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通史 清·連橫

台灣通史目錄自序凡例

臺灣通史 清·連橫

資料來源:維基大典

全文

中華萬姓網站 台灣通史目序凡例https://s1681688.pixnet.net/blog/post/119617680

中華萬姓網 台灣通史卷一開闢紀至六職官志https://s1681688.pixnet.net/blog/post/119617662

中華萬姓網站 台灣通史卷六職官志卷十典禮志https://s1681688.pixnet.net/blog/post/119617641

中華萬姓網站台灣通史卷六職官志至十典禮志https://s1681688.pixnet.net/blog/post/119617617

中華萬姓網站台灣通史卷十一教育志卷十五撫墾志https://s1681688.pixnet.net/blog/post/119617608

中華萬姓網站 台灣通史卷十六城池志至卷十九傳志https://s1681688.pixnet.net/blog/post/119617560

中華萬姓網站台灣通史卷二十糧運志至二十三風俗志https://s1681688.pixnet.net/blog/post/119617506

中華萬姓網站 台灣通史卷二十四藝文志至卷卷十七農業志https://s1681688.pixnet.net/blog/post/119617473

中華萬姓網站 台灣通史卷二十八虞衡志至卷三十一列https://s1681688.pixnet.net/blog/post/119617455

中華萬姓網站台灣通史卷三十二列傳四 海寇至卷三六 列傳八 丘逢甲https://s1681688.pixnet.net/blog/post/119617437

自序

初版序

徐序 章序 張序 臺中林南強先生序 

凡例

卷一開闢紀 卷二 建國紀 卷三 經營紀 

卷四獨立紀 (又名「過渡紀」)

卷五疆域志 卷六職官志 卷七戶役志 卷八田賦志 卷九度支志 

卷十典禮志 卷十一教育志 卷十二刑法志 卷十三軍備志 

卷十四外交志 卷十五撫墾志 卷十六城池志 卷十七關徵志 

卷十八榷賣志 卷十九郵傳志 卷二十糧運志 卷二十一鄉治志 

卷二十二宗教志 卷二十三風俗志 卷二十四藝文志 

卷二十五商務志 卷二十六工藝志 卷二十七農業志 

卷二十八虞衡志 

卷二十九列傳一 顏鄭 寧靖王 諸臣 諸老 陳永華 林圮林鳳 劉國軒 

卷三十列傳二 施琅 吳球劉卻 朱一貴 歐陽凱 藍廷珍 楊殷阮王 

卷三十一列傳三 王世傑 吳鳳 施楊吳張 林胡張郭 臺東拓殖 吳福生黃教 林爽文 孫景燧 福康安 楊廷理 鄭其仁李安善 陳周全高夔 

卷三十二列傳四 海寇 王得祿 謝鄭 吳沙 姜周 許周楊良斌 姚徐 張丙 方振聲 李石林恭 鄭勒先 郭光侯施九緞 

卷三十三列傳五 戴潮春 林文察 丁曰健 林奠國 林占梅 羅陳 沈葆楨 袁聞柝 劉銘傳 劉璈 林平侯 

卷三十四列傳六 循吏 流寓 鄉賢 文苑 

卷三十五列傳七 孝義 勇士 貨殖 列女 

卷三十六列傳八 丘逢甲 吳徐姜林 吳彭年 唐劉 

後序

…………………………………………………

…………………………………………………

自序

  臺灣固無史也。荷人啓之、鄭氏作之、清代營之,開物成務,以立我丕基,至於今三百有餘年矣。而舊志誤謬,文采不彰,其所記載,僅隷有清一朝,荷人、鄭氏之事闕而弗錄,竟以島夷、海寇視之。烏乎!此非舊史氏之罪歟?且府志重修於乾隆二十九年,臺、鳳、彰、淡諸志雖有續修,侷促一隅,無關全局,而書又已舊。苟欲以二、三陳編,而知臺灣大勢,是猶以管窺天,以蠡測海,其被囿也亦巨矣。

  夫臺灣固海上之荒島耳,蓽路藍縷以啓山林,至於今是賴。顧自海通以來,西力東漸,運會之趨,莫可阻遏。於是而有英人之役、有美船之役、有法軍之役;外交兵禍,相逼而來,而舊志不及載也。草澤羣雄,後先崛起,朱、林以下,輒啓兵戎,喋血山河,藉言恢復,而舊志亦不備載也。續以建省之議,開山撫番,析疆增吏,正經界,籌軍防,興土宜,勵教育,綱舉目張,百事俱作,而臺灣氣象一新矣。夫史者,民族之精神,而人羣之龜鑑也;代之盛衰,俗之文野,政之得失,物之盈虛,均於是乎在。故凡文化之國,未有不重其史者也。古人有言:『國可滅,而史不可滅』。是以郢書、燕說猶存其名,晉乘、楚杌語多可採。然則臺灣無史,豈非臺人之痛歟?

  顧修史固難,修臺之史更難,以今日而修之尤難。何也?斷簡殘編,蒐羅匪易,郭公夏五,疑信相參,則徵文難;老成凋謝,莫可諮詢,巷議街譚,事多不實,則考獻難。重以改隷之際,兵馬倥傯,檔案俱失,私家收拾,半付祝融,則欲取金匱石室之書,以成風雨名山之業,而有所不可。然及今爲之,尚非甚難。若再經十年、二十年而後修之,則真有難爲者。是臺灣三百年來之史,將無以昭示後人,又豈非今日我輩之罪乎?

  橫不敏,昭告神明,發誓述作,兢兢業業,莫敢自遑。遂以十稔之間,撰成《臺灣通史》。爲紀四、志二十四、傳六十,凡八十有八篇,表圖附焉。起自隋代、終於割讓,縱橫上下,鉅細靡遺,而臺灣文獻於是乎在。

  洪維我祖宗渡大海,入荒陬,以拓殖斯土,爲子孫萬年之業者,其功偉矣。追懷先德,眷顧前途,若涉深淵,彌自儆惕。烏乎念哉!凡我多士及我友朋,惟仁惟孝,義勇奉公,以發揚種性,此則不佞之幟也。婆娑之洋,美麗之島,我先王先民之景命,實式憑之!

  中華民國七年秋八月朔日,臺南連橫雅堂自序於劍花室。

初版序

連雅堂氏,當代逸民也;久寓鯤溟,著述頗富。頃寄《臺灣通史》稿本,請序於余,余披而閱之,俶載於蘭人占據,獲麟於乙未變革;至其敘清朝經營事蹟,則典據精深,記述詳明;乃與江日昇《臺灣外記》首尾相接,可謂文獻大宗矣。竊以唐巡撫獨立倡亂之事,寔非所以忠於清朝,仁於臺疆,愆義喪理,蒙昧殊甚,與鄭氏護持明朝殘局者全異其選。惟以我朝視之,則勝國遊魂,寧為可憫耳,狂暴何咎。較諸《臺灣外記》,恨史料既有軒輊,余頗為雅堂氏惜之。雖然,江氏《外記》,體裁酷近稗官小說,讀者往往顰眉;《通史》則不然,專仿龍門格式,紀、傳、志、表,分類有法;矧又氣象雄渾,筆力遒健,論斷古今,吾幾不能測其才之所至,蓋近世巨觀也。即題此言返之。

大正庚申秋九月糓旦,海南下村宏

  日俄戰後,余游韓國,馳聘八道,察地理,探人情,欲以知其二千年間之歷史,涉獵古書,旁及野乘,而韓國之史不全,僅有單簡之正史,記其治亂興廢之事;而民族進化之徑路,國家裡面之實狀,終不得知,深以為憾。昨年夏,游越南,欲求其史而考之,亦同此感。葢以東洋諸國,古來編史者多重於治亂興廢,典禮職制,述載繁冗,而國民之生活思想之變遷,民族發達之裡面,反若不甚置意者。近時研究支那古史者,前後輩出,而學者之所苦,則在此點。現際所傳支那古代裡面之真相,多係後人之稽查考斷,而於古史之上,殆不能捕捉也。余客臺灣,閱今四載,常蒐本島攸關史書,以裨補寡聞,而其書悉為鄭氏以後之政治史書,名雖異,其所紀載大略相同。總督府置史官,正史之外,多集資料,研究考察,雖得便宜,而未見有通史以一貫之,是欲究其全史,能無隔靴搔癢之感乎。畏友連君雅堂,臺南文壇之翹楚也,文章雄健,學問該博,讀破萬卷之書,議論天下大勢,其所以啟發島民者,固為不尠,而史學尤極蘊奧,足備一家之見。頃著臺灣通史,將以上梓,余見其全書凡三十有六卷,起開闢紀,次建國、經營、職官、戶役、田賦以及商務、工藝、風俗,事關史實,悉纂錄之。殊如虞衡一篇,網羅本島所關博物之資料,史實以外,更俾大益。識見之該博,考察之周詳,誠堪敬服。此書刊行,不特足資本島之文明,更足以貢獻帝國學界者為不少,著者之勞,有足多焉,故為之序。

大正七年秋九月,巒洲西崎順太郎序於臺南新報社

  史何以作乎?史為人類進化得失之林,不可不作也。環地球而族之人類,莫不有史。惟野蠻無史,無史所以長終古而蠻野也。抑史為世界人類所共有,無貴賤,無畛域,髮櫛緡貫,昭示來今。立言貴碩大光明,不偏不黨。發濳德之幽光,除奸回於既死者,非國家編纂事業,世界的史家之事業也。臺灣之見於史者,始於隋之大業六年,其後西踞荷爭,忽而鄭,忽而清,治亂相承,波瀾重疊,文獻上固無可徵者。然而茫茫上古,純野蠻民族自生自滅之世,無從寫起。史之稍修,不過有清領臺二百餘年間,所著臺灣府縣廳志而已。而其編纂多出於清代吏人之手,非史家也;其筆削往往為識者所譏,顧個人獨力編纂良難。大史眼不易得,難一。得之,而不肯肩自銳任。譬如唐之韓柳,尚躊躇觀望,餘可知矣,難二。材料散佚,探討無從,難三。今連子讀萬卷書,行萬里路,鎔鑄經史,貫穿古今。其史眼即禪家最上乘正法眼也。憤臺灣史乘未備,世方熙熙攘攘,競競逐逐於利,此獨超然物外,閉戶著書,前無古人,後無來者,非肩自銳任者,曷克臻此。臺灣史料常以撫墾拓殖最為偉觀,而前賢之蓽路襤褸,往往見遺小儒,湮沒不彰。連子獨搜羅剔刮,廓而明之;或摭採父老口碑,或徵於北京史館,綱擧目張,探討極富,故能蔚然成為《臺灣通史》,雖曰人事,豈非天之誕降其奇,使完茲編纂使命哉。連子非官也,一介之史家也。臺灣,南國長春,四時若夏,花開子結,獸走禽飛,沿海波翻濤湧,魚嘯龍悲,天之蒼蒼,其正色耶。三光在上,照見古來許多民族憑陵剪屠、興亡、淘汰,天何言哉,史家代為之言也。臺灣今日當我國圖南關門海峽,為東西文化潮流折衝樞紐,臺灣雖小,業成為世界的臺灣。烏乎,若然,則連子之編纂《臺灣通史》,其使命一為此後之豫言者。

大正戊午中秋前三日,白水尾崎秀真序於臺灣讀古村莊之桂子香處

徐序

  左丘明作春秋傳,以三十卷括二百四十年之事,於會昇賢之。司馬遷作史記,敍三千年事,僅五十萬言;班固作漢書,敍二百四十年事,至八十萬言。其煩省之異若是。張世偉乃謂班不如馬;劉知幾則言古今不同,勢使之然,不得斥近史為蕪累。然哉!然哉!今珂讀連君雅堂臺灣通史,見其煩省適中,而三復歎美之者以此。通史者,通貫古今之史,與斷代史異,則尤易煩不易省者。雅堂為是,凡一千二百九十年之事,悉具於八十八篇,而乃鉅細畢舉,無漏無蔓。蓋為紀四、為志二十四、為傳六十,踵龍門之例而變通之,附表於志中,取便觀覽,為今之學者計也。其所紀載,始隋大業元年,終清光緒二十一年。臺灣文獻,於是不墜。

  抑珂嘗聞之,知幾謂作史須兼才、學、識三長。雅堂才、學偉矣,其識乃尤偉。知民為邦本,非民則國曷以立,故於民生之豐嗇、民德之隆汚詳言之,視昔之修史從重兵、刑、禮、樂者何如耶?珂不敏,比亦粗有撰述,於民事輒致詳,猶雅堂之志也。既卒讀,爰書此以歸之。

  中華民國十四年仲夏,杭縣徐珂謹書於上海。

章序

 偉哉!鄭延平之啓臺灣也。以不毛之地、新造之國,而抗強胡百萬之眾,至於今遂為海中奧區焉。余昔者聞其風烈,以為必有遺民舊德在也。直富有票舉兵,余與其人多往復,為有司所牽,遯而至臺灣。臺灣隸日本已七年矣,猶以鄭氏舊事,不敢外視之。逾十年,漢土光復。又十四年,遺民連雅堂以所作《臺灣通史》見示。

  臺灣故國也。其於中國,視朝鮮、安南為親。志其事者,不視以郡縣,而視以封建之國,故署曰通史,蓋《華陽國志》之例也。鄭氏多武功,政治闊略,清人得之,從事亦尚簡,故所言不能如《華陽國志》詳備。若其山川、邑落、物產、謠俗之變,則往往具矣,然非作者之志也。作者之志,蓋以為道土訓者必求其地建置之原。臺灣在明時,無過海中一浮島,日本、荷蘭更相奪攘,亦但羈縻不絕而已,未足雲建置也。自鄭氏受封,開府其地,孑遺士女,輻湊於赤嵌,銳師精甲環列而守,為恢復中原根本,然後屹然成巨鎮焉。鄭氏繫於明,明繫於中國,則臺灣者實中國所建置。其後屬清、屬日本,視之若等夷。臺灣無德於清,而漢族不可忘也。余始至臺灣,求所謂遺民舊德者,千萬不可得一二。今觀雅堂之有作也,庶幾其人歟?

  豪傑之士無文王而興者,鄭氏也。後之豪傑,今不可知。雖然,披荊棘、立城邑於三百年之上,使後世猶能興起而誦說之者,其烈蓋可忽乎哉?雅堂之書,亦於是為臺灣重也!

  中華民國十六年一月,章炳麟。

張序

臺中林南強先生序

臺灣背歸墟而面齊州,豈即列子之所謂「岱輿、員嶠」耶?志言臺灣之名不一,或曰「大宛」,或曰「台員」;審其音,蓋合「岱輿、員嶠」二者之名而一之爾。其地自鄭氏建國以前,寔為太古民族所踞,不耕而飽,不織而溫,以花開草長驗歲時,以日入月出辨晝夜,巖居谷飲,禽視獸息,無人事之煩,而有生理之樂。斯非古之所謂仙者歟?抑亦因生齒未繁,乃得以坐享天地自然之利爾!

  聞之故老言,吾族適此之先,嘗傭耕於諸番,為之誅荊榛,立阡陌,終歲勤動,不遑寧處,所贏者即節衣縮食之餘也。彼坐收十五之稅,而常苦不足,終且貨其產於我;則我勞而彼逸,我儉而彼奢也。故觀夫草衣木食之時,天之福諸番不可謂不厚矣。使其閉關自守,無競於人,雖至今嘯傲滄洲可也。一旦他人入室,乘瑕蹈隙,月進而歲不同;乃彼昏不知,猶懵焉無改。夫因陋就簡之習,則其得於天而失於人也固宜。

  抑又聞之,吾先民之墾草此土也,其葬於蛇豕之腹、埋於榛莽之墟者,不知凡幾,故又呼之曰「埋冤」。然卒底於成者,則前仆後繼、慘淡經營之力也。訖於今,休養生息數百年,取益多而用益宏,食者衆而生者寡。雖然,微大力者負之而走,吾知喬木先疇猶將易主,而況巧拙相懸,強弱異勢乎?彼深山窮谷中雕題鑿齒之遺,固已竊笑於旁而議其後矣。世之讀此書者,其亦念蓽路藍縷之勤,而憮然於城郭人民之變也哉。

  丙辰夏五,東寧林資修序於霧峰之麓。

凡例

  一、此書始於隋大業元年、終於清光緒二十一年,凡千二百九十年之事,網羅舊籍,博採遺聞,旁及西書,參以檔案,而追溯於秦、漢之際,故曰通史。

  一、此書略倣龍門之法,曰紀、曰志、曰傳,而表則入於諸志之中。

  一、前人作史,多詳禮樂兵刑,而於民生之豐嗇、民德之隆汚,每置缺如。夫國以民為本,無民何以立國?故此書各志,自鄉治以下尤多民事。

  一、輿地一志,或曰地理、或曰疆域。夫地理屬於自然,山嶽、河川是也;疆域由於人爲,府、縣、坊、里是也。故此書僅志疆域,而地理別為撰述。

  一、臺灣地名多譯番語。如宜蘭未入版圖之時曰「蛤仔難」、或作「甲子蘭」,設廳之際稱「噶瑪蘭」,改縣之後又稱「宜蘭」。故必照其時之名以記,庶免誤會。

  一、臺灣虞衡之物多屬土名,著者特為考證,釋以漢名。疑者則缺。

  一、宦遊士夫,僅傳在臺施設之事;若臺灣人物,則載其一生。

  一、作史須有三長;棄取詳略,尤貴得宜。顧臺灣前既無史,後之作者又未可知,故此書寧詳毋略、寧取毋棄。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詹 招琳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