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通典卷一百八十三 州郡十四至卷一百八十五

卷一百八十三 州郡十三 古荊州

通典卷第一百八十三 州郡十三

古荊州〈今置郡府三十三縣一百三十一〉

江陵荊七縣江陵枝江松滋當陽公安長林石首

夷陵峽五縣夷陵宜都遠安長陽巴山

巴東歸三縣秭歸巴東興山

竟陵復三縣監利沔陽竟陵

富水郢三縣長壽京山富水

安陸安六縣安陸吉陽應山應城雲夢孝昌

齊安黃三縣黃岡黃陂麻城

漢陽沔二縣漢陽川

江夏鄂五縣江夏永興武昌蒲圻唐年

義陽申三縣義陽羅山鍾山

長沙潭六縣長沙衡山湘鄉益陽瀏陽醴陵

巴陵岳五縣巴陵沅江湘陰華容昌江

衡陽衡六縣衡陽湘潭耒陽攸常寧荼陵

零陵永三縣零陵湘源祁陽

江華道四縣營道延唐江華永明

桂陽郴八縣郴高亭藍山義昌資興義章南平臨武

連山連三縣桂陽陽山連山

邵陽邵二縣邵陽武岡

武陵朗二縣武陵龍陽

澧陽澧四縣澧陽慈利石門安鄉

黔中黔六縣彭水黔江洪杜洋水信寧都濡

寧夷思四縣務川寧夷思印思王

盧溪辰五縣沅陵漵浦辰溪盧溪麻陽

盧陽錦五縣盧陽洛浦招喻常豐渭陽

靈溪溪二縣大鄉三亭

潭陽巫三縣龍標朗溪潭陽

清江施二縣清江建始

涪川費四縣涪川多田扶陽城樂

夜郎珍四縣營德夜郎麗皋樂源

播川播四縣播川遵義芙蓉川

義泉夷五縣綏陽義泉都上洋川宜林

龍標業二縣峨山渭溪

溱溪溱二縣榮懿扶歡

禹貢曰:「荊衡陽惟荊州,北據荊山南衡山之陽也。荊山在今襄陽郡南漳縣。衡山在今衡陽郡湘潭縣。江漢同歸於海,江漢二水歸入於海。九江孔殷,孔,甚也。殷,中也。言江於此州界分為九道,甚得地勢之中。今潯陽郡西北。沱潛既道,雲土夢作乂。沱、潛,二水名。自江出為沱,自漢出為潛。雲夢,澤名也。在今安陸郡。言二水既從其道,則雲夢之土可為耕作畎畝之治。浮於江、沱、潛、漢,逾於洛至於南河。」逾,越也。言渡四水而越洛,乃至南河也。南河即在冀州南。舜置十二牧,荊州其一。周禮職方曰:「正南曰荊州,爾雅曰:「漢南曰荊州。」其山曰衡,藪曰雲夢,川曰江漢,浸曰潁湛。衡山在湘南。雲夢在華容。潁水出陽城乾山,宜屬荊河州,在此非也。湛,未詳。其利丹銀齒革。民一男二女。畜及穀宜與揚州同。荊,強也,言其氣躁強;亦言荊,驚也。或取名於荊山焉。蓋蠻夷之國,槃瓠之種,昔高辛氏有畜犬,曰槃瓠,帝妻以少女。其子孫滋蔓,號曰蠻夷,今長沙武陵蠻是也。詩人所謂蠻荊也。夏商以來,最為邊患。周宣王中興,乃命方叔南伐蠻方,故詩曰「蠻方來威」,又曰「蠢爾蠻荊,大邦為讎」。春秋至戰國時,並為楚地。其在天文,翼、軫則楚之分野,漢之南郡、江夏、零陵、桂陽、武陵、長沙,皆其分也。今夷陵、巴東、江陵、竟陵、富水、義陽之東境、安陸、齊安、漢陽、江夏、巴陵、長沙、衡陽、零陵、江華、桂陽、連山、邵陽、武陵、澧陽、黔中、寧夷、盧溪、盧陽、靈溪、潭陽、清江等郡地是也。兼得韓秦之交。漢之南陽之地,今宜陽之西境,宜屬韓。漢牂牁之地,今播川、義泉、涪川、夜郎、溱溪宜屬秦。秦平天下,置郡,此為南郡、今江陵、夷陵、巴東、竟陵、富水、安陸、齊安、漢陽、江夏、清江等郡地皆是。黔中、今武陵、澧陽、黔中、寧夷、盧溪、盧陽、靈溪、潭陽等郡地皆是也。漢改秦黔中郡為武陵郡,即今武陵郡是。長沙、今長沙、巴陵、衡陽、零陵、江華、桂陽、連山、邵陽等郡是。南陽之東境。今義陽、漢東等郡是。漢武置十三州,此為荊州。領郡國八。其五溪中地,歸漢以後,歷代開拓,今播川、涪川、夜郎、義泉、龍標、溱溪等郡地。後漢並因之。初理武陵郡漢壽縣,今武陵郡武陵縣地,後理南郡,今江陵郡是。漢末,曹公赤壁敗後,遂與吳蜀三分其地。北境屬魏,西境屬蜀,東境南境屬吳。及劉備歿後,所分之地悉復屬吳,而荊州南北雙立。魏荊州理宛,今南陽郡。吳荊州理江陵,今郡也。晉亦置荊州。領郡十九。初理襄陽,平吳,理南郡,今江陵郡。王敦為刺史,理武昌,今江夏郡縣也。其後遷徙無常處。自王抗以後,復理江陵,不復移改。宋分置荊州、領郡十二,理南郡。司州、領郡四,理義陽,今郡。郢州、領郡六,理南郡。雍州、領郡十七,理襄陽,今郡地。刺史所理則在古荊河州境,其統領郡縣則古荊州之境。湘州。領郡十,理長沙,今郡。齊並因之。州境之內,含帶蠻蜑,音但。土地遼落,稱為殷曠。江左大鎮,莫過荊揚,故謂荊州為陝西也。以比周邵分陝之義。其後割裂不可詳也。大唐分置十五部,此為山南東道、江陵、竟陵、富水、夷陵、巴東、武陵、澧陽等郡地是也。江南西道、長沙、零陵、桂陽、江夏、江華、衡陽、巴陵、邵陽是也。黔中道,黔中、盧溪、盧陽、寧夷、清江、潭陽、龍標、義泉、靈溪、涪川、溱溪、播川、夜郎。兼分入淮南道安陸、義陽。及嶺南道。連山。

江陵郡[編輯]

東至竟陵郡四百八十里。南至澧陽郡三百里。西至夷陵郡三百四十里。北至襄陽郡四百五十里。東南到巴陵郡五百七十五里。西南到澧陽郡二百六十五里。西北到夷陵郡遠安縣界三百五里。東北到富水郡二百二十里。去西京一千七百七十三里,去東京一千三百一十二里。戶二萬八千九百三十二,口十三萬七千五十四。

今之荊州,理於江陵縣。春秋以來,楚國之都,謂之郢都,西通巫巴,東接雲夢,亦一都會也。秦置南郡。漢高帝改為臨江郡,景帝改為臨江國,後復故。後漢因之。其地居洛陽正南。章帝徙鉅鹿王恭為江陵王,三公上言,江陵在京師正南,不可以封,乃徙為六安王。蜀先主得之,以麋芳為南郡太守。後屬吳,麋芳以郡來降,關羽因此遂敗。常為重鎮。吳師來伐,當陽侯杜元凱向江陵,斬其督伍延。晉平吳,置南郡及荊州。領郡十九,理於此。東晉以為重鎮,桓沖屯上明,使劉波守江陵。宋齊並因之。宋領郡十二,齊領郡十。梁元帝都之,為西魏所陷,大將于謹平之。遷後梁居之,為藩國,又置江陵總管府。隋並梁,置江陵總管府如故,後改為荊州;煬帝初,復為南郡。大唐為荊州,或為江陵郡。領縣七:

江陵故楚之郢地,秦分郢置江陵縣,今縣界有故郢城。有枚回洲。有夏水口,左傳所云「沈尹戍奔命於夏汭」也。有荒谷,即莫敖所縊荒谷。西北有野父城。又有紀南城,楚渚宮。漢津鄉故城在今縣東也。

枝江古之羅國。漢舊縣。楚文王自丹陽徙都,亦曰丹陽。其舊丹陽,在今巴東郡。

松滋東晉孝武時,荊州刺史桓沖以苻堅強盛,自襄陽退屯之,上疏曰:「孱陵縣界,地名上明。在吳時,樂鄉城以上四十餘里地,北枕大江,西接三峽,田土膏良,可以資業軍人。」遂為重鎮。今縣西有廢上明城,即沖所築。亦漢高城縣地。有巴山。其樂鄉城,即吳陸抗所築。孱,士連反。

當陽漢舊縣。又漢臨沮侯國故城,在今縣北。有綠林山,王莽末,賊所起。有漳沮二水,左傳曰楚莊王「師於漳澨」,即此也。沮,七餘反。澨音筮。

公安漢作唐縣故城在西,亦二漢孱陵縣地。後漢末,劉備為荊州牧,鎮油口,即此。馬頭故城在今縣西北,陸抗所屯,以禦羊祜。陳亦為重鎮,及隋軍來伐,遣將陳紀守之。

長林有章山及雲夢澤,郭璞曰:「雲夢澤,湖丘。」是。

石首武德四年置。有石首山,因以為名。即漢華容縣。

夷陵郡[編輯]

東至江陵郡三百四十里。南至江陵郡水路三百三十七里。西至巴東郡一百九十里。北至襄陽郡五百七十里。東南到江陵郡界四百四十一里。西南到清江郡九百里。西北到巴東郡界二百三十里。東北到江陵郡界九十里。去西京一千七百里,去東京一千六百四十里。戶七千三百一十七,口四萬二千六百六十八。

峽州今理夷陵縣。春秋、戰國時,並楚地。秦將白起攻楚,燒夷陵,即其地也。秦二漢並為南郡地。魏武平荊州,置臨江郡。後劉備改為宜都郡。吳改夷陵為西陵,常為重鎮。陸遜上疏曰:「夷陵要害,國之關限。若失之,非損一郡,則荊州可憂也。」晉、宋、齊並為宜都郡。梁改置宜州。西魏改曰拓州。後周改為峽州。陳嘗得之,為重鎮。隋開皇中,伐陳。陳人守荊門、狼尾灘,並宜都縣界;安蜀城,夷陵縣界也。大唐為峽州,或為夷陵郡,郡城即陸抗攻步闡,拒晉師之壘。以扼三峽之口,故為峽州,西通蜀江。領縣五:

夷陵漢舊縣也。吳之西陵。有黃牛山,高崖閒有石,色如人牽牛,人黑牛黃,故名之。湍險紆迴,行者歌曰:「朝發黃牛,暮宿黃牛,三朝三暮,黃牛如故。」有夷陵山。故城在西北。今縣西有溫泉。

宜都漢夷道縣故城在今縣西。有荊門山,後漢岑彭破田戎於此。公孫述又遣將任滿拒吳漢,將作浮橋處,在今縣西北五十里。水經云:「江水束楚荊門、虎牙之閒。」荊門山在南,上合下開,若門。虎牙山在北,石壁危江閒,有白文,類牙,故以為名也。荊門、虎牙二山,即楚之西塞狼尾灘。

遠安漢臨沮縣。

長陽漢佷山縣。孟康云:「佷音恆,出藥草恆山。」古直城在今縣西北五十四里,四面險絕,有林木池水。

巴山古捍關,楚肅王拒蜀處。今縣北有山,曲折似巴字,因以為名。武落鍾山有石穴,即廩君擲劍處。又有夷水,即廩君乘土船所也。

巴東郡[編輯]

東至夷陵郡一百九十里。南至清江郡五百五十里。西至雲安郡三百三十二里。北至房陵郡五百里。東南到夷陵郡界一百二十二里。西南到雲安郡三百三十二里。西北到雲安郡界一百三十六里。東北到夷陵郡界三百十七里。去西京二千二百六十八里,去東京一千八百三十三里。戶四千三百六十四,口二萬一千五百三十四。

歸州今理秭歸縣。歷代土地與雲安郡同,唯秦時屬南郡,二漢為南郡。吳置建平郡,以為重鎮。其地險固。孫皓末,晉將王濬自蜀沿流伐吳。吳之守將吾彥表謂皓曰:「請建平增兵,若建平不下,晉師終不敢過。」皓不從。即秭歸縣界。秭音姊。晉亦為建平郡,宋齊皆因之。隋屬巴東郡。大唐武德二年,分州秭歸、巴東二縣置歸州,或雲因歸國為名。後為巴東郡。古子國城在郡東二十里。領縣三:

秭歸漢舊縣也。屈原此縣人,既被流放,忽然暫歸,其姊亦來,因名其地為姊歸。空舲峽山。昔周成王封楚熊繹,初都丹陽,今東南故城是也。後移枝江,亦曰丹陽。後又移都郢,在江陵。後又移都壽春,亦曰郢。吳置建平郡,在此。太清鎮在縣東南八十五里,吳置以備蜀,居三峽要衝,塞山蠻之路、寇掠之道。

巴東漢巫縣地。有石門山,陸遜追劉備處。

興山初吳主孫休置,後廢。武德中,又分秭歸置。漢王嬙即此人。

竟陵郡[編輯]

東至漢陽郡五百里。南至巴陵郡五百五十里。西至江陵郡四百八十里。北至富水郡四百里。東南到蜀江水中流為界七百四十里。西南到赤岸港界三百五十七里。西北到乞火山界三百五十四里。東北到安陸郡三百四十里。去西京一千七百九十里,去東京一千五百一十八里。戶七千六百九十,口三萬六千九百九十九。

復州今理沔陽縣。自春秋以來為楚地。秦屬南郡。二漢南郡、江夏二郡地。晉分置竟陵郡,宋齊因之。後周以其地置郢、復二州。隋煬帝初州廢,於舊郢州置竟陵郡。今富水郡地。於舊復州置沔陽郡。大唐改為復州,或為竟陵郡。領縣三:

監利漢華容縣。乾溪水湧出。春秋時,楚章華臺在城內。陶朱公在華容縣西,碑見在。又有荊臺是也。

沔陽漢雲杜縣故城在縣西北。又有石城,在縣東南三百里。有夏水、沔水。晉鎮南將軍杜元凱為荊州刺史,開陽口,達巴陵,徑千餘里,內避長江之險,外通零桂之漕,即此也。

竟陵漢舊縣。又有漢邾縣故城,在今縣東。

富水郡[編輯]

東至安陸郡三百二十九里。南至竟陵郡四百里。西至江陵郡二百八十里。北至襄陽郡三百一十六里。東南到竟陵郡界百五十六里。西南到江陵郡界八十里。西北到襄陽郡界三百一十六里。東北到漢東郡四百六十里。去西京一千四百三十五里,去東京一千三百九里。戶一萬一千七百二,口五萬五百九十。

郢州今理長壽縣。歷代所屬與竟陵郡同。二漢屬江夏郡。晉、宋以來竟陵郡地。梁南司、北新二州之境。西魏分屬安州。後周分置石城郡,後於石城置郢州。隋煬帝初州廢,置竟陵、安陸二郡。大唐併二郡為溫州,後為郢州,或為富水郡。領縣三:

長壽漢竟陵縣故城在今縣南。晉宋以來為長壽縣。

京山晉宋以來曰新陽。梁置新州。西魏置溫州。

富水後漢新巿縣故城在今縣東北。

安陸郡[編輯]

東至齊安郡三百一十二里。南至漢陽郡三百一十里。西至富水郡三百二十九里。北至義陽郡二百五十里。東南到漢陽郡三百一十里。西南到竟陵郡三百四十里。西北到漢東郡一百五十五里。東北到弋陽郡四百五十三里。去西京二千七百里,去東京一千二百九十九里。戶二萬一千八百三十五,口十三萬二千一百四十九。

安州今理安陸縣。春秋子之國,或作「鄖」。、鄖、溳,皆音雲。雲夢之澤在焉。後楚滅,封鬥辛為鄖公,即其地也。秦屬南郡。二漢屬江夏郡。晉初亦屬江夏郡,後分置安陸郡。宋、齊因之。梁置南司州。西魏置安州總管府。後周置溳州及安陸郡。隋初廢,煬帝初復為安陸郡。大唐為安州,或為安陸郡。郡城臨溳水。領縣六:

安陸漢舊縣。有溳水,亦謂之溳口。有橫山,即古陪尾山也。雲夢澤在焉。

吉陽梁置汝南郡。

應山樑置應州及縣。北有石龍山。

應城宋置。古蒲騷城在此。騷音蕭。

雲夢漢江夏郡故城在今縣東南。

孝昌西魏置岳州及岳山郡。

齊安郡[編輯]

東至蘄春郡二百三十里。南至江夏郡二百八十五里。西至安陸郡三百十二里。北至弋陽郡三百五十里。東南到潯陽郡五百五十七里。西南到漢陽郡二百三十五里。西北到義陽郡五百六十里。東北到壽春郡五百八十四里。去西京二千二百五十五里,去東京一千四百七十里。戶一萬四千七百八十七,口八萬四千一百八十二。

黃州今理黃岡縣。春秋時邾國之地,今郡東南百二十里臨江與武昌相對。有邾城,史記曰:「黃帝之末孫有陸終者,產六子,第五別為曹姓,歷代不絕。至武王代紂之後,封其裔子挾於邾,為諸侯。」即此也。後為黃國之境,戰國時屬楚。秦屬南郡。二漢為江夏郡。魏亦為重鎮。魏文帝黃初中,吳揚聲欲獵江北,荊河州刺史滿寵度必襲西陽,而為之備,孫權聞之而退。吳後得邾城。孫權赤烏中,使陸遜攻邾,常以三萬兵守之。晉為西陽國。宋為西陽郡。齊又分置齊安郡。北齊置衡州,領齊安一郡。陳廢衡州。後周又置衡州及黃州。隋初改衡州為黃州;煬帝初州廢,置永安郡。大唐為黃州,或為齊安郡。領縣三:

黃岡漢西陽縣地。齊曰南安。北齊置巴州。後周置弋州。

黃陂北齊置南司州,後周置黃州。武湖在縣東,宋謝晦為檀道濟所攻,敗走,被武湖戍主執,即此。

麻城

漢陽郡

東至江夏大江中流為界三里。南至竟陵郡八百里。西至竟陵郡五百里。北至齊安郡二百三十五里。東南到江夏郡七十里。西南到竟陵水路七百里。西北到安陸郡三百一十里。東北到江夏郡界七里。去西京二千三百八十四里,去東京一千五百二十九里。戶六千二百五十二,口三萬八千一百二十九。

沔州今理漢陽縣。春秋鄖國之地。戰國時屬楚。秦屬南郡。二漢屬江夏郡。魏初有之,為重鎮。曹公定荊州後,以文聘為江夏太守,守沔口,止石梵,吳軍來攻,不剋。後屬吳,亦為重鎮。孫權嘉禾中,陸遜屯江夏、沔口。晉宋以來,並屬江夏郡。後周置復州。隋煬帝初改為沔州,尋改為沔陽郡,則通有今竟陵郡之地。大唐武德中,討平朱粲,析為沔州,或為漢陽郡。領縣二:

漢陽漢安陸縣地。隋初置漢津縣,後改為漢陽。有漢水,一名沔水。又有沌水、灄水、魯山。沌音屯。灄音攝。

川漢安陸縣地。後魏為川郡,後廢郡為縣也。

江夏郡

東至潯陽郡六百里。南至巴陵郡七百里。西至漢陽郡渡江二里。北至齊安郡二百八十五里。東南到章郡一千九百三十八里。西南到漢陽界七里。西北到漢陽北界渡江四里。東北到蘄春郡五百里。去西京二千三百四十六里,去東京一千五百三十里。戶一萬九千四百一十七,口十一萬三千。

鄂州今理江夏縣。自春秋以來皆屬楚,有江漢二水。在州西合。秦屬南郡。漢高祖置江夏郡。應劭曰:「沔水自江別至南郡華容為夏水,過郡入江,故曰江夏。」後漢因之,荊州牧劉表將黃祖守在此。按吳志孫策表曰:「臣到沙羡縣祖屯處,破之。」吳分江夏,孫權初城江夏。更置武昌郡,孫權嘗都之,孫皓又徙都之,常為重鎮。孫權甘露初,城武昌,陸遜、諸葛恪、滕牧皆屯焉。及晉伐吳,使王戎襲武昌,胡奮襲江夏。歷代亦為兵衝,其地亦曰夏口,東晉孝武時,桓石仁屯守。亦曰魯口。以對魯山岸為名也。晉宋並為江夏、武昌二郡。宋兼置郢州。領郡六,理於此。齊因之,亦為重鎮。劉懷珍言於高帝曰:「夏口兵衝要地,宜得其人。」遂令柳崇鎮兵。其後梁武帝自襄陽起兵東下,攻圍二百餘日,方降。梁末,北齊得之,遣慕容儼守。陳霸先將侯瑱攻圍六月餘,不下。後二國和通,乃歸梁。瑱,他甸反。梁分置北新州,尋分北新置土、富、洄、泉、豪五州。隋平陳,改置鄂州;煬帝初州廢,置江夏郡。大唐武德中,平蕭銑,改為鄂州,或為江夏郡。領縣五:

江夏漢以來沙羡縣也。晉武改為沙陽,東晉僑置汝南郡,此為汝南縣。有黃鶴山。

永興漢鄂縣。

武昌故東鄂也。孫權改為武昌,遂建都於此。東晉時,謝尚、庾翼並屯守於此。有樊山,謝眺詩曰「樊山開廣宴」,即此。有崢嶸洲,晉將劉毅破桓玄處。

蒲圻漢沙羡縣地,後置沙州。後漢建安中,吳王孫權破曹公軍於赤壁,即今縣界。並具巴陵郡篇目。

唐年

義陽郡

東至弋陽郡二百二十里。南至安陸郡二百五十七里。西至淮安郡二百五十七里。北至汝南郡二百六十八里。東南到弋陽郡二百四十七里。西南到漢東郡二百四十四里。西北到淮安郡二百一十六里。東北到弋陽郡二百二十里。去西京一千七百九十六里,去東京九百四十二里。戶二萬五千六百三十,口十三萬九千六百二十九。

申州今理義陽縣。春秋時申國之地,或曰申國在今南陽郡南陽縣。其後屬楚。秦屬南陽郡。二漢為南陽、江夏二郡。魏分南陽置義陽郡。晉宋並因之,宋又置司州。領郡四,理於此。齊並因之。有三關之隘,今義陽縣界有故平靖關,其武陽、黃峴二關,在安陸郡應山縣界也。北接陳、汝,控帶許、洛。宋齊以來,常為邊鎮。梁曰北司州,後復置司州。梁天監二年,為魏將元英所陷。後魏改為郢州。後周改為申州。隋煬帝改為義州,尋為義陽郡。大唐為申州,或為義陽郡。領縣三:

義陽漢平氏縣。有溮水。溮音師。

羅山漢郢縣。

鍾山漢鄳縣地。齊置齊安郡。又有漢鍾武故城,在今縣西南。石城山在今縣東南,春秋之九塞,此即一也。晉於山上置義陽郡城。

長沙郡[編輯]

東至章郡一千二百二里。南至衡陽郡四百五十里。西至盧溪郡一千一百二十五里。北至巴陵水路五百五十里。東南到宜春屈曲五百二十六里。西南到邵陽郡五百三十四里。西北到武陵郡四百里。東北到巴陵郡七百里。去西京二千五百一十九里,去東京二千四百里。戶三萬二千二百二十六,口十四萬六千六百。

潭州今理長沙縣。古三苗國之地。自春秋以來,為黔中地,楚國之南境。秦為長沙郡。有萬里沙祠,故曰長沙。漢為長沙國,初封番君吳芮為長沙王;都於此。及景帝,封子發又為長沙王。諸王朝宴,帝令迭舞,長沙王但張袖而已,帝怪問之,對曰:「臣國小地狹,不足以迴旋。」帝悅,增以桂陽、武陵二郡。後漢復為長沙郡。晉因之。宋長沙國兼置湘州,領郡十,理於此。齊因之,又為長沙郡。夫湘川之奧,人豐土闢,南通嶺嶠,唇齒荊雍,亦為重鎮。梁陳以來,皆因而不改。隋平陳,置潭州;取昭潭為名。煬帝初州廢,置長沙郡。大唐為潭州,或為長沙郡。領縣六:

長沙古青陽地。秦始皇時,荊王獻青陽以西,即此也。漢改為臨湘縣。有湘水。賈誼宅,井仍存。

衡山漢湘南縣,後置衡陽郡。

湘鄉漢湘南縣之湘鄉也。長沙王子昌封湘鄉侯。

益陽漢舊縣。在益水之陽。故城在今縣東。

瀏陽漢舊縣。瀏音劉。

醴陵後漢舊縣。有漉水,又名淥水,出縣東漉山。

巴陵郡[編輯]

東至江夏郡七百里。南至長沙郡五百五十里。西至醴陽郡四百八里。北至竟陵郡五百五十里。東南到章郡一千八百五十六里。西南到武陵郡六百里。西北到江陵郡五百七十五里。東北到江夏郡七百里。去西京二千一百四十里,去東京一千八百一十六里。戶一萬一千六百七十六,口四萬七千三十二。

岳州今理巴陵縣。古蒼梧之野,蒼梧野不止於此郡界,側近之地皆是。亦三苗國之地,亦古麇子國;春秋文公十一年,楚子伐麇,即此地也。凡今長沙、衡陽諸郡,皆古三苗之地。青草、洞庭湖在焉。二湖相連,青草在南,洞庭在北。春秋、戰國時,並屬楚,亦古羅國之地,楚辭之言汨羅是也。羅縣北有汨水。汨音。秦屬長沙郡,二漢皆因之。吳因之,為重鎮。建安中,孫權使魯肅,孫皓時滕牧、萬彧皆屯於此。晉因之,東晉亦為重鎮。使陶侃鎮守此。宋分置巴陵郡。齊因之。梁置巴州,湘東王遣陸法和等據赤亭,擒侯景將任約於此。今郡西華容界有赤亭城是也。城近赤亭湖,因以為名。隋平陳,改為岳州。煬帝初,改為羅州,尋為巴陵郡。郡人董景珍等,以羅縣令蕭銑為主,起兵於此。大唐武德四年,平蕭銑,復為岳州,或為巴陵郡。領縣五:

巴陵漢下雋縣地。雋音詞兗反。古巴丘也。有君山、洞庭湖、巴丘湖、青草湖。檢地誌云:「巴丘湖中有曹由洲,即曹公為孫權所敗燒舡處,在今縣南四十里。」又云:「今鄂州之蒲圻縣,有赤壁山,即曹公敗處。」按三國志云:「劉表卒,其子琮代屯襄陽。劉備屯樊。琮降曹公,備遂南走。曹公恐備先據江陵,將精騎急追,及於當陽之長阪。備與數十騎走,斜趨漢津,濟沔,到夏口。曹公進軍江陵,得劉琮水軍舡步數十萬,自江陵征備,至巴丘,遂至赤壁。孫權遣周瑜水軍數萬,與備併力逆之。曹公泊江北岸。瑜部將黃蓋詐降,戰艦數千艘,因風放火。曹公大敗,從華容道步歸,退保南郡,備瑜等復追之。曹公留曹仁守江陵城,自徑北歸。」而漢陽郡圖經云:「 赤壁城一名烏林,在郡西北二百二十里,在川縣西八十里,跨南北。」此大誤也。曹公既從江陵水軍沿流,已至巴丘,則今巴陵郡赤壁只在巴陵郡之下,軍敗引還南郡,劉備、周瑜水軍追躡,並是大江之中,與川西殊為乖角。今據檢地誌為是,當在巴陵、江夏二郡界。其漢陽郡圖經及俗說,悉皆訛謬,所以備錄國志,以為證據爾。

沅江漢益陽縣地。因以沅水為名。梁置重華縣,隋廢之。又有重華城,亦謂之虞舜古城。

湘陰本羅子國,秦為羅縣。梁置岳陽郡。隋置玉州。有玉笥山、湘水,又有地名黃陵,即舜二妃所葬之地。縣北有汨水,即屈原懷沙自沈之處,俗謂之羅江。又有屈原,今有石碑,文曰「楚放臣屈大夫之碑」,其餘字滅矣。漢羅縣故城在今縣東北。

華容漢孱陵縣也。隋置此縣。古華容在竟陵郡。

昌江

衡陽郡

東至廬陵郡九百里。南至零陵郡五百八十里。西至邵陽郡三百里。北至長沙郡四百五十里。東南到桂陽郡三百里。西南到零陵郡三百七十里。西北到長沙郡湘潭縣五百八十里。東北到廬陵郡九百里。去西京三千一百里,去東京二千七百六十八里。戶三萬四千三百三十,口十九萬七千五百三十。

衡州今理衡陽縣。春秋以來屬楚。秦屬長沙郡。漢屬長沙國、桂陽郡地。後漢屬長沙、桂陽二郡地。吳以其地置衡陽、湘東二郡,晉因之。宋為衡陽國及湘東郡,齊以下皆因之。齊常改衡陽國為郡。隋平陳,省湘東、衡陽二郡,置衡州;煬帝初州廢,置衡山郡。大唐為衡州,或為衡陽郡。領縣六:

衡陽漢酃縣地。有酃水湖,釀酒醇美,所謂酃酒。晉武帝平吳,始薦酃酒於太廟,謂此。有蒸水。酃音靈。

湘潭有南嶽衡山。漢陽山縣。

耒陽漢舊縣。有耒水。

常寧

荼陵漢舊縣。荼,弋奢反。

零陵郡[編輯]

東至江華郡三百里。南至平樂郡六百三十九里。西至邵陽郡武岡縣界二百二十里。北至衡陽郡五百八十里。東南到江華郡三百里。西南到始安郡五百五十里。西北到邵陽郡三百一十里。東北到衡陽郡五百七十里。去西京三千二百七十四里,去東京三千五十五里。戶二萬九千一十三,口十七萬二千八百五十七。

永州今理零陵縣。春秋楚國之南境。秦屬長沙郡。漢武帝置零陵郡,後漢及晉皆因之。宋為零陵國。齊為零陵郡,梁、陳皆然。隋平陳,郡廢,置永州;煬帝初州廢,置零陵郡。大唐為永州,或為零陵郡。領縣三:

零陵漢泉陵縣故城在今縣北。

湘源漢洮陽縣故城在今縣西北。

祁陽漢泉陵縣地。吳置今縣。

江華郡[編輯]

東至桂陽郡六百里。南至臨賀郡四百里。西至平樂郡四百里。北至零陵郡三百里。東南到桂陽郡六百里。西南到永山,險峻無路。西北到零陵郡三百里。東北到始安郡五百里。去西京三千九百三十里,去東京三千五百八十里。戶二萬七千四百四十二,口一十六萬三千二百。

道州今理營道縣。舜封象有鼻國,即此也。春秋時楚地。秦屬長沙郡。漢初屬長沙國,後屬零陵郡。後漢、魏及晉皆因之。宋齊為營陽郡。梁改營陽為永陽郡。隋平陳,郡廢,悉併其地置永州;煬帝初州廢,併屬零陵郡。大唐既平蕭銑,復割其地置營州。武德五年,改為南營州。貞觀八年,改為道州,或為江華郡。有都龐嶺,今謂之永明,有甿渚嶺,今謂之白芒,即五嶺之二也。領縣四:

營道漢舊縣。有營山,因以為名。

延唐漢泠道縣,屬零陵郡。有舂陵鄉,元帝徙於南陽郡蔡陽縣。國初置唐興縣。有九疑山,其山九谿皆相似,故名之,舜所葬。

江華

永明有永明嶺。

桂陽郡

東至廬陵郡一千二百五十里。南至始興郡五百里。西至江華郡六百里。北至衡陽郡三百里。東南到南康郡千一十里。西南到連山郡三百九十里。西北到衡陽郡三百里。東北到廬陵郡界五百一十里。去西京三千三百里,去東京三千五十七里。戶二萬七千九百九十,口十七萬四千一百三十。

郴州今理郴縣。春秋、戰國時皆楚地。秦屬長沙郡。項羽徙義帝於長沙,都郴,即此地也。漢初以其地為桂陽郡。即長沙之南境。後漢、晉、宋、齊皆因之。陳以其地為桂陽、盧陽二郡。隋平陳,廢二郡,置郴州;煬帝初州廢,復置桂陽郡。大唐為郴州,或為桂陽郡。有騎田嶺,今謂之臘嶺,即五嶺之一。領縣八:

郴漢舊縣。

高亭

藍山

義昌

資興

義章縣北臨章水。亦漢郴縣地。

南平

臨武有武溪。漢舊縣。

連山郡[編輯]

東至桂陽郡南平縣二百一十里。南至南海郡九百里。西至臨賀郡二百六十九里。北至桂陽郡藍山縣二百五里。東南到始興郡五百一十里。西南到臨封郡六百三十里。西北到江華郡五百七十里。東北到桂陽郡三百九十二里。去西京三千八百五里,去東京三千五百八十九里。戶一萬一千一百八十,口五萬六百二十九。

連州今理桂陽縣。春秋時楚地。秦屬長沙郡之南境。二漢屬桂陽郡。吳屬始興郡。晉因之。宋明帝置宋安郡,後省宋安屬廣興郡。宋改始興為廣興,今始興郡也。齊復屬始興郡。梁又分為陽山郡。隋平陳,郡廢,煬帝初置熙平郡。大唐改為連州,或為連山郡。領縣三:

桂陽漢舊縣。在桂水之陽,前有洭水。有乳穴三十七,桂嶺,貞女硤。有湟水,漢伏波將軍路博德討南越,出桂陽,下湟水,即此地。洭音匡。湟音皇。

陽山有乳穴十九。

連山

邵陽郡

東至衡陽郡三百里。南至零陵郡三百里。西至盧溪郡八百里。北至長沙郡二百四十里。東南到零陵郡三百十二里。西南到潭陽郡屈曲一千八百六十里。西北到盧溪郡八百里。東北到長沙郡五百三十四里。去西京二千八百八十三里,去東京二千五百六十七里。戶一萬二千三百二十三,口八萬九千一百五十四。

邵州今理邵陽縣。春秋、戰國時皆屬楚。秦屬長沙郡。漢屬長沙國、零陵郡地。後漢屬長沙、零陵二郡地。吳置邵陵郡,分零陵北部都尉置。晉因之。宋齊邵陵郡,梁陳亦然。隋平陳,廢邵陵郡,併入長沙郡。大唐復分置邵州,或為邵陽郡。領縣二:

邵陽漢昭陵縣。

武岡漢都梁縣之地。漢夫夷縣故城在東北。

武陵郡

東至巴陵郡六百里。南至長沙郡界一百一十里。西至盧溪郡四百六十五里。北至澧陽郡百八十里。東南到長沙郡四百里。西南到盧溪郡沅陵縣三百九十六里。西北到澧陽郡石門縣界一百里。東北到澧陽郡安鄉縣界一百二十八里。去西京二千五百二十一里,去東京一千八百五十八里。戶七千七百二十二,口三萬九千一十七。

朗州今理武陵縣。春秋、戰國時皆屬楚地。秦昭王置黔中郡。漢高更名武陵郡,後漢、魏至晉皆因之。晉趙廞問潘京云:「貴州何以名武陵?」京曰:「鄙郡本名義陵郡,在辰陽縣界,與夷相接,數為所攻,光武時移東出,共議易號。傳曰止戈為武,詩稱高平曰陵。」武陵記桃花源,即此地也。宋齊亦曰武陵郡。梁置武州,後改曰沅州。隋平陳,改為朗州;煬帝初州廢,置武陵郡。大唐為朗州,或為武陵郡。領縣二:

武陵漢臨沅、漢壽二縣地。有沅水,至長沙,入洞庭湖。有純紀陂,今名白馬陂,隋開皇中有刺史喬難陀修,其利不減鄭白二渠。

龍陽吳時置。沅水入龍陽界,歷凡洲,洲長二十里,即李衡種甘所。

澧陽郡[編輯]

東至巴陵郡二百里。南至武陵郡一百八十里。西至黔中郡二千里。北至江陵郡三百里。東南到武陵郡龍陽縣界四百五十五里。西南到盧溪郡一千三十八里。西北到夷陵郡七百五十九里。東北到江陵郡公安縣五百七十五里。去西京二千四里,去東京一千五百十八里。戶一萬六千一百九十,口八萬二千二百四十六。

澧州今理澧陽縣。春秋時楚地。秦屬黔中郡。二漢屬武陵郡,兼治荊州。領郡八,理於此。吳分置天門郡,晉、宋、齊皆因之。隋平陳,置松州,尋改為澧州;煬帝初為澧陽郡。大唐為澧州,或為澧陽郡。領縣四:

澧陽漢零陽縣地。有澧水。有崇山,即放驩兜之所。

慈利漢零陽縣地。

石門漢零陽縣地。吳時置天門郡。有漊水。

安鄉漢孱陵縣地,亦後漢漢壽縣地。南朝置義陽郡。

黔中郡

東至澧陽郡二千里。南至義泉郡六百里。西至涪陵郡三百六十里。北至南賓郡六百五十里。東南到寧夷郡三百一十里。西南到義泉郡三百五十里。西北到涪陵郡三百六十里。東北到清江郡五百五十里。去西京三千五百六十里,去東京三千二百七十七里。戶四萬一百八十五,口二十萬三千三百五十七。

黔州今理彭水縣。古蠻夷之國,春秋、戰國皆楚地。秦惠王欲楚黔中地,以武關外易之,即此是也,通謂之五溪。五溪謂酉、辰、巫、武、沅等五溪也。古老相傳雲,楚子滅巴,巴子兄弟五人流入黔中,各為一溪之長。一說雲,五溪蠻皆槃瓠子孫,自為統長,非巴子也。秦屬黔中郡。漢屬武陵郡,後漢因之,晉、宋、齊亦然。後周武帝時,蠻帥以其地歸附,遂置奉州,復改為黔州。隋初亦置黔州,煬帝初為黔安郡。大唐復為黔州,或為黔中郡。領縣六:

彭水漢酉陽縣。

黔江

洪杜

洋水

信寧

都濡

寧夷郡

東至靈溪郡三百里。南至涪川郡五百里。西至義泉郡六百里。北至黔中郡二百八十七里。東南到盧溪郡一千六百里。西南到義泉郡五百四十里。西北到黔中郡三百里。東北到黔中郡黔江縣一百九十里。去西京三千九百五十里,去東京三千五百九十三里。戶一千五百二十八,口八千一百。

思州今理務川縣。歷代土地與黔中郡同。隋屬清江郡。大唐武德元年,以當牂牁之衝要,遂置務州。貞觀八年,改為思州,或為寧夷郡。領縣四:

務川漢酉陽縣地。

寧夷

思印思印,水名。

思王

盧溪郡

東至武陵郡四百六十五里。南至潭陽郡五百四十八里。西至盧陽郡六百七十里。北至靈溪郡三百六十八里。東南到邵陽郡八百里。西南到盧陽郡水路三百六十八里。西北到靈溪郡大鄉縣界一百九十里。東北到武陵郡界沅水路二百十九里。去西京三千五百二十八里,去東京三千二百九十里。戶四千一百五十,口二萬七千二百七十。

辰州今理沅陵縣。古蠻夷之地,春秋楚國之境。秦屬黔中郡。漢屬長沙、武陵二郡地。後漢發南郡人入武谿,擊諸蠻,不剋。後馬援至臨沅而擊破諸蠻,此其地也。後亦屬武陵郡。晉、宋、齊並為武陵郡地。隋分置辰州,煬帝初為沅陵郡。大唐為辰州,或為盧溪郡。領縣五:

沅陵漢下雋縣也。有壺頭山在東,武陵記云:「神仙多遊集焉,後漢馬援軍渡處。」雋音字兗反。

漵浦漢義陵縣。

辰溪漢曰辰陽縣。即五溪之一。

盧溪有武溪水。縣西有武山,武陵記云:「高可萬仞,上有石窟,中有一石如狗形,雲是槃瓠。」漢沅陵縣地。

麻陽

盧陽郡

東至盧溪郡六百七十里。南至龍標郡渭溪縣界一百五十里。西至渭陽縣界百五十里。北至當郡招喻縣界五十里。東南到潭陽郡三百里。西南到渭陽水路一百五十里。西北到當郡常豐縣水路二百里。東北到盧溪郡麻陽縣界水路三百里。去西京三千五百里,去東京三千三百里。戶三千一百三十,口一萬四千六百九十。

錦州今理盧陽縣。歷代土地與辰州同。大唐為錦州,或為盧陽郡。領縣五:

盧陽

洛浦

招喻

常豐

渭陽

靈溪郡

東至盧溪郡三百六十八里。南至盧陽郡五百六十里。西至寧夷郡三百里。北至澧陽郡二百五十里。東南到盧溪郡沅陵縣界一百七十里。西南到當郡三亭縣界二百里。西北到盧溪郡二百五十里。東北到澧陽郡慈利縣二百五十里。去西京二千八百九十三里,去東京二千六百九十六里。戶二千六十七,口一萬三千五百九十四。

溪州今理大鄉縣。歷代土地與辰州同。大唐為溪州,或為靈溪郡。領縣二:

大鄉漢沅陵、零陽二縣地。梁置今縣。

三亭漢零陽縣地。貞觀初置今縣。

潭陽郡

東至盧溪郡五百三十八里。南至邵陽郡一千一百四十四里。西至樂古郡二千一百一十七里。北至盧溪郡九百里。東南到邵陽郡一千八百六十里。西南到泝沅口入朗八百里。西北到泝巫溪入盧溪郡九百里。東北到邵陽郡一千八百六十里。去西京三千一百五十八里,去東京三千八百三十三里。戶五千三百六十一,口二萬一千八百二十六。

巫州今理龍標縣。古蠻夷之境,楚國黔中之地。秦屬黔中郡。二漢屬武陵郡,在巫水之陽。隋屬沅陵郡。大唐為巫州。天授中,以巫山不在州界,遂改為沅州。開元十二年,復為巫州,或為潭陽郡。領縣三:

龍標漢無陽縣。

朗溪漢鐔城縣地。有沅溪水。

潭陽

清江郡

東至夷陵郡九百里。南至黔中郡七百里。西至南浦郡六百八十里。北至雲安郡五百里。東南到夷陵郡界三百里。西南到黔中郡界五百五十里。西北到雲安郡界三百五十里。東北到巴東郡五百里。去西京二千七百九里,去東京二千八百十里。戶三千八百十五,口二萬五千三百八十。

施州今理清江縣。春秋巴國之境。七國時,楚國巫郡之地。秦屬南郡,二漢因之。後周置亭州及業州。隋煬帝初,併置庸州,尋廢,置清江郡。大唐為施州,或為清江郡。領縣二:

清江漢巫縣地。今縣西有都亭,夷水所出,一名清江,廩君乘土船於此。

建始漢巫縣地。

涪川郡[編輯]

東至安南獠界二百三十五里。南至寧夷郡思王縣界二十七里。西至當郡城樂縣界二百四十里。北至寧夷郡五百里。東南到……西南到……西北到……東北到去西京四千三百里,去東京三千五百里。戶二千,口一萬一千。

費州今理涪川縣。古蠻夷之國,漢屬牂牁郡。山川險阻,為俚獠所居,多不賓附。至後周,始置為費州。因水為名。大唐初屬務州,貞觀初復置費州,或為涪川郡。領縣四:

涪川

多田

扶陽在扶水北。

城樂

夜郎郡

東無路。南至……西至……北至……東南到西南到……北到……東北到……去西京四千四百五十里,去東京四千九百六十里。戶二千六百,口一萬二千。

珍州今理營德縣。古蠻夷之地。大唐貞觀七年,置珍州,或為夜郎郡。領縣四:

營德

夜郎

麗皋

樂源

播川郡

東至義泉郡三百里。南至……西至……北至……東南到……西南到……西北到……東北到……去西京四千四百里,去東京四千九十里。戶四千七百,口二萬三千。

播州今理播川縣。古蠻夷之域,黔中郡地,夜郎國之東南隅也。漢屬牂牁,其後無聞。大唐置播州,或為播川郡。領縣四:

播川

遵義

芙蓉

義泉郡

東至寧夷郡六百里。南至涪川郡五百二十三里。西至播川郡三百里。北至黔中郡六百里。東南到寧夷郡五百八十里。西南到……西北到……東北到寧夷郡……去西京四千三百八十七里,去東京三千九百七十五里。戶千二百二十七,口六千三百五十二。

夷州今理綏陽縣。徼外蠻夷之地。漢屬牂牁郡。歷代恃險,不聞臣附。隋煬帝時,始屬明陽郡。大唐武德中,屬義州。貞觀中開南蠻地,置夷州,與費州同置。或為義泉郡。領縣五:

綏陽

義泉

都上

洋川

宜林

龍標郡[編輯]

東至潭陽郡七百里。南至羈縻充州梓縣界四百里。西至涪川郡五百里。北至盧陽郡二百八十里。東南到潭陽郡界五百九十里。西南到充州梓縣界四百里。西北到盧陽郡界一百八十里。東北到涪川郡多田縣界五百三十里。去西京四千一百九十七里,去東京三千九百里。戶一千四百二十三,口七千三百。

業州今理峨山縣。古蠻夷之地。大唐置業州,或為龍標郡。領縣二:

峨山

渭溪

溱溪郡

東至……南至……西至……北至……東南到……西南到……西北到……東北到……去西京三千四百八十里,去東京四千二百里。戶二千一百,口九千二百。

溱州今理榮懿縣。古蠻夷之地。大唐置溱州,或為溱溪郡。領縣二:

榮懿

扶歡

卷一百八十四 州郡十四

古南越(今置郡府七十一 計縣二百九十四) 
  南海()十二縣(南海 番禺 增城 浛洭 東官 清遠 懷集 湞陽 永固 化蒙 寶安 四會)
  始興()六縣(始興 曲江 仁化 湞昌 翁源 樂昌)
  義寧()二縣(新會 義寧)
  海豐()六縣(歸善 海豐 興甯 博羅 河源 雷鄉)
  恩平()三縣(陽江 恩平 杜陵)
  南陵()二縣(陽春 羅水)
  臨賀()六縣(臨賀 桂嶺 馮乘 蕩山 富川 封陽)
  高要()二縣(高要 平興)
  感義()三縣(鐔津 感義 安昌)
  晉康()四縣(端溪 晉康 悅城 都城)
  臨封()二縣(封川 開建)
  開陽()五縣(瀧水 開陽 建水 永甯 正義)
  高涼()三縣(良德 電白 保定)
  連城()三縣(岑溪 永業 連城)
  新興()三縣(新興 永順 索盧)
  銅陵()二縣(富林 銅陵)
  懷德()四縣(信義 懷德 潭峨 特亮)
  始安()十縣(臨桂 靈川 陽朔 荔浦 建陵 永豐 永福 理定 全義 純化)
  平樂()三縣(平樂 永平 恭城)
  蒙山()三縣(立山 純義 東區)
  開江()三縣(龍平 開江 思勤)
  蒼梧()三縣(蒼梧 戎城 孟陵)
  潯江()三縣(桂平 皇化 大賓)
  臨江()六縣(平南 武林 隋建 大同 陽川 寧風)
  郁林(郁林)五縣(石南 郁林 興業 興德 潭栗)
  平琴(平琴)四縣(容山 懷義 福陽 古符)
  安城()三縣(嶺方 琅琊 保城)
  賀水()四縣(上林 止戈 無虞 賀水)
  常林()三縣(常林 阿林 羅繡)
  象郡()三縣(武化 陽壽 武仙)
  龍城()五縣(馬平 龍城 洛封 洛容 象)
  融水()三縣(融水 黃水 武陽)
  朗寧()七縣(宣化 朗甯 思龍 如和 武緣 封陵 晉興)
  懷澤()四縣(郁平 懷澤 義山 潮水)
  寧仁()四縣(善勞 撫安 善文 寧仁)
  寧浦()三縣(寧浦 淳風 樂山)
  橫山()五縣(都救 惠佳 武龍 橫山 如賴)
  脩德()三縣(來賓 脩德 歸化)
  龍池()二縣(龍池 盆山)
  永定()三縣(永定 武羅 靈竹)
  招義()五縣(石城 吳川 南河 招義 零綠)
  南潘()三縣(茂名 南巴 潘水)
  普甯()六縣(北流 普寧 陵城 渭龍 羅竇 欣道)
  陵水()三縣(石龍 陵羅 龍化)
  南昌()五縣(博白 建甯 周羅 龍豪 南昌)
  定川()三縣(南流 定川 宕川)
  寧越()五縣(欽江 靈山 遵化 內亭 保京)
  安南府七縣(宋平 朱鳶 龍編 太平 交趾 武平 平道)
  武峨(武峨)五縣(如馬 武勞 武緣 梁山 武峨)
  龍水()四縣(龍水 崖山 東璽 天河)
  忻城()一縣(忻城)
  九真()六縣(九真 安順 崇平 日南 無編 軍寧)
  福祿(福祿)二縣(柔遠 唐林)
  文陽()四縣(銅蔡 長山 其常 文陽)
  日南()四縣(九德 越裳 懷驩 浦陽)
  承化()五縣(嘉寧 承化 新昌 嵩山 珠綠)
  玉山()三縣(烏雷 甯海 華清)
  合浦()四縣(合浦 封山 蔡龍 大廉)
  安樂()四縣(常樂 思封 高城 石)
  海康()三縣(海康 遂溪 徐聞)
  溫水()四縣(峨石 溫水 陸川 扶桑)
  湯泉()三縣(湯泉 綠水 羅韶)
  臨潭()四縣(臨江 波零 鵠山 弘遠)
  扶南()七縣(武勒 武禮 羅龍 扶南 龍賴 武觀 武江)
  正平()八縣(正平 福零 龍源 饒勉 思恩 武石 歌良 蒙都)
  樂古()三縣(樂古 古書 樂興)
  珠崖()四縣(舍城 澄邁 文昌 臨高)
  昌化()五縣(義倫 昌化 感恩 洛場 富羅)
  延德()五縣(寧遠 延德 吉陽 臨川 落屯)
  瓊山()五縣(瓊山 曾口 容瓊 樂會 顏羅)
  萬安(萬安)四縣(萬安 陵水 富雲 博遼)
  古南越
  自嶺而南,當唐、虞、三代為蠻夷之國,是百越之地,亦謂之南越,(或雲南越之君,亦夏禹之後。按甌越、閩越,禹後少康之庶子所封之地。即南越,非其種也,故輿地志雲東南有二越,其義詳矣。或曰自交趾至於會稽七八千里,百越雜處,各有種姓,故不得盡雲少康之後。)古謂之雕題,(謂雕題刻其額也。禮記王制曰:"南方曰雕題。")非禹貢九州之域,又非周禮職方之限。(晉書、隋書並謂交廣之地為禹貢揚州之域。今稽其封略,考其鎮藪,則禹貢、職方皆不及此,故列於九州之外。)在天文,牽牛、婺女則越之分野,(謂漢之蒼梧、郁林、合浦、交趾、九真、南海、日南,皆其分也。今南海、義甯、海豐、恩平、南陵、招義、臨賀、高要、潯江、感義、臨江、扶南、晉康、臨封、開陽、高涼、始安之南境、平樂、蒙山、正平、開江、連城、郁林、平琴、安城、賀水、常林、象郡、龍城、融水、朗甯、南潘、懷澤、寧仁、新興、普甯、陵水、南昌、寧越、定川、寧浦、橫山、脩德、龍池、安南、武峨、龍水、忻城、九真、福祿、文陽、日南、承化、銅陵、永定、玉山、合浦、安樂、海康、蒼梧、懷德、臨潭、樂古、溫水、湯泉等郡是也。)兼得楚之交。(漢零陵、桂陽,今始安之北境及始興,皆宜屬楚。)秦始皇略定揚越,謫戍五方,南守五嶺。(自北徂南,入越之道,必由嶺嶠,時有五處。塞上嶺一也,今南康郡大庾嶺是。騎田嶺二也,今桂陽郡臘嶺是。都龐嶺三也,今江華郡永明嶺是。甿渚嶺四也,亦江華界白芒嶺是。越城嶺五也,今始安郡北,零陵郡南,臨源嶺是。西自衡山之南,東窮於海,一山之限也。)後遣任囂攻取陸梁之地,遂平南越,置郡,此為南海、(今南海、始興、義甯、海豐、恩平、南陵、臨賀、高要、感義、晉康、臨封、開陽、高涼、連城、新興、銅陵、懷德等郡是。)桂林、(今始安、平樂、蒙山、開江、潯江、蒼梧、臨江、郁林、平琴、安城、賀水、常林、象郡、龍城、融水、朗寧、懷澤、寧浦、橫山、脩德、龍池、永定等郡是。)象,(今招義、南潘、普甯、陵水、南昌、定川、甯越、安南、武峨、龍水、忻城、九真、福祿、文陽、日南、承化、玉山、合浦、安樂、海康、溫水、湯泉等郡是。)置南海尉以典之,所謂東南一尉者也。(任囂病且死,召趙佗謂曰:"番禺負山險阻,南北東西數千里,可以為國。"遂以趙佗為南海尉。)秦末,趙佗遂王其地,漢因封之。佗後數代,其相呂嘉反;武帝使伏波將軍路博多討平之。(分秦南海、桂林、象郡,置蒼梧、郁林、合浦、日南、九真、交趾,並舊九郡是。)元封初,又遣軍自合浦徐聞入南海,至大洲,方千里,略得之。(置儋耳、珠崖二郡。至元帝時,以其數反,罷棄之。)後兼置交趾刺史。(領七郡。)其餘土宇,自漢以後,歷代開拓。(今臨潭、扶南、正平、樂古、珠崖、昌化、延德、瓊山、萬安等郡是。)後漢建武中,交趾女子徵側、妹徵貳反,於是九真、日南、合浦蠻俚皆應之,自立為交趾帝。使馬援平定交部,始調立城郭,置井邑。至獻帝,乃立為交州。(領郡七。時張津為交趾刺史,士燮為交趾太守,其上表請立為卅,置牧,初理龍編縣,即今安南府縣也。乃置交州牧,徙理蒼梧廣信縣,即今郡蒼梧縣也。建安十六年。又徙理南海番禺縣,即今郡縣也。尋又移理龍編。)其邊州,詔使持節給鼓吹,以重威鎮,加九錫六佾之舞。漢末,其地並屬吳,仍分為廣州。(領郡三,理番禺。)後蜀以建甯太守遙領交州。晉平蜀,亦然。及平吳,仍舊交廣二州。(並因前代,交領郡七,廣領郡十。)宋分為廣州、(領郡十七,理番禺。)交州、(領郡五,理龍編。)越州。(領郡三,理臨漳,今合浦郡。)齊並因之。(廣州領郡二十三,交州領郡九,越州領郡二十。)梁陳以來,廢置混雜,不能悉舉。大唐分為十五部,此為嶺南道。(所領郡盡得古南越之地,並如其目,不復重出也。)
  ○南海郡
  (東至海豐郡四百里。南至恩平郡五百里。西至高要郡二百四十裡。北至始興郡八百里。東南到恩平郡四百里。西南到高要郡界二百三十裡。西北到連山郡九百里。東北到海豐郡界三百五十裡。去西京五千四百四十七裡,去東京四千九百里。戶五萬八千八百四十,口二十萬一千五百。)
  廣州(今理南海、番禺二縣。)秦置南海郡。二漢因之,兼置交州。(領郡七。後漢末理於此。)吳因之,分置廣州。(領郡三,理於此。)晉、宋、齊皆因之。(晉領郡十,宋領郡十七,齊領郡二十三,皆理於此。)梁陳並置都督府。隋平陳,置總管府,後又置番州;煬帝初,複置南海郡。大唐改為廣州,或為南海郡。領縣十二:
  南海(有玉山,菖蒲澗。天井岡,俗雲越王井也。石門水,一名貪泉,即吳隱之所酌賦詩處。)
  番禺(秦漢舊縣。有禺山,尉佗葬於此。)
  增城(漢番禺縣地。吳置東官郡於此。有增江。)
  浛洭(漢舊縣也。浛音含,洭音匡。)
  東官
  清遠(漢中宿縣地。縣北隕山,尉佗於此山上立萬人城。湞陽硤,在縣南。)
  懷集(漢四會縣地。)
  湞陽(漢舊縣。湞音貞。)
  永固
  化蒙
  寶安
  四會(漢舊縣。宋置綏建郡於此。)
  ○始興郡
  (東至南康郡界七百里。南至南海郡八百里。西至桂陽郡五百里。北至仁化縣三百二十裡,重山無路。東南到南海郡界七百里。西南到桂陽郡師子岡界四百二十裡。西北到南陵郡界二百二十裡。東北到仁化縣三百二十裡。去西京四千九百三十二裡,去東京四千一百四十二裡。戶二萬四千二百,口十六萬八千九十。)
  韶州(今理曲江縣。)春秋、戰國時,皆楚地。秦屬南海郡。二漢屬桂陽郡。吳分置始興郡,晉因之。宋改為廣興郡。齊又為始興郡。隋平陳,廢始興郡,並其地屬南海郡。大唐置韶州,或為始興郡。領縣六:
  始興(梁置安遠郡。)
  曲江(有玉山。漢舊縣。)
  仁化
  湞昌
  翁源(陳清遠郡。)
  樂昌
  ○義寧郡
  (東無路。南……西…………東南……西南……西北……東北……去西京六千三百五裡。去東京……戶五千六百五十。無口數。)
  岡州(今理新會縣。)秦、二漢並屬南海郡地。東晉末,分置新會郡,宋齊梁陳並因之。隋平陳,郡廢,置封州,後又改為允州,後又改為岡州。煬帝初,州廢,併入南海郡。大唐複置岡州,或為義寧郡。領縣二:
  新會(有桂山,山出翡翠、孔雀、玄猿。)
  義寧(漢番禺縣地。宋置。)
  ○海豐郡
  (東至潮陽郡五百一十七裡。南至南海郡四百里。西至南海郡增城縣界……北至南康郡隔山嶺一千六百五十裡。東南到潮陽郡界八百里。西南……西北到南海郡增城縣界百五十七裡。東北去西京五千六百里,去東京四千八百里。戶九千五百二十。無口數。)
  循州(今理歸善縣。)秦、二漢南海郡地,晉亦然。宋屬南海、東官、永平三郡地,齊因之。隋平陳,置循州;煬帝初州廢,置龍川郡。大唐複為循州,或為海豐郡。領縣六:
  歸善(秦漢龍川縣地。有羅、浮二山。)
  海豐(漢舊縣。)
  興甯(漢龍川縣地。)
  博羅(漢舊縣。)
  河源
  雷鄉
  ○恩平郡
  (…………西…………東南西南……西北……東北……去西京六千五百里,去東京五千六百里。戶九千。無口數。)
  恩州(今理恩平縣。)秦屬南海郡。二漢為合浦郡地。大唐貞觀中置恩州,或為恩平郡。領縣三:
  陽江
  恩平
  杜陵
  ○南陵郡
  (東至南海郡六百四十二裡。南至恩平郡九十三裡。西至高涼郡三百三十裡。北至銅陵郡百二十三裡。東南到恩平郡百三十裡。西南到高涼郡三百三十裡。西北到開陽郡界……東北到新興郡二百六裡。去西京五千六百四十裡,去東京五千四百五十裡。戶七百四十,口二千八百。)
  春州(今理陽春縣。)秦屬南海郡。二漢屬合浦郡地。隋屬高涼郡。大唐武德四年,平蕭銑,置春州,或為南陵郡。領縣二:
  陽春(漢高涼縣地。)
  羅水(天寶後置。)
  ○臨賀郡
  (東至連山郡二百六十裡。南至臨封郡三百六十六裡。西至蒼梧郡,山嶺重疊,不知裡數。北至江華郡四百里。東南到南海郡八百七十六裡。西南到蒼梧郡四百二十二裡。西北到開江郡三百二十裡。東北到零陵郡山嶺,無裡數。去西京……去東京…………無口數。)
  賀州(今理臨賀縣。)秦屬南海郡。二漢屬蒼梧郡。吳分置臨賀郡,晉因之。宋文帝改為臨慶國。齊複為臨賀郡,陳因之。隋平陳;置賀州;(因賀水為名。)煬帝初,廢為縣,屬始安、熙平二郡。大唐複置賀州,或為臨賀郡。領縣六:
  臨賀(漢舊縣。有賀水。)
  桂嶺(漢臨賀縣地。)
  馮乘(漢舊縣。)
  蕩山
  富川(漢舊縣。)
  封陽(漢舊縣。)
  ○高要郡
  (東至南海郡二百四十裡。南至新興郡一百四十裡。西至晉康郡一百六十裡。北至南海郡清遠縣一百二十四裡。東南到南海郡二百里。西南到新興郡一百三十裡。西北到晉康郡一百二十四裡。東北到南海郡一百二十裡。去西京四千九百三十五裡,去東京四千九百一十三裡。戶九千五百五十三,口二萬一百二十。)
  端州(今理高要縣。)秦屬南海郡。兩漢並屬蒼梧郡,晉亦然。宋齊並屬南海郡。陳置高要郡。隋平陳,郡廢,置端州;煬帝初州廢,置信安郡。大唐為端州,或為高要郡。領縣二:
  高要(漢舊縣。)
  平興(漢高要縣地。)
  ○感義郡
  (東至連城郡二百五十裡。南至連城郡二百里。西至臨江郡百四十九裡。北至蒼梧郡九十七裡。東南到蒼梧郡一百九十八裡。西南到普寧郡二百五十一裡。西北到臨江郡一百四十九裡。東北到蒼梧郡一百九十八裡。去西京五千五百九十六裡,去東京五千二百里。戶三千九百八十,口)
  藤州(今理鐔津縣。)秦屬南海郡。二漢並屬蒼梧郡。晉屬永平郡。隋平陳,置藤卅;煬帝初州廢,後置永平郡。大唐複為藤州,或為感義郡。領縣三:
  鐔津(有瘴江。漢猛陵縣地。)
  感義
  安昌
  ○晉康郡
  (東至高要郡百六十裡。南至開陽郡二百三十裡。西至臨封郡百三十裡。北至臨封郡百三十裡。東南到新興郡二百七十裡。西南到蒼梧郡二百八十四裡。西北到臨封郡百三十裡。東北到南海郡三百四十裡。去西京五千七百五十裡,去東京五千一百五十裡。戶五千一百,口一萬七千二百一十。)
  康州(今理端溪縣。)秦屬南海郡。二漢屬蒼梧郡。晉分置晉康郡,宋齊以下因之。隋平陳,廢晉康,併入信安郡。(今高要郡也。)大唐複為康州,或為晉康郡。領縣四:
  端溪(漢舊縣。)
  晉康
  悅城
  都城(漢端溪縣地。)
  ○臨封郡
  (東至晉康郡百三十裡。南至晉康郡百三十裡。西至蒼梧郡八十裡。北至臨賀郡三百六十六裡。東南到晉康郡百三十裡。西南到晉康郡界百三十裡。西北到蒼梧郡五十五裡。東北到南海郡九十五裡。去西京四千八百八十裡,去東京四千五百一十裡。戶三千九百十,口八千九百二十。)
  封州(今理封川縣。)晉以前土地與晉康郡同。梁置梁信郡,兼置成州。隋平陳,廢梁信郡,改成州為封州;煬帝初,州廢為封川縣,屬蒼梧郡。大唐複置封州,或為臨封郡。領縣二:
  封川
  開建(漢封陽縣地。)
  ○開陽郡
  (東至晉康郡三百三十裡。南至南陵郡三百八十六裡。西至高涼郡百八十裡。北至連城郡二百七十七裡。東南到銅陵郡二百六十裡。西南到懷德郡百八十裡。西北到思麻嶺四十七裡。東北到晉康郡二百三十裡。去西京六千一百二裡,去東京五千四百里。戶七百十,口一千八百三十。)
  瀧州(今理瀧水縣。瀧,數江反。)秦、二漢土地與晉康郡同。梁置瀧州。隋煬帝初,州廢,瀧州置永熙郡。大唐複置瀧州,或為開陽郡。領縣五:
  瀧水(漢端溪縣地。)
  開陽
  建水
  永寧
  正義
  ○高涼郡
  (東至南陵郡三百三十裡。南至南潘郡九十裡。西至……北至開陽郡三百五十裡。東南到南潘郡九十裡。西南到……西北到懷德郡九十二裡。東北到開陽郡界三百五十裡。去西京六千二百六十二裡,去東京五千五百二十裡。戶五千八百五十,口一萬八千一百四十。)
  高州(今理良德縣。)秦以前土地與晉康郡同。二漢屬合浦郡。吳置高涼郡,晉因之。初吳又立高興郡;晉亦有之,其後悉並於高涼郡。齊亦為高涼郡。梁兼置高州。隋平陳,郡廢,而高州如故;煬帝初州廢;屬高涼、永熙二郡地。大唐複為高州,或為高涼郡。領縣三:
  良德
  電白(梁置電白郡。)
  保定(舊保安縣,後改為保定。)
  ○連城郡
  (東至蒼梧郡嶂嶺一百七十裡。南至懷德郡三百三十裡。西至普寧郡九十裡。北至感義郡二百里。東南到懷德郡一百七十六裡。西南到普寧郡二百里。西北到感義郡二百里。東北到開陽郡二百九十裡。去西京去東京……戶一千一百一十,口七千三百三。)
  義州(今理岑溪縣。)秦屬南海郡。二漢屬蒼梧郡。大唐武德四年,置南義州。貞觀元年廢,以其地屬南建州;二年,複置義州。其後或為連城郡。領縣三:
  岑溪
  永業
  連城(漢端溪縣地。)
  ○新興郡
  (東至義寧郡界四十一裡。南至恩平郡界八十二裡。西至晉康郡二百七十二裡。北至高要郡一百四十裡。東南到義寧郡三十四裡。西南到銅陵郡一百七十裡。西北到晉康郡二百七十二裡。東北到高要郡一百四十裡。去西京五千五十三裡,去東京五千里。戶四千五十,口九萬一百五十。)
  新州(今理新興縣。)秦屬南海郡。二漢屬合浦郡。晉分置新甯郡,宋齊因之。梁置新州。隋屬信安郡。大唐亦為新州,或為新興郡。領縣三:
  新興
  永順
  索盧
  ○銅陵郡
  (東至新興郡百七十五裡。南至銅陵縣八十五裡。西至開陽郡二百六十裡。北至晉康郡界五十裡。東南到新興郡三十五裡。西南到南海郡六百三十五裡。西北到晉康郡二百七十三裡。東北到新興郡百七十五裡。去西京五千三百九十裡,去東京五千三百六十裡。戶六百八十二,口一千九百三十三。)
  勤州(今理富林縣。)秦屬南海郡。二漢屬合浦郡。隋屬信安郡。大唐置勤州,或為銅陵郡。領縣二:
  富林
  銅陵
  ○懷德郡
  (東至開陽郡百八十裡。南至南潘郡百五十裡。西至普寧郡二百里。北至連城郡二百三十裡。東南到高涼郡九十二裡。西南到溫水郡百九十裡。西北到連城郡百七十六裡。東北到開陽郡一百八十裡。去西京六千一百二裡,去東京五千四百里。戶一千三百九十,口七千三百三十。)
  竇州(今理信義縣。)秦屬南海郡。二漢屬蒼梧郡。隋屬永熙郡。大唐武德五年,置南扶州。貞觀八年,改為竇州,或為懷德郡。領縣四:
  信義
  懷德
  潭峨
  特亮(並漢端溪縣地。)
  ○始安郡
  (東至江華郡五百里。南至平樂郡二百一十裡。西至融水郡四百九十三裡。北至邵陽郡六百八十五裡。東南到臨賀郡五百三十裡。西南到龍城郡八百里。西北到潭陽郡界百五十裡。東北到零陵郡五百五十裡。去西京四千七百六十裡,去東京四千四十裡。戶一萬二千七百七十,口七萬一千一十八。)
  桂州(今理臨桂縣。)戰國時楚國及越之交。秦為桂林郡地。二漢屬零陵、蒼梧二郡。吳分置始安郡,晉因之。宋改始安為始建國。齊複為始安郡。梁置桂州。隋平陳,置總管府;煬帝初府廢,複置始安郡。大唐為桂州,或為始安郡。(有越城嶺,今謂之臨源嶺,即五嶺之一。)領縣十:
  臨桂(漢始安縣。有漓水,一名桂江。又有荔水,亦曰荔江。其源多桂,不生雜樹。)
  靈川
  陽朔
  荔浦(漢舊縣。)
  建陵
  永豐
  永福(漢始安縣地。)
  理定(漢始安縣地。隋曰興安,近改。)
  全義
  純化
  ○平樂郡
  (東至臨賀郡界百五十四裡。南至開江郡百六十六裡。西至始安郡二百二十裡。北至零陵郡六百三十九裡。東南到開江郡界六十二裡。西南到始安郡界一百里。西北到始安郡二百里。東北到江華郡四百里。去西京四千四百三十裡,去東京四千二百一十裡。戶二千三百三十四,口二萬一千四百一十九。)
  昭州(今理平樂縣。)秦桂林郡地。二漢屬蒼梧郡,晉因之。宋屬始建國。齊屬始安郡,隋亦然。大唐武德四年,置樂州。貞觀八年,改為昭州,(取昭潭為名。長沙郡本潭州,亦取昭潭為名,則彼此皆有昭潭。郡北有昭岡潭,只在江中,蓋因岡為名。)或為平樂郡。領縣三:
  平樂
  永平
  恭城(有目岩山,其岩如人目瞳子,黑白分明。有榮山,山多目容。)
  ○蒙山郡
  (東至開江郡九十七裡。南至始安郡二百四十九裡。西至始安郡建陵縣九十裡。北至始安郡荔浦縣四十裡。東南到廢博勞縣界九十二裡。西南到象郡百七十六裡。西北到始安郡五十裡。東北到開江郡界三十六裡。去西京水陸五千一百里,去東京四千七百里。戶一千一百一十六,口五千九百三十三。)
  蒙州(今理立山縣。)秦桂林郡地。二漢屬蒼梧郡。隋為始安郡。大唐置蒙州,或為蒙山郡。(郡東有蒙山,山下有水名蒙水,山下居人亦皆姓蒙。)領縣三:
  立山
  純義
  東區(音歐。並漢荔浦縣地。)
  ○開江郡
  (東至臨賀郡三百二十裡。南至蒼梧郡二百二十八裡。西至蒙山郡九十七裡。北至平樂郡百六十六裡。東南到蒼梧郡頓嶺九十裡。西南到臨江郡古槎山百五十裡。西北到始安郡大陣山八十裡。東北到臨賀郡北都洞二百里。去西京五千一百三十裡,去東京四千八百五十裡。戶一千四百六十,口八千五百八十。)
  富州(今理龍平縣。)秦桂林郡地。二漢屬蒼梧郡地。梁為開江、武成二郡地,陳置靜州,改開江、武成二郡為逍遙郡。隋平陳,並廢為縣,屬始安郡。大唐又置靜州,貞觀八年改為富州,(因富水為名。)或為開江郡。領縣三:
  龍平
  開江
  思勤(並漢臨賀縣地。)
  ○蒼梧郡
  (東至臨封郡八十裡。南至……西至感義郡百九十裡。北至開江郡界……東南到臨封郡五十五裡。西南到……西北到開江郡六十裡。東北到臨賀郡四百十裡。去西京五千五百里,去東京五千一百里。戶一千一百,口六千二百七十。)
  梧州(今理蒼梧縣。)秦屬桂林郡。二漢為蒼梧郡,兼置交州,(領郡七,理於此。)晉以後並因之。梁屬成州。隋平陳,改為封州;煬帝初州廢,屬蒼梧、永平二郡地。大唐為梧州,或為蒼梧郡。領縣三:
  蒼梧(漢廣信縣城,即此地。)
  戎城
  孟陵(漢猛陵縣。)
  ○潯江郡
  (東至臨江郡百三十裡。南至常林郡二百五十裡。西至懷澤郡百五十裡。北至蒙山郡三百六十裡。東南到常林郡界百二十裡。西南到郁林郡界二百三十裡。西北到象郡三百六十裡。東北到臨江郡界百二十裡。去西京五千九百六十裡,去東京五千七百里。戶一千九百三十,口六千八百三十。)
  潯州(今理桂平縣。)秦屬桂林郡。二漢以後並屬郁林郡。隋屬永平、郁林二郡地。大唐置潯州,或為潯江郡。領縣三:
  桂平(漢布山縣地。)
  皇化(漢阿林縣地。)
  大賓(漢布山縣地。)
  ○臨江郡
  (東至感義郡百四十九裡。南至常林郡九十五裡。西至潯江郡百三十裡。北至蒙山郡二百四十九裡。東南到感義郡界八十三裡。西南到潯江郡……西北到蒙山郡八十四裡。東北到開江郡……去西京五千七百二十一裡,去東京五千三百六十一裡。戶五千,口二萬一千。)
  龔州(今理平南縣。)秦屬桂林郡。二漢屬蒼梧、郁林二郡地。晉因之。大唐置龔州,或為臨江郡。領縣六:
  平南
  武林(漢猛陵縣地。)
  隋建(漢猛陵縣地。)
  大同(漢布山縣地。)
  陽川
  寧風
  ○郁林郡
  (東至平琴郡九十裡。南至定川郡一百一十裡。西至安樂郡百一十六裡。北至懷澤郡百五十裡。東南到定川郡百一十裡。西南到安樂郡百一十裡。西北到懷澤郡百五十裡。東北到寧仁郡七十五裡。去西京五千五百七裡,去東京五千一百六十八裡。戶九千一百十,口九萬六百九十。)
  郁林州(今理石南縣。)秦屬桂林郡,漢改為郁林郡,後漢亦同。梁置定州,後改為南定州。隋平陳,改為尹州;煬帝初為鬱州,尋改為郁林郡。大唐為郁林州,或為郁林郡。領縣五:
  石南(陳置石南郡於此。)
  郁林
  興業
  興德
  潭栗
  ○平琴郡
  (東至寧仁郡二十二裡。南至定川郡一百里。西至郁林郡九十裡。北至常林郡九十二裡。東南到定川郡百一十裡。西南到……西北到懷澤郡百五十裡。東北到寧仁郡……去西京六千四百八十裡,去東京五千八百三十裡。戶七百四十,口三千九百九十。)
  平琴州(今理容山縣。)舊郁林郡地。大唐置平琴州,或為平琴郡。領縣四:
  容山
  懷義
  福陽
  古符
  ○安城郡
  (東至懷澤郡界九十七裡。南至永定郡二百五十裡。西至賀水郡百六十五裡。北至象郡界百二十裡。東南到懷澤郡百七十裡。西南到朗寧郡二百五十七裡。西北到賀水郡百二十裡。東北到象郡三百二十裡。去西京四千五百里,去東京四千一百里。戶一千三百六十,口八千五百八十。)
  賓州(今理嶺方縣。)秦屬桂林郡。二漢為郁林郡,晉、宋、齊因之。隋屬郁林郡。大唐置賓州,或為安城郡。領縣三:
  嶺方(漢舊縣。)
  琅琊
  保城(梁置安城縣於此。後改為保城。)
  ○賀水郡
  (東至安城郡百六十五裡。南至朗寧郡三百里。西至樂古郡五百七十九裡。北至脩德郡四百三十五裡。東南到安城郡百二十裡。西南到……西北到……東北到……去西京四千六百里,去東京四千三百里。戶一千八百,口二千三百三十。)
  澄州(今理上林縣。)土地與賓州同。大唐置澄州,或為賀水郡。領縣四:
  上林(漢嶺方縣地。)
  止戈(漢嶺方縣地。)
  無虞(漢嶺方縣地。)
  賀水(漢潭中縣地。)
  ○常林郡
  (東至……南至寧仁郡五十裡。西至懷澤郡百里。北至懷澤郡百里。東南到西南到……西北到……東北到……去西京六千二百里,去東京五千四百里。戶一千七百二十,口一萬二百三十。)
  繡州(今理常林縣。)秦屬桂林郡。二漢屬郁林郡,晉以後因之。隋屬郁林郡。大唐平蕭銑,置繡州,或為常林郡。領縣三:
  常林
  阿林(漢舊縣。)
  羅繡
  ○象郡
  (東至蒙山郡百七十六裡。南至懷澤郡三百里。西至龍城郡二百里。北至始安郡四百七十裡。東南到潯江郡三百六十裡。西南到脩德郡二百九十裡。西北到龍城郡二百里。東北到龍城郡界二百二十裡。去西京四千九百八十九裡,去東京四千六百八十裡。戶二千九百七十,口一萬八千九十。)
  象州(今理武化縣。)秦屬桂林郡。二漢屬郁林郡地。吳又分置桂林郡,晉、宋、齊皆因之。隋平陳,置象州,因象山為名。煬帝廢入始安郡。大唐複置象州,或為象郡。(秦之象郡,今合浦郡是也,非今象郡。)領縣三:
  武化
  陽壽
  武仙(並漢中留縣地。)
  ○龍城郡
  (東至始安郡四百七裡。南至歸化州百二十裡。西至龍水郡二百九裡。北至融水郡三十裡。東南到象郡二百里。西南到脩德郡百八十裡。西北到龍水郡二百四十裡。東北到始安郡八百里。去西京五千四百七十裡,去東京五千六百里。戶一千四百四十二,口萬五百五十。)
  柳州(今理馬平縣。)秦土地與象郡同。晉以後屬桂林郡。隋屬始安郡。大唐平蕭銑,置昆州,貞觀八年改為柳州,或為龍城郡。領縣五:
  馬平
  龍城
  洛封
  洛容
  象(並漢潭中縣地。)
  ○融水郡
  (東至始安郡四百九十三裡。南至龍城郡三十裡。西至武陵山二百里。北至潭陽郡三百八十五裡。東南西南……西北……東北……去西京五千二百七十裡,去東京四千四百七十裡。戶一千二百三十,口七千五百。)
  融州(今理融水縣。)土地與龍城郡同。大唐置融州,或為融水郡。領縣三:
  融水
  黃水
  武陽
  ○朗寧郡
  (東至永定郡三百里。南至臨潭郡二百八十二裡。西至橫山郡六百四十二裡。北至賀水郡三百里。東南到寧越郡三百五十裡。西南到羈縻左州五百里。西北到思恩州四百九十裡。東北到安城郡二百五十七裡。去西京五千六百里,去東京五千三百二十七裡。戶二千八百九十,口七千三百。)
  邕州(今理宣化縣。)秦屬桂林郡。二漢以後屬郁林郡。大唐武德四年,置南晉州,貞觀五年改為邕州,或為朗寧郡。領縣七:
  宣化(漢嶺方縣地。)
  朗寧
  思龍
  如和
  武緣(漢嶺方縣地。)
  封陵
  晉興
  ○懷澤郡
  (東至常林郡一百里。南至郁林郡百五十裡。西至寧浦郡二百里。北至象郡三百里。東南到郁林郡百五十裡。西南到安城郡九十四裡。西北到安城郡百七十裡。東北到潯江郡百五十裡。去西京五千三百八十裡,去東京五千一百二十裡。戶三千二十六,口九千三百。)
  貴州(今理郁平縣。)古西甌、駱越之地。秦屬桂林郡,徙謫人居之。自漢以下,與郁林郡同。大唐置貴州,或為懷澤郡。領縣四:
  郁平
  懷澤
  義山
  潮水(漢廣鬱縣地。)
  ○寧仁郡

  (東至常林郡八十裡。南至定川郡百里。西至平琴郡二十二裡。北至常林郡五十裡。東南到普寧郡百五十裡。西南到平琴郡五十五裡。西北到常林郡百里。東北到常林郡三十五裡。去西京六千四百三十八裡,去東京五千七百里。戶一千三百,口六千二百二十。)
  黨州(今理善勞縣。)秦桂林郡地。大唐置黨州,或為寧仁郡。領縣四:
  善勞
  撫安
  善文
  寧仁
  ○寧浦郡
  (東至懷澤郡二百里。南至寧越郡三百五十裡。西至永定郡百五十裡。北至安城郡二百六十裡。東南到樂山縣百七十裡。西南到寧越郡百四十五裡。西北到永定郡百五十七裡。東北到當郡寧浦縣百五十五裡。去西京五千五百三十五裡,去東京四千七百里。戶一千九百二十,口八千三百四十。)
  橫州(今理寧浦縣。)秦桂林郡。二漢郁林、合浦二郡地。吳置甯浦郡,晉因之,宋齊不改。梁又分置簡陽郡。隋平陳,二郡並廢,置簡州,後又為緣州;煬帝廢州,屬郁林郡。大唐割為橫州,或為寧浦郡。領縣三:
  甯浦(漢廣鬱縣地。)
  淳風(漢高淳縣地。)
  樂山(漢高涼縣地。)
  ○橫山郡
  (東、南、西、北、東南、西南、西北、東北以上疆境與朗寧郡同。去西京五千二百里,去東京四千八百六十裡。戶四千一百六十,口一萬七百二十。)
  田州(今理都救縣。)土地與朗寧郡同。大唐為田州,或為橫山郡。領縣五:
  都救
  惠佳
  武龍
  橫山
  如賴
  ○脩德郡
  (東至象郡陽壽縣百三十裡。南至象郡武化縣百一十裡。西至懷澤郡九十三裡。北至歸化州百五十裡。東南到象郡界百八十裡。西南到懷澤郡百三十裡。西北到賀水郡八十五裡。東北到龍城郡二百四十裡。去西京五千三百二十七裡,去東京四千八百九十三裡。戶一千八百一十,口七千五十。)
  嚴州(今理來賓縣。)秦桂林郡地。大唐乾封三年,置嚴州,或為脩德郡。領縣三:
  來賓
  脩德
  歸化
  ○龍池郡
  (…………西…………東南西南……西北……東北……去西京五千八百里,去東京四千三百里。戶一千三百,口五千二百。)
  山州(今理龍池縣。)土地與白州同。大唐為山州,或為龍池郡。領縣二:
  龍池
  盆山
  ○永定郡
  (東至寧浦郡百五十裡。南至寧浦郡百四十裡。西至朗寧郡三百里。北至安城郡二百五十五裡。東南西南……西北……東北……去西京五千三百里,去東京四千九百里。戶七百七十,口三千八百。)
  巒州(今理永定縣。)秦屬象郡。大唐置淳州,天寶元年改為永定郡,乾元元年複為淳州,永貞元年改為巒州。領縣三:
  永定
  武羅
  靈竹
  ○招義郡
  (東至當郡吳川縣大海一百四十裡。南至海康郡二百五十裡。西至合浦郡二百五十裡。北至陵水郡一百五十裡。東南到海康郡一百七裡。西南到零綠縣一百二十裡,至大海。西北到南昌郡二百三十裡。東北到陵水郡百五十裡。去西京七千四百十五裡,去東京五千七百五裡。戶一千二百六十八,口九千四百一十。)
  羅州
  (今理石城縣。)秦屬象郡。二漢屬合浦郡地。宋屬高涼郡,齊因之。梁陳置羅州(因宋置羅縣為名。)及高興郡。隋平陳,郡廢,羅州如故;煬帝初州廢,並其地入高涼郡。大唐複為羅州,或為招義郡。領縣五:
  石城
  吳川
  南河
  招義
  零綠
  ○南潘郡
  (東至高涼郡九十裡。南至大海百五十六裡。西至陵水郡百二十二裡。北至懷德郡百五十裡。東南到大海百六十裡。西南到陵水郡百里。西北到溫水郡百十五裡。東北到高涼郡九十裡。去西京七千百八十七裡,去東京六千三百八十九裡。戶二千九百五十,口八千九百六十。)
  潘州(今理茂名縣。)秦屬象郡。二漢屬合浦郡。大唐武德四年置南宕州,(宕,徒浪反。)八年改為潘州,或為南潘郡。領縣三:
  茂名
  南巴
  潘水
  ○普寧郡
  (東至感義郡二百五十九裡。南至懷德郡二百里。西至溫水郡九十五裡。北至臨江郡百九十裡。東南到感義郡二百五十裡。西南到寧仁郡百五十裡。西北到隋建縣三百六十裡。東北到連城郡百里。去西京五千九百十裡,去東京五千四百八十裡。戶四千九十,口一萬七千八十。)
  容州(今理北流縣。)秦屬象郡。二漢屬合浦郡。隋為合浦、永平二郡地。大唐平蕭銑後,置銅州,貞觀八年改銅州為容州,(州有容山。)或為普寧郡。(州南去三十餘裡,有兩石相對,狀若關門,闊三十步,俗號鬼門關。漢伏波將軍馬援討林邑蠻,路由於此。立碑,石龜尚在。昔時往交趾,皆由此關。其南尤多瘴癘,去者罕得生還,諺雲:"鬼門關,十人去,九不還。")領縣六:
  北流
  普寧
  陵城
  渭龍
  羅竇
  欣道
  ○陵水郡
  (東至南海郡千一百四十四裡。南至招義郡界五十五裡。西至南昌郡二百三十裡。北至溫水郡三百八十二裡。東南到南潘郡四十裡。西南到招義郡百五十裡。西北到南昌郡三百里。東北到……去西京五千七百十八裡,去東京五千三百七十裡。戶一千六百二十,口五千三百二十。)
  辯州(今理石龍縣。)秦屬象郡。二漢屬合浦郡。大唐置辯州,或為陵水郡。領縣三:
  石龍
  陵羅
  龍化(並漢高涼縣地。)
  ○南昌郡
  (東至陵水郡三百里。南至招義郡三百三十裡。西至朗平山八十裡。北至定川郡一百里。東南到招義郡二百三十裡。西南到合浦郡二百里。西北到定川郡七十五裡。東北到溫水郡二百里。去西京六千一百七十五裡,去東京五千九百一十九裡。戶二千五百二十,口九千四百九十。)
  白州(今理博白縣。)秦屬象郡。二漢屬合浦郡。隋屬合浦郡。大唐平蕭銑,於此置南州,尋改為白州,或為南昌郡。領縣五:
  博白
  建寧
  周羅
  龍豪
  南昌(並漢合浦縣地。)
  ○定川郡
  (東至普寧郡百二十五裡。南至南昌郡百里。西至郁林郡百一十裡。北至寧仁郡百里。東南到南昌郡……西南到……西北到郁林郡百里。東北到……去西京六千一百五裡,去東京五千八百三十六裡。戶一千六百四十,口一萬一千七百五十。)
  牢州(今理南流縣。)秦屬象郡地。二漢屬日南郡。吳省。晉平吳,複置。宋分置南流郡。齊梁曰定川郡。隋屬合浦郡。大唐置義州,後改為智州,又改為牢州,或為定川郡。領縣三:
  南流
  定川
  宕川
  ○寧越郡
  (東至安樂郡四百里。南至大海二百五十裡。西至臨潭郡六百三十裡。北至寧浦郡三百五十裡。東南到合浦郡七百里。西南到玉山郡六百里。西北到朗寧郡三百五十裡。東北到懷澤郡四百六十裡。去西京五千二百五十裡,去東京四千二百里。戶二千三百四十,口一萬四千四十。)
  欽州(今理欽江縣。)晉以前與白州同。宋齊以來置宋壽郡。梁又置安州。隋平陳,郡廢而安州如故,後改安州為欽州;煬帝初州廢,置寧越郡。大唐為欽州,或為寧越郡。領縣五:
  欽江
  靈山
  遵化
  內亭
  保京(並漢合浦縣地。)
  ○安南都護府
  (東至朱鳶縣界水路五百里。南至朱鳶縣界阿勞江口水路百四十九裡。西至九真郡界水路四百一十六裡。北至武平縣界江源二百五十裡。東南到朱鳶縣界五百里。西南到文陽郡水路一百五十裡。西北到承化郡嘉甯縣江鎮一百五十裡。東北到交趾縣十裡。去西京七千二百五十三裡,去東京七千二百二十五裡。戶二萬四千七百三十,口九萬九千六百五十。)
  安南府(今理宋平縣。)秦屬象郡。漢交趾、日南二郡界,(今南方夷人,其足大指開廣,若並足而立,其趾則交,故名交趾。)後漢因之,兼置交州。(領郡七,理於此。)晉、宋、齊並因之。(晉領郡七,宋領郡八,齊領郡九,皆理於此。)宋又置宋平郡,齊因之,亦為交趾郡地。梁、陳因之。隋平陳,郡廢,置交州;煬帝初州廢,置交趾郡。大唐為交州,後改曰安南都護府。領縣七:
  宋平(宋置宋平郡在此。)
  朱鳶(吳軍平縣地。舊置武平郡。鳶,以專反。)
  龍編(漢舊縣。)
  太平
  交趾(漢龍編縣地。)
  武平(吳舊縣。)
  平道(齊置昌國縣。)  ○武峨郡
  (…………西…………東南西南……西北……東北……去西京七千三百里,去東京六千八百里。戶一千八百五十,口五千三百二十。)

  武峨州(理武峨縣。)土地與安南府同。大唐置武峨州,或為武峨郡。領縣五:
  如馬
  武勞
  武緣
  梁山
  武峨
  ○龍水郡
  (…………西…………東南西南……西北……東北……去西京……去東京戶一千二百二十,口三千二百三十。)
  粵州(理龍水縣。)土地與安南府同。大唐為粵州,或為龍水郡。領縣四:
  龍水
  崖山
  東璽
  天河
  ○忻城郡
  (…………西…………東南西南……西北……東北……去西京……去東京戶一千二百,口五千三百。)
  芝州(理忻城縣。)土地與安南府同。大唐為芝州,或為忻城郡。領縣一:
  忻城
  ○九真郡
  (東至安南府……南至日南郡界……西…………東南西南……西北……東北……去西京八千八百里,去東京八千一百里。戶四萬七百,口十三萬五千三十。)
  愛州(今理九真縣。)秦象郡地。漢武置九真郡,後漢同。晉亦屬九真郡,宋齊因之。梁置愛州。隋為九真郡。大唐為愛州,或為九真郡。領縣六:
  九真
  安順
  崇平
  日南(並漢居風縣地。)
  無編(漢舊縣。又有漢西於縣故城,在今縣東。)
  軍寧
  ○福祿郡
  (…………西…………東南西南……西北……東北……去西京……去東京戶……)
  福祿州(理安遠縣。)土地與九真郡同。大唐為福祿州,或為福祿郡。領縣二:
  柔遠
  唐林
  ○文陽郡
  (…………西…………東南西南……西北……東北……去西京……去東京戶六百三十,口三千四十。)
  長州(理文陽縣。)土地與九真郡同。大唐為長州,或為文陽郡。領縣四:
  銅蔡
  長山
  其常
  文陽
  ○日南郡
  (東至福祿郡界一百里。南至羅伏郡界一百五十裡。西至環王國界八百里。北至九真郡界六百里。東南到海百五十裡。西南到當郡界四百里。西北到靈跋江四百七十裡。東北到陵水郡五百里。去西京陸路一萬二千四百五十裡,水路一萬七千里。去東京陸路一萬五百九十五裡,水路一萬七千二百二十裡。戶九千六百一十九,口五萬三千八百一十八。)
  驩州(今理九德縣。)古越裳氏國,重九譯者也。秦屬象郡。二漢屬九真郡。吳分置九德郡,晉、宋、齊因之。隋置驩州,後為日南郡。大唐為驩州,或為日南郡。領縣四:
  九德(晉舊縣。)
  越裳(吳舊縣。)
  懷驩(音歡。)
  浦陽(晉舊縣。)
  ○承化郡
  (…………西…………東南到安南府西南……西北……東北……去西京七千七百一十裡,去東京戶一千九百二十,口五千一百一十。)
  峰州(今理嘉寧縣。)古文朗國,(有文朗水。)亦陸梁地。秦屬象郡。二漢屬交趾郡。吳分置新興郡。晉武改為新昌郡,宋齊因之。陳兼置興卅。隋平陳,郡廢,改為峰州;煬帝初州廢,併入交趾郡。大唐複置峰州,或為承化郡。領縣五:
  嘉寧
  承化
  新昌(並漢麊泠縣地。麊音麋。)
  嵩山
  珠綠
  ○玉山郡
  (東至合浦郡界三百里。南至大海,不知裡數。西至武安州三百七十裡。北至恩平郡七百五十裡。東南到海,不知裡數。西南到當郡寧海縣二百四十裡。西北到蘇茂郡一百三十裡。東北到寧越郡六百里。去西京七千二十裡,去東京七千四百二十裡。戶四百九十,口二千七百一十。)
  陸州(今理烏雷縣。)秦象郡地。漢以來屬交趾郡。梁分置黃州及寧海郡。隋平陳,郡廢,改黃州為玉州;煬帝初州廢,並其地入寧越郡。大唐複置玉州,上元二年改為陸州,(州界有陸水。)或為玉山郡。領縣三:
  烏雷

  寧海
  華清
  ○合浦郡
  (東至南昌郡二百里。南至招義郡三百五十裡。西至寧越郡五百里。北至懷澤郡一百里。東南到南昌郡三百五十裡。西南到招義郡五百七十裡。西北到安南都護府一千里。東北到寧越郡七百里。去西京六千五百四十裡,去東京五千八百三十裡。戶三千一十,口一萬三千二十。)
  廉州(今理合浦縣。)秦象郡地,漢置合浦郡,後漢同。吳改為珠官。晉又為合浦郡。宋因之,兼置臨瘴郡及越州。(領郡三,理於此。時西江督護陳伯紹請置,遂以為刺史,始立州鎮,穿山為城門,威服俚獠。)齊又因之。煬帝改為祿州,尋改為合州,又廢州置合浦郡。大唐置廉州,(州界有瘴江。)或為合浦郡。領縣四:
  合浦
  封山
  蔡龍
  大廉(並漢合浦縣。)
  ○安樂郡
  (…………西…………東南西南…… 西北……東北……去西京……去東京戶一千一百一十,口五千一百三十。)
  岩州(理安樂縣。)土地與合浦郡同。大唐為岩州,或為安樂郡。領縣四:
  常樂
  思封
  高城
  石岩
  ○海康郡
  (東至大海二十裡。南至珠崖郡四百三十裡。西至大海二百里。北至招義郡二百五十裡。東南到大海十五裡。西南到大海一百里。西北到招義郡一百六十裡。東北到招義郡界二百五十裡。去西京六千五百一十裡,去東京五千九百三十裡。戶四千三百三十,口二萬五百七十。)
  雷州(今理海康縣。)秦象郡地。二漢以後並屬合浦郡地。梁分置合州,大同末,以合肥為合州,以此為南合州。隋平陳,又為合州;煬帝初州廢,以屬合浦郡。大唐置雷州,或為海康郡。領縣三:
  海康
  遂溪
  徐聞
  ○溫水郡
  (東至連城郡一百九十裡。南至陵水郡三百里。西至南昌郡二百里。北至普寧郡一百十裡。東南……西南……西北…………東北……去西京五千三百五裡,去東京五千里。戶三千一百八十,口一萬二百二十。)
  禺州(今理峨石縣。)秦屬象郡。大唐置宕州,後改為東峨州,又改為禺州,或為溫水郡。領縣四:
  峨石
  溫水
  陸川
  扶桑
  ○湯泉郡
  (…………西…………東南西南……西北……東北……去西京六千八百三十裡,去東京六千四百二十裡。戶一千三百,口五千二百二十。)
  湯州(今理湯泉縣。)秦屬象郡。大唐置湯州,或為湯泉郡。領縣三:
  湯泉
  綠水
  羅韶
  ○臨潭郡
  (東至寧越郡六百三十裡。南至……西至……北至朗寧郡二百八十二裡。東南……西南……西北……東北……去西京去東京…………戶一千六百六十,口五千三百二十。)
  瀼州(今理臨江縣。瀼音而章反。)隋大將軍劉方始開此路,置鎮守,尋廢不通。大唐貞觀中,清平公李弘節尋劉方故道,開置瀼州,以達交趾。今州在郁林之西南,交趾之東北。(州界有瀼水。)其後或為臨潭郡。領縣四:
  臨江
  波零
  鵠山
  弘遠
  ○扶南郡
  (…………西…………東南西南……西北……東北……去西京……去東京戶三千六百六十,口一萬二百。)
  籠州(今理武勒縣。)大唐使清平公李弘節招降,置籠州,或為扶南郡。領縣七:
  武勒
  武禮
  羅龍
  扶南
  龍賴
  武觀
  武江
  ○正平郡
  (…………西…………東南西南……西北……東北……去西京……去東京戶……)
  環州(今理正平縣。)大唐李弘節招降,置環州,或為正平郡。領縣八:
  正平
  福零
  龍源
  饒勉
  思恩
  武石
  歌良
  蒙都
  ○樂古郡
  (…………西…………東南西南……西北……東北……去西京六千七百里,去東京六千三百里。戶二百六十,口一千三百。)
  古州(今理樂古縣。)土地與臨潭郡同。大唐置古州,或為樂古郡。領縣三:
  樂古
  古書
  樂興
  ○珠崖郡
  (…………西…………東南西南……西北……東北……去西京七千四百里,去東京六千七百里。戶二千五百,口一萬二千。)
  崖州(今理舍城縣。)海中之洲也。(其洲方千里。)漢武置珠崖、儋耳二郡;昭帝省儋耳,並珠崖;元帝又罷珠崖郡,以其阻絕數反,故罷棄之。與今海康郡之徐聞縣對,自徐聞徑度,便風揚帆,一日一夕即至。梁置崖州。隋置珠崖郡。大唐為崖州,或為珠崖郡。領縣四:
  舍城
  澄邁
  文昌
  臨高
  ○昌化郡
  (東至延德郡四百里。南……西…………東南西南……西北……東北……去西京七千四百四十二裡。去東京戶一千三百九,口七千三百。)
  儋州(今理義倫縣。)土地與珠崖郡同。漢置儋耳郡。大唐置儋州,或為昌化郡。領縣五:
  義倫(漢儋耳縣城即此。)
  昌化
  感恩
  洛場
  富羅(隋毗善縣,武德五年改置。)
  ○延德郡
  (東至萬安郡百六十裡。南至大海七裡。西至昌化郡四百二十裡。北至瓊山郡四百五十裡。東南到大海二十七裡。西南到大海十裡。西北到延德縣九十裡。東北到瓊山郡四百五十裡。去西京八千六百六裡,去東京七千七百九十七裡。戶八百一十五,口二千八百二十。)
  振州(今理寧遠縣。)土地與珠崖郡同。隋置臨振郡。大唐置振州,或為延德郡。領縣五:
  寧遠
  延德
  吉陽
  臨川
  落屯
  ○瓊山郡
  (……南至延德郡四百五十裡。西…………東南西南到延德郡四百五十裡。西北……東北……去西京八千六百里,去東京七千二百里。戶六百四十,口一千六百八十。)
  瓊州(今理瓊山縣。)土地與珠崖郡同。大唐割崖州置瓊州,或為瓊山郡。領縣五:
  瓊山
  曾口
  容瓊
  樂會
  顏羅
  ○萬安郡
  (…………西至延德郡界…………東南西南……西北……東北……去西京八千六百里,去東京七千七百九十裡。戶七百二十,口一千六百。)
  萬安州(今理萬安縣。)土地與珠崖郡同。大唐置萬安州,或為萬安郡。領縣四:
  萬安
  陵水
  富雲
  博遼
  風俗
  五嶺之南,人雜夷獠,不知教義,以富為雄。(父子別業,父貧乃有質身於子者。其富豪並鑄銅為大鼓,初成,懸於庭中,置酒以招同類。又多構讎怨,欲相攻擊,則鳴此鼓,到者如雲。有鼓者號為都老,群情推服。本之舊事,尉佗於漢,自稱蠻夷大長老夫臣佗,故俚人呼其所尊為倒老也。言訛故又稱都老雲。)珠崖環海,尤難賓服,是以漢室嘗罷棄之。(漢元帝時,珠崖數反叛,賈捐之上書,言不可煩中國師徒,請罷棄。帝從之。)大抵南方遐阻,人強吏懦,豪富兼併,役屬貧弱,俘掠不忌,古今是同。其性輕悍,易興迷節。(自尉佗、徵側之後,無代不有擾亂,故蕭齊志雲:"憑恃險遠,隱伏岩障,恣行寇盜,略無編戶。")爰自前代,及於國朝,多委舊德重臣,撫寧其地也。
  《通典》 唐·杜佑

卷一百八十五 邊防一

邊防序
  覆載之內,日月所臨,華夏居土中,生物受氣正。(李淳風雲,談天者八家,其七家,甘氏、石氏、渾天之類。以度數推之,則華夏居天地之中也。又歷代史,倭國一名日本,在中國直東;扶桑國複在倭國之東,約去中國三萬裡,蓋近於日出處。貞觀中,骨利幹國獻馬,使雲,其國在京師西北二萬餘裡,夜短晝長,從天色暝時煮羊胛,才熟而東方已曙,蓋近於日入處。今崖州直南水行便風十餘日到赤土國,其國到五月,亭午物影卻在南,一日三食,飯皆旋炊,不然,逡巡過時,即便臭敗。熱氣特甚,蓋去日較近。其地漸遠轉寒,蓋去日稍遠。則洛陽告成縣土圭居覆載之中明矣。唯釋氏一家論天地日月,怪誕不可知也。)其人性和而才惠,其地產厚而類繁,所以誕生聖賢,繼施法教,隨時拯弊,因物利用。三五以降,代有其人。君臣長幼之序立,五常十倫之教備,孝慈生焉,恩愛篤焉。主威張而下安,權不分而法一。生人大賚,實在於斯。(三代以前,天下列國更相征伐,未嘗暫寧。陪臣制諸侯,諸侯陵天子,人斃鋒鏑,月耗歲殲。自秦氏罷侯置守,兩漢及有隋、大唐,戶口皆多於周室之前矣。夫天生烝人,而樹君司牧,語治道者,固當以既庶而安為本也。)昔賢有言曰: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誠謂削厚為薄,散醇為醨。又曰:古者人至老死不相往來,不交不爭,自求自足。蓋嫉時澆巧,美往昔敦淳,務以激勵勉其慕向也。然人之常情,非今是古,其樸質事少,信固可美;而鄙風弊俗,或亦有之。緬惟古之中華,多類今之夷狄。有居處巢穴焉,(上古中華亦穴居野處,後代聖人易之以宮室。今室韋國及黔中羈縻東諸夷及附國,皆巢居穴處。諸夷狄處巢穴者非少,略舉一二。)有葬無封樹焉,(上古中華之葬,衣之以薪,葬之中野,不封不樹,後代聖王易之以棺槨。今靺鞨國父母死,棄之中野以哺貂;流求國死無棺槨,草裹屍以親土而葬,上不起墳。諸夷狄之殯葬,或以火焚,或棄水中。潭、衡州人曰,蜑取死者骨,小函子盛置山岩石閒。大抵習俗既殊,其法各異,不可遍舉矣。)有手團食焉,(殷周之時,中華人尚以手團食,故禮記雲"共飯不澤手",蓋弊俗漸改仍未盡耳。今五嶺以南,)(人庶皆手團食。)有祭立屍焉,(三代以前,中華人祭必立屍,自秦漢則廢。按後魏文成帝拓跋濬時,高允獻書雲:祭屍久廢,今風俗父母亡歿,取其狀貌類者以為屍而祭焉,宴好如夫妻,事之如父母,敗損風化,黷亂情禮。又周隋蠻夷傳,巴梁間風俗,每春秋祭祀,鄉裡有美鬢面人,迭迎為屍以祭之。今郴、道州人,每祭祀,迎同姓丈夫婦人伴神以享,亦為屍之遺法。)聊陳一二,不能遍舉。(夏商以前,臣不諱君名,子不諱父名,自有周方諱耳。今夷狄則皆無諱。如此之類甚眾,不可殫論。)其地偏,其氣梗,不生聖哲,莫革舊風,誥訓之所不可,禮義之所不及,外而不內,疏而不戚,來則禦之,去則備之,前代達識之士亦已言之詳矣。歷代觀兵黷武,討伐戎夷,爰自嬴秦,禍患代有。始皇恃百勝之兵威,既平六國,終以事胡為弊。漢武資文景之積蓄,務恢封略,天下危若綴旒。王莽獲元始之全實,志滅匈奴,海內遂至潰叛。隋煬帝承開皇之殷盛,三駕遼左,萬姓怨苦而亡。夫持盈固難,知足非易,唯後漢光武,深達理源。建武三十年人康俗阜,臧宮、馬武請殄匈奴,帝報曰:"舍近而圖遠,勞而無功;舍遠而謀近,逸而有終。務廣地者荒,務廣德者強。有其有者安。貪人有者殘。"自是諸將莫敢複言兵事。於戲!持盈知足,豈特治身之本,亦乃治國之要道歟!(宋文元嘉中,比西漢文景,分命諸將,經略河南,致拓跋瓜步之師,因而國蹙身弑。陳宣令主,江湖乂安,呂梁二十萬卒,悉為周師所虜,由是力殫財竭,旋為隋氏削平。是皆昧持盈,不能知足故也。)我國家開元、天寶之際,宇內謐如,邊將邀寵,競圖勳伐。西陲青海之戍,東北天門之師,磧西怛邏之戰,雲南渡瀘之役,沒於異域數十萬人。(天寶中哥舒翰克吐蕃青海,青海中有島,置二萬人戍之。旋為吐蕃所攻,翰不能救而全沒。安祿山討奚、契丹於天門嶺,十萬眾盡沒。高仙芝伐石國,於怛邏斯川七萬眾盡沒。楊國忠討蠻閤羅鳳,十餘萬眾全沒。)向無幽寇內侮,天下四征未息,離潰之勢豈可量耶!前事之元龜,足為殷鑒者矣。
  第一 東夷上
  序略 朝鮮 濊(音穢) 馬韓 辰韓 弁辰 百濟 新羅 倭 夫餘 蝦夷
  第二 東夷下
  高句麗 東沃沮(七餘反) 挹婁 勿吉(又曰靺鞨) 扶桑 女國 文身 大漢流求 閩越
  第三 南蠻上
  序略 槃瓠種 廩君種 板楯蠻 南平蠻 東謝 西趙 牂牁 充州 獠夜郎 滇(音顛) 邛都 筰都(筰才各反) 冉駹 附國 哀牢 焦僥 椫國 西爨 昆彌 尾濮 木綿濮 文面濮 折腰濮 赤口濮 黑僰濮 松外諸蠻
  第四 南蠻下
  嶺南序略(蠻獠附) 海南序略 黃支 哥羅 林邑 扶南 頓遜 毗騫 千陀利 狼牙脩 婆利 槃槃 赤土 真臘 羅刹 投和 丹丹 邊鬥 杜薄 薄剌 〈孛夂〉焚 火山 無論 婆登 烏篤 陀洹 訶陵 多篾 多摩長哥羅舍分
  第五 西戎一
  序略 羌無弋 湟中月氏胡 氐 蔥茈羌
  第六 西戎二
  吐穀渾 乙弗敵 宕昌 鄧至 黨項 百蘭 吐蕃 大羊同 悉立 章求拔泥婆羅

  第七 西戎三
  西戎總序 樓蘭 且末 杅彌 車師(高昌附) 龜茲
  第八 西戎四
  焉耆 於闐 疏勒 烏孫 姑墨 溫宿 鳥秅 難兜 大宛 莎車 罽賓烏弋山離 條支 安息 大夏 大月氏 小月氏
  第九 西戎五
  康居 曹國、何國、史國(並附見) 奄蔡 滑國 嚈噠(挹怛同) 天竺 車離 師子 高附 大秦 小人 軒渠 三童 澤散 驢分 堅昆 呼得 丁令 短人 波斯 悅般 伏盧尼 朱俱波 渴槃陀 粟弋 阿鉤羌 副貨 疊伏羅 賒彌 石國 女國 吐火羅 劫國 陀羅伊羅 越底延 大食
  第十 北狄一
  序略 匈奴上
  第十一 北狄二
  匈奴下 南匈奴
  第十二 北狄三
  烏桓 鮮卑 軻比能 宇文莫槐 徒河段(務勿塵附) 慕容氏 拓跋氏 蠕蠕
  第十三 北狄四
  高車 稽胡 突厥上
  第十四 北狄五
  突厥中
  第十五 北狄六
  突厥下 鐵勒 薛延陀 僕骨 同羅 都波 拔野古 多濫葛 斛薛 阿跋 契苾羽 鞠國 俞〈木介〉 大漠 白霫(先立反)
  第十六 北狄七
  庫莫奚 契丹 室韋 地豆於 烏落侯 驅度寐 霫 拔悉彌 流鬼 回紇 骨利幹 結骨 駮馬 鬼國 鹽漠念
  東夷上
  ○序略
  東夷(白虎通雲:"夷者蹲也,言無禮儀。"或雲:"夷者抵也,言仁而好生,萬物抵地而出,故天性柔順,易以道禦。")有九種,曰畎夷、方夷、於夷、黃夷、白夷、赤夷、玄夷、風夷、陽夷,率皆土著,(遲略反。)喜飲酒、(喜,許利反。)歌舞,或冠弁衣錦,器用俎豆,所謂中國失禮,求之四夷者也。(凡蠻、夷、戎、狄,總名四夷者,猶公、侯、伯、子、男,皆號諸侯。)昔堯命羲仲宅嵎夷,曰暘穀,蓋日之所出也。夏後氏太康失德,夷人始叛,其後至後發即位,賓於王門,獻其樂舞。桀為暴虐,諸夷內侵。商湯革命,伐而定之。至於仲丁,藍夷作寇。自是或服或叛,三百餘年。武乙衰弊,東夷浸盛,遂分遷淮、岱,漸居中土。周初封商太師國於朝鮮。(太師為周陳洪範。其地,今安東府之東,悉為東夷所據。)時管、蔡畔周,乃招誘淮夷作亂,周公征定之。其後徐夷僣號,穆王命楚滅之。(徐偃王也。)至楚靈王會申,亦來同盟。後越遷琅琊,遂陵暴諸夏,侵滅小國。
  秦並天下,其淮、泗夷皆散為人戶。其朝鮮曆千餘年,至漢高帝時滅。武帝元狩中,開其地,置樂浪等郡。至後漢末,為公孫康所有。魏晉又得其地。其三韓之地在海島之上,朝鮮之東南百濟、新羅,魏晉以後分王韓地。新羅又在百濟之東南,倭又在東南,(倭,烏和反。)隔越大海。夫餘在高麗之北,挹婁之南。其倭及夫餘自後漢,百濟、新羅自魏,歷代並朝貢中國不絕。而百濟,大唐顯慶中,蘇定方滅之。高麗本朝鮮地,漢武置縣,屬樂浪郡,時甚微弱。後漢以後,累代皆受中國封爵,所都平壤城,則故朝鮮國王險城也。後魏、周、齊漸強盛。隋文帝時寇盜遼西,漢王諒帥兵討之,至遼水遭癘疫而返。煬帝三度親征:初渡遼水敗績;再行,次遼水,會楊玄感反,奔退;又往,將達涿郡,屬天下賊起及饑饉,旋師。貞觀中,太宗又親征,渡遼,破之。高宗總章初,英國公李勣遂滅其國。
  古之肅慎,宜即魏時挹婁,自周初貢楛矢、石砮,(楛音戶。)至魏常道鄉公末、東晉元帝初及石季龍時始皆獻之。後魏以後曰勿吉國,今則曰靺鞨焉。
  大抵東夷書文並同華夏。其閩越之地,秦平天下以為郡,及秦亂,其帥又自稱王於故地。武帝元封初,楊僕滅其國,遷其人於江淮,虛其地。自後雖人庶複集,遂為郡縣矣。
  ○朝鮮
  朝鮮,(晉張華曰:朝鮮有泉水、洌水、汕水,三水合為洌水,疑樂浪、朝鮮取名於此也。汕,所晏反。)周封殷之太師之國。太師教以禮義、田蠶,作八條之教,無門戶之閉,而人不為盜。其後四十餘代,至戰國時,朝鮮侯亦僣稱王。始全燕時嘗略屬焉,為置吏,築障塞。秦滅燕,屬遼東外徼。(秦遼東郡,今安東府之東地。)及秦亂,中國人往避地者數萬口。漢興,為其遠難守,複修遼東故塞,至浿水為界。(浿音滂拜反。)屬燕王盧綰反,入匈奴。燕人衛滿亡命,聚黨千餘人,魋結(魋,杜回反。)蠻夷服而東走出塞,度浿水,擊破朝鮮王准,居秦故空地上下障,稍役屬真蕃、朝鮮諸夷,及故燕、齊亡命者王之,都王險。(在浿水之東。)會孝惠、高後時,天下初定,遼東太守即約滿為外臣,保塞外,以故滿得兵威財物,侵降其旁小邑,真蕃、臨屯皆來服屬,地方數千里。傳子至孫右渠,所誘漢亡人滋多。武帝元封三年,遣樓船將軍楊僕從齊浮渤海,兵五萬,左將軍荀彘出遼東,討之。朝鮮人相與殺王右渠來降。遂以朝鮮為真蕃、臨屯、樂浪、(音郎。)玄菟四郡。(今悉為東夷之地。)昭帝時罷臨屯、真蕃以並樂浪、玄菟。自內屬以後,風俗稍薄,法禁亦浸多,至於六十餘條。
  ○濊
  濊亦朝鮮之地,南與辰韓、北與高句麗、(盧奚反。)沃沮接,東窮大海,西至樂浪。後漢光武建武六年,悉封其渠帥為縣侯,皆歲時朝賀。無大君長,自漢以來,其官有侯、邑君、三老,統主下戶。其耆舊自謂與高麗同種,言語法俗大抵相類。其人性謹願,少嗜欲,有廉恥。男女衣皆著曲領,男子系銀花,廣數寸,以為飾。其俗重山川,山川各有部分,不得輒相干涉。同姓不婚。多所忌諱。疾病死亡即棄舊宅,更作新居。知種麻,養蠶,作綿布。曉候星宿,先知年歲豐約。不以珠玉為寶。又祭虎以為神。其邑落有侵犯者,輒相罰,責生口牛馬,名之為"責禍"。少寇盜。作矛長三丈,或數人共持之,能步戰。樂浪檀弓出其地。又多文豹。有果下馬,高三尺,乘之可於果樹下行也。其海出斑魚皮,漢時常獻之。魏齊王正始六年,不耐濊侯等舉邑降,四時詣樂浪、帶方二郡朝謁。(並今東夷之地。)有軍征賦調,如中華人焉。
  ○馬韓
  馬韓,後漢時通焉。有三種,一曰馬韓,二曰辰韓,三曰弁辰。馬韓在西,五十有四國,其北與樂浪、南與倭接。辰韓在東,十有二國,其北與濊貊接。弁辰在辰韓之南,亦十有二國,其南亦與倭接。凡七十八國。或雲百濟是其一國焉。大者萬餘戶,小者數千家,各在山海閒,地合方四千餘裡,東西以海為限,皆古之辰國也。馬韓最大,共立其種為辰王,都目支國,盡王三韓之地。其諸國王先皆是馬韓種人焉。
  馬韓人知田蠶,作綿布。出大栗如梨,又出細尾雞,其尾皆長五尺餘。邑落雜居,亦無城郭,作草屋土室形如塚,開戶在上。不知跪拜,無長幼男女之別,少綱紀。國邑雖有王師,不能相制禦。其葬有棺無槨。不知騎牛馬,牛馬盡於送死。不貴金寶錦罽,唯重瓔珠,以綴衣為飾,及懸頸垂耳。大率皆魁頭露紒,(魁頭猶科頭也,謂以發縈繞成科結也。紒音計。)布袍草履。其人壯勇,少年有築室作力者,輒以繩貫脊皮,縋以大木,嚾呼為健。(嚾音喚。)善用弓、楯、矛、櫓,雖有鬥爭攻戰,而貴相屈服。俗信鬼神,常以五月耕種畢,晝夜酒會,群聚歌舞,數十人俱起相隨踏地,低昂手足,相應為節。十月農功畢,亦複如之。諸國邑各以一人主祭天神,號為"天君"。又立蘇塗,(蘇塗有似浮屠。)建大木以懸鈴鼓,事鬼神。其南界近倭,亦有文身者。
  又有州胡,在馬韓之西海中大島上,其人差短小,言語不與韓同,皆髡頭如鮮卑,但衣韋衣,有上無下,略如裸勢。養牛豕,乘船往來貨市韓中。
  ○辰韓
  辰韓,耆老自言秦之亡人,避苦役來適韓國,馬韓割其東界地與之。有城柵。其言語有類秦人,由是或謂之為秦韓。其王常用馬韓人作之,世世相系襲。辰韓不得自立為王,明其為流移之人故也。其名國為邦,弓為弧,賊為寇,行酒為行觴,相呼皆為徒。諸小邑各有渠帥,大者名臣智,次有險側,次有樊濊,次有殺奚,次有邑借。(皆其官名。)土地肥美,宜五穀。知蠶桑,作縑布,乘駕牛馬。嫁娶以禮。其俗男女有別。以大鳥羽送死,其意欲使死者飛揚。國出鐵,韓、濊、倭皆從取之。諸市買皆用鐵,如中國用錢,又以供給二郡。俗喜歌舞、飲酒、鼓琴瑟。其瑟形似築,彈之亦有音曲。兒生便以石厭其頭,欲其扁。故辰韓人皆扁頭。(扁音補典反。)男女近倭,亦文身,便步戰,兵杖與馬韓同。其俗,行者相逢,皆住讓路。
  ○弁辰
  弁辰與辰韓雜居,亦有城郭。衣服居處與辰韓同,言語風俗相似,祠祭鬼神有異。施灶皆在戶西。
  初,朝鮮王准為衛滿所破,乃將其餘眾數千人走入海,攻馬韓,破之,自立為韓王。准後滅絕,馬韓人複自立為辰王。後漢光武建武中,韓人廉斯人蘇馬諟等詣樂浪貢獻。(諟音是。)帝封蘇馬諟為漢廉斯邑君,使屬樂浪郡,四時朝謁。靈帝末,韓、濊並盛,郡縣不能制,百姓苦亂,多流亡入韓者。獻帝建安中,公孫康分屯有、有鹽縣(屯有、有鹽並漢遼東屬縣,並今東夷之地。)以南荒地為帶方郡,遣公孫模、張敞等收集遺民,興兵代韓、濊,舊民稍出。是後倭韓遂屬帶方。魏景初中,明帝密遣帶方太守劉昕、樂浪太守鮮于嗣越海定二郡,諸韓國臣智加賜邑君印綬,其次與邑長。其俗好衣幘,下戶詣郡朝謁,皆假衣幘,自服印綬衣幘千有餘人。部從事吳林以樂浪本統韓國,分割辰韓八國以與樂浪。晉武帝鹹甯中,馬韓王來朝,自是無聞。三韓蓋為百濟、新羅所吞併。
  ○百濟
  百濟,即後漢末夫餘王尉仇台之後,(後魏時百濟王上表雲:"臣與高麗先出夫餘。")初以百家濟海,因號百濟。晉時句麗既略有遼東,百濟亦據有遼西、晉平二郡。(今柳城、北平之間。)自晉以後,吞併諸國,據有馬韓故地。其國東西四百里,南北九百里,南接新羅,北拒高麗千餘裡,西限大海,處小海之南。國西南海中有三島,出黃漆樹,似小榎樹而大。六月取汁,漆器物若黃金,其光奪目。自晉代受蕃爵,自置百濟郡。義熙中,以百濟王夫餘腆(佗典反)為使持節、都督百濟諸軍事。宋、齊並遣使朝貢,授官,封其人。
  土著地多下濕,率皆山居。其都理建居拔城。王號"於羅瑕",百姓呼為"〈革健〉吉支"(〈革健〉音乾。)夏言並王也。王妻號"於陸",夏言妃也。官有十六品:左平一品,達率二品,恩率三品,德率四品,扞率五品,柰率六品,以上冠飾銀花;將德七品,紫帶;施德八品,皂帶;固德九品,赤帶;季德十品,青帶;對德十一品,文督十二品,皆黃帶;武督十三品,佐軍十四品,振武十五品,克虞十六品,皆白帶。統兵以達率、德率、扞率為之,人庶及餘小城鹹分隸焉。其衣服,男子略同於高麗,拜謁之禮以兩手據地為敬。婦人衣似袍而袖微大,在室者編發盤於首,後垂一道為飾,出嫁者乃分為兩道焉。兵有弓、箭、刀、槊。俗重騎射,兼愛墳史。其秀異者頗解屬文,又解陰陽五行。用宋元嘉曆,以建寅月為歲首。亦解醫藥、蔔筮、占相之術。有投壺、樗蒲等雜戲,然尤尚弈棋。僧尼寺塔甚多,而無道士。賦稅以布、絹、麻、米等。婚娶之禮略同華俗。父母及夫死者三年持服,餘親則葬訖除之。氣候溫暖,五穀、雜果、菜蔬及酒醴、餚饌、樂器之屬多同於內地,唯無駝、騾、驢、羊、鵝、鴨等雲。其王以四仲之月祭天,又每歲四祠其始祖仇台之廟。大姓有八族:沙氏、燕氏、劦氏、(劦音俠。)解氏、真氏、國氏、木氏、苩(音白)氏。國西南人島居者十五所,皆有城邑。
  後魏孝文遣眾征破之。後其王牟大為高句麗所破,衰弱累年,遷居南韓地。隋文開皇初,其王夫餘昌遣使貢方物,拜為帶方郡公、百濟王。大唐武德、貞觀中,頻遣使朝貢。顯慶五年,遣蘇定方討平之。舊有五部,分統三十七郡、二百城、七十六萬戶,至是以其地分置熊津、馬韓、東明等五都督府,仍以其酋渠為都督府刺史。其舊地沒於新羅,城傍餘眾後漸寡弱,散投突厥及靺鞨。其主夫餘崇竟不敢還舊國,土地盡沒於新羅、靺鞨,夫餘氏君長遂絕。
  ○新羅
  新羅國,魏時新盧國焉,其先本辰韓種也。辰韓始有六國,稍分為十二,新羅則其一也。(初曰新盧,宋時曰新羅,或曰斯羅。)其國在百濟東南五百餘裡,(亦在高麗東南,兼有漢時樂浪郡之地。)東濱大海。魏將毌丘儉討高麗,破之,奔沃沮。其後複歸故國,留者遂為新羅焉,故其人雜有華夏、高麗、百濟之屬,兼有沃沮、不耐、韓、濊之地。其王本百濟人,自海逃入新羅,遂王其國。其國小,不能自通使聘。
  苻堅時,其王樓寒遣使衛頭朝貢。堅曰:"卿言海東之事與古不同,何也?"答曰:"亦猶中國,時代變革,名號改易,今焉得同。"梁武帝普通二年,王姓慕名秦,始使人隨百濟獻方物。其俗呼城曰"健牟羅",其邑在內曰"喙評"(喙,呼穢反。)在外曰"邑勒",亦中國之言郡縣也。國有六喙評、五十二邑勒。土地肥美,宜植五穀,多桑麻果菜鳥獸,物產略與華同。
  至隋文帝時,遣使來貢。其王姓金名真平,(隋東蕃風俗記雲:"金姓相承三十餘葉。")文帝拜為樂浪郡公、新羅王。(其王至今亦姓金。按梁史雲姓慕,未詳中間易姓之由。)其先附屬於百濟,後因百濟征高麗,人不堪戎役,相率歸之,遂致強盛,因襲加羅、任那諸國,滅之。(並三韓之地。)其西北界犬牙出高麗、百濟之間。
  官有十六等,其一曰伊罰於,貴如相,次伊尺於,次迎於,次破彌于,次大河尺於,次河尺於,次乙吉于,次沙咄於,(咄,都骨反。)次及伏於,次大奈摩,次大舍,次小舍,次吉土,次大烏,次小烏,次達位。外有郡縣。文字、甲兵同於中國。選人壯健者悉入軍,烽、戍、邏(郎佐反。)俱有屯營部伍。風俗、刑政、衣服略與高麗、百濟同。
  大唐貞觀二十二年,其王金春秋來朝,拜為特進,請改章服以從華制。
  ○倭
  倭自後漢通焉,在帶方東南大海中,依山島為居,凡百餘國。光武中元二年,倭奴國奉貢朝賀,使人自稱大夫,倭國之極南界也。安帝永初元年,倭國王帥升等獻生口百六十人。桓、靈間,倭國大亂,更相攻伐,歷年無主。有一女子名曰卑彌呼,年長不嫁,事鬼道,能以妖惑眾,於是共立為王。侍婢千人,少有見者。唯有男子一人給飲食、傳辭出入。居處宮室樓觀,城柵嚴設,常有人持兵守衛。
  魏明帝景初二年,司馬宣王之平公孫氏也,倭女王始遣大夫詣京都貢獻。魏以為親魏倭王,假金印紫綬。齊王正始中,卑彌呼死,立其宗女台輿為王。(魏略雲:"倭人自謂太伯之後。")其後複立男王,並受中國爵命。晉武帝泰始初,遣使重譯入貢。
  宋武帝永初二年,倭王贊修貢職,至曾孫武,順帝昇明二年,遣使上表曰:"封國偏遠,作蕃於外,自昔祖禰,躬擐甲胄,跋涉山川,不遑寧處,東征毛人五十五國,西服眾夷六十六國,渡平海北九十五國。臣雖下愚,忝胤先緒,驅率所統,歸崇天極,道遙百濟,裝船理舫。而句麗無道,圖欲見吞,虔劉不已,每致稽滯。臣欲練甲理兵,摧此強敵,克靖方難,無替前功。竊自假開府儀同三司,其餘鹹各假授。"詔除武使持節、安東大將軍、倭王。
  其王理邪馬台國,(或雲邪摩堆。)去遼東萬二千里,在百濟、新羅東南,其國界東西五月行,南北三月行,各至於海,大較在會稽、閩川之東,亦與朱崖、儋耳相近。其國土俗宜禾稻、麻紵、蠶桑,知織績為縑布。出白珠、青玉。其山出銅,有丹。土氣溫暖,冬夏生菜茹,無牛、馬、虎、豹、羊,有姜、桂、橘、椒、蘘荷,不知以為滋味。出黑雉。有獸如牛,名山鼠。又有大蛇吞此獸,蛇皮堅不可斫,其上孔乍開乍閉,時或有光,射中之蛇則死。其兵有矛、楯、木弓、竹矢,或以骨為鏃。男子皆黥面文身。自謂太伯之後,衣皆橫幅結束,相連無縫。女人披髮屈紒,作衣如單被,穿其中央,貫頭而著之。並以丹朱塗其身,如中國之用粉也。有城柵、屋室,父母兄弟異處,唯會同男女無別。飲食以手,而用籩豆。俗皆徒跣,以蹲踞為恭敬。人性嗜酒,多壽考。國多女,大人皆有四五妻,其餘或兩或三,女人不淫不妒。又俗不盜竊,少爭訟。其婚嫁不娶同姓,婦入夫家必先跨火,乃與夫相見。其死停喪十餘日,家人哭泣,不進酒食肉,親賓就屍歌舞為樂。有棺無槨,封土作塚。舉大事,灼骨以蔔,用決吉凶。其行來渡海詣中國,常使一人不櫛沐,不食肉,不近婦人,名曰"持衰"。若在塗吉利,則共顧其財物;若有疾病、遭暴害,以為持衰不謹,便共殺之。官有十二等:一曰大德,次小德,次大仁,次小仁,次大義,次小義,次大禮,次小禮,次大智,次小智,次大信,次小信,員無定數。有軍尼百二十人,猶中國牧宰。八十戶置一伊尼翼,如裡長也;十伊尼翼屬一軍尼。其王以天為兄,以日為弟。尤信巫覡。每至正月一日,必射戲飲酒,其餘節略與華同。樂有五弦琴、笛,好棋博、握槊、摴蒲之戲。
  隋文帝開皇二十年,倭王姓阿每,名多利思比孤,其國號"阿輩雞彌",華言天兒也,遣使詣闕。其書曰,"日出處天子致書日沒處天子,無恙"云云。帝覽之不悅,謂鴻臚卿曰:"蠻夷書有無禮者,勿複以聞。"明年,帝遣文林郎裴清使於倭國。渡百濟,東至一支國,又至竹斯國。又東至秦王國,其人同於華夏,以為夷洲,疑不能明也。又經十餘國達於海岸。自竹斯以東,皆附庸於倭。清將至,王遣小德阿輩台,從數百人,設儀仗,鳴鼓角來迎。又遣大禮歌多毗從二百餘騎郊勞。既至彼都,其王與清相見,設宴享以遣。複令使者隨清來貢方物。其國跣足,以幅布蔽其前後,椎髻無冠帶。隋煬帝時始賜衣冠,令以采錦為冠飾,裳皆施撚,(音饌。)綴以金玉。衣服之制頗同新羅。
  大唐貞觀五年,遣新州刺史高仁表持節撫之。浮海數月方至。仁表無綏遠之才,與其王爭禮,不宣朝命而還,由是遂絕。
  又千餘裡至侏儒國,人長三四尺。自侏儒東南行船行一年至裸國、黑齒國,使驛所傳,極於此矣。
  倭一名日本,自雲國在日邊,故以為稱。武太后長安二年,遣其大臣朝臣真人貢方物。"朝臣真人"者,猶中國地官尚書也,頗讀經史,解屬文,首冠進德冠,其頂有花,分而四散,身服紫袍,以帛為腰帶,容止溫雅。朝廷異之,拜為司膳員外郎。(天寶末,衛尉少卿朝衡即其國人。)
  ○夫餘
  夫餘國,後漢通焉。初,北夷橐離國王(按後漢、魏二史皆雲:夫餘國在高句麗北。又案:後魏及隋史,高句麗在夫餘國南。而隋史雲百濟出於夫餘,夫餘出於高句麗國王子東明之後也。又謂橐離國即高麗國,乃夫餘國當在句麗之南矣。若詳考諸家所說,疑橐離在夫餘之北,別是一國。然未詳孰是。)有子曰東明,長而善射,王忌其猛而欲殺之。東明奔走,南渡掩氵虒水,因至夫餘而王之。順帝永和初,其王始來朝。帝作黃門鼓吹、角抵戲以遣之。夫餘本屬玄菟,至漢末公孫度雄張海東,威服外夷,其王始死,子尉仇台立,更屬遼東。時句麗、鮮卑強,度以夫餘在二虜之間,妻以宗女。至孫位居嗣立。正始中,幽州刺史毌丘儉將兵討句麗,遣玄菟太守王頎(音其)詣夫餘。位居遣大加郊迎,供軍糧。自後漢時夫餘王葬用玉匣,常先以付玄菟郡,王死則迎取以葬。及公孫淵伏誅,玄菟庫猶得玉匣一具。晉時夫餘庫有玉璧珪瓚,數代之物,傳以為寶,耆老言"先代之所賜也"。其印文言"濊王之印"。國有故城,名濊城,蓋本濊貊之地。
  其國在長城之北,去玄菟千里,南與高句麗、東與挹婁、西與鮮卑接。北有弱水。地可方二千里。有戶八萬。土宜五穀,不生五果。有宮室、倉庫、牢獄。多山陵廣澤。其人性強勇謹厚,不寇抄。以六畜名官,有馬加、牛加、豬加、狗加、犬使。犬使者,使者邑落有豪民,名下戶皆為奴僕。諸加別主四出,道大者數千家,小者數百家。會同拜爵,揖讓升降,有似中國。以臘月祭天。譯人傳辭,皆跪手據地竊語。用刑嚴急,殺人者死,沒其家人為奴婢。竊盜一責十二。男女淫,婦人妒,皆殺之。兄死妻嫂,與北狄同俗。出名馬、赤玉、貂豽,美珠大者如酸棗。以弓矢刀矛為兵,家家自有鎧仗。作城柵皆圓,有似牢獄。行人無晝夜好歌吟,通日聲不絕。有軍事亦祭天,殺牛觀蹄,以占吉凶,蹄解者為凶,合者為吉。有敵,諸加自戰,下戶但擔糧食(音嗣)之。其死,夏月皆用冰。殺人殉葬,多者百數。厚葬,有棺無槨。(其居喪,男女皆純白,婦人著布面衣,去環珮,大體與中國仿彿。)
  至太康六年,為慕容廆所襲破。(廆,呼罪反。)其王依慮自殺,子弟走保沃沮。武帝以何龕為護東夷校尉。明年,夫餘後王依羅遣使詣龕,求率見人還復舊國。龕遣督郵賈沈以兵送之。爾後每為廆掠其種人,賣於中國,帝又以官物贖還,禁市夫餘之口。自後無聞。
  ○蝦夷
  蝦夷國,海島中小國也。其使須長四尺,尤善弓矢。插箭於首,令人戴瓠而立,四十步射之,無不中者。大唐顯慶四年十月,隨倭國使人入朝。
  《通典》 唐·杜佑

中華萬姓網站通典卷一百八十六 至一百九二https://s1681688.pixnet.net/blog/post/119612484

中華萬姓網站通典卷一百九十三至卷二百https://s1681688.pixnet.net/blog/post/119612040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詹 招琳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