因緣,故藉以流通。可謂同聲相應,同氣相求。則閻浮提六道眾生,何患罪障之不消,功福之不萃。自然百千萬劫,永受人天三乘之安樂矣。」十輪云:「地藏真大士,具杜多功德,現聲聞色相,來稽首大師。施諸眾生樂,救脫三有苦。雨無量種雨。……勇猛名地藏,現出家威儀。七聖財伏藏,無畏佛音聲。諸菩薩勝幢,眾生之導首。解脫寶所依,福海具精進。悲意樂聰敏,救苦諸有情。與怖者為城,如明月示道。生善根如地,破惑如金剛。能施解脫寶,如水漂眾惑,煩惱熱為蓋,愈疾如良醫。」地藏菩薩自說偈亦云「我曾十三劫,已勤修苦行,為一切有情,除三災五濁。」

爾時世尊,而說偈言:「吾觀地藏威神力,恒河沙劫說難盡。見聞瞻禮一念間,利益人天無量事。

此下重頒讚德,此是總頌地藏神力難盡。偈者,梵語伽陀(Gatha),譯為孤起頌,與前文完全不想應的辭句,梵話祇夜(Geya),譯為重頌,為十二分教之一,與前文幾乎相應的文字。偈頌,略有二種:一者通偈,凡三十二字為偈者,名叫首盧(Sloka)。二別偈,結局不問三言或八言等,但必要四句者。廣有四種一、八字一句之四句偈,名阿菟吒闡提(Anustubhchandas),叫做中偈。二、六字一句之四句偈,名初偈。三、二十六字一句之四句偈,名摩羅(Mala),叫做後偈。四、以六字以下為句之四句偈,名叫周利偈(Sri)。或者又可以分為五種偈:一短句偈,二字乃至五字為句之四句偈,二前句偈,六字或七字為句之四句偈。三中句偈,八字為句之四句偈。至四後句偈,九字乃至二十六字為句之四句偈。五長句偈,二十六字以上為句之四句偈。現在此所指的,是重頌。通別中是別偈,四種中之初偈,五種中是指前偈。經中所以立偈者,略有八義:1、少字攝多義故。2、讚歎者多以偈頌故。3、為鈍根故。4、為後來之徒故。5、隨意樂故。6、易受持故。7、增明前說故。8、長行未說故。毗婆沙云:「何意有偈頌耶?一隨國土,天竺有散華貫華之說(如此間序後銘也)。二隨樂欲,有樂散說,或樂章句。三隨生解,或散說得解,或於章句得解。四隨利鈍,利者一聞即悟,鈍者再說方悟。此順四悉檀,故有重頌也。」爾時,即上文說長行之時。如來之眼,五眼圓具,視同千目,照察古今,微塵國土,無量眾生,無所不見,無所不知。地藏十三劫來,所作諸行,所積功勳,亦分明了了,故說吾觀地藏威神力等。地藏十輪經佛告大吉神天女曰:「此善男子,已得微細甚深般若波羅蜜多,能善了知,是四大種初中後相,生滅違順。天女當知!如如意珠,具足眾德,能雨種種上妙珍寶,施諸眾生。此善男子亦復如是,能雨種種覺支珍寶,族諸眾生。如寶洲渚,種種珍寶充滿其中,此善男子亦復如是,成就種種覺支珍寶。如天波羅質多羅樹,眾妙香花之所嚴飾,此善男子亦復如是,種種微妙佛法珍寶,而自莊嚴。」科註引佛告天帝釋云:「『是地藏菩薩摩訶薩,有無量無數不可思議殊勝功德之所莊嚴,一切世間聲聞獨覺所不能測。此大菩薩如如意珠,雨眾財寶,隨所希求,皆令滿足。』……故於見聞瞻禮;暫生一念,其利益人天,有無量事。故於恆沙劫,說亦難盡威神之力。」

若男若女若龍神,報盡應當墮惡道,至心歸依大士身,壽命轉增除罪障。

此下別頌不思議利益之事。在上文長行裡總其有八段不思議事,現在束為六段,這是初頌轉衰相而增延福壽,並除罪障。即前文長行所說:「未來現在諸世界中,有天人受天福盡,有五衰相現,或有墮於惡道之者。如是天人,若男若女,當現相時,或見地藏菩薩形像,或聞地藏菩薩名,一瞻一禮。是諸天人,轉增天福,受大快樂,永不墮三惡道報。何況見聞菩薩,以諸香華,衣服飲食,寶貝瓔珞,布施供養,所獲功德福利,無量無邊。」(上是一段,「除罪障」似另是一段。)如經說:「六道眾生臨命終時,得聞地藏苦薩名,一聲歷耳根者。是諸眾生,永不歷三惡道苦。何況臨命終時,父母眷屬,將是命終人,舍宅財物,寶貝衣服,塑畫地藏形像。或使病人未終之時,眼耳見聞,知道眷屬,將舍宅寶貝等,為其自身,塑畫地藏菩薩形像。是人若是業報合受重病者,承斯功德,尋得除愈,壽命增益。是人若是業報命盡,應有一切罪障業障,合墮惡趣者。承斯功德,命終之後即生人天,受勝妙樂,一切罪障,悉皆消除。」

少失父母恩愛者,未知魂神在何趣。兄弟姊妹及諸親,生長以來皆不識。或塑或畫大士身,悲戀瞻禮不暫捨。三七日中念其名,菩薩當現無邊體。示其眷屬所生界,縱墮惡趣尋出離。若能不退是初心,即獲摩頂受聖記。

此是第二頌知生界。這裡共有三頌,初憶念親事。次前三句示修法。後五句頌示其眷屬生界並獲尊記。正文長行云:「若未來世,有男子女人,或乳哺時,或三歲五歲十歲以下,亡失父母,乃及亡失兄弟姊妺,是人年既長大,思憶父母,及諸眷屬,不知落在何趣?生何世界?生何天中?是人若能塑畫地藏菩薩形像,乃至聞名,一瞻一禮,一日至七日,莫退初心,聞名見形,瞻禮供養。是人眷屬,假因業故,墮惡趣者,計當劫數。承斯男女兄弟姊妺塑畫地藏形像,瞻禮功德,尋即解脫,生人天中,受勝妙樂。是人眷屬,如有福力,已生人天,受勝妙樂者,即承斯功德,轉增勝因,受無量樂。是人更能三七日中,一心瞻禮地藏形像,念其名字,滿於萬遍。當得菩薩現無邊身,具告是人,眷屬生界。或於夢中,菩薩現大神力,親領是人,於諸世界,見諸眷屬。更能每日念菩薩名千遍,至於千日,是人當得菩薩遣所在土地鬼神,終身衛護,現世衣食豐溢,無諸疾苦。乃至橫事,不入其門,何況及身。是人畢竟得菩薩摩頂授記。」

欲修無上菩提者,乃至出離三界苦。是人既發大悲心,先當瞻禮大士像。一切諸願速成就,永無業障能遮止。

這一個半偈是第三頌成就度生諸願。正文長行云:「若未來世,有善男子善女人,欲發廣大慈心,救度一切眾生者,欲修無上菩提者,欲出離三界老,是諸人等,見地藏形像,及聞名者,至心歸依,或以香華衣服,寶貝飲食,供養瞻禮。是善男女等,所願速成。永無障礙。」

有人發心念經典,欲度群迷超彼岸。雖立是願不思議,旋讀旋忘多廢失。斯人有業障惑故,於大乘經不能記。供養地藏以香華,衣服飲食諸玩具。以淨水安大士前,一日一夜求服之。發殷重心慎五辛,酒肉邪婬及妄語。三七日內勿殺害,至心思念大士名。即於夢中見無邊,覺來便得利根耳。應是經教歷耳聞,千萬生中永不忘。以是大士不思議,能使斯人獲此慧。

這五個偈是第四頌發現智。初一個半偈,是頌宿障根鈍。正文長行云:「若未來世,善男子善女人,於大乘經典,深生珍重,發不思議心,欲讀欲誦。縱遇明師教視令熟,旋得旋忘,動經年月,不能讀誦。是善男子等,有宿業障,未得消除,故於大乘經典,無讀誦性。」從供養地藏以香華下,三個半偈,是頌修因求慧。初半個偈是頌修因。次半個偈是頌服水。第三壹個偈是頌慎五辛,持五戒,至心勤念聖號。第四一個半偈是頌獲得智慧。正文長行云:「如是之人,聞地藏菩薩名,見地藏菩薩像,具以本心,恭敬陳白,更以香華,衣服飲食,一切玩具,供養菩薩。以淨水一盞,經一日一夜,安菩薩前,然後合掌請服,迴首向南。臨入口時,至心鄭重,服水既畢,慎五辛酒肉,邪婬妄語,及諸殺害,一七日或三七日。是善男子善女人,於睡夢中,具見地藏菩薩,現無邊身,於是人處,授灌頂水。其人夢覺,即獲聰明,應是經典,一歷耳根,即當永記,更不忘失,一句一偈。」

貧窮眾生及疾病,家宅凶衰眷屬離。睡夢之中悉不安,求者乖違無稱遂。至心瞻禮地藏像,一切惡事皆消滅。至於夢中盡得安,衣食豐饒神鬼護。

這兩個偈是第五頌轉窮為富,轉苦為安也。前一個偈,是頌晝夜惡事。次一個偈是頌修善因,則得富饒安樂。正文長行云:「若未來世,有諸人等,衣食不足,求者乖願,或多病疾,或多凶衰,家宅不安,眷屬分散,或諸橫事,多來忤身,睡夢之間,多有驚怖。如是人等,聞地藏名,見地藏形,至心恭敬,念滿萬遍。是諸不知意事,漸漸消滅,即得安樂。衣食豐溢,乃至於睡夢中,悉皆安樂。」

欲入山林及渡海,毒惡禽獸及惡人,惡神惡鬼并惡風,一切諸難諸苦惱。但當瞻禮及供養,地藏菩薩大士像。如是山林大海中,應是諸惡皆消滅。

這兩個偈是頌水陸平安,初一個偈是頌經歷惡事。次一個偈是頌稱名利益。惡人,即殺人放火,無惡不作之人。惡神,山林川岳,擅作威福之神。惡鬼,即食人之羅剎鬼。惡風,即黑旋風。正文長行云:「若未來世,有善男子,善女人,或因治生,或因公私,或因生死,或因急事,入山林中,過渡河海,乃及大水,或經險道。是人先當念地藏菩薩名萬遍,所過土地,鬼神衛護,行住坐臥,永保安樂。乃至逢於虎狼師子,一切毒害,不能損之。」

觀音至心聽吾說,地藏無盡不思議,百千萬劫說不周,廣宣大士如是力。

此下結頌普告流布,這是初敘地藏神力。由於地藏普化十方,故其神力無窮無盡,是以百千萬劫說,亦不能周遍。

地藏名字人若聞,乃至見像瞻禮者,香華衣服飲食奉,供養百千受妙樂。若能以此迴法界,畢竟成佛超生死。

這一個半偈,總頌見聞瞻禮香華供養利益,前一個偈結見聞瞻禮供養等,百千萬劫受勝妙樂。後半個偈結將供像瞻禮功德一一回向法界,則畢竟超脫生死而成佛道。科註云:「以具有四悉檀利益故也。所以爾者?以地藏名字等,作世界分別說,能令人得歡喜之益。若各各為人說名相等,能令人得生善之益。若天人五衰相現,乃至跋涉險道,稱名禮像,轉禍為祥,令人得破惡之益。若將上事回向第一義諦,能令人得入理之益。然一一皆回向法界者,蓋地藏但有名字,名字性空,不住內外中間。但垂影像,像性亦離,等於鏡相空華。香華等供,體是因緣,不離中道佛性。百千劫中,受妙樂者,受陰空洞,畢竟無能受者,皆迴向法界之力也。故止觀云:若推一法,即洞法界,達邊到底,究竟橫豎,事理具足上求下化,備在其中,方稱發菩提心。菩提名道,道能通到橫豎彼岸,名發心波羅蜜。故得畢竟成圓教法身之佛,永遠超分段變易生死,故須一一迴向法界也。」

是故觀音汝當知,普告恒沙諸國土。

這半個偈,是結勸觀音普告恆沙諸佛國土也。科註云:「是故者,承上八種事故而言也。謂如此無盡不思議事,非爾觀音莫能知之,莫能告之,故勸當知普告也。言普告,則應通九界。言諸國,則豈局同居。故知地藏法門,包法界而無外,極橫豎而同歸也者。」上敘見聞利益品竟。

地藏菩薩本願經講義(囑累人天品第十三)

地藏菩薩本願經講義

(囑累人天品第十三)

唐于闐國三藏沙門實叉難陀譯

知定法師著述

囑累人天品第十三

囑者,囑咐,累者,負累,世尊每一法會說法將終,將此次法會所演妙理,慇懃囑付在會人天大眾,令世世流傳,利益群生;後世眾生,所以得慧眼仍照者,人天荷負之功也。法華文句云:「矚是佛所付囑,累是煩爾宣傳。」維靡經疏云:「囑是付囑為義,累是煩勞荷負之義。」淨影淨名疏云:「累是擔累,法是宣傳者之重擔,故名擔累。以此囑付,令人流通,故名囑累。」此品是法筵將終,世尊以人天大眾,囑累地藏菩薩,俾未來眾生,得蒙解脫,故說囑累人天品第十三。科註云:「前來地神護法,見聞利益,皆為流通此經。流通之要,專為六道眾生。故於法席將終,以人天之眾,囑累地藏菩薩,救群迷於末世,待彌勒於當來。此是復宗之意,何以故?前集地藏分身,端為末劫眾生。今如來將下天宮入滅,復以人天付囑,故有囑累人天之品。準法華文句有三釋:一云囑,是佛所付囑;累是煩爾宣傳;此從聖旨得名。二云囑,是頂受所囑;累,是甘而弗勞,此從菩薩敬順得名。三云囑,是如來金口所囑;累,是菩薩丹心頂荷;此從授受合論。具此三意,故名囑累。此經如來摩頂付矚,地藏互跪承任,亦具此三意。故名囑累人天品第十三。釋天,如前。人者,梵名摩冕賒,此云意。昔頂生王初化,諸有所作,當善思惟,善籌量,善憶念。即如王教,諸有所作,先思量憶念,故名人為意。又訓為忍,於世違順,人能安忍故也。然十方世界人天,集忉利天宮,多若河沙,焉能悉舉。今就娑婆一剎言之。如婆沙說:天有三十二種,欲界有十,色界有十八,無色界有四,合有三十二天也。欲界十者,一名於手天(有云堅首),二名持華鬘天,三名常放逸天(亦名恒憍)四名日月星宿天,五名四天王天。六名三十三天(總名忉利天),七名炎摩天,八名兜率陀天,九名化樂天,十名他化自在天。色界十八天者,初禪有三天:一名梵眾天,二名梵輔天,三名大梵天。二禪有三天:一名少光天,二名無量光天,三名光音天。第三禪中亦有三天:一少淨天,二無量淨天,三遍淨天。第四禪獨有九天:一名福生天,二名福愛天,三名廣果天,四名無想天,五名無煩天,六名無熱天,七名善現天,八名善見天,九名色究竟天。無色界四天者,一名空處天,二名識處天,三名無所有處天,四名非想非非想處天。人數尤多,殊難具述。若約方言之,即有四天下人。若以住處言之,合有四千八百處,則有四千八百種之人。若直按閻浮一方言之,如樓炭經說,總有三十六大國,人亦同之。別有二千五百小國,人亦同之。又一一國中,種類若干。蕃漢羌胡蠻夷楚越,各隨方土,色類不同。又閻浮提種類差別,合有六千四百種人。今但舉閻浮提人者,乃我佛悲心偏向。以南閻浮提眾生,志性無定,習惡者多。縱發善心,須臾即退。以是之故,殷勤以人天大眾,付囑於地藏也。又獨舉人天,而不及四惡趣者何?良由人天受化易,四惡受化難。法華文句引經云:『頗有發願,令五道同日成佛否?佛言:不可以非器之身,成無上道。要先化三趣,令得人天,然後乃可如願。三趣非善道,何能成佛。如人求寶聚,不於空中求。是以佛佛,皆云我於天人眾中,得菩提,轉法輪,入涅槃也。」先人後天者,抑亦何也?大論二十四云:『若善男子,能行是深般若波羅蜜者,當知是人,人道中來,所以者何?三惡道中,罪苦多故,不得行深般若。欲界諸天,著淨妙五欲,心則狂惑,故不能行。色界天等,深著禪定味,故不能行。無色界天,無形故,故不能行。』故裴休序圓覺經疏亦云:『嗚呼!生靈之所以往來者,六道也。鬼神沈幽愁之苦,鳥獸懷獐狨之悲,修羅方瞋,諸天正樂。可以整心慮,趣菩提,惟人道為能耳。』故先人後天。其四惡趣,倘蒙利益,即生人天,亦在付囑之內,非謂祇付人天也。問:大論云:『佛已斷法愛,乃至一切種智涅槃,不著不取相。』今何以殷勤,囑累人天?似如愛著耶?答:諸佛大慈悲心,從初發意,乃至到涅槃,常不捨離。於娑羅雙樹間,猶以金剛三昧,為眾生碎身如麻米者。以諸佛解脫,從眾生得,以故臨涅槃時,復囑累地藏救護也。問:何故不囑付文殊,彌勒,觀音等?而唯累地藏菩薩一人耶?答:論云:『諸大菩薩,佛滅度後,各各分散,隨至所應度眾生國土。』彌勒還兜率天上。文殊亦至所應度眾生處。唯地藏發願幽冥教主,悲心偏向南閻浮提,物機所在,故特囑之。如父臨終,不遺命於遊學諸兒。特將諸幼子,付託在家長男。必使教令成才,毋傷我愛。此囑累人天之意也。」上品地神護法,及見聞利益,均屬流通別品,惟此經獨有故。此品囑累人天,囑於通品,經經相同故。本品的文字分為兩段:初世尊憂慮未來人天而囑累地藏。次虛空藏請問瞻禮之福利。在初段文中又分為二節:初世尊摩頂付囑,二地藏互跪承旨。初節中又分為二分:初呼名大讚功德。初分又分為二:初敘舉臂摩頂。二歎眾德叵思。今初。

爾時世尊,舉金色臂,又摩地藏菩薩摩訶薩頂。

此是敘述舉臂摩頂。科註云:「爾訓為即,即與觀音見聞利益已訖,更將人天囑累地藏之時。又大會既聞地神、觀音、兩番流通,歡喜已竟,宜聞囑累人天生善之時。又聞上不思議利益之事,已破諸惡法墮苦之緣,時眾更欲聞囑累地藏救拔,則永對治諸惡之時。又聞上兩番不思議事,得道者已竟,更聞囑累大會之眾,無不悟理之時。有四悉檀因緣,復申囑累,故言爾時。舉金色臂者,金色本黃,表乎中道,臂有提拔之功,正顯提攜六道,并歸中道一性,故復舉之。前摩頂,慰勞度生辛苦。今摩頂,囑累救拔勞煩。前一手摩無量頂,乃表一多自在。今一臂摩一頂,以表本同一道,則顯六道九界,更無二道也。」

而作是言:「地藏!地藏!汝之神力,不可思議!汝之慈悲,不可思議!汝之智慧,不可思議!汝之辯才,不可思議!正使十方諸佛,讚歎宣說汝之不思議事,千萬劫中,不能得盡。

此是第二眾德叵思,諸佛共宣,說不能盡。科註云:「世尊特於人天大會,連呼地藏之名者,誠愛之深,託之重也。如國大王將崩,儲君幼稚頑劣,欲託孤大臣輔弼,必執手頻呼愛卿。以子幼國大,日久而心長,中有滿腔說不盡之意。故我佛舉臂摩頂雙喚其名也。汝之神力下,佛讚其德,如國王託事,亦先讚老臣之德。今閻浮眾生,志性無定,若不假超群之器具,安能救沙界於冥陽。故此所讚眾德,不越能化三輪。初句,讚身輪現通,諸聖罔測名為神,八自在我名為力。不思議者,準大論:有五事不可思議,謂眾生多少,業果報,坐禪人力,諸龍力,諸佛力。佛力最不可思議。菩薩入於禪定,生不可思議神通(即如意疾遍神通也),故於一念中,悉到十方諸佛世界,作無量身。一切賢聖不能行,不能到,故不可思議。然身輪現通,必由意輪鑑機而起。意輪,即是慈悲與拔。若欲與拔,必須現通,故曰身輪由意。此即地藏大慈大悲,實能一時遍施與拔,故不可思議。然雖內鑑外現,若無智慧辯才,安能赴機說法。故知慧辯,正讚口輪。蓋身之神通,非智慧不轉。故龍樹菩薩云:『以智慧力故,能轉一切諸法,所謂小能作大,大能作小。能以千萬無量劫為一日,又能以一日為千萬劫。是菩薩世間之主,所欲自在,何願不滿。』以是因緣,故菩薩乘神通力,能速疾超越十方世界。得非智慧,為神通之本乎?十輪云:『智慧深廣,猶如大海,辯才無滯,如水激輪。』故不可思議。此由大士圓具秘密三輪,故能垂形沙界。我佛讚德,詎曰徒然。正使下,引同諸佛。正,對假說。言假使,則意涉浮汛。言正使,則詞彰真實。然地藏大士,何能使十方諸佛讚歎耶?如大論云:『若有菩薩,具足十地六波羅蜜,十力,四無所畏,四無礙智,十八不共法等,無量清淨佛法,為眾生故,久往生死,不取阿耨菩提,而廣度眾生,如是菩薩,諸佛讚歎。』正今諸佛同聲讚歎之意也。然又何故,讚說其事,千萬劫不能盡耶?亦如論云:『菩薩出於三界,變化無央數身,入於生死,教化眾生,如是希有事,皆從甚深般若波羅蜜生。』正今讚歎不盡之意也。」

地藏!地藏!記吾今日在忉利天中,於百千萬億不可說不可說,一切諸佛菩薩,天龍八部,大會之中,再以人天諸眾生等,未出三界,在火宅中者,付囑於汝。無令是諸眾生,墮惡趣中,一日一夜,何況更落五無間,及阿鼻地獄。動經千萬億劫,無有出期。

此下是呼名再囑人天,文分二段,初段長行,次段偈頌。在長行中又分為二節:一、火宅眾生,勿令墮苦。二、少善眾生,勿令退失。第一節中又分為二分:初分正以三界人天付囑,次分復明生性無定分形。此是初分之文。科註云:「前呼名,愛語喜聲也。今呼名,苦語悲聲也。前乃讚德,今為囑事故爾。記吾等,囑令勿忘末後之說。如父遺命,孝子銘骨勿諼也。大會等者,藉眾證明,顯是大事,非細故也。此與法華長者付業,聚會親族不同。何也?彼教久化之機,至此大功克就,聚眾付業,推門落臼,更有何難。此付未調之眾,為令佛種不斷,似救子於水火,竟不知如何了局,故不同也。言再以者,以,將也,前已將人天付囑,今重將此眾累爾也。未出等者,自我佛入滅之後,洎彌勒道成之前,於其中間,凡在三界五欲火宅中者,今得付囑於汝。總令是輩,不墮三惡道,乃至一日夜最少之時,況不急救援,令更墮於無間大地獄中,極受苦痛,經千萬劫,難期出獄之時哉!寄語諸賢,毋負佛恩。早求出苦,急渡生津,勉旃!勉旃!」

地藏!是南閻浮提眾生,志性無定,習惡者多。縱發善心,須臾即退。若遇惡緣,念念增長。以是之故,吾分是形,百千億化度,隨其根性,而度脫之。

此是再明閻浮眾生志性無定,是以佛陀分形化度,務令脫苦而後已。科註云:「此文,不過複疏前事,明佛所以付囑之意。是南閻浮等,遠提業感品中,一切眾生,未解脫者。性識無定等文,近提利益存亡品,及地藏所白我觀是閻浮眾生等文。以是下,顯提佛自分身,潛映地藏化身二段文。此正同付法藏經云:『一切眾生,志性無定,隨所染習。若近惡友,便造惡業,流轉生死,無有邊際。若近善友,敬心聽法,必離三途,受最勝樂。』但善類登山,理為難上。惡如崩墜,實可易行。是以天宮閑曠,來蹤蓋寡。地獄籠樊,往人爭湊。故佛分形化度,藉此之由耳。」

地藏!吾今殷勤,以天人眾,付囑於汝。未來之世,若有天人,及善男子善女人,於佛法中,種少善根,一毛一塵、一沙一渧。汝以道力,擁護是人,漸修無上,勿令退失。

此令擁護種少善根勿令退失也。科註云:「今我佛為未來眾生,降尊就卑,屈上湊下,故殷勤付囑。未來下,正示付囑之意。謂一切眾生,同有佛性。闡提雖惡,性善具存。倘於未來之世,其有天人,善男女等,不昧原初之念,於佛法無上福田,能下小種,以立善根。不論毛塵沙渧,汝當以權智道力,擁護是等少善之人,漸令修習阿耨菩提。如菩薩本行經云:『若有人能於佛法,少作微善,如毛髮許,所生之處,受報宏大,無有窮盡。』故知施福田心,豈關施物巨細。故囑地藏擁護,勿令中間有退失也。如處胎經云:『盲龜浮木孔,時時猶可值。人一失命根,億劫難逢是。海水深廣大,三百三十六,一針投海中,求之尚可得,一失人身命,難得過於是。』故知一退,其失非細,今願地藏,當如慈母之育嬰孩,必使成立。毋稍懈怠,致令夭亡。是故世尊今於忉利大會,將人天眾,殷勤囑咐地藏之苦心也。」

復次地藏!未來世中,若天若人,隨業報應,落在惡趣。

此下隨業墮於惡趣,倘能念佛聖號,則可碎獄生天。所謂隨業報應,如業報差別經云:「一切眾生,繫屬於業,依止於業,隨自業轉。以是因緣,有上中下,差別不同。」故昔有人死,至閻王所,考厥罪惡,應墮鐵城地獄。而此人之姊,乃閻王之正妃。因此勸王念其親弟,宥其弟罪,勿治罪,閻王因是囑其住王宮內,不可外出。卒之被獄吏所捉,其人不覺自詣鐵城受報,王亦不能奈何。故知隨業受報,不容絲毫勉強也。

臨墮趣中,或至門首。是諸眾生,若能念得一佛名,一菩薩名,一句一偈,大乘經典,是諸眾生,汝以神力,方便救拔。於是人所,現無邊身,為碎地獄。遣令生天,受勝妙樂。」

此令地藏神力方便救拔,離苦得樂也。臨墮趣中,是在墮落惡趣途中。至門首,是見到地獄之門,尚未趣入之間。若竟趣入,則急難得出,是以在趣入途中,或已到達門口,能夠稱念佛號,即得離苦得樂。故增一云:「眾生三業造惡,臨終憶念如來功德者,必離惡道趣,得生天上。正使極惡之人,以念佛故,亦得生天。」譬喻經云:「昔有國王,弒父自立。有羅漢,知此國王不久命終,計其餘命,不過七日。若命終後,必墮阿鼻地獄,一劫受苦。此阿羅漢,尋往化之,勸教至心稱南無佛,七日莫絕。臨去重告:慎莫忘此。王便叉手一心稱說,晝夜不廢。至七日頭便即命終,魂神趣向阿鼻地獄。乘前念佛,至地獄門,知是地獄,即便大聲稱南無佛,獄中罪人聞稱佛聲,皆共一時稱南無佛,地獄猛火即時化滅。一切罪人,皆得解脫,出生人中。後阿羅漢,重為說法,得須陀洹。以是因緣,稱佛名號所獲功德,無量無邊,不可為喻。」觀佛三昧海經亦云:「佛告比丘:我滅度後,若稱我名,南無諸佛,所獲福德,無量無邊。」所謂稱菩薩名者,如稱觀音普賢等菩薩,均有應驗,詳載史冊之中。如彌勒上生經云:「若有敬禮彌勒佛者,除卻百億劫生死之罪。」又:「我滅度後,四眾八部,聞名禮拜,命終生兜率天中。若有男女,犯諸禁戒,造眾惡業,聞是菩薩大悲名字,五體投地,誠心懺悔,一切惡業,速得清淨,若有歸依彌勒菩薩,當知是人得不退轉。」又云:「應當繫念,念佛形像,稱彌勒名,若一念頃,受八戒齋,修諸淨業,命終之時,即得往生兜率天上,蓮華臺中,應時見佛白毫相光。超越九十億劫生死之罪。隨其宿緣為說妙法,令得不退。」所謂一句一偈者,是例舉大乘經典最少者,均得大利。如普賢觀經云:「若有晝夜六時,禮十方佛,誦大乘經,思第一義甚深空法,於一彈指頃,除百萬億那由他恆河沙劫生死之罪。」除障滅罪經亦云:「若善男子善女人,犯四重五逆,誹謗三寶。及犯四波羅夷,是人罪重,假使如閻浮履地變為微塵,一一微塵成於一劫,是人若干劫罪,稱是一佛名號,禮一拜者,悉得滅除。況復晝夜受持讀誦憶念不忘者,是人功德,不可思議。」科註謂冥報記載王生將墮地獄,忽遇一僧,云是地藏菩薩,教令熟誦,若人欲了知偈,可免地獄。少頃喚王生至閻王前,閻王問:有何功德?答曰:唯持一偈。閻王令誦之。聲徹地獄,罪人聞聲,並蒙解脫,即令放回,勉其修善。地藏菩薩現無邊身,親到幽冥地獄之中,化度一切眾生,俱得離苦得樂。一一眾生俱蒙解脫,則地獄空虛,形同廢物,等於粉碎也。

爾時世尊,而說偈言:「現在未來天人眾,吾今殷勤付囑汝。以大神通方便度,勿令墮在諸惡趣。」

此以偈頌付囑也。現在天人眾,是指當時忉利法會人天大眾。未來天人眾,是指佛滅度後之事,或者說是在忉利法會以後之事,因為忉利法會過後不久,佛即入滅。所以要慇勤付囑地藏菩薩,要地藏菩薩以大神通力方便救拔者,只因南閻浮提眾生志性不定,為善難長,遇惡因緣,容易轉變。是以付囑地藏於未來,方便濟度斯等,勿令重落於三途。

爾時地藏菩薩摩訶薩,胡跪合掌,白佛言:「世尊!唯願世尊,不以為慮。

此下是地藏胡跪承領法旨也。初爾時下,是經家敘儀。白佛言下,是安慰世尊,勿以為慮也。

未來世中,若有善男子善女人,於佛法中,一念恭敬,我亦百千方便,度脫是人,於生死中,速得解脫。

此是少善眾生亦令解脫。未曾有經云:「下品十善,謂一念頃。中品十善,謂一食頃。上品十善,謂從旦至午。於此時中,心念十善,止於十惡,亦得往生。故野千心念十善,七日不食,生兜率天。」一念恭敬,雖則甚為微少,倘能繼續,則成大善。故知千念萬念,始乎最初之一念。滴水雖微,能穿大石,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是以地藏對於未來眾生,於佛法中一念恭敬者,百千方便,度化是人,解脫生死之患。

何況聞諸善事,念念修行,自然於無上道,永不退轉。」

此是於諸善事,念念進修,自然獲得無上不退之道。一念恭敬,尚蒙慈力,拔除生死之本,而得解脫,何況聞諸善法,如法進修,則於無上之道,自然獲證不退轉位也。

說是語時,會中有一菩薩,名虛空藏。

此下是虛空藏菩薩問瞻禮福利。分為二節初贊問福利,次許說利益。初中分二,此是第一,經家提名。虛空藏(Akasagarbha),或名(Gaganagaibha)又名虛空孕。空慧之庫藏,猶如虛空,故名虛空藏。又包藏一切功德,如虛空,故名虛空藏。大集經云:「何因緣故,名虛空藏?佛告速辯菩薩:善男子!譬如大富長者,多諸民眾。無量庫藏,財寶充滿,能行布施,心無慳吝。若行施時,貧窮往者,隨意所須。開大寶藏,悉能給與,彼諸眾生,皆得適意。長者施已,心喜無悔。善男子!虛空藏菩薩亦復如是,常行功德,成就方便,力迴向故戒身善清淨故。得成就神足力故。純至究竟善清淨故。所願增益成就故。知一切法如幻化故。得如來神足力故。於虛空中,隨眾生所須,若法施若財施,盡能施與,皆令喜歡。以是故,善男子!是賢士以此方便智故,名虛空藏。。」

白佛言:「世尊!我自至忉利,聞於如來,讚歎地藏菩薩,威神勢力,不可思議。

此下當機發問,此是初述神力叵思。科註謂:「經初光音遍及,虛空藏即集天宮,故始終聞如來讚歎地藏之事。勢力者,如思益云:『我投足之處,震動三千大千世界,及魔宮殿。』觀經云:『以智慧光,普照一切,令離三途,得無上力,故言勢力。」不思議者,此是菩薩甚深行處。雖施為萬有,令眾生得益。」脫離苦海而後已。

未來世中,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乃及一切天龍,聞此經典,及地藏名字,或瞻禮形像,得幾種福利?唯願世尊!為未來現在一切眾等,略而說之。」

此是請問瞻禮者,所得幾種福利。科註云:「準地持,福即布施,持戒,忍辱,依禪,依精進,修行施四戒無量等,是名福分。蓋善名福利,感報恬愉,今既讀經聞名,瞻禮形像,必有所得福利,未審有幾種耶?」因為不知,是以惟願世尊,為現未一切眾生,略而說之耳。

佛告虛空藏菩薩:「諦聽諦聽,吾當為汝,分別說之。

此下許說利益,此是初誡靜聽也。

若未來世,有善男子善女人,見地藏形像及聞此經,乃至讀誦,香華飲食,衣服珍寶,布施供養,讚歎瞻禮。

此下分別利益,分為二節:一見像聞經供養讚歎利益。這是總示修因。

得二十八種利益:一者天龍護念,二者善果日增,三者集聖上因,四者菩提不退,五者衣食豐足,六者疾疫不臨,七者離水火災,八者無盜賊厄,九者人見欽敬,十者神鬼助持,十一者女轉男身,十二者為王臣女,十三者端正相好,十四者多生天上,十五者或為帝王,十六者宿智命通,十七者有求皆從,十八者眷屬歡樂,十九者諸橫消滅,二十者業道永除,二十一者去處盡通,二十二者夜夢安樂,二十三者先亡離苦,二十四者宿福受生,二十五者諸聖讚歎,二十六者聰明利根,二十七者饒慈愍心,二十八者畢竟成佛。

此是別列所得之利益。初句是總標利益,一者下,方是別列。

科註云:「天龍乃造化之權衡,為陰陽之管轄。邦國藉保綏之德,黎民仰覆護之功。今既讀經持名,瞻禮供養,故感天龍護之念之,令善果聖因,由之增長,家緣世事,用是克諧,故首舉之,示福利之本也。2、3、4、三益,事跡相連,果由因而增進,因藉果而積集。因果相資,自然菩提不退。如十輪云;『地藏白佛言:我當濟度此四洲渚,世尊弟子。一切苾芻及苾芻尼,鄔波索迦,鄔波斯迦。令其增長覺分,聖諦光明,增長趣入大乘聖道。增長成熟有情,大慈大悲。增長五眼灌頂生天涅藥。如是善果,日日增長。』集者聚集。大論云:「值遇經法,修善持戒,布施敬禮等,種涅槃因緣。』如是聖上之因,莫不聚集。善果聖因,既日增集,自然道心牢強,誓力勇健,於位行念,自無退轉矣。5、衣食豐足,助道備也。衣以蔽形,食以支命。身安道隆,賴是衣食。此雖小緣,能辦大事。凍餒不安,道法焉在。故十輪云:『一切皆得如法所求,衣服寶貝,醫藥床敷,及諸資具無不備足。』6、疾疫不臨,修道之要。病乃退道之緣,能令色力減損。十輪經云:『若諸有情,惡鬼所持,成諸病者。有能供養地藏菩薩,一切皆得解脫無畏,身心安適。』故疾疫不臨也。7、離水火災。病為內障,災為外障。十輪云:『若諸有情,為火所焚,為水所溺,有能供養地藏菩薩,一切皆得離諸危難,安隱無損。』8、無盜賊厄,離宿怨對也。十輪云:『若諸有情,為諸怨賊軍陣,及餘種種諸怖畏事之所纏繞,身心慞惶,懼失身命。有能供養恭敬地藏菩薩,一切皆得離諸怖畏,保存身命。』9、人見欽敬。俗語說敬人者,人所敬之。今既恭敬地藏菩薩,故感人所欽敬之益。10、神鬼助持,尤為末法修行善利。長阿含云:『若有修行善法,見正信行,修十善業。如是一人,有百千神護。』11、女轉男身,因女身有五障,故以轉男身為幸。12、為王臣女,13、端正相好,均屬生富貴家顏貌端莊也。14、多生天上,稱揚聖號,廣行十善,則是生天之因。15、或為帝王,嚴持五戒,則人身不失,廣種福田,則生為王也。16、宿智命通,由讀經稱名,了因之力也。17、有求皆從,如十輪云:『若諸有情,或為種種世出世間諸利樂事,於進求時,若能恭敬供養地藏菩薩,意願滿足。』18、眷屬歡樂,此是修行外護知識。如十輪云:『若諸有情,愛樂別離,怨憎合會,有能恭敬供養地藏菩薩,一切皆得愛樂合會,怨憎別離。』19、諸橫消滅,如水火災等,屬於橫事。20、業道永除,業道,即有漏業道。由於修讀經等無漏之業,故三界有漏業道,並皆消滅。21、去處盡通。以供養地藏菩薩,故行來出入,無阻無礙。22、夜夢安樂,以讀經故,夜無惡夢,是以安樂。23、先亡離苦,恭敬供養地藏菩薩,不但自身得益,即過去先人亦蒙解脫。24、宿福受生,由於供養地藏菩薩及轉讀尊經宿世之福,故或受生人間天上,並享如意之福樂。25、諸聖讚歎,今既信受地藏不思議事,故感諸聖讚歎。26、聰明利根,經聲歷耳,永記不忘故。27、饒慈愍心,利生之要行也。28、畢竟成佛,究竟之利益也。」

復次虛空藏菩薩:若現在未來,天龍鬼神,聞地藏名,禮地藏形,或聞地藏本願事行,讚歎瞻禮。

此下是第二聞經禮形讚歎利益,此是總示修因。

得七種利益:一者速超聖地,二者惡業消滅,三者諸佛護臨,四者菩提不退,五者增長本力,六者宿命皆通,七者畢竟成佛。」

此是別列利益也。一者速超聖地,速疾超昇聖人之果地也。二者惡業消滅,三惡道之業盡得消滅也。三者諸佛護臨,諸佛駕臨,護念修行之人。四者菩提不退,如前廿八種利益之中之第四釋。五者增長本力,由修因故,增長真如妙性根本之力。六者宿命皆通,如前二十八種利益之中之第十六釋。七者畢竟成佛,如前廿八種利益之中之第廿八釋。

爾時十方一切諸來,不可說,不可說,諸佛如來,及大菩薩、天龍八部。聞釋迦牟尼佛,稱揚讚歎地藏菩薩,大威神力,不可思議,歎未曾有!

此下二段總流通,此是因果聖凡聞讚致歎。

是時忉利天,雨無量香華,天衣珠瓔,供養釋迦牟尼佛,及地藏菩薩已。一切眾會,俱復瞻禮,合掌而退。

此是天主散華,供養教主及本尊,會眾歡喜,作禮而退。科註云:「忉利天王獨供者,既是檀越,又在其宮,故得專之也。香表因通果海,成就五分法身。華表圓因剋果,具足四十一位。天衣從樹而生,輕細自然,表證寂滅之忍。珠瓔,別行疏云:『或眾寶瓔珞,或眾寶珠。』今是眾寶珠成,故曰珠瓔,表得四法。大集云:『戒定慧陀尼,以為瓔珞,莊嚴法身,』是也。然珠瓔在頸,頸是所嚴,表中道性德。此行稱性,如瓔珞在頸而能嚴也。皆言雨者,則是從正空中道第一義天,繽紛而下也。無量者,因果之法,並由一心。了達此心,本具河沙,性功德法,有何限量?以此無量諸法,供養釋迦能說之教主,以及地藏能行之願王。心有所專,故不言餘眾。已者,謂能供之物,皆冥實際。所供之主,本住三摩。能所既空,感應斯泯。賓主鎔融而一際,財法絕寂而無垠,故云已也。上是申供,下乃禮退。一切眾會,即前所集之眾,今將各還本住。俱復瞻仰,重師道而戀戀靡忘。重申禮拜,尊經法而心心無間。合掌,表十界一體。而退,顯萬類同歸。然而不同諸經結皆大歡喜者,以見在會大眾,從此重增勝心。效地藏之僧那,救三途而不了,遵迦文之囑累,弘是典而彌窮。上同聖母之愁憂,卻類天王之悲歎。則聞法之大喜,固內蘊襟懷,而濟世之殷憂,已外彰眉宇。經家不敘斯語者,意見乎言之表也。」

地藏菩薩本願經講義跋後

蓮航 

到過檀香山(夏威夷)的人,都說那是人間仙境。氣候溫和,山明水秀,風景幽美,清淨光明,又地處太平洋中心,在人們的印象中,那是紅塵飛不到的仙島,因此成了觀光的勝地,東方人,西方人,以及全世界的人,終年不絕,都要去一睹這海上仙島的勝境。

檀香山有這般極好的自然環境,留給觀光客最佳的印象,但它確是佛教文化的沙漠,極需法雨的滋潤,才能使這海上神山,內外優美。知定學長,二十多年前,帶著拓荒而冒險的精神,隻身去到檀島,在那人地生疏的沙漠上,努力撤播佛法種子,不斷灌以甘露法雨,經過漫長的歲月,吃了不少的苦頭,也不知流了多少的汗,如今種子不但發芽滋長,一片蒼翠,桃李遍地,成就可觀,沙漠已變成綠洲了!

現在的檀島,又已建築了莊嚴華麗中國式的大雄寶殿,目下在美國所有的中國僧伽,所建立的道場中,這是最大而最具規模的,這也不折不扣象徵著當地人民對佛法的信仰,具有高度熱誠與愛好研究的意向。從這一個啟示看,那是中國佛法在西方將會有大放異彩一天的徵兆,這一天似乎已遙遙在望!知定學兄,把握這一個機曾,更進一步的,第一次的開講地藏菩薩本願經,大轉佛法巨輪,聽眾極為擁踴,法會非常成功,因此興緻大發,廣徵博引,編成講義,作深入淺出的發揮,舌粲蓮花,成一巨著,都三十萬言,人天歡喜!

今日在檀島講演地藏菩薩本願經,時機因緣都非常相宜,既宣揚了佛法,也傳播了中國固有的文化--孝道。西方的自然科學,比我們起步研究早了幾年,確也為世界製造了不少的問題。中國人的頭腦並不比他們遜色,我敢斷言,超前的日子並不會太久遠。隨西方自然科學的發達,而給世界加強了功利與現實主義,把人性完全物化了,降低了人性人格的存在重量,成為西方社會一種異常的病態,如果沒有中國的人道文化和大慈大悲的佛法療治,世界的戰爭,永遠會在他們的頭頂上首先開花,但願這人類的浩劫,仗地藏菩薩的慈悲願力,永遠永遠成為陳跡。

這部地藏菩薩本願經講義的巨著,知定學兄交我在臺灣出版,廣結善緣。我想這部巨著,是他辛苦弘法美洲的里程碑,紀念價值極高,非常樂意效勞,故爾誠心接受這個委託任務,光陰很快,至今一年,方得出版。原因固在字數太多,排校費時,但放生寺興建彌勒殿,未能集中精力,積極趕督,其疚在我,甚感歉憾!在本講義即將付印之時,知兄又囑在經後寫幾句作出版紀念,為了慰勞他多年在美洲單槍獨馬弘法的辛苦和成就,只好勉為其難的寫上幾句。我拙於貼「福」字式的恭維,確願有緣讀到這部感人講義的同道,都能如地藏菩薩一樣,發廣大慈悲的深宏誓願,救救現時代這個世界上無數沉淪在物欲大海中的苦惱眾生,那便真正的契合作者辛苦編著本經講義最高意義的本懷!

我覺得在國外弘法的僧伽,孤單而辛苦,用力者多,收穫者少,他們的奮發不懈精神,千百倍於國內,他們不需物質的濟助,卻要精神上的支援,但願國內國外僧伽,本諸佛陀救世精神,協力同心,齊一步調,共轉無上大法輪,改造這個業病處處的世界,使眾生沐浴在佛陀的慈光中,永享法化清涼安樂自在的無為生活罷!

六十四年藥師佛誕日寫於南山堂

資料來源:報佛恩網,歡迎轉載,翻印流通。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詹 招琳 的頭像
    詹 招琳

    中華萬姓網站

    詹 招琳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