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通典卷一百七十三 州郡三至卷一百七十六

卷一百七十三 州郡三 古雍州上

通典卷第一百七十三 州郡三

古雍州上〈今置郡府二十四縣百三十一〉

京兆雍二十三縣萬年長安鄠藍田鹹陽醴泉三原雲陽涇陽櫟陽高陵渭陽昭應金城富平武功宜壽好畤美原同官奉天華原奉先

華陰華三縣鄭華陰下邽

馮翊同七縣馮翊朝邑白水澄城韓城郃陽河西

扶風岐九縣雍扶風郿岐山陳倉麟遊岐陽虢普潤

汧陽隴五縣汧源汧陽吳山華亭南田

新平邠四縣新平三水永壽宜祿

安定涇五縣安定陰盤臨涇良原靈臺

彭原寧六縣定安羅川彭原襄樂定平豐義

安化慶十縣安化樂蟠合水馬嶺方渠同川洛源延慶華池懷安

平涼原五縣平高平涼蕭關百泉他樓

靈武靈六縣迴樂靈武懷遠溫池安靜鳴沙

五原鹽二縣五原白池

寧朔宥三縣延恩歸仁懷德

洛交鄜五縣洛交洛川三川直羅甘泉

中部坊三縣中部鄜城宜君

延安延九縣膚施延安延川延水延昌敷政臨真金明豐林

鹹寧丹五縣義川雲巖門山汾川鹹寧

上郡綏五縣龍泉城平綏德延福大斌

銀川銀四縣榆林撫寧真鄉開光

新秦麟三縣新秦連穀銀城

朔方夏四縣朔方寧朔長澤德靜

九原豐三縣九原永豐豐安

榆林勝二縣榆林河濱

安北府

目錄

1古雍州 2京兆府 3華陰郡 4馮翊郡 5扶風郡 6汧陽郡 7新平郡 

8安定郡 9彭原郡 10安化郡 11平涼郡 12靈武郡 13五原郡 14寧朔郡 

15洛交郡 16中部郡 17延安郡 18鹹寧郡 19銀川郡 20新秦郡 

21朔方郡 22九原郡 23榆林郡 24安北府 

古雍州

禹貢曰:「黑水、西河惟雍州。西據黑水,東距西河,即龍門之河也,在冀州西,故曰西河。黑水出今張掖郡雞山,南流至今燉煌郡,經三危山,過今南溪郡而入南海。弱水既西,弱水,今張掖郡張掖縣界,理使西流,至合黎。合黎亦張掖郡界中。涇屬渭汭,涇水出今平涼郡平高縣。渭水出今隴西郡渭源縣。屬,連也。水北曰汭。言理涇入於渭,經秦川而入河也。在今新平郡宜祿縣。水經雲:「汭水經宜祿,一名宜祿川水。」漆、沮既從,灃水攸同。漆、沮之水,今京兆府華原、富平界,亦曰洛水。灃水出今長安縣之南山。言漆、沮既從入渭,灃水亦來同也。荊、岐既旅,荊山在今富平縣。岐山在今扶風郡岐山縣。荊山在岐東。言二山理畢,可旅祭。終南、惇物,至於鳥鼠。終南、惇物二山,皆在今長安及武功二縣。鳥鼠山在今隴西郡首陽山西南。言自終南西出至於鳥鼠。原隰厎績,至於瀦野。高平曰原,下溼曰隰。瀦野,地名。言皆致功也。今武威郡姑臧縣即瀦野澤。三危既宅,三苗丕敘。三危,山名。言可居也。三苗本有苗氏之族,今長沙、衡陽閒是,徙居於此,分而為三,故言三苗,皆大得其次敘也。三危山在今燉煌郡縣界。厥土黃壤。浮於積石,至於龍門西河,積石山在今西平郡龍支縣,龍門山在今絳郡龍門界,皆河水所經。會於渭汭。」逆流曰會。自渭北涯逆水西上。舜置十二牧,雍其一也,以其四山之地,故曰雍州。亦謂西北之位,陽所不及,陰所雍閉。周禮職方:「正西曰雍州。其山曰嶽,即吳嶽,在今汧陽郡吳山縣。藪曰弦蒲,在汧陽郡汧陽縣。川曰涇汭,汭在豳地。詩大雅公劉之篇曰「汭鞠之即」。曰渭、洛。洛即漆、沮。其利玉石。人三男二女。畜宜馬牛,穀宜黍稷。」兼得禹貢梁州之地矣。周自武王克殷,都於酆、鎬,則雍州為王畿。酆邑在灃水,鎬京在灃水之東,並在今長安縣界。及平王東遷雒邑,以岐、酆之地賜秦襄公,乃為秦地矣。至孝公作為鹹陽,築冀闕,徙都之,故謂之秦川,亦曰關中地。關中記雲:「東自函關、弘農郡靈寶縣界,西至隴關今汧陽郡汧源縣界,二關之閒,謂之關中,東西千餘裡。」其在天文,東井、輿鬼則秦之分野,漢之京兆、扶風、馮翊、北地、上郡、安定、天水、隴西、金城、武威、張掖、酒泉、燉煌,皆其分地,今京兆、扶風、馮翊、華陰之西境、汧陽、新平、安定、彭原、安化、靈武、五原、寧朔、洛交、中部、延安、鹹寧、上郡、銀川、新秦、朔方、天水、隴西、金城、會寧、安鄉、和政、寧塞、西平、武威、張掖、酒泉、晉昌、燉煌等郡。兼得魏、趙之交。漢之高陵以東,今馮翊之南境、華陰之東境也,宜屬魏。漢之雲中、五原之境,今榆林、九原、安北,屬趙。始皇置四十郡,此為內史、今京兆、華陰、馮翊、扶風、汧陽、新平等郡是。上郡、今洛交、中部、延安、鹹寧、上郡、銀川、新秦、朔方等郡地。北地、今安定、彭原、安化、平涼、靈武、五原、寧朔等郡地。九原、今九原、安北地是。隴西今天水、隴西、金城、會寧、安鄉等郡地是。及雲中之西南境。今榆林郡。其餘郡縣,自漢以後歷代開置。其伊吾以西,並雍州之封域外羌胡地也。臨洮、武威、張掖、西平、寧塞、酒泉、晉昌、燉煌,古雍州域內地,而非秦所置郡之境也。伊吾、交河、北庭、安西,則雍州域外。秦滅,項籍分秦地為三國,曰雍、以章邯為王,都廢丘,今京兆府金城縣。塞、以司馬欣為王,都櫟陽,即今縣。翟,以董翳為王,都高奴,今延安郡金明縣。謂之三秦。漢武帝置十三州,以其地西偏為涼州,領郡十,今上郡以北朔方、九原、榆林、新秦、銀川之地屬並州。蓋以地處西方,常寒涼也。又置司隸。領三輔,為京兆、左馮翊、右扶風。後漢司隸、涼州並如前代。州理於隴,今天水郡隴城縣。魏分河西為涼州,分隴右為秦州,三輔仍舊屬司隸。改京兆尹為大,馮翊、扶風各除左右。晉置雍州、領郡國七,理京兆。涼州、領郡國八,理武威,今郡。秦州。領郡六,理上邽,今天水郡。湣帝之後,劉聰、石勒、苻堅、姚萇相繼據之。及姚泓為宋武帝所滅,後屬赫連勃勃,其州縣之名不可得而紀也。後魏以其地置北秦、雍、南秦三州,雍州理京兆,即長安也;秦州理天水,今郡上邽縣;南秦州理洛穀城,今天水郡伏羌縣。頗得古雍州之地。迨西魏以後及於周氏,分裂制置,其名甚多,不可悉數。隋氏置司隸刺史,分部巡察,而不詳所統。餘州皆然。大唐分置十五部,此為京畿、京兆府,華陰、馮翊、扶風、新平等郡。關內道、安定、彭原、汧陽、中部、洛交、安化、靈武、榆林、延安、上郡、鹹寧、銀川、平原、九原、會寧、五原、新秦、朔方、安北等郡。隴右道。武威、天水、安西、北庭、交河、晉昌、西平、隴西、燉煌、酒泉、金城、安鄉、寧塞、臨洮、和政、張掖、伊吾等郡。

京兆府

東至華陰郡百八十裡。南至洋川郡六百二十裡。西至扶風郡三百十七裡。北至中部郡三百十二裡。東南到上洛郡三百里。西南到洋川郡六百里。西北到新平郡三百十裡。東北到馮翊郡三百七十裡。去東京八百三十裡。府東西三百二十裡。戶三十三萬四千六百七十,口九十二萬三十一。

今之雍州,理長安、萬年二縣。周之舊都,平王東遷而屬秦,始皇以為內史地。漢高祖初屬塞國,後更為渭南郡,尋罷,復為內史,武帝分為右內史,秦於右北分涇水,置鄭渠,灌田四萬餘頃。漢置白渠,灌四千五百餘頃。後更分京兆尹。領縣十二。後漢因之。領縣十。魏改尹為守,後改為秦國,後復為京兆國。晉為京兆郡,兼置雍州,領郡國七,理於此。後魏亦然。後周復為京兆尹。隋初置雍州,煬帝改為京兆郡。大唐初復為雍州,開元元年改為京兆府。凡周、秦、漢、晉、西魏、後周、隋,至於我唐,並為帝都。周謂幽王以上。漢謂西漢。晉湣帝亦暫都於此,凡四年。後魏孝武帝自洛陽來都之,是為西魏,凡四主,得二十二年,而禪後周。其間王莽、更始、劉曜、苻堅、姚萇,亦都於此。前趙劉曜為石勒所滅。前秦苻堅為姚萇所滅。後秦姚泓為晉將劉裕所滅。今號西京。漢高帝自櫟陽徙都長安,至惠帝方發人徒築城,今西北古城是也。至隋文帝開皇三年,移築新都,號曰大興,今城是也。武德以來稱京城,開元元年十二月稱西京。領縣二十三:

萬年漢有萬年,屬左馮翊,今在櫟陽東北二十五裡櫟陽故城是。至後周,始於長安城中置萬年縣。隋改為大興縣。武德初,復舊。有白鹿原,亦謂之霸上,霸陵也。有軹道,秦子嬰降處。有少陵原,則漢宣許後陵。霸水。滻水,則荊溪、獨柳水下流也。渭水。禦宿川,漢武帝遊觀,嘗宿此川,故名之。漢南陵縣城,在今縣東南二十四裡。又有漢杜城,則周之杜伯國地。更始墓,在今縣東北。長樂坡本名滻阪,及隋文帝更名。

長安漢高帝置。周文王作酆,今縣西北靈臺鄉豐水上是也。武王理鎬,今昆明池北鎬陂是也。有阿房宮,終南山,龍首山。細柳原,周亞夫所屯處。坤元錄雲:「漢長樂宮在縣北故城中。」又有渭水、豐水、鎬水。又有定昆池。大唐神龍中,安樂公主恃寵請昆明池,中宗不與,主發怒,自以家財別穿池,號曰定昆池。

鄠夏有扈國亦謂之觀扈,至秦改為鄠。姚察訓纂雲:「戶、扈、鄠三字,一也。」殷有崇國,皆在此界。有甘亭,啟戰處。

藍田秦舊縣,出美玉。後周閔帝置藍田郡,武市省郡。玉之美者曰球,次曰藍。蓋以縣出玉,故名之藍田。有關,秦嶢關也。秦嶺在此界。

咸陽周文王葬畢公在西北。初王季都之,後畢公封焉。今縣東十五裡有故鹹陽城,秦所都也。漢渭城縣,故城在今縣東北,即秦之杜郵,白起死於此也。有長陵城,漢高帝長陵,因以名縣。漢武帝作長安城,西門曰便,橋與門相對,因號便門橋,今名便橋,在縣東南。

醴泉漢穀口縣地,故城在今縣北。西魏置寧夷郡。後周改為秦郡。有九嵕山。隋改為醴泉縣。有蘇武墓。

三原漢池陽縣地。苻堅於嶭山北置三原護軍。後魏罷護軍,置三原縣。,才薛反。嶭,五結反。

雲陽漢舊縣,亦美陽縣地。有故雲陽宮,即秦之林光宮、漢之甘泉宮也。晉書雲:「即本匈奴鑄金人祭天,所謂之休屠金人。」有鄭國渠、大白渠。

涇陽本秦舊縣地。昭王弟封涇陽君,即此。漢涇陽縣,在今平涼郡界涇陽故城是也。後漢及晉池陽縣北地。有長平阪、涇水、大白渠、中白渠、南白渠。

櫟陽秦舊縣也。秦獻公自雍徙居。漢高元年,封司馬欣,屬左馮翊。又曰萬年縣,高帝置。按高帝葬太上皇於萬年陵,仍分置萬年縣為陵邑二縣,故櫟陽城亦雲萬年城。後魏孝文帝分萬年置彰縣,宣武帝又分為廣陽縣。周明帝二年,省萬年入廣陽、高陵二縣,更於長安城中置萬年縣,仍移廣陽縣入舊萬年縣城,即今縣是。有沮水。

高陵漢舊縣,屬左馮翊,左輔都尉之理。魏文帝黃初元年,改為高陸縣,屬京兆。自此以前,其縣在今縣西南一裡高陸故城是也。後魏移居今所。有後秦姚萇墓。

渭陽本漢新豐縣地。蓋苻、姚時所置。漢初有渭南縣,蓋取以為名。有西魏武帝陵。

昭應本周驪戎國。春秋「晉獻公伐驪戎」,杜註:「在京兆新豐縣,秦滅以為邑。」漢高帝四年置,屬京兆尹,以太上皇思彭城之豐縣,乃築此城,徙豐人以實之,名新豐。武太后改曰慶山,後置會昌郡於驪山下,遂廢新豐併入焉,改為昭應。漢王與項羽會於鴻門,在此縣界。有湯泉,其院宇後周宇文護所造,隋文帝列樹松柏千餘株。後漢馮衍墓,在新豐縣南四裡。周幽王陵,秦始皇陵,漢成帝昌陵。有戲水亭,即周幽王之死處。

金城周曰犬丘,秦曰廢丘。項羽封章邯為王,都於此。漢高帝改名槐裡。武帝又割置茂陵縣,有武帝茂陵。昭帝又割其地置平陵縣,有昭帝平陵。魏改為始平。開元中改為金城,有馬嵬故城。孫景安征塗記雲:「馬嵬所築不知何代人。姚萇時,扶風王驎以數千人保馬嵬,即此也。」

富平本漢舊縣,後漢移富平縣於今彭原郡界富平故城是也。晉又移北地郡之富平縣於今縣西南懷德城。後周改為中華郡。武太后天授二年屬宜州。有荊山,沮漆水。有西魏文帝陵,後周武帝陵。

武功本漢舊縣。周後稷封於斄,即此。斄音台。又漢美陽縣。晉屬始平郡,後周屬扶風郡。後魏又為美陽縣,故城在今縣北七裡。又於美陽置武功郡,後周武帝省武功郡及美陽縣。按自此以前,其地北屬斄,斄城在今縣西南二十二裡。其年又置武功縣,屬扶風郡,即今縣是。隋恭帝義寧元年為稷州,尋廢之,復故。武后天授二年屬稷州,尋復故。有斜谷水,出衙領山,北流至郿,入渭。又有敦物山。

宜壽漢盩厔縣,武帝置。山曲曰盩,水曲曰厔,因山水之曲,故以名之。後周武帝從鄠縣西北移於今所,置周南郡,又割雍州之終南郡於此置恆州,領周南郡。後廢恆州。三年移盩厔縣於此。大唐天寶中,改為宜壽。漢長楊宮、五柞宮並在此。有駱穀關。

好畤本漢舊縣,因古好畤祠為名。或曰自古以雍州積高,神明之奧,故立畤,郊上帝,諸神祠皆聚焉。好畤縣城在縣南十三裡。隋太子莊陵城。

美原本漢頻陽縣,故城今在縣南三裡,在頻水之陽,秦厲公置。今縣是高宗分富平縣置。有平陽山。

同官本漢祋祤縣。晉為頻陽縣。苻堅於祋祤城東北銅官川置銅官護軍。後魏太武帝罷護軍,置銅官縣,屬北地郡。後周武帝自銅官故城移於今所。後魏以前作銅官,隋以後作同官。祋,丁活反。祤音詡。

奉天緣皇家陵寢,武太后分醴泉縣置。

華原後魏置北雍州,西魏改為宜州,又置北地郡,尋改為通川郡。武德初復置宜州,罷郡。

奉先開元初,改同州蒲城縣置。

華陰郡

東至弘農郡二百三十五裡。南至武當,山澗阻遠無路,居西京路一千一百十九裡。西至京兆府百八十裡。北至鹹寧郡三百三十裡。東南到上洛郡三百里,隔華山。西南到洋川郡,山澗阻遠無路,取京路八百十裡。西北到中部郡二百二十裡。東北到馮翊郡七十八裡。去西京百八十裡,去東京六百七十裡。戶二萬二千七百四十四,口一十萬八千三百。

華州今理鄭縣。周為畿內之國,鄭桓公始封之邑。其地一名咸林。國語曰:「鄭桓公為周司徒,埰地咸林。」春秋時為晉地,左傳曰:「晉侯許賂秦伯以河外列城五,南及華山。」戰國為秦魏二國之境。今華陰郡界有古長城,則秦之分境。西嶽華山在焉。秦為內史地,漢屬京兆尹。後漢為京兆、弘農二郡,魏晉皆因之。後魏置華山郡,後又於華山郡北置東雍州,西魏改東雍州為華州。今馮翊郡。隋初郡廢,而華州如故;煬帝初州廢,以其地屬京兆馮翊郡。大唐復置華州。垂拱元年改為太州,尋復舊。或為華陰郡。領縣三:

鄭有少華山。漢舊縣。

華陰故魏之陰晉。秦曰寧秦。漢曰華陰。武太后改曰仙掌。太華山在南。有潼關,左傳所謂桃林塞也。本名衝關,河自龍門南流,衝激華山東,故以為名。按:秦函穀關在漢弘農郡弘農縣,即今陝郡靈寶縣界。武帝元鼎三年,徙於新安縣界。至後漢獻帝初平二年,董卓脅帝西幸,出函穀關。自此以前,其關並在新安。其後二十年,至建安十六年,曹公破馬超於潼關,即是中閒徙於今所。國之巨防,不為細事,史官闕載,斯亦失之。華嶽南北廟,其柏樹二千餘株,後周文帝所植。有後漢太尉楊震及苻堅秦丞相王猛墓。今潼關西道北行楊震碑,見存。周文帝破東魏軍,殺大將竇泰於此。其潼穀關者,因水立稱,故潘嶽《西征賦》雲「溯黃巷以濟潼」。隋大業七年,移於南北鎮城閒坑獸檻穀置,去舊關四裡餘。至大唐天授二年,移向北,近河為路。玄宗開元十二年,於華州嶽祠南之通衢立碑,禦製其文及禦書,舊路在嶽北,因是移於嶽南。漢船司空故縣,在今縣理東北五十裡是。

下邽秦漢舊縣。取邽戎之人而來為此縣。又有漢蓮勺縣故城,在東北。

馮翊郡

東至河東郡八十一裡。南至華陰縣七十八裡。西至華陰郡下邽縣八十九裡。北至中部郡鄜城縣二百四十二裡。東南到華陰郡華陰縣東北界七十八裡。西南到京兆府二百七十裡。西北到京兆府同官縣九十五裡。東北到絳郡龍門縣界百六十六裡。去西京二百七十裡,去東京六百二十裡。戶五萬八千五百六十一,口三十八萬五千五百六十。

同州今理馮翊縣。春秋時屬秦,戰國時屬秦魏二國之境。漢史曰:自高陵以東,皆魏分。始皇平天下,為內史地。項羽分為塞國。漢高帝初置河上郡,後復為內史。景帝時為左內史。武帝改為左馮翊。後漢因之。魏除左字,但為馮翊郡。晉因之。後魏亦然,兼置華州。西魏改華州為同州,以「漆沮既從,灃水攸同」,言二水至斯同流入渭,以城居其地,故曰同州。而馮翊郡如故。隋初郡廢,煬帝初州廢,復置馮翊郡。大唐為同州,或為馮翊郡。領縣七:

馮翊古芮國。漢臨晉縣地。有沙苑,北齊神武為後周文帝所敗處。有洛水、商原,商原所謂商顏。

朝邑古大荔戎國。漢臨晉縣故城在西南。有蒲津關。河橋,秦後子奔晉,造舟於河,通秦晉之道。有長春宮,後周武帝置。有苦泉,其水鹹苦,羊飲之而肥美,今泉側豐羊牧。

白水秦文公分清水為白水,即此。漢彭衙縣故城在今縣東北。左傳雲秦晉戰於彭衙,即此也。亦漢粟邑縣地。後魏置今縣。

澄城漢之徵縣,有神坑,在今州西三十裡。漢武帝時,莊熊羆上言,願穿洛以溉重泉以東。於是穿渠,自徵引洛水至商顏下。按坑即龍首渠之尾也。後魏置澄城縣。徵澄音相近,故名。秦王官城在今縣西北是。

韓城古韓國謂之少梁。漢為夏陽縣。有梁山,禹貢「理梁及岐」,詩韓奕篇曰「奕奕梁山」是也。有韓原,即左傳秦晉戰於韓原是也。有龍門山,即禹導河至於龍門是也。魚集龍門,上即為龍,皆在此。龍門城在縣東北,極嶮峻。又有龍門關,後周分為郃陽及今縣。

郃陽漢舊縣,在今郃水之陽,即大雅大明之詩所謂「在郃之陽」。有首水、羈馬城。,苦姑反。

河西武德三年置。有劉仲城,漢高帝兄封於此。有長城,魏惠王所築以備秦。姚武壁、伏陸壁,並在縣西北,皆嶮固。

扶風郡

東至京兆府三百十七裡。南至漢中郡六百七十裡。西至汧陽郡百五十九裡。北至安定郡二百六十裡。東南到京兆府界百七十五裡。西南到河池郡四百里。西北到安定郡三百里。東北到新平郡百六十二裡。去西京三百十七裡,去東京千一百七十裡。戶五萬七千七十,口二十七萬五千六百七十。

岐州今理雍縣。春秋以來為秦都,秦德西元年初居雍,至獻公始徙櫟陽。始皇平天下,為內史地。漢高初屬雍國,後分為中地郡,復為內史。武帝分雍為右內史,後置主爵中尉,後更名都尉。又改為右扶風。魏除右字,但為扶風郡,亦為重鎮。曹公使張郃屯陳倉。建興中,諸葛亮攻陳倉及郿,皆不克。晉因之。後魏置平秦郡,兼置岐州。後魏亦有扶風郡,好畤、始平、美陽、槐裡、盩厔五縣,非今郡地。西魏改平秦為岐陽郡。隋初郡廢,置岐州;煬帝初州廢,置扶風郡。大唐為岐州,或為扶風郡。領縣九:

雍漢舊縣,汧水所經。有岐陽宮。秦回中宮在縣理西,漢文帝十四年,匈奴入蕭關,燒回中宮,候騎至雍,即此。

扶風後周置燕州。

郿漢舊縣。秦寧公徙居平陽,即此。斜水自此入渭。董卓郿塢在此,高原七丈,號曰萬歲塢。有太白山、終南山、東積石原、西鎮石原、五丈原。

岐山漢雍縣地。有岐山,周文王徙於岐,即此縣也。五將山,苻堅為姚萇將吳忠所執於此。

陳倉漢舊縣。魏為重鎮,明帝太和二年,蜀將諸葛亮攻圍,郝昭守之,不拔。周於此置顯州。有汧水、散關、寶雞祠。舊關故城在縣南。

麟遊隋置鳳梧郡,尋改為麟遊郡。武德元年廢郡,置麟州。有九成宮,即隋仁壽宮,隋文帝崩於此。

岐陽漢杜陽縣。

虢古虢國。魏之西虢。有磻溪,太公釣魚於此。

普潤隋大業初置。

汧陽郡

東至扶風郡百五十九裡。南至河池郡四百三十裡。西至天水郡三百里。北至安定郡百六十五裡。東南到扶風郡百六十五裡。西南到天水郡百十裡。西北到平涼郡界百八十裡。東北到安定郡百六十裡。去西京四百六十五裡,去東京一千三百二十五裡。戶二萬二千八百六十八,口一萬七千三百九十。

隴州今理汧源縣。春秋秦國之地,始皇屬內史。漢屬右扶風。後漢、魏、晉屬扶風郡。西魏置隴東郡,兼置東秦州,後改為隴州。因山為名。隋初郡廢,而隴州如故;煬帝初州廢,以其地入扶風郡。大唐復置隴州,或為汧陽郡。領縣五:

汧源漢汧縣,故城在今縣南。有弦蒲藪、汧水、汧山,隴山一曰隴坻。漢隴關,王莽命右關將軍王福曰「汧隴之阻,西當戎狄」,今名大震關,在縣西。

汧陽漢隃麋縣地。後魏置汧陽郡。

吳山漢汧縣地。有吳嶽。後魏孝文於此置長蛇縣。

華亭有汭水。職方曰「其川涇汭」。

南田隋故安夷關在今縣西。

新平郡

東至中部郡三百二十五裡。南至京兆府二百八十二裡。西至安定郡百九十裡。北至彭原郡百四十二裡。東南到京兆府三百十裡。西南到扶風郡百六十裡。西北到安定郡百九十裡。東北到中部郡三百十五裡。去西京二百八十裡,去東京千二百三十裡。戶二萬二千五百七十六,口十二萬一千五百六十。

邠州今理新平縣。古豳國,昔公劉居豳,即其地也。豳,故栒邑是。秦始皇屬內史。漢為右扶風、安定、北地三郡地。後漢末,置新平郡,兼舊安定為二郡地。魏晉亦同。西魏置豳州,後周及隋皆因之。煬帝初州廢,以其地為安定、北地二郡。大唐復置豳州,開元十三年改「豳」為「邠」,其後或為新平郡。領縣四:

新平漢漆縣。苻堅墓在此。

三水漢舊縣地。西魏置恆州。亦漢栒邑縣地,故城在今縣東北。

永壽武德三年置。姚興將齊難故城在縣西,其南西北三面嶮絕。又有南豳故城,後魏末置,在縣北,其東西南三面嶮絕。又有後魏莫營閭,在縣西南。

宜祿漢鶉觚縣地。後魏置。有汭水,水經雲:「東經宜祿川,一名宜祿川水。」

安定郡

東至彭原郡一百七十裡。南至扶風郡二百六十裡。西至平涼郡百八十五裡。北至安化郡三百二十裡。東南到新平郡一百九十裡。西南到汧陽郡百六十裡。西北到平涼郡二百八十五裡。東北到彭原郡百八十裡。去西京四百八十七裡,去東京一千三百八十裡。戶三萬五百五十五,口十七萬五千五百六十。

涇州今理安定縣。春秋秦地。始皇時屬北地郡。武帝分置安定郡。後漢徙其人以避羌寇,郡寄在美陽。今京兆府武功縣界美陽故城是也,順帝移於此。魏晉亦為安定郡。後魏太武帝置涇州,蓋以涇水為名。隋為安定郡。大唐為涇州,或為安定郡。領縣五:

安定漢舊縣,又漢三水縣。有左右穀故城,在今縣南。又有漢烏氏故城在東。

陰盤漢舊縣。後魏兼置平涼郡。天寶初改為潘原。

臨涇漢舊縣。有後魏故朝那城。

良原漢三水縣之地。隋置今縣。

靈臺後魏置鶉觚縣。天寶中改此。

彭原郡

東至中部郡二百二十五裡。南至新平郡百四十二裡。西至安定郡百七十裡。北至安化郡百二十七裡。東南到上都三百三十裡。西南到安定郡百八十裡。西北到安定郡臨涇縣二百三十裡。東北到洛交郡直羅縣三百八十裡。去西京四百五十裡,去東京一千三百二十裡。戶三萬六千六百二十八,口二十萬六千三百九十。

寧州今理定安縣。夏之季公劉之邑。春秋時戎地。即義渠戎國。戰國時屬秦,始皇初為北地郡。漢為北地、上二郡地。後漢屬北地、安定二郡地。魏晉未詳。按晉史雲,自湣帝時,其地沒於劉聰。郡縣之名,不得知也。他皆類此。後魏獻文帝置華州,孝文改為班州,後改為邠州,又改為豳州。西魏改為寧州,立嘉名也。後周分置趙興郡。隋煬帝初,改寧州為豳州;尋廢豳州,改趙興郡為北地郡。大唐復置寧州,或為彭原郡。領縣六:

定安漢泥陽縣地。有洛水,一名馬嶺川。

羅川漢陽周縣,今縣城是。後魏為顯州,隋改為羅川。天寶初改為真寧。有橋山,黃帝葬處。

彭原漢曰彭陽縣,亦後漢富平縣地。西魏置蔚州,後置雲州。隋改曰彭原縣。隋天固堡在縣南,極嶮絕。

襄樂漢襄洛縣地。後魏改「洛」為「樂」,即今縣西城。

定平漢泥陽縣。

豐義武德二年置。本漢彭陽縣也。

安化郡

東至洛交郡三百九十裡。南至彭原郡五百三十裡。西至平涼郡三百七十裡。北至五原郡五百五十裡。東南到洛交郡三百九十裡。西南到安定郡三百二十裡。西北到靈武郡六百四十裡。東北到延安郡四百五十裡。去西京五百六十裡,去東京一千四百里。戶二萬四千三百九十,口一十萬七千四百六十。

慶州今理安化縣。周之先不窋所居。春秋時義渠戎之地。秦滅之,始皇以屬北地郡。二漢因之。西魏置朔州。後周廢。隋文帝置慶州,煬帝初置弘化郡。大唐復為慶州,或為安化郡。領縣十:

安化漢鬱郅縣地,今名尉李城,在白馬兩川交口,亦曰不窋城。

樂蟠漢略畔道地。有夷曰道。故城在今縣北。

合水

馬嶺漢舊牧地,川形似馬領也。漢靈州縣故城在嶺北。有山在西北。

方渠漢舊縣。

同川武德年置。

洛源漢歸德縣地,後漢岑彭所封也。隋置。洛水所出。

延慶

華池西魏屬蔚州。

懷安隋柳穀城。武德六年置縣。

平涼郡

東至安定郡二百八十裡。南至天水郡五百里。西至會寧郡四百里。北至靈武郡五百六十裡。東南到安定郡三百八十裡。西南到天水郡四百七十裡。西北到靈武郡五百六十裡。東北到安化郡四百四十裡。去西京八百一十裡,去東京一千六百四十裡。戶七千五百八十,口三萬九千一百二十三。

原州今理平高縣。春秋時屬秦,始皇屬北地郡。漢屬安定郡,後漢因之。晉屬新平郡。後魏太武帝置高平鎮,後為太平郡兼置原州,後置總管府。隋初郡廢,而原州如故;煬帝初州廢,置平涼郡。大唐為原州,或為平涼郡。領縣五:

平高漢高平縣。有笄頭山,語訛亦曰汧屯山,涇水所出,一名崆峒山。隗囂使將王孟塞雞頭道,即此也。又有逢義山。有木峽關。

平涼漢朝那縣地。有可藍山。漢涇陽縣故城今縣南。

蕭關漢朝那縣地,古蕭關也。漢文時,匈奴入關,即此也。瓦亭關,隗囂使將牛邯守處。

百泉漢朝那縣地。後魏置今縣。有彈箏峽,在郡東南。

他樓漢高平縣地。貞觀六年置今縣。

靈武郡

東至五原郡三百里。南至彭原郡三百里。西至……北至……東南到安化郡六百四十裡。西南到豐安軍百八十裡。西北到……東北到九原郡三百三十裡。去西京一千二百五十裡,去東京二千里。戶萬二千九十,口五萬三千七百。

靈州今理迴樂縣。春秋時秦地,始皇屬北地郡,二漢皆因之,晉亦同。後魏太武帝平赫連昌,置薄骨律鎮在河渚上,舊是赫連果地,至明帝置靈州,初在河北,後於果園所築城以為州,今郡是也。後周又置普樂郡。隋初郡廢,煬帝初,置靈武郡。大唐為靈州,或為靈武郡。領縣六:

迴樂漢富平縣,故城在今縣西南。

靈武漢舊縣,亦漢富平縣。後魏薄骨律鎮將分河流為河渠溉田,人大獲其利。後周置歷城縣。後魏平三齊後,徙歷下人於此,遂有歷城之名。後周以為郡。武德五年置縣。

懷遠亦漢富平縣地。後置六鎮三戍,在此縣界北。隋大業長城在此縣界河外。

溫池亦富平縣地。舊曰弘靜,分置今縣。後魏薄骨律鎮倉城在此。 安靜舊曰弘靜。有賀蘭山、樓樹山、空青山。

鳴沙後周置會州,隋置環州。

五原郡

東至上郡六百八十裡。南至安化郡五百五十裡。西至會寧郡八百里。北至寧朔郡一百四十裡。東南到延安郡五百三十裡。西南到平涼郡七百里。西北到靈武郡三百里。東北到朔方郡三百里。去西京一千五十裡,去東京二千一十裡。戶三千五百六十,口一萬八千二百。

鹽州今理五原縣。春秋戎狄之地。秦漢屬北地郡。漢有五原縣,城在今榆林郡界。後魏置大興郡。西魏改為五原郡,兼置西安州,後改為鹽州。北近鹽池為名。隋初廢,煬帝初置鹽川郡。大唐為鹽州,或為五原郡。領縣二:

五原漢馬領縣地。貞觀二年置縣。

白池

寧朔郡

東至朔方郡二百一十裡。南至五原郡一百四十裡。西至靈武郡三百二十裡。北至安北都護府八百里。東南到朔方郡長澤縣二百九十裡。西南到朔方監一百三十裡。西北到定遠軍城三百一十裡。東北到朔方郡四百一十裡。去西京一千一百九十裡,去東京一千九百九十裡。戶七千五百九十,口三萬四千三百二十。

宥州今理延恩縣。前代土地與五原郡同,所謂「六胡州」也。大唐開元二十六年置宥州,蓋以康待賓反於此,亦既克獲,赦其餘黨,遂置此州,以寬宥為名也。後為寧朔郡。領縣三:

延恩

歸仁

懷德

洛交郡

東至鹹寧郡一百八十裡。南至中部郡一百四十裡。西至安化郡三百九十裡。北至延安郡一百五十裡。東南到中部郡二百十裡。西南到平涼郡三百八十裡。西北到平涼郡三百八十裡。東北到延安郡百三十裡。去西京四百四十裡,去東京九百二十裡。戶二萬一千九百七十,口十四萬八千三百九十七。

鄜州今理洛交縣。春秋白翟之地。秦屬上郡。漢屬上郡、左馮翊之地。後漢屬上郡。魏武帝省焉。暨晉,陷於戎狄。後魏置東秦州,後為北華州。後周改為敷州。隋煬帝初,改為鄜城郡,尋改為上郡。大唐為鄜州,或為洛交郡。領縣五:

洛交漢雕陰郡地。隋置今縣。

洛川漢鄜縣地。隋置今縣。

三川漢翟道縣地。苻堅於長原置長城縣,後魏改焉。

直羅漢雕陰縣地。武德三年置縣。

甘泉

中部郡

東至鹹寧郡二百六十裡。南至西京三百十裡。西至彭原郡二百二十裡。北至洛交郡百四十裡。東南到馮翊郡二百七十裡。西南到新平郡三百十裡。西北到安化郡三百里。東北到鹹寧郡二百六十裡。去西京三百十裡,去東京九百三十裡。戶二萬二千二百四十,口十萬八千四百三十。

坊州今理中部縣。歷代與洛交郡同。後周時,元皇帝作牧敷州,於今州界置馬坊。大唐因舊跡,武德二年,以鄜州南故城舊馬坊置坊州,姚萇置杏城鎮,在今郡西。本置州,因馬坊為名。或為中部郡。領縣三:

中部漢翟道縣地。隋置內部郡。

鄜城漢鄜縣地。古長城在縣東。

宜君

延安郡

東至大寧郡三百九十裡。南至洛交郡百五十裡。西至安化郡四百五十裡。北至朔方郡三百八十裡。東南到文城郡二百九十裡。西南到洛交郡百三十裡。西北到朔方郡長澤縣百七十裡。東北到上郡三百三十裡。去西京六百七十裡,去東京一千二百二十裡。戶一萬八千七百八十,口九萬三千四百。

延州今理膚施縣。春秋白翟之地。秦屬上郡。項羽三分秦地,以董翳為翟王,都高奴,即此地也。漢初屬翟國,尋屬上郡,亦朔方郡之南境。後漢亦屬上郡。後魏置東夏州,後又改為延州。以界內延水為名。隋文帝廢,煬帝復置延安郡。大唐為延州,或為延安郡。領縣九:

膚施漢舊縣。

延安漢膚施縣地,隋置縣。

延川漢臨河縣地。西魏置文安縣,隋改之。

延水

延昌

敷政

臨真漢高奴縣地。後魏置今縣。

金明漢高奴縣,董翳所都。有清水。後魏置廣樂縣,隋改今縣。

豐林漢臨河縣地。武德二年置今縣。

鹹寧郡

東至文城郡一百七十裡。南至馮翊郡三百二十裡。西至洛交郡一百八十裡。北至延安郡三百里。東南到馮翊郡韓城縣界百三十裡。西南到中部郡二百六十裡。西北到延安郡臨真縣界八十裡。東北到延安郡延水縣界一百五十裡。去西京五百七十裡,去東京九百二十裡。戶一萬四千七百八十四,口八萬四千六百七十。

丹州今理義川縣。春秋白翟之地,戰國屬秦,二漢屬上郡。西魏分置汾州,後改丹州,兼置義川郡。後周因之。隋初郡廢,而丹州如故;煬帝初州廢,以其地入延安郡。大唐分置丹州,或為鹹寧郡。領縣五:

義川後魏置。

雲巖後魏置。

門山後周置。地有門山。

汾川後魏置。

咸寧後魏置。

上郡東至昌化郡三百三十裡。南至延安郡三百五十裡。西至朔方郡四百里。北至銀川郡一百六十裡。東南到大寧郡石樓縣西北黃河為界,一百五十裡。西南到延安郡三百三十裡。西北到銀川郡二百四十裡。東北到銀川郡界二百三十裡。去西京一千二十裡,去東京一千四百二十裡。戶一萬五百五,口八萬四千六百三十。

綏州今理龍泉縣。春秋白翟之地。戰國時屬秦,為上郡。漢初屬翟國,後改上郡。後漢因之。西魏置安寧郡,兼置綏州。隋初郡廢,而綏州如故;煬帝初改為上州,尋廢州,置雕陰郡。取漢雕陰縣地為名。雕山在其西南。大唐復為綏州,或為上郡。郡城貞觀初築,實中,四面甚嶮。領縣五:

龍泉漢膚施縣地。漢上郡故城在縣東南。後魏置上縣。有疏屬山、無定河。

城平漢膚施縣地。後魏置此。

綏德後魏置。

延福隋置。縣城三面因崖,甚嶮。

大斌

銀川郡

東至昌化孟津河中流為界二百里。南至上郡一百六十裡。西至朔方郡二百里。北至榆林柘珍驛二百三十裡。東南到上郡二百四十裡。西南到上郡交土堆七十五裡。西北到朔方郡界二百三十裡。東北到榆林郡界三百六十裡。去西京一千四百三十裡,去東京一千五百四十裡。戶七千二百六十四,口四萬二千七十六。

銀州今理榆林縣。春秋白翟之地。戰國時屬秦,後屬上郡。兩漢屬西河郡。苻秦有驄馬城,即今郡是也,後周置真鄉、開光二郡,兼置銀州。隋初二郡並廢,而銀州如故;煬帝初州廢,以其地併入雕陰郡。大唐復分置銀州,或為銀川郡。領縣四:

榆林漢圁陰縣地,以其在圁水之陰。隋置今縣。圁音銀。

撫寧後魏置。

真鄉

開光後周於此置開光郡。貞觀二年平梁師都,置縣焉。

新秦郡

東至樓煩郡三百二十裡。南至銀川郡三百里。西至朔方郡五百里。北至榆林郡三百九十裡。東南到……西南到……西北到……東北到……去西京一千四百三十裡,去東京千五百四十裡。戶千七百五十四,口七千四百二十。

麟州理新秦縣。隋以來銀勝二州地。昔漢武徙貧人於關西及充朔方以南新秦中,蓋其地也。大唐天寶元年,置新秦郡,或為麟州。領縣三:

新秦

連穀漢圁陰縣地。貞觀八年置。

銀城漢圁陰縣地。漢棝陽塞在此。棝音固。漢光祿卿徐自為出五原塞數百里,築城障列亭,至盧朐山,即今縣北所謂光祿塞。後魏置石城縣,後改之。晉太康地誌「自北地郡北行九百里得五原塞,又北出九百里得造陽」,即此。史記雲:「燕亦築長城,自造陽至襄平,置上穀、漁陽、右北平、遼西、遼東郡以備胡。」韋昭雲:「造陽地在上穀。」未詳孰是。

朔方郡

東至銀川郡二百里。南至延安郡三百八十裡。西至五原郡三百里。北至延安郡八百里。東南到上郡四百里。西南到安化郡五百九十裡。西北到九原郡八百九十裡。東北到榆林郡九百里。去西京一千一百里,去東京一千六百八十裡。戶七千五百十六,口四萬二千四百十七。

夏州理朔方縣。戰國時屬秦,為上郡地,後匈奴並有之。漢武取河南地,為朔方郡。後漢因之。晉亦為朔方郡,晉亂後,夏赫連勃勃建都於此。勃勃於朔方水北、黑水之南營起都城,號曰統萬城,今郡城是。至赫連定,為後魏所滅。後魏置夏州。西魏置弘化郡。隋初郡廢,煬帝初復置朔方郡。大唐為夏州,或為朔方郡。領縣四:

朔方漢舊縣。

寧朔漢朔方縣地。後周置此。

長澤漢三封縣。後魏置今縣。

德靜漢朔方縣地。隋置今縣。

九原郡

東至安北都護府三百五十裡。南至靈武郡朔方縣無路所至。西至黃河百三十裡。北至黃河四十裡。東南到朔方郡九十裡。西南到靈武郡九十裡。西北到受降城八十裡。東北到黃河八十裡。去西京二千二百六十裡,去東京三千四十裡。戶一千七百三十九,口九千一百四十。

豐州理九原縣。春秋戎狄之地。戰國時屬趙。秦為九原郡。漢屬五原郡,漢五原郡城在今榆林郡界。後漢因之。後漢末及魏晉為匈奴所沒,遂為荒棄。隋文帝置豐州,因鎮立名。煬帝初州廢,置五原郡。大唐為豐州,或為九原郡。漢武帝元朔二年,車騎將軍衛青渡西河,至高闕,破匈奴。河自今靈武郡之西南便北流千餘裡,過九原郡乃東流。時帝都在秦,所謂西河,疑是此處。其高闕當在河之西地。又按史記雲:「趙武靈王築長城,自代傍陰山,下至高闕。」合在陰山之西,則與漢書符矣。其河自九原東流千里,在京師直北,漢史即雲北河,斯則西河之側者。領縣三:

九原漢舊縣。隋初置今縣。

永豐

豐安

榆林郡

東至河四十裡,去馬邑四百二十裡。南至新秦郡界一百二十裡。西至安北府二百五十裡。北至黃河五裡,去受降城八裡,去單於百二十裡。東南到合浦關去樓煩二百三十裡。西南到朔方郡九百里。西北到黃河二十裡,去紇那山一百二十裡。東北到……去西京一千九百四十裡,去東京一千九百里。戶三千七百九十,口一萬八千七百九十。

勝州理榆林縣。春秋戎狄之地。戰國屬趙。至秦始皇,伐趙取雲中是。秦屬雲中、九原二郡地。二漢為雲中、五原郡地,所謂榆溪塞。今郡南界。《史記》雲:「秦卻匈奴,樹榆為塞」隋初置勝州,煬帝初州廢,置榆林郡。大唐為勝州,或為榆林郡。領縣二:

榆林漢沙南縣地。有故雲中城、拂雲堆、金河。紫塞河自馬邑郡善陽縣界流入。有榆林關。今縣西有漢五原城。

河濱漢沙南縣地。貞觀三年置,東臨河岸為名。

安北府

東至榆林郡三百五十裡。南至朔方郡八百里。西至九原郡三百五十裡。北至回紇界七百里。東南到榆林郡連穀縣四百里。西南到九原郡界一百二十裡。西北到西城界一百二十裡。東北到東城界一百二十裡。去西京二千里,去東京二千二百里。戶一千七百七十五,口二萬一千。

安北都護府,戰國時屬趙,後屬秦。按:史記蒙恬傳雲:「築長城,起臨洮,至遼東,延袤萬餘裡,於是渡河,據陰山,逶迤而北。」則秦氏得今安北之地。而漢史雲:「主父偃上書曰:蒙恬攻胡,卻地千里,終不踰河而北。」未詳兩史何為不同,然疑史記為實。逶音威。迤音移。大唐分豐、勝二州界置瀚海都護府,總章中改為安北大都護府。有陰山、呼延渠。

卷一百七十四 州郡四 古雍州下

通典卷第一百七十四 州郡四

古雍州下今置郡府十八縣五十一

天水秦五縣上邽成紀隴城清水伏羌

隴西渭四縣襄武隴西渭源鄣

金城蘭三縣五泉狄道廣武

會寧會二縣會寧烏蘭

安鄉河三縣枹罕大夏鳳林

臨洮洮一縣臨潭

和政岷三縣溢樂祐川和政

寧塞廓三縣廣威達化米川

西平鄯三縣湟水龍支鄯城

武威涼五縣姑臧神烏番禾昌松嘉麟

張掖甘二縣張掖刪丹

酒泉肅三縣酒泉福祿玉門

晉昌瓜二縣晉昌常樂

燉煌沙二縣燉煌壽昌

伊吾伊二縣伊吾納職

交河西五縣高昌交河柳中蒲昌天山

北庭庭三縣金滿蒲類輪臺

安西府

目錄

1天水郡 2隴西郡 3金城郡 4會寧郡 5安鄉郡 6臨洮郡 7和政郡 

8寧塞郡 9西平郡 10武威郡 11張掖郡 12酒泉郡 13晉昌郡 14燉煌郡 

15伊吾郡 16交河郡 17北庭府 18安西府 19風俗 

天水郡

東至汧陽郡三百里。南至同穀郡四百三十裡。西至隴西郡三百里。北至平涼郡五百里。東南到河池郡五百三十裡。西南到同穀郡三百里。西北到會寧郡五百一十裡。東北到平涼郡四百七十五裡。去西京八百里,去東京一千六百里。戶二萬五千六百五,口十一萬三千二百九十五。

秦州今理上邽縣。古西戎之地,秦國始封之邑,周孝王封為附庸。今郡有秦亭、秦穀是也。周平王東遷,秦襄公救周有功,始賜廄酆之地,列為諸侯也。廄音岐。春秋時屬秦,秦平天下,是為隴西郡。漢武分隴西置天水郡。王莽末,隗囂據其地。初據平襄,後保冀縣。後漢建武中,平之,更名天水,為漢陽郡。郡有大阪,名曰隴坻,亦曰隴山。三秦記曰:「其阪九迴,上者七日乃越。上有清水四注下。俗歌曰:『隴頭流水,鳴聲幽咽。遙見秦川,肝腸斷絕。』」坻,都禮反。兼置涼州。領郡十,理於此。魏亦為重鎮。明帝時,蜀將諸葛亮至南安、漢陽,皆應亮。晉分為天水武陽二郡,兼置秦州。領郡六,理於此。後魏為略陽郡。隋初郡廢,煬帝初,復置天水郡。大唐為秦州,或為天水郡。領縣五:

上邽有朱圉山,俗名曰白巖山。漢舊縣。古邽戎邑。又有漢西城縣城,一名始昌,在今縣西南。嶓塚山,西漢水所出,今經嘉陵曰嘉陵江,經閬中曰閬中江。又有段穀泉,蜀將姜維為魏將鄧艾破於此。籍水一名洋水,今名嶧水。

成紀漢舊縣。古帝庖犧生於此。又有漢明親縣故城,在今縣東南。

隴城漢略陽道故城在今縣西北,河陽縣故城亦在縣西北。瓦亭山在今縣東北二百餘裡,隗囂將牛邯守處,其山亦入今平涼郡界。有街泉亭,蜀將馬謖為魏將張郃所敗處。有大隴山,亦曰隴首山。謖,所六反。

清水秦仲始所封地。小隴山,漢置縣。

伏羌本冀戎地。秦漢冀縣。又有漢平襄縣故城,在今縣南。又有落門谷水,在今縣西。武德三年置今縣。

隴西郡

東至天水郡三百里。南至同穀郡四百三十六裡。西至和政郡三百里。北至金城郡四百里。東南到天水郡三百四十五裡。西南到和政郡二百五十四裡。西北到金城郡四百五裡。東北到天水郡三百九十六裡。去西京千一百五十三裡,去東京二千一十三裡。戶六千一百三十五,口三萬三千一百七。

渭州今理襄武縣。禹貢曰「導渭自鳥鼠同穴」,即其地也。鳥鼠同穴山在今渭源縣,渭水所出也。今謂之青雀山。春秋為羌戎之居。秦置隴西郡,以居隴坻之西為名。二漢因之,靈帝分立南安郡。魏置鎮守在此。鄧艾曰「蜀師來而為一,我分為四」,謂狄道、隴西、南安、祈山四處。齊王嘉平五年,蜀將姜維圍南安、襄武,皆不克。晉為南安、隴西二郡地。後魏為隴西郡,兼置渭州。後周為南安郡。隋初廢,煬帝初,復置隴西郡。大唐為渭州,或為隴西郡。領縣四:

襄武漢舊縣。有五谿聚。

隴西漢豲道地,立南安郡於此。後周置南安郡。隋廢郡,改為縣。東南有落門水出焉。豲音原。

渭源漢首陽縣。後魏改之。有鳥鼠山,渭水所出。

鄣後漢置。兼有武陽水。

金城郡

東至會寧郡四百二十裡。南至隴西郡四百里。西至西平郡四百九十裡。北至武威郡五百七十裡。東南到隴西郡四百五裡。西南到安鄉郡三百里。西北到武威郡五百四十裡。東北到會寧郡四百二十裡。去西京一千四百四十五裡,去東京二千二百九十五裡。戶四千四百八十九,口二萬一千三百八十六。

蘭州今理五泉縣。古西羌地。秦屬隴西郡。漢屬金城、隴西二郡地。後漢、魏、晉因之,魏以為重鎮。蜀將姜維攻狄道,不克。前涼張寔置廣武郡,張駿又分置武始郡,西秦乞伏國仁都苑川,南涼禿髮烏孤都廣武,皆此地也。苑川在今五泉縣。至乞伏慕末,為赫連定所滅。廣武即今廣武縣。至禿髮耨檀,為乞伏熾盤所滅也。後魏、後周並屬武始郡。隋初郡廢,置蘭州;蓋取蘭皋山為名。煬帝初州廢,置金城郡。大唐因之。領縣三:

五泉漢金城縣地。漢榆中縣故城在今縣東。後漢時羌亂,隃麋相曹鳳上言:「西羌為寇,自建武以來,以居大、小榆穀,土地肥美,又近塞內,北阻大河,因以為固,緣山濱水,以廣田畜,故能強大,常雄諸種。」又有故苑川城故長城。隃音俞。

狄道秦、漢、魏舊縣。有白石山。

廣武前涼置廣武郡,隋罷之為縣。有琵琶山。漢浩亹縣故城亦在西南。浩音閤。亹音門。今俗呼此水為閤門河,蓋疾言耳。又有漢允吾縣故城,亦在西南。允音沿。

會寧郡

東至平涼郡四百里。南至金城郡四百二十裡。西至武威郡六百里。北至靈武郡六百里。東南到平涼郡四百里。西南到金城郡四百二十裡。西北到武威郡六百五十裡。東北到靈武郡六百里。去西京一千三百七十裡,去東京二千二百七十裡。戶四千四百二十八,口二萬五千七百五十一。

會州今理會寧縣。古西羌地。秦屬隴西郡。漢屬金城、安定二郡地。後漢屬金城、武威二郡。西魏置會州,後周廢。隋屬平涼郡。大唐平李軌後,置會州,或為會寧郡。領縣二:

會寧漢枝陽縣。

烏蘭漢祖厲縣地。後周置烏蘭關。武德末置縣。

安鄉郡

東至金城郡三百里。南至臨洮郡三百一十七裡。西至寧塞郡三百九十裡。北至西平郡三百里。東南到金城郡狄道縣一百四十八裡。西南到臨洮郡三百一十七裡。西北到西平郡龍支縣一百八十六裡。東北到金城郡三百里。去西京一千四百七十五裡,去東京二千二百七十五裡。戶五千七百九十二,口三萬一千三百。

河州今理枹罕縣。古西羌地。秦屬隴西郡。漢屬金城、隴西二郡。後漢屬隴西郡。漢末宋建據焉,稱河首平漢王。妙才討平。晉惠帝時,屬晉興郡。前秦苻堅置河州,西秦乞伏乾歸又據於此。後魏亦為河州。後周置枹罕郡。隋初郡廢,置河州;煬帝初州廢,復置枹罕郡。大唐為河州,或為安鄉郡。領縣三:

枹罕故羌侯邑。漢為枹罕縣也。枹音浮,本枹鼓字。

大夏漢舊縣。

鳳林有鳳林關。

臨洮郡

東至和政郡一百七十六裡。南至合川郡一百七十九裡。西至野,更無郡縣。北至安鄉郡三百一十七裡。東南到合川郡一百八十裡。西南到吐穀渾界。西北到千旭戍界一百八十裡。東北到安鄉郡三百一十七裡。去西京一千五百六裡,去東京二千三百九十六裡。戶二千七百七十六,口一萬四千九百二十四。

洮州今理臨潭縣。秦漢以來為諸戎之地,後為吐穀渾所據。至後周武帝,逐吐穀渾,得其地,置洮陽郡,尋立為洮州。隋初郡廢,而洮州如故;煬帝初廢,置臨洮郡。郡城本名洮陽,城臨洮水,甚牢險。大唐為洮州,或為臨洮郡。領縣一:

臨潭有洮水,源出西傾山,在郡西南吐穀渾界,桓水所出。

和政郡

東至隴西郡三百里。南至懷道郡二百五十裡。西至臨洮郡一百七十六裡。北至金城郡狄道縣五百三十四裡。東南到懷道郡良恭縣一百一十三裡。西南到臨洮郡臨潭縣一百七十六裡。西北到安鄉郡大夏縣三百六十三裡。東北到隴西郡三百五十四裡。去西京一千三百七十八裡,去東京二千二百二十裡。戶四千五百一十,口二萬六千六百一十四。

岷州今理溢樂縣。春秋七國時並屬秦,蒙恬築長城之所起也。屬隴西郡,長城在今郡西二十裡。崆峒山,自山傍洮而東,即秦之臨洮境在此矣。秦、二漢晉並屬隴西郡。西魏置岷州同和郡。隋初郡廢,煬帝初州廢,併其地入臨洮郡。大唐復置岷州,或為和政郡。領縣三:

溢樂有岷山、崆峒山。

祐川

和政後漢索西故城在今縣東,亦名臨洮東城,亦謂之赤城。後漢明帝時,金城、隴西羌反於臨洮,道險,車騎不得方駕,車騎將軍馬防設奇兵破之,因築此城也。

寧塞郡[  ]

東至西平郡龍支縣二百九十裡。南至宣威守捉使二百九裡。西至積石軍一百八十裡。北至西平郡一百八十裡。東南到安鄉郡三百九十裡。西南到積石軍一百六十一裡。西北到西平郡鄯城縣二百八十裡。東北到西平郡龍支縣三百九十四裡。去西京二千三十裡,去東京二千八百七十三裡。戶四千一百七十,口二萬九千七百二十三。

廓州今理廣威縣。古西羌地。後漢延熹中,諸羌與澆河大豪寇張掖,段熲斬澆河大帥於其地,遂定西羌是也。漢末屬西平郡。前涼以其地為湟河郡。後魏屬鄯州。後周武帝逐吐穀渾,又得地,置洮河郡,兼置廓州以領之。隋初廢,煬帝初州廢,置澆河郡。大唐復為廓州,或為寧塞郡。領縣三:

廣威後魏石城縣。開元初改焉。有拔延山,隋煬帝征吐穀渾,經此山。

達化後周置。賀蘭山澆河城即晉時吐谷渾王阿豺所築,在縣西一百二十裡。又有洪濟鎮,後周武帝逐吐穀渾築,在縣西二百七十裡是。

米川貞觀初置,兼置米州。十年罷州,縣仍舊。

西平郡

東至金城郡廣武縣一百一十三裡。南至寧塞郡一百八十裡。西至綏戎硤舊吐穀渾界一十裡。北至武威郡昌松縣南界一百四十二裡。東南到安鄉郡鳳林縣故城二百八十裡。西南到寧塞郡廣威縣故承風吐穀渾界三百一十三裡。西北到木崑山舊吐穀渾界一百九十五裡。東北到金城郡廣武縣故長城界二百一十七裡。去西京一千九百九十三裡,去東京二千七百四十九裡。戶五千七百九十四,口二萬八千六百九十九。

鄯州今理湟水縣。古西羌所居,謂之湟中地。漢時霍去病破匈奴,逐諸羌渡河湟,築令居塞,即其地,屬金城郡。令音零。後漢建安中,置西平郡。晉因之。永嘉後,禿髮烏孤初稱西平王,其弟利鹿孤復都西平,即此地也。後魏置鄯州。後周置樂都郡。隋初郡廢,置鄯州;煬帝初州廢,置西平郡。大唐因之。領縣三:

湟水後魏置西都縣,隋改焉。湟中,月支胡所居,即在此。有湟水,一名湟河,亦名樂都水。漢破羌縣故城在今縣西。有浩亹河,在縣西北,自吐蕃界流來。

龍支漢允吾縣地。後漢為龍耆縣。後魏改焉。積石山在今縣南,即尚書禹貢雲「導河積石」。

鄯城漢西平郡故城在西。

武威郡

東至會寧郡六百里。南至西平郡浩亹河二百六十裡。西至張掖郡五百里。北至突厥界安蓋泉五百八十裡。東南到金城郡五百四十裡。西南到張掖郡張掖縣界陳北烽三百七十裡。西北到張掖郡六百里。東北到會寧郡烏蘭縣界白鹿烽三百五十裡。去西京二千一十裡,去東京二千八百七十裡。戶二萬五千六百九十三,口一十二萬八千一百九十二。

涼州今理姑臧縣。周時為狄地。秦興,匈奴既失甘泉,甘泉在今雲陽縣。又使休屠、渾邪王居其地。此河西五郡皆是,不止於武威也。休音許虯反。屠音除。漢武帝開之,置武威郡。漢武初開置張掖、酒泉、燉煌、武威、金城,謂之河西五郡,地勢西北邪出,南隔西羌,通西域,於時號為斷匈奴右臂。後漢、魏、晉皆因之,魏、晉並置涼州。領郡八,理於此。前涼張軌、後涼呂光並據之。至張天錫,為苻堅所滅。至呂崇諱,為姚興所滅。北涼沮渠蒙遜亦遷都於此。至沮渠茂虔,為後魏所滅。後魏亦為武威郡。隋煬帝初,復置。大唐初,李軌改焉,據之。克平,置涼州,或為武威郡。領縣五:

姑臧漢舊縣。河西舊事曰:「昔匈奴故蓋藏城也。後人音訛名姑臧。」又有漢鸇陰縣故城,在今縣東南,因水為名。有豬野澤、古休屠城。

神烏漢鸞烏縣。

番禾漢舊縣。後魏增置張掖郡。天寶中改為天寶。

昌松漢蒼松縣。呂光改為昌松。漢允衙縣故城在今縣東南,城臨麗水,一名麗水城。允音沿。衙亭故城,沮渠蒙遜所築,地勢險隘。

嘉麟

張掖郡

東至武威郡五百里。南至雪山以南吐穀渾分界二百三十裡。西至酒泉縣四百二十裡。北傍張掖河,屈曲過同城鎮,至峽口烽,總三千七十八裡。東南到武威郡六百里。西南到酒泉郡福祿縣界赤柳澗三百三十裡。西北到酒泉郡福祿縣咸池烽東張掖河三百五裡。東北到武威郡番禾縣石硤烽三百七十裡。去西京二千五百一十裡,去東京三千三百一十裡。戶六千六百三十九,口二萬三千三百四。

甘州今理張掖縣。禹貢曰「導弱水,至於合黎,餘波入於流沙」,即此地也。合黎水、弱水並在張掖縣界。其北又有居延澤,即古流沙地。又黑水之所出焉。黑水出張掖縣雞山。春秋秦並為狄地。漢初為匈奴所居,武帝開之,置張掖郡。後漢、魏、晉並同。沮渠蒙遜始都於此。號為北涼。西魏置西涼州,尋改為甘州。因州東甘峻山為名。後周置張掖郡。隋初廢,煬帝初復置。大唐為甘州,或為張掖郡。領縣二:

張掖隋舊縣。漢表是縣故城在今縣西北,又曰昭武縣。漢張掖郡城亦在西北。又有漢居延縣城,今在縣東北,即本匈奴中地名也,亦曰居延塞。祁連山,居延海,弱水,合黎水。遮虜障,漢將路博多之所築也。又有甘峻山。臨松山,後魏臨松郡在此。吐蕃贊府,即其郡丞。

刪丹漢舊縣。有焉支山。匈奴初失祁連、焉支二山,乃歌曰:「奪我祁連山,使我六畜不繁息。失我焉支山,使我婦女無顏色。」又漢日勒縣故城在東南。

酒泉郡

東至張掖郡四百二十裡。南至吐蕃界二百里。西至晉昌郡五百二十六裡。北至迴紇界伏穀泉三百里。東南到張掖郡界赤柳澗二百里。西南到晉昌郡界安樂烽三百四十裡。西北到晉昌郡三百四十裡。東北到張掖郡鹹池烽二百三十裡。去西京二千九百六十八裡,去東京三千七百八十裡。戶二千一百六,口七千九百一十二。

肅州今理酒泉縣。舊月支地,後匈奴居焉。漢武開之,置酒泉郡。城下有泉,其味如酒。後漢、魏、晉皆因之。西涼武昭王遷都於此。至李歆,為沮渠蒙遜所滅。後魏亦為酒泉郡。隋初廢,置肅州;煬帝初州廢,以其地入張掖郡。大唐復置肅州,或為酒泉郡。領縣三:

酒泉漢福祿縣地。古長城,漢遮虜障也。今縣隋置。有九龍山。崑崙山在縣西南,體如崑崙,故名之,周穆王見王母於此山。漢平帝時,金城塞外羌獻魚鹽之地,遂得西王母石室,以為西海郡,後為吐穀渾之國也。隋破吐穀渾,又於其地置西海郡。按漢舊嘗置郡,今郡直北一千二百里也。

福祿崆峒山。舊樂涫縣,武德二年改之。涫音官。

玉門漢舊縣。

晉昌郡

東至酒泉郡五百二十六裡。南至新鄉鎮一百八十裡。西至燉煌郡二百八十裡。北至豹門守捉四百五十裡。東南到酒泉郡界三百四十裡。西南到燉煌郡界一百六十裡。西北到伊吾郡界五百里。東北到酒泉郡界三百四十裡。去西京三千三百八十四裡,去東京四千三百六裡。戶一千一百六十七,口三千八百六十四。

瓜州今理晉昌縣。古西戎地。戰國時,為月支所居。秦末漢初,屬匈奴,武帝以後為燉煌郡地。後漢、魏、晉皆因之。後魏屬常樂、會稽二郡。後周屬會稽郡。苻堅徙江漢之人萬餘戶於燉煌,中州人有田疇不闢者亦徙七千餘戶。涼武昭王遂以南人置會稽郡,以中州人置廣夏郡。後周因舊名置晉昌郡。隋廢之,以屬燉煌郡。大唐置瓜州,古瓜州,說在燉煌郡。或為晉昌郡。領縣二:

晉昌漢冥安縣地。武德四年改置。今縣北有伊吾故城、白水。有崑崙障,漢宜禾所居,故城在縣界。後魏明帝正光中置會稽郡即於此。

常樂漢廣至縣地,故城在東。武德五年置。

燉煌郡

東至晉昌郡二百八十裡。南至故南口烽二百五十裡,烽以南吐穀渾界。西至壽昌廢縣中界五十裡,以破石亭為界。北至故鹹泉戍三百三十六裡,與伊吾郡分界。東南到晉昌郡界三百五十裡。西南到郡廢壽昌縣界三百九十裡。西北到河蒼烽二百四十二裡,與廢壽昌縣分界。東北到伊吾郡界三百八十六裡。去西京三千七百五十九裡,去東京四千六百九裡。戶六千三百九十五,口三萬二千二百三十四。

沙州今理燉煌縣。昔舜流三苗於三危,即其地也。其後子孫為羌戎,代有其地。古謂之瓜州,其地多生美瓜,故曰瓜州。至今猶出大瓜,長者,狐入其中,首尾不出。左傳所說「允姓之戎,居於瓜州」是也。戎子名駒支也。亦古流沙地。其沙風吹流行,在郡西八十裡。又黑水之所經焉。黑水自北而南,經三危,過梁州,入南海。秦漢初,為月支、匈奴之境。武帝開其地,後分酒泉置燉煌郡。燉,大。煌,盛也。後漢、魏、晉皆因之。涼武昭王始都於此。後魏、後周並為燉煌郡。隋初廢,置瓜州;煬帝初廢州,復置燉煌郡。大唐為沙州,或為燉煌郡。領縣二:

燉煌漢舊縣。三危山在東南,山有三峰。有鳴沙山,渥窪水。漢武帝元鼎中,南陽新野人暴利長遭刑,屯田於此水邊,見群野馬來飲,中有奇者。先作土人持勒靽立,後馬翫習。久之,利長因代土人,收得馬以獻帝。欲神異之,雲從水中出,於是作天馬之歌也。

壽昌漢龍勒縣地。陽關居玉門關之南。玉門故關,漢置也。二關之西三百餘裡,有蒲昌海,一名鹽澤,廣袤三四百里,則蔥嶺於闐兩河之所注。

伊吾郡

東至晉昌郡界六百四十裡。南至燉煌郡界一百四十裡。西至交河郡七百五十裡。北至伊吾郡界三百里,北戎界。東南到燉煌郡磧,無行路馬道,到晉昌郡界不知遠近。西南到燉煌郡磧,無路馬道。西北到折羅漫山一百四十六裡,其山北有大川連大磧,入金山哥羅祿住處。東北到折羅漫山三百四十裡,其山北有大川入迴紇界,馬行三十日,無裡數。去西京四千八百里,去東京五千六百五十裡。戶二千二百二十七,口八千七百五十六。

伊州今理伊吾縣。在燉煌北大磧之外,為戎狄之地,非九州之限。後漢明帝始征取伊吾盧地,即此也。爾後多為屯田兵鎮之所,未為郡縣。後魏始置伊吾郡,後又為戎胡所據。至大唐貞觀初,內附,乃置伊州,或為伊吾郡。領縣二:

伊吾漢置伊吾屯田。後魏為縣。有天山,匈奴過之,皆下馬拜。一名雪山。

納職貞觀四年置。伊吾匈奴中地名,在此縣界。後漢破匈奴呼衍王,取其地,置宜禾都尉,以為屯田,今伊吾故城是。

交河郡

東至伊吾郡七百五十裡。南至三百五十裡,過荒山千餘裡至吐蕃。西至焉耆鎮守軍七百一十裡。北至北庭都護府四百五十裡。東南到燉煌郡千一百里。西南到焉耆七百十裡。西北到北庭輪臺縣五百四十裡。東北到伊吾郡八百四十裡。去西京五千二百六十五裡,去東京六千二百一十五裡。戶一萬一千一百九十三,口五萬三百一十四。

西州今理高昌縣。漢時車師前王之庭,漢元帝所置戊己校尉故地。因興師西討,軍中羸憊者留居之地,形高敞,遂名高昌壘。有八城,本中國人也。前涼張駿置高昌郡。其後後魏有之,後又屬蠕蠕,而兗反。其後麴嘉稱王於此數代。至大唐貞觀十四年,討平之,以其地為西州,本高昌國界,東西八百里,南北五百里,墾田九百頃。置都督府,後改為金山都護府,或為交河郡。領縣五:

高昌

交河貞觀中置。交河水流出縣地。天山一名祁連山,今名折羅漫山。

柳中漢舊地名,與交河同置。

蒲昌與交河同置。東南有舊蒲類海,今名婆悉海。

天山與交河同置。

北庭府

東至伊吾郡界六百八十裡。南至交河郡界四百五十裡。西至突騎施三千六百八十裡。北至堅昆七千里。東南到伊吾郡界六百八十裡。西南到焉耆鎮守軍八百七十裡。西北到突騎施三千一百八十裡。東北到迴紇界一千七百里。去西京六千一百三十裡,去東京六千八百七十六裡。戶二千三百九十八,口九千七百一十五。

庭州今理金滿縣。在流沙之西北,前漢烏孫之舊壤,後漢車師後王之地。歷代為胡虜所居。大唐貞觀中,征高昌。於時西突厥屯兵於可汗浮圖城,與高昌相影響。高昌既平,懼而來降,以其地為庭州,後置北庭都護府。領縣三:

金滿

蒲類蒲類海一名婆悉海。有天山,自伊吾郡界入。

輪臺其三縣並貞觀中平高昌後同置。

安西府[  ]

東至焉耆鎮守軍八百里,去交河郡七百里。南至吐蕃界八百里。西至疏勒鎮守捉軍三千里,去蔥嶺七百里。北至突騎施界鷹婆川一千里。東南到吐蕃界屯城八百六十裡。西南到於闐二千里。西北到疏勒二千里。東北到北庭府二千里。去西京七千六百里,去東京八千三百三十裡。戶一萬一千一百六,口六萬三千一百六十八。

安西都護府,本龜茲國也。大唐明慶中置。貞觀中,初置安西都護府於西州;明慶中,移於龜茲城。東接焉耆,西連疏勒,西去蔥嶺七百里。南鄰吐蕃,北拒突厥。

風俗

雍州之地,厥田上上,鄠杜之饒,號稱「陸海」,言其高陸物產,如海之無所不出。四塞為固,被山帶河。秦氏資之,遂平海內。漢初,高帝納婁敬說而都焉。田肯賀帝曰:「治秦甚善。秦形勝之國,懸隔千里,所謂天府,故曰秦得百二焉。其下兵諸侯,猶居高屋上建瓴水也。」又徙齊諸田,楚昭、屈、景,燕、趙、韓、魏之後豪族名家於關中,強本弱末,以制天下。自是每因諸帝山陵,則遷戶立縣,率以為常。故五方錯雜,風俗不一。漢朝京輔,稱為難理。其安定、彭原之北,汧陽、天水之西,接近胡戎,多尚武節。自東漢、魏、晉,羌氐屢擾,旋則苻姚迭據,五涼更亂,三百餘祀,戰爭方息。帝都所在,是曰浩穰。其餘郡縣,習俗如舊。

議曰:按水經雲「崑崙墟在西北,去嵩高五萬裡,地之中也。其高萬一千里,河水出其東北陬,屈從其東南流,入於渤海。又出海外,南至積石山下,有石門。又南入蔥嶺山,又從蔥嶺出而東北流。其一源出於闐國南山,北流與蔥嶺所出河合。又東注蒲昌海,又東入塞,過燉煌、酒泉、張掖郡南,又東過隴西河關縣北」云云。按水經,晉郭璞注三卷,後魏酈道元注四十卷,皆不詳所撰者名氏,亦不知何代之書。佑謂二子博贍,解釋固應精當,訪求久之方得。又其經雲:「濟水過壽張」,則前漢壽良縣,光武更名。又「東北過臨濟」,則前漢狄縣,安帝更名。又雲「菏水過湖陸」,則前漢湖陵縣,章帝更名。又雲「汾水過河東郡永安」,則前漢彘縣,順帝更名,故知順帝以後纂序也。詳水經所作,殊為詭誕,全無憑據。按後漢郡國志,濟水,王莽末因旱渠塞,不復截河南過。既順帝時所撰,都不詳悉,其餘可知。景純註解又甚疏略,亦多迂怪。水經所雲河出崑崙山者,宜出於禹本紀、山海經,所雲「南入蔥嶺」「出於闐南山」者,出於漢書西域傳,而酈道元都不詳正。所注河之發源,亦引禹紀、山經、釋法明國諱改焉遊天竺紀、釋氏西域紀。所注南入蔥嶺,一源出於闐山,合流入蒲昌海,雖約漢書,亦不尋究。又水經雲:「出海外,南至積石山下,有石門,然後南流入蔥嶺。」據此,則積石山當在蔥嶺之北。又雲:「入塞,過燉煌、酒泉、張掖郡南」,並今郡地也。

夫山水地形,固有定體。自蔥嶺、於闐之東,燉煌、酒泉、張掖之間,華人來往非少。從後漢至大唐,圖籍相承,注記不絕。大磧距數千里,未有桑田碧海之變,陵遷穀移之談,此處豈有河流,纂集者不詳斯甚。又按「禹導河積石」者,堯時洪水,下民昏墊,禹所開決,本救人患。積石之西,砂鹵之地,河流小,地勢復高,不為人患,不惡疏鑿,以此施功發跡,自積石山而東,則今西平郡龍支縣界山是也,固無禹理水之功。自蔥嶺之北,其本紀灼然荒唐,撰經者取為準的。班固雲「言九州者尚書近之矣」,誠為愜當。其漢書西域傳雲:「河水一源出蔥嶺,一源出於闐,合流東注蒲昌海,皆以潛流地下,南出積石為中國河雲。」比禹紀、山經,猶校附近,終是紕繆。按此宜唯憑張騫使大夏,見兩道水從蔥嶺、於闐合流入蒲昌海,其于闐出美玉,所以騫傳遂雲窮河源也。按古圖書名河所出曰崑崙山,疑所謂古圖書即禹本紀,以於闐山出玉,乃謂之崑崙,即所出便雲是河也。窮究諸說,悉皆謬誤。孟堅又以禹貢雲「導河自積石」,遂疑潛流從此方出。且漢時群羌種眾雖多,不相統一,未為強國,漢家或未嘗遣使詣西南羌中,或未知自有河也。寧有今吐蕃中河從西南數千里向東北流,見與積石山下河相連,聘使涉歷,無不言之。吐蕃自雲崑崙山在國中西南,則河之所出也。又按尚書雲:「織皮,崑崙、析支、渠搜,西戎即敘。」又範曄後漢書雲:「西羌在漢金城郡之西,南濱於賜支。」續漢書曰:「河關西可千餘裡,有典羌,謂之賜支,蓋析支也。」然則析支在積石之西,是河之上流明矣。崑崙在吐蕃中,當亦非謬。而不謂河之本源,乃引蔥嶺、於闐之河,謂從蒲昌海伏流數千里,至積石方出,斯又班生之所未詳也。佑以水經僻書,代人多不之睹,或有好事者於諸書中見有引處,謂其審正,此殊未之精也。不揆淺昧,考諸家之說,辯千古訛舛,是故曲折言之。又按禹本紀、山海經,不知何代之書,詳其恢怪不經,宜夫子刪詩書以後尚奇者所作,或先有其書,如詭誕之言,必後人所加也,若古周書吳越春秋越絕書諸緯書之流是矣。而後代纂錄者,務廣異聞,如範曄敘蠻夷廩君、盤匏之類是也。輒以愚管所窺,宜皆不足為據。然去聖久遠,雜說紛紜,非夫宣尼復生,重為刪革,則何由詳正?縱有精鑒達識之士,抗辯古釋今之論,或未能振頹波、遏橫流矣。而撰水經者,亦同蔚宗之旨趣乎?冀來哲之見知也。

或曰:「昔秦以區區關中,滅六強國,今萬方財力,上奉京師,外有犬戎憑陵,城陷數百,內有兵革未寧,年將三紀,豈制置異術而古今殊時者乎?」答曰:「按周制,步百為畝,畝百給一夫。即一頃也。商鞅佐秦,以一夫力餘,地利不盡,於是改制二百四十步為畝,百畝給一夫矣。又以秦地曠而人寡,晉地狹而人稠,誘三晉人發秦地利,優其田宅,復子孫。而使秦人應敵於外,非農與戰,不得入官。大率百人則五十人為農,五十人習戰,兵強國富,職此之由。其後仕宦之途猥多,道釋之教漸起,浮華浸盛,末業日滋。今大率百人方十人為農,無十人習戰,其餘皆務他業。以今准古,損益可知。又秦開鄭渠,溉田四萬頃。漢開白渠,復溉田四千五百餘頃。關中沃衍,實在於斯。聖唐永徽中,兩渠所溉,唯萬許頃。洎大曆初,又減至六千二百餘頃,比於漢代,減三萬八九千頃。每畝所減石餘,即僅校四五百萬石矣。地利損耗既如此,人力散分又如彼,欲求強富,其可得乎!昔漢文之時,長安之北七百裡外,即匈奴之地,控弦數十萬騎,侵掠未嘗暫寧。計其舉國人眾,不過漢一大郡。晁錯請備障塞,北邊由是獲安。今自潼關之西,隴山之東,鄜坊之南,終南之北,才十餘州地,已數十萬家。吐蕃雖強,陷覆河隴,竊料全國,尚未敵焉。況綿力薄才,食鮮藝拙,比之華人,殊不侔矣。徒以令峻而眾心齊一,馬多而競逐莫。誠能復兩渠之饒,究浮食之弊,恤農夫,誘其歸,趣撫戰士,勵其勳伐,酌晁錯之策,擇險要之地,繕完城壘,用我所長,漸開屯田,更蓄財力,將冀收復河隴,豈唯自守而已哉!加以幅圓萬裡之所資,宣佈皇王之大政,則何嚮不濟、何為不成者乎!」

或又曰:「關中寓內西偏,天不勞於轉輸。洛陽宮室正在土中,周漢以還,多為帝宅、皇輿巡幸之處。則是國都何必重難遷移,密邇勍寇,擇才留鎮,以息人勤,自然無虞,孰不慶幸。」答曰:「古今既異,形勢亦殊。當周之興也,雖定鼎郟鄏,而王在鎬京。幽王之亂,平王東徙,始則晉、鄭夾輔,終乃齊、晉主盟,咸率諸侯,共尊王室,猶有請隧之僭,中肩之師。東漢再興,巨寇皆殄。魏晉以降,理少亂多。今咸秦陵廟在焉,勝兵計數十萬,海內財力,雲奔風趨,儻議遷都,得非蹙國,斯乃示弱天下,何以統臨四方。洛陽地塉,凋弊尤甚,萬乘所止,千官畢臻,樵牧難資,稿秸難贍,又無百二之固,慮啟姦兇之心,豈得舍安而就危,棄大而從小也!漢高初平項羽,將宅洛師,婁敬請居關中,張良贊成其計,田肯稱賀,方策備存。武德中,突厥牙帳在於河曲,數十萬騎將過原州,時以傷夷未平,財力且乏,百辟卿士震恐,皆請遷都山南。太宗獻計,固爭方止,永安宗社,實賴聖謨。」

議者又曰:「洛陽四戰之地,既將不可,蒲阪虞舜舊國,表裏山河,江陵亦嘗設都,控壓吳蜀。遠道避翟,寧不堪居?」答曰:「蒲阪土瘠人貧,困竭甚於洛邑;江陵本非要害,梁主數歲國亡。夫臨制萬國,尤惜大勢。秦川是天下之上腴,關中為海內之雄地。巨唐受命,本在於茲。若居之則勢大而威遠,舍之則勢小而威近,恐人心因斯而搖矣,非止於危亂者哉,誠繫興衰,何可輕議。」

卷一百七十五 州郡五 古梁州上

通典卷第一百七十五 州郡五

古梁州上〈今置郡府二十六縣一百三十六〉

漢中梁六縣南鄭褒城城固金牛西縣三泉

洋川洋五縣西鄉興道黃金洋源華陽

上洛商五縣上洛上津商洛豐陽洛南

安康金六縣西城石泉安康洵陽淯陽平利

房陵房四縣房陵竹山永清上庸

通川通七縣通川三岡石鼓宣漢新寧永穆東鄉

潾山渠四縣流江潾水潾山渠江

南平渝四縣巴江津南平萬壽

涪陵涪四縣涪陵武龍樂溫賓化

南川南二縣南川三溪

瀘川瀘六縣瀘川富義江安綿水涇南合江

清化巴十縣化城清化曾口始寧其章歸仁恩陽盤道七盤大牟

始寧壁四縣諾水廣納白石東巴

咸安蓬七縣大寅儀隴伏虞咸安大竹良山宕渠

符陽集三縣難江符陽地平

巴川合六縣石鏡漢初銅梁赤水巴川新明

南賓忠五縣臨江豐都墊江南賓桂溪

南浦萬三縣南浦梁山武寧

閬中閬九縣閬中蒼溪晉安西水奉國南部新井新政岐坪

南充果六縣南充西充相如流溪岳池朗池

安岳普六縣安岳安居普康樂至崇龕普慈

盛山開三縣盛山萬歲新浦

雲安夔四縣奉節雲安巫山大昌

犍為嘉八縣龍遊玉津夾江峨眉犍為平羌羅目綏山

陽安簡三縣陽安金水準泉

仁壽陵六縣仁壽唐福貴平井研始建籍

目錄

1古梁州 2漢中郡 3洋川郡 4上洛郡 5安康郡 6房陵郡 7通川郡 

8潾山郡 9南平郡 10涪陵郡 11南川郡 12瀘川郡 13清化郡 14始寧郡 

15咸安郡 16符陽郡 17巴川郡 18南賓郡 19南浦郡 20閬中郡 

21南充郡 22安嶽郡 23盛山郡 24雲安郡 25犍為郡 26陽安郡 

27仁壽郡 

古梁州

禹貢曰:「華陽黑水惟梁州,孔安國以為東據華山之南,西距黑水也。又曰:「導黑水,至於三危,入於南海。」孔安國注雲:「黑水自北而南,經三危,過梁州,入南海。」鄭玄雲:「按三危在鳥鼠之西,而南當岷山,又在積石之西,南當黑水祠,黑水出其南。」此雲經三危,彼雲其出,明其乖戾。又按漢書地理志,益州郡滇池有黑水祠,而不記山之所在,即今中國無之矣。又按酈道元注水經,銳意尋討,亦不能知黑水所經之處。顧野王撰輿地誌,以為至僰道入江,其言與禹貢不同,未為實錄。至於孔、鄭通儒,莫知其所,或是年代久遠,遂至堙涸,無以詳焉。滇音顛。岷、嶓既藝,沱、潛既道,岷山在今通化郡汶山縣,嶓山在今漢中郡金牛縣也。言水已去,二山之土皆可種藝,沱、潛二水理從故道也。沱水在今濛陽郡唐昌縣。潛水未詳。蔡、蒙旅平,和夷厎績,蔡、蒙,二山名。旅,陳也。旅平,言已平理而陳祭也。和夷,地名,亦已致功可耕稼也。蒙山在盧山郡。蔡山未詳。厥土青黎。」色青而細疏也。自漢川已下諸郡,皆其封域。舜置十二牧,梁州其一也。以西方金剛,其氣強梁,故曰梁州。周禮以梁州併雍州。梁州當夏殷之閒為蠻夷之國,所謂巴賨彭濮之人也。或曰:蜀之先帝嚳封其支庶於蜀,其後稱王,長曰蠶叢,次曰伯雍,次曰魚鳧。週末,秦惠王使司馬錯伐蜀,有其地,於天文兼參之宿,亦秦之分野,漢之巴、蜀、廣漢、犍為、武都、牂柯、越嶲等郡,今通川、潾山、南平、涪陵、南川、瀘川、清化、始寧、咸安、符陽、巴川、南賓、南浦、閬中、南充、安岳、盛山、雲安、犍為、陽安、仁壽、通義、和義、資陽、南溪、武都、河池、同穀、順政、陰平、江油、益昌、普安、巴西、梓潼、遂寧、蜀郡、德陽、濛陽、唐安、臨邛、盧山、通化、臨翼、越嶲、雲南等郡皆是。漢之弘農郡西南境,今上洛郡。又得楚之交。漢之漢中,今漢中、洋川、安康、房陵等郡,並宜屬楚。秦平天下,置郡為漢中、今漢中、洋川、安康、房陵等郡地也。巴、今通川、潾山、南平、涪陵、南川、瀘川、清化、始寧、咸安、符陽、巴川、南浦、閬中、南充、盛山、雲安、安嶽之東境皆是。蜀,今巴西、普安、梓潼、遂寧、益昌、蜀郡、德陽、濛陽、唐安、臨邛、盧山等郡地並是。隴西郡之南境,今河池郡。內史之南境。今上洛郡。其餘土境,自漢以後,歷代開拓氐羌戎夷之地。今犍為、陽安、安嶽之西境、仁壽、通義、和義、資陽,皆故夜郎侯國;南溪,僰侯國:並漢武帝開之,置犍為郡。今武都、同穀、順政、懷道、同昌、陰平、江油、交川、合川、通化、臨翼、江源、歸誠、靜川、蓬山、恭化、維川、雲山、越嶲、雲南、洪源等郡,即漢以後所開拓也。漢武帝置十三州,此為益州,領郡八。益之為言隘也,言其地隘險。亦曰疆壤益大。漢既滅越,而蜀西南夷皆震恐,請吏入朝,遂置益州、越嶲等郡。王莽末,公孫述據有其地。後漢建武中,平之,置益州。領郡九,屬國三。理雒,今德陽郡縣。至獻帝末,劉備復據其地。魏末平之,遂分置梁、益二州。晉初因之,益領郡八,理成都。梁領郡八,理南鄭。後又分益州南境置寧州。領郡四,理雲南,即今郡。惠帝以後,李特據之,至穆帝時平之。其後沒於苻堅,後又復其地。安帝時,譙縱據之,後又收復。宋梁、益、寧三州並因前代,梁領郡二十,益領郡二十九,寧領郡十五。更置秦州。領郡十四,理南鄭。齊梁初多因之。梁武帝天監三年,刺史夏侯道遷以所部叛降後魏,南至劍閣,悉失之。後魏得漢中,亦曰梁州。西魏亦因之,復入於梁。西魏大統十二年,為梁將蘭欽所陷。梁滅,再復其地。將達奚武平漢川,尉遲迥平蜀川。自西魏以後,所置州郡,割裂無恆,不可詳記。大唐分置十五部,此為山南西道、漢中、通川、巴川、清化、洋川、順政、河池、益昌、咸安、盛山、始寧、南平、符陽、潾山等郡皆是也。山南東道、房陵、南賓、南浦、雲安。劍南道,蜀郡、唐安、濛陽、德陽、通義、梓潼、巴西、普安、閬中、資陽、臨邛、通化、交川、越嶲、南溪、遂寧、仁壽、犍為、盧山、瀘川、陽安、安岳、江源、陰平、同昌、江油、臨翼、歸誠、洪源、靜川、恭化、維川、和義、雲山、蓬山、雲安、南充等郡。兼分入京畿、上洛、安康。隴右道同谷、武都、懷道、合川。黔中道。涪陵、南川。

漢中郡

東至洋川郡二百二十裡。南至符陽郡三百里。西至益昌郡五百里。北至扶風郡六百七十裡。東南到洋川郡三百九十裡。西南到益昌郡五百里。西北到順政郡二百八十裡。東北到洋川郡興道縣界八十六裡。去西京,取駱谷路六百五十二裡,斜谷路九百三十三裡,驛路一千二百二十三裡。去東京,取駱谷路一千五百八十裡,取斜穀一千七百八十九裡,驛路二千七十八裡。戶三萬五千一百六十八,口十四萬五千二百二十九。

今之梁州,理南鄭縣。春秋至戰國並楚地。秦置漢中郡,二漢因之。漢高帝始封之地。後漢末,張魯據其地,改漢中為漢寧。魏武征漢中,走張魯,復曰漢中郡。後劉備破魏將夏侯妙才,遂有其地,以為重鎮。先主以魏延,後主以蔣琬、薑維,相繼屯守。後聞魏將鍾會理兵關中,維表請分將護陽平關口,後主不從。魏末平蜀,又置梁州。領郡八。晉、宋、齊、梁皆為梁州。理於此。晉初領郡八,後領郡二十,宋、齊、梁因之。宋以後更置秦州。亦理於此,領郡十四。漢中常以巴蜀扞蔽,故劉備初得漢中,曰:「曹公雖來,無能為也。」是以巴蜀有難,漢中輒沒。自公孫述、劉備、李雄、譙縱據蜀,漢中皆為所陷。氐虜鄰接,常為威禦之鎮。蕭齊明帝初,後魏大將元英率兵十萬,通斜谷,圍南鄭,刺史蕭懿守拒百餘日,不拔而退。後魏亦置梁州梁天監三年,夏侯道遷以州郡入魏,大同初復之。元帝末,又陷於西魏。漢中郡,西魏因之。後周改曰漢川郡。隋初郡廢,而梁州如故。煬帝初,州廢,復置漢川郡。大唐為梁州。開元十三年,改褒州,或為漢中郡。領縣六:

南鄭漢舊縣。有梁山、漢水、黃牛山、古白雲縣。漢中郡故城在縣東北。

褒城漢褒中縣。有褒水、褒穀。又有漢陽平關,在縣西北,即蜀先主破魏軍,殺大將夏侯妙才於此地。有甘泉關,隋置之。

城固漢舊縣。有黑水。

金牛漢葭萌縣地。有嶓塚山,禹導漾水,至此為漢水,亦曰沔水。顏師古雲:「漢上曰沔。」今縣南有故白水關,即漢李固解印綬處。

西縣後魏置嶓塚縣,隋為西縣。故西樂城在縣西南,諸葛亮所立,甚險固。關城俗名張魯城,在縣西四十裡。隋置關在縣西南,今名百牢關。諸葛亮墓在縣東南。

三泉

洋川郡

東至安康郡五百里。南至始寧郡六百一十五裡。西至漢中郡二百二十裡。北至京兆府六百二十一裡。東南到通川郡宣漢縣界三百三十一裡。西南到符陽郡四百里。西北到漢中郡三百七十裡。東北到安康郡安康縣界二百五十一裡。去西京一千四百五裡,去東京二千二百五十裡。戶一萬三千八百四十九,口八萬八千三百二十七。

洋州今理西鄉縣。春秋、戰國皆楚地。秦屬漢中郡,二漢因之。三國時,蜀之重鎮。後主劉禪延熙中,遺將軍王平守興勢,魏將曹爽攻圍不剋,即今興道縣。晉、宋、齊、梁亦屬漢中郡。西魏、後周並為洋州因水為名洋川郡。隋初郡廢,煬帝初州廢,併其地入漢川郡。今漢中郡。大唐復置洋州,或為洋川郡。領縣五:

西鄉漢城固縣地。有洋水。漢班超封定遠侯,故城在今南。晉置西鄉縣。

興道漢城固縣地。今縣城即後魏儻城郡。因自然隴勢,形似盆,緣外險,內有大穀,為盤道,上數裡門。漢龍亭縣東明月池在其側。後魏置興勢縣。貞觀初改。

黃金漢安陽縣。故黃金城在縣西北八十裡,張魯所築。南接漢川,北枕古道,險固之極。西魏置今縣。

洋源漢城固縣地。武德初置縣。

華陽天寶中改為真符。

上洛郡

東至南陽郡六百四十裡。南至安康郡七百二十裡。西至安康郡七百二十裡。北至弘農郡四百里。東南到武當郡豐利縣六百六十裡。西南到安康郡七百二十裡。西北到華陰郡三百里。東北到弘農郡四百里。去西京三百里,去東京八十六裡。戶八千六百三十三,口五萬三千七百。

商州今理上洛縣。古商國也。春秋時其地屬晉。所謂晉陰。戰國屬秦,即衛鞅所封商邑也。秦平天下,屬內史地。漢屬弘農郡。後漢屬京兆尹。晉初為京兆南部,後置上洛郡。後魏因之。西魏又置洛州。後周改為商州。隋煬帝復置上洛郡。大唐為商州,或為上洛郡。領縣五:

上洛漢舊縣。有秦嶺山、熊耳山、洛水、丹水。有商山,亦名地肺山,亦名楚山,四皓所隱。其地險阻。王莽命明威侯王級曰:「繞霤之固,南當荊楚。」繞霤者,言四面塞阨,其道屈曲,水回繞而霤,即今七盤十二繞。

上津漢長利縣。宋置北上洛郡,梁改為南洛州,西魏又改為上州。隋廢。有天柱山。

商洛古商邑,所封也。檢地誌雲商、於中,蓋今南陽郡界。所謂商於地,亦漢商縣地。有武關。

豐陽漢商縣地,衛鞅封在此。

洛南漢上洛縣地,西晉拒陽郡。有玄扈山,有塚嶺山,洛水所出。

安康郡

東至武當郡七百二十裡。南至雲安郡九百五十四裡。西至洋川郡二百里。北至京兆府界五百六十六裡。東南到房陵郡五百四十七裡。西南到通川郡一千一百里。西北到京兆府長安縣界五百九十裡。東北到上洛郡六百六十裡。去西京九百九十一裡,去東京一千九百五十六裡。戶一萬三千七百八十六,口七萬七千七百二十五。

金州今理西城縣。虞舜嘗居之,謂之媯墟。帝王世紀謂之姚墟。本曰媯汭。戰國時屬楚。秦屬漢中郡,兩漢因之。魏以漢中遺人在東垂者置魏興郡,即其地也。晉、宋、齊皆因之。梁尋改為南梁州。西魏改置東梁州,後因其地出金,改為金州。隋初因之,煬帝初改置西城郡。大唐為金州,或為安康郡。郡臨漢江。領縣六:

西城漢舊縣。有媯墟。晉吉挹為梁州督,為苻堅所攻,於縣南九裡峻山築壘,三年不下。

石泉齊置晉昌郡於此。

安康漢安陽縣,晉改安康縣。

洵陽漢舊縣。有洵水、馬跡山。

淯陽西魏置淯陽郡。後曰黃土,因山為名也。淯音育。

平利漢西城縣地。武德中置縣。

房陵郡

東至襄陽郡四百九十裡。南至巴東郡五百里。西至安康郡五百四十九裡。北至武當郡二百六十裡。東南到襄陽郡界四百九十裡。西南到安康郡界五百七十八裡。西北到房陵郡界五百四十七裡。東北到襄陽郡界一百七十八裡。去西京一千三百里,去東京一千一百八十五裡。戶一萬三千四百四十一,口六萬八百七十九。

房州今理房陵縣。古麇、庸二國之地。麇音君。春秋楚子敗麇師於防渚,即此地也。戰國時楚地。秦滅趙,徙趙王遷於此。其地四塞險固,平天下,屬漢中郡。兩漢因之。魏文帝置新城郡。蜀將孟達降魏,為新城守,後叛歸蜀,司馬宣王討平之。晉、宋、齊為新城、上庸二郡地。梁末置岐州。西魏置光遷國。後周國廢,置遷州。隋煬帝初置房陵郡。大唐武德初,於竹山縣置房州。貞觀十年,移於今所。或為房陵郡。領縣四:

房陵漢初曰防陵,後改曰房陵縣。有房山、築水。

竹山古庸國,漢上庸縣。有白馬塞山,孟達嘗登之,嘆曰:「此金城千里」。

永清漢房陵縣地。後周為縣。

上庸漢上庸縣地。

通川郡

東至盛山郡三百里。南至南浦郡四百里。西至潾山郡六百里。北至洋川郡一百九十六裡。東南到盛山郡三百里。西南到潾山郡六百里。西北到清化郡四百五十裡。東北到安康郡一千一百里。去西京,取益昌郡驛路,二千五裡;東取洋川郡駱谷路,約有一千五百七十六裡。去東京,取盛山郡下水,經三峽,出江陵、襄陽、南陽、臨汝等郡至東京,水陸相承,二千八百七十五裡。戶四千四百六十一,口十一萬七千三百六十七。

通州今理通川縣。春秋、戰國時,並屬巴國。秦屬巴郡,二漢因之。晉屬巴西郡。宋、齊為巴渠郡。梁於此兼置萬州以州內地萬餘頃,因為名。東關郡。西魏改為通州。以居四達之路,故改。隋初郡廢,煬帝初州廢,置通川郡。大唐因之。領縣七:

通川漢宕渠縣之地。後漢分置宣漢縣。隋改之。

三岡

石鼓西魏屬遷州。後周置臨清郡。

宣漢西魏置並州永昌郡。

新寧

永穆梁置永康縣。隋改之。

東鄉西魏置石州。後周置三巴郡。

潾山郡

東至南浦郡四百五十裡。南至巴川郡新明縣界百七十裡。西至南充郡二百八十裡。北至通川郡六百里。東南到涪陵郡二百七十裡。西南到南充郡岳池縣界一百二十九裡。西北到咸安郡二百里。東北到通川郡六百里。去西京三千二百七十七裡,去東京三千一百九裡。戶五千六百七十六,口一萬五千三百。

渠州今理流江縣。宋、齊以上與通州同。梁置梁州。後魏置流江郡。隋初郡廢,煬帝初置宕渠郡。大唐為渠州,或為潾山郡。臨渠口。領縣四:

流江漢宕渠縣,故城在今縣東北,俗號車騎城是也。今縣後周置。

潾水梁置縣潾州。後魏改為潾山郡。

潾山樑置。潾水所出。

渠江

南平郡

東至涪陵郡四百六十裡。南至南川郡二百六十裡。西至巴川郡二百里。北至潾山郡四百四十裡。東南到南川郡二百九十三裡。西南到瀘川郡七百五十裡。西北到潾山郡潾水縣二百里。東北到涪陵郡三百七十裡。去西京三千二百三十七裡,去東京三千四百四十裡。戶七千三百九十三,口二萬八千九十八。

渝州今理巴縣。古巴國左傳「西巴師侵鄾」,注雲:「巴國今江州縣也。其爵曰子。」謂之三巴。三巴記曰:「閬白二水東南流,曲折三迴如巴字,故謂三巴。」秦惠王虜巴王而取其地。秦漢並屬巴郡,晉亦屬巴郡,宋齊因之。梁於此置楚州。隋初改為渝州,因渝水為名。煬帝初州廢,置巴郡。大唐為渝州,或為南平郡。領縣四:

巴漢江州縣,故城在今縣西。有塗山,又有明月峽,其山上石壁有圓孔,形如滿月,故以為名。

江津

南平貞觀中置霸州,兼置此縣,後州廢。

萬壽武德三年置縣。

涪陵郡

東至南賓郡三百五十裡。南至黔中郡三百六十裡。西至南平郡四百六十裡。北至南賓郡三百九十六裡。東南到黔中郡三百六十裡。西南到南平郡二百七十裡。西北到潾山郡二百七十裡。東北到南賓郡三百五十裡。去西京二千三百五十七裡,去東京三千八十九裡。戶九千四百五,口四萬四千七百二十三。

涪州今理涪陵縣。涪音符。亦巴國之境,秦、二漢巴郡之鄙也。蜀置涪陵郡,晉因之,宋、齊亦同。隋初屬渝州,煬帝廢渝州,屬巴郡。大唐為涪州,或為涪陵郡。領縣四:

涪陵漢舊縣地。後漢岑彭破公孫述將侯丹於黃石,即此,今謂之黃石灘。

武龍

樂溫

賓化以上並武德初置。

南川郡

東至南平郡界一十裡。南至溱溪郡界五十裡。西至南平郡界三百六十裡。北至南平郡二百六十裡。東南到溱溪郡界三百五十裡。西南到溱溪郡界七十裡。西北到南平郡二百六十裡。東北到南平郡五十七裡。去西京三千九百五裡,去東京三千六百里。戶二千四百七十七,口一萬三百七十五。

南州今理南川縣。亦巴國之地,秦漢巴郡之境。大唐武德三年,置僰州。四年,又改為南州。或為南川郡。領縣二:

南川

三溪

瀘川郡

東至南平郡七百五十裡。南至都寧郡五百二十七裡。西至南溪郡三百五十裡。北至巴川郡五百九十裡。東南到播川郡五百九十裡。西南到南溪郡南溪縣一百九十七裡。西北到和義郡四百五十裡。東北到南平郡七百五十裡。去西京三千二百八十四裡,去東京四千一百九十六裡。戶一萬四千七百九十四,口三萬八千一百九十七。

瀘州今理瀘川縣。古巴子之國。秦屬巴郡。漢屬犍為郡,後漢因之。晉為江陽郡,宋、齊因之。梁置瀘州。隋初郡廢,煬帝初置瀘川郡。大唐為瀘州,或為瀘川郡。領縣六:

瀘川漢江陽縣。

富義有富義鹽井,因為名。

江安漢江陽縣地。晉置漢安縣。隋改為今縣。

綿水晉置。

涇南貞觀中置。

合江

清化郡

東至始寧郡一百五十裡。南至咸安郡二百一十裡。西至閬中郡二百八十裡。北至符陽郡二百里。東南到通川郡四百五十裡。西南到咸安郡二百二十裡。西北到益昌郡三百三十九裡。東北到符陽郡一百九十裡。去西京一千二百二十五裡,去東京二千五百八十二裡。戶二萬七千七百二十,口八萬六千六。

巴州今理化城縣。古巴國。秦、二漢屬巴郡。晉宋之閒為夷獠所據,不置郡縣。宋末於嶺之南置歸化郡,即今郡是也。齊因之。梁置歸化、木蘭二郡。後魏得其地,置大穀郡。隋初郡廢,置巴州;煬帝初州廢,置清化郡。大唐因之。領縣十:

化城漢宕渠縣地。後漢置漢昌縣。梁曰大穀。後周改之。

清化漢葭萌縣地。有清水。梁置伏強縣。隋改之。

曾口漢宕渠縣地。梁置今縣。

始寧梁置。

其章漢宕渠縣地。梁置今縣。

歸仁漢宕渠縣地。梁置平州。隋改為縣。

恩陽漢閬中縣地。隋置今縣。

盤道有龍腹山。梁置難江縣,後魏後之。

七盤

大牟有大牟山。武德元年置縣。

始寧郡

東至通川郡一百六十二裡。南至郡內廣納縣六十裡。西至清化郡一百五十裡。北至符陽郡符陽縣界一十裡。東南到廣納縣東北界八十裡。西南到咸安郡五百六十裡。西北到符陽郡五百里。東北到郡內白石縣一百里。去西京二千八十二裡,去東京二千九百三十二裡。戶一萬一千八百二十,口五萬三千六百六十五。

壁州今理諾水縣。歷代與清化郡同。大唐武德八年,分巴州始寧縣之東境置壁州,或為始寧郡。領縣四:

諾水後魏置。

廣納武德初置。歌籟山在縣東七十裡,上有城,極嶮峻。

白石

東巴

咸安郡

東至通川郡四百四十裡。南至潾山郡七十裡。西至閬中郡三百里。北至清化郡二百一十裡。東南到盛山郡六百八十裡。西南到南充郡二百八十裡。西北到益昌郡五百五十二裡。東北到始寧郡三百六十裡。去西京二千二百一十裡,去東京三千一百五裡。戶一萬五千七百六十二,口五萬三千二百五十三。

蓬州今理大寅縣。古巴國之分。秦、二漢屬巴郡。晉屬巴西郡。宋末屬歸化郡。梁置伏虞郡。後周置蓬州。因山為名。隋初郡廢,煬帝初州廢,併其地入清化、宕渠、巴西三郡。大唐復置蓬州,或為咸安郡。領縣七:

大寅漢閬中縣地。有蓬山。梁置縣。

儀隴漢閬中縣地。梁置。今縣城在崇城山上,馮嶮為理,即梁崇城郡城也。

伏虞

咸安梁置綏安縣,隋改之。

大竹

良山

宕渠漢舊縣。梁置景陽郡。

符陽郡

東至始寧郡三百六十裡。南至清化郡二百里。西至益昌郡三百里。北至漢中郡三百里。東南到始寧郡五百里。西南到清化郡一百九十裡。西北到益昌郡界二百五十裡。東北到洋川郡四百里。去西京,取郡北巴路,至漢中郡郭下,過縣,取斜谷路,一千四百二十裡。去東京,取郡內地平縣至益昌郡驛路,二千六百里。戶一萬一千四百九十,口六萬八百一十二。

集州今理難江縣。秦屬巴郡。二漢屬廣漢、巴二郡地。晉屬巴西郡。梁置東巴州,後改為集州。後周兼置平桑郡。隋初郡廢,煬帝初州廢,併其地入漢川、清化二郡。大唐置集州,或為符陽郡。領縣三:

難江漢宕渠縣地。後周置縣。有巴嶺、難江。

符陽後魏置縣。有符水。

地平漢葭萌縣地。武德初置縣,蓋取天成地平之義。

巴川郡

東至南平郡二百里。南至瀘川郡界六百六十二裡。西至安嶽郡三百八十裡。北至南充郡四百四十裡。東南到南平郡二百里。西南到瀘川郡五百九十裡。西北到遂寧郡六百六十裡。東北到潾山郡三百八十裡。去西京二千八百十三裡,去東京三千六百四十二裡。戶三萬七千一百二十二,口九萬二百八十。

合州今理石鏡縣。秦、二漢屬巴郡。宋置東宕渠郡。西魏置合州。涪漢二水合流處,因為名。後周為宕渠郡。隋初郡廢,改合州為涪州;煬帝初州廢,置涪陵郡。大唐為合州,或為巴川郡。郡城臨江。領縣六:

石鏡秦漢墊江縣地。有青石山。漢時巴蜀爭界,久不決,一朝密霧石裂,自上下,直如引繩,遂分郡界,至今猶以為界焉。

漢初梁置新興郡。

銅梁因山為名。蜀都賦曰「外負銅梁」。

赤水隋置,因山為名。

巴川

新明

南賓郡

東至南浦郡水路二百六十裡。南至黔中郡六百五十裡。西至涪陵郡三百五十裡。北至潾山郡五百十四裡。東南到南浦郡界四百五十六裡。西南到黔中郡水路六百六十裡。西北到潾山郡四百三十三裡。東北到南浦郡三百九十裡。去西京三千八百八十五裡,去東京二千七百三十七裡。戶六千五百三十九,口四萬二百三。

忠州今理臨江縣。秦、二漢之巴郡地,晉、宋皆因之。梁置臨江郡,後周兼置臨州。隋初郡廢,煬帝初州廢,併其地入巴東郡。大唐置忠州,或為南賓郡。郡城臨江。領縣五:

臨江漢舊縣。有彭溪。

豐都漢枳縣地。

墊江漢舊縣。

南賓漢臨江縣地。武德初置今縣。

桂溪

南浦郡

東至雲安郡二百九十八裡。南至清江郡六百八十三裡。西至潾山郡四百五十裡。北至盛山郡二百三十二裡。東南到雲安郡三百二十二裡。西南到南賓郡界九十六裡。西北到通川郡四百一裡。東北到盛山郡界一百七裡。去西京二千七百四十三裡,去東京二千三百三十裡。戶五千一百七十七,口二萬四千三百五十二。

萬州今理南浦縣。秦、二漢巴郡之地。晉屬巴東郡,宋齊皆因之。後周置安鄉郡,後改為萬川郡兼置南州。隋初郡廢,煬帝初州廢,併其地入巴東郡。大唐武德初置浦州,後改為萬州,或為南浦郡。領縣三:

南浦漢朐縣地。朐音蠢。,如尹反。

梁山有高梁山。後周置縣。

武寧漢臨江縣地。後周初置源陽縣,又改為武寧縣。

閬中郡

東至咸安郡三百里。南至南充郡三百里。西至普安郡三百里。北至益昌郡二百八十裡。東南到南充郡三百六十裡。西南到梓潼郡三百一十五裡。西北到普安郡二百里。東北到清化郡二百八十裡。去西京一千九百一十五裡,去東京二千六百六十裡。戶一萬八千二百二十,口十一萬七百二十六。

閬州今理閬中縣。秦、二漢屬巴郡。晉為巴郡,宋、齊因之,居蜀漢之半,又當東道衝要。梁置北巴州北巴郡。西魏平蜀,置崇州盤龍郡。隋初郡廢,煬帝初置巴西郡。大唐為崇州,先天中,改為閬州,或為閬中郡。今郡城即古閬中城,名曰高城,前臨閬水,卻據連岡。領縣九:

閬中漢舊縣。有靈山、天柱山。

蒼溪

晉安

西水梁置,有掌天山。

奉國梁置白馬、義陽二郡。後魏為縣。

南部漢充國縣地。後周置縣。

新井

新政

岐坪

南充郡

東至潾山郡二百八十裡。南至巴川郡四百四十裡。西至梓潼郡三百五十裡。北至閬中郡三百里。東南到潾山郡二百八十六裡。西南到遂寧郡一百七十五裡。西北到梓潼郡三百六十五裡。東北到咸安郡二百八十裡。去西京二千五百五十八裡,去東京三千四百二十裡。戶三萬五千四百四十一,口六萬八千六百七十二。

果州今理南充縣。亦巴子國地。秦、二漢並屬巴郡。晉為巴西郡,宋、齊因之。隋併其地入巴西郡。今閬中縣。大唐初,屬崇州。武德四年,分置果州,因山為名。或為南充郡。領縣六:

南充

西充武德中置。

相如梁置梓潼郡。有司馬相如故宅,因以為名。

流溪

岳池

朗池宋南宕渠郡在此置。有漢司馬相如琴臺。

安嶽郡

東至巴川郡六百六十裡。南至資陽郡三百七十八裡。西至陽安郡一百八十裡。北至遂寧郡一百六十裡。東南到巴川郡六百六十裡。西南到資陽郡三百四十八裡。西北到梓潼郡三百四十八裡。東北到遂寧郡一百四十裡。去西京二千五百二十裡,去東京三千二百三裡。戶一萬一千五百四十九,口五萬五千一百六十九。

普州今理安嶽縣。秦時巴郡之西境夜郎國之地。漢犍為、巴郡之境。巴郡,秦置。犍為,漢關。李雄之亂,為羌夷所據。梁置普慈郡。後周置普州。隋煬帝初州廢,以地入資陽郡。大唐復置普州,或為安嶽郡。郡城因山為趾,四面嶮固。領縣六:

安岳後周置。

安居後周曰柔剛縣,因山為名。

普康

樂至武德中置縣,西有樂至地。

崇龕

普慈

盛山郡

東至雲安郡四百六十五裡。南至南浦郡二百六十二裡。西至通川郡三百里。北至通川郡四百九十裡。東南到南浦郡二百三十裡。西南到南浦郡梁山縣一百五十三裡。西北到通川郡石鼓縣一百三十八裡。東北到雲安郡界二百八裡。去西京一千七百二十七裡;去東京從郡水路至江陵郡一千四百六十八裡,從江陵郡水陸相承至京二千六百七十九裡。戶五千六百四十四,口三萬一百二十五。

開州今理盛山縣。秦、二漢屬巴郡。晉、宋以來,並屬巴東郡。後周為同安郡。隋廢之,以屬巴東郡。大唐置開州,或為盛山郡。領縣三:

盛山漢朐縣地。蜀先主置漢豐縣。

萬歲宋武帝置巴渠縣,後周武帝改之。

新浦宋武帝置。舊本盛山。後周置同安郡。

雲安郡

東至巴東郡三百三十三裡。南至清江郡五百里。西至南浦郡一百九十八裡。北至通川郡一百二十六裡。東南到巴東郡三百三十裡。西南到南浦郡二百八裡。西北到盛山郡一百九十七裡。東北到巴東郡三百三十二裡。去西京二千四百四十二裡,去東京二千一百七十五裡。戶一萬四千七百二十六,口七萬七千三百三十一。

夔州今理奉節縣。春秋時為魚國,後屬楚。秦、二漢屬巴郡。三國時為蜀重鎮。先主自為吳將陸遜敗於夷陵,退屯白帝,改為永安。其後吳將全琮來襲,不剋。晉、宋、齊並屬巴東郡,齊兼置巴州。領郡置於此也。梁置信州。隋亦為巴東郡。大唐武德三年,避皇外祖諱,獨孤信也。改信州為夔州,其後或為雲安郡。郡城臨江。領縣四:

奉節漢魚復縣地。又有魚復縣故城在北,赤甲城是也,即漢之江關。有白帝城諸葛亮八陣圖,聚石為。

雲安漢朐縣地。今縣西萬戶故城是。下濕,各高五尺,多朐蟲,故名焉。

巫山楚置巫山郡。秦昭王三十年,伐楚,取黔中、巫郡是也。漢為巫縣,故城在今縣北。有巫山高鬱山,即楚詞所謂巫山之陽、高嶽之岨也。晉置建平郡於此。

大昌晉武帝太康初置。

犍為郡

東至和義郡三百一十裡。南至南溪郡界,嶺峻嶮,不知裡數。西至通義郡洪雅縣界九十裡。北至通義郡一百三十九裡。東南到南溪郡三百五十裡。西南到越嶲郡生蠻界五百九十裡。西北到通義郡洪雅縣界一百六十裡。東北到仁壽郡一百九十裡。去西京二千七百三十裡,去東京水陸相承四千七百七裡。戶三萬五千八百四十二,口九萬九千四百九十。

嘉州今理龍遊縣。故夜郎國,漢武開之,置犍為郡,後漢、晉、宋、齊皆因之。西魏置眉州。後周改為青州,尋又改為嘉州,並置平羌郡。隋煬帝置眉山郡。大唐為嘉州,或為犍為郡。領縣八:

龍遊漢曰青衣。地在衣江、青衣二衣之會。

玉津漢南安縣。

夾江

峨眉有峨眉山。

犍為

平羌

羅目

綏山漢武陽縣,故城在今縣東。

陽安郡

東至安嶽郡一百八十裡。南至資陽郡二百里。西至蜀郡一百二十裡。北至梓潼郡一百五十五裡。東南到資陽郡二百二十裡。西南到仁壽郡一百八十裡。西北到蜀郡一百五十裡。東北到梓潼郡一百五十五裡。去西京二千五百二十九裡,去東京三千三百六十六裡。戶二萬一千一百一十九,口一十萬九千六百九。

簡州今理陽安縣。漢屬犍為、廣漢二郡地,後漢晉皆因之。宋、齊為蜀、廣漢二郡地。西魏於此置資州。後周明帝移資州於資陽縣。隋置簡州,州境有賴簡池,故名。煬帝初州廢,併其地入蜀郡。大唐復置簡州,或為陽安郡。領縣三:

陽安漢牛鞞縣地。鞞音必尒反。後魏置縣。

金水漢新都縣地。西魏置金水郡。有銅官山,漢文帝以賜鄧通鑄錢。

平泉

仁壽郡

東至資陽郡二百三十五裡。南至和義郡三百六十裡。西至通義郡八十裡。北至蜀郡二百里。東南到和義郡三百三十裡。西南到犍為郡一百九十裡。西北到通義郡一百里。東北到陽安郡一百八十裡。去西京二千五百一十裡,去東京三千四百八十裡。戶二萬九千九百二十四,口八萬九千一百九十六。

陵州今理仁壽縣。二漢屬犍為、蜀二郡地,晉因之。宋、齊屬犍為、寧蜀二郡地。梁置懷仁郡。西魏置陵州。因陵井為名。隋置崇山郡。大唐為陵州,或為仁壽郡。領縣六:

仁壽西魏定蜀,於此置普寧縣,隋開皇中改之。

唐福

貴平漢廣都縣地。西魏置和仁郡,並立貴平縣。

井研漢武陽縣地。

始建亦漢武陽縣地。

籍梁席郡。

卷一百七十六 州郡六 古梁州下

通典卷第一百七十六 州郡六

古梁州下今置郡府三十七縣一百六十

通義眉五縣通義彭山洪雅青神丹稜

和義榮六縣旭川威遠公井應靈諮官和義

資陽資八縣盤石資陽內江丹山龍水月山銀山清溪

南溪戎五縣南溪義賓僰道開邊歸順

河池鳳四縣梁泉兩當河池黃花

武都武三縣將利覆津盤隄

同谷成三縣上祿長道同穀

順政興三縣順政長舉鳴水

懷道宕二縣懷道良恭

同昌扶四縣同昌帖夷尚安鉗川

陰平文二縣曲水長松

江油龍二縣江油清川

交川松三縣嘉誠交川平康

合川疊二縣合川常芬

益昌利六縣綿穀嘉川葭萌景穀益昌胤山

普安劍八縣普安武連陰平梓潼黃安劍門臨津永歸

巴西綿九縣巴西涪城昌明魏城羅江龍安神泉西昌鹽泉

梓潼梓八縣郪射洪通泉鹽亭飛烏玄武銅山永泰

遂寧遂五縣方義長江蓬溪青石遂寧

蜀郡益十縣成都蜀郫新都溫江新繁雙流廣都犀浦靈池

德陽漢五縣雒什邡綿竹德陽金堂

濛陽彭四縣九隴導江濛陽唐昌

唐安蜀四縣晉原青城新津唐安

臨邛邛七縣臨邛安仁大邑依政蒲江臨溪火井

盧山雅五縣嚴道百丈盧山榮經漢源

通化茂四縣汶山石泉汶川通化

臨翼翼四縣衛山翼水雞川昭德

江源當三縣通軌和利穀和

歸誠悉二縣左封歸誠

靜川靜二縣悉唐靜川

蓬山柘二縣柘喬珠

恭化恭三縣和集博恭烈山

維川維三縣薛城定廣小封

雲山奉一縣定廉

越嶲嶲七縣越嶲昆明蘇祁邛部會川臺登西瀘

雲南姚三縣姚城長明瀘南

洪源黎三縣漢源飛越通望

目錄

1通義郡 2和義郡 3資陽郡 4南溪郡 5河池郡 6武都郡 7同穀郡 

8順政郡 9懷道郡 10同昌郡 11陰平郡 12江油郡 13交川郡 14合川郡 

15益昌郡 16普安郡 17巴西郡 18梓潼郡 19遂寧郡 20蜀郡 21德陽郡 

22濛陽郡 23唐安郡 24臨邛郡 25盧山郡 26通化郡 27臨翼郡 

28江源郡 29歸誠郡30靜川郡31蓬山郡 32恭化郡 33維川郡 34雲山郡 

35越嶲郡 36雲南郡 37洪源郡 38風俗 

通義郡

東至仁壽郡八十裡。南至犍為郡百三十裡。西至臨邛郡二百里。北至唐安郡二百里。東南到仁壽郡百里。西南到盧山郡三百九十裡。西北到臨邛郡一百六十裡。東北到仁壽郡籍縣百十裡。去西京二千五百五十裡,去東京三千二百八十裡。戶四萬四千六百四十,口十七萬五千四百。

眉州今理通義縣。漢屬犍為郡地,後漢晉皆因之,宋、齊亦然。梁置齊通郡青州。西魏改青州為眉州。因峨眉山為名。隋煬帝以其地入眉山郡。大唐復置眉州,或為通義郡。領縣五:

通義

彭山漢武陽縣地。有彭亡聚,即岑彭死處。

洪雅

青神縣在青衣江西。後周置郡。

丹稜

和義郡

東至巴川郡四百九十裡。南至南溪郡三百里。西至犍為郡四百里。北至仁壽郡二百六十裡。東南到瀘川郡四百五十裡。西南到犍為郡三百十裡。西北到仁壽郡三百三十裡。東北到資陽郡界二百十九裡。去西京二千九百十裡,去東京三千七百四十裡。戶五千一百九十,口萬六千四百九十。

榮州今理旭川縣。漢屬犍為郡,後漢、晉、宋皆因之。齊置南安郡。隋屬資陽郡。大唐置榮州,因榮德山為名。或為和義郡。領縣六:

旭川漢南安縣地。隋置大牢縣,貞觀初改之。

威遠

公井

應靈

諮官

和義隋置。

資陽

東至巴川郡五百六十五裡。南至和義郡百六十裡。西至仁壽郡二百三十裡。北至安嶽郡三百七十裡。東南到和義郡百四十裡。西南到仁壽郡二百六十裡。西北到陽安郡二百二十裡。東北到安嶽郡三百三十裡。去西京二千六百六十裡,去東京三千五百十裡。戶二萬八千五百十四,口九萬六百六十。

資州今理盤石縣。漢屬犍為郡,後漢、晉、宋、齊並同。西魏置資州。州城在今州西北陽安縣界。後周置資中郡。隋煬帝初,置資陽郡。大唐為資州,或為資陽郡。領縣八:

盤石

資陽有天臺山。

內江

丹山

龍水

月山

銀山

清溪並漢資中縣地。

南溪郡

東至瀘川郡三百五十裡。南至南溪郡胡門生獠界三百二十裡。西至犍為郡玉津縣界二百二十裡。北至和義郡四百八十裡。東南到瀘川郡三百五十裡。西南到羈縻協州四百十裡。西北到犍為郡三百五十裡。東北到和義郡四百里。去西京三千四百四十裡,去東京四千四百里。戶四千三十九,口萬三千七百七十。

戎州今理僰道縣。故僰侯國,漢屬犍為郡,後漢、晉、宋、齊皆因之。梁置六同郡戎州。隋置犍為郡。大唐為戎州,或為南溪郡。領縣五:

南溪有青衣水,又黑水自北南流經於此。

義賓

僰道秦時破滇,通五尺道,漢開蜀故徼,使唐蒙發蜀卒理道,自僰道抵牂牁,即此。

開邊

歸順貞觀中,獠歸復,因置縣。並漢僰道縣地。

河池郡

東至扶風郡四百里。南至漢中郡三百九十五裡。西至同穀郡四百五十裡。北至汧陽郡四百三十裡。東南到漢中郡褒城縣界二百七十裡。西南到順政郡長舉縣界百九十裡。西北到天水郡五百三十裡。東北到扶風郡陳倉縣界百四十裡。去西京五百九十裡,去東京千四百五十裡。戶五千三百七十,口二萬五千五百二十。

鳳州今理梁泉縣。春秋氐羌之所居。秦屬隴西郡。兩漢屬武都郡,晉因之。惠帝時,沒於楊茂搜。後魏置固道郡,兼置南岐州。後周廢郡,置鳳州。隋煬帝初,廢州,置河池郡。大唐為鳳州,或為河池郡。領縣四:

梁泉漢故道縣地。後魏置今縣。

兩當漢故道縣地。後魏置兩當郡。

河池漢舊縣。一名仇池。因川為名。

黃花有黃花川為名。

武都郡

東至同穀郡三百三十裡。南至陰平郡二百五十裡。西至懷道郡懷道縣二百七十裡。北至同穀郡四百二十裡。東南到陰平郡曲水縣三百三十裡。西南到同昌郡三百二十裡。西北到懷道郡良恭縣三百六十裡。東北到同谷郡同穀縣三百四十裡。去西京千二百里,去東京千八百五十裡。戶二千九百三十,口萬四千八百五十。

武州今理將利縣。古白馬氐之國,西戎之別種也。天池大澤在其西。漢武帝置武都郡,後漢因之。蜀後主時得之。建興七年為諸葛亮所定。晉為武都郡,後沒於楊茂搜。後魏亦為武都郡。西魏置武州。後周亦為武都郡。隋初郡廢,煬帝又置武都郡。大唐為武州,或為武都郡。領縣三:

將利

覆津後魏置武階郡,仍置覆津縣。

盤隄漢河池縣地。後魏置縣。

同穀郡

東至河池郡四百五十裡。南至武都郡三百三十裡。西至懷道郡五百八十裡。北至天水郡四百三十裡。東南到順政郡三百四十裡。西南到武都郡三百四十裡。西北到隴西郡三百八十裡。東北到天水郡三百里。去西京千三十裡,去東京千八百三十裡。戶四千七百二十,口萬九千六百九十。

成州今理上祿縣。古白馬氐國。二漢屬武都郡。晉置仇池郡,後沒於楊茂搜等。後魏又曰武都郡,兼置南秦州。西魏改為成州。隋初郡廢,煬帝初置漢陽郡。大唐為成州,或為同穀郡。領縣三:

上祿漢舊縣。有仇池山。晉永嘉末,為氐楊茂搜所據。其上地百頃,四方壁立,峭絕險固,自然有樓櫓卻敵之狀。東西二門,盤道可七裡,上有岡阜泉源。氐於上立宮室囷倉,皆為板屋土牆。所理處名洛穀。

長道漢上祿縣地。有祁山,上有城,極為嚴固。其山,九州之名阻。蜀後主建興六年,諸葛亮攻魏軍,不拔。

同穀漢下辯縣。舊名武街城。

順政郡

東至漢中郡二百四十裡。南至益昌郡五百四十九裡。西至同穀郡三百四十裡。北至河池郡三百五十裡。東南到漢中郡二百八十七裡。西南到武都郡覆津縣界二百里。西北到同穀郡三百四十裡。東北到河池郡河池縣界百五十裡。去西京九百三十五裡,去東京千七百十裡。戶千九百七十九,口萬九百六十。

興州今理順政縣。戰國時為白馬氐之東境。二漢屬武都郡。晉惠帝時亦為楊茂搜所據。其後為梁所破,置武興蕃王國。後魏置東益州。西魏改為興州,兼置順政郡。隋初郡廢,煬帝初復置。大唐為興州,或為順政郡。領縣三:

順政漢沮縣地。後魏置略陽縣。沔水發源於此,一名沮水。有小丙山,有穴方圓二尺餘,有水潛流,穴口面丙,因以為名,左思蜀都賦所謂「嘉魚出於丙穴」。

長舉西魏置槃頭郡。有鳳溪。

鳴水西魏置落叢郡。

懷道郡[  ]

東至武都郡二百七十裡。南至同昌郡四百十裡。西至合川郡二百四十裡。北至和政郡二百五十裡。東南到……西南到……西北到和政郡二百五十裡。東北到同穀郡上祿縣三百二十裡。去西京千四百七十裡,去東京二千二百八十裡。戶千二百六十,口七千四十。

宕州今理懷道縣。宕,達浪反。秦漢以來為諸羌之地,後魏始封為蕃國。後周置宕昌國,武帝置宕州。隋置宕昌郡。大唐為宕州,或為懷道郡。領縣二:

懷道後周置。

良恭亦周置陽宕縣,隋改之。

同昌郡

東至武都郡三百二十裡。南至江油郡六百里。西至交川郡三百三十裡。北至懷道郡四百十裡。東南到陰平郡百六十裡。西南到交川郡三百里。西北到故芳州三百二十裡。東北到武都郡三百二十裡。去西京千六百十裡,去東京二千四百十裡。戶二千三百二十,口萬三千七百七。

扶州今理同昌縣。歷代西戎之地。西魏逐吐穀渾,於此置鄧州鄧寧郡。隋初改曰扶州,又改曰同昌郡。大唐因之,或為同昌郡。領縣四:

同昌

帖夷

尚安有黑水,東南流入白水。

鉗川

陰平郡

東至益昌郡四百九十裡。南至江油郡三百二十裡。西至同昌郡百六十裡。北至武都郡二百五十裡。東南到益昌郡四百九十裡。西南到同昌郡同昌縣十六裡。西北到同昌郡百六十裡。東北到武都郡盤隄縣百里。去西京千四百五十裡,去東京二千九十裡。戶千六百七十,口八萬四千八十五。

文州今理曲水縣。古氐羌之境。漢開西南夷,置陰平道,屬廣漢郡,後漢因之。蜀亦得之。後主建興七年,諸葛亮定之。其後鍾會伐蜀,薑維表請備陰平橋頭,後主不從。鄧艾自陰平景谷步道,懸兵束馬,逕江油,出綿竹以滅蜀,即此是也。晉置陰平郡,永嘉末,沒於楊茂搜。西魏平定,始置文州盧北郡。隋廢為縣,併屬武都郡。大唐復置文州,或為陰平郡。領縣二:

曲水

長松

江油郡

東至益昌郡四百里。南至巴西郡三百五十裡。西至交川郡三百三十裡。北至陰平郡三百二十裡。東南到普安郡二百九十裡。西南到通化郡三百二十裡。西北到同昌郡六百里。東北到益昌郡四百里。去西京二千一百六十裡,去東京三千十五裡。戶九百二十,口五千二百。

龍州今理江油縣。秦漢魏為無人之境,晉得之,屬陰平郡。宋、齊皆因之。後魏置江油郡。西魏置龍州。隋初郡廢,煬帝初州廢,置平武郡。大唐為龍州,或為江油郡。領縣二:

江油有石門山,與氐分界,蜀都賦曰「緣以劍閣,阻以石門」是也。鄧艾伐蜀,自陰平至江油,即此。

清川

交川郡

東至同昌郡三百三十裡。南至臨翼郡百八十裡。西至……北至吐蕃界九十裡。東南到通化郡三百里。西南到江源郡三百里。西北到吐蕃界五十裡。東北到同昌郡三百里。去西京二千二百五十裡,去東京三千五十裡。戶千五十,口五千六百五十。

松州今理嘉誠縣。歷代諸羌之域。晉屬汶山郡。宋、齊亦得之。後為西魏、後周所有。隋屬汶山、同昌二郡。大唐武德元年,置松州,或為交川郡。領縣三:

嘉誠有甘松嶺,江水所發之源。

交川

平康

合川郡

東至懷道郡二百四十裡。南至吐蕃界三十裡。西至吐蕃界九十裡。北至臨洮郡百八十裡。東南到同昌郡三百四十裡。西南到吐蕃界七十裡。西北到吐蕃界七十裡。東北到和政郡四百五十裡。去西京千七百六十裡,去東京二千五百六十裡。戶千三百十,口七千四百十五。

疊州今理合川縣。歷代羌戎之境。後周逐諸戎而有其地,置五香郡,後置疊州。隋屬同昌郡。大唐為疊州,或為合川郡。領縣二:

合川

常芬

益昌郡

東至符陽郡三百里。南至閬中郡二百八十裡。西至江油郡四百里。北至漢中郡四百三十裡。東南到閬中郡三百十裡。西南到普安郡二百里。西北到陰平郡四百九十裡。東北到漢中郡五百里。去西京千三百四十裡,去東京二千百九十裡。戶萬三千九百十,口四萬四千六百。

利州今理綿穀縣。春秋、戰國時為蜀侯國。自益昌之西,南至蜀川,悉為蜀侯國之地,此蓋蜀之北境。秦滅蜀,其地入蜀郡。二漢屬廣漢郡。蜀先主分屬梓潼郡。晉屬晉壽郡,宋、齊因之。後魏立益州,世號為小益州。梁曰黎州。西魏復曰益州,尋改為利州。後周亦為晉壽郡。隋初郡廢,煬帝初置義城郡。大唐為利州,或為益昌郡。領縣六:

綿穀漢葭萌縣地。東晉置興安縣。隋改之。

嘉川漢葭萌縣地。宋置興樂縣。後魏改之。

葭萌漢舊縣地。後魏置新巴郡。

景穀漢白水縣地。宋曰平興縣。隋改之。

益昌古劍閣道,秦使司馬錯伐蜀所由,謂之石牛道。漢葭萌縣地。

胤山

普安郡

東至益昌郡二百里。南至梓潼郡三百六十裡。西至巴西郡二百里。北至益昌郡百六十裡。東南到閬中郡三百里。西南到巴西郡二百八十裡。西北到江油郡二百九十裡。東北到益昌郡二百里。去西京千六百六十裡,去東京二千六十裡。戶二萬二千三百七十,口九萬一千六百八十。

劍州今理普安縣。秦屬蜀郡。漢屬廣漢郡,後漢因之。晉屬梓潼郡,宋、齊亦然。梁置南梁州,後改為安州。西魏改為始州,兼置普安郡。隋初郡廢,煬帝初復置。大唐為始州,後改為劍州,或為普安郡。領縣八:

普安漢梓潼縣地。

武連宋置武功縣,後魏改之。

陰平宋置陰平郡。魏置龍州。隋廢。

梓潼西魏置潼川郡。隋為梓潼縣。有五婦山、拔蛇山。

黃安舊曰華陽。

劍門有梁山,亦曰大劍山,有薑維拒鍾會故壘。大劍水有劍閣,即張載作銘所。

臨津

永歸

巴西郡

東至普安郡二百里。南至梓潼郡百三十裡。西至通化郡四百里。北至江油郡二百五十裡。東南到梓潼郡百三十裡。西南到德陽郡百八十裡。西北到江油郡二百五十裡。東北到普安郡二百八十裡。去西京二千五百里,去東京二千八百五十裡。戶三萬七千二百六十,口十六萬八千。

綿州今理巴西縣。秦屬蜀郡,漢屬廣漢郡,蓋涪水之所經焉。晉屬梓潼郡,宋、齊亦屬梓潼郡。西魏兼置潼州。隋初郡廢,改潼州為綿州;煬帝初州廢,置金山郡。大唐為綿州,或為巴西郡。今郡城即漢涪城縣也。在成都東北之要,蜀時大將常鎮之。領縣九:

巴西

涪城東晉置始平郡。隋改之,昔後漢吳漢入蜀,其裨將臧宮拔涪城,斬公孫恢,即此。

昌明有廉水、讓水。

魏城

羅江

龍安松嶺關在縣西北百七十裡。

神泉

西昌

鹽泉

梓潼郡

東至南充郡二百五十裡。南至安嶽郡三百四十裡。西至德陽郡二百二十裡。北至普安郡三百六十裡。東南到遂寧郡二百五十裡。西南到陽安郡百八十裡。西北到巴西郡百三十裡。東北到閬中郡三百十五裡。去西京二千九十裡,去東京二千九百三十裡。戶五萬五千五百,口二十萬三千十。

梓州今理郪縣。秦屬蜀郡。二漢屬廣漢、巴西二郡地。晉、宋、齊並屬廣漢郡。梁末置新州,西魏兼置昌城郡。隋初郡廢,改新州為梓州;煬帝初州廢,置新城郡。大唐為梓州,或為梓潼郡。郡城左帶涪水,右挾中江,居水陸之衝要。領縣八:

郪漢舊縣,故城在西南。

射洪

通泉漢廣漢縣地。

鹽亭

飛烏因山為名。

玄武晉五城縣。

銅山

永泰漢充國縣。

遂寧郡

東至南充郡百七十裡。南至巴川郡三百八十裡。西至安嶽郡百六十裡。北至梓潼郡二百五十裡。東南到巴川郡三百八十裡。西南到安嶽郡百四十裡。西北到梓潼郡二百五十裡。東北到南充郡百七十裡。去西京二千三百二十裡,去東京三千百六十裡。戶三萬四千百八十,口九萬六千八百六十。

遂州今理方義縣。秦屬蜀郡。漢屬廣漢郡,後漢晉並同。宋為遂寧郡。齊、梁置東遂寧郡。後周置遂州興西郡。隋初郡廢,煬帝初置遂寧郡。大唐為遂州,或為遂寧郡。領縣五:

方義漢廣漢縣地。

長江

蓬溪

青石晉宋曰晉興。後魏曰始興。隋改之。

遂寧

蜀郡

東至陽安郡七十裡。南至仁壽郡二百里。西至濛陽郡導江縣界八十裡。北至德陽郡一百里。東南到陽安郡百五十裡。西南到唐安郡一百里。西北到濛陽郡九隴縣界七十裡。東北到德陽郡一百里。去西京二千三百七十裡,去東京三千二百十裡。戶十五萬六千八百七十,口八十五萬八千三十。

益州今理成都、蜀二縣。秦置蜀郡,兩漢因之。王莽末公孫述,後漢末劉備,西晉末李特,東晉末譙縱,並都於此。公孫述為後漢將吳漢平之。蜀後主劉禪為魏將鄧艾平之。蜀主李勢為晉將桓溫平之。譙縱為朱齡石平之。簡文時為苻堅所沒,尋復。初晉武帝改為成都國,尋亦復舊。宋、齊並為蜀郡。自魏、晉、宋、齊、梁皆為益州。晉初領郡八,東晉領郡二十九,宋、齊、梁並同,皆理於此。梁置始康郡,西魏廢之。後周置蜀郡。隋初廢,煬帝初復置。大唐為益州,或為蜀郡。武擔山在郡西。古蜀王妃死,使五丁就武都擔土,於此葬,遂為名。領縣十:

成都漢舊縣。有錦城。錦江沖裡橋亦曰市橋,在縣西南盤古祠。

蜀貞元中,割成都縣置。

郫漢舊縣。故城在今縣北。郫音皮。禹貢,江、沱在其西。

新都漢舊縣。故城在今縣東。

溫江

新繁有繁江。

雙流漢廣都縣。

廣都漢舊縣地。

犀浦

靈池

德陽郡

東至梓潼郡二百二十裡。南至蜀郡一百里。西至濛陽郡七十裡。北至巴西郡百八十裡。東南到陽安郡金水縣界六十裡。西南到蜀郡一百里。西北到濛陽郡九隴縣界六十裡。東北到巴西郡百八十裡。去西京二千二百里,去東京三千一百十裡。戶六萬一千三百七十,口三十六萬四千二百。

漢州今理雒縣。秦屬蜀郡。漢屬廣漢郡,後漢因之,而兼置益州。領郡國十二,理於此。晉置新都郡。宋、齊為廣漢郡。隋併入蜀郡。大唐因之。垂拱二年,分雒縣置漢州,或為德陽郡。益州有三蜀,廣漢是其一。領縣五:

雒漢舊縣。西北有白馬羌,又有湔。故城在今縣南。又有嚴君平蔔臺。

什邡漢什邡縣,雍齒所封。

綿竹漢舊縣。故城在今縣東。又舊置晉熙郡。紫巖山,綿水所出。

德陽魏將鄧艾破蜀將諸葛瞻於此,因為京觀。

金堂

濛陽郡

東至德陽郡七十裡。南至蜀郡百五裡。西至通化郡三百七十裡。北至德陽郡什邡縣六十裡。東南到蜀郡新繁縣三十裡。西南到唐安郡青城縣七十裡。西北到通化郡汶川縣二百七十裡。東北到德陽郡什邡縣七十裡。去西京二千三百三十裡,去東京三千一百六十裡。戶五萬五千八百十六,口三十三萬八千五百十八。

彭州今理九隴縣。秦、二漢屬蜀郡。晉以後為蜀、遂寧二郡地。梁置東益州。後周廢州,置九隴郡。隋初郡廢,後置濛州;煬帝初州廢,併其地入蜀郡。大唐因之。垂拱二年,分九隴縣置彭州,或為濛陽郡。領縣四:

九隴漢繁縣。有白鹿山。

導江有汶山,有玉壘山、灌口山。山西有天彭關,兩石對立如闕。秦以李冰為蜀守,冰壅江作堋以灌田,人大獲其利。有蠶崖關、灌口鎮。堋,補反。

濛陽在濛江北。

唐昌有九隴山,其山連岫盤紆,凡有九隴。禹貢雲:「岷山導江,東別為沱。」沱水在此。

唐安郡

東至蜀郡一百里。南至臨邛郡百十裡。西至青城山八十裡,吐蕃界,不通。北至濛陽郡導江縣界四十五裡。東南到通義郡二百里。西南到臨邛郡一百里。西北到濛陽郡一百里。東北到蜀郡一百里。去西京二千四百八十裡,去東京三千一百七十裡。戶五萬六千二百九十,口三十四萬一千一百。

蜀州今理晉原縣。秦、二漢屬蜀郡。晉初因之,後置晉原郡。宋齊屬晉康郡。後周廢之。隋屬蜀郡。大唐初因之。垂拱二年,分晉原縣置蜀州,或為唐安郡。領縣四:

晉原有鶴鳴山,漢張道士隱處。

青城蕭齊置齊基郡,後周改之。有青城山。

新津後周置犍為郡。

唐安

臨邛郡

東至唐安郡百十裡。南至通義郡二百里。西至夷界百三十裡,以山為界,以西無郡縣相接,亦無道路。北至唐安郡百十裡。東南到通義郡百六十裡。西南到盧山郡一百里。東北到唐安郡百里。西北到夷界百二十裡,以山為界,險阻更無郡縣。去西京二千五百十五裡,去東京三千三百七十裡。戶三萬八千八十五,口十八萬八百七十五。

邛州今理臨邛縣。秦漢並屬蜀郡,南有邛來山。後漢晉皆因之。宋齊並屬晉康郡。西魏置邛州。後周置臨邛郡。隋廢為縣,併入臨邛縣。大唐復置邛州,或為臨邛郡。領縣七:

臨邛漢舊縣。有火井。

安仁

大邑

依政

蒲江西魏置蒲原郡。

臨溪

火井

盧山郡

東至臨邛郡二百里。南至郡內嚴道縣界百五裡。西至羈縻羅巖州界三百八十裡。北至臨邛郡二百七十裡。東南到通義郡三百四十裡。西南到洪源郡二百里。西北到吐蕃野城界五百七十裡。東北到臨邛郡二百里。去西京二千七百二十裡,去東京三千五百五十裡。戶九千四百八十,口四萬七千八百三十。

雅州今理嚴道縣。秦漢屬蜀郡。晉初屬漢嘉郡,永嘉後李雄之時,此地蕪廢。西魏置蒙山郡。隋初郡廢,置雅州;煬帝初州廢,置臨邛郡。大唐為雅州,或為盧山郡。領縣五:

嚴道漢舊縣。有蒙山。禹貢雲「蔡蒙旅平」,謂此也。

百丈有邛來山,本名邛旅,邛水所出。又有九折阪,漢王陽為益州刺史,行部至此而迴。

盧山有靈山關,關外即夷獠界。

榮經

漢源

通化郡

東至巴西郡四百里。南至濛陽郡三百七十裡。西至維川郡二百二十裡。北至臨翼郡百二十裡。東南到德陽郡綿竹、當郡汶山二縣界馬鞍山二十裡。西南到羈縻塗州三百七十裡。西北到臨翼郡二百里。東北到巴西龍安、石泉兩縣界松嶺關百七十裡。去西京二千七百四裡,去東京三千三百六十裡。東北取臨翼交川兩郡,去京二千三百六十四裡;南取蜀路,去東京三千五百五十裡;東北取臨翼、交川兩郡去東京三千一百十裡。戶二千四百八十五,口萬三千二百。

茂州今理汶山縣。禹貢「岷山導江」,發跡於此。本冉駹國,駹,莫江反。漢武帝開其地,屬蜀郡,後漢因之。晉屬汶川郡,宋齊皆因之。梁置繩州。後周改為汶山郡。隋初改汶州曰蜀州,尋復為會州;煬帝初州廢,置汶山郡。大唐初為南會州,後改為茂州,或為通化郡。領縣四:

汶山

石泉漢岷山縣,有岷山。

汶川漢廣柔縣故城在西。故桃關,公私經過,唯此一路繩橋。

通化

臨翼郡

東至通化郡石泉縣八十裡。南至通化郡百二十裡。西至歸誠郡百九十裡。北至交川郡百八十裡。東南到通化郡二百里。西南到歸誠郡百五十裡。西北到通化郡利溪山為界八十裡。東北到交川郡交川縣八十裡。去西京二千四百二十裡,去東京三千二百七十裡。戶千八百三十四,口九千一百九十。

翼州今理衛山縣。二漢屬蜀郡。齊梁以上與茂州同。後周屬清江郡。隋廢之,以其地入汶山郡。大唐為翼州,或為臨翼郡。領縣四:

衛山

翼水漢蠶陵縣故城在今縣西。有蠶陵山,因以為名。

雞川

昭德

江源郡

東至臨翼郡二百七十裡。南至臨翼郡翼水縣八十裡。西至……北至……東南到歸誠郡界三十裡。西南到靜川郡、歸誠郡兩界。西北到故通軌縣鎮二百里,以西即是生羌。東北到交川郡三百里。去西京三千一百里,去東京三千九百里。戶千九百十,口萬四百。

當州今理通軌縣。歷代諸羌地。後周置覃州並覃川郡。隋廢,其地入汶山郡。大唐貞觀中置當州,或為江源郡。領縣三:

通軌

和利

穀和

歸誠郡

東至臨翼郡百九十裡。南至臨翼郡二百五十裡。西至靜川郡六十裡。北至臨翼郡八十裡。東南到棲雞川界百里。西南到靜川郡界百九十裡。西北到江源界……東北到臨翼郡百五十裡。去西京二千九百六十四裡,去東京三千七百六十裡。戶八百七十八,口三千八百六十。

悉州今理左封縣。大唐顯慶中,割當州置悉州,或為歸誠郡。領縣二:

左封

歸誠

靜川郡

東至歸誠郡界六十裡。南至維川郡界百三十裡。西至平戎城百里。北至江源郡界六十裡。東南到臨翼郡嶺巖鎮百四十裡。西南到恭化郡界六十裡。西北到蓬山郡界三十五裡。東北到江源郡六十裡。去西京三千二十裡,去東京四千二十裡。戶千六百十五,口七千六百十。

靜州今理悉唐縣。土地與當州同。大唐置靜州,或為靜川郡。領縣二:

悉唐

靜居

蓬山郡

東至靜川郡三十裡。南至維川郡三百里。西至郡內長碉鎮九十裡。北至恭化郡柏嶺鎮八十裡。東南到靜川郡界……西南到……西北到……東北到去西京三千五百里,去東京三千九百里。戶四百九十,口二千一百二十。

柘州今理柘縣。土地與當州同。大唐置柘州,或為蓬山郡。領縣二:

喬珠

恭化郡

東至蓬山郡界三十五裡。南至維川郡二百三十裡。西至……北至吐蕃白崖鎮七十裡。東南到通化郡三百五十裡。西南到平戎城百十裡。西北到柏嶺鎮四十裡。東北到靜川郡界……去西京三千一百二十裡,去東京三千九百五十裡。戶一千三百九十三,口四千一百四十五。

恭州今理和集縣。北接吐蕃土地,與當州同。大唐置恭州,或為恭化郡。領縣三:

和集

博恭

烈山

維川郡

東至羈縻塗州二百三十裡。南至江源郡界二百六十裡。西至歸誠郡界二百三十裡。北至臨翼郡界九十裡。東南到吐蕃界百六十裡。西南到白狗嶺六十二裡。西北到羅厥橋百三十裡。東北到通化郡二百二十裡。東取蜀郡去西京二千七百十裡,去東京三千五百六十裡。戶千六十,口三千九百。

維州今理薛城縣。古羌夷地。昔薑維北討汶山叛羌,即其地也。隋置薛城戍。大唐武德初,於薑維故城置維州,或為維川郡。領縣三:

薛城

定廣

小封

雲山郡

東至維川郡風流鎮四十裡。南至吐蕃野城八十裡。西至天寶軍百三十裡。北至莫博大嶺七十裡。東南到……西南到……西北到……東北到……去西京二千八百里,去東京三千六百里。戶三百七十二,口千六百五十五。

奉州今理定廉縣。蠻夷之地,南接吐蕃。大唐開置奉州,或為雲山郡。領縣一:

定廉

越嶲郡

東至千費生蠻二百三十裡。南至雲南郡界五百六十裡。西至磨迷生蠻六百六十裡。北至東南到……西南到……西北到……東北到……去西京三千五百七十裡,去東京四千四百十裡。戶四萬一千五百三十二,口十五萬七千六十。

嶲州今理越嶲縣。故邛都國,謂之西南夷。史記曰:「滇之君長十數,邛都最大。」漢武開之,置越嶲郡,有嶲水、越水焉。後漢、晉、宋皆因之。齊謂之郡。謂之越嶲郡。後周置嚴州。隋改曰西寧州,後又為嶲州,煬帝改為越嶲郡。大唐置嶲州,或為越嶲郡。領縣七:

越嶲漢邛都縣。

昆明漢定莋縣。

蘇祁漢舊縣。

邛部漢闌縣。有嶲山。

會川有瀘水,諸葛亮五月渡瀘,即此。

臺登漢舊縣。有繩水。

西瀘

卷一百七十七 州郡七 古荊河州

通典卷第一百七十七 州郡七

古荊河州〈今置郡府十八縣一百三十六〉

河南府洛二十六縣河南洛陽汜水告成登封緱氏密溫伊闕伊陽壽安福昌永寧澠池王屋河陽新安鞏偃師陸渾陽翟濟源潁陽河陰河清長水

陝陝五縣陝硤石平陸芮城靈寶

弘農虢六縣弘農湖城盧氏玉城朱陽閿鄉

臨汝汝七縣梁葉魯山龍興臨汝襄城郟城

滎陽鄭七縣管城滎陽中牟新鄭滎澤陽武原武

陳留汴六縣開封浚儀陳留雍丘封丘尉氏

雎陽宋十縣宋城襄邑楚丘柘城虞城寧陵單父穀熟下邑碭山

譙郡亳八縣譙臨渙永城酇真源鹿邑城父蒙城

濟陰曹六縣濟陰成武冤句考城南華乘氏

潁川許六縣長社鄢陵長葛臨潁許昌扶溝

淮陽陳六縣宛丘項城南頓西華太康水

汝陰潁四縣汝陰下蔡潁上沈丘

汝南荊河十一縣汝陽上蔡平輿郾城西平吳房朗山真陽新息褒信新蔡

淮安唐七縣比陽慈丘方城湖陽平氏桐柏泌陽

南陽鄧七縣穰南陽向城內鄉菊潭新野臨湍

武當均三縣武當鄖鄉豐利

襄陽襄七縣襄陽臨漢穀城宜城義清樂鄉南漳

漢東隨四縣隨棗陽唐城光化

目錄

1古荊河州 2河南府 3陝郡 4弘農郡 5臨汝郡 6滎陽郡 7陳留郡 

8睢陽郡 9譙郡 10濟陰郡 11潁川郡 12淮陽郡 13汝陰郡 14汝南郡 

15淮安郡 16南陽郡 17武當郡 18襄陽郡 19漢東郡 20風俗 

古荊河州

禹貢曰:「荊河之州,西南至荊山,今襄陽郡南漳縣界,北距河也。伊、洛、瀍、澗既入於河,伊出今河南府伊闕縣陸渾山。洛出今上洛郡洛南縣塚嶺山。瀍出今河南縣穀城山。澗出澠池縣山。四水皆入河也。滎波既瀦,滎本沇水溢出,在今滎陽郡滎澤縣也。波亦水名,言其水並以遏聚矣。一說謂滎水之波也。今沇水不過河。道荷澤,被孟瀦。荷澤在今魯郡方與縣。孟瀦亦澤名,在今睢陽郡虞城縣,即孟瀦澤也。言荷澤水衍溢則使被孟瀦,不常入也。道音導。荷音柯。厥土惟壤,下土墳壚。高地即壤,下地即墳壚。壚謂土之剛黑者。墳,扶粉反。壚音盧。浮於洛、河。」因洛入河。舜為十二牧之一。周禮職方:「河南曰荊河州,其山曰華,即今華陰郡山也。連延東出,故屬荊河州。藪曰圃田,在今滎陽郡中牟縣。川曰滎、雒,滎即滎澤。洛即洛川,今福昌縣界。浸曰波、溠。出黃山,在今漢東郡棗陽縣東北。又雲波水出歇馬嶺。即應劭所謂孤山,在今臨汝郡魯山縣西北。溠音莊亞反。其利林漆絲枲。人二男三女。畜宜六擾,馬、牛、羊、豕、犬、雞也。謂之擾者,言人所馴養也。穀宜五種。」黍、稷、稻、菽、麥。荊河州在九州之中,言常安逸也。又雲逸者,舒也,言稟中和之氣,性理安舒也。其在天官,柳、七星、張則周之分野,漢之河南、雒陽、穀城、平陰、偃師、鞏、緱氏,皆其分也。今河南府之河南、雒陽、偃師,東至緱氏、鞏縣,南得伊闕也,北至於河。房、心則宋之分野,漢之沛、梁、濟陰,皆其分也。今睢陽、譙郡、濟陰地也。觜觿、參則魏之分野,漢之高陵以東,陳留、汝南之召陵、強、新汲、西華、長平,潁川之舞陽、郾、許、鄢陵,河南之開封、中牟、陽武、酸棗、卷,皆其分也。今弘農郡之北境,滎陽之東北境,潁川之東境,淮陽之北境,汝南之北境,並陳留郡地也。角、亢、氐則韓之分野。漢之南陽潁川之父城、定陵、襄城、潁陽、潁陰、長社、陽翟、郟,東接汝南,西接弘農,兼得新安,宜陽,皆其分也。今陝郡之河南地,河南府之西境、南境、東境,滎陽、臨汝、潁川之西境,漢東、淮安、南陽、武當等郡也。兼得秦楚之交。漢之弘農故關以西,今弘農郡之南境,宜屬秦。漢之汝南,今汝陰、汝南之南境,淮陽之南境,漢之南郡北境,今襄陽郡地,並宜屬楚也。秦分天下置郡,為三川、今河南府、陝郡之河南地,弘農、臨汝、滎陽、陳留等郡地是也。碭、今睢陽、譙郡、濟陰等郡地是也。潁川,今潁川、淮陽、汝陰、汝南等郡地是也。南陽郡之東境、北境,今漢東、淮安、南陽、武當等郡地是也。南郡之北境。今襄陽郡。漢武置十三州,此為荊河州。領郡國五。其今河南府、陝郡、弘農之地,則屬司隸,陳留、濟陰之地,則屬兗州也。後漢為司隸、理洛陽。荊河州,理於譙,領郡國六。譙,今譙郡是也。魏亦同。理汝南安城,今汝南吳房縣也。晉分置司州領郡十一,理洛陽。荊河州,領郡國十,理梁國項,今淮陽郡項城縣也。永嘉之亂,荊河州沒於劉、石、苻、姚。宋初有其南境,置荊河州。領縣十,理汝南郡,即今郡。宋文帝永嘉中全盛得之,後失。後魏以後,分裂不詳焉。大唐分置十五部,此為都畿、河南府、陝郡、臨汝、滎陽等郡。河南道,陳留、睢陽、濟陰、譙郡、潁川、淮陽、汝陰、汝南等郡。兼分入山南東道淮安、南陽、襄陽、漢東、武當。河東道。弘農。

河南府

東至滎陽郡二百七十裡。南至臨汝郡一百八十裡。西至陝郡三百三十裡。北至高平郡二百八十裡。東南到潁川郡三百二十裡。西南到弘農郡四百六十五裡。西北到絳郡五百里。東北到河內郡百四十裡。去西京八百五十裡。戶十九萬三千四百八十,口百十五萬七百八十。

洛州凡河北諸縣,並冀州之域,餘則荊河州之域。今理河南、洛陽二縣。蓋周之舊都。昔武王克殷,定鼎於郟鄏。至成王,營成周,卜澗水東、瀍水西而宅洛邑,是為王城。郟鄏,陌名。漢孔安國雲:「王城,今河南城。」周靈王時,穀雒鬥,毀王宮,則左傳齊莊公遣師城郟是也。在今城之西。按此穀水本澗水,自後遂更名矣。經今城之苑中,入於洛。又於瀍水東卜,亦吉,遷殷頑人居之。孔安國雲:「將定下都,遷殷人,故並蔔之也。」平王因犬戎之亂,自酆東遷而居王城,則東周之始王也。至敬王與王子朝爭立,出奔晉,定公使魏舒率諸侯之大夫會於狄泉,以其地本成周之城,而居敬王。按在今洛陽之城東三十餘裡故城,是則周之下都也,有狄泉在城中。然而成周是王城、下都之總號,故左氏傳曰「萇弘雲,西王天棄之,東王必大克」。時子朝居王城,故曰西王,敬王居狄泉,在王城之東,故曰東王。至考王,封其弟桓公於河南,以續周公之官職。至孫惠公,乃封少子於鞏,號東周惠公。按此時又別稱東周也。王赧立,赧,尼板反。東、西周分理,又徙都西周。則王城也。初,平王時,雒邑與宗周,宗周,鎬京也。通封畿,東西長,南北短,長短相覆為千里。後為諸侯所侵,比周之亡,七城而已。河南、洛陽、新城、平陰、偃師、鞏、緱氏也。按七邑之境,西自今河南、洛陽,南自伊闕、緱氏,東得鞏縣,北至於河。秦平天下,置三川郡。漢高帝置河南郡。領縣二十二。後漢改為河南尹,領縣二十。兼置司隸,領郡七,理於此。魏晉郡因之,兼置司州。領縣十一,理於此。後魏孝文自代徙都之,亦為河南尹。至東、西魏,分有其地,北齊為洛州。石季龍已為洛州,至齊又改名焉。齊滅,屬後周。當東、西魏齊、周之時,二境交爭,攻戰邊鎮,俱在於此。隋初為洛州,煬帝之初,移都創制,復曰荊河州,尋改為河南郡,置尹。大唐平偽鄭王充,置洛州。開元元年,改為河南府。凡周、漢、魏、晉、後魏、隋,至於我唐,並為帝都。周謂平王以下,漢謂後漢,晉謂西晉也。今號為東京,後改號東都。按故都城,自周氏至隋大業以前,常為都邑。今都城即隋煬帝大業元年所築。領縣二十六:

河南古郟鄏地也,是為王城。又一雲「郟,山名,鄏,邑名,在縣西南」也。後漢為河南縣,有闕塞山,俗曰龍門。有穀城山,瀍水所出。金穀、梓澤,並在東北。其古穀城,在縣西北。北齊常山王演築川以拒周師,又築孝水戍,在縣西北。其天津橋、中橋石腳,並長壽中中書侍郎李昭德造。

洛陽古成周之地,亦謂之周南。漢為縣。魚豢曰:「漢火德,火忌水,光武去洛字水,而加隹焉。」有邙山。東北有盟津,本孟地名,都道所湊,古今以為津,武王會八百諸侯,同於此盟,故曰盟津。後漢明帝陵在西北,章帝陵在東南。漢平陰縣城在縣北五十裡。白社裡在故城建春門東。其金墉城在故城西北角,魏明帝築也。

汜水古東虢國,為鄭滅之,鄭為制邑,左傳曰「制,巖邑也」。有故虎牢城,即周穆王獲虎,命畜之,故曰虎牢。漢謂之成皋縣。後漢置成皋關。宋毛德祖戍虎牢,後魏晝夜攻圍,二百日方破。其側有廣武城。東魏武定中,將陸子章又增築虎牢城。後魏孝文帝置東中郎將府於此城中。

告成漢陽城縣。有箕山、潁水、測影臺。漢輪氏縣故城在西南。有鬼谷,即鬼谷先生所居,在今縣北。武太后封中嶽,故改曰告成焉。

登封漢崇高縣。大唐永徽中,置嵩陽縣,武太后改為登封縣。有中嶽嵩高山,其神祠後魏移於岳東南山下。有少室山、崿嶺、故關、五渡水。

緱氏古滑國。漢舊縣。有緱氏山、軒轅阪。縣西南公路澗上有袁術固,四周絕澗甚險,俗雲光祿澗。柏穀塢在縣東北。

密古密國,亦古鄶國。左傳魯僖公六年圍新密是也。漢舊縣也。有洧水、鄶水。鄶,古外反。

溫蘇忿生所封,春秋王畿內之邑也。

伊闕有陸渾山,伊水所出。漢新城縣也。陸渾山在西南。

伊陽後周置兵於此,備齊。

壽安有九曲城,所謂九河也。高齊置孔城防以備周,在今縣東南。又有後漢八關城,在縣東北,函谷關都尉所理。

福昌後漢宣陽縣。故韓城在今縣東,劉盆子降光武處。魏尚書僕射杜君畿、幽州刺史杜君恕墓並在今縣北。縣城即魏之一金塢城,東南北三面峭絕天險,後周重兵於此以備高齊。有金門山,其竹可為律管。

永寧有三崤山,蹇叔哭其子曰「崤有二陵焉」,即其所也,在今縣西北。又有回溪,即馮異敗處,在今縣東北,俗名回坑,長四裡,闊二丈,深二丈五尺。自漢以前,春秋時,道皆由此縣。酈道元注水經雲:「漢建安閒,曹公西討巴漢,惡南路之險,更開北道,自後行旅率多從之。附側路有石銘雲:晉太康三年,弘農太守梁柳修復舊路。」括地誌雲:「按文王所避風雨,即東垣山也,俗亦號為文王山,有夏後皋墓,北可十裡許。其山南臨河陰。漢末以來,移道更於嶺岑山南,其山在夏後墓正南可五裡。」公更開北道,即復春秋時路。後周之初,更復南移。隋煬帝大業三年廢。武德初,又通此道,貞觀十四年又廢。其道西入縣界,又東分為二道,東南入福昌縣界,北道東入澠池縣界。又有熊耳山,劉盆子積甲之所,又穀水所出。後周置黃櫨、同軌、永昌三城以備齊也。櫨音盧。

澠池有古東西俱利二城,即秦昭王與趙惠文王會處,蓋雲秦趙俱利也。又有千秋亭,晉潘嶽於此喪子,有澗水也。

王屋古召公之邑。北齊置懷州。今縣東二十裡齊子嶺,周齊分境處。後周置王屋郡。有王屋山,沇水所出。

河陽古孟津,後亦曰富平津。在其南謂之陶河瀦,魏尚書僕射杜君畿試船沉沒之所。其地亦周蘇忿生之邑。浮橋即晉當陽侯杜元凱所立。後魏莊帝時,梁將陳慶之來伐,剋洛陽,渡河守北中府城,即此。孝文太和中築之,齊神武使潘樂鎮於此,又使高永樂守南城以備西魏,並今城也。其中潬城本東魏所築,仍置河陽關。今縣西南十三裡古遮馬隄,即後魏爾朱榮殺朝士千三百餘人於此。潬,徒旱反。

新安縣東北一裡有漢故函穀關。其秦關在今靈寶縣。漢武帝元鼎三年,樓船將軍楊僕數有大功,恥為關外人,上書乞東關,以家財給其用度,乃徙於新安。後周改故函穀關城為通洛防以備齊。郭緣生述征記雲:新安縣,漢之函穀關也。今猶謂之新關。項羽坑秦卒於新安城南,即斯地也。魏明帝景初元年,河南尹盧延上言,成皋函穀二裡六十步,宜卻函穀關於崤下。弘農太守杜恕議,以東徙潼關著郡下,省函穀關,徙蒯關盧氏縣下。正始元年,弘農太守孟康上言,移函穀關,更號大崤關,又為金關。地理志雲,今按此關,正始元年廢也。

鞏春秋時,鞏國。戰國時有東、西周,此即東周所居,漢為縣也。故小平縣城在縣西北。有津曰小平。縣北又有五社渡,一名五渡津。

偃師帝嚳所都,亦古亳邑也。商有三亳,成湯居西亳,此即一也。至盤庚,又自河北徙理於此亳,商家從此而改國號曰殷。有首陽山,有屍鄉。周武王伐紂,迴師息戎,遂名偃師焉。漢為縣。晉當陽侯杜元凱墓在西北。天寶七載四月,河南尹韋濟奏於偃師縣東山下開驛路,通孝義橋,廢北坡義堂路也。

陸渾故蠻國。楚莊王伐陸渾之戎於此,即蠻戎為一名耳。有三塗山在縣西,即左傳雲三塗之險也。北齊立北荊州,在東北故城是也。

陽翟禹所都也。有禹山,有鈞臺。左傳雲「夏啟有鈞臺之饗」是也。亦春秋鄭之櫟邑。有荊山,亦漢潁川郡地。有陽關聚。

濟源周大夫蘇忿生原邑,故城在今縣西北。漢軹縣地,故城在今縣東南。高齊拒周,使斛律光築關於此。沇水自王屋山頂崖下,澄停不流,至縣西二裡平地,潛源重發,名濟水,東流經溫縣入河。尚書雲「濟水入於河,溢為滎,東出於陶丘北」至此。按:後漢郡國志曰「因王莽末旱,此渠枯涸,濟水但入河而已,不復截流而南」。而水經是和帝以後所撰,乃雲南過滎陽、陽武、封丘、冤句、乘氏等縣,並今縣地,一依尚書禹貢舊道,斯不詳之甚。酈道元又從而注之,其所纂序註解,並大紕謬。已具雍州之域西平郡篇。

潁陽漢輪氏縣地。後魏改曰臨武,大唐復改之。

河陰三皇山,亦曰鄗山,上有三城,即是劉項相持處也。開元二十三年,分汜水、滎澤、武陟三縣地,於輪場東置,以便運漕,即裴侍中耀卿立。其汴渠在縣南二百五十步。坤元錄雲:「亦名莨蕩渠,今名通濟渠,首受黃河。」漢書有滎陽漕渠,如淳曰「今礫溪口」是也。水經雲:「河水又東過滎陽北,莨蕩渠出焉。」酈道元注雲:「大禹塞熒澤,開渠以通淮泗。」後漢書雲:「初,平帝時,河汴決壞,明帝永平中,乃令王景理渠隄。」坤元錄又雲:「自宋武北征之後,復皆湮塞。隋煬帝大業元年,更令開導,名通濟渠。西通河洛,南達江淮。煬帝巡幸,每泛舟而往江都焉。其交、廣、荊、益、揚、越等州,運漕商旅,往來不絕。」其汴口堰在縣西二十裡,又名梁公堰。隋文帝開皇七年,使梁睿增築漢古堰,遏河入汴也。音敖。鄗,口交反。莨音良。

河清南臨黃河。左傳雲晉陰,即此。漢為縣。柏崖故城在縣西,即東魏將侯景築。其倉鹹亨中考功郎中王本立置也。

長水漢盧氏縣也。後魏置南陝縣。隋曰長渾,國家改焉。土滅在縣西北二十五裡,蓋古關之塞垣,後周以為鎮防。滅,楚板反。

陝郡

東至河南府三百三十裡。南至河南府長水縣界五十裡。西至弘農郡湖城縣界八十裡。北至絳郡二百二十裡。東南到河南府永寧縣界九十裡。西南到弘農郡百里。西北到河東郡二百里。東北到絳郡二百二十裡。去西京五百五十裡,去東京三百三十裡。戶三萬六百八十,口十六萬八千一百八十。

陝州凡河北諸州縣,並冀州之域,餘則荊河州之域。今理陝縣。周公、召公分陝之所。公羊雲:「自陝以東,周公主之;自陝以西,召公主之。」春秋虢國之地,所謂北虢也。虢仲國,今平陸縣。戰國時屬韓。秦屬三川郡。漢屬弘農郡,後漢因之。後魏置陝州恆農郡。後周又置陝州崤郡。置兵於此,備齊。隋文帝時郡廢,煬帝初州廢,以其地屬河南郡,後置弘農宮。大唐復為陝州,武德元年,陝東道行臺金部郎中長孫操自陝州東引水入城,以代井給,百姓賴之。或為陝郡。領縣五:

陝又故虢國城在今縣東。今郡西四十五裡有曹陽澗,曹公改為好陽。郡北大陽橋,貞觀中丘行恭造。

硤石縣西有莘原,左傳雲「神降於莘」,即此。有底柱山,大唐貞觀中,太宗巡幸,命魏徵勒銘,見存。

平陸漢大陽縣。有傅巖穴。有閑原,即虞、芮之人讓畔處。吳山,即騏驥垂耳駕鹽車之所。顛軨阪。軨音令。

芮城古芮國城在其西。芮國本在今馮翊郡馮翊縣界。魯桓三年,芮伯萬為母薑氏所逐,居於魏,即此。具左傳注。亦古魏國,為晉所滅。

靈寶秦桃林縣。漢弘農縣地。故秦函穀關在縣西南十二裡。漢武遷於新安。大唐又置桃林縣。開元末,其地得天寶靈符,因改元兼改縣。東北有桑田亭,左傳虢公敗戎於桑田,即此也。

弘農郡

東至河南府四百六十裡。南至南陽郡七百里。西至華陰郡二百三十裡。北至絳郡三百四十裡。東南到臨汝郡五百十裡。西南到上洛郡四百里。西北到河東郡一百七十裡。東北到陝郡一百里。去西京四百十裡,去東京四百六十五裡。戶萬七千七百四十五,口八萬二千九百十五。

虢州今理弘農縣。春秋時虢國地。此虢,今陝郡平陸縣。東虢,在今滎陽縣。西虢,在今扶風郡縣也。晉滅虢,其地屬晉。戰國時屬秦魏二國之境,後屬三川郡。漢武置弘農郡,後漢因之。魏改為恆農。避獻帝諱。晉復為弘農郡。後魏置西恆農郡。後周廢之。隋煬帝又置弘農郡,恭帝時改為鳳林郡。大唐武德元年,改為鼎州。八年,廢鼎州,置虢州,其後或為弘農郡。領縣六:

弘農秦桃林縣地。漢弘農縣黃卷陌在縣西北二十餘裡。潘嶽西征賦雲:「愬黃卷以濟潼。」曹公故壘,與韓遂相拒,亦在此。

湖城故曰胡,漢武更為湖縣。有荊山,出美玉。黃帝鑄鼎於荊山,其下曰鼎湖,即此也。

盧氏漢舊縣。有熊耳山,尚書雲「導洛自熊耳」,即此山。

玉城

朱陽有湖。

閿鄉漢以湖閿鄉為戾園。

臨汝郡[  ]

東至潁川郡百八十裡。南至南陽郡四百九十裡。西至河南府伊闕縣,又北至府一百八十裡。北至河南府登封縣百十裡。東南到淮安郡四百二十裡。西南到弘農郡七百里。西北到河南府伊闕縣界八十裡。東北到河南府陽翟縣百七十裡。去西京九百八十裡,去東京一百五十裡。戶六萬四千八百九十,口二十七萬六千八百七十九。

汝州今理梁縣。在周為王畿。春秋時,戎蠻子之邑,亦楚鄭二國之境。七國時屬韓。秦屬三川郡。漢屬河南、潁川二郡地,後漢因之。魏晉屬河南、舞陽二郡地。後魏屬汝北郡。後周屬南襄城郡。隋初置伊州,煬帝初改為汝州,後廢州,以其地分屬襄城、潁川二郡。大唐為汝州,或為臨汝郡。漢廣成苑在今縣西。領縣七:

梁漢舊縣。戰國時謂之南梁,以別大樑、少梁也。又有霍陽山,即左傳哀公四年,楚為一昔之期而襲梁霍也。有蠻中聚,即戎蠻子國,在今縣西南,俗謂之麻城。又漢光武封姬常為周承休公,故城在今縣東。又有陽人聚,故城在今縣西,秦滅東周,徙其君於陽人聚,即此地也,又孫堅大破董卓軍之所。又有漢霍陽縣,因山為名,俗謂之張侯城,亦在今郡西南,亦名王塢城,亦名高齊汝北郡,以備周寇也。

葉古應國也。漢父城縣也。又本楚地,楚葉公邑也。有方城山,即屈完曰「楚國方城以為城」也。又有昆陽城,在今縣北二十五裡,即光武破王尋之所。有古墓在東,俗雲王喬墓也。

魯山漢魯陽縣。今有魯陽關,古遶角城,在縣東南。有漢犨縣故城。在今縣東南。後周置三鎮,在縣西南十九裡,亦名平高城,以禦齊。高齊則於縣東北十七裡置魯城,以禦周。

龍興

臨汝

襄城漢舊縣。楚靈王所築。又有古不羹城,在縣西南。羹音郎。

郟城漢郟縣。舊曰龍山。

滎陽郡

東至陳留郡百四十四裡。南至潁川郡二百八十裡。西至河南府二百七十裡。北至河內郡獲嘉縣界、黃河中流九十六裡。東南到陳留郡尉氏縣百三十二裡。西南到河南府密縣百七裡。西北到河內郡百五十六裡。東北到靈昌郡二百八十四裡。去西京一千一百五裡,去東京二百六十裡。戶七萬四千八百九,口四十三萬四千三百六。

鄭州今理管城縣。古高辛氏火正祝融之墟。周初,封管叔於此。又曰虢鄶之地。鄭武公與平王東遷,武公滅兩國而遷都焉。後鄭為韓所滅,韓又徙都之,其東境屬魏。秦屬三川郡。漢屬河南郡。後漢因之,分置滎陽郡。宋亦然。後魏為東恆農郡。東魏置廣武郡。後周置滎州,後改為鄭州。隋置管州;煬帝初,復為鄭州,尋廢州,置滎陽郡。大唐因之。領縣七:

管城古周初管國。故邲城在縣南,左傳晉楚戰處。僕射陂,後魏孝文賜李沖,因為名也。邲,毗必反。

滎陽故虢國,所謂東虢也。秦置敖倉。又有鴻溝在縣西,即楚漢分境之所。又有京水、索水,楚漢戰於京、索閒是也。京,故鄭邑,在縣東,左傳所謂京城太叔者也。

中牟漢舊縣。有圃田澤,荊河州藪也。趙獻侯自耿徙此,又趙襄子時,佛肸以中牟叛,即此也。北十二裡有中牟臺,是為官渡城,即曹公、袁紹相持之所。

新鄭漢舊縣。春秋時,鄭國至韓哀侯滅鄭,自平陽徙都之。有溱洧二水,祝融之墟。黃帝都於有熊,亦在此也。本鄶國之地。

滎澤禹貢「濟水溢為滎」,即此。今濟水不復入滎也。有敖山,其地險固。故王宮城在今縣西北十五裡,即左傳雲晉文公勝楚後,「至於衡雍,作王宮於踐土」,今故城內東北隅有踐土臺是也。按春秋僖公二十八年四月,晉侯敗楚師於城濮,五月盟諸侯於踐土,公朝於王所。注雲:「踐土,鄭地。王在踐土,非京師,故曰王所。」

陽武漢舊縣。有博浪沙,地名,即張良擊秦皇之所。

原武漢舊縣,故城在今縣西。漢卷縣故城在縣東。

陳留郡

東至睢陽郡三百里。南至汝南郡五百里。西至滎陽郡百四十裡。北至靈昌郡二百二十裡。東南到睢陽郡三百十八裡。西南到潁川郡二百三十裡。西北到靈昌郡胙城縣界八十裡。東北到濟陰郡二百四十五裡。去西京一千二百四十裡,去東京四百里。戶十一萬五千五百五十,口五十二萬九千三百五十五。

汴州今理浚儀、開封二縣。春秋時鄭地。戰國時為魏都。魏惠王自安邑徙居大樑,即今浚儀縣也。張儀說魏哀王曰:「魏地四平,無名山大川之限。」秦屬三川郡。酈生說漢王曰:「陳留,天下之衝,四通五達之郊。」漢置陳留郡,後漢因之。晉改為陳留國。東魏置梁州陳留、開封二郡。北齊廢開封郡,併入陳留郡。後周改梁州為汴州。隋廢陳留郡,煬帝初又廢州,分其地入滎陽、梁、潁川、濟陰等四郡。大唐復置汴州,或為陳留郡。今郡西古城,戰國時魏惠王所築也。秦始皇二十三年攻魏,引河水灌城而拔之。有通濟渠,隋煬帝開引黃河水,以通江淮漕運,兼引汴水,即浪渠也。浪與莨蕩同。領縣六:

開封有蓬池,亦曰逢澤。故衛國之匡地。夷門,侯嬴所處。

浚儀漢開封縣故城在南。有蔡水。

陳留有莘城,國語謂之莘墟。陳留本鄭邑,後為陳所併,故曰陳留。漢高帝於此兵敗,母時兵死,後招魂葬,號昭靈後。其處曰小黃園,漢亦曰小黃縣,故城在今縣東北。又有漢東昏縣故城,亦在東北,俗曰者誤。

雍丘古杞國。漢圉縣故城在東南。又有漢外黃縣故城,在今縣東。春秋時,齊桓公會諸侯於葵丘,即此。東晉初,祖逖鎮於此。武德中置杞州也。

封丘古封國也。漢舊縣。有黃池,吳王夫差會諸侯之所。

尉氏漢舊縣。

睢陽郡[

東至彭城郡西界二百十裡。南至譙郡一百三十裡。西至陳留郡三百里。北至濟陰郡百六十裡。東南到譙郡酇縣界百八十裡。西南到淮陽郡二百八十裡。西北到濟陰郡百六十裡。東北到魯郡四百十七裡。去西京千五百四十裡,去東京七百八十裡。戶十二萬一千百七十,口八十一萬二千百七十。

宋州今理宋城縣。高辛氏子閼伯所居商丘也。周武王克殷,以封微子啟,是為宋國。戰國時,齊、楚、魏三分其地。秦置碭郡。漢改為梁國,後漢因之。晉亦曰梁國。後周置梁州。隋文帝置宋州,煬帝初為梁郡。大唐復為宋州,或為睢陽郡。領縣十:

宋城宋國都此。有孟諸澤,有漢梁孝王兔園、平臺、雁鶩池。漢睢陽縣在此。春秋時隕石五,見存。漻堤,即梁孝王開道也。漻音蓼。

襄邑春秋時襄牛地,宋襄公所葬。漢為縣也。

楚丘古之戎州己氏之邑。蓋昆吾之後,別在戎翟中,周衰入居中國。己氏,戎君姓也,漢曰己氏縣也。

柘城

虞城孟諸澤,即禹貢所謂明豬也。明音孟。又舜後所封之邑。有綸城,即少康邑,漢虞縣也。

寧陵古葛伯國,亦魏信陵君邑。

單父古魯邑,漢舊縣也。又漢西防故城在今縣北。

穀熟漢舊縣。即殷之南亳,湯所都也。

下邑秦漢舊縣。

碭山漢麻鄉故城在縣之西北。

譙郡

東至彭城郡五百里。南至汝陰郡二百五十裡。西至淮陽郡二百里。北至睢陽郡百四十裡。東南到汝陰郡五百九十裡。西南到淮陽郡三百九十裡。西北到淮陽郡三百二十裡。東北到彭城郡五百里。去西京一千七百四十裡,去東京八百九十八裡。戶八萬二千四百六十八,口六十五萬五千二百。

亳州今理譙縣。周武王封神農之後於焦,即其地也。其後改為譙。春秋時為陳國之譙邑。戰國時屬宋。秦屬碭郡。漢屬沛郡。後漢為沛國,兼置荊河州。領郡六,理於此。魏置譙郡,晉因之,後置南兗州。後周改為亳州,兼置陳留郡。隋初郡廢,煬帝初州廢,復置譙郡。大唐為亳州,或為譙郡。領縣八:

譙有渦水。魏黃初中,文帝自譙循渦入淮。有古焦城。渦音戈。

臨渙漢銍縣。有嵇山,晉嵇康因而改姓。有渙水。銍,陟栗反。

永城有碭山,漢高帝隱於芒、碭山澤閒,即此地。漢芒縣故城在今縣北。又有漢太丘縣故城在西北。

酇漢舊縣。又有漢建平縣故城,在今縣西北,一名馬頭城。酇音才何反。

真源古之苦縣,老子生於此。

鹿邑漢鄲縣地。

城父春秋時陳國之夷邑,左傳楚靈王敗於乾谿,即此。有肥水、鮑溪水。

蒙城漢山桑縣。後魏置渦州渦陽縣。東魏置蒙郡,後曰山桑。又有漢垂惠聚,在縣西北。

濟陰郡

東至魯郡三百二十裡。南至睢陽郡百六十裡。西至陳留郡二百里。北至濮陽郡百七十裡。東南到睢陽郡百六十裡。西南到陳留郡二百四十裡。西北到靈昌郡二百五裡。東北到濟陽郡四百里。去西京千四百七十裡,去東京六百五十裡。戶十萬二千二百九十,口六十萬六千二百五十。

曹州今理濟陰縣。昔唐堯所居,州界有堯塚。在周為曹國之地。周武王弟叔振鐸所封也。昔湯伐桀,桀敗走三。三,國名。湯又伐之,俘厥寶玉,在此也。音宗。戰國時屬宋。秦屬碭郡。漢改為梁國,景帝分梁為濟陰國,宣帝更名定陶,後為濟陰郡。後漢因之。晉為濟陽郡。後魏置沛郡西兗州。後周改西兗為曹州。隋為濟陰郡。大唐復為曹州,或為濟陰郡。領縣六:

濟陰古三鬷亭在縣東北。有曹南山,有氾水即漢高帝即位之地。氾音泛,取泛愛之義。漢濟陰郡城,今縣是也。亦漢定陶縣也。鬷與同。菏澤在今縣城東北九十裡,故定陶城東北。

成武漢舊縣。隋置戴州。

冤句有漆園,莊周為吏之所。漢濟陽縣故城,在今縣西南,後漢光武生於此。有古煮棗城。句,巨俱反。

考城有北亳,成湯都也。梁國有二亳,南亳在穀熟,北亳在蒙,此即北亳也,亦曰景亳,亦古戴國也。又有北郜城,左傳雲「取郜大鼎」,即此。

南華漢離狐縣地,天寶初改焉。

乘氏古曰乘丘。漢句陽故城在今縣北。左傳盟句瀆之丘是也。

潁川郡

東至淮陽郡二百八十裡。南至汝南郡三百二十裡。西至東京三百三十裡。北至滎陽郡二百八十裡。東南到淮陽郡三百里。西南到臨汝郡百八十裡。西北到東京三百三十裡。東北到陳留郡二百三十裡。去西京千二百二十裡,去東京三百三十裡。戶八萬六千四十,口五十二萬五千一百五十。

許州今理長社縣。春秋許國。七國時,為韓魏二國之境。秦為潁川郡。漢高帝為韓國,尋復故。後漢因之,獻帝暫都之。魏文帝受禪於此,晉並為潁川郡。後魏亦同為潁川郡。西魏初得之,後入東魏,西魏將王思政鎮守,東魏將圍之二百日,城陷,即今長葛縣界,故長社城也。改為鄭州。後周改曰許州。隋復為潁川郡。大唐為許州,或為潁川郡。領縣六:

長社漢舊縣。其社中樹暴長,故曰長社。有高陽裡。郡城西南有荀淑故宅,相傳雲即舊西豪裡。

鄢陵漢舊縣。春秋鄭伯克段於鄢,即此也。

長葛

臨潁後漢舊縣。

許昌漢許縣,獻帝都於此。魏文改曰許昌,在今縣南三十裡許昌故城是。

扶溝漢新汲縣故城在西。故固城在縣西南,周迴有水,其勢甚固,故為名。

淮陽郡

東至譙郡二百里。南至汝南郡平輿縣二百五裡。西至潁川郡二百八十裡。北至陳留郡雍丘縣二百二十裡。東南到汝陰郡二百里。西南到汝南郡界二百六十裡。西北到陳留郡三百二十裡。東北到睢陽郡二百八十裡。去西京一千五百十四裡,去東京七百里。戶六萬二千七百十九,口三十五萬四千九百五十。

陳州今理宛丘縣。昔庖犧氏所都,曰太昊之墟。周初,封舜後媯滿於此,以備三恪,為陳國。楚滅為縣,楚頃襄王自郢徙於此。戰國時,為楚魏二國之境。秦屬潁川郡。漢汝南郡、淮陽國之地。後漢亦同。晉為汝南郡、梁國二境地,兼置荊河州。領郡國十,理於此。後魏置陳郡,又置北揚州。理於此。北齊改北揚州為信州。以百姓守信,不附侯景,故曰信州。隋置陳州,煬帝初州廢,置淮陽郡。大唐為陳州,或為淮陽郡。領縣六:

宛丘周時陳都宛丘。有古固陵城,項羽南走固陵,即此也。漢淮陽郡故城在今縣西南。有百尺堰、東門池。

項城古項子國。漢西華縣,後曰項城。

南頓舊置南頓郡。

西華漢長平縣。

太康漢陽夏縣。又有扶樂故城在北。

汝陰郡

東至壽春郡二百五十裡。南至弋陽郡三百八十五裡。西至汝南郡四百里。北至譙郡二百五十裡。東南到壽春郡二百五十裡。西南到汝南郡褒信縣二百二十裡。西北到淮陽郡三百里。東北到彭城郡蘄縣四百四十裡。去西京一千八百里,去東京九百九十裡。戶二萬九千三十七,口十八萬九千四百七。

潁州今理汝陰縣。春秋時鬍子國也。戰國時屬楚。秦為潁川郡地。兩漢為汝南郡地。魏置汝陰郡,司馬宣王使鄧艾屯田於此。後廢。晉武帝復置汝陰郡。後魏置潁川郡。隋復為汝陰郡。大唐為潁州,或為汝陰郡。領縣四:

汝陰漢舊縣。有寢丘。史記曰「蒙恬伐寢」,徐廣又曰:「固始,寢丘也。」按固始,今弋陽郡縣,亦漢寢丘地也。又有漢細陽故城,在西北。

下蔡古蔡國,又吳州來之邑也。左傳曰:「蔡成公自上蔡遷於州來,謂之下蔡。」梁大同中,於硤石山築城拒東魏,即今縣城也。

潁上漢置慎縣地,故城在今縣西北。又有故甘城。梁置下蔡郡,有關,吳魏以來關防津濟之所。

沈丘隋置瀋州。神龍初,分汝陰縣置此縣。魏王淩欲興兵討司馬宣王,宣王覺,自往襲,淩懼,面縛丘頭,因曰武丘,即此。

汝南郡

東至汝陰郡四百里。南至義陽郡二百六十裡。西至淮安郡二百七十裡。北至潁川郡三百二十裡。東南到弋陽郡,淮水中流為界,二百里。西南到淮安郡桐柏縣界一百八十裡。西北到臨汝郡襄城縣二百八十裡。東北到淮陽郡二百八十裡。去西京千五百四十五裡,去東京六百七十裡。戶七萬六千三百六十,口四十四萬六十九。

今荊河州今理汝陽縣。春秋時沈、蔡二國之地。戰國時為楚、魏二國之境。秦屬潁川郡。漢高帝置汝南郡,後漢因之。魏晉亦曰汝南郡。宋初因之,兼置荊河州,領郡十,理於此。以為重鎮。常珍奇守之。元嘉二十六年,後魏主太武率兵攻圍汝南,太守陳憲守拒四十餘日,魏人積屍與城齊,不拔而退。後魏置荊河州。理於此。東魏置行臺。後周置總管府,後改曰舒州,尋復曰荊河州;其後改洛州為荊河州,以此為溱州,尋改曰蔡州,後置汝南郡。隋初郡廢,煬帝初復置汝南郡。大唐為荊河州,或為汝南郡。郡城即懸瓠城,形若垂瓠,故城取名焉。領縣十一:

汝陽漢北宜春縣故城在今縣西南。又漢平輿縣故城在今縣東。汝水南北又有漢安城縣故城,在東南。有二龍鄉、月旦裡、鴻郤陂,在縣東。

上蔡古蔡國,蔡叔之始封地也。漢舊縣。

平輿古沈子國,今沈亭是也。漢舊縣。

郾城漢舊縣。又有古邵陵城,在今縣東,即齊桓公盟會所。又有堂谿,蘇秦曰:「韓之劍戟出堂谿。」又有漢定陵故城,在縣西北。又有漢西平縣城,在今縣南。古征羌城在東南。

西平古柏子國也。漢舊縣。

吳房漢舊縣。古房子國。漢安城縣故城在今縣東南。

朗山有朗陵山。漢朗陵縣在今縣西南。有道城,即道國也。春秋雲江、黃、道、柏國。

真陽漢真陽縣。又漢新陽縣故城在西南。梁白狗堆戍城在此,後魏將堯雄曰「梁之北面重鎮」也。

新息古息國。漢舊縣也。又有漢安陽縣故城,即春秋時江國也。

褒信漢郾縣也。

新蔡古呂國,後蔡侯自下蔡徙都於此,故曰新蔡。漢鮦陽縣故城在北。又有葛陂,俗雲後漢費長房投竹化成龍處,亦後漢葛陵縣也。鮦,直隴反。

淮安郡

東至汝南郡二百七十裡。南至漢東郡四百里。西至南陽郡三百二十裡。北至臨汝郡四百二十裡。東南到義陽郡二百六十裡。西南到襄陽郡三百二十裡。西北到臨汝郡魯山縣四百四十裡。東北到汝南郡吳房縣三百十九裡。去西京千四百八十裡,去東京六百四十裡。戶四萬一千七百五十,口十六萬三千四百九十。

唐州今理比陽縣。春秋楚地。戰國時屬韓。秦漢並南陽郡地。後漢亦然。晉屬南陽國。後魏置東荊州。西魏改為淮州,為重鎮。置兵以備東魏。隋改為顯州,煬帝改為淮安郡。大唐為唐州,或為淮安郡。領縣七:

比陽漢舊縣。後魏置殷州及城陽郡。方城山自比陽相比連百里,號曰方城,亦曰長城。馬仁陂在縣北,溉田萬頃。

慈丘後魏置江夏郡。

方城漢堵陽縣。西魏置襄邑郡。有方城山,一名黃成山。

湖陽古之蓼國。前漢湖陽縣,後漢棘陽縣,故城在今縣北,古謝國也。在棘水之陽,有唐子山,又曰西唐山,即後漢高鳳隱處。

平氏漢舊縣。

桐柏因山為名,淮水所出。梁置華州及上川郡。大木山,祖逖為荊河州刺史。藏家屬於此山。

泌陽漢舞陰縣故城在今縣北。有泌水,在縣南,即後漢光武初起兵,破王莽將甄阜、梁丘賜之處。泌音祕。

南陽郡

東至淮安郡三百二十裡。南至襄陽郡百八十裡。西至上洛郡六百四十八裡。北安臨汝郡四百九十裡。東南到淮安郡四百十裡。西南到武當郡三百四十裡。西北到弘農郡七百里。東北到淮安郡四百五十裡。去西京九百三十裡,去東京六百七十裡。戶四萬二千七百五十,口十六萬六百七十。

鄧州今理穰縣。本夏禹之國。春秋時,申伯、鄧侯二國之地。戰國屬韓,後沒於秦,封魏冉為穰侯,尋而屬楚。始皇平天下,置南陽郡,兩漢因之。晉為南陽國及順陽、義陽二郡之境。宋、齊並為南陽郡。後魏置荊州。西魏為重鎮。置兵以備齊。隋初改為鄧州;煬帝初,為南陽、淯陽二郡地。大唐為鄧州,或為南陽郡。領縣七:

穰漢順陽故城在今縣西,亦後漢穰縣地。後魏馬圈鎮在縣北,蕭齊大將陳顯達攻圍四十餘日不下,敗歸。亦漢涅陽縣地。又有六門堰、鉗盧陂,並漢召信臣所作,溉田三萬頃。又有漢朝陽縣故城,在今縣東南,今謂之朝城。涅,怒結反。

南陽古申國。漢置宛縣。縣南三十七裡有小長安。又有漢杜衍縣,在今縣西。又有後漢淯陽縣故城,在淯水之陽。

向城漢西鄂縣故城在今縣南。有魯陽關及魯陽山及精山。漢張衡墓亦在縣南,崔瑗作碑,見在。百重山在縣北,即是三之第一,又北分嶺山嶺北即三之二也。其第三入臨汝郡魯山縣界。

內鄉於中即此地。本楚之析邑。有丹水、淅水。舊置淅郡,即漢淅縣、楚之白羽也。又有漢丹水縣故城,在今縣西南。檢地誌雲戰國張儀所言商於地,按荊州圖則雲今縣東七裡於村,蓋昔所言商於地也。

菊潭有菊水,傍水居人飲此水,多壽也。

新野漢舊縣,或曰棘陽縣。有樊陂在西南。有光武臺、鄧晨宅。

臨湍漢冠軍縣,霍去病所封。有湍水。

武當郡

東至南陽郡二百四十裡。南至房陵郡二百六十八裡。西至安康郡七百里。北至南陽郡內鄉縣二百六十裡。東南到襄陽郡三百七十裡。西南到房陵郡三百六十裡。西北到上洛郡上津縣石丹山界三百四十裡。東北到南陽郡三百四十裡。去西京九百二十裡,去東京九百十裡。戶九千一百,口四萬六千二百九十。

均州今理武當縣。戰國時屬韓。秦屬南陽郡。漢為南陽、漢中二郡地。後漢因之。魏屬南鄉郡。晉、宋並屬順陽郡,後置武當郡。齊於此僑立始平郡,尋改為齊興郡。梁置興州。後周改為豐州。隋初郡廢,改為均州;煬帝初州廢,改為淅陽郡。今郡城即後漢延岑築,據之。大唐為均州,或為武當郡。領縣三:

武當漢舊縣。有古塞城在縣北,戰國時,楚築以備秦。所據之山,高峻險峭,今名大塞山。有武當山。

鄖鄉漢鍚縣也。古穈國地。春秋時,楚潘崇伐穈,至於鍚穴,即此也。西晉改為鄖鄉。鄖音雲。

豐利漢長利縣地。

襄陽郡

東至漢東郡三百五十裡。南至江陵郡四百七十裡。西至房陵郡四百九十裡。北至南陽郡一百八十裡。東南到富水郡三百十六裡。西南到夷陵郡五百七十裡。西北到武當郡三百七十裡。東北到淮安郡三百二十裡。去西京千一百八十裡,去東京八百五十裡。戶四萬六千五十六,口二十三萬一千四百。

襄州今理襄陽、安養二縣。禹貢荊河州之南境。南漳一縣則荊州之域,餘並荊河州之域。春秋以來楚地。秦南郡之北界。二漢屬南郡、南陽二郡地。至獻帝時,魏武始置襄陽郡,亦為重鎮。蜀將關羽攻沒於禁等七軍,兵勢甚盛。徐晃屯守,不下。曹公謂晃曰:「全襄陽,子之功也。」後孫權帥兵向西,時曹仁鎮之,司馬宣王言於魏文王曰:「襄陽,水陸之衝,禦寇要地,不可失也。」晉初因之,兼置荊河州。理於此。平吳後理江陵。東晉僑置雍州。時以雍州既沒,流人聚此,魏該、朱序皆鎮焉。宋文帝割荊州置雍州。領郡十七,理於此。襄陽去江陵步道五百,勢同脣齒,無襄陽則江陵受敵。自東晉庾翼為荊州刺史,將謀北伐,遂鎮襄陽。田土肥良,桑梓遍野,常為大鎮。北接宛、洛,跨對楚、沔,為鄢郢北門,部領蠻左。齊、梁並因之,亦為重鎮。後梁蕭附庸於西魏,而都於此。西魏改曰襄州。隋復為襄陽郡。大唐因之。領縣七:

襄陽漢中廬縣也。蓋貉越人徙於此,在襄水之陽。又有漢水及峴山。又有馬鞍山,昔晉劉弘、山簡九日宴處。

臨漢漢樊縣也。西魏置河南郡。有古樊城及宛水。又有鄾城,鄾音憂,即古鄾子國也。蕭齊明帝建武中,將曹虎鎮守,後魏主孝文帝率兵十萬攻圍樊城,不下。舊名安養,天寶中改焉。

穀城春秋時穀國也。有陰縣城,亦在此。又有漢故酇城,在縣東北,漢之酇縣也,蕭何所封。說文雲:酇音贊,酇縣在南陽。,在何反,縣在沛郡。按班固泗水亭高祖碑雲:「文昌四友,漢有蕭何。序功第一,受封於。」又江統徂淮賦雲:「戾城而倚軒,寔蕭公之故國。」謂何封沛郡之明矣。近代戴規辯字與姚察訓纂,傍將眾說,俱因此論,規即斷雲,何封沛之,夫人封南陽之酇。臣瓚及文穎等注,皆據茂陵書,蕭何所封在南陽。按:茂陵書在武帝崩日,去何不遠,指事為親。且地理志以酇為侯國,則不言。又何本傳:「子祿薨,無子。高後封何夫人同為酇侯,小子延為築陽侯。孝文元年,罷同,更封延為酇侯。」尋築陽距酇三十餘裡,若唯夫人封酇,則小子延獨繼其母乎,謂不然也。鮑至南雍州記雲:「城內見有蕭相國廟,相傳謂為城隍神。」遠近而推,茂陵書亦可依矣。

宜城楚之鄢都謂之郢。有蠻水。漢黎丘城在縣北。又漢宜城縣,在今縣南,其地出美酒。舊名率道,天寶中改焉。

義清春秋廬戎國。秦山都縣故城,在今縣之東南。

樂鄉春秋若國之地。有若鄉、若水。中城山在縣西南,山有城壘,極峻險。

南漳漢臨沮縣。有荊山,禹貢曰「荊及衡陽惟荊州」,即此山,卞和得玉之處。有地名柤中,吳朱然屯處。

漢東郡

東至安陸郡一百五十裡。南至富水郡四百六十裡。西至襄陽郡一百五十裡。北至淮安郡四百里。東南到安陸郡一百五十裡。西南到富水郡四百六十裡。西北到淮安郡四百三十裡。東北到義陽郡二百四十裡。去西京一千四百里,去東京一千八十裡。戶二萬二千七百五十,口十萬三千七百十。

隨州光化郡在今郡東南三十餘裡,則荊州之域,餘則荊河州之域,今理隨縣。春秋隨侯之國。左傳曰:「漢東之國,隨為大。」其後屬韓。秦、二漢並屬南陽郡。晉屬義陽郡,後分置隨郡。宋齊因之。西魏置並州,後改曰隨州。隋分其地,置漢東、舂陵二郡。大唐併為隨州,或為漢東郡。領縣四:

隨漢舊縣。後漢初,平林兵起,在縣東北,地名也。梁置曲陽郡。東北有三鍾山。

棗陽後漢蔡陽縣。光武舊宅在今縣南二裡,有白水焉。又有漢舂陵故城,在今縣東。漢元帝時,自零陵泠道縣徙於此,即張衡所謂龍飛白水。後魏置南荊州。隋置舂陵郡。又有漢襄鄉故城,在東北。梁下溠戍在縣東南百有餘裡。後魏宣武正光初南伐,破之,置鎮。梁又破鎮置郡。溠,側駕反。

唐城後魏曰厥西,置義陽郡,後曰肆州,或曰唐州。

光化自漢至宋為隨縣地。蕭齊為安化縣,西魏文帝改焉。

風俗

荊河之閒,四方輻輳,故周人善賈,趨利而纖嗇。韓國分野,亦有險阻。蘇秦謂韓宣王曰「韓北有鞏、成皋之固,西有宣陽、商阪之塞,東有苑、穰、洧水,南有陘山」也。鞏、成皋,則今鞏縣、汜水也。宜陽、商阪即今福昌山及商山也。苑、穰,今南陽界。陘山,今密縣山。自東漢、魏、晉宅於洛陽,永嘉以後,戰爭不息。元魏徙居,纔過三紀。自西晉永嘉五年,劉曜陷洛陽,執懷帝,至後魏太和十九年,經百八十七年遷都。至永熙三年,又經三十九年,分為東、西魏矣。逮乎二魏,爰及齊、周、河、洛、汝、潁,迭為攻守。夫土中,風雨所交,宜乎建都立社,均天下之漕輸,便萬國之享獻。不恃隘害,務修德刑,則蔔代之期可延久也。

(中華萬姓網站)通典卷一百七十八州郡八至卷一百七十六https://s1681688.pixnet.net/blog/post/119613129

中華萬姓網站通典卷一百八十三 州郡十四至卷一百八十五https://s1681688.pixnet.net/blog/post/119612850

中華萬姓網站通典卷一百八十六 至一百九二https://s1681688.pixnet.net/blog/post/119612484

中華萬姓網站通典卷一百九十三至卷二百https://s1681688.pixnet.net/blog/post/119612040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詹 招琳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